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单词练习

2024-12-30

人教版四年级单词练习(13篇)

1.人教版四年级单词练习 篇一

四年级语文关联词语练习

(一)任凭„„也„„ 无论„„ 也„„ 既„„又„„ 即使„„也„„ 如果„„就„„ 非„„不可„„

1.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有骤雨,这里()立刻就会干的。

2.蟋蟀钻在土地上干活,()感到疲劳,它()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着外面,触须轻微地摆动。

3.()谁怎么呼唤,它()不肯回来。

4.它若是不高兴啊,()谁说多少好话,它()一声不出。

5.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把老鼠等出来()。

6.满月的小猫()淘气()可爱。虽然„„但„„ 只要„„就„„

不仅„„而且„„ 一 „„就„„ 只有„„才„„ 无论„„都„„

1.我()进公园,()拿着买好的面包向养狗熊的地方跑去。

2.你让狗熊敬礼可不那么容易,()你给它吃的,它()给你敬一个。

3.母鸡的叫声顶尖锐,顶凄惨,()多么贪睡的人()得起来看看,是不是有了黄鼠狼。

4.()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却并非是最凶猛的动物。

5.()人惧怕的,人()慑服之,视为“王”。

6.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只要„„就„„

虽然„„却„„ 不仅„„还„„ 如果„„就„„ 只有„„才„„

1.()主任下达“同意”的指令后,大门()会打开。

2.主人在睡觉前,()按一下开关,整栋房子()进入“休息状态”。

3.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

4.()电脑确认你是“未经登记”的陌生人,它()不会打开大门。

5.我()未见叶老先生的面,()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不但„„而且„„ 虽然„„是„„ 只有„„才„„ 一 „„就„„ 如果„„就„„ 因为„„所以„„

1.()到夜晚,整个香港()成了灯的海洋。

2.()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

3.《飞向蓝天的恐龙》这篇课文的语言()准确,()非常生动。

4.()下一番功夫,()能得到优异的成绩。

5.今天早晨()下着大雨,()我们班的同学没有一个迟到的。

6.()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痕迹的恐龙化石,()科学家们欣喜若狂。即使„„也„„

既„„也„„ 如果„„就„„ 要是„„就„„

不光„„还„„ 因为„„所以„„

1.爬山虎的脚()没触着墙,不几天()萎了。

2.它的出名()由于它的唱歌,()由于它的住宅。

3.()蟋蟀建造住宅的工具是那样柔弱,()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4.()在冬天,只要气候温和,太阳晒到它住宅的门口,()可以看见蟋蟀从里面不断地抛出泥土来。

5.一种叫中龙的爬行动物,()见于巴西东部,()见于非洲西南部。

6.()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会掉进水里。

四年级语文关联词语练习

(二)要是„„就„„

一„„就„„ 不是„„而是„„

假如„„就„„

即使„„也„„ 因为„„所以„„

1.这些中龙当时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否则,()是插上翅膀()难以飞渡重洋。2.()到那时候你们还不知道幸福是什么,我()告诉你们。

3.()我的劳动没有白费,()我是幸福的。

4.谁()不会笑,谁()没有办法过快乐的日子。

5.小红狐()背上背包()拼命地逃跑。

6.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小孩,()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

不是„„而是„„

不论„„还„„

一边„„一边„„

非„„不可„„ 因为„„所以„„

如果„„就„„

1.鹅吃饭时,()有一个人侍候(),真是架子十足。

2.()附近的狗都知道鹅老爷的脾气,()每逢它吃饭时就在篱边窥伺。

3.()赶上这么一场用以耀武扬威的乱子,你()甭想有鱼咬钩了。

4.母鸡()这样乱叫,()细声细气的,有什么心事似的,令人生厌。

5.()是在院里,()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

6.小姑娘惬意地趴在床上,()吃糖,()看一本厚厚的书。

既然„„都„„ 不仅„„还„„

只有„„才„„

不是„„而是„„

如果„„就„„ 1.我从电视上经常看见意大利,但()亲自来到这里,它的美丽()深深打动我。

2.你的信使我难过,()为你的处境,()为你的心态。

3.()我猜得不错,那()让我们接着往下分析。

4.()同学们不可能一下子突然()变成了“红眼病”患者,那么,是不是我们自身出了毛病呢?

5.太空辣椒()个大味美,()结出了漂亮的黄色甜椒和红色辣椒。

因为„„所以„„

既„„又„„ 不但„„而且„„

不但„„还„„

如果„„就„„ 虽然„„但是„„

只要„„就„„ 即使„„也„„ 1.一个人如果总是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那么他()会停止前进,()会形单影只,十分寂寞。

2.()你能不断找到自己的短处,发现别人的长处,你()会飞快地进步。

3.()我到过长城,()才会对长城的壮丽赞叹不已。

4.登山()能锻炼我们的体力,()能锻炼我们的能力。

5.()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要勤俭节约。

6.对周围的事物,我们()要仔细观察,()要认真思考。

7.我们()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不能骄傲自满。

8.()樟树存在一天,虫类()怕它一天。

一.关联词语填空:

1.小明在学习上()有这么好的成绩,()他平时刻苦学习的结果。

2.()下雨,地()湿。

3.()多读多练,()会提高作文水平。

4.诸葛亮()精通兵法,()熟知天文地理。

5.()答应了,你()应该办到。

6.()修筑京张铁路困难重重,()詹天佑勇敢地接受了任务。

7.语文课上,张老师读课文时,流泪了,()他感情脆弱,()这篇课文太感人了。

8.张明()学习成绩好,()他学习认真刻苦。

9.我们读文章,()要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要注意文章的细节,()仔细体会那些细节,()理解得更深刻。

10.鲁迅先生对青年十分关心,()写信人署的是假名,他()认真地回信指导。

11.()明天不下雨,我们()去春游。

12.我们()说明天起开始好好学习,()从今天起就刻苦努力。

2.人教版四年级单词练习 篇二

“童真课堂”是尊重儿童、彰显真学的课堂,“童真课堂”是儿童主动学、教师智慧导、师生共成长的课堂。无疑,“儿童路线”是“童真课堂”的生命线:坚持从儿童中来———教学从儿童的真实起点出发;坚持在儿童中学———让儿童经历真实的语文学习过程;坚持到儿童中去———教师发挥应有的导学作用;坚持在儿童中长———让儿童在真实的学习过程中自然地生长。这四大坚持也就是“童真课堂”的教学原则。

在“童真课堂”里,儿童是学习的主体,但教师和儿童必须手拉手平衡向前走。发挥儿童的主动性并不等于教师可以放弃自己导学的职责。走进课堂,在儿童展开“真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蹲下身子到儿童中去,在儿童“真学”出现状况的时候,“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可以说,教师的精准导学是促进儿童“真学”更上台阶的重要保障。

【教学目标】

1. 通过互帮互助,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示意图的辅助,厘清文章脉络,自主了解故事内容。

2.通过略读课文,自主捕捉文本动作描写的相关信息,在阅读比较中真正理解语言,培养捕捉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反复阅读,试着读懂麻雀的心,感受麻雀“强大的力量”,自由表达真切感受,了解文本的表达特点。

【教学流程】

第一板块:预热激趣,真学启航

(课件出示)

课堂,是允许出错的地方!

引导学生读这句话,围绕这句话展开自由的交流,营造安全、舒适的课堂氛围。

1. 猜想汉字,渗透文化

2.猜想结果,直入课题

(出示狗和麻雀的图片)

师:如果这只小小的麻雀落到了庞大的猎狗面前,你猜想,可能会有怎样的结果?

