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建设的意义

2024-09-04

中原经济建设的意义(精选9篇)

1.中原经济建设的意义 篇一

中原经济区的县域经济建设

一、中原经济区的含义

《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总体要求——“四个”定位:一是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二是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三是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四是华夏历史文明传承核心区。“五新”目标:增创粮食生产新优势,构筑“三化”协调新格局,实现改革开放新突破,取得转型发展新跨越,开创和谐社会建设新局面。

中原经济区建设要打破几百年来人们传统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粮食、环境、生态为代价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新道路,其实质是对传统现代化的扬弃和超越,它不仅需要大批的高水平人才队伍,而且还需要理论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文化创新,在县域经济发展上也同样需要创新。

二、中原经济区建设到了关注县域经济发展的时候

(一)以往河南发展不够重视县域经济。鉴于经济要素和经济资源的不平衡性、稀缺性,一个区域内的所有经济体不可能同时快速发展,往往只是部分相对发达的区域,率先集聚了优势资源和经济要素,在短时间内快速膨胀壮大,形成带动力强的核心增长极,辐射引领整个区域快速发展。纵观沿海经济区,都是通过培育核心增长极,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珠三角主要靠广州、深圳,长三角主要靠上海。我省2006年谋划的中原城市群,经过几年发展,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已经充分显现:虽然土地和人口仅占全省35.3%和40.3%,但经济总量占5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64%,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占78%。中原城市群与中原经济区是核心与腹地的关系,中原城市群作为核心区和增长极,有利于在中原经济区内最大化地发挥腹地效应,向东西融合、南北拓展,承接和整合各类资源,发挥更大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所以,在构建中原经济区时,要给予中原城市群更多的优惠政策,创造更好的发展平台,建设“中原电气谷”、“洛阳动力谷”等示范基地,更好地发挥中原城市群的引领带动作用。

(二)县域经济是河南经济的基石。说县域经济是基石,是因为河南经济总量的70%在县里。大城市的发展在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中十分必要,它们能够搭建必要的框架;而县域经济的发展,则是将框架连接成区的必要措施。目前河南100多个县,有28个县的人口超过100万。必须激发县域经济自身的活力,就像以前火车单纯靠火车头牵引,现在应该向动车组转化,每节车都有动力。我们要搞中原经济区,如果县域经济发展不起来,这个经济区就缺少最基本的要素支撑。

(三)县域经济发展基础。目前,河南的城市化率为37%,低于全国42%的平均水平,按照发展规划,到2020年,河南城市化率要提高到50%。这说明河南城市化发展还有巨大空间。而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逐步实施,县域经济发展将成为一个重要支撑点,并因此迎来一个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河南的县域经济还是比较发达的,在全国百强县中,河南的县市就占了四五个,而在中部百强县中,河南至少有10个县市。这为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建设中原经济区,主战场不在大中城市,而是在县域。发展县域经济是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县域经济强则全省强。河南一方面要强化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增长极,完善、提升其带动力作用。另一方面,必须激活县域经济。

三、激发县域经济活力措施

任何区域经济的发展都必须以产业为支撑,这也是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河南之所以成功实现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经济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的历史性转变,就是得益于装备制造、有色、化工、食品、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构建中原经济区必须扶持壮大重点产业,不断提升发展层次和规模,着力打造一群质量高、规模大、辐射带动力强,在同行业、全国乃至亚洲、全球都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为中原经济区提供强力支撑。县域经济发展也要根据自身特色发展。

发挥河南人口大省优势,人口大省怎样才能成为人才强省?这分几个层面:首先,优化基础教育,达到小学中学教育资源均衡化;其次,对于中学毕业的青年,不能上大学的可以进入职业中专,学得一技之长,不再走父辈的老路;再次,对于4050的民工,要见缝插针,在节假日对他们进行技能教育,提高素质;最后,要真正把河南的高等教育质量提上去。

此外,河南的部分县市,特别是东边、西南部市地,不仅要依托中原城市群,更要主动向和它们邻近的特大城市武汉、西安靠拢,利用它们带动发展。

2.中原经济建设的意义 篇二

一、公民教育的历史发展与趋势

“公民”和“公民教育”这两个概念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 古希腊的“好公民”是能力得到和谐全面发展、具备充分能力去积极参与城邦社会民主政治生活的人, 这也是人类社会最早的公民教育目标。中世纪, 在封建专制和教会统治下, 古代公民消失了, 培养公民的教育也随之中断。现代意义的公民教育在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萌芽, 随着民主政治制度的普及, 公民教育已经为世界各民主国家所重视, 并对公民教育的目的达成共识:“使学生深刻领会个人之间及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懂得健康的法则, 并能把获得的知识应用于自我控制、正义和履行义务的实践中, 应用于那种蕴涵着强烈的个人责任感的明智生活中。”目前, 国内外有关公民教育领域的研究现状如下:

1.国外公民教育主张及历史发展

亚里士多德说过:“凡有资格参与城邦的议事和审判事务的人都可以成为该城邦的公民。”亚里士多德以政治动物为人性前提、以公民身份为物质载体、以共和政体为实践基础构建了多维可感的公民理性。亚里士多德指出, 整体善必定寓于个体善之中, “社会的理性取决于个人的理性”。研读亚里士多德公民理性教育思想, 对于培养公民理性, 谋求个体、国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对于我国的公民教育我们可以得到四点启示:明确公共理性教育的终极目标;激发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动机和热情;培养行使公民权利的意识与能力;维护社会正义, 形塑公民社会环境。

公民教育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具体内涵。最早提出实施的是古代希腊, 斯巴达要求将奴隶主子弟培养成体格健壮、忠于邦国的勇敢武士;雅典除培养人的忠诚、勇敢品德外, 更注意发展其智慧和审美力, 以便公民参加雅典式的奴隶主民主社会生活。随着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一些资产阶级思想家, 如黑格尔、费希特等都强调推行公民教育。

西方的公民教育一般指国家或社会根据有关的法律和要求, 培养其所属成员具有忠诚地履行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品格与能力等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公民的爱国心、公德心以及权利和义务的意识。起源和概念最初是随着民主共和国的产生而产生的。

前苏联杰出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必须高度重视公民教育。当前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对学校教育和社会道德风尚的冲击根大, 而公民教育的思路可以促使素质教育有效地落实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推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公民教育主要应包括公民思想品德素质教育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两方面。在他看来, 在社会主义国家, 每十公民都应该具有共产主义理想,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 有自觉的社会公德, 有集体主义精神, 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等不可缺少的品质。

2.中国公民教育的历史发展

在我国的历史中, 是没有“公民”这一概念的, 中国几千年来传统的政治文化渗透到人们的政治生活中, 塑造着无主体性、不自由、依附性的国民性格。直到中西文化强烈碰撞的“五四”时期, 中国人民的公民意识才逐渐觉醒。

我国的公民教育萌芽于清末民初, 真正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 于五四运动前后兴起。1919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提出编订公民教材案。1922年该会拟定的《中小学课程标准》把公民科列入中小学课程。1924年江苏省教育会、中华职业教育社等团体发起全国公民教育运动。1926年江苏教育会组织公民讲习会, 制定公民信条, 议定每年5月3日至5月9日为公民教育运动周。至此, 公民教育思潮盛极一时。但深受上世纪中国社会大背景的影响, 发展历程既缓慢又曲折。

建国后我国公民教育的发展之路并不平坦, 其发展脉络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建国初30年是公民教育沉寂阶段;改革开放30年是公民教育复兴阶段。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 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 我国对国际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强, 未来公民教育发展必然迎来新的局面。与以往公民教育相比, 公民教育重点的调整将成为我国公民教育发展的关键。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们逐渐意识到公民教育的重要性:2001年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4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 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从这些文件和报告中可以看出, 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的转型, 党中央对公民教育愈加重视。

