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心理学中国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14篇)
1.当前我国心理学中国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篇一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对策
问题:
一、外来人口难以进入
在中国现有的制度下,要素市场在城乡间和地区间都是呈分割状态,这种分割的局面直接导致了地区间要素流动的不充分。劳动力要素的流动不充分主要体现在当前的户籍制度制约上,户籍制度阻碍了农民进城的自由,限制着人口向大城市迁移和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进入城市就业的外地农村居民不能公平地得到城市户口。由户籍制度引发的歧视性制度障碍。城市在就业、就学等方面对外来户口的歧视,使得外来务工人员无法拥有与当地居民平等的机会和待遇。
土地制度为土地资源要素的有效利用设置了壁垒,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最重要的是摆脱长期以来农民对土地的人身依附关系,实现身份上真正的转变,我国的农村土地制度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民土地使用权转让困难,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二、进入以后难以生存发展
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对中国城市化的压力;资源短缺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瓶颈”,我国660多个城市不同程度面临水资源问题。由于工业的粗放型发展和人口的高度聚集,污染物的排放量激增,造成了大气污染、垃圾满城、土地资源短缺、噪音不绝和光磁污染等各种难以解决的环境问题,城市的生态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基础设施建设速度与质量跟不上城市化进程。
食品质量降低,众多人口的健康安全和心理安全受到威胁;
社会治安状况恶化,危机预警和监控机制欠缺,行政执法监控出现漏洞,以及危机处理操作不当而导致人为社会安全危机等。
三、发展不均衡
贫富分化加剧和城市贫困问题,由于各种原因,城市贫困者在短期内很难依靠自身力量摆脱贫困,导致温饱难以维持。
全国不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差距过大。我国城市分布相对集中在东部地带,尤其是在沿海地区的珠三角、宁沪杭、京津唐等大城市群区域,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集聚了中国大量的财富、劳动力与高新技术,使沿海许多城市经济繁荣,市场活跃,生活水平提高,环境逐步改善,已经进入城市化发展的中期阶段,中部地区正处于初期向中期的过渡阶段,西部地区仍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初期阶段。
对策:
一、解决难进进入融入问题
1、改革户籍制度,打破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传统城乡分割制度,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适应经济发展的现代城乡户籍管理制度。降低农民进入城市的门槛,放宽大中城市对农民户口迁入的管制,允许具备一定条件的农民自由选择进入城市就业和生活。
2.土地制度革新。建立土地使用权市场化流转机制。通过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提高土地经济效率。使农民从对土地的人身依附关系中解脱出来,使那些想脱离土地的农民通过土地使用权转让,获得相应利益,解除其进入城市并长期生活的后顾之忧。
二、解决发展压力问题
1、对资源和环境问题,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和谐发展。
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开展流域水质污染防治,强化重点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加强环境保护法规的建设和监督执法。
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综合利用水平。建立重要的资源安全供应体系和战略资源储备制度,高度重视水资源的保护和节约使用。建立能源节约型社会。
开拓新的清洁能源,如核能、风能、太阳能以及其他方面的能源。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
对于土地资源,要重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加强建设用地调控,严格控制土地供应总量,改进土地总体规则;实现土地配置方式的配套与协调。
2.对于城市安全管理的问题要加强预警机制
加强平时对安全系统的管理、维护和建设,在解决社会公共安全问题上,要建立健全政府对重大危机的应对机制。建构起覆盖面广阔的社会安全网;加强危机应对方面的立法建设(如食品安全问题和环境安全问题);建立起各部门联动、信息和资源共享机制。
完善公共安全监督检查机制。坚持边检查边整改的原则,以检查促整改。针对查出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消除隐患。对所有的涉及公共安全的事件,特别是重点部位,进行全面的、不间断的安全技术检查,坚决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对公共安全事故多发点段和隐患点段进行专项治理,并检查验收。加强综合治理年度检验工作。
营造人人有责的公共安全管理文化环境。普通市民应该强化风险意识,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并积极参与和支持风险防范和管理工作,努力营造一个人人有责的公共安全管理文化环境。
三、解决发展不均问题
1、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贫困问题
广开就业门路,大力提高社会就业率。政府应通过宏观政策的调整增加就业机会;同时,就业扶持要向贫困倾斜,政府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以培训促进就业。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调整社会福利政策向贫困者倾斜。继续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逐步调整现有社会福利政策,在住房补贴、退休金、医疗保险、义务教育等方面向低收入者倾斜,通过社会保障的再分配,起到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要加快社会保障的立法进程,尽快出台有关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明确国家、企业和职工的权利和义务,使社会保障制度有法可依。
2、走多元复合型城市化之路
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现行城市化特征的不同,应在总的城市化发展战略方针的指导下,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分别确定这些地区城市
化的目标、重点及实施途径,实行多种模式,切忌一刀切。
东部地区应以现代化和国际化为目标,重点加强“中心城市”。同时以大城市为依托走扩展型城市化道路。加强中心城市的改造与扩展,建立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
中部地区应从完善城市体系的角度出发,逐步形成一个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大、中、小城市并举的,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城市体系。建立“城市区域经济联合体”。以大力发展中等城市为目标,走集中与分散并举型的城市化道路。
西部地区地域辽阔,人口密度小,城市化水平低,大、中、小城市发展都不足,在资金、人才、技术、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走集中型城市化发展道路,选择一些基础好、交通便利的城市,集中投资,集中建设,先实现规模化,再实现内涵化的城市化道路。
2.当前我国心理学中国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篇二
1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目前,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正处于新的战略机遇期, 农机化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进入又快又好发展的新阶段。但是, 受自然环境、政策环境、经济状况、人口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我国农业机械化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 还不适应建设现代农业, 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1.1 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不均衡
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 农业机械化为稳定和发展农业和畜牧业做出了贡献。农业机械化是农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其水平和效益的高低已成为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沿海省份和经济发达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较快, 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 内地和一些偏远省份由于受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 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一些贫困地区甚至没有一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农业机械, 部分农民仍使用镰刀、锄头进行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 人力和畜力还是主要的农业生产力。
1.2 农机装备水平普遍较低, 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1) 农机装备水平较低, 结构性矛盾突出。主要体现在:许多地方大型机械少, 配套率低, 科技含量不高, 技术状态差;小型机械多, 高性能动力机械少;主机多, 配套机具少, 农机作业项目单一, 缺少高性能复式作业机具。
(2) 农业装备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研制能力落后于市场需求。一些省份现有的农机企业生产规模较小, 远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大型机械如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插秧机等农机产品有效供给不足, 而引进农业机械的地区又存在着适应性差等问题。少数农机工业产品技术含量低, 存在质量和性能问题, 技术性障碍多, “瓶颈”环节的关键机具产品质量和可靠性较差。农机科研、开发、制造能力较弱, 满足不了农业生产的需求。
1.3 基层农机化服务体系整体薄弱
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机制不健全, 服务水平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一些地区农机服务组织仍采取传统的管理模式。农机农田作业组织发展较快, 但组织化程度低, 管理散乱。县、乡、村三级农机服务网络缺乏服务手段, 特别是在农机具作业过程中显得无所作为, 服务水平与农机现代化水平不相适应, 阻碍了农业机械化发展, 不能满足市场化、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1.4 其他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1)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缓慢。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必须是以农村劳动力相对稀缺为前提, 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是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基本条件。我国农村劳动力仍然持续过剩, 影响了农机具的推广使用, 阻碍了农机化的发展。
(2) 家庭经营规模较小。人均耕地太少, 农民按照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使得地块过于零碎。现代化的机械耕作方式很难推广, 阻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阻碍了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 制约了农机化发展。
(3) 农村基础条件落后, 许多老旧机具得不到维修, 仍在继续使用, 严重影响着机械效能的发挥。
(4) 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 严重制约了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
2 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的建议与对策
2.1 完善农机化政策法规体系, 建立农机化发展长效机制
要将实现农业机械化真正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明确指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把推进农业机械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和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充分认识到农业机械化在我国全面建设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意义, 将农机化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围绕该法, 完善配套措施和保障手段, 建立健全农业机械行业宏观管理的政策法规体系, 进一步加大政策法规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保护力度。建立健全农机化发展长效机制, 制定适合本地区的年度计划和长期发展规划, 使农业机械化发展适应国民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2.2 加大农机化项目资金投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核心就是依法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投入主要表现在对农民购买农机实行直补等几个方面, 通过购机直补, 提高农民购买农机的积极性。但购机直补局限在有限范围内, 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因此, 中央和地方财政要不断加大直补范围, 要使补贴机种涵盖农用动力机械、农产品生产加工机械、林果机械、畜牧水产机械、植保机械、节水灌溉机械等, 提高农机化综合水平。要大力实施农业机械化项目, 通过项目建设带动农业机械化。要实施农机燃油补贴, 平抑燃油物价, 降低农机使用成本。应加大对农村机耕道路的建设投入力度, 改善农业机械化基础设施条件。应对农业机械研发、生产、购置实行贷款贴息, 增加贷款额度;应减免农业机械化的相关税额, 增强生产经营组织和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应实施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 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综上所述, 国家和地方必须不断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财政投入力度, 切实解决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依法促进农业机械化快速健康发展。
