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并发症的防治

2024-10-26

静脉输液并发症的防治(15篇)

1.静脉输液并发症的防治 篇一

静脉输液治疗的常见并发症预防和护理

周庆梅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普八病区 221000)

静脉输液作为一种迅速有效的补液和给药途径,在疾病的抢救、治疗和康复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也因各种原因出现一些并发症,若不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及早发现、及时处理,将会造成严重后果。现对临床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预防措施及护理分析报告如下。渗漏性损伤的预防与护理:

静脉输液渗漏性损伤临床分为局部组织炎症反应、静脉炎性反应和组织坏死三种,其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技术因素、药物因素、物理因素及血管因素等。1.1 预防措施(1)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熟练掌握穿刺技术,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穿刺技巧,穿刺成功后将针头固定妥当。(2)正确选用静脉,合理使用静脉,有计划地选择静脉,保护静脉不受损伤。原则上:从小静脉到大静脉,从肢体远端到肢体近端静脉。各条静脉交替使用,使受损的血管有足够的修复时间,一般选择弹性较好、部位适当、较直的静脉有利于穿刺。(3)输注易致渗漏损伤的药物时或老年病人,宜选用导管材料柔软的留置导管或输液器。(4)选择正确的拔针方法,应先拔出针头,再立即用干棉签按压穿刺点的,使针头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退出管腔,可减轻针刃对血管造成的机械性切割损伤,避免造成渗漏性损伤。(5)提高护理人员责任心,加强输液过程中的巡视,注意观察患者局部皮肤有无苍白、水肿、变红,重视患者主诉,一旦发生输液外渗应立即更换输液部位。

1.2 护理措施(1)局部外敷。包括冷敷、热敷、硫酸镁湿敷、外用类固醇软膏及中药外敷等。(2)局部封闭。应用局部封闭,可阻止药物外散、止痛、消炎。临床上多用0.25~1%普鲁卡因,地塞米松,效果较好。(3)局部注射解毒剂。对细胞毒药物渗漏后解毒剂研究,不同动物模型有不同的结论。(4)局部使用血管扩张药物。在输入刺激性大、浓度高的药物时,使用2%山莨菪碱外敷局部静脉后再给药。有文献报道:2%山莨菪碱扩张局部浅表血管的作用最佳,效率80%,血管扩张后可以减轻刺激。2 静脉炎的预防与护理

静脉炎发生的原因有:①药物浓度高。输入速度快;②药物引起的血浆pH值的改变;③高渗溶液输入使血浆渗透压的升高;④机械性刺激和损伤;⑤缺氧与缺氧性疾病;⑥细菌感染;⑦各种微粒对血管的刺激;⑧温度对血管的损伤;⑨与神经传导因素有关等。

2.1 预防措施(1)尽量避免在感染、疤痕、皮肤色素沉着部位选择血管;(2)根据药液的性质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合理地调节输入速度;(3)对长期输液者,应计划地更换穿刺部位,或留置深静脉导管,避免多次穿刺;(4)输液过程中,一旦发生渗漏现象,要及时处理;如输液肢体局部不适或疼痛,应适当减慢滴数,并给予局部热敷。(5)避免在瘫痪的肢体及下肢行静脉穿刺及补液。2..2 护理措施:(1)红外线、微波局部照射治疗;(2)硫酸镁湿热敷或者将硫酸镁和甘油配成甘油硫酸镁乳剂持续外敷;(3)中药外敷法,如:红归酊、芦荟等外敷。输液反应预防与护理:

输液反应是由于输液所引起的不良反应的总称。常见的输液反应主要有4种:热

原反应、热原样反应、过敏反应、细菌污染引起的反应。输液反应与药物、输液器与注射器、消毒液、输液速度和浓度、患者因素、气候条件等因素有关。3.1 预防措施:(1)提高护理工作质量,输液前要严格检查瓶口是否松动,液体有无沉淀、混浊等异常;检查药品是否过期。输液器包装是否漏气,药液说明中的配伍禁忌等。(2)严格无菌操作,加

强医护人员的无菌观念,操作前后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制度;(3)加强治疗室环境、药物和输液器具的管理;(4)合理用药,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和配伍禁忌,严禁无原则混合配伍;(5)控制输液速度,输入液体的温度适宜;(6)使用中草药注射剂前,仔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并严格按说明书要求使用,减少不必要的配伍用药。3.2 护理措施:(1)严格无菌操作,操作前后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制度;(2)加强治疗室环境、药物和输液器具的管理;(3)合理用药,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和配伍禁忌;(4)控制输液速度,输入液体的温度适宜;(5)使用中草药注射剂前,仔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并严格按说明书要求使用,减少不必要的配伍用药,正确选择稀释剂、给药方法和药物剂量。(6)应立即停药,及时进行对症处理,并对残液、空白药液进行热原检查。及时送检,如不能及时送检威液要用75%乙醇棉球封闭孔道后,放冰箱冷藏窒保存最好尽快送检,及时找出输液反应的原因。

输液并发症对患者有危险,要早发现,做到及时谨慎的处理。为了降低发生率,要求医护人员严格执行输液操作规程,加强安全教育,做到合理用药,注意配伍禁忌,注意三查七对,严格无菌操作,把输液并发症的发生率降到最低。参考文献 1.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第4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34.2.谢炜坚.输液反应相关因素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05,19(6B):1047 3.张蕾,田沁,输液反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Ⅱ】,中国民康医,2008(08)4.邹莲英,临床输液反应诸因素分析及对策田,华夏医学,1999,(05)602~603,5.王晓蕾,白林,陆路,临床输液反应原因分析与预防-lJ],中国全科医学,2008,8,(8)1,1492~1493

2.静脉输液并发症的防治 篇二

1 老年病人静脉留置针输液的必要性

老年病人随着年龄的增长, 会出现血管壁弹性纤维减少, 胶原纤维增多, 血管逐渐硬化, 脆性增高, 弹性降低, 血液黏稠度高, 血管下陷等特点。因此, 对需要长期输液的老年病人, 若采用普通针头行静脉输液穿刺, 成功率低, 反复穿刺, 保留时间短, 会造成老年病人的血管损伤、局部皮下淤血等现象, 这不仅增加了病人痛苦, 也增加了护理工作量[2]。同时, 老年疾病病种多, 病情复杂, 变化快。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则可避免以上弊病, 还能为危重病人在抢救时开辟静脉的“绿色通道”。

2 留置针的使用方法

2.1 选择血管

传统的静脉留置方法在血管选择方面有一定要求, 血管应粗、直、长, 无静脉瓣, 避开关节等, 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 血管条件好的老年病人大部分不愿使用静脉留置针, 只有血管条件差且输液时间长的老年病人才接受。老年病人由于长期住院, 反复多次输液, 血管条件差, 皮肤组织松弛, 血管不易固定以及回血慢, 凝血较快, 给穿刺带来一定的困难, 选择血管是留置静脉针的基础。由于穿刺针比一般针粗, 因而宜选择较易固定的静脉。凡是发育不良的血管及分叉处的静脉均不宜选用, 多选择下肢大隐静脉或手背和前壁血管。

2.2 皮肤消毒

长期以来, 静脉输液一直以钢质针头的头皮针为输液工具, 经研究不锈钢针头导管的感染机会小于塑料导管, 因静脉输液引起的静脉感染较为少见, 皮肤携带的微生物是引起静脉治疗相关感染的主要病源[3], 皮肤不彻底消毒, 在输液时穿刺破坏了皮肤的屏障作用, 因此皮肤消毒的严格与否是至关重要的。皮肤消毒要更加严格, 消毒前要做好病人的皮肤清洁准备, 去除皮肤表面存在的污渍、血渍等污染物, 保证消毒效果, 进行皮肤消毒后尽量不要接触消毒部位, 且等消毒剂自然风干。

2.3 静脉穿刺

选择好血管后, 扎止血带, 按上法消毒皮肤, 皮肤消毒后, 左手绷紧皮肤, 右手拇指和食指持针柄, 针尖斜面向上, 以25°~35°角快速进针, 进皮后放慢速度, 缓缓推进, 见回血后放低针体, 再推进3 mm, 左手拇指持外套针顺血管方向将套管置入, 右手退出针芯, 连接输液器, 固定塑料针柄, 用无菌棉覆盖针眼, 而后覆盖粘贴, 固定肝素帽三通处[4]。

3 使用静脉留置针的优点

3.1 减少血管穿刺次数

在临床治疗中, 许多老年病人常需每天进行一次或多次静脉穿刺, 这对病人浅表静脉的破坏较大, 同时也造成了病人的痛苦。套管针能延长每次血管穿刺的间隔时间, 减轻对血管的破坏, 起到保护浅表静脉的作用。同时, 它可在静脉内留置时间可达5 d~7 d, 对需要多次行静脉输液的病人, 不需每次都行静脉穿刺, 只需将输液器与静脉留置针衔接即可, 减轻了护理工作量, 有助于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3.2 减少输液渗漏

静脉输液渗漏不仅增加了病人痛苦, 也影响了治疗、抢救工作。静脉输液和输液渗漏常引起静脉炎、蜂窝组织炎和菌血症等。留置针的外套管为四聚氟乙烯制成, 弹性好, 套管尖端与裹紧的穿刺针外径一致, 穿刺部位漏血机会少[5], 与穿刺点血管壁衔接紧密, 因此不易损伤血管壁而引起渗漏。据报道套管针渗漏率仅为4%[6]。

3.3 有利于活动

静脉留置针具有柔韧性好的特点, 可随血管形状而弯曲, 在血管内有一定的长度, 有利于老年病人的活动及搬动。

3.4 为临床治疗或抢救提供便利

①危重病人需经常性临时用药, 且药物种类多, 各类药物只要相互间无配伍禁忌, 从Y型套管针尾端可多路液体同时输入, 为抢救赢得了时间。②套管针内径大, 内表面光滑、阻力小, 易于调节输液速度, 既可满足大量快速输液的要求, 又能为限制液体速度的病人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对老年病人, 特别是心肺功能较差的, 需要限制液体速度的极为方便。

