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党员发展(共12篇)
1.农村党员发展 篇一
农村中介组织是改革开放以后的新生事物,是沟通千家万户小生产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它连接农户与市场、为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各种服务并具有法人性质的经济组织。它是在农村长期封闭、落后的状态下自发成长壮大,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地方政府为农民和农村服务的意识淡薄,对农村中介组织的重要性缺乏了解,看不到其巨大的市场作用;国家对农村中介组织的发展在法律上没有定位,缺乏长远的总体规划,相应的政策扶持、财政支持和监督制度尚未出台;不少农村中介组织在制度建设上不规范,因此在财务管理、经营核算、红利分配过程中容易发生纠纷;中介组织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普遍不高,缺乏必要的技术培训和指导。这些都成为制约农村中介组织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现就我县如何加大政府推动力度,大力发展农村农产品中介组织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提高各级对发展农村中介组织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要从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业产业化、应对wto挑战的战略高度来重视农村中介组织建设工作,并纳入农业发展的全局通盘考虑,指导全市农产品中介组织的健康发展。要运用新闻媒体等舆论工具进行广泛宣传,树立新理念,使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进一步理解农产
品中介组织的性质和作用,使广大农民明确对自身的利益和对产业发展的好处,以便形成良好社会氛围。
[范文大全文章-http://
范文大全
帮您找文章]
2、政策支持,优化环境。由于目前我国对农村中介组织建设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一些地方通过出台政府文件的方式给农村中介组织以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在这方面,外地的做法值得借鉴,我市也可以为农村中介组织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条件。民政部门应放宽对农村农产品中介组织的社团登记条件,降低行政门槛和经济门槛;农业和财政部门对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中介组织应视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享受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税务部门要把农产品中介组织经营农产品的行为与企业经营行为区别看待,在税收上给予扶持;金融部门对中介组织需要的流动资金给予信用贷款、联户担保贷款等,特别是农信社要把中介组织作为发展农村小额信用贷款的重要载体,重点培育一批有规模的中介组织。
3、因地制宜,鼓励发展。坚持先发展,后规范的原则。要鼓励先发展起来,秩序前进,逐步提高。继续坚持以专业农民为主体。既可以由能人牵头兴办,也可以由农副产品加工或流通企业牵头兴办,还可以由集体经济组织牵头兴办;发展初期条件要放宽,只要农民有组织起来的愿望,不管大小、专业的还是综合的,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具有一定规模、一定条件的中介组织,引导其建章立制,进行法人登记,依法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4、民营为主,政府推动。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坚持“民营为主,政府推动,发展中介,建立网络”的指导思想。“民营为主”,就是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民办是前提,民管是基础,民受益是核心,这是中介组织的生命力所在。“政府推动”,就是要积极发挥推动、引导、协调、服务的职能作用。推动,就是要有所作为,扶持而不干预,参与而不包办。引导,就是帮助搞好组织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帮助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协调,就是对发展过程中一些重大问题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要经常帮助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问题和困难。服务,就是要优先提供生产和经营信息服务,开展培训,提高基层干部和农民的市场经济和发展中介组织等方面的知识和农业科技知识。
5、总结经验,全面推广。我县农村农产品中介组织的建设和发展,已涌现出一批典型,建议认真总结明义乡、涞水镇农村农产品中介组织建设的典型经验,逐步向全县推广。当前我县农产品中介组织主要有:能人牵头式的“能人+农户”型;组织联动式的“中介组织+农户”型;龙头带动式的“龙头企业+农户”型;综合带动式的“公司+中介组织+农”型。要重点培育和扶持这些典型,并总结推广,引导其发展壮大,逐步向以资产为纽带的经济组织发展,最终发展成为组织成员自己的经济实体,增强其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2.农村党员发展 篇二
关键词:农村经济,农村金融,农村产业结构
近年来, 农村金融的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对“三农”日益重视的情况下, 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而增加农民的收入就必须要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而农村金融的建设与发展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金融的影响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对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作用十分巨大, 在农村经济实体不断增强的过程中, 需要农村金融的发展与支持, 可以促进农村金融业务的发展与壮大, 同时农村金融的发展与壮大, 可以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 提高农村经济运营的稳健性, 改变农村企业的金融状况和财务状况, 提升农村企业的融资能力和融资范围, 进而能够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就也能有效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而农村经济的发展落后, 农村的金融发展就比较脆弱。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 农村经济发展比较, 农村金融发展也十分强健, 有效地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 由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存在着很强的地方保护作用, 农村经济发展的壁垒十分明显, 导致农村经济的发展缺乏流动性, 这样就会导致不同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 形成的金融体系也不相同。
二、农村产业结构影响着农村金融的发展
农村产业结构的发展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产业结构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资源配置的作用, 并在不同的经济部分进行调整与演化, 进而影响着农村金融的发展, 农村产业结构也是决定整体经济效益和发展态势的一个重要因素, 影响着农村经济的整体提高。而农村金融对农村产业的支持, 也是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 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对农村经济的效率与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而这种影响着农村金融的发展。一方面, 农村经济效益变化将会对农村金融的绩效产生影响, 提高农村金融发展的总量, 影响着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另一方面, 农村金融的发展, 对优化的农村产业结构也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 对于发展比较好的农村企业, 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也比较大, 在农村金融的支持下, 农村产业也增加了抵御风险的能力, 促进农村产业实体提高自身抗击风险的能力, 这样就会实现实体经济部门传递到农村金融体系的系统性抗风险能力增强, 也能有效的改变农村企业的财务状况, 优化农村的产业基础, 促进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
三、农村经济景气程度影响着农村金融的发展
农村经济景气程度表明农村经济的活跃程度, 是对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制定的相关制度与环境最为直接的反映, 也是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标志。农村经济景气程度越高, 农村经济发展就越好, 对农村金融的需求也就越大。同时, 农村经济的景气程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农村金融体系的活跃程度。活跃的农村经济就会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的优化发展, 同时也影响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有助于农村金融完善自身的管理体系, 也有利于支持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一般来说, 农村经济越活跃, 农村产业的发展就越好,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进而也会影响着农村金融的发展。
四、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影响农村金融的发展
“三农”的发展对农村金融发展影响十分明显, 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越高, 农村的产业发展就会比较活跃, 也要求农村金融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优化农村金融的发展。目前, 我国农村经济正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政府的管制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正在减弱, 意味着市场配置的作用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越来越大, 有利于农村市场机制的完善发展, 同时也能够促进农村金融的稳定发展, 使得农村金融机构的独立性也在不断的增强。同时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也会促进农村诚信文化的发展, 进而也能够促进农村形成良好的经济体系, 这对提高农村金融体系的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生产要素市场化以及市场制度建设方面的因素, 也是农村金融市场稳步建设的重要途径, 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结束语
