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代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的思考范文

2024-11-14

关于现代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的思考范文(11篇)

1.关于现代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的思考范文 篇一

建设与现代供电企业相适应的企业文化

南方电网公司提出建设“两型两化”(即经营型、服务型,一体化、现代化)的电力企业,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们认为: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员工的整体素质、良好的企业形象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逐渐成为企业前途和命运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为此,我们必须探索建设与现代企业相适应的企业文化,才能不断地为企业管理和经营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确立可操作的指导原则建设企业文化好范文版权所有

确立内强素质与外树形象相结合的原则。内强素质和外树形象是一对辩证的关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只有员工素质的过硬,才有服务质量的真正提高,才谈得上树立崭新的企业形象,也只有良好的形象才能展示过硬的素质。

确立文化营造与经营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企业文化是为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促进企业持续、稳步、健康发展的全新的管理理念,只有把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产生强大的生命力。

确立时代特色与独特个性相结合的原则。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获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就必须建设富有时代特色的企业文化,同时,突出企业的自身特点,这样的企业文化才有感召力和生命力。

确立重点突破与循序渐进相结合的原则。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逐步形成、积累、完善的过程,只能着眼长远、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才能有所建树。

确立领导倡导与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文化是一种经营管理文化,企业领导班子就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倡导者、组织者,另一方面,广大员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力量,需要广大员工的积极参与和生动实践。

二、提高员工综合素质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一是抓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政治素质。我们在抓思想道德建设中,充分运用新颖的形式对员工进行多渠道、多角度的宣传教育。前段时间我们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学习十六大精神《企业论坛》”。这场活动尝试采用现场讨论的形式,即提供一种新颖的学习的平台,通过主持人、嘉宾、现场观众之间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探讨、互动,加深对十六大精神的理解,并且要用十六大精神来指导供电企业进一步推进内部改革,获得发展,为社会各行各业提供充足的电力需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在论坛中,从党的十六大的意义、精髓,到供电企业和党组织、党员如何更好地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模范带头作用,从那些方面着手、怎样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供电企业如何加快发展,适应社会经济的需求;从加强电力基础建设,到农网改造;从强化经营管理,到提供优质服务。访谈细缕条析、事例直观实际,都是电力员工所从事或接触到的具体工作,较有亲切感,也更有实践指导意义。这种学习形式改变了以往政治思想教育简单说教,单向灌输的模式,也摒弃了原来那种“一人讲,众人听”,讲的人唇干舌燥,听的人昏昏欲睡的呆板形式。论坛的场面较为热烈踊跃,轻松活泼,参加者参与互动,人人都沐浴在一种学习的氛围,从而受到一次良好的教育,教育效果大大增强,进一步把全体党员和员工的思想统一到十六大精神上来,把学习的成效体现为群策群力,推动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无究力量,提高全体员工的思想道德和政治诉求的认同感,强化员工为企业发展作贡献的使命感。

二是抓学习型队伍的建设,提高文化素质。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是信息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倡导终身学习是时代的要求。我们鼓励员工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教育培训工作。这些年来,企业员工的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同时,充分发挥政研会的作用,每年都开展学习研讨活动,广泛发动有关单位、部门的同志深入学习研讨,在研讨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仅2004年这项工作就收到了20多篇有相当质量的文章,提出了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到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以及企业管理、生产经营等方面的真知灼见,值得在工作中实践。

三是抓技术比武,提高业务素质。我们将强化技能培训,实现岗位成才作为提高员工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积极开展“抄收工”“配电运行工”“线路工”等岗位技能竞赛、技能考核,有效地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

三、着力宣传南方电网公司的识别系统,脚踏实地建设好四大项目

一是“铸魂”,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灵魂,是形成全体员工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精神动力,是从意识形态的层次来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企业精神的培育,既要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本质要求,又要体现企业文化独特的精神内涵。

二是“立道”,企业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提升企业经营管理之道,要借助文化的力量,培育崭新的管理理念、经营理念、用人理念、发展理念和服务理念,形成完整的企业理念体系。

三是“塑形”,企业形象是企业经营之道和企业精神的外在表现。形象力可以转化为企业的竞争力,是一种能给企业带来收益的无形资产。我们通过服务质量的不断优化活动,体现出员工队伍的精神风貌,展现文明优美的工作环境,不断提升企业的美誉度,在社会公众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四是“固本”,企业的发展,关键在人的素质,企业文化实质也是要以人为本,这才是固企业之本的正确选择。按照上级公司的部署,积极探索创新科学合理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用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带动企业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探索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与行之有效的建设途径

一是加强宣传,培养骨干。在企业中利用宣传墙报广泛宣传,普及企业文化基本知识,宣传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发展动态,做到系统、浅显易懂,让员工都有所明白,营建企业文化氛围;培养企业文化建设骨干,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火种”,提供人才保证;建立由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具体实施的企业文化建设调研机制,了解员工的所思所想,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促使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

二是注重实践,循序渐进。首先,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纳入企业整体发展战略规划,根据社会经济环境和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完善,实行动态管理。其次,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渗透企业文化意识,体现企业文化管理理念,突出企业文化的人文管理效应,确立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的人性化管理思想,营建健康和谐、团结向上的企业氛围。在这些工作中突出“三大文化”:即“服务文化”、“安全文化”、“营销文化”。

“服务文化”就是从供电企业是服务型的运营企业这一企业特性出发,是直接面向客户的服务窗口,大力开展供电营业窗口规范化服务活动,重点对事关企业公信力和形象的优质服务承诺的兑现情况,进行跟踪监控。同时,在营业窗口开展“星级营业员”评比,并不断深化,融入新的内容。还重新调整制定新的业务流程,真正体现“始于客户需要,终于客户满意”,切实提高服务水平,树立供电企业的良好形象,真正使群众满意,政府放心,企业得益。把“优质、方便、规范、真诚”的服务方针落到实处。

“安全文化”就是从安全工作是供电企业一切工作的基础,是供电企业永恒的主题这一点出发,在广大员工中灌输安全文化理念,强化安全意识,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开展经常性的安全生产检查活动,及时发现并处理安全生产中的薄弱环节和事故隐患,使安全工作走上科学规范的轨道。近期,我们为营造“人人讲安全,人人保安全”的安全文化氛围,举办以“电力安全生产主要靠人员素质还是设备设施保障”为主题的安全生产辩论赛,通过辩手间的思想碰撞及语言交流,进一步阐明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对安全生产的认识,使“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企业安全理念深入人心。好范文版权所有

“营销文化”。营销工作是供电企业生产转化为消费的关键环节,因为从供电企业提供给社会的商品而言,由于电力商品是同质的,因此在电力商品的交易过程中唯一能够创造价值差异的就是营销。我们从营销工作是企业经营成果的集中体现这一点出发,开展营销活动。最近,我们开展“电费追收专项活动”,为完成全年的经营指标而全力冲刺,在电视、报纸上刊登《通告》,聘请追收电费律师顾问团,把欠费客户以欠费金额多少、欠费时间长短、追收难度等等分门别类,层层分解,责任落实到部门、班组,个人,运用经济、法律、服务手段,多管齐下,有理有利有节地全力追讨当年和旧欠电费,成效显著。

企业文化建设既是现代企业的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尚需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不断的实践。

2.关于现代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的思考范文 篇二

一、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必要性

(一)丰富了高职校园文化内涵

我国一些高职学校在建立校园文化的过程中缺乏自主创新意识,经常盲目照搬本科院校的文化内容,而这样的文化内容由于缺乏实践基础,很容易走入单一、狭隘的误区。高职教育作为与社会职业需求紧密相连的教育形式,其对于校园文化有着特殊的要求,而如果将企业文化中与社会相融合的那一部分引入到高职校园文化中来,则可以使学校的文化更加丰富,也更加符合客观实际。

(二)促进高职教学管理的转变

在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中,高职学校将学生视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学校则是知识的垄断者,因此,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中,学生和学校之间出现了教学管理的失衡,进而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下降。企业文化作为市场竞争的产物,其对于“服务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而高职学校如果将这种服务意识引入到校园文化中来,可以实现优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三)推动了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

高职学校虽然从人才培养目标上来看,与本科院校有着巨大的差别,但是其在校园文化上归根到底都属于教育文化内容。也就是高职学校的校园文化仍然以知识的传授为本,而企业文化则需要更多的则是实践人才。这种在人才培养上的分歧必然会影响校企合作,因此利用文化融合来弥补二者的差异,是实现校企顺利合作的基础。

二、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途径

(一)在办学理念中融入企业文化

实现技术型人才的输送是高职学校存在的主要价值,因此高职学校在办学之初就应该确定校企合作的发展方向,然后在校训、校风等文化要素中融入企业文化,从而使学校在人才培养的起步阶段就能够实现与企业的对接。例如某职业学校本着校企合作的发展方向,将校训确定为“崇德、精业、励志、求真、厚德、强技”,而这其中“德”针对的是思想层面,而“业”则指向了实践层面,通过这样的校训,可以看出高职学校对于企业文化的认可。

(二)在教学环境建设中融入企业文化

教学环境是学生潜移默化接受校园文化的场所,因此学校在环境建设中应该积极引入企业文化,进而引导学生正确、深入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例如某高职学校经常在校园广播、校园期刊、校内网上进行企业信息、企业文化、企业制度的宣传,同时利用校园文化墙,对合作企业的生产图片进行展示,从而让学生在文化渗透中了解企业文化。除此之外,该校还在建设校园实践基地时参照企业生产车间规划,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渐熟悉企业生产的流程。

(三)积极参与企业的文化实践活动

企业文化的精髓在于竞争,因此高职学校在实现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展技能竞赛等方式,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而引导学生理解企业竞争的含义;另一方面,学校应该通过与企业的联系,积极推荐学生进入到企业实践活动中,并让学生在参与企业活动的过程中切身体会企业文化。

(四)通过校企合作,搭建融合平台

前文已经提到,校企合作是高职学校实现教学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学校应该积极利用这一合作形式,搭建融合的平台,并通过校企人员的互动实现文化交流。例如高校的教师可以到企业中做理论顾问,而企业中的优秀技工可以到学校中做技术指导。这样的连接形式可以让二者在合作中完成文化的传播与融合。

三、结论

总之,高职学校的校园文化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而学生只有适应企业生产环境,接受企业文化内容,才能够形成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因此,学校在文化建设中,应该重视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并通过了解企业文化、引入企业文化、实现校企合作等方式推动文化融合的进程,以促进学校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德波.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05:193-195.