2.3 优化农业机械化区域布局, 提高农机装备水平
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经济有效、保护环境的原则, 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 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进一步优化农业机械化装备结构, 积极转变农业机械增长方式, 坚持农机装备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的原则, 走数量、质量和效益并重, 协调发展的道路。坚持在发展中调整优化结构, 在结构调整中保持快速发展。在确保农业机械化总量稳步增长的前提下, 着力调整大中型农业机械与小型机械、动力机械与配套机械、种植业机械与农村其他各业所需机械的比例。加大农业机械化的科技创新能力, 促进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农业机械化并不是简单的人力畜力替代型的机械化, 而是建立在使用科技含量高的农机装备基础上的, 进行社会化大生产的现代农业机械化。各地要根据不同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需求, 研究开发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采用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和先进材料, 提高农机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 积极支持引进、利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和技术, 鼓励和扶持现代化农机装备的研发、创新和生产。
2.4 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 全面推进农机服务社会化
以组建农机作业服务社为核心, 完善运行机制。积极探索发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化服务组织, 积极扶持农机协会和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发展, 鼓励农业生产经营者共同使用、合作经营农业机械, 提高农机利用率。鼓励、引导农机大户, 发挥其在农机社会化服务中的主体作用。不断创新农机服务模式, 建立全国、省、市、县四级农机信息服务网络, 构筑农机信息平台, 及时发布农机作业需求、产品供应、维修服务等市场信息, 不断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快建立高效的农机化服务推广网络, 做好农机化的信息、技术服务。按照精干、高效、权责明晰的原则, 加快农机化管理机构改革和建设。
2.5 进一步做好农机教育与培训工作
加强农机培训体系建设, 完善培训教学基础设施和手段, 增强农机职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能力;加大政府对农业机械化教育的扶持力度;加强农村基础教育, 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 培养适应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新型农民;重视农业工程等专业的学科建设, 改革教育方法, 改进教材内容, 把创新型、综合型人才的培养作为农业机械化人才培训战略的主要内容。
3.当前我国心理学中国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篇三
关键词:心理咨询;心理咨询职业化;市场需求;行业管理
心理咨询服务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20世纪初美国职业指导运动、心理测量技术和心理卫生运动的兴起被认为是现代心理咨询产生的三个直接根源。现代的专业咨询服务最早是由“职业指导之父”帕森斯于1908年率先开展起来的。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以后的百年里,心理学从最初单纯的实验心理学逐渐发展为囊括社会生活诸多领域的庞大体系,并诞生了许多的心理学流派,其中Freud的精神分析对心理学的临床应用产生了重大影响。精神分析理论以其独特的视角开拓了人类科学史上崭新的无意识领域,并使心理治疗真正成为一项有理论基础的治疗技术蓬勃开展起来。随着心理咨询理论的不断发展和临床操作技术日臻成熟,心理咨询的专业队伍不断壮大,在国外逐渐建立起完善的培训体系,走上了职业化的道路。目前该行业在西方国家已得到很好的发展,各方面技术和条件也很成熟,并且具备较为完善的行业规范和管理体系。但是,心理咨询服务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水平与西方国家具有明显的差距,而且,我国心理咨询在职业化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心理咨询职业化进程中的市场需求问题
所谓市场需求是指一定的顾客在一定的地区、一定的时间、一定价格条件下,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一般说来,收入与需求是正相关的,只有既有消费愿望,又具备购买力也有支付能力才能成为现实的市场需求[1]。随着工业化、都市化、信息化的程度不断提高,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人们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对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的需要越来越迫切。目前有关资料显示,我国13亿人口中有各种精神和心理障碍的患者多达1600多万,1.5亿青少年中受情绪和压力困扰的就有3000万人。而来自国际心理治疗大会的数字同样表明,中国大概有1.9亿人在一生中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心理咨询作为一种通过科学方法和手段提供有效的心理援助的专业活动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重要职业领域。国际卫生组织资料显示,在美国,每1000人中就有1个心理咨询师,而据我国2005年统计数字显示,每100万人口只有4.6个心理咨询工作者。按照5亿的城镇人口数来计算,中国的心理咨询师尚有47.6万的缺口。因此,心理咨询的行业亟待发展、健全和完善。
二、心理咨询师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咨询师培训对象学历起点低
美国于1984年建立的美国“国家职业心理咨询者的资格标准”对从业人员的学历要求是:理学及相关学科取得博士学位。可见,就心理咨询的职业化程度而言,我国与美国的差距较大。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其心理咨询工作者就被聘用在除教育部门以外的社区心理健康中心、康复治疗中心、就业指导部门等领域,至今授予的咨询和指导方面的博士学位数就超过300个[3]。因此,在美国获得心理医生执照很难。过去,美国心理学工作者都是哲学或教育学博士,现在有了新学位,即心理学博士(Psy.D.),专为临床心理学设立,其定位介于强调学术研究的哲学博士和纯粹临床实践的医学博士之间。而在我国,心理咨询师俨然成了个职业培训班毕业的产物,非心理学专业的人士,甚至社会上没有经过正规高等教育者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报名培训,获得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如此低的入行门槛,欲培养出真正胜任这一高学科知识要求行业的人才令人怀疑。
(二)心理咨询培训内容上存在不足
西方国家心理咨询这类职业已有百余年历史。心理咨询的工作者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需完成4~5年的课程,期间有两年的临床实习,课程结束后进入全职实习,一年后可获得参加心理医生执照考试的资格,合格分数是75分。据了解,通常第一次参加考试的考生有一半过不了关。而在中国心理咨询专业设置几乎空白,目前大学心理系的心理咨询课也仅有短短的一个学期,教师的授课内容往往照本宣科,空谈理论。心理咨询本是一门应用型学科,若想将心理咨询技术在未来职业过程中应用得游刃有余,恐怕无数次的实践是必不可缺的环节。目前,我国心理咨询培养教育还处于一个职业发展的较低层次。实际上心理咨询师所要面对的是世界上最复杂、最难以把握的对象,此除了良好的心理素养,乐观向上的品质,强烈的责任感以外,咨询师还必须具备十分扎实的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包括两个层面:其一,基础的知识层面,如相关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以及自然科学等学科的训练;其二,建立在知识层面之上的咨询师专业的知识层面,心理咨询及其相关的各种理论,心理咨询方法和技术的运用等等。在这两个知识层次中,培训机构由于资源限制,咨询培训只能帮助人们去掌握第二个层面的部分知识。参加心理咨询培训的人仅凭几本薄薄的教材,业余的学习就可以通过考试并拿到证书,甚至有近饱和的趋势,但拔苗助长的培训方式是否真能培养合格人才,令人十分担忧。
(三)心理咨询师培训期限过短
发达国家对心理从业人员有非常高的要求。在美国,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工作者具备哲学博士或者教育学博士学位后要在社区或私人基金会免费服务两年,期间必须接受长达500个小时的专业督导,每工作5个小时接受督导1个小时。而在欧洲,以荷兰为例,一名咨询工作者或心理治疗工作者必须获得硕士学位,学习年限为5~7年,最后一年为临床实习训练。目前,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很多,培训期限有长有短,大多数情况下,学员只要缴费,学完三个月的培训课程,通过考试就能取得资格证,并没有太高的进入门槛。
(四)心理咨询师缺乏规范、扎实的系统培训
在美国,执业临床专业咨询师,一般都具有社会学硕士学位。然后再接受3000小时或大约2年的临床督导和心理咨询实务训练。我国《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中规定培训期限为:心理咨询员(三级)不少于720标准学时,心理咨询师(二级)不少于520标准学时,高级心理咨询师(一级)不少于320标准学时。培训方式有以网授为主,面授为辅,也有全部面授。不管是网授和面授都达不到上述规定学时,有的1门课1天、甚至半天就讲完了,非精神科医护人员,特别是非医护人员出身的学员涉及到变态心理學、精神病的分类、症状学以及心理诊断等,短时间很难弄清楚基本概念,鉴别精神疾病,明确咨询范围。否则,是要误事和造成纠纷与赔偿的。这就是这些年来为什么通过心理咨询师考试的人员中真正从业人数估计仅有1%~2%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些学员坦言:“培训时间太短太仓促了,半年的培训每周只有周六、周日上课,虽然获得了一些理论方面的知识,但根本无法消化,实在是所学有限。学习完毕后,遇到一些案例,不敢轻举妄动,生怕适得其反。”有些自以为是仓促上阵的只能滥竽充数,其结果只会误人和害人。
(五)心理咨询师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国家缺乏统一专门的心理咨询管理机构,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和继续教育制度与督导与“年检”等机制。心理咨询师属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并且职称得到社会认可,但人事与卫生部门却不能作为晋升职称后加工资的依据。心理治疗师职业资格证属于国家卫生部、人事部组织实施的,可作为晋升职称后加工资的依据,承认是一个技师职称,但没有处方权,可是,取得心理治疗师后,有的医院内部又没有专设的心理治疗岗位,大多是精神科临床医生兼职的。不管是心理治疗师或心理咨询师尽管理论考试通过了,并取得相应职称,但究竟他们的执业技能怎么样,要不要进行继续教育和督导,归哪家管,有何具体规定,有无相关的法律、法规约束等都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三、建议
(一)加大对心理咨询的宣传,完善专业人员配置
利用新闻媒体以及一切可能的措施,加大对心理咨询的宣传,普及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让人们知道什么是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需要咨询。按照要求,在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心理科,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在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至少应有一名咨询员,负责辖区群众的一般心理问题的咨询,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二)加强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管理
国家应明确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由哪个部门或行业协会负责管理,与国际接轨,制定相应的规范與法律、法规、行业规范,作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可明确由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实施统一的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的执业资格考试,如有可能,随着心理学科的发展和正规心理学专业人员的增多,卫生部应该尽早把现在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管理的“心理咨询师”与“心理咨询员”资格认证工作也纳入到广义的临床心理学暨医疗保健体系、职称系列进行管理。
(三)整顿规范心理咨询师培训市场
严格按现规定的标准准入,任何人、任何培训机构都不得擅自降低标准,负责培训的机构也需要进行严格的资格认证,包括师资队伍的资格认证,不能谁都可以举办培训机构,谁都可以授课,以免鱼龙混杂,滥竽充数,以确保培训质量。
(四)提高心理咨询行业执业标准
实行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与执业执照相分离,提高执业“门槛”。通过心理咨询师培训与考试,承认其资职,但不能开业,领取执业执照前必须设立必要的准入机制。与律师行业一样,律师专业毕业后不能成为律师,必须通过律师执照考试合格取得律师执照后,方可从事律师职业。要想做一名真正职业的心理咨询师,仅仅靠半年的培训是远远不够的,而心理治疗与咨询,应该是通过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才能掌握的,特别要加强技能的培训,因为只学会了理论,没有经过技能培训,这就和实习医生一样,把外科学背得滚瓜烂熟,但他仍然不会做手术。再则,虽然目前心理治疗各种疗法趋向整合,但是,在原来培训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学员个人的理论取向,究竟认同哪一心理治疗的理论流派,在临床实际工作中运用哪种治疗方法,重点参加一些长期的技能培训班,以弥补原来的不足。逐步形成个人的治疗风格。而心理学则更强调的是方法,从事心理咨询两者必须将理论与实践同时结合好。在报名前或在执照考试前应通过相关的人格测定,作出筛选。然后再通过执业执照的考试,包括笔试、面试和答辩,经专家认定合格后,统一由卫生部门发给执业执照,方可正式执业。
参考文献:
[1]陈敖贵.我国心理咨询市场需求与行业管理现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2):1515-1517.
[2]王国防.我国心理咨询产业化进程中的问题分析[J].集团经济研究,2007.
[3]阮鹏.目前国内心理咨询服务主要来源与发展分析[J].医院院长论坛,2008.
[4]李晓红,杨蕴平.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的职业化发展及现状[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5:93-96.
[5]肖泽萍.心理咨询行业走向成熟和规范[J].上海精神医学,2002,(1).
