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优秀教案

2024-07-07

《饮酒》优秀教案(精选6篇)

1.《饮酒》优秀教案 篇一

《饮酒》教案

大峪三中

郭聪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欣赏古典诗歌,对古典诗进行审美性解读。

2、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分析重点诗句,了解诗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感情。

3、了解《饮酒》一诗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感受情景描写的传神特征。

4.、了解陶渊明及其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初步了解五言古诗的一般特征。

二、教学重点:

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感受情景描写的传神特征。

三、教学难点:

了解诗的意境美,感受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深切体味及其情感表现特征。

四、教学方法:

1、朗读:①学生各自读②齐读。

2、提问:用提问方式设计课程讲读。

五、课前作业:

学生查找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

六、教学设计:

两个目标:一是体味作者的感情,了解本诗意境;二是如何从写作角度

展现本诗的审美性。

1、导入新课

我国诗歌,有许多题材分类。比如以前学到过的边塞诗、山水诗、送别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题材的诗歌——田园诗。它是由东晋的陶渊明开创的,并且由陶渊明把它推上了它的顶峰。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陶渊明的《饮酒》。

2、学生反复朗读,把握语调、语气和节奏。初步了解诗的内容。⑴学生各自读。

⑵教师学生共同讨论朗读时对语调、语气和节奏的处理。

这是一首田园诗,表达的是诗人悠然自得、宁静淡泊的心境,所以,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这是五言诗,朗读时按二/三结构。

⑶按分析的节奏、语调、语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处理字词

让学生挑出不会的字词。

结庐:结,建造、构建。庐,这里指简陋的居室。结庐就是建造简陋的居室,这里指居住在此。尔:代词,这样,指上句。远:此处为动词,当远离讲。见:指不经意看见。

山气:指山中景色。日夕:指傍晚。相与:共同、一道。

4、学习课文

⑴第一段

①提问:前四句怎么理解?

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②第一层描写“身居闹市,一尘不染”,根本的原因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⑵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明确:在院中东边的篱笆下,诗人正在专心聚志悠闲自得地采菊花,偶一抬头,悠远的南山无意出现在眼前,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了。这两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形象。体现了作者超脱尘俗、热爱自然的情感。(营造了一种和平静穆,恬淡自然的意境。)

“菊”是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②“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

“见”是无意中看见,好像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其中含有人与物融为一体的感觉,用“见”追求的是一种无意为之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没有“见”的表

达效果好。

③“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有何关系?

明确:A、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山中景色在夕阳下更加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B、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C、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如果没有悟出这个理,哪会有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所以,这个“理”,正好为“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抒情悟理,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④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明确: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⑶、艺术特色

叙事、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一、二句叙事,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

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

前面四句在事理情中融情,透露出诗人恬淡的心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交融,“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将景、情、理融为一体,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抒情悟理,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于抒情中蕴含着哲理。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七、小结:

这首诗为我们建构了一个远离尘世、恬淡、悠然的田园意境,表达了作者归隐的情感。这也是当时士大夫的审美追求和审美情趣。

八、作业:

1、背诵《饮酒》

2、找出陶渊明其它的一些诗与这首诗做比较,体味是人的表达的情感,试着写一遍读后感 附:板书设计

在人境

(事)

←心远地自偏(理)

无车马喧

(景、情)悠然 → 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

(景、情、理)飞鸟相与还→人、“呼吁”归真还朴

(情、理)有真义→以归隐为人生真谛

融景、情、理为一体,营造了恬淡宁静、深远含蓄的意境。

2.《饮酒》复习 教案 篇二

教学目的:理解诗歌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作者运用的表现手法。教学过程:

一、诗歌以及翻译: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翻译]自己的房屋建造在人们集居的地方,却没有车马的喧嚣。你问我怎么能这样,心既然远离尘嚣,那么处于众人集聚之境,也就如同偏僻清净之地了。在自 家的菊园里采菊以佐酒,悠闲地抬起头来欣赏南山美丽的景色,山间的云气到傍晚的时候显得很美,这时飞鸟也结伴归巢了。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 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

二、理解诗歌:

(一)知识提示: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人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陶渊明(365-427),名潜,又名元亮,世号靖节。义熙元年(405)任彭泽县令,在职81天,因不满现实黑暗,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归田。

(二)主题与写法的理解

他共写《饮酒》诗20首,诗前有小序,序中说,这些诗是其“闲居寡欢”,“既醉之后”所作。《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而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

这首诗记结庐之事,写田园之景,抒隐居之情,以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表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此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

(三)理解诗歌: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题: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答:自己居住的地方非常安静,没有什么人前来打扰。地方并不偏僻,“而无车马喧”是说没有什么有地位的来拜访他。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问题:这里富有怎样的哲理?

