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增强企业执行力

2024-10-23

全面增强企业执行力(精选12篇)

1.全面增强企业执行力 篇一

如何增强企业文化执行力

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的各种价值文化的冲击,着力增强企业文化执行力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如何增强企业文化执行力,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要丰富发展执行内容。企业文化作为一个企业的组织成员所共享的价值观念、信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较之企业发展战略而言,似乎有虚泛的感觉,容易产生人为的割裂现象。在有的企业负责企业文化建设的部门、人员很容易被当作一般的职能部门,当作“美丽的花瓶”,究其根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企业文化执行内容上没有涵盖经济发展目标,没有紧扣加快发展这一主题。为此,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本着虚功实做的原则,着眼于企业发展的核心目标,着眼于企业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着眼于企业发展的客观实际,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丰富发展企业文化的执行内容,不断推进企业文化的变革,进而让企业文化建设从务虚到务实。

二、要建立健全执行机制。一个运转有序、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是确保企业文化落到实处的重要保障。从激发工作潜能,唤起工作热情的角度来看,关键是要建立健全责任机制和激励机制。在明确责任上,必须把公司阶段性的总体工作任务,包括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安全生产等等,量化细化后层层分解落实到各个部门,各个经营项目部,落实到具体责任领导和责任人,一级抓一级,一级保一级,确保

公司定下的决策,能够有效地在基层单位落实、见效。在有效激励上,必须在层层下达工作责任制的同时,辅以必要的奖惩激励机制,通过严格的量化考评,给予每个干部职工适度物质奖励、培训机会、可发展的预期。力求给员工们足够的企业荣誉感、归属感,以此有效激发每个干部职工的活力和创意。当然,激励机制还应把握一个需要权衡的度,过犹不及和远远不及都是不可取的。

三、要加强改进执行方式。执行方式的好坏,对于企业文化的最终效果影响颇深,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上下级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基层单位之间以及具体的人与人之间,都存在加强沟通与交流的问题,并且这种问题日趋重要。毛泽东同志曾阐述过“沟通”的价值,要把彼此知道的情况互相通知,互相交流。如果工作方法上疏忽了,还是要产生问题。鉴于此,在我们已经司空见惯的命令式、指令式的“硬性”执行方式中,必须更多地注入平等式互动式的“柔性”执行方式,更多地进行开诚布公、实话实说的沟通、联系与协调,努力畅通、拓展公司内部上情下达和下情上晓的沟通。在开展互动式的沟通过程中,还必须注意“牢骚”效应,即“凡是单位中有对工作发牢骚的人,那这家单位一定比没有这种或有种人而把牢骚埋在肚子里的单位要强得多。”因此,员工发牢骚并不可怕,是要正确对待牢骚并将其作为改进工作的动力与依据,进而推动单位持续、良性发展。

2.全面增强企业执行力 篇二

一、对全面质量营销的认识

1、全面质量营销的来历

20世纪60年代, 美国的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将自己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应用到日本企业管理运作之中, 形成了今天的全面质量管理, 促进了日本企业的产品质量的空前提升。近些年, 美国公司为了在世界市场上与其他国家竞争, 在质量管理的理论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 并且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贡献就是美国人把全面质量管理运用到市场营销上, 赋予全面质量管理以新的内涵, 这就是全面质量营销。

2、全面质量营销的内涵

全面质量营销是以顾客需求为先导, 以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为重点, 通过全过程的营销努力来提高产品质量, 驱动质量绩效, 以实现顾客满意目标的一种新型营销理念。实施全面质量营销, 要求营销者不仅仅要注重营销全过程的质量, 实施营销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即营销全面质量管理) ;而且要关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参与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和控制, 使产品质量能符合消费者的要求。一方面要通过外部营销的质量控制, 提高顾客对产品的感知质量, 从而提高顾客对产品的满意度;另一方面要通过内部营销, 来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当产品质量不如意时, 营销者要像顾客那样对有关部门进行呼吁, 表示不满, 要成为顾客的保护人、看门人和代言人。

3、全面质量营销的特点

(1) 独特性。这是由企业的不同实际情况及管理层的经营思想决定的。产品在市场中的不同地位决定了企业不同的营销策略, 而管理者的管理风格和经营思想又使得企业质量发展方向不同于其它企业。

(2) 专注性。这要求企业必须专注:一是战略方面——经营者要忍受改进提高质量过程中带来的暂时的效率低、成本增高的状态, 着眼于长远的市场发展和质量收益, 把产品做好、做精;二是产品方面——要根据目标市场的定位和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来设计生产不同质量等级的产品, 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要。

(3) 导向性。质量的改进与提高应该以顾客的需要为开始, 以顾客的感受为终结。因此企业只有以顾客需求和期望为前提, 不断开发和生产使顾客满意的产品, 才能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 使企业持续发展。提高质量的目的是应该更好地为顾客服务。只有被顾客认可的质量提高才是有意义的质量提高。

(4) 全员性。全员参加的质量营销管理即要求全部员工, 无论高层管理者还是普通办公职员或一线工人, 都要参与营销质量改进活动。参与“改进营销工作质量管理的核心机制”, 是全面质量营销管理的主要原则之一。

(5) 全程性。全过程的质量营销管理必须在市场调研、产品的选型、研究试验、设计、原料采购、制造、检验、储运、销售、安装、使用和维修等各个环节中都把好质量关。其中, 产品的设计过程是全面质量营销的起点, 原料采购、生产、检验过程实现营销产品质量的重要过程;而产品的质量最终是在市场销售、售后服务的过程中得到评判与认可。

(6) 全面性。全面的质量营销管理是用全面的方法管理全面的营销质量。全面的方法包括科学的管理方法、数理统计的方法、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等。全面的营销质量包括产品质量、工作质量、渠道质量和服务质量。

二、全面质量营销的现状

1、全面质量营销观念淡薄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大多数中小企业往往只专注于传统的4Ps (产品、价格、渠道、促销) 营销方法, 注重通过业务组合、价格等层面的创新来扩大市场份额, 取得竞争主动, 而没有摆正质量营销与传统营销的关系, 更没有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到全面质量营销的重要性, 全面质量营销观念淡薄。很多中小企业还未充分认识到, 没有全面质量营销管理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保障, 没有企业各个环节、每位员工的协同作用, 企业也很难为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 顾客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忠诚度会降低, 久而久之会影响企业的生存。

2、业余营销人员没充分发挥作用

在中小企业中, 专职营销人员在推销产品和服务、扩大市场份额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 但许多负责安装、调试、检修、技术服务和投诉处理等传统的非营销活动的业余营销人员也与顾客进行接触, 数量大大超过专职营销人员。他们的“顾客导向”意识的建立, 必须通过全面质量营销管理活动来实现。在与顾客的接触方面, 专职营销人员往往不及负责生产、技术、安装、测试、服务以及其他一些传统上非营销部门的员工, 而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质量问题, 都可能使专职营销人员为促销所做的艰苦努力前功尽弃。

