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六盘水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2025-01-06

对六盘水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精选8篇)

1.对六盘水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一

对我县庄园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

思考

对我县庄园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庄园农业:市场农业的希望之光—对我县庄园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近年来,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庄园农业在我县悄然兴起。我县庄园农业是在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本制度、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30年不变的基础上,由个体、联户或其他投资者转包、租赁承包地、抛荒地和“四荒地”,经营种养业及与之配套的加工业,且具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的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它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经济、实现土

地、资金和技术集约经营的有益探索。

一、我县庄园农业现状及其比较优势分析

我县庄园农业产生的背景与条件有三个。一是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力从田土中分离出来,出现了弃耕抛荒的土地。据调查统计,近年来,我县农村劳动力每年外出务工经商的人数达13万多,占我县总人口数的16%,充耕面积达4万多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8%。二是农村中涌现了一大批有一技之长的能人,需要扩大承包面积,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牛潭河乡狮子山村土地承包大户陈醒志向调查组反映,他目前不需要乡党委、政府具体支持什么,燃眉之急只需乡党委、政府帮他做好当地村民的工作,进一步承包大面积的土地,以扩大种养殖规模。三是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打破,城市和乡村出现了第二次分工,一部分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发展第二、三产业,而同时受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一部分城市人也开始走向农村发

展开发性农业,如县委办机要保密室刘岩保同志和他哥哥一起,利用值班后的业余时间,在牛潭河乡承包了100亩山土,发展椪柑、脐橙等水果种植业,目前来势看好。

据不完全调查统计,全县已有50亩以上的庄园170个,总面积35373亩。按承包土地类型分,其中水田型13个,面积1426亩;旱土型32个,面积4503亩;水面型17个,面积6586亩;山林型55个,面积11828亩;荒地型41个,面积10348亩;综合型12个,面积682亩。按庄园按生产经营分,主要有三种类型:

1、产、加、销一体经营型。在庄园内既利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种植优质农产品,又进行产品加工,还在外地建立网点搞销售,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机制。这种庄园农业的经营效益比其它类型好。如花果山乡月石湾村村民项剑文,去年种了2亩牧草、100亩玉米,喂养了52头肉牛,牧草用于喂牛,以玉米和秸杆作原材料办了一个饲料加工厂,饲料远销益阳等

地,去年仅加工销售饲料一项的收入就达万元。

2、资源综合利用生态型。即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如三堂街镇包狮村支书胡著轩,租赁别人弃耕的52亩田土,办起了一个综合种养场,按照“生产粮食、粮食喂猪、猪粪养鱼和生产沼气”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组织生产,去年饲养母猪40头,出栏肥猪120头,池塘养鱼8吨多,建了2个大沼气池,纯收入达6万多元;武潭镇泥潭村农民王跃明承包218亩荒废茶园,投入资金26万多元,全部改种优质梨、苹果、葡萄等10多种果树,间种100多亩花生,同时养土鸡近3000羽、瘦肉型母猪20头,初步建成了种、养、繁一体化立体生态庄园农业,预计两年后年产值可达80万元。

3、名优特新农产品开发种养型。这是目前我县庄园农业的主体。这种模式主要是“庄园主”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资金优势和当地的资源优势,大规

模开发名、优、特、新农产品,或培育、繁殖种苗,一般开发的项目比较单一,要么是种植业,要么是养殖业,在很大程度上类似过去的专业户,但规模和面积较专业户大。如灰山港镇雪峰山村退休教师文展才,发挥种植水果和苗木的特长,租赁了雪峰山、周家潭两个村的林场和茶园近300亩,种植脐橙、油桃、酥梨等优质水果和苗木,预计三年后产值可达100万元。

庄园农业之所以在我县呈现方兴未艾的发展态势,在于它有一般农业和常规农业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和特点。一是生产经营规模大,有利于降低成本。一般庄园经营土地面积都是50亩以上,大的上1000亩。庄园内从耕作到收获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再加上集中连片,便于排灌、施肥和防治,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规模效益。河溪水乡潭映钟村的“庄园主”贺冬良对调查组算了一笔帐:他和一般承包户相比,去年一季稻每亩平均生产成本要低45元。二是

大力推广和引进先进技术,有利于集约经营。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开展集约经营,庄园主一般都在科技上舍得花钱,有的自己具有某种专业技术,有的高薪聘请高级科技人才作顾问,有的选派年轻技术人员到高等院校深造,培养自己的科技人才。修山镇修山村花卉苗木种植大户刘汇源,自费到湖南农业大学学习花卉苗木种养技术,同时他还大力引进现代科技成果,配备了全光照自动喷雾插播育苗设备,采用了花卉无土轻型基质压制、太阳能温室育苗等新技术,由于他的庄园管理严密,又实施了较先进的农业技术,经营效益一般要比普通农户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三是产品质量高,有利于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庄园生产的产品质量好,市场竞争能力强。如益阳人刘治安租赁花果山乡人和桥村的200亩田土建成苔韭基地,出产的苔韭由于质优价低,受到益阳和桃江两地消费者的欢迎。

二、发展庄园农业存在的制约因素

在暂时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调整规范土地流转和庄园农业发展的情况下,乡村干部主要运用现有的政策指导工作,随意性很大,且组与组之间、村与村之间、乡镇与乡镇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不少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严重制约着这一工作的健康开展。在发展庄园农业的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制约因素:

思想观念的制约。部分基层干部,尤其是村、组干部,还自觉不自觉地把庄园农业与过去大地主和国外资本家的庄园等同起来,认为搞庄园农业就是搞私有化、搞资本主义,因而不敢大胆发展,如承包租赁期不敢一定30年不变,一般只确定了5-承包租赁期;少数农民宁愿自家责任田抛荒也不转包给庄园主;部分“庄园主”瞻前顾后,深怕政府收回土地承包租赁权,有的甚至是一年一包,还是口头协议,存在搞一年算一年的心理,不敢大胆投入;部分群众看到庄园发展起来了,就眼红,用各种借口敲竹杠。

土地政策的制约。一是以人口为基础平摊责任田的土地承包经营政策制约了庄园规模的扩大。目前农村田土是按人头平均发包的,而且是一定30年不变,基本上没有集体统一经营的土地,因而一些农民把责任田看成自己的私有财产,爱怎么经营就怎么经营。这样带来了两个弊端,一方面受土地经营权分散的影响,发展庄园农业的土地很难从单个的农民手中转过来,农民有的愿意转包,有的不愿转包,这样土地难以成片,庄园难以形成;另一方面,即使在当前种田效益不高、一部分农民开始粗放经营甚至弃耕抛荒的情况下,发展庄园要么受到地域限制,要么受到要价过高的限制,要么受到转包期限过短的限制,造成一边是发展庄园没有土地,一边是大量的田土出现抛荒。二是以保护耕地为核心的土地利用政策制约了庄园农业的发展。新的《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和《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农户承包土地使用权流转

工作的通知》等法律、条例、文件出台后,对保护耕地提出了许多明确的要求,既给开发庄园农业带来了机遇,也对发展庄园农业有一定的制约。不利因素主要是:

1、在庄园的布局上,受基本农田区域划定的限制,庄园难以大量集中在交通要道两旁,给产品销售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带来了影响。

2、在庄园的开发项目上,受土地用途管制的限制,难以开发效益好的产品,如《土地管理法》规定严禁基本农田挖塘养鱼和发展林果业,按照这一规定,如果庄园的土地是基本农田,基本上只能采用比较效益低的粮食型种植结构。

3、在庄园的开发建设上,土地审批程序繁杂,收费较高。发展庄园必须修建与之相适应的配套设施,而修建配套设施所占用的农用地必须到市以上国土部门办理农用地转用和建设用地申报审批手续,占用基本农田的,还必须报国务院批准;设施建设占用农田每亩要收取高额的土地开垦费,基本农田24000元,一般农田16000元,这些繁杂的手续和高额的收费影响了庄园农业的开发建设速度。

资金制约。开发庄园农业需要大量的资金,而目前一方面银行贷款渠道不畅,“庄园主”一般没有贷款担保单位,且在开发庄园农业的过程中,都已倾其所有,因而庄园很难从银行贷到款。另一方面是投资主体单一,开发庄园农业的资金十分有限,制约了庄园农业的发展。

技术和信息的制约。庄园农业开发必须以科技为先导,否则,就难于上档次、出效益。但目前缺乏一种科技人才与庄园农业相结合的机制,使庄园开发受到技术的制约。目前我县庄园开发的主体是农民,农民普遍存在缺乏技术问题。由于庄园主缺乏科学技术,目前我县已开发的庄园农业中,大多是种养型,综合型或产业化经营的极少。而在种养型的庄园中,主要是粮果鱼的种养结构,真正种植高档农林特产品的不多。

发展环境制约。一是管理服务滞

后。目前庄园农业在发展中遇到的资金、技术、信息、政策等方面的问题没有一个集中的反映渠道,个别基层党政领导对发展庄园农业的协调和服务不主动。二是收费关卡过多。三是治安环境欠佳。庄园发展起来后,有的敲竹杠,有的明抢暗偷,给庄园农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加快庄园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加快我县庄园农业发展,是在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对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将产生积极作用,因此,应该积极扶持,大力发展。为此,我们建议:

