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篮球教学目标(精选10篇)
1.幼儿园篮球教学目标 篇一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习小篮球原地运球动作,使80%的学生基本掌握原地按压球和手臂随球缓冲的动作方法,并让学生初步体会移动中运球的技巧。
2、通过协作跑游戏,增强学生下肢力量,发展灵敏素质,提高脚步灵活性。
3、培养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和团队合作能力,养成擅观察、勤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小篮球48只,自制钟表盘5个,“好朋友”24只,地标数字24个,腕带48个。
教学内容
一、集合整队
二、师生问好
三、活跃情绪,预热身心
1、小游戏
‘抓尾巴”
2、热身球操
(音乐)
a.上肢运动
b.体侧运动
c.体转运动
d.踢腿运动
e.腹背运动
f.模仿运动
一、辅助练习
熟悉球性:
1、手指拨球
2、双手抛接球
3、单手抛接球
4、拍静止球
二、运球与游戏
1、原地运球动作要领:两脚前后开立,两腿弯曲,上体前倾;运球时五指自然分开,掌心空出,以肘为轴;手触球时,小臂和手腕随球向上做缓冲,然后小臂下伸,手向下按压将球拍向地面,如此反复。
2、运球打点
3、看手势说规则(盲打)
4、“人动球不动”游戏
5、“快快报时”游戏
三、游戏:协作跑
四、课课练
说明:教师随机选择持有好朋友的同学,让其查看好朋友底部字条,并宣布课课练内容,教师组织集体练习。
1、放松练习(音乐)
2、小结与评价
3、回收器材
4、师生再见
2.幼儿园篮球教学目标 篇二
目标教学法是以班级教学为基础,以教学目标为中心,以反馈、调节为手段,以全面提高素质为目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它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辅导下,通过自己的积极自学,高效迅速地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笔者将“目标教学”的理论应用于普通高校篮球专项课的教学实践中并进行了探索研究,力求提高篮球专项课的教学质量,最终实现教师专业化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教学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以河北农业大学2007级男生篮球专项班2个班共78人为研究对象,实验前,调查了解被实验的对象,将以前有篮球基础的学生排除在实验对象之外,最后确定计入实验结果的人数为72人,把学生随机分成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时,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形式,教学时数、进度内容相同。研究内容是大一第一学期需要掌握的内容:原地单手肩上投篮、双手胸前传接球、行进间运球技术、行进间单手高低手投篮。
3. 教学实验过程
根据河北农业大学体育专项课教学手册、《大学体育教程》教学纲要和教学的实践经验,制定篮球专项课的总体目标→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个明确的小单元及相关单元的能力要求点→按能力要求点制定具体的课时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基础及能力水平确定每条目标的层次要求→同层次练习→形成性评价→分小组互助练习(未达标者反馈→矫正→评价)小结……→期末考试(终结性评价)。
具体课时目标的安排:在一个教学单元里,合理地安排具体目标,是达到教学总目标的基础,课时目标的安排要本着具体、合理、有层次、易操作的原则进行,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内容不宜过多,以防小组选择时出现过多分歧,浪费时间,影响情感,也避免给教学的组织带来过多的负担。
以篮球课中运用最多的行进间运球技术为例,介绍“目标教学”中课时目标的具体安排:在实验前,通过谈话法和调查法,让学生自己将入学前各项身体素质测试成绩进行简述,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诊断性评价确定学生的水平层次。实验班36人,将学生分为6人一组,尽量做到异质分组。首先,笔者完整示范,然后向学生依次提出:身体姿势、手臂动作、手型、球落点的控制、手脚和身体的协调配合是怎样的?启发学生想:为什么动作是这样?最后学生在笔者的启发下弄清楚动作的要领。教师通过精讲点拨,让学生明确练习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学生通过徒手练习(小组之间互评互助达到目标要求)、原地运球、向前运球、行进间运球(小组内互评互助),然后进行进一步的练习(已掌握行进间运球技术),逐步达到教学目标。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未达目标者通过反馈—校正环节进行补救(教师的导达和同学的助达),使90%以上的学生达到课时基本目标。
4. 结果与分析
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验,在教学实验结束时,笔者对两班学生进行了考核,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实验班在技评、达标、考核成绩方面均优于对照班,且呈显著性差异,显示了目标教学法在篮球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可行性。实验班与对照班各项成绩对比如表1所示。
4.1 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学性原则和教师在教学中的启发性原则。
目标教学法要求教师充分唤起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要求培养学生一定的自学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筛选问题的能力,采取一定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求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作相应的变化,即评价教师教学的切入点应从学生学的角度加以分析,教师教学如何应以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如何为标准,而不能像传统的那样只看教师示范讲解得如何。教师的作用应是提供学习资源,点拨和帮助,学生只有在学习中遇到困惑,需要帮助时才感到教师的存在。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不会对教师产生依赖心理,而是通过自己的刻苦练习、认真思考取得好成绩,逐渐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4.2 分组教学与个体教学有机结合、反馈性测评与矫正补偿相结合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
在目标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制定学生明确的小组合作内容,在运动技能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的合作辅导,学生组内、组间交流、评价、互教互学。特别是认知水平相近的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往往更能促进他们的认识水平的提高,充分发挥了学习小组的能动性,学生也能根据自己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向笔者请教,进行信息反馈,笔者及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矫正和补救,这也是防止知识缺陷积少成多,实现当堂达标的重要手段,同时为笔者课后的个别辅导和教学调整补偿提供了具体内容,使补偿与辅导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4.3 目标教学运用各种形式的评价,注重过程评价。
目标教学采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尤其注重教学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教师针对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评价,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学习的状况,及时了解到不足,及时改进,及时补救,还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肯定、成功感的建立。
4.4 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的技术技能的掌握和体质的提高,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笔者在篮球专项课中应用“目标教学”理论,通过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笔者希望他们达到的目标之一就是形成自觉锻炼身体的行为习惯。笔者在教学中反复强化这一观点,并通过课堂具体目标的逐一实施及其形成过程性评价的激励作用,使学生在理论、技能、体能、对篮球的认知水平等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从而使学生更深层地认识到体育对人的综合能力的影响,主动参与到健身运动中来,这对学生养成锻炼习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5. 结论与建议
5.1 实验班的学生在技术的技评和达标成绩上均优于对照班的学生,可见在高校篮球教学中实施“目标教学”是可行的、有效的。
5.2 目标教学法将总的教学目标进行分解,具体到每个课时、每个单元的目标,确定技术技能目标和身体素质目标,既明确又具体,便于学生操作和理解,大大降低了技术学习的难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尝试成功体验,从而建立篮球学习的自信心。
5.3 由于研究时间和条件有限,笔者只是从目标教学法对学生运动成绩(包括技评和达标)这些可以量化的方面进行实验研究,在今后的研究中将考虑对心理等各方面的影响。
5.4 目标教学法中学生学习的随意性较强,教师控制教学的范围较大,教师需加强教学管理和组织。
5.5 目标教学法适用于提高学生某项身体素质或某项运动能力,对于战术教学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少,因此目标教学法应用于篮球教学中还有待今后不断地进行研究,使其进一步发展完善。
摘要:本文作者在普通高校篮球专项课中应用目标教学法, 结合高校体育教学的实际, 对普通高校篮球专项课做了教学实验, 从课时具体目标入手, 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激励作用, 注重积极情绪的调动, 推动了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提高,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普通高校篮球专项课,目标教学法,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刘淑秋.目标教学法运用于体育教学的尝试[J].体育教学, 2007, (3) :29.