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 就需要不断优化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环境, 提高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同时, 在农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 应该立足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建设合理有效的农村市场金融体系, 以支持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完善。培育农村金融的内在生长机制, 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村金融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志强, 孙刚.中国金融发展规模、结构、效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经验分析[J].管理世界, 2012 (07)
[2]赵振全, 薛丰慧.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 2013 (08)
[3]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 2014 (05)
3.农村党员发展 篇三
1.用先进理念引领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树立新理念。要树立用现代工业推动农业发展的理念。要用办工业的方法办农业,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区域化布局、市场化运作,逐步实现农村工业化、农民工人化、农业现代化。要树立按比较原则参与新一轮市场分工和合作的理念。要通过不断比较、调整、改进、提高,着力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培养具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做强做大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形成农民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龙头”走、“龙头”跟着市场走的良性发展轨道。要树立抓农业就是引导农民走向市场的理念。要通过解决农民待遇不公、信息不灵、市场把握不准等问题,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改变农民身份,促使农民从产品生产者转变为商品生产者。
2.大力推进农业清洁生产,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
积极推进农业生物质产业发展,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测土配方施肥、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等再生利用技术,大力推广“绿色种植-产品加工-生态养殖-沼气能源-有机肥料”、“绿色种植-生态养殖-食用菌栽培-有机肥料”等生态循环模式,优化循环农业产业链条,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要加快产业化步伐
实施龙头带动战略,从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落实对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重点培育与农民建立稳定产销协作关系、对农民增收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促其上规模、上档次发展;实施品牌整合战略,按照市场运作规律,围绕我区主要农产品和特色产品,在积极开展“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申报工作的同时,加大品牌整合力度,以品牌带动产业发展;实施农产品流通战略,着力抓好农产品专业市场和批发市场建设,积极参加各类农产品博览会和展销会,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4.培育新型组织模式,加强服务体系建设
4.1创新经营主体,培育扶持新型组织
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证农民合法权益的情况下,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和农业企业四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快制定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的认定标准,并在资金扶持、政策补贴等方面给予倾斜,加快农业发展方式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转变,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完善土地流转配套政策,逐步形成土地流转的长效机制,促进土地集约、规模化经营,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4.2加快推进合作化进程,规范合作社管理
建立、培育一批规模大、发展前景好的专业、互助、经营、股份等多种形式合作组织,带动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迅速发展;打造产业基地(园区),强化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发展的产业体系,推进全市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加大合作社的规范化管理,實施必要的行业监督,提高合作社管理的程序化、制度化、法律化水平,促进合作社健康规范发展。
4.3培育专业服务组织,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培育壮大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各类社会化服务主体,提升农机作业、技术培训、农资配送、产品营销等专业化服务能力;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管理,规范服务行为,提升农村经纪人、专业经纪公司、专业营销公司服务管理水平,解决农业生产与消费脱节的问题,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健康发展;搭建农业信息平台,提供种植信息和农产品销售信息,鼓励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等开展代耕、代播、代收等专业服务,鼓励大型机械跨区作业。
5.要加大支农惠农力度
5.1要继续加大“财力支农”力度
建议政府加大相关配套资金的投入,不断开辟新的农业投入渠道。抓住当前有利时机,以“以煤补农”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三农投入保障机制。要将生产救灾资金列入预算,增强农村防灾救灾能力。
5.2要切实加快“科技兴农”步伐
要依靠科技“做大”,推广农字号规模产业;要依靠科技“做强”,鼓励各乡镇发展富有地方特色、具备市场竞争优势的农字号产业;要依靠科技“做精”,借鉴蚕茧产业的发展经验,在“向科技要质量,以质量打品牌,靠品牌生效益”上下功夫,切实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要求,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
5.3要继续推行“政策惠农”措施
4.如何破解农村党员发展难题 篇四
——在全市组织员培训会上的发言
**镇是**县委、县政府所在地,所辖**个行政村,是我县行政村最多的乡镇,由于各村的实际情况不同,在发展党员工作中也遇到很多实际困难,下面我就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在破解发展难题,消除多年不发展党员方面的一些经验和做法,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创新机制,破解入党积极分子不足的难题
建立一只素质高、数量充足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是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两年以上不发展党员的村中,有大部分村是因为入党积极分子不足造成的,有的村甚至没有积极分子,这直接影响了党员发展工作。
经认真分析,造成积极分子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青年入党热情不高。近年来,受市场经济的冲击,部分农村青年的价值观发生改变,入党热情下降,甚至个别人产生了入党受约束、“吃亏”的思想。二是农村党支部书记对发展党员工作不重视,认识不到位。有的村党支部书记认为发展党员工作很务虚,程序繁琐,不愿意发展。三是存在近亲繁殖、排他现象。有的村党支部书记怕今后发展了其它党员,对自己的位子造成威胁,只发展自己的亲戚朋友,对家族以外想入党的优秀青年坚决不培养、不发展。
针对存在的实际问题,我们把解决入党积极分子数量不足现象作为发展党员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
一是转变选人方式,拓宽选人视野。针对农村青年入党热情不高的问题。我们从转变选人的方式入手,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出击”。采取在镇党委的指导下,由村党组织主动选人的方式,将村内年轻、有一定工作能力、群众口碑好的同志列为重点培养对象,并明确村支部班子成员作为联系人,主动联系培养,在思想上关心他们,在生产生活上帮助他们,通过党支部的积极引导,他们都主动的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有效地破解了农村青年入党热情不高的难题。
二是明确工作目标,增强发展意识。针对农村党支部书记对发展党员工作不重视,认识不到位的问题,我们与每村签订了党建工作责任状,严格按照人口5‰的比例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并将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工作纳入对党支部书记和村支部班子考核的重要内容,每年对村党支部成员进行一次集中培训,每半年对全镇各村发展党员工作进行一次专项检查考核,切实解决了农村党支部书记对发展党员工作不重视,认识不到位的难题。
三是扩大发展民主,增强工作透明度。为切实避免近亲繁殖、排他现象,我们坚持在入党积极分子确定前要通过党组织推荐、党员代表推荐和村民代表推荐,防止党支部书记一人说了算,在入党积极分子确定后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公示。在入党积极分子人员的把握上,我们坚持实行上级党委审查制度,对村党支部确定的积极分子由镇党委进行严格审查,如果要培养“两委”干部的亲属作为积极分子,必须要有一名群众积极分子一起培养,否则不予培养和发展,有效地避免了近亲繁殖和排他现象的出现。
二、分类实治,破解农村长期不发展党员的难题
通过调查了解,我们发现一些村之所以长期不发展党员,其根本原因是村情复杂、宗派势力严重、村党组织自身软弱涣散、无凝聚力,这也是在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中最大的难题,对此我们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一是抓基础,解决村党组织软弱涣散的问题。我们将班子软弱涣散,瘫痪半瘫痪的村列为“问题村”进行集中整建。我镇***是几年未发展党员的“问题村”。因项目征地过程不透明、赔偿标准不统一、部分村干部徇私舞弊,在群众中产生了很坏的影响,村民多次进京上访,支部班子软弱涣散、战斗力不强,党员大会无法正常召开,2名多年培养的积极分子始终得不到发展。***等村党支部书记能力较差,威信较低,不敢组织召开党员大会。对此我们从抓基础,强班子入手,对党员群众反映强烈、能力差、软弱涣散的村党支部书记和支部班子进行了果断调整,为发展党员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
