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冬至习俗(精选11篇)
1.陕西冬至习俗 篇一
清丰韩志刚
冬至上午,教室里暖融融的,
“孩子们,今天早饭吃的什么啊?”我明知故问。
“饺子。”
“什么馅儿啊?”
“大肉馅儿。”“三鲜馅儿”“羊肉馅儿。”……一张张脸蛋儿红扑扑的,思绪似乎又回到了享受美味中。
“今天是冬至,按
“听长辈说,冬至吃饺子是‘安耳朵’。安了耳朵,
“我查过资料。”冯一铭扑闪着一双大眼睛,透着一股机灵劲儿。他讲到,饺子源于医圣张仲景。有一年冬天,张仲景看到许多人耳朵得了冻疮,就用羊肉、辣椒和寒药物熬制了大量“娇耳寒汤”。他把寒汤分给众人喝;又把羊肉切碎,用面皮包住,取名“娇耳”,煮给大家吃,
小学生作文大全
“娇耳”就是现在的饺子。
“哗……”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对他的博学,也是对医圣张仲景的壮举。
“从今天开始就交九了。谁会背冬九九歌?”我问。可是,我诧异地看到,每一双眼睛里竟透着迷茫。不会吧?这可是很基本的民族文化啊。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我从头到尾背诵一遍,并逐句讲解。聪明的孩子们很快就记住了。
“冬至是一年24节气中最后一个。关于冬至,诗圣杜甫为我们留下了一首著名诗篇《小至》。请结合注释,小组互助,读懂中华经典诵读》,津津有味地读起来。
“你最喜欢诗中哪个句子?”几分钟后,我们进入诗歌赏析环节。
“岸容待腊将舒柳。”孩子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
是啊,腊月之际,地冻如铁,而岸边的柳树悄然孕育着叶苞,迫不及待地要在春风中舒展鹅黄嫩绿的枝条。这是多么美妙的诗情画意啊。
2.陕西冬至习俗 篇二
[关键词] 岐山 婚嫁习俗 媒妁之言
岐山县位于关中西部,是周文化的发祥地。在数千年来的历史变迁中,古老淳朴的岐山人保留了西周的婚嫁礼仪,形成了岐山独特的婚嫁习俗。
媒妁之言
在古代岐山,儿女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全靠媒人从中向双方家庭介绍情况来建立婚姻关系。媒人在男女婚姻之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媒人,古代婚姻中介称“媒妁”。媒,谋也,谋合二姓者也。妁,酌也,斟酌二姓者也。媒人有男有女,一般都是乡里热心之人。他们大都能言善语,十里八乡大小事情都知晓。尤其是谁家有待字未嫁之女,谁家有婚龄未配之男,这是他们最关心的大事。一般农闲之时,或是利用走亲访友之机,媒人就开始“说媒”了。东家有女芳龄二八,西家有男年方十八。如此等等,再把他们的长相、人品等方面向对方家长描述一番。媒人介绍后双方如果同意,男方家里请媒人问清女子的名字和生辰八字。女方父母将女子的属相生辰八字写在红帖子上,交给媒人,媒人再转交给男方。男方接到女方的“庚帖”后,请阴阳先生推算女子命相,如果与男子属相或按阴阳五行不合的话,就不能缔结婚约。然后再把“庚帖”压在灶堂下,三天之内如果发生任何意外,比如牲畜死了、饭碗打了之类的事,那就不能订婚;如果家中一切顺当的话,就算大吉,可以缔结婚约。
紧接着是相亲,俗称看媳妇。在选定的吉日,男方的长辈穿新衣,由媒人陪同,带四色礼品等到女方家里去。女方设宴招待。由女方家长将女子带入房中。男方母亲“看相”:看长相、看手相、看说话、看礼俗等。比如看手相,看手纹乱不乱,看是否有多指或断指,看有无钻刀纹。如果有钻刀纹,看是单钻还是双钻。俗话说双钻不算钻,单钻才叫钻。就是说双钻不要紧,单钻克夫,是订婚中的大忌。如果男方相亲人认为合适,给女子见面礼,俗称“封子”。男女两家即结为秦晋之好。
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媒人的说辞是最关键的。他们因此也成就了许多美好姻缘。但是有时候为了促成一桩婚事,媒人也会歪曲事实,生拉硬扯,最终酿成人生悲剧。有一首岐山民歌《媒婆子》:“我是一个媒婆子,全靠一张嘴皮子,只要有酒有盘子,我就给他跑腿子,只要有钱有鞋子,我就给他编圈子,糊涂结成一家子,不怕骂我八辈子”。
陪嫁“添箱”
女儿出嫁,首先要准备嫁妆。因世俗视嫁妆多寡而论新娘身份高低,所以一般人家不得不倾其所有,大事铺排,以争体面。岐山人常说生个女儿是倒贴赔的事。女儿越多,赔得越多。为显丰厚,大件为2~4人共抬,小件也要2人合抬。由于物多人众,队伍浩浩荡荡,蔚为壮观。
嫁妆的置办非常复杂,有娘家置办的、有亲戚搭礼的、还有婆家送的。
1.巧女女红
女子在懂事之后,就跟着大人学习针线活,纺线织布、缝制衣裳、刺绣窗花样样得精通。纺线、织布、缝衣,一针一线寄托着对自己未来生活的美好希望,每个女子都想让自己成为最美的新娘,所以尽其所能,巧手制作。所做的嫁妆,从头到脚,一应俱全。