3.关于现代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的思考范文 篇三

关键词: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对接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9)11-0059-03

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文化和高职校园文化发生碰撞和交互影响是必然的,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交互渗透与交融,丰富了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使高职校园文化区别于其他高校校园文化,并体现出高职院校的职业文化特色。透视企业文化和高职校园文化的相互影响,实现企业文化和高职校园文化的互补,是当前构建特色高职校园文化,不断创新、丰富、凝练高职校园文化精神,推动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要学习和借鉴企业文化,实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结合。重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营造,注意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融,解决好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碰撞产生的积极效应,从而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快速对接。这对校园文化向企业的辐射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也对高职学生的成才立业具有深远意义。

一、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指在企业管理中,在特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得到企业员工普遍认同和贯彻执行的最基本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管理方式、用人机制、共同信念和凝聚力。其中,经营理念是企业的核心。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像一只无形的手,把员工的思想引导到实现企业的目标上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企业文化具有两种表现形式,即显性的企业文化和隐性的企业文化。

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依附在学校这一特定载体上的社会文化,是由价值观、理想追求、思维模式、道德情感等构成的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高职教育集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于一体,其文化内核是教育文化和职业文化的结合与融合。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绝大多数都具有一定的行业背景,因此,高职校园文化是依托具体的行业文化构建的,其职业文化特征十分鲜明。

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既有相似点,又有区别。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属于亚文化,都具有文化的共同属性,都具有培养人、塑造人、引导人、感染人的功能。校园文化是使命文化,原动力是一种使命感,注重过程;而企业文化是责任文化,强调责任感,更侧重于结果。校园文化是一种研究性文化,追求的是理性、品味,具有高雅、含蓄、内敛等特点;而企业文化是实践性文化,再好的文化理念,必须与生产、管理、经营的实践相结合。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中的概念,是现代企业管理的灵魂。就企业文化的本质来看,它宏观上是一种氛围、一种环境,使企业得以存在和发展,并立于不败之地。校园文化建设是以价值观念为核心,以激发和培育全体师生的责任感、创造性和团队精神,提高学校整体效率的一项基础管理工作。正是因为两种文化存在着差异性和共同点,才可以取长补短,相互衔接与融合,形成具有学校和企业相互动、相驱动、相联动的高职校园文化。

二、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对接的作用

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这对高职生的成人与成才、就业与创业具有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培养高职学生“零距离就业”的需要。目前,很多毕业生刚一上岗,不适应企业管理环境或很快就被企业淘汰,他们并非没有胜任职业岗位的知识和能力,而是由于缺乏适应企业管理和人际关系的能力素质,无法在企业的环境中找准位置,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因此,高职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还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企业,并在社会、企业中生存、发展的能力。

第二,培养高职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需要。现代企业和市场选择人才看中的不仅仅是学生拥有的文凭和技能证书,他们更看重的是其职业素养,即个人基本素质、基本职业技能以及职业精神。良好的职业素养将大大促进就业进程与成效。这种职业素养仅仅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无法形成的。要通过一定职业的文化氛围来陶冶学生,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生活中逐渐感受和了解,潜移默化地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并接受这种职业素养要求。

第三,打造特色高职院校的需要。高职院校在竞争激烈的教育市场中要求得生存并不断发展,实践表明,创建自己的办学特色是一个重要的举措。它是一所高职院校区别于其他大学的特点和核心竞争力,体现于其办学的个性化。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只有吸收优秀的企业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和企业文化进行交融与对接,才能够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百花齐放的高职校园文化。

三、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对接的主要途径

第一,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引进企业文化的元素,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以校企合作、联合办学为载体,搭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平台,做到“三个统一”,即实现培养目标同社会需求的统一、专业教学同社会实践的统一、学生学习同就业的统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每年安排专业教师分批到校企合作企业进行生产实践锻炼,使教师与企业实现“零距离”对接。参加实践的教师在教学中,把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引入课堂,更好地按照企业的综合需求,有目标地培养学生,使学生在校园就可以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定期邀请企业管理层来校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教育,甚至从一线生产单位直接调入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参与学校实训教育。同时,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进行工学交替,真正实现企业与高职院校、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企业管理理念和教育理念的有机结合,促进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融和对接。

第二,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目标,寻求两种文化的接口。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向,要求高职校园文化体现职教特色。这就要使全体师生把“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认同为高职院校的群体价值观念,并以此为核心,丰富、拓展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企业要求员工具有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具有全局意识、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强化对学生的职业定向教育,通过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形成正确的职业观。重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提供良好的校内外环境,对其进行职业性格塑造。

第三,以实践教学为桥梁。高职院校要将职业精神和企业文化教育融入实践教学环节,从而使学生在就业时赢得主动。一方面,实现校园环境的企业化,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组织实训,尽可能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相一致,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训练环境;另一方面,把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学生作为职业人去参与企业生产。

第四,以课程文化建设为亮点。高职院校课程文化建设应努力实现“三个零距离”:始终以市场需求和毕业生就业为导向,适时调整和更新专业结构与课程结构,使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与企业和社会零距离配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适时改革课程体系,使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零距离贴近;以优良的实践教学条件为支撑,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接触。

第五,以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为抓手。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模式上,不能只偏重于对学生进行书斋式的“硬管理”,必须注意汲取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文化内容,强化诸如诚信、守纪、敬业、团结等与企业文化有密切关联的教育内容,特别注意培养与企业员工相同的行为规范。同时,高职院校引进企业先进的文化理念,对学生做人的原则和做事的作风也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第六,以文化活动为平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应更多地体现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等职业文化,更好地实现与企业文化的互动和对接。一是将学生课外文化活动与企业职工的文化活动结合起来;二是有意识地将企业文化融合渗透在学生课外活动中;三是举办“企业杯”学生科技活动和专业技能竞赛,有效地融入创新意识、科技意识、市场意识等企业文化的内涵;四是经常举办企业家报告会。

总之,实现企业文化和高职校园文化的相互融合,充分发挥校企文化的聚合优势,通过优秀企业文化与具有鲜明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的最佳结合,更好地丰富校企文化蕴涵,多方面、全方位地借助企业文化理念,提升高职校园文化精神,打造校园文化精品,美化校园文化环境,努力创设和谐、健康、文明的高职校园文化氛围,从而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责任编辑:郭士琪)

参考文献:

[1] 黄文.关于建构高校和谐校园的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2006,(11).

[2] 包秀华.论企业文化对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培养的影响[J].北方经济,2006,(12).

4.关于现代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的思考范文 篇四

利润是企业生存之本,也是存在的目的。同时企业应承担其社会责任,为经济繁荣作出贡献。要追求利润,公司必须发展、兴旺————兴旺在于管理,管理关键在于文化。

一、什么是企业文化?

它是一种意识形态在企业中的体现,是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每一位员工都知道怎样去工作对公司有利,而且都能够自觉自愿地去做,时间长了便形成一种习惯、一种牢固的“观念”,并约束着自己的行为。

二、为什么要建立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工具,它使员工产生积极的思想意识,具有强大的激励作用。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使员工团结、融洽、配合默契,在员工中造成强大的凝聚力。

管理一个企业,制度建设是必要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如果没有与之相辅相成的文化建设,仅仅依靠制度来管理也是不行的,毕竟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制度是要靠人来执行。之所以经常出现制度执行不到位,管理环节理不顺的情况,关键还是对于人的管理没有到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文化服务于发展,一种优秀的文化给企业带来长久的生命力。我们要靠文化约束自己的行为,为公司发展竭尽所能。

三、在文化建设中重点提倡“德文化”

把“德”作为文化的精髓,它是企业文化的基础。“德文化”体现在员工高尚的人格上,我们要追求完美、用最高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德”能够孕育和激发员工的责任心,有了责任心、才有执行——业绩——价值。

一个人的品德可以通过勤奋、敬业、忠诚等品质来表现,员工的品德修养是外界认识企业、认知品牌的最直接途径。员工能够融入企业文化中,对待工作保持严谨认真的态度,才能保证每一种产品的高品质。

四、怎样建设企业文化?

“品正至上、塑造未来”作为至正道化的企业宗旨,我们应该树立自己的品牌,设计出符合至正道化发展的企业文化。

1、建立完善的公司管理制度,如员工手册、质量管理体系等

2、建立部门管理制度以及作业指导书等

3、工作中任何环节都要依据公司制定的流程进行操作

在建立完善以上制度及流程后,要组织员工培训、学习,使其深刻理解,体现公开、透明、民主、平等。从制度管理过渡到文化管理,清楚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怎样去做。

4、业绩考核,全员参与

5、我们公司有“先进党支部”以及“工会”等组织,还可成立“员工代表大会”,让这些组织代表先进的文化造成良好的氛围,影响公司每一位员工,使至正公司无处不体现着文化的存在。

6、公司文化应深入到实际工作中,加强宣传力度

7、规范文明礼仪行为,培养良好的品德修养

8、公司组织活动应尽可能全体参加,这样形成有效沟通、了解、信任,确定共同的目标关系

企业文化需要设计、宣传、培养,使公司所有员工真正地对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文化应与我们的工作实际相结合,这样才有生命力。企业是一个强调整体协作的团队,我们要具备良好的品行,加强沟通、相互学习,增强团队凝聚力。

公司与个人是共同体,不是对立的。我们用“公司利益=个人利益”的观念去对待工作,用文化建立共同的价值观。

在此,感谢至正公司,感谢我们的工作,它丰富了我们的阅历,锤炼了我们的人格。

附:智库

1、员工不学习,将被企业淘汰;企业不学习,将被市场淘汰

2、学习永远不嫌晚,早学一天就会早用一天、早一天产生价值

3、思考固然重要,却不能改变企业;行动才能改变企业

4、如果你不想做一件事,你一定找得到理由;如果你想做一件事,你一定找得到方法

5、锅里有东西,碗才装得满———员工与企业是生命共同体

6、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药,而由于拖延将不断滋养恐惧

7、再妙的借口,对事情本身一点作用也没有

8、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一个工作粗糙的人生活肯定也是粗糙的9、企业竞争是员工素质竞争

10、公司要有名气,团队要有士气,个人要有志气

11、拥有优良产品及服务的公司,就将拥有无限的发展机会

12、不重视小问题,有可能: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13、细心的聆听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的尊重

14、员工忠诚是企业用“心”换来的,只有企业用“心”,员工才会“安心”

15、执行力的衡量标准是按质按量完成自己的任务

李鹏

5.关于现代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的思考范文 篇五

【摘 要】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紧迫的重要任务,但它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要保持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就必须不断地完善、改进,着力发挥企业文化的渗透作用,进而达到以“文化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终目的。本文通过东风汽车公司水厂持续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具体实践,就如何进一步深化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提出了清晰的思路和操作性较强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深化 企业文化建设 方法 途径 【正 文】

有这样一种说法广为流传:“三流企业靠产品,二流企业靠营销,一流企业靠文化”。或许这种说法有失偏颇,但却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企业文化突出的战略地位。从某种角度来说,、独具特色的优秀企业文化,是不断提升企业整体实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新引擎。多年来,水厂创造性地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独具特色的精益水务文化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但距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发展要求的先进文化,使企业文化体系与管理体系有机融合,仍有较大差距。

基于这种认识,水厂在深化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重点突出了“文化强企”意识,将企业文化建设融入到企业战略发展之中,与东风公司及水厂自身发展目标同步系统推进。力求开辟一条实效性、操作性较强的文化建设之路。

