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发展与服务应用(精选12篇)
1.医疗卫生发展与服务应用 篇一
陕西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
加强和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是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改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条件,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对于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保健服务,提高全社会疾病预防控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2006〕10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和《陕西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陕政发〔2006〕34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陕西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
2006年2月以来,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作了重要批示,国务院下发《指导意见》,并在北京、成都两度召开全国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会议,加强了督导。省政府先后成立了城市社区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了《实施意见》,明确了工作目标,确定了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业务补助经费,召开了全省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会议,出台了十一个配套文件,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主要制度框架,开展了社区全科医师、适宜技术和管理人员培训工作。2007年6月召开了全省社区卫生工作电视电话会议,10月再次进行了督导。截至目前,全省已批准设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9个、站225个。
当前,我省社区卫生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投入不足,建设缓慢,数量偏少。以街道办事处为单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覆盖率仅达到42%。二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普遍基础设施薄弱、基本设备短缺,外部形象和内部结构、布局均不符合国家要求。业务用房匮乏,95%以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面积不足1000平方米,30%以上是依靠租赁房屋开展工作;85%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缺乏开展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康复服务设备。三是配套政策不完善。人员工资和“三金”没有保障,队伍不稳定。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因医疗保险系统硬件费用过高,尚未纳入医保定点范围,服务缺乏公益性。管理人员缺乏,监管力度不够。四是人才培养尚需加大力度。社区卫生人才匮乏,服务水平不能满足社区居民需求。上述因素严重制约了我省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
第二章 发展目标和建设原则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为宗旨,树立科学发展观,强化政府责任与投入,深化改革与创新,整合卫生资源,完善运行机制,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第二节 发展目标
通过加大投入,改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条件,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卫生技术人员培养等措施,到2010年,全省各设区市和县级市城区,以街道办事处为单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现全覆盖,建立起标识形象统一、结构布局合理、服务功能健全、人员素质较高、运行机制科学、监督管理规范、筹资机制稳定、政策措施配套,群众广泛利用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第三节 建设原则
1.政府主导,分级投入。以市为主,强化各级政府在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的作用,加大投入,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标准化建设。省上按地区实行分类补助。鼓励社会参与,多渠道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2.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打破“条块分割”,立足调整现有卫生资源,以转型医疗机构改、扩建为主,辅以新建,填平补齐,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站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体系。
3.分步实施,保证质量。合理安排建设进度,三年完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改造任务。
4.深化改革,配套推进。加快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改革,强化管理,完善功能,促进社区卫生可持续健康发展。
第三章 建设任务、建设标准和资金筹集
第一节 建设任务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的主要建设任务是:依据统一的建设标准和规范,对规划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用房进行建设,配置基本医疗设备,使其具备开展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条件,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能力。
第二节 建设标准
按照卫生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卫医发﹝2006﹞240号)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指导意见》,结合实际,我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应达到以下标准:
1.业务用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为独立或相对独立的建筑,布局合理,环境温馨,充分体现保护患者隐私,无障碍设计要求,符合开展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功能要求,符合国家卫生学标准。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建筑面积应不小于1000平方米。社区卫生服务站业务用房建筑面积应不小于150平方米。建设标准原则上改建800元/平方米左右,扩建、新建1500元/平方米左右。
2.设备配置:配备与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相适应的设施设备,满足开展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需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200万元,新建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按30万元,改扩建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按20万元配置设备。
3.人员培训:全科医生每人需培训600学时,社区护士每人需培训360学时。每人每学时
补助15元。
第三节 资金筹集与投资安排
房屋建设投资由省、市、区发展改革委分级安排;设备配备、人员培训经费由各级财政安排。以上经费省上均实行分类补助政策。一类地区延安、榆林、杨凌,省上补20%,二类地区西安、宝鸡、咸阳省上补30%,三类地区商洛、安康、汉中、渭南、铜川省上补50%,其余部分由市区两级共同承担。
全省规划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78个、站405个,需培训全科医生3198人、护士2986人。按以上标准和有关因素测算,共需83369万元,其中:省级28927万元(房屋建设11691万元,设备配备15590万元,人员培训1646万元),市、区54442万元(房屋建设22048万元,设备配备29540万元,人员培训2854万元)。各级政府按规划执行进度,分三年安排应承担的投入。
第四节 建设进度和管理
1.制订标准化建设和人员培训实施计划(2007年12月)
(1)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卫生厅共同制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和医护人员培训实施计划,并将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培训计划和资金投入方案纳入预算。
(2)各市、区政府及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卫生局按照建设规划总体要求,认真制订本辖区具体建设实施计划,落实资金,并纳入预算。
2.全面实施标准化建设(2008年1月-2010年12月)。
(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房屋建设和设备配备。2008年标准化建设7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9年建设7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010年建设2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39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2)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制度,加快全科医师、社区护士培训工作,努力提高社区医务人员的基本业务素质。从2008年开始,分三年安排,完成全科医师和社区护士的规范化培训工作。
(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社区公共卫生信息直报和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与评价系统,实现对社区居民健康状况的精细化管理,努力实现全方位覆盖、全过程监控、信息化支撑、网格化管理的新型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网络建设费用主要由各市、区级财政负责投入解决。
3.考核验收阶段(2011年1月至6月)
发展改革、财政、卫生等部门组成验收工作组,逐级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考核验收。
第四章 保障措施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政府要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工作计划,纳入政府综合目标管理和考核。积极完善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做好有关协调配合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对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中涉及到规划、用地、环境影响评价、招标的,应按相应规定做好工作,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加快建设进度,确保社区卫生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2.确保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资金投入。各级发展改革和财政部门要将建设经费纳入预算基数,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经费的投入。各市、区发展改革和财政部门要认真制订本地区建设经费使用和管理办法,明确经费拨付程序、应用范围和监督途径,建立资金使用效果评估机制,规范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经费管理。省发展改革、财政和卫生部门要按计划对各市、区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进度及工作质量进行监督考核和评估验收,对不能按期完成任务的市、区暂缓下拨第二年的建设资金。
3.保障社区卫生机构建设用地和业务用房。区级政府应通过无偿划拨土地、减免各项建设配套经费等措施,明确建设用地,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城市市政建设拆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房的,区级政府要按不少于原有面积新建或购房置换等予以补偿。城市新建或改扩建居民住宅区,市、区(县级市)规划、建设部门要按照国家建设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要求,依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和建设标准,将社区卫生机构用房纳入居民小区建设计划,与居民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
4.强化部门管理职能,共同做好社区卫生服体系建设工作。发展改革部门负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项目的基建程序及资金使用的监管;财政部门负责设备设施、人员培训、房屋修缮资金的落实,并做到专款专用;卫生部门负责建设项目规划及标准的监管;监察和审计部门负责同步监督审计建设及设备经费的使用。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部门沟通,大力协同,确保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工作如期完成。
第五章 相关配套政策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坚持加大投入和深化改革并举,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机制及保障机制等相关配套政策,全面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1.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公益性事业单位,各级政府部门应按照公益性事业单位进行管理。原则上按每万名居民配备2-3名全科医师和1名公共卫生医师,全科医师与护士比例不低于1∶1。按照有关规定,落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各项财政补助。实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员聘用制度,根据“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的原则,实行岗位设置管理。合理核定人员编制和岗位,对新进人员实行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建立全员聘用、合同管理、绩效考核、能进能出的机制。社区卫生人员执行国家和省上有关工资福利待遇。规范收支管理,积极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社区卫生服务收支运行管理机制。有条件的市、区要积极试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2.规范药品购销渠道,减少药品供应中间环节。各设区市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和农村基本用药定点生产、使用和价格管理的通知》(国食药监市﹝2007﹞308号)文件精神,组织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需药品实行集中统一配送,统一价格。有条件的市、区可对社区常用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
3.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机构在医疗保障中的作用。各级医保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减免或降低医疗保险结算系统硬件和运行费用;及时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扩大社区服务项目和用药范围,及时将符合规定的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纳入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较大比例拉开医疗保险基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大中型医院的支付档次,引导参保人员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积极探索社区首诊制度。
4.进一步完善鼓励大中型医院医务人员到社区工作的政策。支持鼓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引进中高级实用卫生人才,充实壮大社区卫生队伍,改善服务质量,提升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信任和满意度。市、区政府对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中高级离退休医师,要按照职称由财政给予适当补贴。
5.加大综合性医院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技术支持。各区(县级市)要指定区域内综合性
大医院、专科医院作为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定点技术指导、人才培养和转(会)诊责任单位,并建立双向转诊机制。二级以上医院必须把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作为体现公益性职责的重要内容之一,成立专门科室,指定人员负责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至少承担所在地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帮扶责任,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扶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逐步承担大中型医院的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任务。
6.调整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机构的职能。各市、区(县级市)卫生行政部门要会同机构编制部门,统筹安排,将免疫接种、妇女、儿童保健、残疾预防与康复训练等适宜社区开展的公共卫生服务落实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机构在每年的工作计划中要明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完成的公共卫生服务的内容、质量要求,并承担业务指导、技术支持、业务考核与评价职责,按照“费随事走”的原则,予以相应经费保障。
7.倡导惠民政策,减免有关费用,吸引广大社区居民利用社区卫生服务。市、区财政要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的减免活动给予补助。
8.加强社区卫生机构管理和绩效考评。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技术操作规程和工作制度,制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质量考核标准,强化日常质量监控和考评,督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切实履行“六位一体”功能,体现社区卫生服务公益性质,满足广大社区居民健康需求。
9.机构编制部门要适应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新情况、新需要,增设社区卫生管理机构,落实人员编制,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第六章 预期建设成效
到2010年,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以下主要成效: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比较完善。规划实施完成后,我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省市区各级政府支持下,改变房屋破旧、面积不足、基本医疗设备短缺的状况,建立起外部标识形象统一、内部结构布局合理、基本设施设备齐全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高。通过深化改革、落实配套政策、建立具有一定专业素质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队伍,社区常见病、多发病防治能力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随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任务的完成,运行机制的不断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成效会得到进一步发挥,“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格局基本形成,社区群众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将得到有效保障。
2.医疗卫生发展与服务应用 篇二
社区卫生服务兴起于二战之后, 又称为家庭医师, 是指在一定社区中, 由卫生及相关部门向居民提供的预防、医疗、康复和健康促进为内容的卫生保健活动的总称, 是社会发展、医学进步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 社区卫生服务现状
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是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 前期是以赤脚医师为支柱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2005年颁布了《关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目标的意见》, 开始全面建立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6年颁布的《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1], 明确规定了基本医疗保险必须包括社区医疗卫生服务, 进一步明确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地位。社区卫生服务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站点为载体, 其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 以浙江省为例, 具体总结为如下。
1.1花费少
在诊查报销比例上, 在省级三甲医院就诊, 患者承担24%, 而在社区卫生中心就诊, 患者只需16%, 因此整体诊疗费用便有了差异。
1.2 时间省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设在社区中, 比起到大医院要方便许多。
1.3 服务细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医师和患者之间无时间的限制, 可以更为详细地了解病情, 同时还能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建立的健康档案, 为患者进行更为准确的诊疗。
社区卫生服务有如此明显的优点, 那么, 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现状又如何呢?从《2013年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可以看到几组数字。在推进社区卫生发展的同时, 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人数并无明显的增加, 而大医院的就诊人数也无明显的下降, 就医分流的效果并没有达到。见表1。
2 出现社区卫生服务“叫好不叫座”现象原因
2.1 基本原因
(1) 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不全; (2) 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3) 居民对社区卫生认识不足。
2.2 根本原因
(1) 政府的重视和投入不足:我国2013年该比率为1.68%, 投入比例低于大多数国家。 (2) 人才结构不合理, 全科医师不足:到2013年, 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3965个, 卫生技术人员40.6万人, 每个中心不足12人, 该人员比例且加上未到达专业级别的人员[2]。
3 发展对策
3.1 增加投入
从政府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专项经费, 政府出资购买社区卫生服务项目, 鼓励民间资金进入并扩大国内各界的捐赠渠道等多方面入手。
3.2 政策扶持
通过政策规定, 看病先上社区医院。
3.3 人才培养
在高校教育时就应突出全科医学教育;鼓励其他相关专业临床医师通过培训与考核, 转为全科医师;提高社区医护人员的待遇, 做到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留下来。
3.4 提高服务质量
完善服务的范围;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的广泛性、便捷性、经济性等特点, 大力发展老年病、慢性病、康复保健等疾病的治疗。
基础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水平有了较好的保障, 合理的医疗分级服务制度才能顺利建立。推动医疗改革, 保证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 是关乎13亿人口的民生大计, 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则是医疗改革的一块重要基石。“再穷不能穷医疗, 再苦不能苦患者”, 应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齐心协力, 从居民卫生保健的第一道放线抓起, 边解决问题边推动发展, 顺应医疗卫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力争将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2013年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S].2013.
