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学生的方式

2024-07-06

评价学生的方式(精选8篇)

1.评价学生的方式 篇一

快乐教育的学生评价方式 周静

“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许多好学生是从各种角度去评价的结果。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体现了从选拔性学生评价向发展性评价转变的评价改革方向。各校要建立以德育为首、多元化评价体系。

学生评价方式分为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是终结性评价的依据。学生评价结果表现为“五好星评比”、综合素质评价等级、“学校荣誉”等,学生评价的最高表现形式为“五好学生”、“学习标兵”、“体卫艺标兵”、等。

一、快乐教育的教学评价策略

1.教学评价策略原则。

(1)全面原则。评价要力求全面素质,要全面衡量师生在能力方面的培养和吸收,要全面衡量知、情、意、行的养成状况,这是“全面”之一。评价要着眼于教与学的效果,既看教师教的语言如何,更看教师对学生乐学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说,评价是全方位的,它体现于平时与期末的结合,课堂与课余的结合,知能与习惯的结合,这是“全面”之二。

(2)三乐原则。评价既含有知识性又含有情感性。快乐教育的教学评价十分重视“快乐”的体验,在评价标准中的一级指标中提出了“三乐”,即师生关系的和谐之乐,教师善教之乐,学生学习之乐。

(3)激励原则。教师与学生得到的每一次评价都不是学习的终结,而是新的起点,是向更高层次攀登的加油站。通过评价充分发挥师生的内驱力,调节自己,完善自我,评价的调控功能、动态功能也得以实现。因此,激励性评价既是在回头看,又是为了向前进。

(4)主动原则。谁是教与学的评价者,不只是领导评老师,老师评学生。师、生不能处于被动地位,在教学评价中也要充分发挥师生的主动精神,让教师参与自评、互评,学生主动参与自评、互评,在主动评价中求发展。快乐教育的教学评价体现于自尊、自主、自立、自强的乐趣之中,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2.教学评价操作办法。

快乐教育教学评价办法包括以下三部分。

(1)教学过程评价。这主要反映在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这既包括对课堂教学整体效果的评价,又包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随机性评价。随机评价有教师对学生的随机评价,又有学生之间的自我评价、互相评价。经过多年实践,我们总结

出了课堂教学中师对生的评价用语及生对生的评价用语,这对师生乐教乐学作用极大。

例: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随机评价用语 第一,尊重、鼓励性评价用语。

②回答真好,我们大家鼓励他鼓掌。③你发言的声音真洪亮,谁能向他学?④别着急,再想想,你会想起来的。⑤别灰心,下次还有机会,咱们再争取。⑥别着急,我们等等他。⑦老师知道你会说,别紧张,第二,启发、引导性评价用语。①能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吗?怎么想就怎么说,说得不对老师帮助你。②老师相信你会把这件事做好。③老师喜欢积极发言的孩子,更喜欢动脑筋、回答问题准确的孩子。④别人能做到的,你也一定能做

例: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评价学生用语

①老师,他她

您让他再讲一遍行吗?③他说得挺好的,我再补充一点。④老师,我不同意××的看法,我认为„„探究说。⑤这个问题我还有点不明白,谁来帮助我帮助说 ?⑥老师,我是这样想的主动说。

(2)教学阶段评价

一定阶段,教师要对学生听话、说话、朗读、作文、单元练习、作业进行阶段评价。在评价中重引导、重激励、重进步。常用以下几种方法。

①表扬法:对于取得好成绩,尤其是进步大的,教师给予表扬。

②展示法:对于好的作文,好的作业,好的卷面,通过广播、电视、展览、壁报向全校、年级、班级展示。

③提示法:对于学生作业、试卷中出现的有错处只画斜线,不打叉,等改后加上对勾。

④等待法:在朗读、说话等测试中,第一次测试不成功可以等待二次、三次,以最好的那次记分。

⑤激励法:对作业好的,教师在批改时给予充分肯定并用激励语言,如“书写大王”“真好!”“你进步很大!”对作文质量突出的给予加分奖励。在测试中,对于正在进步的学生,适当放宽一些要求,给予较好分数。在接近优秀等级分时,尽量给予入档分数。如89.5分可以给予90分。

⑥双向法:批改作业时给予两个分,一个书写分数,一个知识分数,把书写素质提高纳入平时评价之中。

(3)期末综合教学评价。期末,教师对学生学习成绩评价要体现“三重”:重平时、重能力、重发展。首先,在成绩权重比例上按平时与期末比为6∶4。其次,在去年更取消了一、二年级语、数科目的期末考试,由一群带着动物角色头饰的小学生,拿着游园券样式的评价表参加考试,通过和老师对话,解决实际问题。按照科目,分别赋予不同的主题,如语文组识字、看图说话、朗读三部分,主题分别是森林采摘园、小小朗读家、小小故事家。数学组考察测量、时间播报、算数问题。“乐考”的形式是把对应的课程变成实际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别以为“乐考”简单,其实对孩子们的要求并不低。在“森林大转盘”环节,他们不仅要认出老师给出的字,还要用转盘拼出生字的声母、韵母,相比以前只要求学生认识生字要难得多。“乐考”不是让学生简单地玩,而是吸引他们参与其中,考查他们是否能够灵活地掌握知识。”

每一位孩子闯完关,守关老师会在他们的评价表上找到相应的关卡,盖上章。每一关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最后,看孩子得分情况,三个优秀为整体优,两个优秀为良好,以此类推。

二、快乐教育的德育评价策略

开展“完善自我,争当楷模,共创和谐校园 ”德育系列活动。活动分四个阶段进行。贯穿整个学年,采取学生自评、家长评价、老师评价、班级推荐、学校审查等手段促进学生完善自我,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不同的领域中找到自己努力的目标和奋斗方向,从而形成一种人人争先、奋发向上的育人氛围。第一阶段:宣传发动阶段——扬激情、明方向、定目标。

1、教师有目标。每学年第一学期开学初,组织教师学习班级考核细则,《五好星评选细则》,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2、学生有方向。①学校利用校会召开争当五好星动员大会;②在此基础上,各班主任利用班会时间组织全班学生学习五好星评选细则,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情况确定努力的方向。

3、每个人的得分和表现直接影响个人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和五好星的评选。候选人的推荐要经过学生推荐、班级投票、科任老师和家长提意见、学校审查四个环节,让学生更为关注自己在校平时的表现

第二阶段:自我完善阶段(过程性评价实施阶段)——活动促发展,评价全方位。

1、定量评价。班干部从纪律、卫生、文明礼貌、道德品质等方面监督学生,将情况反馈给老师,表现 好的在五好星评比栏上贴一朵小红花,失误的扣除一朵,让学生每天看看评比情况。

2、定性评价。每周班会评价、每月小结(评选出每月表现好的学生)、学期末、学年终综合评价。即日记、周评、月结、期末总评。

3、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系列化主题班会教育和专题教育活动。主题班会教育和专题教育活动,给学生以正面教育方向性引导学生完善自我,我们从纵横两

