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精选16篇)
1.浅谈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一
浅谈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摘 要: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由此可以看出,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将学生培养成知识型人才,更要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摆在教学改革面前的重要问题。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如何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创新意识;学生;教学改革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为了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课学习成绩,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常常将思想品德课教学置于以升学为目的的僵化教学轨道上。在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将基础知识传授贯穿于整个课堂中,常常采取“课堂上空讲大道理,课下学生识记要点”的方式进行思想品德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学到的只是一些教条内容,不知道这些内容在生活中有何用处,如何使用,甚至有些?W生在长期的学习中会产生这样一种误解:思想品德课中的知识与现实相矛盾,所学到的知识无任何用处,只需要对知识点死记硬背就可以了,无需做过多探析。这种思想品德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知识型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的不仅是知识型人才,更是创新型人才。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向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提出了挑战。因此,我们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进行改革,在教学活动开展中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将创新意识培养落实在教学的点点滴滴。
一、创新教学模式,改进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在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只凭着“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就可以将基础的知识内容“满堂灌”给学生,在这种“说教式”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宰对学生发布命
令,学生只需要端端正正地坐在课堂上,将教师讲解的内容一一识记即可,无需做过多的探究。加之,一些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习惯于按照教材内容照本宣科,讲一些高大上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学生常常在课上听得云里雾里,不知教师在讲些什么,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逐渐消退。如此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吗?答案是否定的。那我们要怎样改善这种教学现状呢?我认为,首要的任务就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当前的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中,有很多极具开放性的教学形式值得我们借鉴,如“参与式”“讨论式”“启发式”等,这些教学形式都注重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组织中,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因此,我们在开展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时候,不妨根据自己教学内容的需求采用诸如此类的教学形式,这样不仅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自由的进行自我表达的课堂氛围,还可以拉近师生关系,塑造师生之间多样、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境,进而提高知识探究的兴趣,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比如,在进行“保护环境”这一内容的教学时,为了能呈现一个具有探究性的情境,我常常会利用小实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1)课前准备一杯纯净水,一节废电池。当学生看到我拿着这些东西进入课堂的时候,纷纷猜想这节课要做什么,探究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2)教学伊始,在学生期盼的目光中,我将电池放到水里,并提出问题:这杯水被污染了吗?学生议论纷纷,整个课堂氛围很活跃;(3)随之问学生如何检验这杯水是否被污染,并允许学生动手操作,学生的探究兴趣愈加浓厚,有的提出用检测仪检测,有的提出看小鱼能否生存……(4)在学生情绪被完全调动的时候提出本节课的教学主题:保护环境,并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身边的环境污染,谈一谈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环境。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知识探究兴趣,营造自由的课堂氛围,还可以在课堂讨论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打下基础。
二、创新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巧设疑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哲学家波普尔认为:“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观察,去实践。”教学实际上就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首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精心创设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才能在课堂上以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探究正是创新发展的第一步。学生在进行问题讨论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加入学生中,与学生一起交流,实现思维的碰撞,而且教师在讨论参与中也能有效地捕捉到学生的创造火花,并对其进行及时引导。
比如,教师在组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提问,一旦遇到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就要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在这样的问题引导下,学生可以自主掌握思想品德的学习方法。而且,在就“怎么做”这一问题在小组中进行讨论的时候,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在讨论式的小组活动中思维高速运转,这种方式可以使创新、发现思维得到有效训练。
2.转变学习方式,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在传统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将自己的“教”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构成因素,认为“只要自己教好,学生就能学好”,将自己的研究重点放在教法上,忽视了对学生学法的研究,使得思想品德教学成了只有“教”、没有“学”的课程。事实上,学法是教法的出发点,也是教师教学的最终归宿。新课程改革不仅倡导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发生转变,还需要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的转变。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在思想品德教学特点的基础上,严格遵守思想品德学科发展的规律,在基础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尽管初中思想品德学习方法多种多样,但我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相对其他方法来说更适合初中生的学习。所以,我在组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时候,除了向学生传授思想品德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学之外,还会在课堂教学中将具有发现、探索、研究性质的认知活动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为其未来的实践发展打下基础。
除了以上的教学方法之外,我在教学中还会将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基本内容引入课堂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在学完“维护合法权利”这一内容的时候,我会让学生谈一谈自己上当受骗的经历,然后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解决的,最后由同学们讨论应该如何解决,解决办法的提出正是学生知识结构与创造思维发展的结果。如此,不仅可以实现学以致用,还可以为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打下基础。
总之,在进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时候,我们不仅要向学生讲授基础知识,还要在知识讲解中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完善教学方法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晓荣.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2]李玉兵.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6.编辑 任 壮
2.浅谈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二
一、以生为本
在教学中要以生为本, 以生为本是一种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潜能, 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的新教学理念。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讲, 学生听, 教师往往主宰教育活动一切, 学生只能是被动地学, 只能盲从教师、教材, 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冲破了传统的师道尊严, 要求教师转变观念, 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为本, 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教师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 教师的主体作用是主导, 教师的讲授、示范、指导, 仅仅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引导。人人都是创造之人, 在学生求知和探索的曲折人生路上, 教师就是点燃学生身上创新精神火花的火把。
二、创新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 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创设创新情境, 构建民主、宽松、和谐的创新氛围,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 为学生主动创新制造机会, 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与情感, 让学生主动创新、乐于创新。
例如, 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 先回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并有意渗透转化的思想, 然后让大家想一想谁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 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比一比谁的方法最新颖、独特、有创造性。学生们在这样的情境中创新, 边思考、边讨论、边操作, 得出了多种推导方法。
这样, 改变传统一问一答的形式, 使问题更具开放性, 加大思维难度, 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同时使学生在提问、答题的交流中提升了思辨能力。
三、鼓励学生大胆求异
新课改数学教材增加了各种形式的开放题, 这些开放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对问题作出解释, 更注重的是学生解答的过程, 真正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途径。因此, 教师应不断地给学生创设能激发探究兴趣的学习情境, 选用一些既有一定的难度, 又为大多数学生所能接受的问题, 启发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去思考, 鼓励学生不拘于一家之言, 大胆求异, 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例如, 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时, 教师可出示题目:“用一根长48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体, 长是6厘米, 宽是3厘米, 高是几厘米?”学生一般有两种算法: (48-6×4-3×4) ÷4=3 (厘米) 或[48- (6+3) ×4]÷4=3 (厘米) , 通过引导, 学生又想出新解法, 48÷4-6-3=3 (厘米) , 并能说出每个长方体各有4条长、宽、高, 根据这一特点也可以把它们分为4组, 每一组里面各有一条长、宽和高。
还可以把这道题拓展为:“还可以围成长是 () 厘米, 宽是 () 厘米, 高是 () 厘米的长方体?”“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我们算出来的长、宽和高有什么规律?”等, 教师不限定答案, 对学生的想法加以肯定, 相信学生的能力, 鼓励学生大胆思考。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主动探究、学习重组应用, 从综合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四、创新评价
评价是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因此, 教师的评价也要进行创新式的改革。
