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知识

2024-07-06

汉字文化知识(13篇)

1.汉字文化知识 篇一

汉字基础知识

1,汉字的演变过程

甲骨文商—金文周—小juan秦—隶书汉—楷书汉末—草书汉末—行书汉末 2,汉字的造字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3,【汉字的笔画名称】

笔画

名称

字例

笔画

名称

字例

笔画

名称

字例

弯钩

横折折折钩

斜钩

横折折撇

横折

横撇

丿

竖折

竖提

撇折

竖弯

西

横折钩

竖弯钩

横钩

横折提

竖折折钩

竖钩

横折弯钩 飞

撇点

4,【笔顺】

一个字先写哪一笔,后写哪一笔,叫做笔顺。汉字的笔顺有一定规律,一般是:

先横后竖

十 一 十

先后捺

人 丿 人

从上到下

主 亠

从左到右

川 丿

先外后里再封口

先中间后两边

从外到里

此外,还要注意下列比较特殊的书写规则:

1、关于写点的顺序,应注意:

点在左上先写,如:斗、为、头

点在右上后写,如:戈、发、我点在里面后写,如:瓦、丹、叉

2、竖在上面(左横的左面,在上包下或全包围结构里,一般光写,如:战、冈、圈。

3、“之”“廴”作偏旁的字,和一些下包上的半包围结构,一般先内后外,如:过、延、画。

5,【汉字结构】

独体字:天、木

左右结构:说、你

上下结构:忠、秀

左中右结构:谢、做

上中下结构:意、喜

全包围结构:国、园

半包围结构:同、凶

品安结构:森、晶

【练一练】

1、写出下列汉这的笔顺。

文:

鸟:

火:

秀:

厉:

徘:

脊:

舟:

凹:

凸:

2、填空写笔画名称:

⑴ “账”共

画,第五画是,第六画是。

⑵ “东”共

画,第三笔是,第四笔是。

⑶ “牺”共

画,第三笔是,第四笔是。

⑷ “怜”共

画,第二笔是,第三笔是

。3,把下列字按结构分类:

裹 渺 恢 魄 册 阙 霖 趁 鸢 痴

虐 落 矗 句 国 圆 缎 嚣 晶

独体字:

上下结构:

左右结构:

左中右结构:

上中下结构:

全包围结构:

半包围结构:

品字结构:

写出下面各字的结构。

购()

装()

米()

风)

马()

农()

磊()

盖()

挪()

4、按偏旁写字组词。

例: 犭狼(狼狗)狐(狐狸)独(独立)

()

()

()

()

()

())

匾(送)

(()

国(公

()

()

()

()

()

()

()

()

()

5、加偏旁写字组词

鬼(魂)梦魂(魄)气魄(愧)愧树

尞()

()

()

秀()

()

()

荒()

()

()

良()

()

()

甫()

()

()

6,【查字典】

查字典一般采用音序查字、部首查字和数笔画查字三种方法,以哪一种为好,这要因字而定,一般说来,熟字查音序,生字查部首,没有部首用数笔画查。

查字典要注意选择义项。给多义字定义项要从词的整体考虑,有时需联系上下文。

【练一练】

1、把下列汉字按音序排列: 裹 渺 脊 册 恢 魄 拓 盎 妆 巍 傣 抑 琼

2、按要求填表

汉字

音序

音节

查什么部

再查几画 字典的解释

应取哪种解释释

不堪设想 可;能;能忍受

倾诉 歪,斜;倾向;倒塌;用尽 翠绿欲滴 欲望;想要;需要;将要 欠负盛名 背;担负;享有;失败

燃眉之急 着急;急躁;急促,紧急;紧急严重的一情 深思熟虑 植物的果实完全长成;熟练;程度深;因常见或常用而知道得清楚。,7,【汉字音、形、义的辨别】

要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不能写错别字。要怎样才能做到这点呢?一是思相上要高度重视,不随便增加或减少笔画,要认真辨别汉字的音、形、义,勤查字典,多学多问。

【练一练】

一、形近字组词

滕 抑 躁 拂 嘶 撩 嘹 烙 掩 腾 仰 燥 佛 撕

暸 僚 洛 淹 藤 柳 澡 沸 斯 缭 潦 路 俺 揣

煦 酿 熟 驮 喙 框 汛 焙 湍 照 浪 熟 驭 缘

筐 讯 培 瑞 熙 狼 孰 驱 篆 眶 迅 倍 涌 坑

拟 嫂 棚 纺 缎 峻 勇 吭 似 馊 蹦 仿 锻 骏

俑 炕 以 嗖 崩 访 段 俊 指 憧 炽 帖 舔 澜

眷 袄 绢 幢 织 贴 添 斓 卷 沃 娟 潼 帜 沾

二、音近字组词

需 因 由 带 迹 刻 辨 身 奈 须 应 尤 代 绩 克

三、多音字组词

散 sǎn sàn

种 zhǒng zhòng

缝 féng fèng

薄 báo bó

朝 zhāo cháo

应 ying yng

佛 fó fú

挣 zhēng zhèng

把 bǎ

当 dàng dāng

弹 tán dàn

调 tiáo bà diào

涨 zháng zhàng

教 jiào jiāo

正 zhēng zhèng

禁 jin jin 率 shuài lü

空 kòng kōng

奔 bēn bèn

称 chēng chèn

好 hǎo hào

传 zhuàn chuán

煞 shà shā

为 wèi wéi

冠 guàn guān

发 fā fà

乘 chéng shèng

盛 chéng shèng

闷 mèn mēn

落 luò là

参 cān shēn

载 zǎi zài

四、改正错别字

脾气暴燥()不屈不饶()神彩奕奕()

尺壁寸阴()妖阳似火()芳草如菌()

一望无银()雷霆万钩()高屋建令()

司空见惯()洗耳躬听()燃眉之极()

饥赛交破()全神惯注()阴谋鬼计()

走头无路()再接再励()精精有神()

漫不径心()专心至志()喜出往外()

完壁归赵()和中共济()魔天大厦()8,辩 生 耐

2.汉字文化知识 篇二

据《济南日报》消息, 前不久, “百科规范杯”征文颁奖典礼暨“汉语规范与作文改革”公益讲座在济南举行。记者从讲座上获悉, 针对《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 等各类汉字知识竞赛类节目出版专用字典—————《汉字规范应用字典》将于今年5月出版。近两年来, 随着《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等多档汉字文化类节目的热播, 一股汉字学习热在大众尤其是中小学生中掀起。在这种背景下, 全国作文考级大赛济南赛区组委会联合《济南时报》、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共同组织举办了“百科规范杯”免 费有奖征文活动, 通过另一种形式推动大众对汉字文化的学习。

3.浅谈汉字字形基本知识的学习 篇三

关键词:字形 基本知识 笔画 部件 笔顺 结构

汉字字形的学习是没有接触过汉字的欧美留学生学习难点中的难点。其实,不难理解,欧美留学生的母语中是用拼音文字来记录语言的,拼音文字是一维线性结构,而汉字是二维平面结构,无论是从汉字本身的复杂性来看,还是从留学生需要转变书写方式、认知习惯来看,汉字确实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对外汉字教学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目前教学届比较多采用的有先语后文、语文并进、拼音文字交叉出现、字本位、语文双规[1]。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倾向于语文双规的教学模式,单独设立读写课,从汉字入手,逐步过渡到读写技能的训练。

一.学习汉字基本知识的必要性

汉字读写技能的掌握虽然难,但并不是完全学不会的。心理学上认为“技能的形成是以知识的掌握为基础的”,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对外汉字教学中的基础知识教学。

如果留学生不首先具备汉字笔画书写、汉字笔顺知识,没有人多次反复强调汉字的结构特点和构成规则的话,要想很快的读写汉字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分析汉字的各个基本笔画发现汉字的基本笔画,但是每个基本笔画又有很多不同的变体,如果混淆会使汉字字形字义都发生变化,如“升”和“开”之间就是“平撇”和“横”的区别。汉字的结构关系更为复杂,基本结构有五种,但是具体到每种结构中又有很多变体,比如上下结构,有上小下大型的,如“安”,也有上大下小型的,如“熟”,还有上下相等的,如“尖”。所以说,对于汉字笔画、笔顺、结构等基本知识的系统学习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否则撇开知识学习单谈汉字读写技能的学习就像“空中楼阁”一样是不切合实际的,是违背认知规律的。

我们中国人学习汉字也是先从笔画入手,从结构着眼,以字形区分汉字字义。没有汉字知识做基础,留学生在开始学习之初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会认为这种方块汉字就像一幅幅图画,笔画复杂多变毫无规律可循,面对一个个汉字始终无从下手,找不到落笔的地方,只能盲目地描画这些汉字。机械的模仿毫无兴趣可言,时间长了很有可能会有一些学生索性放弃了汉字学习,只求能听懂会说,结果,这些学生就此成了“文盲”,上课只能靠汉语拼音。这样,不仅读写技能受到影响,而且也影响到听说能力的继续深造和提高。因此,汉字的学习应该先从汉字的基本知识学起。

二.汉字的基本知识

汉字的基本知识主要包括汉字笔画、部件、结构和笔顺。学生学习汉字的基本知识一般是在语音阶段结束以后,汉语知识积累的并不多,所以汉字的基本知识的讲解要注意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征,化繁为简,尽量用直观的方式来展示汉字的基本知识。