3.幼儿园篮球教学目标 篇三
[摘 要]近年来农村教育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有力扶持而快速发展,逐步缓解了农村中小学师资不足的问题,但是体育学科教师配置依然不合理,这使得教师跨学科进行体育教学成为普遍现象。“全科型”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培养目标,成为当今师范院校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形成自上而下、从下到上的双向改革机制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篮球项目趣味性高,易于开展,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因此对师范生篮球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使“全科型”教师具备一定的篮球教学能力意义重大。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师;篮球;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2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9-0041-03
农村中小学教师是我国农村基层教育的中坚力量,他们肩负着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协调城乡教育发展,培养输送农村各种人才的使命。然而由于城乡发展的差异,农村中小学教学环境还较为落后,客观上形成了农村中小学师资不足、教学水平相对滞后的局面。国家为解决这一尖锐矛盾,设立了特岗教师等相关扶持政策,虽有效地缓解了部分农村学校师资不足的状况,但目前大部分农村中小学仍存在教师教学专业与自身所学专业不匹配的现象,使跨学科教学成为常态。要解决这种跨专业教学所带来的教学质量问题,在师范院校中对师范专业学生采用“全科型”培养模式是一种较好的途径。农村中小学教师跨体育学科教学较为普遍,本文旨从农村中小学教师跨体育学科篮球教学所呈现的现象,来探讨基于面向农村中小学教师“全科型”培养目标的师范生篮球课程教学的改革。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广西教育学院文学院201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两个班的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并进行分类分析,为本文撰写提供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
问卷的分类和调查对象见表1。
3.数理统计法
根据问卷得到相关数据,采取Excel和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与专业匹配情况
通过问卷一了解到2015年广西教育学院师范类毕业生中部分于农村中小学任教的教师的专业匹配情况,见表2。
从表2可知,98名中小学教师中跨专业教学的有72名,占73.4%;跨专业教学主要集中在体育学科的领域占77%,P=0.043(P<0.05)。教学与专业不匹配且从事体育篮球课程教学的教师仅占16%,由此可见农村中小学篮球课程开展得并不活跃。造成的原因主要有:
(一)政策落伍
国家为了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在2006年制定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设立计划》,主要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人数不足的客观问题,所以在政策中对特岗教师没有提出专业对口的要求。十年后依然采取原有政策而没有及时更新以适应时代教育发展需求,客观上形成农村中小学教师跨专业进行体育教学的局面。
(二)学校专业师资不足
近两年教育部提出增加中小学学生体育课时量的要求,并以文件形式要求各地方中小学学校给予落实。这相对增加了体育教学的工作量,而体育师资就更显得短缺。然而大部分农村中小学引进体育人才指标有限,财政支出匮乏,也间接增加了教师跨专业体育教学的现象。
(三)篮球教学技能不足
农村中小学除了局限于学校场地、器材等客观条件外,还取决于教师的主观原因。农村中小学教师性别分布中,女性占主要部分,而篮球是一项技术、技能要求较高的运动项目,部分女教师因篮球技术和技能掌握得不够,导致了她们在选择体育授课内容时会主观避让自己不擅长的教学课目。
三、基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培养目标的师范生篮球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农村中小学教师跨专业体育教学虽能解决教学需要,但篮球科目授课过少,或是效果不明显,不利于国家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也不利于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但因目前国家条件尚未完全成熟,只能在满足师资数量的前提下再解决教师专业对口问题。因此,谋求农村中小学教师跨专业进行篮球教学,需从“厂家”(基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培养目标的师范生)入手,培养学生成为体育教学需要的“全科型”人才。
(一)师范生的篮球教学观念转变
基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培养目标的师范生篮球教学改革既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针对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跨专业体育教学的普遍现象而实施的战术需要,是为学生今后就业工作岗位所需的“全科型”教师技能而未雨绸缪,也是培养师范生掌握一套过硬的篮球教学技能,以适应广大农村中小学篮球活动蓬勃开展的需要,更是通过对学生篮球素养的培养,使其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需要。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改革探讨
体育教学体系包含体育教学方法和体育教学评价,学校体育教学体系直接影响师范生体育教学能力的形成。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采用固定的示范→讲解→练习→纠错等模式为主,虽在一定程度上利于教师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但也间接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传统的教学评价实行标准统一化,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虽然利于部分学生针对性复习并在短时间内取得好成绩,但是没有兼顾学生个体差异性存在的事实,与 “健康第一”理念背道而驰。针对原有教学模式和评价方面的不足,课题组进行了相应的改革研究,主要从课堂常规、教学技能、素质训练三大板块来锻炼学生,让其充当“教师”的角色。例如课堂热身操的锻炼轮值,轮值到的学生可上网搜索相关资料或请教老师、同学,并认真备好课,做好“教师”角色,使其在具体量化要求中得到锻炼和掌握相关教学技能。又如篮球的分层模式教学,根据学生不同能力进行分组,每组的成员轮值做“教师”授课角色,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锻炼。教学评价改革就是针对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表现进行全面评价,含教师、同学、自我评价等,主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如表3,对体育教学方法和体育教学评价进行改革前后对比。
四、结果与分析
教改中通过学生对教学技能的实践和锻炼,以及合理评价,教学实验组(广西教育学院文学院201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2班20人)和教学对照组(广西教育学院文学院201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1班20人)在学习兴趣、篮球技能掌握、对篮球运动的认识等方面有了显著的改变,详见表4、表5、表6。
从表4数据可知: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学期前1-24课时中对待课堂的感兴趣程度差异性不明显:P=0.75(P>0.05),课堂中兴趣提高比例对照组略占优。师范生由于从小学到大学的思维定式和学习习惯原因,面对篮球教学改革前期难免有抵触心理。篮球教学改革期中师范生对待篮球课堂兴趣提高程度差异性较为明显:P=0.01(P<0.05),师范生表现欲望强,特别对游戏组织环节感兴趣。篮球教学改革后期实验组兴趣变化差异性最大:P=0.048(P<0.05),对照组由于教学套路和中小学相差不大,教学新鲜感不强,无法更好提高学习篮球的兴趣。
由表5可知:篮球教学改革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师范生在篮球教学技能差异性上不显著(P>0.05),实验组比对照组的师范生教学技能略好,主要是在备课上下较多功夫。实验组在篮球教学改革经过24课时训练后,在期中、期末都比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都大于0.05。客观上说明师范生经过系统篮球教学改革能积极参与,基本掌握篮球教学技能,而对照组没有经过篮球教学改革,对待篮球教学技能难以掌握。
由表6可知:对照组和实验组在篮球学习动机、成就动机、终身篮球体育意识三个方面差值较大,实验组整体要优于对照组。学生的学习动机方面因为受篮球教学改革影响,充当“教师”角色,实验组师范生都认真准备,学习动机较强。实验组学生通过若干次充当篮球“教师”角色后,对同学、老师给予的评价能接受,并很好地建立起信心,与此同时也能够在当“教师”时获得很大的成就感。问卷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师范生,实验组很多学生愿意日后把篮球作为自己终身体育锻炼的主要运动项目,对照组的学生则没有更多的选项。
五、结论
农村中小学教师跨专业体育教学已是一种常态,在师范院校体育教学中着力于“全科型”教师的培养,从“厂家”进行源头的教学改革,力求“产品”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对改善农村中小学师资短缺状况,提高教学质量,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师范院校体育教学中加强对师范生篮球技能的教学,促进师范生篮球技能的掌握,对将来农村中小学教师跨专业进行篮球教学,提高中小学篮球教学质量,活跃农村中小学校园体育文化,丰富国家篮球后备人才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吴秀莲.高校篮球教学改革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探索[J].改革与开放,2011(8):155-156.
[2] 张忠子.小群体教学模式在高校篮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5(20):241.
[3] 黄爱峰,吴昊,顾渊彦.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师教育问题透视[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2):222-223.
[4] 仝东峰.普通高校篮球教学改革的设想与思路[J].福建体育科技,2005(6):45.
[5] 贾佳.高校体育“三自主”教学创新的思考[J].运动,2015(16):72-73.