4.当前我国心理学中国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篇四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1、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市场驱动力明显不足
2、商品供过于求的状况日益严重3、3、推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政府行为,缺乏市场机制的内在推动力。
4、4、通货紧缩的压力有所加大。去年以来,我国价格走低的迹象越发明显,通货紧缩的压力有所加大。
5、金融贷款总量增速下降,资金供应渠道不畅的问题突出。
6、就业矛盾突出。目前,我国的就业矛盾已到了十分严峻的程度。对下岗、失业、待业、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大量的待就业大军,政府部门、经济学家们不仅对各有关部门的统计数字不一有不同的看法,同时对就业的主要矛盾是总量问题还是结构问题的观点也不尽一致
7、尽管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存在上述问题,但同时也存在难得的机遇。一方面是国际资本目前正大量向发展中国家流动。去年,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已呈现出恢复性增长态势,投资额增幅为10.4%。另一方面我国市场需求空间大、机会多。我们应该抓住这一扩大需求的机遇,从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调整财政资金的投入使用方向、增加就业、促进出口等方面入手,加大政策调整力度,保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谈谈如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一、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的基本涵义
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经历了恢复性发展、创业性发展、模仿性发展、曲折性发展、快速发展和又好又快发展这样一个长期、艰难和顺序的发展过程。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充分体现着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的重要作用,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指导、调整和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二、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和重大战略的理解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是对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的深刻把握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对经济发展指导原则的新发展新跨越。其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其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城乡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其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进一步扩大内需。其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其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通过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的理解
首先,要更新发展理念,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前提,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经济增长方式,要摈弃片面追求GDP产出而不计资源环境成本投入、只重视物质财富积累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只考虑当代人不顾及后代人的发展理念,坚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其次,要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放在“四位一体”的新发展模式中去把握,赋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新的涵义。“四位一体”的新发展模式中去把握,赋予经济发展以新的涵义。
5.当前我国心理学中国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篇五
当前我国资源及资源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资源与资源保护,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为此,必须改变认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
作 者:吴利群 作者单位:呼伦贝尔学院,内蒙古,呼伦贝尔,021008刊 名:内蒙古科技与经济英文刊名:INNER MONGOLIA SCIENCE & TECHNOLOGY AND ECONOMY年,卷(期):“”(1)分类号:F205关键词:自然资源 资源保护
6.我国当前农村存在的问题 篇六
问题: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1998-2005年的五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一直处在低水平上徘徊,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年平均增长5.5%,远远低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增收最慢的一个时期。
2。、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农民看病难,吃药难,受教育难,上学难,社会保障难,文化享受难等等问题。
3、农民自身的问题:农民整体文化程度低,整体素质不高,思维方式较为保守和僵化。
4、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
5、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基层干部和一些党员不能起到带头作用,个别村甚至连正常办公地点都没有,成为“无办公用房、无办公设施、无活动场所”的“三无”支部。原因:
1、近年来,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多,但城乡居民收入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依然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为突出的矛盾。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觖决,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导致农村基础设施脆弱,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渠道变窄。
3、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但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数农民受教育的年限比较短,文化程度比较低,特别是一些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劳力都在外务工,留守人员多为年龄较大或年龄较小的老人或儿童,难以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担。
4、随着农村的不断发展,各项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但是城乡二元结构仍未彻底打破,土地、资金等影响农村发展的因素未能得到有效、合理地配置,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农村综合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
5、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现状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有的党员干部“双带”作用发挥不好,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不强;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不能成为领导农村发展的核心。对策:
1、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1)继续加大农村剩余劳力的转移力度。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开展定向培训和订单培训,促使农村劳动力尽快就业;要切实保护好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免费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政策咨询和就业服务。
(2)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精品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深入实施科技农业,提高科技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使农民在农业链的延伸中获得更多的收入。
(3)积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广大农民自主创业。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在乡农民自主创业,是解决农民增收难的客观需要。要制定出台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农民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引导农民领办、创办、合办民营企业,就地吸收消化本地富余劳动力,在致富自己的同时实现共同富裕。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1)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探索建立长效的管养机制。
(2)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要继续抓好农村公路建设,逐步把乡村公路延伸到规划的农民集中居住点。
(3)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要做好农村改水工作,优先解决农民饮水安全问题,让农民都能饮用上清洁、安全的自来水。
(4)加强农村能源建设。要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以民用沼气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切实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和居住环境。
3、培养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1)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抓好教育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要大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要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注意调动和保护长期在农村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的积极性,促进城乡教育事业均衡协调发展。
(2)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要充分发挥基层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等的培训,促进科学种田;要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农民就业创业的能力。
(3)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要认真实话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和谐村组”等的创建活动,提倡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4、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1)深化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改革。要在切实保护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不受侵犯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有序推进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解决当前农村部分外出务工家庭“土地抛荒”、“胡种胡收”的现象,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要全面推行农户“贷款证”制度,加大小额贷款的支农力度,积极为农民申办小额贷款提供信用担保,解决农民发展生产和创业致富过程中资金不足问题。
(3)深化村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在坚持林权集体所有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农民通过招投标、竞买、租赁等方式取得林地使用权,落实林地管护责任,促进林业产业健康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5、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1)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要切实加强以村级党组织为重点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改进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和活动方式,深入开展农村“三级联创”活动,进一 步丰富“三级联创”的内涵,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2)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不断提高农村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进一步提升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
7.当前我国心理学中国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篇七
一、中国外汇储备现状分析
自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大幅增加。虽然2015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出现下降,但截至2015年11月末,我国的外汇储备余额仍然高达3.438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增长率在这20年间的变化虽有起伏,但是总体来说是大幅增长。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外汇储备增长最快的国家。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国家外汇管理局曾经委托中国银行代为管理国家外汇储备,1994年国家外汇体制改革后,国家外汇管理局正式担负起管理中国全部外汇储备的职责,由国家外汇管理局的外汇储备司对中国外汇储备进行全方面专业化的管理。2004年,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仍然代为管理很小一部分外汇储备资产,其余就大部分由储备管理公司运营管理。此外,储备管理司还在新加坡、中国香港、伦敦、纽约设立了四个下属机构,负责部分外汇储备资产的经营。而为了提高中国外汇储备资产收益和满足国企改革的需要,于2003年12月成立汇金公司,用于支持中国金融机构的改革(通过外汇储备的拨付来建立的汇金公司表面类似于新加坡“淡马锡”或GIC;类似于韩国投资公司,但事实上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国情的运用,从汇金股权投资的对象和目标可以看出,汇金股权投资的对象是国有金融企业,其目标是进行股份制改造,在国有完全控股的情况下,引进外国战略投资者和改善金融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故汇金公司实质上是“中国国有金融企业改革投资基金”);于2007年9月成立中投公司,专门负责管理富余部分的外汇储备(投资规模2000亿美元左右,筹资方式为发行人民币债券,用发债收入与央行外汇进行置换,由该公司向外汇局购买外汇储备,用于境外投资。)。
一般来说,国家的外汇储备管理政策主要有三种:保守的储备管理政策和与之对应的积极储备管理政策,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谨慎储备管理政策。政策目标不同,效果也不同。保守的储备管理政策能够使国家在资金实力上做到有备无患、产生较高的国际信誉;积极储备管理政策则因充分利用资金用于经济建设,可避免资金占压的损失。当前中国执行的是谨慎储备管理政策,虽然这种储备政策使中国外汇储备实力雄厚,综合国力增强,但缺点是造成中国外汇储备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外汇储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与我国外汇储备高增长并存的,是我国现行外汇储备管理的低效率。这种低效率主要表现在储备剧增情形下,现有储备维持的成本增加或者储备资产使用的收益低,没有实现最优或次优的一种现象。具体而言,外汇储备管理的低效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没有进行投资的储备资产收益低
目前我国外汇储备资金,除了投资到国外用于购买一些政府国库券、债券以外,留在手上的储备资产主要存在银行。在近几年国内外银行利率持续偏低情形下,将大量外汇储备存于银行赚取低微的利息实际上是国家资源的一种间接浪费。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国内建设亟需资金,事实上,无论是世界银行公布的2011年中国的工业企业的平均净资本回报率超过15%,还是美国TPG新桥投资统计的8%,显然,将储备资产投资于有潜力的企业,获得的回报更高。
2、投资到国外的储备资产收益低
人民银行并未公布外汇储备资产投资结构,但一些机构组织和国内学术界对此进行了研究和估计。美国财政部12月16日公布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10月末,中国持有美国国债总量达13045亿美元。王国林、许承明(2004)用实证方法对中国外汇储备中的美元资产比重做了回归分析认为,中国外汇储备变动与美元资产变化确实存在着较高的正相关性,每增加1美元外汇储备,中国将购买0.619575美元资产,也就是说中国外汇储备中60%以上是美元资产;李振勤(2004)也认为,截至2004年9月,美元资产在中国外汇储备资产中比重为60%;可见,中国的外汇储备资产中,美元资产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这些美元资产主要是美国国债和美国机构政府债券。近几年主要发达国家国债利率始终很低,2013年9月10日,美国、德国和日本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只有2.9662%、2.024%和0.746%。而1925-1995年间,美国投资于股票年收益率平均可达7.5%(已扣除通货膨胀),2000-2005年更高达14%;德国、英国、日本在1926-1997年间的股票复合年实际收益率也分别达到了6.6%、6.2%、3.4%;2004年,美国企业全球平均收益率为10.1%、股票基金平均年收益率达12.7%;美国债券基金近十年来平均收益率保持5%水平。显然,如果将外汇储备投资于其它资产,收益率普遍要更高。
3、资金运用倒挂,潜在损失巨大
我国近几年外债规模和结构发生了变化,短期外债规模日益加大(见表1)。一方面,短期外债利息通常要高于长期外债,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筹措资金时还往往被加上风险溢价,使得借用外债成本更高;另一方面,将大量储备资产购买美国低利率国债。历史数据显示,近10年美元6个月LIBOR的平均利率为6.29%,最高到达过7.10%,而近几年美元10年期国债收益率最高不超过6%。从表1也可以看到,近几年美元贷款利率始终高于美元国债利率,显然,借用外债支付的成本明显大于同等金额投资美元国债获得的收益。
4、央行外汇市场操作成本累计,亏损数额巨大
储备的急剧增加使得央行为维持人民币对内、对外价格稳定成本日益加大。人民银行先在外汇交易市场中心执行干预操作,全额从外汇指定银行买入外汇资产,以外汇占款形式投放基础货币;然后通过多种工具和手段进行冲销操作,以保证基础货币进而货币供应量不受大的冲击。近几年人民银行操作成本(包括外汇干预成本和外汇冲销成本)增大。按照Murray (1990)和Ito (2002)的研究方法,陈硕(2005)计算了1994年1月-2005年6月,我国外汇市场干预成本为-1189.23亿元。时卫干(2005)计算了1994-2004年6月末央行冲销成本共达8377.3亿元。由此可见,历史上央行外汇市场干预成本是巨大的,这两年随着储备规模的剧增,成本更大。在央行缺乏更多冲销手段和技巧的情况下,央行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有效性都受到牵制。
5、汇率损失日益加大
我国外汇储备资产大多集中于美元,显然要受到美元汇率波动的强烈影响。近年来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国贸易赤字规模不断扩大,巨额的赤字使美元存在巨大的贬值压力。在美元汇率呈现贬值趋势的情况下,以美元资产为主的外汇储备资产既面临实际购买力下降,又面临丧失转持其它货币资产带来的汇兑利润的风险。按照中国现有1万亿美元资产来计算,就有大致6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资产置于美元贬值的风险当中。如果根据美国经济学家的估计,美元“至少要贬值20%,最多可能贬值40%。”假设这一说法属实,那么,中国将损失1200亿-2400亿美元的外汇购买力。同时,由于欧元等其它货币的相对升值,如果储备资产没有及时进行币种转换,显然就丧失了潜在的利润。
参考文献
[1]唐欣,纬恩.东亚外汇储备管理体制的国际比较及借鉴[J].中国外汇管理,2005,(6).
[2]何帆.外汇储备的积极管理:新加坡、挪威的经验与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6,(6).
