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乡村旅游开发的冷思考

2024-08-24

福建乡村旅游开发的冷思考(精选8篇)

1.福建乡村旅游开发的冷思考 篇一

一、水云间,榕树下,慢漫山重

山重村位于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县东部马洋溪生态旅游区,东与厦门的集美区一山之隔。地处“厦漳泉”金三角地区内的核心地带,区位条件良好,有条件对接厦漳泉客源市场,成为面向国内乃至台海市场的旅游度假地。

项目规划的红线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包括山重村、后园村、乌石村、溪头村、院内村、大坝村、洪岩村、上洋村、下洋村、北乾村、大坊村等11个自然村。11个自然村落周边富有:农田、果林、经济林、生态林、马洋溪流域山重村界内段、溪两岸的田地、山地、洪岩水库、水库周边山林等自然资源。

历史悠久的山重

山重历史文化久远,千百年来,山重的三山三水依然如故,古樟、百年古塔、幽深的小巷已经老去,承载着山重的历史沧桑。发展至今,山重形成了最具特色的建筑文化、宗亲文化、民俗文化、台海文化、农耕文化等。

以山重的建筑文化、民俗文化为基础,以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以山重优美的山水环境为依托,以文化演艺、情景体验、主题度假为手法,将山重打造成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宜居、宜游、宜业的乡村旅游度假区。

二、科学规划“一心一镇三区四庄园”,打造古山重多元化乡村旅游综合体

(一)、“一心”:古民居博物馆

古民居博物馆,位于山重古民居区域,保留内部古民居建筑群,外围与古民居风格不协调建筑考虑搬迁。古民居核心区域整体以保护为主,定期适量开发民俗体验活动(如赛大猪),打造成融建筑观光与民俗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活态博物馆”。

(二)、“一镇”:实景印象文化小镇

以山重民俗文化为依托,以厦漳泉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通过情景体验、主题餐饮、主题住宿、特色商品购买、民俗活动演绎等手段,打造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基地,构筑区域内文化展示与交流平台。

(三)、“三区”:入口服务区、山重民俗新农村社区、农耕文化新农村社区

山重民俗新农村社区:未来考虑将乌石村、溪头村、后院村搬迁至院内和大坝村区域,整体结合山重民俗文化和新农村建设,打造成集民俗文化体验、主题住宿于一体的山重民俗新农村社区。

农耕文化新农村社区:将山重村和洪岩村搬迁的居民与北乾村、上洋村融为一体,结合农耕文化,打造集农耕文化体验、农家接待、特色商品购买于一体的农耕文化新农村社区。

(四)、“四庄园”:生态养生庄园、创意文化庄园、有机农业庄园、康体运动庄园

生态养生庄园

创意文化庄园

有机农业庄园

康体运动庄园

三、规划特色产品为发展乡村旅游添彩

(一)、古山重非文化遗产博物馆

(二)、古山重文化商业街

(三)、古山重垂钓

(四)、古山重婚庆度假村

(五)、古韵酒店

四、专家评说

福建海西文化圈的构建,漳州乡村旅游强劲发展,厦门城市休闲功能的扩张,以及马洋溪国际生态旅游城的打造为山重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山重的开发,应抓住目前区域内在深度文化休闲、特色主题度假、品质生态游憩等旅游产品缺失的机会,开发一个兼顾本地居民休闲和外地游客观光度假需求的,可引领长泰,乃至漳州旅游走进新纪元的精品旅游区,提升长泰旅游在国内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2.福建乡村旅游开发的冷思考 篇二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全域旅游从概念到实质,从前期规划到后期运作,都是对现行景区景点旅游方式的巨大颠覆,全域旅游究竟会给游客的出游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全域旅游如何实现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有机融入?全域旅游又会给我们现有的旅游管理方式带来什么样的冲击?

冷思考之一:现阶段实践研究不足

据了解,国内较早提出全域旅游相关概念的是2008 年5·12 汶川特大地震后阿坝州在灾后重建中提出的“全域景区”,以及同年浙江绍兴提出的“全城旅游”。然而,受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和旅游发展基础不完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旅游行业基本处于以景区景点为主的据点式初级发展阶段,这也导致对全域旅游这一体系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验证。

总体而言,全域旅游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下一个阶段,国内对全域旅游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较少。发展全域旅游,应该体现在区域旅游业态互补, 实现由点到线再到面的突破,意味着旅游门票经济的逐渐破解,以及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巨大投入和完善。

相比现阶段的景区景点式旅游,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旅游投资的回报期限而影响企业投资旅游的积极性,如何解决在全域旅游发展中可能存在的“政府热企业冷”的现象,将是我们需要研究的新课题。

冷思考之二:催生旅游规划的巨大变革

全域旅游的发展,首先带来的应该是旅游发展理念的变革,这也包括对前期旅游规划的变革,将与现行的景区景点式规划存在巨大的不同。

在全域旅游中,将不再是就景区景点而规划,而是要有“跳出旅游看旅游”的宏观视野,将旅游资源和其他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把旅游规划与其他规划共同融入整体,从顶层设计上真正实现多规合一。

同时,针对全域旅游发展所产生的新的变化和要求,从旅游的整体定位、产品体系的系统化、旅游公共设施的完善、游客与当地居民的共享、收益模式的重构等进行全新的策划和规划。

冷思考之三:是否会成为新的“泡沫”

受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聚集密度、旅游资源分布等因素影响,并非所有的区域都适合发展全域旅游。然而,自全域旅游概念被正式提出以来,全国范围内已有多个省市提出发展全域旅游的计划,特别是在近期国家旅游局公布的首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数量竟高达262个,实为罕见。

全域旅游作为一种当前旅游发展的更高阶段,确实是旅游发展的正确方向与途径,但在其发展刚刚起步的阶段,全域旅游更多的还处于探索和尝试,并非所有的区域都适合开展全域旅游,也并非相关行业都能尽快与旅游相融合。

然而,现如今各地政府及旅游主管机构对全域旅游的热情高涨,可谓一哄而上,如果缺乏正确的指导与管控,会不会沦落成为地方形象工程?同时,首批数量巨大的创建名单中,是否会产生成新的泡沫?又有多少区域发展全域旅游真正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和标杆作用,而不会仅仅成为一个概念?

冷思考之四:现实中“旅游+”的孤掌难鸣

全域旅游中鲜明指出,要全域发挥“旅游+”功能,使旅游与其他相关产业深度融合、相融相盛,形成新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力、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提供旅游平台,插上“旅游”翅膀,形成新业态,提升其发展水平和综合价值。

这就要求加大旅游与农业、工业、交通、金融、文化、环保、体育、医药等产业的融合力度,实现从封闭的旅游自身向开放的“旅游+”多产业链转变。

但是,自“旅游+”的概念提出以来,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单一旅游行业对“旅游+”的热炒与兴奋,鲜有其他行业媒体的报道,更少见其他相关行业与“旅游+”融合的探讨,没有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势必造成“旅游+”的孤掌难鸣。

如何在全域旅游的发展过程中,突显旅游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其他行业的积极性与主动融入性,实现与旅游的合体、从小旅游格局向大旅游格局转变,是发展全域旅游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

冷思考之五:旅游综合管理转型的挑战

无论是轰动一时的“青岛大虾”,还是刚刚平息的“哈尔滨天价鱼”事件,其故事主体都是所谓的游客。平心而论,这类事件的产生与发展,其实已经远远超越当前所谓旅游管理的范筹。

但在全域旅游时代,这将成为旅游管理日常内容之一,因此,如何从当前的旅游景点管理转变到区域旅游综合管理,无疑对当前旅游管理模式、旅游管理地位、乃至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等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

从长远来看,旅游管理从单一旅游部门行为到由政府机构统筹管理的转变,将是发展全域旅游的必然选择。

3.西部旅游开发热中的冷思考 篇三

关键词:西部地区 旅游开发 冷思考

西部大开发以来,不少地方把注意力放到了旅游业上。如云南,四川,重庆和西藏等省市,竞相把旅游业作为经济腾飞的“突破口”或支柱产业。当然,旅游业作为一种综合性的产业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旅游开发“热”下也需要“冷”思考。

一、旅游開发热的含义

旅游开发热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1、旅游开发过热,旅游开发过热是指旅游开发超过市场需求、超过环境承载力、超过经济发展阶段;