答:哲理是:心既然远离尘嚣,那么处于众人集聚之境,也就如同偏僻清净之地了。(这里自问自答,解释“而无车马喧”的原因。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心远”是思想远离官场的意思。)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问题:这里展示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这两句最能看出诗人高尚的情致。这里展示出作者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旷达的心胸。

(2)问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里写景的作用是什么?“悠然”用得好在哪里?

答: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3)问题: “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答:“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的情味了。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问题:这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

答:这里具体描写南山景象。山间的云气到傍晚的时候显得很美,这时飞鸟也结伴归巢了。飞鸟归巢,多么像自己辞官归隐啊!诗人从自然景色中领略到无限的乐趣。(从“采菊“、“日夕”可以知道,这首曲写于秋天的晚上。)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问题: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答:“真意”,从自然景物中领悟到的人生与自然之理。如果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当然,这个“真意”的内涵很大,作者没有全部说 出来,也无须说出来,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欲辨已忘言”,有人认为是留给读者一个思考和品味的余地,有人认为是一种避祸的遁词。)

三、参考资料:

(一)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评析]颔联写诗人种豆早出晚归的艰辛,虽苦累却满不在乎。描写了一种月下回归的美妙意境。尾联表现了诗人要脱离污浊官场归耕田园的心愿,也隐含祝愿自己的劳动能获利好收成。

(二)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评析]诗是田园诗。其妙在:记叙的虽是平凡的人、事、景物,却表现了一种朴素的、平淡的、恬静的美。特别是颔联,描写了农村美丽的田园风光:绿色的树木在村边环绕,青翠的远山在城外斜昂。

四、练习题:

(一)填空:

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君,指(),“心远”是()的意思。

2、陶渊明《饮酒》这首诗记结庐之事,写田园之景,抒隐居之情,以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陶渊明《饮酒》中,最能看出诗人高尚的情致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悠然见南山。___________________,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带月荷锄归。(陶渊明)

6、__________________,青山郭外斜。(孟浩然)

7、待到重阳日,__________________。(孟浩然)

8、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陶渊明在《饮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恬淡从容;幸福就是孟郊在《游子吟》中“临行密密

缝,意恐迟迟归”的无限牵挂;幸福就是苏轼 在《水调歌头》中“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美好祝愿;幸福就是李商隐在《巴山夜雨》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温馨憧憬。

9、《饮酒》诗中纯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叙事、写景相结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问答:

1、“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里富有怎样的哲理?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里展示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里写景的作用是什么?“悠然”用得好在哪里?

4、这首诗记结庐之事,写田园之景,抒隐居之情,以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5、用自己的话描写下面的诗句的意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三)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

饮酒 陶渊明

1、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的心境。(1分)

2、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2分)

(四)阅读《饮酒》,完成下列两题(4分)(2004年玉林试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诗的前四句道出了作者的体验:要拥有心灵的宁静,就应该脱离喧嚣的环境,投身到大自然中,尽情体会生活的乐趣。

B.“山气日夕佳”中的“佳”字,写出了作者对山气缭绕、夕阳西下这一景象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惬意情怀。

C.“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D.本诗描写了恬静、闲适的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亲相融的境界。

2、古人往往以所喜爱的花来表明自己的志趣。你觉得诗中的“采菊”与“真意”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2分)

答:

(五)阅读陶渊明的《饮酒》一诗,完成下列两题。(4分)

(1)“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2分)

(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二句景物描写有什么含义(2分)

(六)理解句子: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一题多解)

1、陶潜“心远地自偏”,他的心摆脱了漠漠红尘,在田园间领会了人生真意。这人生真意,他以为,是只可意会的,是不可说的。要你也沉浸到无边的自然中去,去悟,才能领会到。老子说大音希声,庄子说大辩无言,也就是这个意思了。

2、身处闹市,心如止水。诗人在这种心态下过着自在悠闲的隐居生活,平平淡淡中,却悟出了人生的真谛。但那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没有车马的喧哗,没有尘世的熙攘浮华,诗人在宁静中,找到了一种超脱的人生境界:自然纯美,本自天成,不存在虚假,只留有真实。

3、“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表达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表明作者从自然景物中领会到无限意趣,是整首诗突出中心之句。“此中”指此时此地的情 和境,也就是隐居生活。“真义“指诗人从自然与人和谐的景象中领悟到自然意趣,它包含着大自然淡泊闲逸、自由适性、各有所归的意趣,也包含了物我合一、人 与自然融会于一体的意趣。表达出“这里感悟到的生活的真谛,是语言难以形容的”的含义。作者的真正意思是:这其中含有生活的真谛,又何必去刻意辨别,用语 言去表达呢?

