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教社”杯第四届全国中学生英语阅读大赛复赛要求

2024-11-24

“外教社”杯第四届全国中学生英语阅读大赛复赛要求(精选2篇)

1.“外教社”杯第四届全国中学生英语阅读大赛复赛要求 篇一

首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四川赛区章程

大赛宗旨

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教师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大学英语课程建设与发展的关键。‛而高校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不仅是其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也直接关系到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建设。

为了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把高等教育的重心切实转移到质量上来‛的精神,推进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实施,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首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

大赛旨在通过搭建全国性的英语教学竞赛平台,促进多媒体技术条件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和手段的应用和创新,推广先进的教学理念、经验和手段,为优秀英语教师提供施展才华、展现技能的舞台,同时,也为广大高校英语教师提供观摩、交流和学习的机会。

大赛也必将引领和带动我国高校英语师资队伍的建设,促进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的发展,提高英语教师的人文素质,为国际文化交流和传播构建理解和合作的桥梁。

一、大赛目的

1.总结四川省自2004年以来在落实教育部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作方面的经验;

2.为广大外语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提供一个展现课堂教学能力和施展才华的舞台;为各省内各高校外语教师提供一个观摩、交流和学习的机会; 3.打造一批教学理念先进、专业基础扎实、教学模式科学、教学效果明显的优秀青年英语教师队伍,发挥他们在提高四川省高校外语教学质量中的示范作用;

4.加快省内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加快外语教学理念、模式的创新,推动和促进四川省高校外语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大赛组织单位

1.主办单位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 四川省教育厅高教处

四川省高等学校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承办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

3.合作单位

中国日报社〃21世纪英文教育传媒

圣智学习出版公司(Cengage Learning)

麦克米伦出版公司(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纽约大学(NYU Steinhardt TESOL)4.媒体支持

上海广播电视台(RTS)〃上海外语频道(ICS)中国日报社〃21世纪英文教育传媒 新浪教育频道 《外国语》杂志 《外语界》杂志

《外语电化教学》杂志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杂志 《外语教学》杂志 《外国语文》杂志

三、大赛冠名

首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 四、四川赛区组委会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次大赛,特成立四川赛区组织委员会。组委会成员如下: 1.组委会主任:石坚(四川大学副校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指导委员

会委员、四川省高校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周雪峰(四川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

庄智象(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助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社

长、总编辑)

2.组委会副主任:

宋亚兰 敖凡 阎开印 黎宏 张文鹏 邓海 唐跃勤 柳吉良 张宏 3.组委会秘书处

秘书长:易红;张野

联系人:王全

地址: 成都市二环路北一段111号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电话:028-87601760; 028-66366703;

传真:028-87600703;028-87600700 邮编:610031 电子邮件:wyx@home.swjtu.edu.cn;zhang_yes@hotmail.com 大赛官方网站:http://cetc.sflep.com

五、竞赛组别及竞赛内容

大赛设立综合课、听说(视听说)课两个组别,每校每个组别只能选派一名选手报名参加分赛区比赛,比赛授课时间为20分钟,必须是一堂有起承转合的完整课堂。

进入复赛的选手,无论是综合课还是听说(视听说)课,必须制作电子课件,利用电子课件进行授课比赛。参赛电子课件制作标准见附件1。选手须将课件完整刻录在光盘上再行提交至分赛区组委会,同时准备好课件备份。

分赛区初赛、复赛的授课内容由选手自己选定,分赛区决赛和全国总决赛的授课内容由大赛组委会秘书处指定。

六、参赛资格和报名

参赛对象为四川省本科院校、本科独立学院(二级学院)在职大学英语教师,年龄为45周岁以下。

专业英语课教师同时兼授大学英语课程,如果参赛,需提供由学校教务部门或外语部门盖章的大学英语课程安排证明。

符合以上条件的大学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大赛组委会指定的官方网站查阅大赛章程和相关规则,本着自愿参加的原则到所在单位的外语教学部门报名参赛。报名表可从大赛网站下载,或向所在单位外语教学部门索取。外语教学部门或教务部门负责统一组织本校的赛事选拔。

大赛以学校为单位组织报名,不接受个人报名。

选手比赛时所选用的大学英语教材必须是国家级规划教材。在参赛的报名表上请注明使用何种教材。

七、报名时间和赛程安排

1.报名时间:2010年4月15日之前结束

各校可根据大赛章程自行组织校内比赛并推选参赛选手,并于4月15日之前将参赛名单、参赛选手授课录像(18--20分钟的DVD或VCD格式)提交四川赛区秘书处。每个组别每校只能推选1名选手。

