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南通散客旅游发展状况及研究对策

2024-09-18

浅谈南通散客旅游发展状况及研究对策(精选7篇)

1.浅谈南通散客旅游发展状况及研究对策 篇一

研究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对策

摘 要: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 乡村旅游以其鲜明的特色和功能,在满足旅游消费需求的同时,有效促进了贫困农村的经济发展,成为城乡互动的一种有效模式。研究重庆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不仅是对重庆统筹城乡发展格局的有益补充,也是对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进一步探索。

关键词:乡村旅游 发展模式 对策

一、重庆乡村旅游资源基础及市场规模

乡村旅游是一种以传统的农业经济和乡村资源为基础,以城市居民为巨大潜在市场,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欲望为目的的旅游产品。传统的农业资源借助这种产品能够实现更高的附加值。重庆自古就是物华天宝、人文荟萃之地,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底蕴和社会人文环境孕育了丰富多样的乡村旅游资源。从田园风光、乡村聚落、乡村建筑到农耕文化、民风民俗、节庆文化;从农业观光到农产品品尝、购物;从传统农业生产到现代化高效农业等等,均有可开发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景观,为重庆乡村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重庆具有区别意识的乡村旅游自2000年才开始自主发展,现已具有一定的规模。2006年,重庆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总人数达1676万人次,占全市国内旅游接待人次数的24.69%,实现直接旅游总收入9.3亿元。目前,全市共有乡村旅游景区(点)数2470个,客房数总量74208张床位;全市被命名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单位共12个;直接吸纳农民就业人数5.3万人,间接提供劳动就业岗位12万人;到2010年,全市旅游农业游客总量将达到1850万人次,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1%,预计约占当年全市国内旅游总人次的18.5%,重庆乡村旅游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二、重庆乡村旅游市场发展模式及其面临的挑战

乡村旅游发展具有强大的综合带动、文化交流、信息流通和辐射功能,也是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载体。目前,重庆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大致有五种:(1)农家乐及乡村饭店发展模式。重庆乡村旅游发展主要以农家乐作为载体,全市的“农家乐”数量已多达3650余个,年接待游客量达到1000余万人次,占重庆乡村旅游旅游收入的85%左右。此外,还有部分乡村饭店在传统农家乐基础上发展起来,主要分布在“一小时经济圈”区域。(2)生态及高科技农业园模式。该模式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明显,发展势头良好,是重庆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模式。主要分布于重庆市现代农业园区(渝北)、重庆生态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区(北碚)、重庆市农业科技博物馆、巴南区百里生态农业经济长廊、万州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园等。(3)森林公园模式。该模式是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原始形态。主要分布于南岸区南山、沙坪坝歌乐山、北碚缙云山、江津四面山、南川金佛山、万盛黑山谷、武隆仙女山森林公园等。(4)古镇民俗节事模式。主要分布在各级历史文化古镇和民族风情村,如重庆美丽乡村嘉年华、土家族摆手舞节、垫江牡丹节、三峡柑桔节、永川茶竹文化节、北碚静观腊梅节等。(5)景区带动型模式。主要是指以重点旅游景区为核心,把景区的部分服务功能剥离出来,吸纳周边乡村的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从而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形成旅游景区和社区经济的互动发展。如南岸南山片区、长寿户片区、武隆仙女山片区、金佛山片区、东温泉片区等均属这种模式。重庆是拥有8.2万平方公里土地、3000多万人口的年轻直辖市,大城市与大农村的二元结构十分明显。目前,重庆发展乡村旅游面临着以下问题:(1)乡村旅游模式发展不平衡,配套功能服务产品不齐全。目前,除农家乐模式较为成熟外,其他乡村旅游模式如生态农业园、森林公园、民俗节事旅游等在产品规划、建设、包装、宣传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不齐全,不能满足游客的多层次需要。(2)乡村旅游产品档次较低,乡村核心文化挖掘不深入。很多乡村旅游产品无法反映农事农艺、乡村生活、乡土习俗、劳作体验等乡村核心文化内涵,更缺乏具有参与性、知识性、娱乐性,能充分展示“村野文化”的旅游活动内容。(3)乡村旅游产业效益不高,经济联动效应不明显。乡村旅游理应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源和加速器,但目前重庆市乡村旅游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还不高,所占比例偏低,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拉动作用不够充分。

三、重庆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建议

首先,因地制宜地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以市场导向配置资源,引导乡村旅游向优势地区集中。加强“一圈两翼”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分类指导和协调,架构“一环四走廊”的都市田园型乡村旅游发展格局,促进乡村旅游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进“渝西经济走廊”乡村旅游发展,加速推进渝东南“乌江画廊/武陵山区”新农村旅游,推进乡村旅游产品从“单一”向“个性化”转型,旅游经营从“单体”向“规模化”升级。

其次,深入挖掘乡村文化体验性内涵,创造差异化的特色品牌项目。充分利用乡村旅游主体行为上的参与性特点,在乡村田园风光景观意象和农耕文化意象突出的地方,开展生态型农业观光园,让游客参与农作劳动,体验农事之趣;针对乡村旅游文化层次上的高品位性特点,挖掘乡村民俗文化意象,设立民俗风情区,开展一系列游客参与性较强的民俗文化体验恬动。

第三,维护乡村景观的原真性,避免出现围城效应,确保重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旅游者参与乡村旅游活动,贪图乡村特有的乡土文化,他们所荷载的异域文化会与乡土文化产生互动过程,有时在很大程度上会诱发乡村固有文化的演化与变迁。这会破坏乡村的原真性意象,从而降低乡村吸引力,最终导致乡村旅游根基的动摇。因此,必须采取适当措施,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规来维护乡村特色景观的传统性和原真性;必须认真贯彻“开发与保护并重、开发服从保护”的旅游业发展方针,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走生态文明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冯淑华 沙 润: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测评模型——以江西婺源为例[J].地理研究,2007(5)

[2]龙茂兴 张河清: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析[J].旅游学刊, 2006(9)

[3]邹统钎:乡村旅游发展的围城效应与对策[J].旅游学刊,2006(3)