4.幼儿园篮球教学目标 篇四
设计意图:
篮球活动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把教育融于生活游戏中,针对幼儿起到了具有特点的文化教育作用,它不仅能满足幼儿体能的发展,还有利于提高幼儿心理素质,促进了幼儿素质全面发展。
活动目标:
1、能积极参与到篮球活动中,勇于进取、敢于挑战。
2、在活动过程中懂得规则的重要性及提高身体协调能力。
3、基本掌握原地双手拍球的动作要领,尝试与同伴相互合作。
4、提高幼儿身体的协调能力,体验玩游戏的乐趣。
5、锻炼幼儿的团结协作能力。
活动重难点:
重点:动作过程中,发力的大小及手眼的协调能力配合。
难点:动作过程中,对球体的连续性控制。
活动准备:
器材准备:篮球若干、呼啦圈若干。
场地准备:划定区域,排除危险干扰因素。
活动过程:
1、热身准备:蛇形慢跑、徒手操。慢跑中可以加上手臂摆动等简单动作,在教师的口令下有节奏的跑动,注意提示小朋友不要出现追逐、拉扯及打闹等现象。室外队形位置选择:在光线刺眼时应选择让幼儿背对强光方向站立。
2、基本部分
(1)情景导入(可选择):
可以先发球给小朋友,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玩球,看他们能否控制好篮球,但是不能占用太多时间,并要控制好秩序。
师:小朋友们,篮球到处乱跑太顽皮了,根本不听我们的指挥,如果让顽皮的篮球听我们的指挥,那就跟老师一起学习双手拍球吧!用我们灵活的双手去指挥顽皮的篮球。
(2)动作要领讲解示范
A.动作要领:双手用力要保持一致性,手心中空,五指拍球,手指要柔,手指和手腕用力,手腕的力量要适中。
易犯错误:双手用力不一致,用胳膊向下压球、用掌心拍球、拍球力量时大时小等。
B.讲解示范:语言及动作尽量夸张,这样容易增强小朋友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1)练习
A.在教师的带领下,先完成一次拍球,连续三次拍球,逐渐增加拍球的次数。
B.分散练习,教师巡视并针对个别小朋友的动作纠正指导。根据个体的差异性,注意练习的速度,开始不能过快,要求完成动作的质量要高,慢慢加快速度。请个别小朋友做对比示范练习,并请小朋友点评,老师最后做纠正指导。
C.拓展练习,在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拍球好的小朋友尝试单手拍球、行进间运球等动作,请做得好的幼儿上台展示(可选择)。
3、游戏部分:传统的接力赛形式游戏。教师把小朋友分成4组,每组第一个小朋友在老师“开始”口令后,先跑到第一个圈前,拍一下篮球,把球放在圈里,然后依次跑到第二、三个圈前分别拍两下、三下篮球,把球放在圈里。最后冲过终点,再跑回起点与下一位小朋友击掌后,自行至队尾,下一个小朋友开始第一个小朋友的动作,直至率先完成动作的小组为获胜队。过程中,老师要注意规则的把握控制,整个过程既然气氛活跃,更要公平公正。
教学反思:
此次活动圆满结束!活动前我为幼儿创设了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让幼儿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轻松获得锻炼与提高。活动过程中,幼儿表现的积极主动,都能用较完整的语言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能主动与同伴交流。
5.篮球兴趣小组工作目标计划 篇五
星村小学刘桂强
一、指导思想
“学艺先做人”,篮球运动是一个集体的,非周期、变化无穷,学无止尽的体育项目,要求自己、相信自己,吃苦、耐劳,能忍受委屈,不骄傲、不气馁、做人处事,尊敬老师、有同情心,帮助别人就是提高自己,反应灵活、头脑发达、身体健康、思维敏捷、视野开阔,热爱篮球并积极投入篮球运动,终身受益。培养他们团结协作、作风顽强、健康向上、技、战术熟练并能在比赛中,能较好的运用到比赛中。
建立独特的技、战术风格,走自己技术发展的思路,按照体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课余训练的要求,安排好学生学习和训练的时间,并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针对性的系统教学,以“灵活、快速、准确”作为兴趣训练的基本理念,加强对抗教学训练,努力培养和提高兴趣班学生的篮球运动水平和进取心。
二、训练任务:
1、培养学生的自觉性、组织性、纪律性、集体荣誉感,培养不怕苦、不怕累、勇敢顽强、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
2、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和业务知识水平。
3、增进学生的健康,提高内脏器官和系统的功能,全面发展身体素质,特别是专项身体素质。
4、使学生全面、准确的掌握朴实、实用的基本技术和高度默契的基本战术配合,养成良好的篮球运动意识,打好思想、意识、身体、技术和战术的基础,达到良好的竞技状态。
三、训练目标
在全面身体训练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篮球运动特点的专项素质训练,提高动作速度,为掌握高难度技术、战术和参加比赛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掌握全面技术的基础上,加强技术训练,着重提高技术的运用能力,培养技术特长。继续加强快攻和紧逼战术训练,学习对位联防、区域紧逼和进攻区域紧逼,以及其他攻
守战术,培养战术意识和应变能力,为培养优秀运动员后备力量积极创造条件。
四、训练内容:
(一)身体训练:在全面身体训练的基础上,重点加强篮球运动特点的专项身体训练。着重提高速度、弹跳力及灵敏等专项素质,加强腰、服、背等力量及速度耐力的训练,继续坚持柔韧练习。
(二)技术训练:
1、基本功:进一步熟练左右手传接球、运球和投篮的基本功。
2、脚步动作:
(1)提高脚步移动的速度和动作速度。
(2)在快速移动中能与其他技术结合并灵活运用。
(3)在对抗条件下进行训练,严格注意脚步动作的要求,进一步提高移动技术的运用能力。
3、传球:
(1)继续增多传球方式,全面掌握传球技术,扩大传球范围。
(2)在对抗条件下,进一步提高穿球的技巧要求,做到隐蔽、突然、及时、到位。
(3)结合战术配合,训练传球。
4、接球:
(1)能熟练运用但、双手接各种困难球,继续加强弱手和隐蔽视野的接球训练。
(2)熟练掌握接球与其他技术动作结合运用的技巧。
(3)在对抗条件下培养接球前摆脱对手和养成迎接求的习惯。
5、投篮:
(1)在全面掌握投篮技术的基础上,重点培养个人的投篮特长。
(2)加强跳投训练,发展中、远距离投篮,加强动作突然性,提高命中率。
(3)在对抗性训练和比赛中,提高命中率。
(4)在高速度、高强度中加强投篮投篮的配合。
6运球:
(1)熟练掌握各种运球技术,做到运球时不看球。
(2)进一步提高运球与其他技术结合运用的能力。
(3)加强判断能力和篮球运动意识的培养,提高运球的应变能力。
7、强篮板球:
(1)熟练掌握抢篮板球技术的各个环节。
(2)继续加强抢篮板球意识的培养。
(3)提高争多篮板球的能力。
(三)、战术训练:
1提高进攻基础配合战术质量。
2进一步提高快攻战术。
3改进和提高防快攻战术。
4提高区域联防和进攻区域联防的基础上,学习掌握对位联防和进攻对位联防。
五、课时训练安排:
篮球兴趣队的训练工作是一个内容安排,是一个篮球队发展成长的训练计划,训练时效、阶段划分、每段的训练内容以及运动量的安排,是根据篮球兴趣学生的实际发展、学生各个方面的条件而定的,为此,初拟以下时间分配意见:
6.如何制定幼儿园教学活动目标 篇六
摘要:幼儿园教学活动目标是幼儿园活动的指南针,它即是活动设计的起点,也是活动设计的终点;即是选择活动内容、活动组织方式和教学策略的依据,也是活动评价的标准。显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确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然而我们的教育实践者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往往过于重视教学活动的过程而忽视了教育目标的设定,以至于目标制定过大或与幼儿的实际能力及教材的内容不相符合,没有发挥教育目标的指导作用,因此本文作者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浅谈一下幼儿园教学活动目标的制定,希望自己的拙见能为大家提供点滴启示作用。
幼儿园教学活动目标是教育工作者对幼儿在一定学习期限内的学习及结果的预期,是幼儿园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活动目标是幼儿园活动的指南针,它即是活动设计的起点,也是活动设计的终点;即是选择活动内容、活动组织方式和教学策略的依据,也是活动评价的标准。显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确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那对于教育活动组织实施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来说如何制定科学的活动目标,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作者有一些思考,希望能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幼儿园的教育活动目标要以《纲要》中各领域的目标为指导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目标要以《幼儿园工作规程》和《纲要》中规定的各领域的目标为指导,结合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经验和需要来制定。
幼儿园的教育对象是3-6岁的儿童,此时期是个体发展的关键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其生理、心理发展需要实施科学教育,才能健康的发展。《纲要》中的教育目标是根据个体发展的不同方面及统一内容不同时期发展特点综合分析研究而制定,具有较强的科学指导性。如中班活动《济南夏日一游》是一次以社会为重点领域的活动。此活动可根据《纲要》中社会领域的总目标,结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制定目标。即目标一:培养幼儿理解并遵守穿越马路时要走人行道的交通规则;目标二:通过欣赏济南独具特色的“泉”,萌发幼儿爱家乡的社会情感;目标三:在旅游中,提高幼儿自我解决问题及互助合作的能力(如旅游中,有的小朋友身体不舒服,同伴之间要给予安慰和照顾等),这些都是建立在总的社会领域目标的基础之上的。