2.淘汰赛:大赛组委会组织评委匿名评审参赛选手提交的授课录像,确定进入复赛的选手名单,5月1日前由秘书处直接通知参赛单位和选手。

3.复赛:进入复赛的选手5月7日下午7点之前报到并抽签,未到者视为 自动弃权。8日全天和9日上午举行根据抽签情况进行复赛。

4.决赛:5月9日下午。

赛区组委会根据复赛成绩,经评委组确认无误后,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取前9名进入决赛。决赛授课内容由大赛全国组委会秘书处指定。

八、赛制安排及评比标准

(一)淘汰赛:

1. 淘汰赛评比标准参见‚复赛评比标准‛。

2. 为了保证赛事的公正性,组委会依据复赛评比标准,安排两组评委对同一选手报名提交的授课录像匿名打分,并取两次的平均分作为选手最终得分。组委会按高低顺序确定复赛选手名单。

(二)复赛及决赛

1. 复赛:

A.复赛形式:

完成一堂20分钟的授课。听课学生由赛事承办单位负责组织。复赛须制作电子课件,并利用电子课件进行授课。复赛选手的出场顺序由抽签决定。选手在比赛过程中不得透露本人姓名、学校等信息内容,否则作零分处理。

B. 复赛评比标准:

1)英语基本功:包括语音、语调、英语的熟练程度和驾驭能力。2)课堂内容:包括授课内容、课堂讲解、问题解答等。3)课堂设计:包括一堂课的起承转合、重点性和完整性。

4)电子课件:包括课件功能性、实用性、丰富性,以及与授课内容的关联性。

5)课堂效果:包括师生互动、授课效果、教师台风和个人魅力。C.评分说明:

1)比赛采用10分制,保留到小数点后三位;以上五个评价方面,各占20%权重。

2)最高分和最低分均归零,如果出现多个最高分或最低分,取其中一个归零,现场公布所有选手得分和评委打分。(外省评委的评分不做任何处理。)

3)为保证评分的公正性,在复赛或决赛中,比赛前三位选手不当场亮分,须等待评委组合议之后,给定一个基准分,再统一亮分。D.复赛评委组成:

每个组别评委人数不少于9人,其中由大赛组委会为分赛区所在省市指定外省评委1-2人。评委来自本科院校的专家和教学负责人,须具备副教授及以上职称。

2.决赛: 综合、(视)听说组别根据复赛成绩,前9名进入决赛。名单经评委组确认后当场宣布。决赛授课内容由大赛全国组委会秘书处指定。A.决赛形式和内容:

综合课、听说(视听说)课决赛均采取‚说课‛形式(即讲解如何进行给定材料的授课安排、课堂活动、任务等,可自由发挥)。决赛选手的出场顺序由抽签决定。

综合课:由大赛全国秘书处提供一段长度在1000字左右的英语文章,给每位选手30分钟的赛前准备。说课时间为10分钟,说课之后抽取评委组1-2个问题并作答。

听说(视听说)课:由大赛全国秘书处提供一段播放长度约5分钟的视频材料,给每位选手30分钟的赛前准备时间。说课时间为10分钟,说课之后当场抽取评委组1-2个问题并作答。

选手在比赛过程中不得透露本人姓名、学校等信息内容,否则作零分处理。

B.决赛评比标准: 1)对材料的准确理解能力

2)重点内容和难点的阐释能力 3)课堂设计能力

4)语言风格和语言驾驭能力 5)思维能力和创新性

C.评分说明:

1)采用10分制,保留到小数点后三位;以上五个评价方面,各占20%权重。

2)最高分和最低分均归零,如果出现多个最高分或最低分,取其中一个归零,现场公布所有选手得分和评委打分。(外省评委的评分不做任何处理。)

3)为保证评分的公正性,在复赛或决赛中,比赛前三位选手不当场亮分,须等待评委组合议之后,给定一个基准分,再统一亮分。

D.决赛评委组成:

每组评委人数不少于8人,其中由大赛组委会为分赛区所在省市指定外省评委1-2人。评委来自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专家、外语教学负责人,须具备副教授及以上职称。

每组评委指定一名评议组长,在复赛或决赛中,一旦出现争议,由评议组长负责召集评委进行仲裁。如果分赛区评委组无法仲裁,则提交大赛全国秘书处,由秘书处指定专家仲裁。

E.决赛奖项设置: 决赛每个组别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和优胜奖若干,所有获奖选手均颁发加盖大赛主办单位公章的获奖证书和其他奖品。获奖名单报大赛全国组委会备案,并在大赛官方网站公布。决赛出现名次并列时,根据复赛成绩高低排名。