[3]姚淑梅,姚爱国.韩国外汇储备管理情况及对中国的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06,(60).
8.当前我国心理学中国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篇八
关键词:绿色发展;问题;路径探析
当前,由于人口剧增、资源枯竭、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全球生态问题加重,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成为21世纪全球面临的最大挑战。201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了《绿色经济报告》,对各国绿色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办法。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提出可持续发展开始,绿色发展首次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与生态文明一道成为“十三五”时期的重要发展理念。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发展观念上的转变与创新,是指导我国社会经济实践的不竭动力。
一、绿色发展的基本内涵
“绿色发展就是要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降低能耗和物耗,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相协调”。[1]绿色发展是我国在对发展模式创新过程中最新提出的一个发展理念,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强调在发展的过程中,把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都置于一个协调的范围内,实现人和自然全面健康,协调的发展。也即是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统一,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和谐发展是绿色发展的核心。绿色发展不仅仅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而且是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目标,以保护环境为原则,把“绿色化”、“生态化”作为绿色发展的主要内容。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但注重经济效益的提高,还要加强责任意识的提高。
(二)科学技术是绿色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杠杆。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人类不断地对自然进行索取,高污染和高耗能的發展方式让人类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传统工业化方式到生态文明社会的转型的绿色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创新越来越成为重要的发展动力,这种绿色科技方面的成就涉及传统资源能源高效节约、绿色能源开发及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等领域,将成为未来世界各国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和谐共生、有机统一的发展是绿色发展的模式。绿色发展是一项有机的、共生性的系统工程,对整个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都起着重要的意义。它是在人与自然矛盾最突出的时刻产生的,是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造性提出的现代发展理念,是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关系和谐共生,并对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进行有机统一管理与塑造。
二、绿色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直以来,由于受到现实技术和经济条件的制约,以及对环境标准工作认识深度的限制,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在粗放型发展道路上徘徊。当然,这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也是分不开的。绿色发展新理念是在十八届五中全会才首次被全面提出并作为“十三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就目前来看,这种发展模式在我国还存在很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方式滞后。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但是由于长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忽略了生态环境的保护,一味的向自然索取,从而导致出现了土地荒漠化、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承受力已经严重失衡,这种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我国实际情况的需要。在这种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下,我国企业往往在大量占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促进经济增长,认为自然环境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之间彼此不能兼容,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最终导致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二)绿色技术创新缺乏。当今世界各国绿色文明迅猛发展,很多国家和地区组织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绿色新政”“绿色经济”等措施。积极调整环境和能源之间的关系,试图通过科技创新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缓解本国社会矛盾,并在很多国际尖端领域掌握话语权。纵观可知,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一个大趋势。而我国在绿色创新技术产业方面存在很多不足,特别是在绿色生产技术、循环再利用技术、新能源开发、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这对于我国形成特色的绿色发展技术创新体制会造成一定的阻碍。
(三)绿色发展的制度建设不够完善。目前我国的绿色发展在制度建设领域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责任划分不明确,政府监管职能力度不够。由于经济快递发展,我国在多个发展领域协调和划分责任明显,并不断转变政府职能以应对复杂的发展局勢,虽然近些年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比较重视,对环境破坏的责任主体划分及监管措施也比较明确,中央也不仅仅把经济生产总值作为对地方的唯一考核目标,但长期的经济、社会与环境的矛盾冲突却一直没得到根本改变,绿色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协调作用还不明显,导致绿色发展领域的责任划分与政府监管落后。二是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缺乏全面性,法律规范性不强。绿色发展模式需要我国在环境领域的立法保障,但目前绿色发展违法成本过低导致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还时常发生,一些市场主体的违反环境法行为未得到及时发现,这体现了在环境监督过程中工作不够认真细致。而且部分法律条文对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缺乏全面系统的规范性,操作性差,导致法律监督执行不到位。
三、实现绿色发展的路径探析
实现绿色发展必须把先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绿色技术创新提高、公众绿色意识增强以及绿色发展制度健全,系统全面地解决绿色发展道路上存在的各种问题,把这种新的发展理念运用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道路中。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指经济增长的方式由低级向高级转变,由不可持续性向可持续性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出口拉动向出口、消费、投资协调发展转变;由结构失衡型向技术进步转变;由高碳经济型向低碳经济型转变;由资本投资拉动型向技术投资进步型转变。我国的绿色经济发展应该适应我国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低能耗、污染小、排放少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绿色经济有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绿色经济发展方式不仅仅要优化资源配置,而且还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加快形成创新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因此,我国在未来的经济发展战略中应该树立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意识,放弃过去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落后发展模式,不断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绿色发展进程。
(二)加快绿色发展技术创新。绿色技术创新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技术的创新,它是符合绿色发展的一种技术创新。只有推进绿色技术的创新,大力发展绿色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才能实现绿色发展,才能引领人们走进生态文明的新时代。习总书记曾指出:“要加快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为亚洲各国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科技支撑”。[2]我国不仅仅要追赶世界尖端领域的绿色发展技术,而且还要立足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在生产技术、循环再利用技术、新能源开发、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绿色支撑体系。
(三)健全完善绿色发展制度建设。绿色发展是健全生态文明的重要支撑,需要制度作为载体来保障。一是明确政府、企业及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要注意协调三方的关系,突出政府在绿色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十三五”期间,政府应加强和发挥绿色发展的监管制度,制定出一系列相应可行的配套措施,用政策予以支持。例如,对不注重环境保护的企业及个人,应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对注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的企业及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二是法律监督制度要有系统性和全面性。不能针对个别企业的个别现象,而是要针对同类企业的同类属性。通过法律的杠杆加强对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资源环境利用参与者的监督,以提供资源消耗、污染排放、绿色消费等方面的规范化指导,实现绿色发展道路。
综上所述,绿色发展是我国当前必须秉承的新的发展理念,我们应该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绿色发展这一新的理念,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关系,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六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R].《光明日报》,2010年6月8日.
[2]习近平:携手推进亚洲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EB/OL].[2010-04-10].http://news.xinhuanet.com/2010-04/10/c_1225999.htm
9.当前我国心理学中国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篇九
王嫒艳
发布时间:2010-09-29
一、当前我国保险营销的现状和问题
保险营销,是保险企业在充分了解消费者保险需求的基础上,利用险种、费率、保险促销等组合手段去满足顾客需要,从而实现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一种保险经营活动。我国的保险市场不论从市场结构还是专业的经营水平甚至是保险监管方面都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可是,在我国保险市场急需完善的情况下,保险营销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当前我国保险营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销售渠道单一,中介不发达。个人代理与团险业务员和行业代理占据主导,而经纪、直销等渠道所占份额不足,不能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中介不发达较严重的影响了保险业的营销市场的开发。
(二)适应新形势的营销手段不足。传统的“上门拜访”和“转介绍”等营销模式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需要立体式、多层次的营销方式来填补空白,使市场营销取得新的突破。在开发新市场,创新需求方面没有注意地区、险种和服务的差异,保险营销没有因地、因人、因险种实施差异化营销策略。保险企业实行人海战术,通过大比例提成的方法来刺激营销员的工作积极性,短期内似乎见效很快,能迅速带来保费的增长,但却是以付出客户和企业自身利益为代价,长期执行将恶化保险企业经营业绩,导致客户对保险业失去信心,逐渐陷入越重视推销,推销的难度越大的恶性循环之中。
(三)近年来,保险公司在了解客户的保险需求方面所做的市场调研、市场分析不足,所设计开发的险种不能满足市场需要,为在业务竞争中取得优势,保险公司不断开发新险种,以求吸引更多的客户。但从市场需求来看,这些保险产品的创新思路狭窄,形式单一,同构现象十分严重。这样不仅不能在功能上满足市场的需要,反而会加大民众对保险实质的歪曲理解,不利于保险业的长足发展。
(四)保险营销人员整体素质不高。许多保险企业在招收没有任何风险及其保险知识营销人员后,经过短期的培训,即上岗推销保险。一部分营销人员缺乏职业道德以及保险业的相关知识,致使在推销保险时经常出现各种违规、违法现象,极大地破坏了保险公司的形象。
(五)营销服务意识差。目前大多数市场营销的目标只局限于推销商品,在售后服务、跟踪服务方面重视不够。个别业务员素质低下,严重影响了公司品牌的树立和新市场的开发,柜面人员对待客户和业务员态度冷淡,理赔人员办理速度迟缓,影响了业务员的展业积极性,也损坏了保险公司形象。
二、关于保险营销存在问题的相关对策
(一)建立市场调研机制。市场调研就是对公司所面临的某一特定情况有关的数据和发现进行系统的统计、收集、分析和报告,市场调研有助于了解保险公司的计划的可行性,也有助于完善销售、寻找能拓展的领域以及探测来自竞争者的威胁。保险公司可以对产品供需关系及变动过程和趋势的基本信息进行调查研究,从而制定出更优的营销计划,对客户的需求及影响客户的需求的如文化程度、心理偏好、购买习惯等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制定出适合不同客户的营销计划,吸引更多客户来购买自己的产品,研究自己的竞争者,找出竞争者失败的原因,以避免自己以后犯类似的错误,对自己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进行调查研究。
