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的调查报告

2024-07-23

汉语言文学的调查报告(12篇)

1.汉语言文学的调查报告 篇一

汉语被公认为世界上极为难学的语言之一,无论在声调还是词语的组合或者表述意思的完整性和确切性上,在世界将近三千种有文字的语言中都是屈指可数的。也是全地球上使用人数最多的高达十四亿人的语言。汉语在词语中的使用量远远高于其他各种语言。特定的韵律式的诗词、对联,结构严谨简单且含义广泛的成语都是这门语言独特的表达方式。汉语是中华民族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很大一部分原因。然而因为她的博大精深,想学好汉语,绝非易事。

大部分学生把语文看作是一件被动的、受限制性而又得不到分数的课程。无论他们是否在生活中把语言表达地得体或者完善,他们总是认为只要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就好了。华丽的词藻和洋溢着文采的句子那些是头脑中很敏感、很忧郁的遇到数学就犯愁的内向的孩子们的特点。其实不然。擅长语文的人,文学修养也是从小逐渐积累起来的,他们不是生来就偏爱语文。那么语文究竟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什么样的位置。我们为此特意走进社会,对此作了一次深入的调查。

一、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1、调查目的,是为了明确现在学习汉语言文学的人究竟抱有一种怎么样的态度来对待他们所终日接触的语言。而我们的母语在日常生活中究竟如何体现和运用。

2、调查对象,小学的学生一直到四十岁左右的成年人。我们认为,这样的调查群体基本涵盖了社会上的各个层次人员,不同的职业,年龄,性格,受教育程度上都有体现。

3、调查地点,我所在的中阳县城比较开放的县城,人群的受教育程度比例来说是相对较好的。

4、我们利用节假日、周末的全天进行调查。因为是小学教师,所以被调查者大部分是比较配合的。

二、调查的过程

在3月期间的中阳县图书馆里,我随机采访了一位年龄十七岁的高二女生。她在一所普高。我们问起她对于语文的喜爱程度时,她腼腆地笑了一下说,因为自己理科很差,所以只有把心思集中在文科上拉分,虽然自己并不是很喜欢写作,不过这样总比钻研理科要好。当我们问她一些日常生活中能用到的政治、历史事件但是不是高中课本上能学到的时,她的表情显得很无奈。一些新闻上,国际时讯上,历史读物上的事件对于这个高中生而言是很陌生的。

我们又随机采访了一个高三的男生。他属于另一所普高,也是学文科的,同样不是很喜欢写作。他告诉我们,平时因为太多的政治概念,地理历史需要背诵,理科方面的知识需要练习,他或者他的同学们都很难拿出时间来看些课外的书籍,周末也只有半天的休假,家里因为人多他不得已才来了图书馆。也许从小也没养成看书的好习惯吧,他觉得自己的词汇量很匮乏,话说出来很俗气。在阅读中自己明明把体会到的都说出来了,老师总是说不对。他有些抱怨地说道:“阅读写的就是自己的感悟,却一定要有一个统一的答案,真是强人所难。”我们再提及似乎应该多看些增长词汇量的书籍或者辞典的时候,旁边他的一位同学说,数学想及格都难,别说看那些了。

一家快餐里,一个带着只有看起来五六岁的孩子的中年妇女欣然地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她是一位语文老师,告诉我们现在的学生大多在语文上考不了高分的原因是他们的词汇量实在太可怜,明明很简单的段意就是不能用语言归结得明白。作文要么是那种很低调自己觉得深沉的文笔写出的无病呻吟的东西,要么是那些很幼稚完全让人不知道在说什么的笔法。这是普遍的学生在语文考试中得不了高分的原因。其实基础知识里所讲到的很匮乏,永远是那么点东西,就算这样很多学生都不去背,更别说他们能有什么文笔的积累了。不过确实,科目实在太多了。现在语文教育很大程度上就是在应试,真正的文学远远不是在课堂上所能学到的。

教辅专柜前,一位三十四岁中年男子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身为副编辑的他笑着说,现在的教材编写者我不明白是怎么想的,小学课本里的课文很深奥,而高中的却很浅显,奇怪的是,初中的部分竟然很大程度上地把语法知识都删得差不多了。侄子明年高考,到现在连什么是主语谓语宾语都不能完全搞明白,而女儿才上小学,课文里却总能出现一些语法上的东西,让人匪夷所思。现在高中课本无论涉及的范围或者层次上都不太能赶上时代发展的潮流了,**年的书还在用**年的说明文。很多老文章固然经典,但是孩子们并不认可,在课外他们又不可能主动去读些书看些报纸,仅仅凭教材上的局限性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其实很多近年的好文章完全可以放到教材上,内容只要老师讲,凭十七八岁的思考能力完全可以理解。不过编教人也有苦衷吧,毕竟我们现在的素质教育还需要很大的提高。

动漫专柜前。一群模仿着各种叫声的小学生吸引了我们的注意。他们显得很好奇,非常配合我们。他们的回答中不难发现,不喜欢语文的原因是因为要写作文,数学起码比作文要有趣。那么为什么不多看看历史的课外书提高作文水平呢,孩子们的回答是,没意思。还不如上网玩两盘游戏。……

三、调查结果分析

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总共有180人接受了我的调查,其中有32%的人认为,语文学习只要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就好了,没必要太过重视;26%的人认为,语文学习纯粹是为了应付学习和考试,不丰富的词汇并不会在日常生活中影响到人们的生活,采取一个中立的态度,这部分人大多是学生;7%的人觉得语文比较重要,只是对于作文来说很头疼,不过平时写的也不多,所以不是很重视;11%的人觉得有必要多看看书,不过日常生活已经很繁琐了,平时没有时间读书或者能静下心来读纯粹文学类的东西,很多周围的人也很少能涉及;还有9%的人并不配合调查;只有15%的人认为语文很重要,无论在素质或者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能体现出来,自己平时也尽量抽出时间来阅读书籍,喜欢写文章之类的事。

我们节选了大部分都是受过十年以上文化教育程度的人采访,而结果我们却为之心酸。这仅仅列举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从以上采访我们很容易发现一个共同点: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在现在这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里我们已经逐渐地淡化了它们。我们在网络中能寻找到各自需要的东西,但是我们宁可听听歌,看看电影也不愿意静下心来去读一本书,看一段历史或者哲学。这是很让人悲哀的现实。

四、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1、语文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必要性

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是学好其他学科必不可少的工具。这是上小学时,语文老师对我说的第一句话。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文学,而二者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后者的决定性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理性体现和延伸。文学的修养往往从语言的表达上能看出来一个人的素质和受教育程度,而素质直接影响到一个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和生存条件。

语文同样是一个人一生中离不开的工具。不管我们将来从事什么工作,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功都是不可缺少的。它将制约着我们事业的发展和生活的质量。工作中我们不理解领导的意思会办错事,生活中我们不明白同事的暗示常常会闹笑话,当别人问起我们一个他不认识的词语我们羞愧地说自己也不知道时,那种窘迫恐怕只有到那时候我们才会了解。

语文,语言和文学。我们一直在强调积累。语文绝对不是那种一日之寒可冰冻三尺的学科,你也许可以掌握了一个勾股定理从而推导出和角公式和倍角公式从而明确的正余弦定理,但是你不可能把一系列的成语用这样的方式推导出来,而且诗词歌赋也并非公式化的东西。说起来数学无非是把几个公式背过然后翻来覆去地拐弯抹角地变换。一个E=mc2就解决了不知多少问题。这是数学。其实语文一样是这样,只是她太精辟。我们能发现,我们也就是无非掌握了日常生活中的三千个汉字就能组合出几百亿句不同的话,一个音律里几十个字作结尾,我们的历史上就出现了上万首名诗卓词。说起来,语文确实比数学难学得多。

2、我们对学习语文的建议

(1)兴趣决定方法,方法决定成败

但是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语言的环境里,所以想学好语文其实很容易。我们认为有两点:语文要学好的根基是兴趣和方法。这也是决定性的因素。