二是抓重点,解决宗派势力严重的村发展党员问题。西城村是我镇多年的后进支部,村内宗派势力严重,曾因发展党员多次进市进京上访,支部班子处于瘫痪状态,在发展党员工作中竞争激烈,几派之间谁发展党员都不同意,多次召开党员大会都未能成功,村内的优秀青年多次向党组织递交申请,均因党员大会无法召开而无法实现入党愿望,造成了长达6年未发展过新党员。针对这种情况镇党委大担任命了退伍军人赵树来为村党支部书记。他在党员和群众中威信很高,能够协调村内各派势力,为了缓和派系争端,我们结合学习实践活动,多次组织党员集中学习,研究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从而把党员的思想统一到干事创业谋发展上来。在发展党员工作中坚持民主
推荐、平衡发展的原则,主要做法是各派推荐相同数量的优秀青年,作为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培养,在发展时,从各派认可的人员中各推荐一名积极分子作为发展对象,既保证了党员发展的质量,同时也平衡了村内各派势力,党员大会能够顺利召开,彻底消灭了6年未发展党员的现象。
三是抓难点,解决村内党员参会不足的问题。我镇***村现有党员47名,其中60岁以上的老党员31名,在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时,老党员责任意识不强,以身体不好为借口不愿参加,加之部分党员外出务工,几次召开支部党员大会到会人数不能过半,致使发展党员工作一拖再拖。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的办法是,结合“七一”、“春节”慰问老党员,组织发展对象和村支部成员一起到党员家中走访慰问,增进发展对象与党员之间的感情;在召开支部党员大会前三天,发展对象主动到党员家中汇报思想,争取老党员们的支持和信任,并取得党员们的共识。开会当天采取发展对象主动邀请的方式,由发展对象主动到家中邀请,有效地保证了党员到会人数。
三、健全制度,解决发展党员责任意识不强的难题
为进一步提升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水平,切实消除两年以上不发展党员村,形成发展党员工作的长效机制,我们从健全制度入手,增强发展党员工作责任意识。
一是实施预警机制。把全镇**个村发展党员工作建立台账,根据各村发展党员时间,实行提前半年预警,向村党支部下发发展党员工作预警通知书,要求由各村确定具体发展措施和完成时限。
二是实行党委书记谈话制度。在发展党员工作中,我们积极争取党委书记对发展党员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对发展党员不重视特别是两年以上不发展党员的村党支部书记,由党委书记进行诫勉谈话,并同两年以上不发展党员的村党支部书记签订责任状,当年内不能完成发展党员的党支部书记自动辞职,对发展党员工作起到了很强的推动作用。
三是严格考核奖惩制度。按照县委组织部《关于农村干部考核实施办法》的要求,我们将发展党员工作,作为对农村党支部书记和支部班子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对两年以上不发展党员的村党支部取消评优评先资格,村支部书记和支部班子成员不能评定为称职以上档次,同时与基础职务补贴挂钩,按照比例核减基础职务补贴。去年我们对5个村的党支部书记核减了200元、支部班子成员核减了100元。在全镇的村支部书记中产生了较强烈的反响,支部班子发展党员的意识明显增强。
5.农村党员发展困境及解决办法 篇五
2010-2012年,全县313个村共发展党员1417人,其中2010年发展496人,2011年发展459人,2012年已发展462人;发展女党员415人,占29.29%。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党员整体素质仍然偏低。一是年龄老化。目前,在全县20112名农村党员中,60岁以上的11158人,占总数的55.48%;35岁以下的仅占9.47%。二是思想僵化。在农村,由于信息闭塞,长期受农村旧观念影响,相当一部分党员思想观念跟不上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新事物看不惯,新思想听不进,新作法受不了”。三是文化水平较低。农村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党员16290人,占农村党员总数的81%。
2.发展党员缺乏主动性。很多村党组织书记片面理解“入党自愿”的原则,认为村民要入党,必须主动找党组织反映思想和表达入党愿望,还沿用过去“经熟人介绍,党组织培养”的封闭式运行机制,在具体工作中不宣传、不动员、不引导、不教育,存在“坐等上门”现象。再加上我县农村青年外出务工较多,优秀分子发现难、培养难、考察难的问题较突出,发展党员对象相对缺乏。全县313个村,一年未发展党员的村有44个;两年未发展党员的村有18个;三年以上未发展党员的村有16个。3.不按标准缴纳党费。大多数支部党费缴纳混乱,少数农村党支部书记连党费收缴的标准都不知道。像荫平镇荫平村在收缴党员党费时居然直接从党员活动经费中扣除,严重违规操作。包括村、社区干部在内,大多数支部在收缴党员党费时,并没有严格按照《关于中国共产党党费收缴、使用和管理的规定》的通知,(中组发[2008]3号文件)规定缴纳党费。尤其是部分离退休干部组织关系转到村或社区后,他们党费也跟普通农村党员和居民党员一样缴纳。凡是有固定收入的,都要严格按照标准缴纳党费。
4.发展党员程序不规范。一方面党支部班子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基层党组织受发展经济思想的影响,对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存在着只重视经济指标,轻视党组织建设的现象。支部日常工作围绕村务转,部分党支部书记更是片面的认为,抓村务是“实”,抓党务是“虚”,党员发展等基础性的工作可做可不做,程序可有可无。另一方面在发展党员工作中,大多数的支部书记连发展党员的基本程序和手续都不知道。从交申请书那天起,只要党支部班子研究同意,无需培养,无需继续教育考察,也无需支部党员票决就可以直接发展成为一名预备党员。期间,翻查不到任何支部会议记录和支部决议,也没进行公示。个别党员档案中就只有一份填写不完整的入党志愿书和入党申请书,相应的其他材料基本上什么都没有。
二、解决办法
(一)抓好培养,搞好党员源头队伍建设
一要打破传统的党员培养观念,树立看人看本质、看主流、看发展的观点。要求培养对象除了具有党章要求的基本标准外,还要根据不同职业的特性准确把握新时期的具体标准,培养对象以35岁以下、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为主,坚持在同等条件下对致富能手和产业带头人、农村青年、妇女、复退军人进行重点教育培训,逐步改善党员队伍结构。二要改进工作方法,切实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在拓宽发展渠道,壮大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工作中变“坐门等客”为“上门引导”。三要建立入党积极分子后备人才库,把年轻有为的致富能人和高素质年轻人纳入进来,在此基础上培养一支数量较多,质量较高,结构合理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
(三)强化管理,做好党费收缴工作
一是支部书记要经常抓、亲自过问,同时要带头足额及时交纳党费。二是要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工作。要充分利用上党课、民主生活会、支部大会、等一系列组织活动的机会,宣传党费交纳标准和相关知识教育,使党员不仅知道党费应该什么时候交、交多少,而且知道党费应该如何上交和党费的使用与管理,以便加强对党费工作的监督。三是设立专门帐户、确定专人管理党费,党费收缴人员要深入实际,调查核实每位党员的月收入或年收入,严格按照标准收取。党费的收取、登记、保管、上交,向党员通报或张榜公布。四是完善村干部和离退休党员党费收缴管理制度。村干部和党组织关系转接到村或社区的离退休人员,要严格按照《关于中国共产党党费收缴、使用和管理的规定》缴纳党费,党费缴纳不得参照一般农村党员、居民党员缴纳标准,缴纳基数为:退休工资+离退休人员生活津贴。县委组织部将严格按照梁委组发[2007]302号文件规定,将离退休人员上缴党费总和的50%返回至所在支部作离退休党员活动经费。
(四)严格程序,做好党员发展基础工作
6.农村党员发展 篇六
“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会已经完全谢幕,“百年期待,百年圆梦”两度申办,七年筹办,再到完美谢幕,无不昭示着13亿人民让世界看到一个国家发展开放的步伐,看到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历程。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GDP从1980年到今天成长了30多倍,翻了五翻,三十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较快稳定增长,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体,第四大经济体,创造了“中国奇迹”。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思想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农民人口最多的国家,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来,我国在发展农村经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从奔小康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无不彰显农村建设的日新月异,党领导亿万农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因此,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党和国家始终坚持把农村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增强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基础,着眼于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着眼于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农村文明程度,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努力开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以提高广大农民素质为目标,推动农村经济向前发展;以培育文明乡风为载体,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要;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动力,鼓励广大农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提高广大农民素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富裕以