生:麻雀被狗给吃掉了。

生:麻雀妈妈飞下来保护它。

师:这是课文中的结果。你们都读过课文了吗?读过几遍?

生:三遍。

师:老师以为你们都没读过课文,看来你们已经先行一步了。除了刚才的两种结果以外,还可不可以有另外的结果?

……

第二板块:厘清脉络,读懂猎狗

1. 比较阅读,读懂猎狗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麻雀》。课前,我们已经把课文读过三遍了,那现在我们就到课文中看看,那只小小的麻雀落到庞大的猎狗面前结果怎么样。

生(读第六自然段):猎狗愣住了,它可能没料到老麻雀会有这么大的勇气,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去。

师:是的,这是课文中的描写。谁会用自己的话来说说?

生:猎狗被吓到了,它正在往后退。

师:老麻雀竟然把猎狗吓跑了。再来看看,前面猎狗可不是这样的。

(课件出示)

突然,我的猎狗放慢脚步,悄悄地向前走,好像嗅到了前面有什么野物。

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

猎狗愣住了,它可能没料到老麻雀会有这么大的勇气,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

师:请你读读这三句话,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一开始猎狗是很凶的,后来它居然被老麻雀吓跑了。

师:好的,你看出了其中的变化。同学们请注意,当几句话集中呈现在面前的时候,我们要学会比较。看一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生:第二句话是写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第三句话是写猎狗慢慢地向后退。

师:他发现了,在第二、第三句话中猎狗的动作都是“慢慢地”,但第二句话中是“慢慢地走近”,猎狗是想———

生:猎狗是想吃掉小麻雀。

师:慢慢地后退是———

生:是被老麻雀吓到了。

师:其实这“慢慢地”,除了二、三两句话里有,第一句话里有吗?

生:也有。

师:我们发现猎狗那个时候的动作都非常慢,它走近猎物是——(生:放慢脚步,悄悄地)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只怎么样的猎狗?

生:这是一只聪明的猎狗。

师:很聪明,训练有素。当它接近猎物的时候呢?“慢慢地走近,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我们看到的是一只———

生:凶猛的猎狗。

师:是啊,同样是“慢慢地”,我们却读出了不一样的含义。到了第三句,出现了两个“慢慢地”,让你感觉到什么呢?要不拿掉一个吧。

生:我觉得两个“慢慢地”显得猎狗更加害怕。

生:猎狗更加害怕,它被怔住了。

师:实际上这三句话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共同点,我们一起看。第一句:放慢脚步、向前走;第二句:走近、嗅了嗅、张开、露出;第三句:愣住、慢慢地向后退。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呢?

生:它们写的都是猎狗的动作。

师:你的发现真有价值,这三句话描写的都是猎狗的动作。我们通过对猎狗的动作描写,读懂了猎狗。它前面是想———(生:吃小麻雀)后来是———(生:被吓退了)课文中除了写到猎狗以外,还写到了谁?

生:小麻雀。

生:老麻雀。

2. 巧用导图,厘清脉络

师:那么这篇课文到底写的是一个怎么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

(在学生浏览、思考的基础上,教师板画思维导图,请学生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自己说说这个故事)

生:一开始,猎狗想要吃小麻雀,但是老麻雀落下来救小麻雀,把猎狗吓退了。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对图进行补充,写上圆圈里的字,完成思维导图)

师:通过思维导图的帮助,我们就非常容易地了解了整个故事。刚才我们通过对猎狗的动作描写读懂了猎狗,那这篇文章我们更要读懂的是谁的心呢?

生:老麻雀的心。

第三板块:略读课文,读懂麻雀

1.捕捉信息,交流感受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默读课文。默读的时候,一定要拿起笔,画出描写老麻雀动作的句子,细细体会,等会儿试着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默读课文)

师:完成学习任务的同学可以和旁边的同学说一说感受。

师:交流好的小朋友可以转过来了,没交流好的继续。如果交流有困难的话,可以借用这个句式。

(课件出示)

师:我们的学习已经进行到了一半,还没有回答过问题的小朋友,举手的时候享有特权,你把手举得高高的,手掌心朝前,五指张开,如果这样我还没有看到你,你就向我发信息,晃动你的手掌。希望更多的小朋友能参与学习。

生(读课文中的句子):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

师:请说说你的感受。

生:老麻雀明明知道自己有危险,但还是落下来保护小麻雀。

生:我有补充,老麻雀明明知道自己害怕猎狗,可还是勇敢地飞下来保护幼儿。

生:老麻雀明明知道落下去跟猎狗展开搏斗的话会被猎狗咬死,但它还是奋不顾身地飞下去,保护小麻雀。

……

师:这么危险的时候,如果让你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你会用哪个?

生:千钧一发。

生:危在旦夕。

生:危机四伏。

师:在这样危在旦夕的时候,老麻雀像一块石头似的落下来,那么小的麻雀,怎么就像石头呢?

生:因为麻雀落下来的速度很快。

生:因为它是很坚定地落下来的。

师:没有丝毫的犹豫。

生:因为它是从很高的地方落下来的。

生:因为母爱的力量很伟大。

师:母爱的力量很伟大,当时它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略作思考):因为它充满了母爱,所以它落下来时的心情是很急切的。

生:它落下来的时候还扇着翅膀。

师:扇着翅膀还像石头吗?

生(马上回应):哦,应该是没扇翅膀,它是笔直地落下来的。

生:它是这样冲下来的。

师:带着一股强大的力量就这样下来了。

生:它已经做好牺牲的准备了。

师:是的,就算付出自己的生命,也要拯救自己的幼儿。

师:这么强大的力量!让我们通过朗读来体现这种力量,来体现这种急切,来体现这种速度。

(生集体朗读)

师:后面说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绝望就是———(生:没有希望)什么是没有希望的?

生:救出小麻雀,没有希望。

师:救出小麻雀是没有希望的,但它还是绝望地尖叫着,它用自己的动作告诉猎狗———

生:不许伤害我的孩子。

生:别靠近我的孩子,不然我就跟你拼了。

生:只要我还在,我是不会让你碰我孩子的一根羽毛的。

生:别碰我的孩子,你有什么事冲我来。

师:你看,它就这样义无反顾地飞下来,想拯救自己的孩子。你还找到另外的动作描写了吗?

生:“可是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了,发出嘶哑的声音。它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我从老麻雀的动作中感到它非常紧张。但它仍准备着,跟猎狗战斗。

生:它就算自己牺牲了,也要拯救自己的幼儿。

……

2. 比较阅读,整合信息

(课件集中呈现)

师:描写老麻雀动作的四个句子都呈现在屏幕上了,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先写了老麻雀———(生:落下来的动作)接着写老麻雀———(生:扎煞羽毛,绝望地尖叫)然后写老麻雀———(生:浑身发抖,发出嘶哑的声音)最后写老麻雀———(生:呆立着不动)如果重新排序,先写后面的三句话,然后再写第一句,你认为这样可以吗?

生:如果第一句排在最后,那样的话,麻雀是怎么出现的呢?

师:如果老麻雀不出现,作者怎么看得到后面的这一切呢?实际上这位同学是在提醒大家,观察是有顺序的,描写也是有顺序的。

生:如果它“扎煞羽毛”这些动作是在树上做的话,那猎狗早就把小麻雀吃掉了。

生:如果先直接写它扎煞起羽毛,那你怎么知道是谁扎煞起羽毛呢?

