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报告

2024-06-22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报告(共9篇)(共9篇)

1.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报告 篇一

当代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状况问卷调查

亲爱的同学:

你好!为了了解我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与学的现状,我们特进行此项调查。回答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请您根据个人的实际状况和真实想法作出回答即可;问卷无需署名,对于你个人不会产生任何不良影响,这些调查将作为我们研究的依据对于你的合作,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一﹑个人基本状况﹙请在符合您实际情况的项目编号内划“∨”号﹚

1.您的性别:

(1)男

(2)女

2.您的年龄:(1)18-20

(2)21-22

(3)23-24

3.您所在的年级:

(1)大一(2)大二(3)大三(4)大四 4.您所学专业的类型:

(1)理工类

(2)工商管理类

(3)人文艺术类(4)计算机类 5.您的政治面貌:

(1)共产党员(2)预备党员

(3)共青团员(4)群众

二、对时政关注状况

1.您对国际、国内时事是否关注?

(1)经常关注并关注各个方面(2)一般关注,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3)偶尔关注(4)从不关注

2.您平时获知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途径是﹙多选题﹚___

(1)广播电视(2)报刊杂志

(3)网络(4)其他

3.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了解程度?

(1)非常了解(2)一般

(3)不了解(4)一点也不了解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您最关注的方面﹙多选题﹚___

(1)政治(2)经济

(3)文化(4)社会建设

(5)生态文明建设

5.您目前最关注的社会问题是___

(1)就业问题(2)住房问题

(3)社会治安问题(4)社会公平问题(5)其他___

三、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与学

1.您认为大学是否应该开设思想理论课?

(1)十分必要(2)无所谓

(3)完全没必要(4)不清楚

2.您认为目前大学思想理论课的效果怎样?

(1)效果十分明显(2)一般

(3)很差(4)不清楚

以上

(4)25 3.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是___

(1)要课程及格

(2)提高政治理论素养

(3)增长学识(4)对自己将来工作有用(5)其它___ 4.您认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我们自身是否有帮助?(1)帮助非常大

(2)比较有帮助

(3)帮助不是很大(4)没有任何帮助(5)说不清楚,因人而异 5.您对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否满意?(1)十分满意(2)比较满意(3)一般(4)不满意

6.您认为造成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现状的原因是?(1)教材内容(2)教师教学能力(3)个人态度(4)其它___

7.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表现如何?

(1)认真听讲作好笔记(2)只听不做笔记

(3)不太听,做别的事(4)老师讲得好就听,否则不听

8.您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哪些方面有待提高?(1)教学内容(2)教学手段(3)教学方法(4)其它___

9.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可多选)___(1)增强讲课的趣味性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2)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讲授多结合实际

(3)多一些社会实践(4)尽量采用小班教学(5)其它___

10.您认为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义在于

(1)仅仅是教学环节的需要(2)必要的意识形态教育(3)提高大学生理论水平(4)没有意义

11.您最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1)专业理论素养深厚(2)幽默风趣(3)关心学生

12.为了提高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您对老师有何建议?

13.为了学好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您认为您应该怎么做?

14.从学生角度,您认为国家及社会如何才能做好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报告 篇二

一、部分大学生思想偏差的具体表现

1. 在国家层面, 一些学生忧患意识淡薄, 对国家的前

途、民族的命运和人民的利益缺乏理性而深刻的关注和理解, 容易走上极端或误区, 不能够把自己的前途和祖国的命运结合在一起;一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和排斥, 缺少民族本位意识, 且在受西方文化认识肤浅表面化的影响下, 盲目崇拜西方文化, 哈韩、哈日、哈美, 追求一些所谓的时髦、时尚, 走入了庸俗化的误区。

2. 在社会层面, 一些学生是非观念淡薄, 缺少对社会

基本伦理价值的是非辨别, 缺乏正义感、社会责任感;重个人、轻社会, 重感官刺激、轻精神升华, 重索取、轻奉献;诚信度下降, 抄袭作业、贷款到期不还、失信行为时有发生;分享合作观念不足, 团队协作意识差。

3. 在家庭层面, 一些学生个性强, 自私, 心胸狭窄, 情

感淡漠。上大学前, 除了读书学习之外, 很少参与社会实践和劳动锻炼, “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 缺少自立、自理能力。由于受中国独有的教育观、家庭观等一系列相关因素的影响, 作为独生子女的他们对自己过分关注, 由此形成“别人为我做任何事情都是理所应当”的想法, 很少考虑“我应该为别人做些什么”。

4. 在学校层面, 一些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 动力严重

不足, “不求精益求精, 但求蒙混过关”, 求知欲不强;自律、自主意识淡薄, 难以形成成年人应该具有的对自己负责的学习态度;在交往中对别人要求苛刻, 缺少宽容、理解;职业意识缺乏, 对前程、职业缺少规划、思考, 宁做“啃老族”和“月光族”。

5. 在个人层面, 一些学生缺乏对“生命”的正确理解,

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不明确, 对自己的人生和发展缺乏清晰的规划;渴望被理解, 但又不愿主动去理解别人或为别人着想;心理发展滞后, 部分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心理承受能力差, 极易情绪低落、意志消沉, 因为一些小挫折就失去学习和生活的动力, 甚至有离家出走、轻生等过激行为。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偏差的产生原因

1.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 日益融入经济全

球一体化的辐射影响, 许多标榜“自由”、“个人”的思维泛滥;由于网络时代信息流通的自由、即时等特点, 我国主流价值观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这种冲击有些是积极的, 但不乏消极、腐朽的;再加上我国原有经济体制、管理体制、法律法制等制度层面在新形势下的某些方面仍需调整和完善。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 导致一些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处于无序和混乱状态,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沉渣泛起。当代大学生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成长起来的, 经历了价值观念上的冲击与调整的全过程, 他们在感受到经济发达、科技进步、信息共享所带来的积极影响的同时, 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现代社会中“自我异化”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一些大学生过度关注自身利益或体验, 漠视国家、社会和群体, 逃避或无视自己作为社会人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2. 社会思潮的浸染。大学不是与世隔绝的孤岛, 它有

“象牙塔”式的理想国的图腾意义, 但是也和社会互动、融合:一方面, 它用精英文化和自身的理性精神影响着社会, 另一方面, 社会上损公肥私、损人利已、见利忘义、违法乱纪、挥霍浪费等行为也会对高校造成“反溯式”的侵袭, 尤其在一所高校或某些大学生思想没有理性、独立的定位之前, 冲击更具有灾难性。

3. 家庭教育的缺失, 即溺爱、单纯重视技能、忽略孩

子的独立性和平等性、忽视孩子责任感的培养等四大缺失。由于国情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这种家庭结构导致祖父母、父母的溺爱。由于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思路的影响, 家长的注意力多放在子女的健康、学习等方面, 而缺乏对孩子人格独立性、思想品质等方面的培养, “重智轻德”的尤为表现突出。

4.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不足。学校是大学生思想

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和主战场, 但往往只是依靠教师的课堂讲解和引导的途径, 其形式说教多于践行, 虽然也组织参观爱国主义基地、升国旗、成人仪式等活动, 但多流于形式, 并且往往难以持续;常常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归结为社科部等部门的事情, 全员育人观念的践行有待深入。

5. 大学生个人要求不断降低, 自我管理缺失。大学期

间应该是实现成人化思维和科学负责规划人生的黄金时期, 但由于缺乏对大学阶段任务的清醒认识, 或者无法从高中阶段的管理模式中解脱出来, 他律强于自律, 或者由于高中时候的优势心理荡然无存, 许多大学生迷茫了:他们或陶醉于网络世界无法自拔, 或沉迷于花前月下的恋爱;厌倦学业, 旷课、挂科成为家常便饭;攀比吃穿、刻意追求高档、奢侈, 而浑然不顾父母的艰辛, 甚至部分学生生活作风萎蘼。这些现象导致了社会对大学生素质的日益怀疑、批评, 大学生“天之骄子”的健康形象荡然无存, 成了道德缺失的“典范”, 这不可不谓是对大学教育一个辛辣的讽刺。

三、当代大学生思想偏差的解决对策

任何一种成功的教育, 都是一个综合性参与的结果, 当代大学生的成人成才教育, 也同样离不开社会、家庭、学校及其本人的全面参与。高校在其中应该发挥以下优势:

1. 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力度,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统领全局, 帮助学生提高政治觉悟和思想认识水平, 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在学生中开展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活动, 努力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此处的理论学习不仅仅指以往的知识普及或政治形态的灌输, 而是应该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哲学、历史发展哲学、社会伦理等理论贯彻其中,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发展观、伦理观、价值观。应该说这是一次将社会发展理论与个人价值观的成长定型结合的尝试。

2. 在上述基础上, 认真讲解《学生手册》等校规校纪,

使得每位学生及其家长了解、理解学校的各项具体规定, 为以后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做到大事上有制度、用制度, 使规章成为统一的管理标准;利用主题班会时间, 用各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各类教育, 如“诚信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育”、“法制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等, 教育学生自律自爱, 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和道德观念, 并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强、负责、乐观、宽容、合作等优良品格。

3. 开好职业规划设计课程。借助霍兰德兴趣测验量

表、气质类型测验量表、职业锚、“SWOT”分析等心理测量工具, 帮助大学生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 根据客观现实条件来调整个人需要和心理期望, 避免心理上的焦虑不安或松懈情绪, 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并且利用课程帮助学生尽早树立人生奋斗目标, 进而使之能为目标进行科学、有序、可行的人生、学业设计与规划, 帮助学生充实地度过大学生涯。

4. 对学生进行持续、正面的素质养成教育, 鼓励、引

导积极向上的班风、学风。对学习状况进行跟踪、了解和监督, 维护良好的学习秩序。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 强化他们的学习意识, 倡导灌输终身学习的思想, 鼓励学生进行自学考试、单证考试等其他考试, 提高自身技能, 增强就业能力。

5.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主要有三类:一是思

想教育类, 如主题班会、党团组织生活会等;二是学习类, 如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等;三是文体类, 如圣诞晚会、假面晚会、歌咏比赛、各项体育竞赛等。竭力创造互相沟通、交流的机会, 最为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树立一种积极的姿态去面对挫折与压力。

此外, 应该重视社会和家长对学生教育的参与。如邀请社会成功人士对学生进行直接的交流, 用正面而真实的事例引导学生;重视与家长的联系和互动, 双向管好学生。通过家访、面谈、电话、短信等方式直接与家长建立长期联系, 及时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 介绍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经验。同时也应正视家长反馈的某些意见。

总之, 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化工程, 不仅需要纵向的延伸贯穿, 而且需要横向的渗透覆盖。我们只有构建全方位、长期限的工作机制, 才能形成适合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强大合力, 才能真正杜绝大学生思想偏差的出现, 最终完成高校完整意义上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李保民.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分析及对策.美与时代, 2008年第7期.