二、幼儿园的教育活动目标要根据本班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及认识规律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格塞尔曾做过一个“双生子爬楼梯”试验,在这个实验中,双生子T和C:T从第48周起每日进行10分钟爬梯训练,连续6周;在此期间,C不作爬梯训练,只从第53周起开始作爬梯训练。根据他的实验结果,C只接受2周的爬梯训练,就能赶上T的水平。格塞尔的这个实验表明,儿童的成长是受生理和心理成熟机制制约的,幼儿的身心发展是有一定顺序的,这种顺序是由先天因素决定的。这种发展规律表现在,到一定年龄,幼儿就会做什么事情。例如,到一定年龄,幼儿就会走路、爬楼梯,不到这个年龄,机体这方面的能力没有成熟,即便去提前训练,也是事倍功半。目标过高,超出幼儿的能力范围之外,幼儿因能力达不到,完不成任务不能获得成功感,失去兴趣;如果低于幼儿实际水平,幼儿会觉得枯燥乏味,身心疲劳,而失去了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因此制定教学活动目标时要结合本阶段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遵循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的原理。如小班上学期活动教材中体育游戏《运沙袋》制定的目标之一是激发幼儿运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来“走”运沙袋,改成“跑”运沙袋,对于身体协调能力发展较差的小班孩子来讲就太难了,孩子会因为沙袋总是在运送的过程中从身上掉下来,失去信心和继续做下去的勇气,从而放弃游戏。又如大班健康活动《小青蛙本领强》的目标之一是使幼儿体验跳跃的动作要领,练习不同的跳法,发展跳跃能力,如果把“练习不同的跳法”去掉,单纯体验跳跃的要领,而平时孩子又经常玩跳跃的游戏,使得孩子失去了长时间练习跳跃的兴趣。
同时,教育活动目标的的制定还要遵循幼儿的认识规律,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认识规律一般为:动作——感知——表象——概念。例如小班健康活动《小乌龟爬爬爬》,这次活动的目标首先要建立在认识小乌龟特征的基础上,然后了解小乌龟爬行速度慢,而且是四肢爬行的特点,目标之一才能设计为引导幼儿学习手脚着地爬行。
三、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要建立在深入分析研究教材和幼儿原有经验的基础上
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时要建立在充分地研读材料、分析材料,对材料所蕴含的意义和对本年龄段幼儿的发展作用有一个比较深层的挖掘和思考。如果教师对教材分析不够透彻,目标就会出现导向上的错误,如中班主题活动《蛇偷吃了我的蛋》,如果不分析故事内容及其蕴含的意义,教师只把目标定为:能认真听故事,并能复述故事;体验扮演不同角色进行故事表演的乐趣。而不是引导幼儿认识会生蛋的动物,并理解故事重复的结果预测故事的结局。那么孩子只能单纯的学会讲故事,而不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认识故事中会生蛋的动物,也不能提供幼儿增加“理解故事重复的结果预测故事结局”的经验。
同时,还要建立在本班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如中班科学活动《认识扇子》活动目标为
一、感受扇文化的魅力,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目标
二、激发幼儿了解传统文化的兴趣;目标
三、通过观察、比较了解扇子的构成、由来、种类、功能用途。但是我们在以前的活动中曾经讨论过扇子的功能与用途了,那么本次活动的目标中就可以改为通过对扇子功能用途的理解,激发幼儿的创造与想象。
四、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要具体、明确,有较强的针对性
教育活动目标要具体、明确,有较强的针对性,本次活动要传授、激发幼儿那些基本的技能、技巧,培养幼儿的哪一种情感都要有较明确的说明,否则教育活动目标表就失去了它的指导作用,使得活动组织起来比较困难。例如只是使用“了解”、“学会”、“掌握”等词,缺乏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可测性和可比性很差,很难达到教学的效果。
例如,有的老师在进行消防安全教育活动设计时,目标设定为使幼儿掌握基本的消防安全知识,这是一个不够明确的教学活动目标。消防安全知识的含义是什么,哪些属于基本的消防安全知识,都没有说明,教学活动中很难去把握。一般的基本消防安全知识包括发现火情时应该拨打119报警,报警时应说出自家的地址、火场逃生的方法、如何扑救初起火灾等。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要求。在提出教学目标时,教师应当明确提出幼儿掌握具体那种消防知识。
五、幼儿园教学活动目标制定既要面向全体,又要适应个别需要
在教学活动中,幼儿的学习经验和学习能力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制定一个适合全班幼儿水平的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作为班级的教学活动又必须围绕着一个统一的教学目标进行,那么我们如何使教学活动目标既有统一要求,又能适应不同幼儿的需要?因此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有一定的弹性。首先要使幼儿明确完成的最低标准,即教学的下限,使他们了解要达到怎样的水平基本合格。制定最低标准,有助于保证学习者的学习质量,必要时也可规定完成目标的上限,以鼓励学有余力的幼儿精益求精,使他们的学习潜力得以充分发挥。
例如,中班美术活动《火箭升空》,可以设定教育目标的最低限是幼儿能勾勒火箭的轮廓,中班幼儿在成人的指导下基本能模仿并勾勒出简单的物体轮廓,在规定时间内较好完成作品的人数比例在75%左右,还有一部分幼儿在规定时间内能较好的完成作品,并能对作品进行简单的装饰,这就是目标的上限即对火箭进行简单装饰。使得全体幼儿在同一次活动中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六、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要注意各领域目标之间的整合
幼儿园的教育目的是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是整合性的活动,一次活动中有五大领域相互渗透,那么它的教学目标也不是孤立的,它应该成为一系列教学目标群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其他教学目标的相互联系。它表现在纵向垂直的关系和横向水平的关联两个方面。纵向垂直的关系,是指某一特定的教学活动中所提出的教学目标与同一课题或统一学科领域中前后所提出的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特别是领域的一般目标与具体目标之间的关系。横向水平的关联,是指某一特定的教学活动目标与其他相关领域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所提出的教学目标之间的关联。确定任何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都必须考虑这两方面的关联。才能是教学目标之间相互配合,产生整合的效应。
例如,中班幼儿教材《交通工具博览会》是以认识了解交通工具为主的主题活动,其中有一次活动是以艺术为重点领域的来组织的活动即歌曲《造飞机》,首先我们从纵向垂直的关系来看,本次活动是以艺术领域为目标的活动,那么我们就要根据《纲要》中总艺术领域的目标来制定即目标
一、激发幼儿学唱歌曲的兴趣,并学会快乐的演唱;从横向水平的关联来看,本次活动是交通工具博览会主题活动中的子活动,设计目的是通过本次活动了解飞机的简单外形结,这也是科学领域的目标,所以目标
二、通过歌词的掌握,了解飞机的简单外形结构。
七、幼儿园活动目标的制定要因时因地
7.幼儿园篮球教学目标 篇七
一、目标内容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问题】目标内容过于空泛笼统、繁琐细化或难易不当
有些教师制定的活动目标过于繁琐细化, 甚至以“活动过程”代替“目标”本身, 或有一些表述含糊、缺乏针对性的目标。例如, 在中班健康活动“保护牙宝宝“中, 教师制定的目标 (1) 为:观察比较浸了醋和没有浸醋的蛋壳的区别, 了解酸会腐蚀牙齿;目标 (3) 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目标 (1) 过于繁琐细化, 这是教师对活动中某一环节的设计和思考, 是达成活动目标的“手段”或“途径”。这些内容虽然交代出了目标实现的具体情境, 避免了目标的笼统空泛, 但却丧失了活动目标在逻辑上的纯粹性。在教学活动方案中, 虽然“活动目标”与“活动过程”紧密相关, 但却不可混淆。目标 (3) 则过于空泛笼统, “保护牙齿”在它的目标中没有得到丝毫体现。这种目标几乎可以放在多个活动中, 甚至放在任何一个年龄班都是可行的。由于其过于抽象概括, 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没有指出具体教学活动的达成度, 无法用来检测活动效果, 因此这种描述只适合作中长期目标, 而不适合于具体教学活动目标。
此外, 有些活动目标的内容难易不当。例如, 在大班健康教学活动中“能够正确使用筷子、勺子等餐具”的目标明显要求过低, 因为这是中班幼儿应该掌握的技能。又如, 在小班活动中要求幼儿“学会在间隔的纸板上跨跳走, 双脚起跳”也是不切实际的, 因为小班幼儿的身体尚未达到如此协调灵活的程度。
【对策】目标内容应具体明确, 适宜得当, 便于操作
一是明确幼儿的需要及能力水平。在目标设定中, 教师要确保目标具有一定的难度, 以达到活动促进发展的有效性, 同时又要保证不能超出幼儿的能力范围。幼儿不能有效完成或轻易即可完成的目标要求均是没有意义的。目标作为对幼儿活动要求的预先设定, 在难易程度上必需考虑幼儿的认知结构和能力水平。为此, 教师应注意捕捉幼儿的兴趣点, 把握幼儿的年龄特征, 了解幼儿与此次活动有关的已有知识结构以及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进而确定幼儿参与此次活动的提升点。
二是明确社会生活对培养幼儿的规格与要求。幼儿的成长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为了引导孩子更好地适应当今以及未来的社会生活, 教师应明确社会生活对培养幼儿的需要。教师应把幼儿发展现实中不足的, 但又是全面和谐发展所必要的部分在教育目标中突出出来。比如, 健康活动的目标应体现出对幼儿自理、自立意识的培养。
三是分析素材的独特性和知识体系的逻辑性。任何教学活动都有核心领域的核心价值, 教师在制定目标时要对教学素材所蕴涵的各种教育要素进行分析推敲, 对教材中各种教育点的取舍反复思考, 挖掘其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核心价值, 把握目标的准确定位。例如, 语言领域的核心价值在于倾听、理解、表述。教师切不可为了形式上的花哨, 先想环节再定目标, 本末倒置。
四是采用“目标关键词化策略”。布鲁姆提出的“目标关键词化策略”主张教师从学期或主题活动的关键词出发将之进行适宜化分解, 分解时注重指向幼儿经验的具体化、经验获得范围的具体化、经验获得方法和手段的具体化以及经验表现形式的具体化。例如, 单元活动“宝宝爱上学”目标之一“养成喜欢上学的态度”是比较笼统和空泛的, 可具体化为“能和新朋友及老师一起玩”“能在团体面前表达自己的意见”等具体、明确、可操作的目标。
二、目标框架结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问题】目标框架结构不完整