3.5 减轻疼痛

老年病人对疼痛的耐受力低, 血管老化, 弹性差, 且易于滑动, 它的应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7]。

4 潜在并发症

4.1 静脉炎

静脉留置针在使用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是静脉炎, 静脉炎的发生与静脉穿刺部位、输入药物的性质及液体量、套管针留置时间长短等多种因素有关。研究表明, 套管针的留置时间与静脉炎的发生有明显关系, 即套管针留置时间越长, 静脉炎的发生率越高。美国输液护理学会将套管针的保留时间规定为3 d , 我国尚无统一规定, 有报道[8,9], 套管针可留置5 d~7 d , 在注意保持穿刺部位的相对无菌及周围皮肤清洁的情况下, 只要没有发生堵管和渗漏, 留置7 d 是完全可行的, 也有报道[10]可留置7 d~10 d。但有报道[11]套管针留置5 d内静脉炎的发生率为0, 建议将5 d作为常规留置时间[12,13]。

4.2 静脉栓塞

血管内膜损伤及病人的血液处于“高凝、高聚”状态, 易发生针头回血凝集成血块现象。若将血块回输体内进入小动脉、小静脉及毛细血管, 特别是病人存在抗凝、纤溶性低下时, 不可逆栓子随血流阻塞血管可形成医源性栓塞, 从而加重病情而危及生命。由于连接输液器时, 空气未排尽, 输液管与留置针连接不紧密或留置针有质量问题, 使空气进入静脉, 随血流经右心房到右心室进入肺脏, 如空气量少, 经肺毛细血管吸收后损害小; 如空气量大, 使进入肺内血液量大为减少, 氧的交换受到严重影响, 可引起严重缺氧甚至死亡。

4.3 感染

静脉留置针常被认为是导致感染的重要原因, 研究表明, 导管在皮肤上的插入部位和导管的管芯是细菌寄殖的主要部位, 也是继发相关感染的主要来源[14]。

5 小结

3.静脉输液并发症的防治 篇三

文章编号:1003-1383(2009)05-0620-02

中图分类号:R 473.6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09.03.063

神经外科患者常因病情危重、用药品种繁多、输液治疗时间长,因此在治疗中、后期,很难坚持选用粗、直、有弹性、易固定、血流通畅、避免下肢及偏瘫肢体输液的血管,而中心静脉导管输液,虽然解决了输液中的疼痛、刺激等问题,但易出现静脉血栓,且是相关感染最常见的医源性感染,并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为了能够减少输液局部并发症,提高静脉使用频率,减少深静脉置管输液,笔者根据二十多年来的临床经验,并结合相关文献,制定本科“静脉保护护理程序”,对本科接受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患者按“程序”要求进行护理,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择自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接受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患者452例,年龄14~78岁,按GCS评分标准,重度颅脑损伤140例,中度损伤176例,轻度损伤179例,脑肿瘤、脑脓肿27例;输液时间最长60天,最短7天,药物种类最多11种,最少5种。留置针每次留置时间4天以内。

2.方法

(1)分组及对比方法 按患者入院顺序,选择在年龄、性别、GCS评分、肌力、药物种类及输液量等基本相似者纳入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时间从输液第1天至第60天。实验组226例,从患者接受输液的第1天开始,实行按计划选择血管、局部静脉热敷及新鲜马铃薯外敷等静脉保护护理程序进行护理;对照组226例,按常规静脉输液法,局部静脉未做特殊处理。统计两组病例发生并发症次数情况。

(2)局部并发症判断标准

①疼痛:按世界卫生组织(WHO)疼痛程度分级标准,I度以上均列为疼痛阳性。②静脉炎:沿静脉走向出现索状红线,局部皮肤红、肿、痛、热为阳性。③渗漏:溶液不滴,回血减少或者消失,注射局部肿胀疼痛为阳性。④肿胀:输液局部肿胀面积3cm×4cm以上为阳性。⑤静脉血栓:患肢肿胀,局部皮肤颜色青紫、皮温升高、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为阳性。

结果

并发症发生情况即疼痛、静脉炎、渗漏、肿胀、静脉血栓等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0.05),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减少,见表1。

讨论

1.穿刺引起局部并发症的因素

神经外科患者常具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偏瘫,当健侧肢体粗直、弹性好、易于固定的血管都被选用输液,而那些血管管径小和靠近关节的血管选作静脉输液容易发生渗漏及静脉炎[1]。

患者意识障碍,烦躁不配合,套管针因肢体频繁摆动,针头反复摩擦使穿刺处针眼变大或针头脱出血管,引起液体渗漏,局部肿胀;当冬季或环境温度下降、溶液中不溶性微粒的输入、输液量多、快速输液、加压输液或输液肢体被压迫等均可引起局部并发症。

意识未清醒者对局部并发症缺乏主诉,清醒者也因偏瘫肢体感觉麻木,疼痛不适感觉下降,因此,护士对患者输液时的疼痛难以评估或评估较晚;对已发生液体外渗者仍继续滴入液体,形成肿胀,最后亦可导致静脉炎发生。

患者病情危重,卧床时间久,营养状况差,甚至合并低蛋白水肿,也是造成局部并发症的诱发因素。

2.药物引起并发症及其发生机理

不同药物的渗透压、pH值、药物刺激性和毒性、输注速度等,均是引起静脉炎的因素[2]。其中甘露醇、β七叶皂甙钠、含钾溶液、硝普钠、复方氨基酸及脂肪乳剂等最为常用,此类药物均对局部造成不同程度的并发症:甘露醇是一种强有力的高渗性组织脱水利尿药,临床上常规快速滴注,才能达到治疗效果,但因为渗透性高,使局部静脉内渗透压短期内迅速急剧地增高,从而对局部静脉损伤严重,轻者出现疼痛,重者出现静脉条索状改变;β七叶皂甙钠具有抗炎、抗渗出、增加静脉张力,改善血液循环,减轻脑水肿等作用。80%患者使用该药物3~5 d出现不同程度的血管索状红肿、疼痛[3]。钾离子对血管壁内膜的刺激,使支配血管的神经兴奋,引起血管收缩甚至痉挛[4]导致疼痛。硝普钠是一种强效的血管扩张剂,对动脉及静脉平滑肌有直接扩张作用[5],在高血压脑出血病人中常采用微量注射泵给药,药物在局部血管速度缓慢,对血管内壁及皮肤刺激,易引起静脉炎;复方氨基酸和脂肪乳亦为高渗性药物,当输入血管后,血浆渗透压升高,致使组织渗透压升高,血管内细胞脱水,进而局部血小板聚集,并释放前列腺素E1和E2,静脉壁通透性增强,静脉内膜层出现白细胞浸润的炎症改变,同时,释放组胺,使静脉收缩变硬,有报道[6]脂肪乳可致血栓性静脉炎。

3.静脉保护程序的实施对策 ①静脉保护措施:主要是选择四肢粗直、弹性好、易固定的血管进行静脉输液,血管选择顺序为健侧上肢健侧下肢偏瘫上肢偏瘫下肢。健侧肢体输液,病人躁动不安时,可用夹板固定穿刺点局部或使用约束带固定,但避免在穿刺点上方固定约束带,防止阻断静脉回流导致肿胀;在下肢及偏瘫肢体输液时,要抬高肢体并活动每2小时一次,每次20分钟,活动时用左手手掌托住穿刺局部,避免牵拉引起局部液体渗漏或针头移位,通过活动,可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肢体肿胀和静脉血栓形成。

选择输液留置针应

根据输液量、血管大小及药物滴速要求,在不影响液体输注速度的情况尽量选用小号留置针,因小号针进入血管后漂浮在血管中,减少机械性摩擦及对血管内壁的损伤,从而降低机械性静脉炎及血栓静脉炎的发生。

护士在静脉穿刺时要有耐心,对血管不显露者,先局部热敷,再采用止血带结扎-打开-再结扎方式反复进行一到二次,可使静脉充盈,提高穿刺成功率。

②早期预防性静脉外敷:

从输液第一天开始,在从静脉穿刺点开始延静脉向心方向10 cm范围采用新鲜马铃薯切成0.1~0.2 cm厚度的薄片,宽度为3~5 cm,平敷于静脉上方10 cm,外用保鲜膜包裹,防止马铃薯浆液污染被服难于清洗,每小时更换马铃薯片一次,直到输液完毕,每次更换前均用温水毛巾擦净皮肤,以便观察效果。新鲜马铃薯外敷可使药物渗出血管外致局部红肿、疼痛的症状消失,条索状的血管弹性得到改善,具有散淤、消肿、止痛、消炎、促进损伤组织细胞修复的作用[7]。同时,在输液肢体下方,垫上50℃以下水温的热水袋,以加速血流,缩短药物在肢体静脉滞留时间,减轻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减少静脉炎、液体渗漏、肿胀及血栓的形成。

③合理安排用药顺序及封管拔针方法:

在输注甘露醇、β七叶皂甙钠、含钾溶液、复方氨基酸及脂肪乳等刺激性溶液前后,用其它液体或0.9%生理盐水缓冲,以缩短该类药物在血液中的存留时间,消弱对局部血管的刺激;使用硝普钠泵注时,用非刺激性液体维持血管,以稀释硝普钠在局部血管的浓度。

封管采用脉冲方式,利用0.9%生理盐水20ml封管,以便能使残留在针头前端的刺激性药物进入血流,减少局部刺激。

留置针留置时间4天以内,如有局部并发症,及时拔针。拔针时采用新式拔针法,先拔出针头后立即用棉球或两根棉签头压迫1分钟后,再用胶布加压固定,防止出血及液体从针孔渗漏,并继续用新鲜马铃薯外敷直到局部症状消失。

本科通过制定静脉保护护理程序后,护理人员主动按照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输液治疗,使局部并发症的产生降低到最低点,护理结果表明,实验组局部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或<0.05)。笔者认为,神经外科患者输液时,主要做好早期静脉保护,是可以使局部并发症发生率降到最少,损害降到最低,避免了深静脉置管输液带来的危险。

参考文献

[1]秦 燕.脑卒中偏瘫患者静脉输液发生渗漏的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7):507-508.