(三)答案:

1、恬静(悠然、闲适、恬淡、愉悦)(意同即可)(1分)

2、因为“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从而很好地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意同即可)(2分)

(四)1、(A)

2、古人往往以所喜爱的花来表明自己的志趣。你觉得诗中的“采菊”与“真意”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2分)答:“采菊”一方面说明作者爱菊,追求菊那样高尚的品格,另一方面“采菊”这种自得其乐的生活正体现了作者的清高自洁、不慕荣利。作者认为,具有菊花般 品格的人和拥有“采菊”这种闲适生活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共3分,能理解“采菊”内涵评1分,点明二才关系评2分)

3.拒绝吸烟、饮酒的方法教案 篇三

教育目标:

1、认识吸烟与饮酒对身体的危害

2、掌握拒绝吸烟、饮酒的方法 教学重点:

认识吸烟、饮酒对身体的危害 教学过程

一、抽烟对身体的危害

全世界每年因吸烟导致死亡的人数达250万之多,可以说,烟是人类的第一杀手。烟草的烟雾中至少含有3种有毒的化学物质:焦油、尼古丁和一氧化碳。焦油由好几种物质混合而成,在肺中会浓缩成一种黏性物质;尼古丁是一种会使人成瘾的药物,由肺部吸收,主要是对神经系统发生作用;一氧化碳有降低红血球将氧输送到全身去的能力。有资料表明,一个每天吸15~20枝香烟的人,其易患肺癌、口腔癌或喉癌致死的几率要比不吸烟的人大14倍;其易患食道癌致死的几率比不吸烟的人大4倍;死于膀胱癌和心脏病的几率要比不吸烟的人大2倍。吸烟是导致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的主要原因,而慢性肺部疾病也增加了得肺炎及心脏病的危险。同时,吸烟也增加了患高血压病的危险。

被动吸烟又称“强迫吸烟”或“间接吸烟”,是指不愿吸烟的人被迫吸入别人吐出来的、夹有大量卷烟毒性物质的空气15分钟以上。被动吸烟者可能遭致与吸烟者同样的病症。

医生们警告说,青少年吸烟对身体的危害比成年人更大,从15岁或更小的年龄开始吸烟,也许会使他们的寿命减损20多年。青少年吸烟会导致体内器官功能紊乱,甚至在戒烟以后也难以治愈。

二、学生为何染上吸烟的恶习

1、好奇模仿成人模样

2、父母不良的吸烟行为影响

3、青春期的烦恼,用抽烟发泄

三、拒绝吸烟不良恶习的方法

尼古丁是强成瘾药物,所以,戒烟并非易事,每个想戒烟的吸烟者都需要一个适合于自己的策略,而且必须有多次尝试的准备。第一,加强戒烟意识。

戒烟者要亲身感受到吸烟的危害,自觉要求戒烟。第二,寻找好的替代方法。

戒烟者戒烟后往往感觉无事可做,可以通过吃一些零食排除空虚感。第三,扔掉吸烟用具,减少吸烟者的“条件反射”。

第四,尽量避免引诱,争取朋友和同事的理解,尤其在刚开始戒烟时更是如此。第五,参加切实可行的体育运动或从事其他趣味活动来转移注意力。体育运动能使紧张不安的神经镇静下来,情绪稳定即能随之持久。第六,持之以恒。

戒烟后又吸了一口烟或一枝烟,不等于戒烟失败,应仔细找出原因,避免重犯。

四、饮酒对身体的危害

医学专家说,“酒逢知己千杯少”绝对错误。大量饮酒损害肝脏,造成酒精中毒性肝炎、脂肪肝和肝硬化,并可导致人体免疫机能的下降,还易引起胃炎、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胃出血。在西方国家,20%~25%的肝硬化都是由饮酒直接引起的。饮酒还会增高咽喉、食道、口腔、肝、胰腺等部位癌症的发病率。除此以外,饮酒还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

