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聋哑儿童心理(精选13篇)
1.关注聋哑儿童心理 篇一
关爱聋哑儿童,我们在行动
11月11日,心理健康协会的志愿者们来到厦门市特殊教育学校进行慰问。
志愿者们在一楼的餐厅内与聋哑学生见面,赠送小礼物并开展一对一的交流活动。志愿者们通过简单的手语和纸笔与孩子们交流,并耐心解答了同学们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些困惑。学生们也表达了对志愿者的欢迎。彼此熟悉之后,大家在教学楼前做起了游戏,你猜我猜、杯水传情、背地起身等,一个个小游戏在让大家开怀的同时也增进了彼此的了解。最后,进行了合影留念。
“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给孩子们带来快乐,并且希望聋哑儿童可以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我们希望尽自己的一份力。”心理健康协会的志愿者们说到。
来源:心理健康协会宣传部顾军禄
2.关注聋哑儿童心理 篇二
一、确立适合聋哑儿童全纳教育课堂教学实际的教学目标
要保证教学目标适合聋哑儿童, 首先, 要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 要考虑聋哑儿童的障碍程度与特殊需要, 评估聋哑儿童在该学科上的原有水平, 分析聋哑儿童学习上的优势与弱项、学习兴趣与能力。其次,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 需考虑既要设定学科教学的具体操作目标, 又要设定有利于聋哑儿童优势发展、缺陷补偿和非智力因素发展的教学目标。
在实践中, 对聋哑儿童教学目标的设定应与班内健全学生基本相同, 对部分学习基础差的聋哑儿童, 若他们无法学习班内同样的教材, 则可以灵活选择教材, 进行复式异步教学和查漏补缺的教学。
二、正确把握健全学生教学与聋哑儿童教学的相互关系
正确把握健全学生与聋哑儿童教学的相互关系, 是聋哑儿童全纳教育课堂教学获得成功的前提。若教学实践中注意了其中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 则会降低教学效果。因此, 从事聋哑儿童全纳教育课堂教学实验的教师必须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在全纳教育课堂上, 健全学生占多数,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课堂中占多数的教学对象, 如果仅注重了一两名聋哑儿童的教学而忽视了对健全学生的教学, 那么即使聋哑儿童的教学进行得再好, 也是以牺牲绝大多数学生的利益为代价的。一堂成功的全纳教育课, 既是一堂优质的普通教学课, 同时又能对聋哑儿童实施有效的特殊教学。
三、营造对聋哑儿童学生认同、宽容和友爱的教学氛围
认同、宽容和友爱的教学氛围, 是聋哑儿童解除心理障碍、树立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成绩的保障。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对聋哑儿童应做到, 一要充满爱心、耐心和诚意。如教师要以一种义务感与责任感来诚心诚意地帮助聋哑儿童, 而不是以一种恩赐的态度来看待聋哑儿童。二要尊重、信任、鼓励和帮助聋哑儿童。对聋哑儿童的每一点滴进步, 教师都要在全班学生中予以充分肯定, 在教学中不断予以鼓励与支持。三要杜绝任何有损聋哑儿童自尊心的言语和举止。
四、创设让聋哑儿童体验学习成功的机会
创设让聋哑儿童体验学习成功的机会, 是激发他们学习内动力的必要途径。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教师要在课堂上多创设一些机会, 让他们体验学习的成功。
通过几年来的课题实践, 我们深深地体会到, 聋哑儿童全纳教育课堂实验研究已经与参与、创新、交流、合作这些美好的字眼紧紧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全纳教育一起成长, 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 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 成为情不自禁的从心灵深处, 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涓涓甘泉。
3.聋哑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 篇三
一、聋哑学生常见的心理特征
(一)较强的自卑心理
比起其他不同程度的残疾来说,聋哑人应是最痛苦的一类人。听和说是人类相互交流的主要方式,他们如果听不到,就只能凭借看到的进行猜测,猜测则容易产生各种错误信息,造成误解;他们又苦于不能表达,也无法让人获知自己的所思所想,故烦躁苦闷等情绪会随之滋生,久而久之,就会引发各种精神疾病。最常见的就是自卑心理,总认为被瞧不起和低人一等,因而性格变得孤僻、胆怯,从而意志消沉,丧失生活的信心。在学校里,老师的批评,可能导致聋哑学生离校出走,甚至放弃学业。在家里,父母一两句过重的话语,可能导致聋哑孩子离家出走,对父母不理不睬。在社会上,不愿和健全人多接触,害怕别人嘲笑,对自己没有信心。
(二)较大的依赖性
聋儿往往在自卑之中产生自怜,希望获得人们的同情和帮助。但因害怕失败,所以也不敢尝试接受新生事物,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不善于向他们求助,固守自己的一方小天地,从而限制了一些能力的培养。
(三)判断是非的能力弱
由于聋生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无法对语言文字进行深刻的理解,知识水平和理论水平偏低,造成他们的道德观念较为模糊,片面主观地看待周围发生的事情,无法正确、深刻地判断是非、好坏、善恶、美丑,易受到社会上坏人的引诱,模仿社会上不良的道德行为,并把其作为良好的道德行为来效仿。
(四)较普遍的抱怨心理
抱怨父母,抱怨命运;认为是父母把他们生成了这样,认为命运对他们不公,因而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他人(包括父母、老师、同学、邻居)的利益、处境和心理感受,加上信息交流渠道的阻碍,在自身生活环境中看不到成功聋人的典型,导致了他们认为生而无用,再怎么学也赶不上正常人的观念。因而对前途、理想丧失了兴趣,产生了悲观思想,对努力学习也持怀疑态度。
二、聋哑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从家长对聋哑孩子的态度来盾,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负罪型。有些家长认为是自己的原因造成孩子的残疾,出于偿债的心理,于是,对孩子百般疼爱,这种情况主要体现在低龄聋生身上;造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很长时间不能适应集体生活。
二是抛弃型。基本上对孩子不管不问,特别是留守聋哑学生家庭中,父母外出务工,孩子或托付给老人,或托付给亲戚、邻居,或托付给学校,孩子缺少亲情的关怀。
三是冷漠型。这种家长能够按时接送孩子,在生活上对孩子进行照顾,但认为孩子“一聋三分傻”,不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有很多残疾孩子的家庭都生了第二胎,他们放弃了对聋哑孩子教育的关注。过低的要求使得一部分聋哑孩子不求上进。
四是困惑型。我市大多数聋生来自于农村,家长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家长虽然想对孩子好好教育,但由于无法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因而对于如何教育自己的聋哑孩子很是困惑。
五是理智型。这种类型的家长能经常与老师进行联系,在生活、学习上对孩子加以引导,希望孩子能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将来能够独立生活。这样的家长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方面社会在宣传残疾佼佼者时,忽视了大多数残疾人都是平凡而普通的人,他们即使再努力也无法达到人们仰慕的程度。过高的期望值使一部分聋哑孩子失去信心和勇气。
另一方面很多人只知道同情与怜悯,却没有关注过聋哑孩子的自尊与特点,他们的个体差异与奋斗的艰难往往被人忽视。不被重视和理解将会在聋哑孩子心理上留下阴影,产生暴躁和抑郁心理。
(三)学校环境的影响
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很多特殊教育学校采用的是封闭式校园管理。教学期间学生只要进了校门,很难再有机会迈出大门一步。生活、学习、游戏都在不大的校园内进行。长期以来,生活必然相对单调,缺少生机与活力,这与正处于不断成长,渴望生活的变化和丰富多彩的聋生青少年来讲,是极不协调的。同时,师生关系是否融洽和谐,聋生对自身的学习成绩的满意程度、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各种活动是否丰富有趣,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理状况。
三、解决聋哑学生心理问题的途径
(一)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认识,给孩子塑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让家长看到孩子成功的事例。比如从特校毕业的聋人学生有的已升入了高中,有的已经大学毕业,找到了适合的工作岗位,可以独立地生活了;更多的聋生通过学习,掌握了学习技术的能力及与普通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也得到了适合的工作岗位,减轻了家庭负担,或外出务工,进入工厂,或自学技术,开店经营,走上了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生活道路,如果家长认识到了这一点,就会有较大的热情和信心去教育孩子的。
