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思聪思乡曲(4篇)
1.马思聪思乡曲 篇一
古代的关羽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而我是“身在上海”,“心在故园”!
去年暑假,我们一家人来到了上海。大城市果然和磐安不一样:高楼大厦随处可见,除了能看见路边的几棵人工培育的大树,却看不见一座座青山;这里的湖水是那么深,却看不见一条条鱼;晚上,房子上挂满了五彩缤纷的霓虹灯,却看不到农家屋檐下挂的一盏盏灯笼……
在上海,天气是那么的炎热,不怕,有空调;我们是那么的口渴,不怕,有饮料;小孩是那么的无聊,不怕,有电视……科技是那么的发达。而在我的老家,炎热时,拿着扇子;口渴时,喝点水;无聊时,去小溪里玩耍……生活是那么的自然。
晚上,上海的“外滩”是那么的迷人。瞧!一艘轮船开过来啦!挂满了五颜六色的霓虹灯的轮船是用来做广告的。哇!又来一艘!轮船没过几分钟就会来一艘。
而我的老家,没有科技发达的轮船,只有自己用纸做的纸船。看!那儿一个小伙伴正在放纸船呢!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八艘纸船!她是在祝福大家发财呢!啊!纸船冲下“瀑布”被水压扁了!没关系,再折就可以了!咦!那儿有一个小朋友正在对面前的纸船做出“祈祷”的动作呢!她在祈祷什么呢?希望纸船载着她的.梦想越漂越远……
现在,我不仅又想起我在老家的种种经历:抓鱼,炸鱼,扮演大侠,摘野草莓,烧烤,吓鸭子……真是“百思不腻”啊!什么时候能回到老家呢?我已经迫不及待了……
2.马思聪思乡曲 篇二
一、简介
黄自, 字今吾, 又字椒轩。1904年生于江苏省川沙县一个书香门第, 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 开始接触西方音乐, 接受了初步的音乐教育。1924年留学美国欧伯林大学, 获得心理学和音乐学双学士学位。虽然这期间未能专攻音乐, 但丰富了他的知识结构, 为其后来从事研究与教学工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随后转入耶鲁大学音乐学院, 学习作曲、自由对位、严格对位、高级和声、配器法、管弦作品分析, 同时自修了法国系统的和声教材。1929年毕业后, 黄自回国担任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作曲理论教授兼教务主任, 担任全部音乐理论和作曲课程。1938年4月8日因伤寒病加之肠出血逝世。享年34岁。
钱仁康先生评价黄自:“他在我国初垦的音乐园地里辛勤耕耘, 催发出一朵朵艺术歌曲的鲜花……” (《黄自的生活与创作》) 赵元任先生说他的音乐:“黄自的旋律是流畅的。他要唱一个什么音, 他先给准备好了去路, 待会儿自自然然就会到了那儿, 绝不为了唱一句好听的东西硬装上去”。黄自留学欧洲, 受到过西方正规音乐教育, 从小接受过中国传统音乐的熏陶, 这就使欧欧洲艺术歌曲的技巧高度与鲜明的民族风格和中国特色在他的歌曲创作中兼而有之。然而最为吸引我的是他的词曲创作中蕴含的深厚的中国民族因素。
二、词曲创作的民族性
在黄自先生一贯倡导民族化风格, 代表作有《思乡》、《春思曲》、《玫瑰三愿》。
《思乡》作于1932年, 这一时期的中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外族入侵, 政治混乱, 动荡时代给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记下了深刻的烙印。《思乡》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创作的。中国自古有折柳赠别的风习, 周邦彥的《兰陵王·柳》中就有写到折柳送别:“长亭路, 年去岁来, 应折柔条过千尺”。《思乡》以“柳丝系绿”起音, 词中杨柳不但是景物, 而且是离别的象征, 墙外杜鹃的啼叫更是深化了思乡之情。柳条、杜鹃都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来表现离愁别绪的意象, 黄自先生置于词曲创作中, 在浅吟低唱中流露出作者深沉的思乡怀旧之情, 婉约、真切, 扣人心弦, 让人不禁联想到余光中先生的《乡愁》, 道出人内心深处的呼唤, 流露出对故乡深沉的眷恋。《春思曲》同样是一首表达“思念”的作品, 是少女的“闺怨曲”。情感表达的深度相对比《思乡》浅一些, 偏重于女儿闺房中相对狭小气度的情怀。“潇潇夜雨滴阶前”将“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的寂寞、失落浓缩成短短的7个字, 意味却丝毫未减。《玫瑰三愿》更是带有浓郁的中国古诗词的吟诵风格, 借玫瑰花的三个愿望, 层层递进, 来表露人们内心的独白与觉悟, 寄托了当时一个民族渴望自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黄自先生善于用白描, 粗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幅中国画, 淡雅恬静。词本言情, 他的创作中多用到诗词的风韵, 因而作品中既有诗词的语言和音乐, 也有了鲜活的画面感。