后的农民,依然存在知识相对贫乏、文明相对落后的状况,广大农民迫切需要加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输入先进的思想理念,提高整体素质,从而更有力地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前,我国农民文化水平较为低下,职业技能较为缺乏,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如何加快农民知识化进程,培养造就具有较高素养、较高技能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应该看到,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所需的新技术、新观念要依靠精神文明建设来传播,所需的人文精神、创业精神要依靠精神文明建设来培育。如何紧紧围绕发展农村经济这个中心,不断为农村经济建设提供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技术支持,就是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因此,以提高农民增收致富本领为核心,大力普及科学技术知识,解决好农技推广和技术扩散问题;以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为核心,积极发展农村群众文化,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培育文明乡风,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要。三十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物质生活改善,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但是,农村文化生活的落后面貌尚未根本改变,很多陋习、不文明现象仍然存在。如何使农民改掉陋习,倡导文明乡风,不断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精神文化需求,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培育文明乡风,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要,就要不断加大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体性文化活动,促使农民由传统生活方式向现代文明生活方式转变。从而从根本上消除那些与新农村建设格格不入的不和谐因素、陈规陋习,抵制迷信,移风易俗;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
族精神,激发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勤劳善良、诚实守信,自立自强,艰苦创业等优良传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股强大的精神动力,要大力发扬;要用社会主义新文化占领农村阵地,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让现代文明深入农村千家万户。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当前,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群众思想文化多元、多变、多样的特点日益明显。一些农村地区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封建迷信活动、赌博私彩等现象沉渣泛起,邻里关系处理不当,民事纠纷时常发生,有的农村干部作风粗暴、方法简单,损害群众利益情况也时有发生。解决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的这些矛盾和问题,既要靠政策,靠发展,也离不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如何更好地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促进农村的稳定和谐,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突出和谐文化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文明言行,提高农民的文明素质。利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利契机,把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与和谐创建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和谐文化内涵,把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贯穿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之中,形成人人讲文明、促和谐的生动局面。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村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广大农民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科学文化素质也得到了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手段和方式日趋现代化了。但是现实中也还存在着与农村经济发展不协调,与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适应的状况。农民科学文化知识还比较匮乏、综合素质低,乡村文
化场所缺乏、娱乐活动少,农村封建迷信、陈规陋习等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有效载体,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农村基础薄弱、资源匮乏等现状,要想建设农民富裕、乡风文明、民主和谐的新农村,加大经费投入、加大环境整治、加大教育力度、加大创建范围,切实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带动农村经济腾飞。
以文化为主线,建设阵地,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要建设就要有投入,当前农村精神文明的现状,从一定意义上讲,投入不足是很大制约因素,现在城乡文化生活的反差越来越大,与城市相比,农村文化经费少、队伍散、设施差、活动少的问题相当突出,一些原本已经建设起来的文化设施,由于没有很好的保养和管理,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撑和维护,也变得形同虚设。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首先必须从加大投入入手,切实改善以文化阵地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基层文化活动中心建设的扶持力度,使群众能就近实现业务培训、娱乐休闲的需求;加强农村文化学习场所的建设,进一步拓宽农民学习渠道,建成一定范围的学习培训阵地;鼓励有条件的村(组)及农民自办文化点,组建演出队,利用节假日和村集市的优势,组织开展文艺演出、体育健身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继续深入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生活。各级政府、文化部门要着眼于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坚持工作重心下移、文化资源下移、文化服务下移,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资金投入机制,保障农村精神为文明建设的正常开展。努力为农民群众提供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以村容为着力点,优化环境,加大农村生活环境整治。要让广大农民群众切身享受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提高共同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必须从整治农民生活环境入手,不断优化人居环境,使广大农民群众切身体会到精神文明建设带来的变化。深入整治村容村貌和治安状况,加快自来水、电网、道路、改厨改厕等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净化、美化、绿化乡村环境,真正把广大农村建设成为农民群众心中所盼所想的“美好家园”。
以人为本,提高素质,狠抓农民教育。当前,相当一部分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科学文化素质,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特别是一部分青年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突出表现在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和道德责任感淡化,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滋长;创业精神和传统美德减少,好吃懒做,偷摸扒窃的现象增多。要建设新农村,必先培育新农民。从构建农民教育体系入手,不断提升农民的技能本领、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依托农村宣传教育阵地,采用电视教育、远程教育等现代手段以及黑板报、宣传版报等传统形式,对农民群众进行丰富多样的思想道德教育、知识更新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围绕党的十七大精神主题教育,创新载体,不断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政治理论水平和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促进了思想观念的转变。借“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等活动,引导农民反对迷信,崇尚科学,做文明人,说文明话,做文明事。围绕“万人大培训”活动,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增强农民务工经营本领。注重思想教育,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作为主要内容,来武装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头脑,提高他们认识社会的能力,增强他们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加大知识教育,把科技知识和法律知识及党的方针政策作为主要内容。要增强农民群众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抵制封建迷信及其邪教的能力,进而掀起农村崇尚科学、摒弃陋习、追求文明进步的良好风尚;把土地法、婚姻法、计划生育法等直接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法律知识作为重点,教育广大农民群众懂得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明白自己应该遵守的法律法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保障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注重把扶贫搬迁、退耕还林等各项党的政策传播到农民群众中间,增强农民群众掌握运用政策的能力和维护遵守政策的自觉性;要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村规民约等为主要内容,教育农民讲社会公德、讲职业道德、讲家庭美德。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建立起平等、团结、友爱、互相的新型社会关系。
以文明村为目标,整体推进,加大创建力度。要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必须从创建活动入手,明确精神文明建设目标,以创建的压力和动力来激发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力。在创建过程中,要突出创建的全覆盖,既强调整体性,扎实开展文明村、文明社区等活动,又注重典型示范,广泛开展文明家庭、先进个人等创建活动;加强文明村、文明农户的管理;要坚持以村为基础、以户为抓手、通过开展生态文明村、文明示范村、星级文明户的评比,吸引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推动村容户貌的建设,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
7.农村党员发展 篇七