1.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 评价的功能不仅仅是甄别与选拔, 而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发展的不同需求, 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2.在评价内容方面, 不仅要关注学业成绩, 还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 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进步与变化。
3.评价的方法要多种多样, 不仅有书面作业, 还有行为观察、问题研讨、研究性学习、情境测验、成长记录等。
4.对于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 不在于看学生的分数、平均分的高低, 重点要看教师的教学过程, 比如看教师的教学设计上是否有创新思想, 是否能适应时代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是否符合小学数学的发展规律, 课堂上是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方法是否运用多种方法的优化组合, 看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得是否扎实灵活等等。
5.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主要对学生实行激励性评价, 不论是课堂提问、做作业, 还是其他教学活动, 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 注意保护学生创造的火花。激励学习评价会使学生产生喜悦的情绪, 激励学生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这种体验能促进学生向激励的方向努力, 追求再一次的成功。激励性学习评价是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催化剂, 是挖掘学生潜能的有效武器。
3.浅谈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三
叶圣陶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决不是针对高智力学生,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都有机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教师要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创造力,使每个学生创造力充分发挥出,将学生培养成为创造型人才。下面结斂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想创新
数迷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便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因些,我们要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迷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迷,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让学生感知“圆”,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几只猴子骑着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轮子的自行车赛路的情景。开始让学生猜测,谁跑最快,然后媒体演示赛跑的过程。结束时,问学生为何骑圆形轮子的猴子跑第一,让学生弄清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做成圆道理,让他们感到学习数迷很有用,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趣,萌发出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乐于创新。
教学中还应联系实际解决简单问题,激发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激发得越强烈,就越能对学过的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就越能发挥学生的智慧潜能,产生创新的火花。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较为简单的实际问题,给学生以尝试、创新空间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求长(正)方体的体积”后,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把一个苹果摆在讲台上,要学生求出苹果的体积是多少?全体学生起初愣住了,而后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如果将苹果捏成橡皮泥那样捏成长(正)方体那样就好了……在老师的启示下,学生终于悟出了可以将苹果这个不规则的体积转化为规则的体积,用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盛一些水,将苹果放入,只要量出水面升起的高度,就可以算出苹果的体积。以此类推,不单苹果这个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可以计算,其他一切类似物体的体积都可以计算。
这一设计不但使学生提高了运用数学问题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习数兴趣,而且使学生思维更趋于活跃,充分激发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敢创新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迸发出创新火花。为了培养创新意识,就必须确立一种以学习和学生为教学中心的观念,创设一种尊重学生的氛围和环境,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去,变老师“教”为学生“问”。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去,敢于创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热情洋溢,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保护每个学生创新精神,诱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不同见解,挖掘教材中的潜在乐趣,变若学为乐迷。让所有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实践证明,小给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在小组学习中,优等生的才能可以得到发挥,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为学生营造了一种生动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积极进取,尝试探索,形成探求创新心理愿望,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性格特征,促进学生能够创造性地适应环境变化的创新个性品质的形成。
三、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会创新
1、动手实践
伟大的教育家孔于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在学生很想知道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思维已激活时,教师不是机械讲解,而是引志学生每人剪出两个梯形纸板(要求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当学生剪出后,教师设问:看哪个小组能利用手中的纸板,把穹们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有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当学生自说出自己的拼法后,教师设问:“你所拼成的图形的底、高和面积与其呈个梯形的底、高和面积有什么关系?根据它们之问的关系,你能否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试?各小组的同学通过观察,借助已形成的表象很快得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这种教师点拨下的学生动手自行操作、自行探按,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学生情趣盎然,自主研究活动扎实,思维得以训练,学生动手、观察、思考、协作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2、引导质疑,让学生会创新
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题的氛围,交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发责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疑问,发表新见解。如“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零?比、分数、除法间的三者关系为什么不用“等于”,而用“相当于”?为什么异分母分数中减时要先通分……问题一提出,同学们探知兴趣浓烈,思维活跃,发言就更加积极,比、分数、整数和比例间的关系就一清二楚了,同学生人主动性发挥了,好学、善学、乐学的劲头也就更足了。
3、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所谓开放性问题,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也就是答案不是唯一的。既然答案不是唯一的,就是要使学生产生尽可难多,尽可能新,甚至前所未有的独创想法, 这样的提问,激发的正是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正是想象力。它不像传统教学的提方式,一问一答,一答一个准,中提供一种可能答案,一种解决途径,要堵塞了学生的思路,桎梏了学生创新意识。在开放式的提问的推动下学生必然会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结合各方面的信息,在产生大量答案的同时,获得新奇、独特的反应,从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例如,教学“分数应用题”一课时,为了考察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教师出示这样一个问题:例1,某校组织数学夏令营活动,有24名男生报名,占已报名女生数的3/4,如果要求男妇女生人数相等,录取时该怎么办?此题可引起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思考“继续扩招男生,停招女生,使总数中的男生增加——动员未报名而条件符合的男生参加;减少女生——少录取已报名的女生;如总人数超额,同时删掉部分男女生(删时男少女多);如总人数足,同时增加男女生(增加时男多女少)。由此引出不同的解题策略,如何调节男女人数,其中有什么规律,最终就会有不同的结果。本题的讨上导学生在有限的思维空间内展开联想,教师为其提供主动探索和发现的条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诸如此类提问和要求,在概念、计算、应用题教学和练习中都可能出现。提问突出“尽可能多”、“越与众不同越好”等特点,迫使学生不满足于现状,时追求新的,别人想不到的答案和设想。久而久之,学生的想象力和智慧得到了培养,创新意识也随之逐步形成。
四、体验成功快乐,让学生有创新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欲望。创新教育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联合行动能力,并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到创造的愉快和欢乐。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中,总是要设法为学生安排“创造”的机会,并使各类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例如“20以内的进位中法和退位减法”进行到综合练习这一阶段时,让学生回忆近期学过的内容,自己编题,学生们都迫不急待地要讲出自己题目。有的说“9+4”,有的说“18—9”,教师将这些题加以整理,就成了一组完整的综合练习题。学生们计算着自己编出的题目,情绪很高。对于成绩筄差的学生,教师在重点辅导时,多给予他们一些表现的机会和多种鼓励,慢慢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使他们感觉到自身的价值。
又如:让学生自编数学小报,小报的内容可以是学生衢谈学数学的体会,平时的借例,数学趣题,也可以转载其他数学报上的文章。一般两三个同学合作完成,他们共同设计,然后分工抄写、美化。在完成一张小报编制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内容可读性、趣味性,又要考虑排版新颖、巧妙,整体效果别具一格,这一切处处渗透着创新。自编数学小报解放了孩子的大脑、双手,让学生在动脑支手中培养了合作意识、创新精神,的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并能真正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4.浅谈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四
三台县古井镇初级中学校:吴海兰
摘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种复杂非线性系统。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老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尤其应当注重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尽量鼓励他们探索问题。
关键词:创新能力;自组织;自主性;创造性思维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材的改革,“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量得重要。目前,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计划经济体制下造成的弊端表现得愈来愈明显,不少在职职工下岗,大中专毕业生找工作比较困难,就业竞争是趋激烈,各行各业普遍都在强调一种创新教育观念。在这样一个新的形势下,作为学校承担着向社会输送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者的重任,努力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其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不言而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首先,学生创新能力 的培养之所以是个复杂的过程,是根源于人的复杂性,尼科斯和普里高津认为“生物在其生态和功能方面都是自然界中创造出来的最复杂最有组织的物体”。物培养是围绕学生而展开的,作为生物属性、社会属性、思维高度统一的人是最复杂的系统。如果忽视学生的这种复杂的生命内涵,而把学生看作为一这被动接受和记忆的机器,在这种思维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必定缺乏创新,失去了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失去教育的本真。所以,首先要认识、承认学生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自组织的系统。