黄自先生一生的追求和抱负是在和声民族化的探索和实践上, 这也是最能体现他写作风格的重要内容。在作曲方面, 他把歌曲旋律与诗词语言紧密配合, 钢琴伴奏从艺术形象、结构框架、和声设计、织体选择多方面整体配合, 达到歌词、声乐、钢琴伴奏三位一体。黄自先生的钢琴伴奏较多采用主调音乐形式, 配以丰富、多样的伴奏音型。
在《春思曲》中, 如谱例:
在三和弦的基础上添加了六、七度助音, 使织体的音调和五声音阶靠近, 使和声富于变化, 也有中国音乐传统的韵味。《思乡》的钢琴伴奏为双手同时演奏或单手演奏琶音式分解和弦, 线条流畅, 节奏舒缓, 力度起伏自如。双手节奏错落有致, 层次分明, 与旋律的节奏交错进行, 相互辉映, 歌曲旋律得到了丰富, 衬托出歌词的深刻含意, 烘托了歌曲的气氛, 带动了演唱者的情绪。
唱法方面, 在美声唱法的基础上, 吸收民族唱法的特色。如在演唱《玫瑰三愿》时应把声音的位置安放稍微靠前。该作品中共用了八次的四五度叠置的和弦, 加大了乐曲旋律的起伏, 表达了跌宕起伏的情绪, 而民族唱法长于炫情, 可以比较细腻地把该歌的民族化倾向表现出来。此外《玫瑰三愿》中使用到倚音, 使和声的关系产生了一些变化, 这种变化打破了传统和弦的构成形式, 不施为一种创新, 且更有民族风情。
3.如画的秋景诗 宛转的思乡曲 篇三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赏析】
這首《村行》是北宋王禹偁即景抒情小诗中的代表作之一。开头两句,交代了时、地、事。时令是秋季,这是以“菊初黄”间接交代的;地点是山间小路,这是以“山径”直接点明的;事情是诗人骑马穿山间小路而行,领略山野旖旎的风光。而人物自然是诗人本人,这是从诗的结句中的“吾”字而得出的结论,这是从诗行里透露出来的消息。这两句重在突出诗人悠然的神态、浓厚的游兴。
三、四两句分别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下,这是目睹。这里,“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愈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数峰”句写数峰宁静,不从正面着墨,而从反面出之,读来饶有情趣。这正如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所说的“山峰本来是不能语而‘无语’的,王禹偁说它们‘无语’或如龚自珍《己亥杂诗》中说‘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并不违反事实;但是同时也仿佛表示它们原先能语、有语、欲语而此刻忽然‘无语’。这样,‘数峰无语’‘此山不语’才不是一句不消说的废话……”
五、六两句进一步描写山村原野的景色,诗人选择了“棠梨”与“荞麦”这两种具有秋日山村特征的事物来加以描绘,用“胭脂”和“白雪”分别比喻“棠梨叶落”的红色与“荞麦花开”的白色,把山村原野写得色彩斑斓,可谓有声有色有香。
读完这六句诗,我们自然会产生这样一种感觉:在那菊花初黄的时节,人到中年的诗人骑着马在山间小路穿行,他神态悠然,任凭马儿随意行走,尽兴地观赏着秋日黄昏山野的景色:时而倾听着回荡在众山沟里的秋声,时而观看默默无语伫立在夕阳下的数座山峰,时而又将视线投向那红似胭脂的棠梨落叶与洁白如雪的荞麦花……诗人在这六句诗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景图,很好地体现了宋人“以画入诗”的特点。
诗的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前句设问,写诗人在吟诗之后不知为什么忽然感到闷闷不乐;后句作答,原来是诗人因蓦然发现村桥原野上的树像他故乡的景物而产生了思乡之情。这样写,就使上文的景物描写有了着落,传神地反映出了诗人的心情由悠然至怅然的变化,拓深了诗意。
总之,《村行》这首诗以村行为线索,以多彩之笔逼真地描绘了山野迷人的景色,以含蓄的诗句真切地抒发了诗人拳拳思乡之情。诗中,写景与抒情相结合,写景是为抒情埋伏笔,抒情是为写景作结的。诗人的心情由悠然至怅然的变化过程,正从这“两结合”中传神地反映了出来。这是一首风物如画的秋景诗,也是一支婉转动人的思乡曲。从中,可窥见王诗简淡清新诗风之一斑。
4.马思聪思乡曲 篇四