1.1 有利于增加沼气清洁能源供应,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大力发展农村沼气, 增加农村清洁能源供应, 减少煤电等石化能源和薪柴等传统能源消耗, 优化农村地区能源消费结构。
1.2 有利于农民节支增收
通过开展“三沼”综合利用, 将沼气用做炊事、照明、发电等, 节省了电费和燃料费等生活开支;沼液、沼渣用做农家肥和防治农作物病虫害, 减少化肥和有机农药的施用量, 为农民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加经济收入打下良好基础。
1.3 有利于改善农村面貌, 保护生态环境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 以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为载体, 带动改厨、改厕、改圈, 解决农村柴草乱垛、粪土乱堆、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禽畜乱跑的“五乱”现象, 实现农村庭院美化、厨房亮化、圈厕净化。以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为载体, 带动农村面源污染的治理, 有效处理畜禽粪污, 实现养殖场畜禽粪污的“内循环, 零排放”和向农民集中供气。
1.4 有利于转变农业农村发展方式, 促进生态农业发展
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果 (菜、粮、茶) ”增加沼肥施用, 减少化肥农药用量, 改良土壤性状, 提高农产品品质, 推动生态养殖业和高效种植业的发展, 促进资源消耗型的常规农业向以资源利用型的生态农业转变。
2 禄丰县沼气建设现状及规划
禄丰县包括十四个乡镇, 其中三个乡, 十一个镇, 从1990年开始由县科委负责实施农村沼气项目的建设, 后来由林业局和农业局负责实施。到2011年底, 全县拥有户用沼气池近三万口, 占全县农户总数的34%, 拥有乡村服务网点23个, 养殖小区50立方米沼气池2个。目前, 坝区和经济条件好的乡镇沼气拥有率达60%左右, 而贫困山区和经济不好的乡镇沼气拥有率还不到10%。可见, 经济条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沼气建设的发展。在“十二五”期间, 禄丰县将紧紧抓住国家、省、州逐步加大农村沼气投入的有利时机, 切实加大农村沼气建设的工作力度, 力争到2015年末实现以下目标:
(1) 每年新建8立方米户用沼气池500口, 五年共新建2500口, 到2015年末使全县农村沼气覆盖率达40%左右; (2) 五年内新建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15个, 池容750立方米; (3) 五年内新建养殖场中型沼气工程2个, 池容500立方米; (4) 从2 011年起, 每年新建乡村服务网点10个, 到2015年底使全县服务网点数达到63个; (5) 新增县级沼气服务站1个。
通过实施农村沼气工程建设项目, 提高禄丰县农业资源利用率, 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和农民生活现代化”,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 发展农村沼气, 加快农村能源建设的对策
发展农村沼气, 加快农村能源建设, 是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任务。根据禄丰县农村沼气建设的实施过程和发展目标, 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其对策进行阐述。
3.1 加强禄丰县的沼气建设规划和布局
禄丰县地处我国西南地区, 气候条件优越, 自然生态物资丰裕, 开展沼气建设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 在对该县进行沼气建设时, 就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来做好规划和布局。
(1) 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 农民经济收入较好, 居住条件相对优良, 在开展沼气建设时, 要以开展农村生态家园富民建设为中心, 全面推广“猪——沼——果树/菜”的模式, 并提高建设要求, 建立沼气示范村和示范户, 通过典型示范, 以综合效益吸引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同时建设农村沼气工程, 实现该地区整体的沼气综合效益; (2) 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在沼气建设中相对较为落后, 农民收入不高, 因此在进行这一地区的规划时, 应该作为政府重点扶持对象, 加大对该地区的宣传力度, 让广大农民接受沼气这一新能源的经济效益, 带动该地区农民发展致富。
3.2 加强技术培训和服务
农村沼气建设是推动新农村、发展生态农业的一项重要举措和技术活动。农村沼气的建设不仅需要一批有技术的专业人员, 同时也要求广大农民懂技术、懂沼气建设方面的知识。因此, 加强技术培训和服务, 实施专业职业技能证书考试制度, 保证沼气开发技术人员的素质和智能;同时, 建设和完善农村能源建设的网络体系, 扩大网络服务范围, 增强农村沼气服务网点建设, 对农村沼气建设进行一体化管理, 推动农村地区养殖结构的调整。
3.3 加强后续服务, 切实保证沼气建设的经济效益
沼气建设是为农民谋福利的重要举措, 发展农村沼气, 加快农村能源建设, 后续服务是关键。因此, 在加强后续服务时, 要提升服务质量, 做好服务工作, 做到一池一登记, 保证服务跟踪, 同时还要做好定期的检查维修工作, 保证配件、零件的充足供应。另外, 还要建立必要的沼气技术委员会, 专门针对农村地区的沼气建设进行管理, 提供必要的技术咨询, 帮助农民排忧解难, 为农民提供优质技术服务, 让农民在沼气建设中得到实效。
4 结束语
建设农村沼气, 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是国家推进农村发展, 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近年来, 政府在开展农村沼气工程的建设中颁布了多种政策和措施, 极大地促进了农村沼气建设的发展。在今后的几年里, 农村沼气的建设需要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投入, 加快农村服务网点建设, 做好沼气建设的后续服务, 促进农村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雪晴 范碧林.安庆市农村沼气建设的现状、思路及对策[J].农业发展, 2005 (03) .
[2]陈克刚.2004年全市农业综合科技示范点建设成效显著[J].甘肃农业, 2004 (10) .
[3]辛冬斌.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运行模式浅析[J].生态建设, 2010 (05) :84-85.
8.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育的发展对策 篇八
[关键词]新农村农村教育发展对策
[作者简介]牛海花(1974- ),女,河北邯郸人,北华航天工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刘霞(1972- ),女,河北沧州人,北华航天工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近现代史。(河北廊坊065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发展农村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课题编号:0608006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5-0024-0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如期实现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培养高素质的农民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对于新农村建设来说,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事业发展,无论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精神文明建设,无论是立足当前还是着眼长远,都需要农民积极主动、科学理智地参与,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水平,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兴衰成败。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激发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由于受历史和现实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状况还远远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农村与城市基础教育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教育经费短缺,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弱,教学水平低,教学设备落后,九年制义务教育还没有真正普及,青少年辍学现象仍然严重。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基础薄弱,经费不足,发展不平衡,办学效率低,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跟不上劳动力市场的变化需求,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教育方式缺乏灵活性和吸引力。总之,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农村教育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然不能满足培养高素质新型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鉴于当前形势,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全面搞好农村教育的宏观决策
1.国家教育投资的重点应向农村教育倾斜。我国现行政府教育投入的基本格局是:中央和省级财政的投资重点主要在大学,对基础教育只有数量有限的转移支付;由市地、县区及乡村等各级财力来支撑不堪重负的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我们认为,中央和省级财力应重点保证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缺口”很大,不是“涓涓细流”所能奏效的,必须引来“滔滔江水”方能解除“多年少雨的万顷之渴”。
2.切实减少农民承担教育成本的份额。近年来,农村初中生大量辍学,高校的农村学生数量下降,农村特困生增加。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无力承受沉重的教育负担。这个问题大体应从三个方面加以解决:一是学校裁减冗员,提高效益,降低生均培养成本;二是加大对农村特困生的扶持力度;三是对来自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学生降低收费标准,并试行家庭困难生的免费制度。现行各类学校收费标准“一刀切”,表面看似公平,实际上抹杀了城乡差别。高校学生每年交纳四五千元的学杂费,对富裕家庭来说也许算不了什么,但对于贫困的农民家庭则是一个天文数字。
