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老师导师制工作

2024-10-05

学生老师导师制工作(共13篇)

1.学生老师导师制工作 篇一

梁集小学

“学生成长导师制”工作总结

一、制定措施,全面实施

1、我校领导高度重视“双制”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校领导组成员为双制领导小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方案中制定了工作目标、工作制度和方法途径等详细内容,让教师有明确的育人工作思路。同时,经校代会通过了 《梁集小学“双制”实施及考核办法》,全面落实全员育人导师制。

2、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⑴学校向学生提供所在班级的任课教师的联系方式,让学生了解各教师的情况;⑵学生根据自己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需求选择可能对自己帮助最大的教师。学校根据学生的选择情况,初步列出导师名单; ⑶导师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班级情况,选择受导学生;⑷学校根据师生双方的选择,在充分尊重导师和学生的前提下对师生的互选做适当调整,最后确定导师与受导学生,以保证每位导师带徒计划的完成。

3、校长室设计了《学生基本情况登记表》 《学生成长记录》 《周六日家访记录》 《学生谈话记录》等相关工作表格,让教师在具体育导工作中记录建档,使学生的成长进步有案可查。

二、明确职责 全员参与

⑴为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规划人生,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要求导师全面了解所帮学生的情况(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学业成绩、个性特征、生活及学习习惯等),学期初对结对学生当课题去研究,写出学生情况简介。

⑵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制定长期与近期的学习成长目标。对每一个结对的学生建立《xx 学生成长记录》,逐一制定教育计划、措施。

⑶深入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心理状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工作。对承包的学生每月至少谈话一次,每学期不少于三次;谈话后学生写出感想。便于老师及时掌握受导学生情况。

⑷做好学生周六日节假日自主学习指导工作。教师对指导学生活动有记录,记录附在《xx 学生成长记录》后面。

⑸采用家访、家长来访、电话互访、函件交流等形式,跟家长有效协调与沟通,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导师对所做的富有成效的工作,并有有文字记录,记录附在《xx 学生成长记录》后面。

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真正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三、健全制度 全心落实

1、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制度。导师对每位被导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追踪学生成长轨迹。导师根据被导对象的不同分别从学业成绩及原因、品德行为缺陷及原因、兴趣爱好及发展潜力等方面进行分析、制订发展措施。对每月的表现和每次调研进行逐一登记并分析对照。

2、谈心辅导与汇报制度。导师坚持每周至少一次与学生进行个别谈心,及时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在学习时间、方法等方面帮助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并要求受导学生每周一次以反思收获的形式向 导师汇报生活学习情况。

3、建立健全学情会商机制。班主任每周组织召开一次班教导会,与班内所有学生的成长导师一起分析本班学生在品德、心理、学习、纪律、活动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对本班需特别关注的学生逐一进行分析研究,制定详细的转化对策并积极落实。每三周组织班主任、导师对需特别关注的学生逐班进行集体“会诊”,提出解决办法 并抓好落实,切实做好转化教育工作。

4、建立学生积极参与制度。学校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学生人人参与。学生尊敬成长导师,与成长导师坦诚交往、互相信任;经常主动要求成长导师帮助分析自身状况,指导制定个人成长规划; 认真听取并虚心接受成长导师的合理化建议。2012.6

2.学生老师导师制工作 篇二

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长期发展的关键,如何才能够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质量,充分发挥学生的三自能力,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长期以来,很多教育理论都针对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提出了一些观点,本文就结合导师制的相关内容来简单分析其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1 导师的定义

所谓导师是指高校为某一个或者某一部分学生额外配备的学科生活辅导老师,也泛指与一些学生共同学习、生活的老师。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和高校教育教学内容的不断丰富,导师已经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容。

导师在学生管理中的角色定位应该是亦师亦友。导师是学生成长过程的指路人,对于学生的素质提升和思想道德的培养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导师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好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多重职能,关心、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对学生学习或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或困难给予最及时、有效的帮助和辅导,从而实现高校学生培养的终极目标。

2 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对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工作中面临的新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招生规模的扩大化导致很多高校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自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后,高校每年招生人数都在增加。然而高等教育资源的增长并未适应招生规模的扩大,很多学校不论是在办学条件上还是在师资力量上,均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负担,这对于学生在校的管理工作非常不利。

第二,生源结构日趋多元化。高校绿色通道的开通,使许多家境贫寒的学生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而使这些学生相较于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更容易产生自卑感。由于大学生群体中经常存在相互攀比的情况,这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

第三,学生问题处理简单化。高校的扩招规模越来越大,但是有限的教育管理资源却使当前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捉襟见肘。加之,愿意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越来越少,或者不能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学生管理工作中,导致各种问题和矛盾迭出。学生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或者处理简单粗暴,加剧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淡漠甚至恶化。

3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实行导师制的可行性分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考验。高校在应对新时期学生教育管理难题时,实行导师制将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特别是一些高校有着非常丰富的“导师”资源,这对完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非常有利。

3.1 当代大学生性格特点需要实行导师制

高等教育制度改革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到高等教育,这一点也使得当前高校学生群体类型越来越复杂,少数民族、贫困生、特长生、独生子女等,这些群体在性格特点上均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譬如,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很多学生因为家里条件不错,会缺乏学习动机和危机感。这在当前多元化的社会里,非常容易受到各种思想潮流的影响,攀比心理、物质、虚荣等都在不断侵蚀着他们脆弱的心灵。尤其是大一新生,刚刚走进象牙塔,面对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方式,他们不可避免地会困惑和茫然,导师制的实行能够帮助他们更好更快的适应大学校园,帮助他们走出困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因此,当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需要高校实行导师制。

3.2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需要实行导师制

当前,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主要是由各级学院学生工作负责人、辅导员和班主任来承担的。一方面,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每年学校的招生规模均在扩大,学生人数多,辅导员工作量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虽然很多学校对于辅导员住校时间有要求,但是学生人数众多,辅导员想要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肯定会力不从心。另一方面,辅导员作为一个学校最基层的工作岗位,直接面向学生,工作烦琐且辛苦,因此很多辅导员在工作一两年之后都会选择转岗,导致辅导员队伍年轻化、缺少经验化。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需要实行导师制。

3.3 学分制管理趋势需要实行导师制

现阶段高等教育正在逐步实行以学分制为主体的教育模式,而选课制是学分制有效实行的前提。学分制的实行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明确自己需要在大学几年的时光中掌握哪些知识,学到哪些内容,完成哪些任务,达到什么水平,这对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非常有利。高校实行学分制能够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班级体制的教育模式,能够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课程,不断提高自身学习效率,让他们的学习更有目的性。因此,学分制管理趋势需要实行导师制。

4 导师制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对策

4.1 为导师制学生管理模式创造良好氛围

针对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实施导师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现在的大学生主体意识强,而且价值观念也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传统辅导员制等管理制度显然存在着较大的漏洞,相比较而言,学生更乐于接受导师制这种朋友引导交流式的管理。但导师制的高效开展需要学校、社会、家长共同努力,加强宣传与投入,为导师制学生管理模式营造良好氛围。

4.2 导师制要注重引导作用

导师制的关键在于引导,切不可将引导简单看作管理。目前我国很多高校所实行的学生管理模式更加注重的是对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并没有体现出引导的作用。简单化的学生管理会使得导师制过于机械化,进而使学生丧失了自我学习发展的机会,非常不利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此外,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下,简单化的导师制实施起来不实际也无意义。

4.3 导师制学生管理模式要注重全面引导

导师制相较于传统高校学生管理模式而言,更加直接深入的面对一线辅导员和学生,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笔者提出的导师制不仅仅从学生的角度来开展,注重对学生思想的引导。还要从辅导员老师的角度出发,让更多有经验的老师,例如学校的领导层、骨干教师等对于年轻的辅导员老师给予指导。

