农药污染及防治措施(精选8篇)
1.农药污染及防治措施 篇一
农药污染现状与环境保护措施
摘要:使用农药是人类防治病虫草害的主要手段之一,同时也导致了人类生存环境的污染.介绍了使用农药对环境的`影响及污染现状,提出了减少农药污染环境的举措.作 者:刘世友 作者单位:丰县乡镇工业技术研究所,江苏,丰县,221700期 刊:河北化工 Journal:HEBEI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INDUSTRY年,卷(期):,(1)分类号:X592关键词:农药 污染 环境保护 措施
2.农药污染及防治措施 篇二
1 林木病虫害化学防治中的农药污染问题
1. 1 对林木造成的直接污染
农药会在植物体内传输, 渗透到植物角质层或组织内部, 然后在林木、枝叶等部位残留一部分, 通过食物链威胁到人畜。林木的品种特性和种类以及农药的性质决定了农药对林木的污染程度, 具体就是由农药性质的穿透力、稳定性以及林木吸收能力强弱决定[1]。内吸剂 ( 如氟乙酰胺) 性质稳定, 内转毒性的内吸剂 ( 如内吸磷) 消失速度很缓慢, ( 甲基对硫磷) 对林木的穿透力强, 这些农药污染严重, 应禁止在果茶上施用。
1. 2 不合理的农药使用易使害虫和病原菌对农药产生抗性
如果病虫产生了抗药性, 就算继续增加用药浓度也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所以要避免连续用同类农药或同一种农药对付病虫。此外, 有些害虫经过农药的施用后, 繁殖能力会突然变得很强, 从而导致害虫大发生。例如1 ~ 2 龄若螨的历期和柑桔红蜘蛛的卵期遇到波尔多液后会缩短, 导致蛛螨种群很快大量繁殖, 造成严重危害。
1. 3 对周边环境造成的污染
农药虽然能防治林木病虫害, 达到一定效果, 但是它会污染土壤、大气、水体。土壤会受污染主要是因为两个方面。 ( 1) 林区施用农药时, 部分农药直接渗透进土壤中。 ( 2) 地表径流等对土壤的污染也很严重。
大气中含有很多的农药微粒, 通过大气的运动微粒会扩散, 所以大气污染的范围会不断的扩大, 随着分子运动加剧, 有的甚至会飘到一些特别偏远的地方和从未使用过农药的地区, 如喜玛拉雅山、地球的南北极、还有特别寒冷的格陵兰岛等。农药对水体的污染主要是因为农药被喷洒到空气中的时候, 风会使空气中的农药微粒落入水体中。
2 引起林木病虫害化学防治出现农药污染问题的原因
2. 1 不断增加的人工林面积
我国森林病虫害损失面积逐年增长, 它的增长趋势基本与人工林面积相等, 而我国林木病虫害之所以会发生,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工林面积在不断增加, 人工林树的种类和结构很单一, 导致了它的生态系统是非常脆弱的, 如果有害生物进入人工林, 人工林短期内就会造成大量的病虫害, 从而严重影响人工林的生长状况, 并且会给国家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2. 2 不断增加的农药使用量
目前, 随着农药浓度的增加和农药使用次数的增多, 农药污染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冬季由于气温偏高, 很多病虫类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没有鲜明的越冬休眠期, 增加了年发生世代, 也缩短了发生周期;林区的防治措施包括机械、农业、物理等措施, 但是林区太过依赖化学农药, 没有合理的使用化学农药, 从而打破了害虫与天敌的平衡, 破坏了生态环境, 导致病虫害很猖獗。
2. 3 不规范的施药方法
虽然农药的使用方法很多, 但是目前大量使用的是大水量的粗雾喷洒方法, 即每公顷使用> 600L的量, 这是一种很粗放的喷洒方法, 所以它会使药液大量流失, 手动喷洒时流失70 ~ 80% , 如果喷洒特别粗放, 流失量会> 80% 。这不仅浪费水资源, 造成农药的损失, 更关键的是药液会影响地表径流水、渗入土壤、污染地下水, 造成严重的农药污染。
3 林木病虫害化学防治中的农药污染的治理方法
3. 1 提升农药的合理利用率
( 1) 安全的使用农药。用药时, 要确保林木、人类畜类、有益生物的安全不被农药所威胁。 ( 2) 选择合适的时间用药。摸清天气、苗情、虫情以及天敌的具体情况, 比如施药效果最好、药效充分发挥作用的时期; 对有益生物、天敌比较安全的时期; 林木虽易受害, 但耐药性较强和无明显受害的时期; 在病虫最不易耐药, 最易防治的时期。如松毛虫1~ 3 龄期, 进食少, 抵抗弱, 用药少, 疗效快[2]。 ( 3) 交替用药。混合或者交替使用农药, 可以使防治范围扩大, 并且可以同时消灭更多防治对象, 而且不会花费更多的药费, 更经济划算, 还可以延缓或者抑制病虫的抗药性。 ( 4) 准确用药。为了更经济、更安全, 使用农药时要掌握好农药的剂量和浓度, 因为它们关系到农药的使用效果以及环境的污染等问题。 ( 5) 对症下药。每种农药的防治对象和防治范围都不同, 甚至同一种病虫害在不同的发育阶段, 防治效果也千差万别。所以在用药前, 要摸清防治对象的特点以及生理状态, 比如虫态、龄期等发育阶段, 然后合理使用农药。如在1 ~ 3 龄幼虫时, 用内吸剂防治刺吸式口器的叶蜂效果最好; 在初春刚解冻土壤或刚羽化成虫时, 用胃毒剂防治咀嚼式口器的金龟子最好。
3. 2 引进新林木品种
由于繁殖材料和林木种子幼苗随着林业的发展要不断的走进来、引出去, 所以为了防止人为传播危险性病虫, 要严格把好检疫关, 管理好对抗病虫的品种的选育, 增强林木本身的抵抗力, 定期清除杂草、换土、松土, 并且定期给林木进行灌水施肥, 根据植物的分布规律, 对恰当的树种进行挑选, 配置好混交林种, 营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从而使林木病虫的发生率降低。