关于兴趣的养成,我们想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

很多时候。我们抱怨说这东西真没劲,太无聊了。那么我们为什么在看一场足球赛的时候能把这支球队或者那支球队说的头头是到,能叫出穿几号球衣的是某某著名球星,越位的定义,球技的精湛,队员的配合,或者他们为什么会赢,对方的失误。这些我们可以给身边不懂的人滔滔不绝地讲,这时候我们站在讲台上或者比老师还在行,因为我们对这个有兴趣,兴趣在某种程度下可以把潜力转换成动力。这是我们了解并且深入了解的根本也是先决条件。而我们为什么会对足球感兴趣。是因为从小我们看到其他人踢球我们有不服输的精神我们也要踢球,而赢了我们会受到他人的赞赏,我们得到满足。一直的积累下去,我们对足球这整个体系都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在我们给别人讲解的时候,我们的虚荣心得到满足,我们受到别人“你真厉害,懂这么多”的赞赏之后会有自信的感觉,觉得我确实知道别人不知道的东西。于是,兴趣从小我们踢球的时候开始,我们受到表扬的时候开始,我们就建立了。因为我们都有不服输的精神,我们建立兴趣都很简单。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说自己记性不好,忘这忘那,刚说了一分钟的事都记不住。这仅仅是借口。因为这个事情没有得到我们足够的重视。我们可能忘记了这个月领导交给我们的任务,忘记了同事嘱咐买的礼物,可是我们会忘记我们发工资的时间吗?我们是要吃饭的。吃饭是我们生活中可以说最重要的事情,我们无法遗忘,所以我们必须记得我们何时发工资。学习是同样的道理,我们说忘记了背着背那是因为我们并没有重视它们,如果下周要高考了。一个高三学生说,我忘看书了,这现实吗?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记忆的惊人程度取决于我们的重视程度。

语文学习的积累一样出在这个地方。一个学生借口说他没时间去背课文写作业,但是它会千方百计地挤出时间来去网吧,因为那里有足够吸引他兴趣的东西。他如何把这段时间挤出来却没有学习的时间去背诵点英语单词?这是我们的弊端:对于我们重视的、认为必要的事会尽可能地完成。如果这部分兴趣都转换在了语文学习上,我们的桌子里成天有本成语词典,我们一有时间就把自己不认识的成语记下来,用那种自信心去看,几遍下来,我们才很惊异地发现我们的记忆力原来这么厉害,就像在游戏里,我们对装备的属性从来都是过目不忘一样。

对语文掌握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理解一些繁杂的文言文,哲学,天体物理,历史事件等很多对我们的人生起着教育意义和改变思想方式的东西。我想那时候,我们引用着黑格尔,柏拉图,但丁,莎士比亚的句子的时候我们会很自豪的。

(2)不甘雌伏,跛鳖千里

上述的我们认为对于一半以上的喜欢学习的人是很有启发的。那么其余的呢?那些已经形成恶性循环,看见语文就头痛的学生如何对待。我想这还需要分成两个方面。

首先,从主观上,寻找自身的条件。正如我们常说的:生活中并非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我们对待语文学习的态度想改变虽非易事,但绝非不可。我时常听到悲观者和乐观者的故事,比如有半瓶水。乐观的会说:还有半瓶呢。悲观的会说:只有半瓶了。这全取决于我们的态度。我们都希望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地更好,悲观者也并不希望自己总是悲观,人总是有上进心的。我们中除了少数的哲人无非是悲观和乐观两种,而我们应该学习乐观者的态度,一种很好地面对人生面对挑战的态度。他们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悲观者会认为,一直往前走就是荆棘和坑洼,乐观者会认为会看到柳暗花明;给悲观者一座荒山他会修一座坟墓,而乐观者则会种满绿树。当我们不喜欢这门学科时,我们可以看看天看看太阳看看白云,看着密密麻麻的文字是否像蚂蚁一样列好了队伍等待我们检阅。看看教我们的老师头上的白发,看看小学生的童话书。

其次。从客观上,我们建议是否应该修进一下教材。现在的课程崇尚素质教育,艺术节,体育节都是我们感谢教育工作者们辛勤地站在我们的角度上思索后的结果。但是,依然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对课程的主动性无法发觉,而这部分主观能动性又很大程度上源于客观的环境因素。因为纷繁的课文让他们觉得无法集中精神或者找到快乐。我们不否认学习是一件苦差事,但是我想我们生活的目标就是寻找快乐,我们似乎也应该把教材中更多的加入一些新的元素,比如有教育意义并且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新潮文章,无论在科普,娱乐,政治上都可以夹杂很多语法,思想等等。一些太过深沉的课文学生因为丧失了乐趣即使学起来也觉得索然无味。我们觉得,痛苦的学习从本质上就违背了人类学习的初衷。

(3)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当然,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一味学习的同时应该学会思考,学会联想。幻想和联想有本质上的却别,但是都可以帮助我们更进一步的学习和生活。我们需要一个好的讨论环境和交流环境,我们不能只是一味的停留在满足虚荣心的阶段,我们要学会学以致用,学会了这么多的知识我们要把它们用在实处。

在现在这个物质和信息技术更加被我们重视的时代,我们的精神和文化生活似乎仅仅局限在了某些特定的地域,我们甚至无法去留意生活中的种种细节。当我们走在街头,看着新奇的广告,一些成语的妙用,我们在欣喜的同时是否都留意到了孩子们的态度?很多妙用的成语被他们当成了正确的而一直使用下去;电视台的少数儿童浏览了不是很有益的保健、美容系列的广告,台词,是否我们可以再进一步地净化它们;而生活中处处都是常见的汉字,如果某些显著的位置用出了一些特别的我们没见过的词语,是否会更加激发我们对学习汉语的态度;市场上浩如烟海的书籍是否很多对我们的生活和思想没有任何用处而过量地出版?这些,我认为都是我们甚至更高层次上的教育、文化工作者们应该思索的。

2.汉语言文学的调查报告 篇二

目前, 越来越多的高校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将注意力集中在了专业课程的教学上, 很多大学生认为学好专业课是未来找个好工作的开门砖, 他们认为汉语是母语, 只要会说, 会读, 会写, 就算是懂得汉语言文学, 而不用浪费时间将精力放在汉语言的专门学习上。结果, 作为大学课堂中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 很多专业都忽略了该课程的教学, 老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 大多数老师愿意将精力投入到专业课的教学和研究上, 以有价值的科研项目为主。很少能有老师静下心来对汉语言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探究和思考, 也没有将汉语言教学的关键及目的搞清楚。另外, 老师的授课方式比较守旧, 依然是以课本内容为主, 读课本, 写作文, 这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高校大学生的学习要求了, 在很大程度上, 高校汉语言文学就是高中语文课堂的延续, 没有太多新鲜的内容。除了老师的教学模式方面, 目前, 从各个高校的科研经费来看, 学校往往把科研经费都投在本校重点学科和专业上, 对大学语文课几乎没有科研经费的投入, 使得汉语言教学质量堪优, 课程地位下降, 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很多老师没有兴趣深入研究汉语言文学, 这种浪费精力, 成果并不显著的课题项目是很难完成的。针对目前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课堂情况, 我们应该重视起来, 从各个方面拟补教学的缺陷和不足, 努力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改变课堂的教学模式, 发挥汉语言的文学魅力, 通过让学生认真学习汉语言文学, 来重新塑造课堂的教学模式, 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让学生们深入体会到汉语言学科的重要性。

二、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创新途径

(一) 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环境的改善

要想从根本上改善高校汉语言学问教学工作的质量, 做到教学模式的创新, 首先要改善该门课程的教学环境, 努力创造出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相互尊重的和谐的课堂氛围, 使得学生们渐渐对该课程的学习产生兴趣, 让学生们从被学习逐渐转变为要学习的状态。例如:在课堂上经常开展一些讨论及即兴发挥演讲等训练, 锻炼学生们的胆量, 培养学生们即兴发挥的能力, 开拓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老师要起到以帮助及引导为主的作用, 鼓励学生们的踊跃参与, 帮助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同学, 放下包袱, 大胆尝试。这种训练既可以增进师生感情, 也可以促进课堂教学环境的改善, 最主要的是, 还可以培养学生们大胆讲话, 不怯场, 不慌张的心理素质。为学生们在今后的求职道路上打下语言训练的基础。

(二) 培养学生们的创新型思维

所谓的课堂教学模式创新, 最主要的是要将创新的思路带到课堂上来, 培养学生们的创新型思维, 让学生们切合实际的学到对自己未来发展有意义的知识。高校课堂, 是一个学知识的课堂, 更是一个积累本事的课堂, 这种积累不仅仅来源于书本, 更多的是来源于一种思维的形成。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文学, 塑造出了今天汉语言的独特魅力, 无论是文言文, 还是现代语文, 无论是日常用语, 还是网络时尚语言, 都能从各个层面体现出汉语言的变幻莫测。因此, 我们应该培养学生们的创新型思维, 这种创新不单单针对简单的造句, 组词之类的常规训练, 而是应该从深层次的角度, 让学生们体会到汉语言的无穷魅力, 从认识世界, 学习文学史学知识开始, 领悟语言的神奇作用, 让学生们了解到, 语言的功能所在, 它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 更是体现个人素质与发挥人格魅力的工具。