一、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战略管理范畴

1、纳入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整体布局。水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方针,把企业文化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严格按照东风汽车公司统一部署,围绕“三个实践”、“五个培育”等主要工作内容,对企业文化建设进行了有序规划和积极实践。从完善组织机构、理顺运行机制入手,不断创新活动方法、拓展工作内容、融入管理环节,使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由粗到细、由浅入深。

《水厂第一个企业文化建设三年规划》实施后,已在文化管理与现代管理相结合的新的实践中,发挥出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通过各种形式的调查,全体员工对东风公司及水厂企业文化核心理念的认知度达到了90%以上,员工对企业文化理念的熟悉和理解,促进了目标文化、团队文化、精益文化、执行力文化和品牌文化的升华,使企业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不断扩大。

2、纳入水厂中期事业计划。企业战略的成功实现需要执行源动力,而执行源动力来自企业文化。将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和运营相结合,用企业核心文化理念推动企业战略和经营模式转换,从而实现企业的科学、和谐发展。2008年,我们把精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重点工作之一,纳入滚动编制的中期事业计划,并以“三注重”作为编制工作方案的前提,即注重制定详细具体的工作措施,注重建立、完善评价考核体系,注重每季度考评工作持续有效开展,重点攻克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确保既定目标的实现。

3、纳入党委KPI考核指标。提升党建工作对生产经营工作的贡献度,就必须用先进的文化促进观念的变革,以观念更新促进思路的创新。08年,我们确立了“强化培训,进一步增强职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以实际行动实践企业文化”的工作目标,旨在通过长期的宣传教育和持续的创新活动,逐步实现企业文化理念融入员工自觉行动,达到以文化促管理的目的。同时,将企业文化建设与“四好班子”建设、基层党支部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紧密结合,利用“星级班子达标”推进活动(自评)、“五好党支部”考核和“五好党员”评比等,强化了两级领导干部和党员骨干对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以身作则带动全体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宣传实践。

“三个纳入”的实施,进一步强化了全体员工,特别是两级领导班子成员对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再认识,做到思想更加重视,领导更加有力,措施更加到位,确保了企业文化建设顺畅运行。

二、突出重点、彰显特色,搭建全员主动参与的文化平台 企业文化不仅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认同和实践,更需要员工逐渐形成与企业共同的核心价值观,通过共鸣把企业价值观转化为内心的信念和持久的行动,使员工在追求个人价值的同时实现企业价值的最佳途径。而这种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艰苦的过程,为此,要抓重点、抓特色,用文化魅力为培育共同价值观搭建良好的平台。

1、深化“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我们坚持以提高干部员工文化素质教育、岗位技能培训为重点,强调“学习+激励”,促进干部员工“更聪明的工作。”今年4月,创新培训模式,与汽院管理系合作开办了“精益管理能力提升”培训班,以学校班级管理的形式,开设现代管理工具方法与应用、管理素质提升等三大模块18门课程,每月组织中层以上管理人员系统学习,加强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全面提升了干部队伍的管理、创新和执行能力。

2、构建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评价体系,查看各项工作要求是否得到落实,措施是否到位,取得的效果是否明显等等,是深化精益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措施。我们在深化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时,特别注重建立考核评价标准,并将其作为《水厂企业文化建设第二个三年规划》关键内容。08年上半年,在初步制定企业文化评价标准时,积极征求基层各支部意见和建议,特别注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最终确定了五项基本要素,即:工作规划目标齐全、建立健全企业文化工作制度、积极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活动、文化创建特色突出和规范应用VI标识,并将其纳入“五好党支部”考核细则,确保企业文化的先进性和实效性。

3、体现服务文化特质。对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样重要的窗口单位来说,服务就是发展,服务就是效益,服务就是核心竞争力。水厂结合十堰管理部“优质服务年”活动,以增强服务意识、转变服务作风、完善服务机制、打造优质服务品牌为目标,持续提升对内、对外服务水平,从完善服务承诺制、落实首问负责制,到实行责任追究制、编制《东风汽车公司水厂用户服务指南》等工作,处处体现出服务规范化、服务内容标准化。

4、展示文化魅力。要让每一位员工都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须有效地传递企业核心理念,达到“上下同心者胜”的目的。而“讲故事”是转变与加深员工价值观、理念的最好方式,借助故事的力量,促使员工正确理解企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弘扬什么、抑制什么,让员工意识到言行举止、工作态度与精益企业文化要求之间的差距。我们结合核心理念群的内容,对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进行提炼,以编辑《企业文化读本》为载体,把工作重心放在“理念故事化,故事理念化”的推广上来,使企业文化理念的推广变得具体而生动。

三、强化引导、融入行为,以文化力促进员工习惯的养成 精神文化一旦确定,就要立即进行导入,这是把企业理念转化为行动的关键环节,也是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核心部分。企业文化核心理念只有在头脑中打下深刻的烙印,执行起来才有自觉性,提升全员素质、打造文化合力、促进企业发展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而这一切,不能简单地靠填压式的灌输,必须引导员工主动接受,收效才会更好。

第一,要在优化教育培训手段上加功夫。我们始终将教育培训放在传播企业理念的重要位置,只有让文化渗透到企业的每一项工作,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促进观念的转变,才能有效提升员工对的认同度。在导入企业文化理念时,我们划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在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层面,通过党委中心组、中层干部学习会,设置“如何提高企业文化软实力”、“推进精益企业文化建设的新途径和新方法”等主题,使管理者在讨论交流中,深入思考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具体改善。二是在党员及班组长层面,通过“三会一课”、班组长交流培训等活动,重点学习《企业文化第二个三年规划》及各分厂(部门)企业文化具体实施方案,让他们明确目标、任务,积极投入企业文化建设。三是普通员工层面,特别是新入职员工,通过解读《企业文化手册》、《员工手册》,强化对企业文化核心理念的认知。2008年上半年,我们组织有关企业文化方面的集中培训8次,470余人次参与学习,人平4.5学时。

第二,要在创新宣传实践活动上下功夫。文化之水,不是石头,只能借鉴、汲取别人的经验,没有现成的模式拿来就用。因此,宣传实践活动只有合适的,没有最好的。08年,我们着力开展了三项活动,一是延续“企业文化之我见”征文,共收到32篇不同岗位员工表达对企业文化认知和理解的文章,促使员工对精益企业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二是组织“企业文化宣讲团”,开展宣讲活动。在制定详细采访计划、收集整理企业文化小故事的基础上,用“讲故事”的形式对文化理念进行宣讲,加快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三是以组织集体歌咏比赛的方式,广泛传唱《水厂之歌》及以文化理念核心内容为主的晨诵诗。

第三,要在挖掘、培育和树立典型上下功夫。我们本着既要宣传战胜逆境、奋发向上的典型,又要鼓励兴趣广泛、好学不倦的典型的原则,在内刊《东风供水》开辟了“供水人”专栏,连续16期刊登了水厂不同岗位员工的先进事迹,让员工对照先进典型找到前进的坐标,学习的榜样,赶超的目标。其中突出的代表----生产管网党支部业务主管王新周,被湖北省总工会和东风汽车公司分别授予“双十佳和谐家庭”和“东风公司十大青年明星”等荣誉称号。有的放矢地培育各个方面的典型,突出多样性,在全厂形成了互相学习、互相竞赛、共同进步的传播企业文化氛的良好氛围。

坚持对员工进行养成性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08年6月,我们利用党员轮训契机,组织全厂160余名党员、班组长等骨干力量,进行了企业文化知识考试。从考核结果来看,被考核者对企业文化理念认知度达到98%以上,并就如何深化企业文化建设提出了参考性和操作性较强的建议,充分证明企业文化的凝聚和导向等功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四、把握关键、发挥优势,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资源,是以吸收优质文化资源为基础的。只有不断完善、深化精益企业文化建设,创造出更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形成良性循环,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提高美誉度、增强吸引力、树立新形象,从而促进企业快速健康发展。水厂经历多年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在探索和实践精益水务文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而稳健的脚步,并在逐渐深化企业文化建设的进程中得到以下启示:(一)、深化企业文化建设,要紧贴和谐主题。“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文化已经成为一种产业、一种新的生产力,而经济与文化更紧密地融合,才能使企业更具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在深化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水厂立足实际,围绕创建“和谐水厂”主题,进一步系统深入地持续开展企业文化建设,领导者自觉承担起企业文化塑造者和示范者的责任,身体力行营造和谐文化氛围,成功构建起具有鲜明特色的精益企业文化体系,并在丰富体系内涵、激发文化活力等方面,做出了极为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但是,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这对于文化品牌的形成,还仅仅是个开始。水厂将始终保持持之以恒贯彻精益企业文化的意识,真正达到以“文化促和谐、以和谐求发展”的最终目的。

(二)、深化企业文化建设,要注重精益特色。水厂对企业文化的准确定位,就是要借用“精益”优势,将其运用于文化管理全过程,推动和引导全体员工,以最优品质、最低成本和最高效率对市场需求做出最迅速的响应,凸现文化管理的效果。目前,精益生产、精益管理已成为国家实施节能减排策略的大趋势,水厂则紧跟形势,从“培养高效执行团队,打造精益水务品牌”的企业愿景,到“安全稳定、经济高效、优质服务”的经营理念,都意在将文化理念融入精益管理的实际行动,用完善的服务、果断的决策,科学规范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深化企业文化建设,要形成品牌辐射。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的成长来说,看起来不是最直接的因素,但却是最持久的决定因素。创造和传播企业文化品牌,对提升产品或服务品牌的附加值,增强用户对企业和品牌的忠诚度和依赖感,及赢得更有感召力的社会效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水厂的企业文化,特别是“做高尚的人,送纯洁的水”的企业精神,在东风汽车公司、十堰管理部,以及大部分用户范围内,都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知名度、美誉度的提升,对鼓舞员工士气、提高管理水平和拓展用水市场产生了较为明显的作用。

6.关于现代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的思考范文 篇六

刘黄娟(湖北经济学院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管理水平跨上新台阶,在引进西方管理模式的同时,企业文化建设引起相当的重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感召下,各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有所加强,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我国的经济特区和各地的开发区的需要。但由于起步晚,思想断层,短期利益等因素影响,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着起飞不落地,落地不生根,生根不宣传,宣传不到位等诸多问题。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企业应该从宣传、执行、延续等各方面采取措施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美国管理学界逐渐认识到理性主义的局限,并开始转向企业文化的研究。人们已经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只有构建好企业文化,企业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杰出的企业都有卓越的文化,而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是杰出企业的法宝,也是各中小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对企业文化建设有了初步认识和理解:1988年成立了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召开各类企业文化研讨会;中国企业文化网提供了业界精英、学术天地、中外交流、弘扬企业文化理念的广阔平台; 2008年12月17日第三届文博会企业文化与品牌创意国际论坛在北京召开;广州开发区与跨国公司进行企业文化角逐;各企业文化研究机构对企业文化的诊断与评估,跨国企业的文化