1.笔画。汉字的最基本、最小的构成单位是笔画,笔画知识对认字写字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汉字的基本笔画有五种,“横、竖、点、撇、折”[2],但为了方便教学,可以汉字笔画先分为两类:基本笔画和复合笔画。从基本笔画的教学入手,进而掌握复合笔画。教师单独设置课时、集中讲授笔画的基本知识,可以帮助学习者认识到汉字都是由基本笔画组成的,而不是毫无规律可循,简单堆砌的符号,既让学习者减轻了学习汉字的心理负担、也为日后部件与整字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部件。部件是由笔画组成的具有组配汉字功能的构字单位,有的部件能独立成字,有的则只能和其他部件组合成字。在我们的汉字部件教学中,只要求学生熟练掌握118个基本部件[3],这是整个汉字学习的基本功。这些部件,无论是形式还是意义都很简单、浅显,为学习者初学汉字减小了难度。学习者熟练掌握了这些基本部件的书写之后,再去学习其它较为繁难的部件及汉字,就会熟能生巧,举一反三。要让学生在汉字学习的最初阶段就写像 “她”“哪”“宿”“谢”“馆”这样的汉字,无疑是相当困难的。而要是部件结构教学中进行了基本部件“女、口、宀、讠、饣”等的训练后,再来学写这些汉字就会容易的多。

3.结构。学习者在学习汉字之前先了解以下汉字结构方面的知识将有助于他们的汉字学习,因为汉字的布局讲究对称,讲究偏旁部件的层层组合。汉字的结构大致包括8种基本形式:左右结构(明)、左中右结构(街)、上下结构(早)、上中下结构(器)、全包围结构(国)、半包围结构(区)、品字形结构(晶)、对称结构(爽)。

4.笔顺。笔顺是基于汉字以一种最为简练、平衡、连续、快速、美观的方式写成而形成的,错误的笔顺不但会使学习者写出的字容易错漏百出,更会使汉字在错误的笔顺下失去汉字原来的理据意义,而不容易让学生感觉出汉字的构字规律。汉字的笔顺即笔画书写的先后顺序,汉字的笔顺规则主要有以下几点:先横后竖(十)、先撇后捺(人)、从上到下(二)、从左到右(川)、从外到内(月)、从外到内后封口(国)、先中间后两边(小)。有些笔顺会影响到学生对汉字结构的把握,比如半包围的结构“过”,应该先写被包围部分,即“寸”,后写“辶”,如果先写“辶”,容易写成左右结构。

三.汉字基本知识的教学方法

1.熟悉概念,形成图式。奥苏泊尔认为,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是否具有与新知识挂钩、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对学习的效果起着重要作用[4]。为了让学生对汉字有一个整体的、清晰地认知,我们需要通过学习汉字基本知识,帮助学生熟悉概念,形成有关汉字的基本图式。在初级阶段学习者的教学初期,老师可以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教写汉字,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笔画、部件、笔顺的概念,并内化为自己知识框架中的一部分,作为心理工具来指引之后对汉字的认读和书写。

要把笔画、部件组合成整字,是有特定的布局规则的,这个规则就是汉字的结构。汉字结构对应着心理学的“图式”概念,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图式对于信息的储存提取起到组织作用。因此,在合体字学习初期,可以通过汉字结构图形帮助学生分析和记忆。如下:

2.结合例证,建立字感。随着学生笔画知识的积累,可以根据学生学过的笔画,把笔画组成简单的例字,让学生练习笔画在汉字中的位置和书写,如一横一竖可以组成“十”,两横一竖可以组成“干、土、士”等,一撇一捺可以组成“人、入”等,既能练习笔画、也能逐渐掌握一些简单的汉字,有利于汉字字感的形成。教师还可以用学生学过的简单汉字来设计教学,请学生补上缺少的笔画,或增加笔画、或变化其中的一笔,变成自己认识的汉字,如学生在学过“日”“旦”“田”后可以给学生“口”字,请他们增加一笔变成一个汉字。学生学习笔画就是接受汉字书写习惯训练的开始,当他们知道竖应该是从上往下写,横应该是从左往右写,就是学生的汉字字感在逐渐建立。

3.反复练习,强化记忆。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属于短时记忆。短时记忆容量小、储存时间短,学生容易记住的同时也容易忘记。保持记忆的最有效方式是使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就要依靠知识的反复刺激,在平时反复出现、学生反复辨认和应用。从心理学的生理层面来看就是,让传递信息的神经元之间的突触有紧密而频繁的联系,这样就可以在大脑皮层上刻下深深的痕迹,留下深刻印象,以后需要用到这些知识时就能提取出来加以应用。

在学生掌握了一些字音字义简单常用的部件、独体字后,进行笔画、部件的强化训练。比如一、十、氵、天等为例,要求熟练说出各笔画的名称以及书写顺序。而对于合体字,还要要求学生说出汉字的结构类型,如“红”,可以描述为“左右结构,纟旁在左边,工字在右边”。在强化训练之前,教师最好先做一些示范性的练习,一边写汉字,一边说出各个笔画的名称数学顺序,让学生在反复的练习中形成习惯。

四.结论

外国学生书写汉字时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笔画增损,部件错置只认轮廓,不辨细微。其病根就是开始阶段的笔画、部件、结构、笔顺这些组合汉字的基本零件和规则没掌握好。这一阶段为汉字教学的初期,看似简单,但是其中所包含的内容繁杂,术语多,又颇为枯燥,在实际操作中还有很多问题有待发掘。本文提到的几个教学方法可以同时交叉进行,在不同的汉语教学阶段,有侧重地、逐步地进行,当然也要考虑学生的汉语水平,以及学生们的文化知识年龄。

参考文献

[1]张和生.汉语可以这样教—语言要素篇[M].商务印书馆,第115-142页.

[2]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第159页.

[3]蒋可心.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第170-172页.

[4]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79-188页.

[5]徐子亮.对外汉语教学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37-149页.

[6]胡文华.汉字与对外汉字教学[M].学林出版社.第178-202页.

注 释

[1]蒋可心.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P170-172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P179-188

[3]张旺熹.从汉字部件到汉字结构一谈对外汉字教学.

[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P263

[5]张和生.《汉语可以这样教—语言要素篇》.P115-142

4.汉字文化知识 篇四

[001]

拼音

一、什么叫拼音

拼音就是指声母和韵母快速连读,拼成一个音节。拼音时声母的音要发得轻、短,韵母的音要发得重、长,声韵相拼时,要拼得快而猛。

二、拼音的方法

拼音的方法常用的有两种。

一种是两拼法,也叫直呼拼音法,是声母和韵母直接相拼的方法。拼音时,声母尽量念得轻而短,紧接着念韵母;韵母的音要发得稍重,快速连续,气流不中断。要领是“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

另一种是三拼法,又叫三拼连读法,当声母和带有介母i、u、ü(放在声母和韵母之间)的韵母相拼时,往往采用“三拼法”。拼音时,声母、介母、韵母三者连起来拼读,先念声母,后念介母,再念韵母,快速连读,拼成音节。要领是“前音轻短后音重,介音一滑猛一碰”。学习三拼法,要抓住一个“连”字,做到“轻声介快韵母响,三音连读不能忘”。

[002]

汉语拼音大小写字母表

一、大小写字母(26个)Aa Bb Cc Dd Ee Ff Gg Hh Ii Jj Kk Ll Mm Nn Oo Pp Qq Rr Ss Tt Uu Vv Ww Xx Yy Zz

二、大写字母的用法有两点

1.每一个句子(或诗的第一行)的第一个音节的声母要大写。2.专用名词的第一个音节要大写。

[003]

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

一、声母

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

二、韵母

单韵母:a o e i u ü

复韵母:ai ei ui ao ou iu ie üe er 前鼻韵母:an en in un ün 后鼻韵母:ang eng ing ong

三、整体认读音节 zhi chi shi ri zi ci si yi

wu yu ye yue yin yun yuan ying [004]

拼写规则

一、ü上两点的省略

ü和ü领头的韵母与j、q、x相拼时,ü上的两点省去不写。

二、y、w的使用

i作韵母,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应加y或将头母i改成y。

三、隔音符号

a、o、e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的时候,为了避免音节界限发生混淆,要用隔音符号“’”隔开。

[005]

声调

一、什么是声调

我们说话时,声音有高有低,或先高后低,或先低后高,这种声音的高低、升降的变化就叫做声调。

二、声调的种类

普通话语音里有四种声调,简称四声。四声的读法是一声平、二声扬、三声拐弯再向上、四声快快往下降。

三、轻声

在一个词里,有的音节,读得又轻又短,失去原来的声调,叫轻声。

四、声调的变化 1.上声相连的变化 2.叠音的变化

五、儿化韵

在音节的末尾,加上一个卷舌的尾音(r),使这个音节里的韵母因受影响而有点变化,叫做儿化韵或儿化。[end]

汉字

[001]

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和多义字

一、形声字

用现成的两个符号,一个表示意义(形旁),一个表示读音(声旁),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字叫形声字。

二、形近字

字形相近的字,叫形近字。形近字主要有下面几种类型: 1.笔画多少不同。

2.笔画长短、出头不出头不同。3.个别笔形不同。4.个别部位不同。

5、偏旁部首不同。

三、同音字

汉字有很多字音相同,字义不同的同音字。辨别这些字的意义,是正确掌握汉字,减少和消灭错别字的一环。

四、多义字

有的字,不止一种意义,这就是多义字。

[002]

偏旁和结构

一、偏旁

汉字除部分独体字外,其他大部分是合体字。偏旁是合体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和熟记常用的偏旁。

二、结构

每一个汉字都有一定的间架结构。结构是指汉字笔画的组合规律。

[003]

笔画和笔顺

一、笔画

笔画是组成汉字的最小结构单位。每个汉字都是由一定的笔画构成的。我们写字的时候,由落笔到抬笔,叫做“一笔”或“一画”。一笔一笔写出来的形状就是笔画。

二、笔顺

笔顺就是汉字笔画的书写顺序。

[004]

查字典

字典是不会说话的老师。它是我们学习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学会查字典,不仅能提高我们的识字能力,还能培养我们的自学习惯。对小学生来说,查字典要求掌握三种查法: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数笔画查字法。

一、音序查字法 用音序查字法查字,一般可分为四步进行。第一步是看第一个字母,从《汉语拼音音节索引》中查到大写字母;第二步是找音节,查出例字的页码;第三步是查正文,找到例字;第四步是按声调查到要查的字。