活动目标框架的构建, 需要考虑幼儿全面发展的要求, 尤其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完整性。但不少教师缺乏整合理念, 往往按照学科分类的形式制定目标。例如, 在健康活动“好吃的冰激凌”中, 教师设计的目标为:“了解各种各样的冰激凌, 感受其味道的不同。”“知道好吃的冷饮不能多吃, 认识到贪吃冷饮对身体的伤害。”事实上, 这个活动主要是由幼儿看图听故事来完成的, 这两条目标没有提及“幼儿理解画面内容”等语言领域的目标。还有很多教师制定的活动目标仅仅注重认知、动作技能或情感的某一方面, 这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极为不利。例如, 在小班健康活动“大鸭子小鸭子”中, 教师设计的两条目标是:“能模仿大鸭子 (走大步) 、小鸭子 (走小步) 走路的动作”“能按照口令进行走路、跑步的交替动作”。这两条都是动作技能方面的目标, 显得比较片面, 可以增加情感方面的目标“体验模仿鸭子走路的乐趣”。
【对策】目标框架结构应有机整合
为保证教学活动目标的完整性, 教师一般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一是目标应尽量涵盖幼儿在五大领域的发展变化, 不宜只就某一领域提出目标;二是目标能够促进幼儿认知、动作技能以及情感的全面发展。
也就是说, 幼儿园教学活动目标应包括认知、动作技能以及情感等内容, 这些内容有机融合为一个整体。但并不是说所有的教学活动在目标设计上都要均衡地呈现出认知、动作技能、情感这三个维度的目标。目标的设计还要考虑领域活动的特点或特殊性, 例如, 认知目标之于语言、科学领域活动, 动作技能目标之于健康领域活动, 情感目标之于艺术领域活动, 其重要性就明显一些, 在设计活动目标时应有所侧重。
三、目标表述角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问题】表述角度出现偏差
实践中不少教师从自己的角度出发, 指明自己在活动中的行为或应努力达到的效果, 将幼儿置于被动的地位。例如, 在中班语言活动“热闹的晚会”中, 教师设计的两条活动目标是“让幼儿初步认识牵牛花的颜色和形状特征”“让幼儿通过这个故事感受晚会的热闹和有趣”。有的教师在制定活动目标时, 时而站在幼儿的角度, 时而站在教师的角度, 导致目标表述方式缺乏条理性。例如, 在小班艺术活动“神奇的刷子”中, 教师设计的三条活动目标是“学会使用刷子均匀涂色”“体验同伴合作刷房子的快乐”“通过玩刷子, 刷出图案, 培养幼儿对艺术活动的兴趣”。第一、二条目标是从幼儿的角度来提的, 第三条目标却是从教师角度出发进行表述的, 前后缺乏统一性, 显得比较凌乱。
【对策】表述角度应统一
就教学活动目标的制定而言, 教师应以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以及结束后所获得的发展和变化为出发点, 即目标应反映教师对活动促进幼儿身心各方面素质发展的方向和程度的预期。基于以上分析, 中班语言活动“热闹的晚会”的两条目标应改为“幼儿初步认识牵牛花的颜色和形状特征”“幼儿感受到晚会的热闹有趣”。
8.幼儿园篮球教学目标 篇八
《纲要》明确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形成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并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出了三维目标的要求。三维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开的整体,它们的关系可比喻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根本,过程与方法是手段,知识与技能是目标。在三维目标的达成中,情感目标往往最容易被老师忽视,又或者在目标的设定上出现空泛、针对性差的现象。音乐教育是以艺术为载体,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它的特点是寓教于自由活泼、生动愉快之中,给幼儿直接感知、情绪体验,使之受到美的熏陶,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音乐教学的特质决定音乐教学无论是唱歌、节奏、舞蹈,在目标的设定上都应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首位。那么,在幼儿园的音乐教学中如何设定恰当的情感目标,并通过什么策略来达成情感目标呢?
一、情感目标的设定方法
1.结合音乐内容而定
在情感目标的设定上,我们要避免只是停留在“喜欢参加音乐活动”“体验游戏的快乐”等空泛的层面上。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每首作品都有它独特的情感表达,我们可根据音乐内容而设定适宜的情感目标,如小班音乐活动《小树叶》是一首能够表达母子亲情的歌曲,旋律轻快、歌词富有感染力。根据其歌曲内容我们可设定情感目标为:通过师生共同表演,进一步感受妈妈爱孩子,孩子爱妈妈的深厚情感。
2.结合活动环节而定
情感目标的设定可根据每节音乐活动的某个环节设计而定,如小班音乐活动《兔子和蜗牛》在幼儿熟悉音乐旋律,感知快和慢的音乐变化后,老师设计了用自制锤子和画笔在纸上表达音乐的环节,根据这个环节设计,我们可设定情感目标为:体验美术与音乐结合的乐趣。
二、情感目标达成的策略
(一)创设游戏情节调动幼儿的情感
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情感指向的事物比较单纯,音乐活动往往受环境、气氛的影响。因此,适当的情境渲染、游戏情节的融合更能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使他们情感为之而动,联想为之而生。如小班音乐《森林舞会》以“森林动物开舞会“这样一个游戏情景贯穿整个活动,从观看动物造型课件---给自己的手化妆去参加舞会----在森林舞台中表演,让幼儿在每一个游戏化的情景中,不知不觉的感受了音乐的快和慢,并调到起幼儿爱动物的情感,且乐于在游戏中去表现音乐。又如在音乐欣赏《穿靴子的猫》中,教师根据音乐串编了“想穿大鞋子的猫”的故事,让幼儿模仿猫去偷偷拿主人的靴子穿,再结合音乐的特点,表现了可爱又滑稽的猫的形象。小朋友们都乐在其中,同时调动起幼儿积极的情绪。
在情景设计中,我们还可以根据音乐内容,赋予幼儿一定的角色,通过角色的扮演增强幼儿情感的投入。如在音乐欣赏《小狗圆舞曲》中,教师在活动室创设音乐氛围:让幼儿扮演小狗的角色,一边找骨头吃一边欣赏《小狗圆舞曲》,根据音乐节奏的快慢来体会小狗找骨头的焦急和滑稽的动作,找到骨头后又狼吞虎咽吃骨头的情景。由于有了动物角色的带入,增强了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
(三)生活经验的铺垫搭建情感阶梯
幼儿对于音乐的感受能力稍弱,是否具有已有知识经验是一个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于那些不带歌词、剧情的纯音乐类的欣赏活动,更需要考虑幼儿的已有经验与需要。因为,音乐的想象和感受与幼儿的个人生活经验,体验密切相关,幼儿在欣赏音乐作品时离不开生活实践和认知能力,丰富幼儿有关知识经验是幼儿对音乐产生想象力和联想的基础。如在欣赏乐曲《鞋匠之舞》前,教师让幼儿通过观看修鞋子的录像或结合平时生活中的经验,了解鞋匠的工作及修鞋的工具和程序,而后进行欣赏教学,幼儿的内心情感得到了升華,想象力也充分发挥,为接下来的音乐动作创编打下基础。
(三)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发幼儿情感
《纲要》指出“教师的角色既是支持者、引领者,还是合作者”小班的幼儿年龄较小,尚不敢大胆地表现自我,对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和情感往往不能领会,老师可适当借助生动的语言、夸张的动作来帮助幼儿理解和感受音乐作品,使之产生情感体验。如 小班音乐活动《大嘴巴》中,教师运用到了夸张的肢体动作、形象的语言将幼儿带入了游戏情境,很好地激发了幼儿欣赏和表现音乐的情绪情感,感受到与同伴一起活动的快乐。
另外,在音乐活动中,教师的情绪是影响幼儿情感的主要因素,尤其对于小班的孩子,对老师的依赖性比较强,情感单纯而丰富。因而,在音乐活动中老师的情绪很容易影响到他们的情感。教师要努力用自己的情感去带动、感染幼儿培养幼儿丰富细腻的情感,使之能与音乐产生共鸣,进而积极去欣赏、感受和表现音乐,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如音乐《鱼儿鱼儿水中游》旋律优美,意境美,教师与幼儿一起听着音乐模仿鱼儿在水中游的情景,教师表现出很享受在水中游的感觉,直接感染到孩子的参与的热情。
(四)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活幼儿的情感
1.多媒体的运用
在音乐活动《森林舞会》中,教师利用各种动物手绘图片,制作了一段课件,并把舞会音乐作为背景加入到课件中,同时刺激幼儿的听觉和视觉。幼儿在欣赏图片的同时感受音乐的变化,动态的课件让幼儿直观地感受音乐,很多孩子一边看一边跟着音乐扭动,有的还尝试用手表现各种动物。在接下来的动物造型创编时,很多孩子能够迁移之前“手影”游戏的经验和在课件里看到的动物做出造型,并能跟着音乐有节奏的做动作,增强了幼儿审美的体验。
2.道具的运用
音乐活动中巧妙地运用道具,能激发幼儿表演的欲望。如音乐活动《大嘴巴》教师根据小班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特点,选择了大嘴巴动物手偶,当教师带着可爱的“大嘴青蛙”出场时,幼儿对大嘴青蛙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近感,由于动物道具的吸引,使幼儿自然地融入到动物的角色中,大胆地模仿动物的大嘴吃东西的情景,孩子们有的用手指模仿大嘴,有的用手掌,还有的用手臂,孩子们用不同的肢体动作来模仿动物形态,这是他们对音乐最直接的感受和表现,充分体现幼儿对音乐的愉快体验。
9.幼儿园篮球教学目标 篇九
在与大家共同探讨怎样实现幼儿园教学的有效性的问题时,首先要明确一下,什么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就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活动中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幼儿在活动中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有发展。如果幼儿没有收获或不想学,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目标、准备、内容、过程等。(首先,适宜的内容是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其次,目标是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再其次,清晰的思路和循序渐进的过程是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最后,适宜的材料是教学有效性的保障。)(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一定会关注教学的有效性,通过有效教学来提高质量,通过有效教学,来促进幼儿可持续的、全面和谐的、富有个性的发展。那么作为幼儿园老师,我们又怎样确保活动的有效进行,确保孩子得到进步和发展呢?