4.4 导师应树立育人为本的工作理念

导师要正确指导学生高效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发展方向。同时导师还要熟悉学校的各类教育教学设施,了解学校各种规章制度,特别是学校有关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制度,根据制度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学习和各种活动加以指导。“为人之师似为人之父母”,导师对待学生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全面去了解他们的想法,更好地去处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去和学生交流,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倾听他们的内心独白,做学生的生活顾问。只有这样,才能够去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学生才能够把老师当作自己的朋友,才能够对老师敞开心扉。

5 结语

导师制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对于当前形势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自高校开始实行导师制以来,可以看到效果确实是明显的。但是经过这些年导师制的实施,我们有了新的想法和做法,例如,可以让更多的综合素质好的中层领导干部和骨干教师、有经验的老辅导员或者高年级学生来帮助现任辅导员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制定更为行之有效的个性化指导方案,以尽可能的缓解学生管理工作压力大的难题。

笔者建议推行的导师制包括:导辅导员成长、导学术思想转化、导学风建设。因此,高校应该着重提高导师制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地位,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努力在导师与学生管理工作之间营造一种引导和督促的关系,这样才能够保证导师制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高效开展。

参考文献

[1]高春华.论本科生导师制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2(Z1):133-134.

[2]陈强,王圣贵,牛会茹.服务育人引导成长——北京演艺专修学院人生导师制工作实施思考[J].世界教育信息,2012(Z2):54-57.

3.学生老师导师制工作 篇三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公寓 党建 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C-0021-03

学生公寓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近年来,高校结合实际情况,将党建工作推进到学生公寓,不断丰富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手段,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对高职院校而言,由于其人才培养和发展模式的独特性,大学生党建特别是学生公寓党建工作的效果还不尽如人意。

一、高职院校学生公寓党建工作的现状

(一)思想观念落后导致学生公寓党建工作浮于表面。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是国家赋予现代职业教育的重大使命。对高职院校而言,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其办学主旋律。近年来,由于高职院校办学规模急剧扩张,在向内涵式发展转型的过程中,面临着基础设施建设、办学体制改革、专业课程优化、师资队伍建设、信息化水平提升等多重任务,加上高职院校间存在比较激烈的做大、做强、做优、做特的竞争问题,加剧了校内“重行政、轻党务,重实用、轻思想”的现象,使大学生党建工作受到影响。学生公寓党建作为大学生党建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才在高职院校慢慢开展,学校层面往往缺乏统筹安排,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尚未有比较严格的组织架构和工作模式,在党建工作重视不够、动力不足的背景下,更是比较滞后。

(二)工作力量薄弱导致学生公寓党建工作发展缓慢。当前高校主要以专业、年级、班级为单位建立学生党支部,尚未有计划、系统性地将党的基层组织延伸到学生比较集中、比较活跃的学生公寓中来。然而,我国高职现行学制一般为三年,一般情况下学生在校学习两年或两年半后,需顶岗实习一年或半年。在这样的教学安排及学分制背景下,学生公寓更加成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目前,部分高职院校主要通过建立“公寓党员之家”这样的临时组织开展党员教育活动。一方面,由于学生党员的组织关系多隶属于院系内基层组织,对参与学生公寓党建活动有较大灵活性;另一方面,作为学生党建主力军的辅导员和支部书记,其日常事务太多,党务上主要忙于发展党员,较少将工作精力投入到学生公寓管理,使得学生公寓党建工作力量比较薄弱,难以实现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延伸和突破。

(三)党建阵地缺失导致学生公寓党建工作效果欠佳。高职院校从规模扩张阶段向内涵式发展逐步转型的过程中,对硬实力提升的重视依然多过软实力,加上生源跨地区流动的进一步放开,区域间、区域内院校竞争加剧,一些高职院校更多把有限办学经费安排在短期内看得见的建设方向上,对学生党建特别是公寓党建的投入不多。这也使得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公寓党建工作往往浮于表面,党建活动多停留在党员挂牌、上墙等表面工作,公寓内少见固定的党员活动场所,就连宣传栏都比较少。据笔者参与的针对广西高校基层党建的专题调研,在数千名被调查的高校师生中,34.6%认为当前党建工作活动场地及设备不足;48.1%认为当前党建工作内容比较枯燥,形式比较呆板,吸引力不够;84.0%认为可以通过丰富组织生活的内容及形式改进党建工作。对大学生涯内过半时间都在公寓内度过的高职学生而言,党建阵地的缺失对公寓党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党建阵地的加强也将对公寓党建活动的丰富度、参与的积极度、效果的深入度有促进作用。

二、高职院校学生公寓党建工作中引入导师制的必要性

(一)引入导师制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但是,高校作为高知识分子的密集区和集聚地,各种思想在这里交锋,各种文化在这里融合,各种信息在这里扩散,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惘、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淡化、诚信意识缺乏等问题,甚至一些大学生党员都存在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党员意识不强、宗旨意识不强、不崇学不善学等问题,这反映出高校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客观需要的现实差距,说明这项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而学生公寓党建可谓是薄弱环节中容易忽视的一环。高校是青年成长成才的主要阵地,青年价值观这“第一颗扣子”扣什么和怎么扣直接决定着中国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这就对学生党建以及学生公寓党建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学生公寓党建工作中引入导师制,相当于在学生和教师间搭建起经常交流的桥梁,使教师能够打破专业、年级、班级的限制,对所指导的学生进行长期的关注和培养,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从而对其进行有的放矢的引导,使学生党建能够更加深入学生内心,富有情感。

(二)引入导师制是理顺学生公寓党建工作机制的重要推手。在愈发紧张的就业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投入技能训练的时间和精力较多。如果学生公寓党建缺乏活力,无法调动起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不能把学生凝聚起来,那学生公寓仅能成为学生的休息场所,无法转化为党建和思政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据笔者参与的针对广西高校基层党建的专题调研,58.8%的学生党支部书记由辅导员或学生党员担任。辅导员因联系班级较多、自身业务繁重,学生党员平时也忙于学习实践,他们都很少能将工作延伸到学生公寓中。通过引入导师制,选择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党员担任高职院校学生公寓党建导师,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优势,在思想政治教育及教学科研、创新实践等各个环节给学生提供更多规划、帮助和指导,可以成为学生公寓党建顶层设计、整体规划、有效执行的有力保证,能够较好地改善过去学生公寓党建活动因缺乏引导而流于形式、简单枯燥、空洞乏味的不良现象,使之更具针对性、时代性和科学性,更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三)引入导师制是提升青年教师综合能力的有益实践。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高校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守住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真正让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入耳入脑入心”,关键在教师。在高职院校学生公寓党建工作中引入导师制,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党员的党性意识,在导师与学生交互的过程中,在学生激情活力的感染下,还能不断激励导师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方式,促使导师增强政治意识、本领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优势和个人魅力,走到学生身边开展深入持久、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党员在导师的循循善诱中受教育、长才干,让导师在学生的困惑与释然的过程中提高综合能力和素质。

三、高职院校学生公寓党建工作引入导师制的路径探索

在高职院校学生公寓党建工作中引入导师制,遴选导师是基础,工作模式是关键,制度建设、教育培训和考核评估是保障。只有把想干懂干真心干的导师遴选出来,以适应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方式开展党建工作,用制度保障导师制正常稳定持续开展,才能取得好的成效。