[2]吴昌政.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形成的环境缺失.中国科技信息, 2006年第3期.

3.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报告 篇三

[关键词] 深层次的问题 德育教育重要性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深入,我国社会生活方面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既激发了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唤起学生自立、自主、自强和竞争意识、民主意识、主人翁意识,同时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也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把集中教育和经常性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突出思想政治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首要位置,解决学生中深层次的思想问题,还有许多理论和实践上的问题有待解决。为此,我对我院全体学生(指应届初中和高中考入我校的同学,不包括在职培训班、代培班、三年级实习生也不包括在内),做了一次问卷调查,以期能摸到学生的思想脉搏,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为有关部门和马列主义理论课教学提供一点资料和信息,使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能更紧密地结合学生的实际展开,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强大威力。

1.调查的有关情况

这次问卷调查共分四个部分,二十一个小题,调查之前言明:不与学习成绩挂钩,不影响德育考核,采取无记名方法,要求每个同学按自己真实想法回答提出的问题。

在调查过程中,实际发出调查卷1500份,(占应调查人数的95.2%),回收调查卷1485份,回收率为91.1%,回收调查卷经审核没有剔出无效调查卷,即有效调查卷为1485份。

2.调查结果分析

2.1对党的认识

通过调查,我们高兴地看到,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是明显的,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是积极向上的。统计结果告诉我们:有83.5%的同学认为:“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才有希望”;有66.7%的同学对党风和社会风气根本好转表示相信和抱有希望;有51.8%的同学表明态度:“要积极争取加入党组织”。这一切都告诉我们:随着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运动的展开,绝大多数青年学生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一历史性的结论有了更为明确的认识,对“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而也更加坚信: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同时也说明,我们已经从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前几年思想政治工作受到的削弱,正面教育软弱无力,以及整个社会生活中一手软,一手硬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有了新的转机。不过这并不是说思想政治工作已经做的很好了,可以松口气了,调查结果表明,学生中还有一些令我们忧虑的思想问题:如有27.5%的同学认为:“不可能使党风和社会风气从根本上好转”。(特别要说明的是,其中有些同学在回答下面的问题时又积极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有18%的同学入党、入团是为了对将来的就业和提拔有好处,还有10.2%的同学认为:“过去应该坚持党的领导,今后则不清楚或应该实行多党制”。这说明一个不容我们忽视的问题,不正之风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大敌,它严重地影响了党在青年一代心目中伟大的形象,导致有些同学产生了想通过党组织、利用执政党的地位为自己捞取好处的想法,有的同学对坚持党的领导产生了怀疑,甚至有的同学有了否定党的领导的糊涂观念。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加强马列主义理论教育,消除青年学生的思想疑虑,解决他们中存在的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帮助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2.2对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

社会主义建设是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需要亿万人民长期不懈努力奋斗。因而,社会主义学校能否培养和造就千百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就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高校担负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任,而要想培养出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良好的品行修养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一代新人,有赖于通过艰苦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来完成。长期以来,各级各类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合格的人才,成效是明显的。通过横向比较,也使学生认识到,建国五十多年来,我们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这对他们的思想触动很大。因此,调查中有89%的同学认为:“中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有73%的同学认为,只要我们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把经济和其他各项建设搞好,完全可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优谁劣这个重大是非问题上,有82%的同学认为:当代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科学技术比我们先进,劳动生产率你我们高,生活比我们好,这有历史的和其他的原因,只是暂时现象,不能说明资本主义比社会主义优越。而2004年,只有25.7%的同学认为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有57.3%的同学认为一般。两次调查结果比较可以看出,近年来思想政治工作成绩是巨大的。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新形势下,两种意识形态,两种制度,决定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然会出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和探索,同时调查结果也说明,当前思想政治工作还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解决。第一,我们的工作还不够全面还有死角,或者说工作还不够深入。第二,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因此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不断研究新情况和新问题,要不断总结经验和克服不足,把思想政治工作搞的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既形式多样,又内容充实,开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2.3对人生的认识

从调查统计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待人生的态度是积极的,他们有理想,讲奉献,开始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所以调查中59%的同学把共产主义作为自己远大理想;他们特别敬佩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占59.5%),非常羡慕和敬重解放军与教师(两项合起来占6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等是他们最喜欢的格言。

不过,从答卷中也发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第一大学生成人化、社会化程度过高。大学阶段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交际范围的扩大和社会实践的加强,他们逐步开始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社会,审视人生,因此成人化、社会化倾向必然增强。但是由于大学生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生活阅历较浅,思想感情往往偏激,在这一长过程中,社会上某些错误观点和不正之风容易得到他们认同。第二,矛盾心理较为突出。我们发现许多同学选择了多个相互矛盾的答案,从累计结果看,他们特别痛恨“以权谋私社会腐败现象”,希望社会风气好转,又对一些不良之风倍加赞赏,体现了他们思想上的混乱和矛盾。他们把未来设计得多姿多彩,但一接触到实际有心灰意冷,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始终交织着思想与现实的矛盾和冲突。他们思想活跃,但又没有一个统一的、稳定的价值观和道德评判标准,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感到迷茫混乱,甚至不知所措。

产生上述两种现象的原因,总的来说是两方面。一是前几年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收到削弱,正面教育软弱无力,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没有树立起来;二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前几年改革开放中,一手硬,一手软,致使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得以泛滥,腐蚀着青年的心灵,社会上某些不正之风也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

高校阶段是青年成长的黄金时期,有是多事之秋,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工作是每个教育者的神圣职责。因此,我们认为,一是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切实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二是要净化社会大环境,加强廉政建设,净化社会风气,学校和社会紧密合作,共同做好工作,把我们的大学生培养成真正的“四有”新人。

2.4对马列主义理论课和学校管理的认识

在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马列主义理论课对广大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等各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不过我们也不能否认,马列主义理论课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自从考试制度恢复以后,许多学校不同程度的出现重知识、轻德育的倾向,政治课变成了升学拿分的工具,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去学政治。因此,政治课就不能发挥它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工程的一部分而应有的作用。到了高校后,升学的压力消除了,政治课在学生的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又降低了,但为了拿毕业文凭,还得硬着头皮学。所以,他们思想上对政治课的重要性并没有足够的认识,自然也就没有没有多少人愿意去学。调查结果看,仅仅有30.5%的同学对学校开设马列主义理论课“认识有必要,感兴趣”,竟有52.9%的同学不感兴趣,甚至有13.7%的同学认为“可有可无”。有15.7%的同学对现在开设的马列主义理论课程都不喜欢,课外喜欢读马列主义理论书籍的同学仅有2%。造成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政治课教师本身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调查中许多同学建议政治课要理论联系实际,要结合国内、国际时事,把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结合起来,不要把本来很有生命力的理论变成干巴巴的教条。这是非常合理的要求,也是对我们政治教师的严厉批评。他们要求作为一名政治教师,一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二要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了解社会,从而在教学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同时也要求我们政治教师要努力钻研自己的业务,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充实自己,提高业务能力,要言传身教,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成为学生言行的表率。

在日常生活和教学管理中,大多数同学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自由与组织纪律的关系,希望学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加强管理。如有54.5%的同学认为“学校应严格管理制度,强化管理”。有38.8%的同学希望“有严厉,但关心理解学生”的教师。从我院近几年强化管理的实践来看,效果也是明显的,为广大师生的教学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但是我们也发现:还有为数不少的同学不能以正确态度去认识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纪律,有39.2%的同学认为我们强化管理是“管得太多,说理太少,限制个人自由”,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总体来看我们认为有两方面:一是受“自由化”思想的影响,片面强调个人自由,而忽视了自由与纪律还有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的一面,因而在实践中不能正确的处理个人与集体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们在日常生活和教学管理中还有不完善、不科学的地方。

上述问题的存在,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解决学生中存在的深层次的思想问题;二是进一步强化管理意识,把学生管理作为一门科学去研究,不断完善我们的管理制度。从尊重、关心、爱护和理解学生的角度出发,把深切的“爱”贯穿在日常管理的“严”中;三是要认识到在青年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与严格的管理缺一不可,把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科学的管理结合起来,切实加强学校管理,优化育人环境,实现我们的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詹万生.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4.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报告 篇四

被调查人__________ 年龄 ______ 年段 _______ 专业 _________

为了了解我校大学生的消费问题,我们决定在身边的同学中进行一次消费的调研,请尽量如实填写,(不方便的可以留空)并祝愿您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一路走好。

一、客观题.您的月消费额大概为多少()

A.350 以下 B.350-500 C.500-800 D.800-1200 E.1200 以上

2.您每月饮食方面支出(包括零食饮料)大概为多少()

A.250 以下 B.250-350 C.350-450 D.450-600 E.600 以上.您每学期学习方面的花费(包括文具、书籍、复印、培训班)()

A.200 以下 B.200-300 C.300-400 D.400-600 E.600 以上

4.您是否有定期出去聚餐的习惯或请朋友吃饭的行为?如果有,平均每月用于这方面有()元支出

A.50 以下 B.50-100 C.100-150 D.150-200 E.200 以上

5.如果您是女生,您花在服饰和化妆品方面平均每个月的消费()

A 基本不花费 B.50 以下 C50-100 D100-200 E200 以上.您每月谈恋爱浪漫气氛“制造费”是多少()

A.我尚单身 B.100 以下 C.100-200 D.200-400 E.400 以上

7.您拥有手机吗?如果有,每个月话费支出为多少?如果没有,请回答下一题。

A.50 以下 B.50-100 C.100-200 D.200-300 E.300 以上

8.您每月用于通讯方面的支出为多少(仅限于使用电话卡的情况)()

A.20 以下 B.20-50 C.50-80 D.80-110 E.110 以上

9.您是否有打工的经历,如果有,或有此打算,目的是()

A.补贴日用 B.增长社会经验 C.赶时髦 D.渴望独立

E.闲着没事,干就干了.您花费的资金主要来自()

A.学子勤工俭学 , B.用休息日在外作家教 C 给企业打工 D.主要从家里拿钱,很少自己挣钱 E.其他:

11.您的家庭月总收入为()rmb

A.500(以下)B.500 — 1500 C.1500-3000 D.3000-5000 E.4000 以上.您觉得您现在每月消费情况如何()

A.高得惨不忍睹 B.偏高 C.刚刚好 D.偏低 E.低得一塌糊涂

二、问答.您的家乡是:____省(直辖市,自治区)_____ 市.您有没有在不知不绝中花去很多钱的体验?如果有,您觉得这部分花费是否必要?