当代香港公民教育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中小学中, 香港公民教育坚持的基本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本、和谐统一, 倡导生活化和国际化。当代香港中小学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国家、民族身份的教育、价值观与态度教育、生活常识教育以及生态教育。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教育内容正引领着当代香港公民教育阔步前行。

我国虽然公民教育的起步比较晚, 尚处于起步阶段, 我们将西方的公民教育和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比较后发现, 公民教育的实质并不等同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 新的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 信息时代的来临, 开启了民智, 公民教育必将成为主流, 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民素质教育, 同时, 还需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教育模式。

3.不同国家公民教育的特点

公民教育受各国历史、文化传统及现行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差异的影响, 其目标、内容以及教育模式各不相同。

在美国, 公民教育是指民主社会中关于自治政府的教育, 旨在培养知情的、有效的和负责任的公民。美国人认为, 民主社会中公民教育的基本组成包括三个方面:公民知识、公民技能和公民品性。美国公民教育以培养公民的民主素质以及竞争、平衡、选择的能力为准则, 并将之贯穿于所有的课程设置与校内外活动安排之中。美国的学校通过社会科学教育课对学生进行民主素质的教育, 包括民主知识、民主参与技能以及民主价值观教育三个方面。

美国的公民教育更加强调培养积极参与的、有影响力的公民。美国的社区学院对公民素质的培养做出了较大贡献, 其主要措施是设置多元化教学项目, 实行开放式免试入学, 有利于实现教育普及;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服务与支持项目, 帮助学生学习成功, 有利于取得最大的教育成效;针对公民个人能力和素质发展需要设置课程, 注重科技、社会、人文教育三者的结合, 并设置多元文化教育, 让学生在国际文化融合中受益, 有利于国民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在美国, 公民教育异常活跃, 呈现出许多鲜明特色,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 在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上, 美国许多思想家和教育家在重视人的个性发展的同时, 都不约而同地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强调要做到这二者的有机结合。其次, 在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上, 美国非常重视人道主义教育。再次, 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 美国思想家和教育家更加注重人的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主张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最后, 在道德教育方法上, 美国公民教育思想家们倡导情感教育和理性教育相结合。

自美利坚合众国建立以来, 公民教育在美国就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是支撑美国民主政治的根本。二战以后, 美国政府更是进一步认识到公民教育在维护国家利益中的重要作用, 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来加强中小学公民教育, 各种社会组织也积极参与到公民教育中, 在多方配合下, 美国公民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过去30年里, 美国中学的公民教育已经开始走下坡路。近年来在美国年轻一代身上却呈现出缺乏公民意识的现象且有逐步扩大之势, 这突出体现在学生公民课程成绩差、对参加选举等自治形式不感兴趣等方面, 引发了美国社会对学校公民教育的广泛关注。

20世纪80年代以后, 英国政府逐渐认识到公民教育的重要性, 并开始在全国推行。2000年英国政府在课程改革中把公民教育列入国家法定科目, 2002年进一步把公民教育作为中学阶段的法定内容列入国家必修课程, 从而在法律制度层面保证了公民教育的顺利实施。采用的方法主要有:通过真实生活中的两难道德推理培养学生公共道德意识;通过突出学生在公民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培养责任意识和通过参与学校事务和强制性社区服务培养学生的公民参与意识。

虽然英国公民教育课程成为法定科目的时间还不长, 现在评价其实施效果还为时尚早。但其政府的重视程度及教学计划的系统性、在培养未成年人道德意识、责任意识和公民参与意识的过程中面对现实的教学内容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澳大利亚的公民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对公民知识、技能、价值观的运用, 参与澳大利亚的民主, 理解澳大利亚的传统, 进而成长为积极的、有见识的公民。澳大利亚的公民教育包括公民学教育 (civics education) 和公民身份教育 (citizenship education) 两部分。公民学教育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关于澳大利亚民主政治文化与机构的知识;公民身份教育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而亚洲其他国家如新加坡、韩国由于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 公民教育以道德教育为中心, 强调道德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记忆民族兴亡的重要。

4.国际公民教育发展的趋势

目前, 国际视野下的公民教育也呈现出新的特征:更为关注多维公民身份的评价, 实现了从“有关公民的教育”、“通过公民的教育”到“为了公民的教育”的逐层深入;在目标上实现了从良好公民的塑造到主动公民的培养;在变革视域上则更加关注本土性实践的演绎, 从全球标准到本土模式区域评价模式的构建。

近年来, 由于全球范围内人们频繁的跨国迁移、流动, 文化的多样性和个人身份的复杂性使得人们必须重新审视公民的身份, 以承认和包容多样化为主题的世界公民教育渐渐成为教育关注的话题。

二、公民教育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进程中的意义

目前, 中原经济区建设已纳入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上升为国家战略。建设中原经济区是省委、省政府着眼全国区域发展大局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是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载体和平台。搭建好中原经济区这个载体和平台需要强有力的支撑, 而人力资源就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支撑之一。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途径, 公民教育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强省必先强教, 兴豫必先兴才;建设中原经济区, 一定要注重公民教育的战略地位。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不动摇, 全面实施《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对于我省实现建成教育强省和中部人才高地的目标, 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当前, 公民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共同的关注点。公民教育理论与实践在西方国家已经趋于成熟, 而在我国则相对滞后, 在高校引入公民教育。既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要求。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国公民教育的偏差或缺陷越来越明显地暴露了出来。缺乏公民素质的城市居民给基层社会建设与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也会对中原经济区的建设造成一定不利的影响。

只有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公民教育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战略地位, 才能适应推进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新要求, 顺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形势, 迎接国内外日趋激烈竞争的新挑战。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进程中, 补上公民教育这一课成为越来越紧迫的任务。同时, 进行公民教育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摘要:随着民主政治制度的普及, 公民教育已经为世界各民主国家所重视, 受各国历史、文化传统及现行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差异的影响, 其目标、内容以及教育模式各不相同。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国公民教育的偏差或缺陷越来越明显地暴露了出来。缺乏公民素质的城市居民给基层社会建设与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也会对中原经济区的建设造成一定不利的影响。在一个人口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的省份, 进行公民教育是把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支撑科技经济发展的关键。对建设教育强省、中部人才高地的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3.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首席智囊团 篇三

2011年,河南省总人口为1.0489亿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7万亿元,全省经济总量已经连续5年居全国第5位,中西部首位;郑汴一体化的快速推进、中原经济区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两不牺牲”“三新”“三化”协调发展战略正在顺利实施……一系列数据和重大事件告诉我们,河南这个正在崛起的中部大省,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力的文化大省。

河南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离不开省委、省政府的科学决策,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同样也得益于与高校的密切合作,得益于高校政策研究、决策咨询的“思想库”功能的发挥。

首倡“郑汴一体化”“中原城市群”,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

近年,河南省出台的重大发展战略,从新世纪初中原城市群战略的提出、论证与规划,到郑汴一体化战略的提出及快速实施,从产业集聚区规划的出台到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无不与百年名校河南大学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河大学人的深度参与密切相关。

耿明斋,河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原发展研究院院长,2004年以来先后担任河南省“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共河南省第八次党代会起草讨论组成员等,多次应邀参加省委、省政府领导主持的座谈会,密切参与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决策的研究、讨论论证和咨询工作。

耿明斋及其带领的河南大学经济学团队有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强烈愿望。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他们就一直高度关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并能够敏锐地从中捕捉到一些关键性的课题,组织力量进行攻关,并及时向相关地方政府或有关部门提出决策咨询报告,积极参与实施过程。

2003年,河南省出台《中原城市群战略构想》,从整体上提出了中原崛起的战略,指出把中原城市群作为实现中原崛起的战略支点。2003年年底至2004年年初,耿明斋组织其研究团队主持完成了相关研究报告,报告认为,中原城市群建设的目标最终是实现一体化,要达到这样一个目标,必须找到一个切入点。于是,“郑汴一体化”的构想开始浮出水面。