(一)导师遴选。导师必须忠诚和热爱党的教育事业,自觉爱党护党为党,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四有”好老师标准,敬业修德,奉献社会,有良好的师德师风,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管理服务能力较强,能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高职院校遴选学生公寓党建工作导师,可以重点选拔一批政治素质好、党性观念强、业务水平高,在教学、科研、管理等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教师党员,他们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特长和广博学识,把学生党建工作和综合素质培养较好地结合起来。对以实践教学为主的高职院校学生而言,这样的导师具有较强的个人魅力,也容易产生感召力和影响力,能够更好地教育引导高职院校学生崇学善学,主动走进专业课堂、参加实习实训,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参与科研项目,在坚定理想信念,锤炼高尚品格的同时,勇于创新创造,练就过硬本领,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做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表率,如此更加有利于大学生党的建设和教书育人的有机统一。在遴选导师时,除在职教师党员(含辅导员教师党员),还要注重发挥服务意识好、有奉献精神的离退休教师党员作用,管理服务部门的党员干部也是有益补充。

(二)导师确定。不同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一名导师联系一名学生党员(1对1),一名导师联系多名学生党员(1对N),或者多名导师联系多名学生党员(N对N)的模式,开展高校学生公寓党建工作。在导师的确定上,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原则,以双向选择为主、组织调整为辅。通过组织推荐、个人自荐、群众举荐等多种方式,在本人同意的前提下,经过遴选形成学生公寓党建导师库,对导师的情况予以介绍及公布。学生党员可以结合日常学习实践及公寓居住等情况,单独或组团提出配备导师的申请,申请时应附上学生党员的专业、兴趣、性格、需求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以学生申请为基础,导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初步对接,学校组织部门在综合考虑师生实际及人数等客观因素情况下,对导师配备情况予以适当调整和引导,最终确定形成1对1、1对N、N对N的“对子”。

(三)导师职责。配备导师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党建工作。可以参照《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对大学生党支部职责要求,明确导师的几项重点职责:一是以学生公寓为阵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上级党组织的决议在大学生党员中的贯彻落实,对学生公寓里产生的错误思想和传播的错误言论进行抵制,不断增强学生党员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二是协助做好学生公寓里党的建设、学风建设、文明建设等各项工作,配合院系级党组织及学生党支部做好公寓内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加强在公寓内党的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及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协助做好公寓内学生突发事件处置工作。三是定期深入学生公寓关心服务学生,积极了解学生党员的思想状况及学习生活情况,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特点,主动帮助学生做好思想疏导、化解冲突矛盾、解决实际困难、提供学习帮助,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四)工作模式。在1对1、1对N、N对N模式下导师制的开展,主要以结对子的形式进行,要把握好工作节奏,才能适应高职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取得实效。笔者认为,应建立定期与不定期工作机制。导师在与所联系学生党员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建立起定期联系机制,定时间定专题定目的深入学生公寓调研和工作。此外,要把握好重点时期、重点活动等特殊情况下对学生党建工作的要求,不定期到学生公寓开展工作。无论是定期还是不定期的工作机制,(下转第55页)(上接第22页)都要建立在有良好的工作计划的基础上,这样才能保证顺利执行,否则导师制会变得有名无实。导师通过对学生党员的指导,能把自身的优秀品质和工作学习作风进行传授,使学生党员受到感染、得到快速成长;而学生党员进一步将所学所思传递给公寓内日常相处的更多同学,如此层层传递,可以使学生党建工作更加深入、全面,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工作保障。要以制度建设作为保障,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学生公寓党建导师制,做好学生党员状况的动态收集、反映及响应制度,将导师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位,用制度规范导师在学生公寓的党建工作,形成制度健全、操作规范、响应及时的运行机制。要加强对导师的教育培训,帮助导师“上岗前”明确工作职责,熟悉工作模式,对高职院校学生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案有所掌握,以便更好地开展学生公寓党建工作。要注意对导师的考核评估,适当量化导师制活动指标,重点考察导师的指导方法、指导成效、学生评价等,在探索中逐步建立符合实际的导师评价机制,对优秀的导师加大宣传,予以奖励,以进一步激发导师的积极性;对工作不力的,予以相应处理。

【参考文献】

[1]中央、国务院发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2004-10-14)[2016-04-20].http://www.people.com.cn/GB/jiaoyu/1055/2920198.html

[2]李雄德,金小军,程志山. 高职院校学生公寓党建工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3(1)

[3]张宇.高校“公寓党员之家”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EB/OL].(2015-01-19)[2016-04-20]. http://education.news.cn/2015-01/19/c_1114051345.htm.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广西高校党建工作研究专项课题“创新高职院校学生党建模式研究——基于导师制‘党员之家进公寓的实践与思考”(2013ZZZ047)

4.学生老师导师制工作 篇四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工作、高校育人工作正处于由管理型向服务型模式转型的重要时期,作为育人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如何实现“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如何实现人性化的育人模式,如何在坚持“从严治党、注重实效、制度规范”的党员管理基本原则的同时,更好地落实“组织管理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以全面提高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是一个值得研究,也应备受关注的课题。

一、高校学生党建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意识形态观念淡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贫乏。在积极要求入党的同学中,不乏动机不纯者,一些学生受到西方思潮和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其理想信念上奉行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把入党当作一种荣誉或者作为达到个人目的的跳板,因此,导致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与产生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历程等问题一知半解,对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理解不深,政治信念容易产生动摇。

2、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足。部分学生在入党之前表现的非常积极,敢做敢言,在同学中间享有较高的威信。一旦被吸纳为预备党员,就对自己放松了要求,甚至因为某些不当言行在同学中造成不良的影响,破坏党的形象。也有一些学生党员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人云亦云,或者在工作和学习中采取消极的做法。这些现象都会对党组织自身的健康发展以及对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影响产生负面效应。

3、基层党组织的威信和作用有所降低。首先,社会多元化发展以及在发展学生党员过程中重培养轻再教育的倾向,使得学生党员在思想上对党组织观念淡化、角色意识淡化、自律性不强;其次,学生党支部发展理念和目标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又缺乏有效的激励和惩罚机制,致使一部分党员入党后党性修养退步;再次,有些基层党组织在工作方式上还停留于传统模式,组织生活形式单一,内容陈旧,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性与学习热情。

4、低年级大学生的党建工作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由于种种原因,在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中,“早发现、早培养、早发展”的工作思路往往只停留在口头,无法通过有效措施激发低年级学生向党组织靠拢的政治热情,加快积极分子培养进程。因此,出现一年级几乎不发展,二年级个别发展,三、四年级成批发展,尤其是毕业前夕突击发展的现象,致使高低年级大学生党员比例严重失调,在校本科生党员比例长期低水平徘徊。

二、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引进本科生党员导师制的意义 导师制(tutorial system)是一种人才培养和教育的模式,它起源于英国,是14世纪创办牛津大学新学院的温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所首创,在世界各地高校的教学领域已经被成功实践,成效非常明显。在一定条件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也可以引入导师制,发挥其积极作用。“本科生党员导师制”是指经过遴选的优秀教师党员在基层党组织的统一安排下,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党员的不同层次、不同需求,在思想政治、人格塑造、专业学习、生活方式、心理健康、道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方面实施教育、管理与引导,从而形成一种新型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和党建工作载体,把党员教师的先进性与学生党员的培养提高有机结合起来。

1、引进本科生党员导师制有助于引导学生党员坚定信念

教师党员普遍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对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价值体系都具有较深刻的认识,将教师党员纳入学生党员的教育队伍中,不仅能增强学生入党的神圣感和自豪感,同时也能够使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对党的认识、入党动机、熟悉党员义务和权利的情况及觉悟程度,及时结合专业特点为学生的个人发展解疑释惑、为学生党员在思想上指明方向,提供引导和帮助,使得学生党员能够迅速有效地加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强化党员身份意识和组织观念。