除了为自己做嫁妆之外,还要给未来的丈夫和公婆做礼物。给丈夫的礼物是衣服、鞋子、鞋垫、褡裢等。鞋子是最重要的,鞋码要合适,在过去男女婚前不见面,只能通过别人的描述来揣度未来丈夫的身高尺寸、脚的大小,如果做的大小合脚,就是巧媳妇;如果不合脚,就会被人耻笑。鞋底纳出图案,鞋面要绣花。出嫁之日,一双双鞋子成为大家观赏的景致,也是展示新娘手艺的机会。鞋垫上一般都有吉祥的图案,比如鸳鸯戏水、桃子、喜字、并蒂莲等,寓意夫妻美好,幸福美满等意。给公公的是烟袋,烟袋虽小,但一要手工好,二要刺绣巧。另外给婆婆、姑嫂等都要准备礼物。这些礼物,是新娘进入婆家、介绍自己的媒介,也是公婆姑嫂心中地位确立的依据。每个女子都想把自己的才艺展示出来,以获得自己在未来家庭中的尊重。
2.“浑全人”缝制衣被
婚事一定,娘家人就忙着给女儿缝衣被了。衣被的缝制有许多讲究,从棉花、被里、到背面的颜色、图案,都要精挑细选,做到喜庆吉祥。挑个吉利的日子,请几个村里的女红能手来缝制。还要遵守两条规则:一是要请儿女双全且夫妻和睦的“浑全人”缝制棉袄和被褥,离异或是丈夫早亡的女人不用,儿女不全的人不用。二是缝制的衣物要成双成对,以取其吉利之意。
让这种生活幸福美满的人缝制衣被给新人用的习俗,实际上是寄托一种传统观念,即希望将“浑全人”的生活状态注入到自己儿女身上,让新婚夫妇亦能够儿女双全,白头偕老。
3.夫家抬箱
在所有嫁妆中,箱子是最独特的,是由婆家制作,在婚礼前三天左右请人抬到女方家里用以装嫁妆。在结婚之日,再由男方派人担回,俗称担嫁妆。
箱子一般都是楸木的,也有桐木的,家庭条件好的也有樟木的。男方在结婚前半年左右请木工来打制家具,然后请画匠在上面画上图案。画匠先在家具上面批腻子,再用土漆漆好,打平后再画,最后再用金片罩金。一件家具就做成了。
箱子上面的图案主要以人物、花草、动物、男龙女凤为主题,讲究花鸟人物,鸟配花,喜鹊梅,孔雀戏牡丹。人物的素材大多来源于古戏,如西厢记、天仙配、白蛇传等题材,寓意婚姻美满、儿孙满堂;还有像岳母刺字、二十四孝图等体现孝道观念的内容。动物都是表现祥瑞寓意的,如鹿、鱼、狮子、鸳鸯、喜鹊等。
女方把女子所做的针线女工之类一应东西,放置其中。母亲再给女儿一些私房钱,置于箱底,以备女儿日后在婆家受难。另外还要放置一些性启蒙的东西,以备房事之用。东西放置停当后,箱子上锁,钥匙在婚礼当天有一个吉祥娃娃挂在脖子上,带到夫家去。
婚礼吉庆
1.属相合不合
在结婚前几天,双方就要作准备了。其中有一项涉及到出嫁女的属相。女方家里专门阴阳先生掐算,看与哪个属相不合。如果属相不合,从结婚前一天,就要自觉远离待嫁女子,不能与她有任何接触。婚前开脸人、送亲时的送女客,都必须是属相相合的人。男方家里迎亲队伍里的妇人、新房里的接女客等参与婚礼过程的人,都不能与新娘属相相妨(即不合)。
2.沐浴开脸
在结婚前一天晚上,女方就开始了婚前的准备工作。沐浴是作为一个全新的面貌出现的第一步,准新娘都会神圣地进行这一过程,也有的会在水里放一些香料之类的东西。
开脸,也叫绞脸。一般开脸要选在家里比较僻静的房间进行。先按婚书上所选定的时辰点上一炷香,准新娘面向指定的方向,或者坐南朝北,或者坐北朝南,但是千万不能坐东朝西。然后请属相相合、父母子女双全的妇女来开脸。开脸时,先在准新娘的面部、头发边缘处涂上粉,然后把准备好的红色丝线连起来,两手相交合,变成三个头,两手各拉一头,另一头用嘴咬住、拉开。随着手的上下翻动,红线便有分有合。线挨到人的脸部,一开一合,就把脸上的汗毛绞掉了,脸面皮肤马上变得白皙光洁了。再把鬓角修齐,头发绾成纂(发髻),并插上簪子和各种饰品。整个过程完成后,姑娘的形象一下子发生了变化,姑娘时代从此结束了。
3.上轿下轿不沾土
结婚之日,男方出动花轿,抬上礼盒,一行人等浩浩荡荡地前去迎亲。新娘子穿戴一新,头顶盖头,哭哭啼啼地由哥哥或家人背出家门放入轿中,同时脱掉旧鞋子,换上婚礼上要穿的大红鞋,不沾带走娘家的土。俗话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女儿又不得不嫁出去,一嫁出去,就是夫家的人了。因为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因此女儿不能带走娘家土和种庄稼的好风水。
到婆家后,新娘子下轿后不能脚落地沾土,男方在轿子前铺上红毛毡,新娘踏着红毛毡,走向大门。
婚嫁习俗是人类文化的沉淀,是一个村庄或地区在某个社会发展阶段所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综合社会历史环境的缩影。婚嫁习俗是一部浓缩了的地区史,从婚嫁习俗的变化可以还原本地区社会文化发展的轨迹。所以,回望岐山婚俗习俗,是对民间乡俗文化发展的思考,也是对岐山民间历史文化的整理。
参考文献:
[1]岐山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岐山县志》,1992.
[2]崔思诚:《西岐民俗录》,陕西省周原文化研究会,1993.
[3]岐山民间文学编辑委员会编《岐山歌谣集成》.
