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制作宣传海报 教学设计

2024-10-25

第15课 制作宣传海报 教学设计(12篇)

1.第15课 制作宣传海报 教学设计 篇一

Unit 3 What subject do you like best?

Lesson15 教学设计

嫩江第一小学:王姝仙

一、教学内容与分析

1.Just talk 本部分延续前两个课时的情景,通过记者向学生了解他们喜欢的课程的真实情景引导学生学会用英语表达你最喜欢哪个学科的功能句:What subject do you like best? I like art best.教师可以运用听录音、图片展示、情景模仿以及角色表演等方法激励学生感知、模仿、学习和体验,最终引导学生能够在生活情景中灵活运用这些功能语句进行交际,并培养学生喜欢每一个学科,学有所长,互相关爱的良好品质。

2.Just read and write 本部分要求学生能够听、说、认读单词subject,能够听、说、读、写music和art,并能在四线格中正确拼写;学习并进一步巩固Do you like...?结构,并把词汇融入句子中进行学习、操练。

二、课前准备

1.准备一些评价物品,奖励课堂上表现出色的学生。2.准备词语卡片和教学图片,创设情景,引导学习。3.PPT呈现不同的课本或图片,作为操练语言的道具。4.在黑板上准备好四线格,方便板书四会单词。5.准备教学课件。

三、教学步骤

1.师生问好

1)热身/复习:课前一分钟演讲(Warm-up/Revision)

2)分组:本节课将学生分为两大组并设置奖励,以达到互相激励的作用 3)教师贞学生课前互动,操练前几课时所学句子、单词 How many lessons do you have today?We have…

How many lessons do you have in the morning/afternoon?We have… What are they?They are… Do you like…? Yes,I do/No,I don’t.1 / 3

2.新课呈现(Presentation)

1)复习结束后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We learned Chinese,English,PE and all the rest.What can we call them?引出subjects 经过教师的解释和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学生能够比较容易理解subject的意思了,同时引导学生认读模仿单词。

2)Listen and guess:教师通过语言描述:In this class,We can sing and dance.Guess,What subject?引导学生回答music。PPT呈现音乐课本及单词,同时在黑板板书music,通过拼读等操练让学生记住单词

3)教师通过语言描述:In this class,We can draw the beautiful flowers、the blue sku、the clean river…What subject?引出art。同时PPT呈现美术课本及art。在四线三格中板书art。通过拼读等操练让学生记住。

4)教授三个单词后,通过游戏、比赛环节用以活跃课堂气氛并对新单词加以巩固。并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奖励。

5)课文学习。

教师通过ask and answer引出新句子What subject do you like best?I like…best。

Q1:Do you like…? Ss:Yes,I do/No,I don’t Q1: What subject does the girl like best? Ss: I like art best 学习、拼读、板书四线格新句子:What subject do you like best?I like…best.并且巩固否定回答,No, I don’t.最后,请同学看课文动画,完成对话学习。

3.趣味操练(Practice)1)用多种方式操练对话。

2)学生通过分组问答等形式练习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分组改编活动,操练主要目标语言。

3)语言运用(Language use)

场景设置:分角色体验、表演对话、通过不同的奖励方式鼓励学生自己编写对话,以增强学生实际运用能力。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给予不同奖励。

/ 3

5.课堂评价(Assessment)

(1)对学生掌握本课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等方面进行评价。

(2)结合本课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注意对学生学习中表现出的表演能力、合作精神、动机与兴趣等情感态度发展方面进行引导、鼓励等评价。

6.拓展活动(Extended activities)

情感教育:教师PPT呈现两个案例,让学生分析哪一种做法正确。通过案例让学生明白,我们要爱所有学科并且生活在一个集体中大家要互相关爱、共同成长。

7.课后实践:让学生结合之前学过的内空,将所学对话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以此编写对话,不少于四句。

记住所学单词。要求用到听说读写 试着去关爱身边的人。

板书设计

Lesson 15

subjects

music art

What subject do you like best?

I like…best.3 / 3

2.第15课 制作宣传海报 教学设计 篇二

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是高考的一项基本要求, 2008年江苏高考物理压轴题的命题继承和发展了近几年高考命题的理念, 再一次在压轴题 (第15题) 中出现了“研究对象 (研究过程) 不是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过程) ”的题型, 此类问题一般不能直接运用物理规律, 导致学生的思维受阻.这一命题意图在于遏制那种“死教死学”的现象.此类问题渗透了高等数学的重要思想——微元思想和数学近似, 也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具有广泛的应用.善于对实际问题进行合理的近似处理, 也是从事创造性研究的重要能力之一.原题如下:

如图1所示, 间距为l的两条足够长的平行金属导轨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θ, 导轨光滑且电阻忽略不计, 磁感应强度为B的条形匀强磁场方向与导轨平面垂直, 磁场区域的宽度为d1, 间距为d2, 两根质量均为m, 有效电阻为R的导体棒a和b放在导轨上, 并与导轨垂直 (设重力加速度为g)

(1) 若a进入第2个磁场区域时, b以与a同样的速度进入第1个磁场区域, 求b穿过第1个磁场区域过程中增加的动能ΔEk.

(2) 若a进入第2个磁场区域时, b恰好离开第1个磁场区域;此后a出第2个磁场区域时, b又恰好进入第2个磁场区域, 且a、b在任意一个磁场区域或无磁场区域的运动时间均相等, 求a穿过第2个磁场区域过程中, 两导体棒产生的总焦耳热Q.

(3) 对于第 (2) 问所述的运动情况, 求a穿出第k个磁场区域的速率v.

解析: (1) a和b两导体棒以相同速度切割磁感线产生的动生电动势相互抵消, 因此a和b不受安培力作用,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可知:

ΔEk=mgd1sinθ

(2) 设导体棒刚进入无磁场区域时的速度为v1, 刚离开无磁场区域时的速度为v2, 由能量守恒定律可知:

在磁场区域中:

Q=mgd1sinθ+12mv22-12mv12

在无磁场区域中:

mgd2sinθ=12mv22-12mv12

两式相加得:Q=mg (d1+d2) sinθ

(3) 解法1:力的观点:

在无磁场区域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mgsinθ=ma, a=gsinθ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得:

v22-v12=2gd2sinθ, t=v2-v1gsinθ

在磁场区域中, 导体棒受安培力作用,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sinθ-BIl=ma′

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E=Blv

根据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得:Ι=BΙv2R.

将导体棒磁场区域中运动的时间t等分为Δt→0的各小段, 任取一小段, 设导体棒初速度为v, 速度的改变量为Δv, 由于时间极短, 可视为匀变速运动, 即:mgsinθ-BBlv2Rl=mΔvΔt, 可得:Δv=gsinθΔt-B2l22mRvΔt=gsinθΔt-B2l22mRΔd, 多段求和得:v1-v2=Δv=gsinθΔt-B2l22mRΔd=gsinθt-B2l22mRd1.

由导体棒在任意一个磁场区域或无磁场区域的运动时间均相等, 所以:v1-v2=gsinθv2-v1gsinθ-B2l22mRd1, 即v2-v1=B2l2d14mR, 又v22-v12=2gd2sinθ, 可得:v2+v1=8mgd2RsinθB2l2d1, 联立v2-v1=B2l2d14mR得:v=v1=4mgd2RsinθB2l2d1-B2l2d18mR

解法2:能量的观点

将导体棒在磁场区域中运动的时间t等分为Δt→0的各小段, 对应下滑距离为Δd, 任取一小段Δd, 设导体棒初速度为v, 速度的改变量大小为Δv, 由于时间极短, 导体棒受力可视为恒力, 由动能定理可得:

mgsinθΔd-BBlv2RlΔd=12m (v-Δv) 2-12mv2=-mvΔv+12m (Δv) 2

因为Δv→0, 则 (Δv) 2→0, 可以略去, 即:

BBlv2RlΔd-mgsinθΔd=mvΔv, 又由于时间极短v=ΔdΔt, 上式两边同除以v得:BBl2RlΔd-mgsinθΔt=mΔv, 各段相加得:v2-v1=Δv=B2l22mRΔd-gsinθΔt=B2l22mRd1-gsinθt, 即v2-v1=B2l2d14mR, 又v22-v12=2gd2sinθ, 可得:v2+v1=8mgd2RsinθB2l2d1, 联立v2-v1=B2l2d14mR, 得:v=v1=4mgd2RsinθB2l2d1-B2l2d18mR

解法三:动量的观点

将导体棒在磁场区域中运动的时间t等分为Δt→0的各小段, 对应下滑距离为Δd.任取一小段Δd.设导体棒初速度为v, 速度的改变量大小为Δv, 平均电动势为E¯, 平均电流为Ι¯, 由于时间极短, 导体棒受安培力可视为恒力, 由动量定理可得:mgsinθΔt-BΙ¯lΔt=mΔv, 又E¯=ΔϕΔt=BlΔdΔt, Ι¯=E¯2R=BlΔd2RΔt, 可得:mgsinθΔt-B2l22RΔd=mΔv, 多段相加得:v1-v2=Δv=gsinθΔt-B2l22mRΔd=gsinθt-B2l22mRd1.