2、旅游开发盲目热:旅游开发中高估资源优势,遍地开花县县搞旅游。

3、旅游重复开发热:旅游同质化开发重复建设热、模仿开发热。

二、西部旅游开发热的主要表现

1、机场建设热

自民航总局制定的“东部提升,中部加密,西部加强”的机场建设原则以来,大大刺激了西部机场建设热。根据来自民航总局的数据,“十一五”期间,西部地区规划新增机场37个,迁建机场6个,改扩建机场31个。

在西部机场很少有盈利的情况下仍大量上马机场项目,会不会成为地方经济的沉重的“包袱”。如在四川的二级机场中,只有九寨沟、攀枝花、西昌机场盈利,其余都处于亏损状态,其中广元机场建成通航仅一年多就关门停运。

2、招商引资热

西部地区为争取招商引资项目,拿着当地政府优惠政策的红头文件,大搞“让利竞争”,不断推高各种显性招商成本,这种“超级优惠”实质上是“高成本引资”。如:每年召开的“西部旅游博览会”,概念炒作、劳民伤财、收效甚微。

3、圈地圈资源热

“圈地圈资源”即大资本买断开发经营权,圈而不开、占而不发,以资源倒手赚钱。由于“圈地圈资源”能在短期内带来丰厚的利润,甚至一些领导也陷入了这种怪圈。如:宁夏有领导认为,像宁夏这样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依法用地会阻碍经济的发展。这些所谓的理由,不过是为违规批地、越权审批,低价卖地寻找借口而已。

4、同质化开发热

从西部现有景区看,同质化、重复性建设现象突出,造成资源浪费,恶性竞争,无助于本地区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同质化开发具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方面,同一地理文化片区同质化开发:如西北草原同质化、青藏高原同质化。另一方面,片区内开发形式同质化,如蒙古包同质化、藏家乐同质化。

三、造成旅游开发过热的原因分析

1、与旅游业起步阶段的特有方式有关,即“政府推动型”:急功近利、穷折腾、瞎指挥。

2、与对西部旅游业的认识误区有关,即旅游业发展需要一定人数的门槛基数;对西部旅游业发展的“客源市场外部依赖性”认识不足;对西部旅游业夏季的自然灾害危险性、冬季的休眠性认识不足。

3、与对资源、区位的认识误区有关,即夸大资源的品味,没有认识到资源的同质性和可替代性,对区位的可进入性、消费成本、时间成本估计不足,对路途的折返性、与相关景区的关联性的制约因素认识不足。

4、与开发的指导思想误区有关,即旅游产品开发的“供给单边主义”、旅游业发展趋势的主观臆测。

四、西部旅游开发的对策--西部旅游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1、科学规划指导原则

旅游开发要根据本地区的旅游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一是各级政府要深化对旅游业的认识,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客观评估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潜力,切忌盲目拔高;二是突出旅游管理部门对旅游规划制定和实施的审批、监督功能,使开发程序制度化、法规化;三是大力发展旅游依托行业,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2、以市场需求与发展趋势相统一的原则

旅游业是一个经济产业,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变化,确定旅游开发的主题、规模和层次。同时还要根据旅游资源的冷热原则,预测未来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以对旅游项目做出合理的实施开发序列。

3、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统一原则

经济效益是旅游开发的主要目的之一,在旅游开发过程中须做到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但不能仅为经济利益,不顾其他的盲目开发。在取得经济利益的同时要兼顾生态效益,即旅游开发过程中一定要突出生态化、原始化、自然化,从植被保护到服务设施皆要营造生态化的环境氛围,从而做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4、独特性、差异化、错位发展原则

特色是旅游开发的灵魂,是旅游产品生命力的体现,没有特色、没有差异就没有效益,因此旅游开发要突出“你无我有,你有我优”的方针。在旅游开发中尤其要实行差异化发展,错位竞争,形成各自的优势,提升自我竞争力。

5、旅游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的可持续、生态的可持续、和社会的可持续三个方面。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应把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视为战略问题加以对待。它不仅关系到旅游业发展的命运,而且也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存环境。

6、社会经济、民族和谐发展原则

西部旅游业的发展必将给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但不可忽视的是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现代化也会给民族地区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可能在民族利益,民族文化,民族观念等方面产生民族问题,从而影响民族关系。因此在中国西部地区旅游发展的过程中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民族利益的关系,坚持社会经济、民族和谐发展原则。

参考文献:

[1]周建民,张高攀.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2009

[2]曾雪枚.对西部旅游业发展热的冷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

4.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考 篇四

作业题:

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考

学 生:*** 学 号:20110109109 班 级:11机械设计与制造3班 课程老师:***

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考

何为乡村旅游?乡村旅游是到乡村去了解一些乡村民情、礼仪风俗等。也可以观赏当时种植的一些乡村土产(水稻、玉米、高粱、小麦等)、果树、小溪、小桥及了解它们故事。旅游者可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该村庄也可以作为旅游者探索附近地区的基地。乡村旅游最早出现于19世纪后半叶的欧洲,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相对较晚,现代乡村旅游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明显区别于回老家的传统旅游者。现代乡村旅游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旅游的时间不仅仅局限于假期;现代乡村旅游者充分利用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和建筑、文化等资源;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给当地增加了财政收入,还表现在给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还给当地衰弱的传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2006年是国家旅游局确定的“中国乡村旅游年”,国家旅游局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使乡村旅游成为中国旅游新的亮点。随着近年来城市居民闲暇时间的增多,国内旅游蓬勃兴起,以乡村生活、乡村民俗和田园风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迅速,目前已进入大力发展阶段。过去的乡村旅游发展大多是依照旅游业传统模式在寻发展途径,往往忽视了乡村旅游发展懒以生存的乡村大环境。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在妥善保护自然生态、原居环境和历史文化遗存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镇,建设特色景观旅游村镇,规范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等旅游产品。”乡村旅游景区开发也要以民俗风情、田园风光等乡村资源为依托,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精品。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努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不仅符合中央和省、市政府的精神,也顺应当前加快旅游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同时也是广大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

(一)基本情况

1、乡村地域广阔,市区人口较多。广阔的乡村天地和众多的市区居民为乡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潜在消费市场。

2、旅游资源丰富,特色较为明显。为广大市民欣赏田园风光、体验乡村生活、开展农村文化等乡村旅游活动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

3、多种方式开发,知名品牌较多。具体乡村旅游景区(点)对规划重视不够,缺乏景区(点)开发建设的详细规划,开发建设项目多数以投资业主个人主观意见为决策,导致景区(点)功能布局不尽合理、主题不够突出、配套功能不全、产品质量不高等问题。

4、重“产品”轻“精品”。由于缺乏科学的景区开发详细规划,加上部分业主和经营管理人员从事乡村旅游的经验不足,经济实力不强,文化素质不高,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打造的乡村旅游产品质量不高,品味一般,缺乏档次,存在“有产品缺精品”现象,很难吸引异地游客二次消费和重复消费,影响综合效益的提高。

5、重“开发”轻“营销”。部分乡村旅游景区(点)只注重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在旅游产品形成向社会公开经营前后,忽视产品的宣传营销,既没有在当地主要新闻媒体推介宣传,也没有在市区或主要交通道路设置醒目的户外宣传广告,更缺乏参与市、区旅游整体宣传促销意识或区域旅游企业宣传互助活动,产品营销意识淡薄,“守株待兔”有余,主动出击不足。

6、重“景观”轻“文化”。部分乡村旅游开发业主只注重景区内相关景点和游览项目建设,仅满足游客“视觉”需求,但对该景区(包括景区内重点景点、设置项目等)的文化内涵轻于挖掘,满足不了游客希望通过游览了解相关知识的“听觉”文化需要。

7、重“游览”轻“体验”。多数乡村旅游景区(点)只重视景区内相关游览项目的布局和建设,但在游览项目的设计和布局上,缺乏对游客参与性、体验性、趣味性项目的设置和建设,游览的“兴奋点”不足、“刺激性”不高,造成游客容易产生“旅游疲劳”现象,也降低了游客再次游览的积极性。

二、现在以柳州市三江县三江侗乡乡村旅游为例

乡村旅游是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乡村旅游是以乡土观光、乡野休闲、乡俗体验、乡居度假为目的,以农业生产、农村风貌、农民生活为基本载体的旅游活动。柳州是广西民族风情最丰富、最集中、最原始、最浓郁的地区。壮族的山歌,瑶族的舞蹈,苗族的节庆和侗族的建筑并称为柳州风情“四绝”,是发展乡村旅游业的主要看点,发展好乡村旅游业有助于推动柳州打造好旅游名城。然而搞乡村旅游开发也在一定程度上使真实、原始、完整的乡村风貌逐渐缩小变少,存在文化保护难度加大,旅游产业价值链较低等问题。