(三) 拓展高校汉语言文学课堂的教学环节

对于师生之间的直接交流来说, 课堂是最直接的交流环境, 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 要注意到教学环节的改进, 过去的教学环节大多是以老师讲, 学生听为主, 几乎没有师生之间的交流, 将实际训练, 软件教学, 多维教学, 小组讨论等形式忽略了, 使得学生们无法认真对待这样枯燥的教学课堂, 甚至很多学生开始厌倦这种课堂, 将精力转移到了其他科目的学习上, 久而久之, 汉语言文学课堂将越来越不受大家的重视。因此, 我们要优化课堂教学环节, 改进原有的教学模式, 努力让学生们真正意识到学有所得的价值, 让学生们有拓展自己思维的空间。在课堂上, 老师要将讲课与训练同步进行, 以传授为辅, 以沟通为主。用实际应用的办法来提高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反映能力, 在课堂中, 尽量多的给学生们发挥自己的时间, 让他们从中获得学习的兴趣, 获得展现自己的信心, 获得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的意识。

(四) 加强教师自身的创新型教学素质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 教学模式的创新, 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着很大的关系, 要想全面改善汉语言学问课堂的教学模式, 就要从教师的教学素质的提高抓起。

首先,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 但是教书并不是唯一的目的, 单纯的教书模式已经无法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了。我们不能只是机械的将课本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是要勇于探索, 大胆实践, 要有不拘一格的思维, 将沉闷的课堂中融进自己的新思想和新发现。

其次, 教师的经验固然重要, 但是经验毕竟只是年久保存下来的真理, 这种真理只能引导我们把握基本的教学大纲, 而不能作为一成不变的教学目的与重点。尤其是高校教师, 要由以往的经验型转变为专家型和学者型, 一名教师只有当自己对所教学科、领域里的知识达到了精、通、深、博四个字, 才能对教学内容做到挥洒自如, 游刃有余。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思想、风格和体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大学汉语言教学大纲》, 2004年。[1]教育部高教司:《大学汉语言教学大纲》, 2004年。

[2]张雨金:《再谈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高等农业教育》, 2000, (11) 。[2]张雨金:《再谈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高等农业教育》, 2000, (11) 。

[3]陈洪:《大学语文“编写说明”》, 高教出版社, 2005年。[3]陈洪:《大学语文“编写说明”》, 高教出版社, 2005年。

3.汉语言文学的困境与突围 篇三

摘要:文素养的学科,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滞后性逐渐突显出来,无法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需求。本文就是从汉语言文学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困境入手,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旨在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使用价值。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发展过程;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75-01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专门研究我国文学作品语言中所涉及的词语和句法的学科,是承载我国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载体。通过对汉语言的学习,可逐渐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和文学语言功底,在面对一部文学作品时可直接运用专业知识对其进行评价,不断提高人文修养,进而为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现状分析

汉语言文学具有就业面广、社会需求量大、应用价值高等特点,其培养模式主要以培养知识性人才为主,且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社会对突出汉语言专业涵养提出了较为严格的要求,可见,应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重点放在文学才能上。相关调查资料表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方向多是从事语文教育、新闻出版、编辑等专业工作,这些工作对写作能力具有较高要求。因此,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来看,应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培养模式进行调整,培养专业型人才,以更好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

二、汉语言文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认同感不强。尽管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涉及面较广,但尚未涉及到工程、营销、企业管理等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领域,导致很多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不认同该专业的工作机遇和未来发展空间,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点,缺乏传承伟大文化的使命感和光荣感。

2.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课程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载体,课程设置的科学性直接关系到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及其未来工作方向的选择。因此,在设置专业课程的过程中需将基础专业性知识的学习考虑在内,但部分学校无法达到这一要求,主要原因在于很多学校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视度不高,缺少一些综合性的基础课程,且很多课程是根据该学校教师的知识结构来设置的,未能从专业发展角度进行设计。

3.专业发展定位不明确。在学科惰性的影响下,很多学校并没有根据市场变化对汉语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进行调整,也未能重新整合现有的专业资源和师资力量,导致该专业始终处于一种迷茫的处境。

4.考试制度不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考试制度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专业考卷所考的内容基本是一些概念性的基础知识,这让很多学生只关注最后的考试结果,而忽视了整个文学素养的提高;一些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深度不够却能顺利通过考核,这也间接反映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考核机制存在缺陷。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对策研究

1.优化汉语言课程结构

汉语言文学发展应紧跟新时代发展的步伐,培养真正具有文学文学能力、写作能力的专业型人才,为了保障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持续发展,需对当前教育教学结构进行调整,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提高课程教育的针对性,丰富汉语言文学课堂的教学内容,并突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优势和重要性,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具体内容为:①调整专业课和基础课的比例。专业课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要载体,在不降低专业课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增加一些公共基础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②优化专业课和选修课的比例。选修课是学生根据自身兴趣所选择的课程,在学习过程中更能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应根据专业特点,针对性的设置选修课,同时也要加大对选修课的考查力度,保障选修课的教学成效。

2.准确定位人培养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门传统专业,其人才定位培养需根据互联网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①在人才培养上应具备中心化思想。在传统的人才培养体系中,汉语言文学专业旨在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语言文字工作者,主要从事与文字相关的工作,在互联网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从业机会的多样性即是对这种传统中心化工作的挑战,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可将语言文字作为一项基本技能进行培养;②培养信息化人才。汉语言文字工作还应熟练掌握互联网时代网络技术的应用,包括传播学、多媒体技术、自动化技术等。

3.提高专业的实践性

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性主要从以下方面推进:①增加实践课程在专业课程中的比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社会对语言文字工作者的要求进行针对性的课堂实训,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学校还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比如进入报社实习、参与互联网媒体的文稿协作、参加语言类课题研究等。同时,在对参加实践的学生进行考核的过程中,应根据学生实践岗位特点,要求学生提供自己的劳动成果或是文字作品进行考核,以提高考核的实效性;②安排学生随岗实习锻炼,要求学生参与学校以外的相关岗位鍛炼,且将这种实习锻炼纳入学生的日常考核,通过科学的组织和严格的考核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4.充分利用网络在线资源

互联网作为一个大规模的信息数据库,承载着新时期社会发展的最新资讯和动态,汉语言文学专业可通过网络平台找到全新信息,已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代替的辅助工具。互联网形势下的阅读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的新基础,可从中获取有效的技巧,并在互联网模式的影响下形成一种相对科学的思维方式,利用积极的态度和方式感悟其中厚重的文化涵养,更好的提高自己的文化涵养。

5.推行参与式的教学模式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步实行以学生为主的参与式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汉语言文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同时,利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和国际化的课程要求,鼓励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探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选择其在工作中可能涉及到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和基本理论。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发展趋势下,创新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促使学生在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亲切的人文关怀,充分利用民族文化来感悟人生真理,真正体会到汉语言文学的魅力,进而提高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戴承元.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J].安康学院学报,2013,25(1):106-110.