完善土地承包经营,用活土地政策。一是要完善土地承包经营关系,在明确家庭承包经营土地使用权30年不变、发放土1 2 下一页

2.对六盘水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二

关键词:现代农业,产业融合互动,调查与思考

新世纪以来,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农业发展进入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时期。自贡市沿滩区位于四川盆地南部, 自贡东南近郊, 农业发展面临效益偏低、食品安全与健康、生态环境恶化、现代科技与装备应用困难、农村劳动力加速老龄化、农民增收缓慢等新形势, 按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需要, 迫切需要重新认识和定位农业的地位和功能,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 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 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1]。通过对地理条件和自身的资源条件的分析, 沿滩区明确定位近郊都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方向, 加快一、三产业互动融合发展, 围绕服务城市发展现代农业, 提出“信步沿滩·美过周末”,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 乡村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 成为了沿滩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推进了城乡一体、产业互融发展。

1自贡市沿滩区产业融合互动发展的基础条件调查

1.1自然生态资源

1.1.1气候资源自贡市沿滩区属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 气候温和,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年均温17.8℃, 年降雨量1040mm, 最大值1431mm, 最小值仅724mm;年日照1200h。极限高温40℃, 极限低温-2.8℃, 有效积温6021.0℃, 无霜期340d。年优良空气天数302d, 优良率达84%, 空气质量相对良好。无台风、长期冰雪过程等灾害性天气, 适宜种植亚热带植物, 也可种植部分温带和热带植物。

1.1.2土地资源规划区域幅员面积467.99km2, 耕地面积1.724万hm2。其中田1.06万hm2, 土442.67hm2, 人均耕地面积仅约0.065hm2。地形地貌属川南丘陵区, 海拔多为300~400m之间, 最高海拔450m, 最低海拔263m, 相对海拔187m。地势西北高, 东南低, 地貌以缓丘、低丘、中丘为主, 缓丘平坝、低丘占60%以上, 低丘地貌、地形、坡度相对变化复杂。

耕地土壤以水稻土、紫色土为主, 占耕地总面积的97.96%, 成土母质以沙溪庙组为主, 占耕地面积的92.86%, 耕地分布地形部位以正冲地形、子冲地形、磅坳地形、丘腰地形部位为主, 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35.79%、16.85%、20.08%、10.75%。耕地地面坡度以0~6°为主, 面积1.06万hm2, 占耕地总面积77.46%。耕地耕层厚度10~40cm, 以20~25cm为主, 占耕地面积的98.27%。土壤有机质含量6~50g/kg, 以介于20~30g/kg、10~20g/kg为主, 分别占耕地面积的42.8%、33.73%;土壤p H 4.1~8.7, 偏酸性土壤 (p H 4.5~6.5) 占耕地面积的45.8%, 偏碱性土壤 (pH 7.5~8.5) 占35.31%。全氮含量6~40g/kg, 以1.0~1.5g/kg、1.5~2.0g/kg为主, 占耕地面积的43.7%、35.3%;有效磷含量2.5~20.4mg/kg, 以<3mg/kg、3~5mg/kg、5~10mg/kg为主, 占耕地面积的32.38%、25.25%和25.06%;速效钾含量为39~182mg/kg, 以50~100mg/kg为主, 占耕地面积的67.24%。规划区域人均耕地偏少, 地形复杂多样, 土块小而分散;土壤养分氮中等、磷钾缺乏;土壤团粒结构不良居多、保水保肥能力较差, 植被不良条件下, 水土流失严重。耕地总体肥力水平不高, 且差异较大, 地力评价多为六、七等地, 约占耕地面积的65%以上, 可种植多种植物, 但生长发育状态差异较大。

1.1.3水资源境内河流属沱江河水系, 沱江河及支流釜溪河从西北向东南横穿境内, 年均径流量达33.63m3/s, 流域面积435.09km2。水资源以大气降水为主要来源, 年降水仅1040mm, 总量偏少, 降水分布不均, 5~8月降水量达70%以上, 冬干春旱严重。境内有碾子滩、观音坝、金银桥、高滩等小一型、二型水库15座, 工程蓄水能力10197.9万m3。境内水体污染企业和污染水源较少, 水质污染主要以上游水源污染和境内农业、生活污染为主。配套建设完善水利设施, 水资源可以基本满足农牧业生产需要。

1.1.4植被状态林地面积不足, 林地0.84万hm2, 森林覆盖率仅27%, 林地植被以桉、竹等为主。耕地植被以水稻、玉米、油菜等农作物为主, 经济作物以柑桔、花椒、梨、园林苗木为主, 经济林7500hm2。其中柑橘2133hm2、花椒2867hm2、桃李梨266.67hm2、园林苗木2233hm2, 其余土地 (沟、坎、边坡等) 植被较为稀少。林地资源较为缺乏, 水土保持能力较差, 与城郊生态建设有较大差距, 需改良植被结构, 增加多年生植被, 大幅度提高植被覆盖率。

1.2社会经济条件

1.2.1劳动力资源全区13个乡镇, 辖166个行政村, 1721个村民小组 (含社区) 。2015年末总人口39.08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26.79万人, 农村劳动力19.81万人, 劳动力文化水平较低, 以小学、初中学历为主。青壮年劳动力以外出务工为主要职业, 占总劳动力85%以上, 务农劳动力日趋老龄化。

1.2.2地理位置地处沱江自贡段流域, 属自贡市大城市规划建设三环经济的特色农业带, 靠近城市, 距市区最近约10km, 最远约30余km, 发展城郊型现代农业, 区位优势突出。

1.2.3交通内宜、成自泸赤、乐自隆高速和S305省道穿越境内, 境内现有和拟建高速公路出入口3个, 距自贡市火车站仅10km。境内乡村道路里程达417.6km, 其中硬化路面里程达258.6km, 等级公路102km, 公路通村、组率达100%, 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依托, 区域干线公路为骨架, 乡村公路为补充的“三纵、三横、一环形”城乡一体化公路网, 交通便捷。

1.2.4农业产业基础典型的川南丘陵区, 传统农业居主导地位。农业以种养殖业为主, 种植业以水稻、玉米、小麦、红苕、高粱、大豆等粮油农作物为主。现代农业发展, 农业具有一定规模, 但农业发展水平较低, 总体经济基础较为薄弱。

2015年实现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24.96亿元, 其中, 农业总产值12.96亿元, 林业总产值1.79亿元, 牧业总产值8.18亿元, 渔业总产值1.81亿元, 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0.22亿元。

2015年粮食种植面积2.85万hm2, 油料种植面积0.35万hm2, 蔬菜及食用菌种植面积1.02万hm2, 全年粮食总产量16.73万t, 油料产量0.86万t, 蔬菜及食用菌产量24.29万t。

2015年肉类总产量2.98万t, 其中, 猪牛羊肉产量2.01万t, 生猪出栏26.85万头, 肉牛出栏0.22万头, 肉羊出栏8.83万只, 家禽出栏287.93万只。

2015年水产品养殖面积1232hm2, 其中池塘养殖829hm2, 水库养殖347hm2, 水产品产量1.18万t。

2015年末全区林地面积为8400hm2, 森林覆盖率27%。

1.2.5基础设施有大小型水库15座, 山坪塘2458口, 蓄水池2830口, 提灌站184处, 农机总动力5800kw, 渠系467.8km, 耕地有效灌溉率52%;多条10千伏高压线通过境内, 农田通电率95%, 电力供应充足;农田耕作道、生产道1290km;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3.33万hm2以上;农村电话普及率90%以上, 电脑及网络普及率2%, 发展现代农业, 农机化、信息化水平较低, 水利、电力、道路等基础设施相对较好。

1.2.6发展意识规划区域农民收入偏低, 收入主要来源于务工收入, 依靠当地农业及经济发展, 增收乏力、增收缓慢, 当地党委政府及农民迫切期望发展经济、增加收入,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现代农业发展, 具有一定的党政及群众基础, 但受传统农业和传统观念束缚, 需要科学引导和指导。

2自贡市沿滩区现代农业产业融合互动发展情况

2.1农产品加工业

2015年全区工业增加值75.6亿元, 农副食品加工业7.98亿元, 仅占10.55%。农产品加工业非常弱小。

2.2乡村旅游业

沿滩区乡村旅游业自2010年从零起步, 乡村旅游业需要相应的农业产业打底, 沿滩区通过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产业园区打造, 到2015年初步建成水果、蔬菜、花椒、水产、名贵花木等产业基地, 打造了仙市-瓦市片农业综合园区、金银湖农业循环示范园区、沿滩城区近郊的农业精品园区、九台山特色花椒园区、富全优质贡米产业园区。通过挖掘农耕文化、发展特色农产品、优美田园风光, 举办沿滩玫瑰、刘山樱花节、九洪西瓜节、仙市古镇金秋旅游节、富全打谷文化周、多种水果采摘节等乡村旅游活动, 初步形成“乡乡有特色、月月有活动”的良好格局, “信步沿滩·美过周末”成为全市乡村旅游的重要名片。全年旅游人数达484.2万人次, 乡村休闲旅游综合收入20.8亿元, 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7.3%, 农民增收成效显著。

3自贡市沿滩区现代农业发展思考

现代农业融合互动发展是当前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需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作为发展方向, 在宏观政策的引导下, 因地制宜, 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推动农业产业接二连三,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3.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现代农业发展理念为主导, 以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改善城郊生态环境,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 结合沿滩区农业农村发展实际, 以满足城市多元化需求, 休闲农业主导, 多种农业形态、农业与服务业融合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式,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 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功能园区, 拓展提升农业多元化服务功能及能力, 构建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 特色、健康、营养农产品生产与休闲观光旅游、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的现代农业产业及体系, 推进一线经济带现代农业及沿滩区现代农业、农村及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3.2基本原则

3.2.1以农为本, 效益统一原则以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进步为根本, 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为准则。

