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公共体育课选项的现状及分析论文

2024-07-08

江南大学公共体育课选项的现状及分析论文(精选14篇)

1.江南大学公共体育课选项的现状及分析论文 篇一

农业院校公共体育武术选项课简化太极拳教学改革探索研究

云南农业大学体育学院

金1 杜 彬2 段义龙1(1.云南农业大学 体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2.云南农业大学 学生处,云南,昆明 650201)

【摘要】太极拳是目前农业院校公共体育武术选项课的主要传统课程之一,深受师生的喜爱,但是太极拳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影响和制约了太极拳运动在农业院校的开展、推广和传承。笔者从农业院校太极拳教学现状和存在的实际问题入手,就如何进行太极拳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一些积极有效的思考和对策。

【关键词】 农业院校 公共体育 简化太极拳 教学改革

太极拳,又称“哲拳”,是中华武术优秀的拳种之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是国家体委1956年2月组织有关太极拳专家在传统太极拳的基础上选取二十四式编成的。迄今,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在国内推广50多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已经被各高校设为体育教学内容中的必不可少的部分。与此同时,必须看到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干扰,太极拳在高校的公共体育教学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没有很好地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甚至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太极拳运动在高校的普及推广。因此,对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简化太极拳教学改革探索研究刻不容缓。

一、农业院校公共体育武术选项课开设太极拳项目的现实意义

2004年4月,中宣部、教育部共同提出“体育课要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同年7月教育部正式颁布《武术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至此,武术教学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太极拳运动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而且是终身体育的最佳运动项目之一。二十四势太极拳不仅是合乎生理和体育原理的健身运动,而且具有提高自身免疫力、预防疾病功能,对于一些疾病也有治疗或后期康复的有效手段。太极拳具有的体育性、健身性、预防性、医疗性、康复性、修身养生性等功效,以及对场地、器材要求较低的优势,在高校内容易广泛开展。

选用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作为农业院校体育课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不仅是对中华民 作者简介: suo金(1972—),男,云南大理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及运动训练。邮箱:jgsuojin@126.com.联系电话:*** 注:作者为少数民族,姓氏不多见,读“suo”,上下结构,上此下夕,需造字。敬请编委留意。族武术的继承,也是符合当今“全民健身、终身体育”的学校体育教育方针。在农业院校开展推广太极拳意义重大而深远。不仅能促进大学生增强体质,调节心理健康,还能使大学生通过太极拳的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自身修养,全面适应社会的发展。对于大学生来讲,太极拳可以作为一种手段来健身,可以作为一种情趣来娱乐,可以作为一种功夫来防身,还可以作为一种文化来交流。因此,将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纳入农业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对适应素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农业院校太极拳教学应在其形式与内容上与时俱进,使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太极拳能更好地为当代大学生所传承与发扬光大。

二、农业院校公共体育武术选项课太极拳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长期以来,为适应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农业院校对公共体育武术教学进行了改革与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据统计,近年来农业院校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公共体育课选择太极拳项目。以云南农业大学2012级、2013级为例,在学校公共体育课开设的8个常规大项中,选择太极拳的学生人数高居选课人数的第二位,且选课人数逐年递增。充分表明了随着太极拳的普及和推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喜欢太极拳。但面对公共体育课大学生日益多元化的需求,必须清醒地看到太极拳教学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亟需改革创新。主要体现为:

第一,指导思想不明,学生对太极拳认识不够,学习兴趣不高。太极拳的真正内涵在高校中没有得到普及推广,其锻炼价值没有得到很好体现。学习中部分学生望名生义,感觉“简化”就是“简单”,认为太极拳就是花架子,慢慢悠悠是老年人的运动,而且动作“缓慢无力”不实用。存在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学习太极拳偏重于考核的结果,学习动机是得到一个好的成绩。考完试后绝大多数学生很难做到坚持太极拳锻炼,因太极拳套路对记忆性要求比较高,长期不反复复习就会忘记,导致最终停练或不再练太极拳。

第二,教学目标不清,缺乏时代性、前瞻性,缺乏体育课的魅力。教学中, 存在着重视技术而忽视理论教学的现象,授课教师只注重套路及拳架外型的练习,而忽略了太极拳的技击内涵,也缺少武德教育。导致很多学生学到的只是简单的肢体动作,甚至成为“大众舞蹈”,而不知道太极拳的基本知识,不懂得太极拳的独有魅力,甚至不明白什么是太极拳。

第三,专业师资队伍紧缺,教学形式呆板、方法单一,过程枯燥。高校的持续扩招,学生逐年增长,导致农业院校太极拳项目的教师紧缺。出现了太极拳教师越来越多的是非“科班”出身,或是“万金油”式的教师担任武术教师的现象。武术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太极拳学习,自身太极拳知识相对贫乏,对太极拳教学的认识也参差不齐,导致教学中组织形式单一,缺乏多样性,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第四,太极拳的成绩评价内容单

一、方法单调,甚至存在考试的随意性和不合理性。目前农业院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的教学考核还是过分倚重对学生运动技能的绝对性评价,人为分出优劣等级,而忽视对学生的体育认知、社会性、体育态度、体育情感和体育习惯以及身心健康等综合素质的考查。教学考核评价标准不统一,出现同一学校的不同体育教师教授同样的太极拳课,但考核评价标准却是千差万别,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太极拳整体动作的全面、准确的掌握,也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太极拳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农业院校公共体育武术选项课太极拳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当前农业院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教学存在的问题,亟须我们做出相应的改革实践与创新。对此,我们提出“四个改革创新”的教学改革实践对策。

第一,太极拳教学思想理念的改革创新。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掌握科学体育锻炼的方法和习惯。要从全面健身、终身受益出发,突出太极拳的健身价值,使大学生掌握太极拳的基本理论知识、技术和技能。要重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改变传统的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中心的旧体育教学体系,逐渐向“快乐体育”、“终身体育”、“主动体育”的教育方向发展。

第二,太极拳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创新。因时、因地制宜地改变教学法,创造生动活泼的双向教学,应尊重学生的创造欲望,不必过分强调整齐划一,行动一致。在科学合理的前提下,允许学生创造性地理解、练习动作,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抒发不同感受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方式上,相信并尊重学生的自主与自律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集体智慧。改变集中而整齐划一的形式,实行符合大学生身心与个性发展要求的灵活多变的“分组教学”、“结对教学”、“竞争领武者”、“华山论剑”等,由此营造出一种愉悦、宽松、奋进的学习氛围,达到学生能够自我锻炼、终身自觉进行健身的目的。

第三,太极拳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创新。在对太极拳技术进行评价的同时,应把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课外锻炼等纳入评价内容,并成为教学效果的考核评价内容。在考核中,我们改变以往一次考试定成绩的做法,突出教学过程的评价作用。采取多种考核和多次考试相结合,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求知欲望和培养顽强拼搏精神。一是实行“段考”。把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分为四段教学考核,每完成一段后进行一次段考,评定“A、B、C、D”等段位,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差距;二是“华山论剑”。“段考”后,将安排时间把同段位的学生集中进行“PK”。较为突出的同学封为“领武者”,站在队伍前排领武。通过同段位竞争,表现好的可以脱颖而出“逆袭”为上段位;三是期末考试实行“随机抽签考 试”。每位同学考前抽签排定顺序和抽取某一段的内容进行考核。随机抽取内容考试,加大了考试难度,并节约了考试时间。为了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公开,成立由教师挂帅,“领武者”参与的考评组,全面参与学生的成绩考核评定工作。四是“踢馆”考试。在期末成绩最终评定前,少数个别同学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经过短暂苦练后,感觉到水平突飞猛进,可以参加“踢馆”考试。踢馆考试要求更高,考评组看不到踢馆者的进步,可以随时终止考试,维持原成绩。四种考核方法相结合让学生在考中学,学中考,对弥补教学的枯燥和考核的单一,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练习热情大有益处。

第四,太极拳巩固提高推广的改革创新。太极拳在公共体育武术选项课中普及后,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使其得到巩固提高与推广。一是不断提高太极拳教师的太极功夫,邀请一些著名的太极拳家和传统内家拳的大师,加强对教师的太极拳传统拳理拳法的指导,提高太极拳师资的质量。二是加强科研工作,积极探索出严谨、科学的太极拳修炼体系,使太极拳学习者早上手,早出效果,为太极拳的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强化学生的课外辅导练习,通过组建太极拳社团、开展太极理论讲座、举办太极拳提高班等形式,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有系统的练习学习,以点带面,逐步扩大太极拳的影响力。四是营造太极拳推广的良好氛围,通过组织班级太极拳教学对抗赛、组织全校性太极拳比赛、参与大型活动太极拳的表演等促进太极拳拳理拳法的普及和推广。

总之,太极拳要练好、教好实非易事,需要深入研究其内涵、技法,才能不断提高。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文化传承的基地,在太极拳教学中,要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总结研究太极功法,不断调整和归纳各种功法,使太极拳教学更趋于科学化和实用化,为太极拳在高校的传承与推广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罗陵.山西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武术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的研究[J].搏击.2010,(6).[2]李秀.当前中国太极拳的现状及发展思路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1,(10).[3]柯伟.提升普通高校太极拳教学水平的对策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2,(11).[4]凌丽平.太极拳在普通高校传播影响因素研究[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6).4

2.江南大学公共体育课选项的现状及分析论文 篇二

关键词:粤西高校,体育选项课,现状

高校实行体育课选项课现在已经成为高校体育课教学的主要模式,这种选项课方式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高校教育者对选项课不断地总结和探讨,他已经成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最显著成果之一,其主要特点是把学生放在主体之位,充分考虑学生的体育兴趣、体育能力以及上课方式等因素,从而为高校体育课教学的改革带来了勃勃生机[1]。全国高校经过十几年的体育选项课的探索与实践表明,实行“体育选项课”教学已成为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模式。粤西高校的公共体育课实行“选项课”教学始于2 0 0 0年前后,通过研究公共体育课改革现状,探寻其成功经验以及所存在的问题,将有利于保证将来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和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1 研究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粤西五所高校随机抽取2 0 1 0级和2011级共400学生作为调查样本。

2 研究方法

2.1 问卷调查法

在2010级和2011级大学生中随机发放问卷400份,其中2010级、2011级各200份,男生200份、女生200份,第一次发放300份,回收28 4份,有效问卷274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9 6%,9 6.9%,第二次发放问卷10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9 8%。

2.2 文献资料法

搜集查阅了与本研究相关的大量论文。

2.3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问卷中获得的数据进行了常规统计处理。

3 体育选项课的意义

3.1 提高学习积极性

体育选项课的实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能力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这样,让他们的学习态度发生了质的变化,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能够自觉地、主动地去学习、锻炼、提高,由过去的“灌输式”逐步转变为“索取式”。