与融合,转型时期的企业文化面临的挑战,企业文化重塑等课题进行了不少理论研究。但是,与其他研究领域相比,企业文化书籍乏善可陈,且只停留在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调研和理论的突破上,并且受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影响,企业文化往往与党建工作一起处理,造成理论与实际“两张皮”等诸多问题。如何解决企业文化建设“看起来很美,说起来很甜,做起来很难”的问题,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形成独特的企业风格,加强企业凝聚力,从根本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我国企业发展中重要课题。而对新兴的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实地调研则可稍稍填补企业文化建设实践方面的空白。

企业文化的界定。文化是一个外来词,源于拉丁文中的cultura一词,具有居住、耕作、精神等意。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含义是“人文化成”和“以文教化”,这与西方“文化”一词中的培养、教育、改变之意相吻合。《辞海》定义为:“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管理也是一种文化。一个特定民族、社会、文化圈的特定文化对管理过程的渗透和反映形成“管理文化”,它包括价值标准、经营哲学、管理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等。文化也是一种管理手段,对企业的管理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是用共同的价值标准培养企业意识的一种手段,可以统一成员的思想,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加强员工的自我控制。其

次,能激励员工奋发进取的士气,重视职业道德,形成创业动力。第三,它是一个企业进行改革创新和实现战略发展的思想基础,有助于提高企业对环境的适应性。第四,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使群体产生更大的协同力。第五,有利于树立形象,提高企业声誉,扩大企业影响。事实上,世界上许多成功的公司和企业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管理文化”。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说:“那些无形资产,是海尔最大的优势,海尔的企业为变化由此深入,企业的思想由此统一,它锻造了员工的意志、重铸了企业的灵魂。”

企业文化就是管理文化的一种。企业文化研究热潮的兴起源于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对美国所造成的冲击,美国学者在比较美日两国企业管理的根本性差异后,首先提出了“企业文化”这一概念。日本企业普遍认为,管理的关键是通过对员工的教育和领导者的身体力行,树立起大家共同遵循的信念,目标和价值观,培植出全体员工同心协力共赴目标的“企业精神”。由于这种企业精神是管理中的“软”因素,与社会文化传统风貌的“亚文化”或“微观文化”,因此被称为“企业文化”。

南齐王融说:“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说明了组织机构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并伴随其发展。从社会的角度讲,企业文化是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和体现形式,随企业的产生而产生。从企业的角度讲,企业文化虽然是“微观文化”,却是人本管理理论的最高层次。

早在1929年,美国哈弗大学的心理病理学家教授梅奥等人

在西屋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了一系列著名实验,包括:照明实验,继电器装配实验室,面谈计划。提出了“社会人”假设,认为要调动工人的积极性必须从社会、心理方面努力,证明了自泰罗以后理性主义为主导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偏差。以需求层次理论,超Y理论,激励理论和领导理论为主的行为科学理论形成,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照。而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信息化和全球化,中国培育和谐精神、建设和谐文化的号召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则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现实依据和前进的动力。目前企业文化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得到长足发展,企业文化学作为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成为企业管理理论的最高阶段:文化管理阶段。

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有180多种,可谓众说纷纭。我国学者魏杰在《企业文化塑造——企业生命常青藤》中总结说:“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信奉并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

它反映和规范企业行为。根据典型的企业构成理论——“同心说”,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观念、文化形式和行为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企业文化的同心圆结构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

清华大学管理学院的吴维库教授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企业文化结构的“陀螺”模型,在核心理念层中分出企业家精神和素质,强调企业家精神和素质对企业文化形成的核心和关键作用。

这也是为什么有人将企业文化简单称为“老板文化”的原因。

7.关于现代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的思考范文 篇七

一、廉洁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省分公司党委按照总公司的有关工作部署, 以廉洁文化建设为抓手, 以领导干部为重点, 坚持施教于先, 营造崇廉的社会氛围, 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教育手段。运用先进典型进行示范教育, 剖析反面典型进行警示教育, 把廉洁文化建设纳入公司党委宣传教育工作的总体部署之中, 奏响反腐倡廉主旋律, 着力构建“三位一体”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经过探索创新, 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公司廉洁文化建设基本做法, 对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建立一支廉洁奉公的党员干部和员工队伍、塑造公司良好的企业形象, 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一) 加强领导, 落实组织保证

推进公司企业廉洁文化建设, 加强领导是重要的组织保证。面对全省人保系统4000多名干部和员工, 省分公司党委和纪委坚持“三管齐下”抓落实:

1. 增强领导干部责任意识。

推进企业廉洁文化建设, 首先要解决系统内各级领导干部思想认识问题。近几年, 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较大, 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不断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随着保险业务的迅猛发展, 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 但与之俱来的一些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 已在党员干部思想中产生一定的影响。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就是要将廉洁的观念、价值、信仰、规范及其行为方式“内化于心、外化于制、见之于行”, 使之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 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和员工的行为准则。省分公司一把手无论是在年初全省系统纪检监察工作会议上, 还是在部门负责人会议或公司各种例会上, 都反复强调廉洁文化建设是一项标本兼治的“生态工程”, 好比是造氧气, 旨在培育浩然正气, 要求各级公司以完善廉洁文化建设为核心,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推进企业廉洁文化建设。

2. 深入基层调研指导工作。

近几年来的实践证明, 廉洁文化在反腐倡廉中具有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它是廉洁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 是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效形式。廉洁文化建设蕴涵着“以人为本”的公司理念, 它所昭示的亲和力、渗透力、感染力和约束力, 对干部员工具有强烈的感召和熏陶作用, 引导人们自觉自愿地接受廉洁文化的价值观念, 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进而从根本上增强反腐倡廉建设的实效。为探索有效推进的途径和办法, 全省各级公司纪检监察部门领导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现场指导, 注重理论指导与实践探索相结合, 不断增强推进工作的针对性和系统性。

3. 落实工作责任制。

在廉洁文化建设中, 各级公司主要领导既是组织者, 又是实践者。省分公司党委及纪委组织引导全省系统各级公司采用多种形式落实廉洁文化责任制, 将廉洁文化建设列入党的建设和公司发展的整体规划中, 制订了加强廉洁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或实施细则, 明确总体要求、阶段目标、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以贯彻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入手, 坚持廉洁文化建设与绩效奖惩挂钩, 落实领导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和职能部门职责分工, 建立廉洁文化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同时, 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投入, 初步构建了廉洁文化建设的组织协调机制和保障激励机制。省、州、市各级机构建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形成了廉洁文化建设的系统组织架构。

(二) 抓住重点, 培育核心理念

省分公司党委和纪委坚持把廉洁精神作为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灵魂, 结合本单位的文化底蕴, 深入开掘, 升华内涵, 精心培育, 形成了具有人保公司特色的廉洁文化核心理念, 不断丰富了公司的企业文化内涵。

在推进廉洁文化建设工作中, 省分公司党委和纪委要求系统全体干部员工按照人保公司“以人为本, 诚信服务, 价值至上, 永续经营”的经营理念的理念, 以“求实、诚信、拼搏、创新”的企业精神, 树立“诚信立业、稳健经营、创造卓越、回报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努力培育干部员工“爱司奉献、积极进取、遵纪守法、锐意创新、善于竞争、加强沟通、良性互动、举止文雅”的行为规范, 教育大家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从正面引导系统干部员工认同公司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 增强了公司员工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强化了廉洁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作用, 有效激发和调动了公司各级干部员工自觉践行的积极性, 为深入推进廉洁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思想根基。

(三) 把握时机, 强化廉洁文化教育

省分公司在全省系统开展了一系列廉洁文化教育活动。

一是根据基层公司点多面广、人员分散等特点, 充分发挥公司内部网络的优势, 在省分公司内网开辟了廉洁文化建设工作宣传专栏, 专栏分为“政策法规”、“领导讲话”、“警钟长鸣”和“廉政感悟”等栏目, 引导干部员工上网浏览学习, 共同参与廉政建设。

二是根据宣传挂图特别制作了《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52个“不准”》宣传专栏模板, 并下发各州市分公司, 帮助全省系统党员领导干部更加直观的理解和牢记《廉政准则》中的各项要求, 严于律己, 自觉接受监督。

三是利用元旦、春节、中秋、国庆等重要时间节点, 专门下发文件要求各州市分公司坚决杜绝公款送节礼、公款吃喝和奢侈浪费等不正之风。

四是为全省系统领导干部“量身定制”红色廉政短信, 搭建廉洁文化建设平台。利用节假日通过专人发往所有领导干部的手机里, 提醒领导干部过节不忘廉洁, 自觉遵守廉洁从业规定, 不断增强干部员工的廉洁自律意识。

五是通过对2007年以来我省系统发生的四起重大违法违纪案件的梳理与分析, 组织编印了《云南省分公司2007-2010年重大违法违纪案件警示》小册子, 并发放到全省系统每个干部员工手中。组织全体员工进行学习讨论, 警醒各级管理者和关键岗位人员, 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从反面教材中汲取教训, 做到警钟长鸣。

六是省分公司监察审计部设计开发了《云南省分公司纪检监察综合管理系统》 (浏览器版) , 构建了报表管理、廉政档案管理、信访案件管理、考核台账管理、内控制度管理、从业测试管理等六个功能模块。从监督管理的层面促使党员领导干部从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 自觉接受依法合规教育, 提高了纪检监察工作的执行性。

七是自2012年以来, 省分公司监察审计部创新培训手段, 深入开展“送培训到基层”工作, 从监察部职能、党风廉政、执法监察、信访与案件、责任追究、商业贿赂、纪检监察系统等7个方面精心制作课件, 深入到16个州市分公司分别开展培训, 帮助基层公司理清纪检监察工作思路, 找准工作重点, 做到纪检监察和业务发展“两不误, 两促进”, 切实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二、主要收获及初步启示

近年来, 在省分公司党委的领导下, 纪委指导系统各级党组织站在反腐倡廉的全局高度, 着力加强企业廉洁文化建设, 注重调查研究, 积极探索, 结合各类主题实践活动, 着力推进公司的廉洁文化建设。

(一) 主要收获

1. 进一步增强了党员干部的自律意识。

企业廉洁文化建设工作, 始终贯穿了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条主线, 以其特有的时代性、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和科学性等优势, 将反腐倡廉的思想理念、廉洁勤政典型事迹、违纪违法案例及劝勉人们为人处事的文章警句等, 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反映、施教, 由过去简单说教、生硬输灌转变为人性化的教育关怀、情理交融的宣传引导, 寓教于乐的潜移默化, 使党员干部进一步深受教育、职工群众不断提高认识;由过去长期寄希望于党和政府惩治腐败、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迅速转变为抵制腐败诱惑、倡导文明新风“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 从身边小事做起”的积极行动。