由上述解法可知:

v=v1=4mgd2RsinθB2l2d1-B2l2d18mR.

上述三种不同解法主要探讨“在应用物理学解题的三种常用方法时如何使用微元思想和数学近似”, 其共同特点是:

(1) 将研究对象 (研究过程) 分割成许多微小单元, 从而将非理想化研究对象 (研究过程) 转化为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物理过程) , 然后用常规方法解答, 这种思维就是微元思想, 也叫微元法.

(2) 数学近似法是在观察物理现象、进行物理实验、建立物理模型、推导物理规律和求解物理问题时, 为了分析所研究问题的本质属性, 往往突出实际问题的主要方面, 忽略某些次要因素, 进行近似处理.在求解物理问题时, 采用近似处理的手段简化求解过程的方法叫近似法.这些方法紧贴新课程、新教材理念, 体现了高中物理课程和大学物理课程的衔接, 也将是今后高考命题的一种方向.用不同的物理规律呈现这种方法的运用, 不仅使学生有效地掌握这两种思想方法的应用, 同时让学生的思维触角伸向不同的侧面, 以突破思维的单一性, 达到触类旁通的作用.

江苏省高淳高级中学

3.第15课 制作宣传海报 教学设计 篇三

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作文部分的发展等级“创新”中要求作文要做到“材料新鲜”。新,即新颖;鲜,即鲜活,也就是说选材应立足于现实、关注生活、与时俱进。古人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考生的作文所运用的材料也可以感受时代前进的最强音,反映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生活,发现不断涌现的新人、新事、新气象。只有这样,作文才具有强烈的时代感、震撼力。

材料创新也是考纲要求之下需要考生达到的一个更高的写作层面。而这个层面又是作为发展等级来要求的,为什么呢?在高考规定的时间内,相同的题目,考生心智相似,他们的思维模式是相似的,想到的材料往往相同,而且受时间的限制,考生不愿意多想,往往会挑选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最熟悉,最好着笔的材料,所谓的“老生常谈”。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材料老套,无动人之处,最后无提分之术。

相反,如果考生选取的材料对阅卷老师有足够的吸引力,必会让阅卷老师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高分就容易来了。

【样题分析】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大李,笃学敏思,矢志创新,为破解生命科学之迷作出重大大贡献,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走出一条从职高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之路。小刘,酷爱摄影,跋山涉水捕捉世间美景,他的博客赢得网友一片赞叹:“你带我们品味大千世界”“你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 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则材料作文命题形式符合了高考作文题目开放性的基本要求,“材料主体”是大李、老王和小刘,这三个人物分别在各自的领域里成为了佼佼者,展示自己独特的风采,这点也体现了对当代风采人物的认知,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而 “附带限制” 为作文立下了“规矩”。要求学生去思考、权衡与选择谁更有风采,并且要在文中要体现出这一过程,所以这要求考生无论选择哪一位来写,都必须以材料为依托,抓住关键词语和内容,确立明确的立意。 例如:大李矢志创新,率领团队;老王爱岗敬业,由普通的职高生到一个技术大师;小刘捕捉美景,始终探索。

这就要求考生仔细阅读所给材料,做出自己的思考和理性判断,在作文时做到选材新颖,并结合时代特征去分析人物成功之道,使作文真正切合题意。

例如,立意角度为老王的爱岗敬业,在现实的社会就有着重要的意义。行文过程中应体现自己的思辨和选择的过程,结合自己对爱岗敬业的理解,和这类工作在社会上的地位的变化,说出自己的感想。分工的不同并不代表贵贱有区别,虽然从事的行业普通,但老王默默无闻地播撒汗水,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到了极致,同时也就把看似枯燥乏味的工作化作了人人惊艳的艺术。这样的论证取材于生活,结合自己的理解,文章不愁不深刻。

【高分捷径】

别出新材,新“材”,就是“新”材料,我们所理解的“新”常常是与“陈旧”对立,与“多见”对立。而作文选材讲究的“新”,并非简单就时间而言,就多见而论。“新”的选材有以下方法:

1. 应关注当今时代刚刚出现的热点事件和热点人物,从时间上翻新。

两耳多听窗外事,平时应观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节目,阅读《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等报刊,多搜集当下发生的,让人沉思的事件,这些事件往往关乎民生;体现了时代呼唤的,讴歌的精神和道德,而这些精神特质往往对社会有一定的感召力,是时代的主导思想。

平时还应该关注一些热点人物,例如科学、政治、文化等领域里的翘楚,他们往往对某一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人的经历又具有励志作用,例如马云、俞敏洪、黄怒波等的成功事迹,他们奋斗历程中的思想导向代表了一种合理的人生观、价值观。再经过我们对这些内容的积累、思考、迁移,融入自己深刻的见解,必会让读者在阅读时可以关照到社会当下之风景,触及到时代的脉搏。

例如,2014年新课标?玉卷一位河南考生的满分作文《创新+合作=成功》片段:

……创新与合作同样铸成国家的崛起。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威胁论”在西方兴起,东亚周边各国也有点沉不住气。于是习总书记提出了命运共同体理论。即我们与周边及世界各国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打破传统的“大国崛起”與霸权相挂钩的思维观念,致力于和平崛起的新思想。因为我们与周边国家利益共生,息息相关,既是对手,又是朋友。是一个统一的命运共同体。唯有如此,才能保证中国和平崛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此文之所以成为河南省的一号标杆作文,亮点之一就是作者不拘于学子生活,还能关注家国风云,并使之糅合一体,材料典型,内容厚重。

2. 关注一些典型却少人问津的材料,从内容中翻新。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其间有无数的迁客骚人,仁人志士,以己之力扬千古之名,考生每每会在这瀚海中拾得一贝,难免会有遗漏之处,我们不妨在打开历史的扉页之后,再耐着性子往下翻动几页,认真感知,选择一些伟大却被时间尘封的历史人物,寻觅一些闪光的少为人知的历史片段。去书写他们的人生,去剖析陌生而真实的历史,书写自己感悟。

课本《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塑造了烛之武的机智勇敢,为国效力,不计前嫌等性格,可是如果没有佚之狐的推荐,任是烛之武有再突出的才能也无用武之地。佚之狐的识人之才,和不争宠,不藏贤的性格可见一斑。同样的故事,不同的人物,独特的角落,仍然可以别出新“材”。

3. 学会观察生活,以真实的生活经验触动材料的内涵。

这一条也是上面两条捷径的基础,只有自己对生活观察细致,思维灵动了,才易挖掘出不同材料的内涵。

读懂身边的一事一人,也就对社会的发展的理解走向理性透彻,在运用不同的材料时会加入自己独到的见解。

例如:衡水中学作为一个成功的“高考训练营”被很多媒体关注宣传,前一段时间该学校又封闭了楼梯,防患未然。但是从另一角度看,又可以看出所谓成功教育中对学生自由的禁锢,再细究之,可以发现在关注考生成绩的同时,对学生健康心理培养的忽视,只注重隐患,却不注重引导,未免是教育的悲哀。

所以要深入角色,深入内心,进而解读他们的精神。一人一事,谁的理解都会有不同之处,重要的是既属于自己的。

我们要观察自然,从自然的处处景象中看出规律,看出得失,以物的变化发展去感悟人生的辗转得失;我们还要领会人文,以细腻之感觉,充分调动感官接触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见多识广才能多思多想。那么这样的作文一定会让读者一个更深的领悟。如下面例文:

万物都有自己的价值,这无可辩说。但是,我们应该正视自己,寻找最适合自己的路途,晨起用最饱满的心态迎接朝阳,诵读经典,熟记词汇,夜暮用不改的初衷珍惜时间,伏案苦解一道道习题,让我们用踏实的脚步去丈量这条路,去观赏属于自己的那一路风光、美景。而不是仲永那般,因为自己非凡的天赋,自己的聪明才智而自大。放弃了学习,放弃了刻苦与努力。四处张扬,终落得一事无成,平凡而毫无所用。

作者把自己的生活和对自然的感悟结合到一起,内容丰富,感受真實独特,自然也赋予了文章新意。

【写作误区】

1. 新颖鲜活并非盲目随意。

我们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各行各业,领域繁多,人们一时的偏好也影响了媒体,媒体导向往往左右人们的选择,所以流行的未必是经典的,呈现在眼前的未必是深刻真实的,这就需要我们有一双会抉择的眼睛。在时代的浪潮中能够看清楚昂扬向上的,能经受的时间淘洗的“正能量”素材。这些素材未必是镁光灯下的明星,未必是球场上的魁首,也可以是来自于默默无闻,拼尽一生为人类的教育、文化、经济、慈善等事业兢兢业业奔波的人。这些人也值我们去挖掘,考生应该去挖掘的是这些人真实的人生和追求人生价值之真谛的过程。