3.2 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和意愿自主选择运动项目上体育课,这就为学生在思念上和行动上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空间领域,他们可以在自己喜欢的项目中尽情地运动、游戏和竞赛,他们的身体直接参与活动,他们的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紧密配合,他们的个性也在其中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发展。同时,通过实践,学生从自己喜欢的体育选项课的学习行动中获得了身心的满足,在情感上对参加体育运动产生了新的更为积极的愿望。

3.3 有利于与终身体育紧密衔接

高校可以说是一个人一生中能够接受身体教育的最后时期,这一时期的体育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等对学生对待体育的态度、体育能力的增长和体育习惯等都有着质的影响,对他们未来终身体育习惯的形成与否都有很大影响[2]。所以,高校体育也是与终身体育衔接最为密切的体育教育环节。

3.4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专长,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的高校体育课教学方式基本是教师讲解、示范,然后学生们练习、改正、成型。每个体育教师对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进行这种模式的教学,其实,体育教师并非都能精通若干体育运动项目[3]。

而体育选项课方式,可以让体育教师真正发挥自己的特长,他自己熟知的知识和精湛的能力表现给学生,传授给学生,真正实现了扬长避短,从而又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3.5 有力地解决了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的衔接问题

因为学校体育教学基本是重复性、螺旋形的,所以会出现高校体育课教学内容重复性占很大比重,主要是基本重复中学时体育课的教学内容,这就使得体育课教学内容重复率高、系统性差,自然不能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兴趣和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态度。而体育选项课模式让每个学生在大学时期的体育课学习中只参加一个体育运动项目的学习,每个运动项目的学习又是根据其特点和运动规律来安排教学,不但保证了学习的新颖性,而且也保证了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4 粤西高校公共体育选项课现状分析

4.1 学生对实行体育选项课持积极态度

目前,粤西高校一般是在一年级第二学期或二年级开始开设体育选项课。调查结果显示(表1),大多数大学生对开设体育选项课持肯定态度,其中近63%的学生认为,开设体育选项课非常必要,29%的学生认为有必要,还没有学生认为开设体育课没有必要。表明大多数大学生通过上选项课的切身感受,对选项课的意义、作用已经有了一定的体会和认识,说明选项课这一教学组织形式是符合广大学生的生理、心理需要和要求,是很有必要的。

4.2 参加体育选项课学习动机呈多样化趋势

调查表明 (表2) :粤西高校学生对参加体育选项课学习的动机呈明显多样化趋势,其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提高身体素质,掌握专项运动知识、技术、技能和提高体育能力,说明大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体育的价值和功能。然而,粤西高校学生在“为终身锻炼打基础”和“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两方面占有一定比例,表明部分同学对选项课学习的长远目标认识不够,还缺乏对终身体育思想的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学校在这方面引导、宣传、教育的力度不够,虽然实践课采用了选项课的教学形式,但对与之配套的理论知识的传授还缺乏力度。因此,应加强对学生体育的长远目标和重要性方面的宣传,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4.3 体育选项课以常规项目为主,开设项目种类偏少

体育选项课是在《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的原则下,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从一项运动项目预期达到的目标和教学规律出发,从学生能够达到的的短期和长期运动健身效果出发,组织安排每次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避免照搬传统的体育教学的一种新的体育教学模式[4]。目前,粤西高校公共体育选项课的内容主要是在原有常规体育项目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开设:篮球、排球、足球、健美操、武术、搏击、乒乓球、毽球、体育游戏、网球、羽毛球、街舞和体育舞蹈等项目,一些多样实用、简单易学和生活化的体育锻炼内容,因场地、师资以及体育经费等原因还未开设,如游泳、轮滑等学生较为喜欢的项目,体育选项课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要。

4.4 体育场地种类单一,数量不足,条件较差

体育场馆和器材是完成教学任务、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也是课堂安全、课堂气氛调查显示(表3),目前粤西高校体育课教学中,场地器材缺乏占52.41%,已经是制约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之一。还有一些运动项目因为选择人数,则明显受场地、器材的制约,学生们只能靠交替使用场地和器材来进行上课(如足球、网球)。还有一些项目因场地安全或其他原因还无法进行选项课教学(如游泳、轮滑)。一些项目因缺乏室内活动场地(如健美操、街舞),难以扩大选项课班级。

5 结语

目前,粤西高校的学生对于体育课实行选项模式可以说是给予充分的肯定,在具体实践中也得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他们对体育选项课学习的长远目标认识不够,对参加体育选项课的学习动机呈多样化趋势;在实际体育课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体育选项课种类偏少,且以常规项目为主;体育场地、器材相对于学生的人数明显数量不足,条件差,不能满足学生上课要求。这些问题,都要求高校在体育教学改革中要进一步加快步伐,不但在宏观方面要加大投资、扩展场地器材,也要在具体实行细则方面更加完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选择更加灵活性、有效性的运动项目以求真正达到教学相长,为下一代的身心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和培养好他们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周登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 1.

[2]陈小蓉.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理论思考[J].体育学刊, 2009 (4) .

[3]黄光汉.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的研究[J].体育学刊, 2008 (2) .

3.江南大学公共体育课选项的现状及分析论文 篇三

摘 要 本文以问卷调查、统计分析、访谈法等方法对我院公共体育武术选项课学生的学习兴趣现状进行调查,结果得出:武术选项课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前三位原因是:教学形式与方法不够灵活,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学内容过于传统;教学的硬件设施落后等。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意见与建议,以期能提高学生对武术选项课的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关键词 公共武术选项课学生 学习兴趣 影响因素

武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一项增强体质,培养意志,训练格斗技能的民族形式的体育运动。学校是传承武术的重要阵地,在学校中开展武术教学,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体质,而且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武术文化,从而不断地继承和发扬。在武术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运城学院2009级所有选修武术课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从中随机抽取30人为调查对象。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发放问卷调查30份,收回28份,回收率为93%,回收问卷均为有效问卷。

2.统计分析法。运用spss11.5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主要以百分比的形式进行表达。

3.访谈法。就选择武术选项课的原因、目的、及影响他们学习态度的因素对中文、政法、美术、经管等系不同专业的部分同学进行访談。

4.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的需要,在清华同方期刊网等电子图书馆查阅大量关于公共体育选项课学生对武术课学习态度的相关资料。

二、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一)学生对武术选项课的体会

运城学院选修武术选项课的学生有超过半数以上认为武术课和其它体育课没有区别,没有突出武术课的特色;甚至有14%的学生认为枯燥乏味。而在访谈中,将近90%的同学表示在上课之前都对这门课充满了期待。调查学生参加过武术选项课之后与之前的感受变化时,发现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只有四分之一的学生更加喜欢武术课了,近五分之一的学生表示很失望。学生参加过武术选项课之后与之前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表明目前的武术教学活动并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以致很大一部分学生在上完武术课后,并没有达到课程要求的预期效果。从访谈的结果看,其中的四分之一的学生更加喜欢是因为个别教师采用比较新颖的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如分组教学、合作式的考核模式等;而大多数同学没有感觉甚至表示很失望,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学习主体因素看,首先部分学生学习动机存在问题,仅是为了拿到相应的学分,忽视武术学习的乐趣;其次,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体育基础个体差异较大,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导致掌握教学快慢程度不一,很难满足不同层次技术学生学习的需要,影响了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3];再次,部分学生自认为武术基础差,因而导致学习武术积极性不高,也影响着学生参加武术选课教学质量。但究其主要原因还是客观存在的教学内容、教学主导、教学硬件设施制约着我院公共武术选项课的教学质量。

(二)影响学生上武术课学习兴趣的原因分析

导致学生上武术课学习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自身修养,其次是教学内容的制定,再次是教学硬件设施的规划。许多同学不喜欢上武术课,首先是他们觉得上课很无聊,说明教师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存在问题。从访谈中得知,他们觉得无聊时因为上课人数太多,教师在前面一味的教授,与学生的交流很少,甚至没有。教师在上课时神情很严肃,使得学生产生一种畏惧心理,有问题不敢问老师,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在教授知识之余,多与学生交流,多了解一些学生的感受,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学内容枯燥也是一个原因。在于学生访谈时了解到,他们对现阶段武术教学内容的作用不是很明确。他们想学习一些比较简单的,能突出武术实用性的内容,如简单的二人对抗之类的。其次,场地器材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学校应加大场地器材的改善力度,修建专门的武术场地,营造一种学习武术的文化氛围,也可以减少运动损伤。

三、结论

(一)超过一半的武术选项课学生对武术学习的兴趣不高,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影响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前三位因素分别为:教学方法和教师素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硬件设施的。

四、建议

(一)重视和支持武术选项课教学。首先应尽量加大师资投入,改善武术选项课教学条件,对器材和场地进行改进,有条件应考虑武术馆的建设和武术器材的开发和引进。

(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武术教学应加大武术选项课的教改力度,倡导多样化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寓教于乐,在愉快的环境中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 王建华.我国中小学武术教材的建设与改革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3):92-94.

[2] 徐培兴.中学武术教学现状分析与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0.22(3):46-48.

[3] 纪秋云,高丹.大连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232-234.

[4] 焦建军.我院体育系学生对武术课认知的调查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2):102-103.