2. 逐步形成了廉洁文化建设“大宣教”的格局。

推动企业廉洁文化建设, 带来了反腐倡廉宣教工作已由纪检监察部门唱“独角戏”转变为多个部门配合、全系统共同参与的“大合唱”, 初步形成了由党委统一领导、纪委组织协调、相关处室密切配合、全系统积极探索实践的反腐倡廉“大宣教”格局。由于各类资源有效整合, 从而充分发挥系统内推进廉洁文化建设各方面的优势和积极性, 在宣教方式上凸显了“多管齐下, 综合治理”;在宣教效果上体现了“大强度、宽领域、多层次, 强渗透, 广辐射”。

3. 不断丰富了纪检监察工作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方式。

廉洁文化建设不断为纪检监察工作创新提供丰富的理论研究的实践依据, 进而又形成理论成果指导实践, 使纪检监察工作改变了以往仅靠文件法规指导工作的单一局面, 廉洁文化建设不断充实廉政理论, 为廉洁文化建设形成标本兼治的新格局, 奠定了一个实践的新支撑点。

(二) 初步启示

1. 由“要我抓”转变为“我要抓”。

廉洁文化建设是党风廉政建设的创新之举, 是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是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的重要举措,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前些年, 省分公司在调查中发现, 有相对一部分党员干部对廉洁文化建设存有不同认识。有人认为, 廉洁文化建设是“造概念, 赶时髦, 可抓可不抓”;也有人认为, “只要把腐败分子惩治好, 搞不搞廉洁文化无所谓”。为此, 省分公司纪委积极推进企业廉洁文化建设, 始终坚持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为先导, 加强教育宣传, 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 大家普遍深刻认识到, 开展廉洁文化建设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出的反腐倡廉建设新要求, 是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迫切需要, 是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支撑, 更是反腐倡廉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所在。

2. 由“难有作为”转变为“大有可为”。

起初, 系统内部分干部员工对开展廉洁文化建设信心不足。有的认为, 为政不廉或腐败现象“积重难返”, 搞廉洁文化建设是“隔靴搔痒”;有的认为, 现在权力寻租导致权钱交易、权色交易屡禁不止, 在一些地方泛滥成灾, “笑廉不笑贪”相当普遍。全省系统各级公司把坚定信心作为转变观念的重要抓手, 不断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党和人民反腐败的决心十分坚定, 力度不断加大, 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正在逐步完善。这些都为深入开展包括廉洁文化建设在内的反腐倡廉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只有坚定反腐败的必胜信心, 廉洁文化建设才会大有可为。

3. 由“与我无关”转变为“全员参与”。

部分基层员工认为:廉洁文化建设是领导干部的事, 与自己无关。不少普通党员认为, 廉洁文化建设重点要防止领导出问题, 自己既不掌权, 也不管钱, 更不管人, 想腐败也不可能, 这是“领导生病, 群众吃药”。几年来, 随着廉洁文化建设逐步深入, 越来越多的员工意识到, 推进廉洁文化建设是全党、全民、全社会的事业, 不能光靠少数人去实现, 而应该全员发动, 全员参与, 只有这样, 才能取得积极而持久的成效。系统内各级党组织进而体会到, 开展廉洁文化建设, 必须注重“两手抓”, 一方面要注意突出重点, 把领导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切实调动起来;另一方面要注意充分发动普通干部群众共同参与。只有将廉洁规定、廉洁知识以及群众拥有的权益公之于众, 把监督干部的“尚方宝剑”交到群众手中, 才能最终提高反腐倡廉科学化水平, 努力开创廉洁文化建设新局面”。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

(一) 主要问题

近些年, 尽管全省系统企业廉洁文化建设正在由浅入深地有序推进, 但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中央纪委一次和二次全会精神, 与中央、中纪委和总公司的要求,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推动公司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相比, 仍存在一些不足和差距。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 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全省系统内不少党员干部安于现状, 缺乏与时俱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的紧迫性, 一些企业对新形势下干部群众的思想状况研究分析不够, 教育理念、内容和方式持续创新不够, 有的照抄照搬兄弟单位做法, 脱离本单位和干部群众的实际, 难以进一步地让廉政文化建设在干部和员工中“入脑、入心”。

2. 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有的公司缺乏强有力的专项领导工作机制、长效工作机制、保障机制、目标管理和考核评价机制。尤其在建立长效机制方面, 存在过分看重廉洁文化活动的短期效应, 忽视了长效机制建设的情况。

3. 思路方法有待于进一步拓宽。

有的公司就事论事地抓廉洁文化建设, 思路狭窄, 缺乏内在的动力、有效的载体和丰富的形式, 缺乏影响力、感染力和渗透力, 致使事倍功半、收效不理想。

(二) 应对措施

针对廉洁文化建设工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首先需要处理好五个关系, 解决好三个问题:

1. 处理好五个关系。

一是提高认识, 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要进一步提高全省系统领导干部和全体员工的思想认识。既要认真研究廉洁文化现象, 不断发现典型, 提炼经验, 把握规律, 完善实践, 升华理论;又要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 坚持学以致用、研以致用, 推动工作, 充分发挥理论对实践的导向作用。两者必须有机结合, 相互促进。才能不断增强廉洁文化建设的凝聚力、感染力、渗透力、辐射力和约束力, 为廉洁文化建设工作奠定更加有力的文化基础和支撑。

二是借鉴经验, 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要立足本系统, 着力培育一批体现时代特征、具备保险行业特点的廉洁文化建设先进典型。同时, 把全省系统企业廉洁文化研究和建设放到全国廉洁文化发展的大格局中考察、研究和思考, 学习借鉴全国各地、系统内外、各行各业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为我所用”, 创新提升。

三是脚踏实地, 处理好务虚与务实的关系。廉洁文化建设具有阶段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等特征, 要真正解决问题, 必须在“虚”、“实”有机结合上做文章, 始终坚持“虚事实办, 虚功实做”, 坚持“真抓实干, 力戒浮躁、力戒空谈”, 坚决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 防止浮在表面、华而不实的作风, 从每一项具体工作抓起, 追求求效, 确保善始善终。

四是注重实效, 处理好效应与效果的关系。开展一项活动, 产生轰动效应并不难, 难的是收到实际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在新形势下更加注重实效性, 必须以人为本, 以丰富的文化载体和鲜活的文化形式, 增强廉洁文化建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更加注重引导, 培育和营造道德至上、纪律至上、法律至上的廉洁文化企业氛围, 增强廉洁文化建设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追求真实的实际效果。

五是协调一致, 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企业的廉洁文化建设, 必须系统筹划、联动推进。要把廉洁文化与企业形象、企业氛围、精神文明建设融为一体, 真正作为一项与相关工作联系互动的系统工程, 切不可“单打一”推进;要正确把握党风廉政建设与廉洁文化建设的同向联动关系, 将廉洁文化建设同反腐倡廉工作任务的落实相结合, 同宣传教育工作大格局的构建相结合, 同系统党员干部整体素质的提高相结合;要协调好廉洁文化建设中各项具体工作之间的关系, 做到“总体规划、分步实施, 突出重点、整体推进, 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2. 解决好三个问题。

一是进一步提高系统内干部和员工对廉洁文化建设的认识。作为国有控股企业, 要通过企业内部的价值导向、制度建设、员工言论、领导行为、文化活动等方式, 在公司内部形成荣与耻的价值判断, 倡导廉洁诚信的企业风尚, 推动干部员工廉洁从业, 使廉洁文化作为公司反腐倡廉的重要载体, 发挥出教育功能、导向功能、约束功能和凝聚功能。

廉洁文化建设不是哪一个系统, 哪一个部门的事情, 是全党、全社会的事情。必须坚持“党委统一领导, 党政齐抓共管, 纪委组织协调, 有关部门密切配合, 有关部门密切配合, 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 形成整体合力”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将廉洁文化建设纳入公司发展总体规划, 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遵循廉洁文化建设规律, 统筹加以推进。

二是建立健全廉洁文化建设长效及监督机制。明确学习教育制度。要把组织学习, 个人学习、集中培训、组织参观、座谈等学习形式用制度明确下来, 形成提高认识自觉学、制度约束强制学、激励表彰鼓励学, 坚持不懈地引导党员干部勤读书, 读好书;坚持普遍性、专题性、个别性教育相结合。坚持普遍性教育, 增强教育覆盖层面;坚持专题性教育, 增强教育针对性;坚持个别性教育, 增强教育预警效果;围绕廉洁从政基本要求, 坚持关口前移, 超前防范, 对新任职、新提拔的中层干部进行任前廉政谈话;对群众有反映、出现轻微违纪的党员干部进行诫勉谈话, 做到“红灯亮在越轨前”;对受到纪律处分的党员干部进行跟踪回访谈话, 做到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历史经验证明、不受制约和监督的权力, 必然导致滥用和腐败。要完善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机制、必须要建立廉洁从政的制约机制。要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主线, 结合职责分工将党风廉政责任进行细化分解, 通过签订责任书, 形成一级抓一级, 层层抓落实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链”;以签订《自我承诺廉洁书》的形式, 进一步加大党员干部和人、财、物等重点岗位人员的自律约束, 自觉绷紧廉洁“自律弦”;认真实施公司内部“三重一大”制度, 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整体效能。

三是拓展路径, 开阔视野, 因地制宜, 打造各类廉洁文化活动阵地。积极推动廉洁文化“上桌面、上墙面、上页面”;以强化对领导干部的教育为重点, 推动廉洁文化“进班子”;以促进提升依法合规意识为重点, 推动廉洁文化“进团队”;以强化重点岗位的廉洁风险提示为重点, 推动廉洁文化“进岗位”;加快创新, 持续丰富廉洁文化内容形式。加强与工会、党 (团) 组织的协调配合, 适时开展廉洁文化主题知识竞赛、主题党 (团) 日活动等, 扩大廉洁文化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加强总结, 不断巩固廉洁文化建设成果。适时组织所辖分支机构开展廉洁文化建设经验交流会, 搭建平台促进各分支机构加强廉洁文化经验交流, 互通有无、互补长短, 有效提升廉洁文化建设成果的综合运用效果;联系群众, 拓展廉洁文化建设表现形式。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总、省公司践行“八项规定”的“32条要求”和“25条”不准, 倡导厉行节俭、廉洁从业, 充分调动广大干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形成“勤俭建司、崇尚廉洁”的浓厚氛围;坚持开展领导干部接待日、党员干部示范岗亮相等活动, 加强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在廉洁文化建设活动中的带头作用。

8.关于现代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的思考范文 篇八

【关键词】国有企业;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议

国有企业的改革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国家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使国有企业的改革步入了正轨,国有企业的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也是社会的热点问题。国有企业体制的改革重点在于完善管理制度,打破单一的管理体制,使国有企业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但是我国的国有企业在改革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的问题,而且在内部控制方面也是存在一定的缺陷的,对国有企业的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应该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国有企业应该深刻地认识到现代管理制度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建立完善的制度,用制度加以约束。