2.浅谈南通散客旅游发展状况及研究对策 篇二

南通叠石桥国际家纺城位于江苏省通州、海门两市的姜灶、川港、三星三镇交界处,是在已有30多年历史的两个全国最大的家用纺织品专业市场———江苏川港志浩面料市场(1987年2月兴建)和江苏叠石桥绣品市场(1982年兴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两大市场地域相连,占地50多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0多万平方米,拥有9000间(套)商铺,形成了规模宏大的面料区、辅料区、成品区仓储物流区;经营纯棉、涤棉、毛棉、麻棉、化纤、丝绸、蛋白纤维等七大系列,一万六千多个花色品种的家用纺织品,畅销全国200多个城市,出口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场商贾云集,日客流量10万多人,仅港台客商就有600余人常驻于市场。通过两大市场的辐射强劲,在市场周边百余平方公里内,已形成了一个公司加农户,产品连万家的庞大特色产业集群。有与之相配套的家纺生产企业3000余家,服务型企业1300余家,家庭经营户10万余家,从业人员30余万人;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家纺产品集散地之一,几乎每个专业都形成了一条龙服务。2006年,叠石桥生产总值达到了175亿,比文登中国工艺家纺城60亿和海宁中国家纺装饰城40.2亿的总数还多;而南通叠石桥国际家纺城的面料市场即志浩面料市场2006年产业生产总值达125亿元,比中国布艺名城余杭整个市的面料生产总值还多25个亿元。2006年,两市场成交额300亿元,占全国同类市场份额的60%强,高居全国同类市场之首。

二、南通叠石桥国际家纺城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1、市场管理体制不健全

海门叠石桥绣品市场推行全国成功的“划行归市,分类经营”的管理,但在市场秩序管理和经营管理上出现了问题,坐垫、枕心区的搬迁就是个失败的例子。坐垫、枕心区原在老市场五区,赛城集团开发了一期工程和二期工程后,因入住率不高,赛城集团从政府手中买下老市场,随后强迫经营户入住一期和二期工程,交纳租金。市场摊子铺大了,产生两种状况:(1)市场冷清,顾客难以一下子找到自己想要的全部产品。原因是因为市场面积过大,各类产品分散在新旧市场,又没有明确的指示牌指示产品分布。(2)造成经营户损失。老市场五区的坐垫、枕心经营户被赶到新市场二期,原是为四件套经营户准备的,他们只有从四件套经营户手中高价转让承租权。新市场二期设计也不合理,客商难以找到坐垫和枕心区,在老市场五区却留下了部分卖坐垫和枕心的经营户,出于争利原因,他们对外宣称只有他们这部分人做坐垫和枕心生意了。在市场管理中,市场摊位和小间租金收费变化过大,日常的物业管理不能使经营户满意。如2006年一个小间租金八千元.但到2007年,一个小间增至两万元,经营户怨言过大,影响市场稳定。

2、政府逐利引发重复建设

南通叠石桥国际家纺城该市场的不同组成部分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内,通州和海门两市政府都希望主导南通叠石桥国际家纺城而获利。通州市引导亚伦房地产集团建设了以志浩面料市场为主的南通国际家纺城,海门市则引导江苏赛城集团建设了叠石桥国际家纺城,统一的家纺市场在两政府各自为政的情况下出现了重复建设,房地产商参与了市场建设,但不一定符合市场需要:(1)叠石桥市场就发生了经营户不愿从老市场迁入新市场一期、二期的情况。(2)而南通家纺城的志浩面料新市场一个门面房的平均价就要一百万元左右。这样高的房价大户主才能进入。一个一级专业市场不能减少各个档次商品的经营,这样会导致市场经营品种的狭窄化,市场反而不具有竞争力。(3)叠石桥的摊位已呈现出剩余的趋势,志浩的家纺会展中心可能因为经营户的经营惯性(继续留在叠石桥市场),且经营户并没有过多增长。

3、设计领域发展不成熟

家纺产品的设计包括面料的缇花、印花设计,缇花是设计的花样直接在织布时织出来,印花是设计的花样在色布上印成各种花样,还包括成品的绣花设计,把设计的花样通过刺绣在成品上表现出来。缇花、印花、绣花设计是南通(叠石桥)家纺城繁荣发展的生命力。花样是市场争夺的热点,布商和绣品成品商得以在每一次交易中成功的重要保证,但南通(叠石桥)家纺城两个市场设计领域发展并不成熟。主要是因为设计人员总体素质不高。设计人员主力人员是一些印染厂的退休人员和中专生,前者应变能力差。后者经验不丰富;而绝大数设计人员是初高中毕业学生,自学设计,他们设计的花样较平淡无奇,市场需求不大。专业的设计软件“金创”设计软件并不是每一个设计人员都可以熟练运用的。不论是叠石桥国际家纺城还是南通国际家纺城的市场管理机构对有多少设计公司、每日平均出花样多少都不了解,也不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促进南通(叠石桥)国际家纺城发展对策

1、政府引导,共同发展

在两个市场分属两个县(市)的情况下,存在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等问题,需要南通市政府协调两地共同行动,将市场统一整合,进行统一市场宣传,建立统一的市场品牌,设立统一的市场管理机构,实现两地公共基础设施的公用,制止重复建设和同质恶性竞争,引导经营户和加工企业规范竞争、合作共赢,以达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停止一些重复建设,例如,南通国际家纺城可以利用叠石桥已建成的物流中心。

2、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目前,这两个市场都热衷于硬件建设,而软件设施发展却重视不够,落后于市场发展。叠石桥国际家纺城的市场管理办公室有四个董事长办公室,却只有一个财务科、一个经营科、一个综合办公室,分类权责不明,容易不到位或越位管理;志浩面料市场管理办公室只有三个人,市场规模大,难以提供及时、周到管理服务。市场管理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市场管理与服务,营造良好经营环境,打造“信用市场”;不能仅停留在物业管理的水平上、满足于收取摊位租金,要为进场客户提供复印、打印、电话等一般性商务服务,还要为客户提供交易信息、经营策划、法规咨询、电脑统一结算等全方位的服务,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管理市场,利用网络资源尝试开展网上交易和网上结算,将原来单一的有形交易市场变成现代化交易市场。

3、提升设计水平创名牌

品牌不仅仅是标识,而是文化、是管理、是科技、是信用、是形象、是规模、是市场,是竞争力,南通国际家纺城的发展要走“南通制造”到“南通创造”之路,要“树名牌”、“创名牌”,不断了解国际国内家纺业的最新潮流;要积极培育和引进人才,除了聘请高级设计人才外,还要和高校联合培养家纺类人才,包括家纺花样设计人才、家纺市场管理人才和家纺产品营销人才,以增强发展后劲。

4、培养户主的规模经营意识

南通叠石桥国际家纺城绝大部分是小户主,资金有限、面积有限、经营的品种也有限,在家纺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深化,面临着升级与淘汰的情况下,这种经营方式无法适应大市场、大流通的需要,存在分散经营、抗风险能力差、信誉低,纠纷多、成本控制难等问题,需要扩大经营规模,通过合资、合作、兼购、转让,特别是通过建立加盟的自由连锁等途径,实现不同形式的资产重组,达到规模经营的目的;各经营户也可以走横向与纵向的联合或一体化道路,以扩大其规模,以前做成品的可以参与做布料的印染,做面料的也可以参与成品的生意。

摘要:南通叠石桥国际家纺城是由叠石桥绣品市场和志浩面料市场发展而成。文章分析了该市场的发展现状、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以及发展制约因素;针对问题,在发展模式、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和规模经营等三方面给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南通叠石桥国际家纺城,发展,制约因素,对策

参考文献

[1]李荣百.我国专业市场升级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6,(11):127.