师:对呀,如果先写它扎煞起羽毛,这个“它”,我们就不知道是谁了,这个观察非常细致。

生:如果老麻雀想救小麻雀的话,应该立马就飞下去。

师:对啊,哪有那么多思考,哪有那么多另外的动作。

生:而且它也没有多余的时间在树上待着。

生:它怎么可能在树上准备着一场搏斗呢?

生:它很爱自己的孩子。根本不可能在树上犹豫。

师:所以必须是按这样的顺序。你再看看这四句动作描写,你会看到这是一只怎样的老麻雀?如果用一个词概括的话。

生:勇敢。

生:母爱。

生:坚强。

师:每一处动作描写传递出的都是老麻雀的勇敢,是老麻雀的母爱,是老麻雀爱的力量。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这种爱的力量传递出来。

(生分组朗读)

第四板块:直击感受,真情表达

1.聚焦个性感受,理解“强大的力量”

师:在课文中,除了老麻雀、小麻雀、猎狗之外,还有一位猎人,就是“我”。他看到了这一切,忍不住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在它看来,猎狗是个多么庞大的怪物啊!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师:这是一种多么强大的力量啊!这种力量让猎狗———(生:愣住了)这种力量把“我”———(生:感动了)这种力量也会让我们深有感触。让我们拿起笔,写下此时自己的真实感受。

(生抒写感受)

师:写好的小朋友可以自己读。还没有发言过的小朋友请抓住机会,我们的课堂已经接近尾声。没有发言过的小朋友请高高举起你的小手,张开你的五指,向我发出信息。

生:这是一种奋不顾身的母爱,老麻雀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心里只想着孩子。

生:母爱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

生:这种强大的力量是母爱的力量,老麻雀非常爱自己的孩子。

师:请每个小朋友把自己写的读出来,让你的声音传递你的情感。

2. 链接原文结尾,深化“强大的力量”

师:课文原来是有结尾的。

师(朗诵):是啊,请不要见笑,对那只小小的,英勇的老麻雀,对它的爱的激情,我是怀着虔敬之情的。

生(集体朗诵):我想,爱,比死,比死的恐惧更强大,只有它,只有爱,才维系着生命,并使它充满活力。

师:只有它,只有爱,才维系着生命,并使它充满活力。

(师在思维导图中间写下了一个大大的“爱”字)

师:如果大家对屠格涅夫的文学作品感兴趣,那么可以继续去阅读他的《猎人笔记》;如果大家对麻雀的心感兴趣,那么可以继续去阅读林清玄的文章《麻雀的心》。在刚才那令人惊奇的一幕里,我似乎听懂了麻雀的语言,不,或者不是语言,应该说我们读懂了麻雀的心。

3.人教版四年级单词练习 篇三

游戏规则:随机请一学生(女生)上前,让她请上自己要好的男生,上来手拉手。再由该男生请上要好的女生,继续拉手。以此类推,请上自己要好的异性同学。最后全班同学绕着桌椅外围,拉手围成一个大圆。

2. 师生问好后,请学生说说玩游戏的感受

生:有点不好意思,不过大家团结一致。

师:讲得非常好。

生:这个游戏让人玩得很害羞。(生笑)

师:第一次玩嘛,总有点害羞的。

生:我觉得不好意思,因为和男的手拉手,这样不太好。

师:没拉到过,下次多拉拉。

生:有点恶心,但为了玩游戏豁出去了。

师:豁出去就好了。

生:我觉得这个游戏很好玩,看到了大家的害羞。

师:这个游戏会有很多的启发,但是现在大家还没想到,学了今天这篇课文之后,我再请你们说一说,你们可能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3. 直接入题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师出示课题:大自然的启示)

师:一起读。(生齐读课题)

师:谁来说一说“启示”是什么意思?

生:它的近义词是“启发”。

师:对。

生:通过某个事物使人们发明、创造些什么东西。

师:想到些什么东西,对不对?非常好。

师:再增加点难度,“启”是什么?

生:启发的意思。

师:“启”就是“启发”的意思?猜吧,我估计你们都不知道,那就猜吧。

生:“开始”的意思。

师:为什么这么说?(该生接不上)你是从哪个词语当中想到的?

生:启动。

师:“启动”就是开始的意思。

生:道理。

师:道理?不对。

生:事故。

师:不对。所以很多时候,一个词语的意思我们是知道的,但要去想一个字的意思就不知道了。“启”的意思,你们知道吗?

生:发现。

师:也不对。老师告诉你们,“启”的意思就是“打开”。喝酒的时候有一个“启瓶器”。“启示”连起来就是“启发”的意思。

4. 明确学习要求

师:怎么来学习这篇课文?我们来看要求,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呈现略读提示语,请一生读要求)

师:学习这篇课文有两个要求,第1个要求是——

生:说一说其中的每篇短文主要讲了什么,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师:对,这是第1个要求。第2个呢——(标画两个要求)

生:画出自己感受深的语句,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它们抄下来。

师:你有一个字读错了。“画”,我们南方人都读“划出划出”,其实是错的,应该是——

生:画出。(生齐读)

5. 感知内容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要求,在屏幕上。

(生先自学,然后教师引导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过程略)

6. 认读新词

师:了解了主要内容,再来看一看生字和词语。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师:这里有个词语“遭殃”,“殃”是什么意思?又靠猜了。(生猜)

师:破坏,猜错了。

生:灾难。

师:猜对了。今后要多预习,特别关注每一个字是什么意思。

7. 理解课文

师:森林遭了什么殃?请同学们再次打开课本,把森林遭殃的这段话用笔画出来。你到前面来画。(呈现《“打扫”森林》的课文,请一位学生在白板上画,利于后面校对)

师:对不对?(该生画出了第3段)

生(齐答):对。

师:我们一齐来读一读。(生齐读所画段落)

师:老师有两个问题,第1个问题,这段话中把什么比作扫帚?

生:把干枯的橡树和菩提树比作扫帚。

师:讲得非常好。谁再来讲讲?

生:把干枯的橡树和菩提树比作扫帚。

师:第2个问题,为什么要把它们比作扫帚?(稍等待)来,这位同学。

生:因为橡树和菩提树的叶子越来越少了。

师:所以——

生:所以把橡树和菩提树比作光秃秃的扫帚。

生:这样更表现了森林遭了殃,菩提树和橡树的叶子越来越少了。

师:你是这样理解的。还有没有不同的理解?

生:我觉得这样才能体现害虫的破坏力大。

师:才能够体现出来,是这个意思对吗?还有没有?你说。

生:因为森林里没有了那些脏东西,像枯枝烂叶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现在橡树和菩提树的叶子越来越少,所以作者把它们比作一把把扫帚。

师:好。我们来看一看这个课题,“打扫”森林,“打扫”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生:它代表反义词。

师:反义词什么意思,就是不打扫?

生:破坏的意思。

师:你觉得是破坏森林。好的。

生:“打扫”有特殊含义,它不是真正的“打扫”森林。

生:加双引号含有贬义的意思。

师:就是不好的意思。现在再来想一想,为什么把它们比作“扫帚”?

生:因为林务官一打扫,那些树一片叶子也没有了,所以把光秃秃的树比作扫帚。

生:因为林务官已经破坏了生态平衡。

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再次打开课本,快速浏览第5、6自然段,找出这两段当中的一个总起句,把它画出来。(师出示要求)endprint

师(巡视,指点):总起句,不要拿起笔就画,想一想。画出一句。

师:请一个同学读出来。

生:原来,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师:对不对?