3.中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篇三
中国的社区卫生服务已经推行了很长一段时间,然而结果却未必尽如人意,从中国的社区卫生服务到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健全和整个人民健康体系,都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发展。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医疗卫生体系药物管理
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是医疗保健事业发展的必然规律,现代医院的“非人性化”趋向,使得医生必须走出医院走向家庭和社会,回归人性化。社区卫生服务系统能够承担80%的基本医疗,门诊费用也比较合理,与健康保险两者协调发展可以大大提高风险性。在国外卫生服务蓬勃发展的同时,中国也在引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随着医疗费用的增加,卫生资源分配不合理,服务效率低下等等问题的日益突出,我国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发展。
一、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在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转型时期我国卫生事业面临了众多的矛盾,从1994-2000年间,我国卫生总费用年均增长14.01%。其中政府和社会的支付比例很大程度上的减轻,取而代之的是个人自付的部分,约占到了60%;卫生资源在城乡之间分配极不合理,占中国绝大多数的人们却只享有少数的卫生资源;医疗服务的就诊率、住院率、病床使用率都有所降低。
人们对于医疗的需求比过去提高了许多,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慢性病成为了人们主要必须面对的问题,社区卫生服务的引进对于解决当下的卫生问题有极大的作用。
二、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探究
从1981年中美专家在上海市的卫生服务调查开始形成雏形到97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开始推广到现在,已经从试点阶段进入发展阶段,各个地区对于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出台了许多地方性文件以保证社区卫生服务得以快速的发展,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并且开始向农村扩展。
从一定层面上应该肯定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开展工作。但是还是面临着许多的挑战:
1、依然有很大一部分的政府和居民没有认清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迫切性与重要性,有一小部分的卫生行政部门依然人为垄断和局部的行业保护,限制外部资源进入社区卫生服务,造成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形式单一,部分居民就医也不会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并不了解和相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2、因为社区在大多数人眼中都较为低级,不被整个社会普遍看好,所以大多数比较有能力的医生也都不会选择就业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造成了社区的人才缺乏现状。
3、对于社区医疗服务的经济补偿机制也还不是很完善,在社区工作的人员工资情况相比医院等机构还很欠缺,从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看,人们必然需要先满足基础的需求,衣食住行性的满足,所以经济基础对于留住人才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这需要政府部门的重视。
4、卫生资源在整个国家的分布极不合理,没有下放到社区,东部、中部、西部以及大中小城市的资源分布也很不合理,应该把资源与人口需求不应该呈现出倒金字塔型的分布,而应该把基础建立在最为广泛需求最为庞大的社区。
以上问题的解决主要在于传统观念的转变,回归到以人为本的服务方针上面来,回到社区,从医学-心理-社会的模式出发,回到社会中来,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卫生总方针,把基础医疗建设好。这需要我们把第一步的健康教育做好,让人们转变就医观念,也需要国家卫生政策的支持,建立逐级转诊制度,使得人们首先就医于基层社区,也可以调节大型医院人满为患的情况。
社区卫生服务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对于医疗卫生机构的可及性较为重要,能够保证人们常见病的诊治,对于建立一个覆盖全国的医疗网络至关重要,和新农合相辅相成,两者分别解决城乡的医疗问题。然而我国的医疗制度还很不完善,健康保险业在中国还是只有极少数人会参与,社会保障体系还很粗浅,面临着人口众多的现状,从公平性考虑对于基础医疗保健制度的完善,要求我们必须把社区做好,保证一个相对比较低的保障力度,一个较广的覆盖面,然后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使得保障的力度逐步提升,再在这个力度之上,由个人选择承担额外的医疗保障。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心在于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的制度,管理措施和人才,全科医师和人民大众的支持,可以学习国外经验从政策上规定年轻医生必须到基层实习才有提升的空间,等到公立医院建立完善以后也必须规定医生在公立医院的坐诊时间,医生应该转变成相对自由的职业,到哪一个机构就诊不应成为束缚因素,这样也利于医生的流动性,将眼界拓宽,不至于局限于周边环境,相互交流也才能够有所进步,这样也不至于让患者对于大医院的医疗水平过分的盲目相信,比较能够转换医院之间,大医院门庭若市,小医院门口罗雀的情况,然而这也会损及大医院的利益,需要有关部门从宏观上调控调整各种利益关系。
吸引社会工作者进入社区,让社区的资源多样化,引入管理型人才,对于社区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给予一定的重视。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虽然在十多年的发展中,已经建立了许多的机构,具备了一定的设施和能力,已经基本上成型,但是社区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慢性病的护理,康复的能力等等还很欠缺,我们应该把观念转变过来,卫生事业不是以盈利为目标的事业,而是以人群健康为目标的,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在社区层面把医疗放在次级地位,而把预防工作提高,把六位一体的工作做好,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从宏观上把握,交流总结,使得我国卫生事业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卢祖洵 ,金生国.国外社区卫生服务.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10月.
[2]王光荣 ,龚幼龙.小康社会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策略.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3]李红玲.社区卫生服务的展望.泰山卫士,2009年第33卷.
