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呼唤

2024-08-19

作文呼唤(16篇)

1.作文呼唤 篇一

寻找、呼唤

——读《我爱祖国的蓝天》有感

春风唤醒枝头/夏雨怀念花朵/秋霜晕旋枫叶/冬雪暖照心灵

——题记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滋养我们的母亲,她孕育了我们,接纳了我们,也包容了我们,他会欢笑,会疼痛,会哭泣,她时时刻刻都在向我们倾诉着:保护环境。

一、枯藤老树昏鸦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顽强蓬勃的生命力的展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正直高洁的象征;“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是无怨无悔的奉献。春的牡丹,夏的碧荷,秋的傲菊,冬的腊梅,然而,是否有人看见,在那萧瑟的一角,干枯的枝丫上,怎么还密密麻麻的结满了蜘蛛网?枝丫上怎么又有只昏昏欲睡的乌鸦?是饥饿,是寒冷,还是口渴?它何时能醒来的?醒来之后,它又怎能找到充足的食物,生存下去?

二、小桥流水人家

江南的古桥纵横交错地横卧在小河上。那弯弯的小河就像一条淡绿色的绸缎柔美秀丽。无论何时,它都有着优雅、质朴的美。它没有涟漪,也没有波涛,明明亮亮,平平静静。水面上轻舟悠然,缓缓前行。微风拂来,足以让人陶醉……可又有谁知道,越来越多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散发着刺鼻的气味,不但鱼虾全无,而且蚊蝇遍布。河水污黑,荡漾着腐臭的气息,河水上布满了层层油渍……

三、古道西风瘦马

曾经,那绿色海洋般生机盎然的森林,但有些地方那似乎早已成为了遥远的过去。严重的污染,过度的开发使我们的家园变得千疮百孔,不加节制地乱砍乱伐,让美好的家园水土流失,洪灾泛滥,荒草萋萋。森林变成了沙漠,再也没有郁郁葱葱的森林,也没有那清澈见底的小溪,剩下的只有沙漠。在茫茫戈壁中,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呆呆地望着那沙尘飞扬的远方,久久屹立。寒风肆虐,迎着它铺天盖地而来,那一声声悲怆的嘶鸣向人类苦诉着环境的破坏。

但我们相信,一切都还来得及!现在开始吧,人类应该弥补对自然的挥霍。在春不再有百花,夏不再有凉风,秋不再有落叶,冬不再有飞雪之前,一切都还来得及。

现在开始吧,让我们把这份对大自然的痛惜深刻在心底,用我们的力量保护大自然,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让地球的明天更加美好!

城北小学601班沈卓婷

2.作文呼唤 篇二

一、要善于引导学生写真人真事

真情源于真人真事。冰心曾说过:“你的感情只要有一点不真实,读者一下子就会念得出来。所以要对自己真实,要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来。”冰心的话对我们当今的作文教学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写真话、抒真情。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邹韬奋的《我的母亲》、李森祥的《台阶》、鲁迅的《藤野先生》、魏巍的《我的老师》等都是现行中学语文课文中情感类的文章。它们都有共同的特点:作者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平实地抒写生活中的琐事,实话实说,那真挚本分的情感使我们感动不已。这些事实告诉我们:只有真正发自内心的情感,才能打动读者的心灵。刘勰说得好:“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真情才能让作文焕发出真正的生命力。

而现实中许多学生的作文却令人忧心忡忡。如学生写《大爱无声》,明明父母没有离婚,却说父母离婚后妈妈的无奈,把照顾女儿的责任一肩挑起。有的甚至为了突出奶奶崇高无私的爱,捏造出奶奶为救助自己不幸车祸去世,那种虚情让人哭笑不得。追溯原因:一是我们教师引导说真话的力度不够,学生受某些电视剧误导,以为煽情才能得高分;二是学生没有真正学会怎么去感受朴实的生活,从中挖掘出真情。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向学生强调:真实是作文的生命。叶老在《作文论》一文中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他强调作文要写得“真实”“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写好作文的第一步,要老老实实写作,一定要实话实说。

二、要善于引导学生抒发真情

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回顾经典名文,写人也好,写景也好,都蕴涵着感人的真情。《最后一课》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背影》抒发了父子之间相怜相爱的真挚情感。《紫藤萝瀑布》抒发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情怀。《孔乙己》深刻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冷酷,寄寓对孔乙己深刻的同情。《百合花》颂扬了真挚纯洁的军民鱼水情。《给我的孩子们》流露出作者热爱孩子、渴望回到童年而不可得的悲伤之情。由此,我们在指导学生写文章时,不妨让学生想一想:你所写的文章,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是赞美、喜爱、感激、快乐?还是批判、憎恶、蔑视、忧伤?用一句话把所要表达的情感写在草稿纸上;确定好之后,再围绕所要表达的感情组织材料,抒发最真切的感受。

培养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切忌虚伪造作。“悲剧最易打动人,但要从生活中抽取,不能随意编造。”其实,中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要留心观察,挖掘真实的生活瞬间和场面,选择最易打动自己的内容来写,作文自然就能打动别人的心灵。生活中鲜活的场面比比皆是:如学习中的一次次探索,科技制作中的一次次发现,绿茵场上的一次次拼搏,与家长、老师、同学的一次次心灵碰撞……情感在交流中融合,生活就因此而丰盈,青春就因此而精彩。细细体会,真情绵绵不绝。如父母对子女拳拳的爱,子女对父母眷眷的爱,老师对学生殷切的爱,学生对老师纯真的爱,朋友之间诚挚的爱,邻里之间融融的爱……引导学生关注:真实是作文的生命,真情是作文的血肉。

三、要善于引导学生回归生活的本源

写作是生活中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生活应该永远是写作的源泉。我们所说所写的,都是我们真实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悟。切忌背诵范文,东拼西凑,生搬硬套,胡乱模仿,作文要么“言之无物”,要么“言不由衷”。这样的作文毫无自己的血肉,或常与别人“撞车”, 或给人以“似曾相识”之感, 结果可想而知。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拓宽生活的视野, 学会细心捕捉生活中的人和事。只要真正用心感悟生活, 学生就会发现可写的东西很多很多。我的具体做法是: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记载本, 随时记下自己的观察、思考所得。要求学生平时多留心身边的景、人、事、理, 凡事仔细观察、思考感悟。在课内外阅读中, 把能引发自己的兴趣、联想和思考的材料, 都归纳在记载本上。日积月累, 翻开他们的记载本, 你就会发现一个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会看见一个个鲜活跳跃的生命, 一颗颗激情荡漾的心灵。只要多面向社会, 多关注生活, 文章就不愁没有真情可抒发。

我们应通过作文教学使学生在思想认识和写作实践上打通生活与作文的联系。通过作文教学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生活是我们写作的源泉。”引导学生把目光高度聚集于生活本身, 让学生懂得, 作文离不开生活, 没有生活, 就没有写作。作文就是要写对生活的真实感悟和体验。只有从自己所接触的人和事中敏锐地捕捉最使自己动情的东西, 学会真实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 这样的作文教学才能真实反映学生生活体验的个性差异, 才能真正激发写作的兴趣和灵感。

3.呼唤真情作文 篇三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如果没有经历饥饿的苦痛,就写不出吃煤的精彩;他如果没有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这个文学的富矿,就写不出《秋水》、《枯河》、《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一批中短篇小说。正因为莫言把自己的创作之路和自身的经历相结合,用无数生动细节塑造出典型人物,表现出了鲜明的个性特色,生动精彩,引人入胜。只有情真意切的文章,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写出真性情作文,谈谈几点认识。

教师要带头写真情作文

文章贵在真实。无论写人还是记事都要能抒发真实的情感,充分地展现自己的个性和内心世界,不夸大和过分渲染情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事情,有些事情含有教育意义或者给人以某种启迪,有些事情会让我们深深的感动,难以忘怀。教师在教授作文写作时,为了让学生写出真实的感情,就要杜绝学生胡编乱造,为写作而写作,捏造事实。如《文心雕龙》中所说:“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此为文而造情也。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为文而造情只能是隔靴搔痒,不能感动读者。现在,许多学生平时不留心身边的事情,不注重观察生活,每到写作文时,都抓耳挠腮不知道写什么事情,只好胡编乱造了事。这样的文章当然没有什么真实情感,所写内容大都是一些概括性的语句,文章分干瘪又缺少生命活力。文中的人和事多数都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因为没有真切的体验,当然就不会有深刻的认识了。所以呼唤真性情作文时,教师要有榜样作用。教师勇于和学生写同题作文,而这作文的内容一定要有真情实感。一次,笔者布置学生作文“那一刻,她(他)真的很美”,笔者把自己经历的一件一个打扮时尚的女人为笔者捡起骑自行车落下的鞋子的事情写了进去。在指导学生写作时,笔者把写的下水作文在班上有感情地读了出来,“当穿在脚上的鞋子不翼而飞的惊讶,一瘸一拐地快速走向鞋子的尴尬,陌生女人递上鞋子的瞬间感动”等,边读我的眼眶湿润了,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得到陌生人的关怀。学生睁大眼睛仔细听着,后来在学生的作文中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作文就多了。

