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政博物馆简介

2024-07-27

船政博物馆简介(共10篇)(共10篇)

1.船政博物馆简介 篇一

马尾船政博物馆观后感

查阅史料可知道,福州马尾是中国船政文化的发祥地和近代海军的摇篮,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2015年5月30日星期六,我们跟随着老师来到了这里,分别参观了马尾船政文化博物馆和马江海战纪念馆,感受这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

该馆依山而建,内部共有五层,每一层楼的主题都各有不同,分别为我们展示了船政总体概况、船政概览、船政教育、船政工业与科技、海军根基。通过大量珍贵真实文物、图片、船体模型和各种仿真现场,展示了中国船政在近代中国先进科技、新式教育以及工业制造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走进这当中,仿佛历史一幕幕的呈现在我的眼前。在参观过程中,由导游的带领下,我一边倾听导游的介绍,一边怀着敬仰的心情参观着展示品。通过参观,我了解到了马尾船政是近代中国创办的第一家专业机器造船厂,由此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建船厂、造兵舰、办学堂、引人才、派学童出洋留学等一系列“富国强兵”活动,培养和造就了严复、邓世昌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的中国近代工业技术人才和杰出的海军将士。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前人们为国奋斗的艰辛和锐意进取的豪情壮志。不仅如此,在当时封建传统制度和封闭自守的思想禁锢下,可想而知,船政创办过程,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困难自然必不可少。然而船政创业者们却能坚持改革创新,冲破传统,以新知识新方式来教育学生,更派出大批优秀学员到西方去学习钻研。在课程的安排上,还非常注重实践,让学生亲自到船上和车间里动手实践,这与传统科举制度相背离,却能使学生学以致用,成为有用之才。在参观的所有过程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当属学生们的笔记。这些笔记不仅做的一丝不苟,而且洋文书写的工工整整,可见他们的勤奋严谨和仔细认真。他们不仅要学法语和英语,而且由于整套教材是直接来自法国,所有他们必须得全法语授学。要知道,当时中国的外语基础教育还很落后,他们是要凭借着多么大的毅力和决心才能做好这些功课,实在让人感到佩服和震撼。在受到震惊的同时,也进行了一番反思。环顾现在社会各种丰富的学习资源,先辈们在过去简陋的设施环境中尚且能够奋发图强,我们却天天喊着学习很辛苦烦躁,难道不应当向那些伟人看齐,奋发向上,充实自我么?!我们应该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观完博物馆之后,我们来到了马江海战纪念馆,即昭忠祠。迎面而来的是一幅巨大的画屏,画面展示了当年誓守海疆的将士为保卫国土而进行的一场惊天动地的海战场景。画面上火光冲天,浓烟滚滚,英勇的将士们奋不顾身地与外国侵略者做斗争。大厅陈列着死难将士的神主牌,梁上有萨镇冰将军亲自题写的“碧血千秋”金色牌匾。通过参观,我真实地感受到了中、法两军在武器装备方面的差异,再次体会了“落后就要挨打”这一真理。同时,当我看到烈士们面对占据绝对优势的侵略者,抱着以死殉国的决心留下的呐喊时,我深深地被他们的爱国之情和视死如归的精神所感动。他们大义凛然、浩气长存,不愧为民族的脊梁,永远值得后人怀念。如今,那段屈辱与抗争并存的近代硝烟早已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中,但我们不能遗忘,因为忘记就意味着背叛。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更加体会到责任与使命的意义。这次的参观,让我受益匪浅。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大学期间,汲取各方面知识,学好专业内容,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2.船政博物馆简介 篇二

一、船政文化的核心思想

福州的船政文化, 是船政伟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船政遗迹与船政有关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成果。

二、如何弘扬船政文化, 推进高校德育工作

高校船政文化的建设以及德育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校内外发挥合力作用。可以说, 高校船政文化的德育功能在高校的建设过程中, 学生是核心, 教师发挥着主要的作用, 学校是保障力量, 社会是外部支持。

(一) 船政文化进课堂,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目前, 高校思想政治课贯穿大学生德育的主线。而开设校园船政文化的课程, 把船政文化英雄们的先进爱国事迹作为爱国主义教育, 理想信念和集体主义教育奠定基础, 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首先, 教师要对船政文化有深刻系统的学习和了解, 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的课程。其次, 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 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 借助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把最精华的船政文化知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灌输给学生, 比如参观船政博物馆、课堂讨论、模拟演练讲学等来合理有效地融入课堂教学中。

(二) 重视高校教师的榜样作用

教师是社会道德的倡导者和先行者, 在高校校园船政文化的德育功能中起着关键性的主导作用。首先, 教师是传授知识的教育者, 教师的思想品德、文化素养、社会阅历和社会责任感, 在课堂内外对他们有着或深或浅的感染, 其榜样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其次, 高校教师接受过高层次的教育, 文化水平较高, 拥有广博的理论知识, 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乃至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发挥教师的榜样标杆作用, 助力高校校园船政文化的德育功能建设。

(三) 深入开展船政文化的学术研究活动

深入开展高校校园船政文化的学术研究活动。高校应该定期在校园里开展关于船政文化的学术研究活动, 这既与课堂教学相衔接, 又和实践教学相配合, 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个新的平台。

船政文化追溯着历史, 其教学展示着现在、引导着未来, 有效开展学校内的、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和讲座, 都可以加大、加深师生对船政文化的认识。同时, 还辅助开展形式多样的船政社团活动, 把富有当地特色的船政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田地, 用新的方式方法来引导学生, 通过活动深入学生当中。

(四) 充分发挥网络载体的作用

随着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快速发展, QQ、微博、微信这些新型的网络媒体受到大学生的青睐。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方式和载体, 在无形中影响着师生的道德素养和行为习惯, 是高校德育的重要阵地之一。首先, 要做到形式新颖, 利用校园的宣传栏、线上的视频、QQ群、微信群等大学生习惯使用的媒介, 充分地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 要做到信息要及时更新, 发布学校动态、船政文化知识, 让学生积极自主地投入船政文化校园德育的建设中,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通过学习船政英雄的伟大精神, 以伟人为榜样, 丰富自我涵养、提升自我的道德素质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后, 还应该建设一支具有专业素质的实力的船政文化网址的宣传管理队伍, 确保船政文化的媒体的功能持续有效地进行。

(五) 提升校园组织文化建设

学校组织文化指的是在长期的活动过程中, 师生经过长期活动的积累所积淀下来的, 受大家所认同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集合, 其不仅仅是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 还包括学校的精神文化, 展现了一所高校的重要特征。把船政文化融入校园教学活动是一个大工程, 是高校总体建设的大目标, 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因此, 应该全面围绕学校党委的主要指导精神, 师生上下联动, 党政青工学齐心协力。第一, 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指导思想, 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德育建设的方针政策。第二, 行政人员要主动配合帮助开展工作, 工会的作用要发挥起来, 把教师团结起来, 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工活动, 调动他们建设校园船政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达到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三者的协调发展。最后, 团委和学生会要正确引导学生, 培养一批学生干部, 在学生群体当中, 进行自我的教育管理和服务, 努力塑造良好的人格, 争做好青年。

关键词:船政文化,高校教育,德育

参考文献

[1]勇治强.论高职院校和谐德育体系之构建[J].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3) :82.