3.客家冬至习俗 篇三
酿冬至酒
客家人认为,冬至时的水味最醇,用它酝酿的`酒可久藏不坏,柔和爽口,回甜生津,后劲颇足。所以,客家人喜酿冬至酒。
祭冬至祖
“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飨祀先祖。”客家人祭祖分春冬两次,祭冬至祖虽不如清明祭祖那样隆重,但一年两次是必须进行的。因有说“关冬至门”,所以祭祖又必须在冬至前进行。
冬至晒萝卜
客家人都有冬至晾晒萝卜丝的传统。这习惯由来已久,它是怎么形成的已经难以考证,但是,无论如何,时至今日,这已然成为客家人的一种习俗。
除了羊肉之外,不同地区的客家人在冬至还有吃鸡炒酒、糯米汤圆、糯米饭等传统。
鸡炒酒(娘酒鸡)
这种酒做起来较为简单方便:只要把鸡肉斩成块,放入砂煲里,再加上娘酒、生姜,煲至一段时间后,便可食用。相对于用酒瓮来焗制羊肉酒来说,鸡炒酒的制作方法要简单些。
糯米汤圆
客家人旧时有一种说法是:“冬至挪圆,夏至捡田。”意思是说,冬至吃了用糯米做的汤圆之后,对身体很有益,明年生产劳动的劲头更大,可得到更多更大的经济收入,用劳动所得的钱来“捡田”(买田地),用强壮身体的劳动带来更大的收入。
糯米饭
4.南方冬至习俗 篇四
冬至这一天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为了区别于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节的前一日叫做“添岁”或“亚岁”,表示“年”还没过,但大家都已经长了一岁。
冬至时,我国各地的风俗民情有差别。南方作冬至圆时,经常应孩子们的要求捏一些小动物,小猫、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孩子们每到此时都很高兴。吃冬至圆以前,在门窗桌柜床灯的后面,都要分别粘一个冬至圆,称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后才能烤食。如果这时家里有孕妇的话,冬至圆发了,就会生男,否则就会生女。吃冬至圆时,入口必须成双成对,以求吉利。吃到最后只剩两粒,已婚的人将会万事如意,剩下一颗,单身未婚者将会凡事顺利。
有些家庭在傍晚应时的果品、三牲拜神祭祖。也有在这一天“晒冬米”的,就是把白米用水洗过,在阳光下曝晒后收藏起来,留给日后有病的人煮粥吃。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冬至圆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圆”意味着 “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象征家庭和谐、吉祥。
潮汕有“冬节夜,长,甜丸未煮天唔光”的童谣。其实,每年到了冬至这一天,夜的时间最长,冬至过后,才逐渐变短。昔时潮汕城乡在冬至日还有以甜糯米丸拜“司令公”,备三牲祭祖和扫墓的习俗,冬至扫墓叫“过冬纸”。人去世未满三年,后代扫墓应在清明节“过春纸”,以后才“过冬纸”。冬至扫墓,因为冬天少雨,阳光充足,在山野举行祭祖较为方便,也借此郊游,起娱乐身心作用。
冬至节,大部分地区习惯吃饺子,传说冬至节吃了饺子不冻耳朵。山区传统是吃糕。晋南地区兴盛熬油菜根米汤喝。也有的地方是吃馄饨,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知识扩展】北方冬至习俗
北方人吃馄饨和饺子
在北京,有句谚语叫“冬至馄饨夏至面”。对于有着“好吃不如饺子”习俗的其他北方人来说,也普遍有冬至吃饺子和馄饨的风俗。
在超市销售冷冻制品专区可以看到,冷柜里摆满了状元、哈好妹、湾仔码头等各种品牌的速冻饺子和馄饨。不同地方的人们对馄饨的称呼还不一样,比如广东人把馄饨称为云吞,湖北人则称之为包面,江西人称其清汤,四川人称抄手。河南人在冬至这天,要吃“捏冻耳朵”。原来,吃“捏冻耳朵”是河南人冬至吃饺子的俗称,据说是吃了饺子后,可以让人们在寒冷的冬天里,不会被冻掉耳朵。
江南一带吃汤圆
古诗有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在江南的超市里,思念、海霸王等各种品牌的大大小小的速冻汤圆被摆在了显眼位置,每个品牌的厂家促销员都摆上一个电磁炉,将煮好的汤圆送给消费者品尝,以此吸引大家购买。
据了解,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之一。广东潮汕人把冬至称为冬节。冬至的时候,他们也有吃汤圆的习俗,而且有“吃过冬节圆,就算大一年(岁)”的说法,意思是说,吃了冬至的汤圆,便又长了一岁。冬至吃汤圆的习俗在江南一带尤为盛行。江南百姓在冬至前,常用糯米粉做成面团,包上精肉、苹果、豆沙、萝卜丝等馅料,制成汤圆。对于江南人来说,“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因为“圆”有“团圆”、“圆满”之意,所以,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以此寄寓对来年合家团圆的祈福。此外,江南水乡还有在冬至全家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
广东人吃冬至肉
对广东人来说,冬至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甚至比春节还重要得多,所以,广东人有句话叫“冬至大过年”。
据介绍,冬至这天,大多数广东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风俗。其中,烧腊就是广东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余,准备一桌大鱼大肉、腊肉腊肠,谈笑风生地吃一顿,以祈求来年能鸿运当头,大吉大利。有些广东人还有在冬至这天向亲朋好友送腊肉的习俗。为此,各家超市精心设置了红红火火的腊味坊,里面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腊肉、腊肠、腊鸭、火腿、咸肉、熏肉等,不仅有散装的,还有袋装的,让市民各取所需。为了吸引市民购买,有的超市还派出工作人员,在超市外面摆起腊味品摊档,向过路的市民销售腊肉制品。
泉州人“冬节不回家无祖”
泉州俗有“冬节不回家无祖”之说,故出门在外者,都会尽可能回家过节谒祖。冬节早晨,要煮甜丸汤敬奉祖先,然后合家以甜丸汤为早餐。有的人家还于餐后留下几粒米丸,粘于门上,称“敬门神”。泉州人吃丸,称元宵丸为“头丸(圆)”,冬节为“尾丸(圆)”,这样头尾都圆,是意味着全家人整年从头到尾一切圆满。但清嘉庆《惠安县志. 风俗志》对冬节吃丸是这样解释的:“十一月,冬至,阳气始萌,食米丸,乃粘丸于门。凡阳尚圆,阴尚方,五月阳始生,黍先谷而熟,而为角黍,以象阴,角,方也。冬至阳始生,则为米丸,以象阳,丸、圆也;各以其类象之。夏至不以为节,抑阴也。”中午祭敬祖先,供品用荤素五味,入夜,又举行家祭如除夕,供品中必有嫩饼菜。泉俗过年,一年中只有冬节、除夕和清明节要备办嫩饼菜,据说都寓有“包金包银”之意,旨在祈望家庭兴旺发达。旧时如属大宗望族者,还于是日开宗庙词堂大门,举行祭祖仪式,与清明节的那次祭祖,合称春冬二祭。祭仪十分严格,参加者虔敬至诚。
在惠安,冬节除祭祖外,还有一些清明节同样的习俗,如可于是日前后十大内上山扫墓献钱,修坟迁地也百无忌讳。
宁夏银川冬至这一天“头脑”也能吃!