[5] 蔡宝忠.竞技武术走向奥运的历程及启示[J].体育科学.2004.24(1):77

4.江南大学公共体育课选项的现状及分析论文 篇四

论文关健词:高校体育 选项课 体育教学

论文摘要:普修与选修是高校体育教学中普遮采用的教学模式。随着高校的扩招,导致教学设施的产重不足。以合作师专为例,学生对普修课的教学内容不感兴趣,原有的普修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体育教学的要求,为了有效地处理好教与学中存在的矛质,结合(纲要)与学校实际,应在一、二年级开设选项课,三年级开设选修课,培养大学生终奇体育的意识与健奇习惯。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体育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学生这个主体的学习和发展服务的。因此,应该“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来设计和实施体育课程,即重新构建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有着主观能动性的人,一切教育影响都要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才能达到目的,学生学习能力能不能得到提高,锻炼方法是否得当,能否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取决于教育思想的指导,这就决定了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的重要性。依据这一教育理念,对我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开设进行深人探索研究,旨在为我校整体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一、目前我校体育课程的现状与存在的问翅

学校体育的目的最终要实现人的健康发展,即让每一个人根据自身的基础和条件,通过有效的体育学习和锻炼,使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高校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体育教育和科学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高校体育课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集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川。

1.我校体育课程开设现状

一年级普修课教学内容与小学、中学教学内容有90%以上的重复。现阶段,我校体育课程一年级为普修课,二年级为选修课,三年级未开设体育课。一年级普修课的内容包括田径、体操、武术、气功和民族传统体育等。其中田径项目包括中长跑、短跑、背跃式跳高、跳远、推铅球、掷铁饼和掷标枪;体操项目包括技巧、单杠、双杠和支撑跳跃,这些内容大多都是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主要内容。同时又受到教学时数的限制,根本无法讲授完如此之多的.运动项目,更谈不上深度。如果继续开设这些对学生已失去了吸引力的课程,这种重复的教学内容将导致学生出现厌学情绪,很难达到体育教学的真正目的。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制要求学生学习诸如礴踞式起跑规则、标准投掷标枪的技术,并不一定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相反这些内容要求教师把大部分精力投人到动作基本要领的讲解示范中来,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这与公共体育课所确定的教学效果有一定的距离。

2.由于扩招,教学班人数剧增,平均在50人以上,对组织教学增加难度。

普修课在授课过程中一般以教学班为单位,有时也根据性别合班进行。由于扩招,原有的班级人数增加,在进行合班授课时,学生人数很难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这样的教学形式就给课堂教学的组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学生的爱好兴趣不尽相同,运动技术水平也有较大差距,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教学进度很难控制,无法保障教学质量。

3.生源的不平衡性,造成学生知识、技能、健身、兴趣爱好等有极大的差异性。

我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相对而言,这些地方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在教育教学中特别是体育教育的投人相对不足,因此中学体育课的开设情况不容乐观,各个地方的教学情况差别较大,学生进校后体育基础参差不齐。但有一现象值得我们注意,据调查,现代农村学校对有些运动项目开展得比较好。如来自临夏、张川等地区的学生普遍篮球技术水平较好;而来自甘南藏族的学生喜欢足球等;不同的民族对本民族的舞蹈都非常喜欢。这些现象为我们开设选项课程提供理论依据。

4.教学设备投人的滞后性.冶成教学条件无法满足教学需求。

由于我校地处西部少数民族边远地区,经济、教育、科技、文化、价值观念等相对比较落后,加之近年来高校的扩招,体育活动场所、器材相对短缺,使得体育课的授课难度加大。

二、全面开设体育选项课程的可行分析

1.政策法规依据:2002年8月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简称《纲要》)为全面开设选项课提供了政策依据。《纲要》第八条指出,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自身规律,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可以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这就要求在体育教学中尊重学生的选择,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大多数学生的要求。不能强制性的要求学生该干什么,该学什么,所以普修课的教学内容已经不适应体育教学的要求。第九条中指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这不仅是对体育课改革的理论指导,更是对高等学校体育课教学在新的形式下的定位。全面开设选项课的方案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2.小学、中学与大学体育课教学内容的衔接性: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高中阶段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不同需要,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一两种运动项目进行较系统的学习,发展运动能力。当他们进人大学之后,由于学生所学习专业的不同、身体素质的增强、对体育的领悟能力、体育欣赏能力以及对体育运动项目的兴趣爱好有着强烈的倾向性;而大学体育教育最主要的目标是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即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具体讲就是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纲要》明确指出,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川因此,为了与高中阶段体育教学内容相衔接和大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养成,在大学一年级就应开设体育选项课程。

3.对我校学生的体育项目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应在大学一年级开设选项课程:通过问卷调查和学生上课表现,发现学生非常喜欢篮球、足球、排球、健美操、体育舞蹈、乒乓球、羽毛球、武术、街舞、民族舞蹈、体操等运动项目。而这种选择也符合大学生的专业性质、兴趣爱好与想要独立的性格等,表现在体育上,他们具有强烈的运动项目倾向性。因此,我们要为他们这种需求提供发展平台。

三、我校全面开设体育选项课的措施

1.课程设置:根据《纲要》和体育选项课程开设的可行分析,在一年级开设选项基础课,二年级开设选项提高课,三年级开设专项选修课,使学生的体育学习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根据师资力量、场地器材、教学条件等实际情况确定课程内容、授课时间、任课教师和教学时数。由学生自主选择上课,系部等教学单位可根据学生报名的情况将学生编成30人左右的班,打破原有的班级与系别限制重新组班,可以一学期一选,也可以一学年一选,但必须规定在大学期间每人要选修两门以上。制定合理的考核标准,完善评价体系,并修够一定的学分才能完成学业,这是开设选项课的基本要求和根本保证。选项课还适用于身体有异常如残、弱及个别高龄学生,他们通过选修气功、保键与康复等适合自己身体条件的项目,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

2.师资与教学条件:我校在篮球、足球、排球、健美操、体育舞蹈、乒乓球、羽毛球、武术、街舞、民族舞蹈、体操等运动项目上具有较强师资队伍,职称结构合理,专业知识结构、教育科学与教育能力、科研能力在我校已形成自己的特色;有完善的体育馆以及充足的室外场地与教学设施;尤其在民族舞蹈方面有较强教学实力。

这种开设方式能有效地整合人力资源,充分实现师资优势互补,使每位教师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展现给全体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进度和授课教师。开设选项课对教师的要求是提高而不是降低,因为选项课的学生水平相对较高,对技术的需求与探索精神也高,教师要解决的问题也多,所以体育教师要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业务素养。体育教师通过各种途径逐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有目的有计划地定期接受教育培训,系统学习体育理论知识,扩大知识面,提高个人认知能力和体育欣赏能力。

5.大学体育篮球运动选项课说课稿 篇五

一、指导思想

贯彻新课程基本理念,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和认知能力,确立以“健康第一”、终身教育为指导思想。学生在大学期间学好篮球技术,围绕篮球运动的基本技术,遵循以技能学习为主,素质练习为辅的原则,通过多种形式的学练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增强团结协作意识,使其在大学之后的生活中还能继续从事篮球运动,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二、教材分析

篮球运动深受众多大学生的喜爱,是高校开展最为普遍的运动项目之一。篮球运动的教学对发展普及篮球运动、增强学生体质有着重要作用。大学体育篮球运动选项课总共34学时,每周一课两学时,其中包括理论学习、技术学习和基本战术学习三个部分。本次课是第四周的复习新授课,主要内容为:

一、篮球

1.复习行进间传接球与行进间运球 2.学习行进间单手肩上低手投篮

二、素质练习:折返跑、俯卧撑

选自高校教材《篮球运动》第六章第二节第二部分,是在学习了行进间运球和行进间传接球的基础上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行进间运球和行进间传接球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持球突破打下基础。行进间单手肩上低手投篮是篮球比赛中最常用的进攻手段之一,其具有稳定性高、速度快、伸展距离远等优点,对提高技术水平、增强实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行进间单手肩上低手投篮对学生协调性有着较高的要求,需要不断练习才能掌握动作技能进而升华动作技巧。而素质练习通过折返跑、俯卧撑两个具体项目,对增强学生速度和上肢力量素质及促进篮球技术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蹬地与起跳的协调 难点:接球跨步的时机掌控

四、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为大学二年级选项篮球运动的学生,由来自不同专业的40名男生组成,年龄在21~23岁之间,身体发育成熟,心肺功能较好。而篮球运动选项课是学生个体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教务网络选课的形式确立运动项目,所以其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对篮球运动的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本班全部由男生组成,男生个性张扬,善于表现,课堂气氛活跃,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能够激发教学主体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而根据篮球运动技术的特点和要求分析,学生有一定的篮球运动基础,模仿能力较强,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学习和相关练习,但课堂独立思考能力和主动练习意识不强,篮球基本技术不规范,团队配合意识和竞争意识不高,协调性较差,灵敏、力量素质还有待提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学习和练习,运动量以中等偏大为宜。

五、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初步掌握所学的行进间单手肩上低手投篮的动作要领,领会各个动作之间协调配合的原理,形成较为系统的技术理论。

技能目标:熟练掌握行进间运球和行进间传接球;掌握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的基本动作技能,提高学生对篮球技术的分析能力,力争使80%以上的同学能规范做出所学动作。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

六、教学策略

基于以上教材分析,结合大学体育课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相关教法与学法:

1.教 法(教师主要采用)

提问法 ② 讲解与示范法 ③ 比赛法 ④ 对比纠错法 2.学 法(学生练习采用)

① 模仿法 ② 练习法 ③ 主动思考

在整个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积极性。

七、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15分钟)

① 课堂常规

(1)整队集合、师生问好、检查服装、清点人数。(2)宣布课的内容和目标。(3)安排见习生。(4)提出安全要求。② 绕场慢跑两圈

③ 新颖的篮球操(4*8拍)

教法:(1)教师讲解,示范。(2)学生跟着教师口令练习。

2.技能学习(60分钟)

① 复习行进间运球(15分钟)

教法:(1)复习行进间运球方法,并提问。(2)练习行进间直线高、低运球。(3)练习行进间曲线运球。(4)练习行进间弧线运球。(5)教师纠错。

② 复习行进间传接球(10分钟)

教法:(1)复习行进间传球方法,并提问。(2)练习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3)练习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教师纠错。(4)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比赛。

③ 学习行进间投篮(35分钟)

(1)讲解行进间投篮的分类(2)无球行进间单手肩上低手投篮

教法:A.教师讲解技术动作要领并完整示范。B.学生模仿无球行进间单手肩上低手投篮动作练习。C.单个动作分解教学。D.个别同学展示动作,老师点评。

(3)原地持球行进间单手肩上低手投篮

教法:A.教师讲解技术动作要领并完整示范。B.学生模仿原地行进间单手肩上低手投篮动作练习。C.个别同学展示动作,老师点评。(4)行进间单手肩上低手投篮

教法:A.教师讲解技术动作要领并完整示范。B.学生模仿行进间单手肩上低手投篮动作练习。C.三个动作串连练习。D.个别同学展示动作,老师点评。

3.育体强身(10分钟)

① 折返跑

教法:教师讲解相关要领及方法,学生练习。② 俯卧撑2*20 4.恢复身心(5分钟)

① 放松练习

(1)抖动双腿肌肉(2)自我放松 ②

小结

(1)总结本次课,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对存在的不足进行指正,并鼓励学生认真学习锻炼。(2)安排课外作业。(3)整理器材。(4)宣布下课。

八、教学效果预计

本课教学需要篮球场1块,篮球40个。通过对行进间单手肩上低手投篮的教学,进一步增加学生对篮球基本技术的掌握程度,力争使80%以上学生能够掌握行进间单手肩上低手投篮的技术动作,通过折返跑与俯卧撑练习,发展学生上肢力量与速度灵敏,预计课的练习密度达55%左右,运动强度中等偏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一定提高。

6.江南大学公共体育课选项的现状及分析论文 篇六

摘 要:在高中阶段的教育中展开高中体育的选项教学是新课程改革后的新型教学理念,同时也是新体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开展体育选项教学让学生选择学习一项或者几项体育技能,是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自高中体育选项教育实施至今,仍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本文针对当前高中体育选项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提出相关教学实施建议。