2004年4月16日,《河南日报》以《中原城市群如何隆起》为题用整版报道了耿明斋团队的研究报告。报告提出了实施“郑汴一体化”,建设中原城市群核心区的战略思想,并很快引起了省内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激起了广大民众的热烈响应,也成为省内学术界和政府部门会议上议论最多的话题。随后该报告的部分成果被省委、省政府采纳,写入《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并迅速组织实施。

2006年10月,郑开大道建成通车,标志着郑汴一体化进入实质化的实施阶段。2000平方公里的郑汴新区整体规划已经绘就,城际铁路2013年即将通车,金融同城、邮政同城等也即将成为现实,这些都在按照耿明斋最初设想的“在两个城市之间做到无缝对接、无障碍对接,排除要素流动的障碍”,在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

2006年11月,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在全国地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工作会议上,特别提到河南大学的“郑汴一体化研究”,充分肯定了该研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各地方党和政府决策的‘思想库’和‘智囊团’”。

“思想走多远,行动才能走多远。”这句话在耿明斋提出的“郑汴一体化”理论上得到了印证。“思想走在前列,反馈到社会,能为我们的生活做出一点有益的改善”,是他作为一个学者的最高追求。

以秦耀辰教授为首的环境与规划学术群体同样值得关注,该学术团队不断整合资源,凝练学科方向,形成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鲜明特色。“郑开大道及两侧功能区规划景观模拟系统”的设计研发项目,受到河南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其相关成果分别被《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采纳。

科学谋划改革蓝图,服务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发展大计,教育为本。河南是人口大省、教育大省和劳动力资源大省,但不是人力资源强省、教育强省。全省有各级各类学校6.6万所,教育人口2933.28万人,其中在校生2794.63万人,教职工138.6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28.1%。在校生人数比同属中部的湖南、湖北、山西三省之和还要多。

如何更有效地进行教育研究?如何更充分地发挥教育研究的社会服务功能?如何以科学的研究推进教育科学管理、科学决策,以科学的规划促改革、谋发展,不断推动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向人力资源强省、教育强省转化?这些始终是以刘志军教授为首的河南大学教育学学术群体关注、思考、研究的重要课题。

刘志军教授作为河南省唯一的教育部特聘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河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理论组组长,长期致力于课程教学、教育评价、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研究,其教育学团队成员多次应邀参加教育部、省教育厅的政策研究、决策咨询和相关政策文件的制定工作。

——2008年,王北生教授作为河南省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刘志军教授、王振存副教授等作为规划编制组核心成员参与了《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研究和制定工作。

——2009年,刘志军教授主持撰写的《河南省基础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专题报告》被《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采用。

——2010年,刘济良教授主持的课题:“教育公平与和谐社会建设(现实问题与政策建议)”被教育部采用,教育学团队撰写的《河南省人力资源优势培育研究报告》被省政府政策研究室采用。

——2011年,王振存副教授被聘为河南省教育规划专家,作为编制专家组核心成员参与了《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河南省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研究和编制工作。

目前,河南大学经济学、环境与规划学、教育学等学术群体正在围绕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产业集聚区等社会热点、难点、重点问题深入、系统地展开相关研究,积极发挥河大学人的人才库、思想库作用,不断拓展提升河南大学整体的社会服务功能,努力服务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构建高水平决策咨询服务基地

英国教育家A·N·怀特海曾说:“大学是教育机构,也是研究机构,但大学存在的主要原因既不能从它向学生传授纯粹知识方面,也不能从它为院系成员提供纯粹研究机会方面去寻找……”大学在坚守着培养人才、繁荣学术功能的同时,还担负着推动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神圣使命和责任。

河南大学建校百年来,植根中原文化沃土,秉承“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继承百年名校办学传统,始终不渝地把培育英才、创新知识、传承文明、服务引领社会发展作为最朴素、最执著的理想和追求。

近年,河南大学遵循“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理念,践行高等教育使命,打造地区人才培养高地,服务引领社会发展。确立了“一条主线、两大突破、五大战略”的工作思路,以高水平大学建设为主线,努力实现河南大学核心竞争力和服务中原崛起能力的重大突破,不断强化主动融入、主动服务意识,充分利用自身的信息、资源、人才、智力优势,加强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和政策研究,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积极发挥思想库功能,努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作为具有百年办学历史的高等学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是河南大学的责任,也是河大人的使命。”河南大学校长娄源功说。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扎实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关键时期。河南大学将按照《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提出的新要求,加快创建国内一流大学步伐,坚定“以服务求发展、以贡献求支持”的信念,强化主动融入、主动服务意识,构建高水平决策咨询服务基地,主动承接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委托的咨询课题,力争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三化”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进程中有所作为。

4.中原经济建设的意义 篇四

——侯红同志在全省各界青年建设中原经济区献计献策座谈会

上的讲话

在全省上下深入学习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精神,谋划建设中原经济区,积极推动“十二五”发展,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新步伐的重要时刻,我们在这里举行全省各界青年建设中原经济区建言献策座谈会,就是为了进一步学习贯彻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动员全省各界青年为建设中原经济区献计献策,凝神聚力,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形成坚实的思想共识,把广大青年的力量智慧凝聚到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决策部署上来。刚才,几位代表就如何更好的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如何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建功立业做了很好的发言,听后很受鼓舞,也很受启发。借这个机会,我想谈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准确定位,主动融入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战略

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是省委省政府在谋划“十二五”发展的过程中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审时度势,提出的符合客观实际的一个区域经济概念、总体战略概念和载体平台概念,为未来若干年,河南的发展、河南青年事业和青年的发展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1、中原经济区建设为河南发展绘就美好前景。中原经济区,是以河南为主体,延及周边若干区域的区域经济综合体,河南作为主体,处于主体地位、发挥主体作用。刚刚结束的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总体目标:力争五年彰显优势,十年实现崛起,即到2020年,主要人均经济指标赶上并力争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发展努力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中原城市群在全国的竞争力与辐射带动力明显提升,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实现新跨越,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初步成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届时,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将成为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华夏历史文明传承核心区。展望未来,建设中原经济区,使河南的区位、人口、文化、粮食、基础、后发等六大优势更加凸显,使河南在全国大局中的定位更加明晰,今后的十年甚至一个时期,必将是河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时期,必将是河南为全国发展大局做出更大贡献的时期,建设中原经济区为河南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更加美好的前景。

2、中原经济区建设为青年事业发展带来难得机遇。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共青团和青年的事业也总是在开拓创新中永葆生机。在这次全会当中,卢展工书记在第二次全会讲话中谈到机遇问题,就说到,机遇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机遇是通过谋划和运作创造来的。破解难题是机遇,迎接挑战是机遇,我们发展目标也是机遇,所以这个机遇同样给我们共青团和青年企业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发展中,构建统筹城乡的新型城镇化支撑体系为我们带来了统筹城乡团组织协调发展的机遇,构建高素质的人才资源开发支撑体系为我们带来了培育青年人力资源的机遇,构建内外互动的开放型经济支撑体系为我们带来了加强国内外青年交流活动的机遇,构建独具特色的文化支撑体系为我们带来了推动青年文化繁荣发展的机遇,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支撑体系为我们带来了做好青年群众工作的机遇。可以说,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宏伟蓝图,为河南共青团和青年事业实现新发展、再上新台阶,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提供了前所