[2]裘愉发.家纺织物的发展[J].纺织导报,2006,(2):59.

3.浅谈南通散客旅游发展状况及研究对策 篇三

【关键词】旅游文化;书籍出版;设计要素

【作者单位】郑剑,攀枝花学院。

由于城市居民生活普遍具有节奏快、压力大的特点,这就导致相当一部分居民经常通过外出旅游来降低压力,放松身心,改善生活质量。如何通过有效的渠道获取旅游出行信息,是很多居民的实际需求。基于这个前提,旅游书籍应运而生。但就目前我国旅游书籍的出版现状来看,笔者通过走访新华书店和大的书籍城发现,当前大部分旅游书籍内容都呈现出千篇一律的现象,很多旅游书籍类型单一,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

一、当前我国旅游书籍出版现状及类型

在我国众多的出版社中,每个出版社都具备自身所属的出版权限与优势。当前,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使旅游类书籍的销售规模迅速扩大,很多出版社都非常重视旅游书籍这一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市场,并且由于该类书籍的市场准入要求较低,只需配合资讯与景观图片就能够编撰成一本旅游书籍,这就节约了大量的资金。市场潜力大、成本较低、销售价格较高和用户群体规模大,这些因素都促使出版社越来越多地关注旅游类书籍市场。然而,我们观察当前的旅游书籍市场就会了解到,很多旅游类书籍呈现内容同质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其一,旅游类书籍的主题大部分都集中在与旅游相关的六个主要元素:吃、住、行、游、娱乐和购物。这些旅游类书籍大部分都内容庞杂,都是在罗列旅游地区的景观图片,并配合图片进行简单的文字介绍。这些旅游书籍给读者的感受就是文字表述不够生动形象,图片粘贴修饰痕迹明显,不贴近生活。

其二,一些旅游书籍将旅游路线当作书籍内容的提纲。这一类的旅游类书籍给用户的感受就是注重条理,然而,因为整本书的篇幅十分有限,在简单介绍的几条旅游路线的基础上,就是对应的旅游景观的简略介绍,如此就类似于地图手册,显得枯燥无味。另外,许多旅游类书籍并未进行切实考察,在路线的设计上并不完全准确。这些问题导致当前的旅游书籍市场缺乏成功的运作范式。

二、旅游书籍出版设计的主要要素及其应用

1.文字的底蕴传承

文字作为语言的一种组织表达形式,在书籍出版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相同的语言通过不同的字体表达,会呈现出不同的感情色彩。比如,宋體给人一种柔美的感觉,适用于女性化领域;黑体则更加倾向于男性化色彩;书法体适合利用在历史性色彩浓重的设计艺术中。例如,对于红色旅游系列的相关旅游书籍设计,封面采取魏碑体更具怀旧色彩,进而带给读者一种严肃的感觉。书籍自身通过语言表达来传递作者的思想理念。文字设计需要同时重视传达思想和语意表达。在书籍设计中的文字设计方面,相同的文字在不同的字形下也可以发挥不同的作用。

2.图像的视觉表达

图像是通过形式各样的图形组成,图形作为封面设计的一个基础元素,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最初在原始社会,人们利用肢体语言来进行沟通,图形作为人们沟通的第二大语言,国内最初产生的象形文字也是通过图形逐渐转变来的。因此,图形是可以让人直观感受内容的一种表达形式。同时,图像也具有其生动形象的表达优势,能够全面地体现人们的思想意识。

3.色彩的情感传递

色彩作为传达意念与情绪感受的一种导体,相同的图形运用不同的色彩可以产生完全不同的感受。在书籍的设计上,要准确调整书籍内容与色彩的协调性,有效体现色彩在设计中的视觉效果。在进行色彩设计时,书籍设计者也需要重视其他多种要素。例如,因为各个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的不同,导致不同民族对于色彩的理解和传达的意念的理解也有差异;部分设计题材所需的特殊色彩在设计时受到限制,此时无法仅仅凭借设计师自身的主观判断来设计,要掌握了解一种色彩语言,还需要针对设计内容做出对应的选择。例如,对于红色旅游相关的旅游书籍,可以选择红色作为设计的主题色彩。红色在我国,具有显著的政治特征,代表了我国革命先辈顽强的革命意志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除了红色,其他色彩的设计可以针对相关旅游内容进行调整,可以选择黑色作为设计辅助色,通过两种色彩的协调运用,强化设计效果。

三、提升旅游书籍出版设计的要点及对策

1.提升旅游书籍出版设计的要点

第一,旅游书籍设计要重点突出其地域特征。旅游书籍要准确突出旅游景观的地区性特征。由于各个地区都具有自身特定的自然文化景观,正是由于这些独特的地域景观吸引了外来游客去体验,进而满足游客放松身心、休闲娱乐的目的。例如《上海的风花雪月》就是利用上海的文化建筑、分布于街头巷尾的轶事来吸引游客体验旧上海过去的风光岁月、历史韵味。通过让游客探访一些有文化底蕴的老住宅,来想象岁月沧桑,这种旅游类书籍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征。

第二,旅游书籍要体现旅游景观的时效性。游客通过旅游书籍来选择下次旅游的目标景观,并且了解全新的旅游项目。当前,游客在选取旅游路线时更加重视理性消费,他们会利用互联网、书籍选取自身喜爱的旅游景点,并对旅游景区的大体状况进行信息了解。旅游书籍作为游客了解旅游信息的一种重要载体,能够解决游客旅行前的各种信息问题。因此,旅游类书籍需要具备较强的时效性,要不断更新旅游景点的信息。

