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高考历史试卷

2024-11-19

安徽省高考历史试卷(精选11篇)

1.安徽省高考历史试卷 篇一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B 2.A 3.D 4.C 5.D 6.B 7.A 8.B 9.C 10.C

二、组合列举(本大题共3小题,每空丨分,共10分)

11.(1)黄帝(或炎帝) (2)李冰 (3)井冈山 (4)小岗村(或凤阳)

12.(1)郑成功 (2)驻藏大臣 (3)一国两制

13.(1)指南针 (2)史蒂芬孙 (3)飞机 .

三、辨析改错(8分)

14.(1)×,将“门第”改为“才学”。

(2)√

(3)×,将“广州”改为“深圳”。

(4)×,将“君主专制”改为“君主立宪制”。

四、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題,每小题10分,共20分)

15.(1)结局: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2分)“合适的土壤”: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改变落后观念等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2分)

(2)主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任答一点即可,2分)口号:民主与科学。(2分)

共同之处:提倡向西方学习;致力于开启民智,救亡图存;宣扬进化论,主张社会变革。(答出两点即可,2分)

16.(1)时间:1783年(1分)主要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经济的发展。(2分)

(2)原因: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需要;;美苏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差异;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破裂。(答出两点即可,4分)

(3)尼克松(1分) 认识:中美之间要增进了解,增强互信。(1分)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加强合作,互利 共赢。(任答一点,言之成理即可,1分)

五、活动与探究(12分)

17.(1)远航路线:B、D或D、B(2分)

(2) 直接因素:第三次科技革命。(或信息技术的发展,2分)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在加强。(2分)

(3)评分参考:(6分)

一等 观点正确,史实正确,能从正反两方面论证,条理淸晰,语言流杨。 5-6分

二等 观点基本正确,史实正确,仅从一个角度论证,逻辑基本淸楚,语言较流畅。 3-4分

三等 观点不明,仅罗列史实,史论结合不当、没有论证或没有史实,语言表述不淸。 0-2分

参考示例:古代丝绸之路曾是东西方之间联系的桥梁,促进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明交融。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但殖民扩张也给亚非拉带来深重的灾难。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既给各国 带来机遇,也加剧了贫富分化。“一带一路”倡议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共同发展的契机,有利于缓解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消除贫富差距,顺应了时代要求。

2.安徽省高考历史试卷 篇二

一、试卷的总体评价

分析今年安徽省文综地理试题, 基本延续了以往的思路, 难度适中, 而且符合考纲规定, 没有超纲、偏怪试题, 尤其是重视基础、突出骨干, 凸显图表类型, 重视考查学生能力。其具体特点如下:

1. 传承与稳定。

2009年我省的地理在文综中所占的比例, 以及知识点的考查, 与往年无明显差异, 体现了平稳过渡向成熟的发展。重视基础知识与能力要求的平衡, 试题图表清晰、设问指向明确, 不易产生歧义, 适合高中学生的认知特征。试卷构成合理, 自然地理知识约占60%和人文地理知识约占40%, 人文地理知识部分的比重较以往有所提高, 自然地理知识所占比重仍较大。试题覆盖面较广, 符合我省中学教学实际, 有利于指导中学教学。

2. 创新与发展。

主要体现在试卷的结构上与以往有很大区别, 内容上增加了一些新元素“自然灾害与防治”, 同时通过曲线图、坡向、坡面对获得太远辐射的影响图等形式考查相关地理知识, 考查形式多样化, 相应对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的考查也多样化。

3. 体现安徽的特色。以安徽省的各类土地比重为材料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体现了地方特色。

4. 重视基础, 兼顾能力培养。

如选择题29~32题, 主观题第33、34题, 都考查了学生根据所学地理知识, 结合图表提取信息, 解决问题的能力。

5. 今年的高考题还体现了地理学科特色, 突出学科价值, 是试

卷的另一大特点, 表现在空间性、区域性和综合性, 其突出的规律和原理是地理事象的分布和地理变化过程, 如第33, 34题, 考查的是读图能力和对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地理事象发生原因的分析。

二、试卷结构

2009年安徽省的地理试卷沿袭以往的试卷题型组成, 分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两部分。只是试题排列顺序和题目数量有所变化 (10个单项选择题分布在选择题的后十题, 主观性试题有第33, 34题共两大题) 。

选择题40分, 形式比较灵活, 偏重自然地理, 人文地理占了16分 (23~24题安徽省的土地利用, 25~26题功能区的分布) , 其中自然地理占24分 (27~28题太阳辐射, 29~30题河流封冻期, 31-32题地球表面的热量输送) 。非选择题60分, 形式有所变化, 分布在第33, 34题两大题, 内容自然和人文相结合, 以自然地理为主。

三、典型试题分析

23~24题是以安徽省的各类土地构成为材料, 调查土地利用状况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很明显是遥感, 而安徽省的土地利用状况根据材料给出的水面占8.1%就可排除 (1) 和 (3) , 不难得出答案。

25~26题难度不大, 可以算是基础知识, 根据题目以及平时的基础知识可知:夜间人口主要集中住宅区。中心商务区白天和夜间人口密度的变化直接反映出住宅区和中心商务区分离, 此区域白天和夜晚人口密度变化逐渐加大的必备条件应是交通条件的改善, 由此可确定答案。

27~28题可以说关键是审题和读图, 难度不大, 根据曲线的起伏不难判断出冬季坡向对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影响最大;而坡度增加, 根据所在的维度可以判断出坡度从10°增大到15°, 坡地上太阳高度角也在变大, 所以a点的数值将变大。

29~30题关键是弄清楚冰期的长短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根据图中信息很明显判断出a港口解冻晚的原因是维度因素, 30题则要考虑到洋流、海陆因素的对气温的影响, 从而得出三港口封冻期的长短关系。

31~32题也是基础知识题目, 知道大气运动的根本能量来自于太阳, 就不难得出答案, 32题有一定难度, 做好此题的关键是区分图中的 (1) 和 (3) , 而 (1) 和 (3) 的区别在:曲线 (1) 在高纬和赤道附近为负值, 从而判断曲线 (1) 是海洋输送而非大气输送, 从而得出答案。

33题第 (1) 题根据罗布泊的湖面大小的变化判断地势变化特征, 此题只要结合图中所给信息及平时所学该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即可得出正确答案。第 (2) 题此题有一定的难度, 三角洲位置的变化分两部分, 前期三角洲位置前移, 后期三角洲位置后退, 两者的原因都要答出, 答案才全面。第 (3) 题根据平时所学的知识和题目给的材料, 答出此题不难, 但要注意答题角度要全面。

34题总体难度不大, 河流的水文特征要从水位、流量、汛期、有无结冰期和含沙量等方面答, 在根据此河流是辽河再具体分析;干旱、洪涝的发生与气候、地形有关;农业的类型和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可以答出, 但一定要注意答题的全面性, 方可得高分。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高考还是重在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能力上。要求学生考试时头脑要清晰, 细心和耐心。平时则要把基础知识打牢,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分析题目、答题的方法。

四、今后启示

1. 加强获取信息、描述和阐述事物、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的培养。

地理是一门文理兼备的学科, 单纯的死记硬背不能奏效, 必须要理解。如洋流, 可从“形成———分布———影响”这个逻辑过程来理解, 这样才能做到举一反三。各个知识点之间要注意联系, 可横向和纵向比较。

2. 加强识图训练, 培养空间概念。

地图是地理学科学习的重要工具, 也是地理信息获取的重要来源渠道。可以说, 地理学习得好坏, 在于地图掌握的程度。所以在复习中要加强地图的阅读、记忆、理解。

3. 回归教材, 注重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理解, 知识系统化。

今年的高考, 自然地理的难度有所下降, 重点侧重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综合分析, 人文地理主要考查基本概念和原理及人地关系。所以在复习中要强调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理解、运用。地理热点问题与政治有所不同, 其实是以热点为引导, 考查的一些地理基本原理, 归根结底, 还是回到了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上面。