如果您认为不必要或者很大一部分不必要,您能想出什么办法避免这部分花费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的消费市场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由于大学生年龄较轻,群体较特别,他们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一方面,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都对他们的消费有很大影响。特殊群体自然有自己特殊的特点,同时难免存在一些非理性的消费甚至一些消费的问题。为了调查清楚大学生的消费问题,我们决定在身边的同学中进行一次消费的调研,弄清楚大学生要花多少钱,花在了什么地方,花的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怎样改进……

二、问卷情况

见附录(含调查问卷和结果分析表格各一份)

本问卷共发放42份,收回有效问卷31份。发放以我们周围的同学为主,基本上做到了随机发放。

我们在下面对有代表性的几项进行了具体分析

三、数据统计和分析

1.总消费额

统计结果表明,消费额主要集中在350——500和500——800之间,对于一个基本上的纯消费群体,我们觉得这个结果略低。我们认为,合适的人数分布峰值应该出现在500——800区间,其他区间应该符合正态分布,两种极限情况a(350以下)和e(1200以上)的选择较少,倒是符合正态分布规律。

2.恩格尔系数

由表中数据可看出,饮食方面支出居于350——450的人数最多,“吃饭消费”占总消费的比例较高,因此,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恩格尔系数较高,这可能是这一群体的特点。虽然考虑到,这一数据受限于我们学校的物价水平,并且与个人饭量的关系较大,但还是可以反映福州地区大学生消费支出的大概情况。

3、通讯开支

随机问卷得到的结果,拥有手机的同学居然占到被调查总人数的三分之二强(这个数据尚有余地),可见大学校园手机的普及率之高。然后,在拥有手机的群体中,月花费高于100元的占到43,已经接近一半。对于这部分人,按照每条短信0、1元,话费每分钟0、3元计算,月平均支出在250元以上,就意味着每天要打十几分钟电话或是发几十条短信,显然,这些不是都有必要的。也就是说,在手机消费方面,不理性、高开销的情况还是存在而且颇严重的。相比之下电话卡的开支就比较小了以我们的感觉,似乎大一的时候电话方面支出较多,而大二除了极个别人外似乎这方面的支出锐减,而我们的数据也基本反映了这个特点,月支出在20——50元和20元以下的分别达到78,接近八成的同学每月都很少打电话,或每个电话时间较短。即使考虑到目前的手机普及率,大家这方面的消费还是比较的合理,这可能与在校生平时时间紧张有关。

4.打工目的方面

最高的选项是增长社会经验,可以看出,大部分人做家教的目的不在于经济方面,而只是为增加社会阅历,由这点也可以看出大家普遍的经济状况较好,有足够的资金应付日常支出。但是,我们也应该考虑一下这些资金的来源,于是我们设计了下一个问题。

5.生活资金来源及家庭收入

其实出这个问题之前,答案就在我们意料之中了,不过九成以上的被调查者资金主要是由父母或家庭提供这个数据还是说明了一切,这种情况是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普遍情况。很多社会因素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很多人居然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即使做家教,也不是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或是尽早经济独立,大家经济独立意识之差可见一斑。大部分同学的家庭月收入都比较高,因此,再回头看前面大额的、惊人的月支出,就也可以理解了。但是,我们还要问一个问题,是不是赚得多了,就可以毫无顾忌的大手大脚的花钱?

6.自我评价

结果显示,71的被调查者认为花销较大,与自己的预期不符。可是,大家又一直保持着这种花费势头,这也算是大学生消费心理脆弱的一定表现。

四、更进一步的思考

综合以上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已经过去,中国的大学学子目前正受到市场经济的强力冲击。在同一屋檐下的大学生群体,包容着具有多种经济状况和消费能力的个体,他们像鸡尾酒一般拉开层次,并且区分程度相对稳定。这种经济上的差异和分层不仅取决于他们不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而且也是地域经济差异性的反映。但是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在消费方面是有一些共性的特点的。

1.理性消费是主流

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据了解,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这是因为中国的大学生与国外的不同,其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资助,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这使他们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大约在400-800元之间,家境较好的一般也不超过1000元,而这笔钱主要是用来支付饮食和日常生活用品开销的。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他们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开始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他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他们非常关注的内容。总体来说上大学生的消费仍然处于“温饱”阶段,即吃饭穿衣仍然是支出的主要方面;但是这种“温饱”已经有向“小康”过度的趋势了(这点由我们日益增多的手机支出,潜在恋爱支出就可以看出)。

2.消费层次一定程度两极分化。

据调查,武汉大学生中其中年消费最高的达到28500元,而年消费最低的只有2100元。大学生年支出均值为8383.96元。这其中有92.7%的大学生把家庭供给作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占其总消费的70%以上。家庭收入越高,对学生的经济供给越多,构成大学生消费的一种特殊的奢侈格局,主要表现在旅游、电脑、CALL机或手机等方面的消费上。这点在我们的调查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增大,两极分化也比较分明,这在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下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3.丰富大脑不惜钱调查中我们发现:

由于就业单位对高学历的要求,现在一些大学生读完专科升本科、读完本科读硕士,成批量地买回参考书。还有一些学生则在读本专业的同时,辅修其他学科,为自己就业积累知识资本。在旁听课程、购买资料等消费项目上,他们出手大方,而且家长对此项消费的投入也是乐此不倦。

4.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女生更为突出

大学生的生活消费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至少有一个方面是共同的,即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以生活费用和购买学习资料、用品为主。在生活费用中,饮食费用又是重中之重,按照广州地区的物价水平,以学生在校每天消费十元左右用于基本饮食需要来估计,学生每月净饮食费需300元左右。

我们惊奇地发现,在被调查的12名女生中,66、7饮食费用在350元以下,有的为了保持苗条身材控制自己的食欲,有的为了节约支出不顾营养需要净选择廉价的饭菜;而19名男生中也只有84、2达到标准。当问及他们是否研究过自己的营养结构问题时,比如对“一杯奶养起一个民族”说法的认同时,90的同学表示认可,但不怎么在意。当我们把饮食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在讨论会上指出的时候,他们当中,尤其是女同学很多都承认自己对健康饮食知识了解不够。

5.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

在讨论会中,一些同学指出,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6.恋爱支出过度在调查和讨论会上我们发现,一部分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大约多支出100-200元左右,最少的也有50元左右,最高的达到500元(比如送名贵礼物给对方)。他们大多承认为了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这是让人感到忧虑的方面。有趣的是,传统意义上谈恋爱的费用支出一般由男方承担的局面已经完全被打破,而出现三种情况,即男方全部承担、男女方共同承担和女方主动全部承担,女生的恋爱支出甚至有超过男方的情况。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在当代大学生中被充分演绎7.经济独立意识较差,储蓄观念淡薄例如,取样调查中有7人根本没有作过家教,而且那些作过家教的同学里面,多数是为增长社会经验,以“补充家用”为目的的比例极低。显然,大家这方面的意识极为淡薄,比起欧美发达国家的同龄人16岁就要经济独立来说,差距较为明显。可是,换个角度思考,这也是我们提高大家经济意识的一个突破口,需培养和加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清崎曾经说过:“理财与你挣了多少钱没关系,它是测算你能留住多少钱以及能让这些钱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在讨论会上,当问及对理财的认识时,很多同学表示陌生。当问及一学期结束后经济情况如何时,大部分同学都坦然承认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计划范围,甚至有些同学还需要向别人借回家的路费,略有剩余的同学也想着如何把剩余的钱花完,只有极个别同学有储蓄的意识。

五、当前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偏颇的原因分析

当前大学生在消费上出现无计划消费、消费结构不合理、攀比、奢侈浪费、恋爱支出过度等问题,既与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关,也与家庭、学校教育缺乏正确引导不无关系。

1.今天的大学生生活在“没有围墙”的校园里,全方位地与社会接触,当某些大学生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时,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学校老师和父母的正确引导,容易形成心理趋同的倾向,当学生所在家庭可以在经济上满足较高的消费条件时,这些思想就会在他们的消费行为上充分体现。更糟糕的情况是,有些家庭经济状况不允许高消费的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不惜作出一些损人利己甚至丧失人格、法理不容的犯罪行为。

2.父母在日常生活消费的原则立场是子女最初始的效仿对象。有些父母本身消费观念存在误区,又何以正确指导自己的孩子呢?

3.学校教育环境对学生消费观念培养的重要影响作用。可事实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消费观教育还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研究不足“两课”教学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指导不够。由于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了解不够全面和客观以及课程设置等因素,与人生观、劳动观、金钱观、国情观等重要思想观念紧密相关的消费观的专题教育在思想品德修养课中没有充分开展,从而也难以达到真正的指导目的。

另外,校风建设范畴中普遍缺少倡导大学生勤俭节约生活消费观的内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除了在个人喜好、穿着打扮等较少方面比较注重突出个性以外,他们对于时尚品牌、基本生活用品、生活费用的额度等主要消费内容都具有群体从众心理。高校校风主要体现的正是学生的群体心理和行为特征。在校风建设上注重塑造和强化学生良好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

六、结论与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总体上处于成长健全期。他们在质量、价格、品牌、情绪等诸多影响购买的因素里面,他们首先考虑质量的因素,但更注重品牌与情绪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大学生充满的是感性而略掺有理性的消费观。而对于流行与时尚的追求似乎更是一个令人彷徨的十字路口。适度的追求是合理的。但过分的攀比会产生危险的影响。那么对于大学生在消费中产生的问题,我们能提出什么建议呢

1.增强独立意识,培养和加强理财能力现今的大学生需要懂得如何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那独立理财能力就成了重中之重。理财不是简单的四则运算,不是简单的收支平衡,它需要长期的理性基奠,个人盲目的冲动不是独立,是任性的表现,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脑中有独立的概念,更迫切的是独立的行动和理性的思考。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

2.克服攀比情绪攀比心理的形成不可避免。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呢?首先,我们应树立适应时代潮流的、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逐渐确立正确的人生准则,给自己理性的定位。大学生的确需要竞争意识,但并不是所有的事物我们都需要争,生活上次于别人,并不可耻,没有必要抬不起头来。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基本掌握了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趋势及现状。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大体上是现实的、合理的。但离散趋势明显,个体差异大,这主要是生源来自全国各地,由于家庭情况的不同和消费习惯的差异造成的。在以寄生性消费为主的大学生中,培养独立的理财能力、科学的价值观应是当务之急。

5.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报告 篇五

[摘 要]道德素质是人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水平的综合反映,包含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情操,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风貌。本文通过对广西师范学院长岗校区的大

一、大二男、女同学的调查结果,分析出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状况以及存在问题,并对存在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关键词]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状况