生:对。

师:有些同学画到最后去了,老师提醒了之后就画对了。“总起句”是在前面的(白板中红线慢慢标出总起句),开始的时候写的这句话叫“总起句”。有的同学画到第6自然段去了,那个不叫“总起句”。今后一定要听清楚老师的问题。

师:我们来看这句话,“原来”(白板上红笔圈词),这个词语是针对哪句话来说的?联系上下文来思考一下。

生:第4自然段中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师:对,“原来”是针对上文的。

师:“互相联系” (红笔圈词)针对哪里?

生:针对下文。

师:很好。现在请同学们4人小组合作。合作要求,请看大屏幕。

师:比如说“枯枝败叶”,它和“土壤”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师边讲解边示范画法、写法)它是“土壤”的“肥力”。“枯枝败叶”还与什么有联系呢?“土壤”又与什么有联系呢?老师给大家发了一张纸,4人小组一起完成这个作业。写得越多越快越准确,越好。你们有5分钟的时间。开始。这条线(白板时间线)没了,就结束了。画好了,可以贴到黑板上。(生小组合作。组长张贴合作单)

师:我们叫下面的老师也来参与一下我们的学习,好不好?选一个老师上来,选一个小组汇报。(一位教师主动上台选了一张小组合作单)

师:来介绍一下你们的成果。

生1:我们小组认为“枯枝败叶”对“土壤”有肥力作用,它们也是有些动物的食物,动物也会为森林提供生态平衡。(学生对着思维导图讲解)

师:你们觉得这组怎么样?

生:很好。

师:鼓掌。请你选一组。

生2:我们组认为枯枝败叶可以让土壤增加肥力,土壤为大树提供养料,大树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排出氧气,供养人类,又为小鸟、动物提供栖息地,小鸟为大树捉害虫。(学生对着思维导图讲解)

师:好不好?(生主动一齐鼓掌)再选一组。

师:(对生2)你觉得比较好的选一组。放投影上。

生3:我们组从灌木联想到害虫,从害虫联想到天敌,由害虫又联想到鸟类,由鸟类联想到树木,从树木联想到土壤,从枯枝败叶联想到肥力,从兽类联想到栖息的地方,从兽类还联想到隐蔽的场所,从栖息的地方联想到昆虫。

师:这个同学的表述有个问题,没有讲清楚,对不对?你们组有没有人能讲得更清楚?他就讲了一个词“联想”,关系没有讲清楚。你来,能不能讲清楚?

生4:由兽类联想到灌木。

师:又“联想”了。

生4:兽类在灌木丛里有隐蔽的场所,有栖息的地方。灌木丛里有害虫,就有鸟类来制服害虫,还给树木捕捉害虫。树木吸收土壤的肥力,给人类提供氧气,枯枝烂叶提供肥力给土壤。

师:先回去吧。这张图主要的问题出在哪里呢?为什么两个上来的同学都讲不清楚?

生:没写清楚。

师:对,他们把作用也写进去了,“鸟类”“昆虫”“栖息地”,“栖息地”应该写在横线上就非常清楚了。这张图虽然看起来很漂亮,但还需要修改。下课以后可以修改。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句话,一起读一遍。

师: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再来学习下一篇课文《人类的老师》。你自己先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然后找最要好的同伴交流,这次不限男女。时间是3分钟。

(学生自学,找同伴交流。教师巡视、倾听,发现一个没有同伴的孩子)

师:你们一起好不好?

师:时间都去哪儿了?都花在学习上了。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要求是说说你的同伴怎么说的。(引导互相倾听)

生:啊?(略显意外)

生:我的同伴是这么说的,“如果没有这些动物启示我们人类发明这些、创造这些,我们的生活不会这么多姿多彩”。(师示意自由传话筒)

生:我的同伴说:“人类要从大自然中学习,从大自然中发现。”

生:我的同伴说:“大自然中的奥秘是很多的,所以,我们要有所发现,有所发明。”

师:同学们都有很多的感受,很好。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课题。(生齐读)

师:你自己说说学了这篇课文以后得到了哪些启发,结合课前的游戏,重新思考一下有哪些启发。

生:我知道了不能破坏生态平衡。

生:我们必须团结友爱。

生:我们认为的枯枝烂叶也有用处,不能随意清理。

师:我记得你刚才说“有点恶心”,现在觉得刚才的游戏有没有意思?

生:还是有点。

师:会不会比刚才好一点?

生:好一小点。

生:我知道了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是互相联系的,我们人类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发明一些东西。

师: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互相联系,我们同学之间是不是互相联系的呢?我们同学是不是应该联系在一起呢?

师:最后做一个作业,把老师提供的词语之间的关系图画出来。画好的就下课。

4.人教版四年级单词练习 篇四

姓名成绩

86+47=52 × 7 =80 × 6=6800-3200 =400 × 8 = 900× 5 =360-240=270+450=365+235 =3400-400 = 7 × 200 =800 × 6=80 ÷ 4 =240 ÷ 6 =360 ÷ 9 =600 ÷ 3 =40018 × 7 =0 × 105=63 7×8+2 =53×400=840180+170=(25-7)×0=048+73=6408×6=4232÷8=1581÷9=109×400=680×4=63200×4=1800÷27÷3=88÷8=1736+5×8=2170÷8﹦604280÷7=56072-47=27÷ 4 =45810 ÷ 9 =67 + 8 =× 3 =×6+4=3÷2=12500-190=540÷8=21÷8=710-30=÷7=18×6=52×3=48×500=300÷7=÷3=320×0÷3=469×3=35×80=33÷2=560÷7=100﹢15=51÷ 9 =210064 ÷ 2 =2400×9+5=6×300=4000÷3=560+80=×7 =800-90=5400÷3=÷4=9÷8=20×4=900÷2=500÷8=0÷8≈36×49≈69×200≈138÷8=3000×7=31÷3=800÷ 7 =82 + 7 =104÷8=33×8+4=34÷5=34+25660÷6=80÷3=5×5=16+7×7=×2=(5+25)÷5=3 0÷9=30×44≈410×30≈÷7≈78÷5=96×2=88÷8=75810 ÷ 6 =× 3 = ÷3= ×2=5400÷9=÷5= ÷6=×7=×0×3= ×2=32÷4+13=×4= ×5= ×8=÷7≈52×68≈ ÷4≈ ÷6= ÷4= +25=

5.人教版四年级单词练习 篇五

一、看谁口算的又对又快。

60×80=960÷80=180÷30=720÷60=102×40≈420÷59≈62×78≈202÷40≈

二、列竖式计算。

3468÷78=43800÷75=460×25=

389×67=442÷34=208×36=

116×29=864÷54=384÷15=

三、解决问题我能行。

1、实验小学买来77套学生演出服装,一件上衣48元,一条裤子35元,学校买演出服装共用去多少元?

2、某学校组织三、四年级的345位学生去博物馆参观,至少需要租用限载53人的大客车多少辆?

3、体育用品加工厂加工了一批羽毛球,每12个装一筒,每5筒装一盒,一共40盒,体育用品加工厂加工了多少个羽毛球?

4、一辆汽车以每小时85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12小时后距乙地还有36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5、学校要添置40套课桌凳,凳子每条25元,桌子的单价是凳子的4倍,学校买这些课桌椅共需要多少钱?