在教材中发现真性情

学生初中所用的语文教材,很多是真性情文章。“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背影》中,作者对父亲的关心和叮嘱并不感动,反而有一点厌恶,并笑父亲的迂。这是作者真实的心态,文中作者不隐藏,也不美化。正是这种自揭伤疤的真实,让我们感动。如果鲁迅童年没有在百草园无忧无虑地玩耍,没有在三味书屋接受私塾教育,他也写不出百草园的自由快乐、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的篇章;议论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也是鲁迅面对真实的现实,发出的一声呐喊;今年选入教材的,《王几何》具备亲切、平实、幽默、贴近的优点,有深刻而有冲击力的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引领。感觉王几何就是生活在我们周围,而作者马及时确实也曾听到过在这位老师课堂上发出的笑声的。说明文《苏州园林》是叶圣陶长期待在园林里仔细观察的结果。教材里的课文,无疑为学生塑造了标榜。

引导学生抒真性情

1.深入挖掘新闻题材

国内外新闻时事解读,每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例如从高晓松醉驾事件中,重庆小作者写一篇《醉酒,罪酒?》仅标题就发人深省。热点问题,学生必须闻问,“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才是我们时代的要求。 学生在构思写作的时候,会不会有意识地去关注社会现实,思考社会现象;有没有这种社会意识,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选材角度与思考力度。所以,平时作文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加强这种关注社会意识的训练。

2.仔细观察生活,记录真实感受

笔者经常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并要求学生写博客、微博。学生也及时地把观察所得记录在他们的博客、微博上,哪怕是一句话都是他们真实的情感。网上笔者也经常和学生互动,对他们的感受也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在平时就积累了写作素材,写起文章时就信手拈来。曾经笔者把一篇叫《嘿嘿》的文章展示给同学看,小作者经过自己独特的社会观察,把有些没有公德的人比喻成鸟,例如把不过斑马线,跨栏的人比成鸵鸟。其实这些现象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看见过,但就没有把它应用到文章中来。

3.开展抒真性情活动

在语文课中,笔者经常开展“实话实说”、“老师,我想对你说”、“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同学,我想对你说”这类活动,讲真心话,抒真性情,活动结束时好多同学都热泪满眶,心情得到宣泄,作文也有话可说。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写真性情的文章,就要让学生关注生活找源头,认知生活打基础,感受生活悟哲理,引导学生在写作时做到不有意去粉饰,不做作、不卖弄,会用平实、简洁、流畅的语言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内容充实、语言生动、有真性情的文章来。

4.“呼唤”话题作文 篇四

你看那坟前,开满鲜花,是你多么渴望的美啊,满山遍野,你还觉得孤单吗?——题记

清明节那一天,我一早就捧着一大束鲜嫩的丁香花向爷爷那儿跑去。“爷爷,你在另一个世界生活地还好吗?你听到孙女每日对你的呼唤吗?”

丁香花依旧在开,爱,因为曾经的存在——“哈哈,现在孙女长大了,一定回对我好的,我们同时女人,可以谈谈心里话,你羡慕吧?”爷爷只会“恩”一声,眼睛总是不自觉得向我这边看,眼里眼睛里充满了温柔,焦虑,仿佛想急切得问:“真的是这样吗?”而我总是笑而不答。

爷爷,其实你并无需担心,因是我爱你并爱奶奶爱得更深。什么心里话都愿意跟你说,当我欢乐时,我告诉你我的快乐,当我忧伤时,我向你倾诉我的委屈。当我生气不快乐时,你总会拿出一小束丁香花放在我眼前,笑着对我说:“乖孙女,你看,丁香花多美啊,你再不开心,丁香花要笑你的哦!”我笑了。爷爷一直都是我的听众。我与他同欢乐。小时侯,我觉得爷爷的笑只为我一人绽放,他对别人都很严肃,包括自己的儿女与我的哥哥,只有与我在一起,他才会露出灿烂的笑容。

小时侯,我总喜欢依偎在爷爷的怀里,他给我讲故事,我静静的听着,他给我讲笑话,我们一同哈哈大笑„„

当爷爷退休后,爷爷呆在家中,在自家的院子种了许多他的最爱——丁香花。他精心的照料它们,仿佛爷爷的喜怒哀乐与小花朵心心相通。爷爷喜欢与我一起照料小花,我们还给它们起了名字,这盆“幸福之花”,那盆“守护之花”,另一盆„„至于为什么,只有我两知道。

再大些,爷爷不再搂着我,而是我两手牵手年,谈我的人生,我的理想;爷爷告诉我他的生活经历,辩论着爷爷与我学习的种种不同。

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回想起往日的种种,我不禁潸然泪下。爷爷去世的那一天,丁香花也一盆接一盆的凋落,花儿啊,你们也在为爷爷的“不辞而别”而伤心落泪吗?

手捧着丁香花,站在爷爷的坟前,泪水湿透了我的脸颊,看者爷爷坟前的那盆丁香花开得如此旺盛,那么美丽,“爷爷,你在那个世界一定很快乐把!”我久久伫立在爷爷的坟前,任凭风吹乱了我的发丝„„

我仰望天空,擦干泪水,笑了,对天空大声呼唤“爷爷,你一定要幸福!”

5.春风的呼唤

春风的呼唤,唤出了一份和谐——

“有谁愿意给这位老奶奶让个坐位?谢谢!有谁愿意„„”服务员在公交车上多次呼叫着,可大家却无动于衷。一个个还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过了5分钟左右,一位断腿的青年拄着拐杖说:“我的位置给你坐吧!你站在那别动,我去扶你过来。”

春风的呼唤,唤出了一份友谊——“啊!”随着这一声的喊叫,同学们的目光落到了操场上,这位同学抱着脚在地上打滚,原来是这位同学的脚扭去了。同学们蜂拥而至,争着抢着要扶这位同学

去校医室。老师站在旁边会心地笑了,仿佛看见了早晨的朝阳。

春风的呼唤,唤出了一份亲情——“我的乖孙女,来,把这个鸡腿吃了。”爷爷把一个大鸡腿夹到我的碗里。“爷爷,谢谢你!我不要吃,还是给你吃吧。”我又把放在我碗里夹到了爷爷的碗中。“乖,再这样,爷爷就不喜欢你了。”鸡腿又到了我的碗中。“爷爷,吃嘛!你再夹到我的碗中,我就不疼你了„„”

春风的呼唤,唤出了一份乡情——

天公不作美,乌云密布,马上就要下雨了。“李二婶去哪了呢?她的衣服还挂在外面呢!”“她去打油了。”天黑得阴森,天气很冷。豆点般大的雨下下来了。只看见刘大妈在雨中三下五除二地打衣服都收下来,放进了李二婶的家中。李二婶回来知道了这件事情,他们两个对眼微微地笑了。这笑容被时间所定格。

春风的呼唤,唤出了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这些美好的事物被空气所凝固。

自从上了初中,妈妈好像变了一个人。从以前的慈母变成了严母。每天总是把“不”挂在嘴边,每天只会对我说:“写完作业不准不检查!”“双休日白天不准看电视!”“不准看与学习无关的课外书!”“不准„„”每当妈妈开口与我讲话,我都感觉到她的嘴唇要扬起说“不”的弧形。我渐渐与母亲疏远,心与心之间也隔了一层无形的薄膜。

吃过晚饭,我照样回房写作业。妈妈突然走了进来,看我在做《政治》,便问我其它几门主课做好了没有,我说还有一门。妈妈就开始唠叨:不是说没做好主课之前不准做副课作业吗?你怎么这么不会安排是时间呀!难怪成绩总是上不去„„“我真得很想忍住,试着耐心地听妈妈的唠叨,但我终究无法忍受,大声嚷道:“课与课之间可以分主次,但知识与知识之间是不能分主次的!我也是有头脑,有思想的!不会胡乱安排时间的!”说完,我竟不由自主地冲出家门„„

我躲在楼梯口的一个不被主义的角落里,暗自抽泣。难道是我错了?不!我没错!知识与知识之间是不会分主次的!难道真的是我错了吗?对,是我错了!即使是妈妈说错了,我也不应该对她这么大声的讲话,甚至在冲她嚷完以后,还一个人跑了出来,这是对妈妈的极不尊重!

楼梯口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是妈妈!但我没有跑出去,可能是自尊心在作怪!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了,妈妈拖着疲惫的身影来回地找寻着,在楼梯口,她轻声却焦急地呼唤着:“孩子,你在哪里?妈妈把整个小区都找遍了。妈妈知道你在小区里,你就出来吧,就当原谅妈妈,都是妈妈的错!”我走到了妈妈面前,妈妈立刻紧紧地搂住我,仿佛搂着一个稀世珍宝,生怕我会再一次逃走。我与妈妈紧紧相拥,泪水夺眶而出„„

妈妈的那一声爱的呼唤,荡漾着爱的联谊,消除了我与妈妈们心与心之间的隔膜。

.唤山

一天,穆罕默德正给学生讲学。他说道:“只要有信心,就没有办不成的事!”一学生问:“您有足够的信心,那您能把对面的山唤过来吗?”穆罕默德对着山大声呼喊:“山,你过来!”回声在山峰间转了几个来回,那山一动不动。“山不过来,我们就过去吧!”说着,他带着学生一步一步爬上了山顶。此刻山就在他的脚下。——题记

人生之不如意十有八九,强烈的期盼未必会有满意的答复,心中的梦想又怎会总是如期而至。渴望,人们往往会选择呼唤。每个人都有个人的思想,别人的想法往往不会被你所认同,他人的做法也许总会令人感到反感。失落,人们往往会选择呼唤。

也许,有时候,呼唤就像唤山一样,渴望的依旧不会到,希望改变的往往保持原状。因为是山是如此根深蒂固。唤山,是你之力所不能及的。“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山岳又怎是你所能够改变。山不会过来,站在原地呼唤是无济于事的。外物的好坏往往不随人愿,而人能改变自己。“山不过来,我就过去吧!”通过自身的行动,同样也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若不是努力攀登。又岂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阔?若只是满怀期待地呼唤,怕只能在原地抱着一颗心怀大志的心,怕只有唤山山不来的失落。

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呼唤无法改变困境,也不会唤来希望。在呼唤无用的时候,请满怀着希望,改变自己,向山走去吧!