3.2.2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原则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和区域及沿滩区实际。科学规划以休闲农业主导, 多种农业形态、农业与服务业融合为主题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合理布局重点发展项目,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体系。

3.2.3因地制宜, 突出特色原则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地形地貌特征及产业基础, 深化拓展特色产业, 建设各具特色、功能明确、相互协调的现代农业功能园区。

3.2.4生态改善, 协调发展原则规划农业发展必须符合生态环境改善要求。农业发展项目, 必须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紧密结合, 营造优美、舒适的生态环境, 优化生产方式和产品结构, 实现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协调。

3.2.5休闲主导, 多业融合原则以休闲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形态, 特色商品农业、生态循环农业、景观农业、休闲农产品加工业、休闲服务业等多业融合, 统一规划, 统一协调, 统一组织实施, 整体系统推进, 紧密结合, 协调共融。

3.2.6政府引导, 社会参与原则创新体制机制, 强化政府政策及投资扶持、发展导向及服务支持的职能, 营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 调动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及投资积极性, 充分利用社会资本, 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3.3基本理念

3.3.1创新发展转变以农产品数量、质量为衡量标准和产业目标的传统农业理念, 树立农业与生态文明、社会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新观念。

3.3.2系统规划农业发展与休闲观光密切结合, 围绕休闲观光需求, 系统构建农业产业发展, 以总体规划为指导, 以重点项目建设为依托, 系统推进, 逐步建设。

3.3.3产业融合以休闲农业为主导, 以特色农业为主要农业业态, 结合发展休闲农产品加工业、休闲服务业, 推进多产业融合发展。

3.3.4功能园区依据农业及社会资源状况, 以休闲产业、特色农业、服务业融合发展为目标, 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园区, 合理布局、相互协调。

3.3.5种养结合以种供养, 以养供种, 种养结合、生态循环。

3.3.6体系构建构建政策及财政扶持体系、科技保障及支撑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评价及监管体系等产业发展支持和保障体系。

3.3.7规模经营合理规划布局, 着力培育不同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休闲农庄及特色园区, 推进规模经营。

3.对六盘水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三

(一)积极打造海阳特色农业

一是加大农业品种的引进。先后引进荷兰的欧盾番茄、绿茶等新品种,提升了产品知名度,有效拓展了市场,孕育出新的增收空间。二是加强农业品牌建设。先后培育了“海阳白黄瓜”、“王山”牌苹果、“留园绿”牌网纹瓜、海阳绿茶等名优农产品。三是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以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先后推广了菌杆发酵施肥、牛奶追喂、套袋等技术,建立了“黄海水产科技园”、“郭城玉米良种繁育中心”、“里店无公害蔬菜”、“留格网纹瓜”等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先后建设了海阳白黄瓜等农业特色基地。

(二)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突破传统思维,充分利用独特的地理优势、资源环境条件和农业结构特点,大力挖掘农业休闲观光资源,因地制宜,开发了一批特色鲜明的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先后打造了朱吴镇樱桃谷农业观光基地、丹露春茶场、金达生态果蔬观光园。通过农业旅游,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三)抓龙头企业拉动,提升农业产出效益

市财政每年拿出专项资金,鼓励、引导、支持龙头企业加快科技创科步伐,开展农产品精细加工、深度开发和系列开发。目前,已成功引进了投资万美元的宇龙海藻加工项目和投资万元的六和种鸡项目,建成了国内最先进的肉种鸡生产场和国内单体孵化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肉雏鸡孵化场;建成的山东海波尔六和育种有限公司猪核心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结束了我国原种猪依靠进口的历史;建成方圆制粉、恒信果蔬、大韩植物油、金鼎葡萄洒、棒师傅食品、林安肉牛屠宰、烟台美齐食品、津成泰农产品、黄海水产等一批投资过千万元的农字号龙头企业,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

(四)多措并举,为发展现代农业创造良好条件和环境

一是加强科技指导。配足配强农业科技人员,鼓励科技人员直接到户,将各种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推广到户、到田。二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将现代农业作为信贷支农重点,对一些重点现代农业项目给予资金扶持。三是积极成立农民合作社。鼓励、引导生产经营大户成立各种农民合作社。目前,海阳市已经成立了各种专业合作组织250多个,实现了由“一家一户”单独打斗向“组织农民抱团闯市场”转变,有效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尽管如此,海阳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业标准化体系不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还不健全等问题,海阳市发展现代农业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我们必须正视差距,从实际出发,认真研究、积极探索解决的路子和办法。

二、加快海阳特色现代农业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一是加强以乡村道路建设和机耕路维修为主的农田基本建设,真正做到村村通公路,村村有路灯,保证每户农产品能顺利进入市场。二是加强水利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规模,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优先安排资金,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兴建一批水窖、集雨池等积水灌溉工程。在有水无井、配套不健全的地方,进行井电配套、渠系延伸,扩大灌溉面积。

(二)完善多元化投资机制,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保障

一要强化政策扶持。要抓住政策叠加的机遇,认真研究和落实各项产业扶持政策。二要强化项目资金投入。加大对重点龙头企业、科技示范园、产业基地、种养大户的资金扶持,重点扶持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示范、推广等方面。三要创新农村投融资体系。在建立国家政策扶持、项目支持、信贷支持、农民企业投资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的基础上,创新金融支农机制,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多元化农村金融机构,鼓励支持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大力扶持发展商业银行,拓展面向涉农企业和农户的金融服务。面向农村和农民,设立乡村便民服务网点,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

(三)加快龙头企业建设,带动产业化发展

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必须强化龙头带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海阳特色产业特点,

扶持苹果、樱桃、黄瓜、绿茶等特种养殖等主导产业种养和加工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快技术改造,积极引进、开发农产品的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业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

(四)培育新型农民,造就特色农业人才队伍

4.茶叶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四

[摘要]

茶叶作为XXX县五大农业特色支柱产业之一,已经成为助力县域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本文在全面总结了XXX县茶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下一步发展对策,以为做大做强XXX县茶产业提供指导。

[关键词] 茶产业 现状 问题 对策 XXX县

XXX县位于宜宾市南部,坐落在长江第一支流南广河畔,北距酒都宜宾50公里,享有“乌蒙西下三千里,僰道南来第一城”的美誉。全县幅员面积1323平方千米,辖7乡12镇285个行政村,总人口53万,农业人口46.4万,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是全国茶叶2009-2015 年重点区域,“四川省第一批名优茶生产基地县”,四川省政策着力培育的10 个重点产茶县。1XXX县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1.1茶叶基地建设情况

茶叶是XXX县五大农业特色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XXX县围绕“三带四园五龙”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立足自然和资源优势狠抓山区6大茶叶产业经济带建设,以生态、安全为目标,“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三化并举,基本形成羊田、蕉村、“916”、文江、庆符、胜天红岩山等6大茶叶产业带。生态茶园建设也取得较好成绩,现有绿色食品基地5000亩,有机茶叶基地930亩,认证绿色食品茶叶2个(早白尖、林湖),有机茶1个(早白尖)。建成茶园万亩以上乡镇2个、5000亩以上乡镇2个;茶叶专业村30个,茶

业产值千万元村21个。2013年,全县茶园总面积达24.1万亩,良种茶园面积约22万亩,良种化率达91%,建设成为全国茶叶生产基地、优质出口茶基地县和全省茶叶良种繁育基地。

表一:XXX县2013年鲜叶采摘品类统计表

茶叶品类 产量(吨)所占比例 名优茶 1843 19.36%

大宗茶 6412 67.35%

黑茶 365 3.84%

边茶 900 9.45%

全县合计 9520 100% 从表一可以看出:2013年全县生产各类茶叶总量9520吨,其中以名优茶和大宗茶居多;总产值突破十亿大关,达11.58亿元,其中加工产值约5.6亿元;全县农民人均茶叶年收入达1150元。1.2茶叶产业化经营情况

近年来,XXX县坚持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依托茶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以订单、合同等形式带动XXX县近万户农户发展茶业,促使公司、基地和农户间建立紧密的利益风险联结机制和产销联系机制,产销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比如:川红集团原料基地已辐射到XXX县四烈乡、来复镇及筠连县、云南盐津等地近10万亩茶园,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连建茶园基地达16万亩以上,88%的茶叶通过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进行生产和经营,促进了产销连接,拉长了产业链,茶叶产业化水平快速提升。

表二:XXX县2009年制2013年茶叶产量与产值统计表

时间 类别 产量(吨)产值(亿)4708 1.68

5862 4.02

7423 7.26

8510 9.67

9520 11.58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从表二可以看出:2009年—2013年,XXX县茶叶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产量从4708吨增长到9520吨,增幅79%;产值由1.68亿元增长到11.5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为3.94亿元,第二产业产值为5.62亿元,第三产业产值为2.02亿元。茶叶产销两旺、价格平稳增长,形成了茶农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税、茶农积极性高涨的良好局面。1.3茶叶产业科技投入情况。