再次是让家长掌握一些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方法,以前在与家长的沟通中,了解到很多家长都苦于孩子不能说话,无法交流,也不知道在哪里才能买到手语书,即使看到了手语书,也会被手语书内容和手势之多所吓倒,所以我建议特殊教育校可以自己开发一些家长手语册,把一些简单的手语,生活中常用的手语教给家长们,就可以解决聋生与家长的交流沟通问题。
(二)教师要用爱心和耐心来引领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聋校教育因其特殊性,本身的教育工作就很艰巨、复杂。要把聋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生活,能够自食其力的有用之材,实施素质教育、补偿聋生生理和心理缺陷的同时,还必须结合每个聋生的实际情况,重视并帮助聋生克服心理障碍。这对促进聋生健康成长尤为重要。
教师要正确对待聋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不仅在学习上,也要在生活上关心、爱护学生,注意引导、培养聋生发展兴趣,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孩子们觉得教师是值得信任的朋友。只有这样,孩子们有什么心里话才愿意和教师讲,教师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关注、引导。
(三)社会要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关注聋哑人的心理健康
1.培养懂手语的心理咨询师,或者就在特殊教育学校和残联部门成立一个聋哑孩子心理辅导中心,解决有心理疾病的聋哑学生的心理疏导问题,
2.新闻和电视报道同样也可以走入基层,除了报道那些成功的案例,更要把镜头对准大多数普通的聋哑孩子和聋哑孩子的家庭,让他们得到更多人的关爱。给他们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生活环境。
3.社会各界要给予特殊教育学校和残疾孩子更多的帮助和关爱,帮助毕业的聋哑孩子找到工作。改善办学环境,提供更多的信息平台帮助聋哑孩子认识各种社会现象,认清事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他们明辨就非的能力。
4.关爱聋哑儿童__策划 篇四
这是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或者呱呱坠地时便无法感受父母喜悦的呼唤;他们或者因为家境贫寒用药不慎,小小年纪便无法感受音乐的美妙;他们或者因为一出事故而失去听觉,他们被称为聋哑儿童。一直以来本着“爱心献社会,真情暖人心”的宗旨、以饱满的热情服务社会,关爱弱势群体的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语言文学系青年志愿者协会开展了这次慰问活动,旨在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帮助聋哑儿童的行列中来,让点滴关爱汇成江海,让无私奉献令爱蔓延。
一、活动目的:
1、让学校同学了解当今社会里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关爱的儿童,塑造浓厚的校园爱心氛围,激发学校师生的爱心。
2、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聋哑学校的孩子们感受到社会给予的温暖的关爱。给聋哑儿童带来快乐,丰富他们的生活,让他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3、让社会中更多的人关注弱势群体,唤起人间真情。使志愿者充分了解社会,端正态度。倡导更多的人加入志愿者队伍奉献自已的爱心。
4、此次活动,既能让广大聋哑儿童感受到社会这个大家庭所给予他们的温暖与关爱;同时,也能号召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并关注这一幼小的弱势群体,给予他们更多的勇气与爱。
二、主办单位:语言文学系青年志愿者协会
三、活动主题:走进无声世界,关爱听障儿童
四、活动时间:2013年11月30日 8:00-10:00
五、活动地点:聋哑儿童康复中心
六、活动方案:
1、前期准备:
(1)与聋哑儿童康复中心取得联系,与其商谈活动事宜,定下具体活动时间内容。
(2)召开内部会议,介绍此次活动的各项内容及其相关事情,进行任务分工,使各成员明确自己的相关工作。
(3)活动前展出海报和横幅,让更多同学加入此次活动中来。
2、活动流程:
(1)7:30准时在同大广场集合,清点人数,发放小红帽。
(2)7:50集体出发,到达目的地后,有次序地进入,跟随接待人员,参观教室和宿舍。
(3)将志愿者分成若干个小组,与孩子们一起做互动小游戏;给孩子们表演节目,如:手语表演《感恩的心》、cosplay动漫人物show等;鼓励他们好好学习,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
(4)活动结束后与他们合影留恋,然后集体返校。
七、注意事项:
(1)活动期间严禁摘下小红帽,维护志愿者形象。
(2)活动期间严禁嬉戏打闹,玩手机。
(3)与孩子们交流时要有耐心,讲究方法。
(4)注意保持场地的卫生和整洁。
八、安全措施:
(1)前往聋哑儿童康复中心的途中志愿者不得擅自离队,注意路上过往车辆。
(2)活动过程中要准备好必要的安全措施,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5.对聋哑儿童的个案研究报告 篇五
姓名:赵亮
性别:男
出生:1999年
籍贯:浙江金华兰溪
家庭背景:他母亲是新疆人,父亲是金华兰溪人,父母都下岗,家庭条件相当困难。在赵亮之前还有一个孩子也是先天性聋哑,他在七岁那年因车祸去世,之后才生了赵亮,可赵亮还是聋哑的。赵亮的父亲受不了打击变成了精神衰弱,到目前为止还在用药,无工作能力。现在尽靠他母亲每月400元的工资和社会救济来生活。不过赵亮父母对他疼爱有佳,每个月来看他一次。
二、研究的目的与重点
㈠目的:
关注聋哑儿童的心理健康,培养新一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有用人才。同时为了让社会各界人士更加了解和关注弱势群体,通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使我们的聋哑儿童早日康复。同时通过对个案行为的观察来探究聋哑儿童和普通儿童是否有差异,从而为我们更深层次的了解聋哑儿童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㈡研究重点:
1、诊断教育问题的成因
个案的主要特征:
①个案发展与人交往情况:
此名儿童活泼、开朗,非常好动,经常想引起别人的注意,身体强壮总爱“惹”别人。总是面带微笑经常耍赖皮,不过长得还算可爱使得很多小朋友都愿意与他亲近。
②个案情况:
他在课上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爱抢老师风头,记忆力强,不过很少有耐心。因此到现在为止语言恢复不明显,只能读写1—10的数字和读汉语拼音字母表的前几个字母但发音也不是很清楚。
③个案问题的成因
虽然接受聋儿语训的时间较长(有两三年),但由于他生性好动顽皮上课注意不集中得不到好的训练效果。虽然平时他和其他孩子交流的时间比较多,但他们都不太会讲话,交流多数用手语,所以不能达到较好的目标。
2、寻求有效的教育对策
①通过与其玩耍,逐步与他建立起良好的关系,通过正强化来塑造其开口的意识。
②通过和他玩游戏时和他交流并鼓励他开口说话,只要他能开口我们变给他强化。
③通过与其老师的及时联系与沟通,从双方面对其进行引导与教育。
3、观察个案的行为,并对其行为的分析。
三、研究的步骤、内容与方法
㈠关系建立阶段
我从一开始就非常关注赵亮,他非常活泼也和可爱。要他对你信任首先我们必须尊重他,让他觉得你非常喜欢他,我刚开始就主动拉他的手并且蹲下来主动和他面带微笑的讲话,虽然他可能听不到我讲的但他对我就比较信任,感觉到我对他的尊重。我会偶尔轻抚一下他的头,蹲下来和他近距离的说话,慢慢地发现他就“认定”我了,刚开始玩一会儿就回来找我,后来几乎和我形影不离,总是牵着我的手不放,如果有的小朋友过来拉我的手,他马上会过来不许他牵我的手,并且把别的小朋友的手打掉。这时我感觉到我和他的关系建立得相当好了,没有什么顾及的了,我感到很有成就感。
我们要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他们才会和我们建立良好的关系。首先我们不能怕小孩子难缠,他们即使是满身汗臭味,衣服和手都很脏,或则你非常不喜欢的孩子要接近你拉你的手你都不能拒绝。因为他喜欢你才会和你亲近,因为他相信你才会向你走进,其实人有一种本能,小孩也会感受到别人对他是不是真心的,还是在敷衍他。我们应该明白怎么去顾及孩子的感受,怎么去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如果你假装对孩子很热情,但到他想向你亲近的时候你却找借口回避,那么你是不会得到孩子的真心,不会建立良好的关系的,因为你对他就没有真心。不过我体会到关系的建立也要有一个度,不能过分的亲密,关系建立得过分亲密,他就会产生依恋。
㈡指导阶段
6岁的孩子,对“学习”这一概念比较模糊,而且他们都是聋哑儿童,他们的学习都要比正常儿童慢一拍,对他们的要求也不能太高。特别是赵亮,他个性活泼、好动,很少能静下心来做事情,注意力最多只能集中20分钟左右,除非他很喜欢做的事情他才能静下来做。针对这一特点,我都通过对他感兴趣方面入手,在和他玩的过程中让他说一些简单的词语,如让他说自己的名字或在玩皮球正开心是让他说“皮球”等等。