4.医疗卫生发展与服务应用 篇四
公共卫生是政府为公民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中的“基本”,是最能体现社会公平的公共产品,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构建和谐社会与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制度安排。自2009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在全乡全面的开展以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还存在着影响乡镇卫生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发展的因素。
一、传统观念的影响,重医疗,轻保健。乡镇卫生院的职能已经从
医疗逐步的向保健发展,但由于上级拨款不能及时到位,职工工资无法保证,作为院长必然要首先解决职工的温饱问题,增加医疗收入是可以立竿见影看到的效益。
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全院都参与到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中来的医院还没有,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主要是乡镇卫生院防保站人员,防保站人员一般只占全院人员的四分之一人数。
三、卫生技术人员匮乏。以前的乡镇卫生院防保站都是养老的地
方,老、弱、病、残这;这类人群是防保站的人员的主要人群,好人不愿意干,随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全面开展,对技术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现有人员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发展。
四、村卫生室设备落后,卫生室人员水平低,不能构建完整的基本
公共卫生服务三级网络。现在基本公共卫生院服务的国家免费项
目中,检验项目只有乡级卫生院能完成,乡级卫生院距离各个村屯有一定的距离,如果让老百姓都来卫生院体检是不可能的,所以卫生院人员要下到村屯去体检,卫生院有的还没有配备车辆,下行就要雇车,一是增加了成本,二是体检率低。村卫生室人员少,村卫生室负责人不愿意增加从业人员,村卫生室就目前的现状还是自给自足,而且还要承担相应的费用,如果增加从业人员就意味着分自己那份羹,所以卫生室人员已经不能满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需求,五、农民的保健意识底,检查身体不像医疗给开药打针,老百姓能
立刻看到,预防保健是长期效益,老百姓不认可,思想愚昧,本来自我感觉没有病,检查出来病很不能接受。
苏密沟卫生院
5.右玉县卫生系统服务转型跨越发展 篇五
为切实解决我县卫生系统在经济发展环境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根据县纪委《关于印发<右玉县纪检监察机关服务转型跨越发展“环境整治年”活动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右纪发[2011]7号)的要求,并且结合我县卫生系统的具体情况,就卫生系统开展“环境整治年”活动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卫生行政执法为重点,以卫生行政审批服务为突破口,切实解决社会及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种问题和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突出问题,努力为社会、群众营造廉洁、高效、公正的服务环境。通过经济发展环境整治年活动整治工作,使卫生局机关及卫生系统干部职工思想受到教育、行为得到规范、作风得到转变、环境得到优化、形象得到提升,牢固树立“勤政、为民、高效、廉洁”的卫生行业新形象。
二、整治重点
这次整治的重点是卫生局机关、全县各医疗卫生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中存在的影响和损害卫生系统经济发展环境的突出问题。自全县开展“环境整治年”治活动以来,县卫生局高度重视,通过深入调研、走访和召开座谈会,查找出诸多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突出问题。要根据这些突出问题,结合卫生工作任务,扎实开展经济发展环境整治工作:一 是在履行职责方面存在着医疗资源布局不合理、基层卫生医疗条件需进一步改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二是在优质服务方面存在着服务条件和服务态度有待改善、需进一步加强医患沟通,便民、利民、惠民措施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问题;三是依法行政方面存在着打击非法行医力度不够、打击非法医疗广告的力度不够、对医疗市场环境监管力度不够等问题。
三、整治措施及整治时限
这次整治工作从2011年5月开始至2011年12月底结束,针对归纳的几大类问题分别提出整治措施:
1、认真履行卫生工作职责,方便群众看病就医。一是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宣传力度。在不断健全完善新农合制度、探索统一管理模式、科学调整补偿方案、加大支付力度和严格控制基金比例的基础上公开透明新农合政策,实行“五统一”和“三公开一公示”制度。即:补偿比例统一、起付线统一、封顶线统一、诊疗项目统一、用药目录统一;服务承诺公开、医疗收费公开、药品价格公开和补偿公示。通过宣传引导和利益导向提高农民的参合率。
二是调整医疗资源,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条件。积极争取卫生建设项目和资金,加强基层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基层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现我县有1家县级中医医院、1家县级医院、1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家县级妇保院和10家乡镇卫生院、321个村卫生室;通过继续开展乡村医生教育培训,组织乡镇卫生院全科医师进行理论和临床实践岗位 2 培训等措施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实施基层卫生人员培养工程,全面提高基层卫生人员业务技术水平。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县级医院的龙头作用,不断提档升级,提高诊疗水平。全力推进县域医药卫生一体化综合改革,强化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能力提升,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服务和保障体系。通过人才培养和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县级医院以看病为主,乡镇卫生院以康复为主,村卫生室以预防为主的格局。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完善社区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为人民提供安全、便捷、有效的医疗服务。
三是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确保公共卫生安全。通过进一步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有效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确保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有效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等措施,逐步规范疫情监测报告管理、健全疫情监测网络、加强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强化疾病防控措施,确保我县无突发疫情发生、无重大传染病暴发流行,保障我县公共卫生安全。
2、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服务质量,确保医疗安全。一是全面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强化质量和安全意识,以落实核心制度、病历书写规范和“三合理”工作为重点,全面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二是建立健全医疗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严格落实医疗纠纷报告、评析、责任追究、定期通报四项制度,每 3 季度对医疗机构的医疗安全事件进行统计排名并在系统内进行通报,对发生医疗事故或负有一定责任的医疗纠纷当事人进行严肃处理,始终保持对医疗安全事件处置的高压态势。三是改善服务环境,优化服务流程。维护正常诊疗秩序,完善导诊服务,实行划价、收费、取药“一条龙”服务,简化就诊程序,缩短候诊时间,充实一线值班人员力量,努力为患者提供优质、方便、舒适、高效的诊疗服务。四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医务人员牢固树立“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畅通医患沟通渠道,不断增强服务意识;严格执行首问负责制,首诊责任制,限时结算制和一次性告知制,方便病人,服务病人。五是创新服务模式,延伸惠民服务内涵。在全县卫生系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便民、利民和惠民服务措施,服务右玉人民。
3、创新执法管理模式,优化经济环境。
一是实施温情执法。通过必要的宣传、恰当的引导和耐心的说服,引导相对人自觉守法经营;同时主动做好服务工作。二是实施“缓冲”执法。处罚与教育相结合,以教育为主,做到人性化执法。在执法活动中始终坚持按下限处罚的原则。三是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坚持文明执法,强化食品安全。四是推进政务公开,营造优良环境。将部门职责、办事原则、标准权限、审批程序、承办人以及收费标准等有关内容,在网上、新闻媒体上以不同方式向社会公开,简化工作程序,制定行为规范,明确岗位纪律,完善监督制约措施。五是加强医疗市场管理,打击非法行医和非法医疗广告。4 进一步加强医疗市场整治,严把准入关,加强对民营医院的监管力度,严格医疗广告审核、监管制度,打击非法行医和非法医疗广告,确保医疗安全。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班子成员要带头抓好整改落实。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负责抓、工作专班具体抓,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全力推动整治落实工作的扎实开展。
(二)精心组织。经济发展环境整治年活动整治工作涉及面广,任务繁重,我们既要做好日常工作,又要积极参加整治活动,要科学合理安排时间,不打乱仗。做到两促进、两不误。
(三)依靠群众。制定整治落实方案、集中解决突出问题、完善体制机制等工作,都要注重扩大群众的参与面,切实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集思广益制定整治落实方案,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群策群力推进整治落实。
(四)落实责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进一步实行责任追究,对敷衍塞责,行动不力,整治不落实,顶风违纪的将追究当事人和主管领导的责任。
6.医疗卫生发展与服务应用 篇六
领相关同志深入18个医疗机构进行了调研。认为促进基本医疗健康服务逐步均等化,为人民群众提供比较符合需求的基本医疗健康保健服务,要以深化医疗服务体制机制创新改革为突破;要立足于强化医疗机构内涵建设和医疗服务结构调整;要以加大医疗资源整合力度和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为重点;要建立以市区为中心紧密联系的全市医疗运行支撑体系。采取标本兼顾,点面兼顾,强弱兼顾,项目带动和整体推进的科学发展方式,从实际出发,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一、医疗体制基本情况
**市地处**中部,辖五县区,半山半川,面积2.02万平方公里,人口130.8万,其中回族人口65.6万,占比50.20%。现在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811所(个),开设床位2945张,医务人员3921人。市区有医疗卫生单位16个,医务人员1314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疗技术人员1.31人,高级职称107人,中级职称276人,初级职称653人,另有乡村医生110人。
**市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建立了以市级医疗服务为区域中心,以县(市、区)级医疗服务为重心,以乡镇医疗服务为基础,以村级医疗服务为基本,以多种形式的民营医疗服务为补充的网络体系,服务功能逐步完善,形成了市中心、县重心、乡枢纽、村网底和民补充的医疗服务体制机制。通过近几年国家下达项目和自身发展,硬件建设相应满足医疗服务的基本需求条件。队伍建设摆上重要位置,学历教育和医学继续教育以及技能培训不断加强;但是,医疗体系建设层次还不高,发展还十分不平衡、不协调,体制一般公式化,机制常规形式化,山区缺编缺医看病难、川区超编缺钱看病贵的难题仍然存在。
二、医疗体制机制运行上存在僵化问题