紧扣“科技、效益”主题,加强茶树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制定了《XXX县现代茶园基地建设技术标准》和《XXX县标准化茶叶初制厂技术质量标准》,推广“四新”、“五良”配套,加快产业标准化步伐,实施品牌战略,促进了全县茶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年均举办专业培训62期,培训茶农和业主12万人次,茶叶技术入户率达98%,良种茶园面积从2009年的7.8万亩增长到22万亩,增幅182%,茶树良种化率从65%增长到现在的91%,产品无公害率达100%,产业科技含量大为提升。比如:2013年,在羊田、罗场、文江等10个乡镇的32个村,组织建设高效茶园;一是组织推广名优茶的生产技术;二是开展高效益生态茶园建设技术,推广茶梨、茶李间作技术0.8万亩,茶花套作1.6万亩,提高茶园亩产值达1万元以上;三是积极开展茶园绿色防控技术,杀虫灯防控面积达6.5万亩,生物农药防控面积达5.5万亩,有色板防控面积15万亩;四是开展茶园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对XXX县茶区土壤进行了取样分析;五是茶园作业机械化技术进一步推广,茶园作业机械近1.68万台,作业面积达17.5万亩,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茶业经济效益。目前,我县拥有1个年出圃优质茶苗2亿株的茶树良繁基地和3个设施齐备、功能完善的万亩亿元核心示范区,同时成果选育适合我县的茶叶品种两个,荣获市级科技进步奖。1.4茶叶龙头企业培育和品牌打造情况。

在发展生产的同时,政府也高度重视品牌建设,鼓励企业开展茶业深加工,合理延伸产业链,使茶产品上档次、增效益,做优、做强、做大XXX县

茶产业。一是培育和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以“早白尖”、“川红”为重点,支持进行技术改造和示范基地建设,争取产业化扶贫项目、技术中心建设等资金,鼓励企业与省级以上茶叶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开展科研合作,从事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机具、新产品、新设计等科技创新,对成功完成创新研发并报有关部门认定的,奖励研发企业1万元/个;二是积极协助茶叶加工企业申请“中国驰名商标”、“四川省著名商标”,对申请“中国驰名商标”成功的奖励2万元,申请“四川省著名商标”成功的奖励1万元;三是鼓励企业、基地加强“三品一标”的申报工作,并分别给予资金奖励,获得有机食品奖励5万元,绿色食品1万元,无公害食品0.5万元;四是推荐“早白尖”、“川红”、峰顶寺、科毅等茶叶企业参加全国、省、宜宾茶事活动的评比、展销,支持企业开展电视、路牌等广告方式进行产品宣传。比如:2013年,组织XXX县重点产茶乡镇羊田乡中心村的采茶能手参加早茶节采茶技能比赛,获得团体二等奖、个人第一名。目前,XXX县茶业有四川省著名商标2个、四川省名牌产品2个、宜宾市知名商标3个 1.5茶叶产业利益分配情况。

XXX县茶叶加工企业在产业化经营中,利益分配主要以保护价格为主导方式,但也有免费扶持、预付定金等方式,如早白尖茶业在发展茶叶基地建设上采取了先建自有茶园,再向农户推广的做法。在农户建园初期,公司向农户提供茶苗,免费指导培训,在农户茶园有收益时,才收取茶苗款,这种方式减少了农户在茶园建设上的资金投入,在当地起到了龙头带动作用。2XXX县茶叶产业化建设的主要经验 2.1宣传力度大

一是XXX县县委县政府每年都在西博会和宜宾早茶文化节上面大力宣传XXX县早茶产品,营造浓厚的茶文化氛围。二是各骨干企业每年花巨资进行

广告宣传,仅2013年川红、早白尖、峰顶寺等茶叶龙头企业投入就达200万元以上。2.2产品结构优

首先,基地建设是根据优质茗茶的品质特点进行配臵。其次,高起点、高标准建起了标准化生产车间。再次,名优茶产值在茶产品中所占份额高达40%以上。茶农、加工厂、营销企业效益高,2013年有5家企业产值达5000万元以上,茶农每亩产最高达10000元(含套种经果林收入)。2.3销售渠道宽

全县在外设有办事处80余个,建有500余个销售网点。分别设在宜宾、成都等地的茶叶城。3我县茶叶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3.1各乡镇反映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羊田乡:不规范的小加工厂较多,推行标准化生产难度较大;基地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合理、科学规划;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形成茶氛围。建议县委政府以“富民工程、生命产业”来支持茶叶,宣传茶叶;对加工厂的建设要加强指导,建高标准加工基地;加强对羊田“华早”等品牌的包装和推介,营造浓厚的茶文化氛围。

罗场镇:融资难度大;名优茶开发乏力。建议今后重点抓好对重点企业的扶持,即早白尖茶叶有限公司;抓好两大块,即名优茶内销和外销出口创汇工作;县茶叶技术站应带队走出去学习营销,培养营销骨干队伍。

可久镇:由县里组织一部分资金有针对性的扶建一批名优茶加工厂,以达到激活全县产品结构调优的目的;做好现有重点龙头企业领导的工作,要站在全县茶叶事业上来规划和新建企业。

落润乡:须将项目扶持改革为奖励机制,避免拿钱不做事,把有限的项

目资金用在刀刃上;投资重点应向名优茶生产、营销上倾斜。

峰顶寺茶业有限公司:基地茶园以改造为主,新建为辅;投资方向应转移到加工上;提高名优茶的比例,培育名优品牌;规范初制加工厂清洁化生产,完善纳税体系,要与国际接轨,培养一批营销骨干。

3.2综合对县内重点产茶乡镇的调研结果,认为我县茶叶生产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3.2.1标准化生产推广力度不够,速度缓慢。

一是XXX县名优茶地方标准尚待完善,实施工作还没有进入正轨。二是全县茶叶加工呈“小、散、广”的特点,给推行标准化生产设臵了较大难题,给生产劣质茶叶者提供了条件,打击难度较大。三是茶叶无公害病虫害的防治技术需要进一步推广。四是全县还没建成农产品检测中心,不能发挥质量安全监管职能。五是在规范茶叶营销市场时,配套服务又没有跟上。如对自产自销茶叶市场的规范和对该部分茶农的利益保护的矛盾。3.2.2基地建设带有盲目性,质量不高。

一是大量远距离调运茶苗,成活率较低。二是没有根据我县茶叶产品的品质要求选择茶树品种,如前几年发展的安吉白茶,就存在着优质不高产的现象。三是下达建园硬指标后,没有进行园地选择.没有按技术规范进行建园。

3.2.3产品结构有待进一步调优。

全县产品以绿茶为主,占茶叶总产量的70%以上,而直接进入消费者市场的名优茶发展缓慢占总产量比例不到20%。没有全面科学规划出名优茶加工生产网点,基地建设效益没有发挥出来。3.2.4企业扩大再生产的主观能动性较弱。

全县现有的5家龙头企业,在开发新产品、宣传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上

很少主动出击,没有一家在省级以上电台、报刊上打专门广告。对政府优惠政策、项目支持的依赖性过强。3.2.5茶叶产业的项目建设效益偏低。

在“

十五、十一五”期间,茶叶项目建设确实发挥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我县茶叶发展作出了贡献。但在实施过程中缺乏科学规划,效益低下,一些企业经不住市场的考验,面临倒闭或停产。3.2.6企业的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在调研中了解到,部分职能部门在服务工作中,对企业造成负面影响。如有的企业反映收费有待进一步规范。3.2.7茶叶产业后续竞争力不强。

一是XXX县茶叶近几年迅猛发展,种植面积几近饱和,靠“数量取胜”的优势即将殆尽;二是茶叶产业链条延伸不足,产业产品仅停留在初级阶段,科技创新、产品创新、拓展文化内涵、打造品牌,延伸上下游相关产业链的工夫下的不够。

3.2.8技术服务要进一步加强。

我县的茶叶技术服务主要还是立足于基地建设服务上,在茶叶加工、新产品开发、特别是市场营销、信息收集等方面还很不足。4关于我县茶叶产业化建设的建议 4.1着力夯实基础,加快建设现代茶园。

一是建立健全茶园经营权流转制度。鼓励部分小型茶园在自愿、有偿的基础上向种茶大户和茶叶龙头企业流转,通过依法、自愿联户经营的方式扩大单体茶园面积,为建设标准化、机械化的现代茶园打好基础。二是加大茶叶基地建设力度。以羊田茶叶产业带、“916”茶叶产业带、文江茶叶产业带、蕉村茶叶产业带、庆符茶叶产业带、胜天红岩山茶叶产业带等为基础进行分

片打造,力促茶园种植更加规模化和集约化;通过项目扶持、村企共建、村民筹资投劳等多种方式加快茶园基础设施建设,减少茶园的种植成本。三是加快推进茶园升级改造。通过资金补助和政策倾斜,提升茶农种茶积极性,加大优良品种的繁育与种植力度,优化茶园结构布局,在茶园中普遍安装喷灌等防霜冻设施,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建设一批管理机械化、产出高效化、品种良种化的现代茶叶示范园区,增强示范与辐射功能。4.2着力标准生产,调优结构培植品牌。

一是加快推进XXX县早茶地方标准及相关技术规程的实施,提高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普及人户率;二是加快加工企业技术改造,积极推行产品质量认证,如绿色食品、有机茶及QS认证,淘汰一批设备和厂房简陋、生产假劣低质茶叶的加工厂家,提升茶叶加工业整体素质;三是新建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要体现政府资源的公益职能,每年对农产品安全检测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由茶叶主管部门协同工商部门统一印制带有自产自销特征的包装,进行规范管理,确保茶农利益不因规范茶叶市场而受损害。四是继续扶持川红、早白尖、峰顶寺等一批茶叶经营龙头企业,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资源整合培植l—2个实力雄厚的集团式大型企业,培育出真正的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五是要出台优惠政策吸纳国际贸易人才,提升国贸素质。支持建立国外办事处,让产品直面消费者。扶持注册国际商标,树立自己的品牌。4.3着力培育骨干,增加县域内的竞争力。

一是按照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的要求,多形式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以“早白尖茶业”和“川红茶业集团”为核心,加快全县茶叶品牌标准的制定和品牌的共享战略,逐步提高龙头企业生产规模和销售收入占全县总量的比例,进一步提高龙头企业的利润水平,实现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递增率达30%以上。二是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引进具有全