4.汉语言文学调查报告(学生教育) 篇四

“厌学”现象已引起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的普遍重视。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的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等心理状态以及在行动中的不良表现方式。厌学,作为一种心理状态,不是特定学生所有的,而是所有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共同潜在的问题。针对当前个别家庭对儿女的厌学状况进行研究,探讨当前我国家庭教育中如何帮助孩子消除厌学的生理因素和那些让孩子害怕的事情,了解学校的教学方式,关注孩子的学习状况,弄清他们面临的困难,总结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发现和议论一些共性的问题。

(一)研究时间:2012年9月20日到10月30日

(二)研究目的:曾有学者指出,学生“厌”学现象,当今已不是一地乃至一国的问题,而是教育中的普遍存在的问题。每个小孩都会在某个时候对上学多少有些抗拒,从而促使学生对于学习没有了兴趣及崇高的理想,没有崇高的目标理想的催发,学习对于学生就成了一件很普通的“日常”生活。为了让学生在这“日常”的学习生活里窥察生活的底蕴,领悟人生的真谛,寻觅理想的路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为此,我对学生的厌学心理进行了研究。

(三)研究效果:学生找到了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激发了他们的自尊心,树立了信心,使他们看到了希望。

一、个案描述

1、研究对象:王建斌,男,乌鲁木齐市十二小五年级学生,身体健康,学习能力一般,不喜欢上课及完成作业,导致不爱跟同学交流,经常谎称生病而不去上学。进一步了解,该同学在家父母比较娇生惯养,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孩很受家人溺爱,从小比较依赖父母,没养成独立生活的习惯。

2、研究过程:经历了对学生家庭及周边环境的调查走访,和学生的谈话交流,对学生的辅导教育等环节。

3、研究方式:调查法、谈话法、辅导教育法。

二、个案分析

学生厌学,古来有之。那么导致学生厌学的原因有哪些呢?概括地说可以分为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这两类。厌学的一方面原因在于学生本身,学生对学习目的模糊,认识不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对学习没有兴趣,丧失了求知欲,把学习当成是一种负担、一件苦差事,厌学便是很自然的事了。学生本身的内在因素对学习的影响虽然很重要,但外部因素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学生厌学的三大外部因素主要有: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今天着重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家庭因素

1、过分溺爱。生活中孩子在家时父母的过分溺爱使他们习以为常,认为自己天生就应该过“小皇帝”的生活,不但没有感恩心理,而且稍有不满意,就对父母发脾气,甚至逆反顶撞。有

时父母由于工作繁忙,顾不上教育孩子,使一些学生对于生活中的小常识一无所知,生活自理能力极差,回家也不愿意写作业、学习成绩老是跟不上,久而久之,学生便习以为常,形成了恶性循环。

2、放任自流。部分家长有时觉得孩子对学习厌烦而导致学习很累,自己很心疼,自己没有什么文化却照样赚钱,孩子读不读书无所谓;导致学生对个人将来的前途不太关心,没有远大的志向,没有向上的动力,吃不了苦,受不得累,觉得读书没有丝毫乐趣可言,不愿努力学习,甚至经常逃避学习,以至厌学。

3、家长期望值过高。有的家长都信奉高标准、严要求这一信条,认为只有如此,孩子才能有出息。这样,不但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且容易让孩子产生挫折感。对于有的孩子来说,尽管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可还是不能达到家长的要求。但在家长的眼里,他们只看到成绩不理想、没有达到他们的期望这一结果,却没有看到孩子为此所付出的努力。这使得学生整天被苦闷、焦虑、抑郁和不满的情绪围困着。久而久之,把本来有乐趣的学习视为不堪忍受的苦事,造成孩子对学习的厌烦甚至恐惧的心理。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荡然无存。

(二)学校因素

老师为追求教学质量,对学生的要求过高。大部分的老师的作业布臵超过国家的有关规定,使学生的作业量增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并且,老师以成败论英雄的考核标准,不但容易让

孩子丧失继续追求成功的热情,也为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埋下了祸根。

(三)社会因素

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令人眼花缭乱的。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人生观,还不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往往不能抵挡社会上的各种诱惑,一些不良的思想,如“读书无用”、“金钱至上”、享乐主义、哥儿们义气等很容易侵蚀他们纯真的心灵,使他们对学习产生迷惘,不知为什么而学,学什么,最终厌学。再就是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运用,特别是电脑的诱惑。由于在那个虚拟的世界里不像在家里和学校里受到各种各样的约束,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任何事。有越来越多的小学生沉迷于网络,家长和老师是拔也拔不出来。

三、指导策略及启示

(一)希望家长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1、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要关注孩子在学习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和苦恼,随时掌握孩子的心理变化。平时多抽出时间与孩子进行交流与辅导,不要让孩子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

2、重视、关心孩子的学习。就每天都应该过问、关心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比如今天学了什么,做什么作业;完成了没有?会做吗?要多听听孩子是如何思考的,看看他的想法。对孩子多表扬、鼓励。

3、多与学校、老师沟通,随时了解自己的孩子的在校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二)减轻学习负担,加强学生意志力

学校要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通过适当降低教学难度、减少作业量,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从事自己喜欢干的事,参加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习有张有弛、劳逸结合,保持旺盛的精力,能够情绪饱满地投入到学习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基础布臵不同的作业,让学生都能轻松完成。

(三)建立师生关系,培养学习兴趣

1、教师要与学生建立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正确地选择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答案,而应该提示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学习方法指导,使学生学会自己思考,自己消化吸收。尤其对学习有偏差的学生,教师更应常投以关爱的目光,以证实教师对他们格外重视,激励他们奋发向上。同伴的热情与快乐感染了他,让他的情绪得到调节,心理达到平衡保持了良好的心态,厌学心理也就逐渐消失。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看到知识的价值。让学生参加各种课外兴趣小组,不仅能使他们学到既动脑,又动手的本领,而且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引发新的学习需要,发展广阔的学习兴趣。特别是一些成绩差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对学习不感兴趣,但他们当中不乏热衷于文娱、体育等活动的人

才,如果能组织他们参加这类活动,就可逐步把他们在这方面的兴趣迁移到学习中来。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而不能采用单调死板、照本宣科、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处于一种乏味的心理状态,致使学生感到学习成了一种负担。

四、结论与反思

排除厌学心理是一项长期、艰苦、复杂的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长的共同努力。只要教师能对症下药地耐心细致地做好厌学心理的辅导,并得到家长的积极配合,就可以调节他们的心理状态,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有效矫治地其厌学心理,让其以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理对待学习和生活。只有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科学、尊重人材的社会大环境,深化改革,确实减轻学生负担,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给孩子以科学的教育,注重心理辅导,才能有效地消除厌学情绪的蔓延,使学生健康地发展。

专业:汉语言文学

姓名:阚泽梅

学号:1061001257775

5.汉语言文学的调查报告 篇五

20XX年暑假期间,在校团委的号召下,为社会建设贡献一份力量,为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加深自己对社会的了解,我到秦皇岛市青少年活动中心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实习,实习的项目是作为科普试验班的老师给三十几个小学生讲课,讲课期间我感觉学到了很多东西,下面我就介绍一下我这半个月的经历。

我是七月十五号去的,到八月六号结束,期间我一共讲了十五节课,讲课的内容是电子积木、物理世界、生物世界、天文世界,共四门课程。而我是个文科生,对这几门课程早已忘的精光,更不用说给别人讲了,为了把握这次难得实践机会,我便一边自学,一边讲课,虽然是累了一些,但是感觉挺充实,尤其是看到那些天真烂漫的小孩子,瞪着眼睛问我问题的时候,我感觉特别的欣慰,毕竟这也是一份体验,一种为人师的体验,也许以后自己并不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但回忆起来,也是自己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讲课期间,我跟许多孩子的家长交流过,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是多么强烈,更看到了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那分无私的爱,想起自己在家辛苦忙碌的父母,不禁油然产生一种敬意,在跟家长交流期间,其中一个孩子的母亲跟我谈了许多,她说把孩子就交给我了,使我很感动,同时也感到了自己责任的重大,自己现在的身份是一名老师,既然为人师,就应该对学生负责,虽然自己现在的身份更确切说还是一名大学生,但早晚也要走向社会,现在学会对自己所做的事勇于负责任,才能对自己几年之后真正踏出校门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七月十五号下午三点,我第一次蹬上讲台,那天是讲生物世界,刚走上讲台是,望台下扫视一下,那么多眼睛在看着自己,感觉真有点紧张,事前背好的“台词”全都忘了,脑子里一片空白,上家教的时候自己那么有感觉,为什么一上大课,自己竟不知所措了呢?这样跟学生“对峙”了几分钟,心想自己既然走到了这个位置,就临场发挥吧,管不了那么多了,于是我就清了一下嗓门,开始讲课,也不知怎么的,一讲课,仿佛感觉又回到了我身上,也许是没有什么思想包袱的缘故吧,那节课结束后,我得到了同学们和听课老师的热烈掌声,试讲顺利过关,事后我都觉的不可思议,心想自己身上还有不少潜力可以挖掘呢,不禁会心的笑了。

之后的日子,讲课慢慢步入正规,再没有第一次蹬上讲台的拘谨,也敢于放开讲了,在这短短的十五天里,认识了不少小朋友及他们的家长,建立了比较真诚的友谊。

最后一节课,开家长会的时候,看到那些小学生天真的脸庞,及家长们满意的笑容,我感觉我的付出没有白费,因为我得到了别人的认可,没有什么比别人对自己的认可最让人高兴的,我坚信这一点,我也有信心在以后的日子里做的更好。