6、一辆货车从甲地往返乙地,去时每小时行驶36千米,5小时到达乙地,从乙地返回时每小时行驶45千米,货车返回时需要多少时间?

6.人教版四年级单词练习 篇六

1、( )+45=55+( ),这里运用了加法( ),用字母表示是()。

2、交换两个( )的位置,( )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3、乘法分配律可用字母表示为( )。

4、a×6+6×15= ×( + )。

5、计算(23×125)×8时,为了计算简便,可以先算( ),这样计算是根据( )。

6、一套校服,上衣59元,裤子41元,购买2套,一共需要( )元。

7、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那么上海在北京的 偏 。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5分)

1、27+33+67=27+100 ( )

2、125×16=125×8×2 ( )

3、134-75+25=134-(75+25) ( )

4、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是结合律。( )

5、1250÷(25×5)=1250÷25×5 ( )

三、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4分)

1)、56+72+28=56+(72+28)运用了 ( )

A、加法交换律 B、加法结合律

C、乘法结合律 D、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25×(8+4)=( )

A、25×8×25×4 B、25×8+25×4 C、25×4×8 D、25×8+4

3)、3×8×4×5=(3×4)×(8×5)运用了 ( )

A、乘法交换律 B、乘法结合律

C、乘法分配律 D、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4)、101×125= ( )

A、100×125+1 B、125×100+125

C、125×100×1D、100×125×1×125

四、直接写得数(9分)

125×8= 100÷25= 24×3= 25×8=

36÷18= 42÷3=13×4= 65÷13=

15×7= 120×7= 198÷9= 210×6=

102÷34= 26×20= 540÷27= 50×80=

220+190= 24×30=

五、计算下面各题(9分)

(124-85)×12÷26 75+240÷40-25 367-144÷24×13

六、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24分)。

355+260+140+245 98×101 48×125 645-180-245

38×99+38 3500÷14÷5 175×56+25×56 50×25×20×40

七、动手操作(9分)。

在平面图上标出下面各场所的位置。

1、学校在小明家的北偏东35°,距离300米。

2、游泳池在小明家的西偏南40°,距离200米。

3、商场在小明家的北偏西20°,距离200米。

八、解决问题。(32分)

1、某小学四年级学生组织参观科技馆,男生有204人,女生有196人。如果每40人坐一辆汽车,一共需要多少辆汽车?

要求出一共需要多少辆汽车,关键要先求出 ?(2分)

列式计算:(3分)

2、李叔叔和王叔叔一起加工一批零件,李叔叔每小时加工49个,王叔叔每小时加工51个,两人一起工作了6小时才完成任务。这批零件一共有多少个?(5分)

(请用一种你认为计算最方便的方法列式计算)

3、学校食堂运来大米和面粉各80袋,大米每袋75千克,面粉每袋25千克,大米和面粉共多少千克?(请用两种方法解答)(7分)

4、李伯伯家养了142只鸡,养鸭的只数是鸡的一半。李伯伯家一共有鸡鸭多少只?(5分)

5、爸爸带明明去滑雪,乘缆车上山用了10分钟,缆车每分钟行200米。滑雪下山用了30分钟,每分钟行70米。滑雪比乘缆车多行多少米?(5分)

7.人教版四年级单词练习 篇七

一、尝试:以文字的方式来呈现儿童的阅读思考

学生在阅读中, 用自己的文字当作一面镜子, 观照自己的阅读情况。或许, 学生在阅读中能更清楚地看到我读到了什么, 我还有什么文字在阅读时缺乏思考。教学中, 我大胆尝试让学生以文字的形式来呈现他们的阅读, 以学生的文字作为阅读的镜子, 观照学生的阅读与思考。下面列举两个板块的教学:

第一板块:前置作业, 从不同的选题、自读中表达。

所谓的前置作业, 就是让学生课前自主阅读。同时, 策划几个表达上的选题, 让学生阅读后, 自主选择一个选题, 用读到的文字自我表达。这几个选题是:

◆蟋蟀寻宅的故事

◆伟大的工程

◆蟋蟀建宅的故事

◆蟋蟀的琴声

课前学生根据这些选题, 通过课本上的内容, 加上自己的想象, 撰写故事。学生要写好这个故事不容易, 他唯有两个依据:一是依据课文已知的内容;二是依据课文内容想象, 自由编写。我们以“伟大的工程”为例, 学生要写好这个故事, 促使学生阅读课文中描写蟋蟀寻找巢穴、建造住宅的部分内容:一是要加以言语信息的整合, 二是要加以言语信息的加工, 三是要植入自己的想象。从这来看, 学生在做中学, 读中思, 思中写, 是一种创造性阅读。这样的课前阅读, 把自己的困惑带入课堂, 是一种阅读期待。

第二板块:带着思考阅读, 在读中审视自己的表达。

当学生带着先前的文字进入课堂后, 让学生小组合作展示学生作品, 推介优秀作品进行展示。现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表现举一例:

生:我选择的话题是《伟大的工程》:

蟋蟀的住宅真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它的工具是那么柔弱, 却不肯随遇而安。它选址很慎重。

秋天初寒的时候, 蟋蟀用前足趴土, 后腿上有两排锯, 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就这样, 它坚持不懈, 今天做一点, 明天做一点, 直至满意为止。

蟋蟀的住宅, 墙壁四面光滑, 这全靠它平时的修整。住宅内部简单、干燥、清洁, 很卫生。看到这样的住宅, 我们真是感到惊奇!原来, 动物也活得这么精彩!

师:能介绍一下, 你围绕“伟大的工程”写了几件事?

生:我写了三件事, 一是蟋蟀选择自己的住宅, 二是写了怎样挖住宅, 三是写了住宅的简单、干燥。

师:非常了不起!这就是你的阅读成果。谁来根据他的作品, 说说蟋蟀伟大在哪里?

生:我从他写的“慎重”“柔弱”“坚持不懈”体会到蟋蟀像人类一样, 具有聪明和智慧。

生:我补充。我从他的“惊奇”“精彩”两个词感受到蟋蟀的劳动成果不容易。

师:你看, 这些词语有些来自原文, 有些是小作者自己创造的, 这就是学语文, 读了课文, 会用。你们知道“随遇而安”是什么意思吗?

生:就是不挑剔, 在什么环境都能安居。

师:那蟋蟀对选址的要求, 这位小朋友写到了吗?