[2]王建化.输液所致静脉炎的药物原因分析[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2008,25(8):766-767.

[3]蒋东梅,王晴红,李亚平.复方七叶皂甙防治输液致静脉炎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1):40.

[4]李子瑜,于志铭.医用生理学[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81.

[5]潘学田.中国药品实习手册[M].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89.

[6]宋月琼.滴注脂肪乳致血栓性静脉炎1例护理[J].四川医学,2003,24(8):837.

[7]刘昌红,曹乃美,王国英.马铃薯外敷与硫酸镁湿敷治疗甘露醇外渗的疗效比较[J].护理研究,2004,18(7B):1289-1290.

(收稿日期:2009-06-20 修回日期:2009-09-03)

4.静脉输液并发症预防与处理规范 篇四

【发热反应预防措施】

一、输液前严格检查药液质量与有效期。

二、检查输液器外包装有无破损、漏气,生产日期和有效期。

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发热反应处理规范】

一、立即停止输液或者保留静脉通路,改换其他液体和输液器。

二、报告医生并遵医嘱给药。

三、注意观察体温变化,寒战者给予保暖,高热者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

四、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科、药剂科、供应室、护理部。

五、保留输液器和药液分别送供应室和药剂科,同时取相同批号的液体、输液器和注射器分别送检。

六、患者家属有异议时,立即按有关程序对输液器具进行封存。

【发热反应处理程序】

立即停止输液→更换液体和输液器→报告医生→遵医嘱给药→就地抢救→观察生命体征→记录抢救过程→及时上报→保留输液器和药液→送检

【急性肺水肿预防措施】

一、严格控制输液速度与输液量。

二、年老体弱、婴幼儿、心肺功能不良的患者需要特别慎重并密切观察。

【急性肺水肿处理规范】

一、立即停止输液或将输液速度降至最低。

二、及时与医生联系进行紧急处理。

三、病情允许可将患者安置为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下肢静脉血液的回流,减轻心脏负担。

四、给予高流量吸氧,一般氧流量为6~8升/分,减少肺泡内毛细血管渗出,改善肺部气体交换,缓解缺氧症状。

五、遵医嘱给予镇静剂、扩血管药物、平喘、强心和利尿剂。

六、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流结扎,每隔5-10分钟轮流放松一侧肢体的止血带,可有效的减少静脉回心血量。

七、认真记录患者的抢救过程。

八、患者病情平稳后,要加强巡视,重点交接班。

九、做好心理护理,安慰患者,缓解其紧张情绪。

【急性肺水肿处理程序】

立即停止输液→通知医生→将患者安置为端坐位,双腿下垂 →高流量给氧→遵医嘱用药→必要时四肢轮扎→做好病情及抢救的记录

【静脉炎预防措施】

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二、对血管壁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再使用。同时减慢输液速度,防止药液渗出血管外。

三、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保护静脉。

四、静脉内置管,应选择无刺激性或刺激性小的导管,置管时间不宜过久。

【静脉炎处理规范】

一、停止在静脉炎部位输液,将患者抬高并制动。

二、可用50%硫酸镁液湿敷每日2次,可行超短波治疗。

三、如合并感染,根据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静脉炎处理程序】

停止局部输液→局部50%硫酸镁湿敷→遵医嘱应用药物

【空气栓塞预防措施】

一、输液前认真检查输液器质量,排尽输液管内空气。

二、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连续输液应及时更换输液瓶或添加药液;输液完毕及时拔针。

三、加压输液时应专人看护。

【空气栓塞处理规范】

一、立即通知医生并配合抢救。

二、协助患者取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卧位。左侧卧位可使肺动脉的位置处于低位,利于 气泡漂移至右心室尖部,从而避开肺动脉入口,随着心脏的舒缩,较大的气泡碎成泡沫,分次小量进入肺动脉内,逐渐被吸收。

三、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提高机体的血氧浓度,纠正缺氧状态。

四、有条件者,通过中心静脉导管抽出空气。

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发现异常及时对症处理。

六、记录抢救过程。

【空气栓塞处理流程】

5.静脉输液的健康宣教 篇五

【关键词】 静脉输液;健康宣教目前,临床上开展的健康 教育 主要是针对疾病的护理,而忽略了对基础护理操作的健康教育[1]。临床上静脉输液这项基础护理操作应用广泛,由于对此项操作的有关健康问题不了解而造成的后果,不仅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也为患者带来了痛苦,甚至造成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护士应重视它的健康教育。笔者曾在2008年1~3月对肛肠科100例住院输液患者进行静脉输液宣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输液患者100例,肛门部手术75例,大肠手术25例,男65例,女35例,年龄23~82岁。经过输液宣教,取得良好的效果。2 健康宣教内容(1)输液前应详细宣教,主动与患者沟通交谈,话语亲切,告知输液的重要性。(2)了解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是否是过敏体质,有无心脏病史、糖尿病史,如有严重药物过敏史或过敏体质患者,床头挂醒目标志,并各班交班,加强观察;如有心脏病史,输液速度应<60滴/min,告知患者所用药物名称,主要的药理作用及药物不良反应,以及如何减少不良反应:如进食、减慢输液滴速、穿刺部位注意保暖等。手背静脉穿刺采用手背 自然 放松式操作法,可以减轻疼痛和防止液体渗漏。(3)告知输液前应排空大小便,以便减少输液中排便次数,从而减少液体渗漏机会。(4)介绍输液的大致速度,每分钟60~80滴,特殊药物静滴时应向患者再三强调输液的速度,如环丙沙星100 ml须1 h才能滴完。解释清楚后才能取得患者配合,以免发生不必要的输液不良反应。(5)目前国产的输液器不能恒定地控制输液速度,易受体位、手摆放的位置等改变。手臂、手背输液时,手臂内屈可影响补液速度,甚至停止输液。(6)输液的危险性,空气输入会引起空气栓塞,莫菲滴管液面应保持30%~50%,莫非滴管以上输液器的空气可无碍,但莫非滴管以下不得有空气。(7)在如厕、起床时输液侧手勿用力,否则易肿;且输液瓶与输液穿刺点保持一定的高度。(8)加强巡视,随时观察患者精神、面色、穿刺部位有无渗漏、固定是否妥善、滴速是否合理。(9)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存在身心不适感。一方面是疾病因素,另一方面是长时间的输液引起体位不适和心理负担。根据病情协助安置合适的体位,并指导患者输液一段时间后做适当的肢体变动。(10)软包装输液瓶易变形,常出现输液中断,也有时会出现空气和液体同时输注,是该产品存在的缺陷。(11)告知患者正确的按压方法,避免局部淤血引起疼痛及增加穿刺难度[2]。(12)如果遇到输液器不慎脱落,即可拎高输液器,不可顺手插入输液瓶,及时呼叫。(13)对于禁食、输液量多的患者,指导其采用外周、深静脉留置针输液。3 讨论 静脉输液宣教工作的开展力度不够,主要是对这一工作的意义认识缺乏,我们往往认为这些基本常识患者应该知道。我们通过系统的宣教,一方面患者能更好地配合护士完成静脉输液,从而减少护士的工作量,减少重复穿刺,减少患者的痛苦,使护患关系改善,患者的满意度极大地提高;一方面,也敦促护士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护理队伍的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可使输液的危险性极大地降低,提高输液安全,提高护理质量。在目前医疗体制下,护士的配备不足,输液器材的缺陷,患者及家属的配合显得格外重要。我们还可以制定静脉输液宣教卡,采用黑板健康栏来开展这一工作。

6.静脉输液外渗的护理 篇六

一、非药物处理

1.一般护理 在药物外渗的48小时内,应抬高受累部位,以促进局部外渗药物的吸收。在静脉给药过程,如发现或疑似外渗情况时,首先立即停止给药,抽吸针头及血管内的药液,用适量的生理盐水注射于局部以稀释药液,降低局部药液浓度。

2.冷敷 冷敷可减轻蒽环类抗癌药,如氮芥、阿霉素等所致的皮肤损伤程度,可用冰袋间断冷敷渗出皮肤处24~48小时(时间长短以患者耐受程度为限)。

3.热敷 适用于一般的药物如生理盐水、维生素、抗生素等,亦适合于植物碱类抗癌药物的外渗,如长春新碱、长春花碱等。局部热敷可加速外渗药液的吸收和分散,减轻外渗药液对局部的损伤。

二、药物处理

1.生理盐水、50%硫酸镁、75%酒精湿敷可减轻水肿对局部组织的损伤,促进局部组织修复。据报道海普林软膏和利百素凝胶可有效治疗阿霉素外渗所致的局部组织损伤。

2.局部封闭 常用利多卡因加地塞米松局部环形封闭。利多卡因可能作为激肽重要的稳定剂起到阻断疼痛的作用,有镇痛、轻微血管扩张作用。地塞米松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具有抗炎特性作用,可以减少炎症扩散,抑制炎性细胞肽的合成和阻滞磷酸脂酶A2的活性作用,中断产生疼痛的持续性神经冲动起到镇痛作用。

3.解毒剂的应用 硫代硫酸钠可用做氮芥类、丝裂霉素、更生霉素等的解毒剂,可使药物迅速碱化,减少损伤。长春新碱药物外渗后局部可注射透明质酸酶,以促进药物吸收和弥散。长春新碱和阿霉素等偏酸性的药物外渗后也可用碳酸氢纳局部注射。