同时我对他的小小的进步都要给予积极的反馈来增强其自信心,从而得到积极的强化,让他们感受到开口说话的乐趣。虽然他们现在还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所以学习说话很难成为他的内在学习动机,因此我们现在只能通过外在动机(如强化、激励等)来促使他们更好的学习,等他们懂事后就会变成内在动机的。
㈢追踪评估阶段
经过10天的追踪辅导和观察,他从一开始和我的关系存在着这样一个过程:陌生——依恋——适度亲密关系——逃避。
我刚开始就主动拉他的手并且蹲下来主动和他面带微笑的讲话,他感觉到我对他的尊重。之后我会偶尔轻抚一下他的头,蹲下来和他近距离的说话,慢慢地发现他就“认定”我了,刚开始玩一会儿就回来找我,后来几乎和我形影不离,总是牵着我的手不放,如果有的小朋友过来拉我的手,他马上会过来不许他牵我的手,并且把别的小朋友的手打掉。就这样他对我产生了依恋,正在我对这种依恋关系有点担心时事情发生了转变。
赵亮真的很顽皮,经常去惹其他小朋友,当我批评他的时候他总是朝我笑,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明白我的意思还是他耍赖皮,不过听老师说他以前经常耍赖皮的。这样我就狠不下心来不理他,可能我真的被他征服了把,我可
能潜意识里怕“失宠”吧。我怕这样建立起来的关系就被我的严厉管教给毁掉了,不过为了孩子好我还是狠下心来训练他,当他在一次欺负小伙伴时阿姨批评了他而有的不到我的“保护”,他终于哭了,哭得很伤心我也很难过不过我还是对自己说根据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我不能在这个时候过去安慰他。他很少会哭,不过哭的时候就很伤心要老天才恢复,他哭完后就一个人坐在椅子上不和其他小朋友玩我去拉他的手他拒绝了我,当时我也挺伤心的,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关系就这样没了。其实不是这样的,他在吃饭前洗完手就用湿手来闪我眼睛,不过不象先前那样总是拉着我的手不放了,那时我又感受到了欣慰,我感觉我没有失去他,他也真的不想失去他。变得很听话了,我带他去寝室午睡他微笑的示意让我和他一起睡,我向他说明了我等他午睡后再过来带他玩,他变自己乖乖的去睡觉了,还望着门口的我微笑的对我挥挥手说再见。面对这一幕我很高兴觉得真的不可思议,不过事情好象都不象我们意料的那样,赵亮的第二个转变使我有点伤心。
我很有挫败感,间隔了一天好象有点生疏,虽然一进门赵亮还是主动拉我的手,不过我没有先前的感觉了,之后他把我带到教室向我描述了他的画和得到的红星,看他开心的样子我也很高兴,随后他就“甩掉”我去和其他小朋友玩了。
赵亮是出了名的捣蛋鬼,他经常去惹别的小朋友哭自己还嬉皮笑脸很高兴的样子。他在玩的过程中和别人吵是正常的,可能是通过这种方法想引起别人的关注吧,不过他确实是众人关注的焦点,我们每个去过哪儿的队员都对他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他就是不理我了,我去拉他的手他就打掉我的手,虽然脸上还是笑眯眯的,不过他经常是这个表情就算批评他也是这个表情的,所以我不知道他到底是什么意思。后来,他就随便拉了我的一个队友让她交他数学、画画。我去拉他,他不理我好象在有意气我一样,用得意的眼神告诉我“我已经失宠了”。
赵亮很喜欢新鲜感,一次我的另一个队友主动去拉他手,他就和我队友关系很好,会帮她搬好凳子让他坐,整天牵着他的手不放。他对拍照很感兴趣,队友给他们四个小朋友拍照的时候他很开心的摆了个poose,结果由于技术问题其他三个都拍进去了,只要他没有拍在里面他就要闹翻天了。
另外,我还发现在聋哑学校的儿童的攻击性普遍都比较强,经常打闹,而且动作(包括打斗和放置东西)都比较重。
四、对个案的行为分析
㈠赵亮对我的依恋行为。
依恋是一种社会性情感联结,是儿童寻求并企图保持与重要他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赵亮对我依恋行为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孩子喜欢和父母有身体接触,赵亮不在父母身边从我这里能得到满足。
如:孩子总要求让爸爸妈妈抱,或来拉爸爸妈妈的手,抱住父母的腿。这可能是和父母以前对孩子过分亲昵,且喜欢用身体接触的方式来表达对孩子的关爱有关。况且赵亮在家倍受父母的疼爱,因为是第二个了什么会更加宠爱,父母会尽最大的努力来满足他的需求,可能更多的是一身体接触来表达的。
2、孩子喜欢攀比,赵亮告诉同伴们我是属于他个人的而自豪。
他告诉同伴我是属于他个人的,别人碰我就需要他的同意,因为他很爱出风头,很想在大众面前显露自己。因为我能满足他这个欲望,我们对友中没有一个是涂指甲油的,只有我一个。于是他变拿着我的手和其他对友和他的同伴比较,他就会告诉同伴只有我有这么漂亮的红指甲,而我好象又是他的私有财产,所以他会对我有依恋。
3、过度保护导致孩子过分的依恋行为。赵亮受到我的宠爱,成了大家关注的核心,我会关心他,服从他,有求必应。因为我想和他建立更深层次的关系,所以对他很好,和他在一起的时候我真的把他当作我亲人一样,不让他受委屈。
㈡赵亮对我态度的转变
6.关注聋哑儿童心理 篇六
2010年3月18日,数统学院与物电学院的青年志愿者协会成员到儿童康复中心陪同聋哑孩子度过了一个快乐的下午。
下午两点半,两院青协面员三十多人拿着水果、玩具来到康复中心,在等待孩子们换好行装后,志愿者每两个人带着一个孩子,一行人来到体育场,他们陪着孩子们在草地上放风筝、踢皮球,嬉闹玩耍。天气有点热,孩子们脸上冒着汗珠笑盈盈的。有的孩子不大音准地喊着哥哥、姐姐,志愿者高兴地应着。活动快结束时,大家纷纷拿出手机、相机和孩子们留影纪念。
回到康复中心和孩子们道别后,志愿者临走时对老师说:“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可能联系我们。”老师微笑着表示感谢。“希望这些孩子快乐地成长是大家共同的心愿。”活动在夕阳西中结束。
7.关注聋哑儿童心理 篇七
关键词:聋哑儿童;主观幸福感;人格特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048-02
一、聋哑儿童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对于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艾森克(1983)指出:幸福可称之为稳定的外向型,幸福感的积极情绪与易于社交的性格有关,这样的性格可以使个体与他人自然和快乐的相处更加容易,因而幸福是与外向性相互联系的。与此同时,抑郁与焦虑产生的是消极的情绪而不是幸福感,因而情绪不稳定和神经质与不幸福相互联系。外向表示对正性的情感敏感度高,神经质对负性情感的敏感性高。
Frances把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青少年儿童作为被试研究表明EPQ分数与幸福感分数的相关具有跨国的一致性,主观幸福感与外向性有0.41到0.49的相关,与神经质有-0.39到-0.57的相关。Diener指出:在预测主观幸福感时,人格特质即使不能当做最好的预测指标,至少也是最有利、最可靠的预测指标之一。Costa和McCrace总结了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主观幸福感更多地依赖人格,外向性与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有关,神经质与消极情感有关,人格特质可以预测10年甚至20年后的主观幸福感。王极盛、丁新华把青少年做为被试的研究结果显示,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关系密切,主观幸福感较高的个体是低神经质、高外向性、低神经质性的。
当然已有研究中也会存在一定的不足,人格特质作为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主观因素,现在的主要研究对象多数是以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成年人,针对少年群体尤其是对于我国聋哑儿童的并不多,也就是说有关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质关系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留下许多问题等待解决,比如聋哑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因果关系有哪些?聋哑儿童是如何做出满意感判断的,其内在过程如何?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通辽特殊教育学校男生女生各30人,年龄分布在11—14岁之间,均为聋哑儿童。通辽市铁中初中部学生60名,其中男生女各30人,均为正常儿童。
2、测评工具
(1)艾森克人格问卷(幼年版略)
(2)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
3、施测
采用统一的指导语进行团体测量。问卷的不同维度和正负向题目交叉混合排列是为了避免被试的反应定势,从而可以更好了解被试对每个问题的看法。
4、结果统计
为了得出聋哑儿童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整理数据后用spss 17.0统计软件做统计分析,得到统计结果。
三、研究结果
表1 聋哑儿童 性别、年龄主观幸福感基本状况
由表1可知聋哑儿童在生活满意度和消极情绪量表得分上存在着性别上的差异,生活满意度和消极情绪在年龄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女生比男生,年龄小一点的儿童比年龄大一点的儿童体验到更多的生活满意度。男生比女生,年龄大一点的比年龄小一点的体验到的消极情绪更多。进一步事后比较发现在生活满意度上10岁以下儿童和13-14岁儿童存在显著性差异,其值为p<0.01.在消极情绪维度上上11-12岁儿童分别和其他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值分别为p<0.05,p<0.01.10岁以下儿童与13-14岁儿童存在显著性差异,值为p<0.01.