一、调查结果分析

(1)纪律方面

纪律是当代大学生在学校要求自己的准则,各个学校制定了不同的纪律来要求该校学生,使学生们能够有效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有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学生手册》以及《学生违纪处分条例》是本校约束学生行为规范的基本准则。在本次调查中,关于纪律方面的第2题,是否了解《学生手册》和《学生违纪处分条例》,有94.67%的同学选择了B、C项,即了解或熟读,仍有5.33%的同学选择了A选项,即不了解《学生手册》,总体情况良好,说明绝大多部分同学是了解《学生手册》的。但对于《学生手册》里要求的遵守情况令人担忧:在第1题关于作弊情况的匿名调查中,只有53.33%选择了C答案,即“没考虑过要作弊”;46.67%的同学选择了A、B答案,即“经常作弊”以及“很难的话会考虑作弊”。在第11题中关于迟到、翘课的问题中,有70.67%的同学选择了C.“除了非常非常紧急的事情才会选择翘课”,另有29.33%的同学选择了A、B答案,即“想翘课就翘”、“没啥重要的事就翘”。对于上述几个问题的分析,得出结论:绝大部分同学都明白有关的纪律规定,但是遵守情况不是太理想,自我约束力不够。这也反映出,部分当代大学生在行使自己的权利同时,不喜欢按有关规定去很好的约束自己,只希望按自己意愿行事,为所欲为,最后却有可能触犯了学校的规定,受到学校的处罚。学校定出的规章制度是为了大家能更良好的约束自己,重点不是顺应学校,而是能做一个有诚信、有道德的人。

(2)文明礼貌方面

“人之所以为贵,以其有信有礼。”——张九龄。文明礼貌将影响到一个人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所以,一个人拥有良好的文明礼貌,可以增加自身在社会的影响力,提升自己的素质与表现。在校大学生拥有良好的文明礼貌对于日后的发展、就业至关重要。本次调查也有关于文明礼貌的问题,在第6题中,开会是否注意把手机调为震动或静音状态,93.33%的同学选择了B或C,即除了偶尔忘记调,其他时候开会的话都会记得调为静音或震动。仅有少数的6.67%选择了A答案,不在意手机是否调到静音或震动。在第9题关于开会穿着得体情况中,有94.67%的同学选择了一般都会穿着得体,其余5.33%不介意着装。上述说明了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还是有良好的文明礼仪素养,但仍应加强文明礼貌方面的建设,使大学生真正的成为一个知书达“礼”的栋梁之才。

(3)环保方面 环保是当今世界上备受关注的问题,随着人类的活动的加剧,引发了很多环境问题,例如赤道上空臭氧浓度的逐渐减少,导致世界厄尔尼诺现象的频繁发生,各地气候反常,对此,环保行动势在必行。环境保护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国家的宏观调控,小到我们日常的一举一动。我们在本次调查中,就环保的问题对同学们进行了提问。在第7题中,就是否有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的行为进行了提问,有74.33%的同学保持了良好的环保习惯,选了C选项“从来不乱扔乱吐”;但仍有26.67%的同学不太注重环保,其中22.67%的同学选择B选项“有人监督我就不扔,没人随意”,4% 的同学选择了A选项“想扔就扔”。在第8题中,遇到水龙头、电灯忘记关的情况是否会关上,有84%的同学选择了都会关上,16%的同学选择了A、C选项,即“看心情”或“懒得理”。从本次的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同学有了环保意识,但仍有少部分同学虽然有了环保意识,但由于各种原因而不愿投身于环保的行列中,选择了保持观望的态度。环保人人皆知,但是实践起来却是另一回事,说明了环保离深入人心仍有一定的距离。社会应加强环保的宣传力度,开展各种环保活动;各学校也应加强对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力度,增强整个社会的环保意识,使社会、世界上环保观念真正深入人心,一起来保护我们唯一的地球。

(4)责任感方面

“倘若公民平时没有点急公好义的社会责任感,大难临头时争先恐后,只顾自己地乱冲,后果真不堪设想。”——萧乾。责任感是构建整个社会的基础,只有有了对一个国家的责任感,才能支撑起一个国家;只有有了对家庭的责任感,才能有一个美满的家庭;个人只有有了责任感,才能具有驱动自己一生都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才能感到许许多多有意义的事需要自己去做,才能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才能真正得到人们的信赖和尊重。在我们这次调查中,第5题“坐公车时,发现有小偷,会怎么办?”,有72%的同学选择B“偷偷告诉被偷的人或旁边的人,让他们处理”,有14.66%的同学选择了C“大声呼叫”,另有13.34% 的同学选择“反正偷的不是我,何必多此一事”。在第10题对于“捡到手机、饭卡怎么办”的问题时,有65.33%的同学选择C“上缴或交还失主”,有34.67%的同学选择A、B“自己拿走需要的”。从上述调查结果看出,大部分同学有强烈的责任感,但对于有可能对自己构成威胁或有益于自己的机会时,有部分同学会选择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而置责任于不顾。趋利避害是自然的本能,但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必须要努力克服逆境,才能在将来好好建设社会,造福人类。

(5)公共道德方面

社会公共道德是一种与个人德行相对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它的表现形式是人们对善与恶、荣与辱、美与丑等现象的认识、判断能力。它是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是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的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成员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秩序、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无外乎从小方面来说,讲礼貌、爱护公物、尊重他人、信守诺言;从大的方面来说支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传播文明新风,规范网络道德,保持生态平衡等都是公共道德要求的一部分。[1]对于这方面的问题在我们的调查中,第3题“在公共场合是否有过插队现象。”有52%的同学选择C“算了啦~长就长,玩手机慢慢排”,另有48%的同学选择A、B“经常插队”和“看情况,人多就插队”。而在第4题中“在坐公车时是否会给老、弱、病、残、孕让座?”有89.34%的人表示会选C“一定会让座”,只有10.66%的同学选择A、B“不让或者看心情”。对于第12题“上厕所后是否冲水?”有90.67%的同学选择C“冲,后面洗洗手就好”而仅有9.33%的同学表示“本来就很脏,懒得冲”和“如果阀门干净就冲”。从上述的情况来看,大多数的同学在公共道德方面都能符合基本的道德规范,只有极少的同学不能做到这些;而对于涉及自身利益问题,而又耗时较多、繁琐的事情,如排队、闯红灯等,就有较多部分的人会先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再考虑遵守公共道德规范。这是一种很不好的现象。说明同学们的道德水平虽然有所提高但对自身利益过于看重。为了避免公共道德陷入危机,我们应该遵守和维护公共道德不被人们所遗忘,形成好的社会风气,同时也要加强价值观念方面的建设。

(6)助人成本的思考

除了上述题目外,我们还增设了一道讨论题:在彭宇事件发生后,在网络上引发了关于助人与助人成本的讨论,有的网民明确表示不敢再扶跌倒的老人,要扶也要先拍照、找证人后才敢扶,网络上有不少网民赞成这一观点。也有人反对这一观点,认为见义勇为本来就是中国传统美德,见到跌倒的老人扶起更是天经地义,即使冒着被误会的风险也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出现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显示出现代人们的价值观的偏差与法律的不健全,但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会有怎样的观点呢?

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发现大多数的同学对于有老人跌倒的状况,是赞成网友第一种观点,要有完善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清白才会选择帮助老人,某同学写道:“防人之心不可无,现在社会上年轻人帮助老人而反被冤枉误会的现象不少见,但是爱心是不可磨灭的,当有老人跌倒时,我们理应义不容辞上前扶起,至于拍照作证,还是很可行的,不过社会的诚信仍需加强。”“拍照作证,可以理解,也许我也会这样做,既自保,又帮人。当整个社会的诚信面临危机,我们需要的不是一味指责,而是理解,并且想办法解决。”另一位同学写道。还有一部分同学坚决坚持正义与道义,“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未来的接班人,我们不能因一些原因而不敢扶跌倒的老人,所以对某些网民的偏激做法表示反对。”一位同学写道。还有一位同学写道:“好人一生平安,扶啊!拍照不是多此一举吗?不是每个人都想坑你的,社会上绝大部分是好人,不过还是要低调行事。”从众多的调查卷可以看到,绝大多数人还是有着一颗中华传统的美德之心:助人为乐之心,但是面对与现在社会上屡次发生的事件,他们也表示无奈,感叹于现在道德的缺失。他们选择帮助别人时拍照作证,这并不是指他们道德的沦丧,而是他们还有一颗真诚的助人之心。助人,不是一味想着别人,而是要在想到别人的同时还能保护好自己的权益不受侵犯。在现在法律还未健全的情况下,拍照作证或许是他们最好的保护自己的方式,只有国家的法律健全了,人们才能够放心地见义勇为,热心助人。每个人再多一点信任,真正的以事实说话,不去诬陷、误会有心帮助自己的人,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一个和谐、美满的社会。

综上,调查结果显示,现在大学生道德素质意识整体上良好,道德素质较好,社会责任感较强,但是有些调查结果则不尽人意,大学生社会道德意识还有待加强和提高。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出现不良问题的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的情况,总体来说是好的,但是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良的问题,有少数人缺乏基本的社会道德意识,还有一些人明明知道道德的要求和规范,但由于个人的利益问题而对社会存在的道德问题现象视而不见,甚至自己也去参与其中,从而出现了道德的“伪善者”。针对大学生出现的道德危机,我们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大学生道德品质下降,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诸多现实的原因。这些道德问题现象的出现屡见不鲜的原因是什么呢?通过我们小组的调查、讨论、研究、总结后得出以下几点原因:

1、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传统的道德要求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导致了道德对于现代人规范效应的脱节。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甚至缺失,也是一些人钻法律空子,以伤害人民利益来谋取暴利的原因。在法制领域,目前我国还没有相应的对于道德败坏的惩罚机制,道德虽然在观念上得到尊重,但在现实中却没有明显的约束力。

2、受到不良的社会风气的带动。个人易受到集体的影响,使道德观受到集体中存在的不良风气的错误引导,进而使个人乃至集体的道德、价值导向一个错误的方向。社会中的失信之风和不完善的信用体质,被有些大学生所接受和效仿,直接造成了大学生的道德及诚信度的下滑。在日常生活中,眼花缭乱的虚假广告、随处可见的假冒伪劣产品;一些单位搞形式主义、浮夸虚报欺骗„„社会中的不道德、不诚信的现象如此泛滥,即使在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也难免不受影响。

3、学校对学生的道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亦或者是注重面出现偏差。某些学校为了减轻教师负担、保证学生学习时间,减少或不开展道德方面的教育课程、讲座。尽管有些学校在不断将开展道德方面的教育,但往往也只是注重受教育者的道德理论教育,而不够重视学生道德行为实践方面的培养,教育方式、方法简单,大多以灌输、说教为主,使得道德要求的准则只停留在纸面、口头上。

4、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在诚信意识和行为上不能成为子女的榜样。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家长一般