3. 3 研发农药新品种, 做到低毒、高效、低残留
如今, 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更高了, 对自己生存的环境也更加重视了, 所以研制出高效、低残留、容易分解、使用量少以及对环境污染小的农药是目前的重要任务。一批杂环类杀虫剂已经成为了新型农药, 吡虫啉作为新烟碱类杀虫剂, 是杂环类新杀虫剂的一个代表[3]。目前, 此药已经被普遍使用, 因为它无毒、杀虫谱广、高效、持续时间久, 杂环化合物将引领农药的进步和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 相信在不久的未来高毒性的农药会很快被新型的低毒、高效农药所代替。
3. 4 增加化学防治的科技投入和宣传力度
要积极研究防治林木病虫害的方法及措施, 培养新型农业科技人才,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投资建成专业的科研机构,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引进新型的机械设备, 在化学防治上下狠功夫, 做好宣传工作, 尤其对农民宣传科学的防治林木病虫害的方法, 使农民科学规范的做好林木保护工作, 让科研人员与农民互相交流, 让农民学到真正实用的防治知识, 从源头上入手, 选出优秀的选育良种, 引进先进的防治病虫害的技术, 定期指导农民, 给他们提供科学技术, 切实为了农民谋福利, 提高他们的效率, 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4]。与此同时, 林业经济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很重要, 所以要做好如何科学有效的防治林木病虫害的宣传工作, 让人们重视到病虫害对林木的严重危害, 更让人们意识到在防治林木病虫害的同时, 农药污染问题也是很突出的问题, 为林木的生长提供一个健康的生态环境。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防治林木病虫害有很多种方法和措施, 不止化学防治一种方法, 我国还坚持“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的指导方针, 要做好综合治理工作, 就需要将化学防治和其他的防治措施恰当、正确的结合起来, 将使用农药防治林木病虫害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降低喷洒农药后的副作用, 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问题。
参考文献
[1]朱春雨, 杨峻, 刘西莉.蔬菜安全生产过程中农药污染危害与控制途径分析[J].农药科学与管理, 2014 (02) :12-18.
[2]舒江.林业技术与病虫害防治的方案研究[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14 (5) :78-79.
[3]张永斌.植保保险对农药规范使用的促进作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 2014.
3.农药污染及防治措施 篇三
【摘要】农药在防治病虫害,铲除农田杂草,增加农业产量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诸多影响。本文综述了农药对土壤、大气、水体的影响,同时,对减少农药污染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药;污染;环境保护;对策
我国农作物主要病虫害达1500多种[1],农田杂草超过580种[2],农药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每年可挽回粮食产量约7%的损失。与此同时,由于我国长期、大量生产和使用高毒农药,对生态环境已经产生了严重危害,因此,加强农药环境管理,控制农药污染已成为当前环境保护的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3]。
1.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1.1对土壤的污染
土壤是农药的主要集散地,施入农田的农药约有80%以上残留在0-20cm的土壤表层[4-5]。我国每年农药使用量巨大,因此土壤受农药污染的程度比较严重。由于土壤胶粒和腐殖质的吸附作用,降低了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挥发、扩散能力,延长了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时间,不但造成土壤生态系统功能失调,减少土壤中微生物、原生动物等的种群、数量,还改变了土壤pH、EH、CEC,使土壤孔隙度发生变化,造成土壤酸化、板结,最终导致土壤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
1.2对水体的污染
向水体直接施用农药,农药生产废水排放、农药包装和施药器材随意清洗已经成为我国农村水污染的主要来源。环境中的农药随着降雨、径流以及灌溉水等途径不断扩散、迁移,使我国大部分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013年王未等对长江、珠江、黄淮海、松辽4大流域水体进行了污染分析,结果表明,农药水污染区域分布与农作物种植分布紧密相关,种类和浓度受到季节、当地水文特征、气候影响较大[6]。农药对河流、湖泊、河口区域底泥污染也比较严重,由于底泥的吸附作用大,其农药含量明显高于表层水中的含量。水体和底泥中的农药及代谢物破坏水生态系统平衡,对水中生物的繁殖和生长产生毒害作用,并通过食物链逐级富集,使处于食物链高端的生物受到更大威胁。