3、质量营销全面性不足

中小企业在从事市场营销活动过程中, 针对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制订出完美的营销计划, 并且要求全体员工向这个目标努力。但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 很多中小企业往往没有很好地将这些目标或计划传达给企业员工, 忽视了员工是否真正了解企业整体规划, 是否真正认识到自己所做的工作与企业整体规划实现的关系和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作用。因此, 员工的工作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 缺乏成就感和满足感, 不会对企业计划认真地执行。由于企业领导没有与员工进行有效的双向沟通, 企业的计划只是一厢情愿, 其实施效果可想而知。有的企业也有可能要求员工具有顾客导向意识, 但并没有向员工进行宣传教育, 没有实施有效的满足员工需求的激励措施来促使员工自觉自愿地为顾客服务。

4、各部门之间协调不力

在市场导向的整体框架之下, 企业各部门有其自身的利益。不同的工作内容、工作制度、工作程序、工作方式和工作习惯, 都会导致部门之间产生矛盾与摩擦。随着企业对外承诺水平的不断提高, 要求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快速反应能力要进一步提高。但由于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关系不够完善, 这种矛盾和摩擦会进一步加剧。为消除这些摩擦, 企业可以通过全面质量营销管理来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 把下道工序看作是上道工序的顾客, 从而加快反应速度, 满足顾客需要。

三、全面质量营销的对策

1、树立内部营销观念

内部营销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都树立服务内部顾客的意识, 只有这样内部营销才能在企业内推行。这和我们强调的顾客导向并不矛盾, 强调内部顾客满意正是为了最终达到外部顾客满意。日本学者金井正明指出:顾客导向包括外部及内部顾客导向, 也正说明了二者的一致性。如海尔提出“源头论”, 把员工当作企业发展动力的真正源头, 在企业内部营造了一种尊重人、信任人、关心人、理解人的氛围, 把员工的发展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目标, 这体现的就是内部营销意识。

2、合理的市场定位

通过市场调研, 正确识别顾客的现实和潜在需求, 以及竞争者对需求的满足状况, 并根据企业的内部条件和经营目标合理进行市场定位, 确定目标顾客。要实现顾客满意, 就必须比竞争对手向顾客让渡更大的顾客价值。而顾客在购买商品时, 总希望把包括货币、时间、精力在内的有关成本降到最低限度, 同时又希望从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选择对自己来说“让渡价值”最大的产品或服务。但向顾客让渡价值往往会带来企业经营成本的提高、经营利润的降低。企业必须通过细分, 寻找自己的目标顾客, 才能实现顾客与企业的双赢。

3、差异化的质量定位

企业的质量定位是通过对目标顾客的需求状况和期望质量的调查分析来确定, 不仅要注重产品的功能性质量, 还要注重产品的适用性质量。在个性化营销的今天, 企业必须从产品的创新和产品的个性化入手才能在产品方面赢得优势:一方面,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 企业只有销售不断创新的产品才能适应顾客对产品需求的变化。另一方面, 较高层次的顾客更加青睐能体现个性的产品。由于技术的发展, 产品的个性化与生产的规模经济效益已不再是相互对立的矛盾。企业可以在保持一定规模经济的同时, 为顾客提供满足其不同需求的个性化产品, 使每位顾客都能获得满意的感受。

4、及时的外部沟通

企业与顾客之间信息、情感的沟通, 不仅有利于建立长期稳定、相互依赖的关系, 还可以为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定位、内部员工的管理提供重要信息, 使企业及每个员工更加接近顾客, 提供更加符合顾客需求的产品, 更好地为顾客服务。与顾客的沟通系统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通过该系统, 企业可以获得顾客的各种信息, 并作出反应;同时, 顾客也能从该系统中, 获得产品和服务以及消费方面的有关知识, 并将自己的愿望、要求、不满等心声传达给企业。

5、和谐的内部沟通

一方面建立起一个包括培训系统、激励系统和内部沟通系统在内的良好的内部管理系统, 让员工在和谐、快乐的环境中工作, 不断造就更多对企业满意、忠诚的员工, 让员工对顾客期待的价值有所贡献, 从而提高顾客的感知质量, 令顾客更加满意。另一方面通过横向沟通, 将顾客需求、竞争者状况以及产品质量定位思路准确、迅速地传达给产品设计者和生产者, 促使研发和生产部门能提供适应市场的质量标准和产品, 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顾客的抱怨, 以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控制和提高。

6、严格的过程控制

营销过程质量控制的重点是营销组合质量控制, 通过对消费者的调查, 把握消费者在商品购买过程中对营销组合的要求, 即4C (欲望与需求、成本、便利、沟通) ;运用质量营销工具, 将消费者层次的4C转变为企业层次的4P;根据市场需求、竞争者动向及企业自身条件, 制定或修订企业营销战略和策略, 提高企业的营销质量。此外, 还必须不断提高营销的服务质量, 以实现顾客满意目标, 树立为顾客服务的观念;从方便、沟通与理解、能力、态度、安全、服务设施等方面进行考虑, 制定合理有效的服务质量标准;向顾客作出合理承诺并兑现, 使顾客获得超值感受;通过考核不断改进服务质量。

7、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全面质量营销的成败就在于设法将个人目标与企业的整体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想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员工关系, 企业必须在关系的建立、维护、改善和巩固等阶段与员工达成有效的沟通。中小企业, 可以为员工提供发展、提高其能力的机会, 如实施员工教育、培训计划、重新进行工作设计等;也可以为员工提供尽可能好的工作条件, 如为销售人员配备电脑, 以便让他们能随时掌握有关顾客和企业销售产品的情况, 从而使他们及时做出最佳的销售计划等;还可以向员工适当授权以便更好的完成工作。

8、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及时做好实绩考核工作, 明确合理地表彰优秀员工。但要注意考核的标准和过程应具有透明性, 考核的结果应及时向员工反馈, 使员工对整个考核的过程和结果有及时、全面的了解, 这样可以有效地加强企业的行为管理, 引导员工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同时, 要对不同类型的员工选择不同的激励方式, 才能更加有效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总之, 搞好企业全面质量营销, 不断提高员工工作满意度, 是为了充分发挥企业现有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了满意的员工, 才会有满意的顾客, 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四、结语

全面质量营销的产生是企业营销环境不断变化的结果, 更是企业在竞争环境中建立优势竞争力、更好满足顾客需求和增强顾客满意度的必然选择。在中小企业实施全面质量营销, 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经营成本, 有利于建立长期稳定的客户关系和企业文化, 有利于建立独特的竞争优势和创造顾客价值, 有利于提升持续竞争力和实现永续经营。

参考文献

[1]、刘艳红 张平淡, 质量营销及质量营销战略的实现, 2003.3

[2]、万后芬, 论全面质量营销, 2003.7

[3]、程国平等, 关于质量营销的研究与探讨, 2004.11

3.全面增强企业执行力 篇三

【关键词】 成本管理 成本控制 经济效益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市场竞争也愈演愈烈,如何寻求更好的成本管理办法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加强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因此,企业必须主动地加强成本管理,这是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若企业不遵循这一客观需要,就有被市场淘汰的可能。