1、长期饮酒是造成家庭收入减少、出现家庭暴力、虐待儿童和老人、夫妻感情不和、婚姻破裂的重要原因。

2、现代生活节奏快而复杂,酒精会影响人的注意力的强度和广度,延长反应时间,影响运动功能,从而容易造成意外事故。据报道,工业化国家30%~50%致死性交通事故与司机饮酒或服用其他药物有关,因事故造成的经济财产损失多达上千亿美元。

3、随着酒消费的增长,不仅工业和交通事故发生率激增,犯罪率也相应激增,如酒后肇事、偷窃、攻击他人、诈骗、流浪、谋杀等,75%~90%的重大案件与酒精有关。

五、拒绝饮酒的方法

1、回避法

看见有人饮酒,或者同伴有可能劝饮酒时,就抢先说:我要去干某某事情,先走一步,或者找出其他理由回避开。

2、消极拒绝法

可用“我一闻酒味就头昏,不能饮酒,对不起„ „”之类的话来婉言拒绝。

3、积极拒绝法

以友好地讲道理的方式来拒绝劝酒者,提出饮酒的许多危害,并劝说对方也不要饮酒。

4、进攻性拒绝法

4.《饮酒》优秀教案 篇四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体会诗歌语言的特点。

2、理解陶渊明追求平静自由生活的志趣。

3、体会诗意。

(二)能力训练点

1、朗读诗歌做到以声传播,有感情朗读,读出诗中的意味。

2、了解诗歌的赏评。

(三)德育渗透点

1、学习诗人的高雅志趣,高尚节操。

2、人对待自然的正确态度——爱。

(四)美育渗透点

1、感受诗歌语言的美、节奏的美。

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3、感受诗人的人格美。

二、学法引导

知——析赏——评——行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

1)、创作背景的介绍。2)、诗人的整体评价。

3、疑点

重点词句的理解。

4、解决方法

1)、注重贯穿朗读训练,以朗读带动理解。

2)、结合陶渊明的诗歌介绍背景。

3)、以同类诗文拓展诗歌的赏评。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媒体设计

录音机《古筝高山流水》、投影仪《陶诗、赏诗》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朗读诗歌。

2、设问、作答、引题。

3、背诵诗歌。

4、古诗拾趣——巧填植物名。

七、教学步骤

(一)导语

中国的传统文学浩如烟海、博大精深,诗歌和散文更是两股清泉,我们应不断地汲取,让它们永久地留在血液里,终生受益。初一上学期我们学过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哪位同学能背诵一下:“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一洗都市的喧嚣、尘世的铅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画圈。展示了山村优美的风光,恬静的生活,老友间的情谊,透出诗人淡泊名利、追求闲适恬静的田园生活的情趣。大家还能知道哪些诗人也是田园诗人(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谢灵运《登池上楼》中写冬去春回的神助之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渊,杂英满芳甸。”)请大家把课本打开P317,今天我们来共同研讨真正的隐士,田园诗派的开创者,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上品《饮酒》来领略他给我们展示的清净世界。

二、背景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谥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在其自传性散文中称“五柳先生”(宅边有五柳树,因此为号焉)

他的一生经历可分为三个阶段。

二十九岁以前家居时期,“猛志逸四海”,有“大济于苍生”之志。

二十九到四十一岁或仕或隐时期“一心处两端”

四十一岁辞彭泽令隐居躬耕时期,史记当他在做彭泽令时,郡里派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来带相迎,以示敬意,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就离职回乡,并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表示归隐的决心,“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在次年写的《归园田居》中曾云其志向和对世俗的观点“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做官是“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归田园是“复得返自然”(这里的自然不仅指回到大自然的怀抱,而且包含道家的所谓纯真本性的意义,将被扭曲了的人性重新恢复到自然的面目)

代表作:诗歌《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诗并序》

散文《桃花源记》成语世外桃源的出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花垂鬓,并怡然自乐。”

《五柳先生传》(过去进步知识分子企慕的人物),赋《归去来兮辞》其中优秀作品内容上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对后代作家影响很大,王维曾写“复值接与醉,狂歌五柳前。”自比五柳,开田园一派。

三、知

解题:本篇为《饮酒》组诗的第五首,此组词共二十首,为陶渊明酒后写的杂感诗。

在古代酒与人关系甚密,可解忧可增兴。

曹操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李白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斗酒诗百篇。