其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之所以是个复杂的过程,还在于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系统。课堂教学活动的多种组成要素如教师、学生、课堂、环境等决定了它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系统。复杂性科学认为每一个复杂系统都是开放的是由许多平行发生作用的“作用者”组成的网络。可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发现、培养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
本人有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在就“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几点做和体会表述如下: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一)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
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说,说得离奇,便宜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不定期,而关键在于这一间或及解决结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中,与教材内容有杨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掏空。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 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教师动用有尝试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讲解,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这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一)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求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产生于思维,耍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的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考,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二)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是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力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他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感爱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力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三)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
生活中大量的图形 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四)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 的创新兴趣。
学生一般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
家故事,像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三、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数学“思维的体操”理应成为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培养的最前没学科。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尤其应当注重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尽量鼓励他们探索问题,自己得出结论,支持他们大胆怀疑,勇于创新,不“人云亦云”不盲目从“老师说的”和“书上写的”。那第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1)注重发展学习生的观察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2)提高学生的猜想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危急。猜想是由已知原理、事实,对未知现象及其规律所做出的一种假设性的命题。(3)炼就学生的质疑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点。(4)训练学生的统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保证,思维的统摄能力,即辩证思维能力。这是学生创造力培养与形成的最高层次。
5.浅谈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五
在新时期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对于文章的写作来说,创新则是文章的生命;对于文章的阅读来说,创新则是思维的火花;对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来说,创新则是探究学习的根基,故此创新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创新”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靠后天的开发和培养的。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利用新教材,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活学生思维的创造力,是中学语文教师的义不容辞责任且必须为之的任务,由于普通中学学生(高中),阅读少视野不广阔,思维狭窄,制约着学生学习语文的质量,影响着学生的整体素质,又由于近几年中考的压力,教师的着眼点放在了提高学生的分数上,学生不能深入地探究问题,致使学生认识肤浅,,缺乏创新精神,面对当前的激烈的竞争形势,我们必须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思维:心理学认为,创新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形式。创新思维具有以下特点:敏锐性、独特性、发散性。
那么,针对农村中学,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新编的高中课本和读本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材料,也为我们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很好的训练场地。
一、选择课本和读本的内容进行想象和联想训练,培养学生的再现形象思维、创造思维及多项联想思维,训练思维的敏锐性、灵活性、独特性、开放性、流畅性、深刻性、批判性。
1、发挥想象,激发创新思维
想象:是在感知材料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或是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设想出它的具体形象的思维过程。因此说想象是新形象产生的桥梁,是创新思维形成的基础和前提。
再现形象思维的培养:形象思维是凭借表象或形象进行的思维。再现形象思维是形象思维的基本形式。而再现想象是阅读中再现形象思维的核心。我们通过作品的语言文字的示意进行想象,再现作品中的形象与景象,达到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具体做法是:1、让学生复述故事梗概。(略)2、合理想象补充和丰富想象的内容。具体做法是: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课文中美丽的景象。如:我们曾对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诗句展开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诗句中美丽的画面的训练,着力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和发散性。
创造形象思维的培养:创造形象思维是以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方式为主,它是形象思维的高级形态,它主要是通过作品的语言文字的示意进行想象,在融入读者的思想和情感,进行再创造。如学习臧克家的《老马》:总得叫大车装个够,他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他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下刻的命,他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我这样设计问题:1、诗中的“老马” 是怎样一个形象?2、你是否赞成这个形象的做法?3、请根据你的想象改写此诗为记叙文,要有创新。学生抓住“横竖不说”、“沉重地垂下”、“往心里咽”、“望望前面”这几个短语,惟妙惟肖的刻画出了老马的性格,有的学生抓住“望望前面”这一短语,进行心理刻画,表现老马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性格。
2、运用联想,启迪创新思维
联想:是由某人某事而想到相关的人或事物,由某概念而引出若干其他相关的概念的思维过程。具体训练学生由此及彼、由己及人、由人及社会的思维模式。联想是创造思维的重要因素和重要的思维途径,而想象是在联想基础上的升华。通过联想、想象的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独特性、灵活性、发散性、深刻性和批判性。联想的方式很多,现总结如下:
同一联想:由同一事物、同一概念进行的联想。如我们学过的《过万重山漫想》作者第一次穿越三峡而联想到第一个-第一次穿越三峡是在什么时候?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是谁?由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联想┄┄由此我让学生联想到所有的“第一个”的思维训练,然后让学生以“第一”为话题作文,学生写出了丰富的“第一个”,如:第一次包饺子,第一次洗衣服,第一次吃汉堡包,第一次离家求学等等;由学习苏轼的《石中山记》、欧阳修的《伶官传序》、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写作《走进苏轼》、《改革家王安石》、《我读欧阳修》等练习,使学生由联想进行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训练,从而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敏锐性和灵活性,学生为了写得好一点,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从而使学生的视野广阔了。
相似联想:由所写的人、事、物联想到与之相似的人、事、物的联想。如我们学习《孔雀东南飞》一文,由刘兰芝的爱情故事联想到《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通过两个人的爱情故事进行再现思维,使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抽象思维的再创造,学生在比较中明确了自己的独立见解,同时达到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也就是发散思维的训练的目的。
相关联想:以原来的人、事、物为起点,向外延伸联想到与原来的人、事、物相关的人、事、物的联想。如我们学习《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由刘和珍君的惨死,联想到白莽、柔石等革命志士的故事,由刘和珍君的惨死,联想到反动统治者的残暴,进行形象思维的再认识,学生在相关联想中发散思维得到了训练。
象征联想:是用所写的具体事物代替某种人或某种精神的联想。如孙犁的《荷花淀》一文,那“一望无边无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作者由“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联想到人民所铸成的反日的“铜墙铁壁”,由“粉色荷花箭”联想到“白洋淀的哨兵”,我们让学生由粉笔、橡皮、蜡烛、石子等等,进行联想,联想与之具有相似特点的人物,然后让学生写作。学生的思维由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由感知上升到理性,学生思维有了深度,就有了自己的独特性和批判性。
类比联想:由所写的人、事、物,联想到与之同类的人、事、物的联想。如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作者由尼采联想到拿来主义;我们可以由“拿来主义”联想到当今的改革开放怎样“拿来”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现代文明,联想到当今社会考试的作弊现象,从而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我们还进行了写作练习,题目为《我谈拿来主义》、《我的拿来主义》、《拿来随想》,通过课文材料,让学生思维想开去--想的远,想的深,使学生思维灵活、流畅、深刻。
对比联想:由所写的人、事、物联想到与之相反的人、事、物的联想。如《拿来主义》的作者鲁迅先生,由送去主义联想到拿来主义。我们可以由祥林嫂联想到水生嫂,通过对比联想,两个人物的性格、命运,跃然纸上。学生在一正一反的两个人物分析中,是非曲直辨明了,思维也在分析中得到了训练,这为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奠定了基础。
事理联想:由事到理的联想。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作者由邹忌的妻妾及客人对他的态度联想到齐王的治国之理。我们由水滴石穿、金石可镂等联想到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这种由形象到抽象的联想,拓展了思维的深度,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深刻性。
二、选择课本和读本的内容进行逆向思维、同向思维、多向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开放性、灵活性和流畅性。
1、同向思维的培养:
同向思维:即循着问题的方向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同向思维是创新思维最基本的思维方式,也是最低级的思维方式,其重点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延展性。这种思维的训练首先要把握好文章的主题,因为进行同向思维训练是在保留原意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认真阅读教材,并能领会教师设置问题的关键内容,使学生沿着教师设想的问题去思考、去分析、去解决。