只重视儿女在学校的成绩,要求儿女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抽时间来学习,忽略了儿女在社会道德方面的培养、学习。特别是从计划生育实施以来,有些家庭对于独生子女的过于溺爱,处处呵护,使得儿女从小养成以自己为中心的人生观,缺乏对他人、对社会的关注,从而对道德的整体认知出现偏差。

5、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有些人社会责任心不够强,平时不注重自己道德修养的建设和培养,导致自己的道德出现偏差。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拥有自己独立思想的个体,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所以个人原因尤其重要,总结出如下几个主要表现:

①过于注重自我,集体意识淡薄。

②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世俗化、功利化的趋势 ③诚信观念淡薄,道德标准偏低

④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存在差距,知、情、意、行不统一 ⑤缺乏政治信念和社会责任感 ⑥自我调控能力较差[2]

三、提高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对策

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力军,拥有一个良好的道德水准尤为重要。所以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道德指向来引导大学生,使大学生的道德观念走上正确的道路,其意义尤为重要。我组的成员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人民的(特别是当今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

1、从国家方面来看,建立好完善的法律、道德体系。制定好统一法律、道德的标准,把道德的具体规定列入有管的制度中去,加强执法力度,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以德治国、德法兼并。拥有良好的法律、道德体系才能更好的约束人们的行为,使整个社会更加和谐、美满。国家建立个人诚信道德记录系统,从个人受到完全法律效应年龄(或年满16周岁)开始记录,由学校、社区、相关单位等负责记录。让诚信道德与个人利益切身相关,使个人增加对道德的自律意识。

2、从社会方面来看,“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合理吸收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一些不符合现代社会的传统观念的糟粕文化及时去除和改进,以解决新出现的道德问题,与时俱进。同时要加强社会的舆论的监督和导向作用,利用传媒、公共刊物对思想道德的建设进行宣传,呼吁人们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对不良的现象要及时曝光,政府机构及时做出相应的措施。

3、从学校方面来看,除了开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之外,在校园之中也可以适当开展道德方面的宣传活动,使广大学生能够感受到道德与生活密切相关,从而能在思想深处建立起道德的准则。对于一些道德的楷模给予适当的奖励和表扬,而不是让遵守道德的人自己从内心安慰自己。将平时道德行为作为学生成绩的考察项目,由老师、同学共同参与评分,使道德教育上升到实践层面。

4、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对于孩子建立起自己正确的道德观至关重要。民政部门应对新婚夫妇做好思想教育工作,使即将为人父母的夫妇了解更多教育自己儿女的正确方法。

5、从个人方面来看,个人应该建立起正确的道德观与金钱观,使道德与金钱观不相互冲突。对于他人做出不道德的行为要用于指出并以此告诫自己。增强自制力,培养良好地集体观念,言行统一,自觉在各方面提升自己的素质,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

结语

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状况基本上还是好的,除了少数大学生在道德方面存在思想偏差,大多数大学生的道德观念还是走向了一个正确的道路。不可否认,现在价值的取向对道德方面有一定的影响,但还是有很多大学生选择坚持正义,保持着自身的道德界限。教育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个人对于道德的认识,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端正自己的态度,培养起良好的价值观,时时事事考虑到自己的言行,多多思考一下道德问题,是否符合整个社会普遍承认的道德准则,以自己的道德进步为整个社会的道德进步更添一份力。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26-128.[2]张斌.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分析及引导[J].教育与职业杂志,2007,(18):97-98.作者:姓名 学号

6.当代小学生消费状况问卷调查报告 篇六

当前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长给子女的零花钱越来越多,人们的生活标准、消费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些家长认为,自己小的时候没有条件达到所需的物质,现在有条件了,就应该满足子女们的要求;有些家长整日忙于事业,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习与生活,只能在经济上无限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铺天盖地的消费广告难免对缺乏判断力和自制力的小学生们产生刺激和误导作用,我们的身边出现了一批批“出手大方”、满身名牌、追求享受攀比的小款爷、小公主。在热闹非凡的大超市里,孩子们大肆购物,家长在旁边忙不迭地付钱;在香气扑鼻的肯德基、麦当劳里,孩子们大啃鸡腿汉堡,家长们坐在一旁喝着矿泉水;在新潮的名牌运动休闲鞋帽商场里,孩子驻足不前,家长紧皱双眉;在富丽堂皇的饭店酒楼里,孩子过生日喝五吆六,家长跑前跑后……这一幕幕情景发人深省,又令人担忧……近期我们在扬州市区范围内,以部分小学生及家长为对象,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希望通过本次调查活动了解当代小学生的消费状况、影响他们消费行为的因素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我们的建议。

调查小组人员如下:

组长:xx

成员:xx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组的10名成员均来自育才小学五(5)班,我们分成若干小分队,利用双休日和放学后的时间,在市区文昌广场、肯德基文昌店、部分小学校园门口开展了调查活动。本次调查我们共发放了家长问卷和学生问卷各50份,收回有效家长问卷47份和学生问卷48份,其中98%的调查对象为扬州市区小学独生子女及其家长。问卷形式为单项或多项选择,问卷内容涉及家庭收入状况、学生零花钱的`来源、数量和支配方式,家长为孩子的日常支出、平时的消费习惯等多方面内容。经过问卷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调查结果:

(一)大部分家庭对子女的消费有一定约束

调查对象中,月收入4000以上的家庭占46.8%,3000—4000元的占36.17%,500—1500元的占4.25%、1500—3000元占19.15%,家庭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只占6.38%,被调查对象中,低收入家庭只占少数。

在这些家庭中,除了3名同学平时没有零花钱外,大部分小学生都有一定的零用钱可支配,其中62.5%的同学每月零花钱在50元以内,16.7%的同学每月零花钱在50—100元之间,有8.3%的同学每月零花钱在100—150元之间,150元以上的只占8.3%,

每月为孩子的零食饮料支出,60%以上的家长控制在100元以下,超过100的占40%左右。

可见小学生每月零花钱的数量并不和家庭收入成正比,不管家庭收入如何,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月消费能尽量控制在50元以内,说明家长们对子女的消费并不是没有约束的。当他们给孩子零花钱作为奖励时,65.96%的家长会控制在50元以内,只有12.76%的家长会给孩子100元以上的奖励,这一点还是令人欣慰的。

(二)与子女教育有关的家庭消费占较大比重

被调查家庭中有近60%的家长都在双休日为孩子安排了兴趣班课程,有关子女的各项支出中,占据前两位的是:上兴趣班(占80%以上)和买书(近60%)。

此外,花费在为孩子买衣服、外出吃饭和娱乐的支出分别占34%、8.5%和12.7%。调查中,72%以上的家长偶尔带孩子到西餐厅就餐,每周去一次的有3位,半月一次的有4位,每月一次的有7位。除了带孩子吃西餐以外,还有不少家长在双休日会带孩子去图书馆、看电影或外出游玩。

(三)大部分小学生可支配的零花钱十分可观

除了每月能从父母手中领到固定金额的零花钱,大部分孩子还会有一些其他“收入”,如爷爷奶奶额外给的零花钱、过年时数量可观的压岁钱。在被调查的48名小学生中,有4人过年能收到4000元以上的压岁钱,3000—4000元的有8人,19名同学的压岁钱在1500—3000元之间,15人在500—1500 元之间,500元以下的只有3人。

此外,每当他们学习取得了进步、考试得了第一名、帮着家里做家务也都会得到不同的奖励。所有被调查的家长都表示在上述情况下,会对自己的子女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而且一般都是物质奖励。不过,大部分家长会选择一些有意义或有纪念价值的奖励,如书籍、文具、衣服,也有的家长会随便买一些零食,或者直接给钱。总之,大部分小学生手中可支配的零花钱还是十分可观的。

(四)小学生独立消费现象占相当比重

在被调查的小学生中,如果要买东西,有58.3%的同学会和家人商量后决定,有33.3%的同学通常自己做主,只有8.4%的同学完全由家长决定。这说明小学生们相对独立完成消费行为的超过半数,完全独立完成消费行为的也占不小的比重。

我们分析认为,现在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消费可支配能力,是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家庭消费水平普遍上扬,家长有能力满足孩子的消费意愿,另一方面,独生子女的地位也决定了他们的消费愿望往往能够得到充分的满足。有些家境并不宽裕的家长宁愿自己吃少点、穿差点,也愿不让孩子受到委屈,有的家长贪图轻松享受,只要子女不去打扰他们,要多少钱就给多少钱,而另一些公务繁忙的家长,由于觉得愧对孩子,便常常以金钱补偿。

7.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报告 篇七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提速, 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在此背景下对消费进行研究有一定的价值。教育体制改革后, 我国大学生人数开始激增, 截至2012年底, 全国大学普通本专科生总人数已经超过2 391万。

高校扩招程度的不断加深, 大学生人数日益增长, 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大学生这一社会新生消费群体。这一特殊消费群体有着不同于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行为和特征, 在开始显现其潜在消费能力的同时, 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为了解大学生的基本消费状况, 本文以淮阴师范学院在校大学生为对象开展调查研究。通过研究, 认识该校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的问题, 帮助大学生树立起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 进一步提高其综合素质。

一、调查数据的来源及说明

2014年3—5月, 项目小组对淮阴师范学院 (包括东校区和北校区) 在校大学生 (涵盖大一至大四所有年级) 进行了实地调查。为获取相关信息, 调查问卷采用以封闭式回答为主, 开放式回答为辅的方式, 共包含20道选择题和两道问答题。此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 总共发出500分调查问卷, 回收475份, 有效问卷470份, 有效回收率为94%, 采用Excel2003对全部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见下页表1) 。

二、淮阴师范学院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结果描述性统计分析

(一) 大学生消费的来源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 大学生的消费来源趋向多渠道发展, 包括家庭给予的生活费、助学贷款、助学金和勤工俭学收入, 呈现出以家庭给予的生活费为主、其他消费来源为辅的特点。

(二) 大学生消费结构分析

基于消费目的的角度, 笔者从基本生活、网络通讯、休闲娱乐、人际交往和自我发展等五个方面对大学生的消费结构进行研究分析。

1. 基本生活消费。

基本生活消费包括饮食消费和生活必需品消费两方面。调查数据显示, 78.09%的大学生饮食消费在500元以下。由于消费收入水平的限制, 大学生的恩格尔系数较大, 约1/2左右, 处在较合理的范围之内。另一方面, 作为日常生活必需品的肥皂、洗衣粉、牙膏、衣服、鞋袜等的生活用品消费一般比较固定。

2. 网络通讯消费。

这里的网络通讯消费是指通过使用互联网或手机等通讯设备产生的一系列费用。样本显示, 几乎每个大学生都需要网络消费, 64.89%的大学生平均每学期的网络支出在100元以下, 3.83%的大学生的网络支出达到了300元以上。与网络支出相比, 手机通讯消费占据更加可观的地位, 50.43%的大学生平均每学期手机通讯费用在300元以下, 30.85%的大学生手机通讯消费在400元~500元之间, 6.38%的大学生超过了500元。

