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中医护理学教案

2025-01-29

绪论中医护理学教案(9篇)

1.绪论中医护理学教案 篇一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明确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含义,研究对象、任务及研究内容。

过程与方法:掌握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与意义。教学重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含义、研究对象、原则。教学难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一、什么是幼儿 幼儿一般指的是3—

6、7岁的儿童

二、什么是教育

广义:教育是造就、培养人才的经验传递系统。Eg:①你父亲教你怎样做人。

②看了这场电影对你有什么意义。

狭义:指的是学校教育 △教育的本质:“3个人” 人 教育 人 成人 人

(教师)(学生)(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人; 体现做人的人;使他懂得有尊严的人)

(家长)(子女)

三、学校教育的分类:大学 中学 小学 幼儿园教育等等

1、幼儿教育:幼儿园教育∕非幼儿园教育

2、幼儿教育的最典型的形式——幼儿园教育

3、幼儿园教育中:幼儿是主体,教师是主导 教师 主导 幼儿 反馈 教师

四、什么是心理学 心:心思、思想、感情 理:规则、规律 心理学——psychology Psychology=psyche(灵魂)+logos(科学)

1、心理学——研究人的心里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

3、心理现象包括的内容

心理现象:<1>心理过程(共性)①认识过程(感、知、记、思、想)②情感过程③意志过程 注:注意伴随整个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个性差异):①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②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4、心理学的分类(把它形象的比喻成一棵大树)

普通心理学:感觉心理学 知觉心理学

记忆 思维 言语 情感等心理学 意志心理学 个性心理学等等

发展心理学:

1、比较心理学:①动物与人比较心理学 ②动物之间比较心理学

2、年龄及发展心理学:①婴儿、幼儿(婴幼儿)心理学 ②儿童心理学 ③青年心理学 ④成年心理学⑤老年心理学 等等

应用心理学:①教育心理学②工业心理学③医学心理学④护理心理学⑤司法心理学⑥艺术心理学⑦体育心理学⑧军事,商业心理学 等等

五、什么是幼儿教育心理学

1、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教育系统中,幼儿心理发展与变化的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一门科学。

2、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①研究幼儿(3——

6、7岁)心理的形成规律。②如何应用规律。

3、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①揭示幼儿教育系统中幼儿的心理形成和发展规律,从而心理科学在幼儿教育领域中得以向纵深发展。②研究如何应用幼儿的心理规律来提交教育效能,加速幼儿健康成长的心理原则。

4、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即本书的知识体系)简单来说,本书由四部分组成:①导论 ②幼儿心理形成规律与教育③幼儿的心理健康 ④幼儿教学心理与教师心理

第二节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与意义

一、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理论作用:①有助于了解、解释幼儿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前因后果。

②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点。

(二)实践作用——有助于幼儿教育实践中的有关问题的解决。Eg:梅州市机关幼儿园大班不要求写字。

二、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一)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树立正确的“育人观”)

(二)提高幼儿教育工作效率。

(三)提高教师素质。

第三节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一、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实践性原则

4、综合性原则

二、研究方法——观察法(最常用)、访谈法、测量法、实验法、问卷法、作品分析法等。

三、常用研究方法——观察法

(一)观察法的含义——指应用感官或借助于科学的观察仪器(如监视器),有计划、有目的地对研究对象的言语表现进行考察,从而搜集资料的一种方法。

(二)作用

1、有助于教师全面,深入地了解幼儿和客观地评价幼儿。

2、有助于教师确定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教学计划。

(三)观察的程序

1、对观察结果的记录、描述。

2、对观察结果的解释。

(四)有效观察的条件 “外门看热闹,内门看门道”

1、做好观察的前期准备工作(eg:确定目的和对象、制定计、准备工具等)

2、做好观察记录(eg:描述性的文子、数字、等级记录、视听设备等)

3、消除观察误差

(五)几种常见的观察方法

1、轶事记录——eg:幼儿玩玩具——是单独玩/合群玩——(可反映出)性格(孤僻还是开朗、合群)

2、时间取样 eg:每隔几分钟进行对同一个幼儿的观察。

3、事件取样 本章作业:

1、教育的含义?

2、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含义?

3、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4、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有哪些?

5、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有什么作用?

6、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有什么意义?

7、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有哪些?

8、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2.高一物理绪论教案 篇二

一、什么是物理

所谓三句不离本行,既然教物理的,我当然要和你们谈谈物理,同学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两年的物理,那么,你能告诉我什么是物理?或者你对物理的理解有哪些?(提问学生)师:通俗一点说,物理就是客观事物的道理。比如说“孤掌难鸣”,我们知道道理在于。。。(学生答)再比如高压锅煮东西熟得快道理在于。。。(学生答)为什么地球绕着太阳转,月球绕着地球转,扔出去的东西最终会落回地面?道理是。。。(学生答)这些都叫物理

二、为什么要学习物理

首先对于“为什么要学习”,很多同学的认识是模糊的。我在刚教书的时候也有过这样的疑惑,但随着年纪的增长,阅历的增长,我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我引用了一些名人的说法,高考不是非得考上重点不可,但通过高考,会决定你四年以及多年后你朋友圈里都有哪些人,你想读本地大学 你就会遇见一群和你一样想法的人,你努力考上重点,你就会遇见一群和你一样努力的人,大学只是一个地点,同学才是影响你未来的环境 高考不是为家长或者老师 而是为遇见和自己一样的人——光线传媒 刘同 龙应台写给儿子安德烈的一段话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

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

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这些属于心灵鸡汤

再来看看通俗的流行网络语

“生时何必久睡 死后自会长眠” “没有高考 你拼得过富二代吗” “考过高富帅 战胜官二代”

但是如果我们的人生都已经被设定好了,就没有乐趣。人生最大的乐趣,在于“答案没有正式揭晓”前,什么都是可能的。如果说的更直白些:

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蔡康永,给残酷社会的善意短信》

希望你们能从这些话语中找到你坐在这间教室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谈完了学习,我们再来具体谈谈为什么要学习物理,1、从现实生活来看,学习物理的目的不是为了以后进一步研究物理,而是在于提高人的素养。学了物理,你不仅知其然,更会知其所以然,例如路口转弯镜是凸面镜而不是平面镜;汽车前窗为什么是倾斜的而不是竖直的;再有,例如电动汽车充电技术的基本原理,等等。

2、从学习上来看,不容否认的是很多大学理工科招生时都会把物理成绩高低作为录取与否的重要依据,大学中大多数专业的学习都要以一定的物理知识作为基础。这是因为物理学的研究内容最为广泛,应用范围也最为普遍。提到大学物理,不得不提“赵凯华”,大学里的很多物理教材都是他编的,就是教材第一页“走进屋里课堂之前”的作者。

三、怎样学好高中物理

关于物理的学习,我来揣测一下你们的心态,可能是这样的“听师哥师姐说物理很难学”

“物理难、化学繁,数学习题做不完” “听得懂,但自己不会做”

“我到底该怎样做才能学好物理呢?”

在解答这个疑惑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高中物理的主要内容

1、高中物理的主要内容

高中物理的主要内容可分为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原子物理五个部分。力学主要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重点学习牛顿运动定律和机械能。(必修

一、必修二)热学主要研究分子动理论和气体的热学性质。(选修3-3)电学主要研究电场、电路、磁场和电磁感应。重点学习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和电磁感应定律。(选修3-

1、3-2)光学主要研究光的传播规律和光的本性。(选修3-4)原子物理主要研究原子和原子核的组成与变化。(选修3-5)

2、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的区别 很多同学会发现,这些我们初中都已经学过了,还学了干吗?这里就要说说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的区别的,虽然在大的体系上是一样的,但在学习内容、侧重点方面均有不同。简单说来初高中物理学习的差异呈现为: 第一、感性理解与理性推导的差异;

初中物理大多数问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以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的实验为依据,让学生可以看到、感受到,从而获得知识。如:光沿直线传播形成日食、月食现象;融化、升华过程吸收热量,使人们感觉到下雪过后比正在下雪时寒冷等等。而高中物理则将生活现象加以提取,抽象为可以计算的物理模型。如:冰面抽象为绝对光滑水平面,运动的汽车抽象为质点等等。这些转变就要求学生将此前直观理解的认知能力,转变为通过逻辑推导、计算,而获得知识的能力。

第二、简单计算与数学技巧的差异; 初中物理多定性了解物理规律,高中物理多定量求解物理问题。初中物理对于数学的运用不多,即便需要定量计算,也仅仅停留在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层次。然而高中物理要求严格求解,故而对同学们数学知识的考察也相应增高。如在函数图象,三角函数,平面几何,数学极限思想等方面的知识,同学们都应有所加强。第三、单纯知识点考察与堆积知识点命题的差异。

初中课程的问题多是单因素的因果逻辑关系,高中课程的问题则涉及多因素的复杂逻辑关系。该差别主要体现在题目角度,初中考题每道问题重点考察一个知识点,学生只需要熟练掌握知识点,准确判断考点即可。高中考题可能一题涉及多个知识点,因此在具体解题之前,学生必须先进行考点的拆分与识别。

3、怎样才能学好高中物理 1.认真阅读,学会自学: 学好物理,要认真阅读物理课本。物理知识全在课本中。重要的概念和规律都用黑体字标出,其中每个词语都经过科学家的反复推敲,必须逐字逐句加以理解。阅读课本时,要抓住关键词语,弄清语句间的逻辑顺序和因果关系,领会文章段落所表达的物理内容,掌握课本叙述物理问题的表达方法。学习物理不能满足于阅读课本,还要自学大量的课外读物与科普期刊。自学能力是人的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人能获得知识、能理解与运用知识的基本保证。同学们上高中要增强自学意识,学会自学,对学好高中各门学科都非常有利。2.认真听讲,独立思考:

学好物理,上课要认真听讲。课堂获取知识是至关重要的。我请你们珍惜每一节课。我将尽量让我的课不那么枯燥乏味。但水平和精力加上课的特点,有时难免平淡。这时希望你们能一如既往的认真听课。还有我这个人也会在课堂上犯错,一般情况下,我的错误有两种:一种叫“真错”,这种错误我自己都没有意识,也不知道错在哪里。一种叫“假错”,是想搞一些错误让你们来发现,这种错误我心里明白。无论我是“真错”还是“假错”,都希望你们挑出我的错误。谁发现,我佩服谁。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个“修行”的功夫要下在“独立思考”上。要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问题,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教得好不好,主要在老师;学得好不好,主要在自己。独立思考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3.做好实验,做好练习:

3.材料力学教案绪论 篇三

第 1 次课学时

授课日期: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王晋鹏批准人: 章节名称

1.1 材料力学的任务

1.2 变性固体的基本假设

1.3 外力及其分类

1.4 内力、截面法和应力的概念

1.5 变形与应变

1.6 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

授课形式

理论课□√案例讨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其他□

本次授课目的与要求

1.了解材料力学的任务和基本假设; 2.了解外力的分类;

3.掌握内力的概念及用截面法进行内力的计算; 4.熟悉应力、应变的概念 5.熟悉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

本次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用截面法进行内力的计算

难点:材料力学的任务和基本假设及应力、应变的概念

教学内容提要及时间分配

时间分配

教学方法与手段设计

1.材料力学的任务 2.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 3.外力的分类

4.内力、应力的概念以及用截面法进行内力的计算 5.变形与形变的概念 6.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 7.小结 8.布置作业

10分钟 10分钟 20分钟 20分钟 15分钟 15分钟 5分钟 5分钟

启发式教学 理论联系实际 加强互动性

课堂导入提问、预习要求及作业布置 1.什么是力?都可以怎么分类?