2、引进本科生党员导师制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党员素质,树立学生党员楷模。

在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中,培养、发展是两个重要环节。培养主要是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道德法制、党的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引导他们为达到党章要求、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而努力的过程;而发展主要是指通过考察,确认重点培养对象,并将重点培养对象发展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所进行的程序。目前,由于党建工作队伍力量薄弱,学生党建中存在“重培养、轻发展”的倾向,导致部分学生入党后出现放松对自己的要求,造成不良影响。本科生党员导师的参与可以成为学生党建队伍的有力补充,解决上述问题,进一步强化学生党建工作的实际效果。

3、引进本科生党员导师制有助于提高学生党员对组织的认同感及归属感。本科生党员导师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广博学识,引导学生党员树立求知求善的信心和兴趣,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引导学生走进更深层次的专业领域、社会领域和思想领域,在日常交流和实践中促进学生党员素质的全面提高。同时,通过自身较高的威信和较大的个人魅力,本科生党员导师帮助学生党员加强自身的身份意识,增强他们光荣感、责任感、组织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觉锻炼党性,主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4、引进本科生党员导师制有助于加强低年级大学生的党建工作。首先,本科生党员导师可以参与到新生入学教育课程中,集中为新生讲党课,介绍本专业发展党员的基本情况,结合自己的成长过程启发新生。通过一系列思想启蒙教育,激发广大新生要求进步的政治热情。其次,针对在高中表现突出,已经被列为发展对象的新生,本科生党员导师及时对这部分学生进行跟踪考察,重点培养,有意识地给他们安排一些社会工作,从工作中锻炼和发现好的苗子,使他们尽快脱颖而出,为今后的学生党建工作打好基础。

三、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应用本科生党员导师制的方法

1、遴选导师

本科生党员导师是学生党建的政治导师、思想导师、学业导师、人格导师,因此,选聘优秀的党员教师科生党员导师十分重要。本科生党员导师要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精神,有较高的党建理论基础;要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为人师表,师德高尚;要具有一定教学经验,懂得教育规律,熟悉本专业的教学计划,了解学校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有关规定,具有一定的专业指导能力。本科生党员导师可采取他荐或自荐的方式进行,可由基层党支部根据本科生党员导师条件进行初步筛选提名和推荐,党总支进行审核,最后报学校党委批准确定并公布。

2、师生结对

本科生党员导师确定后,可以根据学生党支部的实际情况(学生党员的数量、兴趣爱好、综合素质等),施行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最终以师生结对的形式实施导师制。一般情况下,一个本科生党员导师可带三至五名学生。在结对期间,导师要经常关心学生的思想情况,学生要经常向导师汇报思想,交流近期政治学习的收获等;导师要针对学生的个体特点,帮助其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和今后努力方向,学生应该努力朝着目标前进,在专业学习上要经常和导师交流,向导师请教;导师应当为学生设计参与科研的一些方案或者指导其参与到自己的科研项目中来,学生也应该牢牢把握这个机会,努力使自己在这些科研实践中锻炼和提升自己。

3、管理考核

本科生党员导师制度制定并实施后,各级党组织应该根据实行情况及时总结,建立和健全本科生党员导师制的管理考核办法,对本科生党员导师和学生都进行相应的管理和考核。应该以学院党组织为单位,建立健全本科生党员导师档案,形成本科生党员导师例会制度,从自我评估、基层党组织评估、结对学生党员评估等几个方面开展本科生党员导师的考评工作,总之,通过工作总结,经验交流等方式,不断推进和完善本科生党员导师制,为高校学生党建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5.学生老师导师制工作 篇五

平常心。大家都感受到现代社会的物欲横流,校园也是小社会,同样会弥漫着这样的气息。就教育而言也是不平衡的,学科教师间的不对称、班级与班级之间的不平衡、班主任工作的付出与其他教师付出的不平衡,都会导致我们心理的失衡。我们应该怀有一颗平常心,一颗淡泊名利的心,毕竟这是我们要干一辈子的事业,而不是只干一阵子的过客。想想班主任在班级建设中的位置,想想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只有有责任心的班主任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陶行知一句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走。”今天,我挖出六颗心来诚心诚意和大家交流,不是经验,只是内心的想法,欢迎指正。

6.学生老师导师制工作 篇六

1、**同学自入学以来,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主动学习党中央的政策路线。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有针对性的认真研读了课内外有关书籍,掌握了本门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顺利完成了硕士毕业论文。在平时生活中,为人处世和善热情,和同学关系融洽,并积极参与各项集体活动。希望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继续保持并发扬优良作风,兢兢业业,争取取得更大的成绩。

2、**同学自入学以来,思想上进,党性觉悟高,团结同学,学习认真,成绩优异,积极参加院系活动。专业知识水平高,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在课程实践中表现出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科研方面,该同学曾参与多个课题研究工作,研究生期间撰写论文1篇,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导师意见:

1、该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动手实践能力,,做事认真踏实,为人诚恳守信,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刻苦钻研精神。外语水平优,具有扎实的行业英语读写能力。适合从事科研工作,对其科研能力寄予更大的希望。

2、该生在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学习勤奋刻苦,做事认真踏实,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并深入研究以寻求新的解决方法,具备从事科研的能力,业务能力较强。英语水平良好,具备到政府、事业以及企业单位工作的要求。

审批书现场指导老师意见:

该同学根据自身研究方向培养要求,系统学习了相关理论课程,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和调查研究能力,外语水平良好。论文以基于过滤驱动的SAP系统文件输出安全策略研究研究为题,选题较新,思路清晰,基本内容翔实,能够依据调查实际提出问题,对问题的分析比较深入,解决措施符合实际,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参考价值,基本反映了该学生在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方面运用熟练。综上,该生已达到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水平的要求。学校指导老师意见:

该同学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视野开阔,具有一定的调查研究能力。参与多个科研项目的开发,业务能力强,外语水平良好。论文以SAP系统文件输出安全策略选题,采用过滤驱动的方式对SAP系统的文件输出安全策略展开研究,问题分析比较深入,解决措施符合实际。综上,该生已达到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水平的要求。

中期考核:

7.学生老师导师制工作 篇七

一、当前初中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初中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虽然很多学校都认同德育工作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并且也给予了一定支持,但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很难取得实效。传统教育更重视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很多学校会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课程教学中。而且学校德育在很多情况下是为了德育而德育,仅仅把它当做一个教学任务,这样往往会使其流于形式[1]。如学校有时会安排德育实践活动课,但并没有为其配备具体安排和内容, 很多学生只是把这类课程当做休息放松的课程,老师没能给予绝对重视,提出教学要求,最后直接影响德育成效。

(二)缺乏初中德育工作的技巧

德育是一门艺术, 必须首先打开学生的心扉才能有效开展德育工作。很多老师的德育都仅停留在口头单方面的说教上,这种方式百害而无一利。首先仅仅通过说教这种单调的手段是无法让学生欣然接受的, 并且长期说教也会触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其次单方面的方式更是无法和学生形成互动,走进学生心扉。作为恶性循环的后果,德育会越来越僵硬和封闭,难以顺利进行。因此如何提高德育工作的技巧,构筑与学生的心灵之桥格外重要,也是德育工作的成功之匙。

二、当前初中德育工作艺术的探讨

(一)付出关怀———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初中生的心智是不够成熟的,老师面对的是一群懵懂的孩子,并且正处于青春叛逆期[3],因此强硬的说教方式显然是行不通的,只有通过关怀才能越过那堵心墙。当然这里的关怀并不是刻意显露的,而是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远比说教能感化学生。相关实践证明,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就必须重视关心和关爱学生,将学生看成自己家人,主动走进学生的家庭生活,将学校、家庭结合起来,将德育与生活直接结合,真正掌握学生的家庭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给予及时关心和帮助,让学生得到精神上的支撑,获得应有的温暖和关怀。教师在开展德育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精神,平等对待学生,用真心关爱学生。只有在关怀学生的基础上,德育之光才能照亮学生心扉。简言之,德育工作的艺术就是关怀。