3.2015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分析 篇三

【关键词】分值比例;追踪热点;考查主干

2015江苏卷秉承了历年传统风格,注重新情境,创设新问题。所选材料阅读量适中、注重理解。体现出厚重的历史学科特色,难度设置上,梯度明显,区分度较高。

一、试卷结构基本保持稳定、各模块分值比例略有变化

各模块分值相对2014年不太均衡。表现在选择题必修3只有21分,而必修1则40分,占1/3,必修2与去年持平。选择题有创新,第2题考查史学理论,以往只有主观题的某一小问涉及。一方面,与两位出题者的研究领域有关,另一方面,这更加是全国各地高考试卷的大趋势。选择题第11题凸显心态史观,彰显人文精神。主观题部分出现新现象,以往纯粹必修1、2、3,但今天第21题第(1)是政治史,第(2)(3)则为思想史,一方面说明根据命题材料的需要,在分值、设问上微调,另一方面说明出题者想弥补专题教材时序混乱、前后断裂的不足,凸显通史的大趋势。2015年主观题继续发扬了以往传统,中国史偏爱古代史、近代史,世界史偏爱近代史。

二、题目设计主要考核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符合高考选拔人才的功能

材料基本沿袭传统,文本为主兼有图表,要求学生能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选择题秉承了2014年取消组合题的做法,但恢复逆向选择题。主观题尤其小论文进一步开放。学生普遍反映有点难,有几道题目的答案拿不准。主要因为这些题目无法在教材上“点对点”找到答案,需要充分发掘材料和深入理解才能判断。这是一种正确的命题导向,因为历史思维比记住知识更为重要。第1—5题均为文言文,占1/4江山,主观题5题中有3题涉及文言文。历史试卷的“语文化”趋势非常明显,教材史实仅仅作为知识背景衬托,要求学生在提供的“新材料”下,能够有自己的见解。如第21题第(3)问“说明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质。”第24题(A)“指出有些日本人“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这一错误的实质。”

三、题目设计追踪热点,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以史为鉴功能

2015年江苏卷洋溢着浓厚的时代气息。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曾说,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认为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要把文化变成一种内生的源泉动力,作为我们的营养,像古代圣贤那样格物穷理、知行合一、经世致用。今年第21题第(2)考察了理学的积极作用。

今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2014年9月29日,《光明日报》发表了《甲午战争的历史影响》。子目录一《甲午战争与中日的历史走向》,子目录二《甲午战争让中华民族觉醒》。江苏卷第22题:(1)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2)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高考命题与报纸内容何其相似,也许是偶然,也许是必然。以上两例说明了历史学最重要的社会功能: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四、试卷重点考查主干,论证题(小论文题)相对2014年容易上手

今年主观题依旧着重考查了考生对材料的解析能力,考查内容均是主干,没有细枝末节,如5个大题目分别考查:选官制、理学;唐太宗甲午中日战争、工业革命、明治维新。考点虽常见,但立意高,设问新,体现了较高的能力要求和价值取向。答案设置体现历史学科的探究性、开放性。第23题为论证题今年相对“温和”,学生普遍感觉有东西写。

五、试卷命制洋溢着一股浓厚的人文情怀,凸显文明传承

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是今年江苏卷的一个“亮点”。她属于精神层面,很难量化,但试题设置巧妙,通过阅读材料让考生的心灵受到震撼。高考是特殊场所,能让考生感觉到试卷材料的人性美实属不易。不管是必修试题还是选修试题,都弘扬了人文主义情怀。如选择题第11题通过两幅漫画“疑似‘偷棉花的妇女被搜身”“遛狗者和流浪儿”使学生感受到“下层民众遭受了没有硝烟的侮辱与伤害”;主观题第23题(3)就“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这一观点,从客观公正的立场写一篇小论文。第24(B)第(3)以帝王政治为视角,综合评价唐太宗的“君道”。(4分)这些题目的设置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的情感性。这就改变了单一从知识和能力评分的方法,通过高考试题的导向性,选拔出“德才兼备”的人才。落脚点在情感方面主要是考学生能否心态平和回答问题;态度方面主要衡量考生是否有良好的思维品质;价值观方面主要是鉴别考生对学科价值的认识程度。

试题除了高举人文旗帜外,尤其凸显人类文明的传承与交融。如主观题第21第(3)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质。第24(B)(2)据材料一、二,说明日本人在吸收外来文明的态度上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前后态度产生的原因。(3)据上述材料,指出有些日本人“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这一错误的实质。这两则主观题分别体现了中国文明的传承、不同文明的交融。文明传承如此,学习亦如此,求学者可在探讨交流中放宽心态,尊重别人的不同观点,汲取对方的合理之处,这对治学处世都是一种有积极意义的民主理念。

4.安徽省高考历史试卷 篇四

阜南县三塔镇大塘中学 管 虎

2010年安徽省中考试卷共四大题:

一、单项选择、二、组合列举、三、辨析改错、四材料解析、五、活动与探究。全卷共17小题,满分70分。该试卷既严格地遵循了《历史课程标准》和《2010年安徽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纲要》,又一如既往地体现了新课程历史教学的基础性、创新性,探究性、教育性。在充分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同时,侧重于综合、分析等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考察。注重考查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注重知识的迁移、学科的渗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热点问题进行探究和把握;注重历史学科的情感教育功能。试卷总体上结构合理、贴近现实、材料丰富、形式活泼,试卷图文并茂,试题设计精练,文字浅显简洁而富有情趣,试题难度不大而贴近学生,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开卷考查的特点。下面我就该试卷作一简单分析:

一、试题特点

(一)、立足基础,理清脉络

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是中考中最基本的考核内容。就选择题而言,今年试卷难度并不大,10题可以说基本上都是对基础知识点的考查,但由于是开卷考试,题目不可能过于直白,而往往是提供材料或创设情景,通过引用知识图片、示意图等等形式来表现,如试卷的第1、3、5、7题。因此,在教学中应始终将侧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做为基本功来抓,紧扣教材和提纲,理清思路,把所学知识条理化和模块化。不仅要掌握每个具体知识点,更要把握每个历史时期的阶段性特征,善于从整体上理清知识脉络。不能只看树木不见森林,要理清线索,点面结合,突出重点。

(二)、知行结合,强调能力

随着中考学科知识的交叉性、综合性加强,以时政热点、历史渊源等综合命题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让考生从图形和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课本上的内容归纳、概括、提升,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成为一种基本的考查方式。我们要学会运 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准确把握知识点之间和知识点与热点间的联系,不回避热点问题,将图表寓于其中,考前梳理基础知识,解晰重点,把握开卷考试的开放性特点。要善于从各种材料中(图片、表格、文字)提取有效信息和关键词,有的放矢,并结合课本相关知识点进行阐释,此类问题解决起来难度不大。

(三)、关注家乡,关注发展

安徽,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每年都有相关的题目出现,比如,今年的选择题第2题关于对曹操的考查,组合列举题对吴敬梓、陶行知、邓稼先的考查。同时还应注意树立发展意识,不能简单的就某一事件谈某事件,应注意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形成一个立体的架构。比如谈上海的发展,今年的第17题试卷通过历史小板报的形式让我们走进上海的历史、探究新知。把上海的变迁通过历史的纵向知识网络做了一个全面的展示。

(四)、注重情感,培养价值观

历史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试题充分反映了历史和现实的社会需要,充分体现了历史教育功能和借鉴作用。如第1题通过考查对我国古代的文物认知,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精神财富,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第3题考查有关我国新疆地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的历史知识,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些试题的设计立意较高,技巧成熟,润物无声,起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作用,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紧扣周年,把握热点

关注社会热点,试题紧密结合社会现实和当前发生的重大事件,让学生学会以历史的思维来分析这类问题。史为今用是近几年历史命题的主线,也是今年中考命题的重要切入点之一。试题着意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国际的重大时事热点,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关注民生等社会和谐问题,思考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社会问题,充分凸现时代性特点。例如,今年是西汉政府在新 2 疆设置西域都护2070周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170周年,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试卷的第3、4、17题就此考查了有关史实;试卷的第2题电视剧《三国》的热播、第3题新疆问题、第16题中美关系、巴以冲突、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以及第17题上海世博会等都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这些试题有助于引导学生更加关注当前政治形势、社会热点,关注国家民族命运,关注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

