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精选15篇)
1.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 篇一
从国内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的研究和应用现状出发,指出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建设的核心要务是集成现有的卫生信息系统、消除卫生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与交换;并提出了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数据采集类型和业务支持部门。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基于数据仓库、以gis为应急响应支持平台、能统一管理信息、可与其他电子政务
系统互连互通的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框架结构,并详细阐述了各业务模块的基本功能和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方法。引言
公共卫生事件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或人为灾害。近年来,由于人口持续增长、城市盲目扩张、工业高度密集,资源环境破坏,人与人的安全卫生距离不断缩小,使预防公共卫生事件的形势日趋严峻。因其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预测、预警与应急管理成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危害的重要手段,并引起研究者的普遍关注。如熊光魁 等研究了救灾防病应急反应专家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潘海东等 提出了构建国家级公共卫生应急系统的思路;王平、杜江等 设计了基于web gis的公共卫生安全监督与控制系统方案;杜鹏等 基于模型分析规划了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建设;李琦等 在北京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分析决策支持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突发公共卫生疫情分析与决策系统的构建方法。这些思路和方案从不同角度对系统功能模块、体系结构、业务模型等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对丰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系统的应用功能,促进地区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有积极作用。但有关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的应用范围、系统需要的数据类型,以及系统支持部门等问题尚未明确提出,特别是如何处理公共卫生领域各部门现有的信息系统长期以来一直被忽视。这些信息系统建于不同时期,采用不同软件平台和数据格式,系统之间的卫生数据无法共享和交换,形成大量的卫生信息孤岛。另外,这些信息系统存有大量有价值的历史和现实数据,如果放弃它们,则需很大的重复投资,并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这与建立节约型社会的主题相违背。因此,集成先进技术,整合城市现有卫生信息资源,消除卫生信息孤岛,实现公共卫生数据的共享与交换,成为当前城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系统建设的核心要务。
基于上述情况,在“十.五” 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区域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延续项目“中小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系统技术集成” 的支持下,通过调查和分析广州市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情况,本研究从新的视角提出了建设基于城市的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的技术方案。系统总体设计
2.1 系统建设目标
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的建设是在城市现有公共卫生安全体系下,围绕城市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综合运用计算机工程、卫生统计、人工智能、数据仓库、中间件、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建立一个能快速、及时、准确收集、存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并以超媒体(文字、声音、影像等)方式显示各类信息和分析结果,为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构提供全过程、多层次信息服务和多种支持手段的应急指挥和辅助决策系统。系统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将现有公共卫生领域各业务部门相对独立的操作型系统集成在一起,以基础空间地理数据及各类专题图形数据为基础,建立集中统一的公共卫生数据仓库和相应的预警指标、应急预案等知识库和模型库;以数据上报一采集一管理一分析一决策一展示为主线,建立具有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仿真预测、虚拟现实、指挥调度、信息发布等专业应用功能的各子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服务平台,以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和指挥调度能力,为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决策指挥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2.2 系统所需数据类型与支撑单位
传统的公共卫生领域以传染病防治为主要内容,数据类型单一;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也主要由卫生部门唱独角戏。随着社会进步,公共卫生安全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广泛。因不合理饮食结构、不良生活方式引发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因空气、水源、噪声、化学污染等环境危害引发的健康问题,也正上升为公共卫生问题。因此设计系统建设方案时,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健康与生命财产安全的需求,除卫生监测数据、疫情监测数据、卫生资源数据等基本数据类型外,环境卫生数据、食品药品卫生数据、公共卫生危险因素数据,以及社会经济数据、地理空间数据等一并列为系统采集的数据类型(见表1)。
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支持单位除医疗卫生行业各部门外,把与数据供给和应急管理有关的如环境监测、食品药品监督、质量技术监督及公安、消防、交通等部门也列入系统支持单位(见表2)。
2.3 系统业务结构模型
城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系统围绕城市公
2.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 篇二
1 平台功能及结构层次
1.1 平台功能
平台应实现预警信息、通知公告、公众安全、政府应急和法律法规等功能, 图2是功能模块图。
1.2 平台结构层次
平台要有通过传感器网络和计算机网络将数据进行采集和传输的基础设施层[2,3], 要有完成数据存储、数据交换和数据管理的信息资源数据中心, 要有对信息进行处理的技术支撑层, 还要有供应急指挥中心管理信息的管理平台 (见图3) 。
2 平台实现的几个关键问题
2.1 通讯协作
在应急管理中, 各职能部门与管理者是上级与下级的关系, 下级执行的结果能够作为上级的参考资料。
根据XMPP协议[4] (Extensible Message Presence Protocol) , 将每一个协作者抽象为一个实例, 给定一个唯一确定的JID, 根据JID语法规则:
协作者的JID设定为
在XMPP系统中不同实体之间的数据交换是通过XML流实现的, 其中<message/>节点流在通讯中采用的是push的方式, 节点流包含两个协作者互相发送消息的内容, <presence/>节点流处理协作者的在线状态, <iq> (info/query) 节点流为XMPP通讯提供请求与响应机制。
2.2 信息共享
应急管理平台有多个人员进行操作, 由于操作的并发性和网络的延迟, 可能会造成一致性问题。
系统对于每一个文档维护一个发言权队列, 当用户提交请求后, 系统根据文档标识加入到相应的发言权队列, 采用先进先出的策略对文档进行更新操作。
2.3 数据交换
在各类数据交换过程中, 由于格式不统一, 会导致系统融合时出现错误, 所以应采用尽量简单、统一的数据格式。而数据集是数据交换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数据结构。因此, 应急管理平台的数据交换要统一使用Row Set数据集结构。
3 平台详细设计及实现
3.1 平台搭建
先安装JDK, 进行环境变量的设置;接着安装MyEclipse、My SQL、Navicat 8 Lite for My SQL。这些软件都是免费开源的, 在网上下载, 直接安装即可。开发环境搭建好后, 打开电脑上安装的My Eclipse, 新建一个空的项目, 能够成功, 表明开发环境已经搭建好。
3.2 具体实现模块
My Eclipse创建一个新项目, 首先利用Struts和Hiber nate框架搭建一个登陆注册框架, 再利用java知识, 编写出各种登陆, 注册等jsp页面。通过My SQL数据库存储处理数据来实现登陆, 注册等功能。
登录成功后进入主界面, 如图4所示。在主界面的菜单栏中, 显示平台的几个功能模块, 并在首页中显示各模块的部分信息。不同的用户可以选择自己关注的子模块进行操作。
以预警信息模块为例说明各子模块的实现。在预警信息模块, 首先是以地图形式显示的出现警情的位置, 在地图的右边给出警情大致信息, 点击详细, 可以了解更具体的信息。在地图的右边显示地区层面的应急指南, 包括预警信号、求救电话、求救信号、家庭应急、撤离路线和重建家园等指南信息, 帮助人们了解出现警情时应该怎么办。
在预警信息模块的主体部分, 又分模块显示预警信息、突发事件、预警知识和应急智能等子模块。在预警信息子模块, 显示各个职能部门 (气象、林业、农业、地震、水利和国土资源) 发布的预警信息。在突发事件子模块, 显示各地出现的突出事件, 通过这个模块, 防止一些部门对发生在本地区的事件瞒报、漏报。在预警知识子模块, 显示一些曾经发生的一些事件, 提示人们应该怎么防患于未然, 增强民众在第一时间就灾抗灾的能力。在应急指南子模块中, 显示国家层面的应急指南, 比如森林防火、社会安全、公共卫生、自然灾害等指挥部门的信息, 以便于人们对于发现的险情选择管辖的职能部门。
4 结语
本文介绍了平台的体系结构, 分析了城市应急突发公共事件管理平台的实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最后给出了具体的实现。实践表明, 系统的实现很好地推进了应急管理的研究。
摘要:城市应急突发公共事件管理平台需要解决各参与者的信息有效对接和统一规范的应急信息技术标准, 因此, 在实现过程中, 采用发言权控制机制实现信息共享, 使用Row Set的数据集结构实现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实践表明, 系统的实现很好地推进了应急管理的研究。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管理平台,信息共享,统一信息技术标准,发言权控制机制,Row Set数据集结构
参考文献
[1]许有志, 杨吉江, 王青.基于情景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系统研究[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 2009 (29) :133-136.
