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简介

2024-12-21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简介(精选13篇)

1.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简介 篇一

机电工程系机电一体化专业专业主干课程介绍简介

1、机械设计基础

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设计原理、方法和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具有选用通用机械传动装置和初步具有设计简单机械的能力,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是机电专业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本课程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解决机械技术问题打下一定的基础。

课程学习应达到以下要求:掌握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和运动特点,初步具有分析机构和选择传动方案的能力。掌握通用零部件的功能和结构特点,初步具有分析简单机械和设计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2、工程材料及机制基础

课程学习应达到以下要求:掌握机械加工工艺的基础知识,主要加工方法的基本原理,特点和应用范围。熟悉制订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基本知识。具有确定零件加工方法和制订典型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初步能力。具有综合运用工艺知识,分析零件切削加工与装配结构工艺性的初步能力。熟悉常用的机械工程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加工工艺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规律。掌握常用机械工程材料的性能与应用,具有选用常用机械工程材料和改变材料性能方法的初步能力。掌握主要热成形方法和板料冲压的基本原理,特点和应用,熟悉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熟悉毛坏或零件的结构工艺性,并具有设计抟坏或零件结构的初步能力

3、电子技术

掌握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的基本原理及分析方法,熟悉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放大电路、负反馈放大电路、集成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电路的线性与非线性应用、波形发生电路、功率放大电路、数字逻辑基础、逻辑门电路基本知识及DA与AD转换电路等基本知识。

课程学习应达到以下要求:对于模拟电子和数学电子的一些基本电路和应用电路具有建模能力和一定的分析设计能力,对于典型电路及其基本电路要求会计算重要电子电路参数,实验课应重点偏向于增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自己动手来加强对理论知识的了解及加深,计算能力,分析设计能力主要从考试及平时提问和作业来进行考核,实验则主要通过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及连线,实验结果的是否实现来考核。

4、可编程控制器

可编程序控制器是以微处理器为基础,综合了计算机控制技术和通讯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通用的自动控制装置,近来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得到越来越广泛应用。本门课程作为机电工程技术专业的必修课。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PLC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及其简单的系统设计,为学生将来在生产中的具体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学习应达到以下要求: 养成对小型控制系统要达到会分析被控对象的运动规律的分析能力。养成对小型控制系统要达到会选择可编程序控制器型号、外围设备及其相应的程序设计方法的设计能力。养成能运用所学的可编程序控制

器软、硬件知识,对类似机床进给、换刀等小型系统进行自动控制系统设计的职业岗位综合能力。

5、单片机与接口技术

了解微机组成与结构,熟悉并掌握微机指令系统和汇编程序编制方法。熟悉扩展存储器、输入输出电路AD和DA等、接口电路的使用方法,具有分析、调试汇编程序和简单系统硬件能力。使学生从应用角度出发,在理论和实践上掌握单片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基本接口及其接口扩展方法。使学生学习后具有单片机应用系统硬、软件的初步开发能力。

课程学习应达到以下要求:熟悉单片机的基本组成、基本特性。掌握单片机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熟悉上机调试过程。掌握单片机中断工作方式及中断处理过程。掌握单片机计数器/定时器各种工作方式及其应用程序设计。掌握单片机内置接口的基本原理及应用方法。掌握单片机存储器及I/O接口扩展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方法。

6、数控机床及编程

了解数控机床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熟悉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掌握典型的机械传动和控制数控机床运动的插补原理及刀具补偿运算。了解数控编程的一般方法,熟悉数控编程指令,能对需要编程的机械零件进行必要的工艺分析和轨迹计算,能对典型的加工零件进行数控编程。

课程学习应达到以下要求:掌握数控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数控编程的方法、了解数控技术在生产中的使用情况,并通过大量实践操作,使学生对数控机床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进入社会后能够迅速达到工厂、企事业单位用人要求。能设计简单的数控装置或将一些旧设备改进为简易数控机床。

2.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简介 篇二

1.把生产过程作为整个教学计划的中心, 然后再不断地递进, 进行阶段化的教学, 我们可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用分层过关的形式来进行教学辅助, 把整个教学的过程根据教学的目的进行实践划分, 制定出在每个时期中的教学任务、实施方法及评价考核制度, 学生只有完成了这一个时期的所有学习任务才可以加入下一个环节中, 这就是所说的递进式。每个时期的教学任务以及目标的制定都要围绕这个过程来进行, 用项目的方式来展现教学内容。

2.分阶段不断递进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在整个的机电专业教学中, 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项目教学, 这也是整个教学过程以及技工教学中最具特色的教学。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学生的专业水平进行衡量, 因此在技工教学的过程中做好实践模式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建立以技术实践能力为中心, 模块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要想有一个完善的分阶段递进的教学模式, 首先就要有相对完善的教学实践理论。也就是把生产过程作为主导, 把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作为中心, 不再只是受到理论的约束。理论要满足实践教学中的种种需求, 把有关的理论知识综合是理论基础课、专业理论和技能应用这三个主要模块。把实践操作作为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 连接起其他的三个模块, 这三个模块都有自己明确的分工, 也都有自己的侧重点, 而且他们之间又是互相联系的, 是这个机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关系到整体的发展。在实践教学中主要有四个体系组成, 有目标、内容、监控评价及保障体系, 本次论文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目标和内容体系。

1.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主要是借助于系统, 以科学的方式, 对技术人才以及职业岗位作出有关分析, 设置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项目, 这些项目能涵盖本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点, 走出局限于理论制度的教学模式。

2.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在整个课程中最主要的一个内容是项目的实施过程, 这是实践课程的核心, 在阶段性的教学模式中, 就包含了教学制度、教材以及考核制度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学校的一体化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能力, 让学生熟练地使用各种工具, 可以独立完成操作工作, 面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 给予他们不同的项目要求。把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把基础技能作为教学的基础, 把专业技能作为教学的重点, 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做好技能提升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进行开放的管理模式, 一体化教学也要做好教学计划, 让学生知道在哪一个时期该做些什么, 如何去做, 怎样完成和最终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标准等制定有关的内容。

三、强化实践教学管理, 突出项目教学

实践教学文件以及管理制度中就包含了教学计划、有教学大纲以及教材, 项目内容、项目报告以及管理制度。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首先要知道项目教学所要完成的任务, 明确了任务之后就要制定出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借助对技术人才以及职业岗位作出有关分析, 把技术运用作为一个主题。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 面对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要有教学的目的和内容以及形式, 都要做一个计划性的安排, 针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做一个有效的链接, 设立科学的考核方式, 把实践教学体系变得更加规范。

实训项目指的就是把实训的内容分为很多种可以独立展开的单元, 每一个单元都会有一个对应的项目。实训项目的确立要按照这样几个原则来进行:

1.对专业人才进行目标培养, 提出的要求必须遵循教学计划。

2.把一个可以独立的有完整教学内容的单元进行划分, 而且有输出的结果, 可以是一个产品的设计或者是工程。

3.要按照实训室的条件来设立实训的内容。

4.实训项目的分类要按照训练的技能和专业以及综合应用这三个模块来进行分类, 在这些模块中综合应用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项目。

四、大力推进实践教学教材建设

建立以生产过程为主线、学生技能为主体的分阶段递进式教学模式, 并给予有力的支持, 组建一批具有一定教学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专家队伍编写教材, 他们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掌握技工学校学生的心理动态, 对学校的教材建设工作进行规划和编写, 并成立教材审核委员会对教材的质量进行把关, 对于编写通过审核教材的教师学校在职称评审、评优给予倾斜, 并在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和鼓励。

通过以上方法和步骤, 使一体化教学更具实践性和操作性, 当然在实施过程中各位专业教师也需要进行专业的培训, 掌握科学、规范的教学方法, 促进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顺利地进行。

参考文献

3.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简介 篇三

关键词:专业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0-0210-01

一、专业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分析

根据本专业职业岗位(群),进一步确定各岗位对应的职业岗位(群)职业行动领域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本专业职业岗位(群)职业行动领域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关系如下:

(一)职业岗位为机电产品、设备操作及零部件加工。典型工作任务:机床的操作;刀具的选用与刃磨;工件的装夹;通用量具、专用量具的正确使用;机加设备的日常维护等。

职业行动能力:(1)熟练操作一种普通机加设备(车床或铣床),达到中级工水平;(2)能操作其它普通机加设备,达到初级工水平;(3)了解一种数控机加设备的操作(车床或铣床);(4)能编写常规零件的数控加工程序;(5)熟练使用各种常见装配工具;(6)能进行典型机电产品装配。

(二)职业岗位为机电产品、设备维护及维修。典型工作任务:机电产品、设备日常维护、保养、维修及机电产品装配、设备操作等。

职业行动能力:(1)能熟练进行机加设备三级保养;进行机加设备的一般维修工作;(2)具有读图和制图的能力;能熟练使用电脑绘图;(3)能熟练使用标准件手册;能阅读专业资料;(4)能进行典型机电产品装配。

(三)职业岗位为机电产品、设备安装、调试。典型工作任务:依照图纸或相关技术文件的要求,独立或是协同完成机械部件的组装与调试;电气部件的组装与调试;整机的组装与调试;生产指导与过程控制等。

职业行动能力:(1)具有机电产品或设备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方面的基本技能;(2)具有读图和制图的能力;(3)能熟练使用标准件手册;能阅读专业资料;(4)能正确使用各种测量器具;(5)具有装配钳工、维修电工技能操作证。