关键词:高中体育;选项教学;建议

新体育课程改革后,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开展体育选项教学,让学生有选择的学习一项或者几项运动技能,是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高中阶段的学生是从未成年到成年的过渡时期,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对学生的身心将康发展要全面的关注。如果能够在这个时期,让学生对一项或者两项运动技能产生兴趣,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能让他们体验到一定的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激发学生的体育积极性,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最终达到终身体育教育的目的。本文针对目前体育选项课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实施建议。

一、体育选项教学的界定及意义

体育选项教学是指在“健康第一”的健康理念基础上,在学校现有的体育教学环境和条件下,根据学生的兴趣及特长,结合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由学校决定开设的体育项目,再让学生从开设的体育项目中选择一项或多项体育项目,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以这种方式组织并开展的体育教学形式,称之为体育选项教学。

在高中体育课程教学中开展体育选项教学,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其教学意义体现在以下两点:

(1)体育选项教学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符合学生的心理和个体特征。选项教学是学校在自身教学条件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教学项目的开立,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项目。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品德、身体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对体育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

(2)体育选项教学有利于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和培养。选项教学是有学生自主选择学习项目,此种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刺激学生的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高中阶段是学生良好体育习惯形成的重要阶段,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二、高中体育选项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1)教学模块设设置不合理。选项教学是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或者特长开设的,但是由于体育教师自身教育水平有限,学校的体育教育基础设施等问题,学校在设置模块时不够合理,不能适应学生的体育兴趣差异。比如有些学生比较喜欢街舞、保龄球等运动项目,但是条件受限,学校无法开设学生比较喜欢的。由于各种条件限制,最终的结果是“少数服从多数”,导致部分学生没有选择到自己好喜欢的项目,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

(2)学生盲目选择,水平差异带来教学的难度。学生在进行项目选择时,会有很大部分学生存在“跟风”心理,跟随周边人的选择,因此就会造成学生不同水平、相同项目选项教学中,差异较大,增加教学的难度。学生水平不一,但是期末体育考试是要是是一样的考核标准,这样就更加增加教学过程的难度。

(3)教师自身的问题,不重视选项教学。从教师自身的角度来分析,高中体育教师不够重视选项教学,随意性较大。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没有认真制定教学目标、计划等,或者是制定了却并未认真实施,只是为了应付学校的检查。还存在教师的专业水平与课程不符的现象,如田径出身的教师开设了羽毛球、乒乓球等选项课,这样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选项教学效果。

总的来看,选项教学存在着教学模块设设置不合理、学生盲目选择以及教师不重视选项教学等问题,而影响选项教学开展的因素主要有:

(1)学校领导不重视。在高考的压力之下,高中体育课程仍然是高中教育的薄弱环节。学校领导对于体育教学理念的认识较为落后,对高中体育选项教学的意义认识不够,体育教学管理混乱,不重视体育选项教学的开展,直接降低了高中体育管理者、教师从事高中体育选项教学改革的热情,阻碍了高中体育选项教学的发展。

(2)教学场地、器材、设施不足。体育选项教学是根据学生的兴趣与选择开设的课程,为了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体育选项教学需在在同一课时开展多个项目供学生选择学习,部分高中现有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在满足体育选项教学上表现不足。

(3)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是当前高中体育教学的主力军,这类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是对新兴体育了解甚少,缺乏创新精神。年轻的教师虽有较强的创新精神,但教学经验和专业技能跟不上,师资力量薄弱是影响目前高中体育选项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三、高中体育选项教学的改进建议

(1)转变学校领导观念。在目前的高中学校体制中,学校领导作为学校教学建设和发展的组织者和决策者,决定教学方向的制定,因此,转变学校领导的体育选项教学观念,重视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营造出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2)加强体育教师的师资力量建设。教师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主体,加强高中体育教师师资力量建设,使现在在岗位上的高中体育教师深刻地认识高中体育选项教学的意义,促进教师对当前选项教学的适应,主动成为选项教学实施的推动者。此外,教育相关部门和学校应该定期组织体育老师接受体育专业技能培养和教学心理学的培训,增强教师的体育技能,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创新精神。提高高中体育选项教学的质量,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3)引导学生的主体观念。高中体育选项教学应该摒弃原有的课程结构,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实施选项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去选课,选择权是学生的。而在实际的选课时,有的学生缺乏主见,不知道要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为标准去选择,“跟风” 现象严重。还有的学生往往去选择容易的项目,比较困难的体育项目课程几乎没有人选择,这也就造成了选课人数不协调的现象,导致选项教学开展较为困难,教师应采取措施引导学生的主体观念,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提高高中体育选项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7.大学生公共体育选项与个性完善 篇七

当前大学生公共体育课都是自由选项,很多大学生在选项时一是选自己喜欢的科目,二是避免日晒的室内运动,因此室内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火爆,而室外排球、足球、田径、武术等项目明显不足额。大学体育的目的是在传授体育与健康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建立现代社会健康观和终身体育锻炼的知识技能;提高体育观赏和休闲娱乐能力,培养学生在竞争、友谊、合作、意志与精神方面的健康意识,以及协调体力与品德修养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踏上健康之路,提高生活品质。这和现代体育所提倡的观念是一致的。

体育的本质功能在于增进人的健康,增强人的体质,增进人的社会化过程。体育作为一种人类文化形态和现象的伟大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它改造和创造着人类自我的个体生理环境,并为这一身心环境不断地、永恒地创造着新的意义和价值。也就是说,大学生可通过体育活动培养个性心理行为,鼓励个性正当发展和个性完善。本文就如何在体育教育和对体育锻炼活动中自觉发展和完善个性这一问题作以下探索。

二、个性与个性完善

什么是个性?在西方,“个性”一词源于拉丁语“persona”,原指演员在舞台上为表示所扮演的角色而戴的面具。现在心理学中“个性”一词沿袭了它的含义,以说明个人在人生舞台所扮演的角色。现代心理学把个性理解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这是一个人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个性的心理结构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如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心理过程和自我意识等。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方面,人们存在着差异,这就是个性差异,即每个人独具一格的心理特性,如有的人听觉感受性强,有的人思维逻辑性强,有的人思维灵活性强;有的人待人热情,有的人表现冷漠;有的人意志坚强,有的人意志薄弱,等等。个性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是个体在自然素质的基础上由于社会环境和教育的作用,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体现了一个人一贯和经常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个性又是可变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条件与实践活动的改变、教育的作用和自己的主观要求,个性倾向性的个性心理特点是可以改造和消除的,如性格是个性结构中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心理特性,它对能力和气质有显著的影响。性格可以掩蔽和改造气质,指导气质的发展,使它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例如,一个在严酷生活环境中养成了高度自制力的人,会善于控制自己暴躁而易于冲动的气质特点;一个在集体生活中养成了关心集体、关心他人的性格特点的人,会加强自己与别人的交往,使自己比较内倾的气质得到改造。即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在一定手段的干拢和主动能动作用下,大学生完全有条件自我教育、自我修养,完善个性。

如何促进个性完善?可以从气质的改造开始。性格是个性结构中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心理特性,气质影响到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例如,胆汁质与多血质混合的气质比粘液质有助于培养勇敢、果断、主动性等性格意志品质,而粘液质比胆汁质有助于发展忍耐、自制力等性格特点。气质又是表现在个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的动力特点,它影响到个体活动的一切方面,在学校中,学生的气质不仅影响到他们的情感表现、动作状态,还影响到他们上课和完成作业时的表现,而且影响到他们注意的稳定、注意转移的速度、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作业的效率、对事物的评价和在集体生活中的协调关系等。因此,在学校中,教师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克服不同气质中的消极特点,例如,帮助抑郁质的学生提高自信心,帮助粘液质的学生提高反应的速度,帮助胆汁质的学生克服不稳定、易激动的缺点等。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气质优缺点,并激发他们改善气质特点的愿望。学生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的优缺点能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这对气质的发展和改善有着重要意义。

三、不同个性特点类型的大学生可选择的运动项目

青年期是个性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年学生应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优良的个性品质。学校体育是学生的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体育具有增强人的健康、增强人的体质和促进人的社会化进程的作用,同时体育运动又以它固有的方式,鼓励个性的正当发展。体育锻炼能使人们情绪稳定、动作灵活、反应敏捷、意志坚强等,因而能够改善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大学生在体育选项时除了要考虑体育运动的直接价值:增强体质、利于健康,还要考虑体育运动对人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作用,进行有意识的自我调节、自我修养,在学习和生活中培养乐观精神,发扬个性心理特征的长处,控制短处,提高心理活动的效果。以下五种个性特点类型的大学生,可以选择不同风格的运动项目。

1. 紧张型。

这类学生具有满腔热情、朝气蓬勃的个性品质,但遇事会过于紧张、惊慌失措,特别是在考试、面试甚至是教师课堂提问时紧张、焦虑。这类学生应选择开放性技能项目,如足球、乒乓球、篮球、排球等,这些项目场上形势多变,紧张激烈,要求个体必须对环境有整体认知,对外界变化情况有预见能力和应激处理能力。这类学生若能经常在这种激烈场合中接受考验,遇事就能沉着地应对,学会坚忍、自制,并习惯于平稳而镇定地学习。

2. 胆怯型。

个性具有内倾性的大学生生性胆小,做事谨小慎微,动辄害羞脸红、腼腆,但具有工作踏实待人诚恳、坚忍顽强等优良个性品质。这类学生可选择游泳、滑冰、体操、跳远、投掷、跨栏等闭锁性项目。闭锁性运动技能在大多数情况下主要依靠内部的本体感受器所介入的反馈来调节运动,要求人们不断地克服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越过障碍。经过一个时期的锻炼,这类学生胆子会变大,为人处事也就显得从容自然了。

3. 孤僻型。

这类学生的个性极显内倾性,具有认真细致、自尊、自信等良好的个性品质,但孤僻、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往,不乐意参加集体活动,缺少竞争力。这类学生应选择足球、篮球、拔河、排球接力跑等团队运动项目和常需与人交流、勾通、默契合作的体育舞蹈。这些项目要求参与者发扬团结合作、协调一致、相互帮助、彼此鼓励、竞争向上的精神,以达到预期目的。坚持参加这些项目的锻炼,这类学生能增强自身活动,学会与人交往、合作,使自己忘却烦恼和痛苦,消除孤独感,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逐渐完善个性。

4. 多疑型。

这类学生常常多疑,对他人缺乏信任,处理事情不果断。这类学生可选择乒乓球、网球、羽毛球、击剑、跳高、跳远等运动项目。这些项目要求参与者头脑冷静、思维敏捷、判断准确、当机立断,长期进行这些活动将有助于学生走出多疑的思维模式,形成敏感、机智、勇敢前进的良好个性品质。