未有的机遇,开辟了无限广阔的空间。

3、中原经济区建设为青年发展提供广阔舞台。中原经济区是客观存在的,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中原经济区建设有六个有利于的建设,中原经济区搭建了四个载体和平台,这四个载体和平台同样对青年的成长和发展搭建了广阔的平台,有利于我们青年创业发展搭建平台,拓展了有利于青年构件创新创效的平台,拓展是有利于青年合作共赢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农村青年可以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争当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大显身手;在这个平台上,企业青年可以投身推动企业改革发展,争当技术能手、岗位标兵,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品产业结构贡献聪明才智;在这个平台上,务工青年可以围绕践行弘扬“三平”精神,把个人价值的追求、事业的发展融合到社会发展的大潮中去,在为中原经济区建设贡献青春力量中成就自我、建功立业;在这个平台上,大学生可以围绕大学生素质拓展,努力学习,勇于实践,为参与中原经济区建设锤炼本领,夯实基础;在这个平台上,机关青年可以围绕建设服务型机关,进一步提升素质能力、转变工作作风,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作出贡献。面对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历史使命,当代青年面临的机遇从来没有这么好过,施展才华的舞台也从来没有这么广阔,踊跃投身中原经济区建设理应成为当代青年的时代强音。

二、勇于担当,自觉承载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历史使命

围绕构建中原经济区这个工作中心,河南各级团组织将以“青春奉献十二五,建功中原经济区”为主体,以“凝聚、作为、建设、先行”为四轮,着力构建团结带领广大青年积极投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一体四轮”工作格局,努力为各界青年投身中原经济区建设铺路搭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1、凝神聚力,夯实青春建功中原经济区的思想共识。思想决定行动,真正的力量来自于思想认识,只有在广大青年中夯实建功中原经济区的思想共识,使思想和行动合二为一,才能真正把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凝聚期盼共识,建设中原经济区是包括3000万河南青年在内的亿万河南人民的共同期盼,发挥青年组织的作用,凝聚广大青年的热切期盼,坚定不移的推动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进而为广大青年创造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是共青团和青联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凝聚机遇共识,用“十二五”规划的宏伟蓝图激励青年,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美好前景鼓舞青年,引导青年充分认识建设中原经济区给自身发展带来的巨大机遇,在最广泛的青年中形成抢抓机遇的思想共识,把青年人特有的热情、特有的创造力转化到建设中原经济区的伟大事业上来,进而实现青春建功中原经济区的倍增效应。凝聚成才共识,用“三平”精神的深刻内涵来指引青年,帮助青年在建设中原经济区中找准自身成长成才的精神指针,引导青年把实现个人追求和人生价值自觉融入到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宏伟实践中,不断增强广大青年投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内生动力,帮助青年成在投身中原经济区建设中不断成才。

2、创造条件,汇集青春建功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洪流。建设中原经济区为河南的青年事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共青团和青联组织将认真判研形势,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结合青年特点,积极服务青年投身中原经济区建设。实施青年就业创业培训工程,推进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工作,加强河南省青年创业服务基金和河南省大学生村干部发展基金的管理,积极服务青年就业创业;落实好河南共青团关于服务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八项举措,深入开展“青年突击队建功竞赛”,持续推进“青工技能振兴计划”,为青

年服务河南产业集聚区建设搭建平台;深化实施河南青年文化行动,广泛开展校园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乡村文化和网络文化等青年文化活动,积极创作推广青年文化精品,为青年文化人才成长营造浓厚氛围;持续开展“自主创新十大杰出青年”、“河南青年科技创新奖”、“河南省十大I T青年新锐”等评选活动,着力提高广大青年自主创新能力;围绕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紧扣《河南粮食生产区建设规划》,广泛开展青年粮食高产竞赛和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评选活动,为农村青年增收致富做好服务;加强青年对外交流活动,以亲情、乡情、友情为纽带,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联系海外豫籍青年,服务开放带动主战略,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豫籍青年返乡创业搭桥铺路;深入实施保护母亲河行动、“绿色志愿者”环保行动、河南省节能减排青少年攻坚行动等活动,为青年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载体;深入实施“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希望工程圆梦行动、青少年维权工程和未成年保护行动,积极推进12355青少年服务台和青少年维权岗建设,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促进青年健康成长,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让青年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实践中更有作为。

3、强化保障,筑牢青春建功中原经济区的坚强后盾。建设中原经济区离不开青年,青年的发展离不开组织的指引和培养,广大青年只有依靠坚强的团组织为后盾,才能在建设中原经济区中绽放更加绚丽的青春光彩。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坚持不懈地把基础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放在重中之中的位置,力争为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青年提供坚强有力地组织保障。做好农村青年的后盾,我们将坚持“强县固乡活村”县域团建总体思路和“五强四固四活”的要求,强化县级团的领导班子、外围组织、经费保障、工作力量和活动品牌建设,大力推动乡镇街道组织格局的创新,专业合作社建团、村企联建、乡镇团建区域联席会等新模式激活农村基层团的工作。做好务工青年的后盾,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团中央集中力量推进外出务工青年群体团建工作的整体部署,持续推进省市县三级驻外团工委建设,不断探索内生机制,增强内在活力,为外出豫籍青年返乡创业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做好非公企业青年的后盾,我们将从企业自身实际出发,找准团组织的切入点,大胆探索创新各种团建模式,不断扩大非公企业团组织的覆盖面,增强对非公企业青年的有效覆盖。与此同时,我们将始终坚持党建带团建,开展好以“扩大组织覆盖、增强组织活力,增强团员意识、发挥带头作用”为主题,以“积极创建五四红旗团组织,争当优秀共青团员”为主要内容的创先争优活动,努力使每一个基层团组织、每一名团干部、每一名团员都成为带领青年建功中原经济区的战斗堡垒。

4、求实求效,提升青春建功中原经济区的服务水平。任何工作,任何事业都是靠干出来的,建设中原经济区更是要靠实干精神、要靠实际行动。建设中原经济区给河南共青团和青年事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各级团组织和团干部服务广大青年投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团组织和团干部唯有求实求效,集中精力,心无旁骛,把心思真正放在研究问题、谋划发展上,才能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带领青年取得更大的光荣。全省各级团组织和团干部将求规律之实,得效率之效,牢牢把握发展主题不动摇,坚持科学发展方向不偏离,着力培养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带领广大团员青年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求项目之实,得持续之效,牢牢把握“三具两基一抓手”的工作方法,坚持实施项目带动发展,着力培养抓项目运作的能力,注重运作,突出运作,科学运作,勇于“持”、善于“续”,在持续发展中更好的服务广大青年投身中原经济区建设;求为民之实,得合力之效,坚持以青年为本,着力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把思想观念真正转到为民上来,任何时候心里都装着青年的呼声、青年的需求,在为青年服务的过程中调动青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形成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合力。

三、因势而为,积极投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主战场

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宏伟目标在激励着我们,当代青年不仅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积极参与者和历史见证者,更是最大的受益者。广大青年唯有因势而为,自觉融入建设中经济区的时代洪流,开拓创新,奋发进取,才能让青春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伟大实践中闪光。

1、投身中原经济区建设,广大青年必须因势而为、融入发展。建设中原经济区是对中原崛起战略的持续、延伸、拓展、和深化,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地区“三化”进程将加快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为中原儿女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发展舞台。广大青年要抢抓机遇,因势而为,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把个人追求转化为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实际行动,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建设中原经济区上来,凝聚到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新步伐上来,踊跃投身推动科学发展、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时代潮流之中,努力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2、投身中原经济区建设,广大青年必须注重学习、全面发展。建设中原经济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不仅仅需要信心和干劲,更加需要智慧和能力。青年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把学习作为责任、修养和追求,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勤于学习,敏于求知,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要自觉运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理论素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要讲究实效,讲求实用,从工作生活需求出发,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坚持学以致用,在持续学习中努力成为堪当中原经济区建设重任的中原儿女。