2.提升旅游书籍出版设计的主要途径

第一,创新设计理念,凸显书籍的个性化。个性化的设计需要引入现代化的设计理念和手段。通过书籍的个性化设计,使人们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能够对其形态进行思考,进而延伸到对设计师设计理念的想象和推测。现代化的书籍设计不单单是一种书籍包装,同样是一种设计理念的表现。设计师逐渐将书籍设计当作传达设计理念的一种方式。如此就实现了设计师的目标,既要传递内容,同样也是一种艺术思想的表达和释放。

nlc202309031014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物质文化需求提升的同时,更注重精神食粮的补给。因此,对旅游书籍出版而言,如何体现旅游书籍的个性化特点,这就需要编辑出版工作者不仅要在图形文字上下功夫,还需要在书籍的材质与形态上做出一定的调整。旅游不单单是一种娱乐休闲项目,同样也是一种教育活动。比如,红色旅游系列是为了缅怀革命先辈的革命历史,弘扬爱国主义,加强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其目的在于提醒国人勿忘国耻,铭记历史教训。对于这样有一定教育特色的题材,不可以进行俗套处理,也不可以突破一些特定的规律,这就为书籍设计增加了难度。如在红色旅游系列的相关旅游书籍设计中,选择双色板作为书籍封面的材质,通过挖空露底的方式使其具有更加突出的视觉效果。另外,因为题材影响了色彩效果,红色旅游类书籍可以选取中国红,图形上可以选取各个景区的特色景观,重点突出革命文化和旅游的两大元素。就系列丛书而言,若没有妥善处理整体与局部的联系,也会导致系列书籍落入俗套。因而在设计时,旅游系列书籍为了规避书籍数量过多,容易产生零散的问题,主体形态可以选择我国地图,用于放置书籍的框架,这样既能充分体现整体效果,又充分把握了主题,能够使书籍更加生动形象,更富吸引力。

第二,创新设计内容,力求图文并茂。当前的旅游书籍的一大特点也就是从进行理论单向传输逐渐转变为多元发散的理论传输结构,这也是当代书籍出版的一大发展方向。

当前,国内的旅游书籍大部分都是同质化的形式和内容,缺少合理的编排设计,也缺乏巧妙的结构以及简便的检索结构,更无法谈及节奏层次的改变。一本成功的旅游书籍需要具有充足的信息量和极高的趣味性,从而吸引并方便读者阅读理解。对于年轻读者,在书籍设计时,设计者需要重视其强烈的求知欲和对于新兴事物的敏感。书籍不仅能给读者传输知识,也能给读者智慧带来陶冶和训练,并为其提供视觉上的享受。全新的书籍形态设计,需要转变过去僵化的模式,勇于创新。书籍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不仅仅是对色彩、图片和文字表述进行简单组合,而且需要科学地编排内部材质,进而使书籍整体体现出立体化特征,使书籍更富有层次感,更加生动形象。

综上,旅游书籍的设计逐渐突破原有格局,向一个全新领域拓展。旅游书籍设计开始更加重视形态转化,简单地进行图片、文字与色彩的组合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阅读要求。在这样的市场需求下,旅游书籍需进行材质调整,书籍材质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材质可以带给读者不一样的感受,因而,合理选择书籍设计材质能够使书籍形态进行更多元的拓展。全新的设计理念、全新的编辑方式,再加上材质的调整,同时,把握书籍整体与局部的協调,就必然可以实现旅游书籍设计上的成功。

[1]杨慧.旅游书籍出版应走向精细化[J].全国新书目,2006(16) .

[2] 鲁元军.书籍选题策划五步法[J].出版参考,2005(27).

[3] 梁衡.论精神文明建设与提高出版物的文化含量[J].求是,1999(3).

[4] 易庆召.新时期我国大众旅游书籍出版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

[5] 彭莹.为读者烹调可口的旅游书籍大餐[J].出版广角,2012(11).

4.浅谈南通散客旅游发展状况及研究对策 篇四

摘要:惠州市有着丰富的滨海旅游资源,也具备开发的潜能,但目前还没有形成具有广泛市场影响力的滨海旅游特色产品。针对惠州市滨海旅游业发展中存在主要问题,提出了合理规划、扩大投资规模、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发展思路。

关键词:惠州;滨海旅游;现状;对策

惠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端,滨海旅游岸线长达20多km,滨海地区主要位于惠阳区和惠东县,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依山傍海,景色优美,气候宜人,自然地理条件十分优越,具备发展滨海旅游业的先天条件。其中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2006年全年接待游客10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 420万元。大亚湾旅游区,2006年全年接待游客53.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近5亿元。尽管惠州市有着得天独厚的滨海旅游资源,具备把滨海旅游业做大做好的基础条件。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惠州市滨海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少的问题,影响了滨海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惠州市滨海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滨海旅游产业规模不大,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

目前惠州市滨海旅游产业规模不大,与旅游景区相配套的交通、通讯、环保、安全等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仍然满足不了游客的需要,远远落后于滨海旅游业发展的需求。以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为例,县政府及有关部门投入2 000多万元新建的海滨公路从根本上改善了主干道的交通状况,但仍存在着供水、供电以及景点交通等“瓶颈”。特别是供水问题,高峰期的矛盾尤为突出。

此外,旅游景区公共交通发展滞后,二轮摩托车参与交通运输较多,秩序比较混乱,存在安全隐患。

2.滨海旅游产业仍处于粗放型的发展阶段

一是缺乏科学管理。对于旺季游客过分集中的现象缺乏科学的疏导而在旅游淡季又忽略了景点维护,造成了旅游资源的破坏。比如在黄金周期间,旅游景区人满为患,缺乏合理的疏导措施。住宿、饮食、购物等价格比平时高,出现价格乱调现象。

二是重产值、轻视环保。发展旅游业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加速

了资源的损耗、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虽然国家反复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对于基层领导和经营者而言,保护环境和经济增长始终是个两难选择。许多旅游景点在开发过程中,以牺牲环境代价来换取短期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是旅游从业人员聚散过频,经营分散,质量控制缺乏保障,产品低级庸俗,影响了滨海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3.滨海旅游业的无序开发,影响到产业结构的调整

滨海旅游资源的开发过渡,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影响附近海域的滨海养殖业,破坏海岸带山体、植被,也限制了工业的进入。目前,惠州市滨海资源开发上,比如大亚湾中海石化的落户,将带动以石化为龙头的上、中、下游石化产业圈的形成。由于这一产业的特性和该区土地资源、环境资源因素,在大亚湾的部分海岸已无法开展以沙滩休闲为主的休闲旅游。但是目前从惠州的产业发展结构来看,第二产业仍然是主导产业,旅游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还是比较小。惠东的稔平半岛,就其滨海资源的特点,为保护环境和利用滨海资源,也不能建立大型工业项目。稔平半岛对大亚湾的海洋生态环境起保护作用,为大亚湾核电和南海石化及上中下游产业产生的环境问题,承担着环境净化和生态再生的功能。