[2]林盾, 李建生.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平台的构建[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2011 (1) :131-134.
[3]单虎, 丁帅.面向群体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系统研究[J].价值工程, 2014 (2) :7-9.
3.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 篇三
关键词:和谐社会;公共安全;应急管理
一、前言
目前,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中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公安部门针对社会公共安全的城市应急管理是十分需要和必要的。各部门相关人员的协调,对于社会公共安全事件的把握和统筹,应对与措施方案,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需要予以足够的关注与重视,将危害城市公共安全的相关事件做好应急管理,以维护社会稳定。
二、建立有效应急管理体系的对策和措施
1.居安思危的防范意识
美国危机管理学家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所说应急管理应”使用少量钱预防,而不是花大量钱治疗”。所以在管理方面应该预防、化解和处置并重。除了研究应急预案、工作机制、制度的建立,以及一旦事件发生如何有效处置外,更要做好平时日常工作和源头防范。最有效的危机处置是避免事件和危机的发生,应急处置毕竟是一种被动的、回应性的行为,损失在客观上难以避免。将应急处理与常规防范结为一体,形成一个有条不紊、权责分明的管理机制。
2.建立权威并及时的应急指挥及组织体系
引发突发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陈旧的因素外,随时会加入一些新的风险因素,城市越大,相应的安全隐患也越多。一旦应急处置工作启动,各个环节都要做到高效运转。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是协调各级应急处置力量”有效行动”的关键,是处置行动的核心和灵魂。此刻,公安机关将充分发挥公安机关维护社会稳定的主力军作用,公安系统内部需要统一的整合与指挥体系,统筹全局,给予高度上的指挥。权威而及时的指挥及组织体系是有效应急公共安全事件的基础与前提。因此,面对突发的城市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统一而有效的及时指挥必不可少。
3.培养并建立應急执行精英队伍
突发事件事先难以预测,发展趋势具有不确定性,城市公共安全问题分为各种种类及情形,对于不同公共安全事件的应对方式及策略也不尽相同。建立精英的执行队伍,便是有针对性、有分类的组织相应的应急队伍,面对不同类型的情形,有专门并专业的组织队伍进行应对和执行,力求快速、有效的解决问题,减少损失。与此同时,支持执行团队工作仍需要专业而规范的策划“智囊团”。幕后团队通过分析研究以往经验及教训,从实践中总结知识,将理论应用于实际,有预见性的编制出适用于实际问题的客观评估预案。通过历史数据的分析、模拟场景的训练、以外评估标准等方式,建立起系统化、科学化的“幕后建设”。
只有通过“台前”与“幕后”的默契及紧密配合,才能真正形成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的“精英队伍”,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4.有效整合各部门力量协同合作
公安系统中拥有各方面的力量及资源,在宣传、调度、执行、评估等方面都需要大力的配合。对危机的不当处理会影响政府的权威,建立事故问责制很有必要,对责任人进行追究,从而建立起政府的公信力,赢得公众的支持与信赖。只有将责任到各个单位、部门,做好科学合理的分工,增强协调能力,才能够在城市公共安全事件发生时能应急处理,确保在第一时间集合起充分的资源,在“协同作战”的过程中,形成联系紧密的联动应急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在城市公共安全问题的应急管理中充分发挥公安系统的重要作用。
5.打破临时观念并建立应急长效机制
虽然公共安全问题多为突发状况,但公安系统长效机制的建立不可忽视。摒弃突发状况临时应对的陈旧观念,建立起长期准备的应急长效机制,用开放的思维和全新的视觉审视和思考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在状况发生的第一时间能采取有效行动,为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形成长期准备的完善机制。这种快速反应的实体,便是长效机制建立的目的与效果,在应对公共安全问题时,做到快速反应。
6.突破惯性思维并创新应急体制
在面对城市公共安全问题的应急管理方面,通常会受到之前惯性思维的影响,如层级的审批、被动的参与、固定的应对方式等。建立创新的应急体制,则是要抛开惯性思维的束缚,吸收各种供专家及社会力量,鼓励各领域人士献言献策。用创新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与时俱进的理念来处理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点且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推动事物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三、结束语
4.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 篇四
知
各市州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成都市公共交通管理局:
为了加强城市公共交通的安全管理,提高城市公共汽车客运安全管理水平,客观评价各个城市公共交通的安全状况,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省建设厅制订了《四川省城市公共交通安全管理评价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OO六年四月二十四日
四川省城市公共交通安全管理评价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城市公共交通安全管理,提高城市公共汽车行车安全管理水平,客观评价和登记考核各城市公共交通安全状况,根据《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38号)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城市公共汽车,是指在城市中按照规定的线路、编码、站点、时间运载乘客并按核定的收费标准收费的客运汽车。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省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城市公共汽车客运企业。
第四条 本办法由各市(州)、县(市、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第五条 城市公共交通安全管理评价分为以下四大体系、28个指标:
(一)责任体系
1、组织机构设置(建立指挥系统)
2、安全责任追究制
3、安全管理人员配置(每百辆配置3人以上)
4、部门工作职责
5、个人岗位职责
(二)管理体系
6、签订行车安全责任书
7、考核、奖惩办法
8、安全例会制度
9、安全管理经费投入(每年每百辆车投入安全经费5万元)
10、教育培训经费投入(每年每百辆车投入安全经费1.5万元)
11、安全事故隐患整改专项资金投入
12、安全管理人员及司机培训情况
13、有车辆检查和行车安全检查记录
14、事故隐患排查及整改情况
15、事故防范措施
16、车辆投保情况
17、司机工作时间
18、灭火器械配置(大、中客车配置2公斤2具;小客车2公斤1具ABC类干粉灭火器)
19、司机安全管理情况
20、平均安全间隔里程考核
(1)主全责死亡大事故450万千米/次;
(2)行车大事故150万千米/次;
(3)立案安全事故80万千米/次。
(三)行车安全检查体系
21、有专职安全检查人员
22、建立检查规章制度(含交叉检查、自纠自查、技安员检查)
23、有对司乘人员和营运车辆检查、纠正、处理的记录
24、配备相应的交通工具及检测设施(如雷达测速枪)
(四)应急救援体系
25、制订事故应急预案
26、配备应急救援设备
27、每年不少于1次以上应急演练
28、有应急预案演练方案和演练的图片、资料
第六条 本评价指标体系中所称年平均安全间隔里程,是指全年总行驶里程除以事故总次数后的平均安全间隔里程。
第七条 本评价指标体系中每一项指标,各地可结合本地区城市公共汽车经营单位的实际情况予以细化。
第八条 对城市公共汽车行车安全的具体评价,可采取听汇报、看资料(含文字、图片、影视资料)、提问题的办法综合进行。
第九条 对城市公共交通安全管理量化评价按《四川省城市公共交通安全管理评价表》(见附件)进行。全部评价指标总分值为100分。评价等级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等。总分值大于或等于90分为优秀;小于90分大于或等于80分为合格;小于80分为不合格。
评价打分中,各项指标分值不采用负值,到0分为止。
第十条 城市公交企业每百台车发生负主要责任一次性死亡3人以上的重特大事故的,该企业当年安全评价为不合格。
第十一条 对评价考核结果达到优秀的,可给予适当奖励;对评价考核结果为不合格的,限期整改并予以通报。
第十二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实施。
四川省城市公共交通安全管理评价表
评价体系
指标内容
分值
扣分
得 分
(一)责任体系20分
1、建立健全安全组织机构
2、有安全责任追究机制
3、每百辆车配置3人以上安全管理人员
4、有完善的部门工作职责
5、有完善的个人工作职责
(二)管理体系40分
6、签订了行车安全责任书
8、建立了考核奖惩办法
7、坚持了安全例会制度
9、每年每百车有不少于6.5万元的安全经费投入
10、对司、乘人员及安全员定期不定期进行了安全教育培训
11、司乘人员上岗证率100%
12、灭火器配置符合规定
13、车辆投保率100%
14、平均安全间隔里程应控制在规定范围
15、安全事故隐患排查及整改落实情况
(三)检查体系20分
16、有专职安全检查人员
17、建立内部检查制度
18、有检查工具及设施
19、有检查纪录及整改意见
(四)应急体系20分
20、制订了事故应急预案
21、配备了应急救援设备
22、每年进行了1次以上应急演练
23、有应急预案演练组织方案
(五)分值评价
5.突发公共安全应急处理预案 篇五
为保证对可能出现的潜在公共安全事故和紧急情况进行有效控制,使事故发生时,能够快速反应,实施紧急救援,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降低突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反应机制,增强应急救援综合管理和抗击风险的能力,促进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结合项目部实际情况编制突发公共安全应急预案。
一、本项目部可能出现的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情况:(1)自然灾害。洪涝、风雹、火灾等。
(2)事故灾难。施工安全事故、火灾事故、交通事故、环境污染事故等。(3)公共卫生事件。疫病、地方病、传染性疾病、流行性疫情等。
(4)社会安全事件。反动宗教势力和“法轮功”、群体打架等社会治安和重大刑事案件等。