(六)、开放探究,落实三维

开卷考试的特点是在考察基础知识的同时,寻求历史与现实的最佳结合点,比较注意知识点的相互联系和综合。开放性强,充满时代气息。强调探究性,看重创新能力,引导培养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根据材料得出结论。试卷通过活用材料,巧设新情境,设置开放性问题,探究性问题,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形成过程。开放式探究,是当前中学历史课改的发展方向,是研究性课题的组成部分,是综合实践课程倡导的研究方向,这是开放性的历史学科所固有的特性。例如,第15题第(4)问从以上三则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有益启示?第16题第(4)问围绕两大主题,谈谈你对“五大国首脑握手”的看法。以及第17题第(5)问认真阅读板报内容,请你为这期板报添加一个合适的标题:这些试题在书本上都没有现成的答案,考生必须将自己的思维置于问题之中,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综合思考分析问题,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和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

二、学生试卷所反映出的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和学生得分情况发现,确实有一些史实正确、分析完整、行文简练、字体工整的试卷。但也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试卷,有些试题的得分普遍较低【材料解析题的第15题第(2)问】,基本史实不清,基础性的识记内容不准,书写不认真等。

通过分析学生答卷情况看,造成学生答卷失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1.历史学科的基本功不扎实,历史史实不清,基本时间概念模糊。

了解和掌握历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历史学科的基本功,是中考着重考查的内容。历史基本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和历史线索;历史基本技能包括对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时间、地点、文献的正确表述,对重要历史地图、图像的识别;正确阐述或说明、简要评述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活动的背景、内容、作用和意义。由于许多考生对历史基本知识缺乏正确的认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固,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训练而丢分。如:对“第5题.1953-1956年我国出现右图所示农业经济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的回答中,很多学生答成土地改革 运动 等;对““勿忘国耻研究小组要实地考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历史,他们必须去的地方是”中,有学生答沈阳等。另外,有些同学的历史基本素养不到位,基本概念和术语回答不规范,书写不规范、不认真,造成无谓失分。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一定要强调学生对历史主干知识的记忆。

2.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不够,审题不清,答题不准。

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从中获取和运用有效信息的能力,也是中考着重考查的内容。从学生答卷情况看,许多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差,忽视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点;审题不够细致、准确,不能按照要求回答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如第三大题组合列举,该大题错误率非常高。题目要求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题前的【】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但学生对此视而不见。有的不判断正误就去改正;有的不找出错误的地方就改正;有的不按照要求直接在错误之处划线改正等等。

3.知识系统性差,对课本板块不熟悉、回归课本能力较差。

如15大题【尝试和解的握手】

材料二 自二战后至今,中东地区屡燃战火、动荡不定,历史、宗教、种族等因素,使这一地区的矛盾错综复杂,而印巴冲突更是成为中东问题的关键。20世纪90年代初,中东和平出现转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第一次共同坐到了谈判桌 4 前,这是一次温暖的握手,它迈开了中东和平进程的重要一步。⑵材料二中有一处严重的知识错误,请你找出并改正。它考查的是中东问题有关的知识点,题干已经明确给出了地域范围——中东地区,但学生在答题时就出现了混淆,把不该改的“二战”改成“一战”,二不去改真正的错误印巴冲突,对教材生疏,不能很好的把考查内容和课本起来,反映出学生对课本板块不熟悉、回归课本的能力较差。这就要求教师在以后复习中,注意引导学生加强对知识的梳理,至少让学生知道考试说明的每个知识点在教材中的位置。4.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缺乏正确的答题技巧。

对文献材料进行筛选与概括,对答案行文进行组织与归纳本是考生必备的能力。但是从考生卷面上看,一些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差,逻辑性不强,甚至在作答时自相矛盾。

答题规范化意识不强。答题规范化(段落化——层次化——序号化——工整化)是我们的基本要求。可有的同学答卷时不知道分段、分层,不懂首行空两格,仍然是一段到底,没有层次,卷面混乱,字迹潦草。另外,一些考生不注意卷面文字,或书写潦草,或字体过小,阅卷老师难以分辨。基本的常用的文字不会写,或错或别,阅卷老师难以看明白考生要表达的意思。例如,将吴敬梓写成昊敬锌、“浦东”写成“普东”等。

三、总结

5.安徽中考历史(二模)试卷答案 篇五

(一)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5: D C D C B6~10: D B C C D

二、组合列举(大题共2小题;每空1分,共6分。)

11.(1)安丰塘或芍陂(2)袁隆平(3)大包干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2.(1)金字塔(2)凡尔赛体系(3)阿拉曼战役

三、辨析改错(本大题2小题;共12分)

13.【×】(1)明治维新改为戊戌维新

【×】(2)政治改为经济

【√】(3)

14.(1)错误:诗圣改正:诗仙

(2)错误:辛弃疾改正:苏轼或苏东坡

(3)错误:《狱中杂记》改正:《儒林外史》

四、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

15.(1)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推翻封建帝制,确立共和政体,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

人心。(4分)

(2)民族和民主意识觉醒(2分)五四运动反对巴黎和会出卖中国利益;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商人也参加了爱国斗争;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2分)

(3)转折点:国共两党结束了长达10年的内战,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全民族抗战。(2分)

16.(1)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2分)

(2)普法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2分)

(3)保障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促进经济发展(2分)(任意一点即可);

措施:经济:成立“欧共体”使用统一货币欧元等。政治:成立欧盟委员会、欧

洲议会等。(2分)

(4)成员国公民可以自由往来成员国之间工作、学习和居住。(2分)

五、分析探究题(本题12分)

17.(1)《九国公约》;(1分)和平与发展。(2分)

(2)二战战火进一步扩大或(二战达到最大规模);(1分)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中

日关系的改善。(2分)

(3)合则共赢,斗则两伤。(言之有理即可)(2分)

(4)美国的强权政治、日本右翼势力猖獗、朝核问题等。(答出两点即可。2分)

6.安徽省高考历史试卷 篇六

1.历史试卷满分为70分,历史与思想品德考试时间共120分钟。

2.本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4页,“答题卷”共2页。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3.答题过程中你可以参考教科书和其他资料,请独立思考,诚信答题。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王国维说:“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于九流各创其学说。”他意在说明()

A.分封制的崩溃

B.商鞅变法的作用 C.兼并战争的后果

D.百家争鸣的原因

2.汉代陵阳县,故址在今安徽省石台县广阳镇,晋为避杜皇后名讳改名广阳,后又避隋炀帝名讳改名南阳。这种地名的变化反映了()A.外戚干政

B.战乱频繁 C.皇权至高无上

D.地方权力削弱

3.贞观初,太宗曾对公卿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为此,太宗()A.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

B.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戒奢从简和轻徭薄赋

D.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

4.1902年,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说,多少年来我们在北京或在中国的地位从未象今天这样高,我们与清朝官员的联联系从未象今天这样密切。他这么说是因为()A.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B.清政府已成“洋人的朝廷” C.山东主权转交日本

D.义和团沉重打击八国联军 5.图1是1912年1月1日出版的《申报》,其表明《申报》()注意事项:

图1 A.创办于辛亥革命期间

B.专门报道政治新闻 C.宣传了民主革命思想

D.是革命派的机关报 6.有学者指出,在中西文化经历了70多年的撞击和交汇之后,出现于20世纪第二个十年里的这一阵波潮,其湖头已经越出了启蒙的本义。“这一阵波潮”是指()A.袁世凯独裁

B.北伐战争爆发

C.新文化运动

D.黄埔军校创立

7.新中国外交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图2中建交增长最快阶段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A.中日两国建交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改善

D.中国正式加人亚大经合组织

8.“我以我的信义宣暂,从现在起,我将像一个封臣对待封君那样真诚无欺地效忠于伯爵。” 伯爵手持权杖,向所有向他宣誓效忠和致敬的人授予封地,然后众人一起宣哲。这一仪式应出现于()

A.古代印度河流城

B.中世纪的欧洲 C.封建社会的日本

D.古代两河流域

9.历史学家帕尔默说,在18世纪后期的40年中,整个大西洋文明受到了具有相同目标的一场革命运动的涤荡。“相同目标”是()

A.建立资产阶级统治

B.实现民族独立 C.确立君主立宪制度

D.废除君主专制

10.1930年间美国进口商品的税率平均提高了40%,许多国家采取报复措施,把进口税率提高60%到100%,法、德、英还采取了一些特殊措施抑制进口。这些措施()A.促进了贸易的发展