3、投身中原经济区建设,广大青年必须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广大青年要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站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前沿,抛除满足现状的庸人思想,勇敢投身实践,创新创业。要有“立定潮头唱大风”的无畏气概,始终保持务实的精神、务实的品格和务实的作风,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走前人未走之路,创前人未竟之业,把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要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敢闯敢干的工作状态、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坚定目标信念,注重品德修养,以永不懈怠的追求、只争朝夕的精神、不断超越的气概,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伟大进程中创造青春业绩。

4、投身中原经济区建设,广大青年必须脚踏实地、奋力拼搏。艰难困苦,玉汝与成。中原儿女历来有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青年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和突击队,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必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注定要成为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中坚力量,广大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从能够做的做起、从具体的工作做起,踏踏实实,埋头苦干,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艰苦环境中不退缩,始终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优良作风,不畏艰难,顽强拼搏,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

5.中原经济区建设促进会简介 篇五

中原经济区建设促进会简介

中原经济区建设促进会是由中国新农村建设促进会联盟、中共国内动态调查委员会河南省分会、河南省华豫新农村建设管理有限公司等社会组织、经济组织、人民团体,为了在伟大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习近平同志“希望河南在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鼓舞下,抓住并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加奋发有为,开创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新局面”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以《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为准绳,以中共河南省委第九次党代会“全面推进作用经济区建设”为指针,联合和调动一切海内外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加快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为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

服务,而组建的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发展的跨行业协作组织(联盟)。

6.中原经济区建设十八谈.许昌篇 篇六

何平

许岩谈“真”,说出了真情实意,讲出了真抓实干,道出了真知灼见。

真与情相伴。要想真,必须有情,有情才有真。做群众工作,必须带着真感情,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出实招,办实事,取得真效果;

真与实相通。有真必有实,务实必须真。坚持真与实,是提升队伍形象之需、提高执政能力之基。求实才能体现求真,求真才能做到求实;

真与知相连。真知来自实践,实践催生真知;

真与理相融。真要靠理筑牢基础,理要靠真指明方向。成事唯真需要勇气。没有过人的胆略,缺乏开拓的精神,就难有大的作为;

成事唯真需要智慧。智慧是知识的积累,是理论的升华,是实践的总结,大智慧才能成就大事业;

成事唯真需要激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不干则已,干就干到最好;

成事唯真需要务实。不能想入非非,画饼充饥,只做表面文章,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按规律办事。

共产党最讲“认真”二字。认真是一种必备的品格,在规律面前我们要甘当小学生,在群众面前要甘当孺子牛,用真情凝聚人心,用真诚赢得信任,说到底,就要真学真信真转真干,推动

中原经济区大发展。

做事贵真,成事唯真。求真,未有穷期;求真,重在持续。

加快领导方式转变 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 十八谈· 许昌篇

求客观规律之真

许 岩

(一)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

伴着“魏武挥鞭、建安华彩”的历史荣光一路走来,今日的许昌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经济总量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工业利润总额和上市公司数量居全省第二,新型城镇化、生态建设、科技创新等工作亮点纷呈。

取得这些成绩和变化的“法宝”,就是“求真”。

(二)“真”是什么?是真理,是真义,是真经,归根结底,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求真”即“求是”,是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做好一切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三)清醒地审视许昌,在求真的道路上,在发展的征程中,在干部队伍里,仍然伴生着问题、伴随着隐忧。

经济结构不优。产业结构、需求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服务业增加值仅占生产总值的22.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而消费还不足35%;“顶天立地”的企业偏少,全市年销售收入超百亿的只有一家。不加快结构调整,就会背离经济规律,就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忧患意识不强。一些领导干部自认为许昌这些年经济总量居

全省第四位,发展势头很好,滋生了小富即安、小进即满思想,看不到自身的问题,看不到与外地的差距,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锐气,缺乏大发展、大突破的胆识。许昌市城镇化率只有4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产业集聚区建设起步早,但一些县(市、区)推进慢、产业集聚度低,特别是与外地其他县(市)突飞猛进的态势相比,已经相形见绌、被人赶超。没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许昌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落伍。

基层基础不牢。现在一些干部不乐于、不敢于、不善于下功夫去做基层基础工作和群众工作。岂不知,做好基层基础工作和群众工作,恰恰是党的执政规律的要求。许昌这些年一些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改革改制、征地拆迁、信访稳定等热点难点问题不断涌现,特别是煤矿安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等领域的事故时有发生,既干扰了大局,又损害了形象,更伤害了民心。出现这些问题,根子就是基础不牢。

能力素质不高。面对中原经济区建设、发展方式转变、新型城镇化推进等新课题,一些领导干部学习不深、研究不透、能力不强。缺乏对规律的研究、把握,对工作的谋划、梳理要么思路不清、无所适从;要么我行我素、恣意妄为。抓工作就像螃蟹吃豆腐,吃得不多,抓得挺乱。同样是推进新型城镇化,有的兄弟市已经走在了前面,而许昌的一些县市在中心镇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上却行动迟、推进慢,原因就是对城乡统筹的规律认识不清、谋划不够。

运作办法不多。面对发展难题、要素瓶颈,一些领导干部不重运作、不会运作、不善运作,用不好“三具两基一抓手”的方

法,找不出破解难题的办法。市场“不差钱”却找不到“钱路”,文化底蕴深厚而文化旅游产业却不发达,戴着“中国花木之都”的桂冠而鲜切花发展却比重偏低。

工作作风不实。一些干部不是集中精力谋发展,而是挖空心思找“门路”、拉“关系”;不是积极主动干工作,而是推推动动、拨拨转转;不是全力以赴抓落实,而是手抓两把泥、脚踩西瓜皮,能抹则抹,能溜则溜。市委要求全市领导干部深入群众、机关干部重心下移、基层干部坚守一线,可一些干部还是浮在上面多、深入群众少。

所有这些,无一不与认识规律、把握规律和运用规律不深、不准、不够密切相关,与求真的要求格格不入。

推动许昌科学发展,就要把求真进行到底。

(四)求真,首先要正确认识规律。

规律无处不在,认识它,就拨云见日、事半功倍;背离它,就陷入迷途、一事无成。但认识规律并非易事,许昌在探索中也走过弯路、有过教训。

由于对市场竞争规律认识不到位,过去不注重环境建设,许昌曾被人们戏称为“许脏”,外地人不愿来,发展上不去;由于对新型城镇化规律认识不全面,存在着重城不重人、重城不重乡的局限;由于对为民发展规律认识不深刻,一些地方先抓发展、后顾民生,导致公共服务投入不足、建设滞后,等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认识规律是一个不懈求索、持续求真的过程,一定要有探索的精神,做到勤于学习、勇于实践;一定要有科学的态度,切忌急功近利、胡干蛮干;一定

要有理性的思考,既不能人云亦云、盲目跟风,更不能自以为是、想当然。决策喜欢拍脑袋,发展必然瞎折腾。

(五)求真,关键要科学把握规律。

认识规律是在思想上求真,把握规律则是在实践上求真,更关键,更重要。把握得好,就要乘“势”、顺“时”、合“度”。

——“势”就是形势、趋势、大势。作为领导干部,只有审时度势、乘势而为,才能抓住机遇、大有作为。

好形势再也不容错过,新机遇再也不能溜走。面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势,许昌找准定位、主动融入,致力建设“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创新创业示范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重要的电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优质花木生产交易基地,正借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东风乘势疾进。

顺水行舟一人易,逆水划船十人难。把握好“势”就像划船,顺流而下,就能通达千里;逆流而上,可能不进则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永远都是至理。

——“时”就是天时、时局、时务。任何事物的演变发展都有一个过程,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重点和要求。

面对加快新型城镇化的历史任务,许昌顺应时代的要求和规律,坚持使新型城镇化新在以人为本的目的上,新在产城融合的内涵上,新在城乡统筹的路径上,在规划建设上突出“带状、组团、中轴、统筹”四大特色。“带状”就是沿路桥带状发展,避免“摊大饼”模式带来的城市病;“组团”就是建设“一中心、五组团”,五个县(市)组团布局、相互呼应、向心发展;“中轴”就是在中心市区和许昌新区之间规划中轴线,“一轴连双城”;“统