2. 材料动人并非任意曲解。

古人的音容我们无法亲见,所幸可以通过文字领会他们的经历,进而再用饱含个性的文字去传承他们的精神。在还原的同时,我们可以想象,可以虚构,但是绝对不能任意曲解历史。为了和文章主旨挨边,结果却违背了历史发展的历程,违背了人物的原有的风貌,把具有时代特征单纯地理解为从现实某一大事出发,生搬硬套,刻意为之,遂成就了“满纸荒唐言”,使人读起来哭笑不得。选材必须真实,即使是自己用整合的方法加以提炼的材料,也必须给人以真实的感受。

【模拟练习】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清朝光绪年间,孙中山从日本留学回国,路过武昌总督府,想会见当时颇有名气的两广总督张之洞,就写了一张便条:学者孙中山求见张之洞兄。张大总督看过守门人递进的便条,面有不悦,提笔在条上批写:“持三字帖,见一品官,白丁焉敢称兄弟?”守门人将条子还给孙中山,孙中山一看,迅即在便条上书道:“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也可傲王侯。”守门人又将条子传进总督府,张之洞看后“啊”了一声,连声说请迎接孙中山。

这个故事引发你怎样的体验与感悟?请选择一个侧面或一个角度,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4.第15课 制作宣传海报 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读准“欺侮”“没结没完”“乘其不备”的读音,会写8个生字。理解“如怨如诉、没结没完、颤颤巍巍、欺侮、乘其不备、警戒、啼叫、尖锐、凄惨”的意思。

2、从具体事例中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同时,在品味赏析作者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作者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感受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

3、感受并学习作者先抑后扬,先贬后褒的篇章结构特点以及对作者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重点:从具体事例中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同时,在品味赏析作者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作者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感受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教学难点:领略作者先扬后抑、前后对比的方法。教学流程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任务。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母鸡,我们上节课了解到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先是?后来?。打开书你能在文章中快速的找出表明作者这种态度变化的句子吗?请勾画出来,生找,并回答。

2、教师出示这两句话:我一向讨厌母鸡。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你是从哪两个词读出来的。抓住“一向”“不敢”体会作者前后态度的迥然不同。

2、师:从“一向讨厌”到“不敢讨厌”这是多大的情感变化啊!这节课我们就来细细地品味作者的情感。

二、学习“一向讨厌”母鸡部分

1、师:那么这母鸡到底是怎么讨厌呢?那我们就得读读课文的?(生:1至3自然段)勾画有关语句,你认为这是一只()的母鸡。用一个词语来填空,并看一看作者用了什么样的写法写出了母鸡的讨厌?

2、组内交流,形成共识,准备展示。教师布置让每组的()号同学来发言。

3、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自己就会有理有据地说)

预设:(1)这是一只叫声讨厌、无病呻吟的母鸡;(你从哪些词看出它的叫声讨厌?抓住没结没完、颤颤巍巍、如怨如诉感受母鸡的讨厌)(让学生自己就来申请,我们组想通过朗读表现。说理由的时候,应该培养学生自己就能说清理由的习惯,例如我是从这句话中,这个词语中表现出来的,训练学生这样说话。另外,这个组说完,或者说到一半的时候,其他组给补充、提出意见、或者给予肯定等等。)

4、这是一只欺软怕硬的母鸡;抓住母鸡对公鸡和鸭子其他母鸡的对比来感受。(教师可以在学生发表意见后来引导:你们看,作者写母鸡为什么还要写公鸡、写鸭子呢?)

5、这是一只拼命炫耀的母鸡;课件出示这句话: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发了狂,恨不能使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成绩;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下去。(先让学生发表意见,你们怎么就看出母鸡爱炫耀?先看第一个分句的这句话,母鸡的这点成绩是什么?它这点成绩至于惊动全世界吗?作者这样写突出了什么?再看第二个分句的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聋子能听见声音吗?那么,作者在这儿这么写是用了——夸张的手法。作者这种有些不符实际的写法也是在突出母鸡的?)学生自己说出来教师相机一点拨即可。

三、学习“不敢再讨厌”母鸡部分

1、师:这样一只叫声讨厌、欺软怕硬、爱炫耀自己的母鸡着实让人讨厌,可是后来作者为什么改变了看法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负责、慈爱、勇敢、辛苦 师:因为做了鸡母亲的母鸡——(生: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好,我们来默读课文的第二部分。分别勾画出表现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一些细节,可以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2、学生默读课文的第二部分,并勾画批注。

3、组内交流。

4、全班交流: 预设:(1)负责:

第5自然段:母鸡随时保持着警戒的状态。想象一下:怎么警告鸡雏的?上节课有同学提问为什么文中用到了这么多的儿化的词语,我们把这一段中带有儿化音的词语找出来读一读,你读出了什么?(体会到作者运用儿化,把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到尊敬,读起来更亲切,同时更接近口语,这正是老舍语言的特色)这是一只负责的母鸡,第8自然段。“啼叫”“顶尖锐”“顶凄惨”,母鸡的叫声,你还觉得讨厌吗?因为他是为了保护鸡雏而叫(2)慈爱: 第6自然段“咕咕地紧叫,啄一啄那个东西便放下……”第7自然段“……一声也不哼”(3)勇敢:

这是一只勇敢的母鸡。“假若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去。把它们赶出老远,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与上文的“它永远不反抗公鸡”进行对比感受成为了母亲的母鸡是多么勇敢呀!(4)辛苦:

这是一只不怕辛苦的母鸡。第6自然段理解:“结果,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地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似的,它自己却消瘦了许多。”比喻句、对比的写法感受母鸡为了小鸡付出的辛苦劳累。这是一只任劳任怨、慈爱的母鸡。结合第7自然段:“一天教多少多少次”“他还半蹲着……”来理解。作者抓住了母鸡的动作来写。

5、母鸡因为成了母亲而变得(负责、慈爱、勇敢、辛苦),所以作者(不敢再讨厌母鸡了!)此时此刻你能感受到作者对母鸡的怎样的一种情感?(歌颂赞美)让我们带着这份感情读第9自然段。

6、老舍先生只是在赞美这只鸡母亲吗?不是的,其实他是想赞颂天下所有的母亲,因为(一个母亲必定是一位英雄!)你的母亲是吗?带着对天下所有母亲的这份敬意一起读——她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她有了一群儿女。她伟大,因为她是一位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7、此时此刻你一定知道了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上节课有人提问为什么作者先写对母鸡的讨厌,再写对母鸡的崇敬呢?(为了突出对母鸡的的赞美、敬佩)这种写法叫先抑后扬,板书写法。写母鸡的讨厌是为了突出母亲的伟大,因为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鸡母亲是一位英雄,老舍的母亲也是,你的母亲呢?全天下所有的母亲都是——一位英雄

五、感受母爱,升华情感

1、课前让大家搜集关于母爱的文章来读,从文章中我们一定都能感受到世界上那无与伦比的深沉的母爱。老师也搜集了一个母爱的故事与大家分享:一位来自贫困山区的母亲,经过乘驴车、汽车和火车的辗转,探望服刑的儿子。老母亲给儿子掏出用白布裹着的葵花子。葵花子已经炒熟,老母亲全嗑好了。没有皮的葵花子,白花花的,密密麻麻。服刑的儿子接过这堆葵花子仁,手开始抖。母亲亦无言语,撩起衣襟擦泪。母亲千里迢迢探望儿子,卖掉了鸡蛋和小猪崽,还要节省许多开支,才凑足路费,来之前,在白天的劳碌后,晚上就在煤油灯下嗑瓜子。嗑好的瓜子仁放在一起,看它们像小山一点点增多,母亲不舍得吃一粒。因为这是儿子最喜欢吃的,十多斤瓜子,嗑了许多许多个夜晚。在所有探监的人当中,他母亲的衣衫最褴褛。母亲一口一口嗑的瓜子,包含了千言万语。儿子“扑通”给母亲跪下,他忏悔了。

2、此时此刻你是否想到了你的母亲?想到了母亲为了你任劳任怨?拿起我们手中的笔:课件出示:我手写我心:观察母亲日常生活中对你一点一滴的关爱,用上今天学到的写法,以《母亲》为题,完成一篇小练笔。

六、扩展延伸

1、母爱是世界上最神圣、最纯洁、最无私的一种爱,推荐阅读屠格涅夫的《麻雀》

2、积累文中风趣幽默的语言

七、板书设计

对比

母鸡

(先抑后扬)

母亲

一向讨厌细节 叫声讨厌 负责 无病呻吟

勇敢 对比 欺软怕硬

慈爱 夸张 拼命炫耀

辛苦

5.第15课 制作宣传海报 教学设计 篇五

伟江中学:蒋道生

教材分析:本课是语文版九语下册第四单元第三课,短篇小说《百合花》是茹志鹃的成名之作。作家写这篇小说时,正值反右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她的亲人也未能幸免于此。面对冷酷的现实,她不由怀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于是,这象征着纯洁与感情的“百合花”便在作家“匝匝忧虑”、“不无悲凉的思念”之中灿然开放,给当时文坛带来一股沁人的清香。茅盾评价这篇小说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个短篇中间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百合花》的成功主要在于作家在表现革命战争、军民关系这类庄严主题时突破了当时流行的条条框框,显现出“清新俊逸”风格,令人耳目一新。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学生在阅读中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这就要求学生学会在阅读中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借助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来丰富作品内涵,形成自己对作品独有的感受和评价。从这点出发,本课教学的着眼点是让学生学会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