B.加剧了经济危机 C.打击了法西斯势力

D.改善了国际关系

二、组合列举(本大题共3小题,每空1分,共10分)11.我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1)北朝农学家贾思勰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撰写的《

》,强调农业生产必须遵循自然规律。(2)“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是对毕昇发明的 的称赞。

(3)明朝卓越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

》,对医药学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12.改革往往是时代的诉求,历史的选择。

(1)北魏孝文帝为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将都城从平城到。

(2)康有为等人发起的“公年上书”轰动全国,揭开了

运动的序幕。(3)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消灭了

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1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学家

概括物体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建立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2)《_____》的出版,打破了千百年来的神创论,是生物科学的一次伟大革命。(3)以

为发动机的汽车、轮船、飞机等出现,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便利。(4)我国著名化学家

不畏艰难、勇于创新,制出纯碱,打破欧美对碱业的垄断。

三、辨析改错(8分)

14.民主与法治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答题卷”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古代希腊城邦雅典在屋大维主政时期,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2)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权利法案》宣称了自由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3)启蒙思想家但丁猛烈抨击天主教会,把教皇比作“两足禽兽”。

(4)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四、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乾隆御制诗》中有“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英国使臣马夏尔尼说:“彼等以为苟不如此,则恐外人之交际频繁,又碍于安谧,而各界人等之服从上命,以维持皇威于不坠,乃中国政府唯一不易之格言。”

——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指出乾隆时期的对外政策,并概括其原因。(4分)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初)恭亲王和文祥首先认识到中西方接触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可以通过谨慎的外交得到很大的好处。他们强烈地感到,西方列强通常能够信守条约。

——费正清《创桥中国晚清史》(上卷)

(2)材料二反映的清朝统治者对外态度是什么?他们在实践中是如何体现的?(4分)(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对外政策变化的原因。(2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这本书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列宁在1895年指出:“这本书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

——据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1)“这本书”是指什么?它鼓舞推动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重大事件是什么?(2分)材料二

苏联模式在经济方面表现为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排斥市场调节。计划完全是指令性的,各级领导机关必须执行,企业没有主动性。在政治方面,苏联模式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据周尚文 王斯德《苏联兴亡史》等

(2)根据材料概括苏联模式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苏联产生的负面影响。(4分)

材料三

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的应用它。

——毛泽东《论新阶段》

(3)以中国革命和建设为例,阐释材料三的观点。(4分)

五、活动与探究(12分)17.读图3,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图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亚洲战场示意图

(1)图3中A、B两处发生的事件分别是

,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形势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2)根据图3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亚洲战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4分)(3)指出二战后初期至50年代图中所示地区政治局势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答出2点即可,4分)

参考答案 1-10.DCABCCDBAB 11.(1)齐民要术

(2)活字印刷术

(3)本草纲目 12.(1)洛阳

(2)维新变法

(3)地主

13.(1)牛顿

(2)进化论

(3)内燃机

(4)侯德榜 14.(1)x,屋大维改为伯利克里

(2)x,权利法案改为人权宣言

(3)x,将但丁改为伏尔泰

(4)√

15.(1)闭关镇国政策2分)外国人交住,危及白身统治:天朝上:国的心S.维持皇威。(2 分)(2)与西方接触,开展外交。(2分)洋务运动,或答其体措施均可2分)(3)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太平天国运动等农民起义: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等。(每点1分,共2分。其他方 之成理办河)16.(1)(共产党宜言》:十月革命。(2分)(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2分)风碍了民主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后来的政革也未3公能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弊端的不断积累最終够致苏联解体。(2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诞生了毛泽东思息:开辟r”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其他如建金井网山根

居地、遵又会议,开展的击战争等言之成理亦可),(2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没实际相结合,形城了观小平理论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创了中国特包社会主义道路(其他如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国两制”等言之成理查可)。(2分)五.活动与探究(12分)17.(1)九一八事变:珍珠港事件。(2分)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中国局部杭战的开始亦可):标志太平洋战争的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2 分)

(2)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成争的东方主战场,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街献,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协同作战。

(每点2分.共4分。其他育之成理亦可)(3)示例: 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影响: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壮大了世界和率,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7.2015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分析 篇七

一、试卷结构基本保持稳定、各模块分值比例略有变化

各模块分值相对2014年不太均衡。表现在选择题必修3只有21分,而必修1则40分,占1/3,必修2与去年持平。 选择题有创新,第2题考查史学理论,以往只有主观题的某一小问涉及。一方面,与两位出题者的研究领域有关,另一方面,这更加是全国各地高考试卷的大趋势。选择题第11题凸显心态史观,彰显人文精神。主观题部分出现新现象,以往纯粹必修1、2、3,但今天第21题第(1)是政治史,第(2)(3)则为思想史,一方面说明根据命题材料的需要,在分值、设问上微调,另一方面说明出题者想弥补专题教材时序混乱、前后断裂的不足,凸显通史的大趋势。2015年主观题继续发扬了以往传统,中国史偏爱古代史、近代史,世界史偏爱近代史。

二、题目设计主要考核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符合高考选拔人才的功能

材料基本沿袭传统,文本为主兼有图表,要求学生能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选择题秉承了2014年取消组合题的做法,但恢复逆向选择题。主观题尤其小论文进一步开放。学生普遍反映有点难,有几道题目的答案拿不准。主要因为这些题目无法在教材上“点对点”找到答案,需要充分发掘材料和深入理解才能判断。这是一种正确的命题导向,因为历史思维比记住知识更为重要。第1—5题均为文言文,占1/4江山,主观题5题中有3题涉及文言文。历史试卷的“语文化” 趋势非常明显,教材史实仅仅作为知识背景衬托,要求学生在提供的“新材料”下,能够有自己的见解。如第21题第(3) 问“说明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质。” 第24题(A)“指出有些日本人“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 这一错误的实质。”

三、题目设计追踪热点,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以史为鉴功能

2015年江苏卷洋溢着浓厚的时代气息。今年两会期间, 习近平曾说,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 认为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要把文化变成一种内生的源泉动力,作为我们的营养,像古代圣贤那样格物穷理、知行合一、经世致用。今年第21题第(2)考察了理学的积极作用。 今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2014年9月29日,《光明日报》 发表了《甲午战争的历史影响》。子目录一《甲午战争与中日的历史走向》,子目录二《甲午战争让中华民族觉醒》。江苏卷第22题:(1)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2)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高考命题与报纸内容何其相似,也许是偶然,也许是必然。以上两例说明了历史学最重要的社会功能: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四、试卷重点考查主干,论证题(小论文题)相对2014年容易上手

今年主观题依旧着重考查了考生对材料的解析能力,考查内容均是主干,没有细枝末节,如5个大题目分别考查:选官制、理学;唐太宗甲午中日战争、工业革命、明治维新。考点虽常见,但立意高,设问新,体现了较高的能力要求和价值取向。答案设置体现历史学科的探究性、开放性。第23题为论证题今年相对“温和”,学生普遍感觉有东西写。

五、试卷命制洋溢着一股浓厚的人文情怀,凸显文明传承

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是今年江苏卷的一个“亮点”。她属于精神层面,很难量化,但试题设置巧妙,通过阅读材料让考生的心灵受到震撼。高考是特殊场所,能让考生感觉到试卷材料的人性美实属不易。不管是必修试题还是选修试题,都弘扬了人文主义情怀。如选择题第11题通过两幅漫画“疑似‘偷棉花’的妇女被搜身”“遛狗者和流浪儿”使学生感受到“下层民众遭受了没有硝烟的侮辱与伤害”;主观题第23题(3)就“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这一观点,从客观公正的立场写一篇小论文。第24(B)第(3)以帝王政治为视角,综合评价唐太宗的“君道”。(4分)这些题目的设置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的情感性。这就改变了单一从知识和能力评分的方法,通过高考试题的导向性,选拔出“德才兼备”的人才。落脚点在情感方面主要是考学生能否心态平和回答问题;态度方面主要衡量考生是否有良好的思维品质;价值观方面主要是鉴别考生对学科价值的认识程度。