[2]肖斌, 李岩鹏.构建开放性高职德育体系的重要意义[J].统计与管理, 2013 (3) :158-159.

[3]王卫东, 刘许亮.“生产育人”是完善高职德育体系的新理念[J].教育与职业, 2006 (21) :128.

3.福建船政电报学堂 篇三

创建的背景

19世纪中叶,欧美各国的有线电报事业已经十分发达,然而中国尚无电报通信,更不用说电报学堂了。1876年4月,福建船政电报学堂诞生了,这是中国爱国将领抵御列强侵略的产物,沈葆桢、丁日昌等人都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尤其是丁日昌。

首先是英国大东电报公司侵入福建。鸦片战争后,英国占领香港,迫使中国开放五口通商。为了加快信息传播,同治九年(1870年)三月十三日,英国公使威尔玛照会清政府,要求将大东电报公司水线自香港延伸到厦门、福州至上海。五月七日,昏庸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为不会侵犯中国领土,稀里糊涂地复照同意,并命沿海督、抚稽查。英国在上海与香港间铺设电缆线,途径五口通商地的福州、厦门,福州线就近在闽江口的川石岛,他们在岛上建立了大东电报公司办事处。于是,海底电报电缆分成了上海——川石、川石——香港两线,在香港接上印度——新加坡线,直通英国首都伦敦。1871年,威尔玛向清政府申请铺设香港——广州——天津的海底电缆,他狡猾地把电缆线铺设在外海,把电缆终端设置在船上。总理衙门又答应了。

接着,丹麦大北电报公司(由丹俄、丹挪、丹英3家电报公司合资)也在中国沿海铺设海底电缆:海参崴——吴淞口——香港线,私自把吴淞口的线路上了岸,通到上海。同治十年(1871年)二月二十八日,丹麦大北电报公司铺设香港至上海海底电缆,擅自将线头接入厦门鼓浪屿洋楼,以收发电报。福建当局派员交涉遭拒。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在川石岛站稳脚跟后,在1874年6月,又建成泛船浦至马尾的电报线。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一月,在福州仓前山泛船浦教堂附近设营业处,进一步侵犯中国主权,强行架设起福州——厦门陆线。到年底,修建了25公里左右。福建当局立即照会丹麦大北电报公司,要求立即停止施工。大北电报公司一再拖延,后在民众拔杆毁线后才被迫中止。

除了英国、丹麦侵略福建电信主权,美国人也在闽南蠢蠢欲动。同治十一年(1872年)秋,美国驻厦门领事施智汉在闽南私设电报线路,遭到中国泉州地方政府反对。

英国的大东、丹麦的大北等电报公司侵入中国,在我国架设电线,明目张胆地侵犯我国主权,引发了一系列纷争。有识之士纷纷主张建立中国人自己的电信实业。同治十一年(1872年),华侨商人王承恩与福州人王斌共同发明了汉字电报机。1873年,他们呈请当局自办电报,但未被采纳。

1874年,日本入侵我福建省台湾府,派兵3000多人从琅乔(今恒春)登陆,企图占领整个台湾。清政府派船政大臣沈葆桢为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赴台处理此事。6月,沈葆桢以马尾造船厂生产的舰船为主,组成中国近代第一支舰队赴台,与日军斗争。当时军情紧急,沈葆桢通过英国大东电报公司与香港等地电报局侦察军事情报。他深感有线电报的重要性,主张建造海底电缆,沟通台湾与大陆的信息。他准备铺设由台湾府城(台北)到沪尾(今台北县淡水镇的淡水港)转向白沙渡海,从福州府福清县万安寨登陆接马尾、福州的电线。

为此,在6月3日,他向朝廷上奏说:“台湾之险,甲诸海疆……欲消息常通,断不可无电线,并由福州陆路至厦门,由厦门水路至台湾。水路之费较多,陆路之费较省,合之不及造一轮船之资,瞬息可通,事至不虞仓率矣。”

丹麦商人获悉沈葆桢计划建造海峡电缆线后,立即联系有关方面,抢先承包海峡两岸布缆工程。施工中,他们“欲以旧线搪塞,迟迟未上”,高价出售,船政拒不接受,工程无法开工。前线方面,船政舰队运兵1万多人抵达台湾,加强了战备。日本迫于中国压力,接受了和平谈判,撤出台湾。福州至厦门陆线工程下马了。光绪二年(1876年)二月二十五日,闽浙总督李鹤年派唐廷枢与丹麦大北电报公司签订取消委托大北公司代造福州——厦门陆线合同,但照付全部工程费用,计银元15.45万元,收回线路和房屋,收回设备分别存储,全部任其锈蚀腐烂。

1875年8月,沈葆桢从台湾回到马尾不久,被调任两江总督(10月29日离开马尾),丁日昌于11月9日继任船政大臣。他执行沈葆桢部署,报告朝廷:“轮船(海上运输)、矿务(采矿)、电线三者必须相辅而行。无矿务则轮路缺物传输而经费不继;无电线则轮路消息尚缓而呼吸不灵。”他主张自力更生,培养自己的科学人才,用中国人发展中国电信事业,“选择聪慧艺童,延请洋教习,应一律将洋字改为汉字”。这些学生经过一年时间学习后,估计可以通晓电报业务,届时饬令自行建造电报线。“倘于理有窒碍难通之处,即翻译泰西《电报全书》以穷奥妙,或短期雇佣一二洋人,将来把洋字改译为汉字,作通报军情、货价之用;然后我用我法,遇有紧急机务,不致漏泄。”这样可以起止由我,操纵由我,避免外人的涉足和干预。

在上述背景下,福建船政电报学堂开始筹办了。

学堂的开办

光绪元年(1875年)二月二十五日,福建船政学堂筹备附设第一所电报学堂。1876年3月,丁日昌派来闽襄办洋务的唐廷枢与丹麦大北电报公司签订了《通商局请丹麦电线公司教习学生条款》,聘请大北公司3名工程师来马尾担任教习,教授中国学员40名(后为140名),期限1年,期满之后或留或去,任由中国官方做主等。

1876年4月8日,福建船政学堂附设电报学堂正式开学了。这是中国第一所电报学校,设轮机、电气、电信、电报和制造电线等专业。这个学堂相当于大专院校,所招收的学员素质都不低。第一次招生70名,生源主要来自于船政学堂毕业生及高年级已有数理化基础的学生,其中已在香港、广州学习过英语的学生有28名,学生年龄大多在18岁到21岁之间。学堂设有一个轮机班、两个电报班和一个预备班。课程除了英语外,还有实用电报学、电学和电磁学。学员学习电报原理与机器操作方法,及制造电线、电报各种机器。这些近代科学技术课程对于接受传统四书五经教育为主的青年人而言,可谓有点难。但他们靠聪明才智,刻苦学习,很快成为了合格的人才。

nlc202309031524

福建船政电报学堂不仅注重现代科学技术理论的学习,而且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1876年8月1日起,马尾罗星塔一段的电线就由该电报学堂的学生操作。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们很快便掌握并熟练地运用电报的各种知识。学校督办在11月写道:“学生在短期内学会了各种电报工分内的操作,有些还熟练地发明码电报。”

电报学堂创办之初的1876年4月,英国皇家海军爵士寿尔来马尾该校参观时说道:“这样一个学校的建立,使中国的学堂有希望在将来采用电报设施。”第二批招生,学堂招收了70名学生入学。