实践结束之后,我感到自己有很大收获:

一、待人要真诚

踏进办公室,只见几个陌生的脸孔。我微笑着和他们打招呼。从那天起,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早上见到他们都要微笑的说声“早晨”或“早上好”,那是我心底真诚的问候。我总觉得,经常有一些细微的东西容易被我们忽略,比如轻轻的一声问候,但它却表达了对同事对朋友的关怀,也让他人感觉到被重视与被关心。仅仅几天的时间,我就和同事们打成一片,我心变成“透明人”的事情根本没有发生。我想,应该是我的真诚,换取了同事的信任。他们把我当朋友,也愿意把工作分配给我。

二、要善于沟通

沟通是一种重要的技巧和能力,时时都要巧妙运用。认识一个人,首先要记住对方的名字。了解一个人,则需要深入的交流。而这些,都要自己主动去做。

三、要有热情和信心

其实,不管在哪个行业,热情和信心都是不可或缺的。热情让我们对工作充满激情,愿意为共同的目标奋斗;耐心又让我们细致的对待工作,力求做好每个细节,精益求精。激情与耐心互补促进,才能碰撞出最美丽的火花,工作才一能做到最好。

五、要主动出击

当你可以选择的时候,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刚进实习单位的时候,都做过类似复印打字的“杂活”。或许同事们认为你是小字辈,要从小事做起,但有些时候,是因为他们心中没底,不知道你能做什么。做“ 杂活”是工作的必需,却无法让我学到什么。我决定改变自己的命运。有些东西不能选择,有些东西却可以选择。份内的工作当然要认真完成,但勇敢的“主动请缨”却能为你赢得更多的机会。只要勤问、勤学、勤做,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六、要讲究条理

如果你不想让自己在紧急的时候手忙脚乱,就要养成讲究条理性的好习惯。“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条理,”这是刘经理给我的忠告。其它的工作也一样,讲究条理能让你事半功倍。一位在美国电视领域颇有成就的中大师兄讲过这么一个故事:他当部门经理时,总裁惊讶于他每天都能把如山的信件处理完毕,而其他经理桌上总是乱糟糟堆满信件。师兄说,“虽然每天信件很多,但我都按紧急性和重要性排序,再逐一处理。”总裁于是把这种做法推广到全公司,整个公司的运作变得有序,效率也提高了。养成讲究条理的好习惯,能让我们在工作中受益匪浅。

大学生生一毕业就去创业,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毕竟大学生的社会阅历还不是很成熟。许多事情都不是风平浪静的,要应付各种各样的状况发生,除了自身的能力以外,还要借助个方面的人和事情。学会与人合作。毕竟路是人走出来的,所以我认为,大学生毕业之后最好能去参加工作,在工作中,了解这个社会的发展,认识更多的人,触及更多的事情发展状态,理解各种各样的信息,打好基础,等到时机成熟,在创业。

在大学生创业金钱味十足、功利倾向突出的今天,我们不能再放任它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随波逐流。作为学校及政府还包括社会,理应给创业者创造出足够广阔的空间,让大学生有更理性和宽阔的创业选择,让他们知道,创业不完全等于经商,重要的是在于开始学会经营人生事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使同学们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尤其是我们学生,只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环节,往往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发挥的不很理想。通过实践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就是紧密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水平。通过实践,原来理论上模糊和印象不深的得到了巩固,原先理论上欠缺的在实践环节中得到补偿,加深了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消化。

6.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六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一)课题研究来源

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类型相关的题目,本人很感兴趣,于是确定选择该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本文通过对《呼啸山庄》中象征主义,来叙述《呼啸山庄》中文明与自然的冲突。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艾米莉勃朗特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着名小说家和作家,是着名的勃朗特姐妹之一,也是三姐妹中最具天赋的一个。她一生只写了一部小说《呼啸山庄》,但是这部伟大的作品却使她扬名于世。通过《呼啸山庄》,艾米莉勃朗特以维多利亚时代为背景,通过写两个截然不同的家族,三代人之间的爱恨情仇,充分表现了维多利亚时期文明和自然之间的冲突以及怎样反映了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的偏爱。小说中自然和文明冲突不断,艾米莉勃朗特在小说中多次运用对比和象征来表现此冲突,例如,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冲突,凯瑟琳两种不同的爱情观的冲突。这种冲突正是基于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异于常人的热爱和当时现代文明盛行的背景。英国文学史上着名的三姐妹从小生活在荒原上,自然在她们心中是神圣之物,这点很像新英格兰超验主义的观点。并且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沃兹沃斯和柯律利治等着名诗人影响,自然,情感和哥特式元素在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艾米莉勃朗特生活在物欲横流的维多利亚时代,当时的人们以自然之情为基础的生活受到现代文明的激烈冲击。作为维多利亚时代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艾米莉勃朗特看到了现代文明带来的种种罪恶,内心更加执着于对自然的喜爱。因此,要想真正读懂这部伟大的着作,就必须要了解小说中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和文明的观点。只有了解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和文明的态度,才能真正明白在这爱恨情仇下有着更深刻的寓意-人类生活应该顺应自然和本性。通过《呼啸山庄》中自然和文明的从图矛盾,由此来叙述《呼啸山庄》中回归自然的观点。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1.陈茂林从艾米莉勃朗特所受的自然的影响来分析,他的《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呼啸山庄的生态批评》认为《呼啸山庄》是一部自然颂歌。小说中自然有着独特的作用,它使人精神放松,包容所有人,它似乎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灵魂,分享着人的痛苦和换了。作品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深深热爱,同时也反映了自然和文明的冲突和矛盾。叶利荣则在其《追寻自我的历程--呼啸山庄主题探析》一文中提出:艾米莉勃朗特在小说中塑造的两个富于激情和叛逆的人物形象--希斯克里夫和凯瑟琳,展示了他们在迷失之后寻找自我回归的艰难历程表现了处于自我冲突中的人的内心世界。他们充满抗争的一生是生命个体追寻自我历程的真实写照。

2.王宏洁则在《自然与文明的冲击》中认为,自然和文明的冲突矛盾也就是《呼啸山庄》中的其中一个重要主题。自然,要求人们生活需要顺从内心情感和自然本性,得到自然错给予的舒适和自得。而文明,则是不同于自然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要求人们生活遵从道德和理智。文明由此带来了物欲横流的社会以及追逐自身利益的人类,因此纯净自然之人被文明所污染。而自然不会随着文明的出现和进步消失,自然会一直存在。所以自文明诞生开始,文明和自然的冲突就不断。

(二)国外研究现状

1.英国着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一九一六年就写过《〈简爱〉与〈呼啸山庄〉》一文。她写道:当夏洛蒂写作时,她以雄辩、光彩和热情说我爱,我恨,我受苦.她的经验,虽然比较强烈,却是和我们自己的经验都在同一水平上。但是在《呼啸山庄》中没有 我,没有家庭女教师,没有东家。有爱,却不是男女之爱。艾米莉被某些比较普遍的观念所激励,促使她创作的冲动并不是她自己的受苦或她自身受损害。她朝着一个四分五裂的世界望去,而感到她本身有力量在一本书中把它拼凑起来。那种雄心壮志可以在全部小说中感觉得到--一种部分虽受到挫折,但却 具有宏伟信念的挣扎,通过她的人物的口中说出的不仅仅是我爱或我恨,却是我们,全人类和你们,永存的势力这句话没有说完。

2.英国进步评论家阿诺凯特尔(Arnold Kettle)在《英国小说引论》一书中第三部分论及十九世纪的小说时,他总结说:《呼啸山庄》以艺术的想象形式表达了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精神上的压迫、紧张与矛盾冲突。这是一部毫无理想主义、毫无虚假的安慰,也没有任何暗示说操纵他们的命运的力量非人类本身的斗争和行动所能及。对自然,荒野与暴风雨,星辰与季节的有力召唤是启示生活本身真正的运动的一个重要部分。《呼啸山庄》中的男男女女不是大自然的囚徒,他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而且努力去改变它,有时顺利,却总是痛苦的,几乎不断遇到困难,不断犯错误。