以上突发事件多且相互交叉和关联,对引发的次生、衍生突发事件,应统筹应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按突发公共事件产生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I级(特别重大)、II级(重大)、III级(较大)、IV级(一般)。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是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送和分级处置的依据,具体划分按国家和省市县有关标准确定。
项目部应急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坚持以下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专群结合。把保障员工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威胁和危害;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将应急救援工作纳入日常工作之中,普及突发公共事件基本常识,实现自救与专业救援相结合,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妥善处置和应急救援水平。
(2)依法规范,以防为主。把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作为应急救援工作的中心环节和主要任务,完善各项工作机制,运用信息化手段,使测、-1-报、防、抗、救、援各环节紧密衔接,形成整体合力,提高对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发展全过程的综合预测分析和应急处置能力。
(3)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由项目部统一领导,项目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各成员分工负责,协同开展应急处置工作。未达到本预案启动条件的突发公共事件,视情况启动相应级别的专项预案。
二、突发公共安全应急救援保证体系
1、组织机构
项目部成立突发公共安全应急领导小组、突发公共安全现场救援小组、突发公共安全现场保护小组、物资供应小组、社会调解小组、善后处理小组、事故调查小组。
突发公共安全应急领导小组: 组 长:项目经理; 副组长:书记、总工
组 员:副经理 副总工 物设部长 安全监察 综合部长 医务
突发公共安全现场救援小组负责人由副经理担任,成员由领工员、物设部长、物设部副部长、医务及各作业班组班长组成。
突发公共现场保护小组由副经理和安全监察、领工员、代班员组成。物资供应小组由项目部物设部长负责。
社会调解小组由项目书记任组长具体成员:副总工、安全监察、医务、物设部长、综合部长。
善后处理小组由书记负责,成员综合部长、医务组成。
事故调查小组由项目部经理负责,成员由书记、副经理、总工、安全监察、领工员、组成。
2、职责
突发公共安全领导小组负责事故的抢险、救援和物资调配的组织指挥和方案的
-2-决策,并协调各小组的关系及相互配合等工作。一旦突发公共安全事故,领导小组成员应立即组织有关人员赶赴事故现场,组织进行事故抢险、救援和调查。
突发公共安全现场救援小组主要是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制定抢救方案,组织抢险队参与救护伤亡人员,防止事故扩大,同时负责组织恢复施工生产的善后工作。
现场保护小组主要是组织人员做好事故现场和抢救现场的安全保卫工作,严禁任何非工作人员进入抢险现场,确保抢救工作和事故调查取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物资供应小组主要负责抢险物资供应及抢救机具、设备、材料的调运,确保救援所需机具、设备、材料的及时供应。
调解小组为发现有重大社会公共安全冲突,应及时对冲突双方作思想调解,避免发生群体打架等恶性伤人事件。作好冲突预防工作,发现冲突苗头应及时调解和制止,并从源头上查找原因,尽量杜绝此类事故的发生。
事故调查小组负责按规定完成事故调查处理工作。为确保抢救顺利进行,应随时提出安全保证措施并监督执行。
善后处理小组负责组织医务人员救治受伤害者,取得伤害诊断报告,组织完成受伤害者亲属的接待、安抚和丧葬等工作。
3、事故报告
凡发生突发公共安全的班组或部门,必须立即以最快的方式上报项目部负责人,及时赶赴事故现场,实施救援。同时根据有关规定实施逐级上报程序。
4、项目部的每位参建员工都应知道基本求救电话(治安
110、火警119、急救120、交通122等),并由项目部的值班调度员负责与有关部门联系。
三、应急物资的储备
项目部根据自身工程施工特点,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物资和设备器材(如水泥、木材、钢材、编织袋、脚手架管、消防器材、担架、发电机、行车防滑器材、防冻物资等),并且指定负责与管理人。
四、应急响应机制
1、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后,所在地的班组和部门要立即根据其性质和威胁程度,将有关信息报告项目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员工有义务通过电话和其他途径,向应急领导小组和相关部门迅速报告和反映有关信息。
2、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事发地班组和部门应在第一时间内依据相关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抢险救援。同时,对突发事件进一步核查了解,将详细情况向应急领导小组报告。紧急和重要信息由项目部应急领导小组向项目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报告。
3、项目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接到报警后,立即组织相关部门,按照事件种类和性质,调动相关责任部门和应急救援队伍赶赴现场,根据各类专项应急预案的工作程序,组织实施抢险救援和紧急处置行动,及时控制事态发展和蔓延,并及时将有关情况上报项目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指挥部。
4、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项目部根据有关部门的报告和建议批准解除应急状态,由项目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宣布,转入正常工作。
五、应急保障措施
1、通信保障
项目部突发公共安全应急领导小组必须保证值班电话24小时畅通,相关人员要保持24小时开机,确保信息畅通。如果通讯因外界因素中断,则采用对讲机联系。
2、应急队伍保障
项目部要建立应急队伍,如义务消防队、义务联防队、民兵队、应急抢险救护队等,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则可迅速进行救助。
3、交通运输保障
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安全事件,项目部所有车辆由应急领导小组安排进行救护,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
4、现场急救保障
-4-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项目部应急小组确认已经造成或即将造成人员伤亡时,要立即通知项目部医务人员到现场,组织对伤员进行应急救治或做好应急救治的准备,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一旦事件现场伤亡人数和严重程度超过项目部医疗救护能力,要立即按照有关规定程序,视情况转入县医院或更上级医院进行抢救和治疗。项目部医务人员要做好应急医疗器械、药品的储备,提高公共卫生管理和紧急处置能力。
5、治安保障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项目部保卫要立即到达现场,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设立临时警戒区,控制事件现场事态,维持社会秩序,同时报告当地派出所。根据需要对现场进行治安警戒和治安管理,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场所、重点人群、重要物资设备的防范保护,确保救灾物资、装备和设施免受人为破坏,确保应急处置工作有序进行。
6、物资保障
项目部要加强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和管理,并将物资种类、数量等情况上报项目部应急领导小组,以备统筹调拨使用。加强储备物资管理,防止储备物资被盗用、挪用、流散和失效,一旦出现上述情况,要及时予以查处并进行补充和更新。要与其它单位建立物资调剂供应的渠道,以便需要时,迅速从其它地区调入应急物资。
7、社会保障
①、根据实际情况与当地派出所建立治安保卫体系,②、与当地消防中队和医院签订联合应急救援协议。
六、宣传、培训和演习
1、要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知识、技能的培训。积极推荐有关人员参、专业救援技能培训。
2、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紧急应对、处置知识和技能的宣传。项目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小组要有组织、有计划地为员工提供突发公共事件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
3、项目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定期组织相关专业知识、现代化办公、法律法规和应急处置工作程序等方面的培训,确保应急处置工作高效有序地开展。
4、增加投入,加强对救援队伍的专业技能、自我保护等方面的业务培训,提高应急救援队伍的实战能力。
5、积极创造条件,组织本预案和其它专项预案演练,普及应急救援的知识和技能,对广大员工进行自救、互救、逃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七、后期处置
1、救援工作结束后,在完成勘察工作后,应由应急救援小组领导宣布应急处理工作结束。
2、对现场进行清理,消除潜在的危险和受影响的区域,尽快恢复生产。
6.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范文 篇六
应 急 处 理 预 案
固镇县梁桥小学 2013年2月
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为确保校园各类突发事件能够及时、迅速、高效、有序地得到处理,保障我校全体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上级有关部门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预案。本预案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校园内师生员工生命财产和身心健康的火灾、地震、洪灾、公共卫生、环境污染以及人为的破坏等重大安全事件。
一、组织与指挥
(一)学校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校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由学校领导及相关主要负责人组成,校长任组长。