线渗透德育,纵向爱国、爱校、爱集体;横向进行法制安全、文明礼貌、学习习惯、行为准则、责任意识、心里健康教育。一月一个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开展主题班会、观看视频、图片、书法绘画等形式让主题教育持久深入人心。

5、注重育人“软环境”建设。①加强温馨教室建设,让校园每一堵墙都会说话,让每一处景点都有意义。②注重“四姿三声”,每节课前一支歌,每天10分钟写字。③开展好两操活动。

6、调动一切力量,形成教育合力。①建立长效家访制度;②电话互访;③充分利用家长会;④让家长参与记录学生成长手册。

第三阶段:推荐审查阶段(终结性评价阶段)——以评促行求内经,共同发展上台阶。

1、对照标准,个人申请小组推荐,写出推荐理由,公示在后黑板上接受全班师生的监督和评议。

2、每月第3个星期进入班级推荐阶段,全班学生不记名投票表决,得票数最多者获选。、每月学校对所有候选人公示,号召同学们向他们学习。第四阶段:总结表彰阶段——扬事迹、大表彰、树典型。

1、学校召开隆重的颁奖表彰大会,并给各类楷模拍照留念。

2、各类楷模做成版面张贴在楼厅中。

多种评价方式的选择,充分发挥了不同评价方式的优势,同时还兼顾了学生的差异。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把学生放置在一个宽松、和谐、积极的环境中进行评价,让学生在微笑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在希望和鼓励中汲取成功的动力,在快乐的评价中得到全面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评价中感受到成功和被关注的快乐。积极向上的评价能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格修养,升华学校的声誉和威望,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自律,在评价中逐步成熟,让他们遇事学会理智,逐步达到人格的完整。

2.评价学生的方式 篇二

筅河北廊坊职业技术学院董国玉陶金颖

评价的实质是对一个或多个对象的价值高低作出判断。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 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心理影响。现行的评价观念和制度, 使得教师单从学生的学习成绩这一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 过于看重考试成绩, 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能力、情感态度等的评价, 这种评价方式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鉴于传统评价方式有许多的不足之处, 我们应该加强对学生评价方式的改革, 不断优化学生评价。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评价强调:评价功能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反馈与调整;评价内容从过分注重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多方面发展的潜能;评价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评价方式更多地采取诸如观察、面谈、调查、作品展示、项目活动报告等开放的及多样化的方式, 而不仅仅依靠笔试的结果等等。

一、强调鼓励性评价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适当地采用能够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激发学生主动性和自觉性, 鼓励他们不断的上进的评价方式, 合理地运用鼓励性评价, 如果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进步 (或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有正确的方面) , 要及时地给予肯定性的评价。以激励为目的的评价, 会增强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使学生关注学习本身, 而不是学习之外的名利。

对成绩好的学生, 鼓励性评价可适当减弱, 由于他们普遍自我评价偏高, 过多的鼓励会助长他们的自满情绪, 变得虚荣、自傲, 甚至出现“蛋壳心理”, 心理承受能力降低;对基础较差的学生, 他们自我评价低, 自卑心理强, 因此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地给与鼓励, 甚至可以适当地高于现实进行评价, 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促进学生的进步。

二、发挥评价的促进功能

评价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既包括认知的发展, 也包括情感的发展。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 不仅要评价其记忆、理解、思维能力等认知方面的发展, 还要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在授课过程中, 可以通过各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

另外要尊重个体差异, 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如对成绩较好的学生可适当严格评价标准, 重点评价他们的学习创新精神, 发掘学习潜能;对成绩一般和成绩较差的学生要综合评价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并尽力找出他们的优势, 帮助他们寻找自信。

以数学学习评价为例, 要考察学生是否主动地参与教学、对学习数学是否有信心、感兴趣、遇到难题时是否能够积极地努力去克服和解决等等。研究表明, 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和创造能力与他 (她) 对数学的认识、态度和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很难通过测试考查到,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的方法获得一些信息,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具有的信心、坚持性和创造性等是可以通过其行为表现出来的。考察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另外一种有效的方法是鼓励学生写数学日记, 从学生的数学日记中教师比较容易获得这方面的信息。

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评价的内容应该多元化, 既有知识方面的, 也有能力和情感方面的评价;既要关注共性, 也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挥, 倡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学习和表现对知识的理解, 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三、确立多元的评价标准

传统的学生评价标准一元化, 只按学业成绩评价学生, 产生的结果是, 阅读理解、逻辑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因能得到好的成绩而受到肯定、重视、激励, 从而更加努力学习;而这方面能力差, 在其他方面如体育运动、音乐、动手操作等方面能力较强的学生, 可能在学业成绩方面是失利者, 甚至被冠以“差生”的名号, 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兴趣下降、厌学。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 自己的优势领域得不到肯定和重视, 甚至被认为是不务正业, 也就不可能得到教师、家长的支持和培养, 这些潜能终将不能转化为现实能力和特长, 时间长了, 就真的变成差生了。

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 智力是由许多因素构成的, 它们在智力结构中同等重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领域和劣势领域, 不存在孰优孰差之分, 只有在哪方面是优势, 哪方面是劣势之别。因此必须实现评价标准多元化, 处理好学业成绩与非学业表现的关系。

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许多学生学业不良并非是因为不具备学习能力, 而是被我们忽略了态度、兴趣、习惯、价值观、人格因素等非学业方面的问题造成的。因此关注学生非学业方面的发展既有助于成绩好的学生成绩的进一步提高, 又可使大多数无法继续升学的学生以健康的心态走向社会。多一个衡量的角度, 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这样所有的学生都会得到肯定, 发现自己, 全面评价自己, 增强自信, 找到发展方向, 自身潜能也能得到发挥。

四、运用多种评价方法

从理论上讲, 要将常模参照评价与领域参照评价结合起来, 并重视领域参照评价。所谓常模参照评价是将被评价者的水平与常模相比较, 以考察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为目的的评价。常模参照评价可以帮助评价对象认清自己与群体中其他对象的差距, 同时常模参照评价具有一种强烈的竞争机制, 适于以鉴别和选拔为目的的评价。但它也有局限性, 它可导致学生产生对学习目的的极度异化感, 认为学习任务本身变得不再重要, 完成任务只是表现自己能力的手段, 他们更重视社会比较, 沉溺于自己在同样参与该学习任务的群体中居于什么位次, 它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对考试排名的病态崇拜感, 容易使学生产生对同学友情的淡漠感, 影响同学间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

领域参照评价, 是将被评价者水平与一个要求掌握的领域相比较, 以考察被评价者是否掌握了该领域的内容为目的的评价。例如, 在数学期末考试中, 规定60分为合格标准, 不管有多少学生参加考试, 不管参加考试的人平均成绩如何, 只要这个学生的分数达到60分, 就算及格了。这里60分就是标准, 所有人都与60分比较, 不必与其他人比较, 与排名无关。