5. 急躁型。

这类学生坦白、直率,精力旺盛,反应迅速,情绪发生快而强,易冲动急躁。这类学生可选择下象棋、健身气功、长距离散步、游泳等项目。这类活动属于静态、单独的运动,不会带来情绪的过于波动,有助于调节神经功能,增强自我控制能力。这类学生尤其适合选武术和瑜伽这两个项目,练习武术,一招一式都要求规格化,需要有爱心、恒心、耐心去练习,不能浮躁和急功近利;在轻松舒适的瑜伽音乐的伴随下练习瑜伽,可以轻柔地舒展肢体,促进血液循环,摒除杂念,心灵获得安宁,让心胸宽广、豪放爽朗的个性中又多几分从容恬淡。

四、体育舞蹈对大学生个性的培养作用

在体育选项中,国际标准舞(又称为体育舞蹈)以其内容丰富、音乐形式多样、风格典雅和舞姿优美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接受,成为大学生建立友谊、陶冶情操、健身美体的极好形式。体育舞蹈以其多元整合的教育功能,在塑造和提升人生境界,教人求真向善尚美,培养高尚情操,完善个性方面有独特的作用。舞蹈能使人优雅,“人要是学会了跳舞,连走路都会美观和文雅些”,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经常参与体育舞蹈活动,对人的形体进行改造雕塑,人的形体会逐渐符合一定的健美标准,男生体格魁梧挺拔,身材匀称,四肢细长有力,形态体现楔形,宽肩腰细,显示一种阳刚之美;女生身材苗条,四肢柔软,形体富有曲线美。体育舞蹈的锻炼效果满足了大学生追求体格健美、体态优美、体形匀称的要求,同时又能培养大学生高雅的文化气质,对于男生,跳舞的过程,可以让他学会更加尊重女性,提升高尚气质;对于女生,则可以在舞蹈中学习淑女风范,修身养性,培养自重、自信心,提高内在文化修养。

体育舞蹈是一种极具魅力的舞蹈,摩登舞彬彬有礼、风度翩翩,其中的华尔兹舞音乐妖娆,舞态雍容华贵、典雅大方,舞步流畅,有“舞中皇后”之称;拉丁舞中伦巴舞态柔媚、热情,步法婀娜款摆;体育舞蹈的多种风格使各种个性得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舞种,在舞蹈中释放自己,得到精神的享受。同时又使个性得到完善:紧张型的人可以踏准音乐节拍,从容地跳好每一舞步;胆怯型的人可以大胆地展示自己,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情感,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社会;孤僻型的人在舞蹈中能够增进与人的信息交流,加强人际沟通能力,增强集体意识、团队精神、自信心和自豪感;多疑型的人能在音乐中忘掉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冷漠与隔阂,增进人与人的了解、互动和团结,互相沟通,与朋友们一起享受优美的舞蹈,提升对美的向往和追求;虚荣型的人在舞蹈中不再一味表现自己而要求舞伴追随自己,能注意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以良好的态度,耐心有礼貌地引带;急躁型的人在舞蹈学习中不可贪多求快,要跳好不同风格的舞蹈,必须练好基本功,把握技巧和节奏,每一舞步都得用心体验,历经磨练,从而调节浮躁的心态,并感受自身的情感与他人情感的交流。体育舞蹈是一种身体教育,不仅能作用于人的外表,塑造富有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形体,培养高雅的气质,而且能作用于人的内心,教人求真向善尚美,引导学生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提高人文素养。

21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各个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走出校门的大学生,除了要有全面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有高尚的情操、健康的情感、良好的个性品质,这样才能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青年学生必须重视个性结构诸因素的全面、协调发展,避免个性的畸型发展,充分利用学校体育这一具有特殊魅力的活动,制定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计划,自觉用自我意识调节个性的健全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4, 第1版.

8.江南大学公共体育课选项的现状及分析论文 篇八

[关键词]高校 体育课 选项教学 课外体育锻炼

[作者简介]宋敏勇(1972- ),男,西安科技大学体育部跆拳道俱乐部总经理,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与体育管理。(陕西西安701154)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0-0130-02

体育教育是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主要肩负着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专门人才的使命,是我国建立终身体育意识的关键环节。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体育课、课外体育锻炼、业余训练和竞赛等多种形式的体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状况,是大学体育的基本任务。改革的目的是促进事物的发展和推动社会的进步,大学体育的教育改革是为了塑造一代新人,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是为了更好地全面增强学生体质,使大学生在校期间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掌握一到两项体育运动技术,并懂得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使之终身受益,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身体条件,为社会多做贡献。

2002年教育部颁发了《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了普通高校可以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重新编班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目前,全国高校普遍采用的依据学生兴趣爱好分班的选项教学和俱乐部教学,已成为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中最具鲜明特色的新型教学模式。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改进和提高体育教学水平,促进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本文对西安科技大学2004、2005级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

一、调查对象

西安科技大学2004、2005级本科生。其中2004级男生113人,女生75人;2005级男生235人,女生106人。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发出问卷550份,收回有效问卷529份,其中2004级188份,2005级341份。

2.访谈法。与学生直接交谈,了解学生对我校体育课的看法。

3.比较法。与1998年相关的调查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

三、调查结果

1.学生对采用选项教学的态度。2004级188名学生中有120人喜欢选项教学,占2004级总人数的63.8%;32人不太喜欢或不喜欢,占2004级总人数的17%;36人对选项教学持无所谓的态度,占2004级总人数的19.1%。2005级341名学生中有216人喜欢选项教学,占2005级总人数的63.3%,51人不太喜欢或不喜欢,占2005级总人数的15%;74人持无所谓的态度,占2005级总人数的21.7%。

2.学生喜欢的项目。在348名男生中,有131人选择了足球,101人选择了篮球,还有34人选择乒乓球,15人、13人和10人分别选择了跆拳道、武术的太极拳、散打和拳击,还有少数的人选择了旱冰。其他项目,如排球、田径、体操等项目选择的人则很少。在181名女生中,有49人选择了篮球,34人、24人分别选择了乒乓球和羽毛球,还有14人、13人、12人和10人选择了足球、健美操、跆拳道和排球项目,其他项目选择的人很少。

3.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早操除外)。每周课外锻炼在4次以上的有112人,其中2004级女生19人,占女生人数的25.3%;而2005级女生只有12人,仅占11.3%。每周课外锻炼在3~4次的有166人,1~2次的184人,占总人数的34.8%;偶尔锻炼的55人,不锻炼的12人,共占总人数的12.7%。

4.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在1.5~2小时之间的有395人,其中男生274人,占男生总数的78.7%;女生中,2004级有59人,2005级有62人,分别占女生总数的78.6%和58.5%。锻炼时间在0.5~1小时之间的共116人,其中男生66人,占男生总数的18.97%;女生中,2004级13人,2005级37人,分别占17.3%和34.9%。不活动的学生有11人,占2%。

5.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项目。男生选择最多的三个项目是:足球131人、篮球114人、乒乓球42人;女生选择最多的四个项目是:篮球53人、羽毛球49人、乒乓球37人、健美操9人。

6.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有278人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是出自于兴趣爱好,还有112人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目的是为了增强体质,分别有63人和21人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是为了消磨时间和调剂生活,为了体育考试而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有39人,还有极少数人选择了陶冶情操、与同学交往等。

四、结果分析

1.近年来随着学校体育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很多中学体育设施的改善,体育教育环节的加强,使学生对大学体育课的要求越来越高。调查中有63.5%的学生对选项教学的形式持赞成态度,有15.7%的学生对选项教学持不赞成态度,还有20.8%学生表示无所谓。此数据与1998年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学生对选项教学持喜欢态度的支持率下降了许多,由原来的96.5%下降到了63.5%,持无所谓态度的学生也有所增加,特别是持反对态度的学生由原来的无增加到15%。持不赞同意见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自己喜欢的项目选不上,或项目太少或愿意自己活动,不愿意受约束等。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对选项教学持无所谓的态度,这说明选项教学对这部分学生的兴趣不大,学校怎么安排就怎么上,没有更多的要求和想法。

2.学生对传统项目中的田径、体操等项目缺乏一定的认知态度,同时也反映了该项目的趣味性不强,练习枯燥,不受学生喜欢。调查中,学生选择最少的项目是田径和健美,各1人;没有人选择体操项目。在18个调查的项目中,男生最喜欢的项目依次是足球、篮球、乒乓球、跆拳道、拳击,女生最喜欢的项目依次是篮球、乒乓球、足球、羽毛球、健美操、跆拳道。在我校选项教学中所开设的项目均包括学生最喜欢的项目,符合学生的意愿和基本要求。

3.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比较高,但女生整体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比男生少。除早操外,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在1~2次以上的学生达到87.3%,说明这部分学生已基本养成了锻炼身体的习惯;还有12.7%的学生只是偶尔参加锻炼或不参加体育锻炼,反映了这部分学生根本没有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从每周参加课外锻炼的时间看,在1.5~2小时以上的占74.7%,在0.5~1小时的占21.9%,只有2%的学生不运动。女生整体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较男生少,一年级女生锻炼时间又明显比二年级女生的锻炼时间少,说明一年级女生进校后对大学生活的适应程度较慢。在交谈中有女生反映,原以为进了大学应该感到很轻松,但实际上比高中时还忙,好像没有很多的时间锻炼。

4.我们的教学、锻炼条件应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我们把学生参加课外锻炼选择的项目与体育课的选项进行比较,发现在教学中健美操是女生比较喜欢的项目之一,跆拳道是很多男生喜欢选择的项目,但在课外体育锻炼的调查中,学生选择的比例却不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场地条件的限制。当然学生课外锻炼追求安全、简单、易操作的心理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因为这类项目主要适合于室内练习,又以套路动作为主,动作的技巧性、复杂性较强,而学生自主练习的能力欠佳。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健美操、跆拳道这类课程的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与学生课外锻炼的衔接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选项课的教学直接影响着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效果。我们应特别注意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学生课外实际锻炼的需求紧密结合,注重学生锻炼方法的学习和掌握,使学生通过在课堂上学习,在课外较容易的得到锻炼,从而达到学生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