筹”就是统筹城乡发展,中心市区、县(市)城区、中心镇区、新型农村社区四个层次整体推进,从而较好地体现了超前眼光、许昌特色。

政如农工。顺“时”就像农民种庄稼,循时而作,不误农时,才会硕果累累;罔顾时序,逆时而为,庄稼就长不好、没收成。

——“度”就是分寸、尺度、法度。很多事情,过犹不及。把握好度,按规律去做,看似慢,实则快。比如城中村拆迁改造,原来一些地方对政府、企业和群众的关系处理得不好,为加快进度搞强制拆迁,不但工作推不动,还会引发很多社会矛盾。痛定思痛,许昌及时调整思路,坚持群众利益优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坚持政府作主导、经济“零收益”,妥善解决拆迁户的就业、保障等问题,让群众多得实惠,赢得群众的满意和支持。

形象地讲,把握好“度”好比驾车,不该加速的时候贸然加速,就要出事,欲速则不达。行止合规、张弛有度,才能干成事、不出事。

正是基于对“势”、“时”、“度”的科学把握,许昌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十二五”时期“三化协调、两高两好、科学发展、富民强市”的总目标,努力使经济发展速度、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发展质量、生态环境好于全省平均水平,实现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

(六)求真,最终要有效运用规律。

认识和把握规律的目的在于运用。用心做事拙变巧,运用规律重在方法对路、运作得当、强基固本。

要把握辩证之“法”,处理好“为”与“不为”的关系。在

民营经济发展上,许昌充分发挥市场“无形之手”、政府“有形之手”和政绩“导向之手”的综合性作用,把该放的放到底,把该管的管到位,促进了民营经济迅猛发展,目前占全市生产总值、税收、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69.5%、85%、96%,成为全省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要注重运作之“法”,坚持“三具两基一抓手”。做任何事情,如果只发号召、不出实招,只造声势、不做实事,只说运作、不善运作,再好的谋划都等于零。重运作必须大力发扬务本责实之风,抓具体、抓深入、抓落实,尤其对征地、拆迁、改制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更要发扬“透竹竿”精神,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突破,一道难题一道难题地破解。

要善用治本之“法”,强基固本重实效。根基不牢,建不起万丈大厦;民心不向,干不成千秋伟业。无论是发展、是执政,都要把基础夯实,把民生抓好。许昌正在全市党员干部中开展“强两基、重民生、转方式、促发展”主题活动,目的就是把基层基础打得更牢、把民生民本看得更重、把群众立场站得更稳、把社会风气搞得更好、把发展方式转得更快。

(七)求经济规律之真,科学发展是大道;求执政规律之真,为民惠民是正途;求领导方式转变之真,为民发展是真谛。只要我们始终坚持推动发展掏真劲、开放招商用真诚、破解难题出真招、为民惠民动真情、抓好落实求真效,就一定能够在求真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7.中原经济建设的意义 篇七

一、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意义

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 是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河南科学发展重要指示精神的深入实践, 是改革开放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干部群众积极探索的重要成果, 是中原崛起战略的持续、延伸、拓展和深化, 是全面实施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重大举措。中原经济区是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载体和平台, 是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的载体和平台, 是明晰定位、整合优势、凝聚合力的载体和平台, 是河南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载体和平台。2011年“十一”国庆前夕, 国务院正式出台《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 建设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战略定位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 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 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 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指导意见》强调, 河南省是人口大省、粮食和农业生产大省、新兴工业大省, 解决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问题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中原经济区是客观的存在, 建设中原经济区是历史的必然, 有利于国家区域经济布局的进一步完善, 有利于国家统筹协调梯次推进发展重大战略的实施, 有利于国家在中部地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板块, 有利于河南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明晰发展定位、发挥自身优势, 有利于河南坚持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 有利于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更好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财税政策的基本手段

财税政策能够直接体现政府的意图, 因此即可以作为调节宏观经济的重要工具, 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又可以引导和调节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 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常用的财税政策工具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财政立法和执法。

财政立法和执法是国家通过立法形式将财政政策予以法律认定,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严格遵守, 并且对于各种违背财政法规的行为诉诸司法机关并按照财政立法和执法文件的规定予以审理和制裁, 以保证财政政策目标的实现。立法离不开执法的配合, 严格执法才最终使法的效力充分发挥出来。

2. 财政投融资。

财政投融资是指国家通过预算拨款和引导预算外资金的流向、流量, 以配合国家的发展方针, 有方向有目的的调节产业结构, 促进各产业健康平稳发展。政府为支持企业的发展, 以一定的政府资金和民间的闲散资金为主要资本, 由财政部门统一管理, 通过直接或间接贷款的方式, 进行投资, 提供贷款贴息、政府优惠贷款以及提供信用担保。

3. 财政补贴。

财政补贴是国家根据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和一定时期的政策需要, 通过财政转移的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对农民、企业、职工和城镇居民实行财政补助, 以达到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和社会安定的目的。财政补贴的形式主要有政策性亏损补贴、就业补贴、出口补贴、技术创新和研发补贴、调整产业结构补贴等。

4. 政府采购。

政府采购是指国家各级政府为了开展日常的政务活动或者为了满足公共服务的目的, 利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和政府借款购买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政府采购政策实质上属于保护性的扶持政策。

5. 税收优惠。税收优惠是指为了配合国家在一定时期的

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总目标, 政府利用税收制度, 按预定目的在税收方面采取的激励和照顾措施, 以减轻或减免纳税人税收负担。税收优惠政策主要包括:税收减免、优惠税率、退税、提高税收起征点、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等。

三、财税政策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1. 财力保障。

建设中原经济区, 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目标, 需要有充足的财力作为保障。然而目前, 河南省财政收入增幅尚低于全国地方平均水平, 财政支出持续快速增长压力较大, 人均财政支出水平低, 只有全国地方平均水平的65%左右。要实现财力的增加, 即要依靠河南自身的努力, 更需要中央财政的支持。

2. 政策支持。

中央的财税政策支持是推动区域优先发展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之所以需要中央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 主要是由中原经济区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一是建设中原经济区对全国有典型示范意义, 解决中原经济区全面小康问题需要中央财政赋予一些实实在在的财税政策, 提高中原经济区内生发展能力。二是中原经济区的粮食生产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河南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1/10, 其中小麦产量占全国的1/4。三是中原经济区位于中国腹地, 承东启西、连南贯北, 中央给予适当政策支持, 中原经济区可以成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东中西合作互动的典型区域, 在优化全国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解决区域不平衡、城乡不协调等全局性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

3. 机制建设。

体制机制创新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强大动力。应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 率先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不断增强中原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活力。着力推动农村改革不断拓展、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社会领域改革不断突破、投资体制改革不断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地方公债和市政债券试点机制以及建立部省会商工作机制等方面, 先行先试, 构建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支撑体系。在财政体制机制创新方面, 应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特别是均衡性转移制度, 为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4. 载体构建。

中原经济区是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载体和平台, 财税政策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应以项目建设、基地建设为载体, 牢固树立项目带动意识, 把实施项目带动贯穿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全过程。围绕项目推进各项工作, 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转化为具体项目。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 构筑区域竞争新优势。优先谋划实施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 优先谋划促进区域协调、增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重大项目。

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财税政策建议

1. 立足于自身比较优势或者是突出优势去寻求财税政

策支持。要挖掘河南自身所具有的特殊优势, 比如说农业大省、粮食大省、传统文化基地、人力资源大省等等。农业和粮食是河南的一大特色, 在这方面要寻求中央对河南更多更好更大的政策和财力的支持扶持。可以寻求中央加大财政对中原经济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加大对河南省打造全国重要优质畜产品和特色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大对产粮大县或者是粮食主产区奖励力度;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支持农产品精加工企业和储粮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等。