淋雨中

“咖啡麻醉不了孤单,只是让心更疼„„”笨重的巴士上回荡着这两句映照自己心境的歌词,似催眠曲一样令人昏昏欲睡,五脏六腑翻腾着,恶心着,其实心中更是恶心。

上车的不久,刚刚结束一段长久的友谊,在那一瞬间,几句话刚结束就碎了。之前为了联络感情,打她电话,没人接,疑心她不在家。于是登门拜访,看见她家的门虚掩着,轻轻地走了进去,她家昼夜都笼罩在黑暗之中。我的心因此而压抑着。头上的灯摇晃着,这里似那古老的客栈。一步一步走上木梯,没有咚咚声。我依稀听见她的说笑声,似乎还有另一个人。“你说她啊,你别以为我跟她那么好,其实她这个人自私自利,斤斤计较,一切以自我为中心,骄傲自大,浑身都是缺点。我跟木梳在一起只是为了一个赌罢了!„„”然后,听见两人刺耳的讥笑声,心中之火油然而生,愤然出现在她门前,嬉笑着:“其实你也是一个被唾弃的木偶而已!”她的脸煞白,我重重地踩着木梯奔了出去,后面的那盏灯在黑暗的屋子里晃得猛烈,似乎要坠落了,但是没有,而那段自己真心付出且犹为珍惜的友谊已经坠落在地,碎了。„„

巴士缓缓地停了下来,灰蒙蒙的天空下起了雨,似乎是蓝色的雨,一种忧郁的雨。我呆呆地站在雨中,淋吧!让眼泪与水交织,谁都不知道我的痛苦。“喂,你在想什么?”一个甜嫩的声音唤起了我的注意,一顶纯蓝的雨伞为我挡雨,还有一个着纯白连衣裙的少女。“我想喝一杯枯涩而又香醇的卡布其诺!”她牵起我的手就走。她的一声呼唤,唤醒我的旷达情怀。

牛奶放久了,也会变质。新的不一定是脆弱的。终结孤单,每一次的下车都将会与另一个携手共进。这一站的结束,是下一站的开始,切记痛苦一时,快乐永久。

淋雨中,其实有那么一个人在等我,唤我。

.呼唤自由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题记

在我的梦里,有个巨大的空间,那里,天空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随时换上我为它设定的色彩;彩虹偶尔出人意料地出现在南边;雪白的墙上是我某次心血来潮留下的涂鸦;没有翅膀,我也可以随风飞翔„„那是专属于我的任我天马行空的世界。

“发什么呆呢,期中考就要到了,还不赶快复习,这么漫不经心。”妈妈突然一声闷吼打散了我的思绪,回过神来,哪里有天空?哪里有彩虹?眼前只是作业书本与试题而已。在昏暗的灯光下,手中的试卷更显苍白无力。唉,读书人,为学习,失自由。

话说最近,为“迎接”期中考,复习资料劈头盖脸地“砸”下来,无奈我们在题海中挣扎。即使是周末,我也因作业缠身而无法脱身。数学、语文、英语„„怎么FREE这个简单的单词写起来如此容易,做起来却又似乎难于上青天。终于我被一道难缠的数学题“引爆”,挥笔夺门而出。

站在小吃店门口,我左手三串肉串,右手二个甜筒,告别已久的美食,我想,这才是自由啊!路过十字马路,看见一个青年小伙子在发传单,我一边接过传单,一边纳闷,这样大的人不去找份工作,却在路边发传单。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脱口而出。这时,我突然看见那人苦涩的微笑:“读书没读好,到哪里去找份好工作,做自己想做的事呢?”我若有所失。“以前觉得学习太受束缚,现在也只能‘身不由己’了„„”我继续走在大街上,耳畔回想起那人的叹息,不读好书,只能“身不由己”在街上发传单?正在我思索间,肚子突然一阵异样的感觉,糟糕,冰淇淋吃多了,真不应该忘记以前学过的“要科学饮食”。

回到家里,我迷茫了,怎么才能得到那最令人向往的自由呢?这样似乎好难。我们会在繁忙的学习中挣扎,大声呼唤自由,但愿有一天抛掉学习,去追逐自由。然而,如果失去知识,我们也很难保证自由不会把我们拒之于外。也许学习也是一把钥匙,自由之门的钥匙。去铸造那把钥匙吧!然后自信地去呼唤自由!

.勇气的呼唤

人生难得几回搏,我们热血男儿世上走一遭.不就是希望能够留下些什么,不枉为人哉!而我呢,则希望能留下我勇敢的形象。

记得那是一次班干部竞选的班会课。老师说,这节课没有其他限制,每位同学都可以上台演讲,来展示自己,竞争班干部。一番言语之后,是一阵热情的掌声。

原来,我们班的顶级人物-徐啸上场了。

“我在同学们的信任下,担任了一年的班长,其中工作做的也不错,所以我希望同学们能够继续支持我„„。这一番精采纷呈的演讲使得同学们热情高涨,雷打般的掌声响了起来。而我,当然也是如此,但心里总不是滋味。我愤恨自己,为什么那么胆怯,同是一个星光闪耀的舞台,展示自我的平台,我为什么不敢上去呢?我捏着准备已久的演讲稿,心里是如此的复杂。

掌声再一次响起来,咋一看,心猛地一震,原来是我们班的陈泰宇,他竟然也上去了,但是同学们以同样的掌声欢迎他。“我虽然成绩不是很好,但是我相信,通过我的努力,一定会好起来的,请同学们相信我„„”他显得是那样的自然,毫无胆怯之意。是什么?是什么让他如此自信,而我呢,成绩虽然比他好,但为什么就没有像他那么自信?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他是那样的乐观,那样地充满信心,好像胸有成竹似的。对,是勇敢,是勇敢让人如此,它就是解答了我心中的“为什么?”的疑问。

终于,我怀着足够地信心走上台去了,我的脚步是如此的矫健而又平稳,一点儿也不哆嗦,上台后显得特别地自然。以“英雄总是最后登场的”赢得了同学们的信任。雷声般的掌声再次响起。

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但是,灯火栏栅处,隐隐约约-勇气的呼唤是永不停息的!

我渴望和平

“噗噗„„”随着一阵阵的爆炸声,大地被震跨了,烟灰布满了整个天空,当一切化为灰烬时,一条条生命离开了人间,人们在枪林弹雨中忐忑不安地生活着,只听一声“噗噗„„”

我渴望和平,渴望着世界和平。

1991年,伊拉克与科威特交火,科威特输得一败涂地,不知牺牲了多少条的人命。而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却带着战士们在郊外煮沙庆祝,凯旋归来,但是万万没想到,事隔十几年,科威特抓住伊拉克的把柄,向美国提供重要消息,野心大的美国,在“9.11”事件后,不仅没有更安份守己些,反而更加狂妄,又是导演了一场暴风雨。

就这样,世界的和平被再一次地打碎了。

2004年4月,美国与伊拉克开战了,一颗颗炸弹摧毁了一幢幢的房屋,摧毁了一条条的生命,难道你们真的没为老百姓想想吗?他们真正渴望的是什么。现在,只要一打开电视,映入眼帘的是一幕幕人们惨死的画面,他们时刻准备着“开火”,而那些无辜的人们看待的却是死神的降临。一味地战争,到头来只有两败俱伤。原来萨达姆睡觉的床罩是从伦敦高级超市买来的名牌床罩,而现在战争输掉后的他根本没有床罩。这是什么,这就是一味战争后的结果。

在上个月,我打开电视映入我眼帘的是在以色列发生的一起恐怖分子袭击的车祸事件。有一位妇女得救了,但由于紧张,由于惊吓,在救护床上的她,紧紧地抱着头,伤心地哭了。这位妇女不过是只是想上街购物,但没想到„„可见,这个社会已经不安全了,我看着那位妇女的神情,那幕画面,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似乎听到了她心灵深处的呼唤。

在报纸上,又记录了一个新闻:一位5岁的男孩在一起恐怖分子组织的爆炸事件中不幸去世,这位男孩的爷爷注视着男孩,好久,好久„„

如今,有多少条人命死于战争,他们的鲜血足足染红了干涸的大地。

一只鸽子,象征着和平,一只和平鸽,作了太多太多的贡献,连动物都想着和平,为什么我们不想。难道我们真的不能拥有和平吗?真的抓不住和平吗?