我们在学习每一篇课文和读本时,可以这样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是怎样写的?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如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药》一文,可以这样设计:鲁迅先生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文章情节是怎么展开的?为什么要采用明线和暗线交织的写法?明线暗线又是怎样交织的?又如学习杰克﹒伦敦的《警察与赞美诗》一文,可以这样设计:为什么苏比想尽办法极想入狱的时候却不能入狱,当他听到赞美诗的时候,不想入狱反而入狱了呢?他是怎样入狱的?作者到底要揭示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重点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从而训练创新思维发散性之流畅性的特点,使学生形成不论做什么都
2、逆向思维的培养:
逆向思维:是指从某个已知意义的相对位置去认识、研究和提出一个相反意义的思维方式。它是创新思维最重要的思维形式。其重点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特性。针对这种思维训练,我们可以这样提出问题:如果不这样,那会是怎样?把学生的思维引入事情的反方面。如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祝福》一文,可以这样设计:如果祥林嫂的阿毛没有被狼吃掉,或者贺老六没有病死,祥林嫂的命运会是怎样?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否有原来那么深刻?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重点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独特性和发散性的特点,改变学生习惯的思维定势,使学生形成不论做什么都应该有独立、灵活的思维模式。
3、多向思维的培养:
多向思维:即从多角度、多方向、多方面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它是创新思维发散性的具体体现。多角度、多方向、多方面思考问题,关键是看能否打破思维的定势,敏捷而灵活的思考问题,在问题面前,人们往往习惯于凭借自己的经验模式看问题,要想使学生的思维发散开来,就必须锻炼他们思维的敏锐性和灵活性,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多角度、多方向、多方面看问题。针对这种思维训练,我们可以这样提出 “假如既这样,又那样”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拓展开来。如我们学习《智取生辰纲》一文,可以这样设计:假如你是杨志,你应该怎样做?同学们在回答这个问题时,首先他考虑的是吸收杨志的优点改正他的缺点,其次是根据当前的形势怎样做的问题。又如在《祝福》一文中,对祥林嫂捐门槛一事的再认识:祥林嫂捐门槛一事是反映了她的封建迷信思想,但是她捐门槛的目的是为了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使学生思维形成多角度、多层面的思维模式。
实践证明,学生蕴藏着极大的创新潜质,关键看我们的教师如何在教材和读本有效的阅读范围内开掘学生思维,燃起学生的创新的思维火花,从而创造出智慧的火焰。经过几年的努力,自己的以新教材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研究,取得了初步的进展,学生的思维已经有了深度和广度,而且很具有批判性、深刻性,已表现出较高创新的能力,这使我十分欣慰。但是由于研究的还不够深入,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卫灿金 《语文思维培育学 .9
何名申《创新思维修炼》 .5
作者邮箱: lingzhi63@sohu.com
6.浅谈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六
21世纪的竞争在于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在于教育。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不仅关系到教学的质量,而且关系到21世纪人才的培养。数学被称为“思维的体操”,最适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挖掘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成为数学教改的重要课题。综合本人的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更新教育观念,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观念过分强调师道尊严以及单调机械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而创新教育强调的是民主、平等与和谐的师生关系,教会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创造性地学习,培养的是创造性、开拓性的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就必须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
人的感情有迁移功能,特别是小学生更为强烈,学生如果对你有感情,就特别喜欢你所教的学科,就乐意学习你所教的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要面向全体营造师生民主、平等、融洽的课堂氛围,和学生建立和谐、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让每个学生心里都有老师这个大朋友的位置。例如教学中,我经常和学生共同讨论疑难问题,对任何问题都不是自作判断,总要和学生共同商量,共同找出答案。提问题时,我尽量用“你能和老师一起想吗?”你的想法和老师的一样吗?”“老师请你帮帮忙”“你愿意动脑筋替老师想出个好办法吗?”等等,这样,教师对每个学生都倾注了满腔的爱,同时营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都有一种轻松感,这样学生焕发出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去探求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创新学习的过程;课堂的主导活动是学生的活动,教师的活动则作为一种辅助,融于学生的各项活动中。
事实上,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蕴藏着自己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强烈欲望,蕴藏着广泛的好奇心、强烈的求知欲和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关键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转化为主动探索知识和新问题的学习行为。因此,教师不能置学生于不顾,“独霸”讲台,要努力创造促使学生主动探索的教学情景,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探求规律的机会,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
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用故事导入新课:“小明今年12岁,已经过了12年生日;爸爸今年37岁,只过了9个生日。小明问爸爸:‘你过的生日为什么比我还少?’爸爸笑着不回答,让小明自己想。小明想了很长时间也没想出为什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们一个个直摇头,这时我抓住时机:“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吗?”从而导人新课。这样的导课方法,新颖恰当,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这就唤起了学生创新的意识,使学生产生了创新的欲望。
三、激发动机,培养兴趣
(1)利用教材中的新奇因素,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人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而少年儿童好奇心更为强烈,不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应针对学生心理特点对教学方法加以改进,使每个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来。如:“年、月、日的认识时”,教师可让学生举例哪些年份是闰年、哪些年份是平年。随后教师让学生做小考官报出年份,教师判断它是闰年还是平年。这样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跃跃欲试。从而为孩子学习提供了最佳心理准备。
(2)让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学生的学习是认识和情感的结合。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成功的喜悦感能更好地促使学生去学习去探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并根据学生的各种差异来训练学生,让学生在现有的知识水平上突破自己。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做法:对于综合性比较强、比较灵活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来回答;对于一般性的问题可以请学习中等的同学来回答。这样所回答的问题与学生的能力相符,回答问题的正确率也会随之提高,学生也因此获得成就感,学习数学的兴趣很自然的就提高了。在?笛а?习的过程中,学生一旦有了进步或开始独立的思考问题,教师应给予学生及时的支持与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教学内容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如鼓励学生自己出题、改题,小组与小组之间相互考查和评议等方法来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质疑问难,参与教学,实践操作,培养创新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能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创新。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动手、动脑、动口,亲自操作感知,就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在动脑中形成鲜明的知觉表象,有助于他们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加强数学问题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时,我强调底乘高必须“除以2”,这时一个学生举手问:“为什么必须除“2呢?”此时,我如果对学生说:课本没有介绍这些,等以后学习了就明白,这样效果很差,这位同学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学习。这时,我抓住学生的这个亮点,首先让学生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一拼、摆一
摆,再量一量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的关系,然后再让学生用一个平行四边形,折一折、剪一剪,通过想一想,再说明为什么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里必须“除以2”,同时引导他们怎样推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既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获取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又保护了学生质疑的积极性,激发创新欲望,同时,也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7.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 篇七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意识
长期以来, 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传递已有的知识经验, 这种状况在社会变革、知识更新速度缓慢的时期较为适用, 而在科技信息日新月异、文化变革风起云涌的今天却不怎么适宜了, 如何将已有知识经验的传递与学生自身的独立探究紧密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经被列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开展创新教育, 培养创新精神, 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成为世界教育现代化的一种潮流。作为中职语文教师更应该与时俱进, 加强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效果, 注重对学生全面素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把学习热情、探究欲望和创新精神放在培养学生的首位, 要“情感领先、能力跟进、知识殿后”, 将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适应市场, 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在中职院校的语文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通过创设情景,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以改变学习方式为突破口, 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课本身带有模糊性、多义性、大至文章主旨、段落理解, 小至某一句话、某个词语的含义都可能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难以作出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 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思维的碰撞中完成对作品的理解并产生独特的感悟, 而不是过分强调标准化答案。例如:学习《汉魏诗三首》等古诗时, 让学生把自己对这些诗的意境的理解画出来, 或者用与诗歌意境相符的音乐来表现。同学们热情高涨, 摩拳擦掌, 各显神通。为了准确表达自己的独特感悟, 他们有的创作了题画诗, 有的借用电脑技术剪辑合成自己的作品, 有的选用优美的音乐, 有的还自发组合把音乐与诗与画合起来, 共同演绎对诗歌的理解。学习方式的改变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制作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完成了对作品的理解, 培养了学生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从而培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事实上实践的结果是形成了学习古诗的高潮, 可谓一举多得。同样我们把这种创设情景的方法用在散文的学习上也是事半功倍。如阅读《长江三峡》, 让学生在长江三峡的“MTV”中完成情景交融手法的理解。
作文教学中尤其需要情景的创设。传统教学总以写作方法的指导为先, 虽然老师讲得头头是道、清清楚楚, 学生听得明明白白, 可是写时还是咬着笔头想半天, 胡乱涂鸦交上来, 渐渐的学生的作文几乎也成了假话、假感想、假故事的大全, 编着同样的故事, 只是换上不同的时间、地点、人物, 没有体现出学生对世界的独特理解。真正的写作是极具个性化的, 即使是观点相同, 也会因为个体的不同, 呈现完全不同的语言表达。写作是语文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 是个人语文水平的最高级的表现形式, 其能力的形成不可能只通过写作方法的指导而获得, 所以写作教学首要解决的是学生的惧怕心理, 而写作情景的创造就可以解决惧怕心理。教学中可以用精心设计的导语, 引学生进入自己熟悉的领域, 也可以用富于情感的话使学生动情起来, 所谓“情发于动而言于辞”, 下笔千言的情势造好了, 何愁写不出, 何愁写不好呢?还可以向学生提供有声材料, 直接带学生进入情景, 学生通过提供的材料和已有的经验把自己对事物的理解真实、准确的表达出来。