案例1:某班有一 位男生 ,长期迟交 或不交作 业 ,而且每天都 看起来很 疲惫。老 师调查以 后才发现 ,原来他每 天放学后都 去学校附 近的网吧 上网 ,一直到很 晚才回家 。于是老师 决定家访 ,了解情况 。刚开始 ,他很抵触 ,在老师的坚 持下 ,还是妥协 了。当老 师来到他 家之后才 发现 ,其父母离婚 了 ,现在他和 父亲一起 住 ,但是父亲 每天工作 很晚才回家 。他每天 去上网的 原因其实 就是寻找 精神上的 依托 ,很明显他 缺乏关怀 。于是 ,老师暗下 决心帮助 其走回正轨 ,首先老师 建议他父 亲以后多 抽点时间 陪孩子 ,不要一心只 在工作上 。其次老 师可在平 时经常鼓 励该生。 慢慢地 , 效果越来 越明显 , 他开始认 真学习了 , 成绩相比 以前有了飞 跃。

(二)以身作则———树立学生的德行榜样

德育工作中的德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 还是对老师的要求。老师的良好品行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4],最好的榜样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老师的言行举止都会被学生在潜意识里效仿,因此躬行实践远比生硬说教有意义。很简单的事例,老师几乎天天和学生说要注意安全,过马路时一定要看红绿灯,一定要走斑马线。可是很多情况下,学生不一定会按要求来,而且有时甚至老师自己也不会这样做。万一有学生看到老师过马路不走斑马线,或不等绿灯,那么学生自然会认为那些要求只是口头上的,并不需要实行。相反,如果老师真的等绿灯再过马路,学生看到就会认为自己也得这样,那么无形中,德育工作就成功了。

案例2:某班刚开始实行迟到记名管理的时候,很多同学都不太配合,迟到现象时有发生。有一天由于交通原因,班主任在路上堵了很久,最后迟到了,赶到班上后,立马向同学们道歉,并且要求考勤员在记录本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然后保证说以后尽量不再迟到。之后一段时间里,班上迟到现象明显好转了很多。老师这次迟到后的以身作则,让学生明白准时上学的重要性和严肃性。

(三)公平公正———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

从传统教学模式看,或在老师传统思维的统领下,以学习成绩为标准,学生经常被分为好学生和坏学生两类。而学校经久不衰的奖项———“三好学生”往往授予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其实这是非常不公平的。正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不同的学生就是不同的类型,以成绩为标准是不合理的。德育更是如此,实行德育必须做到公平公正,尊重个性。《论语》中已经提出因材施教的观点,古人尚能若此,更何况新时代的人们。每个班几乎都有很多学习成绩并不优秀的学生,但这并不代表这些学生所有方面都不行。如有一位女孩在学习上很努力,成绩却无法提高,可是谁也不曾想到她会是市区艺术小人才绘画比赛一等奖得主。相似例子不胜枚举,有的同学在运动上有天赋;有的同学在书法上有天赋;有的同学在陶艺上有天赋,等等。所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而老师需要发现这些闪光点[5]。

案例3:在某班,班级管理一直存在问题,班干部无法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于是老师决定改变班干部选举方式, 采取“应聘上岗”的自由参选模式 ,并且由同学们投票选举。同学们的积极性一下子提高了很多, 平时一些不怎么表现自己的同学都踊跃参与竞选。最后,新当选的班干部几乎每个人都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并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班级管理明显变得高效。

(四)畅游文海———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光靠目前思想品德教材上几篇浅薄的文章, 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那些文章多数没有太大深度,只是停留在浅显的说教上。只有真正的文学作品才有感化人心的力量。如都德《最后一课》传递的感人肺腑的爱国主义精神;海明威《老人与海》宣扬的永不言败的战斗精神;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歌颂的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等。老师可以“多读书、读好书”为核心,多开展一些类似读书交流会、读书月等活动。某班学生课外阅读书目分布情况,见图1。

由上图可知,积极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借助课外书籍陶冶学生情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具有重要意义。上图中,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学生最多,调查发现,学生觉得这篇文章很有感染力,告诉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从而更珍惜和热爱生活。

(五)集体活动———激发学生的团队意识

初中生正值青春期,有无限活力和激情,有极强的表现欲望[6]。因此应该给予他们足够机会展示自己。这样不仅有利于他们个性特点发挥,而且能激发他们的团队意识,更为关键的是可以加强班级凝聚力,推动德育工作进行。初中各个班的班主任可以互相联系,举办一些团队性质比赛,如篮球赛、手工比赛、绘画比赛。在游戏中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协作性,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几乎所有年级团体篮球赛都会出现这样一幅场景:场上的球员奋力拼搏,尽情挥洒汗水,场下的同学全力为他们呐喊助威。就这样在小小的篮球比赛中,整个班集体团结一心。由此可见集体比赛的魅力所在。当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以组织一些户外活动,让学生适当放松心情。

案例5:某班学生 长期看起 来没有生 机 ,原来学习 压力过大,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上,并且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学生之间的交流很少,整个班级缺乏凝聚力。于是,班主任决定做出改变。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他要体育委员到器材室借来羽毛球拍等用具,带着同学们到附近公园游玩。同学们刚 开始不适 应 ,可慢慢地 ,开始放松 心情 ,大家在玩 耍间有了交流和互动,同学们脸上都浮现了久违的笑容。之后该班变得生机勃勃,老师决定每学期尽量组织活动,带大家去放松。

三、实践结果及思考

通过实施上述教学策略和方法,教师开展单元训练,其考试结果为:该班级40人,得分>80(含80)者30人,80-100分8人,70-80分有2人。本次考试中优秀率为95.0%。较上次考试优秀率明显提升9.6%,实践效果明显。整个班级得到了学校师生的一致好评,班主任被评为“区优秀辅导员”,班级被评为“区先进班集体”,还有一人被评为“区孝敬标兵”,一人被评为“市金奖少年”,等等。由此可见,多样化的教学实践活动更能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并且指导学生实践,完美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8.本科学生导师制的改革研究 篇八

一、导师制的发展过程

导师制最早源于14世纪英国,是牛津、剑桥大学的主要教育形式之一。随后世界各著名大学纷纷效仿,根据各学校特色加以改进。主创者提出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由专业水平高、品德兼优的教师担任本科生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生活以及心理进行个别指导的一种教学制度。我国是在1982年引入本科生导师制的,分别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相继开始推行。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的转变。

本科生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兴趣。学生对如何“学会学习”缺乏正确认识,有的仅是停留在某门课程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也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这种情况与本科生导师制的宗旨相背离。但是由于传统的教学理念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一时难以转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本科生导师制的顺利实施。

2.导师资源的相对匮乏。

根据国外本科生导师制的经验,每名导师指导的学生一般不超过4人,以保证导学工作的针对性和高效性。然而从1999年扩招以来,各高校本科生人数迅速增加,使得高校师生比严重失衡。学生数量增长远远大于在校专任教师人数增长,师生比达不到1: 4的要求。而且教师不仅要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从事科研和研究生的培养等工作,这使得本来就因为师生比例失衡造成的困境更加窘迫。导师资源的匮乏已严重阻碍了本科生导师制的有效实施。