一、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起源、内涵和本质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在公司制的发展上提出的,其是在16世纪产生的,已经发展了近400年,现代公司制是在19世纪90年代提出的,企业在最初是以家族式企业为主的,在这种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下,合作伙伴和家人起到了企业的管理作用,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日益明确,而且逐步实现了社会化的大生产,家族式的管理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规律,市场需要企业可以进行大规模的生产,提高自身的生产效率,并且产品与服务应该更加的专业化,企业的管理人员应该具有扎实的管理经验,家族式的企业管理不能符合市场的发展。因此,在企业的内部就雇佣了大量的管理人员,这些管理人员具有专业的管理知识,而且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使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这种形式是企业现代化管理制度的基础。这种经营的形式是在19世纪50年代兴起的,是由美国的铁路企业率先应用,由于铁路企业具有自身特定的经营模式,在进行铁路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大规模的资本,所以企业要运用股份的形式建立,而且铁路建设需要一定的技术作为支撑,这个特点决定了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尤其是在二战以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其一,其产生的背景是在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下形成的。其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主体是企业的法人,在传统的经济活动中,是以自然人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拥有企业所有权的是个人,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负责,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企业的法人是主体,一般企业是股份制的形式,实现大众的筹资方式,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采用有限责任制的。

按照上述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起源和内涵的分析,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具有以下特征,其一,企业的产权是分明的,产权的分明实现了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企业可以进行自主化的经营,其二,企业的管理制度的制定是科学的,相关的制度非常完整,贯穿在企业的各个环节中。完善的企业制度实现了企业的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的互相监督,实现了企业的高效运行,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更加的明确。

二、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国有企业发展的重点,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国有企业的融资水平和管理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企业在经营中更加有效率,而且企业会获得更多的成果。

(一)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符合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要求

我国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存在着融资渠道比较单一的情况,而且企业对国家财政的依赖度比较高,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有待完善的,导致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不高,企业内部的产权不清晰,导致企业内部的管理混乱,经营效率不高,经营的成果不佳,对社会经济效益产生不良影响。通过对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内涵和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最终目标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形成股份制的形式,通过筹集资金的方式,实现经营权和所有权的独立,而且对公司各个部门的管理更加有效,形成良好的管理结构,这些都可以促进企业管理目标的实现,所以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对于国有企业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二)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可以促进国有企业产权的分明

在传统的国有企业管理制度中,常常会出现政企难分的问题,政府对企业的干预比较多,对企业的决策权产生影响。建立清晰的产权制度,使企业内部具有独立法人,企业的生产经营的权利更加的独立,而且明确的产权制度可以完善企业内部资金的流动情况,实现社会资金的良性流动,使市场环境更加的公平和透明。

(三)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有利于完善国有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

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可以使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的效率提高,其可以使公司的内部控制更加的完善,使企业的组织更加清晰。企业的所有者与管理者可以起到相互制约的方式,使公司在经营中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而且在公司的内部控制中,可以使企业的经营更加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企业的财务支出都是制定财务报表进行管理的,使企业资金的流动方向更加的明确,公司战略的制定是按照企业自身发展的情况制定的,更加具有执行性,可以防止企业内部管理混乱的问题。

三、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面临的困境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迅速,国有企业在传统的管理制度下不能顺利发展,而且其会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产权结构问题

国有企业的出资人的职能不健全,在国有企业中,财产是国家的,而且全体社会成员也同样具有。国有企业的出资人是由五个部门共同担任的,在财政部门,企业的收益和所有权是变更的,在工委实现经营权的选择,在经贸委是对重大的决策进行投资,国家计委主要是对投资进行管理,劳动部对工资的总额进行审批。但是,在不同的出资人的管理中,导致职能的重合问题,导致出资人的工作效率不高的问题,在产权制度中,国有企业的组织不清晰,不能对经理等进行有效的制约和监督,导致国有企业在治理中出现结构混乱的问题。

(二)管理体制的弊端

国有企业的组织制度还是存在不足的,在进行分配上存在着计划经济的因素,由于在长期的计划经济的干扰下,我国的国有企业尽管已经建立了自负盈亏的制度,但是在改革方面还是有不完善的地方。而且激励机制不完善,对管理层不能进行约束,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监督管理机制的不健全导致内部控制不力,甚至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在国有企业进行改革中,应该建立相关的配套措施,控制国有资产。

四、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建议

(一)明确国有企业产权归属的主体,确定产权主体权益和职责

在国有企业中,产权的归属权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因此,国有企业应该通过改革的方式确定产权制度,国有企业在进行产权制度建设中应该确定资产的归属问题,确定好资产归属的主体,而且应该确定产权归属的主体和责任问题,国有企业资产的自由转让和流动问题也应该强化分析,完善法人的产权制度,这类制度应该较为有效的改善国有企业中代理人的问题,使企业在管理中可以通过激励的方式实现委托人的代理,实现对管理层的监督。建立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可以实现资产的有序管理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并且是企业的法人可以独立的进行自主经营,对国有企业的资产进行管理,这样可以防止政府对企业的干预,防止政府的无限责任。

企业应该通过股份制的方式实现产权的分离,股份制的方式防止了政企难分的问题,国有企业中存在着政府对企业大力干预的问题,股份制可以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企业实现自主发展。在现代企业制度制定中,国有企业应该确定独立的法人资格,企业的法人应该是独立的,国有资产的出资人不能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干预。有限责任制度促进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在企业中产权分明,可以确保有限责任制度的完善。应该强化对所有权的约束,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内部代理问题比较明显,运用所有权约束的方法,可以通过建立内部管理的方式实现,在企业内部以股东大会作为最高的执行机构,在企业的内部形成相互制约的结构。

(二)完善国有企业公司的治理结构

在企业中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委托代理的问题,会产生信息不能对称的问题,代理人在受到委托后,他们可以采取的行动并不是按照委托人的要求,导致委托人的利益受到损害。在国有企业的改革中,可以运用相关的激励方法,防止在委托代理中产生不良的影响。国有企业的内部应该完善相关的治理结构,要对内部加以激励,对外部强化监督。

内部激励的方式可以采用薪酬激励的方法,通过对不同部门的人才的考评,通过对员工绩效的分析,相应的进行奖励。不仅仅是在薪资上,在平时应该了解员工的需求,通过与员工的沟通,尽可能的满足员工,使员工在工作中可以获得尊重。外部监督的方式应该实现政企分离的方式,使产权更加的分明,政企分离可以防止国有企业内部经济社会监督的问题,通过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方式,对企业的财务、组织进行分析,使企业的财务的流动方向更加的明确,使企业的组织形式更加的清晰。建立完善的财务制度,通过制作财务报表的形式,形成各部门相互监督的形式。

五、结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企业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企业在发展中需要借助现代企业制度加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基础,其可以解决企业内部管理的问题,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为国有企业面对市场的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防止在企业在发展中产权不清的问题,完善了法人的治理结构,防止在企业内部产生各类纠纷。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有企业应该适应市场的竞争,提高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富春. 当前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关键问题的思考[J]. 当代经济研究,2010,04:37-41.

[2]梅珍.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思考[J]. 西藏研究,2011,05:48-56.

[3]李健智. 关于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几个问题的思考[J].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3,Z2:1-4.

9.关于现代企业文化管理之我见 篇九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专科毕业作业

关于现代企业文化管理之我见

工商企业管理浙大校内直属学习中心(西溪)学号 7111000280

522013 年4月28日

目录

一、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和功能………………………………………………………………..3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3

(二)企业文化的功能………………………………………………………………………..41、企业文化的内功能………………………………………………………………………..4

(1)导向功能…………………………………………………………………….……………….4

(2)规范(约束)功能……………………………………………………………………….4

(3)凝聚功能…………………………………………………………………………………….4

(4)激励功能…………………………………………………………………………………….42、企业文化的外功能……………………………………………………………………….4

二、企业文化的建设………………………………………………………………………………….5

(一)、企业文化是长期追求的结果…………………………………………………..5

(二)、如何推动建立健康的企业文化……………………………………………….51、以人为本……………………………………………………………………………………..52、建立适合本企业的特色企业文化………………………………………………..63、与生产经营结合…………………………………………………………………….……64、企业家个人的推动和模范实践……………………………………………….….6

三、企业文化的创新和发展………………………………………………………………………7

参考文献

关于现代企业文化管理之我见

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使企业永葆青春,基业常青的的必要途径。企业文化的建设是长期追求的结果,企业必须把企业文化培育的过程作为企业的长期战略。企业应当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结合企业自身特点,与生产经营结合,推动建立健康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创新是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创新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也是技术变革日益频繁、市场竞争空前激烈的时代。企业必须顺应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的价值观念和经营理念进行创新和调整,才能实现在面对挑战和机遇时不断持续健康发展。企业文化就是指企业的价值观念和经营理念。“百年企业靠文化”,一个没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不可能不断战胜各种危机而实现做大、做强、做久的目标。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能够增强企业内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而且是企业应对市场竞争、创建国内和世界一流企业的内化动力。

一、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和功能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一种主观观念,又称公司文化,一般是指企业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点的价值观念,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对企业成员有感召力和凝聚力,能把众多人的兴趣、目的、需要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统一起来,是企业长期文化建设的反映。

企业文化的提出源于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奇迹而引起的美日比较管理学研究热潮,改革开放后引入我国。

一段时间以来,西方企业的管理模式一直被众多中国企业家奉为经典,并进行模仿学习,他们希望通过对西方成功企业的学习,找到让企业基业常青的途径。然而,当西方企业管理模式中很多经典的条条框框搬到中国之后,却在很多中国企业遭遇了“水土不服”。究其原因,就是这些企业只搬来了西方管理模式的“体”,却忽视了更加重要的“魂”——企业文化。

美国管理学家詹姆斯·柯林斯和杰里·波勒斯在对数百家公司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高瞻远瞩的成功企业会比其他企业更强力地向员工灌输核心理念和价值观,并且始终不渝地坚持下去。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企业文化对外是一面旗帜,对内是一种向心力。一个企业真正的价值、有魅力、能够流传下来的东西,不是产品,而是它的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为员工确立一种具有群体心理定势的指导意识,建立共同的文化氛围,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及由价值观指导下的企业目标、企业精神、职业道德等。优秀的企业文化能激发员工爱岗敬业、奋发向上的工作热情,使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得以发挥,从而产生归属感、使命感、凝聚力、向心力,充分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共同努力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企业文化的功能

企业文化功能就是企业文化的“性能”与作用,它分为内功能和外功能两种。内功能是指企业文化在其文化共同体内部的文化功能;外功能是指企业文化对外部环境的作用与功能。诸如企业文化对人类文化的影响,对社会各阶层、各种角色的影响,对其他集团文化的示范与冲击。显然,,内功能是企业文化的基本功能、主要功能,。外功能是企业文化的派生功能、辅助功能。

1、企业文化的内功能

(1)导向功能

企业文化作为广大职工共同的价值观、追求,必须对职工具有强烈的感召力。这种感召力就能把企业职工引导到企业目标上来。这种功能往往在企业文化形成的初期就已存在,并长期地引导职工始终不渝地去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努力。