1. 企业成本管理概述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其生产耗费是通过生产成果即销售收入来补偿的,而成本就是衡量生产耗费补偿的尺度。企业通过商品销售取得收入,提取成本消耗的份额,用以补偿生产经营中的消耗,维持再生产持续进行。所以,成本作为补偿生产消耗的尺度,对企业经营起着关键作用。

企业成本控制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健全科学的企业成本管理系统:第一,必须根据各企业的具体情况规划设计,因地制宜,适合特定企业、部门、岗位和成本项目的实际情况;第二,由于成本控制涉及到企业全体职工的共同利益,只有通过全体职工协调一致的努力才能完成,企业领导和每个普通职工都担负着成本责任,要求企业领导重视,企业全体员工积极参与;第三,成本控制经历了从事前的成本分析与检查、防护性控制,到事中的日常成本控制的反馈性控制阶段,有效的成本控制贯穿于企业成本形成的全过程;第四,企业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和本量利分析原理,结合成本与收益、成本、业务量与利润之间的关系,分析计算出利润最大化的最佳成本和最佳业务量;第五,成本控制要达到预期目标,必须通过实现责权利的有效结合,调动企业各级成本责任中心加强成本管理的积极性。

2. 加强成本管理,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加强企业成本管理是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在市场经济日渐成熟的今天,同样的产品谁拥有合理的、较低的成本,谁就有了战胜对手的有力武器。企业只有在保证产品质量、不断完善产品功能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产品成本管理,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优势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2.1加强管理者的成本管理意识。成本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关键环节。成本指标是企业管理的一项综合性指标,它涉及到企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生产者必须充分认识到,强化成本管理要有系统观念、全局观念,必须在把主要精力用在放眼市场,打开销路,占领市场的同时,还要眼睛向内,抓管理、降成本、增效益。为此,企业应广泛深入地强化成本管理宣传教育。把市场竞争的压力,转化为全体职工的压力,使人人肩上有指标,人人都来关心成本,主动为降低成本献计献策,精打细算,真正做到从我做起,就是事事、时时、处处都要对产品成本有明确的反映。实行全员、全方位的成本管理,如果有了这样的成本意识,这样的自觉行动,企业降低成本的潜力就有可能得到充分的挖掘。

2.2加强成本管理基础工作。成本管理基础工作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首先要齐抓共管。做到单位第一管理者组织抓,财务主管具体抓,具体工作人员协同抓,有关部门配合抓,同心协力强化成本管理基础工作,做到成本费用真实可靠,为领导经营决策提供详实的资料。其次要健全内部各种规章制度。完善各种管理办法,从调查研究入手,学习先进经验和办法,制定出适合自身实情的规定和措施,同时要不断地修订和完善,使成本管理工作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其三要加强法制教育。端正领导班子的经营思想和行为,做到依法经营和管理,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堵塞因管理不善和社会不良风气影响造成的成本管理中的漏洞。其四应加大财务监督、内部审计力度。财务监察、审计人员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及时检查、掌握、反馈财务管理的负面信息,对违规、违纪现象采取有效措施,严肃查处,决不手软。把日常財务监督、审计工作与加强成本管理、净化运营成本紧密结合起来,强力推进成本管理工作规范化。

2.3加强物资采购环节的控制管理。加强成本管理不仅要控制成本消耗的中间过程,还要树立“成本管理提前”的理念。在企业成本结构中,前端的采购成本管理控制非常重要,如果通过对采购环节的管理控制能使企业采购的所有物资在一个物美价廉的层面上,无疑会为企业随后的一系列成本管理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仓库管理部门作为企业各种物资的储存、保管部门,能及时根据内部各单位对物资的需求和仓库的库存情况,较准确地提供企业对各种物资的实际需求情况。因此,每月末各内部单位应将对物资的需求情况列表报仓库管理部门,仓库管理部门根据各单位上报的物资需求情况,并结合仓库的实际库存情况进行分类、汇总、整理,编制物资采购计划明细表报管理层批准,批准后交物资采购部门,由采购部门根据计划进行采购。

2.4加强材料消耗控制管理。降低材料消耗,是降低产品成本的第一有效途径。为此,必须重视材料消耗的节约,严格控制材料的第一成本关。首先,加强对用料计划的审批管理。每月末各单位将下月预计所需的材料消耗上报企管部门,企管部门根据与各单位签订的内部成本费用结算合同和各单位的预计消耗情况,对各单位下达材料消耗计划。对于计划外的临时任务所需的材料,各单位必须另打报告,报企管部批准后方能办理。其次规范行为、加强材料领用管理。对材料领取、使用加强管理。主要采取查看领料单及现场查看相结合的办法,重点从材料是否超范围、材料收发存记录是否规范、对公私两用物品的领用管理是否严格、各单位领用的材料是否及时使用、是否存在小库存等方面进行管理。建立材料的交旧领新制度。对于有残余价值的物品,必须建立交旧领新的制度;对于应交回旧的物品而未交回的,决不允许领取新的物品。

2.5加强成本管理要全员参与。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社会以及行业发展的源泉。而煤炭企业也是一样,只有创新才会有发展。创新就是要从发展与改革的实际需要出发,大胆地把思想从束缚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改革旧体制,建立新体制。企业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在形成成本,而加强成本控制也并非是一个部门的事,要全员参与进来。员工要树立全面成本管理的思想,强化全员成本管理理念,提升成本管理水平,使成本管理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可以按责任归属确定价值指标数据,计算指标完成情况,定期考核,奖惩兑现。使企业从领导到职工群众,人人有成本责任目标,个个讲求经济效益,增强其紧迫感、责任心,真正将成本责任制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贺志东:赢在成本-如何做好企业成本费用管理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年11月.

4.全面增强企业执行力 篇四

【文件来源】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通知

(银监通〔2007〕22号)

各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各资产管理公司,邮政储蓄银行,银监会直接监管的信托公司、财务公司、租赁公司,各省级农村信用联社,北京、天津、上海农村商业银行,天津农村合作银行:

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会计准则),要求自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同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可比性,完善风险管理,提高经营水平,加强银行业监管,促进我国银行业快速、健康发展,中国银监会决定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执行新会计准则。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统一思想,提高执行新会计准则的自觉性

新会计准则反映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更加全面、系统地规范了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并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执行的会计制度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类型机构的相同业务、同一类型的不同机构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损害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有用性,不利于分析和评价风险状况、财务成果,也不利于开展各项银行监管工作。各单位要统一思想,正确认识执行新会计准则的必然性和紧迫性,提高执行新会计准则的自觉性,早准备、早布置,保证银行业会计标准的平稳转换。

二、执行新会计准则的时间表

考虑到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众多,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会计管理水平、人员素质、财务承受能力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分层次实施新会计准则,并逐步建立适应新会计准则要求的内部管理流程和信息处理系统。按照财政部的总体要求,综合考虑各类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特点、管理水平和财务状况等实际情况,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按以下时间表执行新会计准则:

(一)已经上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全面执行新会计准则,继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提高执行新会计准则的质量。

(二)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银行、非上市的股份制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信托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外资银行等从2008年起按照新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告。

(三)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等从2009年起按照新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告,具备条件的可以提前执行。

(四)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待转制完成后的次年按新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告,但不得晚于2009年。