领域参照评价的标准是独立于被评价群体之外的相对客观的尺度, 与被评价对象群体的实际水平无关, 如果评价是准确的, 每个评价者都能明确自己的实际水平与客观标准的差距, 从而明确努力方向。因此, 领域参照评价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努力感和良好的成就感, 同时有利于创设一种积极上进的宽松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关注学习任务和学习过程, 而不仅仅是名次, 通过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从而产生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和求知欲, 同时还可使学生形成健康平和的心态。

从实际操作方面讲, 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 除了作业、测验、考试以外, 还有访谈评价、问卷评价、自我报告、运用核查表进行观察、小论文、成长记录袋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等多种科学有效、简便易行的方法。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是评价内容和标准多元化的必然需求。传统评价中, 评价者关注比较多的是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升学率, 只需要使用作业、测验、考试等评价方法即可。但在新课程背景下, 由于评价内容多元化, 在学生评价中要关注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搜索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发展, 再单纯依靠传统的相对比较单一的评价方法, 已不能满足实践的需求。所以, 除了考试或测验外, 评价者还要在实践中开发和使用观察、访谈、成长记录袋、表现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

五、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对学生来讲, 他人评价主要指教师、家长、同学及其他相关成员对学生的评价。自我评价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评价, 是学生自我意识的基础。

学生先学会评价他人, 后学会评价自己;先重复他人的评价, 后学会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尤其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否客观公正, 直接影响学生的自我评价。他人评价高, 学生自我评价也会偏高, 会变得自信、乐观、开朗、上进;反之, 如果大多数人对自己评价不高, 学生自我评价也会偏低, 久而久之就会变得自卑、不求上进。

对成绩好的学生, 应给与客观公正的评价, 使他们能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 避免出现骄傲自满的情绪, 保持稳定的学习心态和学习成绩, 稳步前进;对成绩一般和成绩较差的学生, 要适当地给与高于现实的评价, 从而使他们产生较高的自我评价,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否则他们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认为自己一事无成, 破罐破摔, 甚至会发展为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李雪平.不同评价方式对学生心理的影响.中小学教育 (人大复印资料) , 2006 (3) .

[2]李月华.师源性心理障碍与学生评价改革.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2007 (04) .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教基[2001]17号.

3.学生课堂表现评价方式的途径研究 篇三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表现;课堂评价;方式方法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要及时评价,这是推动课堂良性发展的必要手段。课堂评价中“表扬”要多于“批评”,英语老师更要运用教学的智慧,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

一、推陈出新,课堂评价要不断改进

课堂评价方式如果一直都很单一,就会让学生感到很无趣。教师现在大多是跟班走,从刚开始接触英语,一直把学生带到五年级,教师习惯对学生怎样评价,教师的“口头表扬”怎么说,学生都能模仿得出,这样的评价还有什么吸引力呢?比如低年级时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会组织学生集体表扬,让学生感受到全体同学由衷的赞美。如果哪个学生表现得好,英语句型和儿歌读得流利、顺畅,全体同学就会齐声说:“Good!Good!Good!You are my idol! 开始的时候,学生因为新鲜,并且是全体同学的共同赞美,会觉得是很高的荣耀。但是如果走到五年级还是这样进行课堂评价,大概说的同学也没有劲,被表扬的同学也会没有反应。

评价的时候,要根据学生回答的问题而定,要详细、具体,让学生感觉到表扬的“实际意义”。具体的表扬,不但能准确指出被评价学生的优缺点,也可以让其他同学得到最直接的借鉴,明确何为对,何为错,怎样做更对。教师的评价就不能用通用的“Very Good!”,要具体指出哪里好,怎么好,评价为“就事论事型”。

二、因材评价,课堂评价要合理分层

很多班级在学习园地中都设有“星级表现榜”,表现好都可以加星,各科教师也有加星的权利,10颗星星可以换一个“笑脸”图片。笔者觉得很多班级的操作很不合适,对“表现好”界定得不够细致。何为“表现好”?只要和自己相比,每天都有进步就是表现好,各科教师都应该领会这个精神。否则,“星级表现榜”就成了“优秀生”的天地,后进的学生永远没有“加星”的机会,更不可能换“笑脸”图片。这样后进的学生因为目标太远逐渐失去了信心,而优秀生每天都有“加星”的体会,也便不再珍惜。所以,评价要合理分层,让每个同学都有“受表扬”的机会,这样在全体同学中形成“你追我赶,公平竞争”的氛围,有利于提高全体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如5A Unit 8《A camping trip》学习中,笔者找了一组学习能力稍低的两个同学进行对话练习:What do you have? I have a box of apples.笔者对这两个学生进行了“加星”表扬,因为这节课他们两个认真听课,并且能够很顺利地进行对话,还会用上“量词”,这就是进步。同学们也认可,这俩同学也很兴奋。所以,对学生的评价要根据层次的不同而定,切不可搞“一刀切”。

三、多元评价,课堂评价要客观公正

课堂评价要多元,才能更显评价的客观公正,也可以避免教师的“有色眼镜”。教师对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所以教师的评价要注意根据学生的自身层次,给予恰当合适的评价。但是教师说的不一定全部“算数”,还要有同学的评价。每节课最后总结的时候,笔者都会让学生“自评”一下,评价自己表现得好不好;然后让小组长评价一下,听听别人眼里的你是不是表现很积极。最后全体同学推举出本节课的“表现之星”。虽然形式上比较固定,但是每节课的内容不一样,学生的表现也不一样,学生对这种多元评价还是很喜欢的。学生有了更大的权利,上课的时候不但自己要表现更好,还要认真评判其他同学的表现,以便投出最合适的“一票”。当然,小组内评价时,同学之间也会出现“不服气”的现象,教师要及时跟进,做好引导。

课堂评价是教师每天都要面对的,我们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客观合理地评价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所以,评价方式要常换常新,给学生以新鲜感;评价时要合理分层,让学生与自己相比,每天都有进步,时刻增强信心;同时评价的因素要多元化,以保证评价的客观公正。

4.改革学生评价方式 篇四

只要在学校,无时无刻教师都在对学生进行评价,以往评价以否定居多。认为表扬学生会让学生越来越骄傲,批评才是最好的,才最能激励学生。殊不知一味的批评会让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会让他们对自己丧失信心,这是有悖于新课程理念的。新课程要求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那么,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如何做到既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又能提高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呢?我认为应该采取以下几种评价方式:

1.“十”式评价

“十”式评价也就是赏识性评价。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对学生的行为作出评价,这些评价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但它是以教育为目的,希望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能找到自己的优点,继续发扬,找到自己的不足,努力改

正。老师一句平常的评价,一个小小的举动,在学生心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更能让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们都喜欢听到老师赏识的话语,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十”式评价就必不可少。比如,评价学生朗读情况时,可以这样评价:“你读的很有感情,能体会到作者的心情,但如果能把字音调读准就更好了。”“你读的很流利,若速度放慢一些感情就能更好地表达出来,你愿意再为我们读一遍吗?”等等,我相信学生听到这样的“十”式评价一定会非常乐意接受,学习也会更加努力。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细心观察,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他们取得的成绩、进步以及独特的闪光之处,都要及时予以肯定、鼓励,这不仅会使学生在赞美中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心和厚爱,也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期待式评价