三、课题研究内容及创新

(一)课题研究内容

艾米莉勃朗特在《呼啸山庄》中多次运用象征主义,例如,呼啸山庄和西斯科拉里夫与儿时的凯瑟琳代表自然,他们崇尚自由,顺应自然和暴风雨似的生活原则而与呼啸山庄对立存在的画眉山庄以及林顿家庭则代表文明,他们彬彬有礼,服从一切社会原则。自然和文明表面风平浪静一直到西斯克里夫和凯瑟琳偶然闯进画眉山庄,于是冲突不断。凯瑟琳的自然之情开始受到文明的真正挑战,她开始背叛自己的内心情感,越来越像淑女,最终她舍弃对西斯克里夫的真爱嫁给埃德加林顿,表面上文明占取了绝对优势。但是婚后的凯瑟琳被内心的自然之情折磨致死。而西斯克里夫也因为凯瑟琳的背叛自然性扭曲到极端,他变成了复仇的恶魔。文明的侵犯使人性扭曲,约束人的真实自然之情,造成了悲剧。尽管文明带来了进步,但是文明却扼杀了人性。最终,艾米莉勃朗特让西斯克里夫在死前打开阻碍之窗-文明,让两人的游魂在荒野间游荡。种种表明艾米莉勃朗特对两人爱情的同情以及要求人顺应人性,重返自然的思想。本选题拟从三个部分加以阐述:

1.自然和文明的定义

2.自然和文明的较量: a.自然和文明的象征: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西斯克里夫和林顿及其哈的顿 b.自然和文明的斗争:凯瑟琳的爱情选择和西斯克里夫的疯狂报复导致人性的扭曲

3.结论 人应该顺从自然,归顺自然。文明的侵犯使人性扭曲以及给人带来毁灭性的灾害。

(二)课题研究创新

本文主要通过对《呼啸山庄》中象征主义的运用,来解析自然和文明的冲突。艾米莉勃朗特不仅塑造两个截然不同的庄园,分别代表自然和文明,还赋予住在两个山庄中类似他们山庄的性格,通过他们的对比以及他们交织时所产生的矛盾分歧来说明自认和文明之间的对抗。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选题拟采用多种研究手法,然后再结合定性分析研究法、综合查找法、归纳法、翻译法、文献综述法、文献检索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加以详述。主要包括:

1、定性分析法:根据主观的判断和分析能力,推断出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方法。

2、归纳法: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3、文献法:即历史文献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

4、文献综述法: 即针对某个研究主题,对与之相关的各种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对所负载的知识信息进行归纳鉴别,清理与分析,并对所研究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已取得的研究状况,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的趋势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叙述,评论,建构与阐述。其中,确定一个研究主题,收集整理专题文献,阅读与挖掘文 献内容,清理与记述专题研究状况,建构与阐明专题研究发展趋势。

五、研究计划及预期成果

(一)研究计划

4月15日-4月18日:指定论文指导教师,学生选定题目

4月19日-4月25日:完成任务书部分和开题报告

4月26日-5月12日:完成论文第一稿

5月13日-5月22日:完成并上交论文第二稿

5月23日-5月31日完成论文三稿(5月31日上午11点之前上交,以便答辩老师阅读),指导教师分组阅读论文,师生做好答辩准备

6月1日-6月9日:论文答辩(答辩后,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意见要及时修改,以便装订论文终稿)

6月10日-6月12日:二次答辩及论文装订、成绩评定。

(二)预期成果

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进度提交一份具有一定的理论或应用价值的,字数在5000英文 单词左右、英美文学方向的的学术论文。

六、参考文献:

[1] Bronte Emily.Wuthering Heights [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2] Cecil, David.Early Victorian Novelists: Essays in Revaluation..1934

[3] 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e)着,方平译。呼啸山庄[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4] 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着,宋兆霖译。勃朗特两姐妹全集[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5] 陈茂林。--回归自然 返璞归真《呼啸山庄》的生态批评 [J].外语教学。2007(01):69-73

[6] 栗华。野孩子的爱与恨--对《呼啸山庄》意 象和主题的一种阐释[J].北方论丛。2001(6):80-83

[7] 裴双。--人类应有的前行姿态论《呼啸山庄》对野性与文明的取舍 [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4):80-85

7.论学习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 篇七

1 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现状

1.1 国外的汉语言学习掀起热潮

当今世界已经掀起了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热潮,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广泛建立,并广纳人才,将汉语言文学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汉语作为第二外语在欧美国家广泛流行,日本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热情也非常高,日本很多大企业家自己爱读《老子》、《论语》、《周易》、《孙子兵法》、《三国演义》、《西游记》等,这些我国的经典名著在外国大行其道。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已有60多个国家,1 000多所各类学校开设汉语课,不少大学设置了中文系。汉语言文化正是因为其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才具有如此强大的魅力,传承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世界,它值得人们潜心学习。

1.2 大学的汉语言学习重视程度不够

相比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汉语言学习,大学汉语言学习课程逐渐减少,甚至有的工科类院校并不设置汉语言文学课程。很多大学生也认为汉语言学习在未来的就业中并不重要,对汉语言学习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如小学生和初中生。其实,汉语言的学习非常重要,他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一个人的谈吐礼节就看得出他的文化素养,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也决定着其未来的发展空间。对新时期中国的每一个大学生来说,大力提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应当责无旁贷。

2 学习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

2.1 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就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其价值观及行为准则。汉语言的内容有《论语》、《老子》、《孟子》以及唐诗宋词等优秀的文学著作,其中不乏古人的人生经验和哲学智慧。学习这些古典文化有利于提高阅读者自身的文学素养,从古典文化中体会到真正的人生智慧,古为今用,用先人的智慧来解决人生中的困惑。汉语言文学学习具有培养学生文学修养、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的作用。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具备坚实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基础,并具有语言文字分析、解读能力。大学生要将优秀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转化为自身气质,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的素质、文化底蕴是否深厚,不在于其是否满口的之乎者也,而是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有着中华优秀文化的影子。

2.2 有利于提高道德品质

文学作品,语言文化本身就具备许多优越的文化元素,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集中体现,如此优秀的文化能够起到文化熏陶、文学感染、道德规范的作用。汉语言文学中的英雄人物都具有优秀的品质,《史记》作为司马迁的传世之作,其中记录了许多的人物传记,鲁迅先生评价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读史记,是对人道德品质的洗礼,无论是崇高的理想,还是普世的价值观,都是汉语言文学的巅峰之作。正是从小在汉语言文学的熏陶之下,才让我们形成了初步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法律是约束人们行为的最低标准,而道德使我们建立一个更好的社会。

2.3 有利于充实自己的精神

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传播的学术载体,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现代社会多数人追求金钱名利,却忘了精神的追求,内心的安逸。汉语言文学正是充实人们的精神世界,在黑暗中指引人们依旧追求光明、追求信仰的罗盘。汉语言文学用其自身广博的知识,为人们的精神之路开辟道路。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精神却越来越匮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为缺少内心的坚持和信仰,在挫折中选择放弃生命,这些都是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找到自我,不随波逐流,有精神追求。

2.4 有利于规范人们的行为

孔子的儒家思想主要告诉我们要“以和为贵”,要懂得“礼义廉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上下有序,这些来自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正是要通过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才使社会发展井然有序,才有了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这正是汉语言文学的作用,让中国社会千百年来遵循着“百善孝为先”的价值观和社会观。正所谓,法律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而道德规范着人们的思想,汉语言文学就具备规范人们思想的强大力量。无论是汉语言文学的内容还是汉语言文学的潜在规范,学习它们都有利于规范人们的行为,修正人的思想,保证社会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

3 结语

汉语言文学在当今社会中依然重要,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学习汉语言文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唐丽珍.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汉语课程内容构建设想[J].科教文汇,2009,(10):29.