三、执行新会计准则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审慎使用公允价值。一是合理确定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使用范围。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严格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对于尚不存在活跃市场或不能持续可靠取得市场价格的金融工具不能使用公允价值计量。二是科学合理地确定公允价值。对决定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要综合考虑活跃市场的各项因素,科学设定估值假设和主要参数。三是建立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内部控制制度,记录公允价值计量的依据和过程,确保公允价值计量的准确性、可靠性。

(二)健全贷款减值评估体系。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完善贷款风险管理,全面收集贷款减值的历史数据,健全价值评估内部控制政策、程序和方法,准确计提贷款减值准备,不得利用贷款减值准备调节利润。

(三)合理进行金融工具分类。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金融工具初始确认时应客观分析持有意图,准确划分各类金融工具,并严格按照新会计准则进行核算。

四、精心准备,不断提高执行新会计准则的能力

(一)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执行新会计准则的准备工作。执行新会计准则不仅仅是会计部门的工作,还涉及到各项业务,需要各个部门的配合,主要负责人必须高度重视,亲自负责,主动协调。要成立专门工作小组,制定规划,明确分工,加强协作,周密部署,既要保证按时执行新会计准则,又要确保各项业务和会计工作正常、有序地运转。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已经上市的除外)要于2007年底前将执行新会计准则的实施规划报直接监管的监管机构备案,并及时报告组织实施情况。

(二)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大对会计人员和相关业务人员、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不仅要学习新会计准则的具体内容、主要变化和应用要求,还要紧密结合本单位实际,研究新会计准则对本单位管理制度、业务流程和信息系统的影响和应对措施,不断提高执行新会计准则的能力。

(三)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做好执行新会计准则的衔接工作。一是制度衔接工作。在执行新会计准则前,必须按老制度开展各项会计核算工作,不得在新会计准则和老制度间选择使用。二是披露衔接工作。要保证信息披露的连续性和一致性,有关会计信息口径的变化要有准确的记录和说明。

(四)农村信用社执行新会计准则的工作统一由各省联合社组织。

五、加强领导,促进高质量地执行新会计准则

(一)中国银监会成立实施新会计准则领导小组,指导和协调银行业金融机构执行新会计准则的有关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为银监会郭利根副主席,银监会财务会计部及各监管部门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办公室设在财务会计部。办公室主任由银监会财务会计部汤小青主任担任,副主任由银监会财务会计部杨树润副主任担任,各监管部门派专人参加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二)各银监局要成立领导小组,跟踪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执行新会计准则的准备和执行情况,重点做好辖内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执行新会计准则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

(三)各银监局要按照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执行新会计准则的时间表,积极开展各项会计监管工作,重点检查银行业金融机构执行会计准则情况,分析财务变化状况,查处利用新会计准则操纵利润的行为。

(四)各银监局要认真组织监管人员培训工作,掌握新会计准则的内容、方法,研究执行新会计准则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监管措施,进一步提高监管能力。

(五)银行业金融机构执行新会计准则后,银监会的各项监管政策、制度保持不变。各银监局必须继续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提高五级分类的质量,做实利润。

同时,银监会将根据实施新会计准则带来的变化,在保持监管资本属性不变的前提下,对计算资本充足率涉及的部分会计数据进行调整,以准确计算资本充足率,避免执行新会计准则导致的资本充足率波动。考虑到新会计准则关于减值准备计提方法的变化,为增强减值准备计提的操作性、可靠性和可比性,银监会将另行发布减值准备计提和监管指引,对减值准备计提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重点因素进行规范。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执行新会计准则过程中发现的任何问题,请及时反馈银监会领导小组办公室。

联系电话:010-66279033,传真:010-66299193。

请各银监局将本文转发至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

附件:银行业金融机构执行新会计准则时间表

二○○七年九月二十九日

5.提高执行力 增强服务意识 篇五

不断开创院长办公室工作新局面

此次2011年暑期干部培训班,是在医院建设发展的关键时期,进一步提升医院中层干部综合素质与能力,为医院未来发展培养和储备管理人才的下面,我就院长办公室2011年上半的工作作一简要回顾,并就做好下半年院办工作谈一谈自已的打算,如有不到之处,请各位领导、科室干部批评指正。

一、着力提高执行力,增强服务能力,2011年上半年办公室工作取得新成效

2011年上半年院长办公室按照去年暑期干部培训班医院主要领导提出的着力提高医院中层干部执行力和“八个倡导、五个降低、七个提高、五个减少”的要求,组织办公室全体工作人员认真学习,深挖自身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按领导提出的改进办法和努力方向加以改进。

(一)认真办文办会办事

今年上半年,医院院长办公室积极履行服务职能,认真办文、办会、办事,不断提升综合协调能力,保证了各项工作的出色完成。

一是细心办文。院长办公室着力规范办文程序,加强公文管理,努力提高办文质量和效率。严格把好行文关、政策法规关、文字关和体例格式关,有效提高了公文质量和办文效率,2011年上半年院长办公室共发文61份,同比增加118%(2010年上半年发文28份)。及

时处理上级和有关部门的公文,保证了上级精神的贯彻执行。

二是精心办会。精心组织各类会议,确保了医院领导决策的贯彻执行。院长办公室还组织办好了多次学术会议,进一步增强了医院在本区域的影响力,加强了与各级医疗单位的沟通联系,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通过多办会,办好会,进一步提高了办会质量。

三是热心办事。努力提高院长办公室工作人员的执行力,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主动联系各级卫生主管部门,上半年接待各级各类检查接待30余次,上报各类信息报表20余份,在检查接待、信息报送、沟通联系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树立医院对外良好形象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提高工作执行力

为使医院各项重大决策和重要工作部署能及时有效完成,领导交办的事项和科室反映的突出问题能够及时处理与落实,院长办公室围绕医院中心工作,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提高工作执行力。

一是认真做好提案办理工作。2010年医院第八届职代会、工代会五次会议结束后,院长办公室共收到各类提案46件,院办积极协调督促相关职能科室按期、按要求完成提案办理工作,截至2011年6月,已办结提案41件,还有5件提案因客观条件不成熟,尚未办结,办结率达90%,院办将定期向相关科室催办。

二是认真做好信访维稳工作。近些年来,医院医患矛盾日益突现,患者信访情况日益增多,院办在维护医院及患者利益,维护信访秩序做了大量的工作,2011年上半年共接待现场接访、电话接访、上级批转信访件20余件次,信访回复率达100%,未发生一起因办理不当引发越级上访的情况发生。

三是认真做好计划生育和居委会工作。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是一项政策性强,要求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制度的工作。院办严格按照国家政策性文件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不定期召开计生专干、院计划生育委员会成员会议,及时研究布置计生的相关工作,2011年上半年未出现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情况。

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谋划2011年下半年院长办公室工作

2011年是我院“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医院建设发展攻坚克难的关键年,院办要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服务医院建设发展大局,明确思路、突出重点、真抓实干,认真谋划2011年下半年院办工作,为医院建设发展做出新贡献。