杜甫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王维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陶亦自云:性嗜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俗语:酒后吐真言,我们来看看陶渊明的真言。

2、一读

一字一词地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意义,体会文意,3、逐步读——析——赏。

教师范读前四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点明而转折——矛盾 人境无车马喧。

自问自答 实——虚 意味深长。

学生齐读(注意问句升调,答句的意味深长)

归纳: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何在?诗人意味深长地说“心远地自偏”,心既远离了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板书 心远——骨 心静——境自静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无求名求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山,这深刻的道理被诗人平淡说 出亲切感人.中国禅宗六祖能一日诵经,风吹幡动,一曰:“旗动”二曰:“风动”慧能曰:“心动”亦点明此意。

学生齐读,体会诗意。

接着诗人顺势而下写出无限的意趣。

教师范读后六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初句点明:妙在“悠然”——无意看山。

“见”不是“望”“看”——景已入心。

触景生情,与自然化为一体,进入更高的境界。

体会人与自然的贴近,顾城《远和近》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这是诗人推崇的田园生活优雅闲适的绝妙写照,也是作者追求的飘逸之梦。王维诗中亦云其悠闲“倚杖紫门外,临风听暮蝉”。

至于“菊”字,我们可从苏东坡《冬景》中可见“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傲霜枝”一个“傲”字尽现其意。

周敦颐《爱莲说》中曾云“晋陶渊明独爱菊”物芳可明志洁足见其节操高尚,淡泊名利。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归园田居》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可见此句有两意:1)、在己,鸟知回,我知回,已回。

2)、在人,鸟知回,你们为什么不肯接受这美好的归宿,投身宁静优美的自然怀抱中呢?这是一种真情的召唤。在自然的感召下,诗人的心更宁静了,他悟得了真意:鸟日出而出,日归而返,完全委运自然,那么我要像飞鸟一样,纵身大自然之中,以尽百年,不也欣然自得吗。正如《挽歌》中云“死去何足惜,托体同山阿”这接近于老庄的自然无为,返朴归真。但诗人悟得有没有说出?——引出末句。

点明,真意——髓

南宋词人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李白《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蓦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归纳,诗人悟得却不愿细析(有莫测高深,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意。此句展现无比广阔无比自由的内心世界,这个世界正是陶渊明毕生追求的世界,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不是很多人能懂得,足见其诗“旷达中含几多悲凉,飘逸中带几多沉重。”)

此时景情意合而为一,实乃诗之完美境界。

体味、讨论、齐读。

听《高山流水》教师范读

学生齐读

评:

1、陶自评“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2、宋 陈师道评“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尔。”

3、金 元好问“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醇。”

启、行

1、学其金刚怒目一面“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于戚,猛志固常在。”

2、洗其消极:共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热爱自然,共享自然。

轻松一刻:古诗拾趣,巧填植物名。

1、采()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人闲()花落,夜静春山空。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始盛开。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开。

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出墙来。

6、人面不知何处去,()依旧笑春风。

7、竹外()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8、沾衣欲湿()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9、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别样红。

10、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来。

11、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村。

12、()()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3、来日绮窗前,()著花未?

14、停车坐爱()晚,()红于二月花。

15、()尽已无擎雨盖,()残犹有傲霜枝。

板书

酒 陶

明 启、行:有追求、爱自然

评:景、情、意、理合一

闲适、自得--傲

析、赏:而 心静<==>境自静

心远——骨 田园<==>尘世

悠然——飘逸之梦 景即情 ↓

真意——髓 自然

知:背景

文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陶渊明生平及这首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了解学习鉴赏诗歌形象的常见方法。2.过程与方法:以探究陶渊明成为士大夫精神堡垒的个中原因为线索,采取读——讲——赏——评——练的教学方法,探究学生自主学习、会学习的教学模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饮酒》,使学生正确理解诗人心志高远的精神境界,树立热爱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培养乐观向上的生命态度。

二、[教学重点] 探究陶渊明成为士大夫精神堡垒的思想意义。

三、[教学难点] 理解“心远”的丰富内涵。

四、[教学媒体] 播放器、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同学们熟悉陶渊明吧?学过他的诗文吧?谁来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你心中的陶渊明?

讲 生-------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田园诗的创始人。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其中《饮酒》诗20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躲避迫害。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这里选的是第五首。

师:那么陶渊明在士大夫心中又是怎样的呢?