表2正常儿童与聋哑儿童主观幸福感基本状况
8.关注留守儿童 篇八
———金鹏留守儿童阳光服务站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老家,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一般指6~16岁)。
我国有近1.5亿的农民在外务工,打工者数量还在以每年超过500万的速度增长,他们的子女处在义务教育年龄段的约为2000万,其中超过1000万留在家乡,成为“留守儿童”。他们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教育、生活、心理、安全等突出问题,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刻不容缓。而且关系到新农村的建设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为此,2007年7月19日在北京成立了由国务院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全国妇联等12个部门共同组成的农村留守儿童专题工作组。以逐步建立和完善保护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政策措施;促进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问题的有效解决。作为得胜“金鹏留守儿童阳光服务站”的创办人,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亲身经历了“留守生活”;也亲眼目睹了身边众多留守儿童的艰难困苦以及存在的严重的教育问题,促发我下定了成立留守儿童服务阳光服务站的决心。用我的绵薄之力来尽可能的去解决这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为众多留守儿童创造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同时大学生自主创业也是国家所提倡的。
目前我们的场所是租借的一套250平方米的房屋,其中包括男生寝室、女生寝室、洗浴室、厨房、心理辅导室、教室、活动室等,仅能容纳30位学生。这还不能满足得胜的留守儿童。在管理方面,我们采取组织化、封闭式管理;不断的完善管理制度和激励制度,为学生营造良性竞争环境,激励他们不断超越、不断进步!,我们有信心把金鹏留守儿童阳光服务站打造成全县、全市乃至全省最具规模的留守儿童服务中心。但万事开头难,我们从策划到进入实际准备阶段遇到了很多的困难:
首先,金鹏留守儿童阳光服务站主要由我和我女朋友一起管理,我们在社会经验、管理经验等方面的能力都很欠缺,这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以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另外由于刚出社会不久,创业资金更是紧张,全部都是由家里支援的,所以导致了在硬件设施方面还很落后,希望政府由关部门和单位能给予支持和援助。
其次,在我们下乡宣传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家长对“留守儿童”这个概念都很陌生,就算是经过我们的讲解他们也觉得一年花一千多块钱有点不划算,他们对小孩的教育观念还很淡薄,觉得放在老家由爷爷奶奶照顾照样也能吃的饱穿的暖。由于这种思维定式给我们的宣传工作带来了很大阻力,所以我们真诚的希望政府在宣传方面能给我们一些舆论支持。
选择大于努力,我坚信天道酬勤!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庞大,但留守儿童服务部门还很少,这是一个政府支持、人民需要的服务机构,我有信心把得胜这个示范点做大、在此基础上把面做广。可以向留守儿童较多的村发展,也可以向其他乡镇发展,我们的目标就是让所以的留守儿童都能走进留守儿童阳光服务站,得到更好的照顾和教育。
9.关注留守儿童论文 篇九
教育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之我见
——班主任工作点滴
王业精岳西县青天辅导小学0556—2420131
我地这几年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留守儿童也就越来越多,这给我们班主任的工作带来了很多的不利。这些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心理、同学关系等方面都需要很好的引导,以便他们更好地融入班级生活,正常的学习,健康的成长, 我这几年在关注留守儿童上,是这样做的。
一、关注他们的学习
大部分留守儿童在家都是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生活上基本能够保证,但在学习上对孩子的要求不够严格,造成孩子学习的涣散。针对这种情况,我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首先提高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放大他的优点,时常表扬。然后在作业方面由易到难,由少到多。使他们在学习上能养成主动的习惯。我班上有一个聪明的小男孩,他的父母在杭州打工,他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他爷爷奶奶认为对他们的孙子,只要他吃好、身体好,就不错了,在学习上自己也不懂,孩子说作业做完了就做完了,从不检查。这个孩子每次的家庭作业都没有完成,大部分时间都在玩,对学习不够认真。我在了解了这些情况后,努力捕捉他的闪光点,我发现这个小家伙很聪明,喜欢问一些有点难度的问题,在随后的教学中,遇到有点难度的问题,就请他回答,不论他回答的怎么样,我都适时的给予表扬,经过一段时间的激励,他在学习上也认真了不少。这时我和他进行了一次长谈,了解了他的想法,他好玩,也想好好学习。但是一玩起来,就忘了学习。之后我帮他制定做作业和玩的时间,并和他约定了相关的奖惩条件。经过一段时间的约束,他能够主动地学习了,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过年时,他的父母回来了,他很诚 1
恳的要我到他家去做客。我对他说,只要你好好学习,快快乐乐,我就满足了,我就不到你家去了,你们一家人好好聚聚吧!
二、关注他们的生活
因为他们在家的亲人关系是隔代的,大多数由爷爷奶奶管护,爷爷奶奶大多年老体衰,加之农活比较多,文化程度低等因素影响,只是一味的对孩子溺爱、娇纵或放任自流,辅导孩子学习少。部分外出打工者平时对子女的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使孩子养成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孩子的衣食保暖、饮食起居,大都和爷爷奶奶们不同,有时缺这少那的。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理应充当其父母的角色。时刻提醒他们暖时脱衣,冷时加衣;时刻督促他们不能暴饮暴食,忍饥挨饿。天冷了,把自己孩子的衣服给他们加,没有了就买;有时他们忘了带中饭,就弄饭或买方便面给其打尖。很多留守儿童的家长年关回家时特地赶来向我致谢,我都是笑着对他们说,谁叫我是他们的班主任呢!