1.3对大气的污染
大气中的农药污染主要来源于生产企业排放的废气,农药喷洒过程中散发的细雾,施药后的植物、土壤、废弃包装挥发的残留农药。空气中农药的浓度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有关,农药厂、施药区域浓度最高,随着空气的流动,农药不断扩散,虽然浓度有所稀释,但是污染范围也随之扩大。农药在空气中的扩散速度和浓度还与施药对象对农药的吸附程度、农药剂型和性质等有关,易挥发性农药污染比较严重;化学性质稳定,脂溶性强的农药在大气中的污染持续时间长,危害性大。
2. 造成我国农药污染的主要原因
2.1产品结构不合理
农业发达国家在农药产品结构上以高效、高选择、低毒、低残留农药为主要,而我国仍然以高毒产品为主,而且品种老化、剂型单一、品质无保障。目前,我国的主要农药剂型仍然以高污染的乳油、粉剂、可湿性粉剂为主,其中50%左右为乳油。在剂型加工过程中,往往从降低成本角度考虑,选择成本低、毒性大的有机物作为溶剂或助剂,致使大量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进环境。
2.2农药生产企业污染治理效果差
我国农药生产企业点多面广,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生产设备落后,环保投入低,“三废”治理效果差。农药生产企业环保责任意识淡漠,偷排、偷放、超标排污、污染治理设施不健全或擅自停运等现象严重,极易造成周边环境污染事故,甚至危害群众身体健康。
2.3施药技术落后
我国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缺乏环保意识,施药方式仍停留在粗劣称量简单配置水平,施药过程中超量、超范围、超次数、甚至滥用高毒、剧毒农药现象相当普遍。而且,施药设备落后,“跑、冒、滴、漏”现象严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单位面积施药量平均高出2-3倍,某些地区年用药次数多达30余次,用药量高达300kg/hm2 [7]。
2.4管理体系不健全
我国没有出台国家级的农药管理法律,农药管理主要依据《农药登记规定》、《农药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缺乏权威性。农药管理力量薄弱,执法体系不健全,农业、环保、工商等职能部门责权不清,缺乏沟通与配合,难以形成统一的监管和执法合力。
3.治理对策
3.1建立有效农药环境污染监管体系
完善农药环境污染防治法律体系,出台符合我国国情的“农药管理法”,从法律层面上给农药管理以有力支撑。改革农药污染监管机制,在明确各职能部门责任和权力的基础上,建立农药污染监管机制,细化法律责任,建立农药污染生态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度,制定高毒农药限管制度,明确非法生产、销售、使用高毒、禁用农药处罚标准和承担的法律责任。
3.2加强农药生产的环境监管
农药厂严格执行排污申报和排污许可证制度,主要污染物和特征污染物必须达标排放,符合总量控制要求。加强农药厂及周围环境监测,加大污染防治监管力度,对不符合排放标准的设施要坚决予以治理或取缔。推行清洁生产,淘汰落后产能,关停高毒、高污染生产线。推行农药厂信息公开制度,接受公众监督。
3.3加强农药销售和使用管理
规范农药市场准入审查,推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管理,鼓励销售、使用高效、低毒、低污染、低残留农药。建立农药质量监管体系,对销售或使用高毒、假冒伪劣农药的违法行为,依法从严查处。制定农药使用管理标准,加强农产品农药残留监督性监测,减少用药量和施药次数。改进施药技术,建立有效的农药废物回收制度,降低进入环境的农药数量。
3.4研究开发新型农药
尽快调整农药产业发展方向,加快研究开发新型生物农药产品,鼓励大型企业研发新农药、研究新剂型,推广使用生物农药,保障我国农业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曙辉,宋天庆.关于我国化学农药使用相关问题的理性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07(1):43-47.
[2]梁巧玲,馬德英.农田杂草综合防治研究进展[J].杂草科学,2007(1):17-18.
[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我国农药污染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J].环境保护,2001(2).23-24.
[4]侯洪刚.关于土壤中农药污染残留及降解途径研究[J].现代农业,2012(5):51-52.
[5]田兴云,冯德华.减少农药污染保护生态环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6): 245-246.
[6]王末,黄从建,张满成,周庆,李爱民.我国区域性水体农药污染现状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2013(5):5-9.
[7]谭亚军,李少南,孙利.农药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J].农药,2003(2):12-16.