生:他只写了“慎重”。

师:谁能帮他想象一下, 增添一些内容, 让读者感觉到蟋蟀选址的确慎重。请同学们浏览课文。

生:我会补上蟋蟀寻找巢穴的要求、还有蟋蟀在洞口草丛中弹琴的内容。

生:我会添上蟋蟀建造住宅时干活的细节。

师:真棒!我们要写好文章, 就要认真读好课文。再依据课文, 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 你的阅读作品就出来了。

笔者选取了学生的《伟大的工程》这一阅读作品的教学片段, 围绕学生的阅读成果, 把学生的成果当作教材, 课堂中互相评价, 感受小作者的用词、用句, 以及表达上的构思。虽然, 小作者的文字不少来自于课文, 但这是学生消化后的词语, 是转消极被动的语用为积极语用。教学中, 还要依据学生创作的文本, 结合课文的文本, 再去品读, 适当交流补充学生表达的不足, 丰富学生的表达内容。其意义在于, 用写的方式观照自己的阅读, 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学生的阅读成果, 再对照创作文本去阅读课本, 观照, 改进, 调整, 感受。

有人说, 这属于课文微作文。实际上, 远不止, 我们的理念是以学生的阅读成果为教材, 结合教材原文, 称之为统整型阅读。只不过, 学生阅读的方式有变化———转阅读后谈体会为文字表达体会后再去阅读。

二、思考: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差异

不同的取向, 产生的行为也不同。从上述案例分析来看, 可以归纳为两种阅读取向:

◆用阅读的方式去教阅读 (以读中理解为目的) 。

◆用文字的方式去教阅读 (以写中读为目的) 。

第一种阅读取向, 侧重于读懂。通过找词语、品句子、悟表达, 来读懂课文内容和课文的表达特点。因此, 很多词语或者很多表达方式, 学生只是大致懂得课文的知识。当然, 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阅读方法, 是有必要的, 然而对于浅显的白话文, 在不用教师教的情况下, 学生完全能在阅读中习得。而实际上, 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 学得的只是别人的“观念”。如教学《蟋蟀的住宅》, 只是单纯地引导学生阅读时读懂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建造过程, 体会蟋蟀的坚持不懈的精神, 虽然适时渗透所谓的“拟人”“想象”一些表达方式, 这些都是学生自己能读懂的, 既使是表达方式的学习, 也是我们教师以成人的理解代替儿童的理解。

第二种阅读取向, 侧重于读会。精心设计几个适合学生读懂原文的话题, 让学生用文字来表达。不只是停留在“表达”这一层面, 还让学生用文字表达的方式来阅读原文, 即学生依据自己的所读内容, 再依据话题进行写作。课堂上, 将学生创作的作品作为教材, 与原文相结合, 学生写到的和未写到的, 都作为教学内容, 感受课文中的词语或表达的魅力。同时, 让学生的写观照学生的读, 写而后知不足, 课后再根据学生的评价进行修改, 完善学生的创作。这个过程的简要流程和学理如下:

写 (课前自主阅读后表达, 可发现学生的已知和未知。) ———读 (课堂上, 品读学生的表达, 也读原文的精彩处。) ———创 (完善学生的作品, 丰富学生的表达。)

8.人教版四年级单词练习 篇八

单词与句子练习

一、读下列句子,写出中文意思.1.Hello!

___________

H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Hello!

I’m

Wu

Yifan.I’m

from

Chin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What’s

your

nam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My

name’s

Chen

Ji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I

have

a

pencil.____________________

Me

too._________________

6.Good

morning._______________

Good

afternoon._______________

7.This

is

Miss

White._____________

Nice

to

meet

you.____________

8.Where

are

you

from?

____________

I’m

from

America.___________

9.Let’s

go

to

school.__________________

OK.10.How

many

cakes?

____________________

One

cake.__________

11.How

are

you?

________________

I’m

fine,thank

you._____________

12.Let’s

paint._________________

Great.__________________

13.I

like

green._________________

Me

too._________________

14.I

have

a

rabbit.___________________

15.Cool!

________

Super!

_________

Great!

________

Wow!

_________

16.May

I

have

a

look?

___________________

Sure._________________

17.Here

you

are._________________

Thank

you._________________

You’re

welcome

_________________

18.I

like

hamburgers._______________

Me

too.___________________

19.Have

some

French

fries.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Can

I

have

some

chicken?

____________________

Sure.__________

21.How

old

are

you?

____________________

I’m

9.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篇九

马纯显

我今天要与大家交流的课文是《火烧云》,这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此时,学生刚刚从三年级升入四年级,很多方面都存在着衔接的问题,在语文学习上也是这样。那么,怎样带领学生顺利过渡,在语文课上学知识重积累习方法,提高语文素养呢? 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写景之作。著名女作家萧红以热情酣畅的笔墨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火烧云图景。

这篇课文所处的单元主题是“自然奇观”,这组课文是以精略结合的形式安排的。学生在前面三篇文章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学习了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景物之神奇,因而本课教学仍然是巩固这一学习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火烧云》是一篇略读课文,与上一篇《鸟的天堂》都是名家之作,在写法上都是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相结合。因此本课阅读教学我将在阅读指导中让学生积累好词佳句,巩固写作方法,为单元习作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在第一课时学习中,学生自学生字词,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理清了文章脉络,也品读了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所以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要根据学情引导学生,随着课文的描绘,想象画面,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地描写火烧云那绚丽的色彩和多变的神态,注重积累,丰富词汇,培养语感。

【教学目标设置】

基于以上分析与思考,我设定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火烧云变化、下去部分,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2、重点积累描写颜色的词和想象火烧云的形态变化并练习说话。

针对教学目标,基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把“反复诵读,注重积累,体会巩固静态和动态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出于对学情的考虑,教学难点为“根据画面加以想象,并将所学的描述方法运用于说写活动中。”

【教学过程阐述】

在教学中我将尝试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去落实教学目标,突破重点和难点。

环节一:问题导入 引发思考 环节二:指导朗读 感悟体会

环节三:积累词汇 丰富语言

环节四:引导巩固 明确写法

环节五:运用方法 尝试说练

第二、三个环节是我教学的重点,第四、五环节为教学的难点。

一上课,我先回顾上节课所了解的课文的脉络,然后通过问题导入:火烧云到底有哪些神奇的变化呢?引导学生轻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交流阅读感受,体会火烧云变化之多、变化之快。学生会发现“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以及多个不同构词形式的颜色词。通过设计归类说写的环节,引导学生积累,丰富词汇量。通过归类积累这些表示颜色的词,并设计说说写写的形式,鼓励学生多积累,丰富词汇量。

接下来,我通过问题引领“作者除了向我们描述火烧云的颜色变化,还写到了它的什么变化?”,引导学生阅读发现下面介绍的是火烧云形状的变化。

在“引导巩固 明确写法”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这样三个层次:(一)根据老师提示语读课文,感悟写作顺序

(二)抓住文本中的语句,巩固静态和动态的描写方法

(三)结合火烧云的图片,让学生仿照课文想象说话,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为他们的写作奠定基础。

通过设置“一会儿天空出现了什么?什么样子的?后来呢?”“忽然又来了什么?什么样子的?后来呢?”“接着又来了什么?什么样子的?后来呢?”这样的提示语引读,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顺序——那就是先写天空出现了什么,介绍它是什么样子的,后来又怎么变化消失的。从而为习作教学和练习奠定基础。

在巩固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环节,我采用“扶与放”相结合的方式,先“扶一扶”,引导学生在第4自然段也就是描写跪着的马那部分寻找哪些句子是静态描写,哪些句子是动态描写;再放手让学生自读第5、6自然段,感受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

最后再出示火烧云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联想,“天空还会变出些什么来呢?”并引导说话:“这时,又来了……”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学生通过一遍遍地读,多种方式地读,能够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并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培养良好的语感。

而对于第7自然段,写火烧云下去的部分,我让学生自读,读后交流阅读感受,“我从这段话中读明白了——”从而体会人们的喜爱、赞美、留恋之情;或者是作者观察仔细,或者是火烧云变化之快等等。这里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不同体验,允许他们有不同的阅读体会,通过与他人交流,获得多方面的收获。

最后,在“运用方法 尝试说练”环节,我设计了作业,一是把你认为本文中最美的段落背一背,也可以摘抄下来。二是利用课余时间仔细观察朝霞或晚霞,观察它的全过程,写一篇观察日记。此项设计意在让学生注重积累,加强写作方法的运用。

特色:

引领学生深入感悟描写景物的方法

这篇课文是学生所学到的写景的文章,我在教学设计中首先按课文条理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了解火烧云的特点,明确火烧云的颜色绚丽多彩和形态的千变万化。只有在充分地朗读过程中才能品味到火烧云的神奇景观,以及作者的描写顺序和方法。

10.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乌塔 篇十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乌塔》教学设计

棉沙小学:许洪菊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7课。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故事,表现了这个少年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及她对生活的热爱。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生字、新词,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3.德育目标:学习乌塔为了自己的目标勤奋努力去追求的精神以及独立自主的好品质。思考作为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自主能力?