应急领导小组履行下列主要职责:
1.指挥有关教师立即到达规定岗位,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2.安排教师开展相关的抢险排危或者实施求救工作。
3.根据需要对师生员工进行疏散,并根据事件性质,报请上级部门迅速依法采取紧急措施。
4.根据需要对事件现场采取控制措施。
5.对本校的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程序进行督察指导。
(二)突发事件发生后,学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应当根据“生命第一”的原则组织,决定是否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在第一时间内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三)学校各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有关工作,切实履行各自职责。对部门组织或负责的教育教学活动,活动前应有预见,并根据学校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采取相应的措施,发生事故,主动纳入学校预案工作程序。
(四)应急状态期间,领导小组各成员必须保证通信网络畅通。校内各部门应当根据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做好本部门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配合、服从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进行的督察和指导。
(五)学校内任何部门和个人都应当服从学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为处理突发事件作出的决定和命令。突发事件涉及的有关人员,对主管部门和有关机构的查询、检验、调查取证、监督检查及采取的措施,应当予以配合。
二、监测与报告
(一)开展突发事件巡视监测。任何人员都有巡视监测学校突发事件的责任,值周教师、教学活动的带队教师、学校安全门卫等更有监测学校突发事件的职责,一发现事件或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苗头,应向学校领导汇报。
(二)建立信息报告制度。突发事件发生或有可能发生突发事件的信息,采用逐级汇报制度,事件第一发现人应及时向学校汇报,学校应在第一时间向学校主管部门汇报,并随时与上级单位保持密切联系。
(三)严格执行学校重大事件报告程序。对于各类突发事件,应迅速判断事件性质,根据事件性质,及时向社会、政府各救治排险机构求救,并向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上级主管部门逐级汇报。在得到指示和未得到指示前,对事故可能影响善后处理的现场、证件证物等要进行保护。
(四)突发事件向外发布情况,需要经校突发事件处理领导小组同意,在确定性质的基础上以集体形式发布,不得主观臆测、夸大其词,或者须经上级有关部门鉴定核实后作出决定。任何人员都不得瞒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突发事件。
三、应急调查与救治
(一)突发事件发生后,校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及有关部门,负责组织对突发事件进行调查处理。通过对突发事件调查、现场勘验,采取控制措施等,对危害程度做出评估。
(二)突发事件发生后,在进行事件调查和现场处理的同时,学校应当立即将突发事件所致的伤亡病人送向就近医院,对无法判断伤情的伤病员,应及时报警求救求援。
(三)突发事件发生后,学生管理部门、保卫部门应立即保护现场、采取疏散、隔离等措施,加强学生管理,并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确保学生心态和情绪稳定。
(四)突发事件发生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根据需要,可以采取临时停课、放学、疏散等措施,并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事件情况以及采取的应急措施。
(五)突发事件发生后,根据事件性质,应及时与涉及事件的学生家长、教师家属联系,在适当条件下,告知事件原因、处理结果,或者联系家长进行救治。
四、应急预防监控措施
(一)火灾
学校全体师生发现校园火灾均应及时报警,迅速向学校领导汇报。发生在教育场所的火灾,教育活动必须立即停止,并对人员进行安全转移或疏散。如果有伤员,及时抢救。涉火人员必须提交火灾原因的书面报告。补充如下:
1.火势比较大,靠学校自己的力量难以扑灭,应立即拨“119”报警。
2.重点部位或其邻近发生火灾,靠学校自己力量无把握短时扑灭,可能危及重点部位,应立即直接拨“119”报警。同时采取自救措施,转移物品,疏散人员,隔离电源。
3.一般火灾情况(火势较小、火势发展慢、损失小、靠学校自己力量可以扑灭)应立即组织自行扑火,事后将火灾发生时间、地点、情况、扑火经过、采取的灭火方式和起火原因与后果等以书面形式报总务处。
(二)恶性伤亡事故
当学校内发生人员伤亡的恶性事故时,应立即保护现场,并报告学校应急预案处理领导。对未死亡人员学校应采取现场急救,无法或无能力救治、或者无法判断伤亡情况,应及时向相关部门(公安部门、医疗救治中心等)报警。
对恶性伤害事故的原因要进行及时调查,实事求是,配合各部门提供相应证据证件。事故的处理根据调查结果以相关法律法规条例处理。
(三)传染性疾病暴发、流行
应当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对传染病病人和疑似传染病病人,采取就地隔离、就地观察、就地等待医疗部门治疗。加强预防控制措施,防止造成疫情扩散。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等,应及时采取如下措施:
1.对全校师生员工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发放必要的防护用品。在公共卫生场所完善洗手设备,提供流动水、洗手液、除菌消毒肥皂。
2.所有师生居所、工作室、人群聚集场所要增加通风的时间和强度。教育师生增加户外活动的时间,注意劳逸结合,增强抗病能力。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搞好居室卫生,勤晒衣被。
3.建议师生员工尽量避免接待外地来访的客人,各种集体性人员聚集活动推迟或取消,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会议和集体活动。
4.一旦发生疫情,严控外来人员进入,教育学生自我保护,限制学生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对我校外出工作人员、学生实行登记制度,经医院进行必要的身体检查才能复学。
5.学校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四)地震、洪灾等自然灾害
发生自然灾害,必须以生命第一,学校可以采取必要的停学。对影响师生安全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应及时作出安排,或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在上下学路上可能危及学生生命安全的,应及时
告知家长接送或在路上护送,也可以报警。对可预见性自然灾害,应在未发生灾害前,作出安全部署,对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如地震、龙卷风等,应尽力采取保护和自救措施,事后应及时施救,并将事实情况通过汇报程序如实汇报。
(五)环境污染
1.调查学校周边的环境污染源,如果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源头物,因及时向环保部门联系。并备案这些污染源可能产生的污染性质和处理办法。
2.产生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应配合环保部门紧急疏散全校师生,并做好学生的思想稳定工作,疏散过程维护好师生的秩序。
3.平时对全校师生进行环保教育和环境污染自护自救教育。
(六)人为破坏
1.加强校园保卫和巡逻,阻止外来人员进入校内。
2.发生爆炸、投毒等恶性事故,及时报警。学校应保护生者,进行人员安全疏散,对伤员进行救治。
3.发生绑架等突发事件,及时报警,并配合公安部门提供相关破案线索。
7.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 篇七
1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定义
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工作是从2003年开始的。公共安全管理是以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及财产安全为目的的。运用经济、法律和政治等管理方式,消除安全隐患,提高社会安全管理水平与危机处理能力,并制定相应的制度。我国城市公共安全事件可分为:自然灾害、灾难事故、城市安全事件和城市公共卫生事件四部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局公布,我国每年安全事故带来的直接损失超过1000亿元,间接损失也超过1000亿元,事故灾难给我国每天造成死亡的人数达300人。以上这些数据主要集中城市地区,因此城市公共安全问题十分重要。目前我国城市地区公共安全管理体系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我们需要认清我国目前城市安全管理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研究解决方式,完善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系。
2 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现状及问题
2.1 管理机构设置不完善
公共安全涉及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需要完善的组织机构,加强公共安全管理,对于基层公共安全管理机构的建立尤为重要。由于城市公共安全问题多发于基层,基层的公共安全管理工作难度大、范围广,且基层公共安全管理机构的编制缺乏、专业技术人员不足,资金缺乏、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较差,导致基层地区的安全监管工作不理想,存在遗漏的部分,阻碍我国基层公共安全管理的发展。
2.2 城市化带来的安全风险
随着科技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城市的人口密度增加、经济发展较快、基础设施发达。城市中应用大量的易燃品和电器、基础设施存在维修不到位、人为破坏等现象,使我们应该警惕科技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安全隐患。由于灾害的发生通常是突发性和复杂性的,一旦城市发生重大灾难,会给其他方面来带巨大的连锁反应,后果十分严重。