3.教师考核指标矛盾。

目前,我校对教师工作量的考核指标和倾向,使教师往往无暇顾及与学生的人文教育和交流,而实际上这种状况带来的后果是影响深远的。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很多成功人士在谈及学习过程中,总会提到对他影响深远的老师。一位好老师(导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又能潜移默化地将治学精神、生活哲理传达给学生。从某种程度上说,导师对学生“人本”教育要超过学科教育。不能仅用量化指标来考核教师的工作成绩,教育改革不仅要改革方法更要改革评估体系,不仅用数字来说话,更要用深远的人文影响来体现。

三、本科生导师制改革的具体实现

1.班主任制度向导师制的转化。

以往我院的本科生培养是以辅导员集中管理,班主任发散管理的制度,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存在一定不足,比如一个班级30多人,一个班主任很难做到人人教育的效果,同时班主任若不是本专业的教师,很难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学习指导。

实施导师制度就克服了这一不足,每名专业教师负责本专业不超过8名学生的培养,新生入学后,就制订4年完整全面的成长成才规划,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提高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的计划性。每学年结束时进行总结,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对规划进行修订和完善;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遵守学校纪律,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指导学生科学选择专业方向,选修课程,指导学生科学安排课外学习时间和学习活动等,并监督学生认真实施,学期末进行总结和讲评。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整体协调能力和学习效率、学习效果,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觉性,促进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指导学生的课外科技创新与创业活动,指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创新和课外专业竞赛活动,并努力在科技创新与创业活动中,在校级、省级、国家级各类竞赛活动中取得好成绩。

2.任课教师由讲师向导师的转变。

在本专业指导教师系统培养的同时,还要其他任课教师在教学思想上转变,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还应重点育人,不应将自己的职业魅力只局限于讲台,而应走下讲台,让它发扬,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通过向学生介绍专业前沿信息和发展趋势,指导学生专业学习定位、确立学习发展方向;根据学生的特长、个性和志向,有針对性地指导学生选课,制订有效的学习计划。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潜能和特点,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技能,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指导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和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课外课题研究选题和立项,组织科研课题讨论会,吸收学生充当科研助手,促进学生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指导学生考研。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和择业观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倾向和职业兴趣,指导学生进行成才设计和职业策划,指导学生择业、求职、就业。

3.学生由高中教育模式向大学模式转变。

学生要由高中教育模式下的填充式、应考式、他人教管式教育模式走出来,对大学的教育模式有新的理解。大学的学习是自学型,自我约束式学习,大学教师教授不在是填充式的授课,而是启发你的学习激情与创作灵感,学习应选择性学习,重点式学习,指导下学习,这样才能有 所建树,不会大学4年浑浑噩噩,到毕业的时候迷茫而怨天尤人,从温室教育走出来,走向独立式教育。

4.学生由打工型向创业型转变。

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和择业观教育,导师和学生应转变态度,有一部分学生在能力方面超常,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应鼓励自主创业,在学校环境下引导下建立创业孵化室,先以学校的需求为市场,进行经营与运作,在形成一定规模之后,进而转向社会服务,由片面地强调打工输出型向创业输出型转变,不要一味追求数字上的就业率,而应追求实效的创业率。

四、基本方案

结合以上4点,在充分考虑我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两种基本方案,如下表。

以上两种基本方案的选择不同之处在于:

1.班主任管理班级数量分别是一个标准班和两个标准班,这样确定管理的职能不同,可以和辅导员的职能范围有一个跨度的连接。

2.根据导师素质要求,体现管理人数的不同,高职称高学历管理人数有一定数量的增加。

3.方案I 多为三表学生的培养方案,方案II 多为二表学生的培养方案。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和教师数量的不同略有变化。

中国的传统教育在于重视了择业教育,而忽视了创业教育,所以中国很少有大的自主企业;重视了知识教育,而忽视了兴趣教育,所以中国很少世界级的发明家。导师制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改革,一种改革是观念的改变,观念的改变才有制度的改变。

9.学生成长导师制总结 篇九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德育工作一向是学校重视的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网络传媒的发展,社会上多种价值观的涌现,原先的德育工作方法已渐渐不能完全满足德育教育的需要,所以,我校一直在需求有效的德育突破口,如礼仪教育,绿色环保教育等,为学校总体的办学目标“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有特长”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我校的导师制工作在学习摸索,创新的过程中,注意夯实基础,稳步推进,因而取得了些良好的实效和理论效果。

一、对“学生成长导师制”的理解

学生成长导师制是在具有个性特长、具有较强教学能力,具有心理辅导能力或较强班主任工作能力的导师指导与关爱下,使行为有偏差、学习有困难、家庭教育条件差等被导学生行为习惯向良性化方向发展,使具有个性特长、某方面有发展潜力的被导学生全面发展。我校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是立足于农村小学,面向农村孩子,导师对于行为有偏差、学习有困难、家庭教育条件差、心理有障碍、单亲家庭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引导,使其行为习惯向良性化方向发展;对于具有个性特长、某方面有发展潜力的学生搭建起更大的舞台,促使其潜力得到开发,特长得到发展;而对于两者之间,既有一定的特长,又存在行为偏差的学生,使其朝好的方向发展。

二、推进导师制的必然性

(1)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很多父母进城经商,也有不少家庭离异,他们将孩子留在家里与爷爷奶奶一同生活,这样的孩子的教育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他们普遍基础差,家庭教育环境不好。诸如此类的问题,造成了学校生源质量下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也制约着学生的成长,这些学生身上带着较多问题,如:行为偏差(粗暴、野蛮、不合群等);心理有障碍(胆怯、自闭、不爱说话、有抗拒性心理等);学习有困难(学习方法不正确、学习懒散、自觉性差等)„„这些学生需要时不时地有人牵着扶着,提醒着;需要受到更多的关注,需要老师给予更多更浓郁的爱,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2)对传统德育工作的反思。德育工作仍是当前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由于种种原因,小学德育的地位还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另外,目前学校中对德育工作的偏差和升学压力、择校压力、教师业绩竞争等,使得德育教育主要由德育干部和班主任实施。一位班主任面对的是五六十个学生,要让他真正做到对如此多的学生“用心沟通,以情动情”,指导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发展”也不符合实际。调动更多教师的德育工作积极主动性势在必行。导师制工作正是这样一个绝佳的工作载体。

三、学生成长导师制工作必须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

对教育学、心理学有一定研究的教育工作者都清楚:在对个体学生的全面教育中,最不合理的莫过于几种教育思想的冲突,不必要不合理的反复说教,教育的效果彼此抵消,学生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容易出现混乱。所以导师制工作不能独立于学校的整体工作之外,特别要紧紧与学校的德育工作紧密结合。我校的导师制工作在计划的制定、工作的开展中充分考虑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安排,把导师制活动融于德育工作中,例如结合家长会的召开与家长进行交流,邀请家长来校听课,在法制教育过程中突出导师的引导作用等等。

四、导师制工作中被导学生的确定

作为导师工作的对象--被导学生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只有被导的学生学习有了热情,有了目标,人际关系有了改善,我们的工作才算是有了一点点的起色。在被导学生的选择上,学校在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对全校学生进行了一次拉网式的调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家庭情况,性格特征,合群特点等方面的内容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校召开了一次班主任会议,将一批有以下特征的学生列为被导学生对象:

(1)学习成绩落后,上进心不强,对学习感到畏惧的学生。(2)性格孤僻,不合群或有破坏、侵人等倾向的学生。(3)家庭教育条件差,心理有问题的学生。(4)贫困学生。

在明确了导师与被导学生的基础上,学校要求导师与被导学生家长进行见面交流,以便对被导学生更多的了解。

五、导师制工作中导师的选择与培养

导师工作的实效如何,主要取决于导师的质量,导师的责任心,导师的工作方法„„我校导师的聘任基于以下几个原则:

(1)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特别对现代教育理论有一定的了解。(2)责任心强,热爱教育事业。(3)对导师制工作有一定的了解,勇于尝试,勇于创新的教师。(4)充满活力,有一定特长的教师。

目前,我校聘任的导师,有不少在市、区论文评比和指导学生竞赛中都有过不俗表现。30﹪是学校中层领导,业务骨干,另有一位是心理辅导老师。可以说这样的一支导师队伍是非常强大的,是我们导师工作取得成功的保障。导师工作又是一项全新的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所以学校还有计划对导师们进行相关的培训。例如举行专题讲课“导师的职责与工作方法”,进行“导师论坛”相互交流导师工作中的方法、体会、感受等。

六、开展“学生成长导师制”活动的具体做法(1)人人参与提高效益

我校重点开展相关的活动,目的是促进教师的快速成长,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水平。2009学年开展了导师“五个一”系列活动,内容是:①跟踪调查,教育一名结对的问题生;②设计一份教育方案;③写好一份家访随感;④撰写一份导师工作专题总结;⑤重点写好一个案例。学校德育处制定了详实的活动方案,下发了导师制工作手册,要求一周内教师人人与学生结对并把结交学生材料报德育处备案。(2)建章立制,规范工作 ①建立工作持久性制度。

导师每周至少主动找结对学生交流一次,把交流内容做记录、分析,并对学生每一星期的表现作重点观察记录和诊断性分析。通过与学生的心理沟通,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学生每周至少向导师汇报学习、生活情况一次,并提出下一周的进步设想,导师做好内容记录。

②建立家校联络制度。

导师与结交学生家长每月必须有电话联系,实地家访至少一次,以了解学生在家情况,增进师生之间的友谊,更重要的是掌握第一手材料,有的放矢提高教育的实效性。③建立会诊制度

以年级组为主要活动阵地,开展“学生成长导师**”活动中各种情况的交流、会诊,在交流中各位导师畅所欲言,相互取长补短,为导师**活动的健康成功开展保驾护航。④建立个案分析**度

每次工作的开展,都有记录、分析,这是最朴实的个案。我们要求在此基础上,每学期至少上交一篇你认为最好的个案,由学校统一印刷后,大家交流学习,提高工作效率。⑤建立假日不停步**度

假日,学生往往放松自己,“走回头路的现象”普遍出现。学校针对这种情况,建立“导师**”活动假日不停步**度,要求各位导师采用上门家访,电话联系等多种形式关心,帮助学生。(3)强化训练,注意整合 ①与学生知识学习的整合

“学生成长导师**”活动,不是脱离学生学习生活的单一内容,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成长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很注重它们的结合,让学生在知识学习的成长中加速成长,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提升人的品位,在健康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增长知识,加速知识的接受,加大知识的容量。

②与学生行为规范养成训练的整合

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训练是我们每所学校的一项日常重点工作,我们把“学生成长导师**”活动融入到学校的日常工作中去,一言一行的规范本身也是学生将来成为一个文明人的起码标准,所以这两个方面完全可以相互促进、提高。③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

导师应是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辅导员,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面对社会的激烈竞争,学生必须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为此,我校重视对导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和学习,有的导师还为大家抛砖引玉,上了“心理健康辅导观摩课,学校还成立了心理咨询室,有心理辅导老师为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疏通,打开心灵窗户,学校校长鼓励年轻教师通过自学或培训,争取拿到心理健康辅导上岗****„„

七、“学生成长导师制”活动取得的成效(1)教师的教育观念极大转变

在很多教师普遍感到今天的学生越来越难沟通、理解,越来越难教的情况下,我校“学生成长导师**“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转变了教师的观念。教师们能正确地看待问题生,善于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以一种更平和的心态去看待学生,从而让学生产生前所未有的信任感和成就感,促使其各方面都得到发展。很多导师感叹:导师制活动有机地与新课程改革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教师重“教书”轻“育人”到“教书”与“育人”并举的转变。(2)德育方法得到了更新

导师活动采用师生结对形式,引起了学生的重视,家长的关心。导师教书育人,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调动了教师的主观性能动性,从原来单一的批评、说教拓展到采用家访、电话、书信传递等多种形式进行人文关怀,这种个别化教育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业指导融为一体,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成长的快乐,为问题学生的转变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它是一种亲情化、个性化的德育模式。(3)师生情感更加融洽

导师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者”而是以学生的朋友、参谋的身份与学生相处,坦诚以待,学生感到从未有过的可信,师生之间建立了积极平等的互动,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学生沟通,以谈心形式关注学生的整体生活,师生间的感情深厚。(4)家校育人氛围明显加强

导师制活动开展以来,家校联系多了,导师的工作得到家长的信任、支持、理解,家长能主动配合导师好工作。(5)被导学生深深受益,自身素质有了提高

首先体现在教学相长。由于情感的投入,学生对导师所任的课程产生了兴趣,学习成绩有了提高。另外师生之间的沟通也变得轻松和有效多了。例如我校曾有一名在遵守纪律方面存在很大问题的王某某同学,前几年,很多老师对他进行耐心教育,有批评的,有引导的,有说教的„„但他依然我行我素。然而在实行导师制之后,在他和导师成为朋友之后,不知不觉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曾经令教师和家长非常失望的学生变成了一个能自觉克制,遵守纪律的学生。真正让我们体会到导师制的力量是多么巨大。

八、存在问题

1、教师对开展“学生成长导师制”活动认识的差异,将直接影响活动成效。个别教师对“学生成长导师制”活动认识不全面,只是停留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目的的补课状态,忽视学生的心理沟通,这将影响学生的全面成长。

2、学生品德行为、习惯、心理方面的反复,将直接导致少数导师的信心不足,热情不高。由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学生的行为有较大的反复性,因此导师应具备良好的素养,持之以恒的韧性,循序渐进。

总之,学生成长导师制活动是符合当代社会需要,符合家长望子成才的需要,符合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发展的教育思想,我们决心继续认真开展工作,不断积累经验,取得显著成效,真正实现“教师人人是导师,学生个个受关爱“的目标。

10.中学“学生成长导师制”学期总结 篇十

转眼一学期过去了,和学生一起相处的日子总觉得特别快。学期初,学校开始实施了“学生成长导师制”,于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成了两位学生的导师。

我所导的两位学生是初二(7)班的z和初二(8)班的z。“导师”有着双重的身份:既是学校的教师又是学生生活上的长辈,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身体,心理等方面的困惑,并进行适当的指导。一学期来,在与两位同学的相处过程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一是个性化原则。

承认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善于发现个性,研究个性,发展个性。顾涌昀同学个性老实忠厚,在老师同学面前话语不多,学习态度比较好,只是有时有点懒散。由于小学时基础不好,所以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有时会流露出自卑心理。而何顶立同学性格开朗,有时走向极端化。虽然看上去人高马大,他的言语行为却完全是个小孩子。在某些事情上,显露出的叛逆心理较强。他爱好玩电脑,打篮球,特长书法,对学习却不愿投入,表现出一股懒洋洋的劲。

二是亲情化原则。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和学生交朋友,给学生以父母般的关爱,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针对两位同学不同的个性,先从平时下手,从细微之处入手。平时多关心他们,及时在学习,生活上给与帮助,多找时间和他们沟通交流,及时制止他们在学习或生活中产生的那些不良行为,帮助解决他们表现出来的各方面的困惑,让他们慢慢接受我,成为他们的好朋友,信任我。