试题除了高举人文旗帜外,尤其凸显人类文明的传承与交融。如主观题第21第(3)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质。第24(B)(2)据材料一、 二,说明日本人在吸收外来文明的态度上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前后态度产生的原因。(3)据上述材料, 指出有些日本人“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这一错误的实质。这两则主观题分别体现了中国文明的传承、不同文明的交融。文明传承如此,学习亦如此,求学者可在探讨交流中放宽心态,尊重别人的不同观点,汲取对方的合理之处,这对治学处世都是一种有积极意义的民主理念。

摘要:2015年江苏高考历史卷各模块分值略有变化;题目设计追踪热点,充分发挥以史为鉴功能;试卷命制洋溢着人文情怀,凸显文明传承。

8.安徽省高考历史试卷 篇八

1.本试卷满分80分。

2.考生答题时可参考思想品德教科书、初中时事政治教育材料及其他资料,但应独立思考,诚信答题,不相互讨论,不相互借阅教科书等资料。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4个备选答案中,只有1个是最符合题意的。共24分,12小题,每小题2分)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 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 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 )

A.政治 经济 B.文化 文化 C.经济 文化 D.科技 科技

2.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今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其中,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 %左右。 ( )

A.7.5 3 B.7.5 4 C.8.4 5 D.9.2 6

3.2011年11月17日,神舟八号飞船与 交会对接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在突破和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 )

A.蛟龙号 B.长征三号丙 C.嫦娥二号 D.天宫一号

4.2011年8月22日,安徽省政府召開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撤销地级 市并对部分行政区划进行调整。 ( )

A.巢湖 B.宿州 C.六安 D.芜湖

5.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精彩。真正精彩、有价值的人生在于对

( )

A.金钱的占有 B.权力的追逐 C.社会的贡献 D.名利的争夺

6.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其中,做到“自知”的途径有

( )

①自我观察和评价 ②通过集体来了解 ③悦纳和欣赏自己 ④他人的态度和评价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经历北京奥运会退赛、伤病、手术治疗后,刘翔重返赛场,在2012年5月19日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海站比赛中,以12秒97的优异成绩夺得110米栏冠军,创造今年该项目世界最好成绩。这体现了他

( )

①身处逆境仍自强不息 ②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 ③善于学习和欣赏别人 ④能够善待自己和他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8.同学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应该与人友善,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这是因为 ( )

A.只要这样做,就能在同学中树立威信

B.人与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

C.每个人在经济和生活条件上是相同的

D.大家在一起的唯一目的是把学习搞好

9.某校八(2)班准备以竞选的方式改选班委会,要求候选人必须具有较强的合作精神和能力。因为合作 ( )

①能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 ②能避免同学之间的竞争 ③是取得成功的唯一条件 ④是凝聚力量的重要保障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0.2012年1月8日,央视新闻联播以《最美的中国人——哥哥的债我们还,不能欠钱落骂名》为题,报道了我省霍邱县张仁强、张仁秀兄妹替身故大哥偿还100多万元欠款的事迹。张氏兄妹的行为 ( )

A.体现了诚实守信美德 B.碍于情面,迫不得已

C.履行了公民法定义务 D.过于仗义,太不值得

11.右边漫画反映了 ( )

A.应该放弃学习,好好休息,保证睡眠

B.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C.课业负担过重,影响我们的学习效率

D.适度的学习压力能激发我们的干劲

12.2012年3月27日,胡锦涛主席在首尔核安全峰会上的讲话指出,中国高度重视国家核安全能力建设,严格履行国际义务,广泛开展核安全国际合作。这表明我国 ( )

A.已经跻身于世界强国的行列

B.科技发展水平总体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C.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D.展现出和平、合作、负责任的国际形象

二、非选择题(共56分,5小题)

【透视现象 内省自警】

13.(8分)观察下面漫画,回答问题。

(1)两幅漫画共同说明了什么?(2分)

(2)请任选其中一幅漫画,谈谈注意或预防此类问题的方法和技能。(6分)

【大爱无言 为你放歌】

14.(8分)2012年5月8日晚,黑龙江省佳木斯市“80后”青年女教师张丽莉,在失控的汽车冲向学生时,义无反顾地一把推开了两个学生,自己却被车轮碾压,造成全身多处骨折,双腿高位截肢。她的事迹传遍全国,她的伤情牵动着人们的心,人们通过各种方式为这位“最美女教师”祈祷、祝福……

(1)请结合材料,谈谈“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何以“最美”?(4分)

(2)“美”就在我们身边。作为中学生,应如何增进与老师的美好情感?(4分)

【情境探究 学以致用】

15.(12分)以下是小芸生活中的三个片段,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探究。

(1)面对网络谣言,她应该 。(2分)

(2)理由: 。(2分)

(1)小明侵犯了小芸的 。(2分)

(2)小芸的正确做法: 。(2分)

(1)小芸所说的依据是 。(2分)

(2)理由: 。(2分)

【强省之路 幸福安徽】

16.(14分)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今后五年,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努力打造“加速崛起的经济强省、充满活力的文化强省、宜居宜业的生态强省”。

请你结合我省实际和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上图反映出2011年我省经济发展的状况如何?其原因有哪些?(6分)

为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安徽省教育厅于2012年3月1日下发《关于在中小学深入开展学雷锋系列活动的通知》,对学雷锋活动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活动内容与要求等作出了明确部署。

(2)在打造“文化强省”的过程中,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有何重大意义?(4分)

为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强省”,省政府启动巢湖、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建设,加大长江、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启动大别山区和新安江流域水源涵养林工程建设等,让蓝天白云常在、青山绿水永存。

(3)要实现“蓝天白云常在、青山绿水永存”的美好愿景,中学生应该怎么做?(4分)

【感受新变化 喜迎十八大】

17.(14分)2012年下半年,中国共产党将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对于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某校九(1)班组织开展了以“感受新变化,喜迎十八大”为主题的庆祝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并完成下列任务。

班级首先进行“喜迎十八大优秀活动方案”评选,对评选的标准,大家各抒己见,提出了诸多看法。

(1)你认为一份优秀的活动方案应主要符合哪些要求?(4分)

班级还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深入社区(乡村),亲身感受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

(2)请列举家乡发生变化的两件实例。(2分)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对青少年成长有什么作用?(4分)

活动的开展,使同学们有了许多收获,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期盼,大家纷纷表示要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4)请围绕活动主题,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今后的打算。(4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1.B 2.B 3.D 4.A 5.C 6.C 7.A 8.B 9.D 10.A 11.C 12.D

评分说明:非选择题部分,考生若从其他角度回答,只要思想健康、观点正确、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并符合该题给分条件的,均可给分。考生答题应使用学科术语。

二、13.(8分)(1)缺乏自我保护(或安全)意识。(2分)(2)漫画一:右侧通行;不闯红灯;走人行道;不骑车带人;不乘坐超载、无牌、无证或不符合安全标准的车辆等。漫画二:不到河流、湖泊、水库、沟渠旁玩耍、游泳,以防溺水;游泳应到有专人看護的场所;不慎落水要冷静、有效自救等。(6分,不少于三点)

14.(8分)(1)关爱学生,品德高尚;舍己救人,弘扬正义;为人师表,

无私奉献;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和谐统一等。(4分,答出两个方面即可)(2)知师、信师、爱师、敬师;积极与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理解和体谅老师;关心和帮助老师等。(4分,答出两个方面即可)

15.(12分)情境一:(1)不信谣、不传谣;举报等。(2分)(2)编造、传播谣言是违法行为;要知法守法等。(2分)情境二:(1)隐私权或人格尊严权等。(2分)(2)要求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要求精神损害赔偿等。(2分)情境三:(1)宪法。(2分)(2)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2分)

16.(14分)(1)发展速度较快;经济实力增强等。(2分,答出一点即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科教兴皖和人才强省战略;党的正确领导;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等。(4分,答出两个方面即可)(2)有利于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倡导文明新风;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4分,答出两个方面即可)(3)宣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绿色消费;自觉与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等。(4分,答出两个方面即可)

9.安徽省高考历史试卷 篇九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1小题,每小题2分,共22分。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入后面每题的括号内)