(一)三江侗族自治县乡村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湘、黔、桂三省(区)交界。总面积2454平方公里。东连龙胜县,西接贵州从江县,北靠湖南通道县、贵州黎平县,南邻融安县、融水县。三江侗、苗、瑶、壮与汉族之间团结融洽,结成了水乳交融、休戚与共的民族关系,多次荣获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县的称号。三江的侗族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浓郁,是柳州和广西重要的旅游县。自2003年以来,在每年的10月黄金周,三江县已成功举办五届“多耶程阳桥”文化旅游节,标志着侗乡旅游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2008年荣获“广西优秀旅游县”和国家4A级景区称号。现在正努力打造成为湘、黔、桂三省区旅游胜目的地和全国旅游强县。人们说:中外游客何处去?风情三江等您来!是柳州市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典型代表。

(二)三江侗族自治县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受外来文化影响,乡村旅游基础减弱。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乡村旅游的发展是依托美丽的自然风景,独特的民族风俗习惯,深厚的历史底蕴,珍贵的传统文化和生态农业园来开展旅游活动的,和城市相比属于“保守地带”,因此才能够保持一些原生态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但是这些也相对脆弱,随着开发旅游,外来文化对农村形成了较大冲击,使农村生活模式发生巨大变化,农民模仿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流行歌曲的播放代替了淳朴的山歌,导致一些传统文化的解体。还有大部少数民族年轻人不再安于现状,外出打工,剩下的是老弱妇孺,长此下去,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就丧失了,乡村旅游必定会走向衰退。

2、古村落实行大改进,影响了乡村旅游的特色。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居住地区大多沿河溪两岸,风雨桥几乎每寨都有,有的并不只一座,是入寨必经之路。风雨桥可供行人遮风避雨,又兼作寨门、村民休憩聚谈之所,更重要的是有风水之说,当有溪河穿越寨子的时候,在寨头或寨尾建一座风雨桥,能够拦风水,使风水不外流。每逢盛节,外寨亲友来会,全寨人齐集桥头,盛装迎接,唱拦路歌,用竹筒杯敬客人酒,吹芦笙迎接,显示了浓郁的民族风情。风雨桥的选址十分注意地点,建桥地址必是风水宝地无疑,使之既能起风水作用,又能在桥内观赏到周围的美好景色。来到这里的旅游者主要是想体验和欣赏传统的文化,以发现的眼光去寻觅传统的文化和古老的习俗,以满足精神上的追求和享受。由于农家旅游经营者缺乏对游客需求与旅游服务的了解,将乡村游简单化为以农家菜为招牌提供餐饮服务,以农家院提供娱乐和住宿,将乡村旅游与农家乐同质化。随着近年旅游人数的增多,为了方便游客住宿,村民们缺乏村落整体保护意识,建起了一座座新楼房,严重改变了古村落的自然风貌,特别是对古民居建筑进行“穿衣戴帽”工程,建起整齐划一的廊檐,家家户户挂上统一的红灯笼,在古城墙、古城门等古建筑旁设立花岗岩石碑等,人工痕迹过于明显,城市化倾向严重,丧失了原有的古韵味,影响了乡村旅游的特色。

3、组织和管理模式欠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业务水平低,留守老人居多,与外旅游者语言沟通有缺陷,服务质量不高。近年来,三江侗族自治县各村寨村民自主开发旅游的意识有了提高,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与低素质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相矛盾。虽然已成立了旅游开发的专门机构,但是仍处于起步阶段,管理体系不健全、工作制度不规范、缺乏有效管理手段,服务水平没有标准,消费价格没有标准。农家旅游经营业主的素质不高,从业人员绝大部分为本地农民,他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岗前培训,导致知识结构,服务意识和技能均达不到要求,影响了乡村旅游产品的质量,乡村旅游处于粗放经营,形成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中,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4、定位不明确,主题不突出,过于依赖自然环境和历史底蕴吸引游客。旅游管理机构缺乏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还仅仅停留在景点门票收入上,加上对非本土特产的推销性买卖,缺少对民族文化的宣传和讲解,以游客自行游览为主,由于小岛面积较小,游览的项目不多,活动的范围不广,缺乏利用依山傍水的自然优势开发旅游项目吸引游客留宿、参与和体验活动,致使游客逗留的时间不长,周边产业得不到有效带动。

三、对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重视文化的保护与挖掘

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重视保护文化遗产,并在保护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利用。乡村旅游一旦展开,以农村的风土人情为载体,乡村的独特文化遗产一般来说不仅不会受到破坏,反而会得到恢复和保护,这对发掘乡村文化无疑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是,如果不重视挖掘乡村传统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而是热衷于引进外来文化、城市文化,其结果是随着游客的增多,非乡村文化逐渐渗透,乡村文化优势被异化、消弱,从而影响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对当地村民的宣传教育,让他们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外来游客,同时还要激发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积极引导他们参与乡村文化的保护,促进他们成为文化的传承者和保护者。

(二)注重保持本色,突出特色,打造品牌

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要注意保持乡土本色,突出田园特色,避免东施效颦,避免城市化倾向。乡村旅游在开发中要注重对原汁原味的乡村本色进行保护和深度挖掘,在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等方面做足文章,不断深化乡村旅游的内涵,开发具有较高文化品味和艺术格调的旅游产品。要鼓励和引导经营户根据导向和消费需求,依托产业特色、生态优势打造品牌景点;依托文化底蕴、特色民俗风情打造品牌活动;依托集观光导游员、民俗风情讲解员、特色活动指导员、农副产品推销员于一身的乡村旅游经营者队伍打造品牌服务。营造品牌促提高,经营品牌促发展,强化经营的特色和差异性,防止出现“千村一面”,努力展现乡村旅游的特色与魅力,以提高景区的吸引力,促进乡村旅游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新农村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加强对农家旅游经营者的专业培训和资金援助

旅游产业是典型的服务业,乡村旅游主要服务城市居民,对从业者的要求远高于传统农业。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必将促进当地农民的综合素质发生一次质的飞跃。因此,要把对农民的旅游培训工作作为提高农民从业技能、培育新型农民、促进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大事来抓,适时地开展对农家旅游经营者和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是十分重要的。

(四)制定科学的旅游规划,实现有序发展

科学的旅游规划是指导乡村旅游发展的行动纲领和依据,也是实现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一是要按照有利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按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并重的原则,精心编制可操作性强的发展具体规划,使整个旅游点在建筑风格、发展方向上保持一致,突出自身特色。二是要在旅游资源评价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确定旅游景区主题形象定位,制定旅游发展的计划和目标,积极开发吸引游客参与和体验的旅游项目,使游客沉醉其中,流连忘返。三是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小城镇的建设要按旅游城镇的风貌进行控制,使小城镇本身就成为旅游吸引物之一,也可以依托小城镇发展乡镇企业、旅游商业,如农副产品的深加工、旅游纪念品的生产等,延长乡村旅游产业链,加快形成区域特色明显、功能布局合理、文化内涵丰富的乡村旅游业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如何开发乡村旅游》,主编

陆素洁

《乡村旅游与传统文化》,主编

何丽芳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一文 作者 饶悌亮

5.福建乡村旅游开发的冷思考 篇五

——关于发展**乡村旅游的认识与思考

近几年,“乡村旅游”这一新兴旅游产品迅速成长,在全国各地掀起了乡村旅游风潮,成为旅游业发展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潮流涌动,顺势而为。这几年,**的乡村旅游也呈快速发展势头。汤池、香泉、中庙、半汤等重点旅游乡镇创建

步伐加快,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市涌现了30多个“农家乐”经营点。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我市旅游业一个极具活力的增长点。

起步殊为不易,发展任务更重。**乡村旅游才刚刚破题,其总体规模、质量水平、综合效益、社会贡献等还不高。下一步,如何加快发展步伐、强化发展活力、提升发展水平,从哪些方面入手积极寻求突破,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深入思考。