1877年底,中国和大北电报公司合同期满了,学校关闭。学习电线学员(艺童)从光绪二年(1876年)三月十四日起,截至光绪三年(1877年)十二月底,仅赡养伙食开支就用了白银5000多两。

丁日昌的远见卓识,培养出中国第一批电信专业人才。电报学堂共培养出专业电信人员140人。这批学员毕业后,均能通晓“竖桩、建线、报打、书记、制造、电气等艺”。值得一提的是,除上述140名电信人才外,留学生也回来充实了中国电信队伍。留美学生在国外学新潮,剪辫子、穿西装,信仰基督教。保守官员看不惯,主张撤回。1881年撤回94名,其中头批21名均送电报局学习发电报,第二、三批除由船政、上海机器局留用23名外,余下50名派往天津水师,在机器、电报等处学习当差。

毕业生的贡献

福建船政电报学堂的毕业生,一部分留在马尾船政局负责电报业务;少数成绩优异者,或被学堂派往英国大电报局、机关,或被派往丹麦电气厂深造,“选数名前往英国、丹麦专造电气局中精勤习学”,接受电线的安装与维护教育;其余均被分配到各省当工程师,负责架设电报线或办电报学堂,培养新的电信人才。他们在我国近代电报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福建船政电报学堂毕业生为福建电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光绪二年(1876年),电报学堂的学生参与了福州南台——马尾——长门(闽江口炮台)电报线的建设,开始供军用。

光绪五年(1879年),英、法、德、美各国准备在上海设立万国(国际)电报公司,其中有上海——福州线(福沪线),李鸿章知道后,下令赶紧自办沿海电报陆线,先行一步,使外国人无利可图,自行终止。同年,福州电报线办成,挫败了外国人在福州架线的计划。该年,电报学堂毕业生还建成了福州——鼓山——天后宫——马尾的电报线;此外,福州至各县、至川石岛、至三都澳都架设了专线。福建船政电报学堂毕业生均踊跃参与。

光绪九年(1883年)三月初二,官督商办的沪港电报线开始动工兴建。该干线贯通沪、浙、闽、粤各首府,经过福建的蒲城、建宁、延平(今南平)、福州、涵江(莆田)、泉州、厦门、漳州等地,长达2175公里,于次年全部完工。福建船政电报学堂的毕业生在福建境内全程参与。到1884年,马尾船政的电报已经正式通往福州、北京。据裴荫森上奏,“张佩纶任内购买电机全副,于船政公署另盖洋楼一座,作为电报房,派学生数人专递紧要之事,用以与将军行营、督抚省署互通消息。”7月14日,清政府在北京接到会办海疆事务的钦差大臣张佩纶来电,提及“前由北洋寄奉电旨”。1884年,中法马江战役爆发前后,马尾与北京电讯来往十分频繁。中法马江之战后,船政重建电报房,“嗣就署内添盖电报楼房一座,计用工料银六百余两,购置电报应用机器料件,计用工价银六百余两”。马尾船政局不但收发电报,而且还能制造电报零件,这些都证明船政最早创办的电报学堂参与了福建境内的电线铺设和互通电信工作。

此外,福建船政电报学堂毕业生还参与了天津的电报事业的建设。光绪三年(1877年)五月,李鸿章回函给福建巡抚丁日昌提到:“此间(即天津——引者注)水雷学堂兼习电报诸童颇有进益,昨将东局至敝署十六里内实设电线,需费数百元,使闽籍学生司其事,能用浅俗英语及播出华文,立刻往复通信,洵属奇捷,闽中学堂已散,台地电报将如何试造,幸速筹办,俾可逐渐推广。”即1877年,天津已经开始铺设实验性的电线8公里,由船政电报学堂福建籍学生主持。到1884年,环渤海湾电报线已经普遍架设起来了,其中许多工程师都是从福建船政电报学堂毕业的。

福建船政电报学堂毕业生为台湾电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1877年,丁日昌上奏清廷,提出设立台湾电报局,并拟定电报线路具体架设方案,先由凤山旗后(今高雄市)造至府城(今台南市),再由府城安平(今台南市安平镇)造至鸡笼(今基隆)。清政府批准了丁日昌的奏请。为了不使台湾电报线的架设为外人所操纵,丁日昌派游击将军(师长)沈国先负责施工,派福建船政电报学堂毕业生苏汝灼、陈平国主持设计,“专司其事”。苏汝灼、陈平国是福州马尾船政前学堂制造班第一届毕业生,他们与魏瀚、陈季同是同班同学。两人于1876年从制造班毕业后进入电报学堂学习了一年,学养深厚、技术优良,均获得六品军功徽章,丁日昌派遣他们去台湾可谓知人善任。

6月,船政制造局的“飞云”号运载电线器材抵台。台湾电报线于光绪三年(1877年)七月初十开工,贯穿旗后(高雄)、府城(台南)、鸡笼(基隆),电报线的铺设工程于同年九月初五(10月11日)竣工。全长95公里,并设立了3个电报分局,本别位于台南府城内右营埔、台南县安平镇鲲身岛和旗后(高雄)。台湾电报局于11月开始对外营业。由台南安平镇至台湾府之间的电报,每单位收费银元两角,以后便成为官商经常用以传递信息的工具。这是台湾第一条电报线路,也是台湾引入电信科技的肇始。这一新兴事物,很快为台湾人民接受,并成为官商两界重要的通讯工具。这是中国人自己修建、自己掌管的第一条电报线,开创了中国电信的新篇章。

福建船政电报学堂毕业生为“海峡电信丝路”作出了贡献。1887年,台湾巡抚刘铭传铺设台北沪尾(台北县淡水镇)至福州马尾川石岛的海底电线(电报电缆)。光绪十三年(1887年)八月二十三日,福州川石岛至台湾沪尾海底电缆接通,全长117海里,后与台南安平镇及澎湖相联接。光绪十七年(1891年),福州闽浙总督衙门与台湾省台北直接通电报。刘铭传派“飞捷号”(炮艇改装的水线船)专修水线,海峡两岸从此开始直通电报。《申报》曾经两次报道过此事,技术人员用的多是福建船政电报学堂的毕业生,苏汝灼和陈平国再次参与这次“海峡电信丝绸之路”的建设。

福建船政电报学堂毕业生赴各地电报学堂任教,培养了大批电信人才。李鸿章向清政府力陈办电报的好处,清政府批准设立了许多电报学堂。1880年10月,李鸿章派人在天津创办了天津北洋电报学堂,效仿福州电气学塾,聘请丹麦工程师为教习;1882年,姚彦鸿在上海创办了电报学堂,规模较大,成为输送电报人才的中心;1883年,左宗棠在南京创办了金陵同文电学馆;1890年,台湾也设立了电报学堂。在这些电报学堂中,都活跃着福建船政电报学堂毕业生的身影。

19世纪后期,面对列强对中国电信主权的侵略,李鸿章、沈葆桢、丁日昌等洋务派巨擘,奋起保卫中国电信主权,福建巡抚丁日昌最终在1876年4月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电报学堂,为中国电信事业培养了一批人才,这些人才在建设福建、天津、台湾等地的电信事业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洋务派巨擘沈葆桢、丁日昌将近代西方科技——电报引入中国,开创了中国邮电史的新篇章。