教学目标:

1、明白本小说题目的含义和主题

2、体味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3、咀嚼本小说清新俊逸的语言。

4、培养学生速读小说,概述小说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并能形成在写作练习中运用其方法刻画人物性格的能力。

教学难点:

1、学习小说鉴赏的基本方法。

2、学习在阅读中如何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并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学准备:课件。有关内容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展示教学目标

(与学生一起来讨论制定,写在黑板的左上角或叫学生写在课文题目的上方)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学生课前查资料,课上由学生先讲,让后老师作适当补充也可制作幻灯片)

茹志鹃,女,1925年参加新四军,1955年转业到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任《文艺月报》编辑。1958年3月,在《延河》上发表了著名作品《百合花》,标志着她艺术风格开始形成。这篇“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曾被茅盾誉为当时最使他满意和感动的一篇作品,赞赏这篇小说具有清新俊逸的艺术风格,是“静夜的箫声”。

《百合花》是茹志鹃前期的代表作。她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三、学生阅读作品,梳理文脉(以小组为单位各自阅读后一起合作概括)

(1)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

【明确】本文共个62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23):写通讯员送“我”去前沿包扎所。

第二部分(24-45):写通讯员和“我”一起向新媳妇借被子。

第三部分(46-60):写通讯员为了保护担架员壮烈牺牲,新媳妇怀着崇敬、歉疚的心情给他缝衣服。

第四部分(61-62):写新媳妇执意将自己的被子盖在通讯员的身上入殓。(2)结构图:

┏开端 → 通讯员带“我”去包扎所 ┓

┃发展 → 新媳妇借给我们被子

百合花

┣ 纯真高洁之花

┃高潮 → 新媳妇给通讯员缝衣

┗结局 → 新媳妇执意献出新被

四、问题探究(先小组内各抒己见,然后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

1、探讨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明确】小说中的景物描写,起着刻画主题的作用。比如“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新鲜温润的香味”。这一景物描写有色有味,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和平景象。在一次残酷的战斗之前,我所看到的却是这样的景象,这就巧妙地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我”一个革命战士,不仅临危不惧,而且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还有天黑了,天边涌现一轮满月……那一轮皎洁的月亮,我也憎恶起来了。这一景物描写对发展故事情节,烘托人物心情,起着重要作用。由于整个战场被皎洁的月光朗照着,所以战斗才会那样激烈,那样残酷,付出的代价才会那样大,通讯员就是在白夜的攻击中壮烈牺牲的。

2、理解本文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

【明确】小通讯员的形象:

首先,人物性格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而越来越鲜明。开始,从“我”去前沿包扎所而引出通讯员,当初,“我”对通讯员并没什么好感,甚至因通讯员一下“把我撂下几丈远”而对他“生起气来”,进而,对通讯员“总和我保持着丈把远的距离”感到好奇,并且对他“发生了兴趣”;当我与通讯员通过艰难而有趣的对话,便对他“越加亲热起来”;当通讯员和“我”一起把被子借来之后,“我”已“从心底上爱上这位傻呼呼的小同乡”;战斗打响,不断有伤员被送到包扎所的时候,“我”挂念着通讯员的安危,待通讯员身负重伤被送到包扎所时,“我强忍着泪水”,“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随着这些情节的步步发展,“我”的思想感情也在发生着变化,通讯员的性格也在不断的展示,从他总和“我”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看出他细心地关怀同志;从他的腼腆羞涩,看出他的朴实、纯洁;从他借被子而又想送回去的举动,看出他勇于改正错误的精神;从他掩护群众和伤员,看出他舍己救人的高尚品德。正像茅盾在评这篇小说时谈到,这篇小说“人物的形象是由谈而浓,好比一个人迎面而来,愈近愈看的清他的外形,也看到了他的内心”。

【明确】新媳妇的形象:

另一个人物是俊俏的新媳妇,过门才三天,浑身上下洋溢着喜气。她尽咬着嘴唇笑,好像忍了一肚子笑料没笑完。这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善良纯朴,对“同志弟”有着朴素天然的骨肉情深,一旦理解了战争的意义,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她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唯一的最心爱的嫁妆敬献出来。小说主要写了她在两件事情上态度的前后变化。

第一件事:对那作为新娘子唯一嫁妆的新被子,开头出于舍不得而不愿借给伤员盖,后来却主动用它来给烈士收殓遗体。

第二件事:在包扎所护理伤员时,开始又羞又怕,放不开手,后来却庄严、虔诚地给重伤员解衣拭身子,通讯员牺牲后,她以极为深切的哀悼之情,流着泪为他缝补肩上的破洞,并把自己的新被子铺在棺材里。

新媳妇的性格变化,我们也是逐步认识的。开始作者让我们着眼的是新媳妇的娴静、美丽、忸怩、羞涩,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深刻地了解了她的内心,她对解放军的热爱。

作者就是这样一步深入一步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随着情节的发展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越来越鲜明,越来越有光彩。

3、写作特点分析(老师与学生一起分析归结)【明确】

(1)选材上善于从小处着眼,以小见大,表现主题

本文仅截取几个极为普通的生活横断面,从几件平凡的小事中深入开掘,展开对军民关系富有诗意的描写。精心和细致描绘虽然平凡但就只有特征性的生活画面来提示人物的思想性格,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来揭示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和力量源泉。

(2)通过细腻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

小说通过“我”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刻画了小通讯员动的形象。(3)对比手法富有诗意。

第一处是通讯员出场时他的枪筒里插着几根树枝作伪装,在他离开我时,枪筒里又插上了

一枝野菊花。枪是战争工具,战争中谁也无心赏花,在能射出杀人子弹的枪筒里插着象征自然与和平的树枝与菊花,这本身就是一个鲜明的对比,是一个战地寓言,让我们在无言中感受战争与和平的剧烈冲突。

第二处对比是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与医生、“我”的态度之不同。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后,默默起身说:“不用打针了。”他是从职业技术的角度来作出这一决定的;对于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我”劝道:“不用缝了。”这是从理智出发而言;而新媳妇却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此时,她一定想起了通讯员借被子时的腼腆与局促,临走时的狼狈模样宛在眼前,舍身救人的英勇无畏宛在眼前……也许她又什么也没想,只是这样一针一线地缝着,只求内心一片安宁。这是情感与理智的鲜明对比,是情感对死亡的战胜……

(4)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人物内心世界。

文章两次描写通讯员枪头上装饰的树枝和野菊花。这前后呼应的两笔,不仅使情节前后照应,更表现出通讯员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天真质朴的心灵以及临近战斗仍然从容不迫的性格特点。

4.课文中几次写到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说说它对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人物性格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中先后四次写到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对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人物性格有着特殊的作用。

第一次是在“我”和通讯员从新媳妇家借了被子出门时,通讯员由于“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在门钩上,在肩膀出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结果“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夹了被子就走。”这一细节,一方面写出通讯员的朴实、腼腆、执拗,另一方面写出新媳妇的友善、热情、关切。在情节上为第二次出现作铺垫。

第二次是当通讯员回部队时,“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的”。这一细节写出了通讯员天真质朴的心理和回部队时乐观的情绪。

第三次是在通讯员临牺牲前,被安排在屋檐下那块门板上,“他安祥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这一方面印证了牺牲的就是通讯员,照应上文,铺垫下文,另一方面写出新媳妇和“我”为此而万分痛惜的心情。

第四次是在作品的倒数第四段,“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有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破洞。”这一细节不仅照应了上文,更表现了新媳妇把通讯员当作亲人,对他无比崇敬的感情。“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是要把这和通过那细密的针脚注入英雄穿的衣服里,使新媳妇的感情得到一次升华。

五、小结(简析标题的含义)

1、课文以象征纯洁感情的“百合花”为题目,有什么寓意?

【明确】“百合花”是小说主人公新媳妇的嫁妆(新被子)上的图案,也是新媳妇纯真、高洁的优美品格的象征,更是革命战争时期人民的斗争生活中的“一朵浪花”,它情态淡雅、气味芬芳。作者以此为题,不但会让读者联想到新媳妇那美丽纯洁的心灵,也能让人体味到小说含蓄的主题及“清新、俊逸”(茅盾语)的风格。

2、学了这篇文章后我们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作业

1、课后习题四。

2、写一片段,通过对某人心理描写来展现他的形象。板书设计:

百合花 茹志鹃

百合花 清丽 纯洁 高雅

新媳妇 娴静 淳朴 善良 纯真 高洁 人性美 性格美

教学反思:

为了上好《百合花》这篇文章,我认真阅读了茹志娟的这篇小说,它清新、俊逸的风格深深感染了我。课前我认真制定了教学目标:

1、明白本小说题目的含义和主题

2、体味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3、咀嚼本小说清新俊逸的语言。

4、培养学生速读小说,概述小说的能力。

6.第15课 制作宣传海报 教学设计 篇六

执教:王潇燕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一个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面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熟读课文重点句。能分清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哪些内容是略写,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教学重难点:

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过的这些词语吗? 课件出示:收获 吩咐 榨油 便宜 可贵 石榴 爱慕 分辨 体面 后园 指生读 齐读

师:上节课我们学了种花生、收花生这两个内容,谁能用简洁的话概括一下?说的真好,在荒地上,我们姐弟几个根本就没有种花生的经验,没过几个月居然种出花生来了,这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事情啊,咱们带着惊喜一起来读读第一自然段。

师:这一段话,用了寥寥数语,就交代了种花生、收花生两件事,接下来请大家打开书,快速读一读课文,看看除了这两件事,课文还围绕花生写了哪几件事?