要认得上:乡村旅游 大有可为

认识决定行动。乡村旅游在国内还是一个新兴的旅游产品,人们对其认识普遍不足,不少人只把它看作传统旅游产品的一个补充,视为旅游产业中的一个配角。因而,对发展乡村旅游重视不够,抓乡村旅游开发劲头不大,这就必然导致乡村旅游发展的成效不够显著。所以,很有必要进一步深化对乡村旅游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第一,发展乡村旅游是顺应旅游业发展新趋势的需要。所谓乡村旅游,就是以广褒的农村为平台,以农村特有的生产方式、自然环境、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等为依托,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休闲、度假、体验、求知、回归自然等多样化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通俗地说,就是“赏农村景、采农村风;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乡村旅游。在城市化、工业化加速的时代,那些久居都市的城里人,面对人口密集、产业聚集、空间狭小、喧嚣纷乱的生活环境,经常感到身心俱疲。为了放松身心,他们纷纷以旅游的方式,从拥挤的城市抽身而出,来到乡村,回归自然。于是,乡村旅游热应运而生。

当前,全球城市化、工业化程度日益加深,进程不可逆转,这就决定了乡村旅游将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长期趋势,并具有全球化的特点。与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相适应,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乡村旅游起步很早,已有百年历史,并走上了规范化发展轨道。相对来说,我国的城市化、工业化实施较晚,乡村旅游起步也迟,但发展势头却很猛,数年之间已经渐起风潮。国家有关部门顺应这一趋势,及时采取了一些推进措施,如1998年国家旅游局开展了以“华夏城乡游”为主题的旅游年活动,拉开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序幕;2006年又确定以“中国乡村游”为主题的旅游年;近日,国家旅游局决定2009年为“中国生态旅游年”,倡导“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态文明”。这些举措,有力地助推了乡村旅游发展。

第二,发展乡村旅游是**旅游业发展定位的要求。推动旅游业持续深入发展,需要有精准的目标定位。对此,我们有一个认识不断深化、实践不断探索的过程。“十一五”前期,我市的旅游发展定位是建成“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为此,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决定》,明确提出把我市建成安徽一流、全国知名的“休闲度假基地”。这一定位,核心在“休闲”,突出的是体验性。

我市旅游业发展目标定位的变化,反映了市委、市政府对**旅游资源优劣认识的深化,体现了对旅游产业发展特点和趋势的准确把握。发展休闲度假型旅游,不仅能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而且可以有效克服我市旅游资源知名度不高、独占性不强、布局较为零散的劣势。我市濒江抱湖、山水相间的田园风光,地处江淮之间、兼具南北风貌的民俗文化,传统农耕、湖上渔家、现代农业并存的生产方式,类型多样、分布广泛的自然人文景观,尤其是“一湖三泉”,非常适合开发休闲度假项目,十分有利于建设休闲度假基地。

为实现我市旅游业发展的目标定位,几年来,我们一手抓“龙头”,搞好重点项目建设;一手抓“龙身”,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全市各地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加大旅游项目开发力度,迅速建成了金孔雀度假中心、香泉湖国际度假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推进了中庙姥山岛、如山湖国家小球训练基地等一批大型项目;同时,积极开展重点旅游镇创建和农家乐旅游,开创了全市旅游业发展的新局面。

第三,发展乡村旅游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胡锦涛总书记在年初视察安徽时强调,要“提高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也明确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业”。对此,我们要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深刻加以领会。乡村旅游融农业生产和休闲游乐于一体,强调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注重地方特色农业品种的挖掘,既发展了第一产业,又推动了第三产业,还为城乡居民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因此,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城乡互动。旅游的人流,带来了物流、信息流,使城乡产

业发展互为依存,有机融合,必将有力地促进农村走向文明富裕。可以说,乡村旅游的直接受益者是当地的农村居民,它是提升地方经济的一个新兴产业,更是富裕农民的一个希望产业。

第四,发展乡村旅游是持续扩大内需的重要方面。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经济,对旅游业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此次金融危机给国内旅游业的冲击,因产品类型、目标市场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长途商务旅游等高端市场受影响最大,对短途观光旅游等低端市场的影响相对较小。受此影响,乡村旅游必将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我们欣喜地看到,为应对金融和经济危机,国家近期出台了一系列以扩大内需为导向的政策措施,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必将大大改善乡村旅游的发展基础。此外,国家旅游局还将实施“国民休闲计划”,这又会进一步拓展乡村旅游的发展空间。自2008年开始,全国各地开始执行带薪休假制度,城市工薪阶层拥有了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休闲度假将成为很多城里人的“必修课”,这就为乡村旅游创造了更多的客源。同时,乡村旅游项目投资小、门槛低,随着一批有见识、有头脑、有资金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将有更多的人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并迅速掀起新一轮开发热潮。

总之,要深刻地认识到,乡村旅游潮不会只是一次大潮,乡村旅游热也不仅仅是一时之热,而是体现了旅游业发展的一大趋势;乡村旅游不是一个小产品,也不是一个低端产品,而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产品系列;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具有明显的经济价值,而且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

要抓得准:突出两个重点 推进两个创建

思路决定出路。对乡村旅游,我们不仅要认得上,更要抓得准。就我市来说,发展乡村旅游,一定要紧紧抓住“两个重点”(重点乡镇、重点农家乐项目),不断深化“两个创建”活动(创建重点旅游乡镇、创建星级农家乐),以此为突破口,推动乡村旅游乃至**大旅游业全面发展。

按照这一思路,2007年以来,我们对汤池、香泉、半汤、中庙四个重点旅游镇(街),进行了为期一年多时间的集中整治建设。截止2008年10月份,四个镇(街)共投入整治建设资金8000多万元,改造镇内和通往景区道路30公里,对4790米长的街道两侧建筑立面进行了改造,新增绿化面积3.96万平方米,新安装路灯614盏,新铺人行道近6万平方米,实施强弱电下地8120米,整治河渠1030米,改造旅游公厕14座,新建广场2.53万平方米,建成旅馆30余家、餐饮店70多家、旅游购物点14家、旅客接待中心1座。通过大规模的整治建设,目前四个重点镇(街)的镇容镇貌大为改观、服务设施明显完善、旅游氛围更加浓厚,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与此同时,各地积极鼓励和扶持农家乐旅游项目发展,近两年全市投资1亿元,使得初具规模的农家乐经营点达30多家,其中省级农家乐旅游示范点3家,带动5000多农民就业,实现旅游收入、接待游客量均占全市旅游业的10%以上。我市农家乐还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发展态势,如以无为海平山庄为代表的娱乐型农家乐,以含山喜相逢农庄为代表的美食型农家乐,以庐江桦柏山庄为代表的度假型农家乐、以居巢区精华山庄为代表的生态型农家乐等。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重点旅游乡镇的总体规划建设水平还较低,整治建设的标准也不高,旅游服务设施仍不健全,景区功能配套很不完善;农家乐项目也存在规模偏小、档次偏低、内涵不足、特色不显等突出问题。

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旨,以功能多样化、投资多元化、发展产业化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进一步突出两个重点、开展两个创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全市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在旅游乡镇创建上,各县区要根据实际情况,每次确定1-2个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开发较好、旅游发展潜力较大的乡镇为创建对象,通过2-3年努力,在全市形成10个左右环境优美、交通便捷、配套设施完备、旅游氛围浓厚、省内知名的旅游乡镇。在农家乐创建上,各县区要选择几个自然生态良好、距离大中城市较近、有一定农家乐基础的区域,作为农家乐创建载体,通过2-3年发展,使每个县区都能形成1-2个特色较为明显、功能较为齐全的农家乐示范区。

在开展“两个创建”过程中,应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要正确处理坚持市场导向和强化自身特色的关系。以市场为导向,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发产品的不二法则。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包括“两个创建”工作,都要遵循这一基本法则。但是,具体到一个镇、一个农家乐项目,要防止把“市场导向”简单化、教条化。特色,是乡村旅游最大的号召力。旅游乡镇、农家乐的特色,来源于其独特的历史底蕴、民俗风情、地理环境、资源条件、乡村韵味,甚至来自于原住民独特的秉性、经营者独特的个性。我们在“两个创建”中讲市场导向,一定要把以强化自身特色为前提,在市场上众多的旅游产品类型中,找到最能凸显自身特色的那一种,切不可盲目跟风,什么热上什么,掉进“同质化”的陷阱。必须谨记,搞乡村旅游,不要最热,只要最适合。