二、部首查字法

用部首查字法查字,一般也分四步进行。第一步是看部首,对要查的字,数准它部首的笔画数;第二步是查《部首目录》,按该部首的笔画数从《部首目录》中查到该部首;第三步是查《检字表》,按《部首目录》中标明的页码,从《检字表》中先查到该部首那一栏,然后再按该字除部首外的笔画数查到该字;第四步是查正文,按《检字表》中标明的页码从正文中查到要查的字。

三、数笔画查字法

用数笔画查字法查字比较简单,最常用的方法是先按笔画数查、再按笔形查。

[005]

纠正错别字

错字和别字统称为错别字。凡是字的笔画结构不对的叫错字。该用这个字,却用了另一个字,就叫别字。

错别字的类型大致有下面几种:

1.增减笔画。记不清字的笔画,多写了一笔或少写了一笔。2.形近误用。没有把形状相似的字区别清楚,写了错字。

3.同音有误。对读音相同的字,不注意分辨它们的意义,或者曲解字义,往往写成别字。4.生造简化字

纠正错别字,最主要的是要从思想上重视,建立爱护祖国语言文字的正确观点,养成查字典的良好习惯;还要多做练习,对每个字都要读准字音,分析字形,理解字义。[end]

词语

[001]

词语的辨析

一、近义词的辨析

词意相同或相近的词叫近义词。

二、多义词的辨析

多义词是包含几个相互关联的意义的词。

[002]

词语的理解

词是语言中基本的造句单位,能够独立运用,具有声音、意义和语法功能。说话和写文章都要一句一句地说和写,这一句句的话是由词为基本单位组合而成的。词和词组构成了我们通常所说的词语。

词义就是词(包括成语等)的内容,即词所表示的意义。词是音义结合体。词的声音,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是词的语言形式;词的意义,是客观事物和现象在人的大脑中的反映,是词的本质内容。正确地理解词语,是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基本功之一。

一、关于词义的几种情况 1.单义词和多义词

只表示一个意义的词叫单义词。

具有几个相互联系的意义的词,叫做多义词。

2.本义就是词语本来的意义,是多义词的几个词义中最常用的一种意义。其它的意义都是由此发展出来的,叫派生义。

派生义也叫转义,又分引申义和比喻义两种。引申义是指由本义直接发展出来的意义。

比喻义是指由本义通过打比方产生并逐渐固定的意义。3.同义词和反义词

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叫同义词。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叫反义词。4.褒义词和贬义词

凡表示赞美、肯定、尊敬、欢乐、喜欢、庄重等感情色彩的词叫褒义词。凡表示反对、否定、厌恶、轻蔑、憎恨等感情色彩的词叫贬义词。

二、解词的方法 1.定义解词法

指用简练的语言对词语所反映的概念的实质特征作确切的说明。2.分解综合法

指把要解释的词语先做分解,后做综合进行分析。3.比较解词法

意义相近的词易混淆,可用已经学过的同义词进行比较。4.描述解词法

就是把词语的含义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写一番。5.引例解词法

脱离语言环境孤立地解释,往往难于使人理解透彻。如果举出例句,结合句子讲解,就容易使人明白和掌握。6.同义解词法

就是在解释词语时,用比较熟悉、浅显的同义词来解释词语。7.反义解词法

就是在解释词语时,用比较熟悉、浅显的反义词作对比说明来加以解释。

[003]

词语的运用

一、成语及其运用

成语是人们在长期语言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非常精炼的具有特定含义的一种固定词组或短句。它的来源一是古代寓言历史故事或古书上的语句,通过文人加工后流传下来的。二是通过人民群众的口语流传下来的。一般是由四个字组成。但不是所有四个字的词语都是成语,要看是否符合成语的基本特点。1.成语的意义是完整的

成语在语言里是作为一个意义完整的单位出现的,不能把成语中的字、词拆开以后去理解成语的意思。

2.成语的结构是固定的

成语都有它自身的固定结构,这是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所以不能将成语中的字词随便地颠倒和增删。

所以,成语的特点是意义完整,结构固定,否则不能称之为成语。

二、词类及词语归类

词类即是根据词的意义和词的语法特点来划分的类别。有些词是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叫名词。

有些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心理活动、行为或变化的,叫动词。有些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是形容词。能够用来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的词叫代词。表示数目的词是数词。

表示计算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是量词。

三、词的重叠

一般动词、量词和许多形容词都可以重叠,这样可以起到强调意思和加强语气的效果。

四、词语搭配

词语的搭配实际上就是词和词组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表示比较复杂的意义,这样组合起来就是词语的搭配。搭配出来的词叫词组。说话、写文章用词是不是恰当,语句是否通顺,主要看词语搭配是否得当。词语搭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联合关系的词组。2.说明关系的词组。3.支配关系的词组。4.偏正关系的词组。5.补充关系的词组。

总之,词语搭配是否得当,要从两方面来看。一看是否符合搭配条件、搭配关系;二看合不合乎实际和习惯用法,这样才能把句子写得通顺明白。[end]

句子

[001]

句子的作用

句子是由词或词组按一定规律构成、能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按不同的作用,句子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

陈述句用来告诉别人一件事,疑问句用来询问别人一件事,祈使句用来要求别人一件事,感叹句用来表示某种强烈感情。

陈述句在说话和写作中用得最多,只要意思是在告诉别人一件事,都可以视作陈述句。陈述句的语调一般是平的,句末用句号。

当我们对某一件事不明白或不理解时,就要用一句话去问别人,这句话就叫作疑问句。疑问句的语调一般是上扬的,句末用问号。

祈使句是用来要求或者希望别人做某件事或不做某件事的句子,句子末尾的语调一般向下降,句末用句号,语气较强的用感叹号。

[002]

理解句子的含义

文章中句子的含义,一般是比较明显,容易理解的,但有少数句子或因成分比较复杂,或含义比较深刻,或表达含蓄,需要仔细体会、反复琢磨才能理解。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不但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而且可以提高我们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句子的含义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从写法上入手; 2.从关键词语着眼; 3.从疑问处透视;

4.从前后文联系中探究;

5.由表及里、层层深入至内含; 6.联系写作背景体会含义。

[003]

肯定句和否定句

肯定一件事的句子叫肯定句,否定一件事的句子叫否定句。

肯定的意思还可以用否定的句式来表达,不过得用两个否定词,表示双重否定。肯定和否定的意思都可以用反问的语气来表达。“肯定+反问”表示的意思是否定的,“否定+反问”表示的意思是肯定的。

[004]

主动句和被动句

一件事情里既有动作的施行者(主动者),又有动作的接受者(被动者),说的时候,可以用主动的句式,也可以用被动的句式。

主动句总是把动作的施行者放在句子前面,动作的接受者放在句子后面。主动句用了“把”,可以把动作的接受者提到表示动作的词前面。这样的主动句我们又叫它“把”字句。

被动句总是把动作的接受者放在句子前面,利用“被”字将动作的施行者置后。这种句式我们又叫它“被”字句。

[005]

特殊形式的简单句子

特殊形式的简单句子指的是以下几种:

1.含复指成分的句子。所谓复指成分,指在句子中两个词或者词组,指同一事物,作同一成分。复指成分的后一部分复指前一部分,对前一部分作补充说明。

2.含主谓词组的句子,即用一个完整的小句子作大句子的一部分,充当一个句子成分。3.含连动词组的句子,即一个句子中出现同一个人连续发出两个或两个以上动作的词。4.含兼语的句子,即在一个句子中,一个人或一个事物既是动作涉及的对象,又是被说明的对象。

[006]

修改病句

内容和结构上有毛病的句子叫病句。常见的语病有以下几种:

一、主要成分残缺

二、搭配不当

三、重复多余

四、前后矛盾

五、词序混乱

六、含糊不清

修改病句的常见的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对照病句把正确的句子抄写下来;一种是在病句上直接修改。采用后一种方法就要使用修改符号。

[007]

扩句和缩句

把简单的句子扩充成具体、生动、鲜明的句子,就叫扩句。扩句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能改变句子的主要成分和基本内容。

2.扩充的部分必须是在句子中起限制、修饰、说明主要成分的,因此,要和原来的主要成分配搭贴切。

3、如果有例句就必须照例句扩充,没有例句又没有具体要求,扩充哪些部分可以不受限制。把复杂的句子缩减成比较简短句子的方法就叫缩句。缩句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改变原句主要成分和基本内容。

2.缩减的部分必须是在句子中起修饰、限制、说明作用的部分。

3.为了保证句子意思完整和句子通顺,有的句子的附加成分不能全部删掉。

[008]

修饰句子

运用修辞手法把句子内容表达得准确、鲜明、生动,叫修饰句子。

一、比喻句 比喻就是打比方。运用比喻进行修饰的句子,叫比喻句。比喻句主要有两种形式: 1.明喻句 2.暗喻句

明喻句和暗喻句有以下特点:

1.句子中有两种不同的事物,即被比喻的事物和用来比喻的事物。2.两种不同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相似。

二、拟人句

拟人句就是把人以外的事物当作人来写。用拟人来修饰的句子,叫拟人句。一个好的拟人句,一方面能够准确形象地写出事物特点,一方面能够恰如其分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夸张句

夸张就是把事物明显地夸大或缩小。用夸张修饰的句子,叫夸张句。夸张句可以把事物的特征写得突出、鲜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排比句 把语意相关、结构相似的一组分句排列在一起,借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叫排比。运用排比修饰的句子,叫排比句。排比句也叫句排,此外还有词排和段排。句排和段排往往每一分句、每一段都有一两个相同的词把它们串连起来。

五、反问句和设问句

用问话的语气来表达一个确定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叫反问。用反问修饰的句子叫反问句。反问句的特点是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问话之中。设问就是自问自答。用设问来修饰的句子,叫设问句。

[009]

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主要用途就是表示说话的停顿和语调,从而表示句子的结构和语气。