(二)进行市场细分,实施差异化营销策略。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保险公司首先应该进行市场细分,根据不同客户的特点,根据他们的需求、购买力、偏好等方面,将这个巨大不同质的市场划分为小的、具有相似需求、购买行为及偏好也相似的子市场。针对不同子市场的特点,推出不同的适应各个子市场的保险产品和服务。还可以根据人口因素如性别、年龄、职业、收入、偏好等细分保险市场,应该针对不同客户的消费口味的差异开发不同的险种。
(三)进行保险产品的创新。近年来,我国保险公司虽然不断开发新险种,但是他们具有很大的重复性,具有鲜明个性的险种很少,使得各保险公司在低水平上重复建设,无法构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导致过度竞争和内耗较大,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保险公司要开展更多满足社会需要的的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从而扩大了保险公司的发展空间。
(四)提高保险营销人员整体素质。加强保险营销员管理是治本之策。新保险法规定保险专业代理机构、保险经纪人的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品行良好,熟悉保险法律、行政法规,具有履行职责所需的经营管理能力,保险经纪人因过错给投保人、被保险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不得欺骗保险人、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7月1日起中国保监会新颁布的《保险营销员管理规定》将正式施行。该规定将保险营销员从资格准人、从业行为管理直至市场退出纳人全程动态的监管,并强化了保险公司的管理责任以及保险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进一步完善了我国保险中介监管制度体系。该规定第条还明确指出从直接面对消费者的保险营销员人手强化保险业的监管,抓住了保险业发展的关键环节,这就意味着在国内沿用了多年的保险营销模式开始出现转型与变革。《保险营销员管理规定》的颁布施行,有利于规范保险服务营销行为,提高保险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有利于维护保险营销员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我国保险业又快又好地发展,有利于保护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并对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给予了明令禁止。
(五)树立大营销服务意识。保险公司要重视售后服务和跟踪服务,为消费者提供满意的售后服务,柜面人员对待客户和业务员态度热情,理赔人员应该加快办理速度,提高保险公司在投保人心目中的形象。在各保险公司现有客户信息服务网站的基础上,组建一个面对全社会的“保险公共服务信息平台”,一方面可对客户开辟统一受理服务需求的窗口,另一方面也为各成员间交流信息提供了快捷、高效的渠道。各成员在对承保的保额、客户健康状况、风险事故报告等资料有疑问的时候,可以通过此信息平台向其他成员发出查询信息,以互通有无,控制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而客户则可以向该信息平台发送投诉、理赔等服务需求信息,真正享受快捷、高效、优质的一站式服务。
(六)品牌营销战略。保险公司要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树立起公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保险公司要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强化和巩固顾客对品牌的忠诚,让公司成为客户购买保险的优先选择。同时保险公司应加强与市场调查公司的合作,对客户的保险需求、服务反馈、品牌形象等进行定期调查,实行针对性的产品、服务创新和品牌战略的调整。保险公司要实行全员服务,提高员工对公司品牌的热爱。公司应在创新上投人大量资源,包括管理、产品、渠道等的创新,严格自身的市场行为,赢得同业尊重。
(七)对现行的营销方式进行创新,推行保险网络营销。保险网络营销就是保险公司利用网络技术和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以达到开拓市场,增加盈利为目标的经营过程。保险公司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内部管理,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开展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是直接营销的最新方式,它是一种以互联网作为传播手段,通过对市场的循环营销,满足保险人与投保人双方需求的过程。
结束语
面对国内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保险市场,在维护好原有营销渠道的同时,保险公司要认清形势,找准定位,提高保险营销水平,建立市场调研机制,对现行的营销方式进行创新,推行保险网络营销品牌营销战略。另外保险公司要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树立起公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保险营销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保险营销员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保险公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红霞.保险营销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非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3]李飞.保险服务三重特征的营销价值.保险研究,2004
[4]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郭颂平、赵春梅.保险营销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6]姚海明.保险营销理论与案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10.当前我国心理学中国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篇十
近年来,随着事业单位面临的预算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很多事业单位已经完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阶段特征的转变,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亟需做出进一步的改革与完善,以适应财务核算的新要求。
一、当前我国预算会计体系存在的问题 1.会计主体存在问题
会计主体是指在会计上能独立的进行核算和监督的单位,具备独立的资金和经营活动。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体系是依据1998年颁布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而分为的三大类,但目前我国事业单位根据财政拨款方式的不同又分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三个会计制度已不能完全涵盖三种不同形式的事业单位。另外,由于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管理方式上已逐步的趋于企业化,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已经不能真实、可靠、完整的反应出这些事业单位的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因此当前的预算会计体系亟需根据事业单位的分类状况加以改革。2.会计目标存在问题
当前主流的会计目标有两种,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我国当前现行的预算会计体系主要是以受托责任观为主,主要用来出资方即政府对其经营状况和资源使用的有效性的监督,具体的讲,各类事业单位和行政部门接受政府财政拨款,同时向出资方即政府反映其履行职责状况。
3.会计核算内容问题会计核算的问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会计科目不完整,不能及时的调整以核算业务扩展的需要,很多事业单位发生的业务活动不能在当前科目中合理的反应出来,致使很多资金、基金项目不能纳入统一核算;二是由于预算会计适用的会计基础是收付实现制,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也就不能真实反映控制固定资产的净值,另外由于收付实现制导致已发生的负债不能在报表里反映,从而造成预算结余的虚增。
4.财务报告不完善问题目前我国预算会计体系的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预算执行情况表,不能对基本建设资金、社会保障资金等财务信息进行披露。目前的财务报告体系由于没有现金流量表和反映整体财务状况的合并报表,很多重要的财务信息没有披露出来。
二、预算会计体系改革的思路与建议
1.重新讨论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体系当前事业单位根据拨款方式不同分类为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前两种依靠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可以通过预算会计的方式加以管理,而对于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可以将其按照企业会计来管理,考虑到这种事业单位也存在社会公益性,应当将预算会计和企业会计准则综合起来,制定一个适用于这种特殊的事业单位。
2.会计目标要逐步引入决策有用观决策有用观的着重点在于不仅要对财政支持方提供决策有用信息,还要向其他有利益关系的相关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引入决策有用观的目的在于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监督,增强财务透明度,要向社会大众即纳税人提供包括预算执行和全面的财务信息等决策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敦促事业单位提高其工作效率。3.引入权责发生制,完善会计核算方法权责发生制的引入在于其优越性,与收付实现制相比,它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特定会计期间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具体的讲,对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实施收付实现制;对于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实施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将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有机的结合起来;对于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实施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的引入也并非全面的介入,而是在固定资产、债权债务以及报表的编制中落实。此外,会计科目的更新要跟上业务扩展的速度,及时的对预算会计体系进行更新和调整以保障财务信息的完整性。
4.完善财务报告披露制度完整的财务报告应当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包括:预算的执行情况、现金流量信息、资产负债和收入支出以及结余的会计信息、其他有关的非财务信息等。为了能完整的披露上述信息,建议财务报告制度应做出以下调整:一是增加现金流量表,不仅便于对现金的及时反映和管理,还能有效的对预算执行程加以监督;二是增加整体的合并报表,以此来反映政府整体的财务状况和收支水平;三是增加与财务报表相关的信息披露,对重大事件的非财务信息加以说明;四是出具独立审计机构的审计报告,一方面保证报告的可信力和透明度,一方面对事业单位工作效率起到敦促作用。(作者单位:枣庄市人民防空办公室)
王瑞雪 32
对现行预算会计的思考 孙艳红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财政局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6 2 6 0 0 0)摘要: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虽然与原预算会计制度相比,会计核算体系更加系统,会计息更加具有可比性。但是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现行的预算会计越来越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现有的预算会计体系不能全真实的反映我国的资金运动以及无法提供完整的反映相关部门的财务状况的财务报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完善的预算会计体系,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进行全面改革,逐步建立起适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公共管理、科学规范的政府会计体系,使现行的预会计能更好地为行政管理和社会大众服务。本文在通过国外典型国家新的权责发生制改革过程及成效的基础上,指出了几点我国可以借的两国改革的经验。关键词:预算会计核算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9(b)-0178-01
11.当前我国心理学中国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篇十一
关键词:政府采购;采购监督;人才培养;法律完善
自2003年1月《政府采购法》实施以来,我国政府采购工作在理论研究、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显著成就,采购活动有了明确的方向和规则,初步形成了法制化的运作机制。但是与国际上比较成熟的政府采购制度相比,我国政府采购在各方面的经验还不够足,政府采购制度在法制建设、监督管理、机构设置等很多方面都还存在缺陷。随着中国加入WTO,为了更好的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我们必须在实施采购的过程中发现缺失并逐步探索措施解决问题。
一、当前政府采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豪华采购”、“指定采购”等现象普遍
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采购规模的持续扩大,“豪华采购”“高价采购”“指定采购”等采购乱象也时有发生。尽管此前,财政部发文要求严禁配置明显超出机关办公基本需求的高档、高配置产品。但是采购苹果ITouch4当U盘、4万余元的超高配置笔记本电脑、豪华电动按摩椅、价值近3000元的工作服、苹果4手机当警务通等等以“工作需要”为噱头的“豪华采购”不断涌现。此外,近年来,由“指定品牌”或为某品牌、某生产供应者“量身定做”标准也是一些地方政府采购备受诟病的原因之一。“指定采购”使得某些人或某些部门在政府采购中为某种特殊利益把招标当成了糊弄上下级及群众的挡箭牌,这不仅有违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而且可能存在某些人想从招标采购中获利的行为。
(二)采购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我国的政府采购还未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对采购人才的培养也稍显滞后。与一般的采购业务不同的是,政府采购业务需要专业化的人才来进行管理,因此工作人员既要有一定的采购知识,还要熟悉相关法律法规、操作程序。然而当前我国政府采购队伍主要由来自于综合部门或财政部门的人员组成,他们的专业知识有限,这将导致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受制于复合型采购人才的缺失。
(三)政府采购的效率低