两个组别的第一名有机会角逐各分赛区大赛特别奖。特别奖比赛内容由全国大赛组委会秘书处指定。

九、颁奖晚会

5月9日晚上在西南交通大学举办颁奖晚会,邀请部分高校领导、外语学院领导、领队、参赛选手及颁奖嘉宾出席。

邀请主流媒体参加颁奖晚会。

十、复赛及决赛地点

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成都市高新区西部园区交大路)

十一、赛事费用

领队和参赛选手的交通、食宿自理,费用由派出学校承担。承办单位统一安排。

本届大赛最终解释权归首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大赛组委会所有。

首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四川赛区组委会 2010年3月

主办单位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 教学指导委员会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 四川省教育厅

高教处

附件1 “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课件制作要求

亲爱的老师,您好!欢迎您参加首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

为确保您所制作的参赛课件能在比赛现场正常使用,大赛组委会特制定以下课件制作标准。希望您在课件制作过程中按照这一标准进行包括音视频等在内的素材收集,制作。预祝您在大赛中取得好成绩!

大赛组委会秘书处

2010-3-18 1.课件制作软件:

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 2003(使用PowerPoint 2007的老师需要提前将PPT另存为PowerPoint 97-2003演示文稿格式进行课件制作,比赛现场仅提供2003版本)。

2.视频素材格式:

视频格式: WMV 视频编解码器: Windows Media Video 8 音频编解码器: Windows Media Audio 8 3.音频素材格式:

音频编码: MP3 4.课件字体:

Windows XP系统自带字体以及Office 2003安装字体

5.课件提交:

进入分赛区复赛的选手,必须将制作完毕的课件完整刻录在光盘上再行提交至分赛区组委会,同时准备好课件备份。若课件(含音视频素材、字体等)未按照1-4所列要求制作的,需至少在分赛区复赛前一周向分赛区组委会通报,否则若因此影响比赛时课件使用效果,大赛组委会不予负责。

2.“外教社”杯第四届全国中学生英语阅读大赛复赛要求 篇二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颁布1。这一面向未来10年的纲领性文件指出, 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教师是课堂的决策者和执行者, 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最终都要通过教师的课堂实践来实现。因此, 教师或教师教育研究已经成为当前各国教育界共同关注的热点。在此大背景下, 自2010年起,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了“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 旨在搭建全国性的竞赛平台, 推动我国高校大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 促进教师职业技能的发展, 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我国共有28个省、市、自治区的1500多所高校逾万名大学英语教师参与了第二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全国总决赛于2011年10月12日至14日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从全国1500多所参赛高校中脱颖而出的60位选手参加本届决赛。

本届决赛设立综合课及听说 (视听说) 课两个组别, 包括现场授课和说课, 比赛选材依据教学内容有所不同, 每场比赛均有十几位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学生作为授课对象, 历时20分钟。本届比赛在评分标准与奖项设置等方面做出了新的规定, 评分标准重在体现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和效果。这样的赛事, 不管是对参赛选手的教师自主发展, 还是对观摩教师的教师自主发展, 都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笔者从第二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总决赛观摩的视角, 观察并分析了反思、自我建构、合作等方面如何促进其教师自主发展。

二、教师自主发展概述

Kumaravadivelu (2006) 指出, 后方法时代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主的教师。教师自主这一特质是后方法时代教师的核心特征。白益民 (2002) 认为, 自我更新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 或者说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 将是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趋向。

根据Richards和Lockhart (1991) 的观点, 教师以自愿为基础、与他人合作相互观摩彼此的课堂教学并描述他们所观察到的情景, 随后彼此交换所获得的信息, 并进行客观分析, 不仅能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还能加强彼此间的理解和认同, 带来职业的愉悦和满足。

Mushayikwa和Lubben (2009) 在谈到教师自主发展时说到, 教师自主专业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在于 (教师) 意识到其职业的专业性, 他们对职业发展的需求、对团体合作的需求、对提高所教学科内容知识的需求、他们对教学材料的调整和融合以达到理解性教学的需求, 他们对获取更多本学科的实践性知识和技能的需求, 以及他们满足这些需求时所感受到的益处。

