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径悲剧导学案(共10篇)(共10篇)
1.幽径悲剧导学案 篇一
《第23课 幽径悲剧(课时2)》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感受作者细腻,哀婉,愤懑的思想感情。
2、体会“幽径悲剧”强烈的悲剧效果,反思悲剧根源。
二、学习重点、难点 体会“幽径悲剧”强烈的悲剧效果,反思悲剧根源。
三、自主学习“十年浩劫”期间,游街、批斗、挂牌、住牛棚,季老一一品尝过,最可悲的是,他被宣布为“不可接触的人”,被分配掏大粪、看大门、守电话、发信件。“文革”期间被打倒的又何止是他一人,可以说一切能代表“真、善、美”的人和事物,几乎都被颠倒过来,被打倒,糟践踏。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呀?是失去理智的、荒唐、愚昧而疯狂的年代,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更是一个民族的悲剧。“古藤萝”被无情砍伐是那个时代悲剧的见证。
1、作者亲历了“十年浩劫”的灾难,他对此有怎样的感触认识呢?请阅读第10段把作者的认识感触划出来。“他悲愤、惆怅,他有一点安慰,他觉得这个世界还值得留恋,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
2、怎样理解他的这种感情?作为一个大师级的学者,一位令世人钦佩、敬仰的文化巨匠,他的悲愤、惆怅、安慰仅仅是像林黛玉那样多愁善感,悲叹个人身世不幸吗?明确:作者亲历了“十年浩劫”的灾难,对自己的苦难他一定曾经悲叹过,但作为一位文化巨匠,对那一段历史他思考的更深,更远,他更悲叹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是一个民族的悲剧,在真、善、美被践踏、遭劫难之后,这株仅存的藤萝,就具有了特殊意义,不是所有的真、善、美都被毁灭殆尽,如天使一般的真纯、善良、美好的化身—古藤不是依然在那里释放着力量吗?所以这让作者觉得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
四、合作探究
1、请阅读11段找出你认为能表现“悲”的描写
如:“它们仿佛成了失去母亲的孤儿„„„„”“吊死鬼”让人联想到一个那样美好的天使突然被杀戮之后带给人们的恐怖、震惊。“再抬头向上看,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这让人想到一幅凄美画面:一位天使般善良的绝色美女在临死前绽放着世间最美丽的笑容。
2、阅读12段后思考
美好人或事物遭到杀戮会让人震惊恐怖,更会悲叹、同情他们的命运,这本是人之常情,作者为什么要说:“我是一个没出息的人,我注定是一个渺小的人。”难道关注小花草、小动物,为它们的不幸流泪、叹气就是没出息,就是渺小的吗?提示:作者当然不是没出息,渺小的角色,但普通人中也有许多人象他这样怀着一颗博爱之心,难道也都意味着没出息?这是针对文中的什么人而言?(伟人)
3、阅读13——14段感受作者的博爱之心
面对传说中的美丽天使被毁灭的惨状,作者当然会感到震惊、恐怖、悲哀,找出文段中最能体现这种感情的词、句、段,读一读、品一品。
例:“我有点怕走„„我不敢再看„„像吊死鬼一般让我毛骨悚然。„„疾趋而过。„„悲哀至极„„”。
“14段,表现了美丽的天使被无情的杀害之后,她内心悲叹、怨恨、愤怒、控诉、谴责。1
作者正是要借此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天使就是天使,即使被毁灭了,依然让人感觉到她美丽的哀怨的哭泣,感慨她曾经的优雅历史:她是那样的善良,二三百年来与同伴和睦、友善相处,虽阅尽人间沧桑、饱经风霜雨雪,见证了燕园的历史,却从无害人之意;即使遭人暗算,在浑然不觉时依然朝着世人微笑,这是何等的纯真与善良;只有奉献之意,为世人送去淡淡的幽香、绽放甜美的微笑,全无防人之心,这该是怎样博大的胸怀啊!”
“然而愚蠢的施刑者全无恻隐之心,爱护之意,看不到它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真正可叹可悲。”
全班齐读,试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之一——讴歌真、善、美,并警醒世人懂得发现与珍爱。
4、阅读15段感受强烈的悲剧色彩,反思悲剧原因。
这一幕悲剧如果发生在“十年**”期间,是不足为奇的,因为那是一个悲剧的年代,可是它发生在“十年**”结束十几年后的今天,这不能不让人痛心疾首。这十多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迅速提高,已经奔上小康之路,可人们的精神生活却显得那样的贪乏。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中的真、善、美,并维护之,并不仅仅是一个人是否具有博爱之
心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一个国家、民族是否具有健康、积极、良好的精神素质的大问题。
这样的悲剧如果是发生在偏远落后的荒蛮野岭之间,倒也罢了,可它偏偏发生在中国最具历史文化渊源的北大,这里是中国文化精英的聚集地,是思想最为解放的最高学府,然而堂堂燕园里竟没有第二个人关注藤萝的生死,并为之悲哀的,这就使其悲剧意味更加浓重,同时也引发读者更深入的反思这种悲剧的根源:除了指挥者的失误,执行者的无知,更主要的是人们心中的流毒根深蒂固,几千年的奴化教育让人们失去了应有的理性,失去了应有的人文思想,面对社会、自然、生活中的真、善、美的叙说,心灵变得麻木不仁,这是燕园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更是民族的悲剧。
五、达标巩固
1、古藤萝被毁灭,这可以说是一起发人深省的冤案,找出制造这个冤案的凶手以及冤案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原因。并就此问题谈谈你的理解。
2、假如你就是这株被砍断的古藤萝,你想对人们说些什么?
2.《幽径悲剧》说课稿 篇二
彬县新民中学
胡元平
一、说教材:
【本课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第二十三课,是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所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内涵丰富而深邃,语言精练、通俗而又雅致。本课所处单元的主题是:人与自然,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懂得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道理和意义,学习在记叙和说明中结合抒情和议论的写法。《幽径悲剧》通过渲染浓烈的悲剧色彩,引发人们对时代和人性的反思,从另一个层面诠释人与自然的关系,颇有曲径通幽之感,文本内容显得别具一格,相对单元中的其他四篇选文,既是一种视觉的冲击,更是一种认识的补充。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对单元主题——人与自然的认识会更深刻而全面。
【本课与《课标》的关系】
从“课标”提出的三个纬度要求来审视,本课无疑是一个合适的文本范例。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纬度上体现的十分突出,文本所传达出的对“真、善、美”矢志不移的情感契合了《课标》提出的“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的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通过本课基本问题的提出使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同时达到“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的训练要求。另外,课文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特色也为课标提出的“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提供了范本。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重点理解文本中的文言词汇。
2、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3、品味语言,学习反复、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4、学习层层铺笔的描写手法及作用。
5、通过品读、美读把握文章情感,学习作者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精神。
6、引导学生理解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树立维护真、善、美的精神。
[说明]教学目标1、2、3属于新课标“知识与能力纬度”范畴;4属于“过程与方法纬度”范畴;
5、6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纬度”范畴。为了更好的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以上几个目标的实现过程是相辅相生、环环紧扣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通过读、品、悟理解文本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作品强烈的悲剧效果。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说教法】
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创设情景法、问题导引法、诵读品味法进行教学。我以新课标:“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为指导,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品读、美读文本,边读边思,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质疑、交流,最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拨、归纳、小结中赏析课文,理解本文中作者的感情。
【说学法】
本篇文章含有丰富的人生哲理,这对于初二学生来说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备课时我力求扣住文本本身,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想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了诵读法、小组讨论法。在指导过程中让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文本体会到藤萝的美,并力求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的方法理解作者对被砍前的藤萝和对被砍之后的藤萝的不同情感,通过这种情感的剧烈反差让学生体会到真、善、美的重要性,从而学习作者矢志维护真、善、美的精神。