作者简介
张婕(1981.2.--),女,汉族,学历:博士研究生,籍贯:内蒙古自治区。
4.化肥、农药污染处理 篇四
1、改进施肥方式,正确施肥
正确施肥首先要使化肥的施用量合理,化肥的挥发、随径流的损失、渗漏淋失在一定程度上都与施肥量正相关,所以减少化肥流失的关键是源头控制,即减少化肥用量。要综合考虑目标产量、土壤养分状况、其他养分输入情况、环境敏感程度,确定施肥量,以保证作物高产,收获后土壤基本无残留。深层施氮,肥效长而稳,后劲足,既可减少直接挥发损失、随水淋失及反硝化脱氮,还可减少杂草、稻田藻类对氮肥的消耗,而且有利于农作物根系发育。
2、增加有机肥用量
大量增加土壤有机肥用量, 合理控制化肥施用量,调整氮磷钾比例。有机肥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 改良土壤团块结构和物化生物性 质, 使土壤保持良好的生产状态, 减少土壤对氮磷钾的固定, 充分供应植物营养。
3、培肥土壤,选择适宜的耕作措施和灌溉方式
采用传统的精耕细作方法, 配以新的科学技术进行土壤改良和培肥地力,来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并提高土壤肥力。
4、采用生态农业种植技术栽培
生态农业能够减少、清除化肥引起的污染和恶性循环, 获得良好的经济、环境、社会效益。水稻稻鸭混养可以通过鸭子的杂食性达到稻田除草除虫并可以做到鸭粪还田壮稻,最后达到稻鸭的“双丰收”。稻草、人畜粪便进行沼气发酵, 既可得到能源、杀虫灭菌、消除污染, 又得到优质沼气肥用于农业生产。
5、对于受化肥污染比较严重的土壤, 施用起抑制作用的物质(如:硝化抑制剂)
硝化抑制剂又称氮肥增效剂,能够抑制土壤中铵态氮转化成亚硝态氮和硝态氮,提高化肥的肥效和减少土壤污染。由于硝化细菌的活性受到抑制,铵态氮的硝化变缓,使氮素较常时间以铵的形式存在,减少了对土壤的污染。
6、加强土壤肥料的监测管理
以绿色生态农业生产为标准,注重管理,对化肥中污染物质的监测严格检查,防止化肥带入土壤过量的有害物质。
二、农药的污染处理
1、提高测报水平,合理选用农药;
2、调整农药的施用结构、使用方式及施用量,加强生物防治并推广无公害的农药使用;
合理使用农药及农药用量,避免盲目用药。注重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综合防治,做好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注意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之间的合理比例,应优先考虑生物防治结合人工防治,充分利用自然天敌,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用量。禁止高毒低效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加大生物农药和新型广谱高效低毒残留农药的推广使用。
3、采取生物降解农药; 生物降解是有机农药在水体环境中有效环保的治理途径,就是通过生物的作用将大分子有机物分解成小分子化合物的过程。其中,微生物是有机化合物生物降解的第一因素,具有降解和转化有机农药的巨大潜能。生物降解包括动物降解、植物降解、微生物降解等。
4、用MLHD减少农药污染
荷兰植物研究中心和荷兰遥感公司率先提出了除草剂最低致死剂量使用技术,简称MLHD技术。其优势在于,可以及时预知结果,降低杂草防治的风险;降低施药剂量,减少环境污染;精确施药,减少药害发生的风险,节约生产成本,增加作物产量;减少药剂的选择压力,降低抗性杂草发生风险;降低药剂在作物及粮食中含量查表的风险等。
5、对农药、化肥包装废弃物进行回收处理;
6、减少农药残留;
5.农药污染及防治措施 篇五
中国植物保护工作在近五十几年来发展很快,防治害虫的技术不断发展,由最初的简单农业防治技术到化学物理防治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态观念的改变,害虫的生物防治技术逐渐发展起来,并受到了人们极大的重视,害虫生物防治技术的出现将植物保护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很多年来,人们防治害虫的目标都是直接杀死害虫,消灭害虫,有机合成农药的出现开始带来了一定的益处,但随着大面积喷洒也带来了很多的副作用。生物防治是害虫综合防治中的重要内容,是害虫综合防治方案设计时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但是即使害虫生物防治技术不断发展,它的运用还是不如化学防治广泛,推广也有一定的困难[1]。
生物农药是害虫生物防治中的重要因素,生物农药是具有农药特性的用来防治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生物活体及其产生的生理活性物质和转基因产物。包括微生物农药、农用抗生素、植物源农药、生物化学农药、转基因生物农药和天敌生物农药。与传统的化学农药相比,生物农药具有对人畜和非靶标生物安全,环境兼容性好,不易产生抗性,易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来源广泛等优点。因此,高效生物农药的开发应用对人类健康、环境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生物农药具有很多的优点,但它的推广使用还是不如化学农药那样广泛。