4.创新目标:引导学生自学,自己提出问题,学会独立思考。

重点、难点:

教学本课时应引导学生着重探讨:年仅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你对此事有何看法和见解?这是本课教学

教学 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查找有关欧洲国家和城市的资料;教师制作教学幻灯片。

学法引导

(-)教师教法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激发、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使其自身的语文自学能力在研究、发现、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得到提高发展,体会到学习进步的快乐。培养他们自主、自信的优良品质。

(二)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研讨、全班汇报交流。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发动学生互助解疑,在讨论交流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

一、导引目标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乌塔》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大概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文。(激发兴趣)

2.学生回顾内容,提出疑难,展示自学;教师梳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创设条件 1.ppt置疑:一个14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个游欧洲,确实是一件令人惊讶的事。请结合课文内容,教学

教学

小组学习,谈一谈乌塔身上具有什么性格特点?

2.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直入主题,引起学生思考、讨论.)

三、组织研究

1.ppt激情:乌塔和中国小学生不同在哪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哪一种教育教学方法呢?现在,请同学们小组讨论.选择你喜欢的话题:ppt(1)乌塔的说法和做法好不好? 我们可不可以像乌塔一样单身外出旅游?(2)自立精神与冒险有什么区别?怎样才算自立?(3)从乌塔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受到了什么启示?

2.得出结论,达成共识。板书:长出独立的翅膀。

3.小结,教师提出自己的建议:ppt a、我们应该向乌塔学习她的独立精神,但并不是要我们每一个同学去像乌塔一样独自一人外出旅游,而是要我们从日常生活、学习各方面克服依赖思想,逐步提高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b、一人外出,要有家长同意和充分准备。c、要像乌塔一样有主见而不盲动,胆大心细,会待人接物。一个人的自立精神、生活经验、生活能力,只有通过时间才能锻炼出来。

四、反思小结 1.本篇课文学完了,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2.请同学们朗读课文。

五、布置实践作业: ppt(任选两题)1.把这个故事讲教学

教学

给父母听,听听他们的意见。2.回想自己游玩过哪些地方,请选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或写诗,或写文,或画文并茂,把给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写下来。然后展示给同学们看。3.日记一篇:(题目)从《乌塔》想到的 六 板书设计:

乌 塔

我看乌塔:热情、活泼、有主见、有爱心、独立、胆大心细、有理想、长出独立的翅膀

教学

11.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词语解释 篇十一

3、波澜壮阔:形容声势雄壮或规模宏大。澜,大波浪。

4、水平如镜:水面平静明亮,像一面镜子。

5、无瑕:形容很纯净,没有斑点。瑕,玉石上的斑点。

6、峰峦雄伟:山峰连绵不断,雄壮而而高大。

7、拔地而起:从地上长出来,高耸在地面上。拔,超出、高出。

8、奇峰罗列:到处遍布奇形怪状的山峰。罗列,分布,陈列。

9、形态万千:形状、姿态各种各样。

10、危峰兀立:山峰高耸直立。危,高。兀,高耸,突出。

11、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12、云雾迷蒙:云雾缭绕,景物隐隐约约,让人看不清楚。

13、连绵不断:(山脉、河流、雨雪等)接连不断。

14、突兀森郁:形容山势险峻,树林茂盛。突兀,山峰高高耸起的样子。森郁,树木多而茂盛。

17、五彩斑斓:色彩纷繁,非常好看。

22、五彩缤纷:色彩纷繁,艳丽好看。

29、梦寐以求:睡梦中都想着寻找,形容迫切地希望着。寐,睡。30、闷闷不乐:因有不如意的事而心里不快活。

33、走街串巷:走遍城市的大街小巷。

35、面呈菜色:面部显露出营养不良的脸色。呈,显出,露出。菜色,指人因仅靠吃菜充饥而营养不良的脸色。

36、疲惫不堪:疲劳得不能忍受了。不堪,不能忍受。

37、狼吞虎咽: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

38、骨瘦如柴:形容非常瘦。40、将心比心:以自己的心曲比照别人的心,指设身处地地替别人着想,体贴别人。将,拿,用。

42、争先恐后:争着向前,只怕落后,形容十分积极。

43、欲出又止:想要出去又停住了。

46、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表示镇定自如、不动声色或对事情漠不关心。

48、鱼贯而出:像游鱼那样一个接一个地出去。贯,连接,连续。

49、愚不可及:形容人极端愚蠢。50、气喘吁吁:形容呼吸急促的样子。

51、响彻云霄:响声穿透云层,直达高空。形容声音十分嘹亮。

53、叫苦不迭:不停地叫苦。

55、随心所欲:由着自己的心思,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56、不折不扣:一点也不打折扣,完完全全;十足。

57、数管齐下:指多方面同时进行。

59、横七竖八:形容纵横杂乱。60、异想天开:想法离奇,与众不同。61、机毁人亡:飞机毁灭,人死亡。亡,死。62、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费力气。64、垂头丧气:形容失望的样子。67、聚精会神:集中精神;集中注意力。68、兴致勃勃:兴趣非常浓厚的样子。70、飘飘悠悠:在空中或水面上轻缓地浮动。71、睁眼瞎:比喻不识字的成年人,文盲。72、推推搡搡:形容接连不断地相互推。搡,猛推。

73、嘟嘟囔囔:心里不高兴,有气,嘟起嘴,即叽咕咕,自言自语。75、永驻人间:永远停留在人间。驻,停留。

78、不速之客:没有经过邀请而突然到来的客人。速,邀请。81、磕磕绊绊:因道路不平坦或腿脚有毛病而行走不方便。83、清香袅袅:形容香气缭绕不绝。84、突如其来:突然发生。突如,突然。

85、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假,借用,凭借。86、栩栩如生:就像活的一样。栩栩,形容生动活泼的样子。87、热泪盈眶:因感情激动而使眼泪充满了眼眶。盈,充满。88、与世长辞:同人世永远告别;去世。

89、重见天日:比喻脱离黑暗环境,重新见到光明。

91、改天换地:

1、从根本上改造大自然。

2、比喻巨大的变革。92、傲然挺立:坚强不屈地直立着。93、神气十足:洋洋得意的样子。

95、怦然一动:内心为之震动。怦,形容心跳的声音。

97、天高地阔:像蓝天那么高,像大地那么阔。形容空间非常广大。99、仪态端庄:指神情举止、姿态风度端正庄重。100、极目远眺:用尽目力向远处看。极,尽,达到顶点。101、膘肥体壮:形容牲畜肥壮结实。

102、辽阔无垠:广阔得没有边际。无垠,没有边际。103、悠然自得:悠闲、舒坦的样子,内心感到非常满足。104、默默无语:不说话,不出声。

105、此起彼落:这里起来,那里落下,表示连续不断。

107、胆大妄为:胆子很大,无所顾忌,胡作非为。妄,胡乱,轻率。

110、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其中的奥妙,表示事情奇怪,或说话不清楚,让人不理解、不明白。