4.中药软膏制剂 按照中医活血化淤消中止痛原理制成的中药涂抹膏对各种药物外渗后引起的肿胀、淤血、疼痛疗效确切。如清热消肿膏外敷可治疗高渗药物输注渗漏所致的肿胀。

三、外科处理

一旦患者发生药物外渗,必须连续观察和评估局部症状和体征。如保守疗法失败,溃烂形成,需请外科会诊,彻底清创或联合植皮整形手术,保住肢体的功能和外观。

7.静脉输液并发症的防治 篇七

1 静脉炎的病因及病理变化

1.1 药物因素

高渗性药物, 如甘露醇快速输入时局部浓度较高, 可造成局部血管壁脱水、变性, 影响细胞功能, 从而导致血管变硬、局部皮肤发红、肿痛等静脉炎症状[1]。肿瘤患者化疗后常发生静脉炎, 主要是由于化疗药物的毒性刺激使血管内皮损伤、痉挛所致[2]。其他因素如药物浓度、配伍及输液药物的酸碱度等均可以对血管壁造成损害。中医认为药物性静脉炎属于药石攻伐血脉受伤, 血瘀脉道。

1.2 疾病因素

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及蛋白质代谢紊乱, 导致血管硬化。脑血管病患者, 如果选择患侧静脉输液, 且输入有刺激性液体, 会使患侧下肢血流缓慢, 血液粘稠度更高, 更易造成静脉血管的损伤和浅静脉炎发生[3]。

1.3 其他因素

如患者年龄较大, 血管壁变硬, 局部静脉反复穿刺是导致静脉外渗及静脉炎的相关因素。套管针留置时间过长, 也可引发静脉炎[4]。

1.4 病理变化

静脉炎是静脉壁一层或几层发炎, 静脉内膜受到刺激即是静脉炎的最初症状 (触痛) , 若有皮肤颜色的改变 (发红) , 说明刺激波及到中、外膜、皮肤及真皮, 后期静脉变硬呈条索状[5]。

2 静脉炎的判断标准

依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 (INS) [6]对静脉炎的判定标准, 静脉炎分为Ⅲ级。Ⅰ级:穿刺点疼痛, 红或肿, 静脉无条索改变, 未触及硬结;Ⅱ级:穿刺点疼痛, 红或肿, 静脉有条索改变, 未触及硬结;Ⅲ级:穿刺点疼痛, 红或肿, 静脉有条索改变, 可触及硬结。

3 预防及护理

3.1 中药外敷法

3.1.1 六合丹外敷

陈本会等[7]一组资料显示, 六合丹能对静脉炎的病因进行治疗, 具有疗程短、见效快的优点, 能减轻患者痛苦, 适用于各种静脉炎, 对Ⅱ、Ⅲ级静脉炎效果尤为显著。其药物组成:大黄、黄柏、薄荷叶、乌梅肉、陈小粉等。方法:上述四种药物研细, 然后加入陈小粉, 拌匀, 最后加入蜂蜜和少许水调成糊状备用。治疗时将六合丹外敷于患处, 面积1~2cm2为宜, 厚度0.5cm左右, 然后用菜叶遮盖, 胶布固定, 保留6~8h, 外敷1次/d, 5次为一疗程。

3.1.2 芒硝湿敷

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钠, 性咸、苦、寒[8]。有清热泻火、化瘀散结的功效。童晋琴等[9]通过75例患者试验对比研究表明, 芒硝纱布湿敷对长期输液所致静脉硬化、疼痛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3.1.3 如意金黄散外敷

朱连荣等[10]用如意金黄散茶调治疗PICC术后发生静脉炎治愈率达85.71%。如意金黄散主要成分是黄姜、大黄、黄柏、苍术、厚朴、甘草、陈皮、生天南星、白芷、天花粉组成。具有较强的消肿、抗炎、止痛等功效。茶叶的主要成分是茶多酚, 茶叶绿素、黄酮类复合物及醛类化合物, 具有杀菌、解毒, 促进伤口愈合, 止痛止血的作用[11]。

3.1.4 蛇药外敷

蛇药含七叶一枝花、蟾蜍皮、蜈蚣、地锦草等药物, 具有消肿止痛作用。柴惠红[12]经106例试验对比研究表明, 治疗静脉炎疗效明显高于传统应用50%硫酸镁湿敷疗效。3.1.5芦荟外敷姚玉娟等[13]将新鲜芦荟叶洗净, 剖开一段取汁为输液外渗引起皮肤肿胀的观察组患儿擦涂于患处, 结果发现, 新鲜芦荟汁外涂治疗输液外渗、消肿、止痛疗效比传统的硫酸镁湿敷迅速, 同时其药性兼具有治疗静脉炎的作用, 对预防和治疗输液外渗引起的静脉炎更为有效。

3.1.6 其他中药外敷

新癀片、大黄石膏、冬青等都具有效果好、疗程短的优点, 对静脉炎的治疗都有很好的疗效。

3.2 西药

3.2.1 康惠尔水胶体敷料

何为等[14]通过对照研究表明, 康惠尔水胶体敷料的应用, 能够对穿刺静脉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从而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康惠尔水胶体敷料可在局部形成低氧张力, 刺激释放巨噬细胞及白细胞介素,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加速炎症消退。康惠尔水胶体敷料由康乐保公司生产。

3.2.2软聚硅酮敷料

软聚硅酮敷料由特殊的高分子材料制成, 此敷料有一层聚氨酯薄膜, 可创造透气, 不透水的半封闭低氧、微酸环境, 不仅可促进毛细血管的形成, 有利于伤口愈合;还可以防止细菌侵入伤口, 减少伤口感染的危险。一层柔软的软聚硅酮伤口接触层, 不沾湿性创面, 只沾干性皮肤, 为伤口创造了一个湿性愈合环境, 促进了生长因子释放, 刺激细胞增生。该敷料还有弹性泡沫吸收层, 既可保持创面恒温, 有利于细胞的植入和肉芽组织的形成, 还可避免伤口的皮肤浸渍。陈蔚等[15]经13例患者护理观察表明, 治疗5d后, 总有效率达100%。

3.2.3 硫酸镁联合高渗糖和维生素B12湿敷

简平等[16]应用硫酸镁联合高渗糖和维生素B12治疗静脉炎的有效率达96.7%, 明显高于用50%硫酸镁的对照组。遗憾的是目前还无客观的病理组织学依据, 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有研究[17]提示, 抗氧化的维生素可抑制甘露醇引起的血管内皮损伤, 加入抗氧化维生素的临床应用也有待今后进一步的研究。

3.2.4 酒精湿敷

酒精具有催眠和消毒防腐作用, 兼具有局麻及止痛效果。酒精可以扩张血管, 促进血液循环, 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增强血管的抵抗力[18]。从而减少血管损伤, 减少静脉炎的发生;酒精易挥发, 带走大量热量, 起到冷敷作用, 低温使神经末梢敏感性降低, 进一步减轻疼痛, 且低温可抑制组织胺等炎性递质释放, 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减轻炎症反应和扩散, 从而减轻水肿[19]。酒精湿敷可以用于预防静脉滴甘露醇所致静脉炎[20]。秦殿菊等[21]经76例需静脉高营养而用留置针的患者, 采用患者自身左右对照法, 常规侧采取静脉留置针常规输液方法;湿敷侧常规静脉留置针后, 用提前备好的8cm×12cm、75%酒精纱布沿输液的血管湿敷, 为保持纱布湿润, 用注射器间断向纱布上喷洒酒精, 并在纱布上盖薄膜塑料。研究表明, 湿敷侧与常规侧比较, 静脉炎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说明常规静脉高营养时, 易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酒精湿敷可以明显减少、减轻静脉炎的发生。

4 护理干预

4.1 心理指导

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和相关知识的宣教, 取得患者的主动配合[22]。

4.2 正确选择血管部位

应选择弹性好、回流通畅、远离关节、外横径较粗、便于穿刺和观察的部位, 避免使用反复穿刺的血管部位[22]。

8.静脉输液并发症的防治 篇八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治疗的主要方法,近年来临床静脉用药不断增多,由于从静脉输入浓度高、刺激性大的药物或反复输液等原因而导致输液性静脉炎相应地日趋增多[1]。1990年美国静脉输液协会颁布的指南中,认为可接受的外周静脉输液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为5%[2]。目前临床上患者输注的消肿脱水的药物多为甘露醇、甘油果糖、皂甙类药物,对血管刺激大,极易导致输液性静脉炎的发生。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减轻病人的痛苦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对2011年6月—2011年8月收住入本科的因输注各类消肿用药的15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使用我院制剂中药活血化瘀膏外敷预防,对照组则按照传统的方法采用改变输液速度来预防,分别评价两组病例静脉炎的发生情况,观察发现使用中药活血化瘀膏外敷预防输液性静脉炎效果显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在2010年6月—2010年8月的住院患者中,將符合用药方案的150例患者作为本实验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80人,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职业、患者种类、心理状态及用药方案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

2 方法

2.1 静脉炎分级标准 采用美国输液护理学会(INS)静脉炎程度的判断标准[3]。

Ⅰ级: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Ⅱ级: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Ⅲ级: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

2.2 静脉炎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 :局部红肿热痛消失,条索硬结完全软化,血管弹性恢复。显效 :疼痛明显缓解,肉眼观察皮肤颜色变淡,肿胀消退明显。无效 :症状无缓解。

2.3 药物的配制 中药活血化瘀膏由各类中草药配制而成。主要成分及配制比例为 :大黄、黄柏、生地黄、白芷、牡丹皮、桃仁各30.3g,红花、泽兰、刘寄奴、地榆、蒲黄、五灵脂、赤芍、丹参各60.6g,调和后装瓶备用。