2.3 缺乏安全意识和安全教育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基础就是培养群众的安全意识,这也是评价城市公共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政府和人民,对于安全意识的缺乏,是我国当前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工作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公共安全管理工作的主要特征是范围广,但我国很多地区并没有将公共安全管理工作纳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对于在危机事件的预防上投入资金少,对城市公共安全抱有侥幸心理。据统计,我国城市重大灾难事故有超过八成为人为导致的,事故受害者多为女性、儿童和老人。因此,我国城市居民的自救能力不足,缺乏一定的防范意识。
3 完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措施
3.1 完善组织机构设置
我国目前的体制,公共安全监管部门只设立在县一级,工作人员较少,监管能力不足。为了避免基层公共安全工作的不足,需要完善基层公共安全管理机构。地区政府需建立食品药品监察站,安排专职的管理人员,并将监管工作作为业绩考核的一部分。此外,还应完善安全监管网络,将安全监管落实到每个社区,解决基层安全监管能力不足的问题。
3.2 强化风险意识
我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属于“风险社会”行列,社会矛盾突出,公共危机发生的几率加大。需要政府对各层党政干部进行危机意识的培养,提高基层领导干部对公共危机事件的预防,对人民群众开展危机的宣传和自救能力的培训。国外发达国家就是通过这些方式来降低公共安全危机的产生,因此我国应吸取国外发到国家对于公共危机事件处理的经验,强化风险的防范,培养自救和预防能力,减少公共安全事故的发生。
3.3 完善城市应急制度
建立公共安全预警机制,应用城市应急信息平台等先进的安全管理技术,准确预警安全事故,使相关部门可以做好事故的准备;完善城市公共安全监督检查制度;完善公共安全应急信息传递机制;完善社会机构的动员制度。
3.4 落实问责制度
公共安全管理中地区政府负有主要的责任。应推行公务人员的问责制度,实现管理工作的制度化,避免相关工作人员在危机事件中出现失职等现象,明确错误应承担的责任。严格执行问题制度,保证权责一致的效果。
4 结论
总之,加强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问题,预防公共安全危机,是我国政府需要履行的社会管理工作和公共服务义务,是考验我党执政能力的关键。我们需要掌握社会发展的规律,理性判断,创新公共管理制度,有效的整合社会资源,提升我国综合管理能力,促进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安红昌.我国公共安全管理教育、科研及应用现状与对策[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4(02).
[2]饶彩霞.我国公共安全管理体制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
[3]孙启泮.城市化进程对公共安全管理影响的探讨[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1(01).
8.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 篇八
【关键词】突发性事件;公共危机;应急机制
近些年来,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事件不断见诸报端,引发了全社会对公共管理视阈下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的高度关注。“突发公共事件在风险管理领域被称作危机事件。”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直至今天的信息社会,社会的“多重转型”考验着我国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与水平。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深层次的社会负效应不断显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以及舆论等多领域的潜在危机事件诱导因素增加,建立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已然成为时代之需。《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重点强调:“建设平安中国,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平安中国的建设需要多位一体的社会治理机制共同发挥作用。不断健全和完善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管理机制,已经成为平安中国建设的应然选择。
一、构建社会综合治理机制
首先,应坚持公平与正义原则,优化社会分配方式,缓解社会成员对于分配差距的矛盾心理,使人民群众都能够拥有“幸福感”与“获得感”。进一步提升政府机关的公信力,增强社会成员对于服务型政府的心理认同,广泛开辟群众诉求通道,加强与社会成员的沟通与互动,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民服务,消除误解。在公共危机事件爆发时,及时对群众进行心理疏导,避免危机事件引发大范围的群众心理恐慌。党员干部应树立诚信服务意识,坚持在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黨的进程中履行岗位职责。其次,建立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法治管理机制,不断提升社会保障的总体水平。健全的法律与社会保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概率,而推进法治建设与完善社会保障也是我国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的重要举措。应重点结合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类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使人民群众的正当诉求得到法律的保护和支持。大力发展社会经济,提高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完善和创新基本养老保险、住房保障以及全民医疗等群众最关心的保障性制度,为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创业提供优惠政策,从而使每一位社会成员的人生都拥有“出彩”的机会,有效避免报复型、抗议型、暴力维权型等突发性群体危机事件的产生。
二、创新新媒体舆情引导机制
在全面到来的大数据时代,网络新媒体正在悄然改变人们的生活和诉求表达的方式。而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网络新媒体传播具有快速性,影响范围具有广泛性,危机后果则具有长期性和危害性。因此,在全民关注新媒体、利用新媒体的当下,必须要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积极开展公共危机事件的应急处理。首先,应加强对于新媒体舆情引导机制建设的重视,提高运用新媒体进行公共危机事件舆情监控、引导与善后的意识。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管理的参与主体较多,“包含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志愿者等,必须实施统一指挥,联合行动。”因此,各领域、各单位应自觉肩负起公共危机事件舆情引导的神圣职责,迅速建立突发性社会危机事件新媒体应急管理平台,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进行舆情引导。需借鉴知名博主“江宁在线”、“首都网警”以及“共青团中央”等自媒体政务微博的成功做法,一方面为群众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另一方面则在危机出现时第一时间澄清谣言,传递社会“正能量”,积极表明对事件的责任态度,为群众答疑解惑,不断提高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舆情引导信度与效度。同时应建立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事件舆情监测和引导的“新媒体社区”,通过网上新媒体社区平台,开展公民素质教育,制作以国家政策、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等内容为核心的专题,吸引全体社会成员的广泛监督和评议,从而建立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事件舆情监测和引导的新范式。
三、建立协同社会治理机制
首先,要加快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建立常态化的社会治安监督管理机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塑社会诚信体系,重点落实社会各领域的责任制度,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其次,丰富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主体,建立由政府主导,社会成员普遍参与,社会机构以及公益组织积极配合的协同应急管理机制。整合调动社会化资源,挖掘多元社会治理主体的潜在力量,建立多方联动的问题觉察机制、决策监督机制、专家咨询机制、中枢决断机制以及公众参与机制,提高公共危机事件处理的效率。再次,要重点加强基层党员的培育,使之发挥榜样先锋作用,敦促基层政府严格自律,提升自身防范和应对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能力与水平。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全面推进基层自治,发挥社区社会治理的单元性功能,遵循地方发展的客观实际,对于基层居民进行网格化管理,促进居民的自我管理与教育。最后,要加强基层民主监督,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广泛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促进全社会的言论自由与思想解放,全面推进现代公民教育,从而有效避免由于沟通不畅所导致的突发事件。
总之,当前我国正值社会高速发展与风险迸发的共生阶段,社会公共管理面临严峻的挑战。传统风险与非传统风险并存,由此引发的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事件也将持续增多。应建立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充分利用和调动多种应急服务与管理资源,切实提高应急管理的实效性,有效抑制和缓解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负效应,推动我国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夏德元,张燕.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微博传播问题[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11.