二、学习尝花生、议花生

师:你们找找看,文中真正写尝花生是在哪里?

师:这会儿尝了吗?还没呢!真正写尝花生的,看看课文的结尾,就那么一句话,说花生做的食品都——。。是啊,就那么一句。还写了什么事? 师:是啊,其实那天晚上我们是边尝边议,可是经过刚才大家的寻找,发现种、收、尝都是寥寥几笔,而议花生却用了那么多的笔墨。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这是这篇文章的什么?

老师给你个词儿——重点,重点的部分作者写得详细、具体,而次要的部分写得?。。简略,这是这篇著名散文的第一个特点,你看咱们已经看出来了,就是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咱们写作文的时候也要注意不能平均用力,也得分清主次,主要的详写,次要的。。师:那下面我们就直奔重点,看看那天晚上父亲和我们在一起关于花生都谈论了什么?请大家读一读课文的3——15自然段,有疑问的地方坐上标记。

课件出示:那天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师:你问得真好,咱们也来看看这段话,自个儿读一读。父亲跟孩子一起吃饭是很平常的事,对不对?可是作者却说父亲来了很难得,是在很难得,猜猜这是为什么?

你能根据生活经验猜想,恭喜你,你猜对了!可忙什么呢?快速地看一看课后的资料袋,看你能不能猜出来他在忙什么?

师:大家不了解背景,我简单的介绍一下,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之后,许地山就跟随他的父亲来到了大陆,那个时候许地山的父亲在广东一带做知县,平时为老百姓的事情奔走忙碌,所以很难跟家人在一起团聚,而那天晚上天色还不大好,父亲也来了,所以说——实在难得。是的,让我们带着对父亲的敬意来读一读这一段话。

师:其实呀,父亲和母亲一样爱自己的孩子,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师:你们瞧瞧这个孩子问的问题多重要。他抓住了父亲的话来思考为什么父亲说花生有一样最可贵?然后再想一想为什么父亲说可贵?板书:可贵?为什么?什么? 问题提出来了,靠谁解决?

老师最欣赏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孩子,为了更好的读书思考,老师这里有个友情提示,先围绕问题读课文,就读第十自然段,边读边勾画,再把自己的理解简单的批注在旁边,写完了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说说自己的看法,听听别人的意见。开始吧。

师:好了,我看大家都写得差不多了,谁来说说,父亲说花生的什么最可贵?

谁能读读课文的原文?父亲说花生的什么最可贵?

课件出示: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师: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你们也想想:父亲说花生吧就说花生好了,扯上桃子、石榴、苹果干什么呀?课件出示:桃子、石榴、苹果、花生的图片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其实你们想一想,桃子、石榴、苹果高高地挂在那儿,就是在炫耀自己吗?不是,那是它们生长的特点呀,对不对?它就长在那里,你说苹果要长到土里去那还叫苹果吗?

师:我刚才听出来了,很多同学都发现了父亲其实在拿花生跟和它生长特点截然不同的桃子、石榴、苹果干什么?对比啊,对比的结果就是让我们更加体会到花生虽然长得不好看,可是它:朴实无华、默默奉献。外表不好看的花生却能默默地给人带来那么多的好处,真的是最可贵,更让人钦佩,让我们来读读这段话,读出花生的这份可贵。先请同学们自己练一练。练得差不多了,谁来读? 老师听她读得有点心痒痒了,我也想读,可以吗?我来试试,师范读。老师读得怎么样?你们能像我这样读吗?齐读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父亲说花生可贵是因为它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品质可贵,这也正是父亲为什么说它最可贵的原因(擦去黑板上的可贵?)

课文读到这里,孩子们,父亲仅仅是在说花生吗?不仅仅在说花生,是在干嘛呢?哪句话告诉我们在讲做人的道理呢?

课件出示: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师:真有眼光,咱们也来读读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他的意思是说外表丑一点没有关系,但是要做个有用的人。少年许地山也正是这么理解父亲的话的,他说,读

课件出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我发现齐读的时候我听不出你自己的理解,谁能带着你的理解来读读这句话?

我听到两个词,一个是“体面”,什么是体面?

师:有点困难,你看老师今天穿得体面吗?好看吗?还行,穿得好看叫体面,长得呢?漂亮也叫体面,长得体面,体面就是外表光鲜好看。师:我听到刚才读得时候强调不要只这个词儿,这句话是讲人能不能讲体面?讲体面有没有错?对啊,比如说我今天穿得邋里邋遢给大家上课是对你们的尊重吗?不是,所以讲体面并没有错,关键是不能——

师:是的,不能只讲体面,不能只讲究外表光鲜好看,只顾自己生活的舒适安逸,而是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生接 齐读,那么究竟什么是有用的人呢?你们能举个例子吗?哪些人是有用的人?

师:刚刚大家说了不少,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人他们的工作看似不起眼,但是他们都对这个社会有用,我们做人就是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学生接。

师:老师也想举个例子,这个人,他留学西洋多年却从不穿西服,不抽烟不喝酒,大部分收入都用来买书,在香港大学任教时,他以系主任的身份每周还上20小时的课,抗日战争时期,他为抗战事业奔走呼号,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著名作家郭沫若曾评价他说,他有献身精神,对于名利竞逐,极其恬淡,他就是本文的作者——许地山,他曾说——起 课件出示:我要做花生一样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付出,为中华而贡献!

师:所以,他把自己的笔名取做“落华生”,第一节课的时候曾经有同学提出来为什么许地山会取这个笔名,现在明白了吗?生回答 师:说得多好,他是把落花生的品质作为自己一生做人的追求,同学们,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篇文章谈论的是落花生,讲的却是做人的道理,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

三、课堂小练笔:赞美您

师:作者许地山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你有没有从身边的某一种事物中领悟到什么呢?生回答,师提示貌不惊人的铅笔、默默无闻的小草、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不畏严寒的青松。。。拿起笔,写下你的感触吧。多媒体放音乐,音乐停就停下笔。

课件出示: 我爱(),它虽然没有(),但是它的好处很多:(),它最可贵的是()。()不正像()一样吗?他们(),我赞美(),我更赞美()

师:写得差不多了,谁来读读你的感触?

7.第15课 制作宣传海报 教学设计 篇七

“质疑问难,深入理解”的环节,安排了各个小组讨论探究,分别从多个方面品出了课文的精妙之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与学生共同整合,理出关键的问题,组织小组探究明确。在阅读过程中讨论,在讨论中阅读,既可以解决一些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又可以增进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以小见大以及运用生动贴切的比喻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2.明确本文紧扣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和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3.学习红军战士无限忠于革命事业、不惜献出自己的一切的崇高思想品质。[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本文以小见大以及运用生动贴切的比喻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明确本文紧扣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和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难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革命英雄主义的不朽价值。[教学步骤]

一、导人新课

近期,随着“狼牙山五壮士”最后幸存者葛振林与世长辞,这个英雄的故事在慢慢淡出我们的视线,但是歌颂红军长征故事的名篇《七根火柴》仍保留在八年级语文教材中,你认为本课有留在教材中的必要吗?反映革命英雄主义题材的作品还有必要学吗?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学习《七根火柴》。

二、整体感知,捕捉精妙之处

请同学们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阅读方式,自由阅读全文,一边阅读,一边勾画出自己欣赏的地方,并提出阅读中产生的问题。组织四人一组合作探究:你认为课文的什么地方值得你学习?(教师创设宽松自由的民主气氛,使学生轻松地学习。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互动交流,整合信息。1.对眼睛的精描细绘: 2.值得学习的写作方法: ①以小见大的写法。“像一簇火焰在跳”“一个通红的火堆”“一簇簇的篝火”“熊熊的野火”。前四点写想象中的“火”,后两点写真实的“火”,使“火”的意义逐步扩大:由个人到战友再到部队。这就启示我们:这“火”由火柴点燃,火柴的意义和价值非同寻常,它是无名战士那颗赤诚的心,“火”就是革命事业的象征。②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既是情节发展的组成部分,也起到了烘托作用。第一部分中第2自然段是客观描写,第3自然段通过卢进勇的观察和感受来描写。这些描写突出了草地气候变化异常、遍地潮湿的特点,烘托出卢进勇处境恶劣和他的苦恼、焦急与盼火的内心活动,烘托出火和火柴的无比珍贵。结尾写篝火,烘托出红军战士的欢乐情绪,烘托出部队的生机和活力,从而说明火柴的巨大作用,赞颂了无名战士的革命品质。③紧扣七根火柴这条线索推动情节发展的写法。“七根火柴”是全文的线索,围绕“火”展开情节,塑造人物,突出了火柴的价值和作用。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