二、通过求异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语文教材的编写总是根据某一共同特点把不同的文章组合在一个单元。相同点写在单元说明上, 所以同中求异就成了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 因为同中求异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巩固知识加深理解, 从而得出有独创的见解。学生的见解反过来启发老师, 师生在心灵互动中共同探索课文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如《鸿门宴》、《〈指南录〉后序》、《挥手之间》之类的文章, 同是谈判, 引导学生找它们的不同之处。学生觉得把如此时空反差很大的文章进行比较很不可思议, 但同时又觉得非常有趣, 于是展开热烈讨论, 经过归纳得出了很有见地的结论。从军事形势来看, 楚汉相比, 楚强汉弱;元与南宋, 元强宋弱;国共相比, 国民党强于共产党。而从谈判结果看, 有的强者占了主动地位, 有的弱者占了主动地位, 胜负之所以打破常规是因为谈判核心人物的表现不同决定了胜败。刘邦因谋取霸业, 在惊心动魄的谈判中随机应变, 善于采纳意见, 终于化被动为主动, 胜利出逃, 从而奠定胜局;文天祥国难当头挺身而出, 深入虎穴去谈判, 虽“慷慨激昂”, 却因国家腐败而沦为阶下囚;毛泽东不畏风险, 身负国家前途之任, 去重庆谈判, 从容大度而又有理有节从而完成使命。对他们的评价分别可用刘邦“可喜可鄙”;文天祥“可敬可叹”;毛泽东“可歌可泣”。比较三者的成败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刘邦的成功除自身优势外, 项羽性格上的弱点和政治上的“近视”促成了刘邦的成功;毛泽东的成功除了他的大智大勇, 又有百万大军作依靠;而文天祥的不幸是因为宋朝腐败, 它的灭亡是情理之中, 文天祥个人怎能逆转“潮流”。通过这样学习不仅对三篇文章有了更深的理解, 也掌握了比较的方法。古今中外, 无可不比。在求异中大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客观上提供了学生创新的平台, 所以说求异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三、通过举一反三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8.浅谈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八
一、巧设问题激创新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必须凭借课文,紧扣语言,挖掘教材中分布广泛的创新因素,巧设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课堂提问要讲究提问的艺术。教师的问题提的好,就像—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此,教师的提问要富有创新精神,要千方百计地考虑如何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1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兴趣色彩,而且这种兴趣往往又是不稳定的,不持久的,这就需要教师设计新颖的问题,随时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月光曲》中,当贝多芬弹完一曲后,盲姑娘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却又弹了一曲。“贝多芬没有回答”这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句子。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句子,设计了一个开发性的问题:“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引导学生思考。学生设想了多种可能:(1)贝多芬默认了。(2)贝多芬谦虚。(3)贝多芬怕人知道,会有很多人来看他。学生的这些设想都有可能性和合理性。这样的问题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2问题有利于展开学生想象的翅膀。
想象是创造的先导;是从模仿到创造的阶梯。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指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有意识地巧设问题,为学生想象的驰骋提供广阔的天地。例如:在初读《草原》之后,我让学生把第一自然段和插图相结合,想想草原美丽的景色,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3问题有利于进发求异的火花。
求异思维就是标新立异,是对思维定势的否定。求异是儿童的天赋,他们乐于表现得与别人不同。因此,课堂上教师的提问应使学生突破常规的禁锢,如《凡卡》的教学,我引导学生广开思路,说一说:“作者为什么用凡卡的梦作结尾?”学生纷纷发言:“因为凡卡的信没有邮票,也没有写清地址,爷爷是收不到的。只有在梦里才能和爷爷团聚。”“用梦作结尾。说明了凡卡要回到爷爷身边只是一个梦,永远也实现不了。”……然后让学生比一比,看哪种说法最合理。这样的提问,既鼓励求异,又重视求佳,可大大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二、精编试题启创新
试题设计是语文考查的核心环节,其结果既是考查目标的具体体现,又是考察凭借的测量工具,要充分发挥它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引导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设计试题要有开放性,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思维和想象空间,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1编制有广阔发挥空间的练习
思维训练的开发,有利于对“全脑”的开发。可以加强右脑空间思维,形象思维的训练。例如,教学《火烧云》一课以后,我让学生生动体验课文插图,展开想象,描述火烧云形态的变化。
2编制答案不惟一的练习。
答案具有不确定性,非惟一结论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也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训练。例如:教学《金色的鱼钩》一课时,学到老班长牺牲这一段,编制“面对老班长的牺牲。我想说……”的说话练习。
3编制创新性的课外实践练习。
创新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心理能力,创造力要靠教育和实践来挖掘。放手让学生创办自己的报刊、广播站、少儿剧团(课本剧)主动充当小编辑、小记者、小演员的角色,使他们能够独立地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小社会”服务,发挥主人翁精神。通过实践,学生自己的报刊《幼苗》多次在学校的橱窗内展出。这种获得成功后的成就感为不断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长期坚持练习,一定会形成创新能力。
三、情境氛围熏创新
创新是指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愿望与态度,它需要人们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去激励和推动,它需要创设富有创造性的气氛。课堂上,教师应努力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以保证学生智力和非智力的创造因子都处于最活跃状态,尊重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激发学生创新的环境
比如,学完《跳水》一课,我问学生:“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话音刚落,就有一个学生站起来振振有词地说:“老师,我认为那孩子的确很危险,跳水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我还有别的办法。”“是吗?说来听听。”我用惊异而又带有鼓励的语气说。“我认为孩子可以用双脚和双手分别勾在一起,倒挂在衡木上交替前移取下帽子,再按原路返回。”他充满自信地说。听了他的意见,我高兴地说:“你的想法很有新意,而且你这种大胆探索的精神值得老师和学生的学习。”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分析孩子当时的心理情况,体力情况讨论比较哪种办法更合理。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孩子当时吓呆了,反应迟钝,只能听从指挥,不会想到别的办法。所以,跳水是最合理、最安全的办法。在这富有创造性的气氛中,怎么能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上述是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一些具体做法,通过几年的摸索实践,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然而。提高创新能办的途径、方法很多,仅仅依靠小学语文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始终贯穿创新教育,才能真正使儿童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9.浅谈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九
鲜渡第一中心学校邓林
经济转型时期的来临需要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人才来源于教育。但遗憾的是,在以应试为目的的传统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所谓人才普遍存在有知识没能力,思维定势,缺乏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根本不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传统教育模式成了现代教育的一大弊病。因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教师“一言堂”的现状,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学生交往与合作的能力,数学作为一门富有创新内涵的科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课,在其教学课程中进行对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结合教学实际,我认为要做到:
一、自主创新型教育需要新型教师
无论是在数学中还是在其他学科的教学课程中,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为目的的素质教育能否顺利实施,教师自身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是基础。教师自身必须从传统教育模式转变到创新型教育模式,必须适应创新型教育的新思想。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师生关系,一方面教师处在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的成绩的评判者:另一方面学生成绩高低和教师工作好坏的简单等价,使得有些教师急功近利,追求教学的短期效果。因此传统的数学课堂上教师缺少对学生的态度、兴趣以及个体差异的关注,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的学习方式单
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获取知识的机会,严重阻碍了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新型的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教师自身必须加强修养,适应新型教育的要求。
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学习氛围
经常有家长对老师说:“孩子要是不听话,你就替我好好管教他”,虽说“严师出高徒”,但是严也要配合爱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他们是一个统一体,不可分离。学生天性好动,没有规章纪律的约束是不行的,但是也不能过分的严格,否则只会看到学生胆怯或是反叛的眼神,扼杀他们的天真和个性。作为老师,应该营造一种平等和谐,民主友好的教学氛围,要努力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并帮助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信念。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都要认真对待,不能心不在焉,敷衍了事,对成绩落后的学生要进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经常参加他们的讨论,倾听他们可爱的意见,鼓励他们敢想、敢说、敢做,是学生形成勇于独立思考,发表见解,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对有独到见解的要大力表杨,错误的则不直接否定,草率批评。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错误时,要自我检讨,并且教导他们要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他们成为好朋友,营造一个宽松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学习环境,对以后的教学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发展他们的自主创新潜力。
三、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
数学作为培养学生分析、计算和逻辑推理能力的一门课程,应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数学比较抽象,有些数学知识难以理解,有些数学技能也不容易掌握,因此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畏惧,厌学情绪。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认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特点来设置教学方案,有意识的创设一些对学生来说需要开辟的新路,才能消除困惑的问题情境,把数字符号,抽象的概念公式变成实用性,愉悦性的材料,时时处处引发学生的好奇、兴趣、疑问等情绪,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应留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地去学,改变过去教学中只注重灌输而忽略学生知识形成过程和能力发展所需要的环境条件的做法。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年龄特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把学生推上学习主人的地位。要鼓励学生对同一知识要从不同角度发掘新的思路,新的见解,对例题,习题进行变化条件,拓展加深,进行一题多思,一题多解等手段启发学生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使学生的思维从单一性向多维发展,真正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他们真正融入到教学中去,体会数学中的乐趣,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而兴趣和发散思维模式都是激起创造力的必要条件。