(四)职业岗位为机电产品、设备安装、调试。典型工作任务:机电产品生产的质量检验与质量管理等。

职业行动能力:(1)熟练使用各种常见检测器具;(2)能进行检测数据分析;(3)能进行机械加工误差分析和表面质量分析;(4)能绘制质量管理图表。

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一)学校总体人才培养目标。依托云南国防工业系统,发挥电大办学资源优势;立足云南,辐射全国,面向光电、机械、化工、电子信息等行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在践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坚持“立一等品格,精一门技艺,成一番事业”的校训,在加强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始终不渝地强调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二)专业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面向云南机械行业,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设备的生产操作、安装、调试、维修、维护和技术改进、运行等岗位,具有必备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理论知识,具备较强专业动手能力的技能型、复合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专业具体的人才培养规格

(一)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具有必备够用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基础知识;熟悉机械制造与设计的基本知识;熟悉制定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方法;熟悉液压与气动知识、机械CAD/CAM技术、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应用、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变频技术原理及应用、机械装配技术等专业知识。

(二)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具有机械工程制图识、读能力及制图能力,能熟练掌握基本电工技术操作技能。能够诊断机电设备故障源(点)、对设备能进行必要的维修与维护;具备机电设备、产品的安装与调试能力;掌握现代电气控制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具备维护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能力以及机电的基本设计能力。能够熟练操作普通机床,达到中级技工水平;能较熟练地进行数控机床操作并编程;具备良好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三)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社会能力与方法能力)。思想素质:热爱祖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拥护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有改革的意识,有民主法制观念,有理想,联系实际、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有实干创业的精神,遵纪守法。并具有吃苦耐劳、乐于奉献、忠于职守的精神。文化素质:具有必备够用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基础知识;有一定的文化艺术修养,有较强的文字、语言表达能力;具备基本的政治理论、法律、外语、计算机、应用写作和文学艺术知识;有较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具有认识新知识的自学能力。身心素质: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达到国家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心理素质及一定的美学修养。职业素质: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诚信意识、敬岗爱业意识和团队意识及守岗的精神;具备吃苦耐劳精神和奉献精神;具有健康的体魄、美好的心灵、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健全的意志与品质。

四、专业学生培养设计

在学校“二三三”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根据本专业特点制订有本学院特色或亮点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依托合作企业,继续推进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并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本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三年不断线的工学结合而且职业素质教育贯穿始终。

第一通识教育及基本职业技能培养阶段:通过开设公共基础课结合校园文化、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及基本能力;同时通过开设专业基础课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及基本职业能力。

第二职业核心技能培养阶段:通过开设专业课并实施课程“理、实一体”教学改革,聘请企业教师参与依托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实训中心共同培养学生职业核心技能。

第三综合职业技能教育阶段:依托校外实训基地联系生产实际,通过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职业技能。

此外积极深化校企合作,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推进与国内外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办学,积极引进国外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课程和教学方法,学习借鉴国际职业教育成熟模式和先进经验,深化教育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于本省工业企业。

参考文献:

[1]刘晓勤.校企合作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J].人力资源管理,2010,6

[2]杨健.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及其教育[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21

[3]周斌.浅谈高职教育发展趋势[J].企业导报,2011,8

4.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面试题 篇四

1.市场上有人用铝代替纯银制作戒指,怎样其鉴别真伪?

答案: 浸入CaCl2溶液中观察是否产生白色沉淀

2.敦煌曲子词中有这样的词句:“满眼**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什么?

答案: 船和山

3.分析复杂电路时,为了将电路简化,通常先把电路中的电流表和电压表进行理想化处理,正确的处理方式是什么?

答案: 把电压表看成是断开的4.汶川发生大地震后,救援人员争分夺秒抢救被埋在废墟中的幸存者时,使用了一种先进的生命探测仪,这种仪器可以隔着厚厚的掩埋层探测到仅有微弱呼吸、心跳的人体,你认为这种仪器的工作原理最没有可能的是什么?

答案: 碳-14测定

5.高压输电网中的铁架与导线之间必须用绝缘材料连接,由于长期暴露在室外,要求这种材料的性质相当稳定。下列最适合用作这种材料的是什么?

答案: 陶瓷

6.皮划艇是我国的奥运优势项目之一,比赛中,运动员一手支撑住浆柄的末端(视为支点),另一手用力划桨,此时的船桨是什么类型杠杆?

答案: 费力杠杆

7.电视机、电风扇、白炽灯和节能灯四种电器,发现它们上面都标有“ 220V40W ”的字样,若它们都在额定电压下工作相同的时间,则产生的热量最多的是哪个?

答案: 白炽灯

8.固体的密度都比液体的密度大,对吗?

答案:不一定

9.小晴在清洗苹果和梨子时,发现苹果漂浮在水面,而梨子却沉到水底。请解释。

答案:梨子所受的浮力一定比梨子所受的重力小,苹果所受的浮力一定比苹果所受的重力大。

10.用久的菜刀变钝了,请你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菜刀磨完后会更锋利的原因。答案: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减小接触面积增大压强。

11.有铜、铁、铝三个圆柱体实心金属块,高度相等,底面积相等,放在水平桌面上,它们对桌面的压强哪个最大?

答案:铜

12.在冰面上滑倒时,总是仰面朝天,而在急速奔跑中被绊倒时,却总是趴在地上,请用学过的惯性知识解释这两种现象的差别.

答案:冰面上滑行时脚受力改变运动状态,上身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因此滑倒时,总是仰面朝天;急速奔跑的人,脚受力改变原来向前的运动状态,身体由于惯性,保持原来向前的运动状态,因此,人被绊倒时,总是向前趴在地面上。

13.空军在为灾区空投物质,为了使救灾物质准确地落在投掷区,飞行员在投掷物资时应怎么办?

答案:在飞到投掷区正上方之前投掷

14.我国公安部门规定:坐在小汽车前排的司机和乘客都应在胸前系上安全带,这主要是为了减轻在什么情况出现时可能对人身造成的伤害?

答案:紧急刹车

15.某家用电器正常工作时,测得通过它的电流为4A,则此电器可能是什么电器? 答案:家用空调机

16.家庭电路中的插座、日光灯、电视机、电冰箱之间的连接方式是串联还是并联? 答案:一定是并联

17.三条线段长分别为1cm、2cm、4cm,请问它们能组成三角形吗?

答案:不能,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18.两封不同的信投入两个不同信箱,有几种投法?

答案:4

19.正方形的对角线长为4厘米,其面积是?

答案: 8平方厘米

20.一个几何体的主视图和左视图都是矩形,俯视图是圆,则该几何体是什么?

答案:圆柱

21.在中国生活用电电压也就是家庭插座电压是多少伏?频率是多少赫兹?

答案:220V;50赫兹

22.当出现意外情况例如触电或者溺水,对伤员通常进行心肺复苏救援,它的要点是什么? 答案:伤员平躺,双手按压心窝(胸腔与腹腔结合处)每分钟80次左右,每按压20-30次做人工呼吸2-3次。

23.火灾现场如何有效逃离和自救?

答案:有条件的情况下将衣服弄湿,遮盖鼻口半蹲行走,用湿毛巾等物品塞住门窗缝隙防止烟尘进入室内,不要在开窗处呼救或躲避,卫生间是比较好的暂时躲避场所。

24.举重级别是按照什么划分的?举重项目运动员往手上搓白粉的作用?两个级别相同的运动员举起的重量相同,如何判断名次先后?

答案:运动员体重;吸附手上的汗液,增大摩擦力;体重较轻的为胜。

25.铁锅使用生铁还是熟铁制作而成的?

答案:生铁。

26.股票中牛市和熊市那是跌哪个是涨?

答案:牛市涨;熊市跌。

27.1升的汽油和1升的水哪个重一些?给你一个装满水有刻度的浴盆和一台秤,如何计算一个人的密度?

答案:1升的水更重些,密度大于汽油;人淹没在浴盆中,看流出多少水(体积),称出这个人的质量,即可计算出这个人的密度。

28.奥运会的口号是什么?奥运五环旗都有那五个颜色?分别代表什么?

答案:更高、更快、更强;篮色象征欧洲,黑色象征非洲,黄色象征亚洲,绿色象征澳洲,红色象征美洲,五环套接表示相互间的团结与友谊。

29.1元钱一瓶汽水,喝完后两个空瓶换一瓶汽水,问:你有5元钱,最多可以喝到几瓶汽水?

答案:9瓶。

30.一架抽水机,理论上最多能把多少米深的水抽到地面?

答案:抽水是由于大气压力,大气压只能把水提高10米左右。

31.日常生活中选择用电设备比较同类产品谁更省电的具体标识是什么?

答案:看功率大小(越大越费电)。

32.在沧州沸腾的水与在新疆沸腾的水谁温度更高?

答案:在沧州。海拔越高沸点越低。

33.并联与串联的区别?

答案:并联电路等电压分电流;串联电路等电流分电压。

34.梯形的面积公式;圆形周长公式。

答案:(上底+下底)*高/2;2r*π

35.在纯净水中加入两个带电的电极(正极和负极),请问会出现什么现象?

答案:出现氧气和氢气。

36.凹透镜和凸透镜的应用分别举例说明,他们共同使用的具体物件。

答案:近视镜和老花镜,望远镜。

37.电瓶自行车的电机是直流还是交流电机?

答案:直流电机。

38.三峡工程水力发电是利用水的什么能量发电的?

答案:水的动能。

39.沧州所在省,临海是什么海,沧州处于中国什么方位,沧州与那些城市交界?

答案:河北,渤海,处于中国的华北地区,沧州与廊坊、保定、天津、德州、衡水、滨州。

40.一个为20度的角,用5倍放大镜观察此角的度数是多大?

答案:还是20度。

41.简述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答案:也叫惯性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

42.简述牛顿第二运动定律

答案: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F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43.牛顿第三定律

答案: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时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4.请举出一个生活中利用惯性的例子。

答案:利用惯性:跳远

拖拉机飞轮

打夯机

45.一个重100N的物体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要使它保持匀速直线运动,需要的推力为多少牛顿?