点评:作者以敏锐的洞察力观察到如今的世界需要和平,表达了为和平渴望之情,小作者洞悉时事,站在时代的角度,抨击了恐怖事件和战争制造者。文章结尾连用两句反问句引起读者的深思。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语言也清新、流畅。

爱的呼唤 爱的真谛,祥和而又厚重的情感,从每一个角落走过,关爱一切需要爱的事物。不知,它曾是怎样一种凄凉的故事,讲述着血一般的美丽,期待着爱的祝福。那些凝不能章节的字迹,狠狠地击打着我的心扉,但在痛苦之下,我听到了爱的回音——呼唤,终于,脑中的暧昧思想突然炸裂开来,心胸訇然开阔了。

我本是温和的性格,但终究未得到启示,直到我看了一部爱情小说以后,才从口中迸发出良好的赞叹,也许,生活中的进步,就是这样的一种方式吧!那些幽远的呼唤,从山脚发出,从海岸发出,从灵魂的内心发出,我也在尝试,它在一切事物面前的形象。

这一次,又是一种心仪的风情打动了我,它从远方来,到远方去,在路过我身旁的时候,它停住了,它在寻觅着,抚摩着我的伤口,它说,它是爱的代表,它悄悄地潜入我的内心,企图濒临一样好的事物,它在冥冥中点化我,此时,才明了,它便是爱带来的真情,默默地在祝福,实在是因爱之真实而得到的实物。

就当我刚要发火的时候,是什么,是什么将火熄灭了,又是什么将火燃起了呢?一个字,爱,又是爱,我早已倦了心怀,不愿在把红尘中的往事提起,可是,又屈服了,我的情愫又绝版于爱的呼唤里,打开一看,竟然是自己的怨恨,为何要如此结束这场神秘而又模糊的心灵战呢?

算了吧!一切皆有爱的祝福与呼唤,哪时轮在“我们”身上去掌控这些?只不过是需要我们去落实罢了,把爱的佳音安全地送到每一个人的心里,哪怕只有一次关爱他人的机会,千万别“老了青丝”,让光阴白白逝去,那样的话,就真的是功败垂成了。

爱的真谛与呼唤,萦绕在心中的一丝一线,不曾认真体味,逝去,方知可贵,晚了,晚了。往事莫过于太平常。当你有朝一日清醒时,一定要记得爱给你带来的真谛与呼唤。

爱的呼唤

爱——人间最美好的情感———题记

记得那是我不久前的一次游玩中看到那感人的一幕。车在行,人在忆„„

那一辆普普通通的公共汽车,里面的乘客男女老少都有,我的眼睛只随车窗外风景的连连逝去而跳跃着,心早已随风飘回往事。

车厢中的几个年轻人过于潇洒,他们手中的香烟也很嚣张,空气中弥漫着一层浓得发紫的烟气,顿时抑住人们的咽喉,紧接着便有几声咳声,喜悦的心情顿时被他们浇灭了。

半晌,车里刚刚又多了一位乘客——是位阿婆看起来70多岁,白发苍苍,手上的青筋根根暴起,穿着极其朴素,显出一副狼狈的样子。我的眼睛仍只顾呆望着车窗外,心仍是空空的,脑海中对这位阿婆没任何思想——甚至是一点点同情,一点点怜悯的意思。

可问题是,车上的座位全都给别人坐满了,除了地上,几乎没有一块屁股大的地儿给她坐。她很尴尬,我知道——因为她皱起了她那双本来就没有生色的眉。

当这一切快要陷入永久的僵局时,她终于打破了沉默——那是位年龄与我相仿的女孩。只见她二话没说,礼貌的向司机叔叔要了张报纸,垫在地上,再请阿婆坐在车座上,而自己却坐在地上。

我望了望那位女孩——神情并没有改变,还是那股悠闲的模样,再看看那位阿婆,我可以体会得到,那双深陷的眼中含着丝丝感激„„

这一切完全使我惊呆了。我与她同样是处于青春是的女孩,而她却做得到,我做不到!我总以为善良不会是那样平凡,可事实告诉了我:爱是最平凡的、朴素而又高尚的!这次的亲眼目睹使我吸取了教育,要是人人都有那位女孩金子般的心,世界将不再有黑暗„„

让我们对爱呼唤:“让世界充满爱!”

.呼唤

我静坐窗前,望着窗外沙尘飞扬、狂风肆虐,望着公路上飞驰的汽车仍然耀武扬威地喷着尾气,望着远处工厂的烟囱冒出一缕缕如同魔鬼一样张牙舞爪的黑烟„„我的心在痛,眼前似乎出现了一片荒凉的沙地,耳边也似乎响起了鸟儿惨痛的鸣叫,人哪,你难道要一错再错吗?

我不否定人类的伟大。他们一步步地创建这个世界,让它如此丰富多彩。然而他们在满足自己的同时,却深深地伤害了视人类为朋友的动物群体,更残暴地戳穿了曾为人类遮风沙、挡寒雨的绿色屏障。人类的所作所为注定要受到惩罚。终于,狂风邀请沙粒来到了人类的栖息之地,它们面对罪恶的人类,使劲地发泄着内心的仇恨和哀怨。大街小巷,飞沙走石,惨不忍睹,到处都显现出大自然征服人类的痕迹:一座房屋终于招架不住突如其来的打击,无奈地坍倒了;一家大商店狼狈地在关闭的店门上挂了“因天气状况,暂停营业”的牌子;一位农人怜惜地望着被连根拔除的麦苗,眼泪滚落下来;一位白须老人望着满天的混沌感慨万千:“这都是报应啊!是人一手栽下的祸根„„”

可怜的人类,面对大自然的示威和挑战,你的聪明呢?你的才智呢?你往日的傲慢呢?你不是声称自己是自然的主宰吗?你不是有能力改变世界一切的一切吗?

哦,人类,觉醒吧,现在还来得及。

都市频道的《萝卜 白菜》栏目中,一位年轻的“绿色使者”飘然而至,她与同伴周游至西藏,沿途清理垃圾和塑料袋,她已经真正意识到了人类的危急:长江源头的居民竟缺水告急!她轻轻地唱起《变脸》,告诫人们:大自然终究有一天会“变脸”的„„ 我心潮澎湃,一刹那间竟在心底升起一团再也挥之不去的火焰——我要做一名“绿色使者”,我要带着深深的自责和歉意向大自然说声:对不起!我要号召人类为人与自然的共存而奋斗不息。

——这将是我永不变更的心愿。

让绿色重新铺满大地——这又将是全人类的心愿!

5.呼唤诚信作文 篇五

我想不守信的人必遭报应,必定让人看不起,因此古人都很守信,比如曾子杀猪的曾子。

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天,曾子的夫人要去赴集,曾子的儿子很好奇,央求母亲,带他一起去,母亲嫌他烦,便哄他说:“儿子乖,你别去,晚上我给你杀猪吃”,儿子因猪肉而放弃去技师,曾子从屋里出来,看见儿子正在摆弄菜刀,便一把夺下菜刀,询问儿子为何拿刀,儿子认真的回答说:“母亲答应我,回来杀猪煮肉吃”曾子想,现在猪长的还不壮,在说了,不年不节的,杀什么猪,便怀疑儿子撒谎,儿子一本正经的说:“父母从小教我,不许说假话,我怎么会撒谎?”父亲笑了,便把猪绑了。这时曾子的夫人回来了,见状,马上跑过来说:“你干吗?”曾子严肃的说:“今天你骗他,明天他就会去骗别人,我问你,是儿子的前程重要还是猪重要?”他的妻子牙口无言。

6.心灵的呼唤作文 篇六

心灵的呼唤作文

宜昌市第十中学703班 李丹

一声真情的呼唤,能找回一个人的良知;一声爱的呼唤,能让一个人看到美好的未来。

我有一个朋友叫高仪,她的.父母一天到晚除了工作,就是打牌,谁也不管她。好在,她非常懂事,可以自立自强。但是她缺少父母的观爱,缺少家的温情。就像花儿缺少阳光,作物缺少水分,总之,她的心是干涸而阴冷的。

她整天都垮着个脸,没有一丝笑容;更难得听到她的笑声。她活得郁闷而孤独。在寂寞忧伤中,她常常忍不住把心事向我倾诉,她才会好过点。而我除了安慰她,给她一点朋友的关心外,什么都不能做。身边人理解她的也没几个,常常伴随她的只有笔与日记本,她把他们当做她心灵的朋友。她告诉我,她在日记中曾经写下这样一段话:“我呼唤着妈妈,希望她不要再整天打麻将了。希望她能花一点点精力关注一下我,知道她还有一个独生女儿被遗弃在这个世上。只要她爱我,要我做什么都愿意。”“多可怜的朋友呀,有父母跟没父母一样。我一定要珍惜父母给我的爱。”我心里默想着。

一次,我早上去喊她,我们一起去上学。她手忙脚乱地收拾好东西,背起书包我们就往学校赶。等到我们气喘吁吁跑到学校,高仪才发现自己的日记本忘在家里了。她心急如焚又心惊胆战地上了半天课。中午她飞快地跑回家。她惊奇地发现妈妈没有像往常一样放一碗泡面在桌子上,而是做了一桌丰盛的菜。高仪纳闷不解,心想:“今天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这时她妈妈从厨房里拿着碗筷出来了,“回来了!”高仪的妈妈见了她轻言细语地说道:“快吃饭吧。”“今天啥这么好?”高仪的心中有说不出的疑惑。

当她狼吞虎咽地吃完回到房间休息,她发现她心爱的日记被动过了。“难道妈妈看了我的日记?”高仪忍不住叫了一声:“妈妈!”高仪的妈妈这时走进房间,愧疚地对高仪说:“女儿,对不起!妈妈原来对你照顾不周,冷落了你,让你吃了不少苦,你该不会恨妈妈吧!要不是你日记里发自心灵深处的一声呼唤,我将不知会伤害你多深,请你原谅妈妈的疏忽。今后我和你爸爸会注意与你沟通,并注意多在家陪你,让你像别人一样愉快成长!”高仪抱着妈妈笑了,在这一刻,她笑得是那么的灿烂,那么甜美。

此后,她每天都洋溢着笑容,温暖、幸福、美好占领了她整个心灵,她对生活又充满了热爱。

一声真情的呼唤是多么的可贵,它能唤醒沉睡的心灵;有了它,世界每个角落都开满了鲜花,绽放着甜美的笑容。

7.拒绝假话作文呼唤真情写作 篇七

一、为什么“假话”“套话”“空话” 在学生的作文中盛行

1.功利思想下教师的误导

长期以来, 许多老师都喜欢用挑剔的眼光审视学生在作文中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总认为学生抒写的思想感情不够成熟, 不够深刻。学生真实地书写自己的生活经历时, 却常常判其为幼稚、琐碎、不典型。写作的功利性指导甚至已经深入到小学。

我掉了两颗牙

今天, 我掉了两颗牙。我对奶奶说:“我害怕!”奶奶说:“你掉了牙还会再长的。”“爷爷只剩下了两颗牙, 还会再长吗?”“不会再长了。”“为什么?”“爷爷老了!”