二要正确处理缩小城乡差距和体现城乡差别的关系。开展“两个创建”,发展乡村旅游,根本目的是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居民收入,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同时也要看到,城乡之间在自然环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想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各种差别,是乡村旅游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土壤。离开这些差别,也就没有乡村旅游。而随着乡村旅游热的兴起,大量城市人来到乡村,他们优裕的财富、强势的文化,都会对农村人产生强烈的冲击,使之由羡慕、向往而模仿、靠拢,甚至全面效仿,结果搞出一些“不城不乡、不土不洋”的东西,反而失去对城市旅游者的吸引力。因此,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必须注意体现城乡差别。当然,我们强调体现的城乡差别,决不是保护落后、容忍愚昧,更不是要人为地保留城乡差距,而是要在特定的区域内、具体的项目上,在乡村旅游特别是农家乐的日常经营中,注意把那些具有本地特色、体现城乡差别的东西,有意识地保持好、开发好、利用好,着力打造对都市消费者有强烈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三要正确处理保持原始风貌和推动与时俱进的关系。乡村性、地方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所在。城市旅游者参加乡村旅游,就是为了充分领略乡村秀美的田园风光、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安静祥和的生活氛围,满足回归自然、求知、怀旧的需求。因此,必须十分重视保持乡村的原始风貌。但“不变”是相对的,“变”是绝对的。农村一些传统习惯不仅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也与发展乡村旅游不相适应,必须坚持与时俱进,该变则变。比如,环境要变得卫生整洁,饮食要变得营养健康,言行要变得文明礼貌,服务要变得精细周到、厕所要变得清洁环保等。要以“文明、健康”作为主线,来引导农村的“变”,让农村更好更美,更有吸引力。

开展“两个创建”,还要始终把握五个原则:

第一,坚持科学发展。掌握工作的规律性,认清发展的科学性,是扎实开展创建的首要问题。我们既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全面摸清家底,做到心中有数,也要学习借鉴外地经验,为我所用,少走弯路,避免失误。创建工作的科学性首先体现在规划编制上。规划要体现人本、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具有前瞻性和操作性,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坚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切忌一哄而上、无序发展;要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突出地方特色、挖掘地方文化,打造一镇一品。

第二,坚持典型引导。抓典型,是开展工作的一种有效形式。在创建工作中,一定要重视发挥各种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如,对汤池镇、香泉镇、中庙街道利用旅游项目建设促进基础设施完善,汤池镇、香泉镇实行卫生保洁市场化运作等好的做法,其他旅游乡镇在开展创建时应认真学习借鉴;对海平山庄、桦柏山庄、精华山庄、喜相逢农庄等代表性农家乐的经营模式,也要积极加以总结、提升和推介,以此促进全市星级农家乐创建和农家乐示范区创建工作。通过典型引导、规模发展,使乡村旅游点向乡村旅游区拓展,从乡村旅游产品向乡村旅游产业提升。

第三,坚持以农为本。旅游乡镇和农家乐创建,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必须坚持“农”字当头、以农为本。旅游乡镇创建不是搞城市化建设,不是把农村建成城市,绝不要去雕琢城市模样。农家乐创建也不是搞星级饭店改造,不是把农庄建成宾馆,绝不要去追求豪华气派。开展旅游乡镇和农家乐创建,在更多的时候、在很大的程度上,要充分发挥农民积极性,引导他们把自己的家园打理好,呈现给游客山水画、田园诗、民俗歌、生活曲、梦幻境,让游客通过参与农事操作、体验农耕文化、认识农村习俗、品尝农家美食等,感受自然造化的神奇和独特的农村生活情趣。一定要避免乡村旅游的城市化倾向。

第四,坚持多元投入。旅游乡镇创建标准高,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要在立足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坚持多条脚走路,采取“几个一点”的办法,实现投入主体多元化。农家乐创建要以农民投入为主体,政府加强规划引导,通过适当的政策鼓励,充分激发农民开展创建的内在动力,调动他们的创建热情,让农民真正成为农家乐创建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受益者。要支持农民创办和经营股份制乡村旅游企业,引导农民筹集资金,对山场、农田、果园、房舍、庭院等进行必要的改造,建成旅游项目和相关设施。要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吸引外地资金和社会闲散资金,投入“两个创建”,努力形成“财政资金为引导,农民投资投劳为主体,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创建模式。

第五,坚持创建标准。“两个创建”工作,要参照执行省旅游局制定的《安徽省创建优秀旅游乡镇评定标准》、国家旅游局制定的《农家乐旅游等级划分与评定》,并全面落实市旅游工作领导组办公室制定的细化标准。要以创建为载体,以标准为抓手,不断推行标准化建设、标准化服务和标准化管理,把现代旅游业的建设、管理和服务理念,向农家乐旅游拓展,努力提升农家乐旅游的整体发展水平。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经营服务、食品卫生、旅游文化、接待礼仪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增强农家乐从业人员的环保意识、服务技能和管理水平。

要落得实:强化领导 明确责任

落实决定成败。要以高效的领导体制、严密的责任机制、过硬的工作措施,确保“两个创建”工作顺利推进,不断加快我市乡村旅游发展步伐。

一要强化组织领导。各县区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两个创建”工作,成立由县区党委或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组;各创建乡镇要成立专门工作组,形成领导重视、部门协作、社会支持的创建合力。各地和相关部门要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配套措施,拿出实实在在的办法,确保创建任务完成。要牢固树立服务群众、依靠群众的意识,妥善处理创建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把好事做好、实事办实。市委、市政府拟将旅游乡镇创建工作纳入对县区的目标综合考评,各县区也要加强对乡镇旅游创建工作的考核。

二要明确工作责任。市创建工作指导组要加强对各县区创建工作的指导,具体开展申报审批、日常调度、监督检查、组织验收、表彰奖励等工作。市旅游局(市乡镇创建工作指导组办公室)要切实承担起指导组的日常工作,发挥组织牵头作用。县区创建工作领导组作为创建工作主体,要统筹本地旅游乡镇或农家乐创建活动,做好规划审批、制定方案、组织协调、筹措资金等各项具体工作。乡镇创建工作组要切实承担起创建的实施工作,大力发动群众,搞好组织实施,加强日常管理。

三要加大扶持力度。为推动创建工作,市旅游工作领导组办公室制定了《**市旅游乡镇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开展农家乐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在奖励资金、工商注册、技能培训、规费征收等方面,出台了不少扶持政策。相关部门一定要把优惠政策落实到位、把扶持措施执行到位。旅游部门要加强行业指导,积极对上争取旅游发展资金;财政部门要负责筹措奖励资金,加大政策性资金的支持力度;交通部门要把创建农家乐的乡村道路列入“村村通”工程,千方百计改善创建旅游乡镇的交通条件;建设部门要加强对旅游乡镇和农家乐创建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支持创建所在地的市政设施建设;水务、林业、环保、市容等部门要在水利设施建设、绿化美化、镇容镇貌整治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其他各相关部门都要结合自身职能,尽可能多地为创建工作提供支持和服务。

四要强化监督检查。各地各有关部门都要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督促检查,看进度,查问题,促整改。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要一抓到底,不解决问题决不放过。市委、市政府将此项工作列为日常督查内容,由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定期开展督查。市创建指导组办公室要联合有关部门,对创建工作实行明查暗访。县区党委、政府也要建立正常的督查机制。总之,要通过开展督查,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好工作落实。

6.福建乡村旅游开发的冷思考 篇六

为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内涵,转变农业发展模式,适应乡村旅游市场的需求,**镇深入挖掘整合镇域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以“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理念为指导,科学规划和渐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区的休闲农业和乡村黄金旅游景区。

一、主要做法及进展情况

(一)高起点规划。定位于黄河三角洲旅游圈中集生态高效、休闲观光、旅游度假于一体的知名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景区,依据我镇东临寿光林海生态博览园,北承东营区六户镇生态观光旅游区,南接孙武湖度假区的实际,依托显著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新农村建设的丰硕成果,我镇聘请了青岛同创设计院和东营新汇设计公司实地调研、充分论证,制定我镇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规划,细化2008年重点建设工程,做到了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建设与全镇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发展规划的有机结合。

我镇休闲观光工程建设重点围绕位于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南部、长10公里的溢洪河观光路打造溢洪河农业生态休闲观光旅游项目。综合分析观光路各功能分区的资源差异,因地制宜,在观光路西侧规划迎宾景门入口区,在入口处设置景门和“五谷丰登”小型广场;利用唐王东征典故,突出地方历史文化,规划唐王撷果采摘区,主要包括万亩冬枣采摘园和千亩苹果采摘园两个采摘园区;依托我镇“赛夷”水产品品牌,发挥水产资源优势,规划建设王道养殖垂钓区和清怡湖水上休闲区,即赛夷垂钓休闲区;在济青河王道闸处,经营农家特色小吃,规划建设田园牧歌餐饮区;在田园牧歌餐饮区附近打造一个民俗特色村,规划“私属菜园”,建设农耕劳作体验区;在观光路适当地段建设文化长廊,打造**人文展示区共六大景区。