3.真正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女就学难问题。有关调查显示,中国现有流动人口约1.2亿人,其中有进城农民工学龄子女700万,就学难问题十分突出,一部分人已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为保障进城农民工适龄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地方政府及部门,应当认真落实国家有关规定中关于流动人口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切实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女就学难的问题。同时,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收费上应予以减免。
二、准确定位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
1.农村教育要为提高农村人口的基本素质服务。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奠基工程,但长期以来严重脱离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许多中小学沿袭单一的升学教育模式,只注重少数升学有望的学习尖子,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培养教育,致使广大农民缺乏知识和技能。其中少数学子“跳出农门”后远走高飞,大大削弱了当地人口素质和人才结构,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我们认为,应当借鉴当年梁漱溟办乡村教育的做法和经验,急农民所急,想农民所想,为农民服务。建议将农村教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体系认真加以研究,在服务方向、办学方针、课程设置、教材内容、考试方式等方面与城市教育区别开来。
2.农村教育要为农业产业化服务。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是新农村建设中农业发展的新趋势。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劳动力密集,但文化科技素质不高,应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使他们能掌握相关科学技术,具有从事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多种知识和技能,实现其从“劳力型”“粗放型”向“知识型”“技术型”的转变。为此,农村教育必须改革办学模式,增加为“三农”服务的教学内容,全面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培养农民企业家和农业科技开发人才。
3.农村教育要为新农村的社会发展服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社会环境、乡俗民风有了很大改观。但由于受国际、国内大环境中种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广大农村还存在许多不健康、不文明、不科学,甚至丑恶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的社会稳定和老百姓的安居乐业。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是通过教育来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传播先进文化,倡导新民德、新民风,是农村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4.农村教育要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服务。我国已经有1.5亿多农民进城打工,绝大多数人由于素质低下,只能从事粗放劳动和非技术性职业,收入低微,生活动荡。在农村仍有一亿多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出去。农村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在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应当通过多种形式,向剩余劳动力提供基本就业知识和技能,提供就业市场和就业信息,培养他们读、写、算的基本技能,以及市场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法权意识和效益意识等,使其有能力转移出去,并尽快融入城市生活中去。
三、系统确立农村教育的特色内容
1.加强和完善农村基础教育。农村青少年是未来农村发展各项事业的主力军,从长远来看,提高农民素质必须要高度重视农村的基础教育。第一,要从政策上确保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受教育权的实现,坚持基础教育面向农村全体学生。第二,要进一步解决农村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改善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第三,农村基础教育要适应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农村存在的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增设一些能够适应本地经济发展的专业技术科目,使学生掌握一些从事生产和工作的实际本领。
2.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健全和完善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要坚持“学用结合、按需施教”的原则,把农村文化教育与科技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适当设置与农村经济、市场经济、乡镇企业等有关的专业和课程,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需要的新型农民。
3.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愚昧和观念落后将导致农民信念动摇、道德滑坡甚至社会动荡。所以,应当制定切实可行的新时期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宣传农村改革开放的新成就,弘扬健康向上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净化农村文化市场,培养农村文化骨干队伍,支持农村民间艺人的创作和文化活动,贴近农民生活,着眼群众利益,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4.加强法制建设,提高农民法制素质。当前,农民法制观念非常淡薄,农村社会治安比较混乱,违法现象相当严重,必须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使他们能够真正担当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任。第一,开展法制宣传。联系农村实际,深入开展以宪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农业法、种子法、农业保险法、信托法、民办教育法、农业价格法、婚姻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法律宣传教育,推动依法专项治理工作,农村基层干部要带头学法、守法、秉公执法,有效地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制素质。第二,加大执法力度。农村社会治安还存在不少问题,一些违法犯罪行为严重干扰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必须加大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为农民群众提供一个和平稳定、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第三,加快“三农”立法。近些年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虽然加快了立法的步伐,但农村立法,还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要求。在呼唤农民学法、守法,提高其法律意识的同时,还应加快“三农”的立法工作,如制定农民教育法、农民负担法、农村土地使用法、农业科技人才保护法、农村养老保险法、村镇建设规划法、农村医疗保障法、农业投资法等法律法规,保障农民利益,维护农村秩序。
总之,发展农村教育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各级行政和教育部门必须深刻领会“三个代表”的精神,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齐抓共管,全方位推动农村教育健康快速发展,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来看,这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2]陈庆立.中国农民素质论[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
9.努力破解农村发展党员难题 篇九
近年来,针对农村发展党员存在的源头不足、结构不优、质量不高等问题,湖南通过内挖外引、突出重点、系统运作,着力破解难题,农村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成小康湖南注入了新动力。2012年,全省发展农村党员3.8万名,比2008年增长26.6%。
拓宽视野,着力破解源头不足难题
顺应全省1300多万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的趋势,广辟渠道,大力培育入党积极分子。一是立足农村育苗子。采取党员干部与农民群众“结对子”、“交朋友”、“一帮一”等形式,乡镇党委委员和村支部委员分别重点联系1-2名优秀农村青年,引导农民群众向党组织靠拢。开展“我身边的优秀共产党员”群众推荐活动,推选出“拼命支书”兰才干、“农村文化使者”马恭志等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营造了“做党员光荣”、“当先进自豪”的浓厚氛围,激发了农民群众的政治热情。2012年,全省农村新增入党申请人32万人,比上年增长21.2%。二是统筹城乡引苗子。开展“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组织6500多家非公企业对接9570个村,通过村企党组织互帮互助、结对共建,1.8万多名反哺农村的优秀青年成为入党积极分子。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后农民工大量返乡的契机,开展“十万党员干部帮扶返乡农民工”行动,通过上门走访、技能培训、创业扶持等服务,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株洲、湘潭、郴州等地外出务工返乡人员中,有3.2万人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三是“三推一定”选苗子。建立农村优秀人才信息库,将田秀才、土专家、种养大户、创业带头人等农村“精英”纳入其中,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主要来源。采取“群众推选、群团组织推优、党组织推荐、支委会确定”“三推一定”方式,及时把优秀苗子发现、推选出来。全省每年推荐确定入党积极分子约10万名。
突出重点,着力破解结构不优难题