为了做好我国的植物保护工作和发展我国的农业,我们必然要推广农业害虫生物防治技术和推广生物农药的使用,做好害虫综合防治工作。生物防治技术利用及其推广应用问题
生物防治技术主要包括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菌治菌、病毒治虫以及其他有益生物、自然的或人工合成的昆虫激素的利用,生物农药等技术。但在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生产和推广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1.1.天敌昆虫利用及其推广应用问题
利用捕食性天敌昆虫和寄生性天敌昆虫控制害虫种群的数量,天敌在自然界对害虫起着明显的控制作用,如在人们的主观努力下,通过引种、保护、繁殖和利用,可更大地发挥天敌治虫的潜力。现在利用赤眼蜂防治各种害虫的工作,在全国各地普遍开展。以瓢治蚜在棉区效果显著,推广面积不断扩大。利用草蛉、马蜂、螳螂、食螨瓢虫甲、捕食螨、黑卵蜂、平腹卵蜂、啮小蜂等防治害虫的工作,都有新的进展[3]。天敌昆虫的利用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目前生物防治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主要表现在理论上较少注意天敌生存环境中的信息联系,实践中只注重引进和释放而较 少注意本地天敌的持续利用。另外,在生物防治中,对天敌适合性的研究和环境的制约作用缺乏深入的研究。因此,如何在本地适合的条件下进行持续生物防治是现代生态学和昆虫学以及相关学科需要解决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将大大推进生物防治的发展[4]。并且利用天的的防治需要农民的配合,但是对于天敌昆虫的释放时间,天气,条件等因素农民很难掌握,不当的使用使天敌防治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且利用天敌昆虫进行防治效果来得缓慢,难以使农民们理解接受,农民更偏向使用化学农药。
1.2昆虫病原微生物利用及其推广应用问题
昆虫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病原细菌、真菌、病毒和病原原生动物等,利用病原微生物防治储藏物害虫,已有较长的历史。它有很多优点:对人类和非目标生物安全、减少农药在食物中的残留、保护其它自然天敌以及增加储藏物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等。现在人们已经利用病原微生物来防治很多的害虫,如利用苏云金杆菌防治储粮害虫,Bt有许多变种,防治鳞翅目幼虫效果很成功,但对鞘翅目幼虫效果较差。最近的研究发现,Bt黄粉虫变种对谷蠹、赤拟谷盗、米象和谷斑皮蠹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5]。广西隆安县植保站2000年引进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与湖北天门市生物农药厂研制生产的NPV可湿性粉剂防治葱田夜蛾效果高达98%[6]。根据该虫在果园土壤中化蛹、虫源地比较集中以及昆虫病原线虫在土壤中比较活跃、能主动找寻寄主的优势,用斯氏线虫作感染试验,在此基础上,用线虫浮液喷施于果园土表,当每亩用l-2亿侵染期线虫时,虫蛹被寄生死亡率达90%以上[7]。
昆虫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的生产推广使用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昆虫对病原微生物的抗性,如McGaughey(1985)报道印度谷螟对苏云金杆菌能很快形成抗性。由此,昆虫对苏 云金杆菌的抗性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8]。其次是病原微生物的生产和保存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微生物制剂的标准化问题迄今没有得到完全真正的解决,特别是我国尤为薄弱。应加强生产工艺、剂型等的研究。建立企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才能真正实现工业化。虫生真菌制剂的研
究进展缓慢,贮藏稳定性问题难以得到解决。为了实现真菌制剂的标准化,必须明确以下几点:环境失活因子的影响、高毒力菌株的筛选、稳定而可靠的剂型研究、以及标准测定方法的建立[9]。还有,同样是在推广使用过程中生物防治技术存在的问题就是,预防效果很好,但是难以解决突发问题,在使用中很少用农民具有前瞻性,注重预防效果,要求他们使用昆虫病原微生物在意识和实施方面都有较大的问题。
1.3昆虫信息素利用及其推广应用问题
昆虫信息素防治害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的一种治虫新技术。由于具有高效、无毒、无污染、不伤益虫等优点,国内外对昆虫信息素的研究与应用都很重视。昆虫信息素是同种昆虫个体之间在求偶、觅食、栖息、产卵、自卫等过程中起通讯联络作用的化学信息物质,主要有性信息素、聚集信息素示踪信息素、报警信息素、疏散信息素等。可以利用不同的信息素干扰害虫的取食和生殖行为达到控制害虫危害的目的。