9.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 篇九
正火热进行中
《公共安全应急手册》送到家,和谐xxxx乡你我他。近日《公共安全应急手册》就像那蒲公英的种子正飘向xxxx乡这块土地的每一个角落,给当地的群众送去一份份事关生命财产安全的无价知识礼物;向城乡居民家庭免费发放《公共安全应急手册》,是省委、省委政府安排部署的一项重要民心各村,旨在向公众介绍应急基础知识、突发事件应对与自救、急救常识和灾后须知等,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常见和发生可能性较大的突发事件防范应对办法,按照《彝良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公众安全应急手册发放
工作的通知》要求,xxxx乡高度重视该项工作的开展和落实,把《公共安全应急手册》发放工作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学习杨善洲活动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为判和谐xxxx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扎实抓紧抓好,结合本乡实际及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发放计划,层层分解细化《公共安全应急手册》发放数量及发放时限,落实专人负责《公共安全应急手册》的发放工作,发放工作正在有序的进行着。
10.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 篇十
忻州煤销——忻州公司组织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预案桌面演练为有效处置有限公司及各基层单位突发公共事件,维护公司及广大员工利益,建立健全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紧急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迅速、高效地实施紧急救援,规范紧急救助行为,最大限度地减轻人员伤亡,降低财产损失,忻州公司对《忻州有限公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进行了修订,并于7月23日专门召开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桌面演练,参会领导有忻州公司纪委书记许跃龙、公共事业部、纪委、安全生产信息中心等相关部室负责人。会议由安全保卫科任跃青主持。
会上,公共事业部部长邵兰芳念了《山西煤炭运销集团忻州有限公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相关通知和预案要求,任跃青就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桌面演练程序进行了详细安排。
许跃龙在听取了演练环节后,重点强调了七个注意事项:一是自然灾害较多,气候无常。二是政治环节严峻。三是要保持信息畅通,大小事故要求及时汇报。四是公共事故要做出各种方案。五是安监部要做警示标志,做好培训、学习、演练,各种应急救援物资要备齐。六是要进行交际演练,日常贯通。七是将可控的自行处理,不可控的配合专业队伍进行救援。
11.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 篇十一
【关键词】黑龙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现状;对策
虽然黑龙江省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方面做的比较完善,但是还是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导致卫生事件发生的因素很多,防不胜防。所以如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为了各级政府热切关注的问题。要想高效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府就要建立相应的应对方案和机制,不断地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让应急体系无懈可击。
1、卫生应急管理概述
卫生应急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并尽可能的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几率,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我国和人民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卫生应急管理主要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包括紧急医学救援和卫生学处理的管理行为。在卫生应急管理过程中要抓好预防、准备、监测、处置、救援以及评估等过程。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预案体系是在2003年初步形成的,是一个逐渐成熟的管理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最为关键的就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应急指挥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是整个应急体系的核心。而且,在应急管理体系中,应急准备工作和应急队伍的建设也是整个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政府和国家不断地加强应急管理,才能给我国人民提供一个舒心的生活环境。
2、黑龙江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分析
2.1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中的管理机构
为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黑龙江省各级政府成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上相关单位的参与和配合,逐渐地成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构,政府在这个应急体系中进行统一地领导,组织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工作。同时,为了更好地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黑龙江省各级政府成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指挥中心,这个中心的主要任务是拟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准备、监测预警、处置救援、分析评佔等卫生应急管理工作。而且还要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紧急医学救援工作进行协调,让整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工作可以顺利地、高效地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指挥中心的建立,为黑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2.2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中的应急队伍建设
黑龙江省为了加快和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够顺利的开展,并且保证应急工作的科学化、专业化,逐渐地建立了一支结构完整、功能齐全、反应灵敏、处置有力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队伍,有了这支结构完整、反应迅速的应急队伍,大大地提高了黑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效率。黑龙江省在原有突发事件应急队伍的基础上,又建立了几个专门化的应急队伍,其中包括紧急医学救援大队,疾病防控大队,卫生管理和监督大队,对应急队伍划分的更细致,优化了应急队伍的结构,并对应急人员的专业素质进行了严格的把关,严格要求救援和应急队伍可以胜任突发卫生事件的应对工作。
2.3卫生应急管理的机制建设情况
黑龙江省的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机制建设情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应急指挥决策系统的建设,在应急管理中,应急指挥中心是整个应急管理机制中的核心部分,随着黑龙江省应急管理指挥的不断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实时报告速度、组织指挥能力、应急处理效率和科学防治水平将得到有效提高;其次是在资金投入方面,公共卫生的资金投入也是很大的一笔金额,以前是由国家财政全额拨款,但是逐渐地改为差额拨款,这就要求相关的医疗单位需要开展有偿服务也满足资金需求;再次是应急管理机制中的突发事件监测和报告情况,黑龙江省在不断地完善应急管理,特别是卫生事件监测和报告方面。基本上建成了覆盖整个省的传染病事件报告网络,并且不断地明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责任问题;最后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储备情况,近年来,黑龙江省在不断地进行应急物资储备,每一年都会制定物资储备计划,特别是在药品和后勤保障物资方面的储备,很好地保障了突发事件的应急。
3、黑龙江省卫生应急管理的现状分析
3.1应急资金不足
众所周知,公共卫生工作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公益性社会事业,由于其不能创造收入或收入较少,容易出现资金不足,资金不足就导致了很多应急工作不能高效地实施。另外,黑龙江省在对财政补偿资金也缺乏有效的监督及评价机制,这些问题影响了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
3.2忽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
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导致了政府和人民很难及时地发现和处理,这就促使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向着更严重的方向发展。俗话说的好“预防胜于治疗”,黑龙江省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有待于提高和加强。
3.3应急队伍建设和信息管理存在問题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效率会受到突发事件信息收集系统是否规范和完善,各类初期信息的收集是否准确、全面的影响,因为信息的把握会直接影响到相关部门对事件的分析和判断,信息公布不及时也可能会引起社会的恐慌。
4、加强黑龙江省卫生应急管理的对策分析
4.1保障应急资金充足
资金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重要保障,没有充足的资金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人才培养、信息的采集和公布、卫生应急管理的技术支撑和信息系统建设等都是无法实现的,所以要想保证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效率,黑龙江省就要建立一个长效的、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
4.2加强应急信息化建设、完善应急预案
要想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顺利开展就要建立可靠的应急预案体系,只有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体系,才能有效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同时还要加强卫生应急的信息化建设,这样就可以保证相关部门快速获取事件信息并快速反应,这是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得到有效处置的前提,而且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平台也是非常有效的应急手段。
4.3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和卫生管理体系建设
人才队伍建设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保障,也是做好卫生应急工作的前提,所以要加强对应急队伍的建设,并且要加大资金投入,只有这样才能朔造出一支优秀的救援队伍,为黑龙江省的卫生应急处理提供了保障。
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效率,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人身安全,所以说加强突发卫生事件的管理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曹康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释义[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05.
[2]耿文奎,高宪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与应急救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01-23.