答案:0因为光滑水平面上没有摩擦力作用,而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水平方向上受到的合力应该为零,因此物体不需要推力作用,即推力为零。

46.踢足球时,球离开了脚后仍能运动是由于什么原因,球在地上越滚越慢最终停止又是因为什么缘故?

答案:惯性,继续运动,受到阻力,最终停止。

47.为什么推桌子时,桌子一旦被推动,所花费的力气要小些?

答案:桌子不动时受到静摩擦力,推动后受动摩擦力,一般静摩擦力大于动摩擦力。

48.小明家家用电器总平均功率0.5KW,新购240度电,可供用几天?

答案:240/24/0.5= 20天

49.三条边分别长3cm、4cm和5cm,问这三条边能否构成三角形,是何三角形? 答案:直角三角形

50.自行车外胎为什么要有凸凹不平的花纹?

答案:摩擦力的大小跟两个因素有关:压力的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自行车外胎有凸凹不平的花纹,这是通过增大自行车与地面间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的,其目的是为了防止自行车打滑。

51.挂在壁墙上的石英钟,当电池的电能耗尽而停止走动时,其秒针为什么往往停在刻度盘上“9”的位置?

答案:这是由于秒针在“9”位置处受到重力矩的阻碍作用最大。

52.冰冻的肉在水中比在同温度的空气中解冻得快。烧烫的铁钉放入水中比在同温度的空气中冷却得快。装有滚烫的开水的杯子浸入水中比在同温度的空气中冷却得快。这些现象都表明?

答案:水的热传递性比空气好

53.电工使用的胶把钢丝钳的设计和使用中应用了不少我们学过的物理知识,请你指出这种工具在设计上、结构上或使用中应用物理知识的两处地方,并写出所依据的物理知识。答案:1 剪口 剪口面积小,可以增大压强胶把 表面有凸凹花纹,可以增大摩擦胶把 胶把是绝缘塑胶,可以绝缘整把钳 是省力杠杆,可以省力钳口 钳口粗糙并有多条槽,可以增大压强和摩擦

54.家庭生活中常用的电水壶,提手上的花纹有什么作用?

答案: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有益摩擦。

55.家庭生活中常用的电水壶,提手部分为什么要做得稍宽一些?

答案:通过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对手的压强.

56.家庭生活中常用的电水壶,问题3:电源连接线为什么要用三脚插头?

答案:使电水壶外壳接地,防止漏电时造成触电.

57.夏天,厨房里的自来水管壁上常常有水珠,原因是?

答案:夏天气温较高,空气中充满了水蒸气,当遇到天气略有变化时,这些水蒸气遇到冷的自来水管壁液化。

58.用同样大小的力,使一个生鸡蛋和一个熟鸡蛋在桌上转动起来,将会发现,其中一个鸡蛋比另一个鸡蛋旋转得快些,时间也长一些。请你来判断哪个是生鸡蛋,哪个是熟鸡蛋? 答案:旋转的快的、旋转时间长的是熟鸡蛋。原来熟鸡蛋的蛋壳、蛋白和蛋清是联成一体的固体,而生鸡蛋的蛋壳是固体,蛋白是液体,蛋黄是粘性较大的液体,它们彼此处于半分离状态,在同样的旋转下,生鸡蛋的蛋黄、蛋白、蛋壳相互间产生较大的摩擦作用,对旋转有较大的阻碍作用,旋转速度下降得很快。而熟鸡蛋内部不存在阻碍旋转的作用,旋转速度下降得不那么快,所以熟鸡蛋旋转的快,旋转的时间长。

59.用高压锅煮粥,熄火后用冷水将锅浇冷却,拿去限压阀打开锅盖,可以看到锅内的粥仍在沸腾,而普通的锅则看不到这样的现象?

答案:因为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熄火后,锅内温度仍然高于100℃,冷却后锅内气压比原来降低,打开锅盖后,气压降为一个大气压,所以重新沸腾

60.汽车旁的观后镜,交叉路口的观察镜用的是何种镜面?

5.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简介 篇五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之我见

邓跃群

(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电气工程系 江苏常州213011)

摘要:本文提出,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以市场调研为基础,实训基地为支撑,课程改革为核心,师资队伍为关键,提高水平为目的,专业文化为特色”的主线开展专业建设,在探索构建“专业基础类课程综合化,专业技术类课程理实一体化,专业实训类课程项目化”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基础上,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团队建设、专业文化建设。这样,专业建设才会卓有成效。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把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为一体,实现整个系统最优化的一门科学技术。根据市场跟踪调研,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加速了机械产品的更新换代,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时代,使机械实现柔性化和智能化的理想逐步成为现实。这无疑给承担社会服务功能的高等职业教育设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发展机会。

我校借助于具有14年“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办学历史的平台和基础条件,立足调研定方向,培育师资建队伍,加大投入建基地,校企合作求特色,2001年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举办“机电一体化技术”五年制高职专业,重点培育市场紧缺的电气运行控制、机电设备维修方向的高技能、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经过近十年的建设与探索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我校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确立为首批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机电类)”,学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被江苏省教育厅确定为五年制高职省级示范专业。笔者作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专业负责人,认为必须带领专业团队,始终坚持“以市场调研为基础,实训基地为支撑,课程改革为核心,师资队伍为关键,提高水平为目的,专业

文化为特色”的主线开展专业建设,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确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我校是企业办学,依托企业办学的优势,加强市场调研,把握行业发展动态及人才需求,基于职业岗位群和职业能力要求的分析,明确职业能力,以联合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为蓝本,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充分考虑学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调整制定了我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还配套制定了主干课程的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的确定上,既要满足就业导向的岗位技术或技术领域需要,又要有助于学生在整个职业生涯中谋求个性发展所需的态度、能力和知识,同时要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和教学规律的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与配合。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不断改变理念,更新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场地可以设在教室、实训室或现场,探索构建“专业基础类课程综合化,专业技术类课程理实一体化,专业实训类课程项目化”的模块化教学模式。

二、以校企合作为依托,强化实训基地建设

鉴于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建好实训基地,营造职业实践环境是专业建设的重要支撑。

专业校内基地建设方面,必须坚持把建好实训基地作为体现办学特色,促进持续发展的重要内涵,不断加大对实训基地的投入,满足培养要求;实训室严格按企业车间形式进行构建,按企业的标准进行管理,营造真实、仿真的职业环境;实训项目的安排上,依托专业指导委员会预测产业发展方向和职业技能发展走势,强调从高端需求入手,安排新技术应用型的实训项目;还可以引企带资入校共建校內实训基地,符合企业需求,使学生有机会在生产真实现场经受“真刀实枪的熏陶和磨炼”,培育学生的职业技能。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要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全面出击、精心选择,确立典型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主动联系企业,增加相互之间的了解与信任,通过提升专业对企业的服务能力和顶岗学生的职业能力来赢得企

业的信任;通过相互协商形成共识,增强计划的灵活性以适应企业,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以提高企业的效益,赢得企业的支持。专业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的优质资源,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学生深入企业现场,感受企业氛围;参与企业生产,深化技能应用;体验职业道德,学做真正的企业员工。

三、以产学研结合为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近年来,我们坚持利用校企合作这一有效途径,以产学研结合为手段,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不断加强教师理念更新,制定教师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开展校本培训,组织教学团队进行课改实施、精品课程建设、校本教材编写,引进企业中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专业师资队伍,提升课改能力。同时,派专业教师深入企业生产、科研现场进行实践,参加企业新产品开发工作,团队教师通过技术服务,获得了多项产学研成果。

四、以完善制度为保障,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是教学正常进行的重要保障。着重要抓以下几方

面建设:抓常规建设,制定并坚决落实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同时制定了校内外实训管理制度、开放实验教学制度等,保证正常教学秩序;抓评价建设,制定了专家评价、同行评价和师生互评的评价制度,促进教学质量提升;抓绩效建设,制定了教师绩效考核办法、专业负责人制度、课程负责人制度等,激励教师水平提升。

五、以文化建设为特色,促进师生综合素质提升

在进行专业文化建设中,要注重迁移行业企业文化。以精神激励人,大力弘扬“诚信、敬业、创新、超越”的“南车”企业精神;以制度约束人,制定了学生一日常规制度、文明修身公约;以环境熏陶人,通过场地布置、产品陈列、标线设置等方式,营造企业生产环境,从而使师生都感受到企业文化的独特氛围;以行为造就人,组织以专业活动为主线的实践锻炼,大力开展技能大

赛、创新大赛,培养师生良好的教风、学风,使专业和谐健康发展。

六、以职教改革为契机,做优、做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借助于职业教育改革的东风,继续发挥校企合作办学的优势,坚持以课

程改革为核心,不断深化专业教学改革。进一步开展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加大工学结合力度,解决实训材料消耗与实际产品脱节的矛盾;发挥专业的辐射作用,充分利用专业优质资源,服务社会,在服务中寻求企业的合作支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着手研究物联网技术,为专业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进一步做优、做强专业开辟新的途径。

6.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简介 篇六

调查报告

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才应具有的综合素质

严培

班级:B机电092学号:0910106227

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员应该具有的综合素质所包含的专业素质和基本素质。介绍了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才所应具有的专业知识包括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史、机电一体化的基础技术、机电一体化的应用、机电一体化的作用和意义、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和如何有目标地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以及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员应具有的基本素质。