2. 把比照和创新结合起来。

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要求, 进一步细化和落实中部地区比照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的有关政策。一是将适用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县市范围进一步扩大到中原经济区的其他欠发达县 (市、区) , 比照执行西部大开发的税收政策。二是调整纳入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范围的城市范围, 比照执行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财税政策。在这个基础上, 针对中原经济区自身发展的主题和主线, 本着改革创新的要求, 设计一些还没有给予其他经济区的财税支持政策。比如对“三化”协调发展的财税支持政策。

3. 寻求促进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

中原经济区建设要着力于信息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 靠传统的产业, 靠沿海地区产业向内地转移, 短期内也许是可取的, 但长期是不可取的。要把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 作为重大的战略机遇做规划。要落实和调整承接产业转移的财税政策。承接产业转移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也是加速中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促进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4.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寻求财税政策支持。

新型城镇化要求适应科学发展的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 形成产业支撑, 创新城市形态, 突出城乡统筹, 集约节约用地, 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协调可持续发展。财税政策支持促进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 应找准职能定位, 做到“有所为, 有所不为”。可以寻求以下一些政策支持:中央加大财政投入, 支持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保障性住房和新型农村社区等项目建设;加大对交通的投入, 加快城市交通设施建设;实施物流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促进中原经济区综合型物流企业的一体化运作;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华夏历史文明重要传承区;加大中央投入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5. 财政支持与金融支持结合起来。

在重视财税政策的同时, 还需要充分注意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起来, 需要加强对金融政策的研究, 支持中原经济区组建中原银行, 中原农业保险公司, 中原产权交易所等一些比较大的金融机构, 以完善中原地区的金融体系、增强中原经济区的金融支撑。

摘要:在指出建设中原经济区战略意义, 介绍常用的财税政策工具的基础上, 分析了财税政策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必要性, 最后提出了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财税政策建议。

关键词:财税政策,中原经济区,建设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 贾康, 钱国玉, 等.中央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财税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 2011, (43) :21-39.

[2]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 贾康, 钱国玉, 等.财税政策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目标与原则[J].经济研究参考, 2011, (43) :17-20.

[3]张跃瑗.促进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长春: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11.

8.中原经济建设的意义 篇八

一、 成人继续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成人继续教育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有很强的相关性。从总体上来说,区域经济的发展是成人继续教育的基础,成人继续教育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区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促进社会的发展变化。成人继续教育与区域经济间协调发展、互相促进的模式应该说是一种最优的选择。

(一)区域经济发展对成人继续教育的影响

成人继续教育存在于区域经济社会环境之中,其存在和发展都依赖于同其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和转换,受到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制约。第一,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决定着本地区成人继续教育发展的质量、规模、速度、水平和结构。同时,区域的产业特点决定了当地对于劳动力类型结构的需求状况,从而影响着成人继续教育的专业设置、培养方向及人才数量和规模。第二,区域经济体制决定着成人继续教育的体制和运行机制。经济体制的改革必然带动成人继续教育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发展重点和结构分布等方面的相应变化。第三,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决定着成人继续教育功能的发挥。成人继续教育表现出哪些功能,是其本身与它所处的环境共同决定的,是在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呈现出来的,离开与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区域环境,成人继续教育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二)成人继续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成人继续教育是保障区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第一,发展成人继续教育可以加速区域经济的发展。一是继续教育使劳动力的素质得到了有效提高,而高素质的劳动力又使区域内的资源得到更加充分合理的利用。二是高素质的劳动力可以利用其他现有的资源来克服资源的稀缺,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三是人力资本本身就是一种资源,可以创造财富,高素质的劳动力可以成为资本的替代品。第二,大力发展成人继续教育,有利于区域人才数量和结构的合理化。我国人口众多,地区发展极不平衡,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异常迅速, 更多的知识是从社会大课堂中学到的,这就非常需要大力发展成人继续教育,满足本地区对于人才数量和结构的要求。第三,大力发展成人继续教育,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随着科技的进步,劳动生产率将大幅提高,岗位撤销造成的企业中的富余人员在增加,农村也有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可以说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就业培训已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三)成人继续教育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

成人继续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要求成人继续教育的发展必须采取相应的策略来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才能保证其自身的良性发展。首先,成人继续教育的发展规模与速度必须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相协调和适应;成人继续教育的发展状况取决于区域经济为其提供多少社会剩余产品,提供多少受教育的对象和提供多少时间用于智力活动。区域经济的总量水平使不同区域对教育的投入存在明显的差异。成人继续教育的发展不能超越区域经济的承受能力,否则不仅将影响成人继续教育的质量,并且会造成市场无法承担人才的流入,导致结构性失业。其次,成人继续教育必须以产业结构为基准,即以生产结构比例为参照系数来进行专业设置。成人继续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从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的大局出发,考虑和研究区域范围内的产业结构问题。成人继续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不断满足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总之,成人继续教育人才培养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着重培养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区域特色产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

二、河南成人继续教育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适应性分析

(一)当前河南成人继续教育发展的现状

河南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各级各类教育事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个面向全体成人、从扫盲到大学后继续教育的系统的成人教育制度,创造了符合河南省经济与社会特点的成人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近年来,成人继续教育根据新时期新阶段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成人学习的特点、规律和需求,锐意进取、不断创新,走出了一条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紧紧围绕市场需求改造专业的办学模式。它着力动员和组织广大社会成员参与到学习中来,以满足人们即时生产、生活需要和解决在职在岗问题为教学目标,以 “需要什么教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为教学内容,以边工作、边学习为学习方式。如农村成人教育开展的扫盲教育、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等专业教育和文化生活知识教育等,提高了农民的技术素质,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人继续教育的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我省工农业产品质量和社会服务质量的提高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极大地丰富了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内容、办法和途径。发展成人继续教育,得到了人民群众广泛的欢迎和社会各方面的充分肯定与大力支持。人们形象地比喻说“成人教育是一种周期短、效率高、针对性强、间歇性进行的短波教育,它对于提高社会生产力具有‘短、平、快的作用”。这些事实充分说明,成人继续教育是河南省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重要途径,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型的教育体制。当然,目前成人继续教育也遇到一些困难,如生源萎缩、学生素质下降、专业老化、教学手段老化、社会适应能力欠缺等,需要我们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合理设置专业课程、革新教学手段、规范教学管理、理顺教育体制等。

(二)与中原经济区建设不适应的地方

1. 对成人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当前,由于整个社会对于成人继续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没有长期发展规划,在适应社会、走向市场方面做得不够开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于成教专干的培养与培训缺失,导致成教专干普遍观念陈旧。二是多数高等院校的办学观念前瞻性不够,没有把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工作作为重点。三是社会上很多机构和部门热衷于提高学历层次的继续教育,对技能性的培训活动冷漠置之。

2.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由于长期以来对于继续教育的忽视,使得继续教育师资力量十分薄弱,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给继续教育的发展增加了难度。目前,从事继续教育的教师基本上都是临时外聘的,缺乏稳定的师资队伍,主要由兼职教师组成,而且教师所教的课程和自己所学专业不对口的情况十分突出。

3.经费投入不足

继续教育要快速健康地发展,离不开资金的保障。虽然当前国家对继续教育也有一定的投入,社会力量对于继续教育的发展也是一种积极的补充,但距离继续教育的正常需要还甚远,无法保障和促进其健康发展。这也是我省继续教育事业发展滞后的原因之一。