笔者认为, 教师通过课堂观摩, 得到新的教学启发, 对已有经验进行批判性的反思, 得出新的教学假设或设想, 将其放入具体的教学情景中, 并不断地进行反思与调整, 使其真正融入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成为自己个体化教学经验中的一部分, 这一过程对教师的自主发展大有裨益。因此, 对进入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总决赛的优秀选手们进行观摩, 对教师的自主专业化发展更是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观摩、反思与自我建构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在建构主义哲学思潮影响下,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 个体学习者通过已有的知识、信念和新的观点、事件与活动之间的互动来创建新的知识和理解。Bailey等et al. (2004:157) 认为, 课堂教学观摩是“为了专业发展 (而非为了监督或评价) 而公开地出席另一位教师的课堂, 全神贯注地观察和聆听课堂互动 (的行为) ”。Fanselow (1988:115) 提出, “观摩你就等于从另一个角度观摩我自己, 并且 (通过探讨) 找到我们都可以用的不同的 (解决问题的) 方法”。因此, 对优秀教师的课堂观摩则成为教师对教学决策的观察、反思, 并自我建构教学评估体系的一种有效途径。

笔者在观摩比赛的同时, 以旁观者的客观立场来观察并分析选手们在使用各种教学策略时学生们的反应与反馈, 进行反思, 结合自己的教学环境来不断思索更为适合且有效的教学策略, 并据此建构新的课堂评估体系, 即教师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效能、效率及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估, 如表1所示:

在观摩之后, 笔者从自身教学实际出发, 通过反思, 建构了新的课堂自我评估体系。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 教学环节力求环环相扣, 衔接过渡自然流畅;

(二) 教学过程要加强师生互动, 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三) 教学内容尽可能加入一些贴近学生现实生活或者对他们未来职业发展有用的信息;

(四) 学习策略应该渗透在教学过程中, 定期进行总结, 并通过相应的练习进行巩固;

(五) 加大对学生课堂外的自主学习的评估与督查, 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运用情感教学, 通过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 不仅教学而且育人。

以自身对此次大赛观摩、分析、反思、评估和自我建构的过程为例, 笔者认为, 假如每一位观摩教师能坚持课堂观摩, 坚持反思, 并坚持具有自己教学特色的行动研究, 这会对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与专业发展能力有着极大的帮助。

四、观摩、反思与自我监测

Richards (2000) 指出, 反思能帮助教师从一种主要由冲动、直觉或常规指导自己教学行为的层次提高到一种由反思和批判性思考指导自己教学行为的层次。Seidel等 (2011) 的研究表明, 观察自己教学的录像是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活动的开始, 这种观察有助于激活教师对教学的原有知识与体验。张淑梅和高文晏 (2006) 认为, 对课堂进行录音、录像显然是一种获取课堂活动实时记录的最佳方式。其中录音更为实用、易实施。

在对比赛进行观摩的过程中, 笔者着重观察了某位选手的反馈语使用情况, 结果发现该选手在比赛过程中大量使用“Very good”作为评价学生表现的反馈语, 在20分钟的比赛中, 共讲了18次“Very good”, 1次“Well-done!”, 1次“Very nice!”, 其中第10分钟左右的1分钟内, 讲了6次“Very good”, 其中并无教师对学生错误反应的纠错性反馈。这一情况使笔者对于自身教学过程中的反馈与使用情况产生了兴趣。

为了进一步了解自己在课堂里使用反馈语的情况, 笔者把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录音, 并从中选取师生互动较多的20分钟练习讲解部分进行了文字转录, 以便更好地观察与分析自己各种课堂反馈语的使用情况。

本文把yeah、yes、ok等列为肯定式 (affirmative) 反馈话语, 把good、very good、great、excellent等以及句子如“You have done a good job!”列为表扬式 (appreciative) 反馈话语, 并关注了纠错性反馈的使用情况。Lyster和Ranta (1997) 将纠错方式分为:明确纠错 (explicit correction) , 指教师明确表明学生所说的是错误的, 并给出正确形式;重述 (recast) , 指教师含蓄地改正学生话语的全部或一部分;引导 (elicitation) , 指教师引导出学生话语的完整形式, 或用一个问题来引导正确的形式, 或请学生重新表达他们的想法;元语言反馈 (metalinguistic feedback) , 指包含与学生话语规范性有关的评论、信息或者问题, 但不会直接提供正确形式;请求澄清 (clarification requests) , 即教师向学生表明, 要不是教师对他们的话语理解有误, 要不就是他们的话语不规范;重复 (repetition) , 也就是教师单独地把学生错误的表达又重复了一遍。其中引导、元语言反馈、请求澄清及重复也可称为形式协商的纠错方式。录音转录文字显示:20分钟内笔者共有12次表扬式反馈, 7次肯定式反馈及5次纠错性反馈。

此外, 笔者还关注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纠错方式使用的情况。在20分钟里出现的24次反馈中, 只有5次纠错反馈, 这主要是由于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前先预习并完成了练习, 同时练习内容都是课堂学习过的, 比较简单。而这5次中有1次明确纠错 (针对学生的发音错误) , 4次是形式协商的纠错方式 (其中有1次重复学生错误来等待其自我纠正, 3次是使用引导性的问题或提示来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纠正) 。以下是其中一段录音文字转录片断 (下文中T代表教师, S代表学生) :

T:How to spell February?