4.滨海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管理人才缺乏

目前,惠州市从事滨海旅游业管理和服务人才缺乏,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总体不高,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缺乏一定的专业技能。服务意识淡薄,应对市场的能力较低。互联网和计算机等现代管理方式应用不够,很多滨海景区的发展只停留在网站的建设上,缺乏高级的管理技术来进行滨海旅游业的管理,这些都影响了惠州市滨海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5.滨海旅游业宣传促销力度不够,客源市场有限

目前惠州滨海旅游市场的辐射范围比较狭窄,游客主要局限在广东省内和港、澳地区,客源市场有限。而广大的周边地区以及内陆地区游客比例偏低,这与惠州市滨海旅游宣传的力度不够有关系,难免有“养在深闺无人知”的情况。

6.滨海旅游业的发展规划比较滞后,景点硬件落后,特色不突出,旅游景区缺乏区域综合竞争力

目前,惠州市的滨海旅游资源除巽寮湾滨海旅游度假区外,各景区景点没有编制详细规划。滨海旅游业仍以“3S”(阳光、沙滩、海水)为主调的传统滨海旅游模式,各景区(点)功能单一,档次较低,规模小,品位不高,不利于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如巽寮湾滨海旅游度假区目前的开发,实际上仍处于各个投资商圈地和分割自然景区的状态。沙滩被投资商分割成若干块,未能按照原来的总体规划的土地使用功能进行安排,小而散的特点相当突出。同

时,由于缺少总体规划,各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缺乏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无法形成有效的景点结合,缺乏有整体特色和吸引力的品牌景区。又如双月湾景区,缺乏有效的规划,景色单调。

此外位于平海镇的南门海,仍处于原始未开发的状态,造成滨海旅游资源的严重浪费。明代洪武年间修建的平海古城,经历了600年沧桑,至今仍较完整地保留着四座城门楼、部分城墙。但是这些历史人文资源略显单调,现代民居与古城楼搭配不协调,缺乏有效规划。

二、惠州市滨海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抓好滨海旅游资源的规划修编工作,促使滨海旅游业走集约型发展之路

2000年市人大通过的《惠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部分内容已不能适应旅游业发展形势的要求,因此迫切需要进行修编工作。

一是惠州市滨海资源的规划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促进惠州市滨海旅游业实现更高层次的目标。

二是规划设计中强调控制开发强度,合理确定最大承载容量,把滨海资源的保护同国土整治结合一体。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坚持走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集约化发展的道路。

三是规划中注重培育特色“拳头滨海旅游产品”,使滨海旅游内涵丰富化。以“百里生态旅游长廊”建设为龙头,加快培育特色滨海旅游产品。包括以龙门温泉、惠州汤泉、南昆山温泉、矮陂温泉为主的健身度假游;以大亚湾华海度假区、东升渔村、小径湾大甲岛、三门岛、巽寮湾旅游区、海龟自然保护区为主的滨海休闲旅游;以大亚湾中海石化、数码工业园等为主的园区工业游;以惠阳镇隆、惠东客家围龙屋及惠东黄狮古宅为主的客家风情游;以平海古城、香溪堡及龙门古建筑群、惠州黄氏书屋等古迹为主的历史文化游。

2.不断完善滨海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逐步完善通往各旅游景区(点)的道路,把各个旅游景区(点)的线路有机地连接起来。加快旅游景区(点)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设置多种类型和级别的住宿设施,为国内外观光客提供各种档次的宾馆、商业旅馆、度假村、野营帐篷区。同时布置一部分吸引房地产的度假别墅,以增加经济效益。

三是商业餐饮服务设施坚持多样化原则。惠州的滨海游客多来自广东、港澳,广东人在饮食方面有着特殊的文化,俗语“食在广东”。因此应该在坚持不污染环境的前提下,丰富各

种饮食文化内涵。

四是做好安全工作,整顿旅游景区交通运输秩序,规范二轮摩托车运输行为,为滨海旅游业发展创造一个安全的氛围。

3.深化企业改革,做大做强旅游企业

市、县旅游管理部门要积极引导和支持旅游企业,深化内部改革。要以资本为纽带,引导企业进行股份改革,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争取今后几年内形成若干个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各旅游企业要深入开展“以改革创新求发展”的活动,按照现代企业标准,建立健全各种竞争、激励机制,转变粗放型的经营模式。市、县旅游管理部门要积极参加全国诚信旅游示范单位和省百佳诚信单位的创建,推动诚信信息库建设。继续开展“十佳旅行社”、“星级饭店服务明星”、“优秀导游员”等评优、评先活动。

多渠道引进资金雄厚的企业投资滨海旅游项目,建设旅游精品。以南海石化项目为依托,打造惠州旅游新亮点。大亚湾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集聚了一大批大规模的下游产品生产企业,并成为惠州市商务旅游的最大宣传亮点,拉动了整个惠州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吸引了各类人流陆续涌进大亚湾,涌进惠州。各级政府要抢抓机遇,借壳牌石化项目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吸引旅游项目投资资金。

4.加强滨海旅游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服务于滨海旅游业

科技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惠州市滨海旅游业要获得健康发展:一是要加快人才尤其是高中级人才的引进步伐。特别要注意引进旅游规划、旅游营销、导游、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才,发挥他们的作用。二是要抓好现有队伍的培训和教育工作,这是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培养一支业务精、服务好、作风正的旅游人才队伍,为惠州市滨海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三是要建立和完善用人、留人的工作环境和关心人才的良好氛围,旅游企业要舍得用好的待遇和发展前景留住人才,这是人才工作成败的关键,也是惠州市滨海旅游业能否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步骤。四是惠州市各滨海旅游景区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卫星遥感技术的等现代资源管理方式,服务于惠州市滨海旅游业。

5.加大滨海旅游业的宣传促销力度,扩大客源市场份额

客源市场是滨海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应扩大惠州市滨海旅游城市形象的宣传,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作用,通过电视、报纸、网络、户外广告等多种媒体,加强对惠州市整体滨海旅游业形象的宣传促销,同时强化对个体滨海旅游产品的宣传。继续扩展旅游客源市场,将重点客源圈的范围扩大,逐步向省外、国外市场延伸。

经过惠州市各级领导以及全体滨海旅游产业工作人员的努力,把惠州市沿海区域建设成集观光游览、娱乐度假、海上运动、休闲避暑等多功能的滨海旅游区。

参考文献:

[1]洪贤兴,韩立民.2007年中国海洋论坛论文集[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10-20.[2]惠州市滨海旅游资源开发情况汇报

5.浅谈南通散客旅游发展状况及研究对策 篇五

1.依托背景

背景依托包含专业所依托学科背景和学校背景,其影响到学生对其认知度和专业竞争地位。据分析,七所高校所依托的学校背景存在较大差异,有的是具有博士授权点的211重点建设高校,有的是无硕士授予权的普通院校。所依托的学科背景也有较大区别,总体看分为三类:一类是依托管理学学科背景,如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一类是依托地理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一类是依托文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工商大学依托思想政治专业和中文专业,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系设置在人文学院下。