一是医疗人才管理体制不顺,人才管理机制不活。人才体制障碍制约人才引进;人才管理机制不活制约人才合理流动;人才身份严重挫伤了引进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常观念上把招聘人才定格为编外临时人员,编外引进人才在医院基本上无保障,待遇低,受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少。同时,医疗机构追求短期利益,有些院长无长远观念,导致医疗人才断层,学科带头人匮乏,高层资深人才少,呈现后继无人的局面,直接影响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二是医疗服务管理体制不顺,宏观调控能力不强。医疗服务的重点中心作用不突出,分片建设和分段管理难免浪费有效卫生资源,除卫生行政干预外,医疗服务市不管县,县不管乡,乡不管村的问题比较突出,上级医疗机构帮助指导下级医疗机构的职能根本不能发挥。由于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医疗服务体系分段管理,法人负责管理绝对化,上下级医疗服务机构缺少沟通,上不管下,下不听上,医疗服务体系功能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出现基层医疗技术水平提升缓慢,上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经验不足,导致双向转诊制度不能落实,该转不转,跨级住院,发生小病大治、凡病住院和重病小治、大病小治、延误治病有效期的问题。这样长此下去,医疗机构发展更加不平衡不协调,弱的更弱,难的更难,差的更差。医疗服务体制机制制约医疗体系功能作用发挥不好的问题越来越普遍。
三是医疗服务人事分配体制不顺,绩效调节机制滞后。目前,绝大部分医疗机构都在执行人事档案工资标准,绩效考核基本上是花架子,特别是全额工资医疗机构执行人事档案工资成为定式,工资分配不考虑岗位性质、责任、工作量、技术和风险等要素,没有按岗定酬,按绩取酬,执行人事档案工资不考虑向高技术、高责任、高风险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没有建立形式多样,公开透明的分配激励机制。养懒励勤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反之,有些医疗机构工资与收入挂钩,其结果:一是医疗服务成本过大;二是过度医疗还比较普遍;三是不注重医疗安全;四是医疗质量管理不到位。少数医疗服务人员窥避绩效分配制度,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
医疗服务体制机制不顺,只是形式上缺陷,更主要的还是不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尤其是领导没有用创新的手段抓医疗服务工作,工作缺乏大胆创新、敢于负责、勇担风险的精神,不能把政策贯彻执行与实际结合起来,表现为死搬教条,办法不多,思路不广,究起原因:坚持实事求是不够,缺乏超常的胆识,解放思想不够,缺乏创新勇气。
三、对医疗服务体制机制创新的建议
7.医疗卫生发展与服务应用 篇七
在当今各行各业逐渐信息化的趋势下,医疗服务行业也趋于信息化。随着智能手机使用量的不断增加,智能手机中的移动应用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医疗服务的信息化也逐渐应用于智能手机上。面对大量的医疗服务信息,如何快速处理信息成为一大难题,嵌入移动应用中的推荐系统应运而生,基于位置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LBS)的推荐系统即为其中一种。LBS推荐系统将基于位置系统与推荐系统巧妙融合起来,以便满足智能手机用户从移动应用中获取大量信息的需求[1]。在移动医疗服务信息应用中,融入LBS推荐系统,必须满足应用的新用户快速学会使用的前提下成功降低冷启动问题的影响,否则会流失大量用户[2]。同时,鉴于用户需要及时获取当前所处环境的信息,因此一款好的LBS推荐系统必须能够实时分析了解用户当前的偏好,并能够有效分析用户当前情境信息,实现向用户推荐个性化信息。目前移动医疗信息服务应用有易诊、好大夫等,这类应用已成功将位置服务推荐嵌入,但情境信息仅限于位置,使得推荐略显单一,融合多种情景信息进行推荐,可以使得推荐更加个性化。因此,本文提出融合位置、时间、天气、环境、交通等多种情境信息的医疗信息服务应用,能够使得用户获得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在当前研究并实现的推荐系统中,普遍存在如下问题[3]:推荐类别和属性单一;用户学习成本高;缺少融合情境信息;冷启动问题仍然存在。
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使用基于规则的LBS推荐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开发的医疗信息服务平台中,实现为用户提供实时医疗信息服务方面上的有效推荐。
1 相关研究
1.1 基于规则的推荐
传统的推荐方法有基于内容和基于协同过滤两种推荐方法。这两种推荐方法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在LBS推荐系统中,这两种推荐算法不能够有效地解决“冷启动”问题[4]。而基于规则的推荐不依赖于用户评分等历史信息,不存在“冷启动”问题,因此在本系统的开发与研究中,使用基于规则的推荐给用户提供所需信息。
基于规则的推荐,是基于知识推荐中的一种,在本系统中,通过将带推荐医院与医生的属性与用户的属性进行匹配来推荐,抑或是通过自定义或关联计算得到的规则来推荐[5]。基于知识的推荐需要解决的问题[6]:
(1)知识的统一表示及有效获取。该系统中的所有要素,需使用规范的方式来描述,包括用户信息(姓名、性别、邮箱、手机号码、QQ号码、家庭住址、病史等)、用户的情境信息(所处地理位置、所处位置交通情况、天气、温度等)、医院信息(所处地理位置、科室分布、医生信息等)等系统要素,以及所有要素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还需要统一描述推荐方法以及在推荐方法中上述所有系统要素之间的交互。
(2)合适的推理机制的生成,推理出结果。在该医疗服务信息推荐系统中,由用户信息、情景信息及医院信息,结合规则库中的规则进行推理并产生推荐列表。由此所得的推荐列表可能含有多条信息,亦可能为空,需结合各种情况,综合考虑使用适当的推荐方法。
(3)知识的规范聚合。在该系统中,用户属性、医院属性等处于持续动态变化中,因此,需要使用有效的手段对所有知识进行管理来控制知识的信息量爆炸。
1.2 位置的获取及计算
本文设计开发的医疗信息服务应用使用百度地图Android定位SDK对该应用用户所处位置进行定位,使用百度地图定位SDK能够进行精确、实时定位。
1.2.1 获取位置
基本定位功能,返回用户当前位置,包含GPS和网络定位(Wi Fi和基站定位)功能,同时还支持定位结果的反地理编码、离线定位、位置提醒功能和地理围栏功能。
Location Client类是百度地图定位SDK的核心,具体方法为Location Client(Context);使用get Longitude()方法获取经度坐标,返回结果为长整型数据;使用get Lati⁃tude()获取纬度坐标,返回结果为长整型数据;使用has Radius()方法获取定位的精度,并判断是否有定位经度半径,返回结果为布尔型;使用get Radius()方法获取定位精度半径,返回结果为浮点数类型,单位是m;使用get Addr Str()方法获取文字描述的地址,返回结果为字符串类型数据。
在百度地图SDK中,分为三种定位模式,分别为:高精度定位模式(Hight_Accuracy),低功耗定位模式(Battery_Saving)和仅用设备定位模式(Device_Sen⁃sors),本文开发的系统使用高精度定位模式。
1.2.2 位置距离计算
设A点的经度为Lon A,纬度为Lat A;B点的经度为Lon B,纬度为Lat B,以零度经线为0,东经为正数,西经为负数,以零度纬线为0,北纬为90-Latitude,南纬为90+Latitude,则经过上述处理过后的两点被记为(MLon A,MLat A)和(MLon B,MLat B)。根据式(1)、式(2)计算A点与B点之间的距离[7]:
式中,R为地球半径,值为6 378.137 km。
1.3 融合情境信息的推荐系统
在传统的推荐系统中,没有融入情境信息,其推荐过程如图1所示。
在图1中,使用函数描述该过程,其输入为用户属性,输出为使用推荐方法得到的个性化用户推荐列表[8]。
本文所研究开发的医疗服务信息推荐系统应用中,融入了位置、天气等情景信息,因此需将各种情境信息融入到图1中。如图2所示,所有研究过的推荐中,以情景信息放入推荐系统中的位置为依据,分为前置情境过滤、后置情境过滤以及情境过滤三种范式[9]。
传统的推荐系统采用的模型为三维范式,其表述形式为<用户,项目,评分>,在此模型中,对于同一个用户,其对同一个项目的评分保持稳定。而在移动平台中,需要考虑到各种情境信息,融入了情境信息的推荐系统,对于同一个用户,其对同一个项目的评分需要随着情景信息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因此需要将上述模型修改为四维范式,在其中加入情境信息这一项。在本文所研究开发的系统中,不涉及到用户对项目的评分,使用的是用户对于医院属性偏好规则,并且使用上述三种范式中的前置情境规律方法。首先根据用户当前位置判断与其距离在一定范围内的医院,对备选项进行过滤,删除距离大于用户考虑范围的医院,再根据当前时间删除此时不营业的医院;接着根据规则库中的规则判断用户偏好的医院类别、医院科室以及科室医生。
2 系统设计
2.1 系统推荐流程
由于向用户推荐的结果需要在命中率、多样性、实时性等评价指标间达到平衡,在向用户推送的结果集中,应包含各种类型的医院,除了与用户病史相关的医院信息,按时间片推送的医生信息以外,还可加入可网上挂号的医院信息以改善结果的质量。本推荐系统综合了用户属性及用户的各种情境信息,并与医院的类别、科室及医生进行匹配,确定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适合用户的医院信息,实现对于用户的个性化推荐。图3为本推荐系统的流程。流程说明:
第一步:强制筛选。根据强制筛选规则集,删除不匹配医院。表1中,举例说明了本推荐系统中的部分强制筛选规则。
第二步:结合偏好规则集1、偏好规则集2和偏好规则集3,并行确定三种概率值。
(1)根据用户属性,计算用户对于各类医院的偏好概率;
(2)根据用户属性和科室属性,定义用户对于医院各个科室的偏好权重;
(3)根据用户属性和医院科室医生的属性,计算用户对于医生的偏好概率。
第三步:由第二步得到的三种概率,结合偏好规则集4确定用户对医院列表中每个医院的偏好概率,得出给用户所推荐的医院列表。
2.2 偏好建模
在分析与设计规则集和推荐算法前,需要完成对用户的偏好建模这一过程。根据移动应用与基于位置服务推荐综合的特点,本文的推荐系统在融合了情境信息的基础上将用户的偏好分为两类,分别为短期偏好和长期偏好。其中短期偏好有更新周期短,并且对情境信息比较敏感的特点;长期偏好有更新周期长,用户习惯偏好比较稳定之特点。医院的属性信息包括有无停车位、环境氛围、科室名称、科室医生性别、可否在线挂号等离散属性,就医费用区间、科室医生就医年龄区间、与用户位置距离属性等区间属性,用如下矩阵表示:
式中,区间属性an1的取值范围为:
离散属性an1的取值范围为:
对医院属性进行建模后,可以用一组向量来表示用户的偏好模型,可以表示为<<c1,d1,b1>,……,<cr,dr,br>,g1,……,cs>,比如某用户的兴趣模型为<[0~200],[0,2 000],有免费Wi Fi,有停车位,内科,医生就医3年以上>,表示该用户偏好的价格区间为0~200元,可接受的距离为2 000 m以内,能够提供免费Wi Fi,有停车位,要看内科并且该科室医生的就医年龄在3年以上。
2.3 情境信息建模
为了方便情境信息模型的创建,需要做以下工作:首先须定义情景信息,即确定在本推荐系统中需要获取哪些情境信息;然后确认如何采集这些情境信息。本文中,本推荐系统需要的情境信息包括:用户当前位置、当前时间、当前天气情况、周围交通情况等。
3 规则库的分析与设计
本文所涉及的规则库中规则的形式均为:A→B(P),即若A则B同时伴有一个概率值P,其中A为用户的属性或者情境信息,B为医院的属性,P表示医院匹配用户需求的程度及用户与当前情境对某个医院属性的偏好概率。如规则库中的某条规则:若60则[0~2 000](0.64)。该规则表示,如果用户年龄为60,那么为其推荐距离在2 000 m以内的医院概率为0.64。
3.1 获得个性化用户短期偏好
根据用户当前的时间、天气、位置、环境属性,确定用户短期偏好矩阵,并根据用户偏好,由偏好规则集1作用后,对该矩阵进行修正,得到如下矩阵:
式中,Ti,Wi,Li和Ei分别表示在当前时间、当前天气、用户当前位置和当前所处环境下,用户对于i类医院的偏好概率。
用户对于所有医院的推荐概率排序根据下式:
得到医院类别的推荐排序表。
3.2 获得用户长期偏好
根据偏好规则集2,将用户属性与规则库中的规则进行匹配,以得到对某医院科室的偏好概率为:
式中:m行表示用户的m个属性;n列表示n个医院的科室;Qij表示用户的属性i对医院的科室j的偏好程度。由式(9)可计算出用户对于医院科室的偏好权重:
根据偏好规则集3,将用户属性与规则库中的规则进行匹配,得到用户对医院科室医生的偏好概率,得到如下矩阵:
将由规则集2及各种属性计算所得的用户对医院科室的偏好权重与由规则集3及各种属性计算所得的用户对医院科室医生的偏好概率相乘,获得用户对医生属性的偏好概率。将此偏好概率进行排序,最高偏好概率对应的医生即为用户的长期偏好。
3.3 确定每个医院的推荐概率
根据规则集4,将推荐列表中的各个医院与规则进行匹配,其各个属性的偏好概率加权平均,由此得到用户对医院的偏好概率,将此值与对于医院类别的偏好概率相乘,得到的结果即为对用户推荐某医院的概率值。
医院用户的兴趣不断发生改变,则会出现新的关联规则。新规则产生遵循以下三个原则:旧规则不再出现;有新的规则;规则在一定的时间内重复。
当用户搜索某一医院时,算法会提供关于该医院所具有的关联规则,并将推荐概率高的n个医生推荐给用户,用户从这n个医生中选择适合自己病情的医生,此时就会导致所用规则的推荐概率发生改变。如此循环,系统会有针对性地向用户推荐医生,提高医院与医生的知名度,并且提高推荐的准确率。
4 系统实现与应用
本应用由配置在Windows操作系统上的Tomcat服务器提供Web服务,客户端应用使用HTTP协议进行访问获取信息。客户端应用采用Eclipse为Android客户端开发工具,Myeclipse 10为服务端开发工具,具有应用显示与后台程序和服务端程序相分离,使得整个应用框架清晰、易于维护、扩展性强。数据存储在SQL Server 2008数据库中,使用存储过程处理应用中的业务流程,避免了写在服务器代码中而出现的频繁编译与部署等弊端,提高其维护性。本系统录入了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的各个医院信息,推荐结果界面如图4和图5所示。图4为该应用的首页展示,其中医院专区的结果为根据用户属性信息推荐的两个医院;图5为在医院类别中搜索诊所得出的推荐列表。
5 结语
目前医疗信息服务中的信息化进程相对落后,基于位置针对医院及其科室的推荐系统还比较少见,不论是用户的访问记录还是评价反馈都较难获取,因此如何应对应用的“冷启动”问题对于LBS医疗信息服务推荐系统来说是一个重大挑战。本文提出了基于规则的医疗推荐,不仅会降低用户学习成本,还不存在“冷启动”问题。本文给出所提出推荐系统的流程图,并对用户的偏好进行建模,基于此建立相应的规则库,并对新产生的规则进行定义。推荐系统的优劣评价实质上是很复杂的,依赖于应用的使用程度及商业效果,系统最终会通过在实践应用中进行不断的优化。
参考文献
[1]李迎辰.基于社交网络的移动应用推荐系统研究及应用[D].重庆:重庆大学,2014.