“皮格马利翁”效应,相信所有的老师都知道,它所产生的效果有时是意想不到的。我有一个学生,她胆子很小,上课回答问题声音颤抖的说不成话,有一次让她背课文,她结结巴巴的把课文背完,有的学生怕老师批评她,小声的说:“陈薇在课下确实把课文背过了!"我点点头,对陈薇说:“老师相信你做到了,以后要积极参与课堂朗读活动,珍惜锻炼自己的机会,老师相信你的朗读能力会越来越进步,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会听到你在课堂上流利的朗读声!”陈薇默默地点了点头,后来我真的看到了陈薇的进步。在老师的期待中,学生往往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在反复的尝试中获得成功。作为教师,要想使学生重新扬起前进的风帆,积极奋进,就一定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不时地告诉学生“你能行”“你会成功”“老师相信你”,借助期待,帮助他们充分挖掘自身潜能,树立自信,与时俱进。

3.互换角色式评价

很多时候,教师经常处于高高在上的位置,对学生颐指气使,有很多问题难以解决。学生希望师生之间的平等,也希望同学之间的平等。如果老师与学生互换角色,学生一定会抓住机会好好表现一番,尤其是当学生犯错误时,老师若评价学生时肯定会是负面的。在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中,如果教师不理解学生,就会对学生的言行举止作出错误的判断,就会试图以自己的想法去改变学生。同时,由于教师的不理解,会让学生产生一种不被认同的失落感、无助感,进而造成不愿意与教师沟通,对于教师对自己的猜测感到反感,最终阻碍师生关系的正常发展,影响师生情感的正常交流,这时不妨自己当一回学生,与犯错误的学生角色互换,事情往往会顺利解决。

4.朋友式评价

有的父母经常向老师抱怨孩子在家不听话,与父母有代沟,那是父母不懂得与孩子沟通。初中学生叛逆心理比较强,他们需要的不仅是严师,还需要“益友”,能和学生做朋友的老师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亲其师而信其道”,很多学生是因为喜欢某位老师,才喜欢上他所担任的科目,也有很多学生是因为反感某位老师,才对他所教授的科目心存抵触,甚至厌学。教师应该像朋友一样,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关系,把自己融入学生的生活中,用真诚与理解温暖学生的心,努力地使自己成为学生所信赖的挚友,使学生自觉地接受老师的教诲,自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5.“无声”式评价

教师要善于利用体态语,传达对学生的评价。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都可以点燃学生们学习的火花,如“注视”可以表示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的相互尊重。在课堂上教师对某学生注视较多,这个学生就会感到亲切关注而专心听讲。对专心听讲的学生用热情的目光,表示教师满意的心情;对精力不集中、做小动作或窃窃私语的学生,教师用冷漠的目光注视几秒钟,待双方目光接触以后再离开,这样既起到了告诫的作用,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若某学生对一个问题犹豫不决而教师又无法用语言指导时,可以用眼神及其他形体动作鼓励其积极行为。积极的体态信号不仅会引起学生正向的情绪反应,激活和促进其智力发展,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学生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及实效性1 篇五

教育评价就其目的的不同,通常分为“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两种类型。

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evaluation)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一般地说,形成性评价不以区分评价对象的优良程度为目的,不重视对被评对象进行分等鉴定。终结性评价(summative evaluation)与此不同,它是在教育活动发生后关于教育效果的判断。一般地,它与分等鉴定、作出关于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个体的决策、作出教育资源分配的决策相联系。学生的毕业考试、教师的考核、学校的鉴定都是总结性评价的例子。由此可见,这两类评价活动是有区别的,并且,这些区别可以进一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说明:

第一,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目的、职能不同。布卢姆(Bloom,B.S.)曾经明确指出,这两种评价相区别的“明显的特征在于目的(期望的用途)”。他进一步指出:“形成性观察的主要目的是决定给定的学习任务被掌握 的程度、未掌握的部分”,“它的目的不是为了对学习者分等或鉴定,而是帮助学生和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在为进一步提高所必需的特殊的学习上。” 布卢姆的这段话主要是针对学生学习成就的评价而言,但其基本精神同样也适用于教育评价的其他方面。在教育方案的评价中,形成性评价通过社会需要、教育活动参与者的需要的评定、可行性研究、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的调查,将其目的指向改进教育活动的质量。终结性评价“指向更一般的等级评定”。它的直接目的是作出教育效果的判断,从而区别优劣、分出等级或鉴定合格。总结性评价与教学效能核定(accountability)联系在一起,它为关于个体的决策、教育资源投资优先顺序的抉择等提供依据。

第二,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报告听取人(audience)不同。形成性评价是内部导向的,评价的结果主要供那些正在进行教育活动的教育工作者参考。总结性评价是外部导向的,评价的报告主要呈递给各级制定政策的管理人员,以作为他们制定政策或采取行政措施的依据。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这一区别,决定了这两类评价活动的外部特征:形成性评价者与教育活动的实施者相互依赖。教育活动的实际参与者与实施者需要形成性评价者提供各种帮助,这两类人员关系密切。然而,终结性评价者则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独立的关系,这一独立的关系是他们能以客观的态度实施评价的基础。

第三,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覆盖教育过程的时间不同。如前所述,形成性评价直接指向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以改进这一活动为目的,因此,它只能是在过程中进行的评价,一般它并不涉及教育活动全部过程。终结性评价考察最终效果,因此它是对教育活动全过程的检验,一般在教育过程结束后进行。

第四,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对评价结果概括化程度的要求不同。形成性评价是分析性的,因而,它不要求对评价资料作较高程度的概括。而终结性评价是综合性的,它希望最后获得的资料有较高的概括化程度。

除了上述区别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在评价的准则、标准、方法等方面也有些区别。但是,这些区别并非是本质的,而是由目的或期望用途的不同而派生的,并且随着一些新的评价模式的出现,这些区别正在变得模糊起来。

性, 的

很久以来,广大教师对传统的考试缺乏分析,对学习评价的意义缺乏全面的认识,因此,在实施评价过程中存在误区,我们有必要进行反思,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评价的主体,实施评价的多样性。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地评价学生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在反思现行教学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新课标中形成性评价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着重从教师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学习策略和发展以人为本的评价思想等方面阐述形成性评价的重要作用及提高其实效性的策略.[关键词]形成性评价 英语教学 作用及策略 实效性

长期以来,中学英语学习评价体系以考试作为衡量学生英语学习的唯一依据,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人们已习以为常。这种观念的出发点是学科本位,缺乏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创新意识以及具备科学的价值观,这些都是英语学科教学应承担的责任。对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应当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有效结果所进行的整体价值判断。这种理念在我们以往的英语学习评价中没能得以体现,只重学科,不重学生发展的评价缺乏科学性和全面性。以往的学习评价中只重视反映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如期末考试、中考、高考等),忽视体现学生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评价过程中只重视老师的评价,忽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合作评价;只重视评价和测试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忽视为学生成长发展服务的功能;只重视对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的考查,忽视对学生情感、文化意识以及综合素质的考查。在新课标中,评价体系的改革刻不容缓,尤其要发挥形成性评价的重要作用。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形成性评价在新课标中的重要作用及提高形成性评价实效性策略进行阐述。形成性评价在英语教学中有什么作用?