12.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 篇十二
关键词:应急,政府,事件,预案,处置
一、突发公共事件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 危机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主要指自然灾害、事故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突发社会安全四大类事件。
突发公共事件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发展途径和演变规律不确知, 灾害程度难以预计, 常规防止手段失效, 对一个区域的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损害, 甚至对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冲击。
种种现象表明中国正在进入“风险社会”和“危机管理”时代。据统计, 我国每年因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约占我国GDP的6%, 近7000亿元, 每年夺去20万人的宝贵生命, 并有上升的趋势, 已成为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隐患。
第一, 常态管理与应急管理之间的矛盾。
我国已经分行业、分部门、分灾种建立了一系列专业性职能部门或救援机构, 如公安、消防、急救、防汛、防震与抗震、疾病防控等。在我国2005年发生的540万起突发性公共事件重, 绝大多数突发事件具有较为成熟的常规应对体系。这类突发事件的管理与处置相对易于程序化, 由专业性强、责任主体鼻尖单一的职能部门或机构进行常规性处理后, 对公共安全产生的影响有限。将常规性突发事件纳入成熟而程序化的常态管理, 不仅处置率高, 而且社会成本的占用率也较低。
第二, “重救援、轻预警”, 应急功能定位上的矛盾。
我国尚未形成合理有效的应急管理绩效评估与激励制度, 预警预控等隐性的管理过程往往无法得到奖励, 而“救火式”的应急处置与救援行为由于容易观察, 反而可能得到嘉奖。突发事件的高度不确定性使得事前的风险监测以及预测预防具有较大的技术难度。双重因素的作用导致我国应急管理出现“重救援、轻预警”的失衡局面。
通过风险评估、监测监控、早期干预等预警预控活动将萌芽状态的公共安全事件限制在常规应对体系的处置能力之内, 化解公共安全危机, 应当成为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最重要的系统功能与核心的建设目标。
第三, 应急联动需求与信息“条块分割”之间的矛盾。
应急处置主体的联动机制不完善。我国部门之间、地方之间、条块之间以及预防与处置、先期处置与后期处置之间衔接不紧密, 应急联动的组织协同性较差。多方多主体协同处置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时, 人员、信息、资源等难以快速集成, 联动机制不完善;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与日常应急管理存在脱节现象;政府应急管理机构与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的关系尚待进一步理顺;应急管理机构级别较低, 事件应急的属地化管理的授权不足, 职能不完善, 难以充分发挥综合协调、运转枢纽作用。
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信息的采集、传递与集成尚未形成系统。我国已建设较为完善的水利、地震、卫生、气象等专业监测网络。由于长期以来对各类事故和灾害采用分行业的事后统计标准, 没有建立依据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性质和变化的统计方法, 影响了重大公共安全事件预警信息的有效融合和评估, 缺乏各种监测网络之间的预警信息标准, 各类预警信息共享性较差且不能有效集成, 导致重大公共安全事件难以有效应急决策。尽管我国正在完善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信息的发布制度, 但因公众的公共安全知识、防灾减灾和自救互救知识普及不够, 难以对社会舆论进行引导。
第四, 应急资源需求大于资源总量缺乏之间的矛盾。
应急资金来源不畅, 国家财政支持的力度不够, 尚未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渠道应急资金筹措体系。一些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时征用社会资源后缺乏补偿, 已经开始影响后续应急处置中公众的积极性。应急物资储备规模小、布局不尽合理, 物质供应动态保障机制需要建立健全。专业应急求援队伍的种类、数量均不足, 应急管理专业人才缺乏, 缺乏专业应急知识和技能培训及相应的基地建设。专业应急装备严重不足、专业应急演练不够。尤其是一些特殊种类灾害发生时, 出现延误处置时机、处置方法不当和造成人员伤亡, 甚至出现扩大灾害影响的情况。应急交通的综合运力协调机制亟待完善, 应急运输缺少特定用途的交通工具。
第五, 公共安全问题的紧迫性与法规建设之间的矛盾。
目前已经出台涉及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党中央、国务院及部门文件113件, 法律36件, 部门规章55件, 国家级应急预案106项, 各省还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条例和地方应急预案, 全国应急预案体系框架已形成。
由于上述应急法规大部分是从各部门条例演变而来, 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匹配, 各应急主体在处置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之中难以有效协调, 应急预案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有待检验, 各类应急预案之间缺乏有效协同。
具体应急管理活动的法规缺失, 如调配救援物资的法律保障机制 (包括紧急状态中的物资征用、调度) , 政府应急体系中的资源组织法规、政府资源 (含资金) 的使用法规、应急专用资金制度, 重大应急活动中的全民动员制度及其社会资源调用的补偿政策等有关法规十分缺乏。此外, 对重大计算机系统事故、境外生物入侵等事件的应急制度仍没有相应法规。
三、结论
近年来的突发公共事件给中国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提出了挑战, 但更多的也让我们意识到了危机管理中的缺陷。危机管理问题是比较复杂的, 涉及到方方面面, 需要在管理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提高, 从而达到将损失减到最小程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春梅.从四川地震看政府的危机管理[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2009.2
[2]李树娟.对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的再认识[J].今日南国, 2008.1
[3]刘彪.浅析我国振幅危机管理能力的提升—以“512四川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为例[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
13.医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制度 篇十三
(1)各科室人员、专家组成员、外勤人员要服从领导小组统一调配。
(2)各科室及个人对突发事件必须立即据实报告医务科或应急管理办公室,不得隐瞒、缓报、谎报。
(3)医院指派医务科专人负责突发事件和疫情,保卫科负责向公安部门提供所需信息;各科室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向外界散布有关突发事件的信息。
(4)开展病人接诊、收治和转运工作,实行重症和普通病人分开管理,对疑似病人及时排除或确诊。
(5)协助疾控机构人员开展标本的采集、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6)做好医院内现场控制、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医疗垃圾和污水处理工作,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和污染。
(7)做好传染病和中毒病人的报告。对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引起身体伤害的病人,任何科室不得拒绝接诊。
14.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 篇十四
系统建设的核心是建立以3G技术、中间件技术和Web Service为基础的统一应用支撑平台,基于公路、港航、运管业务实施单元以及相应的职能管理部门建立业务支持分中心,逐步整合交通局综合业务信息资源,实现全方位的交通指挥服务。
我司研发的城市交通安全预警应急指挥系统已经成功地应用于杭州交通局指挥中心工程。该系统受到各级领导及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好评。尤其是该系统的软件及移动视频采集系统。
移动视频采集系统简介
移动视频采集系统采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突破了距离上的限制,通过无线传输的方式实现了对没有监控设备的路段和地区的图像、声音传输,即在指挥中心可以查看前方摄录设备实时传回的图像和声音。
该系统在杭州交通信息指挥系统局指挥中心工程中,主要用于突发交通事件的处理,
当交通事件发生时,该系统能将事故现场的视频和音频传输到指挥中心,辅助事故处理人员决策,其传输视频和音频的效果得到业主的好评。
1、系统组成
移动视频采集系统由前端设备及中心控制设备组成
前端车载摄像机负责现场录像,视频终端将录像机采集的视频信号做模数转换,通过无线CDMA传输通道,将信号传至CDMA接收站,CDMA接收站再经专网或internet网将信号传送到指挥中心控制设备。
2、系统特点
移动视频系统是建立在中国联通码分多址(CDMA)之上的图像传输技术,与其它无线传输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a.独立系统,高可靠,易使用。仅需连接摄像机,插入联通的CDMA UIM卡,即可。
b.即开即用,易携带,能移动,无需到无线电管理部门申请频率。
c.不受距离和障碍物的限制,CDMA网络覆盖到的地方,就能传图像。比如能在杭州发射,在北京接收;在市区不受高楼大厦林立的影响。
d.良好的漫游性。
3、应用前景
15.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 篇十五
1.1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含义
1.1.1 含义
新公共管理理论是基于经济领域产生的, 其根源可以追溯到企业人管理层面, 这种理论在实现方式上是以满足顾客需求为价值导向, 通过制度设计、技术改进、管理方法等一系列操作手段来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在这一管理理论中, 满足顾客需求为核心理念。西方“福利社会”国家为解决改革带来的困境, 把上述管理理念引入到行政管理中, 逐渐形成了新公共管理论。因此, 所谓新公共管理理论是将私营企业的管理方法中成功的一面与政府治理相结合的一种行政管理模式。在这一管理模式下, 政府就好比一个私营部门, 而公共服务就是其产品, 产品直接面向的就是公民, 政府作为社会秩序的协调者和社会资源的支配者, 不仅要提供社会保障而且还要促进经济增长, 因此, 政府在社会管理中扮演着双重角色。值得注意的是, 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之间也存在着紧密联系, 社会保障来源于社会资源, 而社会资源的积累又是经济增长的结果。简言之, 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就像一个企业, 企业通过产品生产、销售获得效益, 促进企业的资源积累, 从而为企业职工创造福利。从这个层面上看, 政府对经济社会的管理就是成本管理, 所以, 在西方国家, 尤其是福利国家, 政府对经济社会管理的效益就体现在“花费更少的资源, 提供更多的福利”, 为此, 要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政府管理办法。
