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道德与法治优秀课体会

2024-07-01

观道德与法治优秀课体会(精选10篇)

1.观道德与法治优秀课体会 篇一

春风风人,夏雨雨人,其始也刚,其至也巨

——赴青岛学习体会

2017年11月20日—23日,我们一行六人来到了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在青岛市城阳区第二实验小学参加了《山东省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德育优秀课例观摩暨新课程教学实施研讨》活动。第一天上午,我们聆听了济宁学院第二附属小学—李成泉校长对《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的意图和教学的建议、教材的解读等报告。在专家报告会上,每一位老师都听的很认真,记得很仔细,李校长的讲解更是声情并茂,细雨如丝,我兴奋激动的听着,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剩余时间我们又观摩了各地市优秀教师的12节《道德与法治》课例。通过三天的学习,自我感觉收获颇多,让我对新教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明确了今后教学中要正确、全面解读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现将个人学习体会整理如下:

一是坚持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关注儿童的经验,激发学习兴趣,贴近儿童的学习特点和发展需求,改进教材的呈现方式,低年级教材还适当采用儿童绘本的形式,引导儿童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如在张辉老师执教的《课间十分钟》,在本课中,张老师设计的课堂分为“话游戏”、“玩游戏”、“改游戏”三个部分。其中“话游戏”中,张老师课前播放学生课间活动的照片,让孩子找到自己的照片,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对学习本课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玩 游戏”利用玩“东南西北”、“木头人”游戏,让孩子明确玩游戏也是有规则的,让学生在玩中明白规则的重要性,以道德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把学生的道德体验“养”了出来;“改游戏”张老师让孩子们把“木头人”搬到了课堂中,启发学生还能改进哪些游戏?引导学生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是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合理布局,整体安排,在开发教育资源、丰富德育内涵、改进道德与法治融入方式等方面做了有益探索。所采用的“内隐”与“外显”相结合的融入方式,真实自然。如田晓玲老师执教的《吃饭有讲究》和李传远老师执教的《大家一起过春节》,田老师的课堂中首先引导学生说说吃饭前都有什么讲究,学生很快就会知道洗手,进而引导学生如何洗手、怎样洗手才更干净,利用洗手歌使学生形象的记住洗手的步骤和方法。在吃饭礼仪中田老师抓住了一个“礼”字,利用“静、帮、让、敬、避”五个字充分让学生了解吃饭的一些讲究和中华的传统礼仪,给学生上了一节特别好的德育课。孙老师的《大家一起过春节》更是精彩纷呈。孙老师课堂的开始先让孩子了解春节的来源和传统习俗,再次把学生分成“读春联、描福字、包饺子、讲故事、大拜年”五个学习小组,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实践进一步的体验春节中的活动和习俗,最后让每个小组进行展示,更能抓住学生的体验来进行引导教育本课的核心。两位老师在课堂中的都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合理利用课外资源把课堂上的有声有色。

三是研究并遵循儿童道德自主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通过设计,给儿童留下自主思考的学习空间,较好地处理了道德认知必要合理的传授与道德能力自主建构之间的关系,促进儿童在自主学习中提高道德水平、增强法治意识。如黄怡老师执教的《健康过冬天》,在欣赏了一组冬季图片后进而提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看到后有什么感觉?我们怎样过冬天?”引入课题,而后让学生上台跳绳、踢球表演,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体会冬季可以利用运动来进行取暖的方法。在“怎样健康过冬天”环节,黄老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健康过冬天,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采用图片、视频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一些健康常识。其次,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想想身边有没有在寒冷冬天为我们服务的人,让学生自由回答,学生很快就能想到:环卫工人、警察、解放军等。最后黄老师引用习近平主席在冬季慰问老人和工人的照片充分体会“冬天虽冷,爱意浓浓”的含义。

四是针对儿童探究精神不足的现实,在全面体现课程核心理念和目标的同时,突出了“乐于探究”的要求,创造性地设计了一些较有特色的活动,引导儿童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努力培养儿童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在王婷婷老师执教的《在邮局工作的人》中,王老师在简介了古代传递信件的方式和称呼以后让学生说说去过邮局吗?都去干什么?再次创设情境:表妹的邮寄顺序出现了错误,你来帮帮我,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邮寄的顺序,培养了学生乐于探究的意识。课堂中最大的亮点是让学生体验分拣员的工作,通过几组数据来充分体会分拣员的辛苦。在课堂中王老师渗透关于信件的安全知识和法律常识,让学生在通俗易懂的语言中明白法律对于我们的重要 性,从小培养学生遵法守法的意识。

这次学习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天,但通过专家深入浅出的讲解和优秀教师的课例,使我们把握了教材的编写意图、框架结构,更深刻地理解了教材包含的教育理念,帮助我们更好的做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工作,并以此作为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充分认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意义,改变教学方法,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道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2.三上《道德与法治》1-3课教案 篇二

第1课《自我小魔方》

教学目标:

体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并懂得发扬优点。

让同学充分了解如何做的更好,增强自信。

教学重点: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特点,让学生体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要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欣赏自己,做一个自信又快乐的人。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在大家面前勇敢地说出自己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暑假结束了,你觉得自己有哪些变化?和同学们说说自己最满意的事情吧!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我们要学会赞赏自己,展示自己,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大家,谁能告诉大家你觉得自己身上有什么特长和优点?可以上台来给大家展示一下。

二、新课

1、引导学生在本上写出自己的特点、兴趣爱好,勇敢的站起来说说自己的特点。

2、对于学生的特点,教师和同学帮助评一评。

3、根据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对照老师和同学的评价完成课本我的小档案。

4、对比每个人的小档案,说说我们都一样吗?

[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到: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

三、交流实践

1、阅读教材第4页的3幅图片,说说你在不同的场合都扮演了什么角色?找找看我们在哪些方面可以做的更好?