关键词:专业素质;基本素质

随着现代化工业生产的发展,自动化控制技术的集成应用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气动技术、液压技术、传感器技术、PLC技术、网络及通讯技术等学科的强烈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已成为当今工业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应用范围涉及了工业、农业、交通、能源、国防等众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并且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机械制造行业越来越显出其重要性,制造类专业的先进性决定了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与否。因此在短时期内,加快机械制造行业一线技术工人的培养成为目前机械行业的重要问题,特别是机电一体化专业,更显得尤为突出。再加上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机电一体化专业带来了新的革命,设备老化、技术落后,成为制约机电一体化发展的一大阻力。在我国,一些老工业基地的衰落,也充分证实了这一点。因此,要振兴我国的机械行业,就必须加速科学技术的改革进程。要应该顺应时代发展形势需要,培养和造就一批高质量、高素质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才,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才应具有的综合素质应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专业素质和基本素质。“专业素质”是相对于具体专业岗位而言的,指从业人员所必须具有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当今,世界高科技竞争和突破正在创造着新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秩序,高新技术渗透到传统产业,引起传统产业的深刻变革。机电一体化正是这场新技术革命中产生的新兴领域,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功能,除了精度、动力、快速性外,更需要自动化、柔性化、信息化、智能化,逐步实现自适应、自控制、自组织、自管理,向智能化过渡。从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来看,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机器人和机械手等,无一不是机械类、电子类、电脑类、电力电子类等集成融合成一体化,这必然需要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维修、检测及管理的大量专业技术人员。因此专业素质是机电一体化主业技术人才必备的素质。而“基本素质”是作为一个自然人在社会中生存所应具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涵盖范围广泛,从思想道德修养、文明礼貌、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到性格、毅力、智商、情商等许多方面。

1.专业素质

专业素质主要是指系统的知识结构,扎实的理论根底,精深的专业知识,并不断注意知识的更新.有计划、有目标地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并逐渐得到提高,尽快担负起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任

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才所应具有的有关机电一体化的专业知识包括了解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史、机电一体化的基础技术、机电一体化的应用、机电一体化的作用和意义、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1.1了解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史

了解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史必须对机电一体化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具体发展情况。了解从19世纪电的发现开始,到机械与电气的结合;进入20世纪控制理论的发展为机械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20世纪40年代,计算机的出现为机械系统的复杂控制提供了坚实基础。20世纪70年代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结合。了解人类历史上对机械技术的信息处理自动化的不停的探索的过程,了解从机械式的计算机、卡片机、密码机到现代计算机的发展过程了解。了解机械系统控制手段从凸轮控制到穿孔卡片控制,又从穿孔卡片控制到继电气控制,再从继电器控制到计算机控制,这一控制功能从简单到复杂而功能变化则从复杂到简单的过程。

1.2机电一体化的基础技术

1机械技术和制造技术

机械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的基础。随着高新技术被引入机械行业机械技术面临着挑战和变革。在机电一体化产品中,机械部分既是系统控制的对象,也是实现系统行为的执行装置。因此,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对于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结构、重量、体积、动态性能、耐用性等诸方面均有重要影响。了解机械技术的着眼点在于如何与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发展相适应,知道综合利用其他高新技术实现机械结构、材料、性能上的变革,满足减少重量、缩小体积、提高精度、提高刚度、改善性能的要求。知道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发展,使得整个系统结构呈现出宏观简单、微观复杂、精度要求提高的特点。

2微电子技术

微电子技术是信息技术的基础,机电一体化系统与纯机械系统差别很大。掌握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利用微处理器处理信息,是如何方便高效地实现在传统的机械中是很难实现的信息的交换、存取、运算、判断和决策等。知道微处理器除了具有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外,还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可靠性高的特点,为控制系统的嵌入式发展提供了方便,使整个机电一体化系统更加紧凑。

3传感器技术

传感器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为了能够可靠实现系统功能,通常用到较多的传感器来检测自身工作状况和外部的工作环境,如位移、速度、压力、流量、方位等。目前传感器正向着微型化、集成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能更好的与机械结构、动力结构集成在一起,为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了解微型化使传感器的体积越来越小,很容易与机械机构和动力系统集成在一起,形成嵌入式设计结构,从而减小整个系统的体积。集成化传感器与信号处理电路集成于一体从而提高信号处理性能,降低成本。智能化传感器具有对自身工况进行诊断的功能和自动识别信号量程的功能,保证了传感器工作更可靠检测结果更准确。了解传感器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作用可以分为内部传感器和外部传感器。以及内部传感器和外部传感器在系统中的作用。

4软件技术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功能主要在软件的控制下实现。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已经变成软件功能设计为主,机械设计为辅的一种过程,是典型的软件密集型产品。系统中的人机界面、动力模块的伺服控制、动力模块间的协调控制、系统功能的决策控制等、都需要用微控制器中的软件来实现,甚至某些硬件模块也需要用硬件描述语言等软件工具来实现。机电一体化系统所要求的软件的特点和机电一体化系统软件开发中普遍采用实时操作的实用性。

5通信技术

由于在功能复杂的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不但有着多个动力驱动单元,而且还有众多的传感器,因而信息处理系统需要同时与众多的传感器和驱动器通信,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这就需要了解信息处理系统、动力驱动系统和传感器系统三者之间建立起的一种有效的通信机制——现场总线技术。了解现场总线技术的本质即一种串行总线,以及它在系统中将所有信息用一条总线串联起来利用高速串行通信实现对系统实时监测和控制的作用。

6驱动技术

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电力驱动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了解掌握专门发展出用于功率驱动的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了解电力电子元件可通过较大电流,能承受较高电压可直接用于电机和功率电磁铁的控制的特征。了解功率元件的驱动保护技术。以及了解电力电子技术将进一步向小型化智能化方向的发展。

7自动控制技术

机电一体化系统具有信息采集与信息处理的功能,如何利用系统所获得的信息实现系统的控制目标,需要借助自动控制技术。一般而言,被控制对象的固有特征与主观上要求达到的控制目的是矛盾的,自动控制理论为如何解决此类矛盾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自动控制理论注意系统动态性能的研究和优化,在此理论指导下,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将更多地涉及动态因素,因而机电一体化系统在动态性能上将有更出色的表现。由于控制对象种类繁多,因此控制技术的内容极其丰富,例如定值控制、随动控制、自适应控制、预测控制、模糊控制、学习控制等。

8系统技术

系统技术就是以整体的概念组织应用多种相关技术,从全局角度和系统目标出发,总体分解成相互有机联系的若干概念单元以功能单元为子系统进行二次分解,生成功能更为单一和具有的子功能和单元。系统中一个核心思想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因此优化机电一体化系统内部结构和相互衔接关系,合理把握系统内部各单元之间的有机联系使之形成整体优势,往往可以使用相对廉价的部件组成高性能的系统,机电一体化系统正是得益于机电融合的优势,才取得今日的成功。“综合就是创新”是系统论中另一重要的学术思想,机电一体化系统往往需要通过多种先进技术的综合,来实现传统机电系统无法实现的目标,激光打印机、静电复印机、数字照相机等典型机电一体化产品无一不是多学科技术综合而创造出的新产品。系统技术中,接口技术是一重要方面,它是实现系统各个部分有机连接的保证。接口技术的包括电气接口、机械接口、人机接口等。电气接口是实现系统间电信号的连接;机械接口则完成机械与机械部分之间,机械与电气装置之间的连接;人机接口提供了人与系统间的交互界面。

1.3机电一体化的应用

了解机电一体化在机械工业中的广泛应用,比如汽车这一机械工业的传统产品,其燃料使用方面运用了机电一体化的发动机控制系统,使得汽车的性能大大提高。以及电子控制化油器、发动机IC调节器,发动机旋转检测装置,电子控制自动变速器等一系列先进的机电一体化系统。以及机电一体化所促进的柔性制造系统的发展。机电一体化产品如各类机器人的应用。深入了解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生物医学、仪表、轻工、电力、通信、纺织、化工、冶金、交通等领域的应用是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所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

1.4机电一体化的作用和意义

1机电一体化的作用

了解产品采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可以产生的作用:使产品具有原来所不具备的新功能;增强产品的柔性;改善操作性能;容易满足多样性的要求;扩大设计的灵活性;改善生产的工艺性;使产品的体积小质

量轻;减少产品的零部件数量;提高可靠性;提高品质;节能省力;降低成本。此外,开发机电一体化系统具有将电子技术引入机械控制中利用传感器检测机械运动,将检测信息输入计算机,经计算得到能够实现预期运动的控制信号,由此来控制执行机构。通过适当的软件控制,无论如何复杂的运动都可以实现。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最大的作用是:扩展新功能;柔性增强柔性。

2机电一体化的意义

机电一体化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对机械系统的影响。掌握机电一体化对机械系统功能的影响,了解每种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多样化功能;掌握机电一体化对机械系统性能方面的影响,了解由于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智能化和分散化给机械系统所带来的优秀性能;掌握机电一体化 对机械系统操作性的影响,包括简易性和方便性等;以及对机械系统可靠性的影响。

3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要注意知识的更新就要不停的新的知识,研究机电一体化在各领域的创新,才能保证机电一体化技术人员知识的更新.有计划、有目标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机电一体化是集机械、电子、光学、控制、计算机、信息等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它的发展和进步依赖并促进相关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对机电一体化的主要发展方向有着深刻的认识:

智能化: 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了解人工智能在机电一体化建设者的研究日益得到重视,重点掌握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智能化的重要应用。“智能化”要了解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模糊数学、心理学、生理学和混沌动力学等新思想、新方法。

模块化: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环境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是一项十分复杂但又是非常重要的事。了解研制集减速、智能调速、电机于一体的动力单元,具有视觉、图像处理、识别和测距等功能的各个控制单元,以及各种能完成典型操作的机械装置。因为规模化将给机电一体化企业带来美好的前程。

网络化,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技术等的突出成就是网络技术。各种网络将全球经济、生产连成一片,企业间的竞争也将全球化。使人们在家里分享各种高技术带来的便利与快乐。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无疑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对网络知识有全面的了解。

微型化:20世纪80年代末,指的是机电一体化向微型机器和微观领域发展的趋势。了解微机电一体化产品不可比拟的优势。研究微机电一体化发展的瓶颈微机械技术,因为微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加工采用精细加工技术,即超精密技术,所以要了解光刻技术和蚀刻技术两类。