5.从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看,绝大部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是出于兴趣爱好和增强体质。有11.1%的学生是为了体育考试,3.7%的女生是为了健美。还有4%的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是为了调剂学习和生活气氛。几乎没有人选择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是为了促进社会交往。调查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是良好的,但也有8.1%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是为了消磨时间,反映出了这部分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的空虚,值得我们关注。这一调查结果,进一步证明了体育对学生业余文化生活的重要性。因此,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高校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6.绝大多数同学反映教师上课责任心强、教学认真负责、教学水平、教学能力、个人专项技术较高。还有一部分同学未填写,我们对此进行了分析,这可能反映了学生对调查不够重视,不认真对待,只填写选择题,而对文字描述的题则不填写,他们或者是对教师的评价不高,或者是从心理上不愿意去评价老师,因此用不回答的方式来对待。我们的分析在和学生的交谈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证实,分析结果与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基本吻合的。

五、结论与建议

1.从调查结果看,基本反映了目前学生体育锻炼的实际状况。结果可作为改进体育教学、训练、管理等的参考依据,同时也为丰富课外体育锻炼内容,进一步指导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提供了参考依据。

2.选项教学受到了绝大部分学生的欢迎,调动了学生锻炼的热情,符合大学生心理个性发展的需求。但是还必须进一步拓宽项目、丰富内容、研究教法,增强教学中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紧密衔接。

3.选项教学的内容及项目的设置和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效果直接受运动场地器材等硬件条件的制约。目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项目主要集中在球类项目,其他项目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课余锻炼的普及性不高。因此,尽快改善高校体育的硬件设施,优化办学条件,加大教学投入,利用电化教学,多媒体手段等,丰富教学内容,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外锻炼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最有效的途经。

4.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对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直接关系到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程度。所以,高校的体育教学,应该切实体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现代体育教育教学指导思想,使“掌握技能,增强体质”的教学任务从课内教学延伸到课外体育锻炼,充分利用运动代表队的学生组织和带动普通学生参与锻炼,同时又在教学中选拔出体育优秀的学生进一步提高,形成以提高带动普及,以普及促进发展的良好氛围,从而实现“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的教学目标。

5.要注重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通过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体育人文讲座等,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自尊与自信,树立勇敢顽强,积极进取的优良品质。

[参考文献]

[1]谢天斌.体育兴趣对大学生选择锻炼项目影响的调查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2):167-168.

[2]郭建强.学生对体育课外活动形式所持态度的调查分析[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4(1):63-64.

[3]马小青.从终身体育现状谈高校体育教育改革[J].体育科技,2003(2):57-61.

[4]何霞,王伟琦,王宏.从大学生体育动机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福建体育科技,2003(3):55-57.

9.大学体育教学现状及创新措施论文 篇九

1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的现状

1.1没有重视传授体育理论基本知识

现阶段在我国大学校园中,体育教学更加注重传授给学生体育技能,授课的地点几乎都在足球场、田径场以及篮球场等户外场地.户外的教学环境更加开放和嘈杂,那么教师在教学时也几乎都是直观的进行技能教学,而学生则是通过观察和模仿的方式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传授体育理论基本知识,也大大的影响了体育教学的实际效果.作为体育实践技能的基础,体育理论基本知识能够起到引导和启发的作用,如果没有这些知识作为指引,那么学生对这些理论知识就可能是一知半解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根本无法保证大学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1.2缺乏硬件设施,资金投入力度不足

大学体育课对于硬件设施是有着很高的要求的,而在其教学过程中,既要保证学生们能够学到体育理论的基本知识,同时还要掌握体育课的实践操作技能,那么在大学校园中还要配备相应的教材器材和场地.举例来说,进行跨栏课的教学工作时,那么在校园中就必须具备相应的田径场和跨栏设备,在篮球课的教学时,学校就要有篮球场;在上游泳课时,学校就要有游泳池或是游泳馆,这样教学工作才能顺利进行.然而实际的情况却是,我国大部分高校对于体育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是明显不够的,在校园中没有完善的器材和场地,同时教学设施非常落后,很多体育项目都是无法顺利开展的,大大的限制大学体育的健康发展.

1.3评价成绩的体系不科学

大学体育学科与其他科目类似,其也都是以检测成绩为主要的考核评价依据的,教师指定一项练习过的体育技能作为考试的项目,确保学生能够满足相应的条件和要求,这种考核的方式与竞技体育的评价方式十分类似,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然而,由于学生之间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都是有一定差异的,那么他们所掌握的体育实践技能就也是不尽相同的.举例来说,一些同学的身体素质偏多,他们自身已经很努力了却还是无法达到老师的要求,考试仍然无法通过,那么就会大大的.降低他们学习体育课程的兴趣,有一些同学还会因此产生反感和厌恶的情绪.

2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

2.1教学的目标更加多元化

大学体育的教学目标都是以可乘的编制和教学质量的评价为基础的,教学的方法和内容起到指引的作用,而现阶段我国大学体育的教学过程都是以体育理论课程作为基础的,其指导思想就是终身体育的思想,在进行各项体育活动时帮助学生体验到乐趣,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则应与学生的需求相适应,我国大学体育的教学正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以增强体质和健康体育为基础,大学体育教学在保持学生个性的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道德使命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并促使他们具备多方面的文化素养.

2.2教学内容更加的丰富和多样了

现阶段,大学体育课的项目和类型已经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高校所设置的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其是能够真实的反映出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以及体育师资状况和设施条件的实际情况的,在我国的大学校园中,体育课的类型越来越多,而由于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是有所差异的,而学校就以此为依据设置了不同性质的体育项目,学生也有着更多的选择空间,体育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学生可以选择参与到各式各样的体育项目中了.举例来说,大部分的高校在开设了足球、篮球、排球等基础项目的基础上,还开设了羽毛球、网球、游泳和太极等项目,还有一些高校开设了很多特色体育项目,如桌球、棒球、围棋、象棋和滑冰等.

2.3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

10.江南大学公共体育课选项的现状及分析论文 篇十

1前言

在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传统的体育课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当前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使命的需要,体育课教学改革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随着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体育俱乐部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课外活动组织模式逐渐在我国部分高校中被采用,呈现出各种运作方式,取得了一些宝贵经验。本文旨在通过对山东高校公共体育课实行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发现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山东高校公共体育课实行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深入开展。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与范围

为充分了解山东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实行俱乐部制模式的实施情况,笔者对山东省高校有关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专家l5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主要是分管体育的领导)加人、体育教师100人及在校普通大学生(男、女)600人为主要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取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俱乐部制教学模式前景的现状调查分析

俱乐部制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其发展前景是关注的焦点。因此在写作本文之前,笔者就相关问题咨询了有关专家、学者,调查表明86%的专家、学者对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前景看好,认为一般、不好说、没有前景的占14%(图1)。

3.2俱乐部场馆器材现状的调查分析

学校为保证体育课教学的正常开展,都十分重视体育场馆的建设和体育器材的配备,但事实是除了部分学校较好外,大部分学校的场馆器材都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通过对我省高校体育场馆器材满意度的调查,男同学认为不满意的达到59.79%,女同学不满意的达到50.48%,表明我省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器材的配备已经落后体育教学的发展,不能满足学生上课学习和课余锻炼的需要,这种状况急需改进。

3.3俱乐部师资队伍的现状调查分析

3.3.1体育教师年龄调查分析

从图2中可以看出,35岁以下的教师占全部教师比重的60.4%,这部分教师的职称基本上是助教或者讲师,而36—5O岁的教师占28.1%,这部分教师的职称大多数是副教授,而50岁以上的教师的比重仅占11.5%,这部分教师的职称基本上是副教授和少部分教授。这说明教师队伍中以年轻教师为主,其年龄结构能满足俱乐部制教学模式发展的需要。

3.3.2体育教师学历现状调查分析

学历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师所掌握的理论、技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相对来说,教师的学历越高,对教学的适应能力越强,科研发展潜力越大。但是从实际调查走访中得到的结果却是不容乐观。

从图3中可以看出,在任课教师中本科学历的教师所占的比重最大,达到71%,而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比例仅占0.27%,远远低于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中40%的及格标准。因此高校公共体育课实行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急需引进和培养高层次、高学历的教学、科研骨干,这样既可以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提高学校的科研能力,又可以使俱乐部制教学模式发展具有更大的潜力。

3.3.3体育教师职称现状调查分析

从图4中可以看出,实施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高校,骨干教师队伍逐渐年轻化,但是基数过大,助教、讲师的比例偏高占64%,这与高校所承担的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任务不相适应。而且教授、副教授的平均年龄偏大,尤其是教授平均年龄达到52岁,趋于退休年龄。因此,各高校在今后的师资队伍建设上,应重点对中青年教师进行培养和扶持,迅速提高其业务水平。

3.3.4体育教师专项结构现状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教师的专项主要集中在田径和三大球上,其它专项的教师所占的比例较小,乒乓球、体育舞蹈、游泳、轮滑等项目对专项技术要求较高,在教学上都有一定的难度,必须要求有专业的教师进行指导,而目前在山东高校,这些项目的专项教师还不是很多,可学生选的较多恰恰是这些项目,有的学校甚至没有这些项目的专职教师,无法开设此项课程,这就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此可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做好教师的培训和引进工作非常必要。

3.4学生学习动机的现状调查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学生参加俱乐部制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多样的。在增强体质、适应社会、提高体育成绩三方面男同学排在前列;而提高成绩、健美体形、适应社会三方面女同学排在前列,尤其是女同学在健美体形上的趋向明显高于男同学。这说明,现在的男女大学生在运动心理方面存在差异;在上表还可以看出现代大学生承受着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的压力,充实生活、适应社会就是例证。因此,对大学生体育学习目的进行正确的引导是必要的。

3.5学生参加俱乐部选项意愿情况的现状调查分析

由调查的结果可知(表

3、表4),男女选项的情况有所不同:男同学所选的项目排在前四位的是篮球、网球、足球和羽毛球,女同学所选的项目排在前四位的是健美操、体育舞蹈、乒乓球和武术。从上述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除部分较好的高校外,大部分高校在项目设置上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的选择倾向上还有一定的差距,在今后的教学项目设置上有待进一步优化,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

3.6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

3.6.1教学大纲的制定

从图5中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学校中有53.2%的学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而46.8%没有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这说明俱乐部制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体育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有统一的大纲,规定的内容和教学时数。而在俱乐部制教学模式中应不应该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定论。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该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但是教学大纲不应常年不变,应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的爱好及时进行调整,使大纲的制定朝着有利于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方向发展。

3.6.2教学内容的制定

关于教学内容的制定,调查显示(图6),实行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学校,90%以上的教学内容都是由学校和教研室统一制定的,由学生参与制定教学内容的学校几乎没有。根据现代教学论的观点,让学生参与教学内容的制定,对教学的实施大有裨益,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和自我效能感,有利于其主体地位的体现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3.6.3教学手段方法

教学手段方法是提高课堂效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措施之一。现在的教学中,大量地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解法、示范法、练习法、纠正错误法、游戏比赛法等,而对现代的范例教学、情景教学、协同教学等教学方法几乎没有涉及,特别是学生的自我观察、自我比较、自我评价、合作学习等学法没有涉及,致使教学方法陈旧落后,阻碍了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4结论