三、关注他们的心理活动
这些留守儿童在家跟爷爷奶奶,很少和爷爷奶奶交流,又缺少父母的关爱,所以有些孩子有点孤独,性格有些怪癖。针对这样的孩子,我除了在学习上给他们更多的关注,还在生活上对他们特别关注,和他们谈心,让他们多和父母通电话,了解他们父母的生活情况。一发现他(她)们闷闷不乐或郁郁寡欢时,大部分就是他(她)们想在外的亲人了,我就打电话叫其与亲人通话。这是他(她)们最快乐的时刻,看到孩子们脸上灿烂的笑容,我心里真的好甜哦!每次打完电话,我都和要孩子谈心,告诉他(她)们父母的不易,打工的艰辛,只有好好学习,好好生活,才是对父母的最好回报,才不会使父母为其担心和牵挂。并且和他(她)们一起玩,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我班上有一个小女孩,她的父母在温州打工,由于工作很忙,很少和她联系,她也很想念她的父母,又不知道他父母的电话号码,看着别的孩子有父母陪着玩,她既羡慕又嫉妒,怀疑她的父母不爱她。从而她经常一个人玩,看着她孤独的身影,我组织她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和她谈她的父母,然后又找到她父母的电话号码,让她和父母通话,了解父母的辛苦。然后根据她的特长,让她当了文艺委,经常和她一起举行一些小型活动,从此她变得活泼开朗了。
四、关注他们的人际交往
这些孩子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的溺爱,使他们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际交往关系,稍有不顺心,就会大发脾气,和同学闹矛盾,认为同学们都要听他的。遇到这样的情况,我通过一些活动,让同学们一起讨论一些发生在身边的一些小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只有和同学们和谐相处,才能幸福快乐的健康成长。从而帮他们建立正确的人际交往关系。经常亲自带他(她)们到留守儿童活动室,和他(她)们一起看书、下棋、打球、看电视等等。孩子们快乐,我也开心。
10.关注留守儿童 篇十
近年来,有关留守儿童受侵害的案例屡见不鲜,当被报道出来时,有些人也许会有一时的同情与关心亦或是愤愤不平,但渐渐地的随着热度的消失,人们对于他们的关注也会有所减少。虽然网络报道会对此有必须的影响,但留守儿童受到侵害的案例依然不断出现。
很多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家人的悉心教导与关注,更容易沾染社会上的一些陋习,同样也更容易受到其他身体及心理上的伤害,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心理失衡,行为失控的现象。因此,他们需要社会付出更多地关爱与保护,才能健康的成长。
最后是当地政府要为留守儿童多办实事。主要是要健全政策机制,认真落实有关法律法规,确保每个留守儿童都有学上。要坚持政府用心引导,部门分工协作,共同担负起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重任。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寄宿条件,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创办更多的托管中心,让其能接纳更多的农村留守儿童。
关注留守儿童,首先当地政府就应关注当地留守儿童的健康问题,加大地方留守儿童预防接种工作力度,提高免疫规划工作质量;其次是当地政府要关注留守儿童不受非法侵害,这就要求当地政府制定相关的保护制度或法规以及加大相应的惩罚力度最后,社会也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让他们感受爱与温暖,不再感受孤独与无助,帮忙他们健康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让他们不再孤单害怕;帮忙留守儿童,让他们获得更多的爱与温暖。让社会上多一些像壹基金这样的组织。我们每个人多付出一点爱,这世界就会多一份温暖。所以让我们一齐关爱留守儿童,让爱的暖流潺潺不息。
11.关注留守儿童教育 篇十一
代寺镇中学 张兰
通过对本班留守儿童的摸底排查,发现他们的思想状况大致分为三类: 一是优秀型。这些学生学习认真,遵守校纪班规,对人有礼貌,善解人意,自觉性很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现监护人有一定的文化程度,监护科学有力,在家受到了良好的启蒙教育。
二是波动型。这些学生的表现时好时差,波动性极大。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现监护人文化程度不高,监护力度不够。有时管一管,表现好一点;有时放松,出现反弹。
三是问题型。这些学生不遵守学校纪律,学习极不认真,调皮捣蛋,日常行为较差,偷拿东西、厌学、逃学现象时有发生,对老师及现有监护人的教育当作耳边风,时有“敌对”、“抑郁”、“恐惧”等表现。这部分学生中有90%以上的父母都双双外出。
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采取了相应教育措施。
一是深化德育课程改革,构建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新模式。即,推广构建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三五一”和“两纵三横”育人模式。
1.“三五一”育人模式,其主要内容就是做到三个坚持、五个建立、一个评比。三个坚持即:
⑴坚持开展“五个十”活动:唱会十首优秀歌曲;观看十部优秀影片;阅读十本优秀书籍;会讲十个英雄人物的事迹;牢记十字文明用语。
⑵坚持开展“一带十”结对帮扶活动:即每一位教职工定向帮助十名双亲都在外的留守儿童。如,教师们通过书信、电话、座谈、共度周末等形式从思想上、情感上、物质上帮助这些留守儿童等。
⑶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利用班级宣传栏,开辟《留守儿童天地》栏目;开展“献爱心”活动。培养留守儿童关爱他人、团结互助的美好品质;开展以“热爱家乡”为题的社会调查;还注重对留守儿童的个性特长培养;开展诚信教育活动;开展“底线道德”教育活动等。
五个建立,即: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建立家长委员会,加强家校联系;建立亲情联系站;建立代管家长责任制度;建立留守儿童自主管理模式。
一个评比,即:根据学校拟订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制度》、《班务工作制度》、《代管家长工作细则》等相关制度,认真进行考核评比、阶段性总结和反思。
2.“两纵三横”模式
“两纵三横”育人模式中的“两纵”是指“个体、班级”两级对象,而“三横”是指“学生、教师、监护人”三方对象,即:按班级、个体两级梯度模式纵向进行教育;按学生、教师和监护人三方平等模式横向教育,简称“两纵三横”。
另外,还十分注重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比如,从关爱着手,强化“三心”教育。用真挚的爱对待留守儿童,在工作中强化“三心”教育,即爱心、细心、恒心。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爱,心灵的孤寂带来了很大的精神压力。经过我细心观察发现:这类学生既自尊又很自强,情况各不相同,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性格差异较大。所以在对待留守儿童的教育上还因人而宜,采取疏导、启发的方式,晓之以理,导之以法。部分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有时学习纪律容易出现波动、反弹,教师应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注意对他们教育的持续性、有效性,以达到促使他们健康成长的目的。
又如,用赏识的目光善待每一个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因为父母的疏远,大多行为习惯差,没有学习兴趣,缺乏学生应有的朝气和活力,往往容易受到老师的指责,同学的唾弃,因而失去信心。在教育中我们应该留心观察,尽力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和同学赏识的目光中,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在内心渐渐地形成肯定自我的意识。这种由外到内“你能行”的环境就内化成为“我能行”的积极行为。
通过一段时间持续努力,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留守儿童的自理能力和良好习惯正在形成,他们和非留守儿童一起快乐而满足地学习、生活着。
浅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关爱
目前,我国农村孩子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在着满足度较低,地区性失衡等现象,这是由经济因素衍伸出来的教育新问题。一些农村发展相对滞后,特定的经济条件和文化水平等因素,让教师和学生中“一切为了跳出农门”的教育观大行其道。同时,“重功利、轻人格”的农村家庭教育也应该引起关注。许多农村家长和孩子之间亲情感缺失,感情交流淡漠。特别是“留守儿童”这一农村弱势群体的出现,涌现出很多“隔代扶养”,“单亲扶养”的儿童,他们常常会因公办教育的歧视排斥以及对家庭中其他成员的陌生感,而需面对更多的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具体而言,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
目前,对留守儿童的监护方式主要有隔代监护,单亲监护、亲戚监护、同辈监护和自我监护几种。其中,以单亲监护为主;其次就是隔代监护。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在这些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着学业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衡,道德失范,安全失保,感情缺失等问题。有些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必要的监护和关爱,其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其心理个性会发生异常,少数未成年人甚至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从了解中发现,只有极少数的父母担心孩子不学好,干坏事。其他父母对此均未曾提及且不加深思,难道是对自己孩子的信任、放心,知道他们肯定不会学坏?还是这些父母们压根就是疏忽了这一点?许多在外务工的父母对留守孩子的思想道德状况重视不够,使留守在家的孩子们多生长在放任自流、教育和情感缺失的环境中。家长对子女的关爱多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面,给足零花钱,买新玩具,苛求高分数„„而对孩子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却不加重视,甚至压根儿就没有考虑到。这一切就造成许多留守孩子思想道德建设上的空白。