可以说,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许多士大夫仕途失意,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看屏幕)由此可见,陶渊明已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精神上的一个归宿。

那么陶渊明为什么会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呢?今天我们通过《饮酒》这首诗来探究一下个中原因。

(二)自主· 合作 ·探究

读 朗读——整体感知(划出节拍、重音、情味)男生读„„ 女生读„„ 齐读„„ 明确: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师:同学读懂这首诗没有?请小组出示疑问。赏

1、(预设问题)

关于诗题。是否与饮酒有关?

一种有关:《饮酒》二十首序“偶有名酒,无夕不饮。„„既醉之后,则题数句为娱,纸墨遂多,聊为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一种无关:借酒为题,躲避迫害。《饮酒》二十首“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 ①为什么“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心远地自偏。“心远”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心远?心远与地偏又是什么关系?

“(先援引陶《归去》辞中 ⅰ“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ⅱ 援引江州刺史檀济道例。陶常是“夏日抱常饥,寒夜无被眠”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你)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挥而去之。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ⅲ诸葛亮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故

“心远”与“地偏”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明确:“心远”包含三个因素: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宁静处世。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精神境界,达观的生活态度(酌贪泉以觉爽,处涸泽而犹欢)这就是陶成为士大夫精神堡垒的的一个重要因素。

②除此,诗人笔下所描绘的质朴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是不是士大夫回归陶的又一因素呢?

(意境分析)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篱笆、菊、山、鸟、日、人景构成一幅由近及远的傍晚时分一幅美丽的图景,表达诗人回归自然后的悠闲自得的心境。

(名句分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名句名在哪里? ⅰ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

ⅱ刻画出一个采菊形象。有人说“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你怎么看?ⅰ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隐逸者也”,“晋陶渊明独爱菊”。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刻画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形象,ⅱ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尤有傲霜枝——耿介;ⅲ郑思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高洁。ⅳ唐元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明确:渊明常以孤云、松菊自比,表现了诗人孤芳自赏、守志不阿的耿介品格。ⅴ。李白笔下的月,林逋笔下的梅,周敦颐笔下的莲等等。

(分析含义)“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ⅰ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ⅱ《归园田居》 “羁鸟恋旧林”,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 “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是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吗?是对远古纯朴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吗?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吗?是直率真挚的品格吗?诗人都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而他则“欲辨己忘言”。如果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当然,这个“真意”的内涵很大,作者没有全部说出来,也无须说出来,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归结:陶渊明高远的心志,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以及他笔下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都是他作为士大夫精神归宿的原因。

(情景理交融的艺术特色)前四句叙事道理(人境——无喧——心远——地偏);中间四句写景显理(采菊——见山——日夕——鸟还);最后两句抒情悟理(真意——忘言)

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写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抒归隐之情,或叙田居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

师:

2、封建社会,士大夫们把陶渊明作为精神归宿,那么今天,我们能从陶身上得到哪些启示呢?

生„„

一是“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思想值得借鉴。诗中写到“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的、非常喧闹的这样一个社会当中,已经不可能像陶渊明时代那样隐居到山林里面去。我们在这个非常热闹的现实当中,只要每个人的心远离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质追求,那么我们的心境也会变得宁静起来,也会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绪,这对于我们自身的修养,对于社会的安宁都是很有好处的。

二是陶渊明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善于选择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来生活。诗人不愿意在黑暗的官场混,他本人又十分崇尚自然、热爱自然,因此也就选择了回归自然。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生存方式可供选择,特别是现在,生活日呈多样性和多变性,面临的诱惑也很多,选择的前提应该是:健康、向上、有益、乐观。关键是适合自己——(联系现实谈谈“有为”“有不为”)

三是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评 师

4、诗歌形象的鉴赏 首先,知人论世。

其次,要体味诗歌中的情景交融的意境。“一切景语皆情语”是这类诗的特点,也就是说,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会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人的特定情感服务。

再次,要分析诗歌的哲理句 再其次,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三)巩固、拓展

练 乘 坐 2190 才过峰峦一线天,又临“险”字洞门前。

未及抚定惊魂魄,已作霞云雾里边。

抓住语言:“才过、又临、未及、已作”——山峦高险,景色迷离,变化万千。意境: 险要的峰峦,幽深的山洞,绮丽的云霞,抒发了对北国风光的惊喜赞美之情。

《饮酒》教学反思

首先,教师应该树立大语文观念。

语文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从语文课的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体味一种人文精神的关怀。教师用美的艺术形象和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蕴含的审美情操,使学生受到艺术美的熏陶。然后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认识能力、观察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其次,教学一篇文章要选好突破口或者切入点。