1.1.2 背景
在当今全球化与信息化并存的时代背景下, 西方国家传统的公共管理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这就不可避免地给西方国家带来一些制度弊病, 比如机构膨胀、财政开支加大、公共需求增长等, 这就是新公共管理在西方国家兴起的直接原因。从英国撒切尔政府的“财政管理创新”到梅杰政府的公民宪章运动, 再到布莱尔政府的“第三条道路”, 直至美国国家绩效评估委员会的成立, 所有西方国家推行的改革都把重心放在市场机制在公共领域作用的发挥上, 以此来提升政府的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尤其是西方国家私营企业众多, 高效的企业管理制度也是层出不穷, 在此基础上, 政府很容易吸收私营企业管理中的合理成分, 从而为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运用创造社会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 新公共管理理论在西方国家的推行也有其历史必然性。
1.1.3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特点
新公共管理理论之所以称为新公共管理理论就在于其与传统公共管理存在着巨大差别。首先, 新公共管理理论与传统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有着巨大的差别。传统行政管理的理论基础为政治—行政二分论和科层论, 也就是说, 传统的公共管理模式实际上就是公共行政模式。传统公共行政的理论基础强调政治与行政的功能分工是相对的, 政治是对国家意志的表达, 而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 国家意志的表达和执行是通过不同部门来实现的。科层则强调管理的合理性, 而且这种合理性是实现等级管理的重要前提, 科层论体现了权力与服从间的关系。此外, 科层论还强调个人基于价值目标的自觉服从。而新公共管理理论, 则充分融合了政治—行政二分理论和科层论的合理因素, 在保证执行国家意志的同时, 提高政府执行效率而达到人的价值目标自愿, 但这种自愿要基于绩效, 并以此提供社会福利, 满足公共需求。
其次, 在新公共管理中政府的角色已经从号令发放者转变成为服务提供者, 而政府服务的顾客就是公民, 公民成为政府的主要导向。因此, 相比传统公共管理理论, 新公共管理当中的管理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管理, 而是提供社会服务的生产过程, 作为生产过程, 政府在实现以公民为价值导向的社会服务时, 就要充分考虑效率问题、社会资源利用问题等。相比传统公共管理中政府是至高无上的政策制定者和发令者, 新公共管理弱化了政府角色, 社会福利的提供不再靠政府的绝对权力来实现, 而是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以绩效式的社会管理来实现。由此可见, 相比传统公共管理中只计投入不计产出, 新公共管理在重视投入的同时更加重视产出, 政府不仅重视产出的效率, 而且更加重视产出的质量。
第三, 传统的公共管理在管理方法上侧重于对法律法规的严格执行, 并通过制度来实现行政管理的正确性。虽然这一做法保障了社会的协调管理和社会服务的供给, 但是却没有考虑到社会协调和社会服务的效率。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公民对社会服务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保证得到, 而是要保证效率, 而效率的保证需要引进绩效评价。在新公共管理中, 通过制定绩效考评, 把控社会服务目标, 查找社会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严格按照标准, 高效地提供社会服务, 以此满足公共需求。另外, 传统的公共管理非常排斥私营企业的管理方法, 认为公共管理和私营企业管理在本质上存在着不可融合的差别, 而且认为公共管理和私营企业管理是相对的。而在新公共管理中, 政府广泛借鉴私营企业的管理方法、竞争机制和目标管理来降低政府公共管理的垄断, 甚至, 政府可以将相关公共服务交由私营企业提供, 政府负责监督私营企业的服务质量, 从而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
1.2 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的含义与特点
1.2.1 含义
所谓政府应急管理是指政府为维护公民生命财产安全, 在公共事件突发时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包括预防、应对、处置和善后处理等。政府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有着紧密联系, 是成系统的有效应对机制。
1.2.2 政府应急管理的特点
(1) 应急管理由政府主导。这一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政府担负着维护社会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责任, 掌握着主要的社会资源, 具有巨大的社会动员能力, 应急管理是政府协调社会功能的重要体现。当公共事件突发时, 只有政府能调动社会资源并采用应对措施来解决突发公共事件。其次, 《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了政府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的主导地位和责任。各级人民政府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 必须严格遵守法律规定, 落实责任, 任何违反法律规定的不作为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惩罚。
(2) 公众具有参与政府应急管理的法定义务。《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参与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义务。因此, 政府应急管理具有较强的社会性。虽然政府担负着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主导责任, 但这并不代表公众就能不参与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政府的社会动员能力最主要的就是动员公众, 脱离群众, 政府的社会动员将显得毫无意义, 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因此, 如果没有公众参与, 突发事件应对所取得的效果就会很差, 甚至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3) 政府应急管理具有行政强制性。解决突发公共事件不同于其他行政行为, 突发事件具有特殊性, 政府在处理过程中的行为势必要随之发生变化, 集中权力和决策, 简化执行决策程序。因此, 在应急管理中, 政府的决策就会具有强制性, 离开强制性, 将影响到政府应急工作的效率, 从而导致不必要的后果发生。但是, 政府应急管理的强制性也要受法律法规约束。法律法规规定政府应急管理中政府做决策的程序、组织、方法, 从而保证政府正确行使决策权。法律对政府应急管理强制性的规定, 就是要让政府在正确作为的前提下, 最大限度地保护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 当前地方政府应急管理存在的缺陷
2014年12月31日, 在上海外滩陈毅广场发生了震惊全国的踩踏事件, 该事件共造成36人死亡、40多人受伤, 这给了我们惨痛的教训, 也暴露出相关政府在突发事件应急管中的突出问题, 而这些问题作为一个缩影集中反映了我国政府在应急管理中存在的缺陷。
2.1 事前预防准备不足, 风险分析不到位, 预防信息没有形成体系化
在这次踩踏事件中, 对大规模的人流集聚没有做出充分的估计和判断, 而且也没有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在事件发生时, 出现了无从下手的困境。同时, 由于对事件发生估计不足, 没有及时协调武警支援, 预防与应急准备的各个环节严重脱节。
2.2 相关资源准备不充足
在这次事件中, 对人力资源的投入不合理, 共700多名警力到场, 但由于在事前没有对如何安排警力做出合理的部署, 导致事故发生后, 警力不能及时到位。
2.3 安全监管制度落实不到位
安全无小事, 很多公共事故的发生就是因为安全监管不到位才引起的。因此, 加大对隐患的排查力度, 可有效避免公共事件的发生。这次踩踏事件的发生就是因为没有做足安全监管方面的功课, 风险分析不到位。因此, 做好安全监管就必须要落实责任, 不能让安全监管工作流于形式。
2.4 责任追究不明确
公共事件的发生自然要追究其法律责任, 从而做出法律上、行政上的处罚, 惩前毖后。事实上, 我国也确实是这样做的, 但是, 在责任认定上并不是十分明确。这次踩踏事件发生后, 对于相关负责人的追究迟迟得不到定论, 究其原因, 这次踩踏事件不能算作安全生产事故。按照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 只要违反了法律规定就必须要追究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但是在事故发生后却因为事故不能定性而不能认定责任, 充分说明我国在责任追究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漏洞。
3 新公共管理对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的启示
上文中提到, 在新公共管理中政府的角色已经从号令发放者转变成为服务提供者, 而政府服务的顾客就是公民, 公民成为政府的主要导向, 但是政府的主要职能不仅仅是满足公共需求, 政府在把公众当作顾客的同时还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强政府的应急处理能力, 也应当是新公共管理理论最重要的成分之一。首先, 政府要充分发挥应急管理的主导性, 在政府应急管理中引入绩效考评机制, 制定明确的政府应急处理目标, 严格按照目标对各级政府进行考核, 各级政府掌握着巨大的社会资源, 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办法充分利用资源。这就要求政府在充分预见公共突发事故发生的基础上, 引入私营企业成本管理办法, 尽量保证社会资源的投入和应急处理结果的理想化, 这相当于私人企业的风险防控。因此, 政府对于自身的应急处理能力和资源储备必须要做到心中有数, 对每次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在资源利用上和组织协调上要做到分析到位, 这等同于私人企业的风险分析。其次, 政府要借鉴企业发展中对部门的设置办法, 成立专业化和职能化的应急管理部门, 打造一批专门从事应急管理的企业, 充分整合应急管理资源, 并且可以将一些小型的突发事件交由这些部门或企业进行处理, 避免突发事件发生时的权责交叉。总之, 新公共管理理论中的这些合理因素完全适应一个政府的应急管理处理, 这对于加强我国政府的应急处理能力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亚伟.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公共管理的启示[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1 (6) .
【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推荐阅读:
公共管理城市规划职能研究论文07-23
西宁市城市公共厕所管理办法全文09-23
城市公共厕所设计规范06-17
城市公共供水服务规范06-10
城市公共艺术空间论文09-21
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工作迎检汇报材料10-30
白城市畜牧业管理局2011年上半年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分析报告10-08
在迎接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现场会上的讲话09-30
突发公共安全应急预案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