一、标点符号的种类

标点符号常用的有12种,按照它们的用途大致可以分为五组: 1.表示句子末尾的停顿和句子的语调: ①句号{。}②问号{?}③感叹号{!} 2.表示句子中内容部分之间的停顿: ①分号{;}②逗号{,}③顿号{、} 3.表示提示和引用:

①冒号{:}②引号{‘’}{“”} 4.表示插入、注释、转折或者省略的话:

①破折号{——}②括号{()}③省略号{„„} 5.表示书籍、文章、报刊、文件及其他文艺作品的名称: 书名号{《》}

二、标点符号在使用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感叹句和语气很重的祈使句才用感叹号;陈述句即使有强调的意味,也不宜用感叹号;陈述句和语气较轻的祈使句用句号。

2.句子中叙述的对象较长和表示时间、地点的词或词组放在句子前面,在这个叙述对象和表示时间、地点的词后用逗号。

3.顿号用在句子里表示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但是,如果表示并列的词或词组是动词或动作性的词组,它们之间就用逗号。

4.并列关系的分句之间常用分号,但是,如果分句里面没有逗号,分句之间也只能用逗号,不用分号;只有当分句里面用了逗号,分句之间才用分号。5.冒号除了提示作用外,还有总括的作用。

6.引号的主要作用是引用原话或原文,有时也把含有特殊意味的词或词组放在引号内,如意义突出的,别有含义的,作者表示怀疑这种说法的,以及讽刺等。引用的话中还需要用引号时,外边一层用双引号,里边一层用单引号。

7.破折号和括号都有注释说明前面文字的作用,但有区别:破折号引出的注释说明的内容是句子结构的一部分,应读出来;括号里的内容与句子结构无关,不必要读出来。此外,破折号还有转折话题的作用。此外,如果句子中间需要用破折号,就要成对使用,即在注释说明的文字前后都要用破折号。8.省略号的作用常见的有两种:一是表示引文或引述的话有所省略,表示重复的或类似的语句的省略;二是表示话未说完或语意未尽,或者说话时断断续续。使用省略号时,省略号前面的话如果到需要停顿的地方,应该用什么标点符号就用什么标点符号;如果是顿号和逗号也可以不用。省略号后边不必再用表示停顿的符号。9.要注意标点符号的位置。

①句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问号和叹号,都占一个字的位置,且不能放在每行的开头。

②引号和书名号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可以打在每行开头,不能打在每行末尾;后一部分与之相反。前后两部份各占一个字的位置。

5.汉字文化知识 篇五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里,只有我们中国的文化是始终没有间断过的传承下来,也只有我们的“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一直演变过来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从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的“甲骨文”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直到今天,各种字体纷纷诞生,这是祖国文化繁荣的具体表现,也是汉字发展的必然结果。

殷商时期

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表意符号”演变成了比较定型的“甲骨文”。这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被刻在动物的骨头上和乌龟的龟板上的文字,从殷墟中发现的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直系祖先,这一点就可以证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几千年以来,中东人都不能解读他们祖先的象形文字。只有中国现代人能读懂一些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这些龟板上的文字,最先是用来起占卜吉凶的作用,古代的人认为把有关于疾病、梦境、狩猎、天时等一些疑问刻在龟板上,然后用火来烤烙这些龟板和动物的骨头,其产生的裂缝,占卜者可以根据这些裂缝的形状和走向来判断所占之事的吉凶。这就是“甲骨文”现代汉字的祖先。至今为止发现的“甲骨文”有五千多种。而可以解读的有一千多个。

西周时期

青铜器的大量使用,而被刻在青铜的钟鼎和石鼓上的文字即--“金文”。亦有钟鼎文和石鼓文之称。相传是周宣王时期太史所创写。至今故宫博物院内存有十个周代的石鼓,上刻有十首四言诗文。因为封建割据,四分五裂各自为政,文字也不尽相同。一直到了秦朝。秦始皇一统中国。才把文字统一起来。

秦朝时期

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度量。其功绩显著的就是当时的宰相--李斯。李斯对当时的文字进行收集整理然后进行删繁就简美化加工后,这种统一后的文字被称为--“小篆”,亦称为“秦篆”。这个时候的文字几乎已经完全没有象形文字的痕迹了。秦朝时期的“小篆”书写过于规范,书写起来速度很慢,于是民间就出现了许多的简便字体。这种字体的特点是变“小篆”的圆为方。改“小篆”的曲为直,并分出了一些偏旁部首,被称之为--“秦隶”。

汉朝时期

隶书十分盛行,“秦隶”并没有完全摆脱“小篆”的结构特点,基本上是方形,而“汉隶”就完全发挥了毛笔的特点,出现了“蚕头雁尾”的波折之笔,书写起来轻松自如。西汉时期流行的这种隶书。称之为--“汉隶”。汉朝流行“汉隶”的同时,“楷书”正在萌芽阶段。到魏晋南北朝的时期已经很盛行,晋代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楷书的真正创始人,同时吸取了篆书圆转笔画,也保留了隶书的方正平直,去掉了“蚕头燕尾”。使汉字的结构大体的固定了下来。当时被称之为--“真书”,后人因为以这种字体作为学习书法的楷模,即改称之为--“楷书”。

唐朝时期

“楷书”尤为盛行,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书法家都是当时的佼佼者,他们的书法作品至今仍被人们学习作为范例。“草书”的起源,亦如行书,或其他书体,无法确指始于何时。史记说:“战国时,楚怀王使屈原造宪令,草稿未上,上官氏见而欲夺之,盖草书之祖起[1]于。”据此故有草书缘起于草稿之话,可见战国时即已有草书的形成。因为起于草稿的字体,为了发挥速写功能,较为省略草率,自然不能工整,草草写成,顾名思义而为草书。但此种草书,仅能说是古篆(当时使用的字体)的草稿,真正草书的开始发现,则始自汉初,其演变过程,自应是先有“章草”,而后又有“今草”,再又有“狂草”等草体了。由于楷书的工整,为了书写快捷的需要,和书者为了抒发自己的胸臆,寄情于笔端的创造,产生了一种流动顺畅,一气呵成,极具有韵律和艺术感染力的字体--“草书”。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就是“行书”,行书没有楷书那样规范严肃,也没有草书那样奔放和难以识别,而是优雅欢畅的运笔,字体书写灵活贯通。也是最受大众喜欢最常用的一种字体。

宋朝时期

中华四大伟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被毕升改进为活字印刷术,“宋体字”也应此产生。最早产生于北宋,是由楷书变化而来。有肥体和瘦体之分,可无论肥瘦,都是横细竖粗,方方正正。显得古朴端庄。“仿宋体”也是模仿“宋体”而产生一种字体,这种字体的出现至今也不过七、八十年,但是发展十分迅速。是人们最喜欢使用的一种规范字体,在印刷品还有各种不同场合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此同时,“黑体”也诞生了,这种字体醒目大方,笔迹全部一样粗细,结构醒目严密,笔划粗壮有力,撇捺等笔画不尖,使人易于阅读。由于其醒目的特点,常用于标题,导语,标志等等。丰富了汉字的表现形式。

新中国时期

6.汉字文化的作文 篇六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记录中华文化的载体和媒介,世界上没有哪一种文字像汉字一样,横竖点画传承千年文明,一撇一捺写尽世事沧桑。我们应该认识并发掘汉字之美,在品鉴汉字之美中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品汉字情感之美,增强文化自信。

汉字是中华民族情感的纽带,它让不同民族之间相互包容、团结,融合发展,延续至今。两千多年前,秦帝国一统天下,书同文,车同轨,将华夏大地上不同民族紧紧联系在一起。不同地域的人们,音虽不同,却见字而知意。汉字沟通了成见,消弭了冲突,促进了中华民族大融合,使中华文明不断向前发展。如今,孔子学院遍布全球,全球掀起汉字、汉语热,这是中华汉字之幸、华夏之幸。

小小汉字将中国开放包容的理念传播到世界各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正在逐渐成为共识。我们应以开放、包容、团结的文化自信,融入世界发展的浪潮中。

品汉字精神之美,增强文化自信。

方方正正的汉字,展示着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横平竖直的笔画告诉我们,中正平和才是至美。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把自己的东西强加给他人,社会才能和谐,世界方能大同。所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就是这个道理。汉字传承千年,颜筋柳骨告诉我们,字如其人乃是修行,止戈为武是为和平。

小小汉字,承载着中华民族“和为贵”的发展理念,品鉴汉字精神之美,增强文化自豪感,增进文化自信心,我们才能更好地融入世界,才能在民族复兴大道上跨步前进!

汉字如诗,方块中寓无限真情,横竖间奏美妙华章,汉字如图,间架里绘斑斓画卷。

每一种文字都是民族的记忆,方块字深深地扎根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土壤里。汉字不仅是文化符号,还是时间纽带,让我们的文明历久弥新;它是空间纽带,让我们口音各异却能“千里共婵娟”;它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最厚重的文化基石、最根本的文化基因、最珍贵的文化传统。

7.汉字与古代农耕文化 篇七

其实, 农业的“农”字的古文字字形, 正记录了蚌壳和农业之间的密切关系。农, 小篆作“”, 其对应的楷书写法作“”。《说文》解释说:“, 耕也。从辰, 囟声。”其中的“”是两只手的变形, 农耕需要用手, 这自然很好理解。但其中的“辰”是什么, “囟”又是什么, 就很难从小篆字形中看得出来了。于是, 我们只好追溯更早的字形, 看能否找到答案。