2、回家做个小采访,看看在爸爸妈妈眼里我们是什么样的孩子,充实一下自己的“小档案”。

3、你还能在哪些方面做得更好呢?问问身边的人,听听他们的建议吧。

父母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师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学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一试,做一个小计划,让自己变得更好。

四、总结

认识自己,充分了解自己,欣赏自己,做一个自信又快乐的人。同时认识到自己在哪些方面可以做的更好,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越来越棒!

课后反思:

第2课《说声“你真棒”》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细心观察生活,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并能真诚地为别人感到高兴;

2、学会赞美别人。

3、学会取长补短,发挥自己的长处,互帮互助,让我们的班级更出色。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平时的观察,赞扬别人的优点;

2、能学习同学的优点和长处,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体会夸奖别人时的舒畅心情;

2、加强同学间 的交流和沟通,培养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情绪。

教学重点:

善于观察,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习别人的优点。

教学难点:

学会取长补短。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同学们,法国有位著名的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你平时留意观察身边的同学,你就会发现每个同学的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夸的闪光点。谁来说说你最想夸谁?(你说……)看来咱们班同学身上的闪光点可真不少,下面请同学们想一想,班级里你最想夸谁,他身上的闪光点是什么?

师提示:闪光点就是一个人的优点,好品质、特长本领等等,比如爱学习、爱劳动、乐于助人等等。

生回答。

师:你是怎样发现同学身上的闪光点的?

发现了同学们那么多的长处,你有什么启发呢?

提示:1.学会从不同角度去欣赏别人。

2、要向做的好的同学看齐,学习他们的优点。

3、多赞美别人的优点。

(师总结: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会欣赏别人,学习别人的优点,会让自己更快乐!)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第10页丁丁的故事,看了丁丁的故事,你有什么启示?

生回答。

师:当你被称赞时有什么感受?心里是不是很欢呼雀跃?顿时有了做的更好的动力?

学生交流被称赞时的感受。

(师总结: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学会称赞身边的同学。赞美别人,肯定别人,鼓励别人。认识到赞美不但可以给别人信心,而且也能使自己更加努力!)

赞美需要真诚,过度的赞美会有阿谀奉承之嫌,给人一种虚情假意之感,如此则会招人嫌恶,更不会达到赞美的目的。

你知道怎样送出自己的赞美吗? 生交流,师总结。

1.真诚地看着对方,面带微笑。

2.不敷行,尽量将赞美的语言说得具体些。

3.用具体的事例赞美别人。

4.多赞美别人的缺点。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会从不同角度去欣赏别人,去发现同学身上的闪光点。也学会了如何真诚地去赞美别人。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可以多试一试。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发现别人身上的长处和优点,但是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会有自己的不足。

翻到课本12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如何取长补短。

师提问:想一想自己身上有哪些不足?画下自己的手印,把自己的长处写在较长的指印上,把自己的不足写在较短的指印上。

生交流。

师:既然我们知道了自己的长处,也了解了不足的方面,那我们如何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呢?

师提示:与你身边的同学结成互帮小组,共同进步。

师总结: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不足之处 再聪明的人也有他不明白的时候。知道自己的不足并不可耻,我们要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弥补自己的不足,使自己更加优秀。

说说在我们的班级活动中大家是如何配合,做到更好的?

师小结:集体因为有了我们的存在才充实,才充满活力;让我们一起加油,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维护它,发挥自己的长处,将它建设得更加美好!

课后反思:

第3课《手牵手,一起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朋友间应该互相聆听、互相鼓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学会处理朋友间的矛盾。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和学习,学会处理交友过程的烦恼。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会宽容与理解,包容与分享。

教学重点:

知道真的朋友间应该互相聆听、互相鼓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教学难点:

学会处理朋友间的矛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歌曲《永远是朋友》,同学们可以一起跟唱。

千里难寻是朋友 朋友多了路好走

以诚相见 心诚则灵 让我们从此是朋友

千金难买是朋友 朋友多了春长留

以心相许 心灵相通 让我们永远是朋友

结识新朋友 不忘老朋友

多少新朋友变成老朋友

天高地也厚 山高水长流

愿我们到处都有好朋友

二、讲授新课

1.有人说,人间的友情,好似寒冬里一缕温暖的阳光,盛夏里甘凉清冽的山泉,黑夜里一盏跳动的烛火,滔天巨浪中一片宁静的港湾。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同性别、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朋友,在你的人生中有哪些好朋友,向大家介绍一下吧。

我们会根据不同的情况,将用不同的词来形容我们的朋友。

师总结:①.忘年交——打破年龄、辈份的差异而结为好朋友。

②.发小——指父辈互相认识,从小一起伴随长大的玩伴,长大后又经常在一起的朋友。

③.志同道合——人与人之间,彼此爱好、志向相同,理想、信念契合的朋友。

④.网友——没有见过面的朋友。

⑤.亦师亦友——像老师一样的朋友。

……

2.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成为好朋友的?制作“友谊七色花”,送给你的朋友吧。

生交流。

回想一下你们是如何成为朋友的,你们相处的过程中有哪些让你感到温暖的事?

通过回忆友谊,让学生认识到,朋友间应该互相聆听、互相鼓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3.学习化解与朋友发生矛盾的方式:

(1)、谈话:朋友相处难免会发生一些矛盾、争吵、误会,这时候我们该样做呢?