(一)形成性评价能不断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成为学生继续进步的动力。成功感是英语学习中非常宝贵的情感体验,它能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得到正面评价,那么他的内在价值就得到了外界的承认,因而获得英语学习上的成功感,这种成功感引起的满足和兴奋可以产生继续得到满足的需要,再次成功的体验又可推动第二次成功,多次成功会使学生增强自信心,逐步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激起学生强烈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力,增强克服困难的毅力。极大地提高学习的效果,从而为英语教学的成功奠定了基础。有一个学生极其内向,在班上是真正的“默默无闻”,无论用什么样的办法都无法让其参与主动的学习。老师一次无意中发现他的语音非常好,于是在一次课文剧表演中特意安排他做幕后旁白,然后让学生们选出谁的语音最好。无疑地,他的这次成功为他的发展打开了第一步,慢慢地,他的表现越来越活跃,多次在校级演讲比赛中获奖,英语成绩也因此名列前茅。

(二). 形成性评价可帮助学生反思和调控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 神,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

在各类形成性评价的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评价,而是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教师还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有效的评价方案,让学生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通过教师对评价标准的选择和解释,对自己的学习态度、方法与效果进行反思和评价,学会分析自己的成绩与不足,明确学习的方向,从而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调整学习过程,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争取最佳学习效果。学生有了这种自主学习精神,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发展了语言运用,为英语教学的成功提供了保证。

(三)形成性评价为教师提供教学反馈信息,以便于教师反思和调整教学行为,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情、态度的观察,利用提问法或操练、游戏、复述、表演、竞赛等活动记录法对学生作出及时评价,实现教学活动中的即时反馈,考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语言知识上的难点是否突破,学生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是否提高,教学程序的安排是否合理,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是否适当,教学的速度和发展方向是否适合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从而不断修正教学过程和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而课后对学生作业的批改与评价,辅导学生的记录,单元测试的评价与分析更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的信息反馈。通过评价能进一步帮助教师了解课堂教学的成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判断学生学习上的难点,找到教学成败的原因,以便于教师及时修正、调整教学计划或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指导,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施教,或加强课外活动的辅导,或为学生提供矫正学习的方法……。教师的这种自觉、主动地运用形成性评价对教学进行反思和调控,不仅使今后的教学目标与方向更加明确,也不断地提高了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了英语教学的成功。

形成性评价在英语教学中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作为英语教师,那么提高形成性评价在英语教学中的实效性就迫在眉睫了,以下是我在教学中总结的一些策略:

策略一 :评价要贯穿教学的始终。

离开了教学过程的评价,是空洞而低效的评价;没有评价过程的教学,不是一个完整的教学。形成性评价应贯穿教学的始终,有机地结合教学的各个环节,如课文导入时的评价、教学的关键环节的评价、一节课要结束时的尝试性评价,课后作业的评价等。课前导入时的评价,主要了解学生学习新课前的知识技能的准备和学习兴趣、积极性等态度情感的准备,了解学生间差异的水平。教学的关键环节往往会决定一节课的成败,在关键环节教师必须重视反馈和评估,了解学生有什么困难,有什么疑惑,或者有什么新颖独特的想法,教学是否需要调整,重视学生思维过程的充分展示,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小组集体评价作用的充分发挥,从而大面积地有效地满足不同学生的特殊需要。一节课即将结束,为了解学生这一节课的学习效果,可以进行尝试性练习,从而反馈学习状况,并进行必要的补救,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发展性练习。课后作业往往能较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教师评价时不能只简单地给一个等级,而应视不同情况附上简短而有针对性的评语,把作业本变为随机交流和反馈的工具。有问题时应及时找学生进行面谈,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学生特别需要教师的及时鼓励和针对性强的个别指导,有效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可见,贯穿教学的形成性评价,机会多,范围广,效率高,操作性强,更能体现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能发挥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策略二:评价要适时适度。

评价是否频率越高越好?心理学研究证明,答案是否定的。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强化时程表认为那些定时或定比的间隔强化,既费时又容易消退,强化效果不好,而既不定时又不定比的间隔强化不易消退,且反应重复的频率也最稳定。根据心理学原理,评价过分强调定期评价、频率高、次数多,既费时又效果不佳。因此,笔者认为,形成性评价一定要适时适度,才更有效。上面提到的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也要做到适时适度,不可太过夸张。试想如果学生的每次回答都要奖一个“大苹果”、每一节课都要评比优胜小组,势必占用过多的时间,而且随着运用次数的增多,对学生的诱惑力也越来越小,这样的评价便不能很好地起到激励的作用,成为无效评价。教师的评价用语也要注意适度。有的教师喜欢经常用“great”、“wonderful”、“you are clever.”等语言评价学生的作业或发言。笔者认为,这种评价用词过分,用得多了,则起不到激励作用。因为这种评价缺少具体的指向,并且是浅层次的评价。教师在评价时要点到为止,多进行高层次地评价,更能肯定学生的表现,也能为全班提供学习的榜样,具有鲜明的导向性。策略三:评价要让学生做主。

在评价过程中,学生不是一系列评价的消极应付者,而应该是主动参与者,对学生的评价最终要通过学生自我评价而起作用,只有被学生深刻理解和认同的评价才会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新的国家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参与学习评价,鼓励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互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建立成长记录袋是学生开展自我评价的一个重要方式”,从中可以看出,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将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的任务是指导、监控、展示学生的评价活动,必要时还可引入家长的参与,而不必事事躬亲。如何操作呢?首先,教师应让每一个学生了解建立并充实成长记录袋的作用、有效运用的方法、具体明确的评价目标等;其次,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管理放入成长记录袋的内容,自我反思成长的足迹,并充分发挥学生之间开展互评所起的监控和榜样作用;再次,教师要树立重视评价过程本身带给学生积极影响的观念。也许,让学生自己做主的成长记录袋内容会有些杂乱无章,形式也不整齐规范,质量会参差不齐,但是这是学生最原始最真实的记录,学生积极参与成长记录袋建立的过程远比记录袋记录的结果重要,因为它有利于发展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树立对他人、自我负责任的意识,有利于学生及时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让学生做主建立成长记录袋,也有利于教师获得有效调控教学的信息,有利于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中,使成长记录袋的操作性更强,出现形成性评价的良性循环。

总而言之,教师要把形成性评价贯穿教学的始终,充分发挥学生参与评价的主动性,并在评价时适时适度,这样,有利于提高形成性评价的实效性,让形成性评价在英语教学中发挥其重要作用,真正做到以评价促发展。