“农”金文作。从这个字形中我们可以发现, 原来“”中的“囟”并不是声符, 而是“田”的变形。“田”四周有四个“屮”, 合起来就是“茻”, 也就是草莽的莽, 表示田野里草木十分茂盛的样子。田里长满野草, 要想种庄稼, 就需要先把杂草除掉, 字形的下面, 正像手拿工具除草的样子。其中表示除草工具的部分, 与小篆字形对应起来, 正是其中的“辰”。那么, “辰”究竟代表一种什么样的除草工具呢?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释辱》:“寻辰字龟甲金文皆作蜃蛤之形, 实蜃之初字。”杨氏认为辰这种农具就是“蜃”。蜃是一种大蛤蚌, 古时候没有铁器, 农民是用蜃壳来翻土除草的。这在《淮南子·氾论篇》中有记载:“古者剡耜而耕, 摩蜃而耨。”高诱注:“蜃, 大蛤, 摩令利, 用之耨。耨, 除苗秽也。”大汶口文化中期和龙山文化都出土发现了蚌制的镰。当时, 人们的活动区域多为河流冲积的黄土地带, 这里土壤肥沃而疏松, 使用不太坚硬的工具, 就可以进行耕作, 这是石制和蚌制农具在当时得以广泛使用的原因。直至西周时期, 石、蚌类农具仍大量使用。这时的蚌制农具已有“蚌耜”、“蚌铲”、“蚌刀”、“蚌镰”等。前二者是整地农具, 后二者是收割农具。

“辰”和“囟”的来历搞清楚了, “”字的构形问题就好解释了。把田、、辰三个部分结合起来理解, 就可以得出这个字的本义:两手持蜃壳除去田里的杂草叫农。远古之时, 森林遍布, 在耕种播种之前, 必定先要砍伐树木, 清除野草, 没有金属工具, 只能靠打磨石器、木器或者蚌壳来作为生产工具, 故先民手持摩锐之蜃壳以铲除杂草, 翻松土壤, 以便种植庄稼。故《汉书·食货志上》说:“辟土殖谷曰农。” (辟:开垦)

还有几个字与“农”关系十分密切。先看“早晨”的“晨”字。“晨”字小篆作。《说文》说:“, 早、昩爽也。从从辰。辰, 时也。辰亦聲。”许慎把“”当形声字来解释, 是他没有真正理解“”的构意。“晨”甲文作、, 从辰从二屮, 或从二木, 与我们前面分析的“农”字构意完全相同。其实, “晨”和“农“本来就是一个字。农是下田除草, 古人农耕非常辛苦, 往往是“夙兴夜寐”, 早晨起来就开始干活了, 所以, 当时人们就直接拿表示干农活的“农”字来表示早晨。后来“晨”字才逐渐从“农”字中分化出来, 先写作“”, 从从辰, 表示双手持蜃, 其构意与“农”字仍无区别;后来为了强调早晨的时间意义, 就改成从日作“晨”了。

再看“辱”字, 其字从辰从寸。寸在汉字中一般都是表示手, 和“”中“”的作用相同。因此, 从辰从寸的“辱”和从从辰的“”, 在构意上也就没有区别了。这说明, “辱”字同样是从“农”字分化出来的。“辱”本指以手持蜃除草的动作, 也可指除草的工具, 其字可加草字头作“蓐” (用“辱”字表示耻辱是假借的用法) 。后来出现了木制的除草农具, “蓐”便又分化出“槈”;再后来出现了金属的除草工具, “槈”便又可写作“鎒”。《说文·木部》:“槈, 薅器也。从木, 辱声。鎒, 或从金。”

“槈”字还有一种从“耒”的写法, 即“耨”。《吕氏春秋·任地篇》:“耨柄尺, 此其度也, 其耨六寸, 所以间稼也。”高诱注:“耨, 所以来耘苗也。刃广六寸, 所以入苗间也。”据“柄长一尺, 刃广六寸”可知, 槈是一种很短的除草工具, 人们使用时的姿势与持蜃并没有太大区别。

表示除草工具的“槈”之所以可以写作“耨”, 是因为“耒”字本身就是一种农具。如果说蚌制农具是我国最早的生产工具之一的话, 耒则是在传统农业中最为重要、使用历史最长的一种工具了。耒的使用是伴随火耕的需要而来的, 火耕是一种比较古老的大规模的耕作方法。对于火耕而言, 漫撒和点种是两种主要的播种方法。点种的主要工具就是尖头木棒。但是尖头木棒毕竟效率不高, 先民为了满足增产的要求, 在原始农具的基础上, 创造性地改造了尖头木棒, 形成了一种新的农业工具。这种新农具把尖头木棒延长, 长到可以立着身子把持它的程度;同时在它的下部, 距离尖端不远的地方, 添加上一个短小的横木, 用它作为踏脚, 以便使木棒更容易深入土壤。这样, 人们劳作时就省力多了。这种改造了的原始农具是“耒”的前身——“力”。

力和耒是甲骨文中所见的除蜃之外的主要发土工具。《说文解字》说:“耒, 手耕曲木也, 从木从丰。”金文“耒”字形作或, 从形体上可以看出, “耒”是一种带有两个杈的木棒, 木棒上部是弯曲的柄, 下部是分叉的耒尖, 曲柄弯曲的方向可以向左, 也可以向右。金文中耒字又作或, 像手握耕具之形。

甲骨文“力”字作, , 是独体象形字, 从形体上看, 是一种曲木棍上绑着踏脚横木的单齿发土农具。许慎《说文解字》说:“力, 筋也。象人筋之形。治功曰力, 能御大灾。”这是说“力”的本义是人体的肌肉筋腱, 引申出“力量”的意义。许慎的说法并非“力”的本义。徐中舒曾明确表示:力象耒形, 金文中从力之字, 有时也从耒。如“男”字, 《说文》说:“丈夫也。从田从力, 言男用力于田。”“男”字甲骨文作, 确实是从田从力, 不过这里的“力”不是用力的“力”, 而是表示“力”这种农具。金文的“男”字又在“力”的上面增加了“手”形, 作, 像手握“力”这种农具耕田的样子。金文中“男”字还可以写作, , , “田”下的形体由“力”变成了“耒”。可见, “力”和“耒”在古文字字形中是可以通用的, 二者形体比较接近, 只是“力”下面没有歧出的杈形, 而“耒”下面有歧出的杈形。

谈到“耒”, 就不能不说一下“耜”, 因为古书中“耒耜”经常连用。从“耜”字从耒这一点, 便可以看出二者间的密切关系。耒耜同为起土的工具, 耜的形状和今天的铲比较相似, 它起土的功效比耒好。《易·系辞》是最早记载古人发明耒耜的文献:“神农氏作, 斫木为耜, 揉木为耒”。从“斫”和“揉”两种制作方法上, 可以看出“耒”和“耜”在形制方面的不同:“耒”是用火烤的, 而“耜”则是用砍削的方法做成的。“揉木为耒”就是用火将尖木棒柄部烤出合适的弯曲度;“斲木为耜”较耒复杂, 需要将整段木材劈削成圆棍形的柄和铲状的刃。“耒耜”是古代耕种的主要农具, 二者连起来常用作各种农具的泛称。因此人们在为其他农具, 特别是木制或装有木把的农具造字时, 常常以耒为构字部件, 如“耙”、“耓”、“耤”等。

8.汉字与占卜文化 篇八

现存最早成体系的汉字甲骨文,主要就是对商代占卜活动的记录。而且其中有些汉字的构形,就是直接取向于当时的龟甲占卜法。除了在《汉字发展的文化解读》一文中讲过的“卜”字之外,还有“兆”、“占”等。“卜”是灼烤龟甲时出现的裂缝的形象,不同的样式代表着神的不同旨意,占卜者就是根据这些裂缝来领会神的指引。而“兆”、“占”二字也都与这些裂缝的纹路有关。著名甲骨学家董作宾指出,“兆”字的甲骨文字形,显然是一个由若干条龟甲裂纹组成的图形。汉代贾公彦在注《周礼·占人》时,则对“兆”字中各个方向的裂纹都赋予了五行的属性:“其兆直上向背者为木兆,直下向足者为水兆,邪向背者为火兆,邪向下者为金兆,横者为土兆。”这种解释已经是将后来的阴阳五行观念融入其中了,在殷商时期朴素的龟甲卜法中,还不可能有如此复杂的寓意。但不管当时的寓意是简单还是复杂,都必须由占卜者去认真地分析领会,然后用言语或者文字表达出来,这样一个过程就叫做“占”。“占”字从口从卜,正是表示要用口把卜兆所蕴含的意义说出来。《说文解字》说“占,视兆问也。”也就是说,占卜者审视兆纹,询问神灵的旨意是否像他所理解的那样。当时人们就是用这种方式与神进行沟通的。

古代除用龟甲占卜法之外,还有一种取材更为方便的筮占法,即用蓍草进行占卜。据说这是一种“百茎共一根”的神草,与神龟一样具有灵性,因此可以用来作为占卜的材料。筮占法的具体操作过程比较复杂,简单地说这是一种利用蓍草数量的奇偶进行占卜的方法。一般认为是用50根蓍草,经过多次的分取,看最后手中所余之数是奇是偶,如此运作三次,即可得出三个数字。然后,占卜者根据三个数的奇偶及其先后次序,来判断所卜之事的吉凶。用奇偶两种数字,每三个为一组进行排列组合,只可能有八种结果:奇奇奇、偶偶偶、偶偶奇、奇奇偶、偶奇偶、奇偶奇、奇偶偶、偶奇奇,这就是所谓的八卦。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八卦,是用一长横和两短横分别表示阴爻(偶数)和阳爻(奇数)的,但新发现的出土资料表明,早期八卦的每一个卦爻都是具体的数目字。由此可见,筮占法与数字计算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种方法所用的“蓍草”很可能就是当时的计算工具——算筹。唐兰先生曾在《中国文字学》中说:“八卦的一画(指画成八卦阴阳爻的横画)和一字的一画,很难区别,所以即使它们本身不是文字,也常被认为是文字所取像的。但是,照我的意见,八卦的起源是用算筹来布成爻,古文‘学’字也就像两手布爻的形状。”的确,图1这组甲骨文的“学”字,正像两只手摆弄算筹的样子,其中的“×”就是数字“五”,“”就是数字“六”。有的只摆了一个“×”或“”,有的则摆成了“×”和“”的组合。如果摆成了两个“×”,就组成了甲骨文的“爻”字。甲骨文的“教”(图2)也与布爻有关,其构形就像有人手持算筹,教小孩布爻的场景。至于这种场景中孩子们到底是在学习算数,还是在学习摆卦,恐怕现在已经很难去推究了。