卢进勇需要无名战士无名战士点燃篝火卢进勇 有堆火烤需火堆托付火柴用上火柴交火柴

由此看出本文构思上的特点:火柴这条线索由隐而明,前两次突出对火、对火柴的渴求,第三次出现火柴,体现火柴引出的人物崇高内心世界,后两次强调火柴的价值与作用。3.贴切生动的比喻句:

明确:主要的比喻句有三处:

①“红红的火柴头聚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揭示了无名战士崇高的精神世界,那跳动的火焰使人仿佛看到了无名战士那一颗跳动的红心。②“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形象地体现了无名战士对火柴的珍惜。这一动作凝聚着无名战士牺牲前为革命事业贡献最后一点力量的心愿。

③“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支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队伍前进的方向。”——形象地表明无名战士临死前仍不忘红军前进的方向,体现他对革命充满必胜的信心。细读开头、结尾两部分的烘托描写。这种烘托写法比一般比喻突出得多。第二课时

三、质疑问难,深人理解

各个小组讨论探究很有成效,分别从多个方面品出了课文的精妙之处,那么,在阅读过程中有没有疑问?请讲出来大家讨论。

8.第15课 制作宣传海报 教学设计 篇八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学生能选择合适的纸质材料制作简单的圆筒形、三角形、正方形及其变式。2.学生尝试借鉴某种形式,运用适当的装饰手法美化灯饰。3.学生能有兴趣地表述对于灯光的情感,体验,尝试分析灯饰的材质、造型及装饰对于灯光的影响。2学情分析

七年级下半学期的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能通过欣赏、绘画、制作等方法表现,有一定的色彩基础,对美术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还缺乏想象力和创造精神。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授本课内容所面临的困难性及其重要性。3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1.手工制作与民间工艺相结合的素质培养。2.制作方法步骤及造型设计。3.灯饰制作历史及现代灯饰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难点:1.灯饰制作在表现内容上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中保证教学结构的正确性、系统性。2.造型设计与创意拓展。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欣赏与感受

大家好,欢迎走进美术课堂。首先,老师做个自我介绍,我姓李,来自酒泉市一中。在课余时间,我最喜欢旅游。多年来,我走过许多地方,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灯火夜景。(粘贴课题:灯饰)。这张照片,拍摄于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的灯,雍容华贵,流淌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蕴。这张照片,拍摄于2010年的上海,上海世博会的灯,绚丽夺目,展现着现代工业文明的日新月异。这张照片,拍摄于2012年的香港,香港维多利亚港的灯光,风情万种,充满了异域文明的独特魅力。这张照片,2014年拍摄于法国巴黎,卢浮宫的灯光,宁静肃穆,书写着出人类文明进步的足迹。活动2【讲授】中国古代灯饰

同学们,从钻木取火开始,只要有人类的足迹,就有灯火的身影,火把、油灯、蜡烛、电灯,可以说,灯的演变史也正是人类的发展史,我们的祖先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制作出了举世无双的灯饰。出示《长信宫灯》视频。活动3【讲授】灯饰设计类别 请同学们把美术书翻到第34、35页,用一分钟时间浏览一下书上的文字内容。

同学们,今天,灯已经成为一种装饰品和艺术品,无论是在色彩、造型、和材质上都更丰富、更时尚,从设计风格上分为:豪华型、简约型、浪漫型、仿古型等。现在老师来考考大家的眼力,谁来说说你认为他们分别是哪种设计风格?课件展示图片。活动4【练习】灯饰的灯光效果

1、师:纸材在灯光下的效果怎么样呢?它的灯光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大家一起做个实验。① 打开讲桌上的灯,师:大家感觉怎么样? 生:亮。师:放上一个灯罩(黑色),现在感觉怎么样呢?生:暗。

② 再换一个颜色试试,灯光效果有什么不一样?师:换一个(红色),感觉怎么?生:亮。师:再换一个(黄色),灯光效果又怎样?生:更亮。师:灯的亮度和什么有关? 生:颜色

③这是两个相同颜色而不同厚度的纸筒,灯光效果一样吗?为什么? 师:灯的亮度还和什么有关? 生:厚薄

④老师就想用这样厚的卡纸做灯罩,怎样让它亮一点呢? 生:镂空、剪切、针刺……

师:我这里有一个镂空好的,我们来看看它的灯光效果怎么样。课件小结:纸质灯饰的灯光效果与颜色、厚度、造型有关。活动5【活动】变魔术——纸质灯饰基本造型

师:这个圆形纸筒你们会做吗?怎么做的?谁来给我们简单演示并讲解一下? 生:用卷、粘的方法制作圆筒的基本形

老师想利用这圆筒给大家变个魔术,大家注意看圆形纸筒变水滴形,再变椭圆形,再变四边形……,聪明的你们,还能变出更多的造型吗?看谁变的最快,谁变的与众不同,哪个小组变化的造型最多。

活动6【讲授】纸质灯饰的创意与设计

我们已经学会了基本的造型,那它外面的图案怎么做呢?课件展示图片。师:它借鉴了什么?逐一解说。

好的创意灵感来源于生活,来自美丽的大自然,借鉴这些素材,我们的设计将会有更多的创意。(课件播放图片)活动7【练习】纸质灯饰的装饰手法

有了好的创意,运用什么装饰手法呢?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这些灯饰是用什么方法装饰的? 教师实物投影仪展示灯具制作过程

师:除了老师展示的装饰方法之外,还有其他的装饰方法吗? 师生总结装饰方法:绘画、粘贴、切挖折叠、镂空、综合运用。活动8【测试】学生自己的创意和想法

现在,同学们对如何制作出一个漂亮的灯饰有自己的想法了吗?你准备如何设计、制作呢?请大家小组讨论一下。哪位同学谁来说一说? 活动9【作业】创新制作

同学们,我们要设计制作出一个灯饰,制作的流程是怎么样的呢?一起来看一下。师生总结:

1、设计构思

2、折压造型

3、切划装饰

4、折叠整理

5、粘合成型 对比大屏幕看我们的材料准备好了吗? 有些同学已经跃跃欲试了,现在大家就开动脑筋,动手创作一个灯饰吧,使用刀具的时候,要注意安全。课件展示作业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用圆筒基本形或适当变化进行纸质灯饰的设计与制作,并简单装饰。制作要求:

1、造型新颖

2、装饰美观 3、灯光辉映

4、注意安全 播放背景音乐《梦中的婚礼》,课件滚动展示灯饰图片欣赏。活动10【活动】作品展示与交流 展示作品

1、请同学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说说你的创意和制作。

2、学生评价,他们小组的灯饰怎样修改会更美观。

3、请大家选出最佳作品,给予奖励(教师亲手制作的书签)。

4、师: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关上窗帘,打开灯泡,集体展示作品,拍照留念。活动11【活动】课后拓展总结延伸

同学们,纸材在我们灵巧的双手的设计制作下会产生这么美丽的灯光效果。生活中除了纸材我们还能利用其他材质来制作灯饰呢? 生:塑料瓶、纸盒、木材等。课件展示嘉峪关方特欢乐世界等的灯饰图片。

9.第15课 制作宣传海报 教学设计 篇九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内容以电子版报为载体,通过制作《学习报》主题活动,介绍了页面设置、板报版面布局、文本格式设置、表格嵌套应用及单元格中文本和图片格式的设置等操作方法。通过展现不同的样报,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word编排板报的强大功能。通过任务的驱动,让学生运用所学新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自主创新,开展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信息技术在学习实践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通过上学期和前几节课对于word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巩固,在对word中插入艺术字、图片、文本框、自选图形等知识已经基本掌握,可以说为电子板报的制作打下一定基础,但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仍比较差,还需进一步的提高。在教学上可采用因材施教,与实际相结合的分层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养成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倡导创新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三、教学目标

1、掌握设置板报页面的操作方法。

2、了解用表格嵌套的方法布局板报页面。

3、学会在表格中插入图片并合理设置图片。

4、学会设置单元格的底纹和边框。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设置板报页面,单元格中文本和图片格式的设置与修饰方法 2.教学难点

运用板报布局、表格嵌套的操作方法美化板报,单元格底纹和边框的设置。[教学准备]:多媒体广播控制系统,课件,图片和文字素材。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任务

1、PPT展示黑板报、手抄报、电子板报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这些板报中最经济环保的是哪种板报,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今天,我们就来制作一份简单的电子板报。揭示课题:制作电子板报。

(二)探究活动,制作电子板报

我们先观察下这份板报有什么,谁来说一说。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表格框架——文字——图片——底纹边框)

1、版面布局

问:哪位同学会绘制这个表格作为框架

学生上台操作,教师引导讲解。课件展示多样的版面布局 学生跟着学习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添加文本,设置文本格式

问:哪位同学会在表格中添加文字,并设置竖排文字 学生上台操作,教师引导讲解。可选择其他主题板报。学生跟着学习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插入图片、艺术字

(1)插入图片

图片能够起到美化板报的作用,图片的添加要与文字主题相适应。

问:哪位同学会添加图片

学生上台操作,教师引导讲解。学生跟着学习操作,教师巡视指导(2)插入艺术字

教师讲解:同学们通过之前的观察会发现,电子板报中的小标题都是通过艺术字来实现,使用艺术字有其特别的作用,艺术字使得文字更加生动醒目,很适合作为标题。

教师操作,学生跟着学习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4、设置单元格的底纹和边框

教师讲解、演示设置单元格的底纹和边框的操作。学生跟着学习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三)作品评价

转播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教师小结并点评。

学生互相评价,教师点评

(四)、课堂总结

1.让学生说说今天都学会了什么?