国领先水平的生产线,开展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工作。通过企业工艺、产品升级,一方面提高对茶叶原料的要求,反向刺激种植水平。另一方面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支撑全县产业发展。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出台优惠政策,争取引进知名企业来共同开发整合经营“XXX县茶” 4.4着力宣传造势,多管齐下营销“XXX县早茶”。

一是龙头企业组建精干的专业营销队伍,政府每年安排部分资金,由农业局组织,指导培训一批茶叶营销骨干;二是建好产地集散市场。政府采取税费优惠、完善服务设施、对市场外紧内松的政策,集中规范县城茶叶经营点,可利用县城东区开发,选址建设XXX县茶城,由县茶叶局会同县工商局进行规划管理;三是加大对XXX县茶产品的宣传力度。建议政府对在省级以上电台、报刊上打广告的企业按实际广告费用的30% 行补贴奖励。应积极申请举办茶文化节,广泛渲染本土茶文化,营造出茶文化氛围。4.5着力提质增效,全力打造生态茶园。

一是实施立体开发,充分利用好茶叶“喜阴”这一特性,广泛推广茶果、茶林套种,提高单位面积产值,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二是实施统防统治和物理防治,以专业合作社为引领,严格茶叶用药标准和配药标准,坚持在茶叶采摘间隙期用药,减少农药残留,大力推广太阳能杀虫灯和色诱板,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使用量和使用次数,全力走绿色无公害生态茶叶发展之路。三是实施链条延伸,在做好现有茶叶产销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自然和人文资源,推出与茶品有关的新产品,比如保健茶、养颜茶、滋补茶等适合不同人群需求的茶叶产品,不断增加茶叶产业的附加值。四是大力开发特色茶叶旅游文化。充分利用XXX县境内自然生态、人文历史等资源丰富的优势开发建设一

批具有观光休闲功能的茶韵庄园项目,开发集采茶、制茶、品茶与吃、住、乐于一体的农家乐休闲旅游活动场所,让游客参与其中,探知种茶、采茶、制茶、品茶、赏茶的知识,领略茶趣,品味茶文化。4.6着力“环境兴茶”,认真搞好产业建设服务工作。

一是加强对扶贫项目的管理,将有限的项目资金用在刀刃上。二是加强对援企干部的管理,援企干部应由大企业延伸至适度规模的茶叶加工企业,为避免虚挂 “援企”的牌子,实钻政策的空子事件发生;三是规范各职能部门的服务,营造宽松环境。特别是对管理收费部门、执法部门,要规范服务,不能借服务之名,增加企业负担,甚至刁难企业。四是支持新建名优茶加工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电力设施建设。对负荷不足的变压器要免费升能增负,应执行农业生产电价;优先安排道路项目建设。

5、参考文献

[1]陈学芝.关于石阡县茶产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贵州茶叶,2006(4):28-31.

[2]马士成,曹明方,吴建华,等.和平白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茶叶,2008(2):102—106.

5.对六盘水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五

县委农工部副部长、县农办主任 章来良

2003年6月12日

藠头,是我县常规农业中的一项传统农产品。经过几十年的种植和改良,已发展成为我县的一个主导产品,一大支柱产业。世界藠头的主产地在中国,中国的主产地在江西,江西的主产地在新建县,新建县主产地在生米镇。可以说,生米就是“中国藠头之乡”。如何打造这一品牌,使之成为我县的一个主导产业,进而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来源。带着这一问题,本人就藠头产业的发展及相关方面进行了一次调查,现就调查的情况和有关思考整理如下:

一、藠头产业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1、我县藠头生产发展历史悠久。藠头是我县的传统产品,生产历史悠久。早在六十年代初,我县生米镇的生米、斗门几个行政村就种植了少量的藠头,当时全县的藠头面积不到3000亩,亩产也只在2000斤以下;到七十年代,藠头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特别是生米镇,由原来的少数几个村发展到东城、朱岗、南路、长岗等10多个行政村,种植面积近1万亩;在八十年代,全县藠头生产发展比较缓慢;主要原因是藠头市场滞销,田边路头到处都是腐烂的藠头,藠贱伤农,藠农损失惨重。藠农的积极性也受到一定影响。直到九十年代,县委、县政府作出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三高”农业的决定,县委、县政府将藠头生产作为全县的优 1 势产业发展,通过寻找市场,全县藠头生产又得到迅速发展;全县藠头面积达2万余亩,其中,在1997年,调减早稻面积改种藠头就有1万多亩。在近几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以市场为主导,以农业结构为主线,发展特色农业,实行产业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意见,全县藠头生产又得到长足发展。目前,全县藠头面积达4万余亩,由生米辐射到了流湖、石埠、西山、石岗、厚田、樵舍、金桥、溪霞等十来个乡镇。

2、藠头已形成稳定的生产基地。目前我县藠头生产面积达41100亩,其中生米镇达3万余亩,流湖4000亩,石埠4000亩,西山1000亩,石岗1000亩,樵舍500亩,厚田400亩,金桥100亩,溪霞100亩。这些藠头面积都相对比较集中连片。全县藠农达15000余户。通过提高科技含量,改良耕作技术,广泛使用有机肥料,推广高效低毒农药,我县藠头生产实现了优质高产,平均亩产达4000斤左右,全县藠头总产量达82200吨。

3、全县藠头加工企业初具规模。为了切实解决农产品资源转化问题,搞好农产品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早在1989年,我县就开始筹建江西华威罐头食品厂,1991年,该厂正式投产。该厂有占地面积2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余平方米,实有固定资产950余万元,实际生产能力达2000吨;通过招商引资,我县生米、西山等乡镇先后引进了日本、上海、浙江、湖南等客商来投资办藠头加工企业。如生米镇朱岗村与日本客商联营,于2000年兴建了为民食品藠头加工厂,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现有厂房1800平方米,有固定资产100余万元,可生产成品藠头1800吨,产品直接由日本客商负责外销;生米镇南路村与上海、浙江客商联 营,兴建了南昌辉煌蔬菜腌制厂,可生产成品藠头1500吨,产品由上海、浙江客商负责销售;西山镇与湖南客商联营已投资200万元,于2002年4月兴建了西山藠头加工厂,可腌制藠头3000吨,产品由湖南客商销售。此外,全县民营腌制藠头加工厂也蓬勃发展,近年发展势头更旺,仅生米镇就有30余家农户腌制加工藠头,年加工能力达20000吨左右。目前,全县藠头加工能力共达28300吨,占全县藠头总产量的34.4%,其中精加工生产能力达5300吨,占其总产量的6.6%;粗加工生产能力达23000吨,占其总产量的27.8%。

4、藠头产品销售组织不断发展。为了搞活产品流通,实现经济效益,我县对藠头产品销售组织的发展也比较重视,一是去年投资了20万元,在生米兴建了藠头、花生综合批发市场,占地近20亩,有4个钢架棚,200套铺面;二是1995年在生米镇长岗村成立了藠头民间流通协会;三是发展民间销售组织。全县收购贩运藠头民间组织有120余个,藠头销售经纪人有400余人;四是运输能力提高。目前全县农村拥有20吨以上的大型货运卡车200余辆,仅生米镇就有150辆。大大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全县藠头通过民间组织销售达40000吨左右,销售额达4000万元左右。

5、藠头产业经营效益显著。2002年,全县藠头总产值达9714万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9.7%,其中加工产业4880万元(精加工平均每斤按2元计,粗加工平均每斤按0.6元计),民间销售总收入4834万元(平均每斤按0.3—0.5元计)。藠头产业已成为我县农村经济的支柱。

二、目前藠头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制约因素 虽然我县藠头产业得到发展,但应当清醒地看到,这种发展还是低水平的发展。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有:

1、市场信息不灵。至今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市场信息网络,虽然我县成立了农村经济信息中心,开通了新建县农村经济信息网,可是制作网上藠头产品广告,还是空白,特别是乡镇级经济信息网络几乎是处于断层。造成相当部份干部群众视野狭隘,封闭保守,缺少市场意识和效益意识。

2、销售渠道不畅。目前我县藠头产品绝大多数都是在国内几个地方销售,价格波动很大。通过销售组织返运,但产品到了外地,货到地头死,压质压价,受制于人。如2000年,生米镇的一些藠头销售人员,返运藠头到湖南,被厂家压质压价,的确是记忆犹新。经纪人积极性受到挫伤,使藠头生产也受到影响。我县藠头产品至今还没有广阔开拓国际市场。

3、加工能力低下。目前全县藠头精加工能力不到7%,粗级加工能力也只有27.8%,藠头总产量的65.6%是出卖原料,极大地影响了藠头的经济效益,资源优势远未转化成经济优势。

4、品牌产品甚少。虽然我县华威罐头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甜酸藠头罐头,在1992年获国家科技星火计划成果奖,但也没有形成品牌。我县藠头罐头在国内、甚至在当地的销售市场都有限。全县藠头产业链短、附加值低。

5、企业与基地的联系不紧。无论是县级藠头龙头加工企业也好,还是乡镇、村级加工企业,都与藠头生产基地和藠农的经济利益联系不紧,没有形成经济共同体。龙头企业对农户的带动能力不强。