及时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影响农村党员队伍活力的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致富带富能力偏弱等问题。一是实行规划引导。坚持“三为主”、“三倾斜”,即发展党员以35岁以下的青年为主,以高中文化程度以上为主,以大中专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致富能手等为主;向后进村、多年没有发展党员的村、支部班子后续乏人的村倾斜,向妇女倾斜,向村委会成员倾斜。2012年农村新发展党员中,35岁以下、高中文化以上、女性比例分别比2008年提高7%、6%、6%。二是抓住重点群体。将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在本地就业创业人员等作为发展重点。在外出务工人员集中地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1100多个,通过“两地服务、两地培养、两地考察、两地公示”,2012年吸收2163名优秀外出务工人员加入党组织。推行村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三位一体”模式,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党组织1321个,从中发展党员3251名。对本地企业中的农民管理技术骨干,采取村企党组织“相互沟通、共同培养、综合考察、一方发展”的办法,及时将1200多名优秀分子吸收入党。三是加强帮扶整顿。对连续3年未发展党员、没有35岁以下和妇女党员的村列为重点村,由县级组织部门建档备案、跟踪管理、限期整改。从省市县机关选派9000名建设扶贫工作队员,从县乡机关选派3000名“第一书记”,到工作基础薄弱的村驻村帮扶,重点帮助做好发展党员、健全组织等工作。近年来,全省消除了326个连续3年未发展党员的空白村。
健全机制,着力破解质量不高难题
10.农村党员发展 篇十
我镇是农业大镇,“农业”是三大产业结构的基础产业,搞好新农村建设要先把农业经济搞上去。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电力服务水平也和城市有一定差距。近年来,国民经济迅速增长,国家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其中电力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但是,农村电力服务水平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不断探索与创新,本文针对农村电力服务问题展开探讨,以提高农村电力服务的满意度,切实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提升农村电力服务水平的必要性
随着新农村建设及一系列的惠农政策的实施,我国农村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新农村经济不断发生改变,由原来单一的粮食生产转向多元化的农产品、农业产业化,高效农业的兴起使农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与之相配合的农电服务却在规模上、技术上难以适应,应农民、农村对电力服务的需求,提高电力服务水平,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势在必行。目前,电力企业实施了“两改一同价、户户通电”等惠民措施,供电能力和供电范围大幅度提高,但如果服务水平跟不上,付出的努力将很可能付之东流。为此,实施新服务也是让农民早用电、用好电,发展农村电力事业、增加企业效益的需要。提升农村电力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1
满足国家建设需要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高电力服务水平是电力现代化、国家现代化的具体要求。电力服务水平提升,有助于农民生活正常用电、有助于农业产业发展、有助于农田灌溉。
1.2
满足社会发展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各个产业已经趋于饱和,各类企业或个人将目光瞄向农村,农村凭借其地域位置优势开始成为了各行业重点投资的对象。投资可以加快农村发展,是农民致富的捷径,但任何建设都离不开电能的可靠供应,所以提升农村电力服务水平是维持农村建设的前提要求。
1.3
满足行业改革要求
供电企业的主要任务是保持供电的可靠性,能够维持正常的供电。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企业数目与日俱增,而且许多企业由城市转移至农村,这就带来了农村电力的巨大需求。所以电力企业必须进行内部改革创新,适应电力市场发展的需要。
1.4
满足农民生活要求
电力行业发展关系到人们日常生活,尤其对农村影响巨大。在夏季到来以后,城市用电量急剧增长,国家电网为了保证城市正常供电,会对农村实施限电措施,这样严重影响了农民的正常生活。如果电力企业适时调整服务项目或增加新的服务内容,就有可能在不影响城市供电的前提下,保证农民的日常用电质量。
提升农电服务水平的具体措施
2.1
加强领导,夯实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基础
为了推进新农村电气化这一惠民工程,必须与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有效沟通与协调,把新农村电气化纳入到经济建设规划中来,在相关部门配合下,各部门组织专门的工作小组,并在每个电气化乡、每个电气化村成立了由乡、村主要领导参加的乡、村级用电协调组,形成了三级联动、协调一致的工作网络,为新农村电网规划、用电管理、安全管理、电力设施保护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形成了建设合力。在这个前提下,农村电力服务本着“总体布局、示范先行”的原则,坚持农电改革,保证家电服务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明确远景目标与规划,制定工作方案,为推进项目整体建设提供保障。
2.2
政府方面要提供更多的支持政策
对农村电力服务这一总体目标,单纯靠电力企业还是势单力薄,必须在国家大方针的指引下才能改善民生。在新农村电力服务的建设中,地方政府要因地制宜的切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政策和规划的制定,设立行之有效的保障制度,对积极改善农村用电环境的电力企业予以奖励,对来回扯皮、未付诸行动的给予处罚,从而为提升农村电力服务保驾护航。
2.3
改变观念,强化管理
电力企业要不断改变思想观念,树立全新的服务形象。电力企业工作人员必须改变以往的对农村电力漠不关心的态度,首先,要把阳光服务送到农村,要懂得换位思考,想农民之所想,帮农民解决用电问题,始终以“人民电业为人民”的服务理念为宗旨,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其次,要加强农村用电管理。供电效率不高的最大原因是电力线路老化、电力设备陈旧不堪,所以应尽快完成农村电力设备的改造工作,为农村电力服务水平提升奠定物质基础。同时,还要向农村派遣专业高效的服务团队,对已有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实行岗位绩效制度,改变旧的懒散作风。实行岗位竞聘制,让有技术、道德素质良好的人才进入到基层,在出现电力事故时,能够快速组织调查服务小组,快速排除故障隐患,给农民以最好的用电质量。根据时间段和用电量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建立用电应急预案,确保广大村民正常的用电需求。最后,对于电力项目建设,要做好前期的考察工作,掌握适度原则。我国农村众多,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发电方式,而电力项目建设一定要慎重考虑,确保是在保护当地人文生态的基础上进行。对占用村民土地的,一定要做好拆迁和善后工作,让农民感受到的是服务而不是强迫。
2.4
做好宣传工作,争取广大村民的积极配合广大的农村群众是农村优质电力的受益者,为了更好地提升农村电力服务质量,电力企业要做好宣传工作,认真贯彻国家的方针政策,把与电力相关的一些信息传递给村民,让他们对相关政策有更多了解,进而促进电力服务工作,提高农民的服务满意度。宣传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安排工作人员定期对每个农村进行电力知识的讲解,也可以与村委会协商,建立电力信息宣传栏,定期更新栏目内容。另外,多与村民进行面对面沟通,争取村民的配合与支持,给予充分理解和体谅,形成互惠双赢的局面。
2.5
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系统
电力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更新电力设备,提升工作人员素质,还要建立起以农民需求为中心的服务系统。为农民提供专门的农电服务窗口,改善服务环境;通过95598接受农民的咨询、故障报修、投诉建议等业务;建立快速故障反应机制,实施全天候抢修服务,使故障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得以解决;简化业务流程,加快报装速度。
结语
11.农村党员发展 篇十一
关键词:农村文化;发展创新;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227-0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大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精神状态、生活方式等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劳动力、资金、时间的剩余改变了农民传统的需求结构,文化建设取得了相当成就。我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的战略目标,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培养高素质的农民,必须大力加强农村先进文化建设,让先进文化占领农村这一广阔阵地。发展以豫剧为主的河南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和谐、健康的农村文化,保护和建设具有独特文化传统和人文景观的和谐乡村意境,是推动新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工程。
一、简要分析当前农村文化发展中的问题
目前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还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不少乡村文化建设停滞不前,文化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缺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完善,乡村文化市场中产品不够丰富,符合乡村居民文化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相对匮乏;部分乡村居民等级观念重,民主法制观念淡薄;尤为突出的是,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农村文化市场发育滞后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目前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关注其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现念转变缓慢,传统意识影响严重。史学家把我国的小农意识当作我国产业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之一,小农意识也是发展经济的绊脚石。自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家庭成了基本的生产单位,由于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健全、传统的基层组织功能弱化,因此,家族、宗族势力又突显。甚至个别地方宗族势力已渗透到村民委员会的选举中,能够影响选举结果。个别地方封建迷信有所抬头,看风水、选坟台、做道场等一些旧的迷信活动又死灰复燃。这些都影响到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
二是基层重视不够,发展支撑力弱。一些县、乡镇、村领导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总认为经济建设是实的,短期就可以取得效益,能够体现出政绩,而文化建设是虚的,一时不能见效,政绩一时半会难以体现出来。所以,有的口头上强调要重视文化建设,而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村级干部甚至认为文化建设是上面的事,是“城里人”的事,农民本身文化不高,只要吃饱喝足、干好自己的事就行了,缺乏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