4.船政博物馆简介 篇四

本周周末,班级组织一场马尾船政文化馆的参观活动,原以为是一次放松的“冬游”,而在参观之后却只能用“震撼”二字形容。而真正使我震撼的不仅是按照一定比例精仿的战舰,更是这些建筑背后的人的故事。这些无不体现了马尾船政厂所体现出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深刻影响和激励着后人。

首先,展厅第一层为序厅,以浮雕和圆雕组合,展示船政总体概况。1866年6月,闽浙总督左宗棠奏请创建船政。首任船政大臣沈葆桢接办,所谓“左创沈成”,择址于福建马尾的福建船政,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建船厂、造兵舰、开学堂、引人才,以及派遣学童出洋留学等一系列“富国强兵”活动,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优秀的中国近代工业技术人才和杰出的海军将士,成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下图左四为沈葆桢)

沈葆桢在咸丰六年离开北京初次担任江西广信知府,也就是俗称地方官员。时当太平军进攻,曾国藩被困在江西北部,可谓是“风声鹤唳,一日一警”。而这时的沈葆桢给福建家中的妻子写了一封信,“欲以闺中人为质”——把妻子最为“人质”。众所周知,沈葆桢是林则徐的女婿,其妻子林普晴是林则徐的女儿。他表明“官无眷属,则绅民咸谓其必逃,人无固志,虽极口劝谕,不足坚其信。”,所以沈葆桢敦促妻子来到这一至危之地,向当地百姓表明其死守之心。广信成功守城之后,曾国藩在奏折中表扬沈葆桢说,两年以来,江西各地之所以纷纷沦陷,都是因为地方主官未战先逃。曾在此奏中还特别指出其妻子林普晴在此的作用,“其妻亦同在危城,无奴无婢”。

和沈葆桢一样,作为一个中国人都有这份义务和责任去爱自己的祖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与义务,我们每个同学都应该对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怀着深深的热爱和感激之情。国家需要人才,需要建国的栋梁,国家需要每个人的贡献,国家希望你学成长大为国效命。我们学习应该是为了我们国家,不是为了自己,只有国家兴旺了、强盛了,个人才有前途,才有希望。

再往上走的“船政概览“,造设船政衙门景观,展板依次以洋务运动兴起背景,介绍左宗棠、沈葆桢创立船政之艰辛,集中反映船政之最。三层为”船政教育“,主要介绍”船政学堂“和培养出的船政精英。给我最深刻印象的是第四层的船政工业与科技,有船模和船政造船技术的发展过程及科技成果。(下图为1:10精仿的军舰)

马尾船政文化富有特色,百年船政的发展历史,留下了中国近代造船事业、航空工业、新式教育等自强不息的历史印记和文化遗存。马尾又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地,主动融入了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对对台旅游、形成富有特色的福州“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品牌作出贡献。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然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伟大事业。

众所周知,船政洋务培养造就了严复、陈季同、刘步蟾、林泰曾、萨镇冰、陈寿彭、王寿昌、詹天佑、马建忠等诸多人物,他们不仅是中国近代海军事业发展的先驱,更是试图在”技“"政”“教”多领域回应海上文明卓有建树的风流人物。

而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提出:要推进“一带一路”设,广泛开展教育、科技、文化、旅游、卫生、环保等领域合作,造福当地民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完成“一带一路”的战略使命,教育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如何面向“一带一路”战略需求,不断提升我国大学的国际化办学水平,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开放,打造适应并能提升“一带一路”进程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是探知未知世界的前沿,是教育向经济社会转化的阵地,也是古今文化、中西文化相互交汇的桥梁。但要看到的是,这些功能不是抽象的,而是同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紧密联系的。能否将现实问题内化为大学跨学科、跨文化聚焦的问题,并有效地加以解决,这是社会对大学的希望所在,更是大学引领社会发展的动因所在,是大学不断走向开放的动因所在。

5.中国文字博物馆简介 篇五

中国文字博物馆位于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大道东段北侧,是经国务院批准建设的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功能为一体的国家级博物馆。2009年11月16日,中国文字博物馆开馆庆典仪式隆重举行,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陈至立,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了开馆仪式。李长春同志宣布中国文字博物馆开馆,刘延东同志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发表重要讲话。

中国文字博物馆是一组具有现代建筑风格和殷商宫廷风韵的后现代派建筑群。项目一期工程占地81亩,建筑面积为22700平方米,总投资39751万元,建设内容包括主体馆、广场、字坊等,功能定位主要是文物

▲中国文字博物馆顾问

李学勤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教授、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中国文字博物馆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文字博物馆学术委员会主任

裘锡圭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字博物馆专家委员会委员

饶宗颐

我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和书画家,中国文字博物馆顾问

周有光

“汉语拼音之父”、著名的语言学家 张

山西省著名古文字学家

杨鸿勋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名誉主席

▲中国文字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委员

主任委员:

李学勤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教授、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

副主任委员:

黄德宽

宋镇豪

赵平安

白建国 安徽大学校长、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清华大学历史系、出土文献研究保护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河南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研室主任

秘书长:

徐在国

安徽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文字学会理事、副秘书长

▲中国文字博物馆馆藏重点文物

太师虘簋 通高18.7cm,口径

善夫吉父鬲

善夫吉父鬲,3件,通高12cm,口径16.7cm,档深6.8cm。系西周晚期标准器,社科院考古所《殷周金文集成》著录6件,其中陕西历史博物馆2件,西安市文保考古所1件,河南博物院1件,首都博物馆1件,另1件藏地不明。同样的鬲在于省吾先生《商周金文录遗》、陕西省博物馆《青铜器图释》、《考古》1966年第4期中均有著录,应为1940年陕西扶风任家村窖藏出土的同一组器物。这3件鬲保存完好,铭文17字,铸造范线范缀清晰,皮壳锈色清楚,其铭文对研究周原青铜器及生活礼仪具有重要价值。

环带纹铜壶

通高54.5cm,口径17cm,腹深41.6cm。此系西周晚期标准器,壶形制、纹饰属西周晚期典型器制,形体壮美,无铭文,颈部有一对衔环兽头耳,口下、颈部、盖侧均饰环带纹,盖顶饰团状凤鸟纹。此壶盖捉手内有卷曲鸟纹,衬云雷纹地,器身饰三层波带纹,圈足饰斜角云纹,非常规整,有较高艺术价值。应为1940年陕西扶风任家村窖藏出土。

文物保护 陈列展示

6.918历史博物馆简介 篇六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是纪念碑和陈列馆相结合的建筑。始建于1991年5月,于“九·一八”事变60周年之际正式对外开放,当时馆名为“九·一八”事变陈列馆,主体建筑即为如今博物馆标志性建筑残历碑。1995年“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进行第一次扩建,9月沈阳市开始对博物馆进行扩建,其后短短三个月内就收到来自社会各界及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的捐款、物资达5000余万元。社会各界及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捐款、捐物人数达366万多人次。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同志亲赴沈阳为扩建工程奠基。199月18日,新馆落成并对外开放,同时更名为“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为新馆题写了馆名。

1月31日,“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基本陈列改造工程竣工重新开放。建设“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总投资达到了1.3亿元。