《思乡曲》 一、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什么是“自由变奏”?(2)、学唱民歌《城墙上跑马》(3)、引导学生对第一部分的三段音乐作分析。(4)、引导学生对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音乐的速度、情绪变化等作分析。、能力目标:开阔音乐视野,增强感受、听辨、鉴赏音乐的能力,提高音乐文化修养。、情感目标:通过对音乐作品的赏析,让学生感悟到思乡是中国人、中国音乐一个永恒的主题,培养学生用真情实感去表现音乐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课前先布置学生去查阅、了解有关马思聪这位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的生平及《思乡曲》的创作背景、采用的音乐主题。
三、教学重难点:体会音乐作品“自由变奏”的特点、情绪变化及作品分析。
四、教学方法:引导、讨论
五、教具准备:VCD、电脑、课件、钢琴。
六、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2、新课导入:播放根据李白的《静夜思》改变的通俗歌曲。
学生:老师,这不是李白的《静夜思》吗?表达的是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很好听!老师:是的,说的非常好。古往今来许多文学家、艺术家都曾以不同的形式表现思乡这一永恒的主题。感受了文人表达的思乡作品后,今天我们要着重欣赏由音乐表达的思乡作品,马思聪的《思乡曲》。
3、放《思乡曲》音乐,请同学来介绍他们所收集的马思聪的生平及《思乡曲》的创作背景、采用的音乐主题。(老师总结并加以肯定)、老师把民歌《城墙上跑马》的曲谱歌词呈现在电脑的大屏幕上,老师伴奏,学生学唱.5、知识教学:什么是自由变奏?“自由变奏”是更为自由的重复变形的写法,往往只保持原型主题的部分核心因素(如骨干音和总的旋律线趋向等),而在节奏、节拍、速度、音调,甚至句式结构、调式方面,都作必要的改变。自由变奏在创作中常和其它手法(如重复、变化重复、模进等)结合运用。它可以深化甚至改变原型主题的音乐形象,使之获得崭新而丰富的表现力。、全曲欣赏
1)、第一部分三段音乐的欣赏。
a、思考问题:对第一部分三段音乐作分析,体会音乐的自由变奏有什么特点?第一部分音乐表现的是什么情感?
b、学生答:感觉三段音乐都会有相似的音,象都有个共同的根基。音乐有思念故乡的忧伤情感在里面。
c、老师总结:第二段是第一段的变奏与引伸,相同骨干音有1、2、3、5、6,第一段与第三段音乐有着更为广泛的联系,主要表现在骨干音完全相同上,第三段具有第一段音乐一定的再现功能。第一部分柔和、带有暗淡色彩的旋律以一种感叹的诉说语调,把思念故乡时忧伤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d、师生哼唱第一部分的三段音乐主题。(2)、第二部分音乐欣赏。
a、思考问题: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的音乐在速度、情绪在有什么不同?它表现了什么情景? b、学生答:第一部分速度轻缓、情绪忧伤;第二部分速度加快,情绪是喜悦的,好象是游子回家了。
老师总结:与第一部分速度轻缓、情绪忧伤感伤的音乐相比,第二部分速度加快,情绪变得明朗,似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又似游子梦回故里,沉醉在亲人中间,心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美好憧憬。
(3)第三部分音乐欣赏。
a、思考问题:第三部分的音乐特点是什么?它又表现了什么情感?
b、学生答:再现民歌的音乐主题,音域提高了八度,再次感受到游子绵绵不断的忧伤的思乡之情。
c、老师总结:第三部分音乐是一个缩减再现的段落,仅仅变化再现了第一部分第一段的音乐旋律,并移高了一个八度显得更加缠绵悱恻荡气回肠,乐曲短小的结尾充满茫茫的愁绪,最后结束在不协和、不稳定的和弦上,曲终意未尽。无穷尽的相思理不清,斩不断,久久萦绕在心头。(4)、复听全曲。
教师总结:同学们,《思乡曲》哀婉、缠绵,如泣如诉,带着浓浓的思乡愁情,把远离故乡的游子那种要回故乡而不能回的情境,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也让我们感受到曲作者马思聪魂牵梦萦的乡思和缕缕不断的忧伤。
七、课堂拓展延伸。
欣赏有关思乡的优秀歌曲:《念故乡》、《我的肯塔基故乡》、《故乡的亲人》
八、师生同唱《思乡曲》主题音乐。
【马思聪思乡曲】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