(一)提高办文办会办事能力,推动院办工作不断进步

2011年下半年医院各项建设任务将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医院各种汇报材料、请示文件等文字材料数量将大幅增加,院办将进一步规范办文程序,加强公文管理,在保证公文质量的情况下,努力提高办文效率。今年下半年医院将举办多起大型会议,如中德医院管理国际论坛、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腔内泌尿外科新技术的进展及应用”等,院办将精心组织办好这几次大型会议。并通过办好会,来锻炼和培养院办工作人员,增强他们的协调办事能力,不断提高院办工作人员的办事能力和效率,这是我们应对挑战、克服困难、推动

院长办公室工作不断进步的力量之源。

(二)围绕医院中心工作,提高服务意识,促进院办工作做出新贡献

2011年下半年,院办将围绕医院中心工作,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促进院办各项工作再出新成绩,由于院办所处的特殊地位和所属的工作性质,决定院办工作的实质就是医院的服务中枢,院办工作的核心就是服务。围绕服务临床、服务领导,着力提高服务意识,进一步优化院办工作作风,进而营造服务型的机关工作氛围。

一是继续做好职代会工代会尚未办结提案的催办促办工作,争取使提案办结率在年底前达到100%。

二是继续做好信访维稳工作,全力维护信访秩序,对各类信访及时回复,确保没有因办理不当引发越级上访的情况发生。

三是继续做好计划生育和居委会工作,按照年初制定的各项工作计划开展计划生育和居委会工作,将工作细化,确保我院不出现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情况。

6.学校中层干部要增强执行力 篇六

自温家宝总理提出教育家办学的思想以来,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加大了校长选拔、任用的力度,一批专家型、学者型校长走上了校长岗位,同时,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落实干部交流政策,“空降校长”的比例加大,迫切需要学校的中层领导增强执行力。

执行力是一种工作态度、精神状态,是一种思想作风、工作作风,也是干部素质的具体体现。学校中层领导的执行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政策领悟力、实践结合力、团队建设力、协调沟通力、过程控制力等等。中层领导在学校承担着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还要做好自己分管的管理工作,有时做了大量的工作,还不被教职工认可,不乏辛苦和委曲。为适应当下的教育形势,中层领导只有不断学习,努力增强执行力,才能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诸葛亮事必躬亲,历来受到人们的批判,但失去了这位事无巨细的丞相以后,蜀国很快灭亡了。中层领导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学校班子的整体形象,必须以德立身,以绩服人,时时处处做老师们的楷模。中层领导要结合所分管工作的实际现状,创造性地去完成学校所布置的工作,不当话筒,不能将上级的意见和要求停留在口耳相传的环节,应该身体力行,敢于下水,不能将所分担的工作分解完事。

不找借口,勇于担当。在美国卡托尔的新员工录用通知单上印着这样一句话:“最优秀的员工是像恺撒一样拒绝任何借口的英雄!”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听到许多干不好工作的借口——“领导给我的权力太小了”、“这一级学生的基础太差了”、“我们的师资力量太弱了”、“后勤保障不到位”„„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局面:每个人都努力地寻找借口来掩盖自己的过失,推卸自己本应承担的责任。实际上,中层领导在自己的岗位上都独挡一面,不要为工作的过失寻找借口,要勇于担当,凡事多分析自身的主观原因。力争做到:如果不能改变手里的牌,那就要改变出牌的方式,在现有的状况下争取最大的成绩。

提高素养,关注细节。中层领导要通过学习,提高德行修养和管理素质,努力克服个人英雄主义,追求团队成功,因为团队的成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中层领导要关注细节,要督促、去指导,认准的事,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能忍受压力、自我调节、自我激励。凡事该快的时候要“动如脱兔”,该慢的时候要“静若处子”。

7.校长要增强课程执行力 篇七

课程执行力,是一个国家在影响课程的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下保证课程政策目标实现的有效力,即各方面因素发挥同向的积极作用来保证课程改革目标实现的有效程度。其中,作为具有能动性和自主性的人的因素———课程执行者是保证课程执行力强弱的关键。

没有执行力,就没有竞争力。执行力是左右一个地方课程改革成败的重要力量,也是区分教育质量平庸还是卓越的明显标记。校长的课程执行力在极大程度上影响课程改革的效果。因而,要提高现代校长课程执行力以促进课程改革发展,就必须改变校长对自己的角色定位。

现代校长要一手抓课程策略,一手抓课程执行。再好的策略只有成功执行后,才能显示其价值。因此,作为管理者必须既要重视策略又要重视执行力,做到一手抓策略,一手抓执行力。一方面,学校制订课程策略时应该考虑这是否是一个能够切实得到执行的策略。另一方面,学校要制订课程执行详细计划,把总体目标分解到处室,列出表格,做到一目了然。学校要有清晰的课程指挥系统和岗位责任,主管校长、主任、年级组长各司其责,有合理的考核、总结、评价,有必要的协调,根据工作的重点,哪些该优先发展,哪些要先让一步,实现整体优化。

校长是课程执行最重要的主体。一个真正优秀的校长必须脚踏实地,深知自己所处的大环境,认清问题之所在,然后勇于面对。校长只有在课程执行过程中才能准确及时地发现执行是否能够实现课程愿景,并根据执行的情况随时调整课程策略。

校长应致力于营造学校课程执行力文化,校长要对课程历史性资源进行全面审视,挖掘其中具有现实意义的要素,为课程执行力文化服务。当课程执行力的先进性、独特性和优质性体现出来的时候,应逐渐向课程改革各方面渗透、扩张,不断提高课程实践层次、理论层次和文化层次。

8.用影响力增强执行力 篇八

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说过:“管理就是正确地做事,领导就是做正确的事”。对于企业领导者而言,“要想群众怎样干,就要做给群众看”。因为领导者的行为是整个企业文化的基础,他们的行为最终将成为整个组织行为,对广大员工行为起着示范作用,对员工的士气和工作效率产生积极地影响。在组织行为中,领导关系不仅是一种使用权力的关系,更是一种说服员工努力工作实现共同目标的艺术。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社会的今天,人心向背已成为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兴亡的根本因素,也是决定一个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决定因素。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那样:“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主义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是判断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人性化管理,紧紧抓住“人”这个首要因素,着力增强企业整体素质。如果解决不了“人”的问题,其他一切努力都将是白费。

组织管理心理学认为:一个领导者要实现有效的领导,关键在于他的影响力。在大力提倡执行文化的前提下,一个企业执行力的大小,与该企业领导者的影响力有直接关系。所谓影响力,是指一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用行动或示范去直接或间接影响和改变他们或团队的心理和行为的能力。行政学家张金鉴指出:领导的本质是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不完全来源于权力地位,因为影响力的大小,不完全取决于职务的高低。一个企业执行力的强弱,不仅决定于领导者权力的大小,还取决于他自身素质对全体员工的影响力。因为来自于组织赋予的权力是法定权力,它带有强制性和不可抗拒性,给人在心理和行为上的影响表现为被动服从。在一个公司系统里,领导者行使的指挥权不能超出它的阈值范围。要想充分提高自己的影响力,就必须在自身素质上下功夫, 通过自己的优秀品质、表率作用对员工起潜移默化的影响,用“心”去经营,用“心”去管理,用“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思想指导管理实践,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员工的情感因素,使自己的执行力发挥到极致。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一定要学会宽容,要给予员工无条件的理解和同情。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系统内建立起有效的机制,让每一个人的核心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每个员工都有成就感,以便激发员工更快乐更高效地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物质基础财富。企业管理工作纷繁复杂,需要各部门各工种紧密配合,仅靠行政权力的运作或上下级的关系去处理事务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提高领导者的影响力,带给员工的执行力度,领导者必须律已宽容,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最大限度地开发员工的情感智商。通过领导的影响力对员工凝聚力的影响,内炼成自觉执行的内动因,成为员工服务企业的不竭动力。