三、说教学流程:
(一)导语设计
老师想跟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2003年的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上,一只小鸟被一个高速飞行的网球击中,鸟儿堕地身亡。接下来的一幕让世人震撼:击中小鸟的运动员神情沮丧,马上终止比赛,跑到小鸟跟前,毫不犹豫的双膝跪地,双手合拢,表示忏悔。他因自己的失误而深深的一跪已经成为经典的一幕让世人永远难忘。而在我国,北大教授季羡林悲天悯人,因为一株藤萝被他人无情的砍伐,引发内心深深的痛惜,其博大的胸怀可见一斑,他奋笔疾书,将痛楚化为文字,呈现于世人的面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幽径悲剧》。
●本环节通过相关联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学习兴趣,顺承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本环节运用“书写大比拼”这个活动对文中的生字词进行学习,完成教学目标1,为更准确的解读文本扫除障碍,同时这也是一个积累项目,有利于扩大学生词汇量。
(三)走近作者
世人称其为“学界泰斗”、“一代宗师”,国内外公认的“东方学大师”。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精通英语、德语、梵语、吠陀语、巴利语、吐火罗语,还能阅读法语、俄语书籍。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
心灵独白:“只要活着,脑筋就要天天不停。”“我94周岁了,并不打算‘走’。我要活到108岁。”
●本环节中一些资料性的知识让学生自己解决,课堂上我补充了一个“心灵独白”的小环节,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作者的语言走进作者的内心进而更准确的理解文本。另外,推荐观看中央10套“子午书简”:《本色季羡林》。
(四)交流初读感受
●本环节比较开放,学生自由发表初读感受,了解学生不受干预独立阅读文本所达到的思维层次,以便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
(五)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让学生按照“幽径”、“藤萝”、“藤萝被毁”的思路,理出文章的结构,并为每一部分概括一个小标题。
●本环节是在已经预习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文本篇幅偏长,课堂上通篇阅读略显耗时,所以此环节要求学生扫读,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为主。
(六)细节探究。
1、文中的古藤萝是一棵什么样的藤萝?在文中画出作者对她的描述。
2、探讨藤萝被砍之前和被砍之后,作者的情感变化。
3、文章内容写的是古藤萝的悲剧,为什么题目却是“幽径悲剧”。
●本环节以学生讨论、碰撞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品读穿插其间。设计第一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内心对悲剧主人公的真、善、美认同,为以后的毁灭所带来的悲剧震撼奠定心理基础;第二个问题是为了把握作者的情感落差,在反差中理解作者的感情宣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情感契合的载体和诱发悲剧感受的共鸣点;第三个问题则是对文本深层次的理解。通过这个问题主要想使学生明白:
1、写幽径美是为了衬托藤萝美,写藤萝美是为了渲染藤萝悲剧色彩,这样一种层层铺笔的写法。
2、藤萝的悲剧是幽径悲剧,更是燕园的悲剧、时代的悲剧、人类的悲剧。
(七)品味语言
1、自由品味
学生选择一句或一段,自我赏析。
2、限定品味
补充学生未涉及的重点语句。
●本环节中我要求学生用固定句式:“
段(句)好,好在 ”来作答,内容要求学生从词、句式、修辞的角度,从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评点,实现教学目标3。
(八)拓展写作
请你以古藤萝的口吻写一段话,劝告世人,一定要保护好环境。
●本环节是日常书面表达能力的一个练习。
[说明]本课安排二个课时,第一课时完成(一)——
(五)个步骤,第二课时完成(六)——
(八)个步骤。常规流程:布置作业一般在课下进行,这里不再赘述。
四、说板书设计:
幽径悲剧
季羡林
幽径美景—幽径藤萝之美—藤萝悲剧
3.幽径悲剧教案 篇三
泰兴市老叶初中
设计者:张颖
一、教材简析
《幽径悲剧》是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与环境”模块中第三篇课文。本文主要写了北大燕园内,作者自家住处附近一条幽径上的一株古藤萝的悲剧。作者视它为整个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反思悲剧根源,呼吁人们关注一切生灵,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二、学情分析
学生比较容易欣赏到藤萝的美,但不太了解作者为什么特别关注藤萝的命运,因此有必要穿插相关的文革背景,让学生了解藤萝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给作者带来的心灵安慰。
三、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能力
1、了解季羡林先生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2、学会感受美、欣赏美,并在欣赏的基础上学会思考。㈡过程与方法
1、了解如何运用现代媒体搜集相关资源的方法。
2、能结合背景和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课文所蕴涵的作者对人性、人生悲剧的深层思考。
2、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懂得如何避免悲剧的重演。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课前学习
1、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字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尝试圈点批准。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讲述季老看包的故事,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学者令人钦佩的人格魅力。
今天我们将通过《幽径悲剧》走进这位文化巨匠的精神世界,聆听他诉说的智慧,智慧地诉说。下面就让我们走近季羡林的《幽径悲剧》。
(二)初读,走进作品
1、学生回顾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2、文章主要内容既是写古藤萝的悲剧,本文题目为什么不用“古藤悲剧”,而是用“幽径悲剧”?(学生思考讨论之后若不能回答,姑且存而疑之。)
3、文章藤萝的悲主要内容是写古藤悲剧,文章还写了什么内容?根据一些过渡句,把本文分为三部分。
(三)诵读,感幽径之美
1、文章开头描绘了幽径之美,美在哪里?用笔圈出,品一品,读一读。
教师范读,感情饱满,学生听读感受,说说这里的描写重点突出荷塘中怎样的特点?(礼赞生命力之强烈)字里行间流溢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喜爱、陶醉、礼赞)试读出来。
2、作者如此用力描绘幽径之美,是否有些浪费笔墨?因为至此文章的主角——古藤萝还没出场,怎样理解作者的用意?(思考讨论)
点拔:文中有一句话能显示作者的用意,划出来:“在所有的这些神奇的东西中,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试用自己的话来诠释。
明确:幽径神奇而美丽,如诗如画,秀色可餐,然而生于其间,长于其间的古藤萝——将更是一个不同凡响,让你难以忘怀,让你刻骨铭心的角色。这便是铺垫、蓄势——用不同寻常的神奇秀美环境来烘托她。
(四)赏读,析古藤萝之美
文章中这一颗古藤萝在作者的心中最后似乎已幻化成什么?(一个神话传说中美丽的女子)那我们在研读这一部分时不妨也暂且把古藤萝当作一个这样的主角——神话传说中美丽的女子,经过层层铺垫之后,我们的女主角终于登场了,试想象一下这个传说中的美女拥有怎样的容貌、气质,性情?怎样的举止、声音呢?
例:“她身着一袭清纯的白色纱裙,星星点点的淡紫色花朵点缀于纱裙之间,更显示出她娇艳无比的面容。”
“她又是善良可亲的,空中的小精灵时常飞到她身边,扇动着小翅膀与她嗡嗡细语”。
“她时常会轻柔地挥舞着袖衫,飘来荡去,拜访山头的群树,问候池中的荷花,与林中的小鸟快乐地嬉戏、追逐。”
(五)走进作者,探悲剧之因
这如天使一样的藤萝,为什么要遭到了无情的砍伐呢。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呢?作者当时这样说,“我当时日子实在非常难过。游街、批斗、挂牌、住牛棚,被分配掏大粪、看大门、守电话、发信件。我知道正义是在自己手中,可是是非颠倒,人妖难分,我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答,一腔义愤,满腹委屈,毫无人生之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成了“不可接触者”,几年没接到过一封信,很少有人敢同我打个招呼。我虽处人世,实为异类。”那是失去理智的、荒唐、愚昧而疯狂的年代,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更是一个民族的悲剧。“古藤萝”被无情砍伐是那个时代悲剧的见证。所有代表真善美的人或物都被毁灭了。
(六)品读,叹藤萝之悲
1、作者是如何描写藤萝的惨状的?如:“它们仿佛成了失去母亲的孤儿„„„„”
“吊死鬼”让人联想到一个那样美好的天使突然被杀戮之后带给人们的恐怖、震惊。
“再抬头向上看,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这让人想到一幅凄美画面:一位天使般善良的绝色美女在临死前绽放着世间最美丽的笑容。
2、朗读,感悟作者的悲情。指导学生朗读,读出感情。
(七)悟读,悟作者之痛
1、这棵藤萝被无情的毁掉了,我的心境如何?从12、13节找出直接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2、作者悲伤、痛苦的情形是什么样子?阅读12—16小节,找出句子,圈划勾点,写出品读感受。
3、朗读,悟作者之痛。
师总结:天使就是天使,即使被毁灭了,依然让人感觉到她美丽的哀怨的哭泣,感慨她曾经的优雅历史:她是那样的善良,二三百年来与同伴和睦、友善相处,虽阅尽人间沧桑、饱经风霜雨雪,见证了燕园的历史,却从无害人之意;即使遭人暗算,在浑然不觉时依然朝着世人微笑,这是何等的纯真与善良;只有奉献之意,为世人送去淡淡的幽香、绽放甜美的微笑,全无防人之心,这该是怎样博大的胸怀啊!