银川有个习俗,冬至这一天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银川老百姓冬至这一天给羊肉粉汤叫了个古怪的名字―――“头脑”。
五更天当家的早早地忙活起来,把松山上的紫蘑菇洗净、熬汤,熬好后将蘑菇捞出;羊肉丁下锅烹炒,水汽炒干后放姜、葱、蒜、辣椒面翻炒,入味后将切好的蘑菇加在肉丁上再炒一下,然后用醋一腌(清除野蘑菇的毒味),再放入调和面、精盐、酱油;肉烂以后放木耳、金针(黄花菜)略炒,将清好的蘑菇汤加入,汤滚开后放进切好的粉块、泡好的粉条,再加入韭黄、蒜苗、香菜,这样就做好一锅羊肉粉汤了。这锅汤红有辣椒,黄有黄花菜,绿有蒜苗、香菜,白有粉块、粉条,黑有蘑菇、木耳,红黄绿白黑五色俱全,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
冬至,老百姓叫鬼节,粉汤饺子做好后先盛一碗供起来,还要给近邻端上一碗。早上吃不下饺子,就买吊炉三尖饼子、茴香饼子泡着粉汤吃。羊肉粉汤黄萝卜馅饺子,对银川人来说是司空见惯的饭食,外地人一吃却赞不绝口。在外地很少见这样香辣可口的饺子,这也算是银川的一种特色风味小吃吧。
上海:家家户户做汤圆
5.苏州冬至的习俗 篇五
冬至习俗吃冬酿酒
冬至吃冬酿酒,此酒只在每年冬至前酿造一次,味道甜淡,清香扑鼻。斟酒入杯,酒香渐渐泛起、然后扩散,最后满室皆是暖暖的甜甜的香气,让人不饮先醉。不过冬酿酒度很淡的,老少妇孺均能喝上两杯。旧时的苏州冬酿酒是一种米酒,与桂花一同酿制而成,口味甘甜,色泽金黄,隐隐地有桂花的幽香,十分爽口怡人。
冬至习俗吃羊肉
苏州人从冬至这天起也开始启动大进补,也形成了秋后食羊肉的最高峰。羊肉店的羊肉生意更是一下子兴旺了不少。冬至里羊肉馆一天可卖出八只羊,对食者而言,无论是烧、焖、炖、煮,都是既享口福又补身体,实是一举两得的美事。
冬至习俗吃冬至团
苏州人冬至夜吃“冬至团”。冬至团又称“稻窠团”,用糯米粉加馅料做成,馅料有肉糜、菜果、豆沙、萝卜丝等,做成后用于祭祀、食用或赠送亲友。冬至团又称为“稻窠团”,在冬至日前一夜,磨粉为团,以肉糜、菜果、豆沙、萝卜丝为馅,祭祀并互相赠送。现在仍有吃冬至团子的习俗。
冬至习俗吃馄饨
老苏州人吃的却是馄饨,从饮食文化的角度分析,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古人有“天圆地方”之说,觉得方方的馄饨皮代表地,中间包的.馅就是天,包在一起是“天地不分、天地相融”的“混沌世界”,苏州人冬至夜吃“馄饨”,寓意吃掉“混沌世界”,让世界变得神清气爽、更加美好。
虽然后来历法变更,冬至不再是新年的开始了,但这冬至“过年”的习俗传承了下来。下面小编为您介绍苏州冬至习俗。
拜冬
苏州在宋朝时就形成了过冬至夜的习俗,那时候,家家都要祭拜祖先,小辈还要穿上新衣到长辈处拜谒,称“贺节”“贺冬”或“拜冬”,一切礼仪都和过大年一样,也就有了“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冬至祭祀、拜冬的习俗已经淡出了苏州人的生活,但一顿丰富的冬至夜饭是必不可少的。
吃冬至夜饭
在苏州传统民俗中,冬至夜媳妇必须回婆家吃冬至夜饭,家家挂祖先像,祭拜祖先,小辈还要到长辈处拜谒,称贺节、拜冬,一切礼仪都和过年一样,所以称“冬至大如年”。
“团圆饭”无论是冷盆热炒还是鸡鸭鱼肉,都要换上雅名,其中蛋饺叫“元宝”,肉圆叫“团圆”,粉条叫“金链条”,黄豆芽叫“如意菜”,鱼叫“吃有余”等等,每个菜都渗透着喜气。
吃酱方
到了冬至时就得吃酱方。所谓“方”,方肉,大肉也,无方不成肉。这酱方好不好,关键在于方不方,然后就是酥烂程度。主料是五花肉,采用腌、煮、焖、蒸等烹饪方法而成。这酱方肥肉爽滑不腻,瘦肉香而滋润,肉皮入口即化,吞下去满口余香。
冬至吃什么好
冬至吃什么养生好,俗语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至进补在我国历史悠久。古人认为,冬季是“生机潜伏、阳气内藏”的季节,是保养、积蓄能量的最佳时机,应讲究“养藏之道”,适时进补,更好地发挥食材、药材的作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那么冬至进补吃什么好呢?冬至的食物很多,小编为您提供几个菜谱。
羊肉炖萝卜
[配料]白萝卜500克,羊肉250克,姜、料酒、食盐适量。
[做法]白萝卜、羊肉洗净切块备用,锅内放入适量清水将羊肉入锅,开锅后5、6分钟捞出羊肉,水倒掉,重新换水烧开后放入羊肉、姜、料酒、盐,炖至六成熟,将白萝卜入锅至熟。
[功效]益气补虚,温中暖下。对腰膝酸软,困倦乏力,脾胃虚寒者更为适宜。
炒双菇
[配料]水发香菇、鲜蘑菇等量,植物油、酱油、白糖、水淀粉、味精、盐、黄酒、姜末、鲜汤、麻油适量。
[做法]香菇、鲜蘑洗净切片,炒锅烧热入油,下双菇煸炒后,放姜、酱油、糖、黄酒继续煸炒,使之入味,加入鲜汤烧滚后,放味精、盐,用水淀粉勾芡,淋上麻油,装盘即可。
[功效]补益肠胃,化痰散寒。
天麻炖乌鸡
原料:乌鸡1只(约750g),天麻25g,川芎、白茯苓各10g,姜片5g,料酒10g,精盐适量,香菜段少许。
做法:乌鸡放入冷水中,烧开,焯去血沫;中药洗净,放入鸡腹中,用线缝好口。把乌鸡放人砂锅内,加入姜片、料酒和适量水,烧开后用小火炖约1小时,放精盐再炖约20分钟至材料熟烂,撒上香菜段即可。