一、围绕活动目标设计与组织有效的活动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操作材料、设计教学程序、运用教学指导策略等时,一定要根据教材及幼儿的学习特点紧紧围绕活动的目标进行,并需要思考、明确以下问题:我确定这一主题的目的是什么?)下面就初浅地谈谈有效的教学活动应体现在哪几方面
一、选择有效性的内容,这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教育内容是教育的中介要素,内容的适宜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内容的选择应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和幼儿感兴趣的实物和问题。也就是要根据教育目标,结合幼儿的发展需要并与发展水平和生活经验来确定,才能为取得最佳效果提供保障。
二、确定恰当适宜的教学目标,这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一个教学活动有没有教育价值,能不能促进幼儿发展目标是基础,目标是灵魂。《纲要》指出:“教育活动目标要以《纲要》和本《纲要》所提出的各领域目标为指导,结合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经验和需要来确定。”首先我们的教学目标必须是合理的,因为如果目标本事不合理,与儿童的发展是冲突的,那么这个活动再“精彩”也是徒劳的。在目标合理的前提下。我们必须要关注目标的全面性、适宜性和操作性这三个要素。全面性是指自然地渗透和涵盖知识与技能、习惯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维度,即我们通常说的三维目标。适宜性指的是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班级实际,也就是既要符合幼儿的已有经验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操作性就是指要目标要具体明确,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目标的表述上,还要尽可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使用“鼓励”、“体验”、“感受”、“喜欢”、“乐意”、“尝试”、“探索”等词汇。)
我们的目标必须是合理的,因为如果目标本身不合理,与儿童的发展是冲突的,那么这个活动再“精彩”也仍然不合理。这里有三层意思:
1.目标必须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切忌定位过高或过低。
2.目标必须具体、明确,可操作的、可测的、可评价的,切忌太空太大。例如:某一语言活动目标(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情绪特点。(2)能用语言、动作大胆地表现对作品的理解。某一音乐活动目标(1)理解歌曲内容,能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2)根据歌词内容大胆创编动作表演歌曲。这些目标都存在过空过大、不够具体明确的问题,对老师来说缺乏操作性。3.要有整合的思想,关注教育的多重价值,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能力等。
如:大班语言活动“还手?不还手?(辩论会)”的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对还手?不还手?的想法、观点、感受;乐意倾听别人发言,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2、通过辩论探讨到被同伴打后的正确处理方法。
这样的目标具体明确、操作性强,表述清楚。而有的目标就显得比较空洞。如“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语言表达力”、“提高感受力、表现力”、“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等等,这些可能是中、长期目标,而不是一个活动就能实现的。
三、实施有效的方法手段,这是有效教学的重点
好课的标准是真实、自然、简单,如果从有效教学的角度来看,一节好课也应该是真实的、扎实的、朴实的。
1、教学方法很多,如情境设计、游戏表演、讨论交流、观察、操作、示范讲解等,要选择最容易达成目标的、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的方法。
2、教具、材料要能帮助幼儿主动高效地学习,不能对幼儿的学习产生干扰;操作起来方便。是选择课件,还是图片、实物都要依据活动的需要,合适的就是最好的。
3、教具材料何时呈现?如何呈现的问题,幼儿的座位安排等,都是活动前老师要考虑的细节问题。
四、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这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是有目的的,切忌走形式。例如:活动的结尾环节,老师往往喜欢向幼儿抛出一个诱饵“--------看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等会儿你们去干什么等,”其实活动结束并没有或不可能兑现。以这样的方式介绍活动并不少见,老师的初衷或许是想让幼儿仍然保持兴趣使活动持续延伸,或许就是无意识的随口出,不仅可以系统概括本活动的教学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能拓展、延伸教学的内容激发幼儿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五、形成有效的师幼互动
1.有效的提问。同样一层意思,问法不一样,幼儿的反应也不一样。
2.有效的引导。首先,教师心中要有教学目标,教学思路要清,对教学内容钻研要透,这样可以避免引导的随意性。不少教师由于对教材的钻研不透彻,只注意到教材表层所叙述的事件、描述的词句,很少在幼儿的兴趣与关注点上,引导幼儿回忆、提取与本次活动相关的经验,将学习活动一步步深入。最后,既要尊重幼儿的表现,又不能把幼儿的表现都视为金子,要有选择地加以引导和提升。
3.引导幼儿相互评价、相互学习,发挥同伴资源的作用。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策略:
能够实现每个教学活动有效性,是我们每位老师追求的目标。那么,一次教学活动如何提高其有效性,教学活动目标的制定是关键、是核心,因为只有适切的活动目标才是活动的有效基石,而教学活动的有效更是检验教师能否把握好教学目标的重要方面。实现有效教学不是通过一两个教学活动就能达成的,而是注重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练兵,才能得以逐步实现有效教学。目前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主要的问题就是不能很好把握教学目标。
今天在这里主要和大家交流的是在常态课中,教师们存在的问题:
一、对教学目标缺乏理解,不明确怎样评价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新改版的教材将活动目标和核心能力进行了合并,也就是说核心能力包含在活动目标中,教师在预设活动之前及之后,不明确应该从哪一方面检验幼儿是否达成了本活动的目标。
如:美术活动:欣赏《海滨的渔船》,活动目标是: 1.理解画面的色彩和构图。2.大胆尝试模仿、创作。3.感受艺术作品的美。
目标一是做什么?也就是幼儿能达成的目标 目标二是怎么做?隐性体现了教师的策略 目标三是情感态度,也就是给幼儿带来了什么?