建筑特点

“九·一八” 历史博物馆馆内的“九·一八”事变纪念碑,为砖石水泥筑成的空心体,纪念碑从平面上看其形状是一幅巨大的东北地图,前方有一几何形的广场,底座四周为不规则的绿色草坪所围绕,整个建筑高十八米,宽三十米,厚十一米,用混凝土铸成,花岗岩贴面,呈立体台历状,两边对称,上面布满弹痕与骷髅,台历的左面刻着“1931年 9月18日”,右面记录着事变的发生过程。

在“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附近有“九·一八”事变炸弹碑,是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为炫耀他们在“南满铁路”柳条湖附近制造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而建立的。“九一八”事变博物馆和残历碑,以其独特的艺术造型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表达了国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永恒主题。

历史意义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作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世界上全面反映“九·一八”事变史的博物馆。博物馆通过大量文物、历史照片、及多种现代化展示手段,真实反映了日本帝国主义策划、发动 “九·一八”事变及对中国东北进行残酷殖民统治的屈辱历史;再现了东北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屈不挠、浴血奋战,最终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历史画卷。整体陈列是一座记录庄严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历史丰碑,是向人民群众进行国耻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近现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一曲哀婉的《松花江上》,勾起了多少沉重的过往。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_周年,也是“九一八事变”爆发_周年。当“九一八”的警钟再次响起,一首首耳熟能详的抗日歌曲又一次唱响,战斗在白山黑水间的抗联将士无所畏惧,战斗不息的精神,依旧激励着中华民族砥砺前行。

上午9时18分,沈阳的纪念仪式在嘹亮的国歌声中开始。14名社会各界代表神情凝重地推动钟槌,击响“警世钟”。回荡在空中的钟声,寓意着中华民族20__年抗日战争的艰辛历程。

警报声划破天际,鸣响3分钟,街道上的汽车纷纷停下,行人驻足肃立。退役老军人代表邹继良说:“和平环境来之不易,我们应当倍加珍惜。”

在哈尔滨市育红小学,师生们将赵一曼等英雄的事迹编成了快板,红色基因像雨露一样播洒进孩子们的心田。更多的人通过在抗战纪念馆中聆听抗日歌曲,追寻先烈的足迹,接受灵魂的洗礼。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歌曲《松花江上》唱出3000多万东北同胞悲惨遭遇和悲愤之情,更是一个民族发自心底的抗战呼号。

1931年9月18日。这是刻在中华民族心口上的一道伤疤。当晚,日军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路轨,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开始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也是从那时起,白山黑水间的抗日救国烽火迅速燃遍全国,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长达20__年的持久抗战,中华民族开启了走出苦难的艰难跋涉、逆转命运的历史征程。”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会副会长王建学说。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第一时间发出抗战宣言,号召民众团结起来反抗日本侵略者,并迅即派出一大批骨干进入东北领导抗日武装。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馆长范丽红说,以赵尚志、杨靖宇等为代表的抗联官兵是东北抗日武装的中流砥柱。他们面对强敌无所畏惧,身临绝境依然战斗不息的精神,鼓舞了无数中华儿女。

“春日里游击地利为我用,路泞滑河水冰敌人难行动……夏日里游击草木来相帮,树叶浓草深长到处可隐藏。”《四季游击歌》,描写的是东北抗联战士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抒发了抗联将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必胜信念。

在东北烈士纪念馆里,复原的抗日游击战争实景中“荆棘丛生”,不少参观者被模拟的危险环境所震撼,真切地感受到抗联战士遭遇的艰难险阻,并被先辈为理想信念而献身的精神所感染。

坐落在哈尔滨市一曼街的东北烈士纪念馆,曾是伪满洲国哈尔滨警察厅,赵一曼被俘后,就被关押在这里。

前不久,来自全国各地的参加20__年全国青少年宫系统文化艺术节文艺汇演的1000多名青少年在这里开展红色教育研学活动,同学们聆听赵一曼、八女投江等英雄事迹,感受先烈们用生命谱写的壮丽人生华章。东北烈士纪念馆副馆长王冬说,赵一曼烈士的抗战家书体现了她对国和家深厚的爱,情透纸背。这种体现“情感认同”的教育拉近了青少年与先烈的距离,引起了他们的强烈共鸣。

“乒乓冲锋杀敌缴械声,那就是革命胜利的铁证冲锋呀……”伴着《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激昂的旋律,电影《杨靖宇》_日在吉林省靖宇县杨靖宇将军殉国地举行了首映式。吟唱着这铿锵有力的军歌,人们仿佛又回到了那炮火连天的抗联岁月。

“杨靖宇是我爷爷,也是民族英雄。我流下的眼泪中既有崇敬,更充满了血浓于水的亲情。”杨靖宇之孙马继民动情地说。

马继民告诉记者,马家有件传家宝,是一块桦树皮,是20世纪50年代父母亲从东北带回河南老家的。在爷爷的忌日,母亲就会把桦树皮拿出来,讲述令人唏嘘的家事。

如今母亲不在了,这块桦树皮又被传到了马继民家中。“下个月我孙子就要出生了,以后我也要拿着这块桦树皮跟他讲我爷爷的故事。”马继民说。

9月18日当天,当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残历碑广场奏响《义勇军进行曲》时,它所承载的民族忧患史、奋进史激励着新时代的人们为中华民族“强起来”接续奋斗。

7.船政博物馆简介 篇七

一、STCW 公约的概念

联合国国际海事组织( IMO) 于1978年7月通过了《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 简称STCW公约) 。我国于1980年6月向联合国国际海事组织递交了批准STCW公约的文件,正式成为该公约的121个缔约国之一,1984年4月该公约生效。STCW公约的生效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各缔约国,在海员素质提高方面,在保障海上人员生命及财产安全、保护海洋共同环境方面有效地控制了人为因素对海上事故的影响。为满足全球航海及相关航运业发展的需求,IMO对该公约进行了多次修订。1995年对STCW公约的附则进行全面修改,并制定了新的《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规则》( STCW规则) ,这是对STCW公约附则的补充说明。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航海事业正向着国际化、大型化、快速化、专业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各国对海洋环境的保护更加重视,对海员综合素质的培训和值班标准也更加严格。并且由于海盗猖獗,海运安全受到严重的干扰,又提出了新的保安要求。随着1995年修正案的生效,期间联合国国际海事组织又对STCW公约及STCW规则进行了多次修正。

1995年修正案通过生效实施10年后,2006年,根据STCW分委会第37次会议的请求,联合国国际海事组织对STCW公约和STCW规则进行全面回顾与系统的修正。由此海上安全委员会( MSC) 在第81次会议上同意STCW分委会在工作计划中加入“对STCW公约与规则全面回顾”的优先权议题。2007年STCW分委会在第38次会议上确定了对STCW公约和STCW规则的全面回顾具体原则。通过4次STCW分委会会议及2次特别会议的审议,2010年1月召开的STCW分委会第41次会议上基本完成对STCW公约和STCW规则全面回顾的议题,形成了STCW公约和STCW规则的修正草案。2010年6月22日至25日在菲律宾马尼拉召开的STCW公约缔约国外交大会上,该修正草案获得了通过,该修正案称为STCW公约( 马尼拉修正案) ,该公约于2012年1月1日起生效。