[2]RICCI F.Mobile recommender systems[J].Information technology&tourism,2010,12(6):205-231.
[3]TIWARI S,KAUSHIK S,TIWARI S.Location based recommender systems:architecture,trends and research areas[C]//Proceedings of IE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ICWCA 2012).Huangshan,China:IET Digital Library,2012:71-77.
[4]SHABIB N,KROGSTIE J.The use of data mining techniques in location-based recommender system[C]//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eb Intelligence.Nanjing:Mining and Semantics ACM,2011:71-81.
[5]GE M,DELGADO-BATTENFELD C,JANNACH D.Beyond accuracy:evaluating recommender systems by coverage and serendipity[C]//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ACM Conference on Recommender systems.Barcelona:ACM,2010:257-260.
[6]刘平峰,陈冬林.基于知识的电子商务智能推荐系统平台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19):199-201.
[7]韩忠民.知经纬度计算两点精确距离[J].科技传播,2011(11):211.
[8]王伟.基于LBS的个性化推荐系统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2.
8.医疗卫生发展与服务应用 篇八
医疗服务市场迎来变革。《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出台,拉开了新医改的大幕。公立医院改革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之一。我们认为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逐步推进,医疗服务行业将有望持续健康发展。伴随药品加成逐步取消,部分医疗服务价格将有望提高。而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既有助于增加医疗资源供给,同时也给民营医院发展打开更广阔的空间。
民营医院将进入发展黄金期。近几年,民营医院持续快速发展,成为医疗资源增长的重要来源。2010年12月,《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出台,为民营医院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意见》有助于改变民营医院目前经营所面对的困境,助推民营医院健康快速发展。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逐步推进,《意见》及其后续政策陆续出台,民营医院将有望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各类专科医院中,我们认为美容、耳鼻喉、眼科、口腔等领域利润率相对较高,适合民营医院发展。
9.医疗卫生发展与服务应用 篇九
2005年08月22日
来源:
〖 背景色:
〗 访问量: 810
〖打印〗〖关闭〗
在经历一场抗击非典的战争之后,对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得到了各级政府、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我们反思现有公共卫生面临的问题并着手加强其体系建设时,仅仅依靠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三个独立的公共卫生体系显然是不够的,因为从长远来看公共卫生体系所要应对的不仅是非典、也不仅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且还包括其它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控制、基本医疗、健康教育等工作。要完成这些工作,必须发挥城乡基层卫生服务组织的作用,即: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和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这两部分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网底和基础,也是各项公共卫生工作得以落实的有效载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居民最贴近,社区医务人员对居民最熟悉,对慢性病的长期、规范化控制非常有效,对急性传染病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预防、监控和管理,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完善我市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特对我市的部分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进行了调查,以了解其履行公共卫生情况。
一、基本情况
(一)社区卫生服务站
1、一般情况 我市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试点已有数年,但得到发展是在03年以后,截止目前,城区共25个社区,已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16个;另有4个社区正在筹建。农村由原卫生分院改造或新建正验收的社区卫生服务站35个。现已通过规范化建设验收合格的社区卫生服务站24个。
2、社区卫生服务站人力资源状况 城区与农村社区服务站共有各类人员210余人,其中执业医师约100人、执业助理医师约50人、执业护士约60人。
3、类型与性质 现有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绝大多数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卫生院)选派人员进驻社区,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此类服务站隶属各医疗机构;极少数由社会个人承办。
(二)村卫生室
我市共有772个自然村,通过规范化验收的村卫生室有365个,但均为乡医个人出资,无一家由村集体出资。
二、履行公共卫生服务情况
(一)社区卫生服务站
1、开展基本医疗,北苑及后宅部分社区卫生服务站家庭出诊、随访开展较好,多数服务站未能很好开展随访工作。
2、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对辖区内60岁以上老人的体检工作开展较好,均建立了健康档案,但其利用率极低。北苑部分社区卫生服务站还对部分慢性病人如高血压者建立了健康档案。
3、除部分由卫生分院改造而来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外,绝大多数均未开展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工作。
4、健康教育均开展得较好,发放健康教育资料、组织宣传、开展学校健教课等。
5、突发公卫事件应急和传染病管理中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了部分如:传染病疫情报告、肠道传染病监测等。
6、慢性病综合防治:廿三里几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了社区精神卫生管理;北苑对高血压的管理相对较好,并开展妇女病普查。其它社区卫生服务站在慢病管理方面极少开展或开展不足。
7、部分社区卫生服务站承担了少数如流动人口的摸底。
(二)村卫生室
1、开展农村的基本医疗,及少数家庭出诊、家庭随访。
2、开展了部分卫生宣教工作。
3、根据中心卫生院开展计划免疫的具体要求,履行通知联络等配合工作。
4、部分镇街的卫生室在中心卫生院指导下开展了部分高血压患者的登记、随防及康复指导工作。
5、极少数的镇街(后宅)部分卫生室设立了计划生育指导专柜,开展了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工作。
6、配合镇街中心卫生院开展公共卫生应急防治工作,如非典防治、麻疹疫苗接种等。
三、存在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观念陈旧
在这方面服务站及社区居民双方均有认识不清,观念陈旧的情况。在医方,部分医务人员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意义及发展前景认识不足,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少数单位领导对开展除医疗服务以外的其他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不重视。表现为部分单位在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后,完成60岁以上老人的健康体检,固守医院的服务模式,坐等病人上门,未变过去的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面向病人为面向全人群的服务,未能积极开展社区卫生诊断、健康教育、传染病预防、慢性病的行为干预及随防、以及妇幼保健及社区康复等公共卫生服务;另外部分单位领导在落实责任制时简单地以经济为主的管理手段,将业务收入与经济分配直接挂钩,也迫使部分社区卫生服务站忽视公共卫生服务,而只能以医疗盈利项目为工作重心,改变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初衷,偏离了正确发展方向。部分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和全科医生的认识存在偏见,对社区卫生服务信任度不高,尚未形成合理使用社区卫生服务的健康消费意识(主要原因一是宣传教育不到位;二是社区卫生服务人才结构不合理、吸引力不足;三是主动服务不到位,没有使居民感受到社区卫生服务的经济、及时、以及综合性服务的特点)。
2、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失衡、素质不高
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专业人员主要为医生、护士为主,无防保、妇幼专业人员人员,现有医护人员中职称在中级以上的也极为有限,大多数人员在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上存在一定缺陷,虽有部分人员接受了全科医师培训,但数量屈指可数,也离全科医师的要求有一定距离,其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难以让社区居民满意;其知识结构对防保及妇幼较有限,也客观上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内容的拓展。
3、相关配套政策落实不到位
国家十一部委2002年《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的通知中明确了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责。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措施难以落实到位,如建设部门新建小区的预留业务用房;医疗保险部门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政策倾斜(现别说倾斜,我市尚无一家社区卫生服务站纳入定点医疗机构的范围),影响了医保病人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利用,既不方便群众就近就医,也造成医疗费用不合理的浪费;另外社区卫生服务基础建设投入和公共卫生产品购买还没到位,这些因素也制约社区卫生服务发展。
4、体制方面
现行的医疗单位所有制形式不一,经济各自独立,而镇街中心卫生院的经济来源基本依靠医药收入情况下,双向转诊就涉及收入分配问题,在转诊病人收入未能形成合理分配前,双向转诊就很难执行,在社区卫生服务站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由于多为同一单位,可以顺利执行外;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上级医院之间基本只能向上转,而极少向下转,成了单向转诊。另外,社区卫生服务与计划生育指导站等也存在职能的交叉,又存在服务盲区,造成卫生资源浪费及服务效率不高。
5、工作条件及设施
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硬件设备、设施条件普遍较简陋,客观上也影响六位一体功能的发挥,如由于受场地及本身人员知识结构限制,对部分残疾人的康复治疗即很难开展。
四、思考与对策
1、加强宣传、转变观念。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观念转变是前提,只有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树立适应医疗卫生改革和社区卫生服务的新观念,各中心卫生院领导身先士卒,把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作为我们工作的重点,积极引导使之成为广大职工的自觉行动,改变坐等病人上门的老观念,主动走出家门、深入家庭,开展便民、利民、为民服务。同时加强宣传,使广大社区居民逐步认识社区卫生服务的优点与特色,才能为社区卫生服务的深入发展提供动力。
2、培养人才、稳定队伍。高素质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是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避免分流富裕人员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主力军。一是加强全科医学的规范化培训,使广大从业人员接受社区卫生服务继续教育与转岗培训;二是引进一批全科医学专业的大学生充实到社区工作;三是建议建立全科医师培训基地,新聘用人员在市中心医院或市属医院先规范化培训一年,再进入社区卫生服务站,以提高卫技人员素质,避免在镇街卫生院新聘人员无人带教或带教质量不高,同时也使其在一年内顺利取得执业资格。
3、强化政府行为、制订配套政策、建立补偿机制。
一是根据国家十一部委2002年《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制订相关配套政策,如将合格并较规范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纳入医疗保险的定点机构;与建设部门协调在新建小区预留业务用房,以免费提供等配套政策。