因此,这节美术活动,幼儿要能绘画出“海滨的渔船”的美术作品,这是检验教师对目标的达成度之一且最明显的一项内容。
如小班音乐活动:《苹果歌》 活动目标是 1.学习演唱歌曲,模仿与歌词相对应的动作 2.学习简单的仿编并演唱 3.体验歌表演的乐趣
这节活动检验活动目标是否达成是:幼儿会唱歌曲并能根据歌词模仿出相应的动作,只有在会唱歌曲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仿编。
如:数学活动《生活中的数字》活动目标:
1.2.3.了解生活中数字的实际意义。
尝试用图画和数字结合的形式做记录。对生活中的数字感兴趣。
认知目标:幼儿学会了什么? 技能目标:幼儿学习的方法是什么? 情感目标:幼儿学的有兴趣吗? 互动环节 请教师们说说
解决策略:从达成的目标及认知目标上确定活动的主要部分(基本部分),活动中教师要有归纳、有检验(请幼儿说说),最后才能确定是否完成了目标上的要求。
(语言活动….科学活动检验幼儿是否理解与掌握,就是能否用语言进行表述与归纳及相应的实践操作(数学活动)
二、对学科框架缺乏理解,不能合理安排教学活动的节奏
就是不明确本节活动中主要干什么,在有效的时间内,不能很好地把握活动的开始、基本及结束部分,在时间的调控上呈现无意识状态。
如:刚才所提的课例:美术活动:欣赏《海滨的渔船》,活动目标是: 1.理解画面的色彩和构图。2.大胆尝试模仿、创作。3.感受艺术作品的美。
这应该是大班的活动,主要进行的就是幼儿的绘画、创作。30分钟的时间,开始部分可预设在5~8分钟左右,因为需要欣赏、需要观察、感受以及表达;基本部分就是幼儿的绘画创作时间,可预设在20分钟左右,结束部分2~3分钟。
如小班音乐活动:《苹果歌》 活动目标是 1.学习演唱歌曲,模仿与歌词相对应的动作 2.学习简单的仿编并演唱 3.体验歌表演的乐趣
首先判断这是一节音乐活动的歌唱教学。学会歌曲是主要完成的任务,那怎样才能学会歌曲?进一步分析就是熟悉歌曲旋律、理解歌曲内容就是学习歌词,接下来学唱歌曲,最后是仿编歌曲。在15分钟内时间段的安排:开始情景导入部分30秒左右,理解歌词2分种左右,学唱歌曲8分钟,仿编3~4分钟,结束部分1分钟左右。
策略:首先分析、判断,这是哪个年龄段的活动,主要进行什么内容。另外,要备详案,充分把握好教学节奏。
三、对学科知识及相应的概念缺乏理解
因教师对学科上知识及相应的概念缺乏理解,将导致教师无法诊断幼儿学习上的问题,更谈不上有针对性的指导。
如数学领域中的“数的守恒”、“面积的守恒”、基数、序数等概念;科学活动中溶解、沉浮现象、一些物质的基本特征等。这些概念,如果老师都没理解清楚,那在活动中肯定也表述不清,幼儿也打不到理解及掌握的程度,整节活动更不可能有效。
策略:备课时看到这些知识性的概念问题,要及时寻求帮助,问同伴或查阅资料。教师消化理解后,才能融汇贯通才能以幼儿化的语言进行教学。
四、不能很好地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对幼儿的关注度不够
有些教师不了解各年龄段幼儿的一般水平和具体表现是怎样的,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在哪里,最高发展水平幼儿和最低发展水平幼儿的表现分别是怎样的,两者差距有多大,不同发展水平幼儿在学习上会遇到哪些困难,等等。有些教师只是将目光投向几个“精英”,而忽视大多数幼儿的需求。或者在活动中不能关注到没有的表现情况。
解决策略:掌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各年龄段幼儿的学科的发展目标。平时多注观察幼儿的表现,多与幼儿沟通、交流。要明确活动的主体是幼儿,要关注到每一位幼儿,每一个孩子的表现情况要尽收教师的眼底;注意教师的与幼儿之间的空间站位,使每位幼儿也能看到老师。
五、提问语的设计及呈现的时机缺乏思考
提问语的有效设计,是确保活动目标达成的重要方面。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应幼儿的个别差异。提问的时机恰当,能激发幼儿的思考,并具有挑战性。
如体育活动: ………………..二、探索
1、孩子活动前提的要求:
(1)、“用小纸棒可以怎样活动我们的手臂?”
(2)、“用小纸棒可以怎样活动我们的腿和脚?”
(3)、“怎样用小纸棒来做转体运动?”
(4)、“怎样用小纸棒来做跳跃运动?”老师:(5)、“怎样放松我们身体的每个部分?”
(6)、“小朋友听懂了吗?听懂了就去活动你们的身体吧。”
2、在幼儿活动时进行个别指导,鼓励幼儿.………..解决策略:课前备详案,思考设计怎样的提问能引发幼儿的思考;提问后要给幼儿提供思维的空间与时间,教师要学会等待幼儿,不要急于把答案呈现,要多听听幼儿的想法与感受,即使幼儿回答的不全面,教师也要广泛听听孩子的声音。请幼儿带着问题去探究时,不要一下子把所有的问题都抛给幼儿,先总体然后在具体,便于幼儿的探索及挑战。
六、教学细节的处理欠考虑
如场地的安排,教具、材料何时呈现,如何呈现的问题,幼儿座位安排的问题等。
这些都是活动前老师要考虑的细节问题,而这些细节处理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活动目标的达成。
解决策略: 教师课前认真备课,备课时把这些问题都要考虑进去,提前把一周的主题都通览一遍,需要教师自备还是家长协助准备的材料等,都需要在执教前做到心中有数,把每一节活动像对待展示课那样去仔细、认真地考虑、处理,定会做到有效的教学。
提几点建议:
1、深入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实质,运用其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
2、加强对新教材的研究力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3、认真备课,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孩子;新青年教师坚持备详案,进一步掌握各领域教学活动的框架结构,定会有利自身的成长。
4、加强课堂教学基本功的练习,充分发挥教师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尊重幼儿。教学中要敢于放手,要学会等待,给予幼儿探究的空间。
5、要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在寻找自身问题的基础上,更提倡在反思自己、她人的闪光点,分析教学之所以有效的原因,这样的评价会更有激励性。
10.幼儿园篮球教学目标 篇十
(1)乐于与人交谈,讲话有礼貌;
(2)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
(3)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
(4)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5)能听瞳和会说普通话。
2、语言领域的关键经验和内涵
语言在人的一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在幼儿期确定语言领域的关键经验,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使幼儿获得具有基础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的价值和作用的语言基础和能力,将有益于幼儿一生的学习和生活。关键经验的选择和确立,主要依据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纲要》中艺术领域的总目标和内容要求。语言发展是幼儿教育教学的核心组成部分。《纲要》中语言领域的总目标涉及的语言能力主要包括倾听、理解、表达三个方面。在内容上主要包括交往情境下和文学背景下的语言。它改变了以往语言教育教学中只注重借助于文学作品的学习方式和内容,充分体现了“语言是在交往和运用中发展起来的”这种新的理念和价值观。
第二,幼儿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学习进程和发展阶段。语言的发展是可预测的,具有阶段眭,和认知发展一样,遵循着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由近及远的规律和原则。这也是语言领域的教育教学所应遵循的原则。在3岁入园时,大多数幼儿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词汇及基本的语法和句法。到4、5岁时,幼儿就越来越接近成人的语言模式了。大多数4岁幼儿已经表现出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他们可以使用比喻性的语言创造韵律,可以用简短的第三,学科特点。语言既是人们思维的工具,又是人们交流的手段。作为语言的符号系统与其他符号系统的主要区别是语言的社会性和生成性。语言的社会性要求每一社会成员必须把它当做一个任意的习惯性的符号系统来学习,并用它和使用同一语言的社会其他成员进行交际;语言的生成性指个体运用有限的语言规则能产生出无限多的句子,包括他从来没有听到过的新句子。③因此,我们要在幼儿期就让孩子们体验到语言所具有的实用性和实际性、描述性、表现性、创造性和美感。
关键经验的选择和确立,我们借鉴了国际上有影响的几种学前教育课程和方案。High/scope的“幼儿认知发展课程”提出了语言领域5个方面的关键经验:①对别人讲述自己有意义的经验;②描述物体、事件和关系;③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④把幼儿说的话记下来再读给他听;⑤从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得到乐趣。④这五条关键经验为我们确定语言领域的关键经验和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提供了参考。
“光谱方案”提出了幼儿语言活动三个关键能力:①有创意地讲故事;②描述性语言、报道;③运用诗歌的巧妙语言。①这三条关键经验为我们开启了语言教育内容与形式新思路。
基于上述思考,我们选择和确立了如下三个方面的关键经验和活动形式。
(1)叙述性的表达与交流:
积极与同伴和教师进行日常的交流、讨论;能清楚地讲述自己的经历、想法和做法,努力让他人听懂自己的表述。
①能够注意叙述的完整性,叙述时能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主要事件等基本要素。
②能报告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并且能用口头或书面(图画、符号、文字)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做法、情感和感受。
③能根据不同的情境和需要进行对话、讨论等交流与沟通活动。
其主要的活动形式包括:日常有意义的事件报告;区域活动的报告与交流;生活环节中事件的报告与交流;教育活动过程和结果中必要的报告。