学生评价方法多元化探讨

李素香 2010年11月3日 08:24 浏览数:479 | 评论数:1

清怡中学小学部

赵立芳

“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许多好学生是评价的结果。具有怎样的评价观,怎样评价学生,其实也是教师的教育观、价值观、人生观的体现。多样化评价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持续发展,自主发展为根本,是我们当代教师应有的评价观。学生评价要注意“四化”。

一、评价内容多样化。

新课标倡导发展性评价,它是基于一定的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方向而制定培养目标的,其着眼点放在学生的未来。因此,评价要强调内容多样化,评价内容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教师要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在日常教育活动中,用自己的经验与智慧,用积极的眼光,从多角度去看学生,了解和评价学生,肯定学生的成就与优势,让每个学生在自尊、自信中快乐地成长。

二、评价主体多元化。

新课程评价改革重视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改变单一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况,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的相互评价以及家长、社区有关人员评价相结合,注意使学生评价成为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也就是落实评价主体的多样化。

三、评价手段多样化。

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了多元的、综合的评价内容和标准,那么相对应的评价工具与方法就应注重多样化,因而新课程倡导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尤其强调质性评价方法的应用。只有将质性的评价方法和量化的评价方法相结合,才可以有效地描述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也才能评定复杂的教育现象。

因此,教师要根据评价的目的、性质和对象,针对不同的需要,灵活地选择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或各种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实践中灵活变通,创造性地使用,将评价融合在教学过程之中,重视和采用开放式的质性评价方法,将定性与定量的方法相结合,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关注学生学习发展的过程,使形成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不同的处理,提高教育评价的有效性的合理性。

四、评价形式不一化。

1、口头、书面、体态语言相结合。

教学中师生互动行为主要表现为言语互动行为。在绝大多数情形下,教学是在起支配作用的媒体——语言的影响下产生的现象。因此,口头式的评价最为常见和实用。书面式评价作为一种沟通师生心灵极为有效的方法,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亲睐。尽管口头、书面式评价在教学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不是所有。体态语言式评价(眼神、表情、动作等)在评价中对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有时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等,都有可能引起对方的震撼,唤醒蛰伏的心灵,引发强烈的共鸣。这种“润物细无声”的交流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2、模糊评价与导向性评价相结合。

模糊评价是对“我能行”教育的又一诠释。现代教育提倡给孩子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获得知识,增长才能,模糊评价所营造的正是这种宽松愉悦的氛围。在这种评价机制下,学生所得到的是鼓励、是指导,所获得的是知识、是技能,是成功的体验,从而让他们对学习更加兴趣,也更有信心。

6.评价学生的方式 篇六

刘金华(北京东城区教研中心,中学高级)

邢东平(灯市口小学,中学高级)张跃东(北京史家胡同小学中学高级)

一、关于题目

1.题目是什么?(对学生作品评价方式的研究)2.与课堂教学评价的区别(是课堂教学结果的呈现)

3.评价学生作品的目的(不只是甄别学生的水平、提高绘画水平和能力、观察力、感受力、判断力、创造力„„提高整体素质)

在发展学生的感觉、知觉、想象、理解、技巧以及表达、交流等能力的过程中,使学生形成丰厚的文化素养。培养的不是有一技之长的人,而是全面发展的人。

4.学生作品评价的难度

总之,对学生作品的评价,既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二、教学中对学生作品评价存在的问题

日常工作中,教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1空,2无实效,3不具指导性——学科特点、不使用美术语言。“美术语言”就是指造型艺术中最基本的构成因素。如点、线、形状、色彩、结构、明暗、空间、材质、肌理等。以及将这些造型元素组合成一件完整的作品的基本原理。如多样统一、比例、对称、平衡、节奏、对比、和谐等)4不针对教学目标,5甄别学困生6缺少评价环节举例)

三、形成的原因

1.评价能力或多或少,每位教师都有,或高或低。2.运用的机会少。

·对评价存在误解,以为是作品完成后的事情,一般来说,没有多少时间可以细致评述。·对艺术作品欣赏、评述机会不多,一般是照教参照本宣科,或找些资料述说,搬给学生。3.对欣赏评述的方法没有掌握,缺少好的方法。

4.评价学生作品离不开对艺术经典作品的欣赏和评述方法的借鉴。

学生作品评价和对经典艺术作品的欣赏、评述是相通的,只是我们对孩子的作品的眼光是独特的。

四、评价正在发生的变化

新课程以来,老师们对学生作品评价的认识正在逐步变化:

·评价的形式(单

一、多维)

(测量、观察、谈话、文字、表格、档案袋„„示范)

评价形式:由只注重单一考试成绩评价向采取多样化评价方式转变。

传统的教学评价中,把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方法,没有根据评价的内容与学生学习特点加以选择相应的评价方法。新课程标准强调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因此,教师要会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与对象,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比如: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可以采取用书面的考试等形式;要考察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他人合作交流情况,可以采用开展长周期作业、课堂观察等方式;要考查学生在一段学习过程中获得进步,可以采用成长记录档案等方式。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应以激励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

·评价主体正趋于多元

以往的评价活动都是以老师为中心展开的。学生美术作品的优劣由老师来评判,学生参与的评价都是被动的,对优秀的作品只有漂亮、好看等肤浅的认识。对于一幅作品而言,学生并不知道好在哪里,该从哪些方面来评价。长此以往,将会埋没学生对作品的主观判断意识,不利于提高创作水平。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评价活动,使学生积极互动,增进学生间的交流和沟通,让每个学生对自己和其他同学的作品发表意见,以此培养学生自身的评价意识,提高审美能力。

在传统的评价中,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消极的、被动地位,评价主要是由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新课程评价要求将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师生互评、家长评价结合起来,更注重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要改变单一由教师评价学生的倾向,要将评价内容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建立民主、开放和宽松的评价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提高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

将评价变成了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同时在相互沟通协商中,增进了学生间的了解和理解,促进被评者不断改进,不断完善,获得进步与发展。

老师、家长、学生之间、自评

评价是师生共同的任务,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测验接受者,而是评价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学生参与评价(包括对同伴的评价或自我评价)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形式。

·互评

高年级对低年级学生作品的评价。

老师评价学生的作品时总是把希望值放得较高,会使一些学生无法达到老师的“要求”,产生畏难情绪。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相比,在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上都有所提高,他们可以站在一个相对客观的位置评价低年级学生的作品。另外,评价低年级学生的作品也是对高年级学生自身评价水平的检验。老师通过评价内容不仅可以了解高年级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也可以使低年级学生轻松接受建议,更好地提高对作品的表现能力。

(展示各部分内容的学生作品)。·教师怎样评价? ·学生之间怎样评价? ·怎样自评?

·怎样观看艺术作品、包括学生的作品?