该项目计划总投资2844.9万元,主要通过社会集资、大户承包、银行贷款、上级财政扶持等渠道筹措资金,计划3-5年建设完成,今年3月份开始已投入200余万元,全面启动观光项目的建设。项目建成后将产生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对我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产生推动作用。

(二)高标准建设。按照“科学规划、高点定标、一步到位”的思路,决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溢洪河观光路在沿路北侧60米、南侧50米建成速生林带的基础上,以“三网绿化”为契机,在观光路两侧新植树木2.9万株,种植蜀葵2.5万米,并及时加强后期管护,进一步增强了绿化效果,优化了项目区环境。迎宾景门入口区管理房已完成主体工程,位于景门入口区南侧占地90亩、集休闲、娱乐、餐饮于一体的农业生态观光园项目已完成规划设计,近期签订合同并开工建设。唐王撷果采摘区(万亩冬枣采摘园和千亩苹果采摘园)已具雏形,年内主要任务是提升采摘园周边环境,与孙子文化节同期举办第三届冬枣采摘节。在巩固原有冬枣采摘园的基础上,新发展冬枣大棚5个,大棚冬枣面积达到30亩,同时加大冬枣技术管理力度;对千亩苹果园采摘路进行了拓宽和整平改造,道路两侧进行绿化,园内新配套建设建筑物15座,改建园区内管护房10座,全面优化了采摘环境。赛夷垂钓休闲规划区,多次联系亚东星海水产品开发公司、鑫马远洋捕捞公司等镇域内海产品经营企业,王道养殖区内黄河口甲鱼养殖项目已基本确定,正在进行规划设计,为建成“赛夷”海产品经营园创造了条件;清怡湖水上休闲区周边环境提升工作正在筹划之中。田园牧歌餐饮区就引进特色餐饮项目多渠道进行了联络。农耕劳作体验区和**人文展示区正在细化方案。

(三)大力度推进。一是成立机构,加强组织领导。我镇高度重视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坚持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抽调农业办、新型社区办工作人员组成专门的办公室,各司其职,分工负责,密切配合。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灵活性,成立了**镇生态观光旅游开发公司,负责制定我镇旅游业发展规划和旅游项目的策划、包装和对外宣传工作,承接项目招商和推进。二是广泛宣传,多渠道招商引资。我镇生态休闲观光项目采用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模式,为做活我镇观光项目的开发建设,扩大项目区的知名度,吸引企业前来投资,我镇在县人民政府网、《广饶大众》、《**时报》等多种媒体发布招商信息;同时,县旅游局将我镇生态休闲观光项目编入《山东省广饶县旅游项目投资指南》,纳入了全县旅游发展规划框架内。我镇在广青路、青垦路十字路口处,安装了冬枣采摘园和休闲观光工程景区旅游指示牌;筹备举办了休闲观光项目洽谈会,就有关项目引进和市场开发进行推介和引进。

二、困难和问题

一是资金投入渠道不畅。我镇休闲观光工程投资巨大,单靠政府的财政投入远远不够,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企业或个体前来投资兴建,但由于我镇发展观光旅游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外知名度不够,前来投资的企业或个体尚未形成规模,导致我镇休闲观光工程兴建进程缓慢。

二是布局

分散,尚未形成规模。受农村土地分散、小规模经营方式的制约,我镇的观光农业项目总体规模狭小,尚未形成参观、购物、旅游一条龙服务的产业体系。根据国外的经验,农业观光旅游区在半径为29.5公里的区域内才可以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而目前我镇休闲观光农业区的面积小于这个数字,因而造成客源市场相对狭小的局面。

三是旅游景区市场季节波动性

较大。由于我镇现有资源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淡旺季反差明显。在旺季,会由于游客太过集中,带来设施容量、环境容量上的压力;在淡季,游客稀少,将造成大量资源和设施的闲置、浪费,使经济效益大幅度降低。例如,冬枣、苹果采摘园在夏秋季挂果期间,游人过度集中,对环境压力较大,而在冬季则门庭冷落,效益低下。

三、对策与建议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全方位推介我镇休闲观光工程。除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渠道进行宣传外,建议由各级主管旅游部门给予具体指导,帮助策划包装和宣传推介,在更高层上提升形象、提升吸引力。我们还将更新镇域内显要位置的大型广告宣传牌,更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内容,吸引更多商家前来投资建设。同时,希望各级主管部门能够在加强业务指导的基础上,帮助积极争取各方面扶持,或吸引社会入股,弥补投资不足的突出问题。

二是继续搞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综合比较外地休闲观光农业经营模式,结合我镇实际,继续搞好项目区道路、绿化、保洁、照明等基础性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构筑起针对东营东城、油田基地的都市近效农业和乡村旅游业总体框架,搭建起良好的服务载体,以更好的外部环境和更人性化的优质服务,不断拓展项目的内涵与外延,从客流量上进一步促进物流和资金流。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利用大项目建设进一步吸引外部投资,努力形成项目聚集效应,不断加大开发力度并扩大乡村游半径。

7.福建乡村旅游开发的冷思考 篇七

乡村旅游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是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而来的新兴旅游方式。党的十八大报告又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首次提出了“美丽中国”的概念。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积极开发多种农业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乡村旅游可以促进地方的经济增长、美化环境、保留地方特色文化、习俗等。所以近年来也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受到当地农民的欢迎。

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其管理上也存在着大量问题。比如说乡村旅游市场缺乏统一的管理、旅游产品开发缺乏特色、建筑古迹遭到破坏、配套设施滞后等诸多问题。那么对乡村旅游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国外学者主要侧重于微观研究,并在研究基础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国内学者主要侧重于宏观研究,将研究重点集中于探讨乡村旅游发展的一般规律。本文延续国内学者的研究思路,把行动者网络理论引入乡村旅游研究,以福建永春县的典型示范村为例,对乡村旅游发展中的行动者进行深度解读。试图通过人类与非人类行动者利益目标之间的分析,来解决乡村旅游发展过程所呈现的若干问题,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关于行动者网络理论

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Theory)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法国社会学家卡龙(Michel Callon)和拉图尔(Bruno Latour)为代表的(巴黎学派)科学知识社会学家提出的理论.该理论以全新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关系与过程思维等试图从“社会—技术”互构的视角解释技术发展问题。ANT是一套繁杂的理论体系,包括异质网络、铭写、转移、强行通行点、非可逆性、稳定性等诸多概念。其理论内核包括:(一)广义对称原则(general symmetry principle);(二)行动者网络(actor network);(三)问题转译(problem translation)是构建行动者网络的基本途径。每一类行动者的利益、角色、功能和地位在新的行动者网络中被重新界定、安排、赋予。其理论具有如下特点:对等认识人类与非人类因素原则。完全对称的处理自然社会与社会世界、认识因素与存在因素、宏观结构与微观结构等这些二分事物。消除人与非人的界限,将行动者的概念延伸到自然领域。跨越传统的二元对立观点。现实的研究对象总是介于自然与社会两极之间,是一种自然与社会的“杂交物”,是融合了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和具有一定社会身份的行动者,在一定意义上它既是客观的又是主体的,既是自然的又是社会的。它存在自然—社会的联系体中。构建行动者网络,形成自然与社会重整。行动者网络就是异质行动者建立的网络,发展网络以解决特定的问题的过程。

二、关于研究地调查

永春,位于福建省东南部,隶属于泉州,国务院首批的开放县之一,是著名的芦柑之乡,织纸画发源地,茗茶之乡,全国生态县。永春县在国务院发布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在全省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2012年,永春县按照“山水名城、特色乡镇、美丽乡村”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经过近3年的建设,永春县培育了30个县级示范村、131个乡镇级示范村,打造了中部、东部、南部3个示范片区,培育形成了“田园风貌”、“型特色文化型”、“滨溪休闲型”、“生态旅游型”、“造福新村型”、“产业带动型”等类型的美丽乡村。比较有名有利用地域优势打造生态文明村的北溪村,还有利用传统文化优势打造文化名村的大羽村和利用整合旅游资源打造具地方特色的观山村。

三、永春县乡村旅游的行动者网络构建

关于行动者网络理论应用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早在2005年,荷兰瓦格宁根大学社会空间系的范·德·杜一穆(Van derduim)就在他的博士论文里《旅游景观》中首次提到行动者网络理论。同年,台湾学者李嘉诚又在《行动者网络应用于乡村旅游发展之研究:以九份聚落1895—1945年发展为例》中,将行动者网络理论内生和外生模式加以区分乡村旅游行动者简单的划分为两类:人类行动者和非人类行动者。这里的人类行动者可以指村民、游客、政府人员、参与村落改造的技术人员等个人。非人类行动者包括:地理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旅游产品、制度政策、法律法规等要素。如表所述:

这些行动者的网络关系主要表现为:(一)永春县乡村的发展受到国家乡村发展政策、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管理的影响。尽管永春县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但是随着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美丽中国”的口号,个地方政府纷纷采取相应措施推动美丽乡村的建设工作。积极的政策对于永春县开展乡村建设工作是强而有利的保证。(二)游客和村民是行动者网络的主体。村民想通过乡村旅游开发等项目带来经济收益,游客想通过乡村旅游等形式达到精神及身心的放松。二者在诉求利益方面存在着断裂、矛盾和冲突。(三)知识和技术是乡村旅游改造和开发的载体,村民拥有祖上传下来的建筑和文物等。但明显缺乏维修保护的观念和技术。其中,如何把这种物质资源保护和使利用使之发挥到最大化的问题是关键。(四)村民、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是乡村旅游行动者网络的承担者。(五)政府机构、村委会、管理部门在乡村旅游行动者网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该网络的不断扩大,并寻找恰当的强制通行点(0PP)。

四、永春县乡村旅游的行动者网络分析

在确定乡村旅游的行动者网络的主要行动者及其关系之后,我们根据ANT的理论:“:问题化、利益赋予、招募以及动员四个环节。”如何被“转译”并以核心行动者设定的行动者网络系统展开研究每个行动者。

(一)问题化,谁是核心行动者

如前所述,核心行动者的主要任务应该是:1、确定共同目标;2、对可能纳入行动者网络者的利益诉求进行界定;3、有协调管理该网络行动者中成员的能力;4、能够提出不同行动者认可的OPP方案。从目前永春县乡村旅游网络的行动者网络来看,核心行动者应该是村委会,只有村委会才有协调开发商和村民之间的关系的能力。开发商想通过旅游项目的开发赚取利润,村民想通过旅游开发项目改善生活,二者在诉求利益方面倒是不发生矛盾,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比如资金如何分配,村容整治、排污如何处理等这些问题都是要靠村委会发挥核心行动者的作用。积极联合地方政府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和管理方案。比如说,永春县浦头村,有一部分民居资源非常珍贵,但是在维修过程中由于维修人员的技术和知识的限制,以至于维修后更改了本来的面貌。那么,像这样的问题,我觉得核心行动者在开展工作中可以制定一个长期的计划,不要急于求成。选出一部分有一定经验和技术的本地人。利用高校的师资力量。在拆迁前和修建前进行短期培训。他们有了一定文物保护意识和审美能力会更有利于后面的拆迁和修葺工作。

(二)招募吸纳更多的行动者参与

征召是行动者网络中每一个行动者被赋予的互相可以接受的任务。北溪村在改造环境、排污处理等项目过程中,进行村企合作。还有利用企业提供的资源,对村里的经济进行调整,让原来单一的农业发展成为森林农家,农家乐等。企业可以提供相应的技术、人员支持。还有,乡村旅游行动者网络不仅现定于特定的企业和人群。还可以进行村校合作。村委会可以组织人员到学校去招聘和考核,并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和相应的薪资报酬规范,才能调动应召者的积极性。

(三)利益赋予:政府、村委会等权力机构发挥主要作用

利益赋予是核心行动者稳定其主体的手段,是在各异质行动者之间建立起的一种协调机制。比如说永春县大羽村成立了“永春县大羽美丽乡村旅游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村子的旅游观光服务、农副产品包装产销和美丽乡村旅游开发。该合作社在旅游开发项目中采用了“走出去”的思路,与各大旅行社合作,由旅游社带来更多的人流量。有调查结果显示,和旅游社合作比之前没和旅游社合作,客流量较过去翻一番。那么,旅游服务专业合作社和各大旅游社还有永春县街道办事处之间存在着利益赋予关系,任何一个行动者都想实现利益最大化。游客认为乡村旅游人为元素过多,缺乏乡村本来面貌。永春县街道办事处认为游客缺乏统一管理,秩序混乱,房屋建造缺乏美感,旅游服务专业合作社和各大旅游社之间又存在利益分配等问题。

此种情形下,村委会和政府部门可以联合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但必须要做到如下四点:

1、找准行动者的利益诉求点及其替代性;2、奖惩并行;3、奖惩的方式和力度;4、具有可实施性,和长远性。

(四)动员:

卡隆认为只有达到这个阶段,一个成功的行动者网络才算构建成功。例如:村委会能动员农户拆迁,修建景区,并引入外资带动本地经济发展,农民也会在就业、收入等方面受益。永春县街道办事处则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加强教育等工作。

(五)异议

是指在乡村旅游网络行动者中各异质行动者对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的不同意见和看法,是行动者网络发展的障碍。随着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已经组织起来的永春县旅游发展行动者网络中各个行动者对乡村旅游的开发的异议也相应增加。如:在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上出现多种看法。游客认为产品开发缺乏特色,乡村改造过于认为化,农家游等低层次建设过多,是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永春县街道办事处认为农家舍外观不规范,破坏景观;档次较低,娱乐服务设施不足等因素是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原因。农户则认为,交通不便,景区老旧,规定太多是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

五、结论与启示

在行动者网络构成上,存在着人类与非人类的行动者共同作用于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所依托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非人类因素决定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强行通行点。当然,行动者网络中的非人类因素的价值的发挥固然离不开人类主体的规范。从永春县旅游开发行动者网络来看,农户虽然是该行动者的网络主体,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政府部门在规范农家乐的正常发展、物价的调控、环境的整治等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8.福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思考 篇八

[关键词] 体育旅游福建发展战略

进入21 世纪,旅游在全球正成为现代人类社会重要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活动之一,更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特别是在一些经济发达西方国家,体育产业所创造的产值已经超过了石油、汽车、烟草等传统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体育产业中体育旅游业是一个重要方面,全世界的体育旅游业正在显示出蓬勃生机和巨大的市场潜力。瑞士仅滑雪旅游一项,每年接待外国游客1500万人次,创汇70亿美元左右;意大利的体育旅游年产值从20世纪80年代的180亿美元发展到目前的500亿美元,超过了汽车制造业和烟草业的产值。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体育产业的发展还有很大差距,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巨大的市场及众多的人口都蕴藏着发展体育产业,包括体育旅游业的巨大潜力。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体育旅游业将有空前的发展。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福建省,利用区位优势促进福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势在必行。

一、体育旅游的概念和内容

体育活动和旅游活动都是人类的基本活动,体育旅游是从体育活动和旅游活动分离出来的一种体育与旅游交叉结合的人类活动。体育旅游的概念和旅游的概念一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体育旅游是“以体育活动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和以旅游为主要目的的体育活动而引起的现象与关系的总和”,这个概念是从体育和旅游行业或产业的角度进行阐述,主体是体育和旅游产业经营系统和支持系统,客体是体育旅游者。主体供给体育旅游产品,客体需求并购买体育旅游产品,供需过程中引起的现象与关系的总和,就是广义的体育旅游;狭义的体育旅游是“是人们因为以旅游为主要目的的体育活动和以体育活动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离开他平时居住和工作的地方,短期暂时前往一个某地旅行和逗留在该地的各种活动”, 这个概念是从体育旅游活动本身进行阐述,体育旅游活动只是人类的基本活动之一,其主体是体育旅游者,客体是旅游者的消费对象——体育旅游产品。狭义的体育旅游的内容包括以旅游活动为目的的体育活动和以体育活动为目的的旅游活动,有积极参与和被动参与之分,具体可分为:休闲体育旅游、健身体育旅游、观战体育旅游、刺激性体育旅游,竞技性体育旅游和其他类型体育旅游。明确体育旅游的范围、内容,这样才能制定正确的发展方向。

二、福建省发展体育旅游业的优势

1.经济发展是体育旅游业发展的支撑系统

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是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体育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经济支柱产业,但其发展依赖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体育和相关事业的发展状况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2006年福建省GDP达到 7501.63亿元,比上年增长13.4%,据福建省 2006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农民人均纯收入4833.35元,增长8.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53.28元,增长10.4%。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5.3%,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9.3%。居民收入逐年增长,不仅使人们生活消费支出连年增加 ,而且有了一定剩余 ,为人们体育旅游消费奠定了经济基础。