8.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教学探究 篇八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新方法

一.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重要性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我国传统的人文学科,不仅承载着我国传统文化与民族意识,同时还是我国传统精神文明的根本体现。而作为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在学习汉语言文学各科知识的过程中,除了体会其中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学习其中的精神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健全自己的人格体系,才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

随着当前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用人单位的“刁难”。面对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的过程中也逐渐趋向于复合型人才。而这些则使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如何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改革,将学习理论与实践活动结合,成为教师教学中的首要难题。此外,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殊性,我们应正确看待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用价值,即所谓的社会效益,即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爱国思想、社会公德等。由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正确看待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社会价值及应用价值。

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新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汉语言文学作为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单纯的理论教学已无法适应我国社会的发展需求。由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创新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法,使其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在其创新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

语言文字是人类思维和交际的重要工具,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汉语源远流长,承载着整个国家的辉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然而现实生活中对汉语语言文字的应用总有偏差,由于历史、文化、区域差异,错字别字、不规范用语的现象屡见不鲜。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包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对课程进行优化:精简课程内容,每门课都要根据对本领域最新知识结构的分析来设计教学内容,强化核心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按照学科发展的当下高度来考虑学科基础,设计课程内容体系;整合各课程之间的内容,避免内容交叉重复,如写作学和文学概论中的文体学知识。

(二)实践应用能力的强化

强化汉语言文学的实践应用能力,不仅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在扎实的专业基础上具备过硬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具备较强的优势。而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其核心在于“读”“写”“说”这三个方面。由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对其进行强化。而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优势在于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以及信息分析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模拟招聘情境,锻炼学生口才:自我介绍、面试问答……。因为口才并非单纯的能说会道,它是一个人德、才、学、识的综合体现,是用人单位在较短时间内最快获取对应聘者的能力的一种综合检测手段。教师在模拟招聘或面试结束后对学生的各个环节进行具体的指导,使学生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自己进行完善。 “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实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单纯的诗词鉴赏等理论教学就与学生的才思泉涌、妙语连连的实际运用能力结合起来了。

(三)理论与德育实践相结合

汉语言文学作为理论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若一味的强调理论的重要性则违背了我国“应用型人才教育”的倡导。由此就需要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既要力争“实践、创新、应用”还要遵从我国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将汉语言文学推向更广的社会层面,尤其是发挥“文以载道”的传统思想。例如:2011年4月1日,上海浦东机场一名留学生因学费问题与来接机的母亲发生争执就拿出行李中水果刀刺伤母亲。这虽是个案,但也要引起重视。教师教授先秦诸子散文孔子的《大学》:“为人子,止于孝”时可将“孝”作为一个专题。让学生认识到符合孝道,是为人子女的最基本的要求。不爱父母焉能爱他人?不爱家庭焉能爱祖国?以此类推,将“爱国”、“礼仪”等美德也作为专题,既学前人文才,又品思想,使学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道德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本科院校以及大专院校中不可缺少的专业,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承载的核心专业,同时也是国家或民族高等教育结构中的主流专业。汉语文文学专业教育,不仅关系着我国人民人文素质的提升,同时还关系着我国民族道德素养以及思想品质的形成。由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不断的创新教学模式,同时能够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将汉语言文学中的理论教师与实践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复合型人才,才能为其今后的就业奠定结实的基础。

參考文献

[1]陈永春. 关于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少数民族文学课的建议——以内蒙古民族大学教学实践为例. 民族教育研究, 2010, (5): 43-46.

[2]苏晓芳. 汉语言文学专业双语教学初探.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05, (1): 144-147.

[3]阎秀萍. 谈谈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2, (3): 57-60.

9.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九

选题的目的、意义(理论意义、现实意义):

一. 选题目的:

通过对张承志回族题材小说中有关回族的日常生活描写,来探究作品中所反映出张承志的宗教情结,并以此为基础让人们在读他的作品时不会对他作品中所反映的宗教和对他所描写的内容产生误会,使人们对伊斯兰有进一步的了解。

二. 选题意义:

1. 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选题的研究现状(理论渊源及演化、国外相关研究综述、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理论渊源及演变:

伊斯兰教从公园七、八世纪随着阿拉伯商人通过陆路和海路传入开始,这个对他人看来有些神秘的宗教,从而对与伊斯兰教有关的一些不太和世纪相符的误解,这其中当然包括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

回族作为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的一个,和其他少数民族有着很多的不同之处。回族作为阿拉伯人与中华民族的后裔,从形成之时起就生活在

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国外对张承志的相关研究基本还是空白的。

3.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自张承志1987年发表蒙文小说《做人民之子》及短篇小说《歌手为什么歌唱母亲》之时起就受到了很多的关注,当他的创作风格转变后,人们对他的`回族题材小说评价就不再和以前创作的“草原小说”的评价那样一致,而是有争议的,肯定、批评的都有。

自1991年7月发表长篇小说《心灵史》后,张承志可以说就成为了文学界一个备受争议的作家之一了,肯定的、批评的不乏有之。肯定他的作品内容、风格、思想,批评他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偏激或者说对他作品中的宗教情结,但是也不乏对他做全面的评价的。马丽蓉《踩在几篇文化上:张承志新论》对张承志做了全面的评价,特别是以作为一个回族的视角对张承志作品中的宗教描写做了公正的论述。

三、论文(设计)主要内容(三级提纲):

1. 总论(导言)

2. 简要阐述张承志前后期作品的创作风格、作品内容的变化,并对作品变化产生的原因做简要的概括

3.

四、拟研究的主要问题、重点和难点:

1.主要问题:

从张承志的回族题材小说中重新看待他的作品之中反映出的宗教情,并且从张承志作为一名有宗教信仰的作家这一基点出发阐述作品中反映的宗教文化、宗教情结。

2.重点:

从作品中所描写的回族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些细节,比如语言、行为等方面看张承志的宗教情结及作品中反映的伊斯兰文化。

3.难点:

本品论文主要是以张承志的回族题材小说选集《回民的黄土高原》中的小说为研究材料的,小说一些关于黄土高原的细节描写理解不太能理解,且作品中的某些教义和自己所接受的教义不是和相符。这在理解作品的时候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比如说《心灵史》中涉及到的哲合忍耶派教徒的殉教的追从,这和伊斯兰教教义中的教徒禁止轻生是相违背的。

研究方法、可行性分析:

1. 研究方法:

本片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采取分析归纳法,对相关进行分析及归纳,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本论文的结果。

2. 可行性分析:

本篇论文主要是探究张承志作品中所体现的宗教情结,作为一名回族同学,对张承志作品中所体现的伊斯兰文化及宗教方面的相关问题会更熟悉,这对本篇论文在写作上有很大的帮助。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1. 特色:

作为一名回族,可以从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相关的事情中找到与作品中有关的写作,从这些写作中与生活中相关之处寻找论文的写作点。

2. 创新之处:

本篇论文是以张承志的回族题材小说选《回民的黄土高原》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之前有关张承志的研究多

参考文献:

1.马丽蓉.踩在级片文化上——张承志新论 【M】. :宁夏人民出版社 .12

2.马丽蓉.20世纪中国文学与伊斯兰文化 【M】. :安徽教育出版社 .12

3.何清.张承志——残月下的孤旅 【M】.:山东文艺出版社 .4

4.张承志.文明的入门——张承志学术散文集 【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5

5.张承志.回民的黄土高原 【M】.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3.10

6.张承志.金牧场 【M】. :春风文艺出版社 .1

7.宋剑华.《心灵史》与《古x经》:论张承志生命中的宗教情结 【J】.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5期

8.陈思和、李振声、郜元宝、张新颖.张承志:作为教徒和作为小说家的内在冲突 【J】 作家 1994年第8期

9.白蕊.文化皈依中的艺术收获——《穆斯林的葬礼》与《心灵史》之比较 【J】.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第9期

10.何向阳.朝圣的故事或在路上 【M】: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7.3

10.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十

论文题目:《樱桃园》的诗性特征探究

1.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樱桃园》是契诃夫的戏剧代表作,国内对于契诃夫的研究侧重于他的著名的短篇小说。对契诃夫戏剧《樱桃园》的研究则侧重于其喜剧性和象征性,很少有学者就其戏剧文本的诗性特征做探究。本篇论文着重在于学习契诃夫戏剧中的诗性特征。

2.本课题的基本内容

本篇论文的基本内容是通过介绍《樱桃园》这部戏剧中的人物来探讨人物语言、戏剧形象、思想内涵等几个方面的特点,从戏剧 本身包含的.诗性特征入手,学习戏剧创作中作者是怎样把戏剧诗化的。

3.本课题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本篇论文的重点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就《樱桃园》的戏剧文本语言分析诗性,另一方面是就其象征手法的运用进一步探讨诗性特征。

难点:本片的难点在于把握樱桃园的诗意形象,分析人物所代表的社会阶层,从深处挖掘这部戏剧带来的真正意义。

4.论文提纲

一、简练、朴素的静态写意风格

(一)淡化情节和戏剧冲突

(二)简练、精确的人物形象刻画

(三)抒情性语言的大量使用

(四)真切、含蓄的心理分析

二、象征手法的广泛运用

(一)旧时代的象征——樱桃园的大多数

(二)资产阶级的象征——罗巴辛

(三)民主主义的象征——特罗菲莫夫和安尼雅

三、警醒、深刻的生活哲理

四、对未来的无限渴望

5.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契诃夫著.焦菊隐译.《契诃夫戏剧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0.