啊!人老了真可怕!

这是一个二年级的孩子的作文, 语言朴素干净, 真实有趣。但老师给出的评语是:“结尾太悲观!”应去掉改为:“人老了, 有什么可怕!爷爷虽然只剩下两颗牙, 但那可是钢打铁铸的呀!”教师的修改人为地拔高了孩子的认识, 在否定孩子真实感情的同时也堵上了孩子率真言说的嘴。我们的课堂上, 这样一味求高、求大的思想绝不少见, 我们给学生究竟留下了多少自由表达的空间?时间一长, 学生写作时就会怀疑自己的情感和生活的价值, 不敢书写和抒发自己的生活和情感, 渐渐地他们就会避开自己的真实体验而编造生活、装腔作势、故作高深。年级越高的作文教学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就越重, 考试评估机制的非科学性因素, 使许多教师在功利思想的影响下, 盲目指导学生追求所谓的“发展等级”, 而忽略学生自身的表达需要。中高考毕业班的教师更是无奈地屈从于应试, 他们引导学生追求所谓的深刻化、哲理化和文化底蕴, 向学生灌输一些大道理, 鼓励他们说一些看似华美而有深度, 实则空洞而晦涩的话。

2.良莠不齐的满分作文推波助澜

一篇优秀作文的标准究竟是什么?是语言的精致华丽?是形式的别致新颖?是内容的旁征博引?是表达的汪洋恣肆?是思考的深刻犀利?真正的上乘之作应该忠实于心灵的清纯和生活的真实, 是一种文笔灵动、阅读广博的美丽。古语云:“文章作到极处, 无有他奇, 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 无有他异, 只是本然。”而我们平素所见到的高考满分作文, 大多数都是以语言或技巧取胜的, 很少是靠内容或思考的力量获得肯定的。在本人收集的满分作文中, 甚至有许多因为精彩的题记而夺取高分的。如重庆考生《梦里花开》的题记:“我们在过去和未来, 在时光的边缘, 寻找属于自己的梦。只为在梦里, 听见花开的声音。”这些写题记的高分作文, 直接导致来年许多学子的竞相效仿。

华丽的辞藻, 堆积的名句, 特殊的角度, 刻意的文体, 在阅卷极端容易麻木的时候, 也许是容易刺激一些人的眼球的, 于是, 功利化的思想、伪圣化的情感、媚俗化的人格、成人化的语言开始充塞学生的作文。

3.作文命题缺少唤醒真情的张力

好的作文题, 无论是话题作文、材料作文还是命题作文, 都应该是一个能让学生的眼睛为之一亮、具有唤醒学生情感力量的题目。现实中许多老师重视作文训练, 要求学生要多读多写, 甚至在阅读教学中也始终不忘写作训练, 但他们却很少关注学生的写作状态, 不注意拟出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留给学生广阔写作空间的题目。这样的作文训练无法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和生活积淀。缺少学生真情投入的写作, 必然会陷入假大空的泥塘。

即使是一年一度的高考, 由于太多的考虑, 好的作文题也并不多见。面对决定个人命运的高考, 为了保险, 考生只能写些“四平八稳”的作文。带着这样的心态写的作文, 怎能有独立的见解与张扬的个性?怎会有自由的思想和灵动的诗意?

二、我们如何应对

1.关注社会生活, 让写作成为心灵的自由言说

晚清诗人黄遵宪有诗云:“我手写吾口, 古岂能拘牵?”作文应该是心灵的自由言说, 是写作者用笔表达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是人的内在精神借助文字的个性化呈现。写作的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思考”和“感悟”的过程, 是作者与自然之境、生活世界以及自我内心世界圆融和互摄的过程。只有真实的情感才能打动人, 远离自己的生活必然导致笔下无物, 面目可憎。

我们生活在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里, 身边总有赤橙黄绿青蓝紫的生活。只要学生用心去观察, 写作的素材随时可以信手拈来, 写作时就少了些假话、空话、套话;个人的情感也自然注入到写作的过程中去, 言之有物, 情感真切。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道:“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社会现象千姿百态, 社会内容包罗万象, 我们要引导学生关心时事,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社会需要的是有时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读书人, 有现实关注和思考的心灵在写作时就不会无病呻吟、言之无物。可喜的是, 近年来, 许多高考作文题也试图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热点, 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体验生活。

2.提高作文命题水平, 松开重重束缚

写作是生活的沉淀, 是情感的宣泄, 是心灵的告白, 伴随着写作流程始终的也应该是精神的愉悦。教师不应该给学生太多的限制。在作文命题时教师应该十分慎重。尤其是平时的练笔“束缚”可以更少些, 学生选择的余地大, 题材俯拾皆是, 写起来才能游刃有余。

好的作文命题应该贴近生活, 呈现多元开放。2007年上海卷的作文题《必须跨过这道坎》就是一道容易打开思路的作文题, 这样的经历学生一定有过, 这有助于他们表达出自己的切身的感受和真实的体验。天津市作文题《话说90后》也是一个现实意义比较强的题目, 对高中生来说应该人人有话说, 但如果要写出深度也不容易, 这正好可以反映出考生的认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差异。

其实, 好的作文命题在表达上还应该是实话实说、朴素直白的。“什么是你曾经不得不做的最困难的决定, 你是怎么做的?”“直至你目前的生活, 你的什么具体的成功给了你最大的满足?”也许以上两道普林斯顿大学的作文题会给我们一点启发。

3.呼唤作文的科学评价, 倡导本色率真文风

作文的评价标准, 本质上体现了我们对学生写什么样作文的引导。

但作为高中学生作文的“风向标”和“指挥棒” 的高考作文阅卷标准似乎过于苛刻, 其实能够做到切合题意、朴素行文、中心明确、内容充实、条理清楚、结构合理、文从字顺的文章就是好文章。阅卷老师喜欢什么样的作文, 学生自然就会去写什么样的文章。前两年, 由于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阅卷老师偏爱那些专写历史人物、看起来很有文化底蕴的“文化作文”, 所以, 许多考生走上了“复古”路线, 写出了一篇篇堆砌古人事迹、脱离现实生活、缺失自我思考、没有真情实感的八股式的“文化作文”。

针对这一情况, 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组已挥出“重拳”:在阅卷时对“套话作文”的打分采取了从严的政策。在江苏省高考阅卷中, 何永康教授也为一篇不事张扬、不玩深沉但初评仅有37分的《怀想天空》复评为54分。虽然这只是一些微小的变化, 但这些变化从某种程度上表现出阅卷组扭转不良文风的主观努力, 也很好地体现了新《考试大纲》的精神。新《大纲》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要求有所调整, 也更加切合学生实际。比如“有文采”一项中, 以“用词贴切”取代了“语言生动”, 以“有表现力”取代了“有意蕴”, 这表明更健康合理的高考作文评价体系正在积极构建之中。

8.呼唤个性化作文 篇八

关键词:命题;自主选题;批改;写作热情;大胆;个性化

我们提出“作文个性化与作文教学个性化”,让语文教育在解放学生个性上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作文个性化就是学生能自主地写作,写真实的文章,写出的文章有所创新。

一、学生参与命题,培养学生自主选题的意识

作文命题有时与学生的积累不一致,与学生的兴趣不一致或与学生的思路不一致,这样就会把学生的信息和思维封锁在大脑里,作文时就会无从着手。所以,应让学生参与命题,给学生写作的自主权,写他们自己想写的东西,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真实。

兴趣是学生作文的一种强大的内在动力,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加强学生自主拟题作文的练习。”不把题目定死,学生的思维就会十分活跃,表达内容也非常丰富。自由命题作文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因为他们会找一些与自己生活经验有关或自己感兴趣的题目来写,这样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产生主人翁意识。由于题目是自己选的,而且贴近生活,有话可写,所以,学生写作兴趣盎然,作文内容也有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总是与众不同的、瞬息万变的,因此,充满真情实感的文章也将是富有个性的。