(2)、讨论,总结出几种委婉的解决方式。

师: 朋友的伤害往往是无心的,帮助却是真心的。忘记那些无心的伤害,铭记那些真心的帮助,你会发现这世界上你有很多真心的朋友。

3.道德与法治培训体会 篇三

——部编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2018年8月22日,我参加了由巩义市教育体育局组织的《道德与法治》新教材教师培训会。聆听了天津滨海新区教研员、全国名师郭老师做的《同祖国和时代共成长,做自信中国人》演讲。

郭老师对新教材教学内容的系统解读后,我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让我懂得了如何更好地把握教材。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我收获颇多,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部编本教材的理解

通过这次培训,我对教材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本册教材编写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尤其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前瞻性要求与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法治素养提升、健康人格形成的基本规律相结合,努力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命题。

本册教材编写依据《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遵循生命的逻辑、生活的逻辑和知识的逻辑相统一的原则,从九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品德发展需求出发,在不断扩展的生活场域中聚焦“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将“我”的生命感受与国情、法律、心理健康和道德诸领域的知识相融合,推动学生对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所生发出的不同主题开展深度学习,在自我探索与自主建构的基础上对这些价值观念逐步认同、接受和内化。

二、新教材的创新

1、教材内容的创新:

课程理念修订新亮点 :“思想方法与思维方式”首次列入课程标准的要求;课程基本理念提出的新观点是“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只有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才能为学生真正接受。”

突出情感体验、道德实践在德育课程中的特殊价值。更加重视对教学理念与方法的革新,强调优化教学过程。提倡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对话学习,推动学习方式的改变。

品德发展是一个观念认识、体验内化、践行反思、循环往复的复杂过程,教材搭建了教和学的脚手架,在形态上不以对知识进行系统理论阐释为主,而是通过设计与学生生活贴近、喜爱的活动,在探究、体验、反思与分享中展开思维和情感过程,涵养品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认同。

2.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提高他们道德践行的能力教材强调师生能够与教材设计的内容与问题情境产生一定的共鸣或思想冲突,能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真实的内在体验、感受进行对话,而不是仅仅浮于表面形式。这样的对话无疑会增强课堂的开放性。

三、对新课程的教学建议

1、认真研读课本,准确把握教材精神实质

统编《道德与法治》九年级教材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承载着立德树人的特殊使命。教材叙事宏大,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导向明确;准确理解、忠实执行,是底线,也是高要求,容不得修正主义;要准确理解教材的政治方向、价值导向、核心思想、主要内容,应该跳出教材本身,掌握一些重要的背景性知识。

2、立足学科核心素养,探讨课堂落实途径

准确把握“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之内涵,不要贴标签;立足社会发展与学生实际,关注学生个体经验;倡导真实现象和问题解决的课堂,为学生创造接触甚至参与真实社会生活的机会。

3、坚守学科课程的底线,强化政治理解和政治认同

实证方法:用数据和事实说话是简单复述和转述教材的字面结论,影响很大!只会让学生固化在死的书本上;“价值中立”(value-free)的观点和立场在政治课上是绝对错误的,在实践中也是有害的。选择事实和数据的标准(切忌“价值中立”);

本的逻辑规则(因果、相关),最新的观点、政策和理论(不拘泥于教材字面)。

遵循教育规律,发挥教学智慧,激发学生自己的、真实的表达,直面学生带来的教学挑战,着力课堂创造、注重教学生成,注重过程性评价。

4.观道德与法治优秀课体会 篇四

江永县上江圩镇中学 欧阳全增

一、注重自学独立思考,幽默风趣活跃气氛

在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老师们注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初中道德与法治在传承思想品德的基础上,十分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自学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指导下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是伴随着“疑”的发现,分析,解决不断升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教养性质的课,多读,多想,基本上可以理解和掌握。因此,要培养学生自觉看书的习惯。在组织教学中,教师在课前可以先设计一些难易适中的问题,上课时以幻灯片课件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信息技术用于教学,容量较大,既优化了课堂结构,变单一的教师讲授为教师和学生利用多媒体的互动,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就会到书本上去找答案,从而主动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同时,针对个别问题要给予个别辅导,对于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要给予必要的启发和点拨,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会了分析问题。同时,要特别注重学生答案中语言的组织,以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独立思考习惯,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二、联系实际搞好法治,源于生活引人入胜

当前,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大好形势下,中小学起始年级推行法治教育相当及时,它能有效地杜绝中小 1 学生过去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继续蔓延,从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发力。中学阶段,学生的身心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它是学生一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这一阶段的品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开展品德教育时,老师应该联系生活中学生接触的事物,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以一种探索者的身份投入到日常生活中去,进而体会道德与法治中所举的事例都是来源于生活、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养成一种善于观察的习惯,还能使学生与老师之间消除隔阂,彼此充分交流,进而形成一种和谐活泼的课堂氛围。也只有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中来,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

三、结合其他学科教学,多措并举抛砖引玉

5.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 篇五

暑假期间,我参加了市教研培训中心组织的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培训,聆听专家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解读以及教材的解析,让我受益匪浅。

以前初中政治教材叫思想品德,现在改为道德与法治,这一变动,响应和贯彻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强化了中学法制教育,将依法治国理念根植于中学生的教育之中,有力地促进依法治国这一治国方针。

一、道德与法治新课程,作了以下一些改变: 1.课程性质发生变化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生活实践为基本,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2.彰显生命教育主题,突出法治教育,强化公民意识教育,加强媒体素养教育。

3、强调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意识,突出全球意识。

4、增加了学生权利方面的内容,增加了体会承担责任的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

5、突出情感体验,强调优化教学过程,提倡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推动学习方式的改变。

二、新教材于2012年3月18日正式启动编写工作,由教育部直接领导,得到学科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的大力配合。教材编写原则及总体设计

(一)编写原则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

2、努力体现课程的综合性质

3、力图实现课程功能

4、遵循育人规律

5、努力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

(二)总体设计

以中学生生活经验为论据,在与他人、集体、社会、国家关系中的自我发展为线索,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为核心,整合道德、心理、法律及国情方面的知识领域。

三、课堂教学方面的一些认识:

(一)三个层次的教学

1、学习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按教材编排的活动步骤进行教学。

2、依据学生实际情况或学校组织活动需要,组织教材进行教学。

3、以课文为基础资源,创造性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使教学更加出彩。

(二)、做好课前准备 1.钻研教材,理解教材。

2、认真备课,备学生、备老师、备课堂,抓住每个环节。

3、准备教学工具,学生活动用具,教师教学用具。

4、创设情境,制作课件。

5、写教案,课后写反思

四、教学方法的探讨:

讨论法、体验法、讲解法、实践法。

本教材大量使用了探究与分享,教学时就多引导学生讨论,以开放的姿态展示学生的思想,让学生之间思想发生碰撞,从而得到教育。

使用课件,设置情境,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成长遭到的各种问题,从而想法去解决它

在课程教学中,以讲解来梳理课堂结构,在学生讨论和体验后作出总结性讲解,让学生受到正确的指引。

课后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实践,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健康、茁壮地成长,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孙胜利

6.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 篇六

一、认识到新教材基于儿童发展的课程理念

现在,未成年人的犯罪率逐年上升,并且恶意犯罪的情况也有抬头的趋势,这和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相对欠缺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学校又是未成年人学习知识的第一阵地,加强学校的法制教育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最好办法。所以,《道德与法治》是体现国家意志的课程,承载着重大的历史使命,体现鲜明的价值导向,具有其它学科课程所不能替代的育人功能。

反思《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我们让学生学习书中的内容,一直接受成人的观点,成为道德说教的工具,孩子只是被动地接受,有时还会起到逆反的作用,这种教学存在不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而《道德与法治》提倡以儿童为主体,尊重儿童的个性,尊重儿童的差异,关怀儿童的独特个性。也就是说,课程理念由学生被动说教转变成学生亲近学校,家庭和社会,“我”作为其中的一份子,体验活动,这要比教师闭门灌输讲解效果更好,从而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塑造健全的人格。

二、体会到整体把握《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重要性

整体把握新教材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道法课程的积极性。新教材解读与使用讲座提纲,从道法教材的特点,单元主题的指向,教材栏目的组成及法制教育的体现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使我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在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大概的轮廓,认识到应该怎样突破新教材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怎样才能将活动园、交流园、故事屋、阅读角、美文欣赏、知识窗、小贴士等知识点贯穿于我们的日常道法教学过程中。这对我今后的日常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只有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课程知识的主线,才能更好地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

三、认识到联系实际,紧扣主题,灵活使用教材的.实效性

通过示范课,我已经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学习,教师处于主导地位,紧扣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实际。让孩子们亲身体验一分钟有多长,能干些什么,从而认识到要珍惜时间。老师联系实际,让学生大胆,具体说说父母对我们的爱,感受父母的温暖。如果我们面对的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不在身边,难道他们的父母就不爱孩子了吗?所以,在教学中必须要注重开发学生身边的、适合的课程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对教材的学习活动进行再设计,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新教材贵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在通俗易懂但却蕴含人生哲理的知识点中轻松愉快的提高内在的道德素养,奠定科学合理的道法观念。

7.《道德与法治》网络培训心得体会 篇七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正道春光无限好。跟随春天的脚步,2018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网络培训会也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在这次培训会上,经过两位专家老师的阐述和讲解,令我醍醐灌顶,受益匪浅。现将自己的收获与大家共享:

一是高瞻远嘱,统筹全局。

上午,张广宇老师就本册教材的整体布局向大家做了详细阐述。从背景回顾,理念介绍,框架分析,教材研读,栏目使用等方面逐个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讲解,让我从思想上、认识上把握了本册教材的理论系统。本册教材以宪法精神为红线进行贯穿,是统帅全篇的灵魂,以增强学生的民意与国家意识为主旨,遵遁生活逻辑与知识逻辑相结合的原则,站在理论的高度把握教材,给老师们指明了教学的方向。

二是真抓实干,精准干练。

下午,金利老师向我们讲解了统编教材的使用建议。金老师的报告内容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如何较好地使用教材,主要围绕三个问题进行了细致精准地阐述:

1、理解——以宪法为主要内容的思考

2、研究——法治教育专册的主要内容

3、落实——教材学习与使用的建议

经过金老师循序渐进的指导,我在对教材的使用和处理上做到了心中有数,不再眉毛胡子一把抓。

三是不辞辛苦,答疑解惑。

培训中两位专家不辞辛苦,耐心地回答了我们一线老师许多的难题和疑惑,令我们茅塞顿开,收获满满。

培训后,我要把自己所听、所学认真地反思,输入输出,更好地服务自己的教学,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给学生奉上精彩的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合格学生。

供稿:娄店乡第二中学贠亚伟

2018年春季《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网络培训心得

杨菊

新学期开始,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版本的一时更新让我有些始料未及。因为我们上学期还是粤教版本,新学期一开始一下子就变成了人教版本,正当我饥渴无助之际,今天的新教材网络培训如同一场可贵的春雨及时地滋润了我干渴的心田。

网络培训让我站在“高处”把握了教材的主题、理念与框架:宪法精神是贯穿全册的红线,统帅全篇的灵魂。本册书我应以宪法教育为核心,不断去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国家意识;教材采取总——分框架结构,犹如一篇文章,思路特别清晰,这一切似乎使我顿生驾驭教材,运筹帷幄之感。

我最赞赏的还是本书很贴近青少年实际,()遵循知识逻辑和生活逻辑相结合的原则,教材建构“基于生活——反思生活——回归生活”的路径。这将会使学生们增加很大的学习兴趣,我们在教的过程中也不会觉得抽象、枯燥。

同时,本次培训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教材研读方面,我要肯下苦功。字斟句酌,逐层分析,多思考,勤动脑,既不能想当然的望文生义,也不能迷信权威或墨守成规。

新学期,新教材,新挑战,我虽不能轻车熟路,但不能不说,这次网络培训,真的很给力。当然,探索学习之路没有止境——我会努力不懈,只求更好!