3. 休闲娱乐消费。

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 大学生也不例外。没有以往升学的压力, 没有生活的负担, 有的是充裕的可支配时间, 这些都为大学生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创造了条件, 假期旅游、逛街购物、看电影、KTV唱歌和健身等现代休闲娱乐方式开始为大学生们所喜爱和推崇。

4. 人际交往消费。

所谓人际交往消费是指为了平衡好人际关系, 扩展人脉而形成的支出。目前大学生各种人情消费呈现上升趋势 (见下页表3) , 每逢同学生日或是一些特殊的节日, 聚会、请客吃饭、送生日礼物都必不可少。数据显示, 26.02%的大学生除平时的人际交往消费外, 平均每月额外要花费200元~400元在陪伴侣外出旅游、逛街、购物、唱KTV、看电影、进出高档餐厅消费等交往活动上。

5. 自我发展消费。

为应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不断增加的竞争压力, 大学生也开始增强自身竞争力。除了保证优秀的专业课成绩外,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购买学习教材、辅导资料, 参加各种等级考试以此提升自身竞争力。数据显示, 47.66%的大学生平均每学期的自我发展消费在100~300元之间。

(三) 大学生消费观念分析

1. 消费意识。

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消费观念以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为主导。从购买商品的角度看, 72.34%的大学生对消费持谨慎态度, 一般都量力而行, 重视商品的实用性。就娱乐场所而言, 他们也往往选择一些在自己承受范围内的中低档场所。从消费的认知上看, 大学生普遍都能认同和接受“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 在大部分日常的生活中也能遵循。同时94.04%的大学生认为父母给予的生活费来之不易, 能体谅家庭的负担。

2. 维权意识。

大学生在消费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 权益容易受到侵害。调查显示, 大学生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 能较为主动地争取自身权益。大部分大学生能够主动要求商家退货或者更换商品, 或者通过其他途径, 例如到维权机关投诉、借助媒体力量等。在大部分学生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 也有部分大学生存在着维权意识不高的现象。他们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 选择让步, 不愿意去追究侵权商家的责任, 又或者觉得维护权利太过麻烦, 往往自认倒霉。

三、淮阴师范学院大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上述对调查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不仅表现出与大学生个人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相关, 还与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和所处环境密不可分。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 消费呈现差异化, 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

调查发现, 大学生之间的消费存在较大差距, 4.04%的大学生每月生活费高达1 500元以上, 他们相对于其他大学生有更多的消费空间和消费能力, 其中不少大学生过着比较奢侈和浪费的生活。而每月生活费 (包括助学金与兼职收入) 在500元以下的大学生占12.77%。

这种差异出现的主要原因与大学生来源地的经济发展情况有关。调查显示, 来自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学生消费收入普遍较高, 而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大学生消费收入普遍偏低。随着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 消费差异不会消失并且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二) 消费结构不太合理

人际交往消费支出与休闲娱乐消费支出偏高是消费结构中的突出问题。样本显示, 近八成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消费高于自我发展消费, 而在人际交往消费中, 请客吃饭和恋爱消费又占了较大比重。这种本不应该出现在大学校园里的人情支出, 也随着社会化的发展, 在大学校园里成为常情。良莠不齐的社会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冲击, 以及请客吃饭发展关系等行为的普及, 导致大学生无意识地认同了这些现象的存在。

(三) 大学生消费品牌倾向强烈

随着心理和生理的渐趋成熟, 大学生对新事物的向往以及走出校园, 融入社会的意愿, 使得他们开始关注流行, 追逐时尚, 崇尚个性, 注重社交活动。调查发现, 大学生无论是在耐用品或是快速消耗品上面, 都有着一致的品牌倾向。从平常的生活用品到衣着服饰, 再到数码产品, 无处不在的品牌身影突显出了大学生对品牌产品的钟爱。

耐克、森马、苹果、三星、匡威、达芙妮等, 这些大学生喜爱的品牌, 具备鲜明的时代、时尚特征。无论从产品的外观设计, 还是从代言人的挑选上, 都明显带有青春气息和跃动因子。如此具有针对性的市场定位, 使得个性时尚的大学生群体将这些品牌的产品作为自己的消费首选。

(四) 消费无计划, 理财观念淡薄

大学生作为受过现代高等教育的群体, 却往往缺乏对于消费的控制和计划。数据显示, 71.28%的大学生没有或者只偶尔制订过消费计划, 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导致绝大部分的大学生生活费不够用, 11.28%的大学生生活费经常不够用的现象。而生活费不够用时, 选择外出兼职的大学生只有25.96%。这不仅反映出消费无计划, 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经济缺乏独立性。

在对于闲置资金的看法中, 62.77%的大学生在手中有闲钱时偏向于把钱存在银行以备不时之需, 体现大学生因消费无计划而对未来消费不确定的担心。

四、促进淮阴师范学院大学生合理消费的对策建议

面对大学生的消费问题时, 既不必盲目夸大, 也不可忽视放纵。应根据实际情况, 采取合适的建议和应对措施。本文针对大学生消费群体的特点及在消费行为中表现出来的问题, 提出了较为具体的解决对策。

(一) 与社会密切合作, 拓宽勤工助学渠道

勤工助学活动是目前帮助有需要的大学生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之一。一方面,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与勤工助学制度的不断发展, 校内的勤工助学岗位已不能满足学生勤工助学的需求。另一方面, 虽然勤工助学受到高校的大力发展, 但社会给予的支持还远远不够。

作为高校, 为开辟勤工助学的渠道, 应当利用自身的影响力, 紧紧围绕社会的现实需求, 用主动联系社会上一些信誉良好的企事业单位的形式, 在劳务型工作的基础上, 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 以协商或签订协议的方式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合适的长期兼职岗位, 向社会提供与学生专业学习结合较紧密的科技开发和文化咨询服务, 例如电脑软件开发、外语翻译等。此外, 为应对社会对大学生的不良认知, 高校应当组织建立相关组织, 规范勤工助学的管理工作和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二) 优化大学生消费结构, 提高自我发展消费比重

优化大学生消费结构的关键在于大学生自身合理消费意识的培养, 而“勤俭节约, 健康消费”的消费意识应成为大学生消费意识的主旋律。

另外, 面对如今严峻的就业环境, 大学生应把自我发展消费作为消费焦点, 丰富并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以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三) 营造健康消费环境, 培养良好消费习惯

要引导大学生克服攀比心理, 培养大学生适度消费的习惯, 就要为大学生营造出良好的环境, 具体包括家庭环境、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

家长应当控制子女的消费来源, 避免不必要的过度消费。同时言传身教, 加强传统美德教育, 以实际行动教育子女遵循“勤俭持家, 艰苦奋斗”中华传统美德。让孩子独立去做一些与日常消费有关的事务, 使孩子在与社会的接触中适应消费环境。

校园文化是直接影响大学生消费心理的关键因素之一。学校方面应当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进行灵活多样的理性引导, 如开展“理性消费周”活动、成立大学生理财协会等社团组织, 开展各种形式的理性消费宣传活动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 高校校园的社会化趋势日益严重, 在这样的环境中大学生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的影响。社会上享乐主义消费观的盛行趋势, 是造成大学生消费观念偏颇的重要原因。为了帮助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外部消费环境, 应该积极呼吁媒体本着对下一代人的身心健康负责任的态度, 做科学合理的消费宣传。

(四) 开设理财课程, 提高理财能力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在不断地改进, 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但是由于人员配置、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主观认识等原因, 在高校教育中对大学生的理财观念和理财能力的培养不够完善。导致在目前的高校中, 大学生迫切需要理财观念与高校方面缺乏对大学生相应的理财教育的矛盾日益突出。

高校想要实现大学生的消费合理化, 应当关注大学生日常生活, 从实际出发, 开展相应的理财教育课程, 让大学生及时获取国内外重大财经新闻、投资理财资讯等方面的最新信息。通过一系列的理财教育课程和活动, 使得大学生能够具备基本的理财能力, 帮助大学生树立理财观念和维权意识, 轻松应对高校生活。

结语

总体来说, 淮阴师范学院大学生的消费现状较为合理。本文从大学生消费的来源、结构和观念等多个方面进行调查, 发现大学生消费存在几个主要问题, 其表现为:消费差异化, 出现两极分化、消费结构不合理、大学生消费品牌倾向强烈、消费无计划, 理财观念淡薄等。因此, 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应提高对大学生消费的重视程度, 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 尽早将大学生消费引导至更为理性的轨道上来。

参考文献

[1]刘金勇, 边策, 金天星.部分高校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及其引导[J].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6) :120-123.

[2]郭跃进.大学生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分析[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6, (1) :31-33.

[3]夏金元.高校贫困生勤工助学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 2007, (6) :11-12.

[4]陈小伍, 王绪朗.大学生消费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武汉市某部属高校为例[J].青年探索, 2007, (4) :34-39.

[5]郭建锋, 卢新明.消费社会形态下的大学生消费行为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 2011, (2) :94-96.