二、我院建立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的意义

我院自1998年开始建立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 简称学院质量体系) 并持续有效运行。这是因为:

1.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是我国履行 STCW 公约的强制性要求

我国是121个STCW公约的缔约国之一。为全面履行STCW公约,我国海事主管机关发布了相关的海事管理法规。其中交通运输部令2009年第10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培训管理规则》将“有符合交通运输部规定的船员培训质量控制体系”作为船员培训机构开展船员培训的许可条件之一。而交通运输部令2011年第12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和发证规则》中规定了: “国家海事管理机构可以认可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良好的航海类教育机构按照本规则开展的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培训和质量管理规则》( 海船员[2012]257号) 规定: “开展船员教育和培训的机构必须依据本规则建立、实施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审核机构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使船员教育和培训活动在质量管理体系的连续控制之下进行,以达到既定的目标。”

2.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是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和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要求

《教育部交通运输部关于进一步提高航海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12]3号) 中要求,有设置航海类专业的高等院校必须进行质量审核管理,必须通过质量审核管理,其开设的航海类专业毕业生才可以参加船员适任证书考试; 而对质量体系运行良好、人才培养质量高、社会声誉好的高等院校,才可按相关规定授权其进行船员适任证书考试和实操评估工作。

3.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是学院提高航海教育质量的自身要求

学院是一所具有航海专业的院校,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为学院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有效地提高了学院的办学质量。学院质量体系的连续有效运行,对学院的国家示范性建设和航运人才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保障和积极的促进作用,并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我院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现状及改进重点

1. 院领导的重视是关键

对于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而言,院领导对体系的建设、实施、改进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质量管理工作如缺少院领导的推动,体系就会与社会的变化、教育的需求、学院的工作脱轨,体系的改进就会失去动力,进而体系也会失去实效。院领导应意识到,通过认证并取得证书,不是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的最终目的,建立质量体系的目的是规范学院内部管理,提高学院办学质量,最终提高工作效率。院领导应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从思想上、行动上统一,把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真正抓实、一抓到底。

我院领导十分重视质量体系工作,郑重承诺始终坚持对质量体系的有效领导,坚决贯彻学院质量方针,推进和持续改进质量体系工作。

2. 加强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宣传工作

教师和管理人员对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缺乏了解,对质量体系的要求不理解、不上手,一旦获证就自认为“大功告成”,后期没有坚持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久而久之,又恢复了以往的管理习惯和行为。除了学院的内审员和外审员,有许多管理人员对质量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工作热情不高,存在应付检查的思想,对于反馈的意见不能及时纠正与预防,质量体系运行过于形式化。

因此应采取措施,加强内外审员及相关人员的教育培训宣传工作,如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对员工实施培训等,使进入质量体系的全体员工理解并坚决贯彻执行质量方针和质量体系中各项管理的相关规定。同时积极派送骨干人员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认可的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员培训,以达到提高整体管理人员水平。

3. 加强管理评审和内部审核工作

质量体系是一个管理闭环系统: 质量策划———按程序实施———质量审核———质量改进———下一轮质量策划。在这个闭环系统中,如果管理评审和内部审核不认真,或流于形式,在实施过程中就无法发现问题,无法纠正和预防,质量管理得不到有效运行。

通过开展管理评审,规范学院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评审工作,评价学院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及时的内部审核是审核质量体系各受控部门所开展的质量活动及其结果是否符合要求,提出的不符合项是否及时采取纠正与预防措施,确保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并为质量体系的改进提供依据。

四、结束语

8.船政文化课程心得体会 篇八

13级计算机工程系(2)班 赖郧阳 241392220 福建泉州

邮编:362015 摘要: “船”是水上运输工具。“政”,辞海的解释主要有三,一曰政治;二曰事务,如校政、家政;三曰主其事者,如学政、盐政。“船政”的一般含义,从字面上理解,一是有关船舶方面管理事务的统称;二是主其事者,马尾船政的实际情况看,它主要指的是掌理船舶事务的行政机构。第一任总理船政大臣是官居一品的沈葆桢。船政大臣有权直接向皇帝具奏。这些都说明,船政是当时清政府的官署,是一个高规格的专门掌理船舶事务的行政管理机构。

关键词:历史及简介 绪论 历史沿革 成因分析 发展

一、船政文化及简介

翻开中国近代史,民族灾难深重。帝国主义以坚船利炮敲开了清廷闭关自守的大门,迫使其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海权日衰,国将不国,有识之士纷纷奋起图强。林则徐被誉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主张“师敌之长技而制敌”。魏源受林则徐委托编撰的《海国图志》进一步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并提出了制造船械、聘请夷人、设水师科等设想。闽浙总督左宗棠深受他们的影响,决心实践“师夷制夷”以自强。他认为,“中国自强之策,除修明政事,精练兵勇外,必应仿造轮船以夺彼族之所恃。”同治五年(1866年)6月,左宗棠上《试造轮船先陈大概情形折》,折中写道:“臣愚以为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轮船成,则漕政兴,军政举,商民之困纾,海关之税旺,一时之费,数世之利也。”(《左宗棠全集》书牍卷七)为此,他决心整理水师,在马尾设局造船,培养人才。7月14日,同治皇帝准奏,以“实系当今应办急务”令其办理。10月,左宗棠奏请江西巡抚沈葆桢担任船政大臣,总理船政。11月,左宗棠又奏请开设求是堂艺局。自此,中国近代船政就在东南一隅的福州诞生了。

然而,仅从这些层面理解马尾船政又是不够的。首先,缔造者本来用意就不光是造船,船政一开办就有造船、办学和整理水师三重任务。其次,从船政创办的情况看,一是地域性很强,地在马尾,而且船政衙门有一定的处置权,更像个官办特区;二是造船、办学、水师三位一体,是个由造船系列工厂、船政前后学堂等办学机构和福建水师构成的一个近代海军系统。再次,从船政实践的结果看,其社会影响已远远超过了造船和办学,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对中国近代化进程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马尾船政的内涵是深刻而丰富的,它是一个专门的行政管理机构,又是一个有一定独立处置权的政治经济实体,还是一个军事工业和培养海军的基地,同时也是中国近代最早引进西方教育模式的教育机构之一。

马尾船政的创建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产物,马尾船政成为近代军事工业基地之一,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它为中国培育了大量掌握当代科学技术的人才,马尾船政人谱写了一篇伟大的历史篇章,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船政文化,特别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至今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马尾船政也是我们研究中西方文化关系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值得剖析的一个着力点,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中国近代化过程中一些经验和教训,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些可借鉴的东西。本文在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从多个角度来对船政文化现象及原因进行一番新的研究,期冀能够打破成规、超越前人研究的局限而有所创新。为此,本文以“现象--原因--意义”为主要线索,从四个层面进行具体分析:首先,回顾马尾船政的发展历程,挖掘船政文化的基本内涵,再现船政的特点和历史功绩。其次,运用社会学中的社会变迁理论探索船政文化形成的宏观上的因素。再次,运用文化地理学和群体社会化理论探索船政文化形成的微观因素。最后,提出马尾船政的现实借鉴意义,为中国近代的军事、科技教育、工业提供有益的宝贵经验,以及对当前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两岸和平统一和先进文化建设所产生的重大意义。