三、我县藠头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潜力

尽管目前我县藠头产业存在着不少问题,但是藠头产业发展的前景比较广阔。我县藠头产业发展还仍然存在着很大的优势和潜力。

1、自然条件优越。我县年平均气温为17.6C°,年无霜期260—270天,年平均降雨量1500—2200毫米,雨量集中在4—6月份。光照时间平均每天有8小时以上,特别是在4—10月份农作物盛期,月平均日照时间在210小时以上;我县的气候、温度、雨量、光照,熟花冲积土壤,都非常适宜藠头生产,这是全国各地区不可比拟的。全国不少大省从我县大量引进藠种,而总是难以发展起来。这足以证明我县的自然条件是非常优越的。

2、藠头品质极优。我县藠头品质特点:一是色白,色白而无污染;二是层多,层多而耐腌;三是肉脆,肉脆而爽口;四是个头大而均匀,个大均匀有利加工。且具有开胃,除腻、消食、杀菌、护心脏、美容养颜等功能,是一种含有低脂低糖和多种矿物质的蔬菜食品。近年来,经科学家研究分析,我县藠头还具有抗癌功能,是人类的绿色精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20多年来,国内许多厂商一直争相采购我县藠头作原料。

3、宜种面积甚大。我县除9万亩旱地全部适宜种植藠头外,还有近6万亩高岸水田适宜种植,更有20多万亩山地可开垦发展。我县藠头生产基地发展的潜力是巨大的。

4、发展前景广阔。国内许多厂家,如湖南、广东、福建、湖北,抢购我县藠头作原料,他们通过深加工后,不仅在国内有着广阔的销售市场,而且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产品进入了国际市场。藠头生产,而我县既使巩固现有基地面积,不再发展,只要增加改建和扩建深加工能力,做强做大藠头产业,创立品牌,就一定能占领国内和国际市场。藠头价格由现在平均每斤0.4—0.6元提高到1元/1斤,藠头产值就近2个亿,如果能够提高到2元/1斤,藠头产值就有近4个亿。可见,我县藠头产业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的,发展的潜力也是非常大的。

四、做强做大我县藠头产业的思路及构想 做强做大我县藠头产业的总体思路是:

根据农业产业化的要求,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加工、品牌和流通三大工程建设为抓手,做大做强藠头产业发展规模,努力提高转化水平,巩固基地生产,抓好企业深度加工,扩张工业规模,扩大销售队伍,积极发展民间流通组织,实现藠头产业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新格局;争创品牌,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拓展藠头产品国内国际市场,推动农村经济整体跃升,全面推进全县农村小康进程。

做大做强我县藠头产业的构想是:

第一、依托资源,构筑藠头产业基地优势。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做强做大我县藠头特色产业基地发展规模,进一步提高我县特色农业的市场占有率,推进藠头产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大力发展藠头生产专业乡、专业村;要加快我县藠头农产品标准化建设,扎实做好“绿色食品”的认证和质量安全工作;对藠头进行提纯复壮,强化技术支撑,不断提高藠头农产品在绿色农业中的市场份额。

第二、依托龙头,构筑企业深度加工优势。要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发展藠头龙头加工企业。把我县现有藠头龙头加工企 业做强做大,努力扩大深度加工能力,特别是华威罐头食品有限公司,精深加工能力力求达到50000吨。为民藠头加工厂、辉煌蔬菜腌制厂、西山藠头加工厂,三个加工厂也要力求通过招商引资向深度加工发展,每个加工厂深度加工能力达到5000吨。使我县藠头原料产品的深度加工程度提高到80%以上。各龙头企业要加强技术研究,创建我县藠头品牌,走出国门,抢占国际市场。同时,各龙头企业要与生产基地、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联合体,降低门槛,切实帮助藠农解决产前、产中、特别是产后的服务问题,使藠农生产基本保证没有后顾之忧。

第三、依托合作,构筑中介组织发展优势。加快农业组织创新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既是发展市场农业,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根本要求,也是加快我县农村经济,实现藠头产业化的根本出路。实践证明一家一户既搞生产,又跑市场,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经济的。同时,我县的藠农的市场意识、科技意识和法制观念都有待提高。迫切需要加快中介组织建设,逐步改善和消除藠农在市场竞争中单打独斗的经营格局。现有民间流通协会组织,藠农联合体、经纪人等销售组织,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一是要走组织化的路子。形成龙头企业+协会(或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布局和组织体系;二是要走合作化的路子。将分散经营的农户,通过适当方式联结起来,由农民发挥主导和支配作用,组成经济联合体或区域性的合作经济组织系统;三是走销售组织化的路子。充分发挥中介作用,依托乡土能人和销售大户,确保农户种得好,卖得出,获得较高效益。

第四、依托网络,构筑强大信息优势。要加快我县乡镇信息化建设步伐。一是要强化县级信息网络建设,加强乡镇信息网络建设,发展村级信息网络建设;二是要加大对我县的推介力度,扩大知名度,提高影响力;三是要积极筹办我县特色农产品信息发布会,吸引更多的国内、国外客商,积极开拓国内和国际市场。

6.眉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篇六

按照县政府《关于认真贯彻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集中力量开展县情调研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农业产业化调研组及时召开了专题会议,安排部署了调研工作。各参与调研的部门和单位高度重视,确定专人深入基层,采取全面调查与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及各自涉及的业务工作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调查摸底。现将调查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现状

我县地处关中西部,秦岭北麓,地理环境优越,农业资源丰富,产业发展特色鲜明。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积极实施果畜富民战略,坚持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产品竞争力增强为目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突出发展“猕猴桃、肉奶畜、优质粮”三大主导产业和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不断强化龙头企业、示范基地和专业合作社建设,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效显著,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1、主导产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能力逐年提高。一是果品产业迅猛发展。近年来,我县坚持“市场引导、效益优先”原则和“稳粮、优果、兴牧、扩菜”的发展思路,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突出发展优势产业,形成了“果、畜、粮菜”齐头并进的产业发展格局。目前,全县果品总面积达到25.5万亩,其中,猕猴桃17.6万亩,时令鲜杂果4.2万亩,干杂果3.7万亩。08年全县果品总产22.66万吨,产值6.74亿元。其中猕猴桃总产15万吨,产值4.5亿元,农民人均猕猴桃产业收入1730元。初步建成了河营路、法汤路、关中旅游环线等三条经济观光林带,青果路、霸王河西岸等三个万亩连片产业带,横渠镇、齐镇等四个5000亩连片基地和眉县猕猴桃出口示范基地,经过近几年发展,我县特色果业不断发展壮大,猕猴桃一县一业产业格局已基本形成。二是粮食生产稳定增长。按照“稳定面积,增加投入,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的发展思路,积极实施小麦标准化生产、良种统繁统供、玉米“双百”示范、小麦科技入户工程项目,推广优质品种、平衡施肥、精量半精量播种等增产技术,有力提升了粮食产量和质量。2008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49.2万亩,总产15.15万吨;建立小麦标准化示范基地14.58万亩,落实优质小麦订单4.2万亩、玉米双百示范工程5万亩,实施小麦、玉米良种统繁统供40.6万亩,落实补贴资金303.6万元。全县粮食生产连续6年实现增产增收。

三是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依托宝鸡蒙牛、秦宝牧业、等大型龙头企业,走小区化、合作化、规模化养殖之路,推行健康饲养模式和先进技术,提升畜牧业发展水平。2008年全县畜禽存栏102万头(只),其中奶牛0.9万头,肉牛0.4万头,生猪12万头,羊3.7万只,家禽85万只。肉奶蛋总产4.5万吨,已建成年出栏5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18个,宝鸡澳华现代牧业千头奶牛场1个,存栏万只以上的生猪养殖场9个,畜牧产业已呈现出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

2、龙头企业群体扩大,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目前,全县已建成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3户,其中国家级3户,省级1户,市级9户。2008年,13户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额4.4亿元,销售收入8.6亿元。我县龙头企业从群体数量上看,位居宝鸡市之首,从规模上看,部分企业已成为市内外、省内外行业龙头老大。如陕西恒兴果汁有限公司在省内外建有7个分厂,年产浓缩果汁15万吨,生产的“名川”牌浓缩果汁90%以上出口,并获得陕西省驰名商标。陕西老牛面粉公司建有三条专用面粉生产线,资产总额达到1.34亿元,年加工能力达到46万吨,年产值3.5亿元,在全国20多个省市设有销售网点,生产的“老牛牌”面粉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另外,正在建设的2万头蒙牛现代化牧业(宝鸡)有限公司,将成为省内、国内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奶牛场。

3、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较快,农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近年来,我县积极鼓励支持个人、集体、单位及社团组织,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创办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目前全县共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0多个,其中新注册成立专业合作社71个,吸纳社员2516个,带动农户4万多户。这些专业合作社的成立,使我县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大大增强。如眉县齐峰富硒猕猴桃专业合作社在上海、北京、南京、浙江等地设立了5个销售处,年组织外销果品3000多吨。眉县横渠辣椒合作社立足眉县,把收购业务扩大到新疆、山西、河南等地,年组织出口辣椒300多万斤,创汇200多万美元。从调查情况看,我县绝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章程制度健全,运行比较规范,吸引能力强,并与农户建立了密切的利益联结机制,外联客商,内接客户,发挥了很好的桥梁纽带作用。并在加快特色产业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农业基础设施改善,项目支撑产业发展能力增强。近年来,我县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国家拉动内需的良好发展机遇,积极争项目、引资金,切实改进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截止目前,全县已建成各类农田水利设施2957处,农业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5.6万亩;新修通村公路600公里,方便了农产品运输;新建饮水工程244处,解决了17.6万人的饮水问题。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已建成新西兰猕猴桃出口示范基地、宝鸡猕猴桃专家大院、西农大青化果树研究所等。并争取实施了金果现代农业综合基地项目、秦宝牧业深加工项目、猕猴桃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农村沼气建设项目、旱作农业示范项目、标准化生猪和奶牛养殖项目、测土配肥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扶贫项目等10多个产业化项目,农业产业项目总投资1.25亿元。