2.材料力学和理论力学的研究内容有什么不同? 预习内容:2.1 轴向拉伸与压缩的概念和实例 2.2 轴向拉伸或压缩时横截面上的内力和应力

2.3 直杆轴向拉伸或压缩时斜截面上的应力 课后作业:

课后小结

1.材料力学的任务:在保证满足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要求(安全、实用)的前提下,以最经济的代价,为构件选择适宜的材料,确定合理的形状和尺寸,并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

2.变形固体静力学的基本假设:连续、均匀假设和各项同性假设。3.应力、应变的概念及关系。

4.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拉压、剪切、扭转和弯曲

教学内容

课堂组织

第一章绪论

1.1 材料力学的任务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相互之间的一种机械作用。这种相互作用的效果有:

一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外效应)。二是使物体产生变形(内效应)。

2、力的分类:

按外力的作用方式可分为表面力和体积力。表面力是作用于构件表面的力,又可分为分布力和集中力。分布力是连续作用于构件表面的力,如作用于船体上的水压力。有些分布力是沿杆件的轴线作用的,如楼板对屋梁的作用力。如果分布力的作用面积远小于构件的表面面积,或沿杆件轴线的分布范围远小于杆件长度,则可将分布力简化为作用于一点的力,称为集中力,如列车车轮对钢轨的压力。体积力是连续分布于构件内部各质点上的力,如重力和惯性力等。

按载荷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可分为静载荷与动载荷。随时间变化极缓慢或不变化的载荷,称为静载荷。其特征是在加载过程中,构件不产生加速度或产生的加速度极小,可以忽略不计。随时间显著变化或使构件各质点产生明显加速度的载荷,称为动载荷。

布力是沿杆件的轴线作用的,如楼板对屋梁的作用力。如果分布力的作用面积远小于构件

3、材料力学的任务:

机械与工程结构通常是由若干个零部件构成的,我们把构成它们的每一个组成部分统称为构件。如机械的轴,房屋的梁、柱子等。在机械或工程结构工作时,有关构件将受到力的作用,因而会产生几何形状和尺寸的改变,称为变形。若这种变形在外力撤除后能完全消除,则称之为弹性变形;若这种变形在外力撤除后不能消除,则称之为塑性变形(或永久变形)。为了保证机械或工程结构能正常工作,则要求每一个构件都具有足够的承受载荷的能力,简称承载能力。构件的承载能力通常由以下3个方面来衡量:

(1)强度:构件抵抗破坏(断裂或产生显著塑性变形)的能力称为强度。构件具有足够的强度是保证其正常工作最基本的要求。例如,构件工作时发生意外断裂或产生显著塑性变形是不容许的。

(2)刚度:构件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称为刚度。为了保证构件在载荷作用下所产生的变形不超过许可的限度,必须要求构件具有足够的刚度。例如,如果机床主轴或床身的变形过大,将影响加工精度;齿轮轴的变形过大,将影响齿与齿间的正常啮合等。

(3)稳定性:构件保持原有平衡形式的能力称为稳定性。在一定外力作用下,构件突然发生不能保持其原有平衡形式的现象,称为失稳。构件工作时产生失稳一般也是不容许的。例如,桥梁结构的受压杆件失稳将可能导致桥梁结构的整体或局部塌毁。因此,构件必须具有足够的稳定性。

构件的设计,必须符合安全、实用和经济的原则。材料力学的任务是:在保证满足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要求(安全、实用)的前提下,以最经济的代价,为构件选择适宜的材料,确定合理的形状和尺寸,并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1.2 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

为了简化性质复杂的变形固体,通常作出如下基本假设:

(1)续性假设:即认为材料无间隙地分布于物体所占的整个空间中。根据这一假设,物体内因受力和变形而产生的内力和位移都将是连续的,因而可以表示为各点坐标的连续函数,从而有利于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2)均匀性假设:即认为物体内各点处的力学性能都是一样的,不随点的位置而变化。按此假设,从构件内部任何部位所切取的微元体,都具有与构件完全相同的力学性能。同样,通过试样所测得的材料性能,也可用于构件内的任何部位。应该指出,对于实际材料,其基本组成部分的力学性能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但是,由于构件的尺寸远大于其基本组成部分的尺寸,按照统计学观点,仍可将材料看成是均匀的。

(3)各向同性假设:即认为材料沿各个方向上的力学性能都是相同的。我们把具有这种属性的材料称为各向同性材料,如低碳钢、铸铁等。在各个方向上具有不同力学性能的材料则称为各向异性材料,如由增强纤维(碳纤维、玻璃纤维等)与基体材料(环氧树脂、陶瓷等)制成的复合材料。本书仅研究各向同性材料的构件。按此假设,我们在计算中就不用考虑材料力学性能的方向性,而可沿任意方位从构件中截取一部分作为研究对象。1.4 内力、截面法和应力的概念

构件在未受外力作用时,其内部各质点之间即存在着相互的力作用,正是由于这种“固有的内力”作用,才能使构件保持一定的形状。当构件受到外力作用而变形时,其内部各质点的相对位置发生了改变,同时内力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引起内部质点产生相对位移的内力,即由于外力作用使构件产生变形时所引起的“附加内力”,就是材料力学所研究的内力。当外力增加,使内力超过某一限度时,构件就会破坏,因而内力是研究构件强度问题的基础。为了显示和确定构件的内力,可假象地用一平面将构件截分为A、B 两部分(下图),任取其中一部分为研究对象(例如A 部分),并将另一部分(例如B部分)对该部分的作用以截开面上的内力代替。由于整个构件处于平衡状态,其任一部分也必然处于平衡状态,故只需考虑A 部分的平衡,根据理论力学的静力平衡条件,即可由已知的外力求得截面上各个内力分量的大小和方向。同样,也可取B 部分作为研究对象,并求得其内力分量。显然,B 部分在截开面上的内力与A部分在截开面上的内力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它们是等值反向的。

上述这种假想地用一平面将构件截分为两部分,任取其中一部分为研究对象,根据静力平衡条件求得截面上内力的方法,称为截面法。其全部过程可以归纳为如下3 个步骤:

(1)在需求内力的截面处,假想地用一平面将构件截分为两部分,任取其中一部分为研究对象。

(2)在选取的研究对象上,除保留作用于该部分上的外力外,还要加上弃去部分对该部分的作用力,即截开面上的内力。

(3)由理论力学的静力平衡条件,求出该截面上的内力。

必须指出,在计算构件内力时,用假想的平面把构件截开之前,不能随意应用力或力偶的可移性原理,也不能随意应用静力等效原理.这是由于外力移动之后,内力及变形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一般情况下,内力在截面上并不是均匀分布的。为了描述内力系在截面上各点处分布的强弱程度,我们需引入内力集度(分布内力集中的程度)即应力的概念。

如下图所示,在受力构件截面上任一点K 的周围取一微小面积Δ A,并设作用于该面积上的内力为Δ F,则Δ A上分布内力的平均集度为:

Pm称为Δ A上的平均应力。由于截面上的内力一般并非均匀分布,因而平均应力pm 之值及其方向将随所取Δ A的大小而异。为了更准确地描述点K的内力分布情况,应使Δ A趋 于零,由此所得平均应力m p 的极限值,称为点K处的总应力(或称全应力),并用p 表示,即

1.5 变形与应变

在外力作用下,构件内各点的应力一般是不同的,同样,构件内各点的变形程度也不相同。为了研究构件的变形,可设想将构件分割成许多微小的正六面体(当六面体的边长趋于无限小时称为单元体),构件的变形可以看作是这些单元体变形累积的结果。而单元体的变形只表现为边长的改变与直角的改变两种。为了度量单元体的变形程度,人们定义了线应变与切应变两个物理量。

线应变是指单元体棱边长度的相对变化量,通常用ε表示。切应变是指单元体两条互相垂直的棱边所夹直角的改变量,也称为剪应变或角应变,用γ表示。1.6 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

工程实际中的构件是各种各样的,但按其几何特征大致可以简化为杆、板、壳和块体等。本书所研究的只是其中的杆件。所谓杆件是指其长度远大于其横向尺寸的构件。杆件在不同的外力作用下,其产生的变形形式各不相同,但通常可以归结为以下四种基本变形形式以及它们的组合变形形式。1.轴向拉伸或压缩

杆件受到与杆轴线重合的外力作用时,杆件的长度发生伸长或缩短,这种变形形式称为轴向拉伸或压缩。2.剪切

在垂直于杆件轴线方向受到一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线相距很近的力作用时,杆件横截面将沿外力作用方向发生错动(或错动趋势),这种变形形式称为剪切。机械中常用的连接件,如键、销钉、螺栓等都产生剪切变形。3.扭转

在一对大小相等、转向相反、作用面垂直于直杆轴线的外力偶作用下,直杆的任意两个横截面将发生绕杆件轴线的相对转动,这种变形形式称为扭转。工程中常将发生扭转变形的杆件称为轴。如汽车的传动轴、电动机的主轴等的主要变形,都包含扭转变形在内。4.弯曲

4.植物保护技术教案绪论 篇四

1、19 教学目的

1.掌握昆虫身体分那三部分。2.掌握昆虫纲属于哪个动物们。3.重点掌握昆虫纲的主要特征。

4、了解昆虫学的内容和任务、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点

1.掌握昆虫身体分那三部分。

2.掌握昆虫纲属于哪个动物们。

3.重点掌握昆虫纲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昆虫纲的主要特征 教学用具

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课件(包括文字、表格、图片等)。教学方法

教师讲述、演示多媒体幻灯片等直观教学与对学生提问相结合。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昆虫纲的特征:

所有的昆虫组成节肢动物门下的一个纲——昆虫纲(Isecta)。所以,昆虫既具有节肢动物所共有的特征,而又具有不同于节肢动物门下其它纲的特征。节肢动物门的特征:

体躯分节,即由一系列的体节所组成;整个体躯被有含几丁质的外骨骼;有些体节上具有成对的分节附肢,“节肢动物”的名称即由此而来;体腔就是血腔;心脏在消化道的背面;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一个位于头内消化道背面的脑,以及一条位于消化道腹面的、由一系列成对神经节组成的腹神经索。昆虫纲的特征:

1.体躯的环节分别集合组成头、胸、腹三个体段:

2.头部为感觉器官和取食的中心,具有3对口器附肢和一对触角,通常还有复眼和单眼(复眼一对,单眼三个);

3.胸部是运动的中心,具3对足,2对翅;

4.腹部是生殖中心,其中包含着生殖系统和大部分内脏。无行动用的附肢(指成虫),但多数有转化成外生殖器的附肢; 5.从卵中孵出来的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通常要经过一系列显著的内部及外部体态上的变化,才能转变为性成熟的成虫。这种体态上的改变称为变态。

节肢动物门中其它六个较重要的纲:

有爪纲、蛛形纲(蜘蛛、螨)、甲壳纲(虾、蟹)、唇足纲、重足纲、综合纲。

二、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昆虫纲不但是节肢动物门中最大的一纲,也是动物界中最大的一纲。全世界已知动物已超过150多万种,其中昆虫就有100万种以上。昆虫不但种类多,而且同种的个体数量也十分惊人。如一个蚂蚁群体可多达150万个。昆虫的分布面之广,没有其它纲的动物可以与之相比,几乎遍及整个地球。从赤道两极,从海洋、河流到沙漠,高至世界的屋脊——珠穆郎玛峰,下至几米深的土壤里,都有昆虫的存在。这样广泛的分布,说明昆虫有惊人的适应能力,这也是昆虫种类繁多的生态基础。昆虫个体数之所以这样多,分布之所以这样广,主要是由于其特殊的繁殖能力。一个雌虫所产的卵超过100个的并不罕见,有的多达1000个。昆虫不但数量极多,而其各种类之间的大小也有着极大的明显差别。现存昆虫中最大的个体有:鞘翅目独角仙科的象独角仙,其长可达12cm ;竹节虫目一种巨型竹节虫,长可超过26cm。但最小的昆虫如鞘翅目缨甲科的某些种类的长度不超过0.25mm。最小某些昆虫可比最小的脊椎动物还大。昆虫在地球上的历史至少已有三亿伍千万年,而人类的出现距今只不过100万年。为什么昆虫纲能在地球上如此繁荣地发展?

1、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有翅的动物,飞行给昆虫在觅食、求偶、避敌和扩大分布等都带来莫大的好处。

2、昆虫身体一般较小,只需少量食物即可维持生长发育。如一张白菜叶可给几千头蚜虫生活。

3、昆虫口器类型的分化,特别是从吃固体食物变成吃液体食物,大大扩大了食物范围。

4、昆虫有惊人的生殖能力。因而在环境多变,天敌众多的自然情况下,即使自然死亡率达到90%以上,也能保持它一定的种群数量水平。

昆虫与人类生活有极密切的关系,是使昆虫学成为一门专门学科的重要原因。对人类健康和国民经济直接影响的重要害虫共计10000种。尽管人们以最大的努力进行防治,全世界每年仍有20%的农产品为害虫所毁掉。在热带每年仍有成千上万的人死于 疾、睡眠病以及其它由昆虫传带的疾病。但也有些有益的昆虫,如可用以对害虫进行生物防治,或人工繁殖以清除杂草的益虫。在土壤内生活的昆虫能促进腐殖质的形成与土壤的通气,提高土地的肥力。水栖昆虫能作为鱼类的食物,可增进渔业的产量。昆虫本身的产物,如蜂蜜、蜡和丝,早已为人类所利用至今仍有相当的经济意义。

三、昆虫学的内容和任务:

5.高三生物复习大纲版教案:绪论 篇五

生命的物质基础

第1讲

绪论

一、考点内容全解

(一)本讲考什么 1.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是生物具有新陈代谢的特征,而这一特征得以表现与其结构密切相关。个体组成为群体后必然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这就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下图简单概述了生物的基本特征间的关系:

2.生物学的历史与发展

(二)考点内容例析

[例1]生物与非生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生物体

A.有严整的结构 B.通过一定的调节机制对刺激发生反应

C.通过新陈代谢进行自我更新 D.具有生长发育和产生后代的特性 [精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有六大基本特征,但新陈代谢是其它生命特征的基础,也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根本区别之所在。最简单的生物也具有新陈代谢的特征,判别某个体是否是生物的标准也在此。

[答案] C [解题警示] 概括与推理能力是一种基本素质,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比如严整的结构生物确实具有,但它并不是根本特征,如蜜蜂的蜂房也具有精巧的结构,但它不能算是生物。

[同类变式] 夏日,取池塘中的一滴水制成装片,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如图所示。你确认它们是生物的根据是:(1),(2),(3)。

[精析] 本题考查生物与非生物的几点区别。但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生物的几个基本特征却是有限的,需要有实际的显微镜操作经验,也变相考查了实验是否真正动手做过。显微镜下可观察的生物特征可归纳为如下几点:1.被观察的对象有细胞结构;2.对外界刺激会发生反应(应激性);3.能(正在)进行繁殖(细胞分裂);4.能游动或主动运动(适应环境的表现)。

[答案] 任答解析中的三点即可。[解题警示]实验动手能力如何考查,本题就提供了一个范例。解答本题与上题的区别在于本题是从观察的角度讨论生物的基本特征,实验经验尤为重要,这也就提示我们要注意日常的实验,不能去背实验记实验,而应当真正动手。新陈代谢是一个总体特征,但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困难的,它往往要通过一些其它的特征来表现,如细胞分裂过程中必然伴随物质交换等。

[例2] 生物科学史上对遗传物质的发现和研究的逐步深入,代表了生物学发展的各个重要阶段,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1865年孟德尔发表《植物杂交实验》,提出了生物遗传的两个规律,首次提出了“遗传因子”的概念,他认为生物性状的遗传是由遗传物质——遗传因子控制的。1900年,随着孟德尔遗传规律被重新提出,生物学从第一阶段迈人了第二阶段。

1944年,美国生物学家艾弗里用细菌做实验,第一次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这是20世纪生物科学发展最伟大的成就,标志着生物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2000年6月,美、英、法等国家的科学家向全世界公布了“人类基因工作草图”,这项成就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为在21世纪里生命科学研究向更广阔,更纵深领域的发展和获得更多的突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0世纪以前的生物学的研究是以描述为主的,可以称为 生物学阶段。在这一阶段(19世纪)最伟大的两项生物学成果是创立了 和。

(2)1900年,孟德尔规律被重新提出,标志着生物学发展展到了 生物学阶段。

(3)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标志着生物学发展到了 生物学阶段。

(4)参与“人类基因组”研究的国家还有,我国在此研究中承担了 %的研究任务。“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为了弄清人类大约 个基因的结构与功能。目前公布的“人类基因工作草图’’是指人类基因的(结构、功能)草图。在新世纪里,“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将侧重弄清人类各个基因的 及相关工作。(下图示人类基因组草图)

[精析]材料分析的关键是要掌握要点,本题以背景材料的形式首先展示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要史实,然后根据这些史实作出具体的判断。仍然考查对生物学史实的认识。特别是有关“人类基因组”计划这类较新的材料,要求大家要保持对生物科技新成果必要的关心,这些知识可通过阅读媒体的相关报道解决。同时若能对生物学发展史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的了解,也有助于本题的解答。

[答案](1)描述性 细胞学说 进化论(2)实验(3)分子(4)德、日、中 1 2.6386—3.9114万 结构 功能

[特别提示] 本题要根据具体材料回答,切不可盲目照搬以前记忆过的一些资料,比如对“人类基因组”计划所提到的一些数据在每年都有一些变动,一定要对此保持关注,再比如对于SARS这样一些新问题,也必须有所了解。

二、能力提升技巧

本部分内容主要要解决生物的基本特征问题,该部分知识为全书的纲,在复习过程中要加深对生物特征的理解。

1.适应性是生物在与自然界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是长期的,其特征往往与环境有关。应激性则是生物适应环境的一种形式,它的形成需要具体刺激物的刺激。

2.对生物各特征的认识要建立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中,现今存在的生物其实都是在与环境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对各种特征及性质的理解也要建立在此基础上,做到生物与环境的统一。

[例3] 在生物的基本特征中,哪项不是维持生物个体生存所必须的 A.应激性 B.适应性 C.新陈代谢 D.生殖 [精析] 维持生物的个体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没有适应性,生物就不能适应环境,就会被环境所淘汰,适应性具体可通过应激性表现出来。而新陈代谢则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终止了。生殖是生物繁衍种族所必须的,但对维持个体生存来讲则并不是必须的。

[答案] D [特别提示] 维持种族延续和个体生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生物必须首先维持个体的生存,在此基础上讨论种族的延续才有意义和可能。

[同类变式] 生物体对外界刺激都能做出一定的反应。虽然草履虫的结构很简单,但是它对外界的有利刺激或有害刺激能够做出反应。如图甲、乙表示两载玻片,分别在载玻片两端各滴一滴草履虫培养液,并使两滴培养液连通。当在两块载玻片右侧培养液的边缘分别放一小粒食盐和一滴肉汁时,分析可能出现的现象以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1)在甲、乙载玻片下方的括号内用箭头表示草履虫移动的方向。

(2)草履虫的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这种行为的意义是。

(3)草履虫完成这一过程的物质基础主要是

,结构基础是。

[解析]应激性是生物对外界环境刺激所做出的一种反应,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外部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叫反射,是一种特定的应激性。草履虫是单细胞动物,没有神经系统,不可能有反射,只有应激性。

[答案](1)甲(←)乙(→)(2)应激性 使生物逃避有害刺激,趋向有利刺激(3)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 细胞

三、基础能力测试

1.蝉一般在24℃以下时不鸣叫,而在24℃以上,光照强度在0.6米烛光以上时才鸣叫,这种现象说明生物体具有

A.遗传性 B.向光性 C.适应性 D.应激性

2.在显微镜下观察一滴河水,发现了一些能运动的绿色小颗粒,下列哪项不能作为判断这些小颗粒是生物的根据

A.有细胞结构 B.有应激性 C.体小且绿色 D.能生长繁殖 3.下面对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的描述,正确的是 A.基本组成物质中都有蛋白质和核酸 B.除病毒外,基本的组成物质都是蛋白质和核酸

C.除病毒外,是由细胞构成的 D.细胞是一切生物体的结构单位 4.研究表明SARS病毒由蛋白质和RNA组成(如图所示),它只所以是生物判断的根据是

A.它由有机物组成 B.它能独立生活,表现出生命活动

C.它能侵入寄主表现出生命活动 D.它能使其它动物患病

5.下列不属于应激性的是

A.根的向地性 B.茎的背地性 C.避役的体色与变化的环境保持一致 D.鲸的前肢变为鳍

6.对生命的维持和延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

A.新陈代谢 B.生殖 C.细胞结构 D.遗传性 7.在生物学的研究过程中,一般经历下列过程

A.提出问题、进行实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出假使、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B.进行实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使、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C.发现问题、进行实验、提出问题、作出假使、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D发现问题、作出假使、进行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8.下面的例子中哪些应用了生物工程学原理