8.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报告 篇八

[关键词]大学生;国家认同;调查

[中图分类号]IG 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5)02-0107-06

一、问题提出与调查概况

国家认同是国家成员对国民身份、历史文化、政治架构、价值体系等的接受与共享,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国家的忠诚并乐于奉献的心理与行为。国家认同作为一种重要的国民意识和政治资源,是国家软实力的象征与体现。

大学生是未来国家的栋梁。其国家认同状况影响到未来中国的政治进程。当前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状况如何?有什么特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国家的归属感、忠诚感如何?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在2014年4月-6月对青岛地区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时共发放6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43份。其中男生312份,占57.5%;女生231份,占42.5%。涉及青岛科技大学、青岛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等六所高校。调查内容包括大学生的国民身份认同、文化认同、政治认同、权利与义务认同等四个维度。

二、大学生国家认同状况的特点

㈠国民身份认同上的矛盾性

“身份”一词对应的英语为“identity”,释义为who or what sb/sth is。身份认同是人们对我(们)是谁以及他(们)是谁的理解。国民身份认同是对“我们是谁”这个根本问题的回答。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国民成员一方面通过某种共生性将自我与其他国民联系在一起,而另一方面又通过某种国民共享的特征将本国与其他国家区别开来。它的本质是作为“共性”(sameness)的身份认同,其深层含义是通过对自己国民身份的确认来体现这种确认背后的价值取向。国民身份认同不仅体现了人们对国民共性的认可,还包含着对国家的忠诚感和立场感,即对国家的热爱、奉献、效忠和义无反顾的选择。

调查显示(见表1),大多数的大学生“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84.83%),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信心”(86.14%),可以“完整地唱完国歌”(91.66%),“每当看到国旗升起肃然起敬”(85.4%),这表明大部分大学生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并且对象征国家的符号充满了敬意;但只有1/4的大学生对中国人的评价高于80分(总分100)(见表2)。有近五成(46.99%)的大学生表示“如果有条件,想移民去国外生活”,还有21.67%的大学生表示“不确定”,对于“如果可以自由选择,你最想在哪里生活?”有42.63%的大学生选择在国外生活,这表明部分大学生对中国人的评价、中国的生活与发展环境的评价呈现消极态势。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在国民身份认同上具有矛盾性的特征。这种矛盾性体现在:一方面大部分大学生从情感上对国家充满了热爱之情,对“国歌”“国旗”等国家符号充满了自豪感和敬畏感;另—方面,从意志上又缺乏对祖国坚定的“奉献、效忠和义无反顾的选择”。从表面上看,这些大学生的选择表现为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本质上却是国民身份立场的动摇。这是一种被泰勒称为“认同危机”的处境,“一种严重无方向感的形式,人们常用不知他们是谁来表达它,但也可被看做是对他们站在何处的极端的不确定性。”。大学生在国民身份认同上的矛盾性表明他们还缺乏对国家坚定的忠诚感和立场感。

(二)文化认同上的兼容性

美国学者C·恩伯和M·恩伯认为文化是“被某一群人所共享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文化认同,是指个体或群体对于所共享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的倾向性共识和选择。文化认同不仅体现了国民对本民族文化的归属感,还表达了他们对本民族文化坚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文化多元化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基调,大学生身处一个多重价值标准并存,各种思潮、观念相互交融的文化社会环境中。调查发现,大学生在文化认同上表现出兼容性的特点,既存在着对传统文化的认可、继承,也存在着对西方现代文化的尊重与接纳。

调查显示(见表3),在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上,89.33%的大学生认为“每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值得尊重”,36.56%的大学生表示喜欢过西方的节日,59.6%的大学生表示“最喜欢看欧美剧和日韩剧”,只有27.2%的大学生“最喜欢看国产剧”。这表明大学生对西方的节日与文化产品持肯定甚至是追捧的态度。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上,58.78%的大学生不认可“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弱”,64.21%的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兴趣”,86.75%的大学生表示“喜欢过中国传统节日”,69.57%的大学生认为“学习国学经典是必要的”,有超过六成(64.55%)的大学生认为“和英语学习相比,汉语学习更重要”。这说明大部分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大学生在文化认同上呈现出的兼容性,一方面体现了大学生身处多元文化的时代对各种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胸怀与心态,另—方面也体现出他们在文化价值观上呈现出无所适从的价值取向。在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各种文化的交流、交往、交融日益频繁,各种文化产品良莠不齐,各种文化价值观相互激荡。大学生无所适从的价值取向意味着他们陷入了价值观的迷惘与困惑中,他们对各种文化和文化产品缺乏选择、鉴别与批判能力,从而只能采取“来者不拒”的态度。“无所适从”“来者不拒”实质是一种对文化盲从的表现。“多元”是对“一元”专制的超越,但“多元”并不意味着“肯定一切”“选择一切”,更不意味着可以僭越“一元之根”。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兼容性背后隐匿着对文化的不加选择性和盲从陛,容易陷入文化相对主义的泥淖。

(三)政治认同上的弱化性

政治认同是一国民众从内心深处对国内政治系统所产生的情感上的归属感和依附感,其核心是对政治权力及其运行情况的信任以及对政治系统所倡导的政治价值的信仰。它包括政治体系认同、政治价值认同和政治效能感。政治体系认同,主要指国民对国家基本政治制度与政府治理的认同;政治价值认同,主要表现为国民对国家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政治效能感是指国民认为自己的政治参与行为能否影响公共决策和政府治理的能力或感觉。政治认同的实质是信任与信心,它是建立在国民对统治阶级的信任与信心基础上的。只有基于信任与信心,国民才能对本国的政治体系表现出最大的热忱和忠诚,政治价值才能内化为国民内心强烈的心理需求并成为真正具有激励性的价值体系,才能使国民自觉参与社会治理并用自己的行为积极影响政府决策。因此,我们从政治体系认同、政治价值认同和政治效能感三个维度考察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状况。

1.政治体系认同。调查显示(见表4),在政治制度认同方面,33.38%的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好”,73.47%的大学生认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符合我国国情”,36.94%的大学生对“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是公平的”持肯定态度。这表明大学生对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总体持认同的态度。但由于我国目前尚处于转型期,政治、经济体制处于改革阶段,导致制度安排尚不完善、制度落实尚不到位、制度实施尚不透明,使得部分大学生认同度不高。

所谓政府治理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公共事务的治理,包括政府在经济、教育、文化、卫生、就业、住房、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等方面的管理与服务。调查结果显示(见表5),在经济建设和社会保障方面,90.55%的大学生赞同“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高”,77.19%的大学生认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强”,83.32%的大学生感到“我家的生活越来越好”,61.98%的大学生认可“政府为贫困人口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这表明我国政府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得到了大部分大学生的认可与好评。在民主建设方面,61.86%的大学生认为“目前我国社会不公平现象严重”,38.01%的大学生感到“普通公民对国家事务没有发言权”,42.21%的大学生认为“在我国,选举人民代表只是走过场”,88.1%的大学生认为“我国应该增加新闻的透明度”。这说明部分大学生对政府在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拓宽公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渠道上等方面认同度不高。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72.64%的大学生感到“对我国的食品安全很不放心”,48.84%的大学生认同“警察能保护我们的安全”,但只有37.31%的大学生认为“我国大多数公职人员是清正廉洁的”,43.32%的大学生认同“人大代表能够代表人民的利益”,49.58%的大学生认可“政府发布的信息是可信的”,47.73%的大学生对“现阶段的司法公正有信心”。由此可见,部分大学生对政府在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方面存在一定的信任危机。

总的来看,大学生对我国政治体系是认同的,并且对国家与政府的信任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但由于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加之我国政治文明建设尚不完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一个民主、法治、高效、廉洁、诚信的政府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部分大学生对政府与社会缺乏信任感与依附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们对我国政治体系的认同。

2.政治价值认同。调查发现,52.89%的大学生表示“不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22.45%的大学生持相反的观点。政治价值认同是政治认同最核心的部分,一旦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持久陛。它的形成需要建立在大学生强烈的政治体系认同和政治效能感基础上,并通过实践、反思、内化而生成。由于政治价值认同的形成所需条件的复杂性,导致其成为部分大学生最为匮乏的政治认同。

3.政治效能感。调查显示(见表6),48.22%的大学生表示,“在讨论班级问题时,会积极发表意见”;40.13%的大学生表示,“如果对学校的规章制度有意见,会主动提出建议”;62.21%的大学生表示,“会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志愿者活动”;但只有28.95%的大学生表示会“经常看新闻联播”。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政治效能感。部分大学生相信通过参与班级、学校、社会的治理可以影响班级、学校乃至社会的公共政策,提升他们的治理能力。但部分大学生的政治效能感程度不强,他们在对待班级、学校、社会的态度上采取了消极被动或者漠然处之的态度。

从政治体系认同、政治价值认同和政治效能感三个维度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考察发现,大学生对国家制度与治理的信任已基本建立起来,但在政治价值认同上还存在一定的匮乏,陛,在政治效能感上程度不强,大学生在政治认同上呈弱化的态势。

(四)权利与义务认同上的浅表性

权利认同是指法律主体对法律所赋予的索取、要求或利益的认可和主张。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权利的认可与主张,即对法律所赋予个体自身对他人和社会的索取、要求和利益的认知、理解与维护;二是对他人权利的认可,即对法律赋予他人权利的认识、了解、尊重与评价等。义务认同是指法律主体对法律所要求的服务、贡献或付出的感知与认可。义务认同是人们对“应当”从事行为的心甘情愿的服从,是对责任的意愿。权利与义务认同基于人们对法律的尊重、敬畏与崇敬,其实质是一种对法律与权威的信仰感。

调查发现,54.37%的大学生认同“在我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说明大部分学生具有平等权利意识;70.57%的大学生认为“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能得到国家的尊重与保护”,体现了较强的对国家强制力的信赖感;26.74%的大学生认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可以做任何事情”,还有25.76%的大学生对该项选择了不确定,表明部分大学生只认可自己的权利,却没有意识到权利的实现是相对的,是以不影响他人权利的实现为前提的;在维护自身权益方面,“如果购买了假冒伪劣商品”,有41.2%的大学生选择“价格便宜的东西就算了”,10.3%的大学生选择“自认倒霉”,只有6.6%的人选择“到消费者协会投诉”,显示出部分大学生在维护自身权益方面的薄弱性;对于“买盗版产品是可以理解的”,有45.64%的大学生表示认可,31.66%的大学生表示不确定,表明大多数大学生对“盗版产品侵犯了他人的著作权”不甚明了;对于“把别人的照片贴在网上不需要经过他,她的同意”,85.4%的大学生表示不认可,说明绝大部分大学生都意识到这种行为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利。

在义务方面(见表7),59.51%的大学生认同“服兵役是每个公民的义务”,说明大部分大学生对法律规定的“公民有依法服兵役的义务”是了解与服从的;在问到“你是否纳过税”时,只有30%的大学生做出了肯定的回答,70%的大学生的回答是否定的,可能大部分大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工资收入所以就不需要纳税,殊不知,虽然大学生没有直接纳税,但在“不知不觉”中履行了纳税义务,如消费税等,说明大部分大学生对纳税义务还不清楚;当问到“如果你的亲戚中有人逃税”,有10.3%的人选择了“不逃税就挣不了钱”,还有20.6%的大学生选择了“那是大人的事,自己管不着”,只有61.7%的大学生选择了“应该依法纳税”,这表明至少有一成的大学生在“面对利益与义务的冲突”时,选择的是“利益”而不是“义务”,显示出他们对待法律义务的漠视感。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大学生对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具有基本的认知。但还缺乏对权利与义务的深刻认识,特别是对“如何维护自身的权利”“他人权利的尊重”“义务与个人利益冲突时的选择”不甚明了,表明他们在权利与义务认同上具有浅表性的特点,缺乏对法律强烈的尊重、敬畏、崇敬与信仰感。