1.中国古代纪年方法你学会了吗? 请问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建立于何时?【

A.公元前一世纪B.公元前二世纪C.公元前三世纪D.公元前四世纪

2.根据以下四个片段联想①前身称“司南”②宋代时加以改进和完善③曾在新航路开

A.火药B.印刷术C.罗盘针D.造船技术

3.2008年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诞辰110周年。作为一代伟人和鞠躬尽瘁的楷模,他的事迹

A.参加中国共产党一大B.担任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 辟和郑和下西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④被称为“航海的眼睛”,四句话所指的技术应该是至今还影响着我们。据新浪网调查,认可周总理的网民高达98.7%。下列事件与他无关的是

C.领导南昌起义D.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4.历史老师布置了一道作业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请你为邓小平拟一份发言提纲。刘辉同学所拟提纲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A.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B.阶级斗争要常抓不懈

C.将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D.实行改革开放

5.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创新型国家,中国历史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创新,下列创新成就与人物搭配不当的一组是【】

A.詹天佑-京张铁路B.侯德榜-侯氏制碱法

C.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D.王进喜-两弹一星

6.不久前在电视荧屏上热播的以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为背景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井冈山,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关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秋收起义有关B.他是中国革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C.这块根据地见证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队伍的诞生

D.这块根据地的建立标志着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7.右图是2008年奥运会的吉祥物,这一项全人类的体育盛会起源的地点被誉为“西方文明之源”这个地点是【】

A.古希腊B.古罗马C.古埃及D. 法国

8、世界各国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的途径不尽相同,其中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途径最相似的国家是【】

A.美国B.英国C.法国D.俄国

①美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插手别国事务②冷战结束后,各种力量的对比暂时出现失衡 ③地区霸权主义引发危机和战争④被冷战掩盖的地区和民族矛盾爆发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9.20世纪90年代,某些地区的冲突和局部战争说明【】

10.下面是当今世界一些国际性组织的徽标图案,其中,集中体现了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是【】

A、B、C、D、11.20世纪,人类将航天由梦想变成了现实.下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空间技术领域

①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②当今世界科技领域形成了苏、美、中三强鼎立局面③在空间技术上苏美领先,中国奋起直追④世界大国在空间技术方面通力合作,共存共荣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

二、组合列举题:(4分)

12.历史上的一些改革曾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请举出下列国家改革成功的重大事例

(1)19世纪60年代的俄国

(2)19世纪60年代的日本

(3)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

(4)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三小题,共计29分)

13.本题(11分)

仔细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11分)

图二图三

(1)图一会议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你知道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时间和地点吗?图二会议确定了谁在党中央的核心领导地位?(3分)

(2)图三会议后,中国开始实行什么政策? 在农村实行了什么责任制使我国农业得到较大发展?(4分)

(3)以上哪两次会议对党和国家的发展起重大转折作用?为什么?(4分)

14.阅读下列图片材料:(本题12分)

材料一:春愁强遣难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材料二:温家宝总理曾经在答记者会上说道:‘说起台湾我就很动感情,不由得想起了一位辛亥革命的老人,国民党的元老于右任在他临终前写过的一首哀歌;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山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这是多么震撼中华民族的诗句。

材料三:

台湾同胞返乡探亲团团员穿的夹克衫

材料四:2004年10月27日,陈水扁宣布台湾绝对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没有任何国家可以否认台湾是主权国家的事实。2004年11月10日,台湾教育部公布高中历史课程纲要草案,把中国史和台湾史分开,说孙中山是外国人。

请回答:

(1)于右任先生诗句表达的是台湾和祖国大陆分离的哀痛,造成其哀痛的历史原因和丘逢甲先生的春愁中的愁的历史原因一样吗?为什么?(4分)

(2)如果于右任先生活得更长寿一些,他最早在什么时候可以穿上材料三中的服装回到大陆,见到故乡?为什么?你认为最现实的解决台湾问题,结束海峡两岸分离状态的途径是什么?(4分)

(3)图三表明台湾同胞怎样的思想情感?你认为当前阻碍海峡两岸关系健康发展的主要势力有哪些?你最想对台湾同胞说的话是什么?(4分)

15.在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中,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曾说:“所有的大国都试图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世界秩序,所以它们总是为世界秩序出谋划策,实际I二,那些正在崛起的国家想要打破这种秩序,因为他们试图取代以前的大国。”20世纪人类社会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一个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导致了世界格局的三次大变动。(10分)

请回答:

(1)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先后召开了哪两次国际会议?建立了什么体系?(3分)

(2)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苏等26个国家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____________》,建立了反法西斯同盟。二战结束后,“____________”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的冷战开始。在军事方面美苏两国分别成立了____________组织、____________组织,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4分)

(3)随着东欧剧变、____________,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暂时形成了“____________”的局面,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2分)

(4)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国家的和平崛起,是每位炎黄子孙的心愿,作为当代中学生,谈谈你将如何肩负这一历史使命?(1分)

四、活动与探究:(本题11分)

16.某中学的历史小组就如何对待战争进行了一次大讨论。如果你参加了这次讨论,请你根据下面的材料解答问题。“据统计,二战以来,引发了近800场局部战争,大约有1000万人死于战火。”

1999年科索沃战争爆发

请你结合相关史实分析,在目前的世界格局下,人类应该作出哪些努力,才能有效地减少直到避免战争的爆发?

2008年安徽中考历史模拟试卷三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A 4B 5D 6D 7A 8D 9D 10B 11B

二、组合列举题:

12.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或者1861年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改革开放

三、材料解析题

13.(1)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时间地点分别是1921年上海。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核心领导地位。(3分)(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3)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遵义会议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4分)

14.(1)不 一样,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造成两岸的分离,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4分)

(2)他最早能在1987年回到大陆,见到故乡。因为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通过“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最现实。(4分)

(3)渴望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祖国统一。国际反华势力;“台独”势力。两岸同宗同源,血浓于水。希望能早日团聚。(4分)

15.(1)凡尔赛会议和华盛顿会议,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3分)

(2)《联合国家宣言》杜鲁门主义 北约和华约(4分)

(3)苏联解体 一超多强(2分)

(4)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具有忧患意识、国际意识,把国家建设的更加强大等。(只要能表达出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可)(1分)

四、活动与探究

10.安徽省高考历史试卷 篇十

2014年6月10日到19日,我受学校派遣应高考历史阅卷组邀请到安师大参加了安徽省2014年高考历史阅卷工作。应该说受益良多,下面就本次阅卷情况作一介绍:

一、阅卷概况介绍

1、阅卷人员组成

高考阅卷老师由省教育厅和承担该学科阅卷任务的高校负责聘请。成员包括高校教师和在读研究生以及从各地市抽调的中学历史教师,大部分是师大的教师和在读研究生,其中淮南市分配的名额为2人,外加一名阅卷中心直接发函邀请的教师,共3人,我校共去2人。

2、阅卷程序

电脑网上阅卷,实行双评制,两人共评一份试卷,设一定的分差,以我所参与评改的试题为例,所取的分差为2分,两位教师评完后,取两个的平均分为学生的最后得分。两人所评分数超过所设分差,试卷进行三评。

3、培训动员会

6月11日召开了培训动员会,历史阅卷点组长作动员报告,明确任务,端正态度,并提出一些具体要求,总结了以往的经验与教训。进行阅卷教师的培训,所有教师集合到指定教室(师大的大礼堂)参加培训。随后分组培训,所有阅卷人员进行分组,一般主观题一小问一组,每组成员20多人左右,每组设小组长一名,各组共有一名大组长,组长基本都是由高校教师担任。

同一小题的阅卷老师集中一个地点培训,讲评该题与赋分标准,各种不同表达及其赋分标准和依据,主要是提供了一份评分细则。

先进行试评,对照专家试评的标准卷,阅卷老师对碰到的问题再进行讨论、总结。原则上答案的评分标准不再进行调整。相对而言,评分细则比所给的参考答案,给分的范围要宽泛的多,学生答题只要符合评分细则的要求就可以得分。在试评中,主要是熟悉得分点和操作规程,试评结束后再进行正式的阅卷。每位老师负责阅一小题,我当时阅卷题目是第36题第(2)小题。