(2)规范(约束)功能

企业文化是无形的、非正式的、非强制性和不成文的行为准则, 对职工有规范和约束作用。在一个特定的文化氛围中,人们由于合乎特定准则的行为受到承认和赞扬而获得心理上的平衡与满足。反之, 则会产生失落感和挫折感。因此,作为组织的一员往往会自觉地服从那些根据全体成员根本利益而确定的行为准则, 产生“从众”行为。这就是企业文化规范(约束)功能的依据所在。

(3)凝聚功能

美国学者凯兹·卡恩认为,在社会系统中,将个体凝聚起来的主要是一种心理力量,而非生物的力量。社会系统的基础,是人类的态度、知觉、信念、动机、习惯及期望等。企业文化正是以大量微妙的方式来沟通企业内部人们的思想,使企业成员在统一的思想指导下,产生对企业目标、准则、观念的“认同感”、和作为企业一员的“使命感”。同时, 在企业氛围的作用下,使企业成员通过自身的感受,产生对本职工作的“自豪感”和对企业的“归属感”。“认同感”、“使命感”、“自豪感”、“归属感”的形成,将使职工在潜意识中形成一种对企业强烈的向心力。

(4)激励功能

所谓激励,就是通过外部刺激,使个体产生一种情绪高昂、发奋进取的效应。研究激励理论的学者发现,最主要的激励因素是被激励对象要觉得自己确实干得不错, 至于用绝对标准去衡量他们是否真干得不错,那倒无关紧要。在一个“人人受到重视、个个受到尊重”价值观指导下的文化氛围中,每个成员所作出的贡献,都会受到青睐,得到领导的赞赏和集体的褒奖。结果是,在这种环境中, 任何一个心理健全的成员都会感到满意,受到鼓舞, 同时为了进一步发挥个人的才能而瞄准下一个目标,并以旺盛的斗志开始新的行动。这就是所谓“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导致成功的了。”

2、企业文化的外功能

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外显形态,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就有什么样的企业形象。在市场上,企业形象表现为企业的品牌。它的本质就是“企业人”的形象。

优秀的企业文化最终都会通过企业人表现出来。只有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树立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才能在员工、上游供应商、下游客户和社会公众心目中创造企业的品牌价值。所以,对企业的“个体”——员工,我们要加强培训,提升综合素质,在面向社会时,使他们的形象能够充分体现企业文化内涵。

二、企业文化的建设

(一)、企业文化是长期追求的结果

企业文化不是一个人推动就能建立的,它是人们对社会价值共同认定的生活习惯,是长期追求的结果。无论是优秀的文化也好、恶劣的文化也好,都不是一下子形成的。

改革开放后,国内很多企业从外国引进了“企业文化”,一时间大江南北每家企业都在说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然而很快企业文化成为了形式主义的东西、光说不练的东西、喊口号的东西。这些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往往只是停留在“制服文化”、“墙上文化”、“口号文化”的层次,许多企业在确定企业文化时也只是一味的模仿和追随一些知名企业,企业文化真正起到的作用并不大。

企业文化的建设首先必须清晰企业所要塑造的企业文化形象,不能照搬别人的企业文化概念,而应从自己企业内部挖掘和形成。一味照搬其它企业文化的概念,这样的企业文化华而不实、没有底蕴、没有支撑,员工不愿踏实积累和彻底执行,最终流于泛泛和纸面文化,即形式主义的东西。

企业文化的建设必须使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通过员工的参与,把企业文化的根深值于群众中,使企业文化从建立的那刻起,就融进员工的心中,为企业文化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奠定基础。

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是要让文化经历从理念到行动、从抽象到具体、从口头到书面的过程,要得到员工的理解和认同,转化为员工的日常工作行为。

建设企业文化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大量研究表明,一个企业要实现企业文化的真正建立至少需要3-5年的时间或更长时间。因此企业必须对此有清醒充分的认识,把企业文化培育的过程作为企业的长期战略,精心设计,长期坚持,精心维护。

(二)、如何推动建立健康的企业文化

1、以人为本

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是这样认为和实施的:

第一、倡导爱心,规避恶意。爱心可以培养。所以在富士康,一方面要建设一个光明愉快的健康环境,另一方面,要推行教育训练,展开育人工程,让每一个员工拥有爱心并传播爱心。

第二、要勇于担当,不要逃避。在富士康,做好了事和做错了事都必须付责任。另外,富士康推崇的一个价值标准是敢做事、肯做事、认真做事,做错就改。

第三、应该勤于兴利,不要疲于除弊。

第四、敢于塑造一个崇尚法治的现代竞争企业。

这里特别强调了“爱心”这一点,赫苏斯·维加·德拉法雅在她所著的《性

感的公司》里是这样描述的。在她应聘ZARA公司时,Inditex集团创始人阿曼西奥·奥尔特加是这样说的:

“我希望你爱每一个人,其他的事情就会迎刃而解。”“首先,我希望你爱每一位同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只有你爱他们,才会明白如何做才能使他们成为专家,也只有你爱他们,才会让他们明白怎样通过自己的劳动满足他人的需要。”

以上概括的说,就是建立企业文化要“以人为本”。这也正是惠普企业文化的核心:信任和尊重个人、在经营活动中坚持诚实和正直„„

当然,“以人为本”绝不能简单理解为以个人为本,尤其不能理解为以我为本。在企业,我们可以理解人是主体,但是只能够是符合企业价值观要求的人为主体,组织应根据自身需要寻找知识技能相关并与组织文化契合的员工。

2、建立适合本企业的特色企业文化

企业应在全面客观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本企业的行业特点、历史、文化、经营内容和战略方针等诸要素,对企业内部现有文化基础和文化条件、企业外部文化环境以及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全面详细诊断,在此基础上对企业文化进行整体设计,精心概括提炼出本企业的理念,并将这些管理理念灌输和渗透到企业精神中,形成独具个性的适合本企业的特色企业文化。

3、与生产经营结合企业文化形成概念模型后它不会主动扩散,企业员工也不会主动接受,原有的企业文化也不会自动瓦解。这一切都说明企业文化变革的艰难性。企业文化自身还具有极大的反弹阻力,变革需要巨大的权力推动,没有强大的推动力,变革不会发生。而企业文化只有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相结合,深入员工内心才能发挥并显现其巨大的文化力。以华为为例,华为通过《华为基本法》的起草和发布,使“华为文化”融入、物化为具体的管理制度和流程,使得组织效率和合理性程度越来越高。

企业文化同样应遵循价值规律,坚持实事求是,企业应在公司内部引入外部市场压力和公平竞争机制,建立公正客观的价值评价体系并不断改进,以使价值分配制度基本合理。衡量价值分配合理性的最终标准,是公司的竞争力和成就,以及全体员工的士气和对公司的归属意识。

4、企业家个人的推动和模范实践

企业家不仅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积极塑造者、推动者,也必须是模范实践者,成为企业精神的直接体现者。

企业文化是旗手文化,企业家素质和自觉程度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成败起关键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企业精神首先是企业家精神,企业家先从企业实践和群体精神中汲取精神养料,经过“内化”而形成企业家精华素呢,然后再通过宣传、教育和灌输,将企业家精神“外化”为企业的群体意识,成为名副其实的企业精神。

三、企业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在当今世界,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化,一切物质都在不停的运动中,历史从来都不会重演。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是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生存的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任何公司,无论规模多大、多有名气,或有多大的市场份额,都不能依赖过去成功的经验生存,都需要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世上只有两种企业:创新的和正在死亡的。

以松下、索尼和夏普等日本家电企业巨头为例,松下、索尼和夏普等一大批日本企业在战后的一片废墟上,仅用了二、三十年的时间,成为世界级的企业,创造了公认的经济奇迹,并以其先进企业文化和经营哲学名扬全球、备受推崇。而如今,曾经的巨头都已深陷巨亏的泥淖,经营陷入困境,夏普甚至已濒临破产。

那么导致日本家电巨头衰弱或走向死亡的原因是什么呢?

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的成长进入爆发期,世界范围内出现了新技术和新产业的革命。韩国的三星,中国的华为等企业反而由于其底子薄,没有产业包袱,迅速地顺应了新的产业趋势,与欧美企业在新起点上赛跑,而日本企业由于业已拥有的巨大优势,面对新技术和新的产业机会,缺乏投入的勇气和动力,企业的优势惯性让企业处于虽然有隐忧,但经营状况尚好,它们没有强烈的将自身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忧患意识,没有推倒重来的战略魄力,总是在不打破既有的业务布局和组织框架下吸纳一些新的产业因素,以一种近似于贵在参与的心态来玩新的游戏,虽然偶有变革和创新,但都只是停留在维持性、修补性创新的层面,远没有进入到颠覆创新的层次。企业家创新精神越来越淡薄,企业丧失了创新活力,惰性文化滋生,企业也逐步失去了竞争力。

企业文化属于微观上层建筑,既是企业自身状况的反映,又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企业文化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对企业的发展产生稳固而持久的影响,但是同时兼有动态变化性。企业的生存、发展、壮大,总是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而客观环境时时刻刻总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企业需要敏锐地感觉到这种变化的趋势,自觉地审视企业现有的文化与这种趋势之间的协调程度,如有必要则要自觉地引导企业文化的转变。否则,原有的积极的文化如果不及时更新就会变成消极的文化,阻碍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明天.《郭台铭管理日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

(2)周君藏.《任正非这个人》.中信出版社.2011年出版

(3)赫苏斯·维加·德拉法雅.《性感的公司》.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

(4)闫楷文.《松下企业文化核心研究—松下企业精神》.载《商业文化》.2010年第4期

10.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十

港口建设公司梁存付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经济全球化趋势的逐渐增强,企业的竞争早已不局限于经济实力的竞争,还包括人才的竞争、企业文化的竞争。而企业文化的竞争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如何搞好企业文化,就成为了摆在我们企业管理面前一个必须面对的最现实的研究课题。

要搞好企业文化,首先必须要弄清企业文化的内涵。它的一种较常见的表述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经营形象、经营理念、经营行的总和,是企业个性化的根本体现,它是企业生存、竞争、发展的灵魂。从定义我们看出,企业文化的作用已经上升到企业灵魂的高度,这也逐渐成为当代优秀企业管理者的共识。笔者作为企业管理者,认为一个企业的文化建设必须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第一,企业领导者必须成为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企业文化从某种特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企业家”文化,因为企业是由领导者进行管理的,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的决心和行动。企业领导者应该带头学习企业文化知识,对企业文化的内涵要有深刻的认识,对建设本企业文化有独到的见解,对本企业发展有长远的战略思考。要亲自参与文化理念的提炼,指导企业文化各个系统的设计,提出具有个性化的观点,突出强调独具个性和前瞻性的管理意识,通过长远目光、人格魅力和管理艺术,感染和影响职工发挥最大的潜力,推动企业科学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与企业管理相互融合。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并不意味着抛开制度管理。没有较完善的规章制度,企业就无法进行有效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但是,不论规章制度多么完善,也不可能包罗企业的一切活动,不能从根本上规范每一个职工的行为意识。而企业文化则是一种无形的文化上的约束力量,形成一种规范和理念,来弥补规章制度的不足。企业文化对管理的现实指导意义就在于挖掘文化管理的本质,丰富文化管理的内涵,提高文化管理的导向作用。企业文化优势是:可以增强企业的内聚力,加强职工的自我控制;能激励职工工作激情,提高生产效率,形成创业动力;有助于提高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产生极大的协同力;有利于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声誉,扩大企业影响。通过文化对管理的先导作用,实现职工与企业的共同目标,使企业不断提高品位,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第三,企业文化必须得到企业全员的认同。要增强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使职工形成同一的理念,并且贯彻落实。通过在职培训等形式,增强职工对企业文化系统的认识,让职工人人参与在其中,从“要求我这样做”转化为“我应该这样做”,才能按照企业文化管理的要求,用文化理念指导个人行为,使之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第四,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长期建设和不断创新。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长期性,在于它伴随着企业建设和发展的全过程,要使文化理念化为职工的自觉行为,必须有长期“作战”的准备。企业文化建