功效:乌鸡舒经活血、调节内分泌等功效,对老年女性大有益处。天麻、川芎、茯苓对神经衰弱的头昏、头痛、失眠等,均有辅助治疗之效,既能平肝熄风止痛,又能滋养镇静安神,与乌鸡等配合,补虚作用颇为明显。
牛膝蹄筋
原料:牛膝10g,猪蹄筋10%,鸡肉50%,火腿50g,蘑菇25g,胡椒5g,味精5g,绍酒30g,生姜10g,葱10g,食盐5g,清汤适量。
做法:将牛膝洗净浸润后,切成斜口片;蹄筋放在蒸盆中,加入清水适量,上笼蒸约4小时,待蹄筋酥软时取出,再用冷水浸漂2小时,剥去外层筋膜,洗净;火腿洗净后,切成丝;蘑菇水发后,切成丝;生姜、葱洗净后,切成姜片、葱段;将发胀后的蹄筋切成节,鸡肉剁成2cm的方块。将蹄筋、鸡肉放入蒸碗内,把牛膝片摆在鸡肉的面上,火腿丝和蘑菇丝调合匀后,撒在周围;姜片、葱段放人蒸碗中,再加胡椒粉、味精、绍酒、食盐、清汤,调好汤味,灌人蒸碗中,上笼蒸约3小时,待蹄筋熟烂后,立即出笼,拣去姜片、葱节,调味后即成。
功效: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
山药鱼片
原料:鱼肉片400-600g,山药20-30g,青萝卜200g,葱丝、姜丝、胡椒粉、精盐、味精各适量。
做法:山药去皮洗净压成细末;鱼肉片放人碗中加适量淀粉、精盐,打入1-2个鸡蛋,拌匀后腌约20分钟,投入热油中炸熟;锅中留少许油,烧热后加入葱丝、姜丝,拌炒片刻,加适量水,烧开后加入山药末、炸熟的鱼片、青萝卜丝、精盐,用小火炖约20分钟,加胡椒粉和味精调味即成。
6.福州冬至习俗 篇六
福州市烹饪行业协会会长、聚春园集团董事长郭仁宪介绍,一年的最后一个节气是冬至,它是全年黑夜最长的一天。北方地区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南方人则要吃冬至米团。福州称冬至为 “冬节”、“团圆节”,在冬至前夜全家围坐搓米时,寓意团圆。搓好之后,冬至早上煮熟,外裹黄豆粉加糖食用,象征好运。出嫁的女儿会在冬至当日送米时回娘家,以表孝心。米时不是糍粑,区别在制作流程。“米时”是将生糯米用磨盘磨成米浆,而糍粑是用熟糯米放到石臼里捣成糊状。
小编网络上找到关于福州冬至的习俗有:
1.冬至节前一晚,全家要围坐搓“米时”,还要唱民谣。因此冬至节也成了团圆节。
2.搓“米时”时,桌上要放福橘,象征吉祥如意;还要摆上一对胖乎乎的小泥人,寓意“回进宝”。
3.冬至节当天,出嫁的女儿要赶紧做好热腾腾的“米时”送给父母,略表孝心。
相关新闻:
冬至搓米时轶事
冬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福州人俗称“冬节”。宋梁克家《三山志》载:“冬至,福州人重此节。”有“来年”之谓,民间有“冬节如大年”之说,只不过没有大年那么隆重、热闹而已。
冬至福州有搓米时的习俗。“米时”是“糍”字福州话的读音,因俗而成的福州俗字,字典找不到。昔时福州人在冬至的前夜,合家聚在一起,在祖先神龛前陈列三盘簪花寿面,香炉焚香,烛台点烛。花瓶插“水党菊”与金橘。在厅堂中央另摆一张圆桌,桌上放置一竹箩,箩中放红橘数粒、红筷子一副、四季花一对,还要摆上一对体胖腰圆的泥人仔(俗称火儿姆),寓意团圆、“时来运转”和“肥姆早发”。接着搓米时,“米时”是糯米配黄尖米磨成的米浆,压至干后而成的浆剂,亦叫粉团。全家坐在桌子周围动手将浆剂搓成像汤圆似的实心丸子。边搓米时边唱童谣,歌词虽似戏谑,但多寓有添丁、发家的含义。如“搓米时之搓搓,依奶疼依哥。依哥有依嫂,依�d单身哥。依嫂带孕喜,爸奶都欢喜。孩儿丢落脚桶下,依哥马上做郎爸。”“搓米时之搓搓,年年节节高。大人增福寿,妮囝岁数多。红红水党(涨)菊(急),排排兄弟哥。”米时搓完后,放入锅中煮熟,然后用竹笊篱捞起沥干,蘸上用黄豆或芝麻炒熟磨成粉加上红糖调匀成的米时粉后,倒入竹箩。当晚搓好的米时,不能都吃掉,要留着第二天冬至节正日当早餐。
笊篱是捞取热锅之物的竹制炊具,是居家常备的厨房用具。它是用麻竹或篓竹破成细篾编成小巧玲珑的圆形竹篱,加上竹柄。它是冬至家庭主妇用来捞熟米时的好器具,深受家庭主妇的青睐。因此,由笊篱引出了一则小叔对嫂子非分之想的“笊篱叔”轶事。
从前,福州南港有个年轻的单身哥,见嫂子长得俊,常对她动手动脚,被嫂子训斥后,仍恶习难改。某年冬至早晨,嫂子很早起床在灶前搓米时,单身哥在灶下烧火,一边吹火筒一边悲凉地唱:“搓米时之搓搓,依奶疼依哥。依哥有依嫂,依�d单身哥。”唱罢眼睛直勾勾地盯着依嫂的身材。原来,这单身哥父母早丧,孩提时,嫂嫂对他疼爱有加,夜间让他和亲生儿子睡在一起。在他十岁时,哥哥病故,是嫂子一手将他拉扯长大的。昔时“长兄为父,嫂为母”。聪明的依嫂听音知意。依叔今天唱此歌在埋怨她,不给他娶亲,她便眼睛一亮,答唱回他:“叔你单身乃有因,嫂有为你讲婚姻,是你嫌三又弃四,一心只想依嫂身。”一针见血地道出他单身的原因。
单身哥听了依嫂的尾句唱词,以为依嫂同意他动手动脚,就走到依嫂跟前伸手对她非礼,气得依嫂抓起笊篱从锅边捞起半熟的米时往他头上倒。狼狈的单身哥既吃不到米时又受依嫂一番奚落。从此,“笊篱叔”的轶事在街坊邻里传开了,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话料。这就是福州南港版的“笊篱叔”轶事。
看看福建其他地区冬至都吃些啥?