①由腐烂的植物体产生混合肥料 ②.炼油生产汽油、柴油、燃料油等 ③.啤酒厂制造啤酒④.从家庭、农场废物中制造沼气 ⑤.利用酶的性质生产种类不同的生物洗衣粉 ⑥.利用细菌生产干扰素 ⑦.从铁矿中炼铁

A.①③⑤⑦ B.①②③④ C.③④⑥⑦ D.⑤⑥

四、潜能挑战测试

9.下列现象,同时属于应激性、反射性和适应性的是 A、含羞草的叶子受到振动后马上下垂 B、下风口的雄蛾飞向上风口与雌蛾交尾

C、生活在青草丛中的蝗虫身体呈绿色,生活在枯草丛中的蝗虫身体呈褐色D、草履虫从浓的食盐水游向清水中

10.近代分生生物学研究表明,细菌的质粒(环状DNA)独立于核区的DNA能自我复制,且能拼接到DNA中,还能从一个细胞进入另一个细胞。入噬菌体作为①,其生活方式是②,离开宿主就相当于没有生命的分子。入噬菌体的DNA可独立存在于大肠杆菌细胞质中,也可以整合到E.coli的DNA中,并与其一起复制。

用同位素示踪法研究入噬菌体侵染E.coli发现,入噬菌体将其③注入到E.coli体内;由E.coli提供完整的酶系统、原料和④,以噬菌体DNA为模板合成⑤,并在E.coli的⑥上合成蛋白质。进一步研究发现,入噬菌体没有自身特有的遗传密码。含有的基因常和E.coli的基因相同或相似,而和其他病毒的基因不同,当子代的噬菌体释放出E.eoli后,又可继续侵染其他的E.coil。

(1)在上文数字标号处填写恰当的生物学名词。

①,②,③,④,⑤,⑥。

(2)上述研究中哪些事实支持“病毒是生物”的观点。(3)有一种观点认为“病毒来自细胞,是细胞分出来的部分”,上文中有哪些材料支持这一观点。

11.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与全球的生态环境问题密切相关。中国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承受着历史上最多的人口和最大的发展压力。下图表示了目前全球存在的环境问题:

请回答:

(1)我们在许多商品上已经能看到生态设计的影子,在废物循环领域,人们提出了所谓4R的设计准则,即REDUCE,REUSE、RECYCLE、RECOVERY。它们的含义是,。

(2)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个家庭都应该倡导绿色生活,就我们平时的“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提出几项可行性的建议:

衣:,食:,住:,行:。

五、答案与点拨

1.D.(此处有具体刺激物即:24℃以上,光照强度在0.6米烛光。适应性往往无具体刺激物。)2.C(生物基本特征不包括颜色。)3.C(朊病毒只由蛋白质组成,无核酸。)4.C.(新陈代谢才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但SARS病毒属于寄生型生物。)5.D.(鲸的前肢变为鳍是鲸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属于适应性,在形成过程中无具体刺激物。)6.B.(生命的延续必须依赖于生殖,新陈代谢是个体生命活动的特征)7.D.(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如此)8.D.(生物工程是以生物科学为基础,应用先进的科学原理和工程手段来加工或改造生物材料)9.B.(具有神经系统的生物才可能有反射)10.本题为现代生物学最新发展的一些简介,可根据材料回答。答案:(1)①细菌病毒 ②寄生 ③DNA ④ATP ⑤噬菌体的DNA和信使RNA ⑥核糖体.(2)支持观点的材料:噬菌体有严整的结构,能繁殖;有遗传现象。不支持的材料:不能独立生活;无独立代谢能力(无酶系统,不能合成ATP)。(3)病毒的DNA与细菌质粒有相似的功能;病毒没有自身特有的遗传密码,还有基因与宿主基因相同或类似,而与其它病毒不同。

6.绪论中医护理学教案 篇六

二、护理学的基本概念:人、环境、健康、护理四个基本概念是组成护理的组织纲要,即宗旨。

1.人——护理工作的对象是人。护理是为人的健康服务的。人是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统一体。

2.环境——外环境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包括居住条件、空气、目光、树木、水等。社会环境包括人的社会交往、风俗习惯以及政治、经济、法律、宗教制度等。内环境指人的生理和心理变化。

3.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躯体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4.护理——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是指护士用护理程序的方法,使人与环境保持平衡,达到使每个人均获得保持和恢复健康的最佳状态。

人、环境、健康、护理的关系是护理对象(人、家庭、社区)存在于环境之中,并与环境互为影响。护理作用于护理对象和环境,通过护理活动为护理对象创造良好的环境,并帮助护理对象适应环境,从而促进由疾病向健康转化,以达到最佳健康状态。

三、整体护理概念: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的概念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全身心整体护理。可概括为以下四方面:

1.从单纯照顾病人的生活和疾病护理,扩展为全面照顾和满足护理对象的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的需要。

2.护理服务对象不只是病人,还应包括健康人,即不只是帮助病人恢复健康,还包括健康人的预防和保健工作。

3.护理服务于人的生命全过程。从生到死,从出生到衰老,各个阶段都需要护理。

7.绪论中医护理学教案 篇七

授课课题:绪论、第一章 细胞与基本组织 第一、二、三节 授课时间: 月 日至 日 第 周 授课班级: 授课类型:专业理论 教学目标、要求:

掌握:

1、解剖学术语

2、血液

熟悉:

1、解剖学基础的定义与地位

2、常用人体的组成与分部

3、固有结缔组织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常用解剖学术语

2、被覆上皮、固有结缔组织、血液 教学难点:不同的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的组成及颁布,血液的成分。

教学方法:(讨论、启发、演示、辩论、讲练结合等)教学手段:理论讲授 教时安排: 8节课 参考资料:解剖学基础 板书设计:

绪论

一、解剖学基础的定义和地位

二、人体解剖学发展史

三、人体的组成与分部

四、常用解剖学术语:解剖学姿势,人体的轴和面,方位术语

第一章

细胞与基本组织

第一节 细胞

1、细胞的形态

2、细胞的结构 第二节 上皮组织

1、上皮组织的特点:

2、上皮组织的分类

3、被覆上皮的分类

4、腺上皮和腺

5、上皮组织的特殊结构: 第三节 结缔组织

●结缔组织的特点

●结缔组织的分类:

1、固有结缔组织

2、软骨组织与软骨

3、骨组织与骨

4、血液 教学过程:

第一、二节课

1、引言:人体是神秘的,人体是美丽的,好比一台高度自动化的精密的机器。解剖学基础将带你走进神秘的人体,去透视人体,剖视人体,去了解人体的分部、结构,了解人体解剖学历史、发展前景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

2、教学过程

绪论

一、解剖学基础的定义和地位

1、解剖学基础的定义: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及其发生发 规律的科学。包括了局部解剖学、影象应用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系统解剖学五门学科。本教材主要介绍组织学、胚胎学、系统解剖学三门学科。(分别介绍各学问)

二、人体解剖学发展史

1、祖国医学对解剖学的贡献

2、西方医学对解剖学的贡献

三、人体的组成与分部

1、常用人体的组成与分部: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定义 人体由九大系统组成,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分别介绍)

四、常用解剖学术语:

解剖学姿势:

人体的轴(矢状轴、冠状轴、垂直轴)和面(水平面、冠状面、矢状面)。

方位术语:上和下

前和后

内侧和外侧

内和外

浅和深 近侧和远侧

五、学习解剖学基础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教学反思:

第三、四节课

1、引言:通过绪论一章的学习,我们知道人体是由许多细胞构成。如果将人体比喻成高楼大厦,细胞就是其中的一砖一瓦,组织就是由砖瓦形成的墙壁和房顶。要全面深入了解人体构造,就必须从其微观结构---细胞和基本组织开始。

2、教学过程

第一章 细胞与基本组织 第一节 细胞

一、细胞的形态:大小不一,形态千差万别。

二、细胞的结构:

光镜下分为:细胞膜,细胞质(包含基质,细胞器,内含物)

细胞核。(画图和举例介绍,强调细胞核里的染 色体)

电镜下分为:膜相结构和非膜相结构 第二节 上皮组织

★上皮组织的特点: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质少;大都覆盖在身体表面或体内管腔囊的内表面;细胞有极性;无血管,神经末梢多。★上皮组织的分类:根据结构和功能分为三类,即被覆上皮、腺上皮和感觉上皮。

一、被覆上皮

1、被覆上皮的分类:根据构成上皮的细胞层数,分为单层上皮和复层上皮。在单层上皮中,又可根据细胞的形态分为单层扁平、单层立方、单层柱状和假复层纤毛柱状四种;在复层上皮中,又可根据其表层细胞的形态分为复层扁平、复层柱状和变移三种。

A:单层扁平上皮:薄而表面光滑,表面观呈多边形,边缘呈锯齿状,核扁圆,位于细胞中央。铺衬于心血管和淋巴管内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内皮,覆盖在胸腹腔、心包腔及某些器官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间皮。

B:单层立方上皮:表面观细胞呈多边形,垂直切面观呈立方形;核圆,位于细胞中央。分布于肾小管等处。

C:单层柱状上皮:表面观细胞呈多边形,垂直切面观呈柱状;核椭圆、位居细胞基底部。分布于胃、肠、子宫、输卵管的内表面等部位。

D: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由形态不同、大小不一的细胞紧密排列而成,以纤毛柱状细胞最多,杂以杯状、梭形、锥状细胞。并非所有细胞的顶端都达上皮的游离面,细胞核也不在同一个平面上,但所有细胞的基底面部座落在基膜上,故显微镜下很像复层,实则单层。主要分布在呼吸道的内表面。

E:复层扁平上皮:是最厚的一类上皮,其表层细胞呈扁平形,其基底部与结缔组织的界面呈波浪形。有些部位的复层扁平上皮很厚,表层细胞角化,称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如皮肤的表皮;有些部位的复层扁平上皮较薄,表层细胞不角化,称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如口腔和食管的表面上皮。这类上皮的主要功能是保护和修复。

F:变称上皮:又称移行上皮,多分布在泌尿道的内表面,细胞的层数和形状可随其所在器官的机能状态不同而变化。如膀胱在空虚时细胞层数变多,表层细胞变大,呈椭圆形,游离端增厚而成壳层;充盈时细胞层数变少,表层细胞变扁。

4、腺上皮和腺

5、上皮组织的特殊结构:在上皮细胞的游离面、侧面和基底面上有若干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特殊结构,如游离面上的微绒毛、纤毛,侧面上的紧密连接、中间连接、缝隙连接和桥粒,基底面上的基膜、质膜内褶和半桥粒。教学反思:

第五、六节课

1、引言:回忆上节课内容,引出本节课内容

2、教学过程

第三节

结缔组织

一、结缔组织的特点:由细胞和大量的细胞间质构成;无极性,不与外界接触,有充填作用;形式多样,分布广泛;具有连接、支持、营 养和保护等功能。

二、结缔组织的分类:分为固有结缔组织、软骨组织、骨组织和血液。

(一)固有结缔组织

●固有结缔组织的分类:固有结缔组织可分为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

1、疏松结缔组织的构成:疏松结缔组织包括细胞、纤维和基质。细胞又包括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脂肪细胞、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纤维成分包括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网状纤维。▲细胞

①成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是疏松结缔组织的主要细胞。成纤维细胞能合成和分泌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从而生成三种纤维。还可合成分泌基质的蛋白多糖和糖蛋白。在创伤修复时,成纤维细胞分裂增殖,并分泌形成新的胶原纤维和基质成分,使伤口愈合。

②浆细胞:浆细胞呈卵 圆形。核圆位于细胞一侧,染色质呈块状沿核膜内呈放射排列。胞质呈嗜碱性。浆细胞可合成和分泌抗体即免疫球蛋白和多种细胞因子,参与机体的体液免疫。浆细胞由B淋巴细胞转化而来。

③巨噬细胞:巨噬细胞来源于血液的单核细胞,又称组织细胞,其形态多样,功能活跃时常伸出伪足故形状不规则。胞质内含大量初级溶酶体、次级溶酶体、吞噬体、吞饮小泡和残余体。巨噬细胞具有重要的防御功能,引起淋巴细胞的免疫应答。

④肥大细胞:肥大细胞分布很广,常沿小血管分布,形态圆形或卵圆形。胞核小,多位中央。胞质中充满粗大的异染性嗜碱性颗粒,内含组胺、白三烯、肝素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肥大细胞释放的组胺和白三烯能使微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组织水肿,还可使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肝素有抗凝血的作用。组胺、肝素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贮存于颗粒内,故释放速度快。白三烯则不贮存颗粒内,故释放速度较慢。▲细胞间质:由基质和纤维组成

①胶原纤维:胶原纤维是结缔组织中的主要纤维成分,新鲜时呈白色,HE染色呈红色。胶原纤维韧性很大,抗拉力强。

②弹性纤维:弹性纤维含量较胶原纤维少。新鲜时呈黄色,易被醛复红或依地红染成紫色或褐色。弹性纤维富于弹性。

③网状纤维:网状纤维较细,分支多,亦交织成网。故用银染法染成黑色,又称嗜银纤维。网状纤维在基膜的网板,肾小管和细血管周围,造血器官和内分泌腺中较多,构成微细的支架。

④组织液:组织液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入基质中的液体,经毛细血管静脉端和毛细淋巴管回流入血液和淋巴。组织液且不断更新有利于血液与组织中的细胞进行物质交换,成为细胞赖以生存的体液内环

境。当组织液的产生和回流失去平衡时,或机体电解质和蛋白质代谢发生障碍时,组织液的含量可增多或减少,导致组织水肿或脱水。

2、致密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是以纤维为主要成分的固有结缔组织,且纤维粗大,排列紧密。包括规则致密结缔组织,主要构成肌腱和健膜;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见于真皮、硬脑膜、巩膜等处;弹性组织则以弹性纤维为主,如项韧带等。

3、脂肪组织

4、网状组织:网状组织是淋巴器官和造血器官的基本成分。由网状细胞、网状纤维和基质构成。为淋巴细胞发育和血细胞发生提供适宜的微环境。网状细胞可产生网状纤维。

(二)软骨组织和软骨

1、软骨组织由软骨基质和软骨细胞构成

2、软骨:软骨是由软骨组织及周围的软骨膜构成。

分为透明软骨,弹性软骨和纤维软骨。

(三)骨组织 1,骨组织的一般结构

2,骨密质和骨松质的结构特点(骨松质:分布于长骨的骨骺和骨干的内侧面。由数层平行排列的骨板和骨细胞构成大量针状或片状骨小梁,并相互连接成多孔隙网架结构,网孔即骨髓腔,其中充满红骨髓。

骨密质:分布于长骨的骨干和骨骺的的外侧面,其骨板排列很规则,按骨板的排列方式分为环骨板、骨单位和间骨板。)

教学反思:

第七、八节课

1、引言:血液在人体中不断的循环流动,不停地给人体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并将人体代谢产物带出体外,这么重要的组织,让我们今天来学一下她的有成分。

2、教学过程

(四)血液:

★血液是流动于心血管内的液态组织。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主要介绍血细胞的种类)

1、血浆:为一种淡黄色液体,是血液的细胞间质,占全血的55%,主要成份为水,约占90%。血清:为血浆去除纤维蛋白原后的黄色液体。

2、血细胞:占全血的45%,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①红细胞:为血液中最多的一种细胞,无细胞核和细胞器,正常值:男性为(4.0~5.5)×1012/L、女性为(3.5~5.0)×1012/L。

②白细胞 :正常值:为(4.0~10)×109/L,可分为有粒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3种)和无粒白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两种)

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如下:

(1)中性粒细胞:为白细胞中最多的一种。增多和减少的临床意义与白细胞计数相同。主要能吞噬细菌,在急性化脓性炎症时,其明显

增多。

(2)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变态反应,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创伤等;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3)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癌转移、铅铋中毒等。

(4)单核细胞:是白细胞中体积最大的一种。进入组织,变成巨噬 细胞。增多见于结核、伤寒、疟疾、黑热病、急性传染病恢复期,单核细胞性白血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减少无意义

(5)淋巴细胞:分为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增多见于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麻疹、腮腺炎、结核、传染性肝炎;减少多见于传染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等。

▲白细胞临床意义:人体内白细胞总数和种类白细胞的百分比是相对稳定的。正常人每立方毫米的血液时白细胞为止5000~10000个。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为:中性粒细胞50~70%;嗜酸性粒细胞1~4%;嗜好碱性粒细胞0~1%;淋巴细胞20~40%;单核细胞为1~7%。机体发生炎症或其他疾病都可引起白细胞总数及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发生变化,因此检查白细胞总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成为辅助诊断的一种重要方法。

3、血小板

血小板:是体内最小的血细胞。在循环血中能存活14天。

血小板的功能:主要是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同时血小板还有维

护毛细血管壁完整性的功能。血小板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具有形成血栓,堵塞创口,释放与凝血有关的各种因子等功能。血小板还能释放肾上腺素,引起血管收缩,促进止血。

血小板数量、质量异常:可引起出血性疾病。数量减少见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等症。数量增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病症。质量异常可见于血小板无力症。

血小板在电子显微镜下像橄榄形或圆盘状,也有梭形或不规则形,无细胞核。正常人每一立方毫米血液中含血小板是10~30万个([100~300]×109/L),平均20万个(200×109/L),1/3的血小板平时贮存在脾脏中。教学反思:

作业布置:

1、解释剖学姿势的定义

8.绪论中医护理学教案 篇八

演示器材:静电感应起电机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硬币(1角)、水槽、漏斗、乒乓球、塑料笔等。

五.教材处理与教学策略

在教材处理上《绪论》要分为两个学时。

第一学时主要的任务是:利用一些实验和课件,让学生产生认知的冲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了解物理学与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并意识到学习物理是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学时主要的任务是:利用一些实验和事例,让学生了解初、高中物理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上的差异,初步掌握学习高中物理的方法;结合学分评定细则介绍本套教材的特点和高中生学习物理的要求。

1.引导--探究

本课是在学生已有两年物理学习体验的基础上讨论:为什么学习物理以及怎样学习物理等问题。是高中物理学习的动员课。由于学生对物理学习已经有了一定认识,虽不全面,但对本节课讨论的问题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本节课要充分利用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让学生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与旧知识相矛盾的情景中,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产生继续学习新知识的愿望。

2.自主学习

教学中让学生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自我监控,并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物理是有用的,是自身进一步发展的迫切需要。

3.现代教学手段与启发式

采用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手段,创设物理情景,启发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建立形象、直观的认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㈠.自我介绍

教师先进行富有个性(幽默、风趣)的自我介绍。

说明根据心理学“首因效应”的原理,教师通过富有个性(幽默、风趣)的自我介绍,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形成对老师良好的第一印象,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㈡.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提出问题

教师:在初中,大家已经学习了一些物理知识和科学方法。那么到了高中,我们为什么还要继续学习物理?请大家观察下面的实验同时思考这个问题。

2.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以下实验:

⑴实验1:水的表面张力实验

让学生想办法使硬币(1角钱)浮在水面上。

预测学生讨论后得出的结论可能是:

借助浮力的方法。如:先把纸张(或塑料薄膜)直接(或折成小船)放在水面上,再将硬币把放在它上面。„„

教师:那么能不借助任何物体,而让硬币浮在水面上吗?

预测学生的结论可能是:

不行。由于ρ硬币>ρ水,硬币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因此硬币只能下沉。

让学生试着动手做一做„„(学生一般不会成功)

教师演示让硬币浮在水面上(表面张力的作用)。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说明① 让学生明白凡事不能有先入为主的观念——即“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要大胆地进行尝试,通过实验来说明问题。

② 让学生认识到做好实验是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并意识到自己的实验技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

③ 硬币能够自己浮在水面上,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产生冲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师:为什么硬币能浮在水面上呢?这跟“浮力的知识”是相矛盾的。

播放视频:小昆虫(水蝇)无拘无束地在水面上行走自如的情景。

学生讨论 —— 是什么力使硬币和小昆虫浮在水面上。

教师简要介绍是由于水的表面张力在起作用,同时利用课件展示图片,列举一些与表面张力相关事例(如荷叶上的露珠是球型,玻璃杯中的水已高出杯口、但水并不会溢出来等现象)。

⑵.实验2:多普勒效应

播放视频:火车进站的录像,先将声音切除,让学生当一次配音演员给其配音。

学生进行配音 „„

播放视频:完整的火车进站的录像。

让学生观察叙述声音变化的情况 „„

教师:简要介绍多普勒效应。

同时利用课件例举多普勒效应的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如:交警用的测速仪器,医院用的彩超等。

说明① “多普勒效应”这一现象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常有发生,但学生由于平时没有认真观察、思考,故不知道还有这一现象的存在。让学生体会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平时要养成认真

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② 让学生认识到还有很丰富、很有趣的物理知识等着他们在高中阶段去学习。

引导学生从上述两个实验总结:

物理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寻找出共同的规律,从而利用这些规律来解决问题。

说明有关于“水的表面张力”和多普勒效应”的知识,只要做适当的介绍,能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吸引学生的注意即可;而不能介绍得太深,让学生产生过多的困难,从而打击学生学习的兴趣。

㈢.物理学与自然规律

1.简要介绍牛顿经典力学的建立

利用课件:

① 播放视频: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② 图片:跳水运动员跳水时的情景

③ 图片:月亮绕着地球转

④ 图片:苹果落地

教师:上述四个现象有什么共同的规律?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

教师大概介绍牛顿从苹果落地这个现象出发,综合月亮绕着地球转等现象总结得出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

说明 简要地讲牛顿如何从苹果落地这个现象,推导出万有引力的过程,让学生体会身边处处都有规律可循。

2.电学

演示实验:

① 用塑料笔摩擦起电吸引细纸屑

② 用静电感应起电机模拟雷电的实验

教师:摩擦起电产生的电和雷电的电是否一样,如何研究?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介绍富兰克林研究雷电的方法和思路。

说明① 要让学生进行一定的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科学家探究问题的过程。② 牛顿、富兰克林等人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要讲得生动形象,但不可涉及过深。教师引导学生从上述学习中的体验到:充满神秘色彩而又复杂多变的大自然隐藏着统一与和谐的规律。物理学研究的目的就是揭示大自然的部分规律。

教师总结:物理学是探究物质结构和基本运动规律的学科。

教师简要介绍物理学研究内容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和联系,以及物理学发展的主要分支。(课本第4页)

说明这一部分可适当让学生自己看书进行归纳总结,以让学生养成看书的习惯,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㈣.物理学与社会发展

教师:物理学是为了探究自然规律,而人类掌握规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规律为人类服务。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有哪些成果与物理学发展有关?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回答 „„

利用课件结合学生的回答,简要地介绍物理学与三次工业革命的关系,对现代科技发展重要的促进作用,以及对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如:半导体芯片、信息技术、医学设备、家庭用品、激光、核能的应用等等。

教师引导学生达成共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伴随着物理学的成长与发展,同时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也促进物理学的成长与发展;物理学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学习物理是社会发展、提高自己科学素养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教师:物理学的技术应用又给人类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核武器,战争危害等问题)

以日本的广岛遭遇原子弹为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说明 ① 要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在此基础上再对物理学的发展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进行简要的总结。

② 要充分应用多媒体课件,生动直观的展示物理学发展所取得的成就,造成对学生强烈的感官冲击,使学生自己觉得学习物理是有用,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③ 引导学生分析物理学发展对社会各方面带来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辨证、全面的看待和分析问题,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有把科学技术服务于社会的意识。

④ 要将“学习物理的主要目的”渗透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体会,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物理是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⑤ 教材中有关于物理学史的内容,可根据情况决定其详略,这并不是说笔者不重视物理学史的教育功能。而是在后续的教学中,可在结合相关的章节进行教学,以便更好的突出它的教育功能。并达到节省课堂时间,突出本节课的主线 —— 更多地通过实验和讨论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附:学习物理的主要目的:

① 使人能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

物理学习是人们从事进一步学习的必要准备。大学中大多数专业的学习都要以一定的物理知识作为基础。

② 使人的素质得到显著提高

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的素质。通过物理学习,人的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都会有显著的提高。

物理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观念、理论和方法,已经渗透到人类文化的各个方面。学习物理将大大增加人们头脑中的知识总量,促进大脑提高认识世界的广度和深度,这样就提高了人的文化素质。

物理学是一门十分吸引人而又比较难学的学科,它既使学习者感到极大的乐趣,又需要学习者付出艰苦的努力。学习物理能使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发展,增强人的活动效率和自身的调控,这样就提高了人的心理素质。

物理学中充满着活的唯物辩证法。学习物理就必须接受它内含的思想与观念,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熏陶。学习物理可以培养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热爱大自然的积极情感,这样就提高了人的思想素质。)

㈤.回顾总结深化认识

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的内容,归纳总结这节课的要点,提出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疑问。

七.教学设计的说明

1.绪论课的教学内容不必拘泥于课本的具体叙述,可以根据教师自己的经验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地组织教学。选材既要能说明物理学的发展对人类进步的影响,具体、生动、联系实际,又要能体现编者的意图和课本的精神。

2.绪论课的教学要围绕着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和“怎样学习物理”这两个主题展开,所选的内容要只要能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的神奇和博大,体会到学好物理是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就行。没有必要面面俱到,这反而会让学生感到茫然、无所适从。

9.微生物学教案 第一章 绪论 篇九

一、微生物和你

当你清晨起床后,深深吸一口清新的空气,喝一杯可口的酸奶,品尝着美味的面包或馒头的时候,你就已经开始享受到了微生物给你带来的恩惠;当你因患感冒或其他某些疾病而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经受病痛的折磨时,那便是有害的微生物侵蚀了你的身体;但当白衣护士给你服用(或注射)抗生素类药物,使你很快恢复了健康时,你得感谢微生物给你带来的福音,因为抗生素是微生物的“奉献”。然而,如果高剂量的某种抗生素注入到你的体内后,效果甚微或者甚至毫无效果,你可曾想到这也是微生物的恶作剧--病原微生物对药物产生了抗性。这时医生只好尝试用其他药物,这些药物又有待于微生物学家和其它科学家去研究、开发……。

可以说,微生物与人类关系的重要性,你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微生物是一把十分锋利的双刃剑,它们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残忍”的破坏。它给人类带来的利益不仅是享受,而且实际上涉及到人类的生存。在这本书中你们将读到微生物在许多重要产品中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面包、奶酪、啤酒、抗生素、疫苗、维生素、酶等重要产品的生产(见第十五章),同时也是人类生存环境中必不可少的成员,有了它们才使得地球上的物质进行循环(见第十一章),否则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将无法繁衍下去。此外,你在第十章还将会看到以基因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及其美妙的前景也是微生物对人类作出的又一重大贡献。

然而,这把双刃剑的另一面--微生物的“残忍”性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有时甚至是毁灭性的。1347年的一场由鼠疫杆菌(Yersinia pestis)引起的瘟疫几乎摧毁了整个欧洲,有1/3 的人(约2500万人)死于这场灾难,在此后的80年间,这种疾病一再肆虐,实际上消灭了大约75%的欧洲人口,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这场灾难甚至改变了欧洲文化。我国在解放前也曾多次流行鼠疫,死亡率极高。今天,一种新的瘟疫--艾滋病(AIDS)也正在全球蔓延;癌症也正威胁着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许多已被征服的传染病(如肺结核、虐疾、霍乱等)也有“卷土重来 ”之势。据1999年8月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目前全世界有18.6亿人(相当于全球人口的32 %)患结核病。随着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一些以前从未见过的新的疾病(如军团病、埃博拉病毒病、霍乱0139新菌型、0157以及疯牛病等)又给人类带来了新的威胁。因此,你--未来的微生物学家或其他科学家任重道远。正确地使用微生物这把双刃剑,造福于人类是我们学习和应用微生物学的目的,也是每一个微生物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微生物科学

1.研究对象及分类地位

微生物研究作为一门科学--微生物学,比动物学、植物学要晚得多,至今不过100多年的 历史。因为微生物太小,需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他们,因此微生物学(Microbiology)一般定义为研究肉眼难以看清的称之为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的科学。这些微小生物包括:无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的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肮病毒);具原核细胞结构的真细菌、古生菌以及具真核细胞结构的真菌(酵母、霉菌、蕈菌等)、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但其中也有少数成员是肉眼可见的,例如近年来发现有的细菌是肉眼可见的:1993年正式确定为细菌的Epulopiscium fishelsoni以及1998年报道的Thiomargarita namibiensis(见第二章),均为肉眼可见的细菌。所以上述微生物学的定义是指一般的概念,是历史的沿革,也仍为今天所适用。

但也有的微生物学家提出不同的看法,例如著名的微生物学家Roger Stanier提出,确定微生物学领域不应只是根据其大小,而且也应该根据有别于动、植物的研究技术。微生物学家通常要首先从群体中分离出特殊的微生物纯种,然后还要进行培养,因此研究微生物要使用特殊的技术,例如消毒灭菌和培养基的应用等,这对成功地分离和生长微生物是必须的,也是有别于动、植物的。由于微生物的极其多样性以及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个体小、繁殖快、分布广等)使其在整个生命科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1969年Whittaker提出的五界系统,还是1977年Woese提出的三域(domain)系统(见第12章),微生物都占据了绝大多数的“席位”,分别为3/5 和2/3强。这是微生物在整个生物界的分类地位。在本章的后部分我们还将讨论微生物及微生物学对整个生命科学作出的巨大贡献及其生物学地位。

2.研究内容及分科

那么微生物学具体的研究内容是什么呢? 总的来说,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以及微生物的进化、分类、生态等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随着微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已形成了基础微生物学和应用微生物学,又可分为许多不同的分支学科,并还在不断地形成新的学科和研究领域。其主要的分科见图1-1。

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分子微生物学”;重点研究微生物与寄主细胞相互关系的新型学科领域--细胞微生物学(Cellular microbiology)以及伴随人类基因组计划兴起的微生物基因组学等分支学科和新型领域的兴起标志着微生物学的发展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正以新的姿态迈入21世纪。

三、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发展 1.微生物的发现

在人们真正看到微生物之前,实际上已经猜想或感觉到它们的存在,甚至人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应用它们。我国劳动人民已很早就认识到微生物的存在和作用,也是最早应用微生物的少数国家之一。据考古学推测,我国在8000年以前已经出现了曲蘖酿酒了,4000多年前我国酿酒已十分普遍,而且当时的埃及人也已学会烘制面包和酿制果酒,2500年前我国人民已发明酿酱、醋,知道用曲治消化道疾病。公元六世纪(北魏时期),我国贾思勰的巨著“齐民要术”详细地记载了制曲、酿酒、制酱和酿醋等工艺。公元九世纪到十世纪我国已发明用鼻苗法种痘,用细菌浸出法开采铜。到了16世纪,古罗巴医生G.Fracastoro才明确提出疾病是由肉眼看不见的生物(living creatures)引起的。我国明末(1641年)医生吴又可也提出“戾气”学说,认为传染病的病因是一种看不见的“戾气”,其传播途径以口、鼻为主。

但是真正看见并描述微生物的第一个人是荷兰商人安东·列文虎克(Antony Van Leeuwenhoe k, 1632~1723)(图1-2),但他的最大贡献不是在商界而是他利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世界(当时被称之为微小动物),他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50~300倍,构造很简单,仅有一个透镜安装在两片金属薄片的中间,在透镜前面有一根金属短棒,在棒的尖端搁上需要观察的样品,通过调焦螺旋调节焦距。利用这种显微镜,列文虎克清楚地看见了细菌和原生动 物。首次揭示了一个崭新的生物世界--微生物界。由于他的划时代贡献,1680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图1-2 列文虎克(1632~1723)2.微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

由列文虎克揭示的多姿多彩的微生物世界吸引着各国学者去研究、探索,推动着微生物学的 建立和发展,表1-1列出了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