·怎样进入作品(从外观“好看”到其形式特征)? ·评价学生作品的原则? ·评价范例

五、评价的标准——举例 1.对作品的判断

标准——客体:依据课标、依据教材要求、依据教学目标 主体:学生内心、学生的审美眼光

评价自己的作品和互评作品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它的目的不在于“画什么”、“怎么画”。“画什么”、“怎么画”是课堂教学进行的前半部分,是学生即“我”已经完成的内容,评价的环节出现了又一个“我”,要站在另外的角度,审视“我”的作品,从而意识到“我”为什么这样画、这样画的意义,使过去盲目的认识逐渐转向清晰。

这种评价活动能够进行的前提是学生心目中要有评价图式和评价标准,评价图式和评价标准是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活动逐渐积淀在学生心里的。

2.评价的目的

假如没有艺术,太阳照常升起;假如没有艺术教育,孩子们照常穿衣吃饭。可是,画家为什么要作画?诗人为什么要写诗?更重要的是我们为什么要让孩子们学习艺术呢?

孩子们学习绘画,也是为了爱,为了懂得爱,为了爱这个世界、爱每个人、为了理解艺术,为了体会人类的美好情感,为了表达、传达自己的情感,提高生活的质量,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为了爱!艺术家是懂得爱的人,艺术能够唤起人类的美好情感。通过美术教学,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通过绘画,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感受力、判断力、创造力等综合能力。

以欣赏《椅中圣母》这幅画为例,学生获取了评价自己作品的参照信息,了解了艺术家在表现“爱”时运用的手法,这种新的视觉经验的开拓,把学生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新的眼光便成了本课学生评价自己和他人作业的标准。

3.评价重点

在考查学生在各种真实的情境中使用知识、技能的能力,而不是重在考查学生对知识信息的积累与占有程度。举例:考察学生对艺术品背景知识知道多少,还是学生自己的感受、知觉能力? 范例1——欣赏作品后,考察学生掌握的情况。⑴《溪山行旅图》是哪个画家的作品? 范宽郭熙

⑵《溪山行旅图》是 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

⑶《溪山行旅图》现保存在 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 ⑷郭熙的《早春图》最突出的特点是: ·山石有一种卷曲的美 ·树是光秃秃的 ·远处的山有高有矮

⑸《溪山行旅图》给你的最初印象是:

4.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要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

主张对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评估策略,以适应各种能力、各种学习风格以及各种文化背景的学生,为展示他们的潜能与强项提供机会,而常规的考试与测验往往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且常常用来找出一个人的弱点,而不是他的长处。

5.评价的内容

并不是说,每次课堂教学都必须要完整地对所有的因素进行评价、或者所有的因素在每次评价中所占的权重都是一样的,而是需要根据评价的目的有侧重地进行选择。在选择过程中,既要考虑到评价的目的,也要考虑到课堂教学评价的一般要求,同时还要考虑到当前教学评价发展的前沿理论、导向。

·有专家建议从以下七个方面评价学生的作品内容:可以参考 ⑴内容选择得当,即是否与教学目标相一致; ⑵能体现学生对所学美术知识的理解; ⑶是否掌握了本课所学的知识、技能; ⑷是否表现出创造性思维;

⑸是否在作品完成的过程中付出了足够努力; ⑹是否有正确的思想和情感 ⑺是否表现出自我反思能力。

应该从多种角度、运用多种方法对作品进行评价。

六、学生评价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首先课堂教学评价能反映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作出一系列的判断和决策,需要对学生的兴趣、能力趋向、学业成就、态度、价值观、学业潜能等进行全面和深入的了解,这就需要应用到相应的教学评价手段和技术。对于教师而言,掌握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教师获取以下几方面的信息。

一是能够诊断学生的优势和不足,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能够为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提供帮助,而且学生的不足也是教师在今后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教师还需要知道学生已经能够做什么,他们的学习准备情况怎样。

二是监控学生的进步,即教学评价能够帮助教师判断学生是否取得了预期的进步。课堂教学评价的功能之一就是评判学生是否正令人满意地朝着预期的教学目标迈进,这样可以为是否进行教学调整提供信息,可以说能否及时监控学生的进步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众多的研究表明,合理开发和应用课堂教学评价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

三是评估自己的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评价中的表现来评估自己的教学效果,帮助教师决定是保留现行教学方案还是进行修订或者另起炉灶。

评价的目的可以这样说,是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进步、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要想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作品,教师最好要大量阅读各种艺术评论,重点在对艺术作品之形式的批评,而不是强调作品的背景和艺术知识。这些是不可缺少的,但不是全部。一个人的情感状态和知觉能力、直觉反应都要经常得到训练。

评价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有着很强的延展性。从对学生美术作品的评价到欣赏某件艺术品,甚至对生活中事物的感性的表达等都存在着评价。如何让学生成为懂得欣赏,积极思考,善于表达,勇于创新的人,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

学生作品评价是提高学生绘画水平,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因目标、手段和方法的不同,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要考虑评价的激励作用。

善于发现每位学生作品的闪光点,要把学生的任何绘画痕迹都看作其情感运动的轨迹。因为,儿童绘画,它充满着孩子们的稚拙、天真、浪漫、想象、创造和纯朴的个性情感。他们以其欢乐、自由、独特的方式和无规则的线条、图形及色彩所构成的画面,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美好世界。诉说着自己的情怀。所以,我们要尊重孩子们的个性,无论他们画什么都要视为其情感的流露,甚至乱糟糟的线条或图像等,都视为学生内心活动的真实表现,并加以渲染。尊重学生的审美感受、自身的生活经验、以及他们对周围环境的兴趣、爱好和理解等等,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个性,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多欣赏经典艺术作品

七、评价的方法

评估不一定依靠一种方法,一个课例也不一定只有一次评估。评估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结合使用。范例2——

把上一次课各组的作业摆在教室前面,每个同学选一个自认为最好的,把大的构图安排画在纸上。五分钟后再评论这个作品。

评价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选择这个作品的最初的理由是什么? 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写出作品给你的最初感受。这个作品是怎样制作的或是怎样一幅画?

把所见描述出来。

3.令你感到惊奇的地方是„„ 拓宽思路。

4.你认为这个作品还存在什么问题? 对作品进行反思,是又一种方式的学习。

通过欣赏、品评同学的作品,实现情感的相互沟通。实际上绘画这个环节使学生从对作品主题的无意识,进入到了清醒的认识并审视它的境界,强化了对主题的感受和理解,使原初的感情得到了升格。

可见,绘画的本来目的,并不是要学生把内心的情感在原有程度上展示出来、宣泄出来,也不是单纯地学习构图和着色,更不是为了机械地完成“画”的任务,而是要通过线条和色彩的组合,使潜在的、内心模糊的意识得以清晰地外化。通过绘画实践,加深对艺术品的理解,更好地体会人类的情感。

用绘画的形式表现绘画主题,就是要使学生内在的心里状态转化成外在的艺术形式,使个人的不成熟的情感转化成大家都能理解的情感。

在有的教师的课堂上,学生只囿于有限的活动领域。以欣赏《蒙娜丽莎》为例,教师在讲解新课时,一般是先照教参介绍画家,再讲解有关的传说和故事,最后概括说出蒙娜丽莎的微笑是神秘的,学生参与的课堂活动极其有限,猜测画家是谁,猜测蒙娜丽莎的身份,微笑的原因等,一般是针对作品的情节和场景,答案是设定的,唯一的,教师运用的是书本的、美术史家的现成的语言,学生涉猎到的知识是狭窄的,成人化的。

评价的方法不是用告知即可解决的问题,需要传、帮、带,需要逐渐积累经验、沉淀、积淀到师生心里。所以需要细致的、分解课堂教学,看评价是怎样在课堂上出现的„„这里,我们用范例的方式给大家解说。

范例3——考察一个单元教学后学生的收获。1.绘画作品方面: 你最满意的一幅作品是——

这幅作品的效果是偶然所得?还是经过努力,克服了障碍之后完成的? 通过创作这幅作品,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你学到新的绘画方法了吗? 2.手工制作方面:

我们用盒子这种材料表现了“爱”这个主题,现在看来,这个作品充分表达出你的想法了吗? 你觉得自己的作品哪个地方还可以改动?