8.观道德与法治优秀课体会 篇八

教材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一个尊重财富,鼓励创造的时代,广大人民创造财富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人民凭借勤劳和智慧,获得财富,为幸福生活奠定了物质基础。【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我国基本的经济制度与分配制度。【过程与方法目标】

增强辩证思维,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至现实生活。【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养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创造精神,增强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1创造财富的源泉。

2让一切创造财富源泉充分流动的途径。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图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瑞士一些知识分子发起的一项提议:每个瑞士居民都可以从政府那里领到一笔“无条件基本工资”,成年人每月2500瑞士法郎(约合1.68万元)、未成年人每月625瑞郎(约合4205元)。这个提议看上去十分诱人,并且走到了全民公投的决策程序。

但在6月5日举行的公投中,这项动议被76%的选民否决。也就是说,瑞士人民拒绝政府免费发红包。

教师:这是2016年在瑞士发生的一件真实事件,你从这个案例中获取了什么样的信息,这个案例对我们追求财富有何启迪? 学生讨论。

教师:瑞士不仅在这项公投中展现了正确的经济观念,此前,瑞士拥有多次与这种“躺着赚钱”类似的公投,从1848年至今,瑞士已经进行过570多次全民公投,超过其他所有国家公投次数的总和。2012年3月瑞士公投,以67%反对票否决了“6周带薪假期”。6周带薪假期是很多人巴不得让政府强制实行的福利,不过瑞士人深知这些福利理应劳资双方自愿协议,理智地将公权力拒之门外。类似的还有2014年5月公投,76%的反对票,否决“最低工资标准”;2015年3月瑞士公投,以92%的反对票,否决“征收不可再生能源税”,等等。这些案例表现了瑞士人民比较理性的消费观念,尽管那些提出上面意象提案的艺术家作者和记者本意是想让贫穷的人更有尊严的生活,缩小贫富差距。但是瑞士参与公投的人民显然拥有更长远的打算,假如每个人都领到了无条件的基本工资,能够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学生回答。

教师:后果即是:如果政府不创造财富,只能分配财富(同时消耗一部分),“超级福利社会”会有严重问题,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最终还需要自己的人民加价买单。到时候超级福利社会也会转变为超级的“累赘”。懒惰的人总是存在于各个国家,如果这些人只靠每个月的福利活着,而不会去积极劳动为社会创造财富。从而社会创造财富的总量也会减少,那么又该如何维持社会的运转呢?社会变得贫穷,政府这种看似高福利的分配制度最终会把自己带上一条危险的路。

教师:我们从这个故事中能够看到瑞士人民对于现代经济运转的认知十分深入,瑞士经济高度繁荣也有一部分的原因是这种十分理性的认知。他们坚信劳动创造财富的基本原理,杜绝短期利益的诱惑。

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需要先进思想理念的支撑,无论对哪个国家来说,人民大众正确的经济概念方面认知是十分必要的。“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劳动求生存”的社会基本价值观应该支撑一个社会中的每一个建设者。我们也应当认识到:劳动才能够让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社会的发展,社会的财富都是基于勤劳的的。不应当抱着投机取巧的想法,去幻想着一步登天。

【设计意图】:详细分析瑞士人民公投案例,分析较为成熟的经济思想,启示学生劳动对于获取社会财富的意义。

教师:当然除了劳动之外,创造财富还要靠智慧,要有敢于创新的头脑和对自己当下环境清醒的认知。

教师:1974年,美国政府为清理给自由女神像翻新扔下的废料,向社会广泛招标。但好几个月过去了,没人应标。正在法国旅行的他听说后,立即飞往纽约,看过自由女神下堆积如山的铜块、螺丝和木料后,未提任何条件,当即就签了字。

纽约许多运输公司对他的这一愚蠢举动暗自发笑,因为在纽约州,垃圾处理有严格规定,弄不好会受到环保组织的起诉。就在一些人要看这个犹太人的笑话时,他开始组织工人对废料进行分类。他让人把废铜熔化,铸成小自由女神像;把水泥块和木头加工底座;把废铅、废铝做成纽约广场的钥匙。最后,他甚至把从自由女神身上扫下来的灰包装起来,出售给花店,不到3个月的时间,他让这堆废料变成了350万美元现金,每磅铜的价格整整翻了1万倍。教师:这个犹太人是如何处理别人眼中的废物的,这个故事对于我们有何启示? 学生讨论。

教师:我们在做事的时候,很多时候需要转变自己固有的陈旧的观念,毕竟观念是依赖自己以往的经验而形成的一个判断,而新的事物总在不断产生,周遭环境不可能一直一成不变吧,很多时候是需要我们改变自己的思维形式,去发现新的事物的处理方式,或者去发现那些已经习惯了陈旧处理方式的旧事物有没有什么更好的解决方式。

【设计意图】:通过麦考尔公司董事长处理自由女神的案例分析智慧对于创造财富的重要性。教师:智慧创造财富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这是发展生产力、增加财富的决定性因素,马克思曾经提出过两个概念,一个是简单劳动:简单劳动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不需要经过特别的专门训练,每个普通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另一个是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对称。需要经过专门学习和训练,从而在技术上比简单劳动复杂的劳动。它等于强化了的简单劳动。在商品生产的同等时间里,复杂劳动可比简单劳动创造更多的价值少量 的复杂劳动可以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这两者的区分就是科技含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让财富源泉涌流的关键要素。

【设计意图】:介绍科技创新的必要性,拓展科技在劳动中的作用。

教师:另外在如今的商业社会中,另一个创造社会的财富的方式是更新商业模式。不防看一看淘宝的商业模式。

1995年,eBay建立了网上C2C交易平台,通过多样化的公众个体和小型商业来销售产品和服务,这是一种破坏性的商业模式。淘宝则根据中国的特殊市场环境,前瞻性地采纳并改进了基于美国市场的eBay模式,例如强调客户体验和网上社区构建。淘宝的市场份额从2003年的7.8%增加到2005年的58.6%。不同于易趣主要吸引高收入的白领男士购买,淘宝主要定位于喜欢做小生意、年轻时尚的女性消费群体。便利和低价/低成本是C2C网上购物与传统购物相比最吸引人的优势。信任却成为中国消费者网上购物的首要顾虑。比起eBay,淘宝用更好的网上购物体验、服务和保证吸引了更多的买家,用更好的、免费的服务吸引卖家。教师:案例中的淘宝是如何做到商业模式的创新的? 学生讨论。