2.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也是反映一个专业实力的重要指标。它主要通过师资数量、师资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师资科研成就、研究方向等指标来综合体现。七所高校本专业师资竞争态势:在职称结构上,七所本科院校高级职称比重分别为58%、16.9%、47%、46%、51%、54%、40%,具有较大的差异。究其原因较复杂。在研究方向上,就专业接近程度上,地理学和管理学与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结构接近度最高,重庆工商大学和重庆交通大学专业接近度存在一定问题。在科研获奖上,西南大学最靠前,重庆师范大学次之。在学历结构上,七所院校中,重庆三峡学院和重庆理工大学稍为落后,但总体结构较为合理。

3.实验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的高应用性、专业特性要求实践实验体系的完备。实验实践主要体现在实验体系构成、实验基地(研究所、中心等)、实验人员配置等。七校实验体系如下:在实验师资配备上,三所院校无专业实习实验老师,一般由任课老师担任实习员,这会增加教师工作负担,影响教师开设实习环节的积极性。在实习基地和实习体系建设上,西南大学明显落后其他院校,这可能是该专业不太受学校重视所致。在实验仪器和设备上,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和重庆三峡学院较为滞后,可能是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训练只要场地,不需要太多的仪器和器材设备所致,也有可能是专业定位所致。

4.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6.新疆生态旅游及发展对策探讨 篇六

【关键词】新疆 生态旅游 对策

一、新疆生态旅游资源优势

新疆有雪域高原和广袤的大草原,生物多样性很丰富。新疆还具有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特点,因此发展新疆生态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资源节约型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对带动新疆的经济发展,增强对外开放意识,扩大对外交流有着特殊的意义。

新疆以其天然淳朴的自然景观,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国内外众多的游客。新疆旅游资源神奇独特,戈壁荒漠中镶嵌着一块块美丽绿洲,象绿宝石。苍茫中耸立的雪山,一望无际的浩瀚的沙海,还有邵神工的奇特地形地貌如雅地貌,旅游者只有置身其中才能领略大自然的神奇和西域之美。

1.雪山冰川。帕米尔高原的雪山巍峨叠障、冰峰冰山神奇险俊非常壮美。帕米尔的山不仅雄伟、壮观、富饶,而且每座山都有一个美丽的名字。高达海拔慕士塔格冰峰7745米,是举世闻名的冰山公主;乔格里峰海拔高达8116米,被誉为是雪山王子。当太阳落山,银装素裹的慕士塔格峰在晚霞的映照下,成了一片彩色的世界。

2.美丽的大草原。新疆草原很多,如巴音布鲁克大草原等增加巩乃斯草原位于伊犁新源县辖区内,是巩乃斯河系贯通的河谷山地草原,地域辽阔,沟谷众多,是新疆著名的草原,它不仅是新疆细毛羊的故乡而且是伊犁天马的重要产地。这里降水量丰富,四季有充足的水草资源和繁多的植物种类。每年6月至9月是草原的黄金季节,辽阔的草原在蓝天的映衬下尤显华丽。每逢夏季,国内外众多游客来此体会伊犁大草原秀美风光与浓郁的民族风情。

3.奇异景色.克拉玛依魔鬼城风景旅游区位于克拉玛依市所辖的乌尔禾区,景区以魔鬼城的“雅丹”地貌为重点,应在全世界像魔鬼城这样的雅丹地貌为数极少,所以它属我国的一级资源。远古时,这里本是巨大的淡水湖,后由于造山运动作用,变为陆地,原湖区喾的砂泥经常期风雨侵蚀,形成了独特的城堡自然景观,魔鬼城以其独特的景观吸引着中外旅游观光者。魔鬼城一带在地质上属艾里克纪,由白色石美砂岩、灰色砾岩、落层棕黄色泥岩组成。气候特点是四季多风。除了夏季旅游外,基本没有其他人为活动。魔鬼城风景旅游区规划为中心景区、影视活动区和服务接待管理区。中心区以雅丹地貌观赏区为主,以探险区为辅;影视区以西部影视为主,在这里可以欣赏到色彩缤纷的民间活动,如蒙古族群众的那达慕大会、赛马等,让游客领略到西域民族风情。服务接待区是提供游客休息的场所。

二、新疆生态旅游的发展

脆弱的西部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在失控的条件下,极易成为旅游的牺牲品。西部开发发展生态旅游,走的是可持续发展之路,对带动经济发展,增强对外开放意识,扩大对外交流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1.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改善基础设施。旅游业是一种复合型产业。据了解,2006年全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10.1738亿元,其中社会投入4.4346亿元,今后的投入将大幅度增加,旅游经营由粗放型向集约性递进,旅游产业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过渡,以提高我区旅游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旅游业健康发展,必须谋求两个方面的统一,即在宏观决策上,要谋求中央与地方的协调统一;在微观控制上,要谋求各行业的协调发展。所以,发展旅游业,必然大大促进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2.增加社会就业机会。生态旅游是一个关联性很强的产业,它的开发可以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交通业、餐饮业、宾馆业、旅游服务业、纪念品制造业等。通过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开发,给当地居民创造了广阔的就业机会。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每增加2个国际旅游者或10个国内旅游者,就可新增一个就业岗位。我国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可大大增加就业人数,减少失业率,减轻社会和政府再就业负担。

3.增强群众环保意识。首先应对生态旅游开发、经营人员进行教育,使他们认清当今旅游发展趋势,在旅游开发和经营中自觉运用生态学原理,推出真正的生态旅游产品,促进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其次加强对游客的环保教育,让他们在旅游中自觉遵守旅游条例规范,提高他们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并自觉运用生态学原则指导自己的旅游行为,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资源。

三、新疆生态旅游发展中急待应优先解决的问题

1.自然环境监测和保护自然资源。林业主管部门对比进行有效的综合治理。同时建立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及时掌握发展变化情况,形成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旅游设施的修建和游客的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会给旅游区及其周围生态系统和物种生存繁衍带来种种影响。

2.健全法制和管理体制。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和各项旅游活动,必须有一套相应的法律法规统一规范管理。避免出现过度开发、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资源。根据地方现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按生态旅游的要求,制定管理生态旅游的专门法规和行政规章,把生态旅游纳入法制轨道,确保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3.大力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实现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双赢目标,是发展生态旅游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要从新疆的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研究制定科学管理生态旅游的具体办法、技术规程等,不断完善和提高,使新疆生态旅游开发和管理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7.浅谈南通散客旅游发展状况及研究对策 篇七