(八)拓展延伸,悲剧反思
1、藤萝是被谁毁灭的?愚氓。
2、幽径的悲剧如果发生在“十年**”期间,是不足为奇的,因为那是一个悲剧的年代,可是它发生在“十年**”结束十几年后的今天,并且毁于北大燕园内。这不能不让人痛心疾首。这十多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迅速提高,已经奔上小康之路,可人们的精神生活却显得那样的贪乏。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中的真、善、美,并维护之,并不仅仅是一个人是否具有博爱之心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一个国家、民族是否具有健康、积极、良好的精神素质的大问题。
3、列举生活中愚氓灭美的事例,所以,当我们看到生活的悲剧,我们该怎么做呢?
(九)教师寄语
我们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仅仅是因为人类有怜悯之心,更因为它们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当它们被杀害贻尽时,人类就像最后的一块多米诺骨牌,接着倒下的也便是自己了。
拯救自然环境,实际是拯救人类自己!
学生大声朗诵:拯救自然环境,实际是拯救人类自己!
(十)布置作业
1、写写这节课,你写作上和思想上有什么启发?
2、推荐阅读
宗璞的《紫藤萝瀑布》。附:板书设计
幽径悲剧
季羡林
美
藤萝
(烘托)
维护真 善 美
悲
警示:善待生命
关注自然
4.幽径悲剧教案设计 篇四
课时:2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描写和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2、体会本文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
【品读语言四法】
1、推敲字词法
文学语言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极富表现力。作家创作时特别注重炼字炼意的技巧。我们在开始阅读时要联系全文,反复咀嚼品味那些含义深刻隽永、表达形象生动、情味浓郁的字词,特别是一篇和一句之间。
2、品味修辞法
修辞方法不仅本身有一定的表达作用,而且往往能给语言附上形象性和抒情性。把握修辞方法的内容、用法并联系文章所描绘的对象、气氛、作者的情感倾向、文体等来体会其表达作用,有助于披文入情。
3、填补空白法
文学语言常常要留下空白,给人以广阔的想像空间,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那么,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时能展开联想和想像,品味语言的潜台词,读出其弦外之音,丰富作品的内容,更深刻地领悟作品的情感。阅读古典诗歌,尤其要透过其有尽之言品其无尽之意,再现诗歌的独特意境。
4、比较揣摩法
我们知道写作同样的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而不同的表达方式又常常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效果。那么,我们在阅读时可以把不同的语言形式进行比较,从而辨其高下优劣,品其不同情趣。
总之,文学鉴赏时,能够从语言入手,综合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品读,敲开文学的大门,感受文学殿堂的真善美。
【季羡林散文】
季羡林散文共分六部分,收集了季羡林先生的散文精品。季先生的散文有着浓厚的底蕴。 “真”与“朴”是季先生散文的两大特点,也是其散文的独特风格。
季羡林散文是美文与华照相得益彰,既是伴君品味欣赏这佳作,又为珍藏馈赠之上品。季先生的散文有着浓厚的底蕴。 “真”与“朴”是季先生散文的两大特点,也是其散文的独特风格。正如季先生所追求的那样:“淳朴恬澹,本色天然,外表平易,秀色内含,形式似散,经营惨淡,有节奏性,有韵律感,似谱乐曲,往复回还……” “真”即其散文是他心灵的一面镜子,真实地映照出近九十年坎坷、曲折、追求、奋斗的人生历程。 “实”即他的散文朴实无华、小中见大,如同他一生经常穿在身上的蓝色中山装一样,形成了其散文的独特风格。
1、仿照例句造句。
(1)例句:不管实在山上,还是在湖中,一到冬天,当然都有白雪覆盖。
仿句:
(2)例句:经过了史无前例的浩劫,不但人遭劫,花木也不能幸免。
仿句:
2、“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对句中“十字架”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指作者个人性格造成的幽径的悲剧。
B、指作者的痛悔之情。
C、指作者为没有保护好幽径而自责。
D、指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命的怜惜之心。
3、读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作者批评世人缺了点什么?
答:
(一)学习课文浓墨重彩的描绘与酣畅淋漓的抒发相结合的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描写和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来写。
就描写来说,写幽径,写古藤,写藤萝被毁,无不尽展笔力,充分表现对象的形象特点和内在神韵。请找出精彩片段加以体会。
在描写的基础上,作者十分注重议论抒情,放纵情感潮水的奔流,请找出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加以体会。
(二)体会文章加强悲剧效果的主要写法
1、浓墨重彩的描绘与酣畅淋漓的抒发相结合。
2、悲剧是美的毁灭,文章着力描写了藤萝的美,不但有外在的美,而且有内在的美。藤萝愈美,藤萝的悲剧也就愈突出。
3、悲剧是把美毁灭给人看,文章也着力描写了藤萝被毁的惨状,令人触目惊心,使人欲哭无泪。
4、美被什么所毁灭,也关系到悲剧的性质及强烈与否。美丽的藤萝一旦毁于愚氓之手,这种现实,十分可悲,也十分发人深思。
5、对悲剧的气氛反复渲染,增强了悲剧效果。文章一方面写“隐隐约约听到古藤的哭泣声”,“它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一方面反复抒发“我”的痛苦,就是对悲剧气氛的反复渲染,就是对被毁者的挽歌,对毁美者的遣责。
(三)体会本文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
1、从用词来说,在大量的现代语汇之中,兼用一点文言语汇。
如:足征、漠然、潋滟、诛伐、疾趋、焉知、奈何等
2、用了不少成语及四字短语
如:司空见惯、等闲视之、曲径通幽、盘曲而上、鲁殿灵光、毛骨悚然、闲情逸致、月白风清等
3、巧妙化用名家的诗句。文中许多词语都使我们想起一些名家的诗句。
①“绿叶接天,红荷映日”出自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②“潋滟”出自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③“实有曲径通幽之趣”出自常建的《题破山后禅院》“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④“欲与天公试比高”出自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欲与天公试比高。”
⑤“不足为外人道也”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4、从句式来看,多用对偶或一般整句
如“一面傍山,一面靠湖;林中小鸟,枝头鸣蝉;绿叶接天,红荷映日;使懦者立怯者强;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等都整齐优美富有韵味。
作者是一位作家、学者,有着极高的语言素养和丰厚的中外文化底蕴,这才写出这样语言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文章。有些句子全是口语,你也会感到一份纯粹和优美,如“出家门,向右转,只有二三十步,就走进一条曲径。”显得十分简洁、亲切,并有一种怀情味在其中。
1、文中第11段“然而,我快乐得太早了,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决不是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结合文意,说说作者所指的“盛开着的玫瑰花”的人生是什么?
示例: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盛开着玫瑰花”的人生是指古藤依旧生机勃勃,依然能嗅到它淡淡的花香,听到嗡嗡的蜂声,给人幸福、愉悦的感受。
2、文中写“山头的群树,池中的荷花是对它深表同情的”,请你展开想象,具体描写“群树”、“荷花”深表同情的情态。
示例:要求想象合理,描写具体,能运用拟人等修辞,语言通顺。具体描摹群树或在风中不住地摇曳,或在阵阵松涛中传达出所产生共鸣的情态;可从荷叶上的水珠想像荷花同情的泪、不再有盛开的笑脸等描写出荷花同情的情态。
1、课文的三、四、五小节写景很有特色,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仿照这样的写法,以“校园一角”为题,写一段50字左右的写景短文,要恰当运用一些修辞方法,能写出景物的特色来。
提示:既要写出你所在校园景物的特色,又要运用一定的修辞方法,且要运用课文中以不同季节为中心的描写方法。
5.幽径悲剧课件及教案 篇五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感受文中表达的情感,理解“幽径悲剧”的含义。过程与方法
体会作品强烈的悲剧效果。阅读描写藤萝的有关语段,能说出藤萝的不幸遭遇以及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通过读、品、悟理解作者情感。【教学重难点】
学会通过读、品、悟理解作者情感。【教学法】展示交流 【预习导学】 1.导入新课
交流对燕园的了解。2.作 者链接 季羡林,山东临清人,1911年生。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语系,翌年作为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在北京大学东方 语言系任教授,曾任北大副校长、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史学 会常务理事等职。对印度古代语言、印度古典文学、印度佛教史以及中印文化关系等方面有精深研究,著作颇丰,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罗摩衍那安探》、《<大唐西域记>今译》(合著),译有《沙恭达罗》、《五卷书》、《罗摩衍那》等。【合作•探究•展示】
一、整体感知:
仔细阅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在这幽径上发生了什么悲剧?