表1-1

微生物学发展中的重要事件 时 间

重 大 事 件

1857

巴斯德证明乳酸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1861

巴斯德用曲颈瓶实验证明微生物非自然发生,推翻了争论已久的“自生说” 1864

巴斯德建立巴氏消毒法

1867

Lister创立了消毒外科,并首次成功地进行了石炭酸消毒试验 1867~1877 柯赫证明炭疽病由类疽杆菌引起

1881

柯赫等首创用明胶固体培养基分离细菌,巴斯德制备了炭疽菌苗 1882

柯赫*发现结核杆菌 1884

Koch*氏法则首次发表;Metchnikoff*阐述吞噬作用;建立高压蒸气灭菌和革兰氏染色法

1885

巴斯德研究狂犬疫苗成功,开创了免疫学 1887

Pichard Petri发明了双层培养皿 1888

BeiJerinck首次分离根瘤菌

1890

Von Behring*制备抗毒素治疗白喉和破伤风 1891

Sternberg与巴斯德同时发现了肺炎球菌

1892

IVanowsky提供烟草花叶病毒是由病毒引起的证据;Winogradsky发现硫循环 1897

Buchner用无细胞存在的酵母菌抽提液对葡萄糖进行酒精发酵成功 1899

Ross*证实疟疾病原菌由蚊子传播

1909~1910 Ricketts发现立克次氏体;Ehrlich*首次合成了治疗梅毒的化学治疗剂 1928

Griffith发现细菌转化 1929

Fleming*发现青霉素

1935

Stanley*首次提纯了烟草花叶病毒,并获得了它的“蛋白质结晶” 1943

Luria*和Delbrück*用波动试验证明细菌噬菌体的抗性是基因自发突变所致Chain*和Florey*形成青霉素工业化生产的工艺

1944

Avery*等证实转化过程中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Waksman发现链霉素 1946~1947 Lederberg*和Tatum发现细菌的接合现象、基因连锁现象

1949

Enders*、Robbins和Weller在非神经的组织培养中,培养脊髓灰质炎病毒成功

1952

Hershey*和Chase发现噬菌体将DNA注入宿主细胞Lederberg*发明了影印培养法Zinder和Lederberg发现普遍性转导

1953

Watson*和Crick*提出DNA双螺旋结构 1956

Umbarger发现反馈阻遏现象

1961

Jacob和Monod提出基因调节的操纵子模型

1961~1966 Holley*、Nirenberg*、Khorana*等阐明遗传密码 1969

Edelman*测定了抗体蛋白分子的一级结构

1970~1972 Arber*、Smith*和Nathans*发现并提纯了限制性内切酶Temin和Baltimore发现反转录酶

1973

Ames建立细菌测定法检测致癌物Cohen等首次将重组质粒转入大肠杆菌成功

1975

Kohler和Milstein建立生产单克隆抗体技术

1977

Woese提出古生菌是不同于细菌和真核生物的特殊类群Sanger*首次对×174噬菌体DNA进行了全序列分析

1982~1983 Cech*和Altman*发现具催化活性的RNA(ribozyme)McClintock*发现的转座因子获得公认Prusiner*发现朊病毒(prion)1983~1984 Gallo和Montagnier分离和鉴定人免疫缺陷病毒Mullis*建立PCR技术 1988

Deisenhofer等发现并研究细菌的光合色素 1989

Bishop*和Varmus*发现癌基因

1995

第一个独立生活的细菌(流感嗜血杆菌)全基团组序列测定完成 1996

第一个自养生活的古生菌基因组测定完成 1997

第一个真核生物(啤酒酵母)基因组测序完成 *为诺贝尔奖获得者

从表1-1列出的重大事件中,其发现或发明人就有30位获得诺贝尔奖,据有关统计表明,20世纪诺贝尔奖(生理和医学)获得者中,从事微生物问题研究的就占了1/3,这从另一个侧面看到了微生物学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可见微生物学的发展对整个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重大作用和贡献。

3.微生物学发展的奠基者

继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世界以后的200年间,微生物学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形态描述和分门别类的阶段。直到19世纪中期,以法国的巴斯德(Louis Pasteur, 1822~1895)和德国的柯赫(Robert Koch, 1843~1910)为代表的科学家才将微生物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阶段,揭露了微生物是造成腐败发酵和人畜疾病的原因,并建立了分离、培养、接种和灭菌等一系列独特的微生物技术,从而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同时开辟了医学和工业微生物等分支学科。巴期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1)巴斯德

巴斯德(图1-3)原是化学家,曾在化学上作出过重要的贡献,后来转向微生物学研究领域,为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下列三方面。

图1-3 巴斯德(1822-1895)

(1)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

“自生说”是一个古老的学说,认为一切生物是自然发生的。到了17世纪,虽然由于研究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生活循环,使“自生说”逐渐软弱,但是由于技术问题,如何证实微生物不是自然发生的仍然是一个难题,这不仅是“自生说”的一个顽固阵地,同时也是人们正确认识微生物生命活动的一大屏障。巴斯德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了许多试验,其中著名的曲颈瓶试验无可辩驳地证实,空气内确实含有微生物,它们引起有机质的腐败。巴斯德自制了一个具有细长而弯曲的颈的玻瓶,其中盛有有机物水浸液(图1-4),经加热灭菌后,瓶内可一直保持无菌状态,有机物不发生腐败,因为弯曲的瓶颈阻挡了外面空气中微生物直达有机物浸液内,一旦将瓶颈打断,瓶内浸液中才有了微生物,有机质发生腐败。巴斯德的实验彻底否定了“自生说”,并从此建立了病原学说,推动了微生物学的发展。

图1-4 曲颈瓶试验装置

(2)免疫学--预防接种

Jenner虽然早在1798年发明了种痘法可预防天花,但却不了解这个免疫过程的基本机制,因此,这个发现没能获得继续发展。1877年,巴斯德研究了鸡霍乱,发现将病原菌减毒可诱发免疫性,以预防鸡霍乱病。其后他又研究了牛、羊炭疽病和狂犬病,并首次制成狂犬疫苗,证实其免疫学说,为人类防病、治病作出了重大贡献。

(3)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酒精发酵是一个由微生物引起的生物过程还是一个纯粹的化学反应过程,曾是化学家和微生物学家激烈争论的问题。巴斯德在否定“自生说”的基础上,认为一切发酵作用都可能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有关。经不断地努力,巴斯德终于分离到了许多引起发酵的微生物,并证实酒精发酵是由酵母菌引起的。此外,巴斯德还发现乳酸发酵、醋酸发酵和丁酸发酵都是不同细菌所引起的。为进一步研究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奠定了基础。

(4)其他贡献

一直沿用至今天的巴斯德消毒法(60~65℃)作短时间加热处理,杀死有害微生物的一种消毒法)和家蚕软化病问题的解决也是巴斯德的重要贡献,他不仅在实践上解决了当时法国酒变质和家蚕软化病的实际问题,而且也推动了微生物病原学说发展,并深刻影响医学的发展。

2).柯赫

柯赫(图1-5)是著名的细菌学家,由于他曾经是一名医生,因此对病原细菌的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1)具体证实了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2)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这是当时死亡率极高的传染性疾病,因此柯赫获得了诺贝尔奖。

(3)提出了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柯赫原则。由于柯赫在病原菌研究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自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成了发现病原菌的黄金时代,所发现的各种病原微生物不下百余种,其中还包括植物病原细菌。

图1-5 柯赫(1843-1910)

柯赫除了在病原菌研究方面的伟大成就外,在微生物基本操作技术方面的贡献更是为微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这些技术包括:

(1)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化微生物的技术,这是进行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前体,这项技术一直沿用至今。

(2)配制培养基(见第四章)。也是当今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技术之一。这二项技术不仅是具有微生物学研究特色的重要技术,而且也为当今动植物细胞的培养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巴斯德和柯赫的杰出工作,使微生物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并出现以他们为代表而建立的各分枝学科,例如细菌学(巴斯德、柯赫等)、消毒外科技术(J.Lister),免疫学(巴斯德、Metchnikoff, Behring, Ehrlich等)、土壤微生物学(Beijernck Winogradsky等)、病毒学(IVanowsky、Beijerinck等)、植物病理学和真菌学(Bary, Berkeley等)、酿造学(Hensen, Jorgensen等)以及化学治疗法(Ehrlish等)等。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日趋丰富,使微生物学发展更加迅速。

四、20世纪的微生物学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微生物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经形成,并进行着自身的发展。但在20世纪早期还未与生物学的主流相汇合。当时大多数生物学家的研究兴趣是有关高等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生态学、繁殖和发育、遗传以及进化等;而微生物学家更关心的是感染 疾病的因子、免疫、寻找新的化学治疗药物以及微生物代谢等。到了20世纪40年代,随着生物学的发展,许多生物学难以解决的理论和技术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遗传学上的争论问题,使得微生物这样一种简单而又具完整生命活动的小生物成了生物学研究的“明星”,微生物学很快与生物学主流汇合,并被推到了整个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在生命科学的发展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多学科交叉促进微生物学全面发展

微生物学走出了独自发展,以应用为主的狭窄研究范围,与生物学发展的主流汇合、交叉,获得全面、深入的发展。而首先与之汇合的是遗传学、生物化学。1941年Beadle和Tatum用 粗糙脉胞菌(Neurospora crasa)分离出一系列生化突变株,将遗传学和生物化学紧密结合起来,不仅促进微生物学本身向纵深发展,形成了新的基础研究学科--微生物遗 传学和微生物生理学,而且也推动了分子遗传学的形成。与此同时,微生物的其他分支学科也得到迅速发展,如细菌学、真菌学、病毒学、微生物分类学、工业微生物学、土壤微生物学、植物病理学、医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等。还有60年代发展起来的微生物生态学、环境微生物学等。这些都是原来独立的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而形成的。微生物的一系列生命活动规律,包括遗传变异、细胞结构和功能,微生物的酶及生理生化等的研究逐渐发展起来,到了20世纪50年代微生物学全面进入分子研究水平,并进一步与迅速发展起来的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以及其他学科汇合,使微生物学发展成为生命科学领域内一门发展最快,影响最大、体现生命科学发展主流的前沿科学。

微生物学应用性广泛,进入20世纪,特别是40年代后,微生物的应用也获得重大进展。抗生素的生产已成为现代化的大企业;微生物酶制剂已广泛用于农、工、医各方面;微生物的其它产物,如有机酸、氨基酸、维生素、核苷酸等,都利用微生物进行大量生产。微生物的利用已组成一项新兴的发酵工业,并逐步朝着人为有效控制的方面发展。80年代初,在基因工程的带动下,传统的微生物发酵工业已从多方面发生了质的变化,成为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2.微生物学推动生命科学的发展(1)促进许多重大理论问题的突破

生命科学由整体或细胞研究水平进入分子水平,取决于许多重大理论问题的突破,其中微生物学起了重要甚至关键的作用,特别是对分子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影响最大。我们知道“突变”是遗传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但是只有在1941年Beadle和Tatum用粗糙脉胞霉进行的突变实验,才使基因和酶的关系得以阐明,提出了“一个基因一个酶”的假说。有关突变的性质和来源(自发突变)也是由于S.Luria和M.Delbruck(1943)利用细菌进行的突变所证实。长期争论而不能得到解决的“遗传物 质的基础是什么?”的重大理论问题,只有在以微生物为材料进行研究所获得的结果才无可辩驳地证实: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遗传物质的基础(见第八章)。这一重大突破也为 1953年WotsonCrick DNA双螺旋结构的提出起了战略性的决定作用,从而奠定了分子遗传 学的基础。此外,基因的概念--遗传学发展的核心,也与微生物学的研究息息相关,例如,著名的“断裂基因”的发现来源于对病毒的研究(第七章);所谓“跳跃基因”(可转座因子)的发现虽然首先来源于McClintock对玉米的研究,但最终得到证实和公认是由于对大肠杆菌的研究。基因结构的精细分析、重叠基因的发现,最先完成的基因组测序等都与微生物学发展密不可分。