2.4 实验方案 在对照组中,严格按照无菌技术完成静脉穿刺后,根据药物性质及要求调节输液速度;在预防实验组中,静脉穿刺成功输注药物时,取适量的活血化瘀膏,用30℃醋调成糊状,均匀摊涂于绵纸上,范围10cmx20cm,沿着静脉走行敷于注射的静脉上方及周边皮肤,并用塑料薄膜覆盖,每次3-4小时。严密观察两组病人静脉炎的发生率及治疗效果。连续观察10天。

3 结果

在预防实验组中75例仅有2例发生I度静脉炎,静脉炎发生率2.6%,对照组发生Ⅰ-Ⅲ度静脉炎55例,静脉炎发生率73.3%,2组比较疗效有显著差异(P<0.01),有统计学意义,显示了活血化瘀膏在防治静脉炎中的良好效果。

4 讨论

静脉炎是一种常见静脉输液并发症,往往由于从静脉中输入浓度高、刺激性大的药物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也可由于在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操作不规范引起局部静脉损伤感染。临床上静脉炎的发生高于1990年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指出的数值,对于静脉炎,首先应从预防入手,其次是加强合理用药,注意临床观察和护理,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

祖国医学认为,红、肿、热痛为热毒所致,其病机是气滞血瘀,毒结凝滞于血脉,致使局部脉络气血运行不畅,脉络损伤,血溢肌肤或血热内蕴则局部发红肿硬[4],拒按为实,患者输液过程中局部受针刺,损伤经络,邪毒循之入侵,故局部红、肿、热、痛、经络受损,气滞血瘀,经络不畅,故有条索状线及硬结,治宜活血化瘀、行气通络而达消肿止痛。本组患者以中药活血化瘀膏外敷预防输液性静脉炎有效率达到97.4%。活血化瘀膏组方中,红花性温,活血通经,祛瘀止痛;丹参活血调经,凉血消痈;赤芍行瘀、止痛、凉血、消肿;大黄苦寒,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消肿;蒲黄收涩止血,行血祛瘀;刘寄奴味苦,性温,破血通经,敛疮消肿;地榆凉血止血、清热解毒;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并有抗炎作用;泽兰活血化瘀、行水消肿;生地黄苦寒,清热凉血;黄柏热解毒,并有促进血瘀和水肿消散作用[5]; 加上辛温的白芷、五灵脂,辛而行气,通络散结,活血宣窍,消肿泄毒,并用醋作为赋形剂,具有消毒、杀菌、解毒的功效,促进炎症消散,达到治疗的目的。

采用中草药制成的膏剂防治,方法简便,药物可直接作用于病人输液上方处,疗效明显,有效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受到病人欢迎,并充分发挥了中医药特色护理,因此,运用活血化瘀膏外敷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方法是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箭.静脉注射药液外渗的判断和处理[J].中国临床医生,2001,29(8):30

[2]堂映辉,高林春,刘光琼.静脉炎的防治及处置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1,18(4):86.

[3]李惠琼,赵洁,曾秀琼.留置针3种不同封管法预防静脉炎等并发症的效果观察[ J ] .广东医学院学报,2006,24 ( 2 ) :184-185.

[4]徐玉芹,宋秋珍,孙静,六味醇外用防治输液所致静脉炎的临床疗效[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43

[5]张唯琴,张静,输液性静脉炎的预防和护理进展[J].全科护理,2010,8 (7):1947

作者简介:

9.小儿静脉输液中护士护理的心得 篇九

来源:

摘 要 目的摘要:提高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

方法摘要:通过医学文献及临床经验认真分析总结。结果摘要:小儿静脉穿刺成功和否和护士的心理素质、静脉的选择、持针手法及穿刺后固定等因素有关。结论摘要:提高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应从提高护士心理素质及加强技术练习入手,同时要针对患儿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宜,必要时还可借助一些辅助器械。

心理素质

在小儿静脉输液中,护士的心理素质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静脉穿刺输液的成功率,做好自我心理调节。对患儿进行必要的安抚,尽量减少紧张惧怕的心理,使患儿及时进入良好的穿刺状态。

静脉的选择

静脉的选择应避免在骨隆突处、关节部位、静脉活瓣处穿刺,还要根据患儿的病情进行合理的选择。先头皮后四肢、先额后枕、先大后小。小儿头皮静脉极为丰富,较大的有额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及枕静脉,便于固定,又不影响患儿活动,便于保暖,故多采用。

选择静脉穿刺点的方法

看摘要:给急诊及危重患儿穿刺前应仔细看清可穿刺的部位,选择最有利的静脉进行穿刺,不易渗漏,易于家属管理的血管,及时打开静脉通道。

找摘要:在皮肤表面一时看不到血管时,要耐心沉着,在四肢、头部仔细找,然后选择一条较好固定,便于保留的静脉。

摸摘要:有些患儿的血管难以通过“看”、“找”的办法解决静脉穿刺新问题时,可用指尖顺静脉走向探摸,心得血管的走向、深浅度、粗细、滑动度。

指压手推法摘要:采用上述方法均不能成功时,可采取此法。四肢静脉可先用止血带结扎血管的近心端,然后用大拇指反复轻快地在静脉的远心端进行压迫,向近心端推行3~5cm,以达到静脉充盈的目的[1,当皮肤见到血管显露时,便可迅速进针,刺入血管内。

轻压横摸法摘要:如选用额静脉时,用食指在额部轻压横摸,可摸到一条凹陷,该血管位于凹陷内,上下移动触摸,可摸到富有弹性、有空感的1条血管。

静脉按摩法摘要:用双手的掌根部四肢静脉从血管的近心端沿静脉走行环形按压指(趾)端,用力均匀反复按摩3~5次,再用止血带结扎血管的近心端,松紧要适度,然后由远心端向近心端按摩,血管充盈显露,此时静脉穿刺较易成功。

拍打振动法摘要:经以上6种方法仍无法选到合适的血管时,可采取拍打振动法,即在患儿的手及足背浅静脉丰富的部位,用手掌由轻渐重的拍打3~5次,通过振动,血管多数可显露,此法对末梢循环不良的患儿非凡适用。

非握拳穿刺摘要:左手将患儿的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便可充分显露手背各部位血管。

热敷法摘要:能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改善血液循环,使血管扩张、静脉充盈、暴露。

低瓶高调法摘要:低瓶高调法可明显降低输液管内液体的压力和阻力,静脉血管内压力差增大,穿刺进针后回血速度明显加快,从而提高静脉穿刺输液成功率。

负压进针法摘要:对细小血管、休克患儿的血管,宜采取负压进针法,将输液器内气体排尽后,关好调节器。

持针手法

经实践探究发现,用3个手指持针,即右手拇指和中指分别持针柄的前后两面,示指持针柄的上面,穿刺力度和进针。角度控制自如,不用换手,切实可行。

一般静脉穿刺法

新生儿摘要:由于新生儿的血管特征,所以穿刺时应绷紧皮肤,靠远心端5°~10°进针,见回血后沿静脉走行再刺入一段后固定,进针时应快,但切忌过深,因新生儿皮下脂肪少,开皮后就是血管。如有头皮血肿应避开血肿,不在此做静脉穿刺。

婴幼儿摘要:①额正中静脉摘要:比较粗,易于固定,绷紧皮肤后20°~30°进针,针头斜面刺破皮肤后,针头行于皮下时角度变小,刺入血管时角度改为10°~15°,使针身和血管平行向前推进。但额正中静脉易外渗,逆行进针可克服此缺点。②颞静脉摘要:较粗,能看清静脉者由浅入深进行穿刺,开皮时较浅,回血后向前略平行推进,后固定。看不清静脉者可用示指触摸,能摸到静脉沟,根据血管走行在手指引导下进针,刺入血管后可有通畅感,即为成功。③耳后静脉及枕静脉摘要:血管多表浅,管壁薄而脆,应小角度,浅进针。④大隐静脉摘要:扎止血带不要太远,约在穿刺点上4~5cm。较胖的孩子除外,止血带应往远端扎,如手感弹性不清,可按其血管斜内上方走行的解剖特征,由浅入深进针,进针角度30°~45°,较胖的患儿进针应稍深些。⑤手背、足背静脉摘要:如高热、休克等患儿末梢循环不良时多不采用,足背血管多表浅,应以10°~15°角进针。⑥毛细血管摘要:如眶上静脉。表浅、有弯曲,穿刺时应选择一段无弯曲的血管,5°~10°角进针,缓刺缓行,以防刺破血管。⑦颅骨骨缝穿刺法摘要:用手摸准患儿颅骨骨缝后,剃去局部头发,行常规消毒,将左手拇指、示指分开,绷紧穿刺部位皮肤,右手持头皮针取15°,在骨缝中间穿刺见回血即可。

固 定

静脉穿刺成功后,固定是一个重要环节。不可下压针柄,应用左手拇指指尖垫住针柄,右手迅速固定。多用4~5条4~7cm长胶布固定,一条固定针柄。一条保护针眼,另一条稍长交叉固定针柄,然后将头皮针胶管盘曲固定于头皮暴露处,最后将剩余头皮针胶管固定于同侧耳郭上。手足静脉网固定多以夹板固定为主。手背固定摘要:将夹板自手心处插入袖中,固定针头后将除拇指外另外4指固定于夹板上,在手臂端用绷带固定。脚背固定摘要:将夹板置内踝处固定。大隐静脉固定摘要:将夹板固定于足跟处。应注重夹板固定的松紧度,固定时切不可向前推针,以免穿破血管。

穿破静脉后补救方法

可用指压穿刺部位法止血进行补救。消毒手指,穿破静脉后针头缓慢往外撤出,当有回血时停止,立即用手指压迫穿刺部位,进行四肢血管穿刺时,于此时松开止血带,按压片刻后,再向前平进一段,避免渗漏。