一、杭州县域旅游的五大亮点

杭州县域包括临安、富阳、建德、桐庐、淳安等五个县(市),位于杭州主城区的西部,地域面积占杭州总面积的五分之四,地域广阔,旅游资源丰富。自2000年提出“旅游西进”战略以来,逐渐形成了差异化的旅游品牌,对提升杭州“国际重要旅游休闲中心”形象,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县域旅游对全市旅游经济的贡献度大幅增强

表现为主要指标占全市比重大幅提高。2000年到2013年,从旅游总人数来看,五县(市)占全市比重从20.5%逐步增长到39.9%,提高了19.4个百分点,对全市旅游总人数的增长贡献率为46.2%;从旅游总收入来看,五县(市)占比从13.5%逐步增长到21.5%,提高了8.0个百分点①。

(二)县域旅游业加快发展

2000—2013年,五县(市)旅游总人数年均增速高于全市水平5.9个百分点,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速高于全市水平4.2个百分点。其中,富阳增速最快,旅游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速分别比全市水平高出10.9、8.8个百分点。从国内游指标来看,2000—2013年,除建德外,其他县(市)国内旅游人数、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速都高于全市水平4个百分点以上;从入境游指标来看,除淳安、建德外,其他县(市)入境旅游人数、旅游外汇收入年均增速均高于全市水平。

(三)县域旅游接待能力大幅提升

在景区建设上,截止2013年,五县(市)共有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15个,3A级景区7个,A级景区数占全市比重55%。在高星级酒店建设上,截止2013年,五县(市)已拥有五星级酒店4家、四星级酒店4家、三星级酒店19家,国际酒店品牌喜来登、洲际、希尔顿也纷纷入驻。此外,千岛湖国际商务度假游客接待中心、新安江温泉度假村、锦绣富春运动休闲综合体等一大批高品质综合体项目陆续建设,进一步促进了县域旅游配套设施品质的提升。

(四)县域旅游品牌影响力不断

增强

五县(市)因地制宜,逐渐形成了差异化、特色化的旅游品牌,同时,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推出休闲度假新产品,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富阳着力建设“运动休闲之城”,荣获“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基地”称号,并利用富春山居图原创地、实景地优势,打造“富春山居游经典线路”。临安依托丰富的山地资源,推出山地休闲度假旅游,大力发展高山滑雪、溪水漂流、温泉疗养等产品,积极培育山地高尔夫、山地越野车、山地滑翔伞等新型产品,被评为“中国山地户外运动基地”。桐庐策划提炼了“中国画城?潇洒桐庐”城市品牌形象口号,主推“最美县城游和美丽乡村游”,荣获“国际休闲乡村示范区”、“中国最美县城”等多项称号。建德推出“17度新安江”旅游品牌,结合水、山、林、城市和民俗文化等资源,着力打造长三角沿江滨水休闲基地。淳安打造“世界山水公园、东方休闲名湖”,开展全县景区化和“美丽杭州”实验区建设,荣获中国“旅游强县”称号。

(五)乡村旅游高速发展

近几年尤其是2010年以来,五县(市)乡村旅游迅速发展,出现了自然生态游、农业观光游、农家度假游、民俗文化游、风情小镇游等多元化的乡村旅游产品,并通过农事体验、农业观光、民宿等方式,促进农民增收。从总量看,2013年,五县(市)乡村游接待人数1019.27万人,占全市比重为72.7%,比2010年提高31.7个百分点;乡村游营业收入73413.95万元,占全市比重为69.9%,比2010年提高14.4个百分点。从增速看,五县(市)乡村旅游接待总人数、营业总收入2010—2013年年均增速都高于全市水平。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县域旅游效益仍有提升潜力。由于旅游配套设施水平有限、旅游产品体系有待丰富等原因,2013年,五县(市)旅游总收入仅占全市的21.5%,低于旅游总人数占比18.4个百分点,表明五县(市)旅游消费水平仍比较低;五县(市)旅游总收入占全市比重较2000年提高了8.0个百分点,低于旅游总人数占比提高11.4个百分点,表明五县(市)旅游消费水平提高仍比较慢。

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因旅游资源品质、区位条件、开发时序等差异,五县(市)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如淳安千岛湖相对其他景区知名度更高;建德国内旅游人数及旅游收入与其他县(市)有较大差距;建德、临安入境旅游人数及外汇收入与其他县(市)有较大差距。此外,旅游配套设施分布不均衡。

三是区县协作仍有待创新与加强。2010年以来,杭州加快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建立了区县(市)对口协作机制。但在旅游领域,部分区县对口协作主要采用联合营销、节庆互动、客源互输、线路互推等方式,合作频度、深度不够,在推动城区优势产业与县(市)旅游融合发展、项目共建、产业平台建设等更深层次领域创新合作有待加强。

四是政策保障有待加强。杭州自2001年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旅游西进战略的实施意见》,设置了到2010年的西进目标,此后并未出台针对旅游西进的政策文件,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旅游西进及县域旅游的有效开展。

三、发展建议

(一)以配套提升促消费提升

公共配套设施是旅游综合接待能力、服务功能和水平提升的基础。应加快杭甬、杭宁、杭黄等城际铁路,临金、千黄等对外高速,市域轨道交通富阳线、临安线,以及“三江两岸”旅游码头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出行便利度。着力建设和提升一批特色旅游休闲功能区、旅游综合体和旅游集散中心,夯实五县(市)旅游消费及接待设施基础,为游客提供舒适、安全和宜居宜游的旅游休闲环境。endprint

(二)积极培育旅游新产品、新业态,提升县域旅游产品吸引力

深入挖掘五县(市)自然生态资源、风情小镇、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优势,积极培育新型旅游产品和业态,引领县域旅游积极转型升级,永葆县域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如与阿里巴巴“耕地宝”合作,发展私人农场、农事体验;利用村集体房产、民居、老街区发展长期租住与短期度假相结合的精品民宿;利用“三江两岸”资源,发展绿道骑游、游轮观光;依托景区,发展露营经济、赛事经济、会议经济等。

(三)坚持实施旅游西进,完善相关政策

进一步坚定旅游西进的步伐,结合杭州“十二五”旅游休闲业发展规划、《建设“美丽杭州”实施纲要(2013—2020年)》、第三轮旅游国际化行动计划等重要文件,尽快出台新一轮推进旅游西进的实施意见及行动计划,明确新形势下旅游西进的发展目标、行动重点等,指导县域旅游的长期发展。