虽然我国《政府采购法》第六条明确规定:“政府采购应当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进行。” 但是由于预算编制粗糙,很多部门和单位往往不按预算进行政府采购,造成采购效率低下。另外公开招标采购虽然在公正、公平和竞争性方面有其独特优势,但其采购周期长、程序复杂、效率较低,也常造成采购结果不尽人意。
(四)制度不完善,操作中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
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有关政府采购的很多法律法规建设还仅处于初步阶段,尚未形成体系化的法律法规。全国各省市各自为政、自行制定相关操作规则的情况非常普遍,操作规则呈现出立法层次不高、地域性强、内容分散、权威性不够等特点。现存的《招投标法》和《政府采购法》虽然指导思想相同,但是在很多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与规范的政府采购法规的要求相距甚远。自2003年1月《政府采购法》颁行以来,与之相配套的《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在2015年3月1日刚刚颁行,还尚未有效发挥作用。此外,目前在政府采购立法上,过于偏重过程、程序、方式和合同之类,而对应该采购什么、采购多少、为何采购等缺乏明确的规定,对各类政府采购人的需求缺乏有效监管。这对全面推进和完善政府采購工作极为不利,也给政府采购实务操作带来了很多问题和矛盾。
(五)政府采购监督不力
政府采购监督是《政府采购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采购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及采购活动能否保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可靠保证和重要前提。在实际采购过程中,存在对采购人、供应商、操作机构、管理机构监督不到位等突出问题。由于对采购人的监督往往采取以事后的、突击性为特点的专项检查方式,致使违规违纪现象已经屡见不鲜。不执行政府采购预算、违反采购政策、随意采购等现象屡禁不止,干扰了正常的采购工作秩序。政府采购的整个过程基本上是在财政部门之间进行,监督实际上还是一种体制内的监督,公示公开的信息往往太过于简单,社会力量难以进行有效的监督。在很多地区,监督检查效果受人为因素干扰,经常出现权力大于法律,人情大于法律,致使监督检查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二、完善政府采购的思考与建议
(一)遏止“豪华采购”、“指定采购”等采购乱象
第一,将采购计划纳入财政预算,增加透明度。要完善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制定合法合理的财政预算,同时采购部门和监管机关要及时、无偿的将政府预算、决算明细和采购各环节信息毫无保留的向社会公开,加大人民对政府采购的监督。
第二,除有充分合理理由必须采购某个特定品牌外,原则上不得提出指定品牌要求。即使指定某个品牌也必须经过严格报批审核,而不能随心所欲。而要顺利实现这一点,关键要制定相应的通用和专用设备配置标准。对于通用产品和服务项目,政府应当规定统一的功能和价格标准,在制度上明确什么情况下指定品牌、由谁指定品牌的问题,在评标中考虑引入产品品牌分,避免低质产品低价中标,特别是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监管作用,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
(二)改革人才培养机制
竞争的根本是人才的竞争,市场需求决定政府采购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当前情形下,政府采购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显得尤为紧迫。政府采购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门“合金”文化,涉及到财政、预算、审计、工程、法律等多方面的知识,这就决定了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复合型人才除了专业成绩扎实外,外语、计算机、科学研究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谈判技巧也是必须具备的技能。同时,人格品德的提升也不可忽视。技术质量好比产品的技术含量,道德素质则如同产品的品牌形象。一个产品,仅有技术含量而品牌形象不佳是无法畅销市场的。同样,一个人技术质量再高,而道德素质低劣,也是无法立足社会的。那么,政府采购需要的也是德才兼备的两用人才。
(三)提高政府采购效率
第一,将批量集中采购纳入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统筹考虑。批量集中采购是集中采购的应有之义,也是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重要措施。敦促供应商及时履约,提高采购效率。
第二,大力推进政府采购电子商城试点,利用电子化手段解决采购效率问题。比如,通过在电子商城中开辟批量集中采购和团购频道,以电子拍卖方式实施竞价采购,在降低价格的同时有效提高采购效率。
第三,根据采购项目的需求特点和计划数量灵活选择采购方式,尽可能缩短采购组织时间;研究打通政府采购定制市场与普通消费市场界限的具体措施,缩短供应商生(下转第236页)(上接第233页)产和供货时间。
第四,加強采购的计划性和政府采购预算编制的准确性。政府采购预算编制要精确到品目、数量、价格,在执行过程中也要强调计划性,按计划采购。
(四)构建完备的政府采购法律体系
尽快统一《政府采购法》和《招投标法》,妥善解决两法并存的问题,建立一个系统化、多层次的政府采购法律体系,最大限度的保证政府采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率,强化支出管理,防止腐败发生。充分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细化监管的法律条款,明确处罚标准和办法,增强违规违纪处罚的刚性,真正发挥法律的威慑力。同时就政府采购的相关制度制定具体的办法,进一步丰富政府采购法律制度体系,使政府采购活动具有更加明确的法律规定。此外,还要充分考虑国际法律规则,制定符合国际规则的政府采购法律体系。
(五)加大政府采购监督力度
加大政府采购监督管理力度,是控制风险、预防腐败、实现采购“三公”的重要保证。将政府采购置于阳光下,接受人大和社会的监督,排除监督检查受人为因素的干扰,杜绝权力大于法律,人情大于法律的丑恶现象。要打破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单一行政监督,充分引入社会监督、网络监督机制。增强集中采购机构透明度,合理选择公开招标评标办法。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一部统一的采购信息发布系统,使信息发布能够及时和准确的向公众公开,增大政府采购的透明度,评标办法可以分为最低价法、综合法、性价比法。最低价法适用于标准、定制商品及通用服务项目;综合法适用于总承包工程、技术要求较高、专业性较强、施工工序复杂的工程。性价比法目前的使用率较低。我们要对具体项目具体分析采用合理的评标办法,使采购项目及时合理的完成。
三、结语
政府采购如何顺应十三届五中全会的精神以及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已经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随着我国已经加入WTO以及政府采购规模的逐日扩大,我们应该结合我国国情并借鉴国际上一些政府采购开展的好的国家的有关法律和资料,从而建立起一个符合我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严密、科学的政府采购法律体系,从而满足我国政府采购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徐峰.我国政府采购若干问题的研究.江苏商论,2005(4)
[3]李素霞.我国政府采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新西部(下半月),2010(5)
12.当前我国心理学中国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篇十二
1 当前我国建筑节能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对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
建筑节能关系到亿万群众的切身利益, 由于宣传力度不够, 我国还没有形成对建筑节能重要性的基本认识, 对建筑节能的了解不足。建筑行业的从业人员, 尤其是中小城市和乡镇, 由于建筑节能管理不到位, 节能意识淡薄, 对相关技术知之甚少, 建筑节能开展较差。建筑节能设计人员当中, 有些人未经专门培训, 其设计质量让人难以信服, 于是, 出现建筑节能设计与采暖设备的非节能设计之间的矛盾。实践证明, 各级领导的重视程度会直接关系到建筑节能事业的发展, 如京津等地有关领导较早重视, 认真贯彻节能标准和法规, 就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而有些地方, 特别是中小城市, 则对此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 致使建筑节能推广工作长期停滞不前。
1.2 缺乏配套完善的建筑节能法律法规
我国虽已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制定了一批建筑节能及其应用技术标准和规范, 如《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推 (采暖居住建筑部分) 》中针对建筑节能50%的要求提出了不同地区采暖居住建筑各部分围护结构传热系数限值的规定, 并且已被纳入《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房屋建筑部分) 》。但未制定对建筑节能的相关法律、法规, 因而建筑节能工作基本上处于无法可依的状况。同时建筑节能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作, 但国家及地方缺乏对建筑节能的实质性经济鼓励政策, 建筑节能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
1.3 国家对建筑节能技术创新支持力度不够
建筑节能的顺利推进, 还有赖于经济上可以承受的先进成熟的技术, 以及质量合格, 数量足够的产品的支持, 但是, 正在起步发展中的建筑节能产业, 作为一个复杂多样的产业群体, 存在起点低、技术水平不高、创新能力弱的问题。目前, 夏热冬冷地区和夏热冬暖地区的建筑节能标准已经颁布实施, 这些标准的实施需要大量成熟可行的技术和产品作为支撑, 但国家在建筑节能技术开发和创新方面的支持力度还很不够, 导致目前建筑节能行业鱼龙混杂, 很不规范。大量的建筑节能建材质量都难以保证, 建筑构造设计的疏漏, 施工质量无法保证都使人担忧竣工后交付使用的建筑其节能指标能否达到设计要求。
1.4 建筑节能管理体制不顺畅
建筑节能工作除了应该注意建筑门窗、建筑屋顶和采暖制冷系统的用能效率外, 建筑物的围护墙体节能也是十分重要的方面。建筑节能不抓墙体革新不可能达到节能的效果, 同样, 墙体革新不与建筑节能相结合, 也失去了墙体革新的作用。但长期以来, 建筑节能工作缺乏强有力的管理机构。虽然建设部已成立了建筑节能协调领导小组和专门的建筑节能协调组办公室, 但到目前为止很多地方仍未成立相应的建筑节能专项管理机构, 因而建筑节能工作难以推动。
2 加强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措施
2.1 加强建筑节能的宣传教育
节能建筑示范重点工程。应积极开展建筑节能示范工程, 实施建筑节能市级示范项目。宁波应采用典型引路的方法, 迅速确立一批节能建筑示范工程, 并以此为载体, 总结经验、完善政策、开发技术以推动建筑节能工作的前进。对建成的示范工程进行评测, 总结经验并通过新闻发布和现场交流的方式对起到示范作用的新技术、新产品进行推广, 同时淘汰落后的高能耗的技术和产品。公众建筑节能宣传活动。应针对不同的管理对象和环节、不同阶层的人员, 广泛全面的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和普及宣传节能教育等工作。
2.2 完善相关配套建筑节能法制
协调明确各有关部门的责任义务和工作重点, 将建筑节能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为建筑节能工作有效实行提供保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建设工程项目各个环节中执行建筑节能相关标准的监管, 必须严格执行《关于新建居住建筑严格执行节能设计标准的通知 (建科[2005]55号) 》文件, 落实各项规定, 建设单位应按照相应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技术要求委托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开工建设, 并对节能工程组织专项验收;设计单位应严格按照设计标准和节能要求进行节能设计, 设计文件应包含节能专篇和热工计算书, 保证设计质量;施工单位应按照通过审查的设计文件和节能施工技术标准要求进行施工;监理单位应依照法律法规、节能技术标准、节能设计文件、建设工程承包合同以及监理合同对节能工程建设实施监理;节能厂商应提供满足国家现行标准规范要求的节能技术及产品。
2.3 实施绿色建筑评估标准
绿色建筑评估系统是其成熟的标志性的运行模式, 有助于人们理解绿色建筑的内涵, 在市场范围内提供一定的规范和标准, 形成优绿优价的价格确定机制, 从而达到规范市场的目的。2005年, 建设部与科技部联合发布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和《绿色建筑评估标准》。我国应该建立健全绿色建筑的评估、认证、标识等制度, 逐步形成和完善推广绿色建筑的法律法规体系。对绿色建筑的外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供热 (供冷) 系统效率、实际节能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估和界定。
2.4 创新改革建筑节能技术
1) 墙材。
根据《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 我们积极推进废物综合利用。要以粉煤灰、煤矸石、尾矿和冶金、化工废渣及有机废水综合利用为重点, 推进工业废物综合利用。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 全面深化墙材改革。发展研制能源消耗低、稳定性好、施工方便快捷、热工性能优良的新型墙体材料。
2) 门窗。
在建筑围护结构总能耗当中, 建筑门窗的能耗占其能耗的50%, 是建筑物保温性能最薄弱的地方。建筑的外窗玻璃已从采用普通单层玻璃、双层玻璃向中空玻璃、充气玻璃、低辐射玻璃等高技术节能门窗发展。我们应重点开发和推广建筑门窗和建筑幕墙全周边高性能密封技术、高性能中空玻璃和经济型双玻系列产品工艺技术、铝合金专用型材及镀锌彩板专用异型材料热技术、复合型门窗专用材料开发和推广应用技术、门窗及幕墙保温隔热技术、门窗和幕墙成套技术、建筑门窗与太阳能一体化应用技术、门窗及幕墙结构与围护结构的一体化节能技术、门窗与外遮阳一体化节能技术等新技术体系。
3) 屋顶楼板。
我国很多地区在夏季太阳辐射和室外气温的综合作用下, 屋顶造成的室内外温差传热耗热量大于任何一面外墙或地面的耗热量, 顶层用户人体极为不舒适, 也大大增加空调能耗, 提高屋面的保温隔热性能, 对提高抵抗夏季室外过热作用的能力尤其重要, 这也是减少空调耗能, 改善室内热环境的一个重要措施。
4) 实行叠压供水方式。
近年来有一新型的供水设备———无负压变频恒压供水出现, 该系统与传统给水设备的最大区别是引水方式的不同。无负压变频恒压供水系统的水泵是直接连接在市政管网上, 充分利用市政管网余压, 节能效果好。其工作原理如下:自来水管网的水直接进入调节罐, 罐内的空气从真空消除器内排出, 待水充满后, 真空消除器自动关闭。当自来水能够满足用水压力及水量要求时, 设备通过旁通止回阀向用水管网直接供水;当自来水管网的压力不能满足用水要求时, 系统通过压力传感器给出起泵信号启动水泵运行。水泵供水时, 若自来水管网的水量大于水泵流量, 系统保持正常供水;用水高峰期时, 若自来水管网水量小于水泵流量时, 调节罐内的水作为补充水源仍能正常供水, 此时, 空气由真空消除器进入调节罐, 消除了自来水管网的负压, 用水高峰期过后, 系统恢复正常的状态。
总之, 我国建筑节能进展不容乐观, 高耗能建筑越来越多, 为此相关方面需要对各种利益做出权衡, 根据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制定规则, 并严格、公正地执行建筑节能规则。
摘要:结合社会实际, 分析了当前我国建筑节能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措施, 指出应加强宣传, 完善制度, 实施绿色建筑评估标准, 创新节能技术, 以期促进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推进和发展。
关键词:建筑,节能,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措施
参考文献
[1]陈咏梅.建筑外围护结构自保温体系的研究与应用[J].建筑施工, 2006 (9) :31-32.