10.七年级下教案(第14-15课) 篇十

第十四课 色彩

教学目标:

1、感情朗读,体会洋溢在诗歌中的激情。

2、品味诗歌语言特色,感受诗歌语言魅力,激发学生热爱青春、热爱生活的情感。

说明:本课是王蒙的长篇小说《青春万岁》的“序诗”。写于1953年,当时不满20岁的作者更象抒情诗人,由于对生活的爱,这种被生活所强烈地吸引、强烈地触动着的感觉,使他走向了文学。该诗是这部小说情感的高度凝结和升华,是作者对“生活的爱”的情感的喷涌,作者把他的抒情时代谱写成了一首赞美生活的歌。

教学重点与难点:

反复朗读,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理解作者喷涌的激情,激发学生热爱青春、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课文悟读:

既有“文心”(刘勰《文心雕龙》),也该有诗心,而且诗心更为玲珑剔透,更为纯洁无暇。读罢闻一多《色彩》,似在余韵缭绕中见得诗人赤心的跳动。这不正是诗心么?

1.诗人捧出一颗心。吟诵中,在字符如乐音的跳荡间,眼前似乎浮现出这样的诗人形象:冰心,在波澜起伏的海岸边,放逐一只只手制的白纸船,带着反复吟咏、泪迹斑驳的思念。冯至,在细流潺潺、一路放歌的小河边,默默地出神,他又在想什么?闻一多,挥笔作画,豪放不羁,色彩点染处,难道仅是一片斑斓景色?他们都很年轻,至少他们的心都很年轻。也只有年轻的心,才会如此多情善感!

2.是诗心也是爱心。《色彩》中,是爱――“溺爱于我的生命”。爱生命,这是一个泛命题。这爱的价值何在?因为生命是饱含强烈色彩的。为多彩的生命而歌咏,正如雨后天穹,长虹飞架,不禁让人仰目喝彩。闻一多的生命之歌是多么强劲而冷峻!是否能够这样理解: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诗人的心在恋爱!

3.诗里不能做一个“爱的道白”。我爱你!――若用词语,很实在的把心事和盘托出,这是浪漫的生活,而不是诗,虽然诗比生活更浪漫。诗意是隐曲在一重重意象中的。有许多的意思,一旦直白就乏味了。“荷花淀的女人们”想见自己男人,偏说不想见,这样的隐曲闪烁着鲜活的合情合理的人性美。诗更是求美的。冰心若絮言不止,说:“妈妈我想你、我爱你、我受不了、我非要见你……”这还美吗?冰心这个人还能留给你美感吗?那么,美感是怎么产生的呢? 闻一多的生命里,尽管含有悲哀和死亡,但持平常心,坦然面对,这样一种孤傲俊拔的气质,尤其显得高贵华美! 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诗人有敏感的心,有多情的种子孕育着,这心田里开出来的花,不管是什么颜色和风格,都一准儿用芬芳传达“恋爱”的心思。爱人,爱自然,爱生命,爱生活――一切都是可爱的!

二、亮点探究:

通常我们理解生命的颜色都应该是美丽的,为什么闻一多的《色彩》中有“黑还要加我以死”,还说“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你怎么理解?探究学习:这首诗是哲理深厚的大气之作,不同于某些年轻人的激情张扬。他们只见得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那样的文章喊出的爱是浅薄的。

本诗不避讳自然中的黑色,直面人生中的死亡,这是一种很现实的态度。其实,如果一个人的生命长得没有尽头,可以尽情地挥霍岁月,那样的生命不乏味吗?生命中有终点,人才更为珍惜生命。 另外,同黑色可以被看作美一样,死亡也未必是一件恶事。关键是死得是否有价值。 闻一多先生是不怕死的,因为他知道鲜血可以绽放最美丽的花朵。

于是,他不满暴行,拍案而起,血洒民主大旗。《色彩》之言正和先生的实践是一致的。

三、选题设计:

你了解闻一多吗?请查阅有关资料,分析他的主要思想?研究方法:先要阅读他的作品,大致了解其创作状况,再查阅一些闻一多研究的文献,对他的思想发展脉络有一定的认识后,将两者统一起来,完成一篇分析文章,类似研究性论文。成文后可以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也可以寄给有关学术刊物。

第十五课 青春万岁

教学目标:

1、感情朗读,体会洋溢在诗歌中的激情。

2、品味诗歌语言特色,感受诗歌语言魅力,激发学生热爱青春、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反复朗读,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理解作者喷涌的激情,激发学生热爱青春、热爱生活的情感。

说明:

特定的时代赋予了作者特定的青春心态,因此感受作者的情感并借机激发学生对青春、对生活热爱的情感就成了本课的关键,其依托手段就是朗读,朗读是能够使学生真正走入文本的重要手段。

教学过程:

一、媒体导入:

出示《青春万岁》相关资料。请学生谈感受。 学生观看。交流看后感受。

二、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播放音乐,从语速、语调、停顿、重音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2、请学生谈初读感受

学生活动预设

1、朗读诗歌。散读、个别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根据每次读后的老师指点、同学评价,自主朗读。

2、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反复阅读此诗后的感受。

三、再读诗歌,品味语言:

把握情感反复朗读,仔细体会诗中洋溢的激情。思考:

1、诗中列举了哪些青春生活的场景?

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学生活动预设

1、反复朗读。

2、自主圈划相关语句,如:那小船上的歌笑,月下校园的欢舞,细雨蒙蒙里的踏青,初雪的早上行军,热烈的争论……

3、在讨论交流中感悟生活的美好,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 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深层阅读,通过思考、圈划、讨论、交流,既品味了语言,又感悟了诗人洋溢于字里行间的激情。

四、感情朗读,青春抒怀

1、组织学生以各种形式进行感情朗读。

2、引导学生畅谈青春感受。

五、练习:

1、熟读这首诗。

11.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篇十一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2.周恩来堪称中国形象的代表,他的魅力、智慧、精神值得我们景仰和学习。

二.学习重点:掌握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和平共

处五项原则。

三.学习难点:建国初期国际关系的特点 四.学习过程:㈠ 自主学习

1.建国第一年里,首先与中国建交的是哪个国家?(苏联)

2.新中国刚刚成立时,美国怎样在外交上对付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混乱的词序请大家将新中国的“外交基本准则”按顺序整理好 4.周恩来与哪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缅甸、印度)

5.有的同学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周恩来提出来的,中国当时很穷,说出来的话有分量吗? 6.1955年万隆会议的主题是什么?(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7.万隆会议出现了什么困难? 8.万隆会议上周恩来作出什么贡献? ㈡ 合作探究

1.建国初期,苏联和美国对中国的态度为什么不同?

2.周恩来为什么能够改变万隆会议的航向?

五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

1.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准则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在什么时候提出来的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 B.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的时 C.1955年周恩来率代表团出席亚非国家万隆会议的时候

D.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的时候 2.我国通过万隆会议取得的外交成就主要是 A.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合作 B.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国家的联系 D.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3.下列哪一个国家最早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A.美国B.朝鲜C.苏联D.法国

4.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上五大国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是()

A、巴黎和会B、华盛顿会议C、日内瓦会议D、万隆会议

5.“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这段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的经典之词出自于()A、毛泽东B、周恩来 C、刘少奇D、陈毅6.中国什么时候最先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 A、1945年周总理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上B、1954年周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时 C、1955年周总理在印尼万隆会议上D、1971年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 7.最能说明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的事件是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第一次以五大国的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 C.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

(二)材料题

“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请问:(1)材料中的“本政府”是哪个政府?当时美国承认的是哪个政府?