(四)创新区块发展,探索杭州县域旅游发展新模式

鼓励县域旅游区块创新发展,探索旅游资源开发管理新模式。一是市场主导模式。通过特许经营方式,将旅游片区一定时期的开发、建设、提升、经营权交由专业公司,并对专业公司相关负责人进行最新政策、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提升其开发管理水平。二是合作开发模式。由政府与国际国内专业团队合作进行旅游片区的开发和管理,引进国际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为西部县(市)旅游创新发展积累示范经验。

(五)深化区县协作,增强县域利用市区优质资源能力

发挥市区在产业、资金、市场、科技、信息等优势,增强市区的辐射带动力,县(市)要增强主动利用市区优质资源能力。一是促使市区居民赴县(市)度假成为常态。通过定向派发体验券、优惠券等途径,挖掘市区居民对县(市)的经常性旅游。二是促进产业融合。利用城区信息软件、电子商务、文化创意、金融服务等产业优势及溢出效应,促进县域旅游与这些产业的融合互动发展。如发展智慧旅游,利用大数据分析开展精准营销,利用互联网发行市区、县(市)景点旅游套票、旅游优惠卡等。三是完善区县对口协作机制,主动在争取国内外资源、旅游衍生产业发展、项目平台建设、旅游产品整合开发和营销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四是继续发挥旅游西进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专项资金适度向县(市)倾斜,加强对重大旅游项目尤其是旅游综合体建设及景区提升改造等项目的扶持。

注:

①本文数据均来源于2000—2013年《杭州旅游概览》。

(吴海燕,1983年生,杭州市信息中心经济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和服务经济)endprint

(二)积极培育旅游新产品、新业态,提升县域旅游产品吸引力

深入挖掘五县(市)自然生态资源、风情小镇、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优势,积极培育新型旅游产品和业态,引领县域旅游积极转型升级,永葆县域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如与阿里巴巴“耕地宝”合作,发展私人农场、农事体验;利用村集体房产、民居、老街区发展长期租住与短期度假相结合的精品民宿;利用“三江两岸”资源,发展绿道骑游、游轮观光;依托景区,发展露营经济、赛事经济、会议经济等。

(三)坚持实施旅游西进,完善相关政策

进一步坚定旅游西进的步伐,结合杭州“十二五”旅游休闲业发展规划、《建设“美丽杭州”实施纲要(2013—2020年)》、第三轮旅游国际化行动计划等重要文件,尽快出台新一轮推进旅游西进的实施意见及行动计划,明确新形势下旅游西进的发展目标、行动重点等,指导县域旅游的长期发展。

(四)创新区块发展,探索杭州县域旅游发展新模式

鼓励县域旅游区块创新发展,探索旅游资源开发管理新模式。一是市场主导模式。通过特许经营方式,将旅游片区一定时期的开发、建设、提升、经营权交由专业公司,并对专业公司相关负责人进行最新政策、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提升其开发管理水平。二是合作开发模式。由政府与国际国内专业团队合作进行旅游片区的开发和管理,引进国际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为西部县(市)旅游创新发展积累示范经验。

(五)深化区县协作,增强县域利用市区优质资源能力

发挥市区在产业、资金、市场、科技、信息等优势,增强市区的辐射带动力,县(市)要增强主动利用市区优质资源能力。一是促使市区居民赴县(市)度假成为常态。通过定向派发体验券、优惠券等途径,挖掘市区居民对县(市)的经常性旅游。二是促进产业融合。利用城区信息软件、电子商务、文化创意、金融服务等产业优势及溢出效应,促进县域旅游与这些产业的融合互动发展。如发展智慧旅游,利用大数据分析开展精准营销,利用互联网发行市区、县(市)景点旅游套票、旅游优惠卡等。三是完善区县对口协作机制,主动在争取国内外资源、旅游衍生产业发展、项目平台建设、旅游产品整合开发和营销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四是继续发挥旅游西进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专项资金适度向县(市)倾斜,加强对重大旅游项目尤其是旅游综合体建设及景区提升改造等项目的扶持。

注:

①本文数据均来源于2000—2013年《杭州旅游概览》。

(吴海燕,1983年生,杭州市信息中心经济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和服务经济)endprint

(二)积极培育旅游新产品、新业态,提升县域旅游产品吸引力

深入挖掘五县(市)自然生态资源、风情小镇、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优势,积极培育新型旅游产品和业态,引领县域旅游积极转型升级,永葆县域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如与阿里巴巴“耕地宝”合作,发展私人农场、农事体验;利用村集体房产、民居、老街区发展长期租住与短期度假相结合的精品民宿;利用“三江两岸”资源,发展绿道骑游、游轮观光;依托景区,发展露营经济、赛事经济、会议经济等。

(三)坚持实施旅游西进,完善相关政策

进一步坚定旅游西进的步伐,结合杭州“十二五”旅游休闲业发展规划、《建设“美丽杭州”实施纲要(2013—2020年)》、第三轮旅游国际化行动计划等重要文件,尽快出台新一轮推进旅游西进的实施意见及行动计划,明确新形势下旅游西进的发展目标、行动重点等,指导县域旅游的长期发展。

(四)创新区块发展,探索杭州县域旅游发展新模式

鼓励县域旅游区块创新发展,探索旅游资源开发管理新模式。一是市场主导模式。通过特许经营方式,将旅游片区一定时期的开发、建设、提升、经营权交由专业公司,并对专业公司相关负责人进行最新政策、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提升其开发管理水平。二是合作开发模式。由政府与国际国内专业团队合作进行旅游片区的开发和管理,引进国际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为西部县(市)旅游创新发展积累示范经验。

(五)深化区县协作,增强县域利用市区优质资源能力

发挥市区在产业、资金、市场、科技、信息等优势,增强市区的辐射带动力,县(市)要增强主动利用市区优质资源能力。一是促使市区居民赴县(市)度假成为常态。通过定向派发体验券、优惠券等途径,挖掘市区居民对县(市)的经常性旅游。二是促进产业融合。利用城区信息软件、电子商务、文化创意、金融服务等产业优势及溢出效应,促进县域旅游与这些产业的融合互动发展。如发展智慧旅游,利用大数据分析开展精准营销,利用互联网发行市区、县(市)景点旅游套票、旅游优惠卡等。三是完善区县对口协作机制,主动在争取国内外资源、旅游衍生产业发展、项目平台建设、旅游产品整合开发和营销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四是继续发挥旅游西进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专项资金适度向县(市)倾斜,加强对重大旅游项目尤其是旅游综合体建设及景区提升改造等项目的扶持。

注:

①本文数据均来源于2000—2013年《杭州旅游概览》。

上一篇:对于科学知识社会学实验室研究述评论文下一篇:民用无人机法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