[2]钟契夫, 许光建.长期发展规划的基础理论和方法[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2:27.
[3]韦延年.建筑节能是推动新型墙材发展的动力[J].建筑砌块与砌块建筑, 2002 (2) :13-15.
[4]常金秋.建筑给水设计的节水问题[J].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06, 6 (2) :58-60.
13.当前我国心理学中国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篇十三
内容摘要:进入21世纪,经济的高速发展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城市规划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本文就目前我国城市规划现状作了系统梳理,针对目前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探讨了现代化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文章指出,城市规划应以保护环境作为前提条件,以追求和谐作为基本准则,以人性化作为核心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城市规划 现状 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同时响应世界范围内信息化、市场化、法制化、生态化的趋势,新时期的城市规划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台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自然环境的保护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将在规划中凸显,追求和谐的基本准则将成为亮点。因此,为适应新时期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要通过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探索,认清我国在大规模城市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汲取其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在城市规划中的成功做法,努力开创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新局面。
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
纵观我国城市建设过程,在肯定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在今后的大规模城市规划建设中加以妥善合理的解决,必将严重影响到我国城市建设质量,以致患上难以解决的“城市病”,造成建设资源的极大浪费。中科院院士陆大道说,我国不少地方正在走入城市规划“蔓延式”发展的误区。主要表现为:不切实际地发展“国际大都市”,大建开发区、新城和大学城,以及政府办公区大搬家。据不完全统计,各地提出要建设国际性大都市的城市有183个。许多城市提出不切实际的发展目标,要求按现有人口和产业规模的两倍乃至三倍、四倍进行大城市规划。
对城市发展规律的不了解,造成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大量浪费。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朱介鸣说,不少城市采用“筑巢引凤”模式,急切地规划和实施新市中心商务区(CBD)建设,但是很少达到规划预期的目标。这是因为,中央商务区是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到一定程度后才产生的城市功能需求,大多数城市目前仍以低产值的零售业为主。低级的商业零售不需要中央商务区,低产值服务业只需要低质量的办公空间,而无力承受高质量中央商务区的高租金。陆大道指出,我国城市化不能走美国那样的“蔓延式”发展道路,城市建设标准也不应该过分豪华和奢侈,必须走一条“高密度、高效率、节约型、现代化”的城市发展道路。
我国现阶段城市规划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城市规划随意性
城市建设,规划先行。城市广场、社区街道、景观绿化等建设都应该纳入城市规划。然而,在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经常被改动,表现出了很强的随意性。究其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第二,地方领导的更替。第三,利益驱使。首先来自地方的利益,地方政府为了寻求财力大多热衷于土地出让,这些都牵涉到城市的规划。其次是个人利益,有些个人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操纵或诱导规划的调整,从中牟利。这一切都使现阶段部分城市的规划出现了随意性大的特征。
(二)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
任何一个城市,从形成到发展,都有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伴随这一过程必定会有大量的文化遗迹。但是在现阶段的旧城改造过程中,蕴涵了深厚文化底蕴的大量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历史文化街等遭到了严重破坏。
(三)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高低不仅仅要看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城市设施的完善程度,还要看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评价一个城市是否适宜于居住,并不在于城市规模的大小、建筑的高低,而是要看城市的布局是否合理,是否具有健康的生态环境,城市的规划建设是否具有人性化,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然而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一方面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焕然一新的城市面貌,另一方面却对城市的生态环境产生强烈的冲击。虽然国家也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些法律法规仅仅流于形式却难以得到落实。
(四)追求速度忽视质量
在城市化过程中,一些城市为了改变形象早出政绩,大搞特搞献礼工程、形象工程,片面追求建设的高速度,忽视客观规律,盲目蛮干,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损失。
(五)规划缺乏前瞻性
目前交通拥挤几乎成为每个城市的通病,这除了与我国汽车业的迅速发展分不开,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城市规划中缺乏前瞻性。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私家车的普及率提高,城市中道路的数量和宽度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行路难的现象凸显。在许多旧城区中,人口密度大、公共设施缺乏、户外活动空间有限,公众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严重影响了城市居住生活质量。这一切都与城市规划缺乏前瞻性有关,没有在近期或是较长一段时期内给建设留有一定发展空间,导致了大量的拆迁现象。
(六)照搬照抄现象盛行
一个城市独特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造就了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古韵,因此,在城市规划中需要凸显当地的历史特色及地理特色。然而,在城市规划中照搬照抄、拿来主义,趋同化现象严重,风情各异、不同特色的城市景象已经不复存在,代而取之的是千篇一律的再造城市。这样城市就失去了传统文化的灵魂与活力,在失去特色的同时也失去了竞争力。
我国城市规划改进的思考
(一)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不能仅仅限于理想模式的探讨,还要注重务实,从我国的特有国情出发,及时调整思路,加强应用理论的研究,以动态地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说,城市规划中规划研究是基础,规划技术是保证,规划实施是关键。
1.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的协调发展是当代城市发展的主流。城市规划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所难免,但要采取科学合理的规划措施把这种消极影响降到最低,要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彻到规划的各个层面上。
2.人性化的规划理念。城市规划是一项与城市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主体性行为,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身发展的关系。所以说,不管怎样规划,首先应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如果一个城市规划不是从人的思路出发,再完美的技术条件、再雄厚的物质投资都是微不足道的。应该把城市的规划提高到人性的高度来对待,让城市规划体现人文关怀。
3.追求和谐的基本准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城市规划要特别注重生态的平衡性、产业的协调性、布局的合理性等等。城市的空间结构布局和土地利用并不取决于科学性,而是取决于利益冲突和价值判断。从这个层面上说,城市规划实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在这一过程中要照顾各方利益,统筹兼顾,以实现和谐的最终目标。
(二)规划实施
规划实施是指规划由蓝图变为现实的过程,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实施的不可逆转性。城市的面貌最终是由规划的实施阶段决定的。目前,我国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各项法律法规还不完善,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的变化都将影响规划的实施。
1.强化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加强城市规划的法制化进程,包括规划阶段和实施阶段都要注重法律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提高规划的严肃性,这与城市规划的性质分不开,法制建设是保证规划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1989年国家出台《城市规划法》,该项法律的实施真正将我国城市规划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但目前地方性法规仍然需要完善。因此,要避免规划失效,使城市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必须加大执法力度,推进执法进程,完善执法措施,强化对规划主体和客体的约束机制。
2.城市规划管理科学化。所谓城市规划管理是指城市政府依据相关法规对城市规划实施的管理。实质上它是对城市中各项建设项目的组织、控制、协调的过程。要与时俱进,对城市建设进行动态的管理、监测,同时规划部门要对反馈上来的信息进行综合考察论证,并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对规划方案进行及时的补充和调整,这样才能实现城市建设的科学合理性。所以如何消除日益严重的“城市病”,如何改变城乡分离、地方保护、恶性竞争的弊病等问题是我国城市化发展面临和必须解决的问题。由中国市长协会组织编写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3-2004)》(以下简称《报告》)对这些问题做出了回答。只有由原先的单极式城市扩张,转变为组团式城市群的培育,才能一举克服传统城市化进程中的弊病。
当前大力培育组团式城市群,有利于我国城市化战略进程的加快和良性发展。比如目前我国正在形成的珠三角、长三角、京津环渤海湾三大组团式城市群,有助于避免城市摊大饼式的单极化扩张。同时,应用组团式城市群代替单一城市扩张,经济上可以取得台阶式的提升、社会上可加速消除二元结构、生态上能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系统上可以形成等级有序的效率体系。《报告》预计,2020年我国三大组团式城市群有望发育成熟。对于我国城市化战略的空间分布,《报告》提出了“三维分布”的设计方案,即除上述三大城市群外,应创建七大城市带(线),分别是沿长江城市带、沿京广铁路城市带、沿欧亚大陆桥城市带、沿中国东部海岸城市带、哈长沈大城市带、绵德成渝沿线城市带和海峡西岸城市带。同时,还应发展若干中心城市,最终形成点、线、面协调发展的城市化进程。《报告》首席科学家牛文元表示,这样的城市空间战略一旦成熟,在占全国总面积8%的土地上,将容纳全国55%的人口,产出全国GDP的80%和全国工业总产值的90%。“这样中国其他广大地区的„发展压力‟才能从根本上得到缓解。”
14.当前我国心理学中国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篇十四
摘要: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也是从严治政,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的根本要求。然而,当前我国依法行政仍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依法行政进程和依法治国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保证依法行政落到实处,保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如期实现。
关键词:依法行政;存在问题;研究;对策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新形势下我国各族人民为之努力奋斗的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也是从严治政,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的根本要求。能否全面贯彻依法行政,是直接关系到我国法治国家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问题。无可否认,经过近些年来的努力,我国的行政法制建设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立法、执法、司法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逐步走上正轨。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依法行政不断暴露出一些缺陷和不足,还存在着许许多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依法行政进程和依法治国目标的实现。因此,研究和解决当前我国依法行政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依法行政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立法活动,法制建设特别是行政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依法行政的观念日益深人人心,政府依法行政的状况不断改善,同时进一步加大了立法力度,为依法行政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20多年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大量的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职能迅速转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上来,为依法行政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在行政执法方面,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真正做到有法必依。特别是近年来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实行收支两条线,罚款与罚没财物全部上缴财政;在行政执法的一些领域,如城市管理等进行了相对集中的行政执法权试点,减少了职责交叉造成的乱执法现象;减少事前审批和发证,加强事后监督检查,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工作;加强行政执法程序的制度建设,推进行政执法行为的规范化;采取考试录用行政执法人员的办法,提高了行政执法人员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等。