[2]叶尔米洛夫著.张守慎译.《论契诃夫的戏剧创作》[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

[3]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戏剧体诗》[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1.

[4]巴金.《巴金谈契诃夫》[M].北京:东方出版社,.

[5]契诃夫著.汝龙译.《契诃夫论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6]徐祖武.《契诃夫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1987.

[7]彭涛.《谈<樱桃园>》[J].北京:中国戏剧学院学报《戏剧》,第4期.

6.进度安排

20XX.3.1——20XX.4.5 初稿完成

20XX.3.16——20XX.4.5 论文二次修改

20XX.4.6——20XX.4.12 错别字和病句修改

11.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十一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汉语言文学实用性很强,应用性很广,但在高校学科分类中,汉语言文学教育方向和专业化人才的培养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偏离,所以在高校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找工作时往往会遇到困难,针对这种现象,高校应该适时调整课程安排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培养方向,使学校、学生尽早和社会接轨,促进中文类教育进一步向前发展。

一、汉语言文学教育现状

汉语言文学教育作为一门社科类学科,教学工作缺少技巧性,加之专业抽象性,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该专业逐渐成为教育学科中的一门弱势专业,当今社会,就业是学生选取专业的根本目的,就业率是高校学生培养的目标之一,由于近年来社会就业率低,该专业生源少,许多学生都报考就业好的理工科,而中文类专业的学生大多是调剂过来的,这使很多缺少语言先天兴趣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很多年轻教师对汉语言文学发展方向认识不清,对教育理念理解不够,这样,就使得该专业发展方向不明确,甚至是停滞不前。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出现的不足

(一)就业能力低下

就业压力关系到每一所高校的师生,理工科毕业生比中文类毕业生就业容易,主要在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较大。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非实用性就是其本身最大的特点,仅此一点就决定了汉语言文学这门专业的就业面窄,就业率不会高。面对这种先天专业弱势,学校要强化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注重学生语言表达和文字组织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在公文应用写作、语言沟通交流应用等方面的水平,通过重点培养,克服能力不足。

(二)缺乏明确的教育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一种清晰的教育理念,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对于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这在教育者心中应该有一个明确概念,要针对学生学习兴趣进行课程调整,充分把握好学生诉求和社会需求的辩证关系,结合全国的教育改革新要求进行素质教育改革,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自身能力,把提升学生专业应用能力作为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关键点,进行专业核心化、理念清晰化建设。

(三)教育教学方法落后

教师是教学工作中的主角,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领路人,教师的教育理念直接决定了教学的效果,到目前为止,好多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宣讲灌输,一讲了事,缺乏教学方法创新,不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不高,学习效果不明显,专业素质上不去。

(四)课程结构不合理

课程结构体系决定了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和技能水平。面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特征,应该改变过去不合理的课程结构安排,如果不把课程机构体系进行优化改革,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整体效益就在社会中得不到展示,走向社会的中文类人才也得不到最大程度的重用,所以要对专业课程体系的实用性和人文性进行有机结合,注重人才技能培养,以求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三、汉语言文学教育解决对策

(一)理论联系实践教学措施

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是缺乏科学性的,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联系,要将理论研究工作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在教学的实践中进行思考,修正教育理论,再应用到教学中进行验证,通过这样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使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创新,使教学方法在理论的指导下改进,通过总结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反馈,进行分析和总结,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对教学工作进行调整。

(二)深入领会教育理念

在日常的教育实践中,要结合课改要求,深入领会教育理念,准确把握住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核心内容,探索新的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自身素质的教育教学方法。要认识到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这就需要全体教师对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方向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学习,把提升学生应用汉语言文学的能力作为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终极目标,并将这一目标深入领会并创新发展。

(三)提高教师教学技能

为适应新形势下的课改需要,必须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首先,要不断探索新的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创新能力的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要转变教师角色,让学生主动参与,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其次,要时刻保持一种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培养和社会需求相适应。

(四)完善课程结构

汉语言文学教育要依照国家教育方针和发展方向进行课程结构的完善和调整,在建立好师生道德体系的前提下,着眼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构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系时,我们要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重点培养学生的汉语言文学素质,为学生创造自主发展空间,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四、总结

在汉语言文学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探索新对策来解决教育中存在的不足,要与时俱进,创新教育模式,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传承和发扬汉语言文学,展现其惊人

魅力。

参考文献

[1]钟鹏举.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语文天地,2013 (5).

作者简介:李丰,男,1972年生,甘肃榆中人,大学讲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就职于白银市工业学校,方向为中职语文教育。

12.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思考 篇十二

1. 古代汉语言文学

中国古典文学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 很多文化典籍都是用古汉语写成的, 绝大部分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学生没有真正的通读过四书五经, 更别说那些浅显易懂的古书, 就算有很少部分人去精心研读, 也没有人能够完全掌握其中真正的内涵, 精读好古书中的每一句话并渗透其中。

2. 现代汉语言文学

很多学生对于现代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更多地是为了应付考试, 偏离了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的正常轨道, 再加上很多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能满足当前发展形势, 不能更好地弘扬我国汉语言文学的精髓, 让学生错误地认为汉语言文学就是会写字、会读书、会理解即可, 不用耗费太多的时间在汉语言文学上。

3. 外国语言的冲击

学生学习其他外语的时间远远地超出了学习汉语言文学的时间, 考学和进修都需要加试外语能力, 凡是求职、面试大部分公司都会看英语四六级成绩, 学生不得不耗费更多的精力在外语上, 往往忽略汉语言文学。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一直处于一种枯燥乏味的环境中, 被动地接受着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知识, 主体地位并不突出, 很多学生甚至出现了厌学的情绪。这种学术型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都是学术型人才, 这样的培养模式并没有给学生自我成长的空间, 一直制约着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 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发展形势。

二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思考

1. 加强古典文学的教育

以西方的教学为例, 西方在教学过程中从来没有放弃对古典文学的教育, 学生不仅学习到了很多文史哲所遗留下来的经典, 还学习到了为人处事的精髓。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我们的语言文化已经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活着的语言文化, 就应该更好地把它发扬光大。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汉语言文学的兴趣, 就是需要在古典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 重视培养学生品读诗词歌赋的能力, 可以进一步提高创作的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应积极探索自学古典文学的能力, 激发学生积极创作。

2. 加深现代文学的教育

在现代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 重视培养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探索、运用的能力, 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汉语言文学的实践讲座, 兼顾学生的文化知识、实践工作能力。在现代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 积极地让汉语言文学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充满正面的情感意识, 真正陶冶学生的情操, 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并采用有效的现代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法, 活跃课堂氛围, 建立良好的师生间之间的互动, 完成现代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学习, 提高学生专业素养, 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3. 积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完成汉语言文学的专业教学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生动形象、图文并茂地把文字、图像、声音与专业教师的讲解充分融合到一起, 积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这样不仅把文学作品中所要表达的场景真正地展示在课堂中, 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真情实感, 让学生在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过程中, 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获得最佳的感知体验。建立学校专属的汉语言文学的资料库, 为学生研究汉语言文学提供专业的研究成果, 提高学生自学汉语言文学的能力。

4. 渗透德育的教学

专业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积极渗透德育教育, 针对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色, 培养学生热爱汉语言文字的情感、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 增强爱国主义的热情。把汉语言文学的教育工作带入到学生精神层面,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提高学生自我约束的能力、形成科学的判断力, 达到良好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

5.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只有汉语言文学的专业教师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过硬的业务水平, 才能促使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应该在古典文学、现代文化、国外文学、现代汉语等方面多下功夫, 熟练掌握汉语言文学相关的知识系统、理论框架。还应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掌握最新的教育资讯, 获取更多的专业知识, 吸收更多的专业理论, 用自己现有的知识体系, 构建出新的教学方法、教育思想, 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汉语言文学提供专业引导。

三结束语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 给当前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工作契机。整合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系统知识, 创新好教学方法, 现代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才能彰显其独特魅力, 不断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并让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趋于领先的水平。

参考文献

[1]丁春美.闲, 成就了文学——兼反思当今语文教育[J].语文天地, 2011 (14)

[2]刘卫锋.把脉“被生病”的语文教育——一种语文教育改革论的分析与思考[J].江苏教育, 2011 (13)

[3]陈敏华.语文研究:何以旗号那么多[J].湖南教育 (中) , 2011 (8)

上一篇:初中感恩国旗下讲话稿下一篇:现代数学教学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