二:绪论。本章节主要论述四个问题:首先,从对马尾船政局的兴衰史、船政学堂历史地位及作用、马尾船政与中国近代海军、近代工业、近代教育等方面回顾了前人的研究。主要的成果有:第一、确立了马尾船政在中国近代造船事业史上的地位;第二、确立了马尾船政在近代反侵斗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对历史人物的研究有一定的成果:第四、确立了马尾船政学堂在中国近代教育上的地位。其次,介绍了本研究的理论支持。笔者从社会学的社会变迁理论、文化地理学理论、群体社会化理论中寻找马尾船政形成因素的理论支持。再次,在借鉴学者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思路和运用的研究方法。最后,从近代和现代两个阶段分析了马尾船政文化的现实意义。

三:马尾船政的历史沿革。主要回顾了马尾船政的发展历程,深入挖掘了船政文化的基本内涵,其内涵丰富,主要概括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一面旗帜,近代史上爱国主义的丰碑,自强不息、不断创新的民族精神。另外,在挖掘船政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出马尾船政文化的特点。马尾船政文化既有辉煌的业绩,也有深厚的积淀,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一方面,马尾船政独领风骚、先进无比。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它的确代表了先进的思想和文化。其先进性主要表现在是当时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培养了一批先进人才,促进了先进教育与科技的发展等等。应该说,船政文化是那个时代应运而生的先进文化。另一方面,马尾船政气势宏伟、影响久远。马尾船政的辉煌给当代人们留下许许多多不可磨灭的痕迹。这些痕迹是包括罗星塔公园、昭忠祠、海博馆、马江海战烈士墓和马限山公园在内的一系列马尾船政的历史文化遗迹。船政文化是福州独特的人文、地域文化,具有丰厚的爱国主义内涵,是福州市乃至福建省的骄傲,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

四:马尾船政文化的成因分析。这是本研究的核心内容,着重应用社会学的相关理论探索马尾船政文化形成的因素。马尾船政文化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其在中国东南隅的福建福州马尾诞生,这不能仅仅说是一个偶然。应该说,船政文化的产生是与中国近代社会大变迁以及福建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分不开的。因此,结合社会学相关理论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对马尾船政文化形成的因素做逐一的分析。首先,运用社会学中的社会变迁理论探索船政文化形成的宏观上的因素。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中西文化的碰撞共同促成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并最终促成马尾船政的产生。其次,运用文化地理学理论探索福州特殊的地理环境对马尾船政文化形成的影响。可以说,福建独特的海域环境和福州马尾港优良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马尾船政。最后,运用群体社会化理论探索马尾船政人内部的群体社会化对于船政文化形成的影响。福州自古人才辈出,特别是近代以后,更是出现了以马尾船政人为代表的一系列杰出人物。他们通过内部和外部的文化传递完成了其内部共同的社会化,从而形成共同的群体意识,我们现在称之为船政精神或船政文化。

五:马尾船政与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发展。主要论述了马尾船政对近代和现代社会的影响和意义。这一部分包含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马尾船政与近代繁荣。主要概括为:奠定了中国近代海军的根基,开创了中国近代科技教育的先河,促进和国近代工业的发展。第二层次为马尾船政与现代腾飞。船政文化对于当前社会的意义有:

1、开发船政文化资源、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2、打造船政文化品牌,促进两岸和平统一;

9.船政博物馆简介 篇九

马尾船政文化

各位游客朋友,我们现在来到的是福州马尾船政文化主题公园,它位于福州市马尾区。马尾地处福建闽江下游出海口,与台湾仅一水之隔,自古是福州母城的水上门户,近代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在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的背景下,早在1866年,左宗棠、沈葆桢就在这里创办了福建船政,这是近代中国创办的第一家专业机器造船厂,由此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建船厂、造兵舰、制飞机、办学堂、引人才、派学童出洋留学等一系列富国强兵活动,培养和造就了严复、詹天佑、萨镇冰、邓世昌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的中国近代工业技术人才和杰出的海军将士,并提出“冷眼向洋看世界”的大胆口号,被称为中国近代历史的“活化石”。有史学家认为,读懂了“船政”,就读懂了近代史。因而,船政文化主题公园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船政文化基地和福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各位朋友都知道,马尾不仅是中国般政和造船业的发祥地,近代海军的摇篮,也是中法马江海战的遗址地。马尾船政主题公园便是在这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以罗星塔和马限山两座公园为基础,景点主要有“两园两馆一船玛”。“两园”即罗星塔公园、马限山公园,“两馆”是马江海战纪念馆和中国近代海军博物馆,“一船坞”则是一号船坞遗址。

我们首先来到的是船政“时空遂道”,它将带我们一起去了解马尾四十余载的造船史。里面的这三个台阶展示的是船政造船四十余年中的三个阶段。大家有没有发现它们所用的材料都是不一样的呢?第一个阶梯是木制地板,反映的是船政的第一个时期,称为“木船时代”,就是从1869年到1875年,在这个时间里船政所造的十几艘船,都是木船,如中国第一艘千吨级轮船“万年青”号。-但是,很快我们就走进了钢木合构时代,从1875年到1886年,这个时期有第一艘铁胁船“威远”号,它标志着中国摆脱了木船制造时代,逐渐拉近了与先进造船国家的距离。再登上第三个台阶,就意味着我们进人了钢船时代,这个时代的代表是“威龙”号,它是由船政学堂毕业生所监造的,标志着近代中国造船的最高水平,而且这也是一艘中国人自己制造的铁甲舰,后来这艘船还被编入北洋水师,改名为“平远”号,成为了北洋八大远之一。虽然整个船政的发展只有40多年,但它却产生了许多的中国第一:如制造出兵商舰船40艘,是中国当时最大的造船和舰艇的工业基地;建立中国海军第一所学校一福建船政学堂;还有培养出中国第一批海军名将,有刘步蟾、萨镇冰及中国第一代工程专家魏翰、詹天佑等人。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前方的“磨心”二字?过去整座罗星山是由屹立在江心的岩礁形成,形状就像石磨的心,于是取名“磨心”。因为福州方言“磨心”有“无心”“没心”之意,为避不吉利,所以取其谐音“罗星”,而山便得名罗星山。罗星塔公园中以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塑形式展示了当年船政人物的风采,再现了船政的创办情况。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组雕塑是“左沈右襄”,端坐在中间的就是船政的创始人左宗棠,是晚清的军事重臣、洋务派的重要人物、中国近代海军的积极倡建者。他于1866年奏请朝廷设局造船,获得批准后,他便决定在马尾选地办船厂。船政工作才刚开始,西北边警又起,他只得奉命赴疆,此时船厂的工作又刚起步,千头万绪,又苦于分身乏术,于是他便物色并大力举荐右边的这位来接任他的工作,他就是沈葆桢。大家知道沈葆桢是谁吗?没错,他就是林则徐的外甥兼女婿。因此,沈葆桢就成了船政的首任总理大臣。任职期间,他克服了重重困难,把船厂扩大为十三厂,创办船政学堂,为国家造就了一大批科技人才和海军骨干。可以说,整个船政是“始于左宗棠,成于沈葆桢”。因此他也被尊称为“中国近代海军之父”。而左手边的这位是当时的船政监督日意格。