隔代监护情况相对也比较明显。父母长年在外,留下年幼的孩子,交给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带养,这对原本受教育不全面的农村儿童及青少年的学习,成长极为不利。农村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因受文化水平的限制,不能及时有效地辅导孩子的学习、功课。另外,他们老一套的教育方式也很难适应现代社会下孩子的成长。或是过分溺爱,或是放行自由,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孩子性格的培养,遏制他们个性的发展。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长久的分离,会导致这些留守儿童性格孤僻,感情淡漠,尤其与父母之间,交流渐少,距离渐远。严重的甚至出现心理失衡。青春期的孩子们最需要正确有效地引导,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容易受外界物质因素的影响。父母常用金钱来弥补与子女的情感交换。这就造成了一些小孩把钱看得比较重,淡漠了与父母的情感。
“留守儿童”都处于青春发育期,体格没有健全,这样,孩子们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对外来伤害的防范能力。这就需要那些为人之父母的,充分发挥自己的保护职能,为孩子营造一个较温馨,安全的成长空间。父母一旦长期在外,监护人监护不到位,保护职能缺失,造成监护质量较差,很容易导致孩子对长辈或其他监护人缺少信任感和安全感。
面对眼前的这个在未成人中处于弱势的特殊群体,针对他们特殊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必须用新形式、新途径、新方法,切实为“留守儿童”做实事、做好事、做他们乐于接受的事,细心体察“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尊重“留守儿童”,了解“留守儿童”、贴近“留守儿童”,把握好“留守儿童”的成长规律,充分利用好家庭、学校,从根本上找出解决问题的出路,切实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出良好优越的社会大环境。
学校是孕育人才的基地,是承载梦想的摇篮,是撒播爱心的殿堂。在有序、规范的教学活动中,学校应尽最大努力将“关爱留守儿童”这一工作具体做到位。有爱心,懂教育的老师还可以做“代理家长”,对家庭功能缺位的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引导。根据孩子心理特点,多给他们一些关爱和鼓励,多运用先进事例来引导他们奋发向上,提升培养孩子道德成长意识,使留守的孩子们有较好的亲情和教育补偿。
古语有云:“养不教、父之过”。正如马克思曾经说过的:“家长的行业是培养和教育子女”。为改变眼前贫困的生活环境,给孩子们提供更优越的物质享受,父母们不惜常年在外,拼命挣钱,然而,留守儿童中出现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范的问题,家长们却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怜天下父母心,整天都“望”着子女成才,却忽略了正确的引导教育,常常会事与愿违。父母应当给“留守”在家的孩子更多关爱,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孩子全面健康发展上。
未成年人是我们民族未来的希望之星,祖国的栋梁之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是和成人社会的关心、爱护与牵引密不可分的,但学生们绝不能反之成为被动的受教育者,成为成人教育的执行者,他们是成长的主体,是教育的主体,他们应该参与教育的全过程。“热爱生命、尊重生命、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乃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之基本要义,也是家庭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现代社会赋予父母教育与监护未成年子女的神圣职责。除了学校与社会教育外,为人父母者在给孩子遮风挡雨的同时,更必须教孩子掌握最基本的预防意外,远离危险的知识与具体方法。这样的自我保护教育,就理所当然成为每一个未成年人,尤其“留守儿童”从小就得在家庭、学校、社会中学习的最基本的内容。
学校、家长应密切配合,在提供良好外在环境基顾上,鼓励留守儿童自己探究成长的心路里程,充分发挥和调动他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孩子树立志愿者精神,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感召下,他们将努力学习,在不断完善自我个性,提升心理承受能力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校园心理文明建设和社会公益活动中去。这样,便能很好地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教育能力和水平,并发挥其自主参与的热情与积极性,锻炼孩子们的社会活动能力,由“要孩子健康成长”转换成“孩子要健康成长”,做到内外因相结合,知和行相统一,真正使德育工作做到孩子们的心里去。
共同的期待给了我们共同的追求,共同的追求给了我们共同的渴望。“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已经出现,但我们绝不能让一个“留守儿童”成为“问题孩子”。我们坚信,在全社会共同努力和关爱下,沐浴着祖国灿烂阳光,感受着社会大家庭温暖的“留守儿童”,都将会健康茁壮地成长,我们伟大祖国的明天也将会更加辉煌美好!
浅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关爱
一、关于“留守儿童”
目前,我国农村孩子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在着满足度较低,地区性失衡等现象,这是由经济因素衍伸出来的教育新问题。一些农村发展相对滞后,特定的经济条件和文化水平等因素,让教师和学生中“一切为了跳出农门”的教育观大行其道。一些苏北地区的“名校”,升学率远远高于苏南,而在心理教育体系的构建上,却普遍师资投入不足,教育方式简单而空洞,远远不能满足孩子们最起码的受教需要。同时,“重功利、轻人格”的农村家庭教育也应该引起关注。许多农村家长和孩子之间亲情感缺失,感情交流淡漠。特别是“留守儿童”这一农村弱势群体的出现,涌现出很多“隔代扶养”,“单亲扶养”的儿童,他们常常会因公办教育的歧视排斥以及对家庭中其他成员的陌生感,而需面对更多的心理问题。
为此,笔者所在“爱心彩虹”义务教服务团一行七人,前赴泗阳县众兴镇贾庄小学,进行了为期12天的支教活动及对当地留守儿童生活情况、成长状况进行了实地调研。一项项调查结果令人堪忧,一系列样本数据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正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近年来,经济发展态势一跃千里,尤其在我省苏南地区表现更为突出,而苏北部分布区,则因历史、地理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发展相对滞后。为了改变贫困的现状,改善家庭的生活条件,大量的苏北农民(多数为青年农民)纷纷背起行囊,常年在外务工经商,把孩子留在家里,让祖辈或亲戚扶养。从此,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空巢”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具体而言,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服务团在贾庄小学,以四五年级两个班的学生为样本,以座谈对话的方式进行,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
根据统计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占样本总数的56.2%,这一比例远超出预料,服务团随及针对这部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及心理成长状况,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调查,其调查结果如下:
(一)总体现状
目前,该地区留守儿童的监护方式主要有隔代监护,单亲监护、亲戚监护、同辈监护和自我监护几种。其中,以单亲监护为主,约占78.6%;其次就是隔代监护,约占19.2%。
(二)孩子们的心声
当问及父母不在身边是否感觉安全时,30.5%的调查对象选择不是很安全,10%左右选择一点也不安全,选择很安全的也占了27%,选择父母在与不在身边都一样的占28%。
被问及自己性格是否会因为“留守”而受影响时,约存46%的学生选择了很受影响或是有一些影响,36%左右选择不受影响,其他则选择了不知道。
在问到现在的生活中,觉得自己缺少什么时,约有30%的学生认为生活中缺少父母的爱,18%的人认为缺钱,另外,还有10%左右的学生认为缺少管束,28%的人则认为缺少自由。
另外,在这些学生当中,58.3%的儿童不想让父母外出;希望和他们一起生活;57.1%的儿童认为住在一起的亲戚没有父母对自己好;72%的孩子希望能被父母带到打工的地方一起生活;50%的儿童表示遇到烦心事或困难会闷在心里,不愿意告之别人,他们认为代管人对自己约束较少,教育也少。
(三)父母们的回答
在采访部分学生家长时,我们得知:约有60%-70%的父母给家中配有电话或手机,半个月或二个月和孩子联系一次,但也有10%的父母平时很少联系,仅在过年过节时回家呆上几天;在问及“在外打工,最担心孩子什么”时,38.5%的父母担心孩子没有照顾,怕不安全,21%的被访者担心孩子身体有病,24.3%的被访者担心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只有16.5%的父母担心孩子不学好,干坏事。
二、关注“留守儿童”
看着一行行令人深恩的数据,听着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话语,想着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花朵”,不禁想问,是何原因导致这些孩子如此脆弱、无助?家长们的外出,到底对孩子们的成长有多大的影响?一系列问题迎面而来。
众所周知,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情绪波动最为激烈的阶段。这种情绪的波动如果能得到及时的察觉和调节,就只会成为生命历程中的一种“成长痛”,这种痛楚就不会给他们带来心健康的损害,相反,它会让孩子们在日后的生活中增强一份适应社会的能力。但是,如果这种痛楚并未得到及时的援助且不断积累、激化,就会造成伤害,既有不同程度的自我损伤,也有进一步发展成危害社会的潜在隐患。社会权威统计显示,青少年的犯罪率、自杀率逐年升高。一个个痛彻心扉而又意想不到的恶性事件在周围频频发生,这一切的一切正在向人们昭示,青少年(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与其将来的成长之间实际存在着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关系。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在这些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着学业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衡,道德失范,安全失保,感情缺失等问题。有些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必要的监护和关爱,其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其心理个性会发生异常,少数未成年人甚至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从调查结果中发现,仅有16.5%的父母担心孩子不学好,干坏事。其他父母对此均未曾提及且不加深思,难道是对自己孩子的信任、放心,知道他们肯定不会学坏?还是这些父母们压根就是疏忽了这一点?许多在外务工的父母对留守孩子的思想道德状况重视不够,使留守在家的孩子们多生长在放任自流、教育和情感缺失的环境中。家长对子女的关爱多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面,给足零花钱,买新玩具,苛求高分数„„而对孩子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却不加重视,甚至压根儿就没有考虑到。这一切就造成许多留守孩子思想道德建设上的空白。