2.旅游业稳步增长,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在经济连续增长的同时,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综合接待能力进一步提高,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改革开放20多年来,福建的旅游创汇、旅游业总收入、入境旅游人数等主要旅游经济指标一直在全国名列前茅。2006年全省共接待国内游客6778.6萬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93.5亿元,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19.3%和20%,接待国内游客增加了1094.68万人次,旅游收入增加了115.5亿元。入境旅游人数229.68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4.7亿美元,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16.36%和12.7%。

3.观战和竞技性体育旅游条件优越

观战是体育旅游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奥运会、世界杯、赛车、网球等世界大赛都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无数观光者,同时也给举办国带来大量商机。地理优势和文化背景,使福建拥有观战和竞技性体育旅游有利条件了包括厦门国际马拉松赛、中国女排联赛、中国足球俱乐部甲、乙级联赛等为重点的一批高水平国际、国内赛事,已在国内、外形成不小影响。国家级体育训练基地群在闽南形成,以厦门为核心,半径100公里的闽南地区目前已建有漳州国家女排训练基地、晋江国家羽毛球训练基地、长泰中国皮划艇激流回旋训练基地、东山国家水上运动训练基地。中国乒乓球队2002年底在厦门冬训、2004年全国帆船冠军赛落户泉州石狮市、国家乒乓球队和国家水上运动管理中心已考虑在厦门市和石狮市分别兴建乒乓球和帆船训练基地。举办一系列大赛,不仅提升福建体育的层次,而且对城市的环境、基础设施、经济、旅游业、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4.体育特色旅游自然资源丰富

福建省位于台湾海峡西岸,大陆海岸线长达3324公里,居全国第二,分布大小岛屿1202个,是适合滨海休闲体育旅游的省份,可以开展包括游泳、帆船、赛艇等夏季水上运动项目,闽南地区的厦门和东山有良好的沙滩和水域环境,适合开展游泳、游泳、潜水、帆船、帆板、冲浪、摩托艇、滑翔伞、沙滩排球、沙滩足球等体育旅游项目。其次,福建内陆水系发达,溪流、湖泊众多,可以开展赛艇、竹排、划船漂流体育旅游项目,也可以开展福建传统的龙舟竟渡体育旅游。再次,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树木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达57.3%,境内山峦起伏,河流密布,可以开展探险性特色体育旅游活动,包括漂流、溯溪、登山、徒步旅行、自驾车旅行等,其中以登山、漂流和徒步最为盛行,而自驾车旅行则是近年来新兴的运动。

5.体育场馆、设施发展初具规模

健身、休闲性体育旅游离不开完备的体育运动设施,根据福建省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的结果,2003年末,全省共有体育场地30000个,其中:标准体育场地16304个,占总数的54.35%;非标准体育场地13696个,占总数的45.65%;总占地面积542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00万平方米,总场地面积4117万平方米,人均场地面积1.18平方米;总投资金额66.08亿元,人均投资金额189元;每万人平均拥有8.6个体育场地,每个场地面积平均为1372平方米,四平方公里拥有一个体育场地,每平方公里拥有场地面积336平方米。这些健身、休闲性体育场馆、设施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三、福建体育旅游业发展战略与对策

1.进一步增强经济实力,加大对旅游业投入

2007年福建提出海峡西岸旅游区发展新战略目标:“有效整合福建旅游资源,培育一批竞争力强、影响力大的旅游品牌,打造海峡西岸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根本原因,它决定旅游业的综合配套能力的大小,从而决定旅游综合接待能力,并且决定对游客吸引力的大小。只有进一步增强福建省的综合经济实力,才能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增强旅游接待能力;只要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才能提高人民群众的旅游消费能力。

2.利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契机,大力发展福建体育旅游业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不仅将极大促进我国体育旅游业的发展,而且可以很好地带动福建体育旅游的发展。一是通过奥运会在福建举办的国际、国内预选和选拔赛,如排球、帆船,皮划艇、羽毛球、乒乓球等项目,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企业和社会各界对体育旅游的巨大商机和影响力的认识。福建省体育旅游宣传促销活不应局限在旅游行政部门和旅游企业的范围内,应加强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的广泛合作,展开全方位的促销攻势,塑造福建体育旅游的整体形象。二是加强体育旅游资源的基础建设,福建在体育旅游设施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发达省份相比,与体育旅游发展的需要相比,还远远不够。借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机,必须大力建设用于特色体育旅游的设施,在建设中可以吸引各方面的投资,实行国家、集体、个人齐动员,内资、外资一起上,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使福建省的体育旅游设施尽快达到一个新水平。

3.加强宏观管理和行业合作,整合体育旅游资源

体育旅游业是跨行业、跨部门的产业。一是要加强宏观管理。发展体育旅游业不但涉及到体育部门,也涉及到旅游部门,同时,还涉及到其他相关的管理部门。因此省有关部门应该联合起来,加强对体育旅游业发展的宏观管理和指导,促进其快速、有序地发展。省体育局、旅游局、财政厅、工商局、税务局等相关部门必须进行合理地协调,制定体育旅游业发展的规范管理政策。二是要加强行业合作。在业务上体育部门与旅游部门要紧密合作,体育部门组织的大型的国内外的体育比赛可以与旅游部门联合,让旅游部门在赛事宣传、组织观众、住宿餐饮等方面发挥自身优势,同时在门票发售上给予优惠,使比赛成为体育、旅游双方合作的结合点。同样,旅游部门在组织体育旅游项目时,可以聘请体育部门的技术人员、教练员给予指导和合作,提高项目的体育专业技术含量,打造体育旅游的精品。

4.加强区域合作,发挥联动效应

区域合作已经成为旅游目的地未来的发展趋势。国际上东盟五国协作区、欧盟都是旅游区域合作的典范。“无界限旅游圈”早已在欧盟确立,这种旅游区域合作极大地促进欧共体国家旅游经济的发展。一是加强与邻省的合作。建立海峡西岸旅游经济区,提升福建的旅游经济辐射能力,共同开发体育旅游市场;二是加强闽台区域旅游合作。利用两地的地缘、文化、人缘,结合两岸的长期体育文化交流的优势,打造海峡体育特色品排,开展多种形式的两岸体育旅游。三是加强与东南亚的区域合作。利用福建在东南亚华侨分布范围广,华侨数量多的优势,开展同种同源,华侨喜闻乐见的特殊体育旅游。

5.积极培养人才,增强体育旅游发展后劲

体育旅游人才的培养需要复合型的人才,人员一方面需要是精明的旅游管理人才,一方面还需要对体育有深入的了解和爱好。目前,这种人才在我国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這也是制约体育旅游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培养福建省的体育旅游经营人才可以从挖潜和开发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努力提高现有的人员的水平,对旅游管理人才进行体育运动知识的培训,对体育人才进行旅游管理知识的培训,使他们尽快成为体育旅游业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在福建省的大专院校的旅游专业和体育专业中大力培养体育旅游人才,为福建省的体育旅游业输送高等级的后备人员。

6.发掘民族传统项目,扩大体育旅游市场

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在福建有着悠久的历史,如闽南地区的舞龙、舞狮、龙舟赛等传统体育活动总是伴随着台、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的中国心永在搏动。以福建南少林寺为背景形成的传统武术,通过几代武学大师和研究者的挖掘、整理、改进,福建少林拳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经典体育项目之一 ,享誉国内、外。目前,福建省以“武术”为主题的各类学校遍及全省各地,吸引着省内、外及东南亚国家武术爱好者前来学习。在有关方面和媒体的共同作用下,武术已走进体育旅游业市场,成为健身娱乐和竞赛表演的重要内容“南少林武坛争霸赛”一类的武术比赛已形成届次和规模成为福建省体育旅游竞赛表演业的一个亮点。

参考文献:

[1]杨宏:2008年奥运会与我国体育旅游业经济的发展[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23(9):122 - 124

[2]于敏吴尤敏:福建省发展体育旅游的可行性分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2)20-21

[3]福建省统计局:福建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中国统计信息网,2006

[4]王德平任保莲:福建省体育产业竞争优势研究及发展[J].体育科学,2005,25(10)19-21

[5]张晓明史蔓蓉:福建构建海峡两岸旅游区 推动闽台旅游合作[N].中国旅游报,2007.02.11

[6]陈少坚谢军林晓英:闽台两地体育文化及其交流现状和发展前瞻[J].体育科学,2006(7)25-32

[7]李久德:福建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6(3)28-29

上一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总结报告下一篇:《离骚》训练提高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