以研究生命物质的物理、化学结构及其功能为己任的分子生物学,如果没有遗传密码的阐明,不知道基因表达调控的机制,那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本”。正是微生物学的研究和发展为之奠定了基础。60年代Nirenberg等人通过研究大肠杆菌无细胞蛋白质合成体系及多聚尿苷酶,发现了苯丙氨酸的遗传密码,继而完成了全部密码的破译,为人类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开辟了新的途径。Jacob等人通过研究大肠杆菌诱导酶的形成机制而提出的操纵子学说,阐明了基因表达调控的机制,为分子生物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此外,DNA、RNA、蛋白质的合成机制以及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的提出等都涉及到微生物学家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2)对生命科学研究技术的贡献

微生物学的建立虽然比高等动、植物学晚,但发展却十分迅速。动、植物由于结构的复杂性及技术方法的限制而相对发展缓慢,特别是人类遗传学的限制更大。20世纪中后期由于微生物学的消毒灭菌,分离培养等技术的渗透和应用的拓宽及发展,动、植物细胞也可以像微生物一样在平板或三角瓶中培养,可以在显微镜下进行分离,甚至可以像微生物的工业发酵一样,在发酵罐中进行生产。今天的转基因动物、转基团植物的转化技术也源于微生物转化的理论和技术。70年代,由于微生物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包括质粒载体,限制性内切酶,连接酶,反转录酶等,才导致了DNA重组技术和遗传工程的出现(见第十章),使整个生命科学翻开了新的一页,使人类定向改变生物、根治疾病、美化环境的的梦想将成为现实。

(3)微生物与“人类基因组计划”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全称为“人类基因组作图和测序计划”。这是一项当今世界耗资巨大(30亿美元),其深远意义堪与阿波罗登月计划媲美的最大的科学工程。要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除了需要多学科(数、理、化、信息、计算机等)的交叉外,模式生物的先行至关重要,因为模式生物一般背景清楚,基因组小,便于测定和分析,可从中获取经验改进技术方法。而这些模式生物除极少数(例如果蝇、线虫、拟南芥等)为非微生物外,绝大部分为细菌和酵母,目前已完成了近20多种独立生活的微生物基因组的序列测定,在此过程中由于基因组作图和测序方法的不断改进,大大加快了基因组计划进展,预计“人类基因组计划”有可能提前2-3年完成(2003年左右)。

测序工作只是“计划”的一部分,紧接着是更巨大的工程--后基因组研究,其主要任务是认识基因与基因组的功能。目前微生物基因组序列分析表明,在某些微生物中存在一些与人类某些遗传疾病相类似的基因,因此可以利用这些细菌的模型来研究这些基因的功能,为认识庞大的人类基因组及其功能提供简便的模式。

总之,20世纪的微生物学一方面在与其它学科的交叉和相互促进中,获得令人瞩目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在生命科学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4)我国微生物学的发展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我国劳动人民对微生物的认识和利用是最早的几个国家之一。特别是在制酒、酱油、醋等微生物产品以及用种痘、麦曲等进行防病治疗等方面具有卓越的贡献。但微生物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我国起步较晚。中国学者开始从事微生物学研究在 20世纪之初,那时一批到西方留学的中国科学家开始较系统地介绍微生物学知识,从事微生物学研究。1910~1921年间伍连德用近代微生物学知识对鼠疫和霍乱病原的探索和防治,在中国最早建立起卫生防疫机构,培养了第一支预防鼠疫的专业队伍,在当时这项工作居于国际先进地位。20~30年代,我国学者开始对医学微生物学有了较多的实验研究,其中汤飞凡等在医学细菌学、病毒学和免疫学等方面的某些领域做出过较高水平的成绩,例如沙眼病原体的分离和确证是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开创性工作。30年代开始在高等学校设立酿造科目和农产制造系,以酿 造为主要课程,创建了一批与应用微生物学有关的研究机构,魏岩寿等在工业微生物方面做出了开拓性工作,戴芳澜和俞大绂等是我国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的奠基人;张宪武和陈华癸等对根瘤菌固氮作用的研究开创了我国农业微生物学;高尚荫创建了我国病毒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和第一个微生物学专业。但总的说来,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微生物学的力量较弱且分散,未形成我国自己的队伍和研究体系,也没有我国自己的现代微生物工业。

新中国成立以后,微生物学在我国有了划时代的发展,一批主要进行微生物学研究的单位建立起来了,一些重点大学创设了微生物学专业。现代化的发酵工业、抗生素工业、生物农药和菌肥工作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微生物学无论在应用和基础理论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例如我国抗生素的总产量已耀居世界首位,我国的两步法生产维生素C的技术居世界先进水平。培养了一大批微生物学人才。近年来,我国学者瞄准世界微生物学科发展前沿,进行微生物基因组学的研究,现已完成痘苗病毒天坛株的全基因组测序,最近又对我国的辛德毕斯毒株(变异株)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1999年又启动了从我国云南省腾冲地区热海沸泉中分离得到的泉生热袍菌全基因组测序,目前取得可喜进展。我国微生物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期。但从总体来说,我国的微生物学发展水平除个别领域 或研究课题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国外同行承认外,绝大多数领域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尚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如何发挥我国传统应用微生物技术的优势,紧跟国际发展前沿,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还需作出艰苦的努力。

五、21世纪微生物学展望

20世纪的微生物学走过了辉煌的历程,面对新的21世纪展望她的未来,将是一幅更加绚丽多彩的立体画卷,在这画卷上也可能会出现我们目前预想不到的闪光点。因此,我们在这里只能勾勒一下21世纪微生物学发展的趋势。

1.微生物基因组学研究将全面展开 所谓“基因组学”是1986年由Thomas Roderick首创,至今已发展为一专门的学科领域,包括全基因组的序列分析、功能分析和比较分析,是结构、功能和进化基因组学交织的学科。

如果说20世纪刚刚兴起的微生物基因组研究是给“长跑”中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助一臂之力的话,那么21世纪微生物基因组学将在继续作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主要模式生物,在后基因组研究(认识基因与基因组功能)中发挥不可取代的作用外,会进一步扩大到其他微生物,特别是与工农业及与环境、资源有关的重要微生物。目前已经完成基因组测序的微生物主要是模式微生物、特殊微生物及医用微生物。而随着基因组作图测序方法的不断进步与完善,基因组研究将成为一种常规的研究方法,为从本质上认识微生物自身以及利用和改造微生物将产生质的飞跃。并将带动分子微生物学等基础研究学科的发展。

2.以了解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其他生物、微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为研究内容的微生物生态学、环境微生物、细胞微生物学等,将在基因组信息的基础上获得长足发展,为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发挥积极的作用。

3.微生物生命现象的特性和共性将更加受到重视。微生物生命现象的特性和共性可概括为:(1)微生物具有其它生物不具备的生物学特性,例如可在其他生物无法生存的极端环境下生存和繁殖,具有其他生物不具备的代谢途径和功能,如化能营养、厌氧生活、生物固氮和不释放氧的光合作用等,反映了微生物极其丰富的多样性。

(2)微生物具有其他生物共有的基本生物学特性:生长、繁殖、代谢、共用一套遗传密码等,甚至其基因组上含有与高等生物同源的基因,充分反映了生物高度的统一性。

(3)易操作性:微生物个体小、结构简单、生长周期短,易大量培养,易变异,重复性强等优势,十分易于操作。

微生物具备生命现象的特性和共性,将是21世纪进一步解决生物学重大理论问题,如生命起源与进化,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等,和实际应用问题,如新的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能源、粮食等的最理想的材料。

4.与其他学科实现更广泛的交叉,获得新的发展。

20世纪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的交叉形成了分子生物学;而迈向21世纪的微生物基因组学则是数、理、化、信息、计算机等多种学科交叉的结果;随着各学科的迅速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实际需要,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将是必然的发展趋势。21世纪的微生物学将进一步向地质、海洋、大气、太空渗透,使更多的边缘学科得到发展,如:微生物地球化学、海洋微生物学、大气微生物学、太空(或宇 宙)微生物学以及极端环境微生物学等。微生物与能源、信息、材料、计算机的结合也将开辟新的研究和应用领域。此外,微生物学的研究技术和方法也将会在吸收其它学科的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向自动化、定向化和定量化发展。

5.微生物产业将呈现全新的局面

微生物从发现到现在的短短的300年间,特别是20世纪中期以后,已在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形成了继动、植物二大生物产业后的第三大产业。这是以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和菌体本身为生产对象的生物产业,所用的微生物主要是从自然界筛选或选育的自然菌种。21世纪,微生物产业除了更广泛地利用和挖掘不同生境(包括极端环境)的自然资源微生物外,基因工程菌将形成一批强大的工业生产菌,生产外源基因表达的产物,特别是药物的生产将出现前所未有的新局面,结合基因组学在药物设计上的新策略将出现以核酸(DNA或RNA)10 为靶标的新药物(如反义寡核苷酸、肽核酸、DNA疫苗等)的大量生产,人类将完全征服癌症、艾滋病以及其他疾病。

此外,微生物工业将生产各种各样的新产品,例如,降解性塑料、DNA芯片、生物能源等,在21世纪将出现一批崭新的微生物工业,为全世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小结

1.微生物是由荷兰商人列文虎克首先发现的,至今有300多年的历史。微生物的主要特征是:个体小、结构简单、繁殖快、易培养、易变异、分布广。它一方面具有其它生物不具备的生物学特性,另一方面它也具有其它生物共有的基本生命特征。

2.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以及微生物的进化、分类、生态等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诞生于19世纪中期,其奠基人是法国的巴斯德和德国的柯赫。20世纪获得全面发展,形成了许多分支学科。特别是40年代以后微生物学促进了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跃居中心地位。

3.我国是最早知道利用微生物的少数国家之一。但作为一门学科发展起始于20世纪初,曾在某些病原菌的研究和防治以及微生物在工、农业上的应用和研究等方面,作出具国际先进水平的工作。近年来,在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工作方面与国际发展前沿接轨,在微生物应用方面已取得可喜成绩。

4.21世纪的微生物学将更加绚丽多彩。多学科的交叉、基因组研究的深入和扩展将使微生物学的基础研究及其应用出现前所未有的局面。

思 考 题

1.用具体事例说明人类与微生物的关系。

上一篇:描写青春美好的片段下一篇:在学生干部培训中的年终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