二、鼓励性的批改,激发学生长久的写作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鼓励是最好的方法。所谓鼓励就是,要充分挖掘和捕捉每一个学生作文的成功点、闪光点,大至节段篇,小至字词句,都要即时加以肯定。在每一个人的潜意识里都有被人承认、肯定的渴望。语文老师给学生写在作文后面富有鼓励性的评语,恰是满足学生这种渴望的途径。这就能够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激发其写作的兴趣,用我手写我心,充分张扬个性。

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在这一篇篇师生互动的作文中,学生对老师不用设防,老师靠真诚这把钥匙走进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同时用学生喜欢的方法,辛勤的劳动、闪动的智慧,负起了振奋学生精神、激发学生爱心、塑造其健康人格的责任。在这民主平等的对话中,师生感情得以交流,学生用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领会生活的真谛,老师在无声中润物,学生在平等尊重中自觉进步。

三、提倡大胆作文,拓展个性化的思维空间

我们应提倡学生大胆作文,敢于突破旧的条条框框。作文是最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创造活动。学生的创新意识一旦被激活,就能闪出耀眼的光芒。最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表新的见解,对促进学生作文个性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应该说,学生是最富有创新精神的,他们最喜欢破坏旧的东西,最喜欢求新求异。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学生作文缺乏新意呢?我认为与高考有一定關系,与教师的指导也有一定关系。前些年,高考作文比较看重审题,跑题作文得分很低。学生为了不跑题,就只好求稳了。近几年,这个问题得到了纠正,实行话题作文。话题作文淡化文体,学生可选择的余地甚宽,不容易写跑题。还有,在高考作文评分标准里面,将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分别开来,区别对待,有意识地鼓励考生写富有新意的文章。这些改革都是好的,对提倡作文个性化有积极意义。

由于每个人在天赋、环境影响和后天教育的内在发展过程等方面的千差万别,必定会具备无限丰富、差异的个性。个性的发展,不仅是人身心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应在作文教学中重视学生个性的存在和发展,在写作指导时,不要设下多种框框去束缚学生的思维,应极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表现自我,发展多姿多彩的鲜明个性。

在作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将是一门永远的艺术。在今后的教学中,只有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潜力和语言天赋,提倡大胆作文,鼓励写出自己个性化的心灵语言,才能迎来作文教学的

春天。

9.呼唤初中作文 篇九

国庆长假期间,我来到了外婆家。和往常一样,做完作业后,我独自一人来到了门前的小河边散步。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偌大的水面,几乎被杂乱的水草覆盖,满目荒芜。

依稀还记得,那是去年暑假的一天午后,我和表弟做完作业,来到河边散步、聊天。那时的河水清澈见底,蔚蓝的天空映照在水底,甚至让人产生想触摸的冲动。河边的码头上,邻居们三三两两地过来汰洗衣服,淘米、洗菜。偶尔一阵微风吹过,河岸的芦苇轻轻摇摆,发出沙沙的响声。这时,该是我们上场了,我和表弟“嘣”的一声跳下水,又是摸河蚌,又是捉泥鳅,好不热闹。当游到对岸的芦苇荡附近时,偶尔还会蹦出一些小野鸭,看到我们,便惊慌失措地躲进了芦苇丛中。

“都是村民们不注意保护环境造成的啊。”正当我想得入迷的.时候,外婆的一声叹息,把我惊醒。她扛着一个拖把,来到河边。“现在这条河,长满了水草,河岸上布满了垃圾,也只能用来洗洗拖把了,唉!”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如今,农村不少河道淤塞严重,杂草丛生,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过去的那种与水亲近、与水为邻的画面,现在距离我们越来越远。

看着河岸两旁枯萎的芦苇荡、成堆的垃圾,以及水面上完全覆盖的水草,我仿佛听见水在痛苦地呻吟与呼唤:“善良的人们,请不要再把垃圾扔我这儿了,大量的水草与垃圾已让我透不过气来,我整个身体快要变质了。”

10.呼唤的初中作文 篇十

那时的我,整天游荡在山里,和附近的小伙伴捉迷藏、扔沙包、跳房子,每天不玩到太阳落山就不会回去。有时调皮贪玩误了点,奶奶就会走到门口,向大山深处,用纯朴的乡音呼唤我的名字:“铭泽”一声又一声。不仅是我奶奶,每个大人在孩子没有按时间回来时,都会用乡下人特有的语调呼唤自家的孩子,温柔、绵软,呼唤的声音在山谷里回荡着,此起彼伏,也是一种乡下特有的“交响曲”。

我们听到以后,就会马上往回走,一路上打打闹闹、嘻嘻哈哈,好不热闹。夕阳下的点点余辉,归巢的鸟儿,路边盛开的不知名的野花以及回荡在大山深处的深情地呼唤的回音,这一切都让我无比温暖、踏实。从远方看着屋顶上徐徐的炊烟,走近了清晰可闻的饭菜的香气,无一不是对归家的孩子最好的抚慰。

侧耳倾听,在日暮之时各家的呼唤声中,都蕴含着家人对子女最细微的爱,无论是豪迈粗犷,还是低回婉转,都有着一种神奇的令人安心的力量,这是对家乡的浓浓的眷恋。

但,曾经那悠扬的呼唤,如今也早已远去。钢筋水泥的城市里,再也看不见炊烟袅袅,稻田金黄,再也看不见路边油麦果,笨重老母鸡,我们,也失去了日暮时令人心安的粗犷或细腻的呼唤声,那是独属于家乡的怀念。

11.优化作文评语呼唤人文精神 篇十一

[关键词]写作教学作文评语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40038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角度上说,培养一个人怎样写作,就是培养一个人怎样做人。教师的作文评语在作文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不仅是写作方法上的指导,更是对学习心理、道德品质、为人处世等诸多方面的引导。为此,一定要优化作文评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作文评语要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所谓针对性,就是要有的放矢,有所侧重,而不要千篇一律。每个学生的习作情况不尽相同,我们要洞察习作的细微之处,因文而异地写评语。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谈到他读小学时一位语文老师批改作文的一个特点,就是有人错别字多,就着重批他的错别字;有人说话繁琐,就着重批他的繁琐;有人说话不前后照应,就着重批他的失于照应。这就告诉我们,对于不同的学生批改的侧重点应该是不一样的。评语的针对性要做到因人而异,各个击破,不随意拔高要求,也不求全责备。

二、作文评语要有联系性,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这里的联系性,包括三方面内容。首先是联系学生以往作文情况。将学生的本次作文与上次作文作比较,抓住转折点,及时鼓励和表扬那些按批语的要求来修改,发扬优点、改正缺点的学生,充分发挥批语的导向作用。其次是联系阅读教学批语。学生在作文中能用上阅读教学中学到的新的表达方法、写作知识,都要予以肯定和鼓励,引导学生把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自觉运用到写作中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再次是联系生活实际评价。学生作文内容离不开他们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思,写批语时,对文章所表现的这些内容与了解到学生本人的真实表现进行联系,给予鼓励表扬。

三、作文评语要有赏识性,善于发现,慧眼识珠

赏识学生,就是要教师俯下身来细心捕捉学生的闪光点。教师不仅要在总体上对文章的优点给予充分肯定,还要从字里行间找出细微的闪光点。尤其对后进生的文章的亮点,哪怕一个词或一句话用得好也要给予鼓励,以此培养学生写好文章的自信心。教师要多引导、多鼓励,运用生动的教学语言、愉快的教学方式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只有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作文成功的乐趣,才能写出具有新意的佳作来。

四、作文评语要有互动性,语重心长,推心置腹

对学生作文中的不足之处,如果用一种互动式的委婉商量的语气提出建议或要求,他们也许更易于接受。这种对话式的评语既充分发挥了教师评语的作用,也带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自觉地根据教师的指导去修改作文,去调整自己的言行,调动了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这样富有情趣的评语往往在不经意间轻轻拨动了学生心灵的琴弦,成为师生之间情感联系的纽带,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

五、作文评语要有开放性,群策群力,取长补短

1.自评式。从某种程度上说,批改是对作文的一次鉴赏与修改的过程,作者的参与应是必然的。如果把学生置于事外,单凭教师的批改去代替学生的自批自改,就会使学生错失自我修正的大好机会,严重影响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学生自改的方法能将批改的权利最大限度地下放给学生,使他们变被动为主动,成为批改的主人。

2.互批式。学生互批作文能够陶冶情操,逐步养成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由于思维定式,学生发现不了自己写的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多名同学的作文,这样容易发现、学习别人的长处,对于别人的缺点短处,则引以为戒,学生的思想多了一个相互交流的机会。

3.组批式。这是一种分组合作的批改方式。重要的是全员参与,在这个过程中要将学生分好工,保证修改过程的有序性。首先是小组内部交流,挑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然后小组汇总,上报评价。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多提优点,对点滴成功之处加以肯定与表扬,诱发其写作的欲望,使学生产生再创造的冲动。

4.面批式。这是一种教师分期分批对学生的作文当面商榷得与失,提出修改意见的方式。这种作文批改的方式具备全批全改的所有优点,而且来得更直接。面批能很好地向学生传授作文技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同时学生感到一种荣幸,受到一种重视,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

总之,作文评价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是对一篇文章优缺点所做的分析、指点和改进的过程,评价最主要功能不是证明,而是改进,它是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优化作文评语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更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12.作文呼唤 篇十二

1 高考作文命题回顾

我国的高考制度从1951年开始, 期间因为文革而中断了十多年。高考不仅起到了考查学生, 筛选人才的作用, 同时它也从一个侧面反应了社会的变迁和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总的看来, 我国的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经历了四个时期。