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一批批、一代代的企业家和员工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去营造、培养和发展。

我们港口建设公司作为服务管理公司企业文化建设试点单位,在摸索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加深对企业文化的理解,经历了从了解到理解,从模糊到明晰,从表层到内涵,从理论到实践,从继承到创新的蜕变过程。所有的企业文化都有其共性,因此成功的企业文化案例我们可以借鉴,但并不意味着照搬照抄,这就要求我们批判地继承,选择地吸收,从而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文化建设方案。港口建设公司作为一家建筑企业,有其特殊属性:首先,建筑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力构成中人的因素占较大比例,因此建筑企业加强企业人的建设是工作的重点。其次,建筑企业施工现场的分散性和流动性决定了文化建设的流变性。在建筑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临时用工、异地用工较为普遍,工作强度大、文化层次较低,这一现象要求我们的建筑企业把企业文化建设的文章做到施工现场去,去适应、变化。再次,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建筑市场,在树立企业形象上要以诚信为本,敢于下苦工,在技术上敢于创建一面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大旗。基于以上建筑企业特性,笔者认为建筑企业企业文化建设还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建立适合自身的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指一个企业基于自身特定的性质、任务、宗旨、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为求生存、发展而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基础上,经精心培育而逐渐形成的,并为整个职工群体认同的正向心理定势、价值取向和主导意识。它是企业行为

中另一只“看不见的手”,在企业运作中作为“无形的手”在发挥作用,这种作用可以渗透到企业行为的各个方面。一个企业要想持续、健康的发展,除了物质、利益的纽带,还需要文化、道德、精神的纽带。通过企业精神,把企业上下各方面统一协调起来,共同行动,才能发挥企业竞争优势,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港口建设公司确立了“创新务实、团结拼搏、与时俱进、永争一流”的企业精神,把员工的工作提升到创省内水运建设行业一流企业,铸港口航道精品工程、绿色工程的高度凝聚员工。员工与企业风雨同舟,相互依赖,互相合作,形成坚强的共同体。

第二、树立有特色的企业形象。企业形象是社会大众和企业员工对企业的整体印象、整体感受与评价,是企业文化构成的综合反映,是企业通过各种实践、多种方式在社会上塑造起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利于企业吸纳、招收优秀人才;亦可激励员工士气,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在视觉识别上,港口建设公司将企业名称、标识标志在企业日常办公用品、交通工具、施工场所、工装等视觉载体上,并进行统一设计、统一制作、统一着色、统一标识;在行为识别上,健全规章制度,明确职责统一员工行为;在理念识别上,制定了“建一项工程,赢一份信誉,拓一片市场,育一批人才”的经营理念、“质为先,有质才有量”的质量理念、“用心营造满意”的质量理念、“安全至上,平安是福”的安全理念、“建绿色工程,造蓝色港湾”的环保理念和“工程优良,职工清廉”的廉洁理念。

第三、立足以人为本:企业文化是通过人与人间的相互作用积聚而成的,它需要植根于企业,人的因素又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一部分,所以不能离开人的因素去建立企业文化。建筑企业大多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劳动条件差,建筑工程机械化程度低,影响工程产品质量因素中的人的因素所占比重很大,这就需要加强员工的素质教育。针对建筑行业工作条件差、劳动强度大、员工收入少的特点,建筑企业要建立“人企合一”的企业文化氛围,用优秀的企业“文化力”协调和引导人的行为,统一共同的价值观,才能形成有力的内聚力和吸引力。

4)工地文化:工地是各类建筑工程施工的场所,是建筑企业的基层,亦是建筑企业的“窗口”。工地文化是一种具有建筑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理念、管理制度、社会诚信、道德伦理的文化现象,它是构筑行业精神、树立企业形象的重要载体,因此建筑企业必须注重工地文化建设。开展工地文化建设,一方面,要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工地配备电视机,建立娱乐室,设置报栏,在工程中开展“青年突击手”、“技术能手”竞赛,树立学习典型等活动;另一方面,组织开展创建文明工地竞赛活动,按竞赛标准进行月、季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实施奖罚手段,做到施工现场标准化、施工安全化,同时将企业精神、宣传口号等具有企业特色的标语图牌悬挂张贴。建筑企业只有将工地文化扎扎实实做好,才能真正使企业文化植入员工心中。

5.结语

11.关于现代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的思考范文 篇十一

国有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先形成适合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企业文化,说我国的国有企业是计划经济大笔勾勒出的一幅幅草图,那么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及市场经济体系在我国的逐渐确立,国有企业的原有生产模式,经营理念,员工的思想就需要一种完全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企业文化,及国有企业文化来更新和替代。

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

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体现着企业共同的价值追求、使命认同、行为习惯和目标企盼,是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是企业的灵魂。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和凝聚企业持续发展的精神力量。企业文化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息息相关。这体现在一方面,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本身就是达致企业和谐、形成有利于企业持续发展的强大的精神动力,更重要的是,企业文化所传承的企业精神与构建和谐社会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一个人有了精气神,才能焕发生机活力,才能充满奋斗的动力,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一个企业也同样如此,需要不断的凝聚员工的思想,从而形成巨大的合力,在思想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这样才能更好的做好各项工作,提升企业的战斗力和竞争力。而企业文化就是无形的纽带,通过思想上潜移默化的影响,统一员工的行动,形成强大的动力。在新形势下,挑战和机遇并存,更需要国有企业换发强大的生命力,提升战斗力,在改革和发展的大潮中奋勇拼搏,因此企业文化的作用也就更加凸显。

全面理解构建和谐社会的深刻内涵,准确把握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

按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企业文化建设要准确把握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坚持以促进和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从企业经营发展的客观要求出发,按照企业的发展规律和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以铸造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培育企业精神,塑造企业形象,凝聚团队力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建设最终要获得的成果是要达致企业和谐,形成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环境和动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企业不断创新、超越和追求卓越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实现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和谐。只有把企业内部和外部都达致和谐,把企业建设成为和谐企业,企业才能持续发展。

国有企业树立对知识价值的新认识,国有企业要充分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和学习的迫切性,旨在建立一种学习型企业,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把知识图强作为企业核心价值理念。国有企业一方面应强调全员学习、全面学习、不断学习的观念,注重群体智力的开发,着重培养员工的创新能力以及对环境的敏锐洞察力、系统和辩证思维等,以促进企业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另一方面,要把学习变为企业创新的的源泉和动力,努力学习别人的优秀东西并创造性地应用于自身领域,形成国有企业的新特色。

积极探索和实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文化。

我国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存在简单化的问题。一些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缺乏全面的深入的认识,把企业文化简单等同于文化娱乐活动,或者看成是思想政治工作。二是结合实际不够,缺乏自己的特点。三是企业文化建设与其他工作脱节。

解决这些问题,根本途径在于加强实践。当前我们要重视抓好以下关键环节:

增强企业的自我认知。企业文化作为现代的企业管理形式,是管理科学与现代文化的融和与创新。今天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没有文化的企业就无法在全球的舞台上竞争。一个企业的文化如何,有没有企业文化,根本的决定因素是企业的自我认知,也就是企业对于其使命、优势、定位、愿景、环境等方面的清晰的认识,企业文化不是面对企业生产、技术、市场、人才、资本等具体实际问题,而是要回答“我们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企业”和“怎样成为这样一个企业”的问题,回答“我们为什么要存在”和“我们靠什么存在”的问题。如果企业缺乏清晰的自我认知,就不可能形成符合自身实际的核心价值观和管理理念,也不可能形成特有的企业精神。因此企业文化是基于战略的哲学思考,可以说是战略的战略。

培育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核心价值观就是企业文化的魂,集中地反映企业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对自身使命和未来的认识。同仁堂“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的价值观,经历风雨300多年,至今仍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这些企业的成功都首先源于对自身价值的认识,这是企业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客观基础。从我国国有企业的情况看,现在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就总体而言,在企业核心价值观上相互雷同,缺乏个性,仍然是个突出问题。

凝聚企业的精神。企业文化建设要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形成一种属于企业自己的精神动力,而这种精神动力作为一个永动系统是可以带动企业走向未来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具有明显的导向、凝聚、激励作用,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关键是要把各种积极因素凝聚成为文化力这样一种能够驱动企业不断前进的强大力量。结合国有企业实际,就是要以培育企业精神为核心,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勇于创新、甘于奉献、奋发有为、充满活力的氛围,激发员工创业报国和建功立业的热情,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行为一致性,形成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的精神动力。

塑造企业的形象。企业形象是企业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的体现,是社会对企业的认知系统。每一个企业在社会的形象,包括它的知名度、可信度、美誉度,包括它的亲和力、公信力、感召力,都是企业文化长期积淀形成的。在这方面,我们的一些企业还有较大差距。

搭建企业文化的载体。企业文化建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一些同志把企业文化单纯看成是吹拉弹唱、琴棋书画、标语广告,这当然是片面的。但是,企业文化建设也离不开这些必要的载体。只有把企业文化的深刻内涵寓于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企业文化才能根植于每一位员工的心里,体现到实际工作上。在企业文化的实践中,尤其是要处理好两个问题。一是要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凝聚作用和激励作用。二是要发挥企业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企业家肩负治理企业的责任,企业文化的内涵更需要企业家带领团队去实践。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问题的另外一面,就是企业文化建设必须遵循其规律性,要根据企业客观实际的需要。

国有企业文化创新要把握我国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在全球化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大环境下进行企业文化创新,使国有企业核心理念适应时代的要求,将企业个性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使国有企业文化体现较强时代感,反映出社会发展的理想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国有企业文化创新要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开放的环境,使企业文化理念成为国有企业不断创新的动力和源泉,促使企业每个员工的个性得到全面、有益的发展,使员工的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由此提高整个国有企业的团体创新能力,最终带动全社会营造一种全民学习、全民创新的新景象。

上一篇:有关河北著名景点导游词下一篇:四川省独生子女费发放新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