贵州高峰公司的主导产品是石油震击打捞工具,在国内各大油田都享有较高声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近10年来都始终处在低谷徘徊,企业没有收到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今年5月份,集团公司领导根据高峰公司发展需要,果断地对公司领导进行了调整。新的班子调整后,“先修身而后齐家”,从加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入手,加强个人政治素质和能力素质的锻炼和提高,注重个人操行对全体员工的影响。通过学习《执行》,结合高峰公司产品有市场、生产能力不足和供货不及时等实际,提出了“速度决定成败,细节决定成功”的工作理念。把尊重员工、爱护员工、关心员工等人性化管理落到实处,将“尊重”凝炼成高峰执行文化的核心。通过“快速行动,善始善终”的工作作风,在全公司上下打造完美的执行力。全体员工深受鼓舞,工作积极性也得到很好的发挥,执行力也得到了较大提升。进入5月份以来,公司领导深入分厂、班组,调查研究,现场办公,解决生产中的瓶颈问题。全体员工齐心协力,生产经营、生产现场整改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截止6月底,实现销售收入、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21.68%、31%、26.1%,利润同比有较大幅度增长。现场管理即将通过铜牌验收。

9.增强工作责任心,提升工作执行力 篇九

做好任何一项工作,都是在执行中落实、创造的。任何一项工作的成功都是在执行中完成的。执行力是做好任何一项成功工作的关键,是责任心在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所以,只有强化责任意识,才能提升执行力,只有增强责任心,才能提升执行效果。

强化责任意识,就是提升执行力。责任心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决定着执行力的力度,决定着贯彻落实各项部署实现目标的动力,有了责任心,就有了做好工作的激情和热情,做起工作来就会使我们树立主人翁敬业精神,时时刻刻把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就会产生克服阻力,解决困难的动力,就会使我们放弃一切私念,不找借口,不虑得失,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充分发挥用心做事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了责任心再危险的工作也能减少风险,也能实现零风险,没有责任心,再安全的岗位也会出现险情,也会发生事故。强化责任意识,提升执行力。就是要扭转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就是要端正工作态度,树立等不起、慢不得的危机感意识。就是要树立责任意识。执行力体现的是精神状态,工作态度和道德修养,需要激情和动力,需要用心做事。只要我们强化责任意识,我们工作的执行力才会有大的提升。

10.增强责任心提升执行力心得体会 篇十

2012年8月8日,**市**程溪华夏幼儿园,一位4岁男童因被滞留校车8小时后闷死。这个消息一经披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笔者看到这个新闻时,想起近年发生的多起类似事件,为逝去的生命感到痛惜外,发现除了种种客观因素外,还存在着一个重大的主管因素,那就是责任心不强。

责任心不强往小的说是个人品德问题,往大的说就是影响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特别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代表着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的想象,直接影响着人民对党和国家的认识和认知。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如果没有责任心,就没有强执行力,就有可能因为工作中种种的疏忽,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按照造成严重的损害,就会严重损害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2008年造成262人死亡的山西**溃坝事故、2011年造成35人死亡210受伤的高铁追尾事故等等……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分析原因后指出,大多数事故发生的背后,都存在着部分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疏忽大意、责任落实不到位等主观因素。一个个灾难,造成了一幕幕家破人亡的悲剧,也一次次敲响了警钟:工作的底线就在于承担责任,不负责任将会付出沉重代价。

应该说,我们的干部队伍总体上是好的,能够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有的干部事业心不强,心浮气躁、无心作为,世故圆滑、暮气渐长;有的工作能力不适应需要,庸碌无为,怕事避事;有的缺乏精神动力,小绩则安、不思进取;有的甚至信奉潜规则,热衷于拉拉扯扯,巧言令色,欺上瞒下。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着政务工作的正常开展,损害干部队伍的形象,助长不良风气的形成,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能力。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传统的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被打破,在人民内部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具体利益矛盾。如何解决好这些利益矛盾,既要有国家的科学决策,也需要各级各部门执行贯彻国家的科学决策。如何提高执行力?明确答案是:要营造增强工作责任心的浓厚氛围,以责任之心提高工作执行力。加强干部责任心、提高执行力,切实解决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政务能力建设的重大举措,是新形势下机关部门承担新使命、实现新发展的迫切要求,是把党和国家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坚强保证。

一个单位的执行力就是战斗力,就是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生产力、竞争力和创造力。“没有任何借口是执行力的表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记住自己的责任,无论在什么样的工作岗位,都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工作就是不找任何借口地去执行”。作为机关干部,要有一种“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破除“看客”心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出实招、干实事、求实效,这样,干劲就会更足,热情就会更高,办法就会更多,执行力就会大大增强。敢于承担责任的干部职工将被赋予更大的责任和使命,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真正值得信任,才能真正担当起时代发展赋予他的责任。

如何把增强责任心、提高执行力贯穿于政务工作的全过程,常抓不懈,深化各级干部的责任意识,笔者认为,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干部培训工作,培训内容除了主题教育等常规内容外,还可以安排一些因责任心不强导致严重后果的反面材料,以树立干部的责任心和危机感;二是制定主体明确、层级清晰、具体量化的岗位责任制,严格执行有责必究制;三是改进和完善干部考核制度,建立健全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体系和奖勤罚懒的机制,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四是领导干部要带头端正执行责任之风,要求领导干部由督促执行向先执行转变,成为抓执行的第一人,班子的每个成员都要塑造执行形象,以自身的有效执行来督促、影响并带动每个干部职工遵章守纪、尽职尽责抓执行。

11.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增强政治定力 篇十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描绘了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意义重大而深远。落实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是要增强政治定力,凝聚思想共识,使全党全社会都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形成推动改革的强大正能量。当前,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廓清模糊认识,引导人们不为各种错误思想所迷惑,不为各种纷争干扰所左右,正确认识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毫不动摇地沿着正确方向不断推进改革、全面深化改革。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这个方向,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近年来,不断有人提出改革只能往西方制度模式的方向改,否则就不叫改革,这是一种肆意曲解。最近,又有人提出:“中国要找到一种体制,这种体制的正当性能被人们普遍接受”;“民主化本身就是寻找一种新的正当性来源”,并认为“这就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含义”。显然,这种论调的真实意图,就是要把我们的改革开放引向西方的制度模式,引向所谓的资产阶级“民主化”。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怎么改、改什么,要有我们的政治原则和底线,要有政治定力。特别是坚持什么样的方向,决定着改革的性质和最终成败。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诉求相互碰撞,各色人等纷纷开出所谓“改革药方”,推进改革的敏感程度、复杂程度前所未有。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确保改革沿着有利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方向推进,是全面深化改革首先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方向问题至关重要。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奋斗历程,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根本原因就在于坚持了正确的方向,排除各种干扰,确保改革不变质、不走样。35年来,我们始终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定力,坚持把党的基本路线作为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既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充满发展生机和创新活力的“中国模式”。相比之下,前苏联、东欧等前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之所以遭到惨痛失败,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改革的方向跑偏了,改革的路子走歪了,不仅没有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事业,反而颠覆了社会主义制度,葬送了社会主义事业。有鉴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这里所说的颠覆性错误,就是指根本性、方向性错误。我们不仅要避免这样的错误,而且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把我们的制度优势更加充分地体现出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比当代资本主义更有效率,更能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确保我们的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 前进。