绿色化:因为绿色化是时代的趋势。设计绿色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报废后能回收利用。

系统化:了解开放式和模式化的总线结构。未来的机电一体化更加注重产品与人的关系,机电一体化的人格化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最终使用对象是人,如何赋予机电一体化产品人的智能、情感、人性显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对家用机器人,其高层境界就是人机一体化。另一层是模仿生物机理,研制各种机电一体花产品。事实上,许多机电一体化产品都是受动物的启发研制出来的。

了解机电一体化的出现不是孤立的,它是许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当然,与机电一体化相关的技术还有很多,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广阔发展前景也将越来越光明。

2基本素质

基本素质主要有十个方面:身体素质即加强体质和健康(主要指生理)方面的素质; 心理素质即认知、感知、记忆、想像、情感、意志、态度、个性特征(兴趣、能力、气质、性格、习惯)等方面的素质的培养;拓展训练以提高心理素质,可提高心理素质以及团队信任关系; 政治素质即指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信念与信仰等方面的素质;思想素质即嘉庆思想认识、思想觉悟、思想方法、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素质;道德素质即加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道德修养、组织纪律观念方面的素;科技文化素质即指扩展科学知识、技术知识、文化知识、文化修养方面的素质,审美素质:指美感、审美意识、审美观、审美情趣、审美能力方面的素质;社会交往和适应素质:主要是语言表达能力、社交活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社交适应是后天培养的个人能力,职业素质的另一核心之一,侧面反应个人能力;学习和创新方面的素质:主要是学习能力、信息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等。学习和创新是个人价值的另一种形式,能体现个人的发展潜力以及对企业的价值。

从一定意义上讲,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首要任务。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教育方式并不局限于理论课,内容和形式涉及方方面面,政治思想教育、德育课、礼仪教育、各种文体活动、义务劳动、社会实践活动等都对思想道德素养的提高大有裨益。学习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就绝大多数情况来说,要加强自主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训练。以及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专业素质教育中更是亟需加强和提高的一个重要方面。沟通交往能力,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仅有出色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知识储备还不足以在求职场上争得先机,还需要良好的与人沟通能力,通过交流和表现将自己的优势转化为胜势,进而缔造成功的个人事业。提倡个性化、差异性发展,个性在人的素质构成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其核心是思想的独立性,独立的思考,不盲从,不轻信。承认人的素质的差异性,注重个性化培养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人员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日新月异的今天,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员必须不断加强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要。

主要参考文献

[1] 袁中凡,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2](日)武藤一夫,机电一体化,科学出版社,2007

[3](美)罗伯特H.华夏普,机电一体化导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4] 郑堤,机电一体化设计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5] 吴晓苏,机电一体化设计与系统,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6] 邱士安,机电一体化技术,西安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7] 于金,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及实践,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8] 曾亿山,刘征宇,机电一体化工程专业课程实践教程,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9] 张训文,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与应用,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10] 姚伯威,吕强,机电一体化原理与应用,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

[11] 周祖德,陈幼平,机电一体化控制技术与系统,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12] 梁志彪,机电一体化概论,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13] 秦斌,轻松学机电一体化,科学出版社,2009

[14] 杨帮文,机电一体化设备系类手册,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15] 徐航,徐九南,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16] 张燏,机电一体化概论,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17] 邵泽强,机电一体化概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18] 孙卫青,李建勇,机电一体化技术,科学出版社,2009

[19] 禹春梅,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科学出版社,2010

[20] 巩明德,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丛书测试系统,化学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21] 吴博,深入浅出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丛书,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22] 李燕明,庄效恒,模拟电子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3] 肖银奎,执行元件及控制,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24] 刘丽华,自动检测技术及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5] 张建明,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6] 王俊峰,机电一体化检测与控制技术,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27](日)三浦宏文,机电一体化实用手册,科学出版社,2008

[28] 梁建和,机电一体化应用技术,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29] 计时鸣,机电一体化控制技术与系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7.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简介 篇七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的重点建设专业,2005年设立,现有在校学生780人,毕业生最高就业率98%,平均就业率在95%以上,该校毕业的学生在各个大中型企业中,成为了生产一线的中坚力量。2008年,该校机电工程学院开始进行央财支持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训基地建设,通过两年的建设,2010年建成“专业适应广,校内一流”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同时也培养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通过购进先进完善的实训设备,提高了招生与就业工作水平,彰显了课程改革及课程体系建设成果;创新发展了“工学结合、厂校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实行了“双证书教育”,强化了职业技能培训,满足教学实训的需要,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办学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1目前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现状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通过产学研结合,根据企业、市场的人才需求来确定专业发展方向;通过“特色凝炼,特色拓展,特色建设”的战略,紧扣机械制造、工业自动化、电子信息产业链,依托行业企业,建立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机电一体化技术特色专业群;通过强化内涵建设,突出主干专业与相关专业相互协调发展,逐渐形成具有技术特色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本专业以“核心能力培养”为中心,建立了实践教学体系,以“项目为导向”完成训练任务,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校企共同教研项目、学生顶岗实习、全国高职技能大赛及市级技能竞赛等多项活动。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更真实地了解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丰富了技能大赛训练平台,在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得到很大提升。

学校积极进行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根据岗位操作标准,按照生产流程,组织教师与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编写具有鲜明工学结合特色专业教材,建设特色鲜明的资源共享课程,教学课程改革与企业合作各方面都达到了较好的运行效果。

2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调研

为了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新需求,充分满足科技发展及社会诸多企业对多方位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推动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加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切实做好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推动示范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2015年8月、2016年4月期间,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学院领导带领相关专业老师,走访了一些大、中型企业。(图1、图2所示)

2.1调研对象

调研企业以京津冀地区企业为主,兼顾部分华东、华南企业。由于机电涉及的行业企业较多,因此调研企业类型既包括现代制造类企业,也包括机电服务类企业;调研对象包括企业的一线员工、基层主管、人力资源经理、管理部门负责人、总经理等。本次调研共对75家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并走访了40家企业,其中环保服务企业15家,生产制造型企业24家,共回收问卷80份,回收率100.0%,有效问卷78份,有效率为97.5%。

2.2调研内容

(1)企业基本信息;

(2)对不同层次机电行业从业人员的认知;

(3)机电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

(4)个人素质对机电行业从业人员的重要性;

(5)专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与不同层次机电行业从业人员的联系;

(6)机电企业用人基本考虑因素;

(7)专业技能证书与学生就业情况;

(8)机电专业课程重要性认知。

2.3调研目的

(1)通过调研了解行业发展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影响,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2)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的就业领域、职业岗位、职业资格要求、培养目标、专业定位等。(3)确定专业教学改革思路、专门化方向等。

3调研结果与分析

据统计,在全国65万个相关企业中,机电工作人员220万;全包机电产业从业单位约3.5万家,其中年产值205万元以上的机电产业单位16000余家,机电产业从业人员约300万人,按年补充率6.5%计算,每年各行业企业和机电产业单位机电人才的需求量达19.5万人。

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对机电人才的需求进行的调研结果分析:

(1)从工作内容上看机电人才大致可归纳为四类:一是机电设备的操作与维护人员;二是生产现场工艺技术人员;三是生产一线管理人才;四是机电产品的销售与技术服务。企业机电人才主要是机电设备的操作与维护人员,包括机电各功能岗位的操作人员,有:运行维护人员、操作维修人员、工艺技术员、管理员等。机电企业人才的需求主要是机电设备操作与维护人才,能够运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知识,面向机电行业、企业生产一线,服务于机电技术岗位,从事机电设备的使用、维护、维修、设备的管理与设计等工作。因此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渊博的知识,具有知识面较宽的技术技能人才。

(2)机电人才按等级来分,大致可分为高级机电人才、中级机电人才、初级机电人才和一般机电操作人员四类。高级机电人才位于企业的高层,主要负责企业整体目标的制订,起着总指挥、主持大局的关键作用。从调查的数据来看,占招聘企业招聘岗位的9%,招聘单位对这类人才的要求相当高。中级机电人才主要负责企业生产运行具体事宜的计划与指挥,一般的经理和主管属于中级机电人才,例如生产车间主任、营运主管等。从调查的数据来看,占招聘企业招聘岗位的47%,招聘单位对此类人才的工作经验要求一般为5年左右。初级人才和一般操作人员属于执行层。他们负责具体操作。偏重于体力劳动。从调查的数据来看,占招聘单位招聘岗位的44%,招聘单位对于此类人才的工作经验要求一般1-3年。

3.1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分析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对应的岗位主要有:机电设备维修与改造、机电设备操作与维护、机电产品装配与调试、生产现场工艺技术人员和机电产品销售等。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高职毕业生在上述岗位的分布情况如图3所示。

从图3中可看出,本专业高职毕业生所从事的机电类各岗位中,机电设备的操作与维护的比例较高。

3.2企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状况分析

从图4、图5和图6可见,企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高职毕业生有持续需求的企业占67.9%,需求量在20人以上的企业有35.4%,需求量在10-20人之间的企业有23.20%,需求量在5-10人之间的企业有34.45%,在企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高职毕业生有较大需求的岗位方面,机电产品装配与调试人员需求面最广,有占25.2%的企业选择,其次是机电设备的操作与维护有24.12%,生产现场工艺技术人员有21.4%的企业选择,而机电销售(5.20%)、技术服务(4.85%)和其他(11.31%)相关岗位就业面较窄。总体上表明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企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高职毕业生将有持续的较大量的需求,其中机电设备维护与操作在较多企业形成一定的需求。

3.3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主要岗位专业知识要求分析

被调查企业中有77.1%的企业在招聘与机电岗位人员时要求应聘者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的,且掌握与公司所处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有21.1%的企业要求应聘者可以是非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但持有相关机电岗位的从业资格证书。