教师:淘宝借鉴了eBay的商业模式,根据中国市场的特殊性做了改变,即定位于女性青年消费群体,除了低价优势之外,还给消费者更多的选择空间,并且为了打消消费者对于产品的信任顾虑,采取了答疑、退换货等方式,带给消费者更好的消费体验。【设计意图】:通过淘宝的案例介绍更新商业模式的重要性。

教师:保证社会财富源泉涌流的不仅是我们个人,也需要政府在制度方面的保证。需要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我国的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公有制经济的代表是国有企业。多种所有制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这些经济的共同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景象,也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还需要从社会分配制度方面来保证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多种分配方式的方式包括:生产要素分配等制度,如按劳动要素、技术要素、资本要素等。完善初次分配制度的同时,要加强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手段的再分配机制。这保证了分配制度的公平与效率,社会中的分配最

9.观道德与法治优秀课体会 篇九

【教学目标】

1、知道公平的表现,认识到公平的重要作用。

2、能分辨正义和非正义行为,认识正义的作用,感悟正义的力量。

3、懂得公平正义的价值,树立公平正义观念,以实际行动追求公平和正义。

【教学重点】公平和正义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树立公平正义观念,以实际行动追求公平和正义。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生成问题

公平正义是一个美好社会应有的价值。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和共同的理想。

提到“公平正义”你会联想到哪些词语?

公正、道义、公道……师:这些词语反映了人们的美好愿望,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公平正义的价值。

自主学习梳理新知

1、公平通常指人们基于一定标准或原则,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不倚的态度或行为方式。

2、公平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权利公平、规则公平、机会公平等。

3、公平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公平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重要基础。

4、一般而言,正义行为都是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维护公共利益的行为。

5、正义是法治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之一;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重要价值;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6、制度的生命在于正义,制度的效用在于保障正义。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认识公平

活动一我眼中的公平

古时候,一位父亲临终前要把四锭等重的黄金分给三个儿子。三个儿子中,大儿子精明能干,为赚取这四锭黄金出力最多;二儿子能力一般,但很有孝心,父亲生病时端茶送药,最得父亲喜欢;三儿子身残体弱,为人善良,父亲最担心他以后的生计。

1、假如你是这位父亲,你会怎样分配这四锭黄金?

2、依据你对公平的理解,请对上图中的行为和政策进行评价。

小结:

(1)公平通常指人们基于一定标准或原则,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不倚的态度或行为方式。

(2)公平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权利公平、规则公平、机会公平等。权利公平要求每个人依法平等参与社会活动;规则公平,要求每个人受到行为规范的约束;机会公平,要求社会为每个人提供同等的发展机会和条件。

活动二公平的价值

材料一近年来,公平已成为全社会共同期盼和呼声,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已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教育资源向中西部和农村倾斜,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改革收入分配制度、逐步建立合理的分配体系……

材料二目前我国在很多领域实行公开招聘,公平公正地选择工作人员,实行信息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一些重大案件实行公开审理、媒体直播;等等。

结合上述两则材料谈谈公平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

小结:

(1)公平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公平不仅能保证个人应得的利益,使个人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而且能让人感受到尊严,从而激发自身潜能,提高工作效率。

(3)公平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重要基础。公平有利于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缓和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秩序,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公平有利于营造更好的竞争环境,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推动社会持续发展。

【探究二】正义的力量

活动三明辨正义和非正义行为

学生分成两组分别列举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的表现,如:

小结:(1)正义是社会文明的尺度,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的期待和追求。

(2)一般而言,正义行为都是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维护公共利益的行为。

活动四正义的价值

材料一桂某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症。为了治病,他花光了积蓄,家庭也几乎被拖垮。当地政府了解桂某的情况后,不但为他办理大病救助,报销70%的医疗费用,而且将其纳入低保。在社区干部的帮扶下,桂某和妻子开了一家商店,生活状况得到改善。

上述事例对你理解正义有什么启示?

材料二我国目前逐步建立了国家助学金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等等。

思考:国家建立和完善上述制度有什么意义?

通过上述两则材料结合教材P103阅读感悟,进一步认识正义的作用。

小结:(1)正义是法治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之一,它要求依法保障人们的正当权利,使受害者得到救济、违法者受到惩罚;要求人们分辨是非,惩恶扬善,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要求人们对弱者给予必要的扶助,以保证其有尊严地生存。

(2)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重要价值。有了正义的制度,即使是社会弱势群体,也能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得到社会的关爱。

(3)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正义,有利于恰当地调整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人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营造和谐、稳定、安宁的社会环境,为社会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

达标测评、巩固新知

1、下面对公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D)

A、追求公平是一种美德,它能促使人们处理事情时采取恰当的行动

B、个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影响对事情公平与否的判断

C、有了公平,社会才能为人们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D、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追求公平是徒劳的

2、公平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B)

①权利公平②规则公平③机会公平④社会制度公平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②③

3、据悉,未来五年,我国将形成与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的最低工资调整机制,开展最低工资标准确定及调整影响因素的日常监测调查,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这有利于(D)

A、推进体制改革,实现就业公平

B、兼顾效率公平,实现同等富裕

B、健全经济制度,推动经济发展

D、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4、正义要求我们公平地对待他人和自己。公正的对待,需要(C)

A、公民行动来保证

B、社会舆论来保证

C、正义制度来保证

D、人民愿望来保证

5、有位年轻人在外资企业当经理,被炒了“鱿鱼”,因为他试图漏缴个人所得税。公司的外籍老板说:“在我们国家,偷税和偷东西是一样的。如果某人有偷税记录,他在法庭上都没有资格当证人。”可见(B)

①每个人都受正义的制度和规则的约束②正义能够维护社会的秩序③正确处理义和利之间的关系,才能自觉维护正义④追求利益是人的天性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②③④

6、下列行为中属于正义行为的是(C)