从汉代开始,就有人将八卦和汉字的起源联系起来。许慎《说文解字·叙》说:“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许慎认为,在“仓颉造字”之前,先有八卦,但他并没有明言八卦为汉字之源。而汉人所作的《易讳·乾凿度》一书则认为,八卦的卦象就是“天”、“地”、“火”、“水”、“风”、“雷”、“山”、“泽”八个字的古文。近代小学家刘师培作出了更加明确的论断:“大约《易经》六十四卦,为文字之祖。”直到现在,仍然有人坚持这种观点,说八卦与文字的关系很密切,如八卦的一个阳爻即演变为汉字“一”,两个阳爻即演变为汉字“二”,三个阳爻即演变为汉字“三”。从八卦的起源和发展来看,这种观点显然是站不住脚的。我们不能因为“爻”、“教”、“学”等字取向于布爻的场景,就认为汉字起源于八卦。

上述两种占卜方法都是与古文字发生某种联系的,汉字进入今文字阶段以后,又出现了一种以今文字形体为基础的新的占卜方法——测字。测字术大致起源于汉代,当时人们使用的是隶书字形,他们不懂得隶书是由古文字演变过来的,而是按照隶书的字形去说解字义,于是便出现了“止戈为武”、“虫皿为蛊”、“马头人为长”等带有主观臆测性的解释。测字术的产生正是在这类解释中得到了启发。占卜者根据占卜的需要,对隶楷字形进行部件拆分,用拆出的部件的意义组合,去附会问卜人的命运。例如,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兵势非常浩大,大明江山摇摇欲坠。当时的崇祯皇帝对自己的前途深感忧虑。一天,他在街上看到一个算命先生在测字,听说这位算命先生测得非常准,就想让算命先生测一下大明的江山。他说:“帮我测一个‘朋友’的‘友’字吧。”测字先生说:“这个‘朋友’的‘友’,非常不好。”崇祯皇帝忙问为何不好,那人回答说:“你问的是江山社稷的事。‘友’字是‘造反’的‘反’字出头,而且是左边也出头,上边也出头。反王要到处出头,说明你大明的江山难保了。”崇祯皇帝听了很害怕,连忙说:“那我不测这个‘朋友’的‘友’,我想测一个‘有没有’的‘有’。”算命先生说:“这个字也不好。‘有没有’的‘有’,左上边是大明的‘大’,少了一捺;下边是个‘月’字,相当于‘明’少了左边的‘日’。所以,从这个‘有没有’的‘有’字来看,大明的江山已经去了一半了。”这时崇祯皇帝更害怕了,说:“这个字我也不测了。我想测一个‘申酉戌亥’的‘酉’字。”算命先生看了看这个字后,说:“这个字,我不敢测。”崇祯皇帝说:“为什么不敢测呢?”他说:“这个字,我若说出来,恐怕我性命难保啊!”崇祯皇帝说:“没关系,你只管说吧。”那人迟疑了一下,说:“这个‘酉’字,是尊敬的‘尊’,上面没有两点,下边没有‘寸’。皇上是至尊,这个‘尊’字上面没有头,下面没有脚。看来,皇上的未来很不妙哇!”崇祯皇帝听后,慌忙回宫去了。不久,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崇祯皇帝无奈吊死在煤山上。

这种测字的做法,看起来就如同文字游戏一般,但在文字只被少数人所掌握的年代里,普通百姓对测字术确实是心怀敬畏的。测字术在唐代走向成熟,当时测字的一些基本方法大都已经出现,再加上一些上层统治者的重视,对测字术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北宋时期,测字术开始进一步理论化,易学家邵雍的《五行六神贞诀》,将测字术与阴阳五行、六神八卦等学说相融合,使测字术有了较大的发展,也将汉字的神秘色彩推向了极致。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9.中国传统汉字文化作文 篇九

汉字,亦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为上古时代的华夏族人所发明创制并作改进,目前确切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商朝的甲骨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发展至汉朝才被取名为“汉字”,至唐代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楷书。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有学者认为汉字是维系中国南北长期处于统一状态的关键元素之一,亦有学者将汉字列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

最初,人们将文字刻在乌龟壳上,这种文字叫甲骨文。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变迁,文字从甲骨文发展到金文。随后文字总共经历了六次改变,他们分别是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这六次汉字的改变,象征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变迁,所以中国汉字不仅代表了一种语言,更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

跟外语比起来,中国的汉字表达的意思更形象、更生动。举个例子,比方说“男”。自古到今,男耕女织,男人是在田里干活,女人在家纺织。所以“男”字是一个“田”加一个“力”,代表了在田里出力的人所为“男”。如果说“男”字是两个字结合表达意思,那么这个“月”字就是文字和图形的完美结合。月有阴晴圆缺,“月”完美的表达出了月亮的形状,这样让字的意义更生动形象。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更加说明了中国汉字的内涵与文化底蕴。

10.《汉字与中国文化》学习心得 篇十

因为平时喜欢阅读和写作,对中国文化也比较感兴趣,于是选修了《汉字与中国文化》这门课程,怀着对汉字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崇敬与好奇走进课堂,本以为这样的课程学习起来会比较枯燥乏味,但通过几周的学习,发现教学内容非常有趣并且能学到很多知识。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让人入神,通过一些起源和故事顺理成章地过渡到汉字和中华文化上来,还生动细致的讲解了中国汉字的几个发展阶段以及几种造字原则即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了解到汉字经历的五个发展阶段: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深深为我们的祖先伟大的智慧所折服,为我国文化史上这一伟大的发明感到无比骄傲。从中了解到汉语不仅仅是一门语言,更是传承着五千年中国文化的载体。我们从汉语中看中国文化,从中国文化里看汉语,明显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作为一个的中国人,我为我们拥有如此久远的文字文化感到无比自豪,也深深感到传承和弘扬推广汉语文化的责任重大。

老师讲课有条有理准备充分,PPT制作详细,通过播放幻灯片来层层导入,最后再耐心细致的讲评总结、因循善诱的指点下使我们学习和积累了不少经验和知识。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很多字的演变过程、以及偏旁和部首的关系、很多偏旁的读音和意义等。汉字的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学完这门选修课后我们还不能止步于此,要通过老师的引领,在课后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索,让我们顺着汉字的形、音、义寻求汉字的历史文化,更容易、快速的掌握汉字。

11.关于汉字文化的对话 篇十一

孟华:先请教一个问题。您在《为了汉字文化的伟大复兴》一文中谈到的“汉字文化”是指的“汉字的文化”还是“以汉字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或“中国文化的汉字性”?

王蒙:我说的汉字文化主要是指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国文化,因为我认为在各种语言文化当中,语言和文字起的作用特别大,尤其是中国。这里各民族的情况各国的情况很不一样,比如说这次韩少功先生在论坛提出超越民族,这个也许是对的,比如说欧洲一些民族的情况就和中国的情况太不一样了。但是至少在中国的文化里头实质上是以汉语和汉字为基础,尤其是以汉字为基础的。

孟华:您也曾提到过“字本位”这个概念。在语言学界和文学界都有人提它,但含义不太一样。总的意思是具有汉字性、书写性、文言性价值取向的是字本位的,强调汉语性、口语性价值取向的是言本位或音本位的。

王蒙:我觉得是这样,文言文是字本位的,白话文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说在《红楼梦》中有时候一个口语单词在一章里会前后出现两次而写的字是不一样的,因为它只有表达音的意思。《西厢记》里头有一句,就是把那个“兀突”水喝下去,现在北京人把又不凉又不热的水仍然叫做“兀突”或“乌涂”,东北人也叫“兀突”,这个“兀突”没有一个固定的写法。

有一个可笑的现象就是本来应该是音本位的口语,写下来以后它往字本位上发展。北京有一句骂人的俗话叫做“丫挺的”,这个“丫挺的”实际上是来自“丫头养的”,头和养反切,就变成了“挺”,可是现在写这个“丫挺的”的“挺”,我有一次写成了“家庭”的“庭”,就有好几个作家告诉我说你写错了,这个“丫挺的”就是说一个丫头挺着个大肚子,就是说她作风不好。实际他们是百分之百的错了,它是“丫头养的”一个反切。这本来是一个音本位,怎么写都行,但是写成了字以后就觉得意思也有,而且意思非常的生动,它从音上义化了。

孟华:这种“字本位”倾向在汉字解读中很普遍,人们喜欢按照字义对纯语音的书写形式进行理解。除了您说的望文生义的曲解以外,还有的给纯表音字穿上表意的外衣。如外来词“茉莉”本来写作“末利”等形式,是纯粹的表音字,但后来人们给它加上草字头,音本位的符号加上意符后就变成了“字本位”的了。

王蒙:比“丫挺的”更以讹传讹的是所谓“满世界”与“绕世界”,不但把音意味化了,而且把老口语现代化了。原来应是“满是价”,“价”是助词,轻声,“是”是代词,犹言“这”、“此”,或言“所有的”,如北京口语:“是人都比他强”。而“绕世界”的“绕”也错了,是“饶”,“饶”是副词,如言“饶有趣味”,口语必须念二声,而不是“绕”的四声。“绕世界”应作“饶是价”。我的印象这两个词变成现代化的“世界”是从浩然的《艳阳天》流行起来的,我已经十分悲观,认为很难再纠正了。我呼吁真正的语言学者对此说句话。

孟华:语言学者们满脑子考虑的是如何规范语言,如何推广普通话,如何监察人们不标准的言语行为。而对您说的将方言口语“满是价”转换成标准语的“满世界”现象,他们却常常充耳不闻。这个例子深刻地说明了,由汉字规范的“雅言”即标准语是怎样将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意义强加到方言口语头上。当人们用“满世界”取代“满是价”、用“高义伯胡同”取代“狗尾(yi)巴胡同”的时候,字本位的雅言就把音本位的方言中那些凝聚着地域文化意蕴的精神元素遮蔽了、抑制了。字本位对音本位的遮蔽和抑制,实际上是雅文化对俗文化的胜利。您对这种胜利所表现的忧虑,给“语言警察”们出了难题。