无论是第三方机电企业还是生产型企业,由于机电岗位是一个技术型较强的岗位,仅仅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知识往往还无法胜任工作。企业通常要求机电从业人员具备综合的知识背景,对其行业知识有了解。

3.4企业在录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高职毕业生时主要能力要求分析

图7表明:绝大多数的企业(71.4%)看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高职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外语能力(5.1%)、工作实践经历(33.20%)和计算机应用能力(5.20%),然而在专业知识(12.10%)和取得职业资格证书(25.4%)方面大多数企业并不十分看重。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时,应该重能力轻知识、重实践轻证书,尤其要更注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技能、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并通过工学交替让学生获得一定的工程实践经历。

3.5企业对机电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或工作态度要求分析

图8表明:企业对机电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或工作态度方面,选择责任心强的占12.10%,选择团队精神的占4.45%、选择认真仔细的占33.20%、选择进取心的占4.45%、选择服从安排的占5.10%。说明企业最看重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团队协作和认真仔细的精神也是企业很重视的方面。

4专业培养目标与就业面向

通过这次调研,分析企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并多次征求企业专家的意见,最后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定位及方向进行如下调整:

(1)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面向机电行业、企业生产一线,服务于机电技术岗位,培养从事机电设备的使用、维护、维修、设备的管理与设计等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过硬的专业知识及职业技能,拥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能适应机电产业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需求,面向服务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管理等领域的技术技能人才。

(2)专业定位:以电气为主、机械为辅、机电融合的专业定位思想,毕业生具有高等职业技术技能人才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毕业时获取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大专毕业证书,获得高级维修电工证书,电工安全技能证书;通过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

(3)毕业生就业企业类型:政府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的机电设备管理部门、现代制造业、服务行业的一线操作技术人员、机电设备生产企业及相关产业单位。

5毕业生对专业课程设置的反馈意见

在毕业生座谈调研时,大家普遍认为,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比较多的课程有:电气控制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PLC应用技术、机电气一体化技术实训、电工综合技能实训等;同学们还反映一些课程的理论知识内容过多,在实际生产中应用较少,如电工电子技术、电机技术等;一些课程如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理论和实际脱节,在企业实际中使用的生产设备,学校实训课上接触不到等,因此,课程体系设置和专业教学进程有待整合与调整。

6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调研明确了行业发展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的影响,以及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岗位要求;分析了专业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关系,进一步确定了本专业的就业面向、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定位,为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体系改革与教学进程的设置提供有力的依据。

摘要:人才调研是专业建设、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前提,本文通过对大、中型企业调研的结果,详细分析了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岗位与职业技能的要求,为后续的专业定位、培养方案的改进、教学进程的设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调研分析

参考文献

[1]罗琼.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分析[J].高教高职研究,2012(36):163-164.

[2]郑峰.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查与分析[J].科技信息,2011(21):245-246.

[3]刘泽波.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和开发策略[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11):88-89.

8.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简介 篇八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学质量考核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作者简介:鲍怀富(1955-),男,山东临邑人,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主任,教授。(山东?济南?250014)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8-0033-02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依托建筑、纺织两大行业,面向济南、山东及周边区域经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从事机电设备设计、制造、安装和调试、管理运行、操作和维修、门窗幕墙工程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专门人才。设置了一个基础平台辐射四个专业方向,如图1所示。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社会调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和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岗位群)的分析,构建了满足企业需求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课程教学体系

借鉴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结合自己的实际,以就业为导向,以新的职业能力内涵为目标,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满足企业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课程教学体系。包括两个平台(公共基础平台、学科专业基础平台)、四个专业模块(建筑机电方向模块、纺织机电方向模块、门窗幕墙方向模块、机电技术应用模块)、两个拓展区域(专业选修拓展区域、公共选修拓展区域)。课程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

2.实践教学体系

依据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结合理论教学体系,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如图3。其形式上表现为三个阶段(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高技能+岗位技能训练)、三个层次(职业岗位分为技能型、技术型和技术管理综合型;职业技能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主干(技能训练、获得职业技能证书、创新大赛和社会锻炼)的特征。其内容上彰显了五个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实训和企业实践相结合、实践教学和职业技能证书获得相结合、顶岗实习和就业相结合);突出了四个特性(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和创新性);重视了四个重要环节(实验、实训、实习和毕业设计),突显了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科学、实用和创新的特色。

3.教学质量考核体系

依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质量考核体系,如图4。该体系完整体现了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要求,创新性的提出重视过程考核和平时考核,考核方法不拘一格,把良好的道德品质、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作风、熟练高超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发展创新的综合素质作为考核的重要标准。

4.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如图5所示,形式上表现为三条主线网络(学生—学院、教师—学院、社会和企业—学院),内容上系统、全面、科学、实用、实效,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就业率、就业对口率、职业稳定率、岗位晋升率和平均工资作为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

三、结束语

本文研究和实践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借鉴了国内外先进理念,传承了教育教学规律,同时在许多方面又有创新。该研究在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取得了显著成果,希望该研究在我国职业技术教育领域也有一定的引领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忠福.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4,(24).

[2]何应林.高技能人才概念研究[J].职教论坛,2006,(1).

[3]杨金土.孟广平,等.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研究,

1999,(10).

[4]李萱.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紧缺的高技能人才[J].社会科学论坛,

2005,(6).

9.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简介 篇九

孟繁增,刘龙江,修学强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西安 710302)

摘要:本文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逻辑顺序,介绍了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基本内容,阐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基本原则、流程和主要内容,提出了人才培养方案评价与动态调整的操作办法。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体系;构建

0 引言

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以“懂技术,会操作”见长的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受到企业的青睐。然而,麦可思研究数据显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位居2010届失业最多的高职专业之首。这一调查结果表明,现阶段的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存在一些影响其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主要体现为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已成为当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主要原则

教育部于2006年颁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该文件不仅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出了要求,也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提供了指导性的原则。

(1)校企合作原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必须紧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全程参与。以市场调研为基础,认真分析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本专业面向的就业岗位和岗位要求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以实际工作过程和职业岗位分析为依据,重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确保课程设置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规律。

(2)够用为度原则。专业层面的“够用为度”,不是某几门课程的简单删减或补充,更不是课程学时数的简单调整,而是对人才培养方案中整个课程体系的重大改革。以构建工学结合特征突出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单元为切入点,形成彰显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从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职业性原则。一方面,引入职业资格标准和企业行业标准指导制定课程标准;另一方面,将“双证书”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达到职业标准的操作规范。

(4)特色发展原则。从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办出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逻辑顺序

图1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逻辑顺序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逻辑顺序如图1所示。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组建校企合作开发团队;针对专业所面向的行业企业和岗位群进行人才需求调研;以职业分析为基础,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通过对工作任务和行动领域等主要内容的职业分析,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行动能力;通过对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标准设计,获得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或课程模块;按照工作过程导向、技能提升顺序和知识学习逻辑三者有机统一的思路,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制订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经过运行与评估反馈,实现不断更新和优化。整个开发流程紧紧围绕“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这一核心来进行,并形成过程开放、流程封闭的信息反馈系统,动态调整,持续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主要内容

依据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逻辑顺序,开发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包括:组建开发团队、人才需求调研、职业分析、教学分析、课程体系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人才培养运行、评估与优化等内容。下面就以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介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与课程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

3.1 组建开发团队

组建一支双师结构的专业开发团队,是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工作的重要前提,而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则为高素质开发团队的顺利组建提供了机制保障。我院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充分发挥校内外各种优质人力资源整合的合力,积极探索并逐渐形成了长期稳定、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机制。一方面,机电工程学院自陕西黄河机电股份有限公司、中船重工西安东风仪表厂、西安科技大学等单位聘请11位企业专家组建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另一方面,聘请校外专业带头人1人、骨干教师2人,聘请校外兼任教师4人,组成了17人开发团队。其中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5人,3位教师具有职业技能鉴定中、高级考评员资格。

3.2 开展人才需求调研

人才需求调研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主要包括行业调研、企业调研等。调研内容主要包括专业人才结构现状、人才供求状况、企业组织架构和专业发展趋势,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相应职业资格要求、学生就业去向等。我院采用调查问卷、访谈与专题研讨等方式,主要对西安东风仪表厂、中国航天科技○六七基地165研究所、宝鸡秦川机床厂等7家企业进行了调研,并形成了“企业对机电技术应用人才需求情况的调查分析报告”。

报告显示,陕西作为一个国防工业大省,国防科技工业中的兵器、电子、航空、航天、船舶、核工业等行业普遍缺乏技能型专业技术人才,国防科技工业企业大量使用的特种设备及专用生产线,对机电一体化等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需求旺盛。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开发组依据调研数据,从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入手,调整专业方向,使其较好地贴近毕业生岗位需求实际。专业定位为“以电为主、以机为辅,机、电、计算机三能互补”,确定了以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安装、调试和维修为专业核心岗位,以自动生产线运行管理、机电一体化设备销售与售后技术服务、系统设计与技术改造为专业扩展岗位的职业岗位群。

3.3 进行职业分析

专业开发组依据专业特色和职业岗位群分析结果,确定了32项典型工作任务和完成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为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提供了依据。

(1)专业特色分析。机电一体化技术不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与机械技术等几种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在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集机械与电工电子及电气控制为一体的应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学科交叉性、融合性,决定了它的复杂性,也对专业建设和专业教育实施的各环节如开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模式应用、教学评价与监控等提出了更加复合的要求。

(2)工作任务分析。工作任务分析是指对本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中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进行分解的过程,目的在于掌握其具体的工作内容,以及完成该任务需要的职业能力。

(3)行动领域分析。行动领域分析是指在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将相互关联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职业成长的规律和难易程度归类形成的典型工作任务集合,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模型,梳理和整合职业行动能力,形成职业行动能力分析表。