5、农业产业化政策扶持力度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不断加大资金投入,落实扶持政策,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强县富民的战略举措来抓。县上先后印发了《眉县2008-2012年果业发展规划》、《眉县果业建园规划》、《关于大力发展猕猴桃产业的决定》、《关于强力推进标准化生产确保猕猴桃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决定》等指导性文件,出台了一系列推进农业产业发展政策措施,县财政每年拿出300万元一村一品专项资金和100万元猕猴桃产业发展资金,重点用于一村一品基地建设、示范园区建设、宣传促销、基地认证、品牌注册、龙头企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协会)建设以及奖励扶持政策落实等。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使我县农业经济快速增长,农民收入持续持续增加,2008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619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27元,增长25.1%,农民群众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二、存在问题

1、产业基地规模偏小,布局比较分散。全县各一村一品产业乡、村虽然形成了各自的优势主导产业,但总体上规模仍然偏小,而且布局分散,真正的一村一品基地村还不多,多村一品生产基地连片效果差,“空白地”、“插花地”现象仍然存在,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仍占有很大份额,这种“零、散、小”的经营状况,不仅难发挥规模优势,更难以推行标准化生产和品牌打造,致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高,产业化经营中品牌意识不强,名、优、新、特产品少,缺乏强劲的市场竞争力。

2、标准化生产程度低,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高。一是农产品生产尤其是猕猴桃生产上仍然存在着使用违禁农药、化学添加剂、果实膨大剂、早采生摘上市等问题,从长远看,随着消费市场的不断成熟和消费者安全健康意识的进一步增强,这种杀鸡取卵、饮鸩止渴的经营行为,必将受到市场的惩罚,为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留下巨大隐患。二是在生产技术上不够规范,经营管理上不够科学。在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方面,仍然是依照经验,各干各的,标准化生产和行业规范意识不强,生产的大部分为初级产品,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优质率低,影响了“品”的快速提升。

3、主导产业龙头带动不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挥作用还不够。首先是企业、基地、农户三者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尚不够完善,龙头企业产业链短,深加工能力不强,附加值偏低,对农业的支撑和农户的带动作用还不够强。例如,秦宝牧业、老牛面粉、陕丰淀粉、恒兴果汁等公司,虽然与基地和农户建立了订单生产关系,实行保护价收购制度,但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履约率不高,价格不稳定,质量得不到保证,所需的大部分原料仍靠从外地采购,企业和农户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其次,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滞后,组织带动能力较低,不能对生产、加工、贮运、营销等环节实施有效的组织与服务。在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与推广中,还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三、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总体思路与措施

(一)指导思想。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坚持科学的农业发展观,紧紧抓住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核心,大力发展精品农业、特色农业、高效农业、生态农业,不断强化农产品加工业、贮藏销售业,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农产品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专业化加工、市场化销售,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整体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

(二)发展目标。到2012年,全县果业面积稳定在25万亩,产量达到28万吨,产值12亿元,其中猕猴桃20万亩,产量23万吨,产值10亿元;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0万亩,产量稳定在15万吨;畜禽存栏分别达到:牛2.7万头、猪21万头、羊5万只、家禽145万只,肉、奶、蛋产量分别达到2.9万吨、9.1万吨、1.1万吨;培育和发展一批产业关联度大,产业带动力和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群体,使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8户;培育年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1户,5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3户,亿元以上企业5户,巩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00个。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今后几年,我县应注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强力推进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充分发挥我县的地域优势和产业资源优势,按照“稳粮、优果、兴牧、扩菜”的发展思路,积极实施粮食单产提高、果业提质增效和畜牧业倍增“三大工程规划”;聚全县之力,重点抓好我县猕猴桃这个最大的“一县一业”工程,多点培育示范亮点,引导农户广泛参与,扩大基地面积,促进连片种植,实行板块推进,推行标准化生产,实施品牌战略,扩大对外影响,打造全国最大的优质猕猴桃生产基地和国家级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使优势农产品从一村一品向一乡一业、一县一业转型过度,最终形成产业聚集度高、科技水平高、规模效益高的“三高”现代农业基地。

2、不断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和贮藏销售业。要从资金投入、技术改造、税收减免、贷款贴息等方面,优先扶持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成长性好、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使其真正成为省内外的行业龙头老大;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吸引一批国外知名的大集团、大公司来我县投资办厂或改造重组现有企业,借船出海,借梯登高,努力提升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整体水平。

3、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制定优惠政策,扶持和支持产业技术带头人、运销大户和各类社团组织,组建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社,包括村组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等,促进生产要素有效整合,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经营水平;要选优扶持一批规模大、运作规范、生产经营水平高、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每年评选“十佳”专业合作社,并进行重奖。

4、加大农业品牌的创建力度。要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行业协会等农业品牌经营主体,增强农业品牌意识,注册农产品商标,形成“老牛面粉、恒兴果汁、秦宝牛肉、太白山猕猴桃”等一批特色农产品知名品牌,通过举办、参加国内外大型商品交易和推介活动,提升我县名优农产品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要进一步整合资源,集中资金,集中力量打造猕猴桃、草莓、大樱桃、辣椒等产地品牌,对生产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创建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品牌的,给予重奖。同时,要强化监督,维护信誉,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经营水平,依法经营品牌,自觉维护品牌形象。

5、强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是当今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在这一方面,我县处在起步阶段,无论是认证产品种类、数量和标准档次,我县的差距都较大,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要下决心、下功夫抓好农业标准化生产,支持龙头企业逐步推行ISO9000、ISO14000、HACCP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高农产品内在质量,利用定量包装、标识标志、商品条码等方法,加速推行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标准化管理。加大建设高品质果园、标准化饲养小区、规模养殖厂、经济观光林带和猕猴桃出口示范基地等,树立标准化示范样板,促进全县农业标准化进程,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6、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对农民培训力度。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水平。结合“阳光工程”教育,“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让务农的每个农村劳动力学会一门致富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普及步伐,提高广大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不断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收入。根据我县实际,进一步调查研究、科学论证,加大良种引进、繁育、试验和推广力度,能促进产业发展的新技术优先推广普及,建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产前、产中、产后科技服务体系,充分调动广大农科人员的积极性,引导和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投身农业产业化生产第一线,有技术懂经营的科技人员允许参与龙头企业和规模大户的经营和承包。按照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互利互惠,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订单农业,合同农业,建立农户农产品保险制度,鼓励、支持大户和龙头企业资助农户保险,减少自然灾害、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在保护农民利益的同时,龙头企业和大户都有利润。

7.对六盘水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七

关键词:平凉,林果产业,调查,思考

平凉市位于陕甘宁三省交界, 辖一区六县, 总人口228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193万人, 总耕地面积37.2万hm2。境内海拔适宜, 土壤肥沃, 光照充足, 昼夜温差大, 具有生产优质苹果的得天独厚生态条件。

1 平凉市林果产业发展现状

1.1 基地建设形成规模

至2011年底, 平凉市林果面积达到12.2万hm2, 其中苹果10.5万hm2。建成万亩乡镇56个、千亩村459个, 分别占乡镇和行政村总数的55%、30%, 农民人均林果面积613m2。培育了一批整乡整村推进、一业突破、产业效益显著的林果乡镇和林果专业村。

1.2 标准化管理普遍推广

认证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4万hm2、中国良好农业规范示范基地335.6hm2、全球良好农业操作规范示范基地260hm2、出口创汇基地5000hm2、绿色食品9个, 创建国家级示范园1个、省级示范园12个, 建成万元果园4667hm2、优质丰产果园2.33万hm2, 优质果品率提高到64%。

1.3 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建立市县乡科技服务网络, 成立了市级果树专家组, 组建果业协会及经济合作组织176个, 建成国家苹果产业体系平凉综合试验站、市级果品质量监测检验中心、平凉金果信息服务平台和3个果品电子交易市场。拥有林果业专业技术人员600多人, 农民技术员1.2万人, 注册果品营销经纪人1409名。

1.4 产业效益显著提升

2011年, 全市果品总产量90.7万t, 总产值21.6亿元, 出口创汇1250万美元。预计到2015年, 全市果业收入超过27亿元, 农民人均林果业纯收入1400元, 出口创汇2000万美元以上。林果产业已成为推动全市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一大主导产业。

2 林果产业带动农村综合发展效益明显

平凉市林果产业的快速发展, 为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产生了多方面的显著效应。

2.1 推进了农业生产发展方式的转变

把经营工业的思想理念用于发展林果产业上, 通过组建林果专业合作社和基地建设、包装加工、仓储营销、农资采供等产销协会, 把一家一户分散种植、产业布局零乱、经营管理粗放转变为统一规划布局、规模连片栽植、精细化科学管理, 形成了种苗繁育、综合管理、贮藏保鲜、加工增值、市场营销紧密衔接, 分工明确、相互配套的产业体系, 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2.2 推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2011年全市挂果园面积6.02万hm2, 其中苹果4.53万hm2, 667m2产值最低1200元, 最高的4万多元, 相当于小麦产值的2~60倍。

2.3 推进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2011年全市农民人均林果产业纯收入784元, 占人均纯收入的21%。静宁县农民人均林果收入2350元, 占总收入2682.39元的87.6%, 有14.5万人依靠林果产业脱贫, 生活质量和收入水平显著提升。

2.4 推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林果产业的发展, 带动了交通运输、劳务、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有35万人常年从事林果业生产管理, 有的县由劳务输出大县转变为季节性输入大县。