S:F-e-b-e……

T:F-e-b-e (重复) ?

Are you sure (请求澄清) ?

S:F-e-b-u……

T:Ok, we can spell the word according to its pronunciation.Just listen to me.F-e-b-r-u-a-r-y.See it now (引导) ?

S:F-e-b-r-u-a-r-y.

T:That’s right. (肯定式反馈)

Very good. (表扬式反馈)

此后, 笔者也进行了一定的反思, 认为自己倾向于使用形式协商的纠错方式的主要原因是跟自己的教学信念有着直接关系, 自己比较认可非智力因素 (特别是情感因素) 的积极作用, 接受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 在教学中更愿意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因此, 笔者下一步将会深入学习教师课堂话语的相关研究成果, 并进行定期的课堂录音, 以观察自己在反馈语使用方面的改进, 这同时也是教师不断地提高自我发展意识、进行自主发展研究的过程。

五、观摩、合作与共同发展

Krecic和Grmek (2008) 根据其实证研究的结果, 强调了发展一个合作性的团队文化是极其重要的。对于 (教师) 专业化发展来说, 更重要的不是教师独自发展, 而是有机会进行合作。余东光 (2009) 也提出, 教师合作对教师专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教师合作能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意识;教师合作能不断更新教师知识;教师合作能有效促进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

在这次第二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总决赛中, 笔者发现某位选手选择“听中的笔记策略”作为其比赛的教学目标, 这相对而言较为少见, 因此非常关注这位选手在短短的比赛时间里如何实现他的策略教学目标。比赛过程中, 这位选手自问自答:How to be more efficient in taking notes?并没有板书、重复练习, 或者进行任何形式上的巩固。

比赛结束后, 笔者与该选手进行了比较随意的访谈 (访谈问题详见附录) , 得知了以下的信息:决赛使用的教材中并没有策略教学的这个教学目标, 是选手自己对学习策略比较感兴趣, 这次比赛中本来想进行一定的策略教学, 但是由于时间掌握得不太好, 无法展开详细的教学步骤。他也坦承对学习策略培训 (strategy-based instruction, 即对学生培训学习策略的使用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并不了解, 而他所在的是一个较偏远地区的大学, 特别需要这方面的知识。恰好笔者对学习策略培训有过比较系统的学习和研究, 因此两人就这个方面的合作达成了共识, 并交换了联系方式。此后, 笔者与选手在网上进行了多次的交流。

通过多次的交流后, 笔者与该选手基本确立了共同合作来进行基于学习风格的学习策略培训项目, 并进行相关的理论和研究成果的学习, 主要在Cohen (2002) 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以下的培训方案 (目前培训行动正在实施中) :

(一) 通过问卷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 并以此选择可能对学生有效的学习策略;

(二) 描述、示范、举例说明这些策略;

(三) 基于学生自身的学习经验引出更多的使用策略的例子;

(四) 组织小组或全班就策略进行讨论;

(五) 鼓励学生实验各种策略的使用;

(六) 把策略与每日课堂材料结合在一起, 以显性或隐性方式融入语言任务, 为学生提供语境化的策略使用练习。

由此可见, 教师合作可以激励教学积极性、激发教学灵感、促进科研合作、提高自主学习意识等。当然, 建立一个学习型组织和教师合作团体并非易事, 此后还将另文记录并探讨。

六、结语

教学观摩对于观摩教师而言是一个全新的教学体验活动, 是一个有效反思的源泉, 是一个自我建构课堂评估体系的过程, 也是一个自主发展的强劲动力。教学观摩、反思、自我建构和合作等, 都是教师自主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教师们参与不同形式的教学观摩活动,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按不同的速度来进行最合适自己的教师自主发展研究, 最大限度地提高自主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附录

访谈问题:

1.你在比赛中自己的教学目标是听力中的笔记策略教学, 但是在比赛所用的教材中没有涉及这一个教学目标, 当时你是出于什么考虑才这样设计的?

2.我看到你在比赛中先是提问学生如何有效做笔记, 然后就自问自答一遍, 也没有重复和巩固, 这跟你当时的教学设计有出入吗?

上一篇:单位集体活动主持词下一篇:乡镇法制宣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