1.1 传统命题作文时期 (1951年-1966年)

之所以称之为“传统命题作文时期”是因为这段时期的作文命题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 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和强烈的阶级情感。命题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密切联系, 甚至直接服务于当时的政治任务, 很难体现考生自己的个性。而在另一个方面也鼓励了老师和考生追求形式化和热衷押题的不良风气。如《论增产节约的好处》 (1951年) 、《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件事》 (1958年) 、《我学习毛主席著作以后》 (1961年) 、《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 (1965年) 等。

1.2 过渡期 (1977-1979年)

1977年刚刚恢复高考制度, 高考作文命题由各个省、市、自治区自行命题。现列举部分作文命题:《在抓纲治国的日子里》 (上海市) 、《当我唱起东方红》 (黑龙江省) 、《我的心飞向毛主席纪念堂》 (河南省) 、《批判“四人帮”的一个反动论点》 (西藏自治区) 、《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 (北京) 、《大治三年气象新》 (广东) 。

从这些作文命题中, 我们不难看出传统命题作文时代的影子:浓厚的政治气息和严格的文章体裁。虽然, 在这个时期中也出现了其他的作文命题形式如:1979年的改写《陈伊玲的故事》, 但并没有跳出以往的套路:强调个人的“小我”如何顺应社会主义国家集体中的“大我”;忽视个体的主观感受和个人的个性。

1.3 个性化时期 (1980-1997年)

这一时期是我国高考作文命题思路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其主要特点是:注重全面综合地考察考生的写作能力以及考生的想象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形成了“一卷两文, 两文两体, 两体一材, 一小一大”的比较成熟完善的供材料作文的命题样式, 呈现出以供材料作文为主, 以命题作文为辅, 二者穿插出现的新格局。

1980年的《画蛋》有感, 强调蛋的圆满与圆满理想实现所需要的艰辛劳动和顽强意志;1982年“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突出个人与社会责任的联系;1983年看图作文“这里没水, 换个地方再挖”与《画蛋》由相似性, 都强调实现理想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和抱有坚定的信念这些命题都表现出对个人价值、个人理想和奋斗的关注, 强调个人的独特感受。而之后的文章命题则在关注个人的同时引导考生关注自身和社会,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如:1989年“致青年同学的一封信”, 针对外语热, 历史冷等现象, 要求考生写一封信谈谈对高考志愿的看法, 即高考志愿是否与就业直接挂钩而牺牲自己的人生理想与追求。

同时这一时期的作文还注重考查考生的想象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如:1990年高考小作文让考生依据提供的材料加以想象, 为两个小姑娘作肖像描写;1993年《鸟的对话》要求写出200字左右两只鸟的对话片断等等;1997年要求根据提供的材料描写小新背同学上学的情景。这些命题无不要求考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生活的细致入微地观察。辩证思维能力是一种在现实生活中用哲学思考来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1.4 百花齐放时期 (1999年至今)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发展和完善, 在2004年高考命题由全国统一命题的格局变为地方自主命题, 因此在语文作文命题上也就出现了多种命题形式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命题特点。材料话题作文由以前的单料、双料作文发展为三料作文, 增大了话题的容量和思辨的难度。

但总的来看高考作文主题有三大取向:想象作文的文化思辨;道德虚拟语境中的公民教育;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2002年根据提供登山者遇险相助的材料, 而写作《心灵的选择》;1998年《战胜脆弱》等等, 这都可以看作是在虚拟道德语境中进行两难的选择, 但事实上这种道德上的选择对于考生而言是没有选择的。

相对而言, 1999年的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就是一个设限少, 给考生发挥余地的命题。而且这个作文题制规定作文的范围, 不规定文体, 有较高的自由度。只规定范围, 是指作文内容只要与“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有关就不算离题。因此无论是内容还是写作方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由于作文话题是一个科学设想, 自然就明显地考查到联想力和想像力。只规定范围而不规定题目, 是方便考生在这个范围内选写自己最熟悉的内容;有文体要求而不规定文体, 是为了方便考生除诗歌以外选用最拿手的写法, 提示中提出“编述故事, 发表见解, 展望前景”等多种写法, 适合不同的考生。无论选择哪种内容, 哪种文体, 哪种写法都是允许的。北京一名考生写了一篇题为《我, 不要别人的记忆》, 明显对“记忆移植”持反对意见, 还得了60分满分的优异成绩。因此可以说这是一次比较成功的尝试。

2 高考作文命题的弊端

通过对我国高考作文命题的回顾, 可以看出在高考作文命题中还存在着以下弊端:

2.1 过分强调道德观

不可否认, 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需要道德的支撑。道德体现社会成员的日常行为细节中。但过多的强调道德观, 往往会出现“欲速则不达”的结果, 甚至会引来迎合宣传需要的伪道德, 口是心非的假道德。如:2001年的“诚信”尽管命题者并未明确规定考生必须写诚信好, 但所供材料和提示语的倾向性是极其明显的;2002年“心灵的选择”, 该选什么不该选什么也是不言而喻的呢。在这种显而易见的道德暗示下, 考生的自由选择变成了别无选择或唯一选择。

2.2 一元化思维命题方式

一元化思维的命题方式往往使学生写非所想。现在社会正日益向多元化发展, 人的个性化差异正日益得到尊重和强调, “个性成为文化追求的品质, 再让大家用不同的头脑来向一样的东西, 按一样的程序思想已不可能;如果一定如此, 大家就只有编造相同的假话、空话、套话来应付。”

对比一下2002年台湾地区的高考作文题, 可以看出一元思维方式和多元思维方式在命题上的不同。“我们身边有各种不同的'镜子', 有人在时间的流转中, 从中照见了容颜的改变;有人在人生戏局中, 从‘它’观看出真正的自我;但也有人不愿意或不能面对‘它’。试以‘对镜’为题, 写一篇文章, 文长不限”。虽说就“对镜”而言, 话题很小, 但立意却很宽广:从容颜改变、人生社会的苍桑到观看自我, 反思人性的善恶美丑等等。小题目大容量, 可以使考生结合到自身实际和生活经验而写作, 有感而发;同时由于立意宽, 也可以避免雷同类似的作文出现。

3 对高考作文的几点建议

如果能在命题时考虑和兼顾以下方面, 高考作文题将会更加有活力, 更能体现我们时代的要求。

3.1 最好不以观点命题, 包括不暗示命题者的倾向性

命题要尽可能使所有考生都可以畅所欲言, 阐明自己的观点;命题最好选正反两方面都有话可说的, 若能多方面展开论述则更好。命题应让考生从他们最熟悉, 最感兴趣的话题入手, 既保证他们有话可说, 又能体现个性, 激发创造, 塑造人格。

3.2 尽量不出抽象的、笼统的、过于宽泛的题目

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渐趋成熟的阶段, 他们涉世尚浅, 所致虽多, 但所思不深;他们还没有踏上社会, 对改革、发展等重大课题不可能有深刻的认知。过于抽象和政治化的题目, 往往会让考生无话可说, 只能套用空话、大话, 把自己应提升为思想家或政治家。当然, 适当地引导学生去关心、思考这些问题是应该的, 但要考虑到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 动辄谈人生、事业之类的话题, 很可能起到相反的效果。

3.3 尽量不要设置审题障碍

作文命题中在引导、激发考生表达的欲望。如果命题中采用过于生僻难懂的字、词、句或者典故, 往往会让考生望而却步或则瞎蒙乱猜, 造成理解或立意上的错误, 不能真正达到考核考生写作和思维能力的目的。

3.4 努力体现开放性和限制性的统一

从纯理论的角度出发, 高考作文与平时作文命题不应该有太大的区别, 都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作文与做人的统一。但高考毕竟有其规则, 高考作文命题更有其特殊性。

13.心灵的呼唤作文 篇十三

夜幕降临,我依然站在那里。我不想动,也不敢动。我想,在这里,让夜晚湖水的芬芳洗礼我内心的丑恶。

晚上的夜很迷人,但我没有时间去看,只能呆呆地看着远方。给人一种迷茫,让我想起了过去的岁月。

我记得在硕果的第一个春天,我开始和来到南方的春燕结下不解之缘。我喜欢听她的声音,看她飞翔,和她一起跳舞。不出所料,秋风吹来,燕儿要离开硕果和我。那天晚上,我熬了一夜,独自抬头看着宫殿。燕儿还是走了,相思之情缠绕着我。我开始迷茫,开始愚蠢,开始与众不同。

让人高兴的是,明年春天燕儿就回来了,而我又难过了。上帝故意让人离开,我也要离开北方。又是一个不眠之夜。我记得我的爱和明月,带走我的爱。

这时,一声巨响打断了我的记忆。

一片漆黑,看不见手指。的确,夜晚,湖边的空气很香,让我陶醉。

我仍然没有忘记我刚刚在脑海中错过的春燕。茫茫夜色中,我在湖对岸轻轻呼喊,远处传来我的声音,不仅仅是对岸的人。

夜风吹来,我觉得冷,起身在岸边徘徊,恰好来到荷兰塘。宁静的荷花令人着迷。莲花迷人,荷兰精神骄傲。记得学过周敦颐的文章《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莲,不染妖》,这是一幅荷兰的画像,而荷兰的这种精神正是我儿子在国内学到的,公正正直,洁身自好。