3.4 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构建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在借鉴和扬弃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体系开发模式,是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分析法(BAG)为课程开发方法、以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课程内容的载体、通过行动导向教学来加以实施的一种课程体系开发模式。其开发思路是:从调研实际工作任务集合到提炼典型工作任务集合,再到选取学习性工作任务集合。通过工作岗位(群)分析、典型工作任务(集合)分析、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转换并排序等步骤加以开发实施。

3.4.1 校企合作共建课程体系

校企共建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前提条件。要保证课程内容体现职业性和专业特色,必须有行业、企业专家或技术人员共同参与课程体系构建的全过程。尤其是在岗位工作任务调研与典型工作任务归纳、行动领域确定、课程内容设置等方面,必须征求行业、企业专家意见并进行论证,才能确保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3.4.2 构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先进制造业的工程特点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专业定位,依托军工行业优势,实施校企共建,构建符合职业能力形成规律的职业教育模式,建立了“三阶段、两融合、递进式”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其主要特点是:①依托以船舶第872厂为核心企业的校企合作平台,学生在校内外三年不断线全过程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②依据岗位能力考核标准和职业标准,将机电一体化职业技能高级认证、维修电工职业资格鉴定贯穿于教学过程,实现学历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的双证融合;③根据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将人才培养的三个阶段(即文化素质培养、岗位基本技能训练和岗位综合能力训练),由浅至深、由单项到综合进行科学排列,形成“递进式”岗位职业能力培养。

图2 “三阶段、两融合、递进式”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3.4.3 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构建的流程和基本结构

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构建要充分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使之不局限于狭隘、单一工种的特定岗位上,而是综合考虑适岗、应变、创新、发展的职业行动综合能力培养要求,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能与岗位和市场需求互动,突出岗位工作的针对性和职业发展的适应性。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岗位要求和职业考核标准分解职业能力,形成基本素质和能力、岗位基本能力、岗位综合能力三个层次的能力;以岗位能力训练为主线,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突出核心岗位能力培养双证融合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图3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图

3.4.4 教学模式分析

根据专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特色,积极吸收现代职业教育先进理念,倡导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首先,教学中按照“做中教、做中学”教学方法,按照工作过程进行引导,组织学生进行活动,注重“教”与“学”的互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强合作意识,具备课程相应的职业能力。其次,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采用项目教学,以工作任务引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成就动机,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图4 融“教、学、做”一体的理实一体教学模式

3.5 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是整个开发工作的整理、融合环节,要按照规范性、实用性和发展性的原则要求进行编制。其中,学习领域课程的“排列组合”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我院经过充分论证,确定了基本素质和能力、岗位基本能力、岗位综合能力三个层次的岗位职业能力,制定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编写出版了3部配套的一体化课程教材,创新了课程考核评价方法,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5.1 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

人才培养方案包括:招生对象与学习期限、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工作过程分析、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教学进度安排、课程描述、教学条件、毕业条件(学籍管理与毕业标准)、学分替代、编制说明等12个部分。

3.5.2 课程体系的基本架构和主要指标

依据课程体系结构设计,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基本学习领域、专业核心学习领域、专业拓展学习领域、公共拓展学习领域和素质教育拓展领域等六个部分。根据教育部《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实践类课时占总教学时间的50%以上”及“顶岗实习时间原则上不少于半

年”等要求,人才培养方案中讲授课时为1537学时,实践课时为1342学时;公共基础学习领域课程所占比重约为20%,专业基本学习领域和专业核心学习领域课程约所占70%;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约占10%;校外顶岗实习时间安排在第6学期;课内总共146学分,公共拓展学习领域、素质教育拓展领域、军训合计16学分。

3.6 人才培养方案的评价与动态调整

3.6.1 人才培养方案的评价

(1)整体评价。人才培养方案要能回答教什么、怎么教和按照什么顺序教等三个核心问题。主要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是什么?为了实现培养目标构建了什么样的培养模式,设置了什么课程?为了模式的运行和课程实施组建了什么样的师资队伍和教学团队,建设了什么样的实习实训条件,采用了什么教学模式等评价指标。

(2)分项评价。①依据与培养目标。主要包括制定方案的依据、人才定位、培养目标、就业岗位、个人职业发展、培养模式等评价指标;②课程体系构建。主要包括对目标的支撑作用、形成职业核心能力的完整性、对职业核心能力形成的支撑作用、职业素质结构、职业知识结构、职业能力结构、职业证书对职业能力的体现度等评价指标;③课程与计划。主要包括课程设置、课时设置、课序设置、核心骨干课程定性、核心骨干课程描述、课程考核要求、毕业条件、学分替代等评价指标;④实施与管理。主要包括实习实训条件支撑、师资配备与教学能力、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管理与评价方案等评价指标。

3.6.2 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调整

根据PDCA循环程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后,需要在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控制下,按照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的顺序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管理。在有序的循环运行过程中,依据信息反馈,发现问题并逐步解决问题。将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过程中,周而复始,实现阶梯式螺旋上升。通过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调整和持续改进,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完善实训教学条件、提升师资水平、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结语

近年来,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改革践行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理念,已从宏观开发层面深入到了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项目开发及课业设计层面。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与课程体系构建作为一个开放的循环反馈系统,需要教学思想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学基本条件与教学管理、教学队伍建设等诸多因素的协调配合,需要不断进行调查、研究与分析,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使所建立的课程体系真正符合职业能力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清华大学出版,2009.[2]郝秀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系列问题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8,23.[3]张庆臣.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的几个问题及其思考[J].教育教学研究,2011,51.[4]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报告2000-2010年.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基金项目:

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SGH0903022)作者简介:

姓名:孟繁增,性别:男,出生年月:1972.04,籍贯:河北任丘

单位: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职称:副教授,高级工程师,职务:建筑与热能工程学院 院长

研究方向:计算机辅助设计、职业技术教育

姓名:刘龙江,性别:男,出生年月:1970.11,籍贯:陕西户县

单位: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职称:教授,高级工程师,职务:机电教研室主任

研究方向:机电系统控制、职业技术教育

姓名:修学强,性别:男,出生年月:1972.11,籍贯:河南南阳

单位: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职称:副教授,高级工程师,职务:机电工程学院 院长

10.机电一体化专业 篇十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机械、电子、液(气)压一体化技术基本理论,掌握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维护、调试和维修,掌握应用机电一体化设备加工的工艺设计和加工工艺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中级工程技术人才。

课程设置:

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加工机床、机械加工工艺、液压与气动技术、检测技术、数控技术、电气控制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可编程控制器及应用、机电一体化系统与设计等。

毕业去向:

1、机电一体化专业

从事机电一体化液体灌装生产线及商品包装自动化机械运行、维护、管理、技术改造等工作的机电一体化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可在大型啤酒、饮料、食品及商品包装生产企业从事现代化自动机与生产线的维护和管理工作,也可在相关的自动机与生产线的生产厂家或设计部门、营销单位从事技术工作。

2、机电一体化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方向)

从事机电产品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与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并熟练使用和维修数控加工设备的机电一体化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可在模具设计也制造、机械加工、塑料、五金、电子产品、计算机生产等企业从事数控机床的加工工艺设计编程,数控机床的调试、维护及加工操作,从事生产和技术管理工作,也可以从事国内外数控设备的营销工作。

3、机电一体化专业(模具CAD/CAM方向)

从事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控加工技术对模具进行设计和制造等工作的机 电一体化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可在模具、机械、五金、塑料、家电等生产企业从事模具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等方面的技术工作,也可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经营、管理工作。

4、机电一体化专业(机电CAD技术方向)

在机电一体化产品、设备的设计、制造、维修、管理、技术改造与服务过程中专门从事用电脑绘图设计、信息处理和资料管理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可在机械设计、制造与装备行业、模具制造业,轻工、家用电器、电子制造业从事设计、制造、技术改造、产品营销、设备管理与维护等工作。

11.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简介 篇十一

关键词 基于工作过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4-0143-03

1 引言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全新理念。它是把职业工作作为一个整体化的行为过程进行分析,“工学结合”对课程体系进行解构与重构,打破原有的“学科完整”的课程体系,构建“工作过程完整”的课程体系。这种教学设计将“工作过程中的学习”和“课堂上的学习”整合为一个整体,保证了与职业相关的经验、知识和技能在结构上的系统化,确保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综合的职业能力。

2 课程体系开发的方法

课程体系开发的方法为六步法: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

1)资讯(做什么):布置团队工作任务,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任务目标。

2)计划(怎么做):以小组的方式收集解决方案,对工作整个过程进行计划。

3)决策(确定怎么做):通过分析、比较,在若干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选定最优方案。

4)实施(做的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方案的实施过程。

5)检查(做得怎么样):学生依据先前拟定的评价标准,自行检查工作成果是否合格。

6)评估(做后的提升):师生共同讨论评价结果,达到知识的内化和技能养成。

3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开发流程为:职业岗位调研——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划分行动领域——转化学习领域——学习情境设计——教学实施优化。

下面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自动化生产线方向)为例,阐述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过程。该专业的专业定位为:面向机电一体化产品生产企业从事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生产技术管理,面向机电一体化产品应用企业从事自动化生产线的运行、维护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技术人才。

职业岗位调研 通过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自动化生产线方向)的调研,得到的岗位群有两种,共6个岗位。

1)基础岗位:自动化生产线运行维护员、自动化生产线设备安装调试员、自动化生产线操作员。

2)提升岗位:生产现场管理员、产品检验员、产品营销员。

每个岗位都要从工作流程及内容,工作组织方式、工作环境、设施配置,学历、专业、基本素养等方面来进行详细的岗位描述。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岗位群及具体的岗位描述,可将这6个岗位分解成25个典型的工作任务。其中“自动化生产线设备安装调试员”岗位可分解的9个典型工作任务,如表1所示。