二是我市尽快落实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的资金投入及公共卫生服务的购买,此两项费用对本市来讲应能很快实行。具体可如下实行:对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投入,给予一次性补偿5万元,要求至少在社区存在3—5年,公立的一次性补偿或与社会办的一视同仁,予分次补偿到位。对公共卫生服务的购买,暂可参照绍兴,按辖区人口安排公共卫生经费20元/人.年(共19个公共卫生项目,含辖区内的流动人口),每年考核后补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然后由中心根据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公共卫生开展情况给予补偿;或按萧山市方案,市政府安排公共卫生经费21元/人.年,专项用于镇、街道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工资性支出及工作经费,另各镇、街按5元/人.年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站拨付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专项用于社区公共卫生工作人员的工资补助及专项工作经费(含辖区流动人口)。以上费用是政府用于社区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经费补助,不包括政府对专业防治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和妇幼保健机构)的投入。
4、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示范点工作,建立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站(或星级制社区卫生服务站)。通过抓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充分发挥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站在业务用房布局、队伍建设、规范管理和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等方面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制订具体考核标准,达到标准的给予重奖(考核标准应高起点,以确保其示范作用)。
5、建议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考核。考核工作由中心卫生院负责实施,具体可参照北苑中心卫生院的办法,分两块进行。一是实行经济责任制考核,二是实行公共卫生项目考核。各中心卫生院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站完成公共卫生服务情况给予补助。
6、积极实施双向转诊工作。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医院的双向转诊工作受到了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大量的常见病都在大医院就诊。在尚未有规定居民患常见病和多发病必须先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政策支持下,只能通过增强供给能力、改善就医环境和服务态度,提供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服务来吸引病人,逐步实现“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并逐步建立上级专科医师、社区全科医师、社区患者“三点一线”的联系制度,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指导社区居民合理利用专科服务、合理利用卫生资源的导诊功能。
10.医疗卫生发展与服务应用 篇十
社区卫生服务是以社区为基础,以社区大众的卫生需求为导向,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服务模式。社区卫生机构是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居民健康的重要保障。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指出:“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要通过调整城市医疗卫生资源、加大政府投入、加强人才培养、完善服务功能、推进机制创新等措施,加快构建以社区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为了解天津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状况,近期,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走
访了市卫生局、部分社区卫
生服机构,利用调查资料对
天津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状况进行分析,供各级领导及有关部门参考。
一、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历程
天津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是全国最早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地区之一 ,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概括为三个阶段: 1、90年代中前期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探索阶段
上世纪90年代初,伴随着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居民区范围的扩大,新建区居民看病难问题和旧城区改造居民外迁医疗需求减少给一级卫生院带来生存困难等情况的相继出现,促成了社区卫生服务这一新型卫生机构的产生。一些一级(地段)卫生院为摆脱经营困境,根据新居民区看病难的情况纷纷将触角伸向新建居民区开办社区卫生服务网点。尽管初始阶段基本是一医一护一间房,但极大地方便了居民就医,获得了各方面的好评。经过几年的探索创新,天津市卫生服务进社区工作走在全国的先进行列。1996年卫生部、中华医学会在全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先进区-天津市河东区召开了“全国全科医疗管理与教育发展学术研讨会。” 2、1997-1999年为全面发展阶段
1996年时任天津市市长的张立昌同志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作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提高城市文明水平》的专题发言,标志着社区卫生服务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97年7月市委、市政府下发了《中共天津市委市政府关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决定》,表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在天津市全面展开。在各级政府和市卫生局、财政局及各有关部门的紧密配合下,天津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突飞猛进,仅用两年多的时间构建起了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框架,形成了符合市情、方便群众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3、2000年至今为深化提高阶段
2000年以后,天津市各有关部门把整合提高作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重点,深化体制改革积极推动基层医院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经过多年努力成绩非常显著,截至目前城区已有70余个基层医院完成了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在此期间,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多元化办社区可行性途径,多方筹集资金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推动社区卫生站点的建设和整合。制定社区卫生站点标准,开展社区卫生站点达标工作。使社区卫生服务站点布局更加合理,经营更加规范服务质量明显提高。目前城区每个街道均有一所社区服务中心,每片居民区都有社区卫生服务站,47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部达标。
二、天津市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现状
1、三级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完毕,居民小病无须走出社区
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和支持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自1998年以来,市政府先后三次召开全市社区卫生服务现场经验交流会。各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在医保政策上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制定了《天津市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及管理办法》,将城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并且拉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二、三级医疗机构住院报销的起付标准,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设的家庭病床纳入到医保统筹基金报销范围。各区党委和政府也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纳入重要的工作日程,成立协调组织及时协调解决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为天津市社区卫生服务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到目前为止,各城区已基本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指导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居民不出小区即可得到医疗卫生服务。
2、社区卫生医疗机构完成转型,医疗设施水平提升,社区卫生站点经营规范
为做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市有关部门及各区积极做好基层医院的转型工作。市卫生局制定下发了《天津市基层医院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整体转型的实施意见》,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市、区两级财政部门积极筹措资金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支持。财政部门按照每万人口5万元标准建立市区两级社区卫生服务专项经费补助制度,其中市财政按社区卫生服务人口每万人补助1万元,各区根据区财政状况、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建设水平和各项考核指标制定具体补助政策。这些措施促进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设施上水平。据对市内六区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调查,医疗设备(设施)均有不同程度的更新。被调查的社区卫生中心,有60%的社区卫生中心安装了电梯。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资金和人员配备上积极支持外派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设,如南开区学府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动承担各社区卫生服务站一半的房租等费用,并及时为其配齐了所需的各类人员等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支持有效地促进了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发展,据对和平、河西、南开、河东四区26家社区卫生服务站调查,26家社区卫生服务站点使用面积均超过60平米;医、护、技、药人员齐全;诊室、治疗室、药房分离;计算机联网等,社区卫生机构面貌明显改善。
3、培训到位,全科医疗人员全部持证上岗
全科医疗是社区卫生工作不可缺少的业务内容,基层医院全科医疗人才十分缺乏。为保证转型,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政策和资金上对全科医疗培训给与了强有力的支持,市、区两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从1998年到2003年连续六年每年拿出100万元作为全科医学教育专项经费。市卫生局成立了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基地,举办了8期全科医师岗位培训班和6期社区护理培训班。3720名医师、840名护士取得了全科医师和社区护士的资格认证。从所调查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看,从事全科医疗人员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全体医护人员均取得了全科医疗资格认证。
4、宣传力度的加大,服务水平的提升使社区卫生服务逐渐为人们接受