二、赏藤萝之美
1、阅读课文,请找出文中表现藤萝之美的语句,并说说你所感受到的美。(出示:我觉得这是一株 藤萝,从文中 等句子中可以看出,我的理解是。)(提示:可以从用词、修辞、形象描写、情感表达等角度来谈。)
3、再读课文,体会作者对这株藤萝所怀有的感情,以及“这一株古藤萝”在作者心中占据的地位。
三、观藤萝之惨
1、可以说这株古藤萝在燕园,它是唯一的最美,在“我”的心中,它是唯 一的最爱,都占据着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地位。然而如此美丽的古藤萝却被毁灭了,永远消失了,找出文 中描写藤萝被毁之后的语段,划出你认为最能表现藤萝被毁后的惨状的语句,并谈谈你的感受。
2、朗读藤萝被毁的文字,让我们感 受一 下藤萝被毁灭后的悲惨情形。(读出痛心和同情。)(同桌互评)
四、感作者之悲
1、被毁灭的东西越美,其悲剧性就越强。
2、作者的这种悲愤、痛苦之情在13、14段得到了充分 的宣泄,同桌互读体会感情。
五、探悲剧之因
1、古藤萝被毁灭,这可以说是一起发人深省的冤案,找出制造这个冤案的凶手以及冤案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原因。并就此问题谈谈你的 理解。
2、第12段中,作者说自己是 “一个没有出息的人”,“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甘于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流泪叹气”,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其他人对待小花小草以及这株藤萝的态度与作者有何不同呢?从文中找出语句。
六、抒心中之情
假如你就是这株被砍断的古藤萝,你想对人们说些什么? 【反馈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蜿()蜒()潋()滟()抖擞()惆()怅()猬()集 虬()干
摇曳()
万斛()
愚氓()毛骨悚()然 2.下列词语中共有四个错别字,找出来加以订正
司空见贯
相应成趣 口诛笔伐 和睦相处 毛骨悚然 鲁殿灵光 闲 情逸志 等闲视之 人间苍桑 漠不关心 误 正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欲与天公试比高,真能使懦者立怯者强,给人以无穷的感染力。懦者立怯者强:
⑵我不敢再看那一段悬在空中的古藤枯干,它真像吊死鬼一般,让我毛骨悚然。毛骨悚然:
⑶在林林总总的植物中,燕 园的这一棵古藤,实在渺小得不能再渺小了。林林总总:
4.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句子的含义。
⑴在所有的这些神奇的东西中,给我印象很深,让我留 恋难忘的是 一株古藤萝。
⑵茫茫燕园中,只剩下了幽径的这一棵藤萝了。它成了燕园中藤萝界的鲁殿灵光。每到春 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惟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
2.司空见贯――司 空见惯
6.幽径悲剧的读后感 篇六
小时候,一到晚上,我就和爷爷拿着小板凳坐在小路边,看着天上的星星和月亮,听爷爷讲《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的故事。这条小路和我一起认真倾听着爷爷动人的故事,嫦娥姐姐为不让坏人吃下仙药而自己吃下仙丹,飞向了寒冷的月宫而不能与家人团聚了。无情的王母娘娘拆散了牛郎织女的家庭,从此天河两隔,难得团聚,我们听得好感动,好伤心。
大概在四年前,小路边有一棵石榴树,一到秋天,树上就挂满了只有鸡蛋大小的红石榴,像一盏盏小灯笼,我们这群孩子看到这么美的石榴树,不忍心摘下这些红通通的“小灯笼”,只是轻轻地摸一摸它。到了冬天,石榴树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枝,我们看了都觉得心疼,便把彩带系在树枝上,小石榴树又充满了生机。大家都在小路上嬉戏、打闹,好不热闹。可是不久后,因为路太窄影响交通而被砍掉了,伙伴们也不常来玩了,小路显得寂寞。为了让小路恢复往日的生机,我在路旁种了些迎春花,现在的小路又和从前一样生机勃勃了。
踩着小路我一天天长大。我也越来越懂得,美的事物绝不可毁灭,世界上应多一些真善美,少一些假恶丑。
7.幽径悲剧导学案 篇七
《幽径悲剧》《治水必躬亲》综合练习
作者: 加入日期:06-11-15
《幽径悲剧》《治水必躬亲》综合练习
[基础积累]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和睦()清xī()闲情yì()致 摇yè()
懦()弱
胆怯()
毛骨sǒng()然
凄清()
2、下列词语中共有四个错别字,找出来加以订正 鲁殿灵光 口珠笔伐 和睦相处 林林总总 好益恶劳
十年浩劫 依稀可辩 等闲视之 月白风清 蜿蜒屈折
误
正
3、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无误的一句是()
A.我自己的性格制造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奈何,奈何!
B.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于是它只有哭泣、哭泣、哭泣„„
C.这一条路在燕园中是极为幽静的地方。学生们称之为“后湖”,他们很少到这里来的。
D.记得在50年代,我在故宫的一个城楼上,参观过一个有关“红楼梦”的展览。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泥于掌故()(2)非咨询不穷其致()
(3)势有曲直()(4)是以必得躬历山川()
(5)不可执一()(6)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7)冒雨冲风()
(8)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5、请你写出被广告篡改了的成语
①蓝天碧水,乐在池中()②回香酒楼,食全食美()
③兽王皮衣,穿流不息()④天尝地酒,贵州茅台()⑤通灵钻戒,一戴风流()⑥林海摩托,骑乐无穷()
6、说说下面这幅漫画的含义
7、运用下面词语组成一段话,要求句意衔接,中心明确,词语顺序不拘,字数在80字以内。
潇洒
别出心裁
魅力
[语段阅读]
(一)但是,这也不行。眼睛虽闭,但耳朵是关不住的。我隐隐约约听到古藤的哭泣声,细如蚊蝇,却依稀可辨。它在控诉无端被人杀害。它在这里已经呆了二三百年,同它所依附的大树一向和睦相处。它虽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每年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焉知一旦毁于愚氓之手。它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它的灵魂死守在这里。每到月白风清之夜,它会走出来显圣的。在大白天,只能偷偷地哭泣。山头的群树,池中的荷花是对它深表同情的,然而又受到自然的约束,寸步难行,只能无言相对。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于是,它只有哭泣,哭泣,哭泣„„
世界上像我这样没出息的人,大概是不多的。古藤的哭泣声恐怕只有我一个能听到。在浩茫无际的大千世界上,在林林总总的植物中,燕园的这一棵古藤,实在渺小得不能再渺小了。你倘若问一个燕园中人,决不会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的,决不会有任何人关心它的死亡的,决不会有任何人为之伤心的。偏偏出了我这样一个人,偏偏让我住到这个地方,偏偏让我走这一条幽径,偏偏又发生了这样一个小小的悲剧;所有这一些偶然性都集中在一起,压到了我的身上。我自己的性格制造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奈何,奈何!
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1.第一段中与“隐隐约约”照应的句子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写古藤的哭泣,其实写出的是什么?画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写法?写“群树”、“荷花”、“人们”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中三个“决不会”,四个“偏偏”,抒情委婉而淋漓尽致。说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以上几段文字中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于一棵古藤的命运,作者却如此感慨,你认为有无必要,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别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1.文中“海忠介”即_______,是_______(朝代)曾骂过皇帝的清官。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杂文家_______曾写过一部关于他的历史剧《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1)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就治水问题作者讲了两个方面,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这两个方面的结果,并用自己的话概括造成这两种结果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这段文字中表明的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的“盖”字是句首发语词,表明下文要就自己的观点发表议论。
B.第二段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治水,一实一虚,对比分明,很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C.作者开篇就提出中心论点,第一段讲道理,第二段侧重摆事实,讲道理与摆事实相结合很好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D.第一段中“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构成排比,很有气势;“是以”一句是对上文的总结,并运用了对偶的句式。
(三)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雨雪三日()(2)雨雪三日而不霁()
(3)晏子入见,立有间()(4)逸而知人之劳()
(5)公披狐白之裘()(6)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2.下列句子与“雨雪三日而不霁”中的“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B.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D.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景公觉得“雨雪三日,而天不寒”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中晏子劝谏君王的方式是()
A.犯颜直谏,言君王当与民同饥寒。B.慷慨陈词,分析治国成败的关键。
C.再三反问,令君王自悟其过失。D.相机启发,并以仁君来期勉君王。
5.读了本文后,你认为景公是一个怎样的君王?