各位游客朋友,请看这组雕塑,叫“同舟共练”,船政学堂可以说是我国最早培养科技人才的专科学校,学堂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实际能力。这里表现的就是船政后学堂首届驾驶班学员航海的情景。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我方12艘舰船的管带就有11名是船政学堂驾驶班的毕业生,因此有人说:中日甲午战争,我国是用一个班的力量与日军一个国家的力量相抗衡。他们不畏强敌,英勇奋战,为国捐躯,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作为海军摇篮的马尾,船政后学堂培养的海军军官数量约占中国近代海军的五分之三。

三坊七巷

各位游客朋友,我们现在来到的就是福州著名的三坊七巷旅游区。它位于福州市中心,占地约383500平方米。三坊七巷起于晋,完善于唐五代,鼎盛于明清,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国都市仅存的一块“里坊制度活化石”。它以南后街为中轴线,两侧形成坊、巷,呈鱼骨状散开。其中“三坊”是指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分别是杨桥巷、朗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坊巷内至今保存有200余座古建筑,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9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保护建筑更是数量众多。这里还是“闽都名人的聚居地”,曾先后走出历代名人400多位,尤其如林则徐、沈葆桢、严复、陈宝琢、林觉民、林旭、冰心、林纾等,都是曾对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使得这块不足400000的热土充满了特殊的人文价值和不散的灵性及才情,从而成就了“一片三坊七巷,一部中国近现代史”的美誉。2015年,三坊七巷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各位游客朋友,现在我们先去看看“三坊”:一是衣锦坊,旧名通潮巷。宋代宣和年间(公元1119一1125年)陆蕴、陆藻兄弟居住在此,两兄弟才华横溢,名重一时。陆蕴官任福州知州,陆藻官任泉州知州,两人回乡时曾命名此地为“棣锦坊”。南宋淳熙年间(公元1174—1189年),王样任江东提刑,退休后也居于此地,将棣锦改名为衣锦,以示衣锦返乡之意。二是文儒坊,旧时叫山阴巷,最初叫儒林坊,到了宋代祭酒郑穆居住于此,改为文儒坊。因为坊里除了郑穆之外,还先后住有九门提督、台湾总兵甘国宝,抗倭名将、七省经略张经、清光绪皇帝老师陈宝琛之父陈承裘、《福建通志》主编陈衍等儒林名士,因此称儒林坊也是名副其实。三是光禄坊,是福州“三山藏”之一。北宋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以光禄大夫身份任福州知州的程师孟,常到坊里的法禅寺游览,见池畔有一块大岩石,便登石吟诗,故被称为“光禄吟台”,而此坊也改名为光禄坊。程师孟题吟的“光禄吟台”四个篆字石刻至今尚存。

各位游客朋友,现在我们去看看“七巷”。杨桥巷是“七巷”中最北面的一条巷,古名登俊坊,后因西能通杨桥而改名。民国时因城市建设需要,已被扩建为马路,所以后来也叫“杨桥路”。在杨桥路与南后街交叉处的林姓大宅,是林觉民烈士生前的住处,这一烈士故居,后来卖给作家冰心的祖父谢銮恩。冰心小时候在这里居住过,《我的故乡》中,就有对这一故居的生动描述。

杨桥巷往南,就到了郎官巷,巷的东头通福州市内闹区八一七北路东街口。郎官巷也是宋代就有的坊埠。据清《榕城考古略》记载:“宋刘涛居此,子孙数世皆为郎官。”故名郎官巷。宋代诗人陈烈迁居福州时也住在郎官巷。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的故居也坐落在巷内。郎官巷西头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对联写道“译著辉煌,今日犹传严复宅;门庭鼎盛,后人远溯刘涛居。”

郎官巷再往南,就到了塔巷。塔巷有千年的历史,顾名思义,这里曾经有座塔,这便是唐代闽王王审知的部下建造的“育王塔”。这座塔位于巷北,并有塔院看管,曾被视为是福州文运兴盛的象征。可惜在明代,这座塔就废弃消失了。到了清代,有人在巷内砌造了半;H的袖珍小塔,作为古迹纪念。20世纪50年代,小塔移置巷口坊门之上。塔巷旧有旌孝坊,为明代孝子高惟一所立,并流传有一首赞誉他的诗:“三年流水如君少,一片天然孝子心。昨夜三山明月照,不知甘露洒幽人。”至今仍传为美谈。

黄巷在塔巷之南,晋永嘉二年(公元308年)固始人黄元方避乱人闽,落户于此,故称黄巷。到了唐朝末年,崇文官校书郎黄璞退隐归居这里。黄巢军人福州时,因黄璞的大名,命令兵士夜过黄巷时均要“灭烛而过”,不得打扰其家,从此黄巷名声大振。

安民巷名称的由来,也与黄巢有关,据说他人闽时曾在这里出示安民,因此得名。旧时这里多为社会贤达居住之所。宫巷里的豪门住宅结构精巧,单是室内的木雕石刻构件就令人叹为观止。可以说是福州古建筑艺术集大成者。吉庇巷俗称“吉避巷”。宋代郑姓之中状元衣锦还乡时,巷中居民因凌辱过他而赶紧回避,遂称“急避巷”。明代以谐音改名为“吉庇巷”,取吉祥如意之意。

10.马尾船政文化参观心得 篇十

2012级七年制临床医学

乙班 张彩情6120103139

2013年12月21日星期六,我们跟随老师来到福州马尾船政博物馆。在这之前,我对中国的船政可以说是了解的微乎其微,但走进船政博物馆,那种感觉,那种历史遗留下来的碎片,却把那一幕幕的过去呈现在了我们眼前。

风云巨变的十九世纪,风雨飘摇的近代中国,面临数千年之变局,面对数千年未遇之强敌,中华民族从帝国主义坚船利炮的轰响中警醒。船政的诞生,寄托着民族复兴的希冀,带来了蓝色的梦想与祈望。然而,清廷的腐败和历史的局限,船政虽经一番艰苦创业,最终还是从辉煌走向衰落。孕育中的海军梦、强国梦,伴随着那块沉重的黄龙旗的坠落而破灭。巍巍罗星塔,滔滔马江水,见证着一个复国强兵梦的悲壮演绎,一段血与火铸就的荣辱历程……

古老的昨天艰难离去,船政在中国近代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天,船政文化已成为福州人民涵泳百年不懈的历史骄傲,它激励人们重振雄风,与时俱进,共同致力于中华的崛起。

在参观完马尾船政文化博物馆后,我才知道造船仅仅是船政的一小部分,切身感受了船政文化的博大精深。马尾船政文化博物馆是一座以展示中国近代船政发展历程为主要内容的五层楼博物馆,为我们展示了船政的简介,船政概要、发展,船政科教发展历程,船政的产业发展以及海军基地。

走进船政文化博物馆,历史一幕幕的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各大战争中出现的巡舰的模型把仿佛我们带回了激烈残酷的战争当中,震撼之余,我也明白了如今的和平社会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啊!船政学堂的课程表、学生的笔记本以及各种船政科技令我看到了前人的决心和努力。环顾自己四周丰富的学习资源,我不禁感慨:先辈们在过去简陋的设施环境中尚且能够奋发图强,我们难道不应当向那些伟人看齐,奋发向上,充实自我,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来回报那些先去的烈士们?

上一篇:世界粮食日节约粮食国旗下讲话稿下一篇:公司房屋租赁合同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