活动首先进行的是冬至祭拜“八闽人祖”闽王王审知的仪式。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有冬至祭祀天地先贤的习俗,福建汉服天下的会员们按古籍记载的三献祭礼,向闽王王审知虔以敬拜。
祭祀仪式后,现场进行了传统射艺体验活动。古时兵民结合,常常在冬季农闲时节,组织百姓习武校射,弘扬尚武精神。身着汉服的会员们手持弓箭,英姿飒爽,展示了传统文化中勇武与儒雅并存的一面。
在福州的冬至习俗中,有特别的搓“米时”习俗,“米时”是一种糯米制成的冬至小吃,福州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童谣,民俗都与这冬至搓“米时”息息相关。搓“米时”时,需将糯米粉搓成丸子,在糖粉中来回滚动,寓意“时来运转”,祈福来年好运,故而成为福州冬至传统中重要活动。活动现场,福建汉服天下的会员们围坐一起,一边搓“米时”,一边互相交流着与“米时”相关的福州童谣和其他冬至习俗。
现场参与活动的福建汉服天下会员们表示,传统的节日,拥有更适合中国人生活方式的民俗习惯,无论是穿汉服,还是过传统节日,都已经融入福建汉服天下会员们的生活。今天举办举办冬至传统文化活动,就是希望这种更加高雅健康的生活方式,能让更多的民众所接受。
7.各地冬至的习俗 篇七
冬至习俗:北方吃饺子,南方煮汤圆,俗话说“冬至饺子夏至面”,冬至到了记得要吃饺子哦!有一句民谣是这么说的,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要说这冬至可是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至今已经有多年的历史了。中国吃网带你看看各地冬至都有什么习俗。
苏州人过冬至——吃馄饨忆西施
由于苏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吴国的都城,吴国始祖泰伯、仲雍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袭周代历法把冬至作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苏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遗俗,而每年冬至夜的“菜单”更是考究,延续着渊远的吴地风情,形成了与其他城市不一样的独特意义。
在古城苏州的大街小巷的超市内,冬酿酒堆得像座“小山”。一年只酿造一次的冬酿酒,桂花香郁、甘甜爽口。苏州自古有句俗话,冬至不喝冬酿酒是要冻一夜的。
“老苏州”们回到家,桌上摆好的“圆夜饭”不仅丰盛更是有“意思”,无论是冷盆热炒还是鱼肉牲禽,都换了雅名成了“吉祥菜”,“元宝”(蛋饺)、“团圆”(肉圆)、“鸡”(扑扑腾),“金链条”(粉条)、“如意菜”(黄豆芽)、“吃有余”(鱼)等,形色相似,处处渗透着姑苏传统节庆的喜气和寓意。
自古太湖地区盛产稻米,用糯米粉制成各种糕团更是当地颇具特色和最常见的点心。圆圆的冬至团更是席间的必备点心,据说在苏州,一月元宵,二月二撑腰糕,三月青团子,四月十四神仙糕,五月炒肉馅团子,六月二十四谢灶团,七月豇豆糕,八月糍团,九月初九重阳糕,十月萝卜团,十一月冬至团,十二月桂花猪油糖年糕,吃完十二道点心,新一年又来临。
据说,苏州人冬至还有吃馄饨的习俗。相传吴越春秋一宴上,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吴王没胃口,美女西施就进御厨房包出一种畚箕式点心献给吴王。吴王一口气吃了一大碗,连声问道:“此为何种点心,如此鲜美?”西施想:这昏君浑浑噩噩混沌不开,便随口应道:“混沌。”为了纪念西施的智慧和创造,苏州人便把它定为冬至节的应景美食。
“冬至进补,春天打虎”,是广泛流传于吴地的民间俗语。苏州人从冬至这天起也开始启动大进补,也形成了秋后食羊肉的最高峰。驰名中外的吴中藏书羊肉店的羊肉生意更是一下子兴旺了不少。一家小型藏书羊肉店的老板透露,冬至里他的羊肉店可卖出八只羊,对食者而言,无论是烧、焖、炖、煮,都是既享口福又补身体,实是一举两得的美事。
宁夏:冬至吃“头脑”
银川有个习俗,冬至这一天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银川老百姓冬至这一天给羊肉粉汤叫了个古怪的名字——“头脑”。
五更天当家的早早地忙活起来,把松山上的紫蘑菇洗净、熬汤,熬好后将蘑菇捞出;羊肉丁下锅烹炒,水汽炒干后放姜、葱、蒜、辣椒面翻炒,入味后将切好的蘑菇加在肉丁上再炒一下,然后用醋一腌(清除野蘑菇的毒味),再放入调和面、精盐、酱油;肉烂以后放木耳、金针(黄花菜)略炒,将清好的蘑菇汤加入,汤滚开后放进切好的粉块、泡好的粉条,再加入韭黄、蒜苗、香菜,这样就做好一锅羊肉粉汤了。这锅汤红有辣椒,黄有黄花菜,绿有蒜苗、香菜,白有粉块、粉条,黑有蘑菇、木耳,红黄绿白黑五色俱全,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
冬至,老百姓叫鬼节,粉汤饺子做好后先盛一碗供起来,还要给近邻端上一碗。早上吃不下饺子,就买吊炉三尖饼子、茴香饼子泡着粉汤吃。羊肉粉汤黄萝卜馅饺子,对银川人来说是司空见惯的饭食,外地人一吃却赞不绝口。在外地很少见这样香辣可口的饺子,这也算是银川的一种特色风味小吃吧。
福建:“冬至暝”搓丸
“冬至霜,月娘光;柏叶红,丸子捧,
资料
”这是冬至一首儿歌。
《八闽通志·兴化府风俗·冬至》载:“前期糯米为丸,是日早熟,而荐之于祖考。”这就是“冬至暝”“搓丸子”和冬至早以熟的“甜丸子”祭祖的民俗。
冬至前一夜,莆俗叫“冬至暝”。这天傍晚,家家厅堂上红烛通明,灯光如昼,寓意事业辉煌。桌上以红柑为“果岳”(即是把红柑堆叠成小山岳状,故名)。红柑的最顶层插上“三春”(即民间剪纸者用红纸剪成福禄寿的`纸花)一支,用红纸条封腰的箸子一副(十双)和生姜、板糖各一块,一家人洗手面,家长点烛上香,放了鞭炮,开始“搓丸”。所搓的“丸子”,是白色的,如当年有新婚的,则是搓红色丸子,以示家中添丁,家道会更红火。这时,女的穿上红衫,在灯光下分外耀目,孩子们笑口开颜,天真活泼。大家一齐围在大簸箕(俗叫“大笠弧”)的四周,孩子们坐在高高的凳子上,“跃跃欲试”。主妇把糯米碾成的粉(俗叫 “米祭”)加入开水揉捏成圆形长条,摘成一大粒一大粒圆坯,然后各人用手掌把它搓成一粒粒如桂元核大小的“丸子”,这就是“冬至暝搓丸”。其中最有兴趣的是:大人有的在捏元宝、聚宝盆;有的在捏小狗、小猪,取“运气好,狗仔衔元宝”及“做狗,做猪,做元宝”的俗谚,寓有“财源广进、六畜兴旺”的意思。孩子们对小狗、小猪最有兴趣,欢呼“阿公在做狗”、“阿爸也在做狗”、“妈妈、奶奶都在做猪!”惹得全家人哈哈大笑起来。有的搓只有豆粒大小的“喜鹊丸”(俗叫“客鸟丸”)。孩子们搓来搓去总是搓不完,有扁扁的,也有长长的,连他自己也觉得好笑起来。有的把米祭弄在眉毛上,鼻子上,真是可笑又可爱。如孩子把丸子落下地上,要叫孩子把他捡起来,吹去沾上的灰尘,不然的话,今后会长得丑。其意是在教育儿童从小就要爱惜粮食。“搓丸”毕,把“丸子”放在“大笠孤”之中,扣上盖子,摆在“灶公”灶前过夜。
冬至的夜最长,而孩子们爱吃“丸子汤”,睡不着,天未亮,就吵着妈妈要吃“丸子汤”,故有“爱吃丸子汤,盼啊天未光”的童谣。主妇把“丸子”倒进锅里,和生姜、板糖(姜、糖能祛寒开胃)加水一起煮成香、甜、粘、热的“甜丸子汤”。把它祭祖后,全家人分而食之。要把“丸子”粘在门框之上,以祀“门丞户尉”,保一家平安。还要把“(饲)喜鹊丸”丢在屋顶(一般是12粒,闰年为13粒,寓意全年月月平安),等喜鹊来争食时,噪声哗然,俗叫“报喜”,寓意五福临门。
冬至早,一家人带着“丸子”、水果、香烛、纸钱等上山祭扫祖墓。因为冬至节是一年中最后的一个扫墓节,所以扫墓的人家反比清明和重阳两节的为多,寓慎终追远之意。