(2)故事与童话:
接触多种体裁的故事与童话;体验故事与童话的文学性与美感,用词、语句、段落结构及主题的多种表达技巧;体会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可创作性。①喜欢听并能听懂故事和童话。
②能够复述故事和童话的主要情节。
③能理解和概括故事与童话的主题。
④能用多种形式欣赏和表现故事和童话。
⑤能用多种形式体验故事与童话的创作过程。
其主要的活动形式包括:听故事与童话;看与理解故事与童话;讲与复述故事与童话;欣赏故事与童话;凭图讲述;续编、仿编与创编;表演。
(3)诗化语言(儿歌与散文)。
让幼儿接触叙事、写景,以语音、词汇、人物、事件、景色为主要内容的多种题材和形式的儿歌和散文,体会诗化语言的韵律感、节奏感和美感以及结构的规律与表达的精练。
①充分调动原有经验,理解诗化语言的内容,想像诗化语言的意境; ②发现和感受语言的优美、幽默、有趣、韵律感、精练等语言表达的 ③充分调动幼儿的原有经验将语言表达加以诗化和文学化。
④运用多种形式让幼儿欣赏和表现。
各年龄班语言领域关键经验
年龄班 叙述性的表达 故事与童话 诗化语言
小
班 讲述与自己密切相关的,自己熟悉、关注和喜欢的人、事物和活动。
乐于、敢于并能用清楚的发音、简单的词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能倾听和听懂同伴的语言。接触短小、生动、具有简单情节、词句具有反复重叠的优秀故事和童话。
乐于欣赏和学习生动形象的文学词汇和语句;乐于表演和再现作品的语言、动作。接触短小、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的儿歌和散文。
乐于倾听、欣赏和通读。能理解、体会和想象作品所表达的意思
中
班 讲述自己周围环境和生活中自己熟悉、关注和喜欢且具有突出特点的的人、事物和活动。
语言连贯,表达清楚;能倾听和听懂同伴的讲述,并能与同伴进行讨论。乐于接触、欣赏和学习具有清晰情节和结构,富有想像力、感染力和思想性的优秀故事与童话。
能理解和想象故事的情节与意境;体会人物的情感和心情。初步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
乐于表演和再现作品的内容。接触叙述和写景等不同题材和形式的诗歌和散文。
乐于倾听、欣赏和通读。能理解、体会和想象作品所表达的事物特点和情感。感受和发现诗歌的韵律感、节奏感和美感。尝试着续编和仿编,将语言表达加以诗化。
大
班 能根据一定的主题和人物要求,手机有关事件和过程的相关信息,清楚、连贯、有条理的讲述。
能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谈话和讨论,敢于提出质疑和发表自己的见解。接触多种题材和形式的的优秀故事与童话。乐于欣赏、讲述作品的内容。
感受和体会情节的曲折起伏、人物心理和情感的变化;作者所具有的丰富想像力,作品所具有的浪漫色彩。
乐于复述、讲述和表演故事和童话。接触题材和形式多样的儿童诗歌和散文。
乐于倾听、欣赏。能理解、体会和想象作品所表达的意境、情感和幽默感。在感受和发现诗歌的句式结构、韵律感、节奏感和美感的基础上,乐于并能够进行诗歌和散文的续编、仿编和创编活动,将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加以诗化表达。
3、幼儿园语言教育的有效策略
发展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语言发展的条件。在健康、社会、科学、艺术各领域的教育中,都有机地向幼儿渗透着语言教育。在各个领域的活动中,都表现了教师如何发展语言领域的经验;而且活动进行的过程本身就包含着让幼儿讲述和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感受与体验、过程与发现、情绪与情感的内容要求,这些要求与各领域的活动本身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围绕着叙述性的表达、故事与童话、诗化语言三方面,我们以日常有意义事件的报告、看与理解故事与童话、表演、诗化语言的欣赏与创编为突破点,获得有关的教育策略要点。
(1)支持幼儿运用语言讲述自己具有感性认识的人、事、物,注重事件叙述的完整性,并感受相应叙述形式的特征,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①教师结合日常生活与各领域教育活动,让幼儿有意识地去经历、感受。
②教师引导幼儿围绕主题梳理、表达,获得相应叙事性讲述的经验,表达情感。③教师将口语表述与主题绘画附简短文字记录、符号图表有机结合,让幼儿获得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经验。
《纲要》非常重视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尤其是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发展。因此,在语言教育活动中,我们通过让幼儿进行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事件报告、学习和游戏活动中感受最深的活动过程与结果的交流,使幼儿逐渐能够清楚地讲述自己的经历、想法和做法,努力让他人听懂自己的表述,并进行交谈和讨论。在前几年重点研究发展幼儿叙述性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基本途径与心理环境创设的基础上,近年来,我们又进一步从学科要素的角度,即围绕主题,注重叙事完整性(而不仅是语句完整性),将口语与绘画、简短文字、符号表达相结合等,对叙事性讲述与交流进行了探索、梳理与提升。并注重在不同类型的叙述性讲述活动中,让幼儿逐步获得叙述事件的经验和根据不同的情境与需要进行对话、讨论等交流与沟通的技巧。
(2)通过故事与童话,让幼儿在复述、想像与感悟中获得优秀文学语言的陶冶。①选择中外优秀故事与童话作品,教师要较深透地把握作品的文学特点与精神内涵。
②教师以多种幼儿喜爱的方式,让幼儿在复述、想像中,培养对文学语言的敏感性,感受故事与童话的魅力与主题思想。
③师幼共读图书,在早期阅读中支持幼儿获得书面语言学习经验。
《纲要》要求我们,要培养幼儿“喜欢听故事、看图书”,并“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形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
我们在大量实践基础上,提升出故事与童话教育教学的引导策略,能有效地帮助幼儿获得故事与童话方面的“兴趣、情节、主题、表现、创作”等关键经验。教师要精心为幼儿选择经典、优秀的幼儿文学名著,并首先把自己作为一个读者,用超功利主义的眼光审视作品,用真诚的心灵感悟作品。自己首先要被作品中所蕴涵的爱和生命的永恒所感动,被作品优美的语言与巧妙的结构所陶醉,被作品跌宕起伏的情节所吸引,被作品奇妙的想像所震撼。当教师自己从作品中体验到了难于言表的美和享受,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教育才有了真正的前提和基础。教师以质朴而充满感情的讲述打动幼儿,激发起他们喜爱、乐学的动机后,通过让幼儿复述,根据与故事情节相关的简单标志进行想像并创编、表演等多种形式,帮助幼儿理清故事与童话中的人物、情节,并学习在想像中丰富情节,逐步学会体验故事中人物角色丰富的内心世界,创编出富有个性色彩的’故事与童话。教师还要引导幼儿感受故事与童话所蕴涵的人文、伦理等诸方面的意义,支持他们个性化地感悟其寓意。
图书是图文并茂地表现故事与童话的载体,深为幼儿所喜爱,又是幼儿从口语学习向书面语言学习过渡的桥梁。教师投放形象可爱而有趣、长短适宜、富重复语言、情节变化起伏、色彩与线条优美的故事图书,在师幼共读的过程中,引发幼儿的阅读兴趣,感受和发现语言的生动、优美与表现力;帮助幼儿看懂并逐步自主读出图书中人物与事件、情节脉络与线索等;引导幼儿关注圆面色彩、线条的变化等,感受图书表现手段的丰富,逐步理解色调与人物情感的关系;帮助幼儿把书面故事表述为生动的口语故事,发展幼儿对文学语言的敏感性;还可以通过让幼儿参与创编故事并自制成图书的过程,让幼儿主动经历故事的形成与画面表现。
(3)在共同欣赏与仿编中,让幼儿感悟诗化语言的形式美、意境美和主题美。①选择经典诗化语言作品,这易于使幼儿在喜闻乐诵中获得语言美的享受。②在听赏与朗诵中,让幼儿感悟诗化语言的韵与味。
③在模仿、抒情与想像中,让幼儿初步经历诗化语言的创作过程。
学习诗歌与散文,是多年来我国幼儿园语言教育的传统内容。《纲要》语言领域教育内容与要求中提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根据这一精神,课题组在探索与实践中,深切体会到以下几点。
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幼儿喜爱诗歌和散文的心理特点和情感取向,选择中外优秀的儿童诗化语言作品作为语言教育的内容。这些优秀的儿童诗化语言作品的文学性是通过音节韵律与节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现出来的,充满着奇思妙想,洋溢着正义与勇敢、爱与温情,浸透着浓浓的诗意,体现了快乐原则和游戏精神,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接触这些作品使教师和幼儿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感受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与思想美。教师和幼儿共同欣赏、领会和感悟文学作品所具有的文学性和思想性。教师要设计能充分传递儿童诗化语言文学性和思想性的朗诵方式,在倾听和朗诵中,把幼儿带进诗化语言特有的美丽意境中,引发幼儿的情感投入和共鸣,并领会作品的教育意义。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教师还应通过续编、仿编和创编文学作品的活动,对幼儿在感受文学语言的结构特点和文学的可创作性方面逐渐提高要求。首先教师在了解幼儿的感悟、表现与想像水平的基础上,精心选择供幼儿仿编诗化语言的原作品;其次帮助幼儿充分调动个人经验与情感体验,引导经验分享与情感共鸣,扩展想像空间;然后鼓励、启发幼儿大胆地仿编,大胆地想像;最后,教师与幼儿把仿编的诗化语言的片段,完整地连缀起来,并进行诗意的润色。
(4)引导幼儿在接近、学习民间文化、艺术形式的基础上,通过表演,综合实现故事与童话、叙事性讲述等的教育价值,并有机整合实现多重教育价值。
【幼儿园篮球教学目标】推荐阅读:
幼儿园篮球公益讲座10-15
幼儿园篮球教研计划表07-24
幼儿体育篮球教案范文11-02
幼儿园德育目标11-30
幼儿园大班游戏目标07-18
幼儿园中班体育目标10-25
幼儿园指南数学目标11-16
幼儿园小班学习目标12-01
乡镇幼儿园的教育目标09-30
幼儿园社会领域总目标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