12.第15课 制作宣传海报 教学设计 篇十二

一.【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翻译、理解课文。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和作者的情感。三.【教时安排】

两课时(一课时预习;另一课时集中解决重难点)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活动导入:你知道长江三峡吗?(待生答)你了解三峡的人文、地理、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吗?不知道吧。好在老师今天有所准备,我有幸请到我们古柏最有名的导游,下面她将带领二(3)班旅游观光团和几位赶扒车的老师一起去参观风景绮丽的三峡。

2、学生以导游口吻介绍《长江三峡》,播放投影。

3、过渡:其实大家刚才看到的是现代版的导游,今天我们还准备了古典旅游,大家要不要也欣赏一下?(待生答)不过,我有一个要求,那就是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用心去感受。

4、配乐读《三峡》(老师可范读)。

二、确立学习目标

导引:大家可能通过刚才的活动都已经感觉到了,我们所做的跟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有关。我们今天要学的是──对,郦道元的游记散文《三峡》。(播放投影)

这是一篇古文。对于古文,我们总是怕它。其实啊,对于古文学习,只要我们掌握住方法,它并不可怕,关键就看你是不是想把它读懂读明白。

问:对于这篇古文,同学们准备怎么读?或者说你想达到什么目标? 讨论,抽生回答。(目标见前)

三、检查预习1、正音、释词:

⑴学生质疑:提出预习中未解决的字词,以考试方式问他人,全班交流。⑵投影字词,找出现代汉语中相同意思的词语或成语,巩固学生学习所得。⑶小结:古汉语在现代仍然有旺盛的生命力。2、简介作者、作品(抽生答)。

四、课文探究

1、齐诵,思考:这篇文章写“三峡”,它主要写了三峡的什么?

2、读后讨论:文章主要写了三峡的什么?(山、水)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进行说明。

3、板书,投影。

4、综合以上讨论的,整个“三峡”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你感觉到的三峡是什么样的?)用一个或几个形容词来概括。例如:这是一个绮丽的三峡。(投影)

5、引导:刚才我们的分析好象一点没有照顾到作者的情绪。作者写文章时,他总是会融自己的情感在里面。同学们想想看,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投影)

五、练习诵读

抓住你最感兴趣的一段,你用尽快的时间把它背诵出来。(注意评价)

六、布置作业

结合课文,请你以《我心目中的三峡》为题,写一篇文章。

知识要点整理

一.原文注释和翻译

原文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处; 注释;①自:在②略无:完全没有.略,完全,全部

③阙:同”缺”,中断

翻译: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群山连绵,没有一点空缺的地方.原文2:重岩叠嶂(zhàng),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ī)月。注释;①嶂,直立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②隐,蔽:遮盖

③自:如果

④亭午,正午。⑤夜分,半夜

⑥曦,早晨的阳光,这里指太阳

翻译: 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 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原文: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sù)阻绝。

注释;①至于:到了

②襄陵:上,漫上;丘陵

③沿:顺流而下;

④溯:逆流而上 ⑤绝:断

翻译: 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上下航行的船只都阻隔断了.原文4: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注释;①或:有

②其:这,从白帝城到江陵的距离

③虽:即使

④乘奔御风: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奔,奔驰的快马。⑤不以:不如;以,认为,如

⑥疾:快

翻译:(如)有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则)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是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长风,也不如船行得快啊.原文5:春冬之时,则素湍(tuān)绿潭,回清倒影。注释;①之时:的时节;时,季节,时节

②素湍:白色的急流

③回清:回旋着清波

翻译: 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影子。

原文6:绝巘(yǎn)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shù)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注释;①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绝,极;巘,山峰

②飞。飞泻

③漱(shù)冲荡

④其,它们,指怪柏

⑤清荣峻茂:水清,树茂,山高,草盛 ⑥良:实在,的确

翻译: 极高的山峰上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古柏,悬挂着的泉水瀑布,从它们中间飞泻,冲荡下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原文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注释;①晴初霜旦:秋雨初晴,降霜的早晨。

②肃:寂静

③属:连续不断;引:延长 ④响:回声

⑤转:同”啭”,声音曲折 ⑥绝:消失

翻译: 每逢秋雨初晴或降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里一片清冷寂静,常常有一些高处的猿猴拉长了声音在叫。叫声连续不断,音调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原文8: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注释;①故:所以

②渔者:打渔的人

③三声:几声.三,不表示确数

翻译: 所以打渔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巴东三峡当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我的 眼泪就沾湿了衣裳)

二.常识

作者简介:

1.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鹿人,南北朝北魏时的地理学家,散文作家。他的著作很多,最有名的是《水经注》四十卷。《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关于课文

2.本文节选自《水经注·江水》。《水经注》是注解《水经》的,但本身又是一部内容丰富、独具风格的著作。它不但补充了我国水道情况,也记载了江河沿岸的地理古迹、景物、神话、传说和风俗习惯等。是研究我国地理的重要资料,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著作。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三、阅读理解

1、概括每段段意。

第1段、总写三峡两岸山势的雄伟。第2段、写三峡夏天江水之大,水流之急。第3段、写三峡春冬的奇丽景色。第4段、写三峡秋季的凄清景色。

2、三峡总特点:雄奇险拔,山高峡长,清幽秀丽,3、全文的写作顺序

明确:全文从山、水两方面来写。

总写山,分写水,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景色。各自特点为:

山:连绵高峻、雄奇险拔——高峻美

水:

夏水:浩大湍急、迅猛凶险——奔放美

春冬之景:清荣峻茂、清幽秀丽——清幽美

秋景:林寒涧肃、凄清寂静——凄婉美

4、本文先山后水的原因:

两山夹水的地方称之为峡,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山峡的水又是最具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

这里字字扣山、句句写峰,只字未提水,但明处写山,暗中却涵盖了水。既写了山势的险峻,又写了江面的狭窄,为下文写夏水的迅猛作铺垫。

5、文章写水为什么不按四时顺序来写?

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是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具特点。下面不按秋、冬、春的顺序来写,而是先春冬合写,后单写秋天,也是按水势的涨落安排。夏天江水暴涨,春冬风平浪静,秋天水枯谷空,顺势而下,合情合理。

6、结尾引用民歌的作用:

照应前文,突出了三峡秋天清幽寂静、山高峡长的特点;侧面渲染三峡秋天凄清哀伤的气氛,突出凄婉美;同时侧面表现了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

7、长江三峡工程举世瞩目,请结合你对它的了解,说说这一工程竣工后,《三峡》中哪些内容将会改变?(举出两条即可)

(1)不会再有“沿溯阻绝”的情况。(2)水流趋缓,“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也不会再有。

8、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从文中也可找出两条理由。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1):水流急。原句: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理由(2):落差大。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9、昔日美丽的三峡,如今更加闻名,并吸引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

各位游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峻,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桔,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多情三峡欢迎您!

10、请写出你所积累的写长江的诗句。

(1)山随平里尽,江入大荒流。(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5)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6)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7)早发白帝城(唐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四、语言品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答:通过侧面描写,渲染山峰的高峻、江面的狭窄。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答:运用比较的手法,突出地表现了夏日江水的迅疾。

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得形神兼备,试分析好在哪里?

答:这两句的意思是: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林木山石)的影子。两句动静结合,以“回清”写“素湍”的动态,以“倒影”写“绿潭”的静态,极言江水这清澈;色彩鲜明,“素湍”见浪花之雪白;“绿潭”显潭水之清澈。

4、这样美的三峡,作者共用一百五十余字就描绘得如此出神入化,其语言之美,其笔法之妙,实在令人称奇。请你说说文章哪些地方写得美,写得妙。(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等方面着手)

示例1:三峡的水美,你看夏水素湍急,有时早上乘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呢。

示例2:作者描写景物美,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如: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 “湍”“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示例3:课文的描写手法美,“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出了两岸连山,群峰对峙的雄姿。同时又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绵延,隐天蔽日的山势。

五、总结建构

1.主题:本文通过对三峡四季山水景物的描写,表现了三峡壮丽的风光。

2.写作特色:

(1)布局:独具匠心。(详见“课文分析”5)

(2)全文描写注意动静结合,节奏有张有弛。文中写山为静,写夏水为动,写春冬景色静中有动,从文中局部来看,也是动静结合。(3)语言简练、生动,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六、理解性默写: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文中从正面写山高峻、挺拔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3、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4、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5、文中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全文描写江水清澈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6、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7、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的句子是“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8、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附:文言现象总结

一、通假字

1、略无阙处(“阙”通“缺”,空缺)

2、哀转久绝(“转”通“啭”,声音曲折)二、一词多义

1、绝:

①沿溯阻绝(断)

②哀转久绝(消失)

③绝巘多生怪柏(极,极高)

2、自: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②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3、清:①回清倒影(清波)

②清荣峻茂(水清澈)

4、其:①其间千二百里(这,指白帝城到江陵的距离)

②飞漱其间(它们,代古柏)

三、古今异义:

1.或王命急宣(或:有;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2.虽乘奔御风(虽:古义:即使,表假设;今义:虽然,表转折)

四、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

2、空谷传响(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响:动词作名词,回声)

3、回清倒影(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4、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降霜)

5、素湍绿潭(湍: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急流)

五、特殊句式:

1、互文句

①重岩叠嶂(即“重叠岩嶂”)②隐天蔽日(即“隐蔽天日”)③林寒涧肃(即“林涧寒肃”)

2、并提句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应理解为“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②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应理解为“素湍回清,绿潭倒影”)

3、省略句

上一篇:中学生节约用水的作文下一篇:经典的古代励志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