隔代监护情况相对也比较明显。父母长年在外,留下年幼的孩子,交给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带养,这对原本受教育不全面的农村儿童及青少年的学习,成长极为不利。农村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因受文化水平的限制,不能及时有效地辅导孩子的学习、功课。另外,他们老一套的教育方式也很难适应现代社会下孩子的成长。或是过分溺爱,或是放行自由,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孩子性格的培养,遏制他们个性的发展。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长久的分离,会导致这些留守儿童性格孤僻,感情淡漠,尤其与父母之间,交流渐少,距离渐远。严重的甚至出现心理失衡。青春期的孩子们最需要正确有效地引导,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容易受外界物质因素的影响。父母常用金钱来弥补与子女的情感交换。这就造成了一些小孩把钱看得比较重,淡漠了与父母的情感。
“留守儿童”都处于青春发育期,体格没有健全,这样,孩子们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对外来伤害的防范能力。这就需要那些为人之父母的,充分发挥自己的保护职能,为孩子营造一个较温馨,安全的成长空间。父母一旦长期在外,监护人监护不到位,保护职能缺失,造成监护质量较差,很容易导致孩子对长辈或其他监护人缺少信任感和安全感。
三、关爱“留守儿童”
当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党和国家领导人更是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升到了战略高度,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下发,关心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已成了全民关心的、事关国家民族未来的“希望工程”,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的那样,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关系到亿万家庭的“民心工程”。
面对眼前的这个在未成人中处于弱势的特殊群体,针对他们特殊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必须用新形式、新途径、新方法,切实为“留守儿童”做实事、做好事、做他们乐于接受的事,细心体察“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尊重“留守儿童”,了解“留守儿童”、贴近“留守儿童”,把握好“留守儿童”的成长规律,充分利用好家庭、学校、政府、社会这一网络式的关系,从根本上找出解决问题的出路,切实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出良好优越的社会大环境。
(一)政府关爱
社会的安定和谐,有序运作离不开政府的正确指引。同样,对于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弱势人群,更离不开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相关部门应强烈化其领导职能作用,从宏观进行分析、引导,解决这一难题。
1、政府部门应及早出台系列关爱留守儿童的政策措施。及早构建实施适合农村教育环境和教育特点的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拓宽教育形式,以便对农村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的知识、心理、道德和经验等有充分的了解和尊重,营造出平等、友善,和谐的心理教育环境。
2、政府要对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及其重要性,让农民工家长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科学、正确的方式,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另外,对留守儿童的代理监护人的素质教育也不容忽视,特别是隔代监护家庭中的老年监护人,应当采取适当的形式,对他们进行不定期的培训,让他们了解科学育人的知识,提醒老年监护人,爱孩子,但不能溺爱。
3、政府部门应尽快完善和健全社会教育和保障机制。一方面,可以从经济层面上,帮助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对农村部分贫困家庭进行一定的基金扶助;另一方面,应当为农村打工一族在城市提供一个良好的后台环境,解决农村务工人员子女在城里的受教育问题,让农村孩子不再留守,可以跟着父母一起进城既可以享受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又能够接受较好的教育。
(二)学校关爱
学校是孕育人才的基地,是承载梦想的摇篮,是撒播爱心的殿堂。在有序、规范的教学活动中,学校应尽最大努力配合政府,响应号召,协助部门,充分发挥学校教书育人的优势,辐射农村,将“关爱留守儿童”这一工作具体做到位。
1、学校要积极响应政府“对农村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方法进行引导和教育”的号召,建立并健全“家长学校”机制。家长学校“要正常办学,经常开展活动。要立足新情况,创新办学形式。在学习时间上,可以采取农忙与农闲相结合,在授课方式上,可以采取点与面相结合的模式;在考核方式上,可以采取笔试与口试相统一的方式;在活动形式上,可以采取授课与活动相结合。通过多种方法,多种渠道,转变父母的教育观念,提高教育质量,拉近留守儿童与家长之间交流沟通的距离。
2、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的个人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并针对留守孩子的性格,家庭等不同的特点进行分类管理,建立成长记录卡,加强与家长的联系,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生活上和心理上的关注。在与家长的联系方式上,可以通过电话、网络、书信等形式,内容上突出孩子的学习情况,心理状况,老师的建议以及家教知识宣传等等。有条件的地区或学校可以建立一个“留守儿童之家”,对所有“留守儿童”实行封闭式管理,减少孩子们孤单独处的时间,避免部分儿童与社会上不良青年接触的现象。使孩子们日常的学习生活都在学校统一管理下有序进行,并让每一个留守儿童不再孤单,不再无助,在学校同样的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3、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孩子们,体格还没有健全,加上保护能的缺失,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对于外来伤害也没有防范意识。学校的主要职能除了教学以外,还肩负着保护的职能。学校要强化对少年儿童的教育义务,防止教师、同学歧视留守儿童,保证农村留守儿童能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不把一个“问题孩子”推给家长,留给社会。
4、学校要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增加留守儿童与教师接触的机会,使留守儿童得到学校和老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教师应经常对走读留守儿童进行家访,更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学校除了配有各班班主任之外,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能有专职的心理辅导老师,或是聘请有爱心,懂教育的老师做“代理家长”,对家庭功能缺位的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引导。根据孩子心理特点,多给他们一些关爱和鼓励,多运用先进事例来引导他们奋发向上,提升培养孩子道德成长意识,使留守的孩子们有较好的亲情和教育补偿。
(三)家庭关爱
古语有云:“养不教、父之过”。在确,为人父母者生儿育女不仅仅是传宗接代的需要,更是为社会、国家和民族培训优秀接班人的需要。正如马克思曾经说过的:“家长的行业是培养和教育子女”。为改变眼前贫困的生活环境,给孩子们提供更优越的物质享受,父母们不惜常年在外,拼命挣钱,然而,留守儿童中出现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范的问题,家长们却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怜天下父母心,整天都“望”着子女成才,却忽略了正确的引导教育,常常会事与愿违。因为,为人之父母,就应当从现在起给“留守”在家的孩子更多关爱,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儿童全面健康发展上。
1、家长要转变观念,切实负担起责任,破除“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接受更高教育的机会,就是对孩子负责”的思想;树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发展需要家长的精心呵护和全面关怀”的理念。
2、有条件的父母,应该把孩子接到身边,让其在打工地接受义务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身边的,要认真从孩子成长需求的角度出发,寻找和确立孩子的监护人,细致地落实孩子的被监护权。平时一定要常回家看看,并尽量多地与孩子联系,创造更多的时间与机会与孩子沟通、交流,在情感上多给孩子慰藉。
3、父母要掌握较科学的教育方式,不能一味溺爱或过分严格。孩子取得好的成绩,做了好事,应予以适当精神鼓励,若是犯了错,万不可拳脚相加,要多分析、引导、沟通,从思想道理上进行教育。父母要让孩子体会到不在身边的亲情和温暖;让他们知道,父母的辛劳,都是为了他们能更好地生活,接受更高的教育;让他们真正从心里理解父母。只有这样,孩子们心中的结才会自然解开,去接受来自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关爱与教育,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四)自我关爱