在行政执法不断取得进步的同时,行政执法监督体系也不断完善。国家颁布了许多有关行政执法监督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了对行政权力行使的监督、制约机制。在行政机关外部实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群众监督、司法监督;在行政机关内部,实行审计、监察等专门机关监督、上级对下级监督,还有对抽象行政行为实施监督的法规规章备案制度和对具体行政行为实施监督的行政复议制度以及执法监督检查制度。不少地方还建立了行政执法责任制、错案责任追究制、规范性文件和重大行政行为备案审查制度等行政执法监督制度,开始从不同角度对行政执法予以监督。
然而,我们在肯定行政法制建设取得成绩的同时,不可否认,在现阶段的依法行政活动中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缺陷和不足,这些问题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
(一)行政立法的不规范和不完善
依法行政的前提和依据是要有健全和完善的行政法律体系。我国目前行政立法还存在不尽如人意的问题:一是行政立法不规范。尽管我国二十多年来制定了大量的行政法规,但行政立法仍然很不规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做到依法行政,必须限制行政机关的自我立法,减少地方立法。由于行政立法权在“依法行政”口号下日益膨胀,加上行政立法法治监控机制的残缺,行政立法显露出架空、取代甚至凌驾于法律之上的危险倾向,因而行政法律规范急剧增多;行政法律粗疏,由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和规章补充、细化,甚至取而代之,这就难免形成行政执法机关为自己制造执法依据的不正常现象,出现了政府既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同时又是市场中的“运动员”和“裁判员”。二是行政立法不完善。一些领域还没有相应的行政法律、法规来加以调整,致使法律出现了一些空白地带,特别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迫切需要的一些法律、法规尚未出台,以至于行政机关无法可依、无章可循,严重影响了依法行政。
(二)行政执法机构不健全。职责不清
首先,行政执法机构不健全,行政执法机关设置不完善。有的法律、法规规定应该设立的机构没有设置,不该设置的机构、部门又到处设置,致使行政机构重叠、部门林立,层次过多,而机构臃肿又导致人浮于事、运转不灵,出现工作上互相推诿扯皮、官僚主义以及沉重的财政负担等弊端。其次,行政执法机构之间权限不明,职责不清。在我国的执法体制中,长期存在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权限不分的弊端。行政职能与企业职能合而为一,管理权、经营权与行政处罚权集于一身,这样很难做到自己监督自己和公正执法。这样的后果是,好管的、有利可图的,各执法部门都要争着管,出现行政执法的“密集地带”;不好管的、责任大的、无利可图的,各部门都不去管,互相推诿,出现了行政执法的“空白地带”。
(三)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
权力必须受到监督和控制,否则就会被滥用。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行政系统内外结合的监督体系,有党的监督、人大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和行政机关内部专门机关以及上下级的监督,还有民主党派、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但这些监督却没有发挥强有力的作用,并未真正促使行政主体依法行政,腐败现象依然严重,行政侵权、越权、违法事件时有发生,阻碍了依法治国建设的进程。目前我国行政执法监督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行政监督立法残缺。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行政监督法》及与其配套的法规、规章来统一规范行政监督主体与客体的权利和义务、程序和时效及法律责任,我国一些有关法律法规或笼统缺乏可操作性或职权重叠交叉而使有关监督主体互相推诿,监督不力。二是执法监督机制不尽合理。不少监督部门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地位低、权力小、权威性差。监督工作未能切实做到经常化、制度化,靠搞突击检查,未建立并认真实行监督责任制,当出现执法违法行为时相互推诿、无人追查。三是社会监督、民主监督的力度不够。人民政协、民主党派、工青妇残等社会团体往往因经费不足、实际法律地位低等原因不能或不敢去行使监督权。在西方被称为“第四种权力”的新闻舆论监督,也因种种原因而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监督职能。
(四)行政执法人员素质低、数量少
法律需要有人去实施、去操作,而依法行政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行政管理日趋专业化、复杂化,因此对执法人员的要求很高,不仅要具有较强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要有较高的法律素质。目前行政人员的分布极不合理,较高素质的行政人员主要集中在高层行政机关,而基层行政机关的行政人员不仅文化素质低,而且法律意识淡薄。行政人员素质的低下,在执法中往往会出现重视权力和局部利益,忽视执法责任和义务;不依程序执法、随意性大;野蛮执法、滥用职权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威信,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另一方面,我国执法人员的数量少,而行政执法范围广、数量大,任务繁重,这也直接影响到行政执法的数量和质量。一些不具备行政执法资格的人员顶岗执法,既严重影响行政执法机关的形象,又增加了执法的成本。特别是一些边远地区,不仅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低,而且严重。
(五)依法行政的保障制度不健全
授权不充分是保障不力的重要表现,也是导致权责不对称的重要因素。依法行政的成本应该由国家来解决,不能由行政机关自行解决。而目前的情况是不少执法单位实行“自费执法”,即实行自收自支,以收费和罚没收入作为经费来源,甚至有的地方政府给执法部门分配罚款任务,有些单位将罚款与执法人员收入和奖金挂钩。对行政执法人员的人身保障制度也不健全。在依法行政过程中,行政执法人员遭到人身攻击和人格侮辱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对侵犯执法人员人身权利的违法行为的处罚规定不严格、不具体,以致在很多情况下严重影响了依法行政的顺利开展。
二、全面推进我国依法行政的主要措施
为了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保证依法行政顺利发展和建设法治国家目标的如期实现,必须下苦工夫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解决当前依法行政存在的突出问题,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一)加强和完善行政立法,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1.加快立法步伐,改变执法依据不完备状况。首先要加快制定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法律、法规,把国家的有关政策尽快上升为法律法规,使政策法律化,从而避免因无法可依造成的行政执法职能混乱;其次要改变实施细则滞后、法规不配套的现象;再次要加快制定和完善行政执法本身的法律规范。
2.改进立法工作,增强执法依据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这就要求执法依据的规定要明确、具体、可行,要与改革开放的进程相适应,要处理好职能、权利和义务、责任的关系,加强对违法行为制裁的力度。
(二)改革行政执法体制,为行政执法提供有利条件
我国目前依法行政存在的诸多问题和我国行政执法体制不科学、不合理有很大关系,因此必须从改革行政执法体制人手,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学的行政执法体制。我国行政执法体制问题的核心在于行政执法的机构设置和权力配置,当前迫切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1.明确行政执法主体资格,清理和整顿行政执法机构。健全行政执法体制首要的事情就是要有合理科学的机构设置。第一,行政执法机构设置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无须要求上下对口,整齐划一;第二,规定行政执法机构限额、各级人员编制总额和各部门编制人数,规定机构层次,减少运转环节。对于不具备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人员,要坚决将其清理出行政执法队伍;第三,实现行政执法体制的法律化、制度化,真正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调整行政执法权的配置,从横向适当集中行政执法权,从纵向适当分解行政执法权。
(三)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强化行政执法的监督
1.加强行政机关内部监督。首先,设立相对独立的行政执法监督机构。实行执法与执法监督的职能分离,组建专门的行政执法监督机构。专门监督机构实行垂直领导体制,改变其对同级行政机关的依附地位,使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且赋予其较高的地位和权威,使监督机关不受同级党政机关及其领导的干扰,独立开展工作。其次,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的各种具体制度。包括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行政执法错案责任追究制度、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认证及持证执法制度、行政执法督查制度、行政执法统计制度等。再次,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行政执法队伍和行政执法监督队伍。
2.强化行政执法的外部监督机制。一是加强和改善人大监督,确保人大监督的权威性。监督一府两院是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能。可在人大常委会中设立专门负责行政执法监督的机构,为人大监督职能的落实提供组织上的保证,以确保人大监督行政执法工作的经常性和有效性。该机构应对行政执法中的重大个案事项直接进行监督,同时解决各监督主体在行政执法监督中出现的问题。二是强化行政执法的司法监督。要进行司法体制改革,建立自上而下垂直的司法系统,从制度上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加大司法机关的监督力度和范围。三是加强舆论监督。要建立完备、合理的新闻法律制度,加快新闻舆论监督方面的立法,扩大新闻舆论监督的范围,加大新闻舆论监督的力度,增强新闻舆论监督的权威性和实效性。四是加强群众监督。让群众参与领导干部的公选,群众意见应占任免干部决定权的相当分量,多数群众不满意不能任命。
(四)加强依法行政法律制度保障,确保执法人员人身、财产安全
如前所述,授权不充分是保障不力的重要表现之一。授权不充分往往出现下列两种情况:一是国家行政机关在其决定得不到切实执行甚至束手无策时,只有通过其他途径解决,严重地影响了国家行政管理的效率。二是国家行政机关在采取行政强制执法措施时无法可依,往往容易侵犯公民的正当权益,并且国家利益有时也难以得到有效保护,其中突出的表现就是国家应得的收入无法上缴国库。因此,可以通过制定《行政强制法》来解决上述问题。拟制定的《行政强制法》应增加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强制执行权限,扩大行政强制执行范围,设立必要的法律监督制度,以利于行政执法主体准确执法。针对我国目前存在的“自费执法”,可以通过加强对行政处罚行为的财政监督和司法监督,尤其是充分发挥各级人大及其常设机构在监督行政执法主体行政处罚中的重要作用。在依法行政过程中还存在另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对行政执法人员的人身、财产保障制度不健全。这就要求加大对威胁行政执法人员人身、财产安全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使行政执法人员能够放心大胆地投入工作,积极主动地提高依法行政的积极性。
(五)强化法制教育。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的意识
依法行政的深刻内涵是法律高于行政,具体地说是行政权力要依法设定,即行政组织与职权必须由《宪法》和法律设定。任何行政活动都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不能违反、超越《宪法》和法律,或与《宪法》和法律相抵触。行政机关处理行政事务时,必须严格依法进行。行政权的行使不得侵犯或损害公民、组织的合法权益。没有《宪法》和法律的授权,行政机关不得限制、剥夺公民的权利,不得增加公民的特定义务,也不得为任何特定的人设定权利或免除特定的义务。因此,依法行政的本质是要求行政机关培养法律高于行政的行政执法意识。这需要不断加强宣传教育,要将法律知识作为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考核的重要内容,做到学法日常化、培训制度化、考核经常化。对行政执法人员,尤其是领导
干部要坚持不懈地强化严格依法办事的教育,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行政权受制于法律规定、服务于公共利益的观念。
(六)加强队伍建设,建立高效率高素质的执法队伍
1.要坚持不懈地抓好行政执法人员的政治、思想道德教育,不断增强法治意识,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正确处理好严格行政执法和自由裁量权的关系,坚持合理性原则,正确行使自由裁量权。
2.要更新行政执法理念。首先要树立社会主义的人民主权观念。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的权力高于一切,依法治国就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依法治国的出发点和归宿,树立社会主义的人民主权观念;其次要大力宣传公民权利本位的思想。现代法治是以制约权力和保障权利为核心,公民是权利的主张者和维护者,国家存在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公民享有更大限度的个人自由和权利;最后抛弃群众运动式的执法思维。以规范政府行政行为、限制部门权力扩张为核心,充分发挥法律规范性、稳定性等效能,克服政策抽象性、随意性的缺陷,将社会管理、经济调控的活动由政策型向法律型转变。进一步限制、减少并最终取消各种行政执法中的群众运动式的做法,充分赋予并发挥行政职能部门的日常管理和执法的规范性操作的作用。
3.要建立和完善各项业务培训制度,对现在的行政执法人员进行业务知识、法律知识培训,并形成经常化、制度化,以强化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观念和意识,提高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同时,要对现有的行政执法队伍进行认真整顿,通过民主评议、社会监督、考试考核等方式,把那些不称职、不适应行政执法工作的人员坚决清理出行政执法队伍。要加强和完善行政执法队伍管理的制度建设,录用行政执法人员要严格标准,公平竞争,择优录用,切实把住人口关;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等弊端,形成“强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竞争机制。
参考文献
[1]陈晓波.试论依法行政[J].广西社会科学,2002,(5).
[2]赵志强.论依法行政[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2).
[3]刘清明.新时期依法行政问题的思考[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5).
[4]依法治国——高级干部谈法制建设(十五大以来重大问题干部文丛第四辑)[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当前我国心理学中国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推荐阅读:
我国城市化进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11-24
当前我国餐饮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08-25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10-07
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08-02
当前推进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思路09-03
当前医院病历记载中存在地问题及解决对策01-18
论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01-04
我国二类疫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