综上所述,静脉输液给药以其给药迅速、刺激性小、疗效快,痛苦小等特征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传统的穿刺仅凭借肉眼观察进行[2,经临床实践发现运用各种选择静脉穿刺点方法及把握非凡静脉穿刺法可大大提高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

10.静脉输液 篇十

姓名:

1.静脉炎是由于(A)

A.输入刺激性强的药物 B.多次输血 C.输入异型血 D.输入速度过快、量过多E.致热原

2.下列输液所致的发热反应的处理措施,哪一项是错误的(A)

A.出现反应,立即停止输液 B.通知医生及时处理C.寒战者给予保温处理 D.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E.及时应用抗过敏药物 3.配制过敏试验液的溶媒是:(A)

A、0、9%氯化钠液 B、注射用水 C、5%葡萄糖液 D、1、2%氯化钠液 4.与输液发热反应原因无关的是:(D)

A.输入药物不纯 B.药物含致敏物质 C.药液灭菌不彻底 D.药物刺激性强

5.一病人输液过程中出现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样痰,呼吸急促,大汗淋漓。此病人可能出现了下列哪种情况(C)

A.发热反应 B.过敏反应 C.心脏负荷过重的反应 D.空气栓塞 E.细菌污染反应

6.一病人静脉点滴青霉素30分钟后,突然寒战,继之高热,体温40℃,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判断此病人可能出现了哪种情况(A)

A.发热反应 B.过敏反应 C.心脏负荷过重的反应 D.空气栓塞 E.细菌污染反应

7发热反应是由于(A)

A.致热原 B.多次输血 C.输入异型血 D.输入速度过快、量过多E.输入刺激性强的药物

8.空气栓塞时应采取的卧位是(D)

A.半卧位 B.端坐位 C.右侧卧位,头低足高位 D.左侧卧位,头低足高位 E.左侧卧位,头高足低位 9.静脉补钾的浓度一般不超过(B)

11.临床静脉输液的护理 篇十一

【关键词】静脉输液;患者;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1-1943-01

静脉输液是临床中最常用最常见的护理操作之一,我们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有关输液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在治疗疾病、保证患者安全和挽救患者生命过程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我科共行静脉输液8230例次,发生故障90例。

1.2 护理方法及要点

1.2.1 儿童及妇女患者,皮肤薄嫩,血管多数过于细小,呈花纹状,穿刺时宜选用细小的针头并可在穿刺前做好局部准备,例如,可用热毛巾湿敷手背,使血管充盈易于穿刺。穿刺成功后,要固定好穿刺点下方的皮肤,防止血管被牵拉滚动,同时做好针柄固定以防针尖滑出血管外。

1.2.2 年老患者的血管本身弹性较差,血管坚硬易滚动,穿刺时要扎止血带距离穿刺点近一些,左手拇指固定血管下端,金针角度为30度,采用梁孝梅等研究的负压进针法。[1]

1.2.3 失血或休克患者的血管空虚,扁平,不充盈,在穿刺前需热敷,按摩,轻拍局部血管使其充盈;穿刺时用上挑进针法。营养不良、贫血、慢性消耗性疾病病人的血管脆性高且充盈不良,亦可按上述方法穿刺,且亦细小针头。

1.2. 4 浮肿肥胖的病人血管触之有弹性感,用止血带后血管不易看清,我们护理人员要精炼穿刺技术,尽量缩短扎止血带的时间和压力,按杨梅主张的[2],让患者的手在穿刺时自然放置,护理人员用左手将患者被穿刺的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手,进行穿刺,可提高穿刺成功率。

1.3 穿刺后出现意外症状的护理

1.3.1 血管疼痛 由于长期多次穿刺,寒冷或低血压引起,遇到这种情况,应给予局部热敷和全身保暖,也可在输液过程中给予局部血管保暖。

1.3.2 药液外漏 由于各种原因针头脱出或刺破血管致使药液漏入皮下所致,发现此情应重新穿刺。如果一般的药物外漏发生后,可在24—48小时给予热敷,以帮助吸收。如果刺激性强的药物,可立即用普鲁卡因局部封闭,以防组织坏死变性。

1.3.3 局部疼痛:要检查针头位置是否固定牢固,针柄固定是否合适,可适当放慢输液速度,避免穿刺部位针头活动。有些药物如;甘露醇、氨基酸和含钾溶液在输液时都会引起局部疼痛,可根据具体情况给患者以解释和处理。

1.3.4 穿刺部位出血 由于凝血功能障碍,静脉硬化或拔针后压迫不良所致,拔针时应压迫局部静脉穿刺点,以防出血,不要在已破的血管处穿刺输液。拔针时不将输液阀(调节器)并闭,左手拇指轻轻按在无菌输液贴上,然后在距针翼约1cm处将输液管反折,用右手拇指、食指将其捏紧,快速将针拔出,同时左手拇指迅速按压,将针插入莫菲氏管上部的瓶塞内,以免锐器外露伤人,拔针前不关闭输液阀,可以防止血液回流,反折输液管可防止血液流出滴在床单或地面上,造成更大的污染,特别是传染病病人的血液

1.4 输液过程的护理

1.4.1 根据液体质量应注意 先输浓度高的,后输浓度低的液体,先输盐溶液,后输糖溶液,输入含钾液体要控制速度和浓度,以防血钾过高和局部疼痛。输脱水剂时宜快,否则达不到药效。输入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浓度不宜过高,速度不宜过快。输升压药物时要随时测量血压,调整速度。

1.4.2 输液过程的观察 输液时突然发冷或发热,体温升高时应立即停止输液,更换新的输液器和可靠性液体。持续输液24小时以上应更换输液胶管,输液过程应注意三勤,勤看有无反应,勤问有无不适,勤查有无异常。切不可穿刺成功后就认为大功告成,而掉以轻心。

1.4.3 及时处理输液过程故障 如果发现液体不滴或输液不畅,应仔细查看原因,及时正确处理。如果发现针头阻塞,应拔出针头更换新针头另选静脉进行穿刺。处理故障后要给病人解释安慰,防止病人过分紧张。

2 效果

患者8230例,对输液全过程较满意,提高了他们对医务人员的满意度,为医院争取了好的声誉和社会经济效益。

3 讨论

临床上,在给患者输液的过程中,虽然各个步骤都按输液常规做到位,但仍会出现液体不能正常滴注的情况,而使患者感到不安。因此,做好静脈输液患者的护理,对减轻患者的痛苦,增强护患关系,提升患者对医务人员的满意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梁孝梅,郑秀珍,迟晓玲,等。负压进针法在老年患者静脉输液中的作用【J】.齐鲁护理杂志,2006,7(7):31.

[2] 杨梅.改进静脉穿刺方法的研究【J】.护理研究,2003,17(7):8

(接第1942页)

参考文献

[1] 黄开银. 基层医院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49例疗效观察[J]. 中国医学创新,2011,8(18):54-55.

[2] 程龙庆,丁卫星. 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81例临床分析[J]. 岭南急诊医学杂,2006,11(4):300-301.

[3] 张军,蔡华忠. 急性阑尾炎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因素及预防措施[J]. 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5,3(12):175-176.

[4] 于献,何艳生. 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护理体会[J]. 海南医药,2011,22(2):93-94.

[5] 王金兰,时春芳,宁福红,等. 180例急性阑尾炎护理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4):5-6.

12.静脉输液并发症的防治 篇十二

1 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致静脉炎的影响因素

1.1 药物的浓度研究发现盐酸左氧氟沙星在液体中的浓度与静脉炎的发生有关,浓度越高,静脉炎的发生率越高[2]。

1.2 药物的PH值

在影响静脉炎的诸多因素中,溶液的PH值是一个重要因素[3]。国外静脉输液指南亦指出,PH值大于11或小于4.3都会明显增加静脉炎的风险[4]。正常人体血液的PH值为7.35~7.45,而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的PH值是3.5~5.0,容易影响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机能,从而引起静脉炎的发生[5]。

1.3药物的速度目前临床普遍认为使用左氧氟沙星类注射液需减慢速度,以减轻血管反应。国内杨旭全等[2]研究发现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所致静脉炎的发生与滴速密切相关,速度越快,静脉炎的发生率越高。

1.4 输液器具的型号

不同型号穿刺针并发静脉炎的概率不同,国内研究发现使用5号头皮针比7号头皮针发生静脉炎的几率要小,这可能与不同型号头皮针对静脉的机械性损伤的不同有关[6]。

1.5输入液体的温度输入液体的温度与静脉炎的发生有关。关旭明等[7]研究表明,静脉输入加温的液体可以有效预防静脉炎,而液体加温的标准,应根据药物理化性质及患者的感受来调整。

1.6 微粒污染

微粒污染也是发生静脉炎的诱因,输液微粒污染途径以输液器具、配液操作和空气污染为主。其中配液操作最常见于橡皮塞和输液器的碎屑,此外,不合理的药物配伍亦可造成输液中微粒的增加[8]。林卓英等[9]建议临床使用精密输液器,以减少因输液微粒污染引起的静脉炎。

1.7 血管因素血管的好坏对静脉炎的发生影响很大。研究表明,静脉管径越小,发生静脉炎的可能性越大[10]。

2 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致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

查看药物说明书,了解药物的基本情况,如药物配伍禁忌、药物浓度、输液速度等。选择合适的血管,尽量选择口径粗、弹性好、走向直、易固定的静脉;选用小号的输液器,以减少机械性损伤;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输液后如有其他药物输入,可用生理盐水冲管或更换输液器,避免发生不良反应。陈玉平等[11]研究认为首次用药应缓慢静脉滴注,并密切观察用药反应。护士应定期巡视病房,询问患者有无不适症状,观察输液部位有无输液反应,如有静脉炎发生,则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更换输液部位并更换液体,及时做好解释工作,并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