(四)蟋蟀之歌
[西班牙]希梅内斯
晚间散步的时候,柏拉特罗和我都非常熟识蟋蟀的歌声。
蟋蟀在黄昏时的第一支歌是犹疑、低沉而粗糙的。他转调了,他向自己学习,跟着,一点一点地升到正确的音高上去,仿佛在寻找切合那个时空的和谐——忽然间,当透明的天空中星星都出来的时候,他的歌声便获得了一种旋律式的甜蜜,像随意摇荡的钟声。
清新的紫色的凉风来了又走了,夜的花朵在尽情开放,在天地交会的蓝色田野上,一种圣洁的精华正飘过平原。蟋蟀的歌愈唱愈开心,响彻整个村野,像影子的声音。他再也不犹疑,再也不沉默了,就像把自己流淌出来一样,每一个音符都是另一个的双生兄弟,有一种黑水晶似的血缘关系。
时光安详地度过,世界上没有战争,工人酣睡着,远处天空的景象到达了他的梦境。在爬山虎丛中,靠着墙边也许有狂恋着的情人,眼神与眼神正互相交融。小块地上盛开的豆花,向城镇吹送着轻柔的芬芳的消息,这种消息,仿佛来自一个无拘无束、心灵开放而感情微妙的青春期少年;青青的麦子,摆动在月光中,迎风而叹息,在早晨两点、三点、四点的时刻,蟋蟀的歌声一度唱得那样悠长,现在却消逝了。
又唱起来了!啊,那清晨的蟋蟀之歌!我和柏拉特罗冷得发抖,正沿着那条露水凝霜的小径回家睡觉。月正落,红而瞌睡。现在,那歌声正为月色而步履浮荡,为星辉而沉醉欲睡,浪漫、神秘而丰盛。然后是那一大片令人沮丧的云,镶着悲哀的紫蓝色的边,缓缓地把白天从海面上拉下来。
1.这篇散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全文的基调是什么?
2.蟋蟀的歌声是否在变化?是怎样变化的?请将前后变化一一列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中哪段文字描述故乡的静谧夜晚的情景?(请用原文回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采取动静结合的写法,以动写静,以静衬动,你能列举例子来说明吗?并指出这种写法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忽然间,当透明的天空中星星都出来的时候,他的歌声便获得了一种旋律式的甜蜜,像随意摇荡的钟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块地上盛开的豆花,向城镇吹送着轻柔的芬芳的消息,这种消息,仿佛来自一个无拘无束、心灵开放而感情微妙的青春期少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此文后,请你和《幽径悲剧》等本单元的文章联系起来,说说你对“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这个问题有什么新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百草园]
书屋趣话
古今不少文人学者喜欢给自己的书屋(又称书斋)命名,以表明志向,寄托情怀,或自警自勉。这些饶有情趣的室名,给人以有益的启示。
陋室 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居室兼书房名。诗人曾专门写了篇脍炙人口的《陋室铭》,以描绘自己书斋的简陋,表现自己高洁的志行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老学庵 这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晚年的书屋名称。此名表达了诗人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学而不止的精神。
七录斋 明朝著名文学家张溥,年幼时酷爱读书,凡是所读的书必定亲手抄写,诵读数遍后烧掉,然后再抄,再读,再烧,这样反复六七次,因此他给自己的书房取名“七录斋”。
聊斋 相传,清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常设烟、茶在路边,过路人只须到此讲讲故事、传闻,或聊聊天,便可免费享用。一旦听到有用的“材料”,蒲松龄就回去整理成文,因此他取书屋名为“聊斋”。
瓶水斋 清代诗人舒位的诗作很有成就,可他非常谦逊,把自己的知识和创作成就比作大海中的一瓶水,所以命名自己的书斋为“瓶水斋”。
北望斋 著名作家张恨水,在抗日战争中欣闻平型关大捷,看到了中国反侵略的希望,命屋名为“北望斋”,寄托他对中国共产党的希望和对故乡的怀念。
梦草斋 上海作家谢冰心在学生时代,读了许多中国古典名著,对爱打抱不平、落草为王的“绿林好汉”十分敬慕,于是她把自己的书屋起名为“梦草斋”。四步斋 上海作家赵丽宏1988年喜得新居,书房只有四步之长,却也自得其乐,因而命名为“四步斋”。
积微居 语言学家杨树达曾说:“小是大的基础,大是小的发展;多是少的结果,少是多的积蓄。学问是一点一滴积累而来的。”因此,他给书屋取名为“积微居”。
马虎居 社会学家邓伟志的居室取名为“马虎居”,其一是他的生肖是马,妻属虎;其二是他提倡生活上简单、马虎一点。
泥土巢 擅长农村题材的著名作家浩然,给自己在河北三河县居住的农家小院取名为“泥土巢”,表明了他长期扎根农村的决心和对农村的热爱。
静虚村 这是作家贾平凹的居室名。他说:“我刚从山里搬到西安时,住城北新村,地方虽小,却很安静,我就取名‘静虚村’。静是心静,虚是心宽,包容大。”
参考答案:
[基础积累]
1、略
2、依稀可辨 口诛笔伐 蜿蜒曲折 好逸恶劳
3、C
4、(1)拘泥(2)追究到底
(3)河流的形势
(4)因此(5)固执,坚持某种主张(6)代词,这样(7)迎着,顶着(8)成功,办成
5、①乐在其中 ②十全十美
③川流不息④天长地久 ⑤一代风流
⑥其乐无穷
6、人类肆意捕食青蛙,使它们躲在井底不敢出来。呼吁人们要保护青蛙,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7、此题答案不惟一。如①燕子是一种穿黑衣裳的潇洒的鸟,它用那精确的剪刀,为我们别出心裁地剪出了一个春天,让春天在我们面前展示了无尽的魅力。哦,燕子!②摈弃心中无价值的秘密,这也许才是真正的潇洒。抛开它,别出心裁地创造生活,展现自己的魅力吧!
[语段阅读]
(一)1.“细如蚊蝇,却依稀可辨。” 2.其实写的是作者内心对古藤被砍的独特感受,运用了衬托对比的写法,用“群树”、“荷花”对古藤的深表同情衬托“我”的感受,用人们漠视古藤反衬“我”的感受。3.抒发了作者对无端毁坏自然毁灭生命的行径的痛恨,也是对自己这种感情缺少共鸣的“友声”的一种无奈的哀叹。4.此句篇末点题,表明作者要永远坚持对自然、对生命的关注和热爱。
5.拟人:“它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我稳隐约约听到古藤的哭泣声,细如蚊蝇,却依稀可辨。它在控诉无端被人杀害。”反复:“于是,它只有哭泣,哭泣,哭泣„„”排比:“你倘若问一个燕园中人,决不会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的,决不会有任何人关心它的死亡的,决不会有任何人为之伤心的。”“偏偏出了我这样一个人,偏偏让我住到这个地方,偏偏让我走这一条幽径,偏偏又发生了这样一个小小的悲剧。”比喻:“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对偶:“争名于朝,争利于市。” 6.略
(二)1.海瑞 明朝
吴晗《海瑞罢官》2.(1)不观察、测量就不能知道它的真实情况,不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它的情况。(2)所以一定要亲自登山涉水,不畏辛劳,深入实际。3.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举”是因为海瑞能深入实际不畏艰辛,清廉治水。“不举”是因为好逸恶劳,贪财求利,不听取正确的意见。4.治水必躬亲。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实情,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5.C
(三)1.(1)下(2)放晴(3)一会儿(4)安闲(5)兽皮大衣
(6)给予2.A 3.“披狐白之裘”,非天不寒,而是保暖好。景公只从自身的感觉出发看问题。4.D 5.只顾自己享受生活,不体恤天下百姓,有些糊涂;启而能发,及时省悟,知错能改,不算昏庸。
(四)1.是按着时间的推移顺序写的,如“晚间”——“黄昏”——“早晨两点、三点、四点的时刻”——“清晨”——“月正落”等。全文的基调是平和、宁静、甜美。
2.变化。歌声从“犹疑、低沉而粗糙的”(黄昏)→
“升到正确的音高上去”(夜渐深了)→“旋律式的甜蜜”,“像随意摇荡的钟声”→“蟋蟀的歌愈唱愈开心,响彻整个村野„„再也不犹疑,再也不沉默了”(夜更深了)→停止歌唱(夜正深)→
“又唱起来了”(清晨)
3.“时光安详地度过”,“世界上没有战争,工人酣睡着”,“在爬山虎丛中,靠着墙边„„青春期少年”,“青春的麦子„„迎风而叹息”等。
4.如写黄昏时,蟋蟀的歌声是“犹疑、低沉而粗糙的”,因为,黄昏时的田野还不安静,蟋蟀是犹疑的,歌声也显得不那么开心;夜深了,蟋蟀便“愈唱愈开心”,歌声“响彻整个村野”,显出故乡的静谧,这就是动静结合,以动写静,以静衬动之处,表现了故乡夜晚的宁静、平和。
5.(1)拟人和比喻,生动地写出了歌声的优美、动听。(2)拟人写出了故乡的庄稼在静夜中诗意地生长着。6.略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世博会专题 亚运会专题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相关资料
8.幽径悲剧导学案 篇八
1、理解文章揭露的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现实,抒发了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2、学习以美衬悲的写法,掌握阅读悲剧的一般方法
3、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及教法设计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以及作者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2、运用描写和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强烈的悲剧效果。
课时安排:两课时
思考问题
一次备课 三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在北京大学的校园里曾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金秋时节,怀着无比自豪与兴奋之情的天之骄子从各地云集燕园。一位扛着行李的新生,看见一位穿旧式中山装的老头,就请他帮助看一会儿行李,自己去报到。老头答应了,9月的北京天气还很热,旁边有人说:“您回去吧,我替他看着。”可老人说:“还是我等他吧,换了人他该找不着了。”那位学生回来后,老头什么也没说就走了。3天后的开学典礼上,这位学生大吃一惊,那天帮自己看行李的老头,竟是主席台上就座的北京大学的副校长、大名鼎鼎的季羡林!