10.浅谈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十
双柏县独田中心学校
李怡华
摘 要: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窗口, 是作文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 指导学生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 抓住事物的特点, 深化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老师要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始终, 不断提高他们认识事物的深度和广度, 为提高作文质量打下扎实的基础。关键词: 作文教学;方法;观察能力;培养
观察是作文的基础, 是获取写作材料的重要手段。就观察和写作而言, 观察比写作更重要。要写好作文, 提高作文质量, 首先要学会观察。新课标强调了观察的重要性, 将观察分为“留心周围事物, 乐于书面表达, 增强习作自信心”,“培养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积累写作素材”、“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捕捉事物的特征, 力求有创意地表达”三个阶段, 对每个阶段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当前学生作文中, 写不具体, 怕作文等现象还是比较普遍。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 主要是学生不懂得怎样进行细致深入地观察,没有留心周围事物, 对周围事物没有在头脑中形成鲜明、深刻的印象。因此, 我们在作文教学中, 一定要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这是提高作文质量的基础和前提。为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观 察的意义,掌握观察方法,培养观察习惯,提高观察能力。下面就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观察是认识事物的窗口
大自然和社会中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十分丰富和复杂的, 我们要想真正了解事物、认识事物, 必须要下一番功夫, 进行认真仔细观察。写作需要观察, 但观察的目的不是为了写作, 而是在于开发智力, 陶冶情操, 认识事物。我们只有了解了事物、认识了事物, 才能获得对事物的深刻印象, 把事物写出来。一般来说, 没有细致的观察, 记叙和说明就不可能具体和深入, 也不可能形象和感人, 学生作文写得不好, 大多是观察上有问题。鲁迅说:“如果要创作, 第一须观察。”著名作家老舍说:“如果不随时注意观察, 随时记下来, 哪怕你走遍天下, 还是什么也写不出来。”由此可见, 观察对我们认识事物是很重要的。我们的学生将来无论从事自然科学研究, 还是社会科学的研究, 如果没有观察, 没有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即使实验成果摆在面前, 也往往是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 所得甚小, 写起文章来, 内容空洞, 不切实际, 与生活脱节。因此, 我们一定要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这样, 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事物, 还能使学生把作文写得更深入、更具体、更感人。
二、培养学生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师要在作文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观察事物, 指导学生细心观察和描摹生活。对观察的指导不能靠空洞的理论说教, 要把观察落到实处。在具体的指导中一定要调动学生的眼、耳、嘴、舌、手等多种感官进行细致的观察训练。做到: 用眼睛观察事物, 要把对象看得清楚、明白, 事物的远近、形状、大小、颜色、光泽、景象、表皮以及周围的情况等等都要反映得一目了然;用耳朵感知事物,不仅要能辨别出大自然和各种机器发出的声音, 还能把我们带进奇异美妙的音响世界, 给人以如闻其声, 如触其物,如临其境的感觉;用鼻子感知事物, 要能辨别出生活中千奇百怪的气味;用(舌)嘴感知事物, 能品尝出酸、甜、苦、麻、辣、咸等各种各样的滋味;用手感知事物, 要通过手的触摸能感觉出物体的冷热、软硬、质地、大小、轻重、形状等。
三、观察要展开联想和想像
观察事物的过程, 既是感知事物的过程, 也是思维事物的过程。知觉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 思维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如果在观察过程中, 不注意培养思维的能力, 不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像, 那么, 观察到的材料必然是表面的, 肤浅的, 对于事物内在的和本质的东西, 还不能深刻地认识。在观察中, 老师要指导学生从事物的某一点出发, 展开联想和想像的翅膀, 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或触景生情, 借物思人;或由点到面, 纵横延伸, 让学生联想和想像的火花从这一点辐射出去。在观察中展开联想和想像, 可以把抽象的事物化为具体的形象, 由眼前的事物联想到往日状况, 或推测出今后会是什么样子, 使学生在回忆与憧憬中加深对所观察事物的理解和认识, 丰富文章的内容, 含蓄地揭示文章的中心。在一次作文课上, 我让学生观察粉笔, 采用发散思维的方法展开联想和想像。有的学生从粉笔写字后变成粉末, 联想到它粉身碎骨不变心的精神;有的学生从它里外一身白的特点, 联想到它表里如一的精神;有的联想到白衣卫士,制造粉笔的工人及情景⋯⋯这种发散思维的联想, 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界限, 容易收到好的效果。
四、观察要抓住事物的特点
无论是自然界中的事物, 还是观察生活中的事物, 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观察中抓住事物的特点, 就是要能够观察出事物最突出, 最具特色, 与众不同的一点, 从而把它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常用方法是把两个相近或相反的事物进行对比观察, 以区别事物的不同点或相似处, 从比较中发现事物的特征, 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能反映事物的个性特点, 作文才生动、活泼。例如观察人, 要抓住人物的外貌(身材、长相、服饰、发型、神态等)、语言(为什么说, 怎么说的, 什么语气)、动作(做什么事, 怎么做的)、内心(心里的想法常常通过语言、表情等表现出来)的表现及其变化, 反映人物内心的精神世界。
五、观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掌握正确的方法
(一)观察需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观察要尊重事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教育学生观察时,一定要认真,看到什么就写什么,不能凭空乱想乱写。我组织了一次周末大扫除。要求学生在写大扫除劳动场面时要实事求是,哪个组是认真的、哪个组是马虎的、哪个组的责任区是清洁、哪个组是最清洁的、哪个同学肯干不怕脏和臭、哪个同学偷懒怕苦怕累,都要真实,结果同 学们都实事求是地写,连好朋友怕脏,也被写进了自己的作文里。
(二)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
教给学生观察方法, 得讲科学, 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观察, 效果会事半功倍。训练学生掌握观察方法, 一般有两种途径: 一是在观察实践中教给观察方法, 二是通过阅读教学, 引导学生学习他人观察事物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1)顺序观察法。观察有顺序, 表达才有条理。学生若在观察中不注意顺序, 写的作文就会杂乱无章。观察顺序一般有两种: 一是按空间变换顺序观察事物。观察者立足固定地方, 随着视线的移动, 以方位、地点为序从远到近, 从上到下或以相反的顺序, 进行定点或移动观察。如参观建筑物、景物、游览明胜古迹等。二是按时间先后顺序观察事物。场面、景物、事件等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对这类事物进行跟踪观察, 多以时间推移为顺序。如事情的变迁, 天气的变化, 植物的生长发育等。(2)重点观察法。观察不能面面俱到, 主次不分。要根据观察的目的和对象的不同, 确定观察的重点。然后对重点仔细地观察, 认真地思考, 努力捕捉观察对象所具有的特点。这是分清主、次与陪衬事物的一种方法。一般是从主到次,从大到小, 有序地观察。如《燕子》, 先观察图中间的物体, 再观察图中远处和近处的物体。主要的事物要仔细观察, 认真思考, 详细表达, 次要的一笔带过。这样有重点地观察, 思维才有主次, 表达才会有详略。(3)动静观察法。动静态是指事物处于运动变化或静止不动的状态。观察事物静止时位置、形状、大小、色彩和动态时变化活动的状况, 可以把事物观察得更全面。如《鸟的天堂》。多角度观察法。对描写的事物从不同角度, 不同的方面去观察, 可以获得事物多方面的、全面的认识, 更好地反映事物的特征。这样思维多角度, 观察多方面, 表达才能多侧面反映事物的特点。如《桂林山水》。(4)分解法。把一个复杂的事物, 复杂的动作, 分解成若干个环节去观察, 以分散难点, 化复杂为简单, 化难为易, 各个击破, 这是观察复杂事物有效的方法。如把一个复杂的动作分解成若干个单一的动作去观察, 把复杂的场景分解成若干个层次去观察, 就容易多了。如观察会场、运动场、学生做操等。
总之, 观察不仅是认识事物的窗口, 获取写作材料的重要手段, 还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和前提。老师要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始终, 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观察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上, 持之以恒,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另外,我们教师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应创造性地教,学生应创造性地学。准确把握学生的阅读心理,在自主学习和反复实践中,在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中,使语文的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 1 ] 李白坚 《快乐大作文》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2 ] 李德树, 杨庆文 《小学作文全程指导(上)》
成都出版社。
11.浅谈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十一
关键词:作文;个性;命题;评语;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3-0032-02
在崇尚个性的现代社会,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不可估量的宇宙,一个无法预测的未来。但是由于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种种弊端,不能及时发现每个孩子的兴趣所在,不能科学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潜能,造成了在一些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展示,学生的创造性无法体现。如何释放孩子们的个性,如何帮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作为语文教师,我认为语文教育可以发挥其得天独厚的作用,通过口语或者书面表达,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特征,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从作文如何体现学生个性,培养真我意识,让学生从写作中感悟语文之美、生活之美方面,谈些认识与做法。
“我手写我心”,作文本应该体现这样的属性,但从调查中发现,大多学生对作文缺少兴趣,甚至是“写文色变”。每次作文或作文考试时,很多学生迟迟不能下笔,时间有限,规定时间内就完成,匆忙草就一篇,大多是套路拘谨,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试想,我们的校园生活丰富多彩,一些新鲜有趣的事情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偏偏“视而不见,写之无物”呢?究其原因,还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的作文指导就是为了应付考试,为了追求高分,猜作文题目、作文体裁,鼓励学生背记别人的优秀段落,作文时直接“拿来主义”,允许学生脱离现实生活,胡编乱造。天长日久,学生把写作当做一件苦差事,敷衍了事,失去了兴趣,只想着如何拿分了。教书育人,其终极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真诚的人。写作在塑造学生的人生理想,引导人生追求方面是责无旁贷的。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拓宽命题外延。给学生一个自主选题的空间
“一个好的作文题目,能够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打开学生记忆的闸门,开拓学生广阔的视野,使学生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于漪老师的话很好地阐述了命题作文题目的重要性,而这个题目,很多时候又取决于老师是否熟悉学生的生活经验,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从而让学生在作文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写《我喜欢××》这样的作文时,抓住文眼“喜欢”,进而去选择身边的人,身边的事物,确定题目。学生喜欢的内容当然很多了,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稍加引导,提出注意的问题,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同学们都能完成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其中《我喜欢微笑》、《我喜欢语文》、《我喜欢家乡的天空》……这些新颖别致的题目,给了学生发挥的空间,一人一世界,一笔一片情,文章写出来,充满着学生特有的个性色彩。
二、巧架沟通桥梁。给学生一份喜爱习作的情怀
学生习作的过程,往往是探索和期望的过程的,由于受其生活阅历和认知的局限,虽经冥思苦想、千辛万苦而成的文章,还是免不了出现一些不足之处。对于这样的习作,作为老师不能用成人的眼界去要求学生,更不能用挑剔的眼光来看待,倘若一味地否定,一味地指责,那再有韧性的学生恐怕也会感到挫伤,感到失败,进而谈文色变,写文皱眉。这种情怀下,他还会“想写”吗?还有兴致写吗?这就要求我们为人师者,要充分发挥作文评语的引导作用,通过架设与学生沟通的桥梁,让学生紧皱的眉头舒展开,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张扬他们青春的个性。少一些写作技巧、语言表达方面机械训练,多一些创造性思维和积极情感的启迪。少一些千人一面、步调一致的要求,多一些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栽培。少一份指教、批评,多一份宽容、鼓励,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如何做到给学生以宽泛的思想空间,鼓励学生喜欢写作呢?面对学生用心写出的文章,从选材、语言、立意等方面去发现他们的优点,老师要把由衷的赞赏之语、欣赏之情毫不吝啬地送给学生,让学生为自己而骄傲,建立再写作的自信,学生就会抓住教师赋予的认可变成今后努力的方向。有时,学生写出的文章无论从哪个方面都看似无可取之处,但我们应该认识到肯动笔写文,有勇气把它交给老师,就说明他有学好向上的愿望,而这点士气是值得肯定、值得鼓励的。再差劲的孩子也有闪光点,同样,再糟糕的文章也有可圈可点之处,我们应该多一些耐心,让每个孩子在努力之后,都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体验到来自老师真诚的帮助。比如,—个平时总不愿意写作的学生,勉强交来作文,不仅记叙平直,篇幅还短,无滋无味,简直就是一杯白开水似的。面对这样的作文,可在他的文后写道:你叙述的这件事很真实,能表现你的真实生活,很好!但是还有很多细节部分,老师不明白,比如你遇到的那个陌生人大概多大年岁?什么发型?衣着怎样?胖瘦如何?听到他的话,你心里是怎么想的?这件事给你带来哪些影响呢?相信自己,如果你能介绍清楚上面提到的几点,你写的文章一定很棒!在这里,既有对学生的肯定,又有写作方面真诚的指导。学生从中感受到的是老师的信任、尊重,受到的是鼓励,激发的是兴趣,收获的是进步,同时也激起了再创作的欲望。