3 盐酸左氧氟沙星致静脉炎的治疗

3.1 75%酒精湿敷

乙醇有局部麻醉及止痛功效,乙醇湿敷可扩张血管,增强血液循环,且乙醇易挥发,挥发时可使局部皮肤温度降低起到冷敷作用,而低温状态下血管内皮细胞抗损伤能力增强,从而减少静脉炎的发生[12]。

3.2 碘伏湿敷

碘对皮肤黏膜创面无刺激,能迅速减少分泌物,并在创面表层形成一层保护膜,不易被细菌侵入,从而起到保护作用,碘伏本身具有使组织脱水、促进创面干燥、促进损伤组织修复等作用。蚁泽宜等[13]研究发现使用5%碘伏沿静脉走向湿敷,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3.3 水胶体透明贴敷贴

水胶体透明贴由亲水胶肽微粒、果胶和梭甲基纤维素混合组成,具有较强的自溶清创能力,水胶体有溶解纤维蛋白的作用,保证局部组织正常的代谢功能,吸收大量渗出液和有毒物质,加快血管再生、减轻疼痛、促进物质的吸收和代谢[14]。潘凤英等[15]研究表明使用康惠尔透明贴在处理静脉炎中不但疗效好,且可能有效降低静脉炎的发生,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3.4 紫金锭调食醋外敷

中医认为,静脉炎的发生为气滞血瘀,致使局部脉络、气血运行不畅。治疗当以清湿热、化瘀血、散郁结为主。紫金锭是由十余种中草药组成,诸药合用,有显著的辟瘟解毒、消肿止痛功效[16]。紫金锭用白醋调用,两者能起到协同作用,该法疗程短,且具有有效消肿止痛功能[17]。

3.5 其它

此外,高清琴等[18]用仙人掌加醋外敷,孟宪静等[19]取土豆加蜂蜜1:1调成糊状,沿静脉炎走向外敷于皮肤应用于盐酸左氧氟沙星致静脉炎的研究中,取得了满意疗效,研究结果显示以上疗效均明显优于传统的硫酸镁湿敷。

4 小结

13.静脉输液管理措施 篇十三

静脉输液管理措施

一、规范配液

1.认真做好三查七对工作。

2.治疗室液体配好后按序摆放,一目了然。3.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二、预防输液反应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2.配液前检查药品及液体有无过期,液体有无混浊及沉淀,瓶身有无裂痕及瓶口有无松动。3.严格消毒输液用具,定期更换。4.药物现配现用。

5.如出现输液反应立即停止输液,更换液体及输液器并保留所用输液器和药物,以各送检。

三、预防液体外渗

1.静脉穿刺时选择好穿刺针头及血管。

2.头皮针、套管针、中心静脉导管应牢固固定。3.对血管脆性大的更应加强固定。4.加强巡视病房,及时发现。

5.对皮肤弹性差或有水肿的病人,应与对侧肢体对比,如有液体外渗及时更换穿刺部位。

四、规范输液速度 1.穿刺成功后根据输液药物的性质及病人的年龄、病情、心功能情况调节好输液速度。

2.更换液体时要注意调节速度。

3.加强巡视和健康教育,指导患者不要自行调节滴速。

五、预防空气栓塞

1.输液前认真检查输液是否排气成功,管内有无气泡。2.加强巡视,防止液体输空。

3换液时如液体输至墨菲氏滴管下方,一定要重新排气,防止只看上方,忽略下方。4.使用三通时要连接紧密。

5.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病人,更换管路时要注意防止空气进入。

六、输液过程中,由静脉推注药物时,应先回抽再注药,防止空气进入血管。

七、病人活动时,指导勿将墨菲氏滴管过度倾斜或倒置。

14.静脉输液并发症的防治 篇十四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4例患者中,年龄最大42岁,最小28岁,其中超过30岁的26例(76.5%)。23例(67.6%)体重指数≥30,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糖尿病者25例(73.5%),有静脉血栓疾病家族史者1例(2.9%),该患者发生了肺栓塞。30例(88.2%)发生于左下肢,所有病例均于术后5 d后发病。

1.2 临床表现

1.2.1 疼痛

开始为下肢坠胀不适,继而疼痛,5例(14.7%)表现为剧痛,患足不能着地踏平,行走时症状加重。

1.2.2 肿胀

一侧肢体突发的肿胀,为凹陷性、进行性加重。双下肢静脉阻塞点以下粗细不一,测量患肢周径明显大于健侧。

1.2.3 腓肠肌及足底压痛

小腿深部静脉栓塞时可出现腓肠肌及足底压痛,踝关节背曲试验可引起小腿深部肌肉牵拉性疼痛(Homans征阳性)。

1.2.4 其他表现

21例(61.8%)局部温度升高,4例(11.8%)出现皮肤发白,2例(5.9%)触及静脉栓塞所致的硬条索状物及压痛。1例(2.9%)于术后第7天出现持续加重的呼吸困难、持续低热、胸痛、动脉血氧饱和度不足等肺栓塞的典型表现。

1.3 辅助检查

1.3.1 彩色多普勒超声

检查时挤压远端静脉,或做乏氏动作等[1]。结果:血管壁弹性减弱19例(55.9%)、血流缺失21例(61.8%)、血管扩张31例(91.2%)、血管内血栓块26例(76.5%)。

1.3.2 双螺旋CT

1例于术后第7天出现肺栓塞的典型症状,行双螺旋CT检查确诊为肺栓塞。另有5例疑似肺栓塞患者,经该检查后排除。

1.3.3 心电图检查

并发肺栓塞患者的心电图示右心压力增高。

1.3.4 动脉血气分析

并发肺栓塞患者的动脉血氧饱和度81.5%,动脉血氧分压68 mm Hg。

1.3.5 D-二聚体

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是栓子形成的标志,该项试验极为敏感,但特异性不强,本组病例中26例(76.5%)为阳性,其余均为弱阳性。

2 治疗和护理

2.1—般治疗

2.1.1 休息及制动

卧床休息,抬高患侧肢体并制动,角度30°左右为宜,腿下的垫子要柔软使患者感受到舒适不劳累为宜。

2.1.2 物理治疗

神灯照射30 min每日2次;给予适当的热湿敷,温度不超过50℃为宜。在治疗过程中,注意患侧肢体保暖。

2.2 药物治疗

2.2.1 抗感染

31例(91.2%)应用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联合甲硝唑抗感染治疗,另外3例对青霉素类或头孢类过敏,应用红霉素联合甲硝唑抗感染治疗。

2.2.2 祛聚疗法

34例均应用阿司匹林0.1 g口服,每日1次,19例(55.9%)应用右旋糖酐50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至症状明显好转。

2.2.3 利尿剂

对肿胀严重者适当使用小剂量的利尿剂,至肿胀明显减轻。7例(20.6%)应用呋塞米20 mg静脉滴注或静脉推注,每日1次,12例(35.3%)应用呋塞米20 mg口服,每日1次。

2.2.4 止痛药

对疼痛剧烈者适当应用止痛药,多用布洛芬或杜冷丁对症治疗。

2.3 护理

保持大便通畅,避免长久下蹲。在执行静脉注射和肌肉注射操作时均避开患侧肢体。全身症状和局部压痛缓解后,指导患者进行轻便活动。起床活动时穿弹力袜或弹力绷带。

3 结果

本组患者中,除1例并发肺栓塞的患者以外,其余33例患者均于治疗14~20 d痊愈或明显好转出院。转入重症监护科的肺栓塞患者,治疗9 d病情平稳后转回产科,继续观察治疗16 d病情明显好转出院。

4 讨论

静脉血栓形成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凝结[2],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多发生于下肢深静脉,尤其是好发于小腿腓肠肌静脉丛,以左侧多见。笔者所在医院34例中30例发生在左下肢,占88.2%。

4.1 剖宫产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

静脉壁损伤、静脉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剖宫产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3]。剖宫产术后患者符合活动减少、血流减慢、高凝状态、潜在静脉损伤而形成静脉血栓的要素[4]。

4.1.1静脉壁损伤

剖宫产手术本身、静脉插管、感染等直接损伤静脉壁内膜,内膜下层及胶原纤维暴露,或创伤造成静脉内皮及其功能损害,均可引起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物质释放,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同时静脉壁电核改变,导致血小板聚集、黏附,引发静脉血栓形成。

4.1.2 静脉血液回流缓慢

下肢静脉压与活动及体位密切相关,产妇术后长时间卧床,下床活动过少,下肢肌肉松弛;而术后卧床时间长的患者,特别是半卧位、腹胀的患者,由于静脉受压,影响血液回流;连续硬膜外麻醉及术后应用止痛泵,使周围静脉扩张,血流缓慢;或术后严重脱水,血液浓缩、回流迟缓[5]。以上因素均可导致静脉血液回流缓慢,在瓣窦内形成涡流,使瓣膜局部缺氧,引起白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白细胞黏附及迁移,促成血栓形成。

4.1.3 血液呈高凝状态

妊娠期凝血因子、凝血酶的增加及抗凝血酶水平下降,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手术中组织破坏,大量促凝血物质进入血液,使血液凝固性增加,导致血液在血管内异常凝结形成血栓。

4.2 剖宫产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4.2.1 年龄

统计英国1997~1999年因静脉血栓栓塞死亡的孕产妇,年龄均>30岁;年龄>30岁的孕妇,因静脉血栓栓塞死亡的概率增加一倍[6]。本组病例中年龄>30岁者占26例(76.5%)。

4.2.2 肥胖

肥胖症患者易合并高血脂,血液黏稠度高,兼之手术创伤及手术后疼痛等加重因素,术后卧床,活动受限,血流滞缓,可诱发静脉血栓。本组病例中23例体重指数≥30,占67.6%,证明了此论点。