A、某同学欺负殴打小同学

B、在期末考试中,个别同学有作弊的行为

C、我国实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0.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 篇十

对此,本人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就新课程下如何开展思想品德课教学,谈一些认识和体会:

第一,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备好每一节课,是开展思想品德教学的前提条件。作为一名教师,备课是最基本的一项工作,备课不但要熟悉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备好教材,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动态,更重要的是要钻研新课程标准,设计好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进师生情感交融,实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目标,从而更好地完成思想品德课重教学的任务,使思想品德课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第二,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统一的整体,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从人格意义上说,师生地位是平等的,教师必须从主体转为主导,学生从被动转为主动,恢复到主体地位上来,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间共同参与、交流、互动的过程。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学习的主人。教师通过创设情境,选取典型材料,设计学生活动,以及有针对性的问题等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形式单一,时间长了,学生也会厌倦,兴趣大减。因此在课堂上可采用自主式、讨论式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合作探索的欲望,主动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和成就感,使课堂气氛活跃,兴趣盎然,乐在其中。第四,要重视和应用及时有效的课堂评价。初中学生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也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扬,因此在课堂评价时不能简单地说对或错。对此,教师在课堂评价时要采用灵活多样丰富生动的评价语言,抓住学生的不同特点,给学生一个具体的、恰当的,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引导性、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感到学有所获。

总之,只要教师遵从新课程观念,认真钻研教材,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学生实际的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就一定能够上好思想品德课。此次培训受益匪浅,这对我以后的教学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我也会不断地努力学习,做好自己的工作。

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2

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对中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必须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采取多种形式,分层实施才能提高教育效果,增强学生自我约束能力。

20xx年10月17日,我有幸在加来中心学校参加部编教材网络培训会。通过学习,本人受益非浅,对依法执教、关爱学生、无私奉献等概念的。我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了《教师法》等重要理论内涵有了更深层次的诠释。下面,我就谈一谈学习的感想:

(一)区分层次,继续上好法制课。在全县小学三年级以上学生中开设法律常识课,列入课表。要做到有计划、有课时、有教师、有教材,并密切联系学生思想实际,使学法、用法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同时,要按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法律常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增强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二)形式多样,提高法制教育效果。一是举办主题班队会、开展社会调查、知识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是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的重要形式。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形式,通过宣讲法律故事,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教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育效果。二是开展社区教育活动。要依靠村委会协助学校和家长做好所在区域学生假期的学习生活及教育活动,共同做好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特别是做好对“行为偏常”学生的帮教工作,努力切断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源头,确保学生不出问题。

(三)突出重点,提高法制教育针对性。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除进行必要的法律知识教育,培养学生法制观念外,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根据青少年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对少数有不良行为以及有不良行为倾向的“问题学生”实施重点帮扶,预防和减少犯罪。一是要求各中学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发动教师对全体学生家庭情况进行调查,对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的学生的校内外表现重点掌握,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及时与家长联系,互通信息,同时,学校领导、老师结对帮扶,防患于未然。二是做好后进学生的转化工作,是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重要一环。

在学习了有关法律知识后,让我更明确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该履行的义务和遵守的行为规范。在没有法律约束的时候,教师的教育教学是凭职业道德、凭良心。学校是培养教育下一代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阵地,保护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对学生坚持正面教育,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教师要面向学生,对全体学生负责,不要偏爱一部分人,歧视另一部分人。对于优缺点、错误的学生,要深入了解情况,具体分析原因、满腔热情地做好他们的思想转化工作。要善于发现、培养和调动后进生身上的积极因素,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尊重他们的自尊心,鼓励他们的上进心,帮助他们满怀信心的成长。对于极个别屡教不改、错误性质严重、需要给予纪律处分的学生,也要进行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以理服人,不能采用简单粗暴和压服的办法,更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为此教师法规定了教师体罚学生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在学法过程中,我更进一步认识到,在教学生活中,教师要平等对待学生,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特别作为一个班主任更应该对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多接触,多了解,和学生们主动沟通,谈谈学生在生活中的困难或疑惑不解的问题。对学生能够善于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知道是非对错。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参与了过程,能比较好的完成学生德育工作的教育。

对于教师本身,一要注重自己的师德学习,二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能。在《教师法》中,这两点是教师的为师之本。平日里要主动多参加培训和业务学习,多向优秀教师和老教师请教他们的经验和优秀的教学方法,多听一下优秀教师的课,增强自己的业务能力。

作为教师,知法是重要的权利义务,学法是重要的必修课程,守法是重要的师德内容,用法是重要的基本功架,护法是重要的基本职责。让我们与法同行,做一名让人民满意的合格的人民教师。

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3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搞好青少年法制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下面是小学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快来围观吧。

培训中,我在方老师的讲解下对新教材有了较深入的理解。可以说新教材对我们教师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通过这次培训我所获得的感想与体会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知道了新教材的编列目的、内容的设计

培训中,方老师主要从三个维度来阐述新教材编列的目的,使我清楚的认识到教科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列目的在于同世界性学校德育变革相接轨,以顺应时代的变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新教材内容的设计重点在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关系上,采取的内容编列策略是知识、技能引领,活动穿插,在学习知识、技能中来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同时,在解决日常问题的活动过程中适时地结合学生身边的例子加以讲解,这样有助于提高课程教学的整体效果。教学内容的设计与选编符合国家对课程标准制定要求,教材内容丰富,难度适中,对有关基本知识编排和叙述,正确、合理、也符合科学性。教材中的知识点相比以前老版的《思想品德》来说较新颖、实用。通过学习,使我清楚的认识到新教材的内容是由哪些单元组成,各单元又有哪些知识点的组成,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方老师所提供的知识框架对我们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有着非常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二、认识到整体把握《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重要性

整体把握新教材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只有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才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只有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课程知识的主线,才能更好地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因此较好的整体把握政治新教材、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教材的结构,对于一个新入门的政治教师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三、认识到应该如何掌握新教材中的重难点