昆虫信息素在生物防治上的应用还有很多问题,首先对昆虫信息素及其机制的研究还不够完善;其次在推广使用方面[10],昆虫信息素的生产使用成本很高,农民难以承受。但在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害虫方面,使用昆虫信息素较其他生物防治措施反应较快,即使面临害虫爆发也可以使用。
1.4生物源农药推广应用问题
生物源农药是指来源于生物并可对特定的病虫草害具有控制特效而对公众安全性极高的天然农药。二十一世纪是环保的世纪,以高效、低毒农药逐步替代传 统的高毒农药是农药发展的必然趋势。生物源农药根据其来源大致可分为植物农药、微生物农药和抗生素等。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我国就开始对生物 农药进行研究。到八十年代,将生物农药的开发列为重点项目,近二十年来,很多新的生物资源陆续被发掘利用,生产工艺得到不断创新,大量新产品尤其是微生物农药进入市场[11]。
生物农药虽然有着众多优点和良好的发展机遇,但是由于自身存在的问题,亦使得其难以在短期内占据较大市场份额。生物农药的首要问题是它的防治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所以效果相对缓慢,不能像化学农药那样立即见效。二是它的生物活性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包括温度、水分、光照、pH等),所以其货架期和
田间活性保持也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三是生物农药的批量生产往往通过工业发酵,或者是从生物体直接分离提取,对病毒类生物农药则依赖活体寄生进行生产,成本相对较高,不利于产业化发展。另外,现在发现有些生物农药也会令靶标生物产生抗性还会对害虫天敌有毒害作用[12]。如,利用生物源抗生素杀灭西花蓟马几乎是现在农民使用最广泛的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是多杀菌素和阿维菌素,但随着这两种药剂的使用,西花蓟马已经对多杀菌素产生了一定的抗性,而且还存在着对蓟马天敌的有害作用。阿维菌素的3个亚致死浓度均显著减少了黄瓜钝绥螨的产卵量。随着浓度的增加,产卵量显著减少,还有其他实验表明抗生素的使用会降低天敌的产卵量[13]。
2.害虫生物防治技展望
随着农业的发展和人们对农业的更高要求,生物防治在害虫综合治理方案中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大,生物农药也会随之科技的发展而有新的进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逐步解决生物防治技术和生物农药在研究,应用和推广中的问题。首先要解决天敌的引种及释放后的问题,天敌饲养成本高及传授农民科学释放天敌昆虫的知识等问题,这除了科技工作者的努力还需要政府的支持,农民的配合;二,通过研究更进一步的改进解决抗性问题,提高生物防治技术和改进生物农药;三,加大对昆虫的基础理论的研究,能更进一步的促进生物防治技术和生物农药的发展;四,即使生物防治是一个生物过程,进行较为缓慢,但是我们还是要尽力解决生物防治技术和生物农药反应较慢这一问题。最关键的妨碍生物防治技术和生物农药的推广的问题是生物防治技术应用复杂,成本和农民的意识问题,在发展过程中要尽量降低生物防治技术应用的成本,让农民接受持续生物防治的观念,认识预防的重要性,并教授农民正确使用生物防治技术和生物农药的知识。使用生物防治技术防治害虫,发展农业生产,是科技工作者,政府农业部门和农民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
参考文献
6.农药污染及防治措施 篇六
农药污染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研究综述
摘要:土壤微生物是农田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微生物的`多样性是农业生产赖以生存的基础.本文主要就农药污染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研究作一综述.作 者:游红涛 You Hongtao 作者单位:洛阳市第二十六中学,河南洛阳,471000 期 刊:安徽农学通报 Journal: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年,卷(期):2009, 15(9) 分类号:X592 关键词:农药污染 微生物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 生态多样性
7.西乡县农药面源污染防治技术 篇七
1 农药面源污染的来源和危害
农药包括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灭鼠剂、杀线虫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和种子及土壤处理剂等。我国农药使用量居世界第1 位, 近10 余年来, 农药的年使用量 (有效成分) 基本稳定在23 万t左右, 各种制剂 (实物量, 包括有效成分和各种辅剂) 约162 万t (据不完全统计, 西乡县农药年使用量约150 t) , 平均实物用量约15 kg/hm2, 比发达国家高出1倍以上, 但利用率不足30%, 比发达国家低20%。也就是说70% 以上的农药散失于环境之中, 严重影响了农业生态环境。农药喷洒后, 大约10%附着在作物体上, 或被作物吸收残留;另一部分落在土壤上, 有些农药是直接施入土壤中;还有一部分通过挥发和飘散污染空气, 或随雨水及排水流入河湖, 造成水体污染。