三、倡导无畏而作,给学生一片尽展个性的天地
在追求个性写作的道路上,我提倡学生无畏而写,不要总是依附于一些优秀作文的框架,要敢于突破,展现个性。学生的创新意识一旦被激发,字里行间就能闪现出耀眼的光芒。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每个人在先天素质、环境影响和后天教育的内在发展过程等方面的千差万别,必定会具备无限丰富、差异纷呈的个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罗杰斯说:“人的潜能、个性和价值是高于一切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的功能就是要助人达到他能达到的境界。”然而,放眼当下的语文课堂,作文教学往往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老师忙于传授习作技能,布置题目,学生疲于接纳应付。一个同学说了自己的看法,大家写出的文章观点都近似,缺乏灵气,众口一词。因此,教师应在作文教学中重视学生个性的存在和发展,在写作指导时不要设下多种框框去束缚学生的思维,应极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表现自我,展示个性化的写作空间。
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发挥学生的语言天赋,挖掘学生的表达潜能,是我们的作文课堂中持之以恒的目标,我们教师应该做的就是鼓励学生发现自我,坚持自我,张扬个性,在作文这片沃土上自由表达、快意抒发,尽情地领略语言文字的美好,倾心地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
12.浅谈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十二
一、渗透生存意识, 强调优胜劣汰
在教学八年级生物下册“生物的进化”时, 我让学生自由探讨生物进化的原因, 让学生从这些生物竞争现象中, 充分理解生物竞争的意义, 从而形成竞争的观念, 并从中明白优胜劣汰的道理, 形成生存的意识。例如, 在生存斗争的过程中, 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生存下去, 并且繁殖后代。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让学生对“什么是有利变异, 什么是不利变异”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有的学生说勤奋是有利变异, 懒惰是不利变异;有的学生说聪明是有利变异, 愚笨是不利变异;有的学生说个子高是有利变异, 个子矮是不利变异, 但也有学生反对这种说法, 认为个子矮是有利变异, 个子矮的人要比个子高的人更长寿 (从血液循环途径来说) ;有的学生说苗条是有利变异, 肥胖是不利变异;等等。学生的讨论很热烈。通过讨论, 学生明白了任何生物要生存下去, 必须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 适者生存, 不适者将被淘汰, 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生存意识。
二、培养学生的生存竞争意识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一些生长在贫困家庭里的孩子, 自幼经历过的磨难和困苦比较多。为了生计, 他们的父母从小就让他们学会做家务和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有些父母甚至从小就离开他们在外打工, 他们不得不从小就独立生活, 这些孩子长大后自食其力的能力都比较强, 对承受各种挫折的能力也比较强。他们多数在学校学习期间各方面都表现得比较好, 有些还非常优秀, 他们生活俭朴、勤奋好学、积极向上、永不服输, 生存竞争的能力比较强, 长大后往往都能成大器。而有一些学生, 由于自幼生活在富裕的家庭中, 从小就过着娇生惯养的生活, 形成了许多不良的坏习惯, 上初中离开了父母以后, 无法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 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一一体现出来。以11 (8) 班的一个男生为例, 这位学生头脑机灵, 但就是很懒, 什么事情都不想做, 在宿舍不搞好个人的内务卫生, 换下的衣服几天不洗, 轮到值日不做, 上课时也不认真听课, 不做笔记, 课后不做练习, 不按时交作业, 学习成绩不理想, 纪律散漫。面对这类学生, 我们应尽量从正面去引导他们:人仅仅有聪明的头脑而缺乏勤动手的能力是不够的, 聪明加勤奋才完美, 聪明但懒惰迟早会被淘汰。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竞争, 学习也需要竞争, 只有时刻竞争上游, 学习才有进步, 才能考上好的学校, 学到更多的知识。经过多次的谈心, 这位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都有了明显的变化。
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 处处充满着竞争, 有同学之间各科学习成绩的竞争, 有学校每年开展的校运会、艺术节、朗诵比赛等活动的竞争。无论在哪方面, 教师都应鼓励学生踊跃报名参加, 并努力争取获得名次。让学生明白生存竞争意识应从小培养, 只有培养自身的竞争思想, 才能使自己将来能很好地立足于社会, 才能有利于个体将来的谋生和发展。
三、培养学生的生存适应能力
“啃老族”为何越来越多?近年来, 大学生、研究生和博士生自杀现象为何频频出现?一方面是因为年轻人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足, 对物质生活要求高于现实能力;另一方面是有些人从小就养成凡事依赖父母的习惯, 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 缺乏生存适应的能力, 以及许多学校教育太过于注重单纯的知识灌输, 对学生的实际生存适应能力的培养严重弱化。我们学校是寄宿性学校, 大多数学生离开父母来到学校住宿后, 很快就能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 适应性还是很强的, 但是也有少数学生很难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 表现最为突出的是有些学生嫌学校的饭菜不好吃, 就不吃, 或偶尔吃。据调查, 有个别学生一周只在学校饭堂吃一两餐饭, 饿了就到学校的小卖部刷卡买零食或方便面吃, 而且平均每天消费几十元以上, 已经超出父母的承受能力;有些学生初中毕业后, 没有选择继续学习, 回家后又不务正业, 整天游手好闲, 好吃懒做, 没钱花便向父母要, 要不到便以刀、棍相威胁或去偷去抢。“啃老族”现象的屡屡出现, 归根结底是这些人从小被家人惯养、溺爱, 养成好逸恶劳、贪图享乐的性格, 缺乏生存竞争的意识和生存适应能力。因此, 教师不仅要把生存适应能力的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中, 还应该注意抓住教学中的点点滴滴及典型的实例, 及时把适应社会生活知识上升到适应思想的高度, 激发学生的生存适应意识。
13.浅谈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十三
(郸城县城关镇北环小学 河南 郸城 477150)
人类即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这一时代的最特色的概念,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我们的教育一样也要创新,其着力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那么小学数学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创设情境 萌发创新
小学生的求知欲的形成要经历过好奇---求知---探索三个阶段。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世界上许多重大发明和新技术的发现往往从好奇开始。牛顿的万有引力的发现离不开对苹果自由落地的好奇。陈景润的歌德巴赫猜想离不开1+2等于3的好奇。好奇心使人富有追根求源的精神。乐于深索事物的奥妙,发现其中的奇异。课堂上因此要引导学生勇于提出好奇问题。例如:在教学圆锥体体积公式时,学生在看完书后,往往对“等底等高”这个条件不太注意。这时我巧设陷阱设置悬念。学生进行倒水实验:用圆锥体容器盛满水倒入圆柱体容器。过了一会,一个小组倒了水,还没灌满;而另一小组的同学却大叫:“水溢出来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学生们议论纷纷。
二、主动探索 引发创新
荷兰文学家费赖登塔尔认为通过自身活动得到的知识与能力比旁人硬塞的理解得透彻,掌握得快。同时善于应用,一般来说,保持较长久的记忆。他还认为:发现是一种乐趣。通过“再创造”活动是小学数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例如在教圆柱体体积公式时,让学生拿出圆柱体按切、拼、旋转步骤操作,得出一般的体积公式后,我对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能不能将拼成的长方体换一个角度摆放下,你又发现了什么?这时学生们纷纷举手说出他们的发现,原来圆柱体的体积还可以用侧面积的一半乘底面半径而得。学生在认知结构更新完善中创新思维得到了很好开拓。
三、沟通纵横 激发创新
创新思维简单的说就是有创见的思维如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组合进行再创造。从而获得新异独特的有价值的新经验、新知识、新方法等创造成果。在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正向思维的同时鼓励学生从相反角度去看待和认识事物去思维。这样往往别开生面,独具一格常常导致新奇独特发现,取得突破性进展。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在掌握顺向思路的同时引导学生理解逆向思路。如“红花比黄花多4朵”让学生不改变题意说出黄花比红花少4朵、红花减少4朵和黄花一样多。
又如六一班学生数是六二班生数的11/
12、让学生说出六二班是六一班的12/
11、六一班生数和六二班的比是11:
12、六一班人数比六二班少1/12等。在平时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训练学生的集中思维同时还给学生创设较多的训练发展思维的机会,设置一些开放性习题,使学生不但善于单向思维而且习惯于多向思维发展学生求异思维。例如,在“年月日”这一内容时,教师没按课本顺序而是在介绍年月日有关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一年多少天?学生纷纷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1)31*7+30*4+28 31*7+30*4+29(2)90+91+92*2 91*2+92*2(3)31*12-4-3 30*12+7-1 等各自说出了自己的思路充分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激励成功 培育创新
14.改革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篇十四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使人和素质提高的关键,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又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而作文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到以下四个方面的做法是行之有效的。
1破戒解缚,创设氛围。传统的作文教学,老师对学生要求过严、过死,作文前读范文,讲技巧,定格式,提要求,太多的“清规戒律”,条条框框,束缚了学生的手脚,桎梏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作文千人一面,毫无生机与个性。长此以往,学生对作文便捡拾了举起,产生厌倦和畏难情绪,更何谈创新。鉴于这种情况,我主动革规破戒,解放学生,作文前只做必要引导,便使其“轻装上阵”,自由发挥,在作文课上,我尽量营造民主,愉快的课堂气氛,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只有在没有心理的环境中才思维活跃,敏捷,想象才更丰富。对学生作文之中的创新性想法要多加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才会敢想敢写,敢于创新。
2加强交流,展现自我,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表现是关键。因此,作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和空间,尽量让他们多想,多说,多做,让学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学生的表现欲得到满足,更会促进他们的表达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每次作文动笔之前,我们都可以引导学生先“说文”,主要从定题、选材、结构等方面谈自己的写作摘要重述。
在作文教学中,加强交流,合作活动,师生互动,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帮助,开拓思路,还有利于学生学会合作,学会讨论,增强整体意识,在整体中表现自我,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
3阅读观察,积累素材
学生在作文中常会遇到无话可写,无从下手的情况,这与习作素材的储备有关。视野狭窄、知识储备少,作文时思路闭塞,捉襟见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和阅读中多渠道积累素材。
其一,多读。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下有神。”通过大量阅读,不但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智慧,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学习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技巧,使学生从阅读中获取知识,从阅读中学习方法,所以发动学生多订阅《语文报》、《作文报》、《创作作文》、《作文与考试》等报刊,利用早晚读的时间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提高写作水平,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其二,多看。生活实践是学生作文素材的重要来源。鲁迅说过:“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在作文前,我们还可以有意识,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自觉地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让学生多留意身边的事物,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当学生把积累的素材和观察到的景象诉诸笔端写成一篇篇生动优美的文章时,谁又能说这不是一种创新呢?