为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社区卫生医疗机构转型以后纷纷把工作的重点放到扩大宣传和提高服务水平上。在宣传方面,通过深入社区开展免费卫生医疗服务,依托社区居委会向居民公布社区卫生服务范围、服务地址,对“低保户”实行免收挂号费减收医疗费等形式来扩大在社区居民中的影响。在服务方面,紧贴社区居民需要力求把工作做细,比如,为保证社区居民主要慢性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为社区慢性病人和60岁以上的老人建立健康档案。据统计,到目前为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分别为33万慢性病人和51万老人建立了健康档案。根据市卫生局下发的《天津市社区家庭健康责任制》的要求,积极推出“以家庭为单位的特色社区卫生服务,建立家庭医生健康责任制。据调查,城区内每个社区内的居民都有相应的社区医生。社区卫生宣传力度的加大,服务水平的提升使社区卫生服务逐渐为人们所接受。据调查,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看病的患者人数年增幅均在10%以上。其中,南开区学府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2001年至今患者人数年增幅超过30%。
三、天津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前景
1、政策推动为天津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进一步注入活力
社区卫生服务是目前我国解决医改过程中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途径之一。特别是今年2月份卫生部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政府鼓励各城市试推行社区医院“首诊制”,探索建立社区医院与附近大医院的“双向转诊制”,努力实现城市医疗卫生资源合理配置,方便居民在社区看小病,发现大病症状向邻近大医院转诊,减少患者辗转求医的环节和花费。“首诊制”的推出将实现医院各司其职,从而避免了大医院与社区医院之间争夺病人的局面。因此随着新政策的到位,将为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注入活力,带动天津市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快速发展。
2、尚未开拓的服务空间为社区卫生服务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按照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社区卫生服务范围应涉及医疗、保健等6个方面,而目前天津市社区卫生服务还比较单一,基本集中在医疗上,仅有少数的几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开办了与医疗有关的简单的康复服务,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技术等方面的教育宣传工作在天津市卫生社区服务中尚属空白。因此,社区卫生服务还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居民需求的增加为社区卫生服务快速发展提供动力
伴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卫生和自我保健意识也不断增强,2004年天津城市居民人均保健健身消费支出为93.98元,比2002年增长70%,年均增长30.4%,表明居民对健康需求将呈快速上升趋势。此外, 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趋势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将与日俱增。2004年天津市65岁以上的人口达52.08万人,比2000年增长14.2%,占总人口的比重由2000年的12.2%上升至13.62%;80岁以上的人口8.94万人,比2000年增长46.3%,占总人口的比重由2000年的1.6%上升至2.34%。老年人是常见病、多发病的高发群体,随着社区卫生服务职能不断向计划免疫、健康管理、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的首诊和大病发现转诊拓展,老年人的医疗需求将越来越向社区医疗服务靠近。这些都构成天津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快速发展动力。
四、存在问题
天津市社区卫生服务经过1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1、人才缺乏使社区卫生机构难以承担社区首诊制重任
社区首诊制度的推行与全科医疗人才是密不可分的。从天津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现状看,虽然卫生部门加大了全科医疗人才的培养,但只是资格培训,中高级全科人才紧张的局面并未完全得到缓解。据对市内四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下属2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调查,拥有全科医疗高级职称的医护人员仅为3人,其中2人还是退休返聘人员;全科医疗中级职称的医护人员也只有6人。人才的缺乏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难以承担社区首诊制重任。
2、门诊报销政策尚未拉开档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医疗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按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定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以看小病为主,即门诊服务构成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部分。而在医保改革中门诊报销政策规定门槛费、报销比例与其他类型的医院相同并未拉开档次,加之多年形成的患者多依赖于大医院的习惯尚未完全改变,这就使医疗设施简陋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医疗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据调查,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的患者多为老年患者,比重超过70%。
3、负担重后备力量不足影响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近几年来,天津市社区卫生服务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负担较重、经营困难的局面并没有明显的改善。据对市内四个社区服务中心及下属站点的调查,四个社区服务中心及下属站点共有职工304人,而退休职工却达335人,负担系数超过1.1。由于负担较重社区卫生机构人员收入与其它大医院有明显的差距。另外,社区卫生机构还存在医护人员接触病例少专业技术提高缓慢而在职称评定上还要执行与大医院相同的标准等,造成大学毕业生不愿来、来了留不住的现象产生。据了解,社区医院多年来一直招不到本市的本科毕业生,外地本科生也多把来社区医院作为跳板一旦有机会就离开。某社区卫生机构近四年来有近10%的中青年骨干调离社区医院。受上述因素影响社区卫生机构医护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后备力量不足现象,此种局面如不解决将直接影响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4、双向转诊制度有待完善
双向转诊制是实现城市医疗卫生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途径之一,天津市早在2002年前就对双向转诊进行探索。目前实行的双向转诊的方式大体有两种,一是定向转诊即社区卫生机构与某大医院建立固定联系,遇到大病患者及时向大医院转诊,待病情好转后再由大医院转回社区卫生机构进行康复治疗;二是不定向转诊即社区卫生机构根据患者患病的具体情况向不同的大医院转诊。双向转诊制的推出对医疗卫生资源合理配置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定向转诊所对医院相对单一,这对患不同病种的患者来说显然不是最佳的选择。而不定向转诊由于没有制度作保证,受利益驱使大医院很少将转来的患者转回社区卫生机构,使社区卫生机构利益受损,也给患者带来不便。据某社区卫生机构负责人反映,从该社区医院转出的病人没有一例再转回社区医院。双向转诊制度的不尽完善很难实现大医院、社区医院、患者三赢。
五、关于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几点建议
社区卫生服务是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突破多年医改过程中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瓶颈的关键。为使天津市社区卫生建设健康发展,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建立和完善人才流动及培养机制,促进社区卫生机构首诊制的实行
社区卫生机构首诊制是我国医疗卫生发展的方向,实现社区卫生机构首诊制的根本问题是人才问题。鉴于天津市社区医院高级人才缺乏的状况,建议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第一,建立二、三级医院中高级职称医护人员下社区的制度,规定中高级职称医护人员每年下社区卫生机构的期限,并把医护人员下社区的执行情况纳入考核做为职称晋升的依据。第二,积极按排社区卫生机构医护人员到二、三级医院学习进修,加快社区卫生机构医护人员的成长,使人才流动及培养机制落实到实处,以缓解社区卫生机构人才不足的局面,推进社区医院首诊制的实行。
2、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促进社区卫生建设快速发展
天津市社区卫生服务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总的来说还处在起步阶段,配套政策仍需建立和完善。为此,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调整医保报销政策,适当提高患者在社区卫生机构门诊就医的报销比例,使患者感到在社区卫生机构就医的实惠。第二,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制度,由政府通过补贴的形式购买社区卫生机构的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服务,使社区卫生职能尽快到位。第三,在评定职称上,根据社区卫生机构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当的优惠政策,方便在社区卫生机构工作的医护人员晋升,以达到社区卫生机构人才愿意来留得住的目的。
3、完善双向转诊制度做到大医院、社区医院、患者三赢
11.医疗卫生发展与服务应用 篇十一
壮大医资队伍,提供全科医疗服务
长期以来,沙河中心卫生院重视人才培养和医资队伍建设,经过不断努力,医院现有职工64人,专科以上学历占70%。其中,有临床医师15人(包括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2人,执业医师5人,执业助理医师7人)、临床护理人员17人(主管护师4人,护师1人,护士及助产士12人)和公共卫生人员9人。医院设有内儿科、外科、妇产科、中医科、综合门诊五大临床一级科室,有检验、放射、超声三大临床二级科室,有独立的公共卫生科和其他相对完善的服务科室。医院编制床位40张,实际开放床位68张。
在病检科方面,沙河中心卫生院拥有全自动生化分析、血分析仪、尿分析仪、电解质分析仪、血糖仪、流凝仪、显微镜等设备,能开展血分析、尿分析、血电解质、肝功、肾功、血脂、血糖、心肌酶、淀粉酶、两对半、疟原虫、HCG、血型、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活酶时间等测定。此外,卫生院还拥有电视腹腔镜系统、三氧消毒机,麻醉呼吸机、彩超、B超、脑血流分析仪(TCD)、体外冲击波碎石机、电子阴道镜、电子胎心监护仪、数字化摄影X光机(CR)、手术高频电刀,心电监护仪、多功能电子肛肠治疗仪,三通道心电图机、动态心电图、利普刀等医疗设备,能较好满足当地群众的诊治需求。
在中医科方面,沙河中心卫生院拥有各种针灸器具、火罐、电针仪、艾灸仪、牵引床、中药熏蒸治疗床、TDP神灯及针灸治疗床、推拿治疗床、全自动煎药包装机等中医康复治疗设备,能开展传统中医药、普通针刺、艾灸、雷火灸、小针刀、梅花针、火针、刮痧、拔罐、牵引、熏蒸、中频、推拿、远红外(TDP)、煎药等治疗项目和服务。
在内儿科方面,卫生院能开展常见病、多发病及急危重症的诊治和心电检查工作;外科方面,能开展阑尾切除术、疝修补术、肠切除吻合术、胃穿孔修补术、胆囊切除术、脾切除术、下肢静脉曲张手术、各种包块切除术、各种外伤清创缝合术、痔瘘手术,四肢骨折内固定及钢板(针)取除等手术;妇产科方面,能开展顺产接生、剖宫产术、宫外孕手术,子宫肌瘤切(剔)除手术、卵巢囊肿剥除术及宫颈糜烂、宫颈息肉等妇科疾病的诊治;综合门诊方面,能开展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门诊诊治及院前急救工作;此外,电视腹腔镜为开展胆囊切除术、阑尾切除术等微创手术提供了条件。
统筹长远规划,提升服务质量
长期以来,高县沙河中心卫生院以立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和计划生育服务三大职能,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思路,坚持“统筹安排,长远规划,科学发展,服务群众”的办院理念,以“技术专业化、设备现代化、服务星级化,环境生态化,生活小康化”为奋斗目标,快速推进医院各项工作的开展。
其中,卫生院在稳步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计划生育服务工作的同时,计划扩大规模,着力提升医院形象,针对目前医院病床严重不够的状况,力争在2016年内完成住院大楼的扩建并投入使用。在规划上,沙河中心卫生院计划拆除现有门诊楼,新建约 3200平方米的临床综合楼;在综合楼内设立学术厅、行政后勤办公室、图书阅览室、医疗技术培训中心、手术室 、外科住院部、妇产科住院部、内科住院部、门诊、西药房、收费室、医保科、门诊输液大厅、照片室、一间CT室、化验室、血库、B超(彩超)室、碎石室等。
此外,卫生院争取今年内建成标准化的污水处理系统并投入使用;进一步提升医院外科和妇产科腹腔镜技术水平,拓展腹腔镜手术领域;在加强人才培养和医德医风教育的同时,提高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
中心院院长罗才贵在接受《当代县域经济》记者采访时说:“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坚强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通过全院职工的共同努力,沙河中心卫生院一定会实现技术专业化、设备现代化、服务星级化,环境生态化,生活小康化的奋斗目标,力争2020年达到二级一等医院标准,为辖区内人民身体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12.医疗卫生发展与服务应用 篇十二