同时, 盲目地大量施用农药, 使得农作物病虫草的抗药性大幅上升, 只得施用更多的农药来防治病虫草害, 形成恶性循环。在生态系统中, 农药经食物链不断浓缩富积至数十万倍, 还能杀灭天敌, 使昆虫产生抗性, 破坏土壤生态系统。农药进入土壤环境中发生迁移、转化、降解, 或者残留、累积。残留的部分农药通过食物链转移或者生物浓缩, 最终使人产生急性中毒或慢性中毒。
2 农药面源污染控制的基本原则
常言道, “是药三分毒”, 医药如此, 农药也是如此。保护生态环境、防治农药污染刻不容缓。针对西乡县农业生产现状, 农药面源污染控制应以实现环境质量有提高、农产品数量安全有保障和质量安全保健康3 个目标为前提, 农药源头控制为主要手段, 使用先进技术为保障。农药源头控制是指尽量不用或少用农药, 改进用药技术和方法, 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 大力实施绿色防控技术即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及科学、合理、安全使用农药的技术。
3 农药面源污染防治技术
3.1 优先选用生态调控及农业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是综合防治技术的基础, 在病虫草害的控制中占有重要地位。重点采取优化作物布局、推广抗病虫品种、培育健壮种苗、改善水肥管理等栽培措施, 并结合果园生草覆盖、农田生态工程、天敌诱集带、作物间套种等生物调控与自然天敌保护利用等技术, 人为增强作物抗病虫能力和自然控害能力。
近年来, 在全县粮油生产中选用隆优305、内香8518、内5 优5399、泽玉30、沣油737、秦优10 号、早大白等抗病、抗虫品种, 有效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在平川乡镇水稻、小麦生产中, 推行耕翻或曝晒土壤、清除田边杂草, 杀灭部分二化螟、稻水象甲虫卵和稻瘟病、锈病病源菌, 减少病虫害寄主和隐匿场所, 还可灭草或抑制杂草生长;在沙河坎、私渡等镇推广元胡-水稻轮作, 减轻元胡霜霉病和稻瘟病危害, 示范应用元胡生长中后期水肥调控技术, 为元胡生产提供了良好的营养条件, 促进壮苗、壮株, 提高抗病能力, 推迟倒苗;示范推广乌药-玉米套种减轻乌药枯萎病和草害的发生;在全县油菜生产中推行“三沟 (中沟、腰沟和边沟) 配套”、打老黄叶、合理密植、中耕壅土等技术减轻菌核病发生;在城郊大棚蔬菜生产中试验示范温度、湿度、通风调节、嫁接等技术减轻病虫害发生从而减少农药用量。
3.2 大力提倡理化诱控防治技术
重点推广诱虫板 (黄板、蓝板) 、杀虫灯、昆虫信息素 (性引诱剂、聚焦素等) 防治果树、茶树、蔬菜等农作物害虫, 积极开发和推广应用防虫网阻隔、食饵诱杀、植物诱控、银灰膜驱避害虫等理化诱控技术。
近5 年来, 县农技中心创新应用各种理化手段或机械设备防治病虫害, 如人工捕杀鼠害、菜青虫, 人工除草, 摘除老叶、病叶, 拔除病株;糖浆诱杀、灯光诱杀、色板诱杀、声诱声控;高温种子杀菌、高温闷棚灭菌;拌种、种子包衣技术;利用微波技术进行空间电场病害防治、土壤连作障碍电处理技术、种子等离子体消毒技术等[1]。
粘虫板主要有黄板、绿板以及黑、紫、青、红、蓝、白、粉、灰等色板。广泛使用于野外陆地、花园、果园、日光温室、大棚、苗圃、水果蔬菜储藏库、家畜养殖场。防治对象为蓟马、小绿叶蝉、蚜虫 (有翅蚜) 、潜蝇、粉虱等小型昆虫。如在樱桃沟风景区示范推广樱桃黄板诱杀蚜虫技术, 取得了巨大成功。杀虫灯诱杀害虫超过1 500 种, 主要诱杀对象有双翅目中的蝇、蠓、蚊子、虻等, 鞘翅目中的步甲、跳甲、金龟子、天牛、象鼻虫等, 鳞翅目中的食心虫、蒂蛀虫、小菜蛾、地老虎、美国白蛾、吸果叶蛾等。
3.3 合理采用农药减量使用技术
农药减量使用就是在保产而不减产的前提下, 有针对性地通过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适时、交替、减量进行防治的方法。严格遵守农药安全使用间隔期, 普及规范使用农药的知识, 最大限度降低农药使用造成的负面影响。农药选择的标准:一是剂型要环保, 少使用有机溶剂型农药, 多使用水基型农药;二是原药毒性要低, 尽量不用氨基甲酸酯、有机磷、菊酯类杀虫剂。防治要求达到“三准”, 即选药要准、防治时期要准、用药量要准[2]。
近年来, 西乡县创新探索推行“四统一分” (统一持证上岗、统一药剂配方、统一技术要求、统一收费标准、分工协作服务) 的专业化省工省时的精准防治技术, 一是防飘移, 普通防治农药飘移和沉降损失高达70%~80%, 安装定向少飘喷头可减少飘移损失30%~60%;二是药液回收, 喷雾器上安装药液回收装置, 尽可能地回收喷雾时未附着到植物叶丛上的雾滴, 再将这些雾滴过滤后重新输送回药箱加以重复利用;三是推行静电喷雾技术, 使用机动喷雾器时利用高压静电在喷头与喷雾目标之间建立一个静电场, 而农药液体在流经喷头雾化时被充上了电荷, 然后在静电场力的作用下, 雾滴作定向运动而吸附在目标作物的各个部位, 达到沉积效率高、雾滴飘移损失少、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效果[3]。