潮汕冬至习俗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十一月十五日,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通纬·孝经援神契》载:“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十五日中。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据《辞海》载:“天文学上规定冬至为北半球冬季开始。”冬至,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同时也是潮汕地区民间一个大节日,有“小过年”之俗称。
潮汕各市县冬至之习俗基本相同,都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坟扫墓等习俗。
8.冬至的习俗与活动 篇八
古代纪念
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与死亡。
《后汉书礼仪》:“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还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
《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
唐宋时,以冬至和岁首并重。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但民间并不以冬至为节,不过有些应时应景的活动。
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民间还流行填九九消寒图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图通常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上有繁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每字九划,共八十一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划顺序填充一个笔划,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大功告成。填充每天的笔划所用颜色根据当天的天气决定,晴则为红;阴则为蓝;雨则为绿;风则为黄;落雪填白。
此外,还有采用图画版的九九消寒图,又称作“雅图”,是在白纸上绘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对应一九,一朵对应一天,每天根据天气实况用特定的颜色填充一朵梅花。元朝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中记载:“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徧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最雅致的九九消寒图是作九体对联。每联九字,每字九划,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如上联写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
然而,不管哪种九九消寒图,在消磨时日、娱乐身心的同时,也简单记录了气象变化。据说有经验的老人,还能根据九九消寒图,推测出这一年的雨水多寡和丰歉情况。
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杨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台湾民俗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 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现代民俗
很多地区在冬至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习俗,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如江浙、和我省闽南一带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9.苏州冬至有哪些习俗 篇九
1、冬酿酒
这一夜,鲭鱼蹄髈、冷盘热炒都有了,自然少不了来点酒助助兴。为了冬至夜,素性淡雅的苏州人专门发明了一种度数不高、老少皆宜的老酒,冬酿酒。苏州人对冬酿酒是有情结的。这夜的团圆饭不论是在饭店吃,还是在家中吃,冬酿酒必不可少,连小孩也可以享有特权喝酒了。
冬酿酒是一种米酒,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姑苏百姓在冬至夜畅饮冬酿酒的同时,还会配以卤牛肉、卤羊肉等各式各样的卤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是寄托了姑苏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祈愿。
2、吃“冬至团”
苏州人还有“冬至团”等说法,冬至团又称为“稻窠团”,在冬至日前一夜,磨粉为团,以肉糜、菜果、豆沙、萝卜丝为馅,祭祀并互相赠送。现在吴地农村仍有吃冬至团子的习俗。
在江南地区,汤圆是冬至的.必备食品。这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的汤圆又叫“冬至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汤圆又分“粉团”和“粉圆”两种,《清嘉录》曰:“有馅而大者为粉团,冬至夜祭先品也;无馅而小者为粉圆,冬至朝供神品也。”
3、吃酱方
苏州人一年四季要吃四块肉。春吃酱汁肉,夏吃荷叶粉蒸肉,秋吃扣肉,到了冬至时就得吃酱方。
所谓“方”,方肉,大肉也,无方不成肉。这酱方好不好,关键在于方不方,然后就是酥烂程度。主料是五花肉,采用腌、煮、焖、蒸等烹饪方法而成。这酱方肥肉爽滑不腻,瘦肉香而滋润,肉皮入口即化,吞下去满口余香。
4、卜晴
此外,苏州有“干净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干净年”的民谚,是指冬至前后逢雨雪,除夕天晴;若冬至晴,则除夕有雨雪、道路泥泞。
不过,民间天气谚语并不完全准确。根据资料记载,苏州近里,这句民谚的“命中率”仅为50%。
5、拜冬
苏州在宋朝时就形成了过冬至夜的习俗,那时候,家家都要祭拜祖先,小辈还要穿上新衣到长辈处拜谒,称“贺节”“贺冬”或“拜冬”,一切礼仪都和过大年一样,也就有了“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冬至祭祀、拜冬的习俗已经淡出了苏州人的生活,但一顿丰富的冬至夜饭是必不可少的。
6、吃冬至夜饭
在苏州传统民俗中,冬至夜媳妇必须回婆家吃冬至夜饭,家家挂祖先像,祭拜祖先,小辈还要到长辈处拜谒,称贺节、拜冬,一切礼仪都和过年一样,所以称“冬至大如年”。
“团圆饭”无论是冷盆热炒还是鸡鸭鱼肉,都要换上雅名,其中蛋饺叫“元宝”,肉圆叫“团圆”,粉条叫“金链条”,黄豆芽叫“如意菜”,鱼叫“吃有余”等等,每个菜都渗透着喜气。
7、吃馄饨