医疗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使越来越多的医疗设备和数据实现了计算机化管理,这为医生与病人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为进一步提高效率,集成这些各自独立的系统与设备形成全面的医疗信息系统是业界正在追求的目标。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很多科研机构和医疗系统开发商都致力于解决医疗信息系统的集成问题,并提出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方案[1,2,3,4],其中各种医疗通信标准如HI7(Health level seven)、 DICOM(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CORBA Med (Common object request broker architecture in medicine)和COW(Clinical context object workgroup)等的制定和推广大大促进了医疗信息系统间的集成。但是由于标准组织的专业偏向性以及时间滞后性,制定的标准往往只聚焦于满足医疗信息系统某一方面的集成需求,不能覆盖整个医学信息领域,如DICOM 标准主要应用于医学影像领域,CCOW 只实现了不同系统间界面的集成。而生产厂家自身利益的驱使也增加了标准化实施的难度[1]。因此直到现在,为了弥补标准和系统实施间的差距,仍需要昂贵的接口开发开销以整合即使是标准化的异构系统。这为医疗信息系统的集成与信息共享的实现带来了极大的挑战[5]。
针对上述挑战,本文构建一种基于Web服务的医疗信息集成平台HIIP( Health Information Integrating Platform),并设计与实现了一个新颖且通用的医疗信息集成接口UHIC(Universal Health-information Integrating Component),使异构医疗信息集成、共享变得方便与容易,且价格便宜。
1 HIIP系统架构与通用集成接口实现原理
1.1 HIIP系统架构
Web服务是一个崭新的分布式计算模型[6],其本身是由松散耦合的异构系统构成的。医疗系统的集成具有跨医疗机构、跨平台的特点。为了实现异构系统间的系统集成和数据共享,基于Web服务的医疗信息集成平台应该是理想的选择,本文提出如图1所示的基于Web服务的医疗信息集成架构。
从图1可以看出:HIIP系统架构由三大基本部分组成:异构系统环境、通用集成接口和Web应用服务器,其中通用集成接口UHIC又包括了三个基本的组件:数据流重定向DSRD(Data Stream Re-direct)、解析器PP(Parser Processor)、报告处理单元RPU(Report Processor Unit)。通用集成接口是该系统架构的核心部分。异构系统提供源数据信息,Web 应用服务器负责数据集成,通用集成接口UHIC在异构系统和Web应用服务器之间起连接作用。通用集成接口通过重定向异构系统的数据流,经过解析处理,再以调用Web服务的方式,把数据传送给Web应用服务器实现信息集成。下面将重点对通用集成接口UHIC进行介绍。
1.2 通用集成接口实现原理
(1) 数据流重定向 DSRD
数据流重定向 (DSRD)是HIIP的核心部件。其主要思想是:当异构应用系统对Win32 GDI函数的调用时,通过HOOK GDI图形引擎函数,把异构应用系统的数据流重定向到指定的目的地。
微软的Windows 2000打印体系结构由打印假脱机和一套打印驱动程序组成。通过调用设备独立的Win32打印和GDI函数,应用程序可以创建打印作业并将它们发送到任何类型的设备,包括激光打印机、矢量绘图仪、光栅打印机及传真机等。数据流重定向受到了微软的Windows 2000打印体系结构的启发:某一个医疗系统的应用程序在打印时通过调用Win32 GDI函数创建作业,在所有的通用图形驱动支持的DDI绘制函数中获取作业的文本和图像数据,并把这些数据重定向到解析处理器PP(后面将进行介绍)。数据流重定向 (DSRD)实现过程如图2所示。
在数据流重定向的处理过程中,根据临床数据的特点,在DDI绘制函数体中得到的数据都转换为文本数据或是位图数据,也就是说,不管应用程序输出什么类型数据都是以文本流或图像流进行输出数据流重定向,这几乎对基于Win32结构的所有应用程序都是适用的。
(2) 解析处理器PP
解析处理器PP主要功能是识别出当前数据流是哪方面的数据(如心电图ECG)和在识别成功之后的内容分析。
首先介绍异构系统特征库Syndrome Library。由于接收到的数据内容不是来自单一的某个医疗系统,而是有比较复杂的异构应用系统环境,临床信息数据量大、涉及面广,为了很方便地解析出接收到的数据内容,建立一个合适的应用程序特征库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心电图应用程序输出的心电图ECG数据就包含有产品信息(如Midmark Diagnostics Group,Version…)、病人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体重…)、ECG参数信息、ECG的位图信息等等。这些作为ECG的特征信息项就必须保存到特征库Syndrome Library以方便解析。
有了上面的异构系统特征库Syndrome Library支持,解析器PP工作将非常容易与方便。首先是在接收到的文本流中结合Syndrome Library进行关键项匹配。如果匹配成功,则指定相应的解析方案结合Syndrome Library中相应的特征信息解析出当前的数据流,若不成功,则提示当前的特征库Syndrome Library里面没有相应的特征信息。解析成功后生成临床信息表并输出到报告处理单元(RPU)。
(3) 报告处理单元RPU
报告处理单元(RPU) 处理的数据是原始的临床信息表,并对其数据进行优化,丢弃无用信息,精简数据。由医疗决策者根据PP解析出来的临床信息表作出诊断意见和建议,生成病人临床信息报告返回给用户并存档。
数据的优化过程是比较简单的,这一个过程的完成需要用户的参与,由用户定制各种类型的报告的格式。报告处理单元根据用户的这个格式在临床信息表中匹配选择相关内容,对于在临床信息表中未选出的内容,就认为是冗余信息,将被丢弃。诊断意见和建议的形成需要用户和系统交互。例如经过一定程度的优化后,病人的心电图ECG的文本和位图信息已经明确下来,那么心电图医生就根据心电图ECG的文本和位图信息作出诊断,并将这些诊断的意见和建议返回给系统,病人的电子报告单就基本形成。最后通过输出打印该病人的心电图ECG的报告单,返回给病人的临床医生。病人ECG信息报告的存档是基于Web服务的调用来实现的,在下一节将进行描述。
2 基于Web服务的集成接口设计与实现
Web服务本身是由松散耦合的异种系统构成的,其中异种系统是由基于组件的应用程序和采用XML的标准化信息格式构成[7,8]。Web Services实现分布式服务的基本原理,简单地说,就是客户端根据WSDL生成SOAP的请求消息,通过HTTP传输方式(也可以是其他方式,如FTP或STMP等)传输给服务方,服务方实现服务请求,将结果以SOAP的消息格式返回给客户端。其典型的交互过程如图3所示。
在HIIP中,Web服务器发布了一系列的Web服务,下面以保存病人心电图ECG诊断结果的服务ISaveReport为例,详细介绍Web服务描述和调用。
2.1 ISaveReport接口的Web服务描述WSDL
ISaveReport接口功能:接收RPU发送的医疗信息报告,并进行相应的请求处理,实现医疗信息报告的集成。交互原理:在RPU根据Web服务器提供的Web Services的WSDL把医学信息报告按照一定的标准生成SOAP的请求消息,通过HTTP传输给Web服务器,Web服务器实现服务处理收到的医学信息报告,将处理的结果以SOAP的消息格式返回给RPU。主要参数:用户名、验证码、医学信息报告。
WSDL文档可以分为两部分:顶部由抽象定义组成;底部则由具体描述组成。抽象部分以独立于平台和语言的方式定义SOAP消息,它们并不包含任何随机器或语言而变的元素,截然不同的网站都可以实现。抽象定义有:Types,Messages,PortTypes。具体部分随网站而异的东西如序列化便归入底部,因为它包含具体的定义:Bindings,Services。为了实现上面的功能,本文在WSDL中的顶部定义了接口中所有操作的输入输出的数据类型:Save和SaveResponse,列举出了接口操作中的输入和输出:SaveRequest和SaveResponse以及端口:SaveReportPortType。在WSDL的底部给出 Binding的细节SaveReportHttpBinding及端口的集合SaveReport。本文给出部分WSDL:Services和WSDL:Binding的描述,如下所示:
2.2 RPU实现ISaveReport接口的Web服务调用
根据Web服务器发布的Web服务的描述,就可以调用该Web服务来保存在RPU中生成的医学报告,下面是根据前面的WSDL构建的发送医学报告的SOAP消息请求包和返回SOAP消息包。
SOAP消息请求包:
SOAP消息响应包:
RPU是在VC6.0和Microsoft SOAP Toolkit Version 3环境下开发的,其实现Web服务的调用由以下几个步骤完成:
1) (开始)创建一个SoapConnector;
2) 创建SoapSerializer;
3) 把消息附加到SoapConnector的输入流;
4) 读取结果,要读取服务器的回复,客户端应用需要使用SoapReader;
5) SoapReader被连接到SoapConnector输出流;
6) 用IXMLDOMElement对象从SoapReader里读到服务器的回复(结束)。
根据前的WSDL,在RPU中调用SaveReport服务的具体实现由CallSaveReportService函数完成。实现过程如下:
3 案例分析
本节我们将以某医院心电图ECG系统集成的案例来介绍HIIP的应用。
在该医院,心电图ECG系统(IQmark Workstation)能够输出给用户的信息是病人的心电图报告文档,但是并没有为现在的医疗信息的集成留有开放的通用接口。如何将病人的心电图ECG报告信息从ECG系统中集成到医院的集成信息系统中,是心电图ECG集成的关键问题,也是其他异构系统环境集成遇到的主要问题,而基于Web服务的HIIP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具体介绍如下。
当IQmark Workstation输出心电图信息报告时,数据流重定向开始进行ECG 报告的重定向过程,UHIC收到重定向的数据流后,结合特征库对数据进行解析(在特征库里有对异构系统中各个产品的特征描述,在这里我们取“Midmark Diagnostics Group”作为IQmark Workstation的主要特征),并将解析出来的ECG数据送到ECG处理器中进一步加工生成初始ECG报告输出到下一步。RPU需要用户参与完成作业,由用户定制ECG报告格式。RPU根据ECG报告格式在临床信息表中匹配选择相关内容,对于在临床信息表中未选出的内容,就认为是冗余信息,将被丢弃。经过一定程度的优化后,病人的心电图ECG的文本和位图信息已经明确下来,这时用户就根据心电图ECG的文本和位图信息作出诊断,并将这些诊断的意见和建议返回给系统,病人的ECG电子报告单就正式生成。接下来的工作就是通过调用Web服务的方式上传ECG报告到医院信息系统中心数据库中。根据前面的介绍RPU单元调用ISaveReport接口,消息入口为http://211.67.214.222:8088/HIIS/services/SaveReport,我们选作该服务的Save操作,输入用户名“gridlib”和验证码“ECG123”,点击提交按钮。若返回“Successful!”则调用成功,否则,调用失败。最后通过输出打印该病人的心电图ECG的报告单,返回给病人的临床医生。
HIIP投入使用后,运行比较稳定(系统运行的部分界面如图4所示),完全达到了预期目标。
4 小 结
Web服务是部署在Web上的软件组件或应用程序,提供了某种特定的功能服务,实现了一个与平台和语言无关的、松耦合的开放系统集成框架与应用环境。基于Web服务的HIIP就是开放系统集成框架与应用环境在医疗信息集成领域的应用。其是一个高效的医疗信息整合平台。UHIC 通过结合Win32GDI图形引擎把异构系统的数据流进行重定向,使得异构系统信息集成变得更加方便。HIIP的成功运行,在医疗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对复杂的医疗异构系统进行快速、高效、低费用地整合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Eggebraaten T J,Tenner J W,Dubbels J C.A health-care data model based on the HL7 Reference Information Model,IBM System Journal.2007,46(1).
[2]Shabo A,Dotan D.The seventh layer of the clinical-genomics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IBMSystem Journal,2007,46(1).
[3] Mushlin R A,Kershenbaum A,Gallagher S T,et al.A graph-theoretical approach for pattern discovery in epidemiological research.IBM System Journal,2007,46(1).
[4]Mykkanen J,Riekkinen A,Sormunen M,et al.Designing web servicesin health information systems:From process to application leve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Informatics.2007,76(2-3):89-95.
[5]Liu J X,Zhang S S,Hu J M.ACase Study of an Inter-Enterprise Work-flow-Supporte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ystem.Information&Man-agement.2005,42(3):441-454.
[6] Langdon C S.The State of Web Services.IEEE Computer.2003,6:93-94.
[7] Liu J X,Cao L.Web Service as a Graph and Its Application for Service Discovery[C]//Proc.Of 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rid and Cooperative Computing.Changsha,IEEE Publisher,2006.
【医疗卫生发展与服务应用】推荐阅读: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及发展情况调查10-11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及发展情况调报告(南通)08-24
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现状10-23
全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调研总结讲话10-20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工作情况调查报告06-15
乡卫生院关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居民健康档案与资金清理工作总结07-05
医疗卫生机构论文07-22
基层医疗卫生系统方案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