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国家改革能否保持正确方向,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制度和事业的前途命运。但现在有人仍然打着为改革“把脉开药”的幌子,企图把改革开放引导到西方“普世价值”、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上去。其实,对于“民主化本身就是寻找一种新的正当性来源”这类论调,邓小平同志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指出过:“资本主义社会讲的民主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实际上是垄断资本的民主,无非是多党竞选、三权鼎立、两院制。我们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不能搞西方那一套。”对此,我们必须始终立场坚定,毫不动摇。不仅改革开放之初不能搞那一套,全面深化改革也不能搞那一套。中国实行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全面深化改革沿着什么方向推进,是由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们一定要全面准确把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对那些能改的、该改的,要一改到底;对那些不能改的,特别是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等,要始终坚持,一以贯之。

二、改革开放35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因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仅仅是依靠“后发优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带领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不懈推进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国奇迹,“中国经验”、“中国模式”在国际上赢得广泛赞誉。但有人却认为“我们35年的高速发展是因为后发优势”,“抄别人的作业得高分,并不证明自己聪明”。这种观点无视中国历史,忽略中国国情,是典型的盲人摸象、以偏概全,实质上是要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创造性,从根本上动摇我们的道路自信。

所谓“后发优势”,按照当前普遍流行的说法,是指后起国家能够根据自身实际,选择有别于先进国家的不同发展道路和不同发展模式,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设备和资金,同时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教训,避免或少走弯路,采取优化的赶超战略,从而有可能较快进入较高的工业化阶段。回顾35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我们确实借鉴了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包括他们走过的弯路),有一定的“后发优势”在起作用。但是,如果不承认我们的国情,不承认我们的创造,不承认13亿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将中国35年的高速发展仅仅归因于“后发优势”,那就难免以偏概全、有失公允了。试想,当今世界有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90%属于发展中国家,应该说都具有自己的“后发优势”,为什么偏偏是中国而不是其他后起国家一枝独秀,正在逐步“赶上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美国”?

改革开放35年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根本原因是我们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众所周知,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党立国的根本所在。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这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确立的基本原则。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改革开放以来,正是立足于走自己的路,邓小平同志领导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此,他曾经深有感触地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 结论。”

nlc20230905125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地底下冒出来的,而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通过不懈探索和接力奋斗,披荆斩棘开拓出来的。它植根于中国社会,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既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体现鲜明的中国特色;既适合中国国情,又体现时代特征。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事实证明,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那样做的结果,不是必然遭遇失败,就是必然成为他人的附庸。

当前,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要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就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一个国家走什么道路,是由这个国家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综合决定的。13亿中国人民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我们要增强这种政治定力,增强这种道路自信,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也绝不会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现在,有些人议论这个道路、那个道路,有的想拉回到老路上去,有的是想引导到邪路上去;有的是思想认识误区,有的则是别有用心。对此,我们要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全面深化改革是为了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改革开放35年的历史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资本主义制度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我们对此充满信心和自豪。但是,有人却认为:“我们这个体制之所以要改革是因为对所有人都不好”;“真正强大的政府是实行宪政”的政府;如果不实行这样的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空间比较小”。这些所谓的改革论调,不仅因缺乏事实依据而显得苍白无力,而且其真实意图不言自明,那就是要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动摇我们的制度自信,最终目的是想把我们的改革开放引向西方的制度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凝聚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共同奋斗与探索。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了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它构成了“中国模式”的基本制度框架,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

诚然,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程度和科技水平,一般比社会主义国家要高,这也就是有人认为我们现在的经济和技术成就是“建立在西方‘自由体制’基础之上”的缘由所在。但不要忘记,资本主义制度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而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出来的新中国成立刚刚60多年,改革开放刚刚35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即便如此,我们依靠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还是创造了连西方国家都“难以想象”、“超越想象”(基辛格语)的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成就,难道这些也都是靠所谓的“自由体制”创造出来的吗?也都是靠“抄别人的作业”得来的“高分”吗?

回顾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奋斗历程,毋庸讳言,经济体制改革始终是我们的重中之重,但这并不等于说政治体制改革就不重要,更不等于说“政治体制不改革”。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到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立,从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到实施依法治国方略,从发展党内民主到推进人民民主,政治体制改革始终都在一步步扎实推进。否则,就难以说得通政治上层建筑是如何适应经济基础的,更难以讲清楚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和谐稳定的原因所在。现在,有人只承认我们的经济发展成就,而有意回避这些成就背后的制度原因,甚至质疑我们的政治制度,这既不符合逻辑,也不符合 事实。

全面深化改革是为了使我们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而不是像有人说的那样“现行体制”“对所有人都不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由根本层面的制度、基本层面的制度、具体层面的制度组成的,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要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其中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事关国家根基、人民福祉,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须臾不可背弃或偏离;具体制度特别是各种体制机制,必须根据经济社会领域的新情况新变化,及时加以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地发展。可以想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逐步推进,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这个制度的优越性也必将进一步显现。我们完全有这样的制度自信!

四、全面深化改革是为了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近来有人认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苏东剧变的情况下维持政权稳定,是因为改革开放发展了私有企业”;“对维护共产党的执政而言,国有企业已经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负资产”;“如果把大部分国有企业民营化了,共产党的统治就更稳固了”。这些言论从根本上否认国有经济是共产党执政的重要物质基础,其实质就是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削弱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进而达到实现全盘“私有化”的目的。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阶级基础只能是由先进的大工业生产方式培育的工人阶级,这就决定了我们党执政的物质基础是以国有经济为核心的公有制经济。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基础,党领导人民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才体现出巨大的优越性,不仅能够更加有效地为社会提供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更加有效地消除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经济危机和抗御重大自然灾害,同时也为真正实现社会的平等、和谐、公平、正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nlc202309051252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认真总结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不仅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且逐步明确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35年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获得长足发展,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是我们坚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巨大成就。

但是,上述成就并不意味着我国“之所以能在苏东剧变的情况下维持政权稳定,是因为改革开放发展了私有企业”。一个国家政权稳定与否,与这个国家的政党是否具有相应的执政能力和坚实的执政基础,与这个国家的发展道路、经济政治体制是否符合该国国情,与这个国家的人民大众对国家政权是否具有高度政治认同等都密切相关。对我们国家来说,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之所以保持持续稳定,除了上述多种原因之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在通过改革开放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同时,还始终坚守一条重要底线,那就是不仅从来没有否定公有制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反而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