我觉得《饮酒》以陶渊明为什么能成为士大夫的一座精神堡垒作突破口,有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而且也贯穿着一种人文精神。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积极主动探求未知,课堂会诗意盎然的。

5.《饮酒》优秀教案 篇五

孔毅甫以诗戒饮酒问

作者:苏轼朝代: 买田且乞墨竹次其韵酒中真复有何好,孟生虽贤未闻道。

醉时万虑一扫空,醒后纷纷如宿草。

十年揩洗见真妄,石女无儿焦谷槁。

此身何异贮酒瓶,满辄予人空自倒。

武昌痛饮岂吾意,性不违人遭客恼。

君家长松十亩阴,借我一庵聊洗心。

我田方寸耕不尽,何用百顷糜千金。

枕书熟睡呼不起,好学怜君工杂拟。

6.《饮酒》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诗歌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特定内涵。

2、感悟诗人在自然景物中所寄寓的生活情趣。

3、引领学生从纷繁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到自己的一块净地,从而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教学重难点:通过“采菊”“见”等表示动作的词,理解诗人的生活志趣。

教学设想:从我校学生的实情考虑,语文基础较薄弱,知识面较窄。在初中阶段学习诗歌仅仅停留于记诵层面。因此,首先需要老师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在理解的层面之上再引导学生走进诗人所寄寓的情感层面慢慢地去感悟。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探讨式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历来有“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之说。

请问1:“三友”、“四君子”各指代什么物?

(展示多媒体)

问2:你们能背出与之相关的名句吗?

(名句展示)

问3:透过诗句,你们能说说它们各自的品性吗?

教师归纳:(展示)

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

竹:坚强不屈,潇洒一生。

菊:凌霜自行,不趋炎势。

松:傲霜斗雪,正直坚贞。

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

有一句公益广告说得好:“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陶渊明的乡居天地,去感悟他的爱菊情结。

学生抢答:松、竹、梅

梅、兰、竹、菊

预设:、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

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

3、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梅)

4、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菊)

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

学生回答:

竹:正直……

松:坚强……

菊:清高……

梅:顽强……

扣住“花草树木”单元要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打开学生的记忆闸门,让背得出的同学有成就感。

顺藤摸瓜,增强学生的记忆。

调动学生的生活体念,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一)分节奏朗读。

(二)解读诗句。

、研习第一层:

2、研习第二层

结庐/在/人境,采菊/东篱/下,而无/车马/喧。

悠然/见/南山。

问君/何能/尔,山气/日夕/佳,心远/地/自偏。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提问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

明确:常言道:“心境自然凉”,作者能做到这点正是因为“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呢?作者的心已经远离了世俗名利、内心非常平静,所以觉得自己的住处很僻静了。

提问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明确: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追问:你们还记得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作什么吗?

明确:很好。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提问3“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提问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明确: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

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提问5:《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明确: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因为作者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要远离名利纷争、自得其乐,洁身自好,这些是需要有心的人去感悟的,不需要用语言去辨。问:在这里作者达到了一种、什么心态很境界呢?达到了物我两忘、悠然自得的境界。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附板书设计:

第一层

(((1—4)

闹中得静之况

心远地偏

思想清高

憎恶官场

心情恬适

田园可爱

闹中得静之理

第二层

(5—10)

景美情悦

赏景获趣

隐中藏乐

学生参照注释:尔:这样

学生答1: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

学生答2: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

学生答3:“花之君子”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

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有感情的朗读诗句,为下面感悟文本蓄势。

理解诗句,解决重难点。

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进一步理清思路,快速成诵。

(三)反复品读,加强记诵。

(四)拓展思考:

(五)作业布置:

陶渊明身在官场,完全可以洁身自好,做一个为民谋福的清官,可他却选择隐居。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赞同他的做法吗?在今天他的思想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查阅相关资料,摘抄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咏荆轲》、《读〈山海经〉》三首诗,试比较它们的不同风格。

2、课外积累一些古代隐士的材料,如林逋、李愿、严光等。储备一些写作素材。

学生活动

联系社会生活,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

上一篇:生态文明 绿色家园下一篇:小蝌蚪找妈妈英语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