典型工作任务分解后,要将每个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及方法、对象、工具、劳动组合和要求等进行详细分析。

划分行动领域 根据25个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可将25个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工作对象相同划分为10个行动领域,如表2所示。

转化学习领域 10个行动领域划分好后,可转化为11个学习领域,如表3所示。行动领域“电机与电气控制线路安装与维护”转化为2个学习领域,其余每个行动领域转化为1个学习领域。

一个学习领域可看作一门专业课程,这样综合公共学习领域和拓展学习领域,就可制订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框架教学计划。框架教学计划中要涵盖每门课程第几学期开课,学时多少。比如:专业学习领域“可编程控制器的设计与调试”第二学年第四学期开课,共90学时。对每个学习领域都要从学习目标、内容、方法、媒体、学生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接受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该领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学习领域描述。

学习情境设计 为了能将专业学习领域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方法进行实施,学习情境的设计是关键。表4将“学习领域7:可编程控制器的设计与调试”以工作对象为教学载体,设计成两大学习情境,学习情境1又设计了6个子情境。

对于每个学习情境,都要从学习目标、主要内容、教学方法建议、教学材料、学生知识与能力要求、教师知识与能力要求以及考核与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学习情境描述。

教学实施优化 教学实施与优化主要是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六步法进行的。下面以“子情境2:某水泵Y-△启动的PLC控制电路的设计与调试”为例,说明具体的教学实施与检查评价。

1)资讯。

①教学资源:任务书、学习网站、相关书籍、授课计划、多媒体教室。

②教学方法与手段:任务驱动法、分组讨论法。

③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师提供任务的具体信息,下发学习资料,包括主控指令MC、MCR、定时器T、程序设计方

法;教师提供任务所需的软硬件设备;师生讨论,引导学生明确任务目标。

2)计划与决策。

①教学资源:引导文、实训教材、参考教材、课件、案例库、PLC技术实训场。

②教学方法与手段:分组讨论法、头脑风暴法、引导文教学法。

③教学组织与实施:下发引导文,学生分组讨论;进行任务分配;制订项目行动计划;制订系统软件和硬件设计方案;填写相关表格;教师检查计划和方案可行性。

3)实施。

①教学资源:引导文、课程网站、PLC技术实训场。

②教学方法与手段:分组实践法、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

③教学组织与实施:按照工作计划,分析水泵的控制要求、硬件设计,主要确认PLC的型号规格、设计控制程序,完成软硬件程序设计;实施硬件接线和程序输入并调试。

4)检查与评价。

①教学资源:PLC技术实训场、评价单。

②教学方法与手段:交互检查法、小组演示法。

③教学组织与实施:学生检查硬件接线和软硬件设计程序是否符合要求,确定设计思路、步骤是否合理,并试运行该PLC控制电路,如有遗漏及时更正、改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项目成果;师生共同对整个设计与调试过程进行评价;填写评价表,整理归档。

4 结论

本文运用“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理念,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按照职业岗位调研——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划分行动领域——转化学习领域——学习情境设计——教学实施优化的流程进行开发和构建,并将具体学习情境“某水泵Y-△启动的PLC控制电路的设计与调试”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步法进行具体的教学组织与实施。这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课程群项目化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也为高职院校实现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打下强有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宇浩.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J].轻工科技,2016(5):166-168.

[2]刘芬.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6):37-38.

[3]林书乐,刘莹,叶志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单元设计:以《涂膜铅笔硬度测定》为例[J].科教导刊,

2016(1):119-121.

[4]刘爽.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类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J].现代商贸工业,2016(5):160-162.

12.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简介 篇十二

1 地区装备制造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推动工业有了空前的进步,传统的机械加工制造业已不适应当前工业发展的需求。随着我国加入WTO,为了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促使企业生产向着高科技高效率的方向发展。在工业领域中,生产设备的自动化程度的演变,是工业控制计算机技术、检测技术、气动、液压、机械及电子技术、电机控制技术以及系统控制技术得到越来越广泛应用的结果。综合了信息技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的自动生产系统,数字控制技术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具有综合技术的新岗位日益增多,对从事该岗位的运行与维护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2008年1-11月,大连机电产品出口104.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5%,占全市外贸出口比重的47.5%,比同期占比提高了0.2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出口企业1622家。

调研表明,大连地区大中型制造企业拥有数控机床、自动化生产线等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占90%以上,如大连机床集团、华录电子、一汽集团大连柴油机厂、主营塑钢门窗的实德集团、制造大型起重及港口设备的大重集团都拥有相关的设备、车间,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将会更大,要求会更高。这就为机电一体化专业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

城市经济发展的方向带动我市产业基地建设的人才需求呈上升趋势,同时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专业化和特色化趋势。专业岗位趋于细化,职位划分较为详尽,从总量和增量上看,我市人才需求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居于前列,人力资源拥有量在全国50个主要城市中居第15位。随着我市经济发展,人才需求呈旺势增长态势。在“十一五”期间,全市技能型人才缺口46万人之多。其中对船舶制造、数控技术、机电设备维修等现代工业技术工种的人才需求量达33万人左右。

2 社会人才的需求及对职业素质的要求

2.1 人才的需求

通过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看,对各个工种及职位的需求量是不一样的,其中需要企业期望学生对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能力与维护的能力要优秀。占到将近42%,说明企业比较欢迎既懂机械又懂电气的人才,对数控操作、数控编程、CAD绘图的需求也较大,另外机电类企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也占了一定的比重,有近20%,这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大连作为国家装备制造业基地和船舶制造业基地,地区机电类企业和机电类产品逐年增加,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也变得热俏起来。从调查的情况看,企业对技术主管,品质管理知识等职位都有不同程度的需求,随着这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不断壮大,使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去向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也不断向管理层发展。这也就使我们在专业定位时有更大的选择。

2.2 职业素质的要求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越来越重要,用人单位往往要求毕业生能够同时拥有多方面的技能,要求基本功扎实,应用能力较强,能够团结协作,富于开拓和创新精神,要敬业爱岗,踏实肯干,吃苦耐劳,实际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很强的社会竞争力。

3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新型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

3.1 高职教育必须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定位,是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所以在建设过程中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3.2 高职教育要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所以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必须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体系,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要特征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即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高职毕业生实际需求,对各种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确定各岗位工作任务,根据工作任务确定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再由职业能力确定学习领域,并结合人的认识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3.3 高职的教学内容要突出能力培养,依据岗位需求组织教学内容

高职的教学内容要依据岗位需求,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学习情境设计要以典型产品或实际生产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理论知识的选取要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进行,并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方式,使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掌握实践技能,达到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目的。

4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

4.1 采用工学交替、能力递进的“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在实施过程中,根据企业的需求,设计了“三阶段、三方式”“工学交替、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在三年高职教学中,把教学过程分成了“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应用技能”三个阶段;教学组织与实施分别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三种方式,交叉进行。将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有机地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实行双证书制,学生在取得毕业证的同时,还取得相应的电子设备装接工等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证书。在注重技能培养的同时,还注重学生的职业规范、职业道德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达到扎实的首岗胜任能力、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较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形成工学交替、能力递进的“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

4.2 深化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双赢机制

建立集订单培养、职工培训、资源共享、技术服务、顶岗实习、课程共建等双向功能一体的合作机制,使校企双方在物质与精神层面多层次、全方位深度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谋发展。开办了“英特尔实验班”、“中远班”和“固特异班”。该机制的建立,改变以往由于缺乏合作的动力机制,企业往往不愿参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高职院校则难以灵活地根据企业变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现象。

4.3 灵活多样顶岗实习方式

根据大连地区经济特点,采用区域集中与企业分散相结合的顶岗实习方式。即将学生校外实习地点主要集中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域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同时考虑到一个企业不能同时容纳太多实习学生的现状,采用将学生分散在区域内的多个企业顶岗实习的方式,以利于学生有机会直接参加企业生产,提高实习效果。

4.4 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按校企共建“三形态”(即引企入校、共同投入设备、以产品生产或研发为纽带)、“三真型”(即真项目、真设备、真要求)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来建设。增强校内实训基地职业氛围,优化校内工学结合环境。让学生在校内真实的“工厂化”环境中完成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及综合技能的训练,并接受相应的职业资格培训。同时,通过长期双赢合作,拓展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下企业实践机会。

摘要:通过对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 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 在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 以企业岗位需要和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 积极探索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13.机电一体化专业简历 篇十三

机电一体化专业简历

姓名:

-

国籍:

中国

无照片

目前所在地:

广州

民族:

汉族

户口所在地:

阳江

身材:

168 cm 50 kg

婚姻状况:

未婚

年龄:

23 岁

培训认证:

 

诚信徽章:

 

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

人才类型:

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

技工类:技工类 机械/设备维修类 机电类 电子/邮电/通讯类

工作年限:

0

职称:

无职称

求职类型:

全职

可到职-

随时

月薪要求:

1500--

希望工作地区:

广州 东莞 佛山

个人工作经历:

/07--/01 广州华栋香精香料有限公司    设备维修与保养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

最高学历:

大专

毕业-

2007-06-01

所学专业一:

机电一体化

所学专业二:

汽车检测与维修

受教育培训经历:

/09--/09 阳春市第三中学       生物班         普高

2004.9-2007.6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 机电一体化     大学专科毕业证

 

语言能力

外语:

英语 一般

   

国语水平:

良好

粤语水平:

优秀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本人工作认真,能吃苦耐劳.责任心强,在大学期间主修课程有大学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机械基础、机械制图、CAD制图、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工基础、单片机原理等专业课程。

 

详细个人自传

 

有一定计算机基础、office 、AOTOCAD知识,能从事于基本的.制图工作。有一定的电子基础、机械基础能从事与机电、电子方面有关专业的工作。

上一篇: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下一篇:企业网络设计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