国有经济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它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集中体现在控制力上。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即使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也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党的十四大以来,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增强了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不仅如此,国有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担负着广泛的社会责任,在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高科技领域和抗击自然灾害等方面都发挥着主导作用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果罔顾这样的数据和事实,断言“对维护共产党的执政而言,国有企业已经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负资产”,甚至主张“把大部分国有企业民营化”,无疑是一种典型的私有化言论,表面上是为了“维护共产党的执政”,其实质却是要动摇、否定和销蚀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进而动摇共产党的执政根基。

由此可见,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问题上,我们也要有坚强的政治定力。一方面,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另一方面,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那种否认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企图搞全盘私有化、进而削弱我们党执政的物质基础的图谋,是注定要失败的。

五、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一个忠实地代表人民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强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前提,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证。但是,近来有人却对党的领导地位和领导能力产生怀疑,说什么:“中国人过去认为权力是打下来的就有正当性,靠流血牺牲获得权力就有正当性,但这种正当性现在面临挑战”;“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个观念“也是错的”,“得不到老百姓信任的政府不可能是一个强大的政府”。这种言论的实质就是通过否定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达到否定党领导人民取得国家政权的合法性,进而达到削弱甚至否定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全面深化改革坚强领导的目的,严重地歪曲了历史、混淆了是非、扰乱了视听。

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努力并付出巨大的牺牲确立的,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不断得以巩固的,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我们党在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基础上作出的正确抉择。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针对极少数人鼓吹在中国实行西方多党制的错误主张,邓小平同志就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强调我们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更不能丢掉我们的优越性。他旗帜鲜明地指出:“共产党的领导就是我们的优越性。”“如果没有共产党的领导,不搞社会主义,不搞改革开放,就呜呼哀哉了,哪里能有现在的中国?”

回顾35年来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国的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历史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始终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和改革立场,排除各种困难干扰,抵御各种风险挑战,确保改革不变质、不走样。35年来,在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同时,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赢得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戴。这正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大正当性、根本合法性之所在。说什么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正当性现在面临挑战”,是“得不到老百姓信任的政府”,纯粹是混淆视听,别有用心。

当前,改革已经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全面深化改革的敏感程度、复杂程度前所未有。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始终保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其中最核心的问题仍然是毫不动摇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实践表明,要把十几亿人的思想和力量统一和凝聚起来,齐心协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统一领导是不可设想的。鉴于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央决定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为的就是更好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改革顺利推进和各项改革任务的全面落实。

总之,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增强政治定力。这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底线,坚决抵制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各种图谋。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不管改革的形势如何复杂,我们都要增强这样的政治定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勇于担当意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决策部署,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不动摇,广泛凝聚改革共识,真正形成改革合力,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任务就一定能够完成,“两个100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实现!

12.全面增强企业执行力 篇十二

1 强化目标管理,严格工作考核

明确工作目标是提高执行力的有效途径,一个明确、具体的工作目标,能让职工信念坚定、方向明确、少走弯路。结合基层专卖工作实际情况,首先要设定具体的工作目标,对专卖工作进行分工。通过认真分析研究市场,结合自身实际,制订出市场监管、专卖稽查、行政许可、基础管理等各项工作目标,详细列出具体的工作步骤,如完成期限、责任人、落实举措等,并将工作目标和任务层层分解落实,使每位稽查员每天都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该如何做、要达到什么效果,做不好该受到哪些处罚。其次,要严格考核制度,目标制定了,考核就是目标实现的保障。要以检查、考核为手段,通过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解开行政不作为的症结,切实做到领导、责任、人员“三落实”。这样,全体人员工作起来就有了方向、动力和压力,工作效率及执行力才会大幅提升。

2 找准自身定位,注重交流沟通

作为负责基层专卖工作的主管领导,不能以岗位自居,将自己高高在上摆在领导位置,而是放平心态,站在与专卖人员平等的角度与他们真诚对话和交流,面对面地倾听他们的夙愿和心声。这样一来,既可及时了解专卖实地工作中的新动态、新线索,准确调整自己的工作方法和目标,又可及时掌握专卖职工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克服思想上的惰性,明确工作的目标和意义,逐步改变以往的安于现状的旧思想、旧观念,将专卖人员思想统一起来,切实做到“顾全大局、服务中心、令行禁止”,遇到任务行动迅速,迎难而上,形成一支服务有热情、工作有方法、行动有纪律的专卖队伍。

3 掌握市场实际,讲究方式方法

针对基层专卖管理具体工作,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大对辖区卷烟市场的监管力度。针对辖区毗邻山东市场的实际,我们在加大对零售户的宣传教育、提高零售户守法经营意识的基础上,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分析研究山东临清等周边区域的卷烟投放政策、销售节奏及市场监管方式,逐步形成针对性较强且符合市场实际的卷烟市场监管思路,并合理利用现有的专卖管理资源,不断增强信息的灵敏度,及时了解市场情况,掌握市场动态,定期与公安、工商部门联合开展专项整治,全面提升对重点市场的控制力度。同时,我们进一步加强区域协作,深化联合执法机制,形成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打假格局,力求“打击一个点、牵出一条线、破获一个网络”。在全体专卖人员的通力协作下,去年年底,我们按时保量完成了市局下达的国家级标准网络案件一个,促进了辖区卷烟市场的和谐稳定。

4 正视短板不足,渲染文化引领

一线稽查员严重不足、年龄结构断层明显、知识结构参差不齐、工作状态不佳等问题,一直是基层专卖队伍建设面临的现状。针对这些实际困难,通过业务能力培训和岗位练兵等措施,为专卖人员搭建沟通交流、提高能力的平台。尤其鼓励稽查员积极参与岗位技能竞赛、专卖管理师技能鉴定考试等项目,在改变人员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的同时,培养专卖人员“团结协作,不怕困难,艰苦细致,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塑造他们的价值观念和优秀团队执行文化,激发专卖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自觉做到既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又热情服务,严守纪律,增强服务意识和责任心,促使专卖人员各司其职、各尽其才,为进一步提高工作效能提供源动力。

5 结语

随着专卖工作职能的不断转变,要提升基层专卖管理工作的执行力,在牢固树立“我能行”的工作理念的同时,还必须处理好“坚决执行”与“因地制宜”的关系,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梳理,认真研究,并采取措施有效解决,力求做到“形散而神聚”。只有这样,基层执行力才能像一台永不停歇的发动机,专卖管理工作的实效才能全面提高。

摘要:目前,烟草行业面临着控烟履约日趋严格、发展环境日趋严峻的新常态;面临着高价高端卷烟市场需求紧缩和结构提升难度加大的新常态;面临卷烟销量回落和税利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如何解决改革发展中的难题,如何适应行业发展的新要求,市局(公司)党组掷地有声的回答了这个问题,即倡导全市行业干部职工树立“我能行”的工作理念,提高全市行业干部职工的执行力。

上一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意见下一篇:销售内部培训绝密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