三、提升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策略与途径

从调查结果来看,当代大学生国家认同总体呈积极态势,他们通过对国民身份、文化、政治与经济、权利与义务的评价与情感,完成和实现着对自我的认同。正如台湾学者江宜桦所指出的,“真正具有世界公民或无政府主义心态者仍是极少数,大部分的人需要知道自己从属于哪一个国家或认同于哪一个国家,就像他们也想要确认自己的性别、家庭、宗教、阶级一样。这是为什么人会探寻国家认同的原因。……无论如何,除非我们否定集体生活对人类的意义,否则国家认同就有它对个体完成自我认同的作用”。但必须指出的是,大学生在国民身份认同上的矛盾性、文化认同上的兼容性、政治认同上的弱化性及权利与认同上的浅表性,表明当代大学生的国家认同主要建立在情感、需要、习惯等非理性层面,而不是建立在认知、思维、分析、判断、意志等理陛基础上,大学生国家认同水平不高。这是由大学生在认知上的肤浅性、价值判断上的模糊性、价值选择上的片面性所造成的。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来提高大学生国家认同水平。

第一,学校应充分开展传统文化、国情民情与法治教育,为提升大学生国家认同水平构建牢固的认知框架。加拿大著名思想家泰勒曾指出,“知道我是谁,就是知道我站在何处。我的认同是由提供框架或视界的承诺和身份规定的,在这种框架和视界内我能够尝试在不同的情况下决定什么是好的或有价值的,或者什么应当做,或者我应赞同或反对什么。换句话说,这是我能够在其中采取一种立场的视界”,也就是说,认同是建立在理性认知基础上的。对一事物丰盈的认知构成人们看待事物的框架与视界,并依据此种框架做出自己的合理判断与选择。同样的,大学生对国家的归属感、忠诚感、立场感、自豪感等认同感是建立在对国情、民情、历史、文化、法律、制度充分了解、认知的基础上。在调查中发现,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语言、文字、习俗及国情、民情了解不足,认知肤浅,从而使他们的国家认同缺乏牢固的根基,一旦受到某些西方思潮、观念的影响,这种不稳定就会急剧地表现出来,或者表现为极度的民族优越感、自豪感,或者表现为极度的自卑感、卑微感;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对国家的法律法规、权利义务缺乏清晰的认知与理解,导致他们不知道应当和如何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特别是在个人的义务与利益发生冲突时,往往“理所当然”地选择后者。为此,学校应采取各种教育形式开展国情、民情、历史、文化、法制方面的教育,为提升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水平奠定牢固的根基。学校可以通过开设专门的选修课,或者将这些知识融入其他课程中,或者通过指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等形式使他们充分掌握文化、国情民情与法制方面的知识,为提升他们的国家认同水平建构认知框架。

第二,政府应以善治为目标完善治理能力,为提升大学生国家认同水平提供坚实的土壤。调查发现让学生,“至少用5个词(或短语)来描述现在的中国”,则“腐败”“贫富差距大”“蒸蒸日上”“没安全感”“社会矛盾”“奢侈浪费”等词汇高居榜首;让学生“至少用5个词(或短语)来描述你理想中的中国”,则“平等”“民主”“强大”“安定”“清廉”“繁荣”“和谐”等词语出现的频率最高;而“就业”“食品安全”“医保”“领土争端”“养老”“三农”等问题则是目前大学生最为关注的社会问题。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国家认同水平与政府治理状况有密切关系。只有建立起一个廉洁、高效、法治、民主、诚信、服务的政府,才能培育大学生对国家与政府的信任感和依附感,才能使大学生自觉地将自我利益与国家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因为,“对某一地区或某个社会集团的依附感,向来是人们忠于自己的政治理想、采取政治行动的一种最强大的动力。一个人一旦把他自己同某一地区或某个社会集团的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以致在那个范围以外,他的生活就失去任何真正的意义,那么,他就已经准备在必要时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维护那些利益”。

为此,应以善治为目标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与水平。善治是指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协作管理过程,其目的是避免“无效治理”或“低效治理”。政府应在转变政府职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增强政府公信力、执行力和服务力等方面下工夫,真正建设起一个人民满意的政府,为提升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水平提供坚实的土壤。

第三,社会应宣传、弘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公共价值,为提升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水平提供良性公共空间。对国家的归属感、忠诚感、立场感、自豪感、信任感不仅建立在对民族文化、历史的认同基础上,还需要有公共价值的支撑。与传统社会通常存在着支配个人及社会生活的统一的“整全性”价值相较,在当代社会,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传统社会的价值体系被摧毁,而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核心价值还没有完全建构起来,再加上西方价值观的影响,致使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处于迷惘与困惑之中。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部署,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了具体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的是当前中国社会不同阶层、不同族群间就国家发展、社会秩序、公民行为等最根本的政治价值达成的价值共识,它是公共意志的化身,也是一个稳定的政治体系所应当具有的文化基础和文化象征。

9.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报告 篇九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当今社会处在现代化的进程当中,教育界也在逐步完成自身的现代化。经过调查和分析汇总,参考各种文献,现选取当代中学生的社会人格特征作研究对象,目的与意义是通过调查了解当代中学生社会人格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研究方法

对于社会人格的基本界定,“即在特定历史阶段下其一社会群体在互动过程中产生的为群体每个成员所认可和接受的群体心理特征。这种心理特征既是社会性的,同时又伴随价值判断过程。”社会人格产生于社会行动,指“行动的个人赋予其行动以主观意义,行为考虑到他人并在其行动过程中以他人为目标”的这样一种心理特征。而研究中的理论假设则主要采用了类型学的方法,将社会人格分为传统与现代的两种典型,而社会转型中的中学生社会人格也具有过渡的特征。研究中我们采用了抽样调查的方法,将天津市高中低三所水平各异的中学按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随机抽取作研究对象,共计回收中学生答卷175份,经检查,结果客观有效,问卷质量高,并采用spss统计软件作统计分析,并按照调查工作计划中确立的指标项目分别作检验分析,同时结合图书馆中的人口学资料,作了初步的思考。

二、社会转型期中学生对所处家庭和学校环境的感受和态度

家庭是影响和作用于个体思想观念、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的主要社会环境之一,1.部分父母老师的德育影响力与子女自身难以协调一致。被调查中学生中,70.2%的父母较注重子女的德育教育,在平时能够作到言传身教,自身具有示范性作用,但29.8%的父母不是很注重德育的教育。父母与子女在家庭里充当的角色与地位存在一定的差异,作用有时完全是潜意识的。“当老师教导您怎样做人与父母教导不一致时,您会选择什么?” 11.9%的学生选择(c)“听老师的”,可见在学生的品德教育的施行者中,老师更具有道德典范和说服力的人物,其所行所言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塑造性影响。在“父母教导与老师教导不一致时”,大多数中学生选择了“谁对就听谁的”(f),比例达50.2%,表明他们已具有判断的能力,是当代青少年心理上的一个显著特征。竟有24.3%的中学生选择(e)“谁的说法与我相符合就听谁的”,看出当代中学生的“自我中心”倾向的表现,这一部分学生较之前面“谁对就听谁的”那些学生而言,更难以与人相处,常以自己的价值标准评判一切事物,难以做到客观、公正和替他人着想。选择(d)项“谁的都不听”的那部分学生群体,占总体的4.7%。

2.对家庭、学校的各种状况的满意度:询问了中学生对其家庭的七种基本情况的满意度,得到每项平均值均在取值②”较满意“与取值③”一般“之间,但达不到超过”较满意“的水平,按满意度从高到低地排列为:”父母从不体罚自己(2.12,指均值,下同);“对父母的职业”(2.27);“对家庭的住房情况”(2.41);“对家里给自己的零用钱”(2.48),“对家庭的收入”(2.53),“对家庭对自己的兴趣的了解”(2.56),最低的是“听取自己的意见”(2.74),由均值最低的两项来看,目前中学生对家庭觉得较不满意的方面主要还是亲子间的交流与了解不够,特别是对自己缺乏一种“以成人对待”,能够给自己在家中以一定的决定权和发言权的态度,这对于处在青少年期的中学生而言,是一种缺乏认同与肯定的不利因素。就学校的各项情况也作了满意度调查,1学校方面选项询问结果中,学生反映最不满意的就是“作业太多”,其次为“课本内容单调、乏味”,再有中学生对“师生间缺乏理解与交流”也不满意,这是三个主要的方面,可看作是“填鸭式”教育的直接弊端,据调查,学生反映“同他人打交道”的社交能力从调查结果看,均值为2.56,总体在“一般”水平附近。以上列述的道德协调状况;人际沟通状况;对学校家庭环境的满意度三个方面的问题均是个人社会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境因素,所以寻找当代中学生对其家庭、学校环境的认识和感受态度,是有助于解释他们的社会人格特征的,这也正是罗列出以上的调查数据的原因。

三、当代中学生社会人格结构现状的分析

社会人格的结构,是指各种社会人格特征在该群体意识中的等级分布状况,采用“社会人格的结构中的高低等级的划分为准,主要是看主体对各种社会人格特征的重视度或试图改善的努力度。当代中学生的社会人格特征中,哪些是拥有高中低赞同度的,这就是他们的社会人格结构特征。“您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选项包括当代人的普遍人格特征为14项,被选比例最低的为第10项“勤俭节约”(比例为1.4%),比例最高的为第1项“自尊”和第4项“善良、宽容精神”(均为14.2%),将1.4%~14.2%之间的距离三等分。得出1.4%~5.7%,5.7%~10%,10%~14.2%三个比例值的等级区间,每区间的长度均约为(14.2%-14.2%/3)≈4.3%。得出了低赞同度、中等赞同度及高赞同度三个等级划分的层,下面将讨论三个等级层中的社会人格特征。

低赞同度等级层:属于此层中的社会人格共有6项:分别是⑤“独立思考”(4.4%);⑥“慷慨大方”(1.9%);⑧“有合作精神”(1.9%);⑨“尊老爱幼”(3.6%);10“勤俭节约”(1.4%),这些社会人格在当代中学生心目中属于不被重视的类型,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才认为其为“最重要的品质”。只有1.9%的人赞同“慷慨大方”为最重要品质。而“尊老爱幼”的比例之低,则恐怕要归咎于现代家庭中子女的地位畸形偏高。

中等赞同度等级层:在这一等级层中,共有四项。②“正义感”(8.2%);(11)竞争意识“(6.0%);(12)”待人真诚“(9.2%);(14)”意志坚强“(8.0%)。其中②、(12)两项更接近传统道德对国人的要求,当今的中学生虽对正义感有中等程度的支持,但结合”偶像崇拜“中的仅5.8%的人崇拜”见义勇为“的英雄,大多数中学生只是渴望社会正义却少有人敢于身为社会正义的承担者

高赞同度的等级层:在这一等级层中,共有4项。①”自尊“(14.2%);③”同情心与爱心“(11.0%);④”善良、宽容“(14.2%);⑦”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感“(13.2%),可知当代中学生的社会人格中,以爱国为己任已受到高度赞同,说明当代中学生是爱国且有高度责任感的群体。

总结

上一篇:学校学生评价表下一篇:联述联评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