王蒙:还有对于中国的字本位我觉得特别好玩儿的就是翻译的词,那些翻译词变成中文以后,几乎没有一个人包括很多学者去查原文,而都是按照中国字去理解,也就是“望文生义”。“望文生义”是中国人的特色,对于“民主”,就理解成事事由民做主,“共产”,就理解成一切归大伙。当时林琴南为文言文辩护,就是说文言文的含义多,用以翻译,比原文还丰富出彩。他举例说,逻辑,这是希腊的词,而我们把它翻译成中文以后,这个就变得非常中国化,逻,就是铺开了,辑,就是归纳,演绎法、归纳法都在里头了,再有中文中的“幽默”也是太漂亮了。包括可口可乐,这个可口可乐比英文中的Cocacola还要丰富,还富有创造,这里头又有可口的意思,又有可乐的意思。汉字,具有极大的暗示性。

孟华:汉字喜欢参与汉语意义世界的构成。这是拼音文字文化中所没有的现象。在记录语言单位的时候,汉字总喜欢自己出场,用自己的意思来解释语言。汉字这种对语言的积极参与意识确实是一种字本位性。它同时还表现为一种写作方式或文化态度:是按照汉字的逻辑去书写汉语呢还是遵照说话的立场去写作?比如文言写作和白话写作就是“字本位”和“音本位”态度的分野。

王蒙:所以我说过,一个舶来的思想命题,一旦译成汉语,就开始了它的中文化——中国化过程,一切外来名词不达意到了咱们这里,最后都会具有程度不同的中国特色。

孟华:顺便问一下,您的创作历程中是否也曾受到过“写音主义”的影响?是否存在一个创作上的“写意主义转向”或“字本位转向”?

王蒙:当然是,因为解放以后非常提倡写口语,讲大众文化。有一阵包括老舍在内都提倡把作文叫做写话,但实际上写话和作文这两个概念并不完全一样。我觉得中国古人作文的时候有一种非常好的自我感觉,这个汉字比较难认,写出来之后非常漂亮,所以他要研墨,他要明窗净几,焚香沐浴才能写作……墨研好之后要把毛笔宣纸都弄好了,写起来既要合辙押韵,又要对仗,又要有起承转合,他进入一种得气的状态,他的思维方式和我们平常说话是不一样的,他是高雅,所以汉语在文言文里表现得是相当的优雅,完全是一种自得,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我记不太清了,老子说“高下相成,前后相随……”如果不是字本位,哪有这么说话的?这种精炼、这种美妙、这种合辙押韵!《孝经》没有人认为是好的散文,但是我小时候背过《孝经》,我到现在都觉得它美,一上来就是“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它的合辙押韵非常整齐,非常简洁,它把人的天性中很普通的事情,就是孝敬父母,提高到治国平天下、人生观、价值观的高度,全都给概括了。这个如果换任何一种语言都没有这种效果,你把《老子》翻译成英语的话效果就全没了。为什么我们认为它一定没有效果呢?我们可以做一尝试,把《老子》翻译成白话文,这还不是外文,这你就必须歪曲,不歪曲它就不像口语,就不明白,而且你要知道中国的汉字,文言文,不但没有口语性,而且还没有标点,连句读都可以自个儿理解,它的乐趣就在这个地方。

孟华:文言文真是漂浮在口语之上的一种独立的精神符号世界。它是表意汉字的超语音、超方言性的产物。它代表了一种精英文化或雅文化。字本位、音本位实际上是两种文化形态。郭沫若的《女神》中“翱翔!翱翔!欢唱!欢唱!”一类的诗句完全不同于李商隐的诗。五四的新诗强调我手写我口,直抒胸臆,而中国古典诗歌更注重言此意彼的含蓄性。一个是写音精神,一个是写意精神。五四以来可能就是写音最后占了上风,反字本位。

12.汉字与古代陶冶文化 篇十二

“陶”是形声字, 义符是阝, 阝是“阜”字作偏旁时的省变, 从“阜”的字意义都跟高地有关。那么, 陶器的“陶”字怎么会与高地有关系呢?《说文解字》 (以下简称《说文》) :“陶, 再成丘也, 在济阴。从阜匋声。《夏书》曰:‘东至于陶丘。’陶丘有尧城, 尧尝所居, 故尧号陶唐氏。”所谓“再成丘”, 按照三国时期孙炎的说法, 是“形如累两盂”的土丘, 也就是像两个摞在一起的用土烧制的陶器盂一样, 当地因丘而得名, 所以地名叫陶丘。这个地方汉代属于济阴郡, 大致在现在山东的定陶附近。据说尧最初曾被封于陶丘, 后来又迁到唐地, 所以才称为陶唐氏。也正因为如此, 尧的子孙后来才有的以陶为姓, 有的以唐为姓。姓陶的祖先还有另外一支, 那就是舜的后代。舜的后人虞阏在周朝时做了“陶正”的官, 也就是专管制作陶器之事的官, 后来虞阏的子孙就以官为姓, 也姓陶。《姓纂》上解释陶姓的来源时说:“陶唐氏之后因氏焉。虞阏为周陶正, 亦为陶。”很简要地概括了两支陶姓的来历。可见, “陶”字之所以可以表示高地、地名以及姓氏, 都跟陶器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实, 陶器的“陶”是因为用来表示陶丘才加上了“阝”字旁, 原来表示陶器的字只写作“匋”。“匋”字金文作、, 右上方像一个弯腰的人形, 中间部分表示工具杵, 最下面像一器皿, 整个字形像一个人持杵在器皿中捣东西。具体是捣什么呢?《老子》说:“埏埴以为器, 当其无, 有其之用。”《荀子·性恶篇》也说:“故陶人埏埴而为器。”唐代杨倞注解说:“埏, 击也;埴, 粘土也。击粘土而成器。”通过捣击粘土而制作陶器, 这正符合“匋”字的金文构形。原来, “匋”字中的那个人, 是在拿着杵在器皿里捣粘土呢!这是制作陶器必需的程序。在新石器时代, 先民就学会将具有黏性的土壤捣碎, 用水调和, 利用土的可塑性塑成各种器物。所选的粘土也是非常讲究的, 《释名·释地》:“土黄而细密曰埴。”只有这种细腻的黄土, 才能制作出精美的陶器。

《说文》对“匋”字是这样解释的:“匋, 瓦器也。从缶, 包省声。古者昆吾作匋。案:《史篇》读与缶同。”所谓“瓦器”, 是一切用土烧制的器具的总称, 这一点我们在以前讲“弄瓦之喜”时已经说过。而说“匋”的结构是“从缶, 包省声”, 这是许慎没有见到过“匋”的金文写法的缘故, 他把“匋”字中人形解释为“包”字的省简, 这是一种误解。许慎说“古者昆吾作匋”, 是对古代传说的记述。昆吾是夏商之际的一个部族, 据说是颛顼的后裔吴回的后代, 吴回在帝喾时期成为了南方的部落首领, 曾接替他的哥哥成做了“火官”, 即专门掌管火的官员。昆吾掌管火, 他的后代发明烧制陶器的技术, 这应该是合乎情理的。许慎还引用《史篇》说, 匋“读与缶同”, 这正点明了“匋”字与“缶”字的密切关系。“缶”甲骨文作磐, 如果再在右上边加上“人”形, 就成了金文的“匋”字了, 可见, “匋”“缶”二字实同出一源, 都是表示捣土制陶之义。所以《说文》对于“缶”的解释也是“瓦器”。

缶作为陶器在日常生活中很常用, 多用来盛酒浆、粮食或其他小件的东西, 当然也包括一些贵重的宝物。所以宝贝的“宝”字中原来就有个部件“缶”。“宝”繁体字作“寶”, 金文作、等, 从宀从贝从玉从缶, 表示把贝、玉这些宝物储藏在缶中, 放在房子里藏起来, 由此会合出“宝”字含义。由于“宝”与“缶”古音相近, 所以也有学者把“缶”理解为“寶”字的声符。

缶除了作日常储物的容器外, 还有一个特殊的功用, 那就是充当打击乐器。《周易》:“不鼓缶而歌。”《墨子》:“息于瓴缶之乐。”李斯《谏逐客书》:“夫击瓮叩缶……真秦之声也。”这些记述说明, 瓮、缶、瓴之类的陶器具古代经常被用作乐器。受缶类陶器可以充当打击乐器的启发, 先民创造了许多形态各异的陶制乐器, 如陶埙、陶鼓、陶铃、陶钟、陶角、陶响球等乐器, 演奏方法有吹奏、有击奏、有摇奏。在西周初年, 人们依据制作材料将乐器分作八类, 即:金、石、土、草、丝、木、匏、竹。这就是所谓的“八音”。其中的“土”就是指陶制的乐器, 可见陶器在先秦时期的音乐生活中扮演过十分重要的角色。

用手工捏制的陶坯通常做工粗糙, 厚薄不均。随着制陶技术的发展, 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陶均。陶均是一种水平固定在短轴上的木质圆盘, 人们将陶坯放在旋转的陶均上, 在缓慢转动中逐渐修整陶器使之光滑均匀。“均”字从土匀声, 它其实是由“匀”孳乳而来的, 与“匀”的意义有着密切的关系。关于“匀”的古文字构形, 学界还没有统一的解释。我们认为, 甲骨文中被人们释作“旬”字的、、等形, 就应该是“匀”字, 其构形正像将捶打好的泥片旋转着置于陶均之上, 其中的一个短的笔道, 像用木铲之类的工具将多余的泥片切掉。这样的工具在制陶过程中是很常用的 (如图) 。由于陶均的作用就是使陶器更加细腻匀称, 所以“匀”就引申出均匀的意义, 为了与均匀的意义相区别, 表示陶均时便加“土”旁作“均”。又由于陶均是转圈的, 这正与古代表示时间以十天为周期循环往复的情形相似, 所以古人便借陶均的“匀”表示十天, 后来又增加“日”旁作, 这样就分化出了“旬”字。因此, “匀”、“均”、“旬”三字属于同一字源。