2.5 推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

生态建设产业化, 产业建设生态化, 全市林果面积占到耕地面积的32.6%。由于种粮面积压缩, 农作物病虫害减少, 化肥、农药使用数量下降, 减轻了对土壤、水体的破坏和影响, 果树面积大幅度增加, 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3 发展林果产业的主要做法

3.1 强化组织领导, 严格责任考核

平凉市把林果产业作为覆盖全市的大产业和大项目, 把林果产业发展情况纳入县、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考核内容, 由组织人事部门定期考核, 兑现奖惩, 并将考核结果作为配班子、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为林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3.2 科学规划布局, 精心组织实施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 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林果产业发展的意见》, 研究制定了《平凉市林果产业发展规划》, 明确了全市林果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产业布局和政策措施。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 确定西部葫芦河流域、东部泾河流域和南部阴湿山区为全市林果产业优势开发区, 把适宜发展林果产业的85个乡镇作为主攻重点, 坚持规模发展、整体推进。以年均1.3万hm2的速度扩张递增, 使林果产业由川塬区向山台区延伸, 由零星分散向集中连片拓展。

3.3 健全完善政策, 加强服务扶持

平凉市把林果产业作为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统一规划、集中扶持、分别实施的原则, 在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的同时, 整合部分林业生态建设、农业产业开发、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水利工程等项目资金用于林果产业发展。对农户苗木购置实行定额补助, 对龙头加工企业优先给予贷款, 享受财政贴息政策。形成了财政引导、银行扶持、社会融资、群众投入、招商引资等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大幅度增加林果产业投入的新机制。

3.4 依靠科技进步, 促进产业升级

认真制定实施了《“平凉金苹果”地方标准》、《绿色苹果生产技术规程》、《GAP基地认证标准》等11个方面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积极推广“种苗繁育、树型优化、测土配方、均衡施肥、抗旱保苗、综合防控、单果管理、贮藏保鲜、果品加工”等提质增效生产技术。林果重点村每户都有1名懂技术、会管理的科技指导者。与中国果树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农科院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3.5 兴办龙头企业, 延伸产业链条

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 制定优惠政策, 积极开展招商引资, 吸纳民间资本, 引导果业大户、经销客商兴办龙头企业200多家, 其中11家拥有自营出口权, 进—步拉长加粗了产业链条。围绕贮藏保鲜, 建起了以常津、陇原红、元通、兴隆等为代表的一批果品贮藏营销企业, 常津果品有限责任公司投资1.3亿元, 建成现代化气调库4座36孔, 贮藏能力2.6万t, 为甘肃省第一家国家级涉果龙头企业;围绕包装加工, 大力发展纸业、果袋、发泡网、果箱等关联企业, 静宁县恒达有限责任公司年生产黄板纸、瓦楞纸2000万m2, 纸箱2500万只, 产值超过1亿元, 位居西北五省区首位, 进入中国包装行业百强;围绕果品深加工, 建起了怡香果醋、林源果酒和恒兴、通达果汁等一批龙头企业, 年加工果品26万t;围绕做大做强, 组建了平凉金果集团, 拥有7家成员企业及4个果业协会, 为果品生产加工出口起到了引领带头作用。

3.6 实施品牌战略, 拓展营销市场

在市内多次成功举办果品交易会的基础上, 多次参加上海林博会、深圳果蔬会、中国国际林业博览会等大型果蔬展览会和节会, 大力推介品牌、洽谈合作项目, 提高了“平凉金果”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成纪富士”和“泾龙牌红富士”先后被授予“中华名果”称号, 被评为“2008年北京奥运推荐果品一等奖”;静宁县被评为“中国苹果二十强县”、“中国苹果之乡”, 泾川县被评为“中国红富士苹果之乡”、“全国优质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县”。通过就地销售、订单销售、农超对接、网上交易等方式, 产品销往全国20多个大城市。“平凉金果”在已进入俄罗斯、东南亚及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市场的基础上, 成功跻身于欧美高端市场。

4 发展林果产业的几点体会与思考

4.1 发展林果产业大有可为

甘肃省国土面积大, 地形复杂, 气候多样, 发展林果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通过多年的努力, 南部核桃、花椒、东部苹果、中部梨、河西葡萄等, 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 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只要突出重点, 集中突破, 林果产业必将成为推动全省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主导产业。

4.2 必须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

为真正做成一个比较大的产业, 所在地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都必须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和正确的政绩观, 立足当前, 着眼长远, 善谋发展, 多做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打基础、促开发的事。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把推进林果产业发展作为为民造福谋利之事, 求真务实, 真抓实干, 坚持不懈地抓落实。

4.3 生态建设和产业建设相结合是实现“大地增绿、农民增收”的最佳途径

8.对六盘水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八

一、实行学生“寄宿制”历史原因及现状分析

农业产业园区小学分布点过多过散,办学效益低,学生生源不足,浪费了大量教育资源,从而引起了各级部门的重视,提出了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总体构想。撤并村组把原来靠近学校,就近读书的固有模式打破。仅中心小学就先后撤并了永华、夹堆、套稍、徐李、东坝等学校。最远的学生达八公里,大部分在3~4公里之间,每天接送给许多家庭带来不便。许多孩子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家中只有老人照看孩子。他们迫切需要学校做好义务教育的同时,能够尽快解决孩子的食宿问题。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出现普及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由上述因素引起的农村小学教育中等一系列的问题,让更多的农村儿童能够更加集中和便利地接受教育。另外农村寄宿制更直接地体现出一种和谐社会的关怀精神,它在让更多的普通家庭的孩子更方便地接受教育的同时,更为农村的留守儿童提供了一个情感关怀的港湾。加之布局调整后,教育资源相对集中,硬件投入的增加为小学生“寄宿制”带来必要的保证。

二、强调以校为家,实行住宿管理

由于学生年龄小,在生活方面给学生提供温馨舒适的环境的同时,要让他们有家的感觉。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都是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很多寄宿生在校期间思念家人却无法与家人进行情感交流,寄宿后感觉内心孤独、寂寞。在所调查的寄宿生中,58.7%的学生在心情不好时会告诉朋友……15.5%的学生选择告诉老师,最后是告诉父母。寄宿制学校采封闭式管理,平时和父母见面的机会相对较少,他们得到的直接亲情也较少,这些内在情感的缺乏,必然会引起一些外在行为的反应,如焦虑易怒、顶撞他人、不服管教,行为孤僻等等;没有了亲情的保护,弱小的孩子们会失去安全感,特别是那些比较孤僻和内向的小孩,这样将给他们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不利于身心的健康成长;还有的孩子自控能力差,在学校因为缺乏父母的管束,会养成自由散漫的不良习性,回到家后自然会在心理上疏远父母,造成可怕的亲情危机。所以,老师要细心的呵护他们,耐心的聆听他们的心声,从心底去关心他们,视他们如自己的孩子。一定要充当好老师父母的角色。

三、强化学校后勤服务,是“寄宿制”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1.制度建设是规范后勤管理十分重要的建设。制度对于人们的行为具有强大的导向功能,它告诉人们做什么,具体怎么做。它能够使职工的行为符合发展需要的轨道。如在学校后勤管理上坚持校园“巡视制”、后勤服务“回访制”,后勤人员常深入实际勤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防患于未然;热情为师生员工办实事,坚持每周到年级走走,主动关心师生员工的生活,主动了解老师的心声,听取老师的意见,做到上传下达,不流于形式。

2.优化后勤人力资源配置,建立高素质的后勤队伍。人是最活跃、最重要,也是增量系数最不可估量的资源,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学校后勤管理急需的是既具备经营、管理才能又熟悉教育规律和师生需求的人才。

首先后勤管理要建立全员终身教育制。把全员培训纳入后勤总体发展规划中,制定有效的制度和措施。实行全员培训是人力资源总量增加、质量提高、部门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培训,能全面提高后勤人员良好的文化、业务素质。

其次,努力培养后勤人员的服务意识,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强化服务意识,实现优质服务是后勤工作的首要任务。学校后勤从事的虽然是事务性的管理工作和为学校教学、师生生活、校园环境等服务性工作,却一直是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们非常关注的热点。这是因为后勤工作服务的是广大师生,保障的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高效有序运转,它关系的是师生的情绪,保障的是学校的稳定。因此强化服务意识,实现优质服务,是后勤工作取得学校领导和师生员工理解支持的必要条件。

3.不断强化后勤服务措施。学校后勤由其特殊性,在食堂设备与环境卫生、食品采购、贮存及加工、从业人员的健康、管理与监督等方面都要严格要求,及时完善规章制度,做到定岗、定人、定责,确保人人有责,事事有人负责。

四、针对小学生实行“寄宿制”的几点建议

小学生实行估计素质,是农业产业园区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产物,是新生事物。我通过调查了解对学生“寄宿制”的实施,应注意以下几点:

注意硬件投入。虽然学校竭尽全力解决住宿生的住宿与吃饭问题,但由于布局调整力度大,学校除了满足学生教学用房外,尚缺少财力新建或改造学生宿舍和食堂数量,学校容纳不下给更多的学生,出现了部分学生寄宿校外农家。这样不利于学校管理以及学生的安全,因此,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学校的硬件投入,同时提高容纳能力。

注意舆论宣传,引导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办学。农村小学寄宿制是个新生事物,学校要有一定的适应和摸索过程通过调查发现,由于种种原因,学校的食宿条件还不是很成熟,一些后勤保障还跟不上。

上一篇:全国安全生产月参考答案下一篇:公告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