施药过程中严格按施药技术规范选择施药方法进行喷施, 做到顺风隔行喷洒、压顶穿透喷洒等, 以提高农药喷施的准确性, 减少施药过程中的农药污染。施药时期应在病虫草害发育中抵抗能力最弱或发育阶段中接触药剂最多的时期进行。根据病虫草的发生规律、农药的有效成分、天气变化、理化性状等确定科学的使用技术。生物源农药、矿物源农药、有机合成农药之间进行交叉使用。混合使用农药时要注意有机磷类、菊酯类杀虫剂以及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类杀菌剂不能与碱性农药混用, 菌类的生物农药与化学杀菌剂不能混用, 同类性质的农药不可混用。
3.4 积极推行生物防治技术
利用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采用有益生物或生物代谢产物来防治病虫草害[4]。重点推行以螨治螨、以菌治虫、以虫治虫、以菌治菌等生物防治技术措施, 加大苏云金杆菌 (BT) 、赤眼蜂、捕食螨、微孢子虫、蜡质芽孢杆菌、绿僵菌、白僵菌、核型多角体病毒 (NPV) 、枯草芽孢杆菌、稻鸭共育、牧鸡牧鸭等成熟产品和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 积极开发植物诱抗剂、农用抗生素、植物源农药等生物生化制剂应用技术。如苏云金杆菌在西乡县广泛应用于十字花科、茄果类蔬菜和瓜类、水稻、茶树、柑橘等作物, 防治双翅目、膜翅目、直翅目、鞘翅目, 特别是鳞翅目等多种害虫, 如菜青虫、小菜蛾、稻苞虫、稻纵卷叶螟、甘薯天蛾、灯蛾等, 效果极为明显。
另外, 以有益动物 (瓢虫、赤眼蜂、草蛉等) 治虫, 以白僵菌、BT等微生物治虫, 以抗生素或激素治虫在西乡县也已推广应用, 如井冈霉素、春雷霉素、多抗霉素、性引诱剂、综外激素、聚外激素、警外激素、避外激素等[5]。如在西乡县水稻生产中选用井冈霉素防治白叶枯、选用春雷霉素防治稻瘟病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摘要:阐述了农药面源污染的来源和危害, 论述了农药面源污染控制的基本原则, 介绍了西乡县农药面源污染防治技术, 以期为该县建设美丽乡村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药,面源污染,防治技术,陕西西乡
参考文献
[1]孟凡青.本溪县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J].环境保护科学, 2007, 33 (2) :46-48.
[2]贾林.施用农药造成面源污染的调查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6) :108-109.
[3]赵连生.施用农药造成面源污染的调查与防治对策[J].农业网络信息, 2006 (4) :127-128.
[4]王升吉, 崔艳秋, 刘炳福, 等.南四湖地区甜瓜病虫害防治中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 2011, 37 (2) :44-47.
8.农药污染是沉重代价 篇八
环保部生态司司长庄国泰指出,我国农药需求量在世界范围内排名第一,然而施用有效率只有35%,65%都是作为污染物排入在环境中,而所有的污染物最终都进入到土壤中。长此以往,地力扛不住、环境也扛不住,“9连增”是有代价的。
一份我国农药年施用总量动态变化图显示;1990年我国农药施用总量约为70万吨,22年后,这个数字已经变成了180多万吨。目前我国农药的平均施用量为13.4千克/公顷,其中有60%至70%残留在土壤中。
农药是一种化学性环境污染物,它的使用对大气、土壤和水体环境等都会造成污染。首先是农药对大气的污染,喷撒到大气中的农药微粒,在气流作用下可飘移到数里远的地方。喷撒到植物表面或土壤的农药,在气流作用下也可飞扬到空中,造成大气污染。二是对水体的污染。含农药的雨水落入水体、植物,或者土壤粘附的农药经水冲刷、溶解进入水体,生产农药的工业废水或含有农药的生活污水,这些都是造成污染水体的重要途径。三是直接向土壤或植物表面喷撒农药时,造成了土壤的污染,目前国内一般农田土壤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农药污染。第四点是对农作物的污染。农药被农作物吸收进入植物体内,其中,由植物根部吸收的农药量取决于农药在植物根部表皮脂质中的溶解性;在植物体内被转移的量,则取决于农药在植物组织中的水溶性,而生物的富集作用,使得脂溶性强的有机氯农药等在生物体内逐级富集。
所以,专家说:“绕一个圈子,耕地中的有毒物质最终要回到人体安营扎寨,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并继续在人体内聚集,最终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安全合理地使用农药,改变剂型和施药方式,研制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农药,是农药发展的方向,也是在强调粮食增产增收同时,需要深入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农药污染及防治措施】推荐阅读:
农药中毒的急救措施11-11
选修课 水污染问题及措施12-07
大气污染的原因及治理措施探析12-09
武汉市湖泊水域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01-20
临汾市大气污染成因及防治对策探析12-24
有机磷农药中毒及护理11-17
畜禽废弃物引致的环境污染及防治对策06-16
九江市城区河湖水质现状及污染防治对策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