4、阅卷的遵循的基本原则

给分合理,扣分有据;不宽不严,始终如一。评分细则将答案要点具体化,可操作性强,原则上采点给分,只要基本符合题意即可酌情给分,给分范围相对宽泛。阅卷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从宽原则。在阅卷中对于可给可不给的分,一般的处理原则是尽可能地给分。对于考生而言,要获得阅卷老师的同情心,必须树立惜分意识,从点滴做起,不放过任何一个得分机会。

5、阅卷纪律

阅卷点要求评卷教师必须认真学习评卷细则,严格遵守评卷守则,严守纪律保守秘密,阅卷期间实行手机屏蔽,安装监控设备。评分细则不准传出和外发,严格按照评分细则给分,对于评分细则中没有给出的新解法要报告组长或专家组,由研究确定评分标准,不得随意给分。做到“给一分有理,扣一分有据”。

6、阅卷要保质保量

阅卷过程中要求质量和速度的统一,组长随时监控阅卷教师的错误率、无效卷数量和阅卷速度,并要求阅卷老师及时调整。由于高考阅卷工作量巨大,时间紧,任务重,所以很注意速度,一般速度较慢的评卷员会受到组长的单独照顾,找出去谈话。

二、高考阅卷中的收获

1、有助于了解评分标准,指导学生按要求答题

高考阅卷的规则和得分点的判定与我们日常教学和平时考试所遵循的标准有所不同,通过参加高考阅卷有助于我们了解这种不同,并在以后的教学中指导学生按照高考的要求去组织答案。

2、关键字词是主要的得分点

高考阅卷中,由于时间紧迫,任务量大,阅卷教师只能从学生答案中找出最显眼的所谓“关键词”“关键句”,根本没时间和精力去认真品读其完整性和逻辑性。因此,答案的语言完整性和逻辑性是是次要的,“关键词”“关键句”才是最主要的得分点。“关键字词”更多的体现在具体史实方面,也就是课本中具体的知识点。答题清晰明白有利于阅卷者容易看到关键词和句,这样的字词要写在醒目、容易看到的地方。

3、考生答题存在的问题

(1)答题位置错误,具体有两种情况:一是将本题全部答到了其他题下,自己另外加上题号;二是将本题的部分内容答到其他地方,用箭头表示。(虽然按规 定阅卷过程中如果发现这样的情况要进行上报,但是由于进度问题,有的阅卷教师并没有上报该类试卷)

(2)格式不规范:文科答案一般应分点分段回答,列出序号,条理化,让人一目了然,可有的考生从头到尾不分一个段落,没有序号,硬是文字堆砌成一片空间,令阅卷人无从下手找要点。即使找到也难免有遗留,在阅卷高速的情况下,一片文字是很吃亏的,逐字逐句慢慢研究答案是根本不可能的,阅卷者看不到你的关键词关键句,就一带而过了。

(3)审题不清,答题缺少历史性思维和认识,缺乏逻辑思维。相当一部分考生没有严格按照题目要求来作答,比如第36题第(2)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由肯定转向否定的原因。”问题清楚地问转变的原因,可是有的同学答成了中国的四大发明对欧洲的影响,还有的答成了欧洲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这里面有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程度的问题,但是更多的从审题的角度找原因。

4、缺少用“历史”的语言来表达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特色,历史学科也不例外。所以在组织答案时,尽量使用历史专有名词,这不但能保持学科的特色,而且能使到自己的答案变得精练、简洁。例如,有的考生在答题时讲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词时,直接简写为“两半社会”,在阅卷中这是没有分的。

三、对教学的启示

考生在答题中存在的问题启示我们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以教材和考试大纲为依据,扎扎实实夯实基础知识

应严格按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稳扎稳打,夯实基础;力争不留知识的死角,同时要注重对教材知识的拓展理解。拓展理解教材知识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要结合教材现有知识,适当拓宽知识面,对有关历史常识问题要讲清楚。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明确高考命题人对命题点的抽样和备选项的设计,有些是依据高校教材的子目和观点,备考复习中教师要适当涉及专业书籍和新课程教材中对课本知识的相关表述,更准确、更深刻的理解历史知识。

2、突出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

历史学科能力最主要的就是能把历史事件、事物等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 3 分析认识,也就是学生能把历史知识内化为历史意识或历史感觉,从而来分析解决问题。此外还有自觉地运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客观、辩证、全面地评价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与历史人物的意识与能力。这些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应当贯穿于平时的课堂教学、练习和试卷讲评中。要培养学生的能力,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给学生话语权,让学生多讲,多问,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加强材料题的专项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主观题比较强调学生从材料中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按高考的能力要求,对材料题进行系统的训练,材料形式要多样,除了文字外还要有图片、地图、漫画、表格等。在训练中着重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概括和提炼材料”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和认识高考“怎么考”,答题“怎么答”,通过训练总结出应对各种考试要求的方法和规律。在材料题的训练中还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一定要避免因审题不清而造成的失分。

4、规范学生的文字表达

(1)在平时的练习和考试中要规范学生的文字表达,答题做到规范化、序号化、要点化、卷面整洁、字体整齐、层次清楚,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产生愉悦之感。(2)叙述和论证符合逻辑,这一点在历史小论文试题中尤其重要,忌用口语,要用历史术语答题,不要想当然地胡编乱造一些语言。切忌使用前后颠倒,答非所问的表达。

11.安徽省高考历史试卷 篇十一

概念解释:“特点”是指表示事物独特的地方。特点包含特征, 范围比特征更广, 特征是特点的突出表现。特点适用的范围广泛, 可以用于抽象事物, 也可以用于具体事物, 可以指事物内容、性质上的独特之处, 也可以指事物形式上、外形上独特之处。

一、“特点”题示例和其题型特点的分析

1.“特点”题示例

2008年四川文综高考第37题 (部分) 材料二:19世纪50年代英国人开始在印度兴办较大规模的工厂, 印度人很快跟进, 棉纺织业成为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部门,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全印度纺织厂增加到264个, 绝大多数属于印资, 印度工厂生产的棉布和进出口棉布在国内棉布消费总量中的比重, 1901—1902年度分别为11.9%、62.7%, 1911—1912年度分别为23.3%、54%, 但是, 这一时期印度工业的发展并没有改变印度作为英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性质。———摘编自林承节《殖民主义史 (南亚卷) 》

(2) 根据材料二, 指出19世纪以后印度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8分) (直接设问)

2008年山东高考第29题 (部分) 材料一: (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 方今机器之利, 粤人知其益者, 十之八九;两江闽浙, 十之二三;河洛以北, 万不得一。名卿巨公, 以为是者半, 以为非者亦半。———《汉冶萍公司》

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的哪些现象? (4分) (间接设问, 这里的现象亦即特点)

2.“特点”题的特点

一从设问看, 直接要求回答其特点设问词语一般如下:主要特点、新特点、时代特点、基本特点、共同特点、不同特点 (各自特点) 、共同特征、不同特征。间接设问, 如“有什么现象”或“与谁相比的不同点”等设问词语。二从题目的要求看, 要根据且必须紧扣材料。三从方法上, 必须经过分析概括归纳才能得出结论, 而不是直接从材料中获得答案。四从能力上看, 对考生的要求高, 有:获取和解读材料, 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 运用判断、比较、归纳方法来论证历史问题等多项要求。

二、解答“特点”类题目的方法指导和答题思路的总结

1.正确解读材料的有效信息, 根据材料中体现的历史要素和其所属方面来确定答题方向。材料的有效信息包括直接和间接信息。第一步, 我们先确定其叙述的中心和整体意思, 从材料中找出历史事件构成的各要素 (原因、背景、时间、人物、地点、目的、方式或途径、经过、结果、影响、意义、作用等) 。把材料简化成仅有的一点有效信息 (如在前面列举的材料中的下划线部分) 。第二步, 解答时, 再确定其归属, 到底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社会等的哪一个方面?第三步, 再结合各时期的阶段特征, 确定是跟哪些方面的哪些内容有关再作答。

如2008年四川文综高考第37题第 (2) 问的特点分析 (材料见前面) , 我们可以从材料中确定:材料是关于经济方面的, 讲的是“棉纺织业是……主要部门”和“……进出口棉布的比重”。结论性的表述有“没有改变印度作为英国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性质”。时间突出的是“一战前”, 国家“是印度和英国”, 综合上述几个方面, 结论就出来了:棉纺织业是印度民族工业的主要部门, (2分)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得到迅速发展; (3分) 印度仍是英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民族工业仍然处于从属地位。 (3分)