陶器必须用高温才能烧制成功。在制陶的过程中, 先民逐渐认识了各种原料在高温烧制下发生的形态变化, 当他们尝试用高温烧制金属矿物时, 冶金业也就慢慢出现了。可以说制陶技术的发展为金属的冶炼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陶和冶都需要高温烧制, 所以后来二者组合成一个双音词“陶冶”, 比喻在困境中磨练培养人的情操。

陶冶的“冶”字, 《说文》解释作“销也, 从仌台声”。仌, 是古“冰”字。许慎认为冶炼金属就像融冰一样, 所以用“从仌”释“冶”。但是, 考察“冶”的早期字形, 并不从“仌”。战国文字中“冶”的较典型的写法作, 从刀从火从口从二。从火很好理解, 从刀 (或从刃、从斤) 表示冶炼而成的器具, 而从口从二则众说不一。不少人认为, “口”“二”是羡符, 也就是多余的没有实际意义的笔画。不过, 联系“金”字的构形, 将“二”理解为羡符的说法似乎并不能成立。

“金”在古代是金属的总名, 并不专指黄金, 常见的有所谓的“五色金”, 即黄金 (金) 、白金 (银) 、青金 (铅) 、赤金 (铜) 、黑金 (铁) 。“金”字金文写作等形, 人们对其构形的认识并不一致。但多数人认为字中的两点或三点像金属饼块或矿石之形, 右侧下面是“土”字, 表示金生自土中, 上面的即是“今”字, 充当声符。在西周铭文中, “金”有时就写作, 足以证明这些点并非羡符。同时也说明, 冶炼的“冶”字中的“二”, 既不是冰, 也不是羡符, 而是用来冶炼金属器具的金属饼块或矿石。

13.沐浴汉字文化的灿烂之光 篇十三

——《校园汉字文化的建构与实践的研究》中期评估报告

江阴市辅延中心小学 程黎君

《校园汉字文化的建构与实践的研究》是我校主课题,无锡市教育规划办公室立项课题。课题主要指学校根据自身特点,着眼于汉字的起源、演变、构形等基本规律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以及汉字自身所携带的、通过构意体现出来的各种文化信息,通过学科教学、特色活动建设、校园环境建设等途径进行力所能及的研究与实践,以达到继承和发扬汉字文化,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思维、情感、道德、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构建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学校文化品位。

一年多来,我校三次请无锡市教科所所长、江阴市教科室主任来校做课题实践研究的指导,参加省汉字观摩教学大赛获一等奖,在向全市公开研究课时获前来听课的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的高度好评。

下面就课题研究工作汇报如下:

一、打开一扇门,走进汉字文化的殿堂——以汉字文化育教师文化

汉字文化是一座奇异而不竭的宝库,一座宏伟而瑰丽的宫殿,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充满魅力而且最具生命力的载体。走进汉字文化,就走进了中国历史,走进了中国思维,走进了中国艺术。因此我们尽力为老师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汉字文化殿堂的大门,让他们如饥似渴地在汉字文化的宝库里汲取再汲取,在汉字文化的殿堂里徜徉再徜徉。

首先,学校购买了大量书籍供老师们学习阅读,如汉字研究所所长萧启宏教授的《汉字世界》,当代汉子研究专家窦勇、窦文宇所著的《当代说文解字——汉字字源》,唐汉的《汉字密码》,白双法的《汉字宫》等等,还为老师们提供了有关汉字文化的网址,让老师们通过认真学习,走进汉字文化。

其次,学校利用各种机会组织老师们聆听汉字专家的有关讲座,如北京汉字研究所所长萧启宏教授的《汉子全息教学法》,徐州工程学院语言文字研究所杨洪清教授的《国内外快乐快速识字与写字教学》讲座,使老师们不仅对汉字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还对课题实践有了点点滴滴的印象。如今,我们在课题实践中碰到一些问题,还经常打电话向北京萧启宏教授请教。再次,学校成立课题组,每月召开一次课题组成员会议交流学习;在学校网站上开辟了“课题研究每日析字”专栏等,教科室主任负责,每日讲析一个或几个汉字,内容包括这个字的字形构成,字的本意引申义,以及蕴含的哲学思想或做人道理等,使老师们近距离接触汉字文化,并能随时交流,达到了共同提升的目的。

书籍、网络、专家的讲座,课题小组的活动,让高深的汉字文化走进了辅延老师的精神世界,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文化素养,为开展课题实践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开辟一扇窗,放射汉字文化的光芒——以汉字文化育校园环境文化

汉字文化蕴含在一个个汉字之中,那一个个汉字,是一幅幅画,一个个故事,一段段历史。可以说,有汉字的地方,就有中国;有汉字的地方,就有中国文化。让学生感受汉字文化,就从感受汉字开始。因此我校在校园环境建设上,注意充分挖掘汉字文化,体现汉字文化,为学生认识汉字文化开辟了一扇明亮的窗。

首先,我们在学校的宣传走廊里,在各个实验班黑板报宣传栏里,开辟了 “汉字视窗”。从这个汉字视窗,学生可以看到汉字的演变过程,看到许多汉字构字的来历及其蕴含的道理,看到许多有趣的字谜,看到散发着无穷魅力书法作品等等。

其次,我们通过学校广播,让学生听到仓颉造字的动人传说,听到汉字开发智力的真实故事,了解古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等等。

再次,我们通过举办汉字文化特色活动,如猜字谜,书法比赛,繁体字认读比赛等,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丰富学生汉字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对汉字的热爱。现在我校就有把字谜作为班级特色文化的。

让汉字文化的灿烂光芒照耀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校园的每一丝空气中都洋溢着汉字文化的气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汉字文化的奇妙无比、魅力无穷,这是我们课题实践的目标。

三、营造一个家,构建汉字文化的生态园——以汉字文化育学生文化

汉字无处不在,汉字无时不在,然而作为学生,他们的主阵地还是在课堂上。课堂是他们的家。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地渗透汉字文化,使汉字文化生生不息,焕发它特有的生命活力?学校课题组成员根据学校、学科以及学生特点,努力开展子课题研究,如《汉字文化与班级特色文化的实践研究》,《情趣识字教学研究》、《小学生错别字纠正策略实践研究》《识字教学中汉字文化渗透的实践研究》、《汉字文化校本教材开发的实践研究》 等,老师们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效果。特别是我们构建了汉字文化渗透的和谐课堂。

课堂是学生活动的最主要的场所。我们根据各学科特点,让汉字文化如丝丝春雨,不绝如缕地渗透于各科教学。如书法课上,学生欣赏到了中国汉字的艺术美,感受到书法的动态美,感受到了书法家在有形的字幅中,荡漾着的一股灵虚之气;形体课或舞蹈课上,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编排节目,设计汉字造型,感受汉字的魅力。

特别在语文课中的识字教学,更是让汉字文化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对汉字的热爱和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分析、想象综合等思维能力。一年多的实践,我们还探索出了一条汉字教学之路,即:(1)追本溯源辨字形。利用各种多种教学手段,利用各种古文字图片,使学生掌握200多个象形字,和十几个指事字,让他们既掌握字形,还了解字的来历、演变及字义,为学习其他结构较复杂的字打好扎实的基础。(2)音形结合思字义。教学时,我们根据汉字构字特点,引导学生分析各个汉字的构字部件,引导学生想象分析,理解字形、字音、字义之间的联系,不但能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3)由形及义悟字理。汉字是我们的祖先“仰观天象,俯察万物”而创造的。每一个美丽的汉字中都蕴含着中华民族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与思想。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汉字字形、字音、字义的挖掘,去深刻领悟字中蕴含的“理”。如信告诉我们人,说话要讲信用;科告诉我们做事要实事求是;“瑜”多用作人名,包含着人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像玉一般纯洁美好,能超越别人(俞的意思是超越)„„

另外,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汉字文化,我校还着手开发校本教材,把小学生要求掌握的3000个常用汉字,进行繁简对照,并对它们的音、形、义进行解析,使学生能望字知义,见字明理。到目前为止,教材内容也已见初稿。

汉字文化渗透在学生的课堂上,课堂上孕育着学生的文化素养。传承汉字文化,就从学生开始,从课堂开始。

四、放飞一个梦,传播汉字文化的魅力——以汉字文化育学校文化

任何一种文化能够留传数千年,就是全球共同的资产。“汉字”就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资产,汉字文化是中华儿女永远的精神家园,也是我们全体辅延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为了实现通过校园传播汉字文化的美好理想,我们不懈努力。一年来,课题组成员 每人每学期上有关课题的公开研究课一节,每人每月写有关课题的教学案例或教学故事一篇,并上传校园网。有付出就有收获: 07年11月,课题组黄雅红老师的识字研究课参加江苏省教育学会的在南京举办的汉字观摩教学现场大赛,荣获一等奖;08年4月,我校周萍老师的识字课参加无锡市课堂教学比赛获二等奖;08年9月20日,黄雅红老师在江阴市教研室举办的“对话名师”活动中执教识字课,前来听课的于永正老师赞赏说:“这堂课给是一次语言文字之旅,是一次精神之旅。”教师的教学案例教学随笔也丰富多彩,有用汉字文化理念纠正学生错别字的,如《“搜”中一竖为何要出头》;有用汉字文化跟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如《我跟学生谈“命运”》;有用汉字文化指导教师生活的等等。其中程黎君老师的《一样的汉字别样的教学》发表于全国核心刊物《小学语文教师》08年第10期,《点字成金,开智育人》已收到省杂志《新课程研究》的用稿通知。

上一篇:中国应急物流行业市场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下一篇:播撒环保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