111赏心悦目:心里高兴,看着舒服。形容美好的景色使人看了感到心情舒畅。112、一丝不苟:一点不随便,一点不马虎。苟,随便,马虎。

114、百发百中:形容射箭或射击准确,每一次都命中目标。后来也用以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绝不落空。

115、无能为力:用不上力量;没有力量或力量薄弱。116、吉祥如意:幸运,吉利,符合心意。117、气急败坏:上气不接下气,狼狈不堪的样子。

118、风吹雨淋:原指花木受到风雨的打击。比喻强者摧残、迫害弱者。119、愤愤不平:非常生气,心中不服。120、挽弓搭箭:拉起弓,支起箭。挽,拉。

12.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尊严》 篇十二

刘桂英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

【教案的背景】

语文教学的任务是通过语文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故事背后所表达的人文精神和作者的写作手法,而不是在于单纯地教会学生认读生字词,读懂文章,分段或概括段意和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尊严》这一课,目的是让学生真正懂得什么是尊严,怎样做才有尊严。在当今浮躁的社会,孩子的思想也在悄悄地变化着,所以这篇课文能帮助孩子,净化孩子幼小而单纯的心灵。

【教材分析】

《尊严》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四篇文章旨在让学生懂得一个人只要真诚地待人处事,就会得到大家的赞许和尊重。课文讲述了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的一个故事。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在逃难的路上,他饥寒难忍,但是他拒绝了送到面前的食物,理由是他不能白吃人家的东西,只能在帮忙干完活以后,他才吃这份食物。后来,他留在杰克逊家里干活,成为庄园里的一把好手,最后成为石油大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人可以没有财富,但必须要有做人的尊严。尊严是贯穿全文的一条暗线,文中没有空洞地阐述尊严的含义,而是蕴涵在这个年轻人的故事中最终得出他是个有尊严的人。故事并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让人感动泪流,但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深远,特别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正是初步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之际,对尊严话题的探讨具有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1、学习抓住描写哈默外貌、动作、语言的词语,体会哈默人物形象的方法。

2、边读边想,品味词语与哈默展开对话,体会人物品质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读音,读准多音字“难”、词语“惬意”的读音。

2、理解“狼吞虎咽、骨瘦如柴、尊严、惬意”几个词语的意思,并积累这几个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初识尊严

师:同学们,自古以来,“志者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意思是,有志气的人不喝偷盗来的水,清廉、方正的人不吃别人施舍给他的食物,这说明了这些人有骨气、有尊严。(引出课题《尊严》)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有尊严的人——哈默。

二、初读课文

默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1、我能读准下列词语: 尊严

逃难

善良

朴实

款待

例外

喉结

赞赏

捶背 僵硬

许配

面呈菜色

疲惫不堪

狼吞虎咽

瘦骨如柴

2、我读通了课文,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我能画出描写小伙子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

4、我还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文中年轻人哈默的有关资料。

三、讨论交流

1、从对小伙子的描述中你知道他是个怎样的人?按照“我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的句式来谈谈你的看法。

2、年轻人的表现令人钦佩,更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3、这个年轻人是谁?是什么使他从一无所有到拥有一笔让所有美国人都羡慕的财富呢?

4、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感想。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形象。

2、能运用抓住关键词句,揣摩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能抓住“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等词语体会哈默是一个有尊严的人。

3、从哈默的故事中受到启示,能够懂得怎样做才是一个有尊严的人。

【教学过程】

一、展示点拨

1、对前3个问题进行点拨。

2、我能带着感情大声朗读课文。还能复述课文。

二、品读感悟品读 思考《尊严》

1、再次默读课文,找出这个年轻人与镇长杰克逊大叔之间的三次对话,用心品词,体会人物品质。

2、学生默读思考。

(1)画出年轻人与镇长杰克逊大叔之间的对话,读一读,说说你读出了什么。(2)圈出描写人物动作、外貌、语言的词语,写一写,从这些词语中又你体会到了什么。

3、小组合作交流。师:把你自学的体会与同桌分享,请听清楚老师的要求:一读,读出你的理解;二说,抓住重点词语谈你的理解;三思,把自己的思考与别人的思考融合。

4、全班交流。师:思维的网络连接你、多、他,让我们共享大家的学习成果。

5、学习三次对话 第一次对话 这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他仰起头问: “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你有什么活需要我做吗?“不,我没有什么活儿需要您做”

(1)理解“脸色苍白、骨瘦如柴”这两个词是对年轻人外貌的描写,从这两个词中,我们准确地体会到这个年轻人长期处于饥饿状态,以至于脸上没有一丝血色,身体消瘦到了极点。

(2)这样饥饿的人当时会想些什么? 第二次对话 “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 “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杰克逊大叔想了想,说 “我想起来了,我家确实有些活儿需要您帮忙,不过等您吃过饭,我再给您派活儿。”

① 理解:顿时、灰暗、喉结下下动了动,(顿时就是马上、立刻的意思,从灰暗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是呀,刚刚点燃的希望顿时破灭了。喉结动了动,你体会到什么?咽口水,非常想吃,可他怎么做的?

② 理解“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虽然失去,但仍坚定)不能不劳动,多么坚定,这是他的原则,从这些词语中,我们看到了他的饥饿,他的坚定。)

③ 学习描写杰克逊大叔的动作词语,“想一想”从中体会出什么?(杰克逊大叔在想什么?噢,你也是个善良的孩子。)

④有感情地朗读 第三次对话 “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你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年轻人站起来说。思量片刻,杰克逊大叔说:“小伙子,您愿意为捶背吗?”

(1)理解“现在”,体会年轻人的坚定,(“现在”写出了年轻人的急迫,坚定。”站”体会到了年轻人即将用自己的劳动换来了食物欣喜的心理。

(2)理解“思量”,体会杰克逊大叔的善良。师:“哈默的真诚的语言,礼貌的行动,诚恳的态度赢得了杰克逊大叔的赞赏。(师:这里的富翁,不是指拥有豪华的物质享受或者数不清的金钱,而是拥有尊贵的人格魅力,是一种不依附于他人自立于人世间的奋斗精神。)

6、了解哈默。

师:哈默正是有了这种,不依附于他人,自尊、自强的精神,所以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我们一起来读读。

三、拓展延伸理解尊严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你还知道有关“尊严”的哪些人或事?

【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在学生中引起不小的反响,所以在教授这篇课文时,学生的反应很积极,思想触动也很大。虽然只是四年级的小学生,但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所以我在和孩子们沟通交流时很默契,学生搜集到的关于真诚、尊严的名言、人或事很多,也很积极。我觉得,孩子们的思想已经得到了震撼。

【教案中涉及到的资源】

13.人教版四年级单词练习 篇十三

我会选

1、似乎sì hū

2、不禁bù jīn

3、抹刀mǒ 我会找

端详—打量 立刻—立即 打扰—打搅 径自—径直

赶忙—赶紧 猛然—忽然 感触—感受 祝贺—庆贺 我会填

全神贯注

2、仪态端庄

3、莫名其妙 我会做

茨威格 罗丹 罗丹 投入到工作中 他的存在 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关注生活,不断发现生活中的美。我能行

上前、后退、踩、挥动、披 表示罗丹正在创作中

上一篇: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市长调研)下一篇:污水委托运营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