季羡林,世人称其为“学界泰斗”、“一代宗师”,国内外公认的“东方学大师”。是我国著名学者、作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精通英语、德语、梵语、吠陀语、巴利语、吐火罗语,还能阅读法语、俄语书籍。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只要活着,脑筋就要天天不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幽径悲剧》。阅读这样的一位大师的作品,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有很多的感想和收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悲剧的发生是从文章的什么地方正式开始的?请据此划分文章的段落,并理清作者的感情变化线索。
第一部分(1-6),幽径美景。
第二部分(7-10),藤萝之美。
第三部分(11-17),藤萝悲剧。
三、细读课文,分析讨论
1、怎样写幽径的美景?
--第一层(1-2),写幽径自有来头,不可等闲视之。
第二层(3-6),写幽径四季之美。
第二层写幽径四季之美。先交代幽径“一面傍湖,一面靠山”的环境,然后分从“山上”“湖中”两个方面写景物之美。写山上之美,按时间顺序,从“春天”写到“夏天”,再写到“秋天”,突出“总有翠色在园”。春天小花的生命灿烂,“过一阵换一个颜色”;夏天绿阴之浓烈,“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秋天别具一格的生机,“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饱含浓烈”。写湖中之美,着重表现夏天“绿叶接天,红荷映日”的“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在分写山上与湖中春、夏、秋三季景象的基础上,文章又以一段文字合写冬天景象,突出“白雪覆盖”,松柏“绿色更加浓烈”,着意表明虽是隆冬却并无“萧索”之感。总起来看,作者写幽径之美,更注重表现的是浓烈勃发的生机。
2、怎样写藤萝之美?采用什么方法来写的?
--写幽径,其实是为了托出幽径藤萝,写藤萝不仅是与幽径的其他“神奇的东西”相比显得不寻常,而且与燕园的其他藤萝相比,这一棵古藤萝也显得“最得特色”。幽径是美丽的,幽径是神奇的,而“在所有的这些神奇的东西中,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这样就烘云托月般地将这株古藤萝的地位突出了出来,为下文的急转直下作好了铺垫,为下面的悲剧蓄势。
文中既有侧面烘托,又有对藤萝的正面描写。文章具体描写了这棵古藤萝“盘曲而上”之形,“蓦地”扑鼻之香,“万绿丛中一点红”之色,甚至还写了“袭入耳内”的蜜蜂声,真是有形有色,可观可闻可嗅,使藤萝形象立体化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3、本文实际上写的是一株藤萝的悲剧,作者为什么不直接从藤罗被毁写起,前面还要写那么多的文字呢?
--所谓“悲剧就是美的毁灭”,越美的东西被毁灭,其悲剧性就越强烈。前面写的藤萝越美,文章的悲剧性也就越强。
在作者眼里这棵古藤萝已不仅仅是一株植物,它已是美的化身和历史的见证。老师曾读到过这样一段文字:“真没想到,在罗马,最吸引人的地方竟然是废墟。一座座倾塌的城墙,一根根斑驳的石梁,一个个残破的雕像,一条条毁不成形的通道;或掩映在绿树丛中,或横亘在街边路旁,尤其令人惊讶的是,绝大多数废墟都在罗马的市中心,而且完好地保存在显眼醒目之处。于是我不由地惊叹和钦佩起罗马人来,他们不愧是有远见卓识的一族。因为他们深深地懂得,废墟是历史的遗物和文明的见证,毁掉了废墟就毁掉了历史和文明。这无异于民族精神的自杀。”一堆废墟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株已有二三百年历史的文明的见证,一株劫后余生充满灵性的藤萝,一个从无害人之意只为人间增色添彩的美的化身。美之被毁,生命的凋零,对文明的戕害真是令人肝肠寸断,惨不忍睹。
4、谁能告诉老师,文中哪一段是写美之被毁那触目惊心的一幕的?
--从“今年春天”到“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是写美之被毁的惨状的。
(指名朗读课文,并点评)
要充分表达出作者的那种悲哀之情,对古藤萝的同情,语调要低沉一点。(齐读课文)
那么,作者是怎样来写藤萝的悲剧的呢?
--作者主要运用描写和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来写。首先描写了“今年春天”所见的吓人景象“成了吊死鬼”,“吊死鬼”这个词用的既让人感到害怕,又让人感到无比的痛心。
而尚未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干已经被砍断”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这种景象令人无比震惊、害怕和痛心。从此以后,“我真有点怕走”这条幽径。文章具体描写了“非走不行的时候”,“我就紧闭双眼,疾趋而过”的景象,渲染了“我简直是悲哀至极”的心情,又具体摹状了“我隐约听到”的“古藤的哭泣声”,又以议论之笔,指出二三百年来“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只是“为人间增添美丽的藤萝”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孤立无助,只有哭泣,哭泣等,这一切笔墨,充分表现了真、善、美毁于愚氓之手的悲剧,抒发了强烈的痛悼之情,有着催人泪下的笔力。
四、讨论探究,揭示主旨
1、我们在校园里如果损坏花木都会受到批评,在北大的校园里怎么还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呢?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谁有自己的见解?--北大里也有愚氓!
2、课文中说:“每年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焉知一旦毁于愚氓之手。怎样看待“愚氓灭美”的事实?从中可悟出什么道理来?