再如2008年山东高考第29题第 (1) 题特点的分析 (材料见前面) , 其描述的历史现象有:中心是“机器之利” (即近代工业) ;看法和认识是“粤人”“十之八九”, “两江闽浙”“十之二三”, “河洛以北”“万不得一”。据此我们就不难归纳出其特点或现象了:近代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 (或南北发展不平衡, 或南方先进于北方) ;人们对近代工业的认识不一。

2.选取适当的参照对象, 回归所学知识, 针对材料的可比项进行逐一的比较。特点是表示事物独特的地方。要找出事物独特的地方, 就要经过一番比较。通过比较, 突出新旧历史事物的不同, 中外历史事件的不同。突出人类文明进程是从落后迈向先进的过程。如2008海南高考第28题, 材料提供一个“大事年表” (略) , 问:与欧盟相比, 东盟有哪些特点? (5分)

解题思路:即使题目没有“与欧盟比较”的提示, 最终也要回归到以欧盟为参照来进行逐一的比较。因为欧盟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中最为成功的, 具有代表性, 能反映当前世界经济区域化发展的趋势, 也反映了命题者的用意要以一题达到考多题的目的。依据“大事年表”可以看出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容:成员国的组成、合作领域和合作层次水平等。再联想到所学知识:欧盟的成员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是政治经济联盟, 合作领域包括经济 (先) 政治 (后) , 一体化程度最高。由此, 根据材料的分析, 再通过对比后, 可归纳出东盟的特点:成员国都是发展中国家;成员国社会制度不同;合作领域是先政治后经济;政治目标是地区稳定;经济一体化水平低。

所以在做“特点”题时, 考生往往要带着比较的眼光去分析思考问题, 要回归课本或迁移到所学知识中, 还可以联想迁移到历史事物相关的特点来表述。就如谈到“近代中国民主共和历程中的特点”时, 要引导学生联想“法国民主共和艰难曲折”的特点一样。

三、常见的答题思路、答案组成的分析方法和归类整理

历史问题的“特点”反映在材料中, 必定是通过材料的分析, 联系所学知识, 概括和归纳出来。表面上, 答案的表述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和灵活性, 但答题的思路和答案组成的分析通常会有一定的方向或规律可循。下面提供一些常见的答题思路或答案组成的分析方法, 虽不够全面, 但有的却是答题时必不可少的。在作答“特点”题时, 师生可以进行适当的参考。

1.从阶级本质、社会制度、阶级差异上分析:措施和制度, 是哪个阶级推行或建立的, 目的是维护或巩固的哪个阶级的利益和统治。如古希腊的民主是奴隶制的直接民主, 近代西方的民主是资产阶级的代议制民主, 新中国的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型的民主。还有就是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去分析, 其目的和方式就不同, 对事物的认识也必然有差异, 如能否发动人民群众和解决广大民众的土地问题, 能否彻底地进行反帝反封建, 对新事物是接受或排斥, 是改革还是革命, 等等。如2010、2012年天津高考等有体现。

2.从政府的具体政策、具体制度和立法层面上分析:如重农抑商或重商主义, 国家干预或自由放任, 政府是否重视, 有何措施体现等。具体政策和制度是什么?是否符合本国的国情, 有没有立法或法律的保障, 成立什么机构来领导和组织实施, 活动是自发的还是政府组织的, 等等。

3.从出现的新现象、新局面上分析:结合时代特征考察, 如现代化中的工业化、民主化的开端或发展到什么阶段, 改革开放新局面的出现, 等等。如资本主义经济形式, 有萌芽时期的手工工场到工厂制再到垄断组织的出现, 垄断又由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到初步发展, 到进一步发展, 萎缩, 破产到新的春天, 等等。新中国经济体制, 如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等。“向西方学习”等中国近代各时期各种具体的新思想的出现, 西方各时期出现的各类新思想, 等等。还有新型社会制度的建立 (社会的转型) 等。2010年陕西高考等有所体现。

4.从各种政治经济力量和思想成分的对比或比重上分析:谁是主导、主体、主流。主次地位如何, 或绝对优势和附属各是什么、占统治地位的是什么。前提、基础、核心和原则是什么等。2009年全国卷、宁夏高考卷, 2010年福建、陕西高考卷等有所体现。

5.从动态发展的过程来分析:表述时要体现各时期历史事物或现象的阶段牲特征。如历史事物的性质有没有发生变化。时间有早晚、先后的顺序, 到何时结束, 持续的时间长或短。地点往往从地理位置上表述:发生或重心是在哪个区域, 是中国的东西南北中的哪个方位, 如在古代中国经常会突出北方或南方经济的发展, 近代中国的东南沿海, 等等。是长江黄河的南方还是北方, 边疆地区或在少数民族地区, 沿海还是在内地, 城市还是在农村, 整体还是局部。规模来说是否有从小到大、从无到有、由盛及衰或相反。速度是先增后减或先减后增, 发展速度的快慢程度, 等等。部门结构是单一还是合理, 工业体系完整与否, 发展范围广或窄, 国内国外市场的开拓, 等等。2009年全国卷、宁夏高考卷, 2010年四川、山东、全国卷, 2011年天津卷等有所体现。

6.从民族关系上分析:可以从中西方文化的关系, 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关系, 西方侵略的影响等方面来分析:是否有借鉴学习与融合交流或冲突与排斥的方面。如近代史上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与近代西方文化就有并存且学习西方的一面, 又有冲突甚至抵制的一面。新文化运动有对中西方文化有全盘肯定或否定的看法。近代中国的许多现象还具有半殖民地化的特征。向西方学习具有渐进性, 有选择有侧重地学习, 不断深入的层次性, 学习时“本”“体”、前提与“用”各是什么?有否保留本民族特色, 或保留封建专制制度。或思想文化上有否与时俱进、实事求是, 与国情相结合或创新的特点, 等等。2010年天津、四川、山东、全国卷等有所体现。

7.从方式上去分析:和平方式或暴力方式, 温和或强制手段, 改革或革命、和平崛起或对外扩张, 等等。如2011年天津高考卷。摇

8.从表述的语言上看, 经常有用“什么性”的表述:有封建性、人民性、阶级性、妥协性、软弱性、依赖性、主动性、被动性、盲目性、空想性、屈辱性、爱国性、民族性、积极性、进步性、爱国性、反动性、自发性、曲折性、短暂性、艰巨性、多样性、复杂性、系统性、自发性、自愿性、组织性、原则性、灵活性、落后性、分散性、保守性、封闭性、自给自足性、绝对性、局限性、渐进性、广泛性、普遍性、继承性、适用性、民主性、层次性、不平等性、不平衡性、持久性、科学性、计划性、目的性、创造性等。2009年宁夏卷、2010年安徽卷等有所体现。 (3) 5∶40 18∶48 5∶39 18∶49

当然, 答题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总之, 紧扣材料的有效信息, 从各要素出发, 分清其归属方面, 适当地参考上述的思路和表述方式, 相信对答题会有所帮助。

四、建议

1.帮助考生树立解题的信心, 克服惧怕的心理。让考生相信:虽然此类题型难度大, 答案一定是在考生的能力许可范围内出现的。总归有答案, 而且答案就藏于材料和所学的知识中, 只要掌握基本的方法和遵循一定的原则, 问题就能迎刃有余。

2.立足课堂, 养成科学的阅读习惯和方法, 学会准确地提取有效信息, 调动迁移所学知识, 多引导分析和比较相关联的历史事物。深入挖掘各历史知识的要素, 培养分析概括归纳的基本能力, 多进行限时的专题训练, 有针对性地提高解答此类问题的能力。

3.注重平时的知识储备, 熟悉各时期的阶段特征。勤积累, 多反思, 善联系, 用比较的眼光、研究的观点去进行理解性的学习, 改变单一的死记硬背和把相关的历史知识隔裂开来的学习习惯。

上一篇:对地质找矿钻探设备现场管理工作的探讨下一篇:二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计划.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