如果可以用其它材料表现爱,你首先选择哪一种材料? 范例4——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思评价自己的作品: 你想在作品中重点画——

你的作品细致描绘的地方是—— 你所用的描绘的办法是—— 省略的地方是—— 涂色的方法用——

范例5——学生对自己作品的评价 1.我这次画的作业与以前有很大的不同 A是这样B变化不大C和过去差不多 2.我这幅画的优点是 不足之处是

3.作画前我经过了认真的思考

A我很努力B我努力了C我思考得不够D我不会思考 4.我还有很多困难

A用具不全B不会涂色C涂色不熟练D构图安排有问题E没什么问题F其它 5.同学对我作业的评论对我有帮助

A帮助较大B使我深受启发C同学说得不对D我不能接受同学的评论E希望听同学的意见F还想听 6.听了同学的评论后,我打算修改作品。修改的地方是 7.我不想再修改作品,因为

范例6——学生借鉴艺术家的画法进行创作后的作品反思: 1.这种新的画法

难以接受可以尝试有意思令人喜悦 2.作品对情感的表达 很充分一般受限制 3.我作画时注意了 4.我比较多地使用了 点线面

通过自我评价,重新审视自己的作品,并对自己的画法有所意识和醒悟。

每个人的感觉都是独特的、唯一的,每个人的作品也都是与众不同的,是内心体验的呈现。范例7——自我评价报告

自我评价报告

姓名:日期:课程:指导教师: 评价的问题 教师列出问题 在制作过程中你尽力了吗?

比较努力

你能和同学密切合作吗?

能配合

4+

作品有新的创造吗?

感觉不明显

这个作品充分利用材料了吗?

一般

你参与制作的部分很多吗?

较少

4分

作品反映出过去学过的技能和知识了吗?

你注意刻画作品的细节了吗?

没有注意细节

范例8——档案袋评价:

档案袋——的作品利于不断回顾和反思,以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教师怎样带着学生回顾呢? 例:

·你能从袋中找出几幅作品,证明你的进步吗?将这几幅作品的题目和创作日期写在纸上。

4分

有所反映 制作很精细

4分 5分

反映充分

5分

很多

4分 5分

很充分

4分 5分

有新的突破

5分

合作愉快

4+ 5分

开始不适应,后来注意了合作。

评价的方面 分出层次 非常努力

分数 最高5分 5分

自我评价 语言描述 我已经尽了最大努力。

·选出一幅你认为最满意的作品,回忆当时的创作过程,简单评价这个作品。

·在这个单元的教学中你最喜欢哪一节课,为什么?你对老师的教学有什么建议和要求?写在纸上。

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考察学生找的作品是否真正体现了他的进步情况;考察学生对平时教学的印象是否深刻,考察对自己作品的评价思路是否清晰,是否有自己的评价标准,是否对课堂教学有浓厚的兴趣,是否愿意对教师的工作提出个人的设想。

范例9——档案袋评价 互评:

前后两个人交换档案袋。在平时的课上,左右两个同学的交换活动较多,互相也较熟悉,本课让前后同学交换。1.请小心翼翼打开同学的袋子。养成学生爱护自己和他人档案袋的习惯。

2.在这些作品中找出你认为最好的作品,再找出一幅你认为还存在问题的作品。请分别评论这两幅作品。提示学生要认真地观看同学的作品,并负责任地评论,尽可能写得清楚详细。教师给以指导。3.写完后,两个人再交换过来,并相互交流。

4.感谢同学为我们写评论,把同学写的评论存在档案袋中。为什么说评价可以深化学习内容,是另一种方式的学习呢?

人的求知不只是一个向外认识自然的活动,也是向内认识自身、追求人的自我存在的活动。不管是向外的认识,还是向内的认识,都不是通过认知认识就能实现的,都必须通过评价认识才能完成。

观看、感受、实践、比较、评价、判断、艺术史、美学、美术批评、中外文化等多项教学内容的综合,使美术课的思路不再狭窄,内容不再浅薄,教师也不再有大而空的套语。它注重的是教学过程进行中随时进行评价。

有了对作品的评价,可以在教学沿途,不断地使学生抓住一些东西,知道一些东西,珍惜一些东西,思考一些东西。范例10——偏重于学生对作品理解程度的考察。·关于艺术家及创作环境背景方面的问题: 1.你认为蒙克的性格是 抑郁狂妄随和

2.与蒙克同时代的人会接受《呐喊》这个作品吗? 接受不接受不知道

3.如果你能到挪威去,你愿意亲眼看看这个作品吗? 愿意不愿意无所谓

这些问题可以引起进一步的讨论和评论,激起好奇心,使学生在未来的艺术创作和欣赏中有所提高,使他们产生进一步了解艺术家和他的时代的愿望。

·让学生知道哪些问题还没有认识或没有理解。1.蒙克有朋友吗? 有没有

2.如果有朋友,他们应该是什么样的人? 画家戏剧家诗人其他人

3.你对这件作品还有什么不理解?

4.如果你可以想艺术家提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什么? ·进一步思考所学的东西,明确有待解决的问题。1.欣赏这件作品对你的创作和生活有帮助吗? 有没有帮助很大

2.有人说“艺术是由爱所激发的”,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同意不同意

3.蒙克需要爱,与蒙克同时代的人也需要爱吗—— 是当然不是

·这是着重于评估教师教学情况的评价。评价的方式很多,方法可以灵活多样。1.在地图上找出中国和挪威的位置。

2.在凡高的《向日葵》、塞尚的《厨房中的餐桌》、莫迪利亚尼的《戴宽沿帽的珍妮·赫伯特恩》、马蒂斯的〈舞蹈〉、蒙克的《生命之舞》中能分辨出哪一张是蒙克的作品。

3.选择两个你认为最能表达你在看到《呐喊》这幅作品时的想法的词汇: 惊恐()痛苦()惊讶()压抑()震惊()孤独()恐慌()爆发()恐惧()悲伤()紧张()害怕()

4.“蒙