--作者用“毁于愚氓之手”来概括藤萝的悲剧,这是非常慎重、准确而发人深思的。文章写于1992年,“浩劫”已结束十五六年,改革春风劲吹,取得了重要成绩。但是,由于国民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因而出现了“愚氓灭美”的现象。从中可以看到努力实行科教兴国、提高国民思想文化和审美素质的重要。
作者在描写完古藤萝被毁的惨状后有这么一段话“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反过来说,如果他们像我这样的话,也决不能成为伟人。”
--这几句话除了表现了作者对没有爱心的所谓“伟人”的轻视,还让人隐约地感觉到,这些制造悲剧的“愚氓”的社会地位好象还不很低。也许这也正是作者感到悲哀至极的原因所在。古藤萝被毁可说是整个燕园的悲剧,也许在作者眼里这也是了个时代的悲剧。
3、最后,作者从自身的角度论述“我”为古藤伤心的原因。“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是说将永不放弃揭露美之被毁的悲剧,维护真、善、美的责任,表现了一个倔强的老人矢志不移的决心。
五、语言特色
1、本文的语言非常的精练
--“出家门,向右转,只有二三十步,就走进一条曲径。”就十分简洁、亲切。
2、本文的语言非常的优美
--课文中用了很多并列性的句子,比如“一面傍山,一面靠湖;林中小鸟,枝头鸣蝉;绿叶接天,红荷映日;使懦者立怯者强;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等都整齐优美富有韵味。
3、本文的语言非常的雅致
--本文中使用了不少文言词汇,如“足征、漠然、潋滟、诛伐、疾趋、焉知、愚氓、奈何”等。
4、有好几处让人想起了许多诗句。比如:在读到“绿叶接天,红荷映日”时想起了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读到“潋滟”时想起了苏轼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读到“实有曲径通幽之趣”时想起了常建的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读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时想起了毛泽东的“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欲与天公试比高。”读到“不足为外人道也”时想起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这在写作上叫作“化用”,作者真不愧为学者,作家,大学教授。他的古文素养是相当深厚的,什么时候你写文章也能不自觉引用或化用古诗文名句时,说明距离学者、作家、教授的水平也就不远了
5、课文中使用了不少四个字的成语和短语--如“司空见惯、等闲视之、相映成趣、盘曲而上、鲁殿灵光、闲情逸致、月白风清”等,既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又增强了语言的美感。
总结:本文的语言精练,优美而又雅致。从用词上说它使用了很多文言词汇如“潋滟、焉知、奈何”等,还用了不少四个的成语和短语如“司空见惯、等闲视之、盘曲而上、鲁殿灵光、闲情逸致、月白风清”等;从句子方面说,它多用对称性句子,如“一面傍山,一面靠湖;林中小鸟,枝头鸣蝉;绿叶接天,红荷映日”等,显得句式整齐,诗句的化用又显得文章底蕴十足。这都体现了作者极高的语言素养和丰厚的中外文化底蕴。
六、拓展延伸
课文表面写的是一株古藤萝的悲剧,而实际上还是整个生命的悲剧,我们再来读读两位作家的文字,以帮助大家理解全文,请大家集体朗诵:
“无论谁死了,/我都觉得是我自己的一部分在死亡。/因为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因此我从不问丧钟为谁而鸣,/他为我,也为你。”--弥尔顿
(这个谁,包括一棵小草,一只不知道名字的小鸟,一片绿叶)
也许我们周围的许多东西,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关键时刻挽留住我们。一株草,一棵树,一片云,一只小虫。它替匆忙的我们在土中扎根,在空中驻足,在风中浅唱......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任何一棵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任何一只虫的鸣叫也是人的鸣叫。--刘亮程《一个人村庄》
教师寄语:我们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仅仅是因为人类有怜悯之心,更因为它们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当它们被杀害贻尽时,人类就像最后的一块多米诺骨牌,接着倒下的也便是自己了。智慧的人们创造出美好的世界;愚昧的人们制造着一幕幕悲剧;珍爱环境,善待自然;共同生存,共同发展!让悲剧不要在我们手中重现!
教学反思:
陈群
9.导学案导学 篇九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我校已经大力推行了半年的时间,现在大多数教师的课堂都是以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学案为依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学案教学模式。下面就从我个人开始着手使用以及在使用过程中的思考简要谈谈导学案教学体会。
一、体会
(一)、学案教学能“用活”教材。“学案导学”的使用使得教师不再是照本宣科的讲教材,而是根据教材提供的知识,从生活实际取材,按照有易到难或者其他的逻辑顺序提出问题,这样不但让学生学会了解决问题,更能了解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
(二)、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以前的教学,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掌握的好与坏只是通过提问几个同学来了解,也不能全面的掌握,课堂上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的接受,效果不好。新条件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导学案”的使用,使教师的教学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每位教师充分利用“导学案”的特点重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课堂上小组内相互讨论,既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融洽了同学之间的关系,同时,教师更多的是授予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归纳方,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学案导学”的使用,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课堂上,不再是教师提问题学生回答,而是根据质疑问难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提出问题,教师和同学共同回答,或共同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来,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拉进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
(三)、学案教学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不再是老师的一言堂,学生真正的参与到了学习中来。使部分差生从一个旁观者,成了学习的参与者,并且还能代表小组发言,给了他们一个展示的机会,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欲望,当这部分学生也参与进了学习中来,课堂气氛就更活跃了,学生动起来了,学习就好办了。
二、思索
为了提高学案教学的质量,有许多问题也是应该注意的:
(一)、学案质量的保证。没有高质量的学案,就注定了事倍功半,而且会导致师生没有了信心,所以在学案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认真的设计学案,特别是学案的前面几个问题的设计更是关键,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质量。
(二)、全体老师的参与度。使用学案的老师要真正愿意走进备课老师的思想,才能体会设计的动机和目的,才能有效的使用,在学案的设计和使用前的老师的集体备课也是非常重要的,要集全体老师的智慧为一体,创造一张高质量的学案,提高教学质量。
(三)、使用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学案大部分都有一定的模式,在学案的使用中要有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意识,灵活的运用,把握好课堂,把学案教学的运用达到一定的高度。
(四)、要使学案教学在课堂上得以很好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极其重要。学生是整个教学的主体,只有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在教师引导下,才能解决学案所提出的问题,才能将课堂上成真正的学案教学课堂。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等各种能力,还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突出了学生主体作用。这样做:
(一)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新课改下课堂效率的提高。
(二)满足了中学生思维发展、自我意识发展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也使学生良好的学习
习惯得到培养,优化了学生的学习品质,按“学案”的要求预习、探究是一种主动达标的行为。
(三)通过教师有效地 “导”,促进学生有效地“自主”学,把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变成了可操作的程序。
(四)“学案”能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指导,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并且系统的学案还是一份很好的学习资料。
(五)可以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达到有机统一。一份好的“学案”,教学思路既是统一的又是多元的,既有共同的教学目标又有个人施展的空间。
(六)由于精选习题,既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也减少了教师的无效劳动。
(七)促使教师改变教学策略,提高三个能力。
1、备课中的“选材”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精选材料,选好教法,用好教学手段。
2、课堂上的“亲和”能力。教学中教师必须激励、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总之,我们要高度认识学案教学的意义,坚定课改的信心。学案教学虽然有一些困惑,但是,实践证明,学案的使用的确可以消除大多数学生的茫然,增强学习兴趣,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且使之成为学习的好帮手。我相信,通过“学案教学”的日益成熟,一定会使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和发展,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导学案教学的认识体会及对今后工作的启示
武
艳
萍
10.《幽径悲剧》教学设计 篇十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2、品味语言,学习反复、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3、学习层层铺笔的描写手法及作用。
4、通过品读、美读把握文章情感,学习作者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通过读、品、悟理解文本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作品强烈的悲剧效果。【课时安排】
三课时
【预习安排】
1、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字词,做到读通、读懂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查找有关季羡林的知识。【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感受幽径之美,古藤萝之美。
一.导入
老师讲一个真实的小故事:北大新学伊始,一位外地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进入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几天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学者令人钦佩的人格魅力。
今天我们将通过《幽径悲剧》走进这位文化巨匠的精神世界,聆听他诉说的智慧,智慧地诉说。
二.介绍作者
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作家,学生介绍之后老师补充。
中学毕业后,他和80多个高中同学北上京城考大学。结果,只有3个人考中,而他一人同时考取了北大和清华。入学之后,学业出色,成为当时清华佼佼者,为清华“四剑客”之一。
季老学识渊博,学富五年,精通六七种语言,致力于研究“东方学”,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学识了得,是当代中国的一位文化巨匠,深受世人的钦佩和敬仰。
三.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思路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学生回顾课文,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写了北大燕园内,作者自家住处附近一条幽径上的一株古藤萝的悲剧。
3.按照“幽径”、“藤萝”、“藤萝被毁”的思路,理出文章的结构,并为每一部分概括一个小标题。
第一部分(1-6)写幽径美景。
第二部分(7-10)写古藤萝之美。
第三部分(11-16)写藤萝的悲剧。四.作业:思考课后第一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精读品析,欣赏第一部分——感受“幽径美景”
1、师:文章开头描绘了幽径之美,美在哪里?用笔圈出,品一品,读一读。
例如“到了夏天,山上一团浓绿,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林中小鸟,枝头鸣蝉,仿佛互相应答。”这一句写得有声有色,让人身临其境,如入画中,神奇而美好。
又如“夏季的荷塘中,绿叶接天,红荷映日。仿佛从地下深处爆发出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向上,向上,向上,欲与天公试比高,真能使懦者立怯者强,给人以无穷的感染力。”
教师范读,感情饱满,学生听读感受,说说这里的描写重点突出荷塘中怎样的特点?(礼赞生命力之强烈)字里行间流溢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喜爱、陶醉、礼赞)试读出来。
男、女生竞赛朗读(女生第3节,男生第4节)
2、师:作者用“神奇”二字概括幽径的特点,而在这条神奇的幽径中什么给作者的印象最深?点拔:文中有一句话能显示作者的用意,划出来:“在所有的这些神奇的东西中,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试用自己的话来诠释。
明确:幽径神奇而美丽,如诗如画,秀色可餐,然而生于其间,长于其间的古藤萝——将更是一个不同凡响,让你难以忘怀,让你刻骨铭心的角色。
3.作者如此用力描绘幽径之美,并没有浪费笔墨,用意何在?(思考讨论)
明确:这便是铺垫、蓄势——用不同寻常的神奇秀美环境来烘托她。
三.研读第二部分——感受“古藤萝之美”
1.师:想必大家一定很想认识让作者难以忘怀,刻骨铭心的角色,速读概括古藤的特点。并说说它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明确:精神寄托于安慰.2.作者除了写幽径上的藤萝,还提到哪里的藤萝?作用? 明确:侧面烘托幽径藤萝“最有特色”,最美。
3.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毫不留情的,十年浩劫期间,这些美丽的花木被异化为“修正主义”,遭到了无情的砍伐,同学们可能不能理解,那就查阅一下“十年**”的历史资料吧,寻找故事性较强的资料。
明确:教师补充,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小结。“十年浩劫”期间,游街、批斗、挂牌、住牛棚,季老一一品尝过,最可悲的是,他被宣布为“不可接触的人”,被分配掏大粪、看大门、守电话、发信件。“文革”期间被打倒的又何止是他一人,可以说一切能代表“真、善、美”的人和事物,几乎都被颠倒过来,被打倒,糟践踏。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呀?是失去理智的、荒唐、愚昧而疯狂的年代,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更是一个民族的悲剧。
4.作者亲历了“十年浩劫”的灾难,他对此有怎样的感触认识呢?请阅读第10段把作者的认识感触划出来。
明确:“他悲愤、惆怅,他有一点安慰,他觉得这个世界还值得留恋,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
5.怎样理解他的这种感情?是什么让他“悲”,又是什么给了他“安慰”?