4.2.3 高血压、糖尿病

为血管病变,血管硬化、血流缓慢是血栓性疾病的病因[7]。本组病例中可以看出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糖尿病者25例,占73.5%,符合高血压、糖尿病为其发病的高危因素。

4.2.4 静脉血栓疾病家族史

有静脉血栓疾病家族史,为英国统计1997~1999年因静脉血栓栓塞死亡的孕产妇病例分析得出的高危因素[6]。本组病例中有静脉血栓疾病家族史者1例,该患者发生了肺栓塞。

4.3 临床表现及诊断

临床表现根据血栓形成的部位及血管腔被阻塞的程度而异[7]。如果血栓形成的体积小,炎性反应轻,仅阻塞腓肠肌内小静脉,可能不引起症状,或静脉内压力增高,浅静脉开始扩张时,外膜内感觉神经末梢受刺激,可有酸胀不适和腓肠肌部位的疼痛、压痛,伸直患肢、被动性的患足背屈时疼痛,按压腓肠肌时疼痛加重并有紧张痉挛感。但血栓形成体积大,阻塞髂-股段静脉或为血栓性静脉炎时,典型的表现为疼痛明显。由于血清蛋白渗出及毛细血管周围纤维组织沉积,引起再吸收障碍和淋巴超负荷,导致整个下肢水肿,苍白、末稍发凉、表浅静脉怒张、足背试验阳性、腓肠肌和沿股静脉有压痛、远端动脉由于肢体水肿和动脉痉挛而波动减弱,即通常所说的股白肿。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双螺旋CT、心电图、动脉血气分析、D-二聚体等辅助检查手段,可明确诊断。

4.4 防治措施

4.4.1 预防

对剖宫产术后的产妇,尤其是患糖尿病、高血压及肥胖、高龄等高危因素的患者必须严密观察,加强宣教,指导产妇及其家属尽早采取预防措施。主要的预防措施为:术后8 h去枕平卧期间,帮助其被动活动双下肢,可做适当按摩。8 h后开始主动活动双下肢,鼓励其翻身。鼓励产妇在术后24 h去除导尿管后尽早下床进行适量活动。

4.4.2 治疗和护理

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取栓两类[2]。本组所有病例均通过非手术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最终痊愈或明显好转出院。非手术治疗又包括一般处理和药物治疗。

一般处理包括休息、制动及物理治疗。对确诊和疑似病例,均应卧床休息,确诊后嘱患者抬高患侧肢体并制动,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从而缓解症状及减少血栓形成及发生。物理治疗包括神灯照射和热湿敷,以促进患肢血液循环及栓子消散。

药物治疗包括溶栓、抗凝、祛聚、抗感染和适当使用利尿剂[2]。考虑到在产褥期用药对哺乳的影响问题,药物均选用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制定的A类-C类药物[8]。本组34例患者全部应用抗感染治疗,首选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联合甲硝唑抗感染治疗,对过敏者应用红霉素联合甲硝唑抗感染治疗。祛聚药物包括右旋糖酐、阿司匹林、双嘧达莫和丹参等,能扩充血容量、稀释血液、降低黏稠度,又能防止血小板凝聚,是较常用的辅助疗法。本组病例选用了右旋糖酐及阿司匹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对肿胀严重患者,适当使用小剂量的利尿剂,以减轻肢体肿胀,本组病例选用了呋塞米静脉用药或口服,效果良好,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对疼痛剧烈者适当应用止痛药,本组病例选择了布洛芬或杜冷丁按需对症治疗。因考虑到溶栓及抗凝药物的应用可能会增加晚期产后出血的风险,故本组病例中均未采用。

护理工作应注意:指导患者保持大便通畅,避免长久下蹲,因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障碍,长时间的下垂患肢可加重淤血,从而诱发和加重胀痛。在执行静脉注射和肌肉注射操作时均应避开患侧肢体,以免因静脉血液回流障碍,影响药物的吸收和加重患侧肢体的肿胀[9]。当全身症状和局部压痛缓解后,指导患者进行轻便活动。起床活动时,应穿弹力袜或弹力绷带。

摘要:目的 总结剖宫产术后并发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诊治,为防治该类疾病提供临床资料。方法 分析笔者所在医院34例剖宫产术后发生下肢血栓性静脉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汇总采取的检查和检测手段,总结防治措施和方法 。结果 所有病例经用药及对症处理后均痊愈或明显好转出院。结论 针对剖宫产术后存在发生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高危因素,加强预防和护理。采取合理的药物、物理治疗和护理措施,治疗剖宫产术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剖宫产术,下肢血栓性静脉炎,治疗,预防

参考文献

[1]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第3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729-733.

[2]吴在德,吴肇汗.外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

[3]曹伟新,李乐之.外科护理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41.

[4]王辰,翟振国.肺血栓栓塞症-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策略.中国全科医学,2005,8(2):85.

[5]石美鑫.实用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948.

[6]G Lewis,J Drife.Why mothers die 1997-1999:The fifth report of the Confidential Enquiries into Maternal Deaths in the United Kingdom.RCOG Press,2001:49-71.

[7]姜莉,马瑛.子宫全切术后并发下肢静脉炎的护理.现代护理,2007,8(13):23.

[8]Gerald G Briggs,RogerK Freeman,Summer J Yaffe.著.妊娠期和哺乳期用药.杨慧霞,段涛,主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

15.静脉输液并发症的防治 篇十五

【关键词】 小儿输液室;静脉输液;护理;问题;对策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440-01

静脉输液是儿科门诊治疗的一项重要手段,也是基础护理技术操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保证静脉输液的通畅是抢救、治疗成功的关键[1]。但在护理过程中,受操作技术、患儿本身及家长心态等因素影响,液体渗漏,按压不当致皮下淤血等问题时有发生。为保证患儿安全,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本文就我科近年来静脉输液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回顾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1 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环境因素 受整体医疗大环境的影响,一方面,小儿输液室静脉输液患儿数量日益增加,另一方面,医院护理人员普遍不足,加之输液过程中患儿多哭闹,陪同家属众多,人员流动大,活动频繁,环境嘈杂,而输液时间的无规律性也给护理工作带来较大难度。

1.2 静脉穿刺技术不熟练 静脉输液穿刺難度较大,尤其是头皮静脉穿刺,部分护士尤其是低年资护士缺乏静脉穿刺理论知识及相关实践操作经验,加之患儿血管细、哭闹不配合,家长情绪波动大,这些都给护士操作造成较大心身压力,直接影响穿刺成功率。

1.3 制度及流程执行不到位 存在个别护士有章不循、粗心大意等情况,对患儿症状、体征观察不仔细,操作缺乏规范性,对异常发现报告处理不及时或不当,护理记录模糊不清、用药差错等。

1.4 护理人员缺乏服务意识 由于患儿年龄普遍小,多哭闹,好奇心重,习惯痒抓,关节处活动大,加之家长担忧孩子健康状况,对病情不理解、不接受,情绪波动大,输液配合度较差,易发生头皮针针头脱出、药液渗出等现象。部分护理人员缺乏“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在与患儿及家属沟通时缺乏技巧,态度生硬,缺乏耐心、细心,易导致护患纠纷。

2 护理对策

2.1 重视“人”的因素 科室护理管理者应深入护理实际,充分体会及理解护理人员工作中的艰辛,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做到人尽其才,弛张有度,营造宽松、温馨的工作氛围,充分发挥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护理质量。

2.2 提高护理服务意识 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通过选派护士外出进修学习、组织院内培训,如基本业务训练、护理服务理念培养、护理相关法律知识学习及护患沟通技巧等方式,增强护士工作责任心,培养护理风险意识,提高护理水平。

2.3 健康教育 小儿静脉输液合作能力普遍差,尤其是3岁以下患儿;患儿家长由于对疾病认知不足,缺乏科学的静脉输液知识,加之忧虑孩子的健康,容易手足无措,直接影响静脉输液穿刺效果。因此,护理人员应综合评估患儿年龄、病情,结合家长的疾病认知水平,对家长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向他们明确穿刺的目的、意义及注意事项,取得家长的信任和配合;并告知其正确的护理方法,指导处理可能发生的状况。

2.4 心理干预 由于患儿年龄普遍小,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反抗等负性心理,配合度较差,家长看到孩子哭闹情绪易激动。护理人员应主动关心体贴患儿,并做好家属的解释及宣教工作,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可通过为患儿讲故事、听音乐等方式分散其注意力,以减轻他们对静脉穿刺的恐惧感。

2.5 静脉穿刺护理 研究表明[2],3岁以下小儿静脉输液以选择头皮静脉为宜,护士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且易于固定,3岁以上的患儿以手背静脉为主,尽量选择血流量丰富、无静脉瓣的粗直血管进行穿刺,注意避开关节。穿刺操作务必轻巧熟练,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进针速度宜缓慢,以减少对患儿血管膜的损伤。

2.6 重视护理细节管理 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加强预见性护理及环节质量监控,保证护理工作的有效实施;通过建立标识、严格巡视等方式减少安全隐患;加强对患儿及其家属治疗依从性的教育,提高治疗配合度。

2.7 加强护患沟通 规范护士言语、护理行为、护理礼仪,注意沟通过程中的主动、耐心、体贴、细致,引导护士正确与患者及家属交流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身心状态,并予以合理处理,提高患者及家属护理满意度。

3 讨 论

静脉输液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实现,小儿输液室护士必须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熟练掌握小儿静脉穿刺技术,充分掌握患儿及其家属的心理状态,进行针对性疏导与干预,同时加强对输液细节的管理,提高对异常情况的预见、处理水平,保持护理工作的细致周到、井然有序,增加患儿及家长对护士的满意度和信任感,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黄小妹,余银珍.护理干预在儿科门诊静脉输液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7):46-47.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主题教案《幸福拍手歌》及教学反思下一篇:送行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