11.江南大学公共体育课选项的现状及分析论文 篇十一

摘要:利用教学对比法,通过对两组不同教学条件下的班级进行教学对比实验发现,对民族高校公共体育课按水平分班进行教学,能较好地解决因学生个体差异而造成的需要不同,改进体育教学中不同能力学生教与学的实质性问题,使学生养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良好习惯,达到公共体育课的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民族高校;体育教学;分班教学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北方民族大学2007级足球选项班男生256人,根据实验要求,随机分为实验班、正常班各4个班,每班学生均为32人。

1.2研究方法

对实验班和正常班所有学生进行实验期体育课前后身体素质和实验期体育课后的满意程度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2身体素质

通过测试身体素质可以了解学生的身体机能状况。表1可以看出:经过一学期的体育课学习,学生的身体素质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实验班的提高幅度大于对照的正常班,差异明显。说明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经过一学期针对性的身体素质和体育基本技能的学习和锻炼,身体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另外,由于按学生的身体状况与技、战术水平进行分班教学,有效地解决了体育课学习内容存在吃不饱或吃不了的现象,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投入程度高,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增大。因此,实验普通班和提高班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均高于正常班。

2.2学习态度

表2可以看出: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存在着吃不饱或吃不了的现象。因此,学生对体育课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人数较多。分班教学能较好根据学生的特点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同班中学生水平相对接近,教师能根据全体学生的需要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另外,由于水平相近,学生中身体和技术较差的学生自卑心理能得到有效缓解,能使他们自如地进行学习,不再成为体育课的看客。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都较好的学生能在一起研究和探讨所学的技、战术,并将所学技、战术运用在比赛和锻炼中,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水平能得到很快的提升,因此,学生中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人数比例明显下降。

3分班教学的形式

3.1实行每学期分组

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刻苦练习、全面发展、提高较快。在班内形成了新的差别,如果继续按传统的学年分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将阻碍学生的个性主体发展。因而有必要实行每学期分班,形成新结构,这样可以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2采用升降级制度

分组后。学生依据成绩可根据所在组别分为不同的成绩档次,每学期体育课开始时,根据上学期末考核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技、战术水平,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状况重新调整,这样会出现普通班组的学生由于身体素质和技、战术水平提高可能升到提高班,而提高班的学生可能由于身体素质和技、战术能力跟不上所在班的水平而降到普通班的情况,从而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积极性提高。因此,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提高较快。

3.3因材施教

12.江南大学公共体育课选项的现状及分析论文 篇十二

关键词:高校,体育健美操,教学模式,构建

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等教学文件和指导思想观念下, 构建科学的高校体育健美操公共选项课, 利于体育与心理、生活、社会等多元化教育领域融合。有助于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 能够在健美操的技能和理论知识学习中养成自身正确的健身方法, 加深对健美操锻炼价值和内涵的理解, 提高健美操技术的掌握质量, 为学生的健美操兴趣、运动技能、终身体育能力、审美能力、艺术感等有较强的促进意义。

1、大学体育健美操公共选修课教学模式构建指导思想

构建大学体育健美操选项课教学模式首先需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1) 要善于总结、继承和发扬前人在健美操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研究理念, 根据现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和爱好, 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 提炼和创新具有自我特色的教学方式, 构建适应现代化发展节奏的健美操教学模式; (2) 教学模式的构建要严格遵循几项原则, 除了运动技能形成的基本规律、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认知能力规律、教育与发展相统一规律、人体适应等规律外, 还要紧密联系健美操的时代发展规律。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是要根据学生的认知阶段, 相应地选择不同的教学形式、方法、内容等, 不断改变、创编新颖的成套操种;二是不仅要注重学生对健美操技能的掌握, 更要加强学生体育能力和创编能力的培养。

2、创新健美操选项课教学内容

要筛选和整理出传统的优良健美操教学内容, 在此基础上, 依据时代发展特征对健美操运动的改变, 创编出适合大学生发展的健美操成套动作, 新颖且具时代性的现代健美操要顺应现代健美操的发展潮流和趋向, 并符合大学生的思想与兴趣, 从而为大学生的健美操学习开辟新的发展力量。

3、创新健美操选项课教学方法

在健美操教学中除了要采用示范法、讲解法、分解法和整体法之外, 还要深入挖掘适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教学方法, 以下是几种较为理想的健美操教学方法。

3.1、递加循环教学法

为了加深学生对健美操整体机能和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 并将已学的动作与新动作紧密联系起来形成连贯性的递加练习。递加教学法在巩固已学知识的基础上, 而且能够带给学生健美操学习的新鲜感和兴奋感, 在增强学生已掌握知识成就感的同时能够体验到健美操成套动作的连贯性、流畅性、艺术性等, 激发学习的积极热情。该教学方法适用于课时少、内容复杂的班级, 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了练习密度与强度。

3.2、学练教学法

在健美操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要作为引导者, 指导学生切实掌握“学”和“练”的意义, 并把控自学、自练、评价、反思与创造等整个教学过程。此方法主要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教师的引导作用相结合, 在重视挖掘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该法尤其适用于能动性较强的学生。

3.3、探究式教学法

此方法是指教师根据健美操教学目标和任务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可行的情景和问题, 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此过程中发现问题, 并自我解决问题,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借助讨论、交流、思考等, 从而得出比较合理的答案, 教师进一步对学生表现给予评价和改进。此方法不仅兼顾健美操的技能、知识体系、理论与实践, 而且对学生的沟通与创造能力具有提高作用, 具有活跃课堂气氛、营造团结轻松气氛具有很好的效果。

健美操公共选项课教学模式的构建不仅利于传授健美操理论、知识体系、技巧与技能, 从而实现学校体育健美操促进身心素质健康发展的目标, 而且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培养了学生的提能力,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汇总掌握终身体育锻炼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玲玲.我国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 2006, (4) .

[2]彭志春.健美操课堂教学方法优化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 2009, (6) .

13.大学公共体育课双语教学探索 篇十三

随着我国政治和体育的社会化,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自觉地进行身体锻炼,这就要求高校体育的大学生具备独立进行体育锻炼,使其毕业走上社会后,能更好地进行身体锻炼,并充当家庭和社会的指导者。为此,就必须在大学体育中加强身体锻炼能力的培养,这不仅是大学生本人的事,也关系到增强中华民族体质和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素养。由于高考体制的原因,我国体育专业的学生文化分低且对英语没有单独要求,因此造成了体育专业学生英语水平普遍偏低,这也加大了教师进行体育双语教学的难度。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推广和运用双语教学便成为了体育教育界的一大难题。在学科学习中,英语也属于一门学科,讲英语纳入体育教学中,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英语词汇量,更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体育双语教学是在不降低体育教学要求的前提条件下,通过双语教学使学生的英语水平能够有大幅度的提高。它既是一般意义上双语教学的一个学科分支,也是一般意义体育教学的一个特例。

就目前我国多数体育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来说,采用何种方法都是一项漫长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就是学生回答问题时本着学生力所能及的原则,尽量用英语表达。现阶段学生所学的英语知识达不到完整的表达各种句式。为了让学生多熟悉所学的词汇,并建立英语词汇与体育在学生头脑中的直接联系,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尽量汉语和英语并用,当然现实中这对学生第二语言能力的形成会有带来一些影响,但是考虑到学生语言基础较弱以及学生自信心的养成,这种形式在开始阶段还是比较重要的。因此学生在进行语言切换时不会遇到太大困难,教师在教学上难度不大。一般来说,学生学完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基本上能把体育口令用英语表达出来。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想完全用英语表达的欲望,有的学生说在这样的课堂上使用英语不仅仅学习了体育教学内容,而且通过英、汉对比可以更牢固的掌握动作。这样一来,双语学习对体育常用口令的学习是有利的,同时学生也表示英、汉的不停切换显得比较麻烦,如果能够完全用英语表述感觉更方便。这说明双语的同时使用,语言的切换增加了学习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教学进度,同时也说明双语并行在开始阶段是一种过渡。随着学生对第二语言的知识积累,浸没式的教学方式应该是可行而且是更有效果的。在实施体育双语教学,特别是在实践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鼓励学生进行技术练习的同时,用简单的英语口语提出要求,并加以形态、动作的指导和启发,使学生尽可能的理解和领悟教师的要求,让学生在英语口语与动作的不断刺激下,掌握英语指令及领悟其内涵。

下面以乒乓球的教学为例,要想练习好乒乓球,就必须想了解关于乒乓球的相关知识理论。乒乓球,是一种世界流行的球类体育项目,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球。运动员各站球台一侧,用球拍击球,击法有挡、抽、削、搓、拉等。球须在台上反弹后才能还击过网。以落在对方台面上为有效。比赛以11分为一局,采用五局三胜,七局四胜。比赛分团体、单打、双打、混双等数种。关于乒乓球的相关理论知识主要有打好弧线、提高速度、加强旋转、增大力量、控制落点。打好弧线,由于球网关系,乒乓球运行必须以一定的弧线形式表现出来。如:拉加转弧圈球、放高球。在提高速度方面,“快”是制胜的重要法宝之一,首先在提高速度的原理上要注意,还击球前所需要的时间:从球从台面弹起,至运行到运动员球拍回击出球瞬间止。提高击球速度就是要设法缩短还击前所需要的时间和还击球后球在空中飞行的时间。例如,击球时,站位尽可能靠近球台,以缩短回球时间所需的时间。击球时,尽可能加大击球力量和尽可能地减少飞行弧线高度、缩短球在空中飞行的时间。这样,将原理与方法相结合,才能不断提高学生乒乓球击球速度,同时体育课程教学也会获得较好的效果。加强旋转,速度和旋转已经成为乒乓球技术发展中两个重要问题,谁能把两者结合好,谁就能在比赛中处于优势地位。击球时,尽可能加大作用于球的力矩。用线速度较大的球拍部位击球。用拍的顶端部位击球,有利于加强球的旋转。增大力量,击球力量是加大球的速度和旋转的基础。击球前,使击球点适当远离身体,并保证有一个适当的加速挥拍的距离,肌肉要适当放松,便于拉长的肌肉在击球时快速收缩。击球时,要使挥拍速度达到最快,使力量充分作用于球体上。控制落点,乒乓球的落点是战术变化的主要内容,提高落点控制和落点变化能力,要在基本技术的练习内容中,突出落点的练习,练习的次数多了,就能对球的落点进行较有效的控制,也就意味着可以依据战术变化落点。