未成年人是我们民族未来的希望之星,祖国的栋梁之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是和成人社会的关心、爱护与牵引密不可分的,但学生们绝不能反之成为被动的受教育者,成为成人教育的执行者,他们是成长的主体,是教育的主体,他们应该参与教育的全过程。“热爱生命、尊重生命、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乃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之基本要义,也是家庭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现代社会赋予父母教育与监护未成年子女的神圣职责。除了学校与社会教育外,为人父母者在给孩子遮风挡雨的同时,更必须教孩子掌握最基本的预防意外,远离危险的知识与具体方法。这样的自我保护教育,就理所当然成为每一个未成年人,尤其“留守儿童”从小就得在家庭、学校、社会中学习的最基本的内容。
学校、家长应密切配合,在提供良好外在环境基顾上,鼓励留守儿童自己探究成长的心路里程,充分发挥和调动他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孩子树立志愿者精神,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感召下,他们将努力学习,在不断完善自我个性,提升心理承受能力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校园心理文明建设和社会公益活动中去。这样,便能很好地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教育能力和水平,并发挥其自主参与的热情与积极性,锻炼孩子们的社会活动能力,由“要孩子健康成长”转换成“孩子要健康成长”,做到内外因相结合,知和行相统一,真正使德育工作做到孩子们的心里去。
12.关注员工的心理收入 篇十二
现代企业如何激励员工成了管理者面临的一大难题,而薪酬作为一种最基本的激励工具,对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起关键的作用。然而目前许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在设计企业内部的薪酬体系时,往往只注重员工的经济收入等物质报酬,而忽视了员工的心理报酬,最后导致企业虽然给了员工很高的工资待遇但员工忠诚度、满意度仍然不高,严重的甚至跳槽。
什么是员工的心理收入呢?从广义的角度讲,薪酬是由两种不同性质的内容构成的,包括经济报酬和非经济报酬。经济性报酬,是指企业付给员工的工资、奖金、各种津贴和福利等外在的报酬;而非经济报酬,主要包括工作保障、身份标志,给员工更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晋升、对突出工作成绩的承认、培训机会,弹性工作时间和优越的办公条件等,是一种内在的报酬。员工的心理收入是指员工个人对企业及其工作本身在心理上的一种感受,属于非经济性的报酬的范围。员工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得到的非经济性的奖励就属于员工的心理收入,这种奖励又可分为职业性奖励和社会性奖励。职业性奖励又可以细分为:职业安全、自我发展、和谐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晋升机会等等;而社会性奖励由地位象征、表扬肯定、荣誉、成就感等因素构成。诚然,企业对员工的物质报酬在某种程度上、在一定的范围内对员工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和更好的物质生活,的确在为金钱而工作,但是他们更为生命的价值而工作。事实上,他们希望通过工作能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充分展现和承认,从他们的每一次成功中体现自身的价值。他们渴望从工作中
得到乐趣和享受,而不只是为了赚取更多的工资。
无视这个事实的企业,把员工看成是“金钱的奴隶”,实际上是在贿赂其员工,将员工的忠诚度和奉献精神逐渐抹杀殆尽,企业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纵观当今一些优秀企业,他们的工资水平也许并不是最高的,但却吸引留住了他们所需要的许多优秀的人才,原因是这些优秀企业除了给员工经济收入报酬外,还满足了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感受到的尊重、友谊、关怀、个人价值及获得的学习机会、发展空间等。相反,过多地看重物质激励因素而忽视了员工的心理因素的作用,不仅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带来如下一些负面的影响:
1、企业为争取或留住某些优秀的人才不得不增加工资开支,导致企业的人工成本不断上升。工资是企业的很大一笔开支,尤其在一些服务性行业里所占比例更高,如果仅用工资这唯一的杠杆来解决员工的激励问题,必将会引起工资成本的大幅提高。同时,其实有很多的问题并非工资能解决的;
2、公司与员工的关系只是雇佣与被雇佣、工作与报酬的关系,缺少感情联系的纽带和必要的信任基础,严重的导致企业与员工之间形成一种对立的局面,很难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以及培育员工的主人翁地位;
3、很难形成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和正常的价值观体系。忽视了员工的心理报酬,导致企业中人性化和精神层面的东西没有了,大家只是看钱干活,多给钱多干活,少给钱少干活,不给钱不干活。
5、管理者的权力和威信下降,造成管理难度的增加;
4、由于企业对人的关注很少,会造成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满意度降低; 因此,对现代企业来说,关注员工的心理报酬因素并用这些因素去弥补薪酬机制中的缺陷和不足,是实现有效的薪酬管理不可缺少的环节。这样,企业减少了对过高的薪资水平的依赖,转而满足和推动员工,使员工更多地依靠内在激励,也使
企业从仅靠金钱激励员工,加薪再加薪的循环中摆脱出来。尤其是对于高层次的人才和知识型的员工,内在的心理报酬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工作满意度和员工的工作绩效。
为增强员工的心理收入满足感,企业应着手从如下几方面考虑:
1、增加精神奖励。提高物质奖励自然皆大欢喜,但对于因实力不济而力不从心的中小企业来说,精神奖励同样也能达到良好效果。记住,一句祝福的话语,一声亲切的问候,一次有力的握手都将使员工终生难忘,并甘愿为你效劳一辈子。当员工工作表现好时,不妨公开表扬一下;当员工过生日时,一封精美明信片,几句祝福问候语,一次简易生日PARTY,将会给员工极大的心灵震撼,唏嘘不止,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与员工一道吃个晚餐或一起喝杯咖啡,花不了你几个钱与时间,其作用却是巨大的,给员工莫名的荣耀与冲动。对下属员工提出的建议,你微笑着洗耳恭听,一一记录在册,即使对员工的不成熟意见,也一路听下去,并耐心解答,员工好的建议与构想,张榜公布,奖金伺候。奖励一个人,激励上百人,所有员工的干劲调动起来了。安利公司为加强对员工的精神奖励,专门对营销人员设立了银章、金章、红宝石、明珠、蓝宝石、翡翠、钻石等奖章,颁发给营业主任及营业经理,通过颁发奖衔来肯定勤奋向上的人们的成就。雅芳公司每逢员工生日、新婚,都会送上一份小小的礼物,与员工一起分享快乐,还专门为生育第一个孩子的员工发放适当的贺金。
2、注重员工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一般来说,员工工作兴趣的激发与培养依赖于以下一些因素: 岗位安排:岗位与人的相互匹配有利于员工提高工作兴趣。目标设置:目标的具体性、挑战性和个人价值性影响人的工作兴趣、水平。目标设置应当遵循具体、难度适中、具有个人价值、可以被个人接受的原则。激励机制:工作的过程既是实现组织和团体目标的过程,也是实现个人目标的过程,组织目标与员工目标应该成为命运的统一体。工作设计:工作设计是否得当对激发员工工作兴趣有重要影响。工作丰富化和工作扩大化对提高工作兴趣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海尔在这方面的做法是:让员工在各自的领域真正处于主导地位,尊重人的价值,提高人的素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力求使每个员工的聪明才智都有用武之地,使他们各得其所,各尽所能,而且是处于自觉的状态中,充分发挥工作兴趣这一内在动机在人的心理和行为中的积极作用。
3、改善企业内部员工的人际关系。据有关调查,有相当一部分员工的离职原因是因为公司内部员工的人际关系不和引起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说明,人的需要分为生理、安全、自尊、社交和自我实现。著名的霍桑实验也提示了人们也是关心友谊、尊重、温情、关怀这些社会性需要的,工人社交需要的满足,对激励他们的工作干劲也是很重要的,“满足了的工人是出活的”。人们从事工作不仅仅为了挣钱和获得看得见的成就,对于大多数员工来说,工作还满足了他们社会交往的需要。所以,毫不奇怪,友好的和支持性的同事会提高对工作的满意度。摩托罗拉非常重视员工改善人际关系的培训。此类培训主要是使员工对人际关系问题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这包括: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感情、交往;员工自己本身的社会关系和心理状况;员工对单位、整个组织的认同感或疏离感;以及组织内单位,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系等。
4、告诉员工发展方向。公司用不同的方式告诉员工发展方向,让员工看到自己的发展前景。④从某种角度讲,职业计划应着重于实现员工心理上的成功,而不一定需要晋升。个人和组织的职业不是独立、有差异的。如果一个人的职业计划不能在组织内实行,那么这个人迟早会离开这家企业。因此,企业应在职业计
划方面帮助员工,从而使双方的需要都能得到满足。
13.关注儿童成长维护儿童权益 篇十三
维护儿童权益
——市质监局开展“六一”儿童节安全检查
“六一”儿童节前后,忻州市质监局突出“一个主题”,围绕“三个重点”集中开展安全检查,给全市儿童创造了一个安全放心的娱乐环境,让孩子们欢度自己的节日。
一个主题:突出做好“食品安全进校园”主题活动,在市区小学、幼儿园举办儿童食品安全讲座,介绍零食的挑选方法以及油炸类、罐头类、奶油制品、方便面等不健康食品的安全隐患,引导小朋友们远离不健康食品、改变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以果冻、肉干、饮料、膨化食品为例进行现场辨别演示,让小朋友们懂得如何通过食品的外包装(如有无QS标志、品名和生产日期是否清晰、是否有厂家地址、配料成份等)、感官(如看颜色是否过于鲜艳、闻是否有异味等)来辨别产品质量的好坏。
【关注聋哑儿童心理】推荐阅读:
关注留守儿童成长06-30
关注贫困儿童策划07-05
关注教师心理成长教案(师德)11-20
聋哑学校参观有感作文700字06-30
写给聋哑朋友们的一封信08-29
作文当一回聋哑人09-21
聋哑人找工作社工案例11-27
聋哑学校交流活动策划书12-01
关注心理 关爱自我 主题班会策划书08-09
2024年度盲聋哑学校工作计划要点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