走着走着,我感觉不到我的腿刺痛,但我想我累了。我在湖边闭眼看了一会儿,脑海里印着一幅广阔的袁野。青青园冶有两个孩子在跑步,活泼可爱。一瞬间,他们不再是孩子,而是进入花季的少男少女。这时候两个人已经不在一起了,一天南,一地北,相思情结让男生学会逃避。望着天空和蓝色的大海,年轻人独自走在湖边回忆童年的乐趣。

夜深了,我的眼皮在打架。我想我看不到更美丽的夜景了,所以我不得不回到我的住处。

晚上的气氛很安静,没有烦恼,没有忧愁。在内心深处,我呼唤:我喜欢在这样的夜晚,在夜空下漫步,对着月亮歌唱,但我需要等待黎明明的通知。

14.呼唤作文 篇十四

――题记

他,是一只雏鹰。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就生活在母亲精心布置的巢里。每天吃着母亲捕捉来的虫子,喝着醴泉,他觉得母亲的怀抱如同天堂般美好。

看着母亲丰满美丽的羽毛,他羡慕地问:“妈妈,为什么你能飞得那么高那么远我却不能?”母亲扇动着翅膀,语重心长地说:“因为你还没有经历那场生命中的洗礼。”他疑惑地看着母亲,却没能从母亲深邃的眼神里读懂答案。于是,他低下头继续啄着虫子。

有一天,当他从梦中醒来时,却惊讶地发现母亲正在从他身子底下抽走那一片片柔软的树叶。他急切地喊道:“妈妈,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母亲没有理会他,继续无情地把那些柔软的树叶推出巢外。原本温暖舒适的巢变得坚硬刺骨,他下意识地一步步往巢的边缘挪动,泪水打湿了他的双眼。

他站在巢边,向外一望,下面原来是万丈深渊。就在这时,他听到母亲喃喃地说:“孩子,是时候了……”他刚一回头,却发现母亲无情地朝他冲了过来,一下子把他推向了悬崖。他凄厉地喊道:“妈妈,我做错了什么?为什么要置我于死地?”耳边传来母亲伤感而严厉的声音:“孩子,妈妈也不想这样啊!如果不想被摔死,那就勇敢地张开你的翅膀吧!”

“妈妈,妈妈……”他闭着眼睛无助地尖叫着。一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咦?我怎么还没死?”他硬把眼睛睁开一条缝,“我怎么在空中飘着?天哪,我会飞了!妈妈,妈妈,我会飞了!”他四处寻找着母亲,空荡荡的山谷里传来母亲的回声:“孩子,这就是命运对你的洗礼,经过了这次洗礼你就成了真正的雄鹰了。张开你的翅膀,向着高远的天空,去勇敢地翱翔吧!”

他强忍着泪水,奋力扇动着翅膀,飞呀飞呀……

15.诚信的呼唤 篇十五

芸芸众生, 可谓知己难逢, 所以才有了歌德的名言——“我失去了一个朋友, 同时也失去了我生命的一半。”

用诚信耕耘友谊, 才有了俞伯牙为钟子期逝世而摔琴, 这是“千金易得, 知己难求”。《雪尺友至》的故事, 向我们述说着诚信的重要。唐代有一个叫萧至忠的人, 他和朋友约好了见面, 谁知天下起了鹅毛大雪, 别人都劝他不要去了, 而他却如约而至, 直到雪下了一尺多厚朋友终于出现了。有人取笑他太傻, 殊不知诚信守约会让友谊更加牢固, 而失去诚信, 后果就像《撒谎的孩子》里的小孩一样。

什么是获得财富的基石?无论是盖茨还是李嘉诚, 都会异口同声地说——“诚信!”作为商人, 如何让消费者对你的产品爱不释手, 如何让产品在消费者中有口皆碑?靠的就是诚信, 产品质量好, 售后服务到位, 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财富自然会滚滚而来。海尔从一个濒临破产的小厂一跃成为我国唯一入选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强品牌, 张瑞敏自豪地说:“是诚信创写的历史佳绩!”

也有人为了财富抛弃诚信, 甚至置社会公德和法律法规于不顾, 但他们的行为必然受到舆论的谴责, 必然受到严厉的惩罚。没了诚信, 就不会成功, 快乐又从何谈起呢?

16.作文教学呼唤科学的评价体系 篇十六

我以为目前的作文评价标准有以下问题:

一、作文评价无序,缺乏真正的标准

教师由于各自的观点、认识乃至性格的差异,在判分上宽严不一。有的“吝啬”得很,把80分作为上限,稍不如意就给不及格;有的又“大方”得很,高分频现。平时这样做,弊端还不大能暴露出来,一旦到了统一命题、统一命卷,那问题可就“触目惊心”了。笔者的很多学生就出现过这种情况,有的作文水平平平,高考时却得分很高,有的作文一向突出,高考却“兵败滑铁卢”。这样的结果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误导作用,使他们无所适从。历年高考阅卷很多省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些作文开始被判的分和最后经复查组鉴定得分前后有天渊之别,除了“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的因素,恐怕也与阅卷教师平时评分的任意而为有关。笔者在多次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统一阅卷时发现,有些教师主动要求评阅作文,其中的原因并不是“勇挑重担”,而是因为评阅作文有很大的弹性,或者说是认为评阅作文很轻松,这种现象的出现除了一些教师的责任心不强外,也与作文的评价标准无序有关。

二、作文评价缺乏变通的余地,过于死板

“死板”就是指一些教师俨然“判官”,好就是好,差就是差,没有通融的余地,更没有意识到评分不仅是一门科学,也可以是一门艺术。如何使作文评价成为一门艺术下文将详细论述。

三、作文评价重形式轻内容,甚至错把形式当内容

教师的评价着重从谋篇布局、段落修辞,甚至标点符号入手。这种以文体为中心的评价形式,限制了学生作文的思维,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甚至扼杀了学生的个性。还有些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高低完全只看形式是否新颖,结果促使学生在写作技巧上下功夫,而作为文章的灵魂如道德判断、情感意志、社会批判意识等重要因素则被完全忽略了,这种纯技术的评分导向最终的结果必然是使学生的作文华而不实,缺乏自己心灵的东西。

从实际操作层面来说,确立一个科学、规范的评价标准的确有很大的难度,一方面,对一篇作文的评价教师是不可能得出完全一致的结论的,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它带有教师很强的主观色彩,高考作文经常出现同一篇作文前后得分悬殊的现象也说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作文的评价又不可能像理科那么精确,易于把握,它必然有一定的模糊性。但是,从长远的角度说,这种评价标准的建立是不易为但也不是不可为的,下面我从三方面谈谈这一问题。

(一)作文评价首先要有序,要做到有序就必须细化评分标准

学生的写作水平在一篇作文中表现在多个方面,如谋篇布局的能力、选材组材的能力、驾驭语言的能力、深化主题的能力等等。但是学生作文不是文学创作,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令人满意,我们有些教师在评价学生作文时却不顾这些客观事实,只要有一方面不合要求就压低学生的分数。学生的写作能力是由诸多能力共同构成的,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我们既要坚持整体、综合考查的原则,也必须权衡个别能力在学生整体能力中所占的比重度。完全不考虑个别能力失误的性质,只要有一种能力失误,就给学生的能力以整体上的否定,这是一种反科学的做法。我们必须细化认识学生作文的各种能力,弄清楚各个能力的属性以及各能力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确定科学的、宽容的、不“株连九族”的扣分原则,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前面所说的一些学生所受到的不公平的待遇。

在学生作文的诸能力中,最能反映学生作文实力的,应当是三个:谋篇布局的能力、驾驭语言的能力和深化主题的能力,这三点和其他能力比较起来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应是学生作文能力的基本要素。因此,在写作能力的评价上,教师应更注重这三个能力的发挥情况。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我的经验是学生只要一方面的能力比较突出就给高分,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明确学生的写作方向有积极的意义。

(二)作文评价要有变通的余地

作文的评价是一种过程性的评价,而不是总结性评价。因此,作文评价的目的,并不是评判学生作文的好坏,而是激励学生,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所以教师不要吝啬作文的分数,可利用评价来激发学生的作文动机。前面说过,作文评分不仅是一门科学,也可以成为一门艺术,基于此,笔者所说的“变通”就是指教师要善于通过评价机制使学生形成向上的作文心理、耐挫的写作意志。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都要充满情感,这种情感也要适当渗透到作文评价中;教师在评价中对学生积极的“情感”倾注或许就能激发学生对写作从未有过的情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评价既能较为公正、准确的评估、反映出习作的“含金量”,更能激发学生作文的激情。

当然,这不是说要无原则的去“捧”学生,更不能“捧杀”独具禀赋的学生。对那些一贯作文较好而偶有失手的学生,如果发现是心浮气躁所致,教师无妨打一个低于应得分的分数,然后通过面批等途径促其自省,这样可以帮他们找到“失去的自我”,使他们更臻成熟,这其实就是因材施教的原则在作文评价中的具体运用。

(三)作文要贴近生活,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教学偏于形式,自然把作文看成一种特殊的事,跟实际生活不怎么切合,于是学生自然要叹无内容之苦。”而我们在对学生的作文评分时也往往如此,一方面由于过分注重形式的评价,忽视了内容,从而产生大量的模式化作文;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作文远离生活,“贫血”现象越加严重。

上一篇:形容天气有点热的成语下一篇:感恩小学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