通过方老师、安老师的经典剖析,使我认识到应该怎样突破新教材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习要领,形成良好的政治素养;怎样才能将一个个知识点贯穿于我们的日常政治教学过程中。我已经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学习,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新教材贵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在通俗易懂但却蕴含人生哲理的知识点中轻松愉快的提高内在的政治素养,形成科学合理的人生观,价值观。

此次培训,受益匪浅,在方丽敏、安子琴老师精彩的讲述中令我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这将成为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正确掌握新教材的重难点、驾驭政治课堂的宝贵经验。

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4

感觉很久都没有遇到过这样质量高的培训了。这次学习,让我收获匪浅。总觉得意犹未尽,还想继续学习,让更多精彩的知识和思想进入自己的大脑中,指导自己的教学。

现将自己的一些心得整理如下:

一、教师要树立人格威信

《道德与法治》要教得好,首先得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让自己的道德和人格魅力从行动上去影响学生。

1、老师首先要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建立起专业威信。要懂得教什么、懂得怎么教,懂得如何高效地教。这样才能让人有信服力,让孩子尊重,让孩子信服。

2、做一个善于发现、表扬学生优点的老师。

在皮格马利翁的故事中,我们知道了在本质上,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所以,当我们面对孩子的时候,对孩子的评价,应该自己斟酌。这样说了,就能让他改掉以前的坏毛病吗?我有没有其他的更好的方法来纠正他?

3、让自己更有耐心。对于孩子的坏毛病,要充分认识到坏毛病的顽固恢复现象,要反复抓,抓反复。察觉到不对就应该纠正,而不是抱着一劳永逸的天真想法。

4、采用“说服”的方式对待孩子,应该用“名片效应”拉近孩子们的距离。“你们怎么搞的”只会把自己推向孩子的反面,让孩子心理距离更远。然后用“门槛效应”“得寸进尺”,让孩子一步一步完成小目标,强化后达到需求。用“南风效应”润物无声,避免劈头盖脸的惩罚,让孩子保留自尊心。最后避免超限效应,“点到为止”,避免长篇大论惹人厌烦,讲清规则即可。

5、如果真的要惩罚孩子,应该选择在一个相同的情境中进行。吃饭时候骂孩子上学做的不好的事只会让人觉得反感,应该在有空档时,或者在他欺负人的时候进行教育。

6、惩罚时还需要注意方式,要尽量让孩子喜欢的目标不要达成。在喜欢讲话时,老师、父母的责骂,只会让他骂的更凶,助长了行为的强度。在喜欢游泳时,朝着河里追只会让他达成“去河里游泳”的愿望,应该从河边往岸上赶。

人格威信是从教学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的,应该从小事做起。

二、在教学中,要把握一些关键问题

《道德与法治》不是简单的一堂课,它是知识的总和,教导学生如何生活,但又在此之上拔高,更进一步的培养孩子的人格素养,形成真正的道德。因此,需要重视的问题如下:

1、我们不能把课程上成语文课、科学课、美术课、手工课、习惯课。我们在教课的时候,应该为孩子的三观奠定基础,使用的方法、材料、解读必须落在“德”上。

2、教学设计的“主题性”。

低段每册都有一个相对集中的教育主题,每个学期都有一个学期教学目标。在此我们可以知道我们这门课的定位是什么。根据这个教学目标,我们可以知道:课程标准;孩子道德发展的转光,生活的现实情况,需要解决什么。从孩子的成长中,需要完成什么任务。

3、学习方式的探究性。一年级学习的主要方式是感受体验型。二年级到的学习的方式由体验型变为了探究型。如在二年级的辨析式环节中,不是列出情况判断对错,而是应该考虑各种情况进行判断。

4、辨析问题的开放性。我们在判断问题时,往往应该思考问题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从各个角度进行分析,而不是单纯地判断对错。

5、范例的示范性。在课文中的例子,如果要进行替换,需要想想是不是问题被替换掉了,或者教学的思路被替换掉了。

6、教学设计的选择性。

7、教学过程中的“实在性”。在课堂上,最重要的不是让孩子讲正确的话,而是讲真是真诚的话。

三:对自己教学课程的反思。

我再上《我是一张纸》时,教学目标是:为什么要节约用纸。推论步骤为:纸用途广,纸来之不易,纸历史悠久,从而推断出,应该节约用纸。

但实际上,有用才是资源,这是功利性的逻辑。如果对我们有用作为该不该珍惜的评判标准,那么即使是美,也是为了我们生活的装饰品。那些纯粹为了好玩、纯粹的奇妙,就会消失掉。

思维是有习惯性的,如果用经济学原理去解释纸的来之不易才能珍惜,那么久不是纯粹的德行。文化把历史换成了数学概念,对人文方面的感知就少了。德育,不是知识的堆砌、技术的难易、功利性的判断。

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从“节约用纸”到“我是一张纸”的概念性转换。

正确的做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共在”的世界观——我与世界息息相关。纸对我们是“陪伴”,是“朋友”,而不是“工具”和“资源”。

纸有着丰富的样子,与我们时刻相伴。我们用什么样的态度、情绪去与纸思考、互动,他们也会变成相应的样子。例:纸经过加工后,变成了一朵花。他是我们息息相关的心情之花。艺术能让纸变成“艺术的纸”,快乐能让纸变成“快乐的纸”。

纸是生命的转化,是智慧的结晶。从树到树叶,再到纸,大树的生命力转化到了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少用一张纸,就是挽救了一分树的生命。

同时,纸也是先人的智慧结晶。纸是中国人的骄傲,他是我们对世界的贡献。在我们手里的纸,穿越过悠悠岁月,从发明第一张纸的祖先手里,传到了我们的手里。“悠久的历史”中,流淌的是智慧、是文化。

总而言之,我们这门《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以孩子的德育为主的课程。在教学中,应该对如何培养孩子的德育做出贡献,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培养孩子的生活技能。

上一篇:小学五年级作文一对一教案下一篇:公司前台处罚通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