三是渐进性原则。

遵循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循序渐进地实施教育。在我和两位同学成了好朋友之后,开始和他们认真畅谈他们的理想和未来,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积极和主动性。两位同学在我所任教的学科—英语上又特别薄弱。于是,我利用课余休息时间,除了和他们谈心之外,帮助他们补习英语,从最简单的基础知识开始,尽量让他们有所理解,有所收获。慢慢的,他们能够主动找我,有问题就来问我,对英语学习不再排斥。平时测试成绩有所提高。虽然不是很明显的进步,但哪怕是一分两分的进步,我都要给与他们表扬和鼓励,让他们也尝试到成就感,而不是挫折感。

四是实效性原则。

加强过程管理,健全科学的`评价机制,全面充分关爱学生,促进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生活,激励学生健康向上取得实效。其实每项原则都是相互联系,相互递进的。两位同学和我经过平时一段相处后,已经成为好朋友。我不仅在学习上关注他们,而且关注他们的每一方面,发掘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对学习,生活都有健康向上的积极态度。何顶立同学擅长书法,我就找机会让他去显身手。英语演讲比赛之后,让他去写奖状,让他以另一种方式去感受成就。

平时的工作需要我们一点一滴去做。对两位同学,我基本上抽空每星期找他们谈心,辅导,也要求他们每周一次向我汇报他们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情况,积极和家长联系。每周至少一次电话家访,一学期至少一次亲自登门拜访。何顶立同学家住沈家门,比较方便,本学期已经连续三次家访。顾涌昀同学家住秀山,不是很方便,只是利用假期去过一次,更多的是与他父母亲的电话和书信往来。通过这些形式与家长沟通,一方面了解学生在家的各方面表现,另一方面取得家长的信任支持和理解,使家长进一步懂得了孩子的成长,不仅要有知识,而且要有健全的人格,更要有远大的志向,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从而确立起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不断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能够在关心学业的同时询问孩子的表现和进步。

11.学生老师导师制工作 篇十一

我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98%的学生住校。实行导师制管理的目的就是使宿舍内不同基础、不同性格的学生都得到全方位的帮助和关爱,建立自然、亲密、和谐的导育关系。它包含两个“全体”:一是面向全体学生育人;二是全体任课教师都做导师,每位导师都有责任宿舍,都要对责任宿舍里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负责。

我校“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具体实施内容如下:

1、确定导师及责任宿舍。根据导师自愿选择宿舍和宿舍学生自愿选择导师的双向选择原则,确定导师和责任宿舍,并予以公布。

2、明确导师的职责。导师要对自己责任宿舍内的学生适时地进行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和学习辅导。

3、建立管理和评价制度,确保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比如:建立班级会商制度、师生谈心交流汇报制度和档案制度等。

“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实行,为学生管理增添了新的内容,作为一名班主任和导师,我深感责任的重大。高中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导师的适时点拨与正确疏导可能对学生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于是,我利用可能的时间,选择合适的地点,尽量多与学生谈心、沟通,在了解和理解他们的基础上,给他们以切实的帮助。

有一件事我印象很深。

那是2006年新学期开学后的第一个晚上,作为导师,我走进了319宿舍。窗外雪花飘飘,宿舍内暖意融融,我与同学们兴致勃勃地谈论着春节里各自最开心的事情。当熄灯铃响起的时候,我轻轻闭门离开宿舍,偶然发现一个同学正面对着窗子凝视着远处……

原来,我忽略了一向沉默的张凡同学。我后悔自己忘记了一颗年轻而紧闭的心灵。张凡一向善于思考,经常出人意料地说出一些新观点,但他几乎不与老师、同学交往。作为他的老师,我一直没有走进他的心灵,现在我成了他的导师,应该尽快找到突破口,帮助他走出封闭的境地。

第二天,校园美丽的雪景令人陶醉,我引导同学们写关于雪的诗,同学们都很踊跃,唯独张凡望着窗外,好像进入了另一个天地。我点了张凡的名字,他眼睛仍是朝外,但很投入地吟出了几句:

唯有寒冷的包裹,我才洁白无瑕;

如果给我温暖,我会化作一滴眼泪渗入地下!

张凡的小诗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

中午我找到张凡,首先肯定了他的诗精致、很有意境。然后经过一番交流,我了解到张凡从小就读了很多书,懂得不少道理。在生活中,他觉得身边的人都很俗气,没有大志,感觉自己是鹤立鸡群。到了高中,他感到与别人没有共同语言,于是就封闭了自己。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父母对他几乎丧失了信心。他自己一点也找不到学习的感觉,不清楚自己在想些什么,自己像是虚无的影子。

面对张凡,我首先赞许了他积极的一面,并感谢他对我的信任。我告诉他,一个人勇于剖析自己是非常了不起的。然后,我和他谈了鹤立鸡群感受的利弊,让他明白一个人只有客观地了解自己和他人,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以后每次到他们宿舍,我都有意识地让张凡发表见解,有时还提醒张凡注意与同学分享快乐。渐渐地,他开始融入到同学之中,并成了班级中很活跃的一员。

事实证明,这种在“教室外”的交流可以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自然,管理更加人性化,有时,它能达到课堂上难以达到的管理效应。

除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外,导师制管理还要求我们在学业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和帮助。比如:我帮助学生设计、构思自己的学习计划,包括高中阶段的大计划,以及短期的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并监督他们执行。

12.为学生找工作就是为老师找饭碗 篇十二

真心实意为学生找工作, 就应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落实到高校就是要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就是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引导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就业是关系学生成长发展的大事, 学生如果不能就业, 生存就有困难, 不能生存, 何谈发展?其家庭也会受到影响。现在很多学生来自农村, 家庭困难, 借钱读大学, 因上学致贫, 如果读了大学还找不到工作, 毕业后就更穷更困难, 对读书甚至对生活都会丧失信心。帮助毕业生实现就业, 是对其最实在最大的关心, 也是帮其家庭脱贫解困, 就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真心实意为学生找工作, 就应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当前国家正着力推动经济由资本劳动密集型向新的技术密集型发展方式转变, 这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高校毕业生可以也应该在这一转变中有所作为。高校培养人才就须着眼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发展需要, 着眼于人才的职业发展与生涯幸福, 为其提供有利于学生人生福祉的启迪、引导和训练, 高校的教育、管理乃至后勤服务都应以此为中心。

13.学生会与老师日常交流工作安排 篇十三

1、时间:每星期学生会部长例会

2、内容包括:近期学生会以及各部门工作计划、工作进程、工作成果等

二、学生会定期(一个季度)向老师上交一份本季度工作计划

1、工作计划的划分:主席团和各部门

2、工作计划的格式:

(1)计划的名称。包括定力的计划单位或团体的名称和计划期限两个要素,“土建学院团委学生会(**部门)2011年第x季度工作计划”。

(2)计划的具体要求。一般包括工作的目的和要求,工作的项目和指标,实施的步骤和措施等,也就是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

(3)最后写订立的日期

3、工作计划的内容

(1)情况分析(制定计划的根据)。制定计划前,要分析研究工作现状,充分了解下一步工作在什么基础上进行的,是根据什么来制定这个计划的。

(2)工作任务和要求(做什么)。根据需要和可能,规定出一定时期内应完成得任务和应达到的工作目标

(3)工作的方法、步骤和措施(怎么做)。在明确了工作任务之后,还需要根据主客观条件,确定工作的方法和步骤,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证工作任务完成三、学生会在作出某项重大活动的决定时,应向院团委进行相应的汇报,汇报内容包括活动构思与构想、表演形式以及创新点等。近期应汇报的工作为:

1、金秋艺术节:节目的立意、选择和彩排

2、校运会、校运会方阵、啦啦队

3、广播体操:队伍的入场方式与展开方式,以及相应的创意

上一篇:小班保育员工作计划下一篇:描写教师节的优秀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