4.专业设置不太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求

建设中原经济区需要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重点优势主导产业,做大做强高成长性的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工、新型建材等产业,改造提升具有传统优势的化工、钢铁、纺织产业。2010年,河南省共有各类产业集聚区180个,产业集聚区经济规模迅速扩大,产业集聚区内有企业(单位)22472家。以郑州、洛阳2市32个产业集聚区的情况为例:主导产业多集中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有色金属、光伏产业、生物医药、新材料、食品、服务、物流等领域,但学校开设的专业与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制药行业相关的较多,物流专业分类不够明细,专业单一;与节能环保、新材料相关的专业很少有学校设置,非常缺乏人才。

三、河南成人继续教育的发展对策

1.政府要高度重视成人继续教育工作

目前国家财政对教育投入不足,不仅远远低于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而且还低于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水平,教育经费用于成人继续教育的更少。各级政府、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成人继续教育,加大扶持力度,尤其是加大资金投入与保障,加快学校建设、劳动人事、工资分配等方面的改革,以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

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人力保障

鼓励广大教师和管理人员积极开展成人继续教育的理论和教学探究,不断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成人继续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成人继续教育管理模式和教学模式。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外专家做兼职教师,并在职务聘任、晋级、奖励和生活福利待遇等方面给予其适当优惠。各学校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建立和完善成人继续教育教师工作考评、评奖评优、酬金发放、晋升晋级等有关政策,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成人继续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专业设置要与新兴战略产业相衔接,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省教育行政部门一定要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灵活设置和调整专业,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技术和社会服务。为了更好服务于区域内的主导产业,要在保持原有专业优势的基础上,增加专业的分类,使专业更加细化、人才培养规模更加宽泛。要优化专业结构,形成特色鲜明、结构合理、规模适宜的专业群体,如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可增设运行与维护方向的专业课程,在生物专业上可与河南省生物工程中心实现联合办学,不断推动生物技术的应用。要紧盯市场,认真调查,科学分析,根据实际需要增设规模适度的新专业,切不可盲目设置,以免造成资源和人才浪费。例如,围绕节能环保,可以设立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植物保护专业;围绕新能源,可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内增设光伏发电技术应用方向;围绕动漫,可以开设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等等。

总之,中原经济区建设战略的实施,为河南的教育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机遇,为成人继续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搭建了广阔的舞台。成人教育工作者应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责任,不断加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实现工业强省、中原崛起提供“智慧”,并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9.中原经济建设的意义 篇九

食品药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关系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党和政府形象。范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作为全县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必须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狠抓药品质量管理和质量水平提高,才能在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中作出积极贡献。

一、深入实施“两网”建设战略,促进全县药品水平提升 坚持以实施“两网”建设战略为载体,用“两网”建设战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凝聚人心,使之成为引领全省药品质量工作的旗帜,成为提升质量水平的动力。要认真参与编制《河南省质量发展纲要》,逐步建立适应河南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质量兴省政策支撑体系。持续开展质量兴市、兴县、兴企、兴业和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增强全民质量意识,营造全社会重视质量安全的良好氛围。加大对药品监管工作考核力度,建立药品监管工作通报制度。完善省、市、县三级产品质量分析报告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开发布质量报告,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依据,接受社会监督。

二、加强以品种为单元的GMP体系建设,从源头上提升质量管理水平

提升质量水平,监管必须到位。要按照国家局、省局、市局的统一部署,认真抓好药品领域的监管,特别是药品生产领域的监管,从源头上提升药品质量水平。要认真开展以品种为单元的体系建设,在范县辖区的中药饮片生产厂家、药用辅料生产厂家、药包材生产厂家要严格按照监管标准,认真落实到位,确保药品生产领域的质量安全。

三、严格实施准入制度,不断提高药品质量

切实发挥药品生产、经营许可等准入制度对药品质量安全的监督保障作用。对涉及人身健康安全的药品,进一步严格准入条件,严把审查生产企业资质的初审关。达不到准入条件和标准要求的,一律不予许可。要完善退出机制,对不能持续满足准入条件、不能保证药品质量安全和整改后仍然达不到要求的企业,一律撤销许可,强制退出。对存在严重违法行为经整改仍不符合要求的企业,要及时报告地方政府,坚决予以取缔。推动制定缺陷药品召回地方法规,加大对不合格药品召回力度。

四、加大监督抽查力度,严防不合格药品流入市场

要加大药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作力度,科学确定监督抽查药品种类,对重点药品要增加抽查频次,扩大监督抽查覆盖面。要加大监督抽查的后处理力度,试行建立“挂牌督办”工作机制,督促企业抓好整改提高。采取有力措施,严肃治理逃避、拒绝监督抽查的行为。严格执行监督抽查信息报送制度和信息发布制度。加快建立规范的企业质量信用评价机制和信息发布机制,实行质量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完善质量信用奖惩制度,尤其要重视建立

完善质量违法违规企业“黑名单”制度,加大对违规企业的惩戒力度。要把风险管理作为以预防为主的工作机制,把风险分析作为保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全面建立风险监测、风险研判、风险预警和风险快速处置机制,对重大安全隐患做到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处置,避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和行业性质量安全问题。要建立食品、药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技术支撑体系,进一步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制度,及时搜集风险信息,进行科学研判,有针对性地制定产品监管防控措施,提高工作有效性。

五、严格执法打假,切实维护药品市场经济秩序

人民群众对假冒伪劣药品饱受其害,深恶痛绝,药监部门作为人民群众的“质量卫士”,要带着对老百姓的深厚感情和维护政府形象的责任感,重拳出击,严厉打假。要认真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药品专项行动,集中整治一批重点产品、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要从交通工具、取证工具、现场检测仪器、案件审理和视频指挥系统等方面加强执法装备建设,提高行政执法能力。对药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查处,要切实做到“四个必须”、“五个不放过”:发现企业存在严重违法行为的,必须停产整顿;整改未达到要求的,必须吊销生产许可证;对于违法企业和责任人,必须按规定从重处罚;对于涉嫌犯罪人员,必须依法移送司法机关。查处企业时,要做到原料来源、产品流向未查清的不放过,问题产品未召回、未处理的不放过,不法企业未受到惩处的不放过,企业管理和监管措施不到位的不

放过,案件警示教育没有做的不放过。特别是对假冒伪劣绝不能手软,该处罚的要处罚,该曝光的要曝光,该移送司法机关的移送司法机关,坚决杜绝以罚代刑、以收代罚、罚过放行现象发生。

六、积极服务经济结构调整,在建设中原经济区实践中有所作为

综合运用药品市场准入、监管等手段,努力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科技进步和创新、保障和改善民生、节能减排和改革开放。一要服务调结构促转型。围绕省政府的产业政策,针对河南药品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小、产品数量多、市场秩序乱的现状,切实发挥药品生产许可准入制度对经济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切实发挥药品质量管理的基础性服务保障作用,切实发挥认证认可、市场准入等制度优势,积极稳妥地对药品经营企业进行治理整顿和兼并重组,着力推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推动企业做大做强,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产业集中度,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二要服务产业集聚区。围绕产业集聚区和当地支柱产业、特色优势产品,加快建设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促进各地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三要服务节能减排。严把全省承接产业转移准入关,严防高耗能、高污染和落后产能转入河南,从源头上把好关。

七、注重服务企业发展,认真履行药监职能

强化企业第一责任人意识,引导企业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发展目标和质量工作规划,帮助企业打牢质量管理基础,建立健全

药品经营质量保证体系,有针对性地提出产品升级换代意见,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广泛开展“扶优打假”活动,帮助企业维权打假,优化市场环境。对政府招商引资的重大项目,要提供最快捷、最有效的源头服务。要在第一时间帮助开展原材料检测,保障进货产品质量;要在第一时间宣传产业政策,为新上项目办理证照。通过优质高效的服务,帮助新上项目顺利落户范县。

八、切实服务和改善民生,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

上一篇:教育局长年度述职报告下一篇:领导干部要切实加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