明确:作者亲历了“十年浩劫”的灾难,对自己的苦难他一定曾经悲叹过,但作为一位文化巨匠,他没有陷于此种自伤而不能自拔。这株仅存的藤萝依然在那里释放着力量,所以这让作者觉得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四.作业:品味语言,学生选择一句或一段,自我赏析。
要求学生用固定句式:“
段(句)好,好在 ”来作答,内容要求从词、句式、修辞的角度,从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评点。
第三课时
一.导入:然而人与自然的故事并不是总以喜剧的形式上演的,这节课我们来共同感受古藤之悲,幽径之悲,作者之悲。
二.研读第三部分:感受“古藤萝的悲剧”力量。
1.师:这是一株怎样的古藤?迅速找出描写古藤的语句,概括它的形象特点。明确: 有外在美;无害人之意,献花于人世;二三百年来,和睦相处---即“真善美”的化身。
2.这样一个集“真善美”于一身的古藤,作者的情感如何? 明确:喜爱,留恋,乐之
3.师:“然而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不是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作者以自己前后矛盾的感慨揭开了“古藤萝悲剧”的序幕,怎样理解作者前后矛盾的感慨?
明确:古藤萝存在——意味着人间纯真、善良、美好的存在;古藤萝毁灭则意味着人间的纯真、善良、美好遭到杀戮。
4.师:这难道不令人痛心吗,看作者如何凸现这悲痛?请阅读11段找出你认为能表现“悲”的描写。
如:“它们仿佛成了失去母亲的孤儿„„„„”
“吊死鬼”让人联想到一个那样美好的天使突然被杀戮之后带给人们的恐怖、震惊。
5.面对被毁灭的惨状,作者情感受到什么影响?震惊、恐怖、悲哀,找出文段中最能体现这种感情的词、句、段,读一读、品一品。
例:“我有点怕走„„我不敢再看„„像吊死鬼一般让我毛骨悚然。„„疾趋而过。„„悲哀至极„„”。
三.思考悲剧背后的问题。
1.这个悲剧发生在哪里?什么时间? 明确:地点:北大 时间:1992年春
2.作者这么好的一个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居然会狠心破坏作者的小天地,同学们联系现实生活猜猜,“毁美”哪些人呢?
明确:愚氓、伟人、追名逐利的人、心中无美的人„„
3.创造美好世界的人们与制造悲剧的人们最大的区别在哪里?或者说“毁美”的那些人都缺点什么?
明确:前者关爱生命、关爱自然,追求真、善、美;后者缺乏对生命、自然的关爱,自私、冷漠、无情。
4.“藤萝毁于愚氓之手”的悲剧,让作者心生悲痛,难道他仅仅是为这一棵藤萝而悲伤吗?
明确: 这里的藤萝是真善美的象征,愚氓是美的毁灭者的象征。藤萝被毁灭的悲剧其实就是世人对美的忽视,对美的否定,对美的毁灭,所以说古藤萝的悲剧,其实是在说人的悲剧,人们亲手一个一个地消灭身边的美,这是让作者最为心痛的,而且这样的悲剧每天还在上演着。
5.作为一个大师级的学者,一位令世人钦佩、敬仰的文化巨匠,他的悲愤、惆怅、安慰仅仅是像林黛玉那样多愁善感,悲叹个人身世不幸吗?作者描写这一株古藤的悲剧,目的何在呢?
引导:这样的悲剧如果是发生在偏远落后的荒蛮野岭之间,倒也罢了,可它偏偏发生在中国最具历史文化渊源的北大,这里是中国文化精英的聚集地,是思想最为解放的最高学府这不能不让人痛心疾首。这一幕悲剧如果发生在“十年**”期间,是不足为奇的,因为那是一个悲剧的年代,可是它发生在“十年**”结束十几年后的今天。这十多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迅速提高,已经奔上小康之路,这说明什么?
明确:愚氓多,国民素质有待提高。
人们的精神生活贪乏。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中的真、善、美,并维护之,并不仅仅是一个人是否具有博爱之心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一个国家、民族是否具有健康、积极、良好的精神素质的大问题。
6.然而堂堂燕园里竟没有第二个人关注藤萝的生死,并为之悲哀的,这就使其悲剧意味更加浓重,想揭露什么呢? 明确:人们缺少博爱之心,自私、冷漠。7.那作者借此表达说明渴望呢? 明确:人们珍爱生命,关爱自然。
8.师:反思这种悲剧的根源:除了指挥者的失误,执行者的无知,更主要的是人们心中的流毒根深蒂固,几千年的奴化教育让人们失去了应有的理性,失去了应有的人文思想,面对社会、自然、生活中的真、善、美的叙说,心灵变得麻木不仁,由此看来,古藤的遭遇是不是仅仅是它自己的悲剧呢?还说明了什么悲剧? 明确:这是燕园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更是民族的悲剧。四.拓展延伸。1.听音乐欣赏图片。2.课外阅读。“无论谁死了, 我都觉得是我自己的一部分在死亡。因为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因此我从不问丧钟为谁而鸣,他为我,也为你。”
——弥尔顿 也许我们周围的许多东西,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关键时刻挽留住我们。一株草,一棵树,一片云,一只小虫。
它替匆忙的我们在土中扎根, 在空中驻足,在风中浅唱......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任何一棵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任何一只虫的鸣叫也是人的鸣叫。
——刘亮程《一个人村庄》 五.教师小结:
拯救自然环境,实际是拯救人类自己!花朵衰败的地方,人类没法生活。
——(法)卢梭
这位文化巨匠的民族忧患意识发人深省,希望大家能与季老先生一起做一位维护真、善、美的勇士。
六.作业:以古藤萝的口吻写一段话,向人们提出劝告,保护好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提高审美素质。七.板书见课件
【幽径悲剧导学案】推荐阅读:
《祝福》悲剧教案07-05
祥子悲剧的原因07-16
莎士比亚悲剧喜剧全集07-26
季羡林《寻梦 》《幽静悲剧》08-21
林黛玉性格悲剧的分析08-24
亲情错位酿悲剧观后感09-12
论雷雨的悲剧特点及根源09-20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读后感06-30
悲剧美的音乐诠释阅读练习及答案07-24
浅析张爱玲小说人物的悲剧美学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