冬至夜苏州人的主食也很有讲究,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古人有天圆地方之说,方方的馄饨皮代表地,中间包的馅就是天,包在一起是“天地不分、天地相融”的“混沌世界”,冬至节人们吃“馄饨”,寓意吃掉“混沌世界”,还一个清平世界。
10.冬至的饮食习俗 篇十
冬至习俗吃冬酿酒
冬至吃冬酿酒,此酒只在每年冬至前酿造一次,味道甜淡,清香扑鼻。斟酒入杯,酒香渐渐泛起、然后扩散,后满室皆是暖暖的甜甜的香气,让人不饮先醉。不过冬酿酒度很淡的,老少妇孺均能喝上两杯。旧时的苏州冬酿酒是一种米酒,与桂花一同酿制而成,口味甘甜,色泽金黄,隐隐地有桂花的幽香,十分爽口怡人。
冬至习俗吃羊肉
苏州人从冬至这天起也开始启动大进补,也形成了秋后食羊肉的高峰。羊肉店的羊肉生意更是一下子兴旺了不少。冬至里羊肉馆一天可卖出八只羊,对食者而言,无论是烧、焖、炖、煮,都是既享口福又补身体,实是一举两得的美事。
冬至习俗吃冬至团
苏州人冬至夜吃“冬至团”。冬至团又称“稻窠团”,用糯米粉加馅料做成,馅料有肉糜、菜果、豆沙、萝卜丝等,做成后用于祭祀、食用或赠送亲友。冬至团又称为“稻窠团”,在冬至日前一夜,磨粉为团,以肉糜、菜果、豆沙、萝卜丝为馅,祭祀并互相赠送。现在仍有吃冬至团子的习俗。
冬至习俗吃馄饨
老苏州人吃的却是馄饨,从饮食文化的角度分析,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古人有“天圆地方”之说,觉得方方的馄饨皮代表地,中间包的馅就是天,包在一起是“天地不分、天地相融”的“混沌世界”,苏州人冬至夜吃“馄饨”,寓意吃掉“混沌世界”,让世界变得神清气爽、更加美好。
虽然后来历法变更,冬至不再是新年的开始了,但这冬至“过年”的习俗传承了下来。下面小编为您介绍苏州冬至习俗。
拜冬
苏州在宋朝时就形成了过冬至夜的习俗,那时候,家家都要祭拜祖先,小辈还要穿上新衣到长辈处拜谒,称“贺节”“贺冬”或“拜冬”,一切礼仪都和过大年一样,也就有了“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冬至祭祀、拜冬的习俗已经淡出了苏州人的生活,但一顿丰富的冬至夜饭是必不可少的。
吃冬至夜饭
在苏州传统民俗中,冬至夜媳妇必须回婆家吃冬至夜饭,家家挂祖先像,祭拜祖先,小辈还要到长辈处拜谒,称贺节、拜冬,一切礼仪都和过年一样,所以称“冬至大如年”。
“团圆饭”无论是冷盆热炒还是鸡鸭鱼肉,都要换上雅名,其中蛋饺叫“元宝”,肉圆叫“团圆”,粉条叫“金链条”,黄豆芽叫“如意菜”,鱼叫“吃有余”等等,每个菜都渗透着喜气。
吃酱方
到了冬至时就得吃酱方。所谓“方”,方肉,大肉也,无方不成肉。这酱方好不好,关键在于方不方,然后就是酥烂程度。主料是五花肉,采用腌、煮、焖、蒸等烹饪方法而成。这酱方肥肉爽滑不腻,瘦肉香而滋润,肉皮入口即化,吞下去满口余香。
冬至的习俗之冬至为什么吃饺子
冬至是严冬季节,人们以食取暖,以食治病,经过数千年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节令美食传统,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狗肉羊肉等都作为冬至节令食品。而伴随着冬至食俗,还有很多汉族民间传说。
较为普遍的有冬至吃馄饨的风俗,此俗由来已久。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祈求平息战乱,安享太平。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所以后来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在南宋时,临安人也在冬至吃馄饨,也包含着对异族的憎恨和对太平的向往。
河南人在冬至有吃饺子的风俗,称为吃“捏冻耳朵”。这也有传说: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原为医官,告老还乡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他看见南阳的乡亲受冻饿之苦,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于是他就叫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捏成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驱寒矫耳汤”施舍给乡亲吃。乡亲们服食后,冻烂的耳朵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这种“捏冻耳朵”吃,说是冬至吃了饺子不冻人。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而且混身发热,头上冒汗,于是称赞冬至吃狗肉真好。狗肉性热,冬天吃了确能暖身壮阳。从此在汉族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中医认为狗肉羊肉都有壮阳补体的功效,在冬至至大寒的节令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补益身体,以求来年精神抖擞身强体壮。
11.天台冬至习俗 篇十一
冬至圆
天台的冬至圆有两种,一种是咸的一种是甜的;一种是蒸的一种是煮的;一种是料加外一种是料加内。其实做冬至圆并不难。
咸的做法
像包包子那样,不过是用糯米粉做外套,然后里面加一些馅料,外边一般不粘“炒粉”。馅一般用猪肉、香干、时鲜蔬菜等做成,包好后蒸熟即可食用。
甜的做法
先把糯米粉用温开水和好后,搓成一个个像乒乓球大小的球形圆团子,放到水里煮,当团子在滚水里浮起来时就表示熟了,捞起来放到“炒粉”里滚一下即成。这种“炒粉”是用炒熟的黄豆磨成细粉加入红糖,有的还会加入少量炒熟的芝麻粉拌匀而成。
饺饼筒
天台人吃冬至圆的时候还有一个黄金搭档:饺饼筒。冬至圆软糯香滑,饺饼筒外酥里嫩。冬至日这天,它们也会作为两大主食登上天台人的祭祖桌。
饺饼筒做法
饺饼筒的馅多至十几种,一般用肉片、菜丝、芋丝、豆腐、豆面、青菜等。最讲究的.用肉丸糕、鸡蛋糕、猪肝、肉片和杂拌五种馅料,裹以雪白的麦皮,称“五虎擒羊”。杂拌往往用上冬笋、金针、黑木耳、香菇等食材。现在家常简单做法是随意炒几盘菜,可丰可简。最后放平底锅煎一下,通体金黄。
祭祖
在民间,有于冬至日祭祖的习俗,天台俗称“请老太公”。家家户户烧“九大碗”或“五大碗”供品来“请老太公”,这是我国古代最为隆重的待客之道,以此礼来祭祖,可见级别之高。祭祖时把“九大碗”摆放在堂前的桌上,放上筷子,倒上老酒,再点上三支清香、两支蜡烛,朝门口祭拜,说请老太公来吃冬至点心。
冬至的由来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23日。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古人认为,冬至是阴阳转枢的日子,这一天之后,阴气渐消,阳气渐长。冬至,皇帝到天坛祭天,第二天就在太和殿里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
【陕西冬至习俗】推荐阅读:
冬至节气的传统习俗2009-18
佳县人的冬至习俗11-28
小年冬至作文06-20
冬至问候祝词07-14
冬至经典祝福08-30
今年冬至10-10
冬至的常识10-25
陕西晚思,陕西晚思罗隐,陕西晚思的意思,陕西晚思赏析09-19
有关冬至时节作文06-14
冬至日心情说说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