4全程参与,分层评价。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是:命题――指导――习作――批改――评讲。在这“五步曲”中,只有“习作”是属于学生的,学生参与意识差,只要交上就“万事大吉”了。作文批发是教师的一项繁重劳动,可是往往费力不讨好,收效低。究其原因,是习作与讲评之间时间相隔大长,学生作文热情已退,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可以将作文教学程序分为六步:命题――预作――浏览――评改――改文――定评。缩小时间跨度,使环节变得紧凑,这样的做法,学生更多地参与了作文教学的全过程,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作文能力不断提高,不断创新的意识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15.浅谈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十五
高中数学人教版第二册 (上) 复习参考题八B组第2题:过抛物线y2=2px (p>0) 的焦点F的直线与抛物线相交于A、B两点, 自A、B向准线作垂线, 垂足分别为A′、B′, 求证:∠A′FB′=90°。
解 法一: (几何法) 如图,
∵|AF|=|AA′|
∴∠AFA′=∠AA′F
又∵AA′//FO
∴∠AA′F=∠A′FO
∴∠AFA′=∠A′FO,
同理可得, ∠BFB′=∠B′FO
∴∠A′FB′=90°。
法二: (向量法)
由undefined可证。
(应用习题8.5第7题结论y1y2=-p2)
法三: (斜率法)
由kFA′·kFB′=-1可证。
(此题应用习题8.5第7题结论y1y2=-p2)
法四: (余弦定理法)
undefined
通过以上训练既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 又孕育出令人拍案叫绝的奇思妙想, 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创新能力的内容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几个方面, 而创新意识是创造的前提和关键, 有了创新意识, 才能抓住创新机会, 产生创新方法, 启动创新思维, 从而获得创新成果, 即一题多变。
为此 , 上题可做如下变换:
变题1 如图, 过AB的中点M作准线l的垂线, 垂足为M′, 连接AM′、BM′ , 求证:∠AM′B=90°
解法一: (几何法) 由抛物线的定义可知:
undefined
解法二: (几何法) (由变题2的结论可得) 。其他证法类比原题其他证法。
变题2 证明A、B、M′三点在以A、B为直径的圆上;
(由变题1的法1可得)
变题3 证明:以AB为直径的圆与准线相切;且切点为M′。
法一: (几何法) (由变题2的结论可得)
法二: (几何法——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由抛物线的定义可知:
undefined
即MM1⊥l , 且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等于半径可证相切。
变题4 求准线上任一点对焦点弦视角的取值范围?
由数形结合法可知:点一定在圆上 (与M′重合) , 或圆外, 根据圆的几何知识可得视角的取值范围为:当弦不垂直x轴时undefined;当弦垂直x轴时undefined。
变题5 若把变题3中的抛物线换成椭圆或双曲线, 则以它们的焦点弦为直径的圆和它们对应准线的位置关系如何?并说明理由.
通解:由圆锥曲线的定义可知:
undefined
由圆锥曲线离心率e的取值范围, 可得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半径r的关系, 从而得如下结论:
1.椭圆:0
2.双曲线: e>1, d
3.抛物线: e=1, d=r, 以它的焦点弦为直径的圆和它对应的准线相切;
通过以上变题, 引导学生从不同形式去发现和挖掘相同的特征, 使学生的思维不再局限于某种解题模式,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考:证明以双曲线的焦点弦为直径的圆与其对应的准线相交所得的弦对的圆心角为定值。
16.浅谈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十六
【关键词】疑探 教学 问题 意识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4-0237-02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明确指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爱因斯坦说过: 学生能够提出一个问题,这比他们能够解决一个问题来得更为重要。亚里士多德也曾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提出问题,点拨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积极、愉悦的状态,这样,可以变教师问为学生想,变教师“灌”为学生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我们的学生思维惰性强,不能提出问题或者是不善于提出问题,问题意识较少或没有。对教育者来说,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疑探”紧扣了一个“疑”字和一个“探”字。“疑” 是“探”的前提。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主动思考,主动探索,所以课堂教学就应该从从疑问开始,到释疑结束。学生在不停地疑问与探索中寻找着问题的答案,在不断地思考和释疑中提高着自身的能力,在进一步地运用与拓展中丰富着自己的知识,在一次次地实践和创新中体会着学习的快乐。因此,“疑探”教学模式就是“用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好模式、好方法。
下面我针对上面的情况和自己教学的一点经验体会,谈谈在“疑探”模式下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营造氛围,使学生敢问
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和教学观,为学生大胆提问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问。因为良好课堂环境氛围的创建,有助于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焦虑情绪,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水平,释放潜能。
在教学《愚公移山》一课时,通过播放歌曲《愚公移山》创设愉快,轻松的氛围,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一时激起千层浪,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直接简单化的问题,如:“1.愚公是谁?真有其人吗?2.怎么移山?3.这么做不傻吗?”等等。趁热打铁使学生逐渐向更深远的问题迈进,如:“1.移山的意义?2.创作此神话故事的寓意?3.此神话故事寄托了古人怎样的思想?”等等。
无论学生提的问题多么肤浅,多么幼稚,甚至离题万里,也不要简单予以否定,都须给予热情鼓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引导他们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不囿于现存的“框架”,不拘泥于“标准答案”,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创设情境,使学生想问
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质疑释疑的情境,通过教师的点拨、诱导,引导学生去体会、去感悟,打破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唤起学生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困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作进一步的探究以解答问题,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新知,提高能力。如在教学纪伯伦的散文《海浪》中,开篇就问: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有的说:“我想知道纪伯伦是谁?”有的说:“我想知道他想表达什么思想?”在初读课文后,可继续追问:“初读课文后你还有什么问题想问?”有的说:“海岸和海浪是什么关系?”。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产生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
三、传授方法,使学生会问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了要让学生敢问、想问,还要让学生会问。教师应当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提问的种类。按照布卢姆目标分类法,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的提问,低层次的提问包括知识提问、理解提问、运用提问,高层次的提问包括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低层次的提问有利于知识的巩固,高层次的提问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其次,教师要适时诱导点拨,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可以在文字上、方法上、矛盾中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四、适时评价,使学生善问
古人云:“善用物者无弃物,善用人者无弃人。”只要我们教师有一双善于捕捉学生闪光点的慧眼,采取积极和欣赏的态度,拿起表扬和赞美的武器,循循善诱,悉心呵护,学生在得到老师的欣赏和赞美后,尤其是后进生,将会鼓舞信心。在九年级《出师表》一课时,生问:“诸葛亮问什么在表文中十三次提及先帝?”师可以热情洋溢的表扬到:你心真细,这是一个多么有深度的问题,值得大家探讨;你的问题也正是大家急于想知道的;你太有思想了;你真棒等赞美欣赏的语言,鼓舞其心。
如果学生的提问得不到及时的赞美和恰如其分的评价,则会丧失提问的兴趣和信心。学生提问出现问题或错误,教师不宜加以嘲笑,应肯定其大胆行为,发现其发光点。教师如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评价学生,会更好地起到传授知识、表达思想、唤醒学生潜能的作用。
五、搭建平台,使学生乐思
有人说教育是一门等待的艺术,更有人说语文教育是等待艺术中的等待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后,一定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学会等待。学生在回答问题这段时间往往是他们心理活动最活跃的时间,也是锻炼他们思维能力的大好时机,而我们如果不愿意等上几秒钟就不耐烦地打断他们的思路而急于转向另一个学生,这实在很可惜,更不用说对这些学生自信心和自尊心的损伤。提问时要把握好梯度,既不能过与简单,以致学生脱口而出,也不能过于复杂,以致学生思维断层,弄清学生回答时有哪些可能性的答案,对这些都要精心设计。针对问题的实质、难度和学生的实际,设计好问题后,还应注意提问技巧,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教师可以不断地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观察学生的行为,让学生有思考的自由。不在课堂上催促学生“想”,否则有可能把学习变成一种“表现”,学生会揣测老师希望的答案,并用尽量少的话说出来,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毫无益处。加强有效提问,给予学生思考时间,有利于打开学生的思路,活跃课堂气氛,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要使学生逐步提高提问的质量,教师还要注意适时总结,引导学生评价。首先,对学生的提问教师要表现出极大热情,不能置之不理或做简单的结论性回答。渗透给学生问就比不问强,要经常表扬敢于提问的学生。其次,建立提问记录册。在学生小组的评价中,组长专门有一项是记录组员的提问情况,每个学生记录自己提问的问题与次数,与学期的评定挂钩。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给学生主动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要处理好“放”与“收”,“提问”与“释疑”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为学生主动创新能力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浅谈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推荐阅读:
浅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09-25
浅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西宁董莉08-21
[中学化学]浅谈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08-17
浅谈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09-28
浅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08-14
浅谈在音乐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音乐09-30
浅谈在班主任工作中如何关爱学生08-11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探究式教学10-04
浅谈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