三是农村文化经费投入不足。当前主要表现为:经济基础薄弱,财力捉襟见肘,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有限;政府投入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总量偏少,严重制约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导致部分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俱乐部常年没有或只有很少活动经费,文化设施简陋,无法起到宣传教化、休闲娱乐的作用。
二、加强工作力度,搞好农村文化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文化建设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又将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要做到多管齐下,才能推动文化建设,让广大农民共享文化繁荣发展的成果。
一要转变观念,加强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应认真领会和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精神,树立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观念,树立勇于开创新局面的观念。注重文化建设的规划和管理,特别要制定出发展农村基层文化的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和方法,要求站在时代进步的前沿,把握农村发展的大趋势,充分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各级领导必须提高对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文化建设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同时,上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下级党委政府在文化建设方面的领导和考核,每年要进行文化建设实绩考评,对不作为、不兑现、不落实者给予黄牌警告,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量化考核评审机制。
二要切实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积极采取政府拨一点,基层投一点,社会筹一点的办法,逐步改善农村文化设施落后的状况。县乡、部门要统筹规划,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各级财政要保证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镇、村两级的文化建设。镇(街道)每年都应建立基层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用于文化站、文化室、图书室等基层文化活动场所及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政府出资购买文艺演出这个现实效果很好,既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也带动了演出团队发展。
三要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将有志于热爱农村文化事业,懂专业,有点子的青年人充实进我们的文化队伍中来。加强文化队伍的专业业务培训工作,尽快提升他们的业务技能和管理能力。同时组织专家学者和专业文化工作者深入农村基层,不断加强对农村文化队伍的培训和指导,积极培养农民群众文化骨干,培养一批农村文化骨干队伍。
四要开拓创新,带动发展。首先,要大力发展农村社区文化,借助农村社区、企业学校等社会力量,建设一批新颖、健康的文化阵地。其次,积极扶持和繁荣文化市场,鼓励、引导个人及外商投资文化行业通过资本的积累和扩大再生产,带动文化事业的良性发展。第三,各级政府要发动和引导经济界的成功人士回馈家乡文化建设。
12.农村经济管理对农村发展的影响 篇十二
农村经济管理是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为目的, 以当地经济条件与地理条件为基础, 通过对基本情况的宏观与微观的双向管理, 在确定发挥在那目标之后, 采用调节生产活动中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环节让农村经济向着规范化、法制化发展的经济调控手段。农村经济一直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民经济中, 农业经济一直靠前, 在我国经济进入新阶段之后, 农民增收目标基本实现, 农业经济涨幅明显, 农村发展正在平稳快速的发展。
农村发展的基础是经济, 经济需要经济管理来实现既定发展目标。近年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 在新形势下, 农村经济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也在实际应用中凸显出许多问题, 例如:农村经济管理观念陈旧, 专业性不足, 管理秩序混乱等。因此, 如何让经济管理跟随农村发挥在那的脚步, 与时俱进, 在不断完善中发挥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持农村社会稳定的作用, 是关乎农村发展的关键。
二、农村经济管理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经济管理观念陈旧, 专业人才缺乏
在我国绝大多数的农村, 传统的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经济管理理念与方式深入人心。农村管理阶层在旧观念的影响下, 很容易忽视对经济管理方式的创新, 难以考虑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在经济新形式的影响下, 如何在快速的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 为农村谋求一条长久的、能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是管理者的首要任务, 主观上的墨守成规为农村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阻力。现有管理阶层观念陈旧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年龄结构单一, 管理工作多半是借鉴上一辈的观念, 在经济水平发展迅速、形势多变的背景下, 老一辈的经验难以适用。年轻劳动力不足造成了知识储备与新观念引进艰难, 许多需要专业人才运用专业知识解决的问题难以得到科学合理的处理, 专业人才的缺乏让经济管理观念的更新缓慢, 难以满足农村发展的需求。
(二) 农村经济管理制度不完善, 组织机构够不合理
从现阶段农村情况来看, 我国农村经济管理并没有一套完善的适应市场经济管理理念的管理制度。大多数农村在农业资源、财务、内部管理上的规章制度十分欠缺, 例如: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快于管理制度的发展速度, 管理与发展不对称造成农村经济利润下降和农业资源的浪费。制度的不完善甚至在约束成员方面都十分困难, 对管理工作的展开与工作进程都形成了很大的阻力。体制不完善导致组织结构涣散, 例如:管理人员与农村集体成员缺乏沟通的基本渠道, 凝聚力不强, 在农村发展的过程中热情不足, 发展进度缓慢。在形式创新上, 农村经济管理总是局限于形式, 在行使职能的过程中, 经常出现管理授权不明的情况, 不利于农村的稳步发展。
(三) 农村政策对经济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
近几年, 国家积极推建设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推进实施, 为的是让广大的农民能提高生活水平, 过上更加舒适、满意的生活, 农村基层工作人员也为这一战略目标不断努力着。但从经济管理情况来看, 成效并不显著, 一直存在的问题并没有及时有效地得到解决, 例如:财务管理不规范, 村内事务不够透明化, 账务管理不完善等,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农村基层管理领导管理方法不够合理, 对农村经济管理的关注度不够, 领导层对经济管理的不合理造成了政府工作难以得到支持, 引起群众与政府之间的矛盾。
三、对解决经济管理在农村发展中问题的探讨
(一) 创新农村经济管理观念, 提高管理阶层的专业素质
为转变传统的经济效益至上的经济管理观念, 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应积极对现有的传统经济管理观念与模式采取有效地措施进行创新, 例如:改变由管理层全权决定经济管理措施的模式。加大农村经济管理观念的宣传, 引起广大成员的关注, 调动成员积极性, 为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与实际实施效果考察的渠道。对于管理人员专业素质欠缺的问题, 现有的管理阶层应通过相关培训努力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 例如:开展成人夜校, 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专业正规的学习;定期开展“三下乡”活动, 普及农村经济管理相关知识等。同时, 应努力扩大农村经济管理队伍, 引进当地的专业人才, 保证新形势下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创新农村经济管理观念, 提高管理者的专业素质, 为实行农村发展管理进行知识背景和基础人才的储备, 对管理工作的开展起着重要作用。
(二) 完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 推进组织结构的合理化
完善农村经济管理制度可以更好地解决资源配置合理化、经济效益、组织结构等问题, 是推动农村良好长远发展的基础。应建立健全全体人员参与监督农村经济管理创新的决策机制, 调动群众积极性, 增强凝聚力。在完善的经济管理体制下, 合理化机构组织, 全面实施经济管理工作, 完善财务制度, 做好计划、控制、组织特色农产品销售方案, 提高应变能力, 防止造成农业资源的浪费。在群众基础上完善体制能让领导者更好的把握经济管理的方向并及时进行调整, 实现农村的全方面、多方位的发展目标。
(三) 加强对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视程度
为了让农村经济管理在农村发展中发挥其统一调控, 合理发展经济的作用, 基层领导加强对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视程度, 以先进的管理思想指导经济管理工作。一方面, 管理层要通过对中央相关文件的学习, 努力理解、贯彻中央对农村经济管理的指导精神, 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符合当地实情的经济管理方法;另一方面, 要加强各地之间的交流学习, 通过听取其他乡镇的成功经验, 丰富自身经济管理知识储备, 还可以定期举行专家座谈会, 通过专家的意见, 有效提高经济管理的执行力, 让经济管理工作在整体上推动农村发展。
合理开展农村经济管理, 要从丰富专业知识与创新管理观念、完善经济管理体制等方面做起, 让农村在经济形势多变的背景下依然能实现平稳快速的发展, 为我国广大的农民群众谋求更大福祉, 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农村党员发展】推荐阅读:
农村党员党课教案09-23
农村党员冬训方案(石屏)09-06
农村党员带头致富事迹10-05
农村党员教育管理10-26
农村党员如何发挥作用01-08
加强农村党员教育01-16
农村党员承诺书内容08-13
关于开展农村“党员中心户”10-16
县农村党员培训工作汇报12-15
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具体措施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