以上是对乒乓球基础知识的介绍,在教学前必须让学生对其有一定的了解,在教学时,教师可结合的语音、图片、影像资料等讲解教学内容,可领读要学的专业英语词汇和短句,让学生跟着听、读。在实践教学时,指教师用双语讲解动作技术要领,指导学生积极听说专业英语,同时模仿和练习专业技能。在学生对基本英语知识词汇掌握后,指导教师

在学生练习动作技能时,积极听、说、喊、练专业英语,如做规定技能练习时,每次或每个动作练习前、或练习中大喊专业英语词汇一次。在学生熟练掌握相关动作技能的英语词汇后,指导教师一定要进行课后的双语教学的技术影像等资料的复看。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通过教师、学生双方相互双语交流,依据影像等标准示范检查学习效果,以获得反馈信息来控制双语教学过程。

14.市公共体育服务需求现状调查报告 篇十四

公共体育服务理念的提出是政府职能转变在体育领域的延伸和实现,是构建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市建设服务型政府率先示范。体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功能和角色是多元的,在发展精英主导的竞技比赛的同时,更应着力凸显体育社会化、生活化的本质属性,将其发展为强调大众参与的社会活动,并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党的十九大以来,建立平等、公正、惠及全民的优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践行“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障人民群众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权益,成为政府体育部门的工作重点。近年来,市提供力求满足百姓需求的场地、组建具有引领作用的社会指导员队伍、举办各类大型体育赛事活动等,希望以此营造根植大众的体育健身文化,但结果却差强人意。大众对体育的态度正在由欣赏性向参与性转变,从关注金牌向关注自身健康转变。然而,长期以来“重竞体、轻群体“的发展模式导致体育部门提供的服务难以满足大众需求的多样性,体育转型的步伐已跟不上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大众需求。

为此,市体育总局提出搭建具有公共性、普惠性和社会公平性的体育服务平台,开展市家级“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试点工作,探索满足大众需求的优质服务。为完成此项工作,体育科学研究所群体中心开展前期实地调查工作,了解目前我市公共体育服务需求现状及存在问题,为工作顺利开展提供科学保障。

一、我市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现状

调查发现,当前我市公共体育服务的核心问题在于供给与需求的不平衡,大众体育服务需求呈现复杂性特点。就个体层面而言,大众健康管理意识薄弱,科学健身素养尚未形成。随着中市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方式随之改变,但健康管理意识却十分薄弱。市民体质监测数据显示市民的心肺功能、力量耐力、柔韧性等重要指标不断下降,百姓的体质正在逐渐“变差“,但仍在盲目追求“吃的好“、忽略“动起来“。近年来,随着糖尿病、“三高“等“富贵病“患病人群持续增长,人们逐渐认识到“吃动两平衡“的重要性,却表现出被动性和盲目性。“无病不健身、健身为治病“、“盲目关注中医养生“、“健身方法不科学“等现象屡见不鲜。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目的是为增加体力活动、消遣娱乐、防病治病、减肥等,健身功能定位仍是维持健康的工具而非一种生活方式。

从全市层面分析,需求的复杂性集中体现为差异性。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第一,政府服务水平的差异。中市人口分布不合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客观现实制约了公共体育服务的均衡发展。以城乡差距为例,城乡二元化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更引发诸如市民体质、生活方式、家庭收入的差异,并投射到体质健康状况。无论留守还是流动,农村人口面临多重健康风险,城镇不复存在抑或不甚普遍的健康问题在其身上依旧突出。人口流动、城市化、健身资源城乡分配不均等问题不断影响农村人口的需求与获得,健身资源获取不公已成不争事实。城乡居民生活方式和体质特征的差异注定需求的多样化,统一的管理和服务模式难以满足其体育需求。区域、城乡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导致我市在贯彻执行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上存在差距,最终落实的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第二,大众体育需求的差异。当前,我市锻炼人群呈增长趋势,但存在性别、年龄结构不合理,锻炼方法不科学等问题。2020年20至69岁人群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质状况抽测公报显示,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人数比例随年龄增长呈现“马鞍形“,参加健身活动仍以老年人为主,呈现锻炼时间自由充沛、对场地要求简单、锻炼形式单一等特点。相比之下,中青年人健身比例较低,“无时间“依然是制约其参加体育健身的首要因素,“无场地“客观上难以满足其健身需求。此外,健身需求存在城乡差异。城镇的老年人与中青年健身人群均有明确的健身目的和场地需求,而农村尚处于健身意识不强、公共健身场地利用率不高的阶段。

二、我市公共体育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体育服务总量不足、公益程度较低。

供给总量和公益程度是判断公共体育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近些年,体育部门不断增加财政投入,仍难以弥补因长期服务缺位和资源不足导致的公共需求亏空。大众对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优质公共体育产品供给有限且公益程度较低已成为供给与需求之间的新问题和新矛盾。

(二)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公共体育服务分布失衡。

尽管公共服务理念提出已有近十年,但我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仍不健全,存在差异化与同质化并存的问题。其中,差异化表现为公共体育服务在区域间、城乡间、人群间分布不均衡,分类指导不足。同质化则体现在服务内容与结构高度同质化与单一性,即供给主体单一、供给方式单一、供给对象单一、服务内容单一。长期以来,体育部门扮演体育服务提供者和决策者角色,在产品和服务配置过程中,决策依赖“政府偏好“、供给均由“政府包办“,惯性的供给模式必然难以满足大众多样化与多层次的公共体育服务需求。

(三)政府角色定位偏差,公共体育服务意识和能力不足。

以往我市公共体育服务存在“全能型政府“的管理模式和惯性思维,不仅包揽公共体育产品与服务的生产与供给,在购买服务时也表现出较强的行政色彩和政府意志,角色定位存在偏差,将政府职能狭义的理解为政府主导。同时,公共体育服务意识薄弱、服务能力不足现象普遍存在。公共体育资源供给盲目参照体育部门行政目标设置,既未体现与时俱进,也难以满足大众多元化的体育需求。

(四)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制度缺位、决策机制不完善。

制度是保障有效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关键因素,近年来体育部门不断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制度,但制度缺位仍是导致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的重要原因。存在监督、激励、评价制度不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的程序、内容、监管、评估机制不健全;人才队伍招聘、培养、福利制度不到位等问题。制度缺位严重制约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和能力的提升。

(五)公共体育服务需求分析不足,供给与需求存在偏差。

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源于大众需求,政府在满足需求的同时,理应通过各种途径保证服务的科学性和持续性,恰当的履行服务职能和责任。然而,对于大众不断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仍存在服务供给能力不足、服务对象偏差、需求信息不对称等现实问题,供求矛盾凸显。无论是体育部门还是学术界,针对大众公共体育服务需求的分析不足,仍依赖经验与政府意志提供非大众所需的产品和服务,供给与需求出现严重偏差。

三、建立公共体育服务“需求-供给“模式

针对我市体育服务能力不足,而大众健身需求多元化的状况,如何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体育服务成为体育部门面临的首要难题。面对复杂的需求,体育部门理应率先承担起社会责任。向大众提供公共体育服务应首先“问需于民“,通过转变服务理念和管理方法来迎合社会期待,赢得大众对体育工作的口碑。公共体育服务是个高度社会化的问题,解决如此复杂难题仅靠体育部门一己之力难以完成。实际上,公共体育服务不应也不能由政府包办的思路早已成为各界共识,也是体育部门转变政府职能的方向所在,突破与创新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首要问题:公共体育服务应以大众需求为导向。

当前,我市公共体育服务需求呈现复杂性,大众体育需求处于不同阶段,多样化特征明显。以健身为例,个体因性别、年龄、身体条件不同,健身项目、时间、运动量等因人而异,如果不尊重科学指导、不因人因地制宜,健身效果非但不好还会带来伤害。面对个体需求差异,如何提供有效的科学健身指导,是对体育部门服务能力的考验。随着中市社会体育需求的快速增长,大众体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类似考验必将与日俱增。

建构以大众需求为核心的服务导向型政府是满足公共体育服务需求的有效途径。首先,重新定位政府职责。尽管政府服务意识逐渐增强,仍会流露出“管理者“心态,强调政府在社会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彻底转变心态并非一蹴而就,但应时刻谨记以服务者的身份满足大众需求,以大众需求为导向确定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以大众满意度作为衡量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标准,最终确立服务型政府的地位。其次,承担政府应有的责任。转变角色不代表听之任之,应在相应职责范围内承担责任。政府行为是提供优质公共体育服务,应明确为谁提供服务、提供什么服务、如何提供服务、以及如何改进服务等一系列问题,积极回应大众服务需求的同时,不断地提高自身服务能力。

(二)改变模式:实现供给主体多元化、供给方式多途径、供给对象全覆盖、服务内容有创新。

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的思路由来已久,但目前仍存在政府财政投入有限、需求信息不对称、供给效率低下引发“政府失灵“、甚至出现“权力寻租“等问题,原因在于政府单一主体供给模式引发的弊端。以往体育部门在提供服务时存在“越位“和“错位“,管的过多限制了社会积极性的发挥,该管的事因为力所不能及而没有管。公共体育服务应由政府与市场共同提供,实现供给主体多元化,并科学地界定政府、社会、市场三者的关系及作用范围,建立起新型合作关系。当前我市致力于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新型服务政府,体育部门也应转变管理理念和工作方法,突出指导职能而非亲力亲为。

供给方式应由单一投入转变为多途径供给。提供公共体育服务不是体育部门一己之力可为,需要多方协同,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建立新型服务模式。盘活存量是目前体育部门应着力破解的难题,但未来发展还要依靠更大力度的结构性改变。公共体育服务强调均衡性,实现供给对象全覆盖,但均衡不等于齐步走,应坚持“既要积极推进,又不能急于求成;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未来;既要统筹规划,又要留有余地“的原则,需求的复杂性要求采取“有条件均衡“的战略,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同时,率先在有能力的地区升级公共体育服务能力和水平,梯度发展、逐步覆盖。同时创新服务内容,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同时,鼓励发展差别化、创新性服务,以更好地满足大众的需求。

(三)转变角色:实现权力让渡与必要集权相结合创新公共体育服务职能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创新职能首当其冲是转换角色。政府在提供公共体育服务过程中,不应再以垄断者姿态提供政府偏好的产品和服务,转变为建立服务供给的价值导向、设计产品行业标准、提供服务运行机制、规范供给方式和途径、完善监管体系等一系列服务规范,实现权力让渡。实现政府角色由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由垄断者向竞争者转变、由单一模式向复合模式转变,从而达到公共体育服务市场的帕累托最优。当然,适度放权不等于完全让权,监督监管、建立标准、绩效评估等监督权力必须牢固的掌握在政府手中,避免竞争与自利性带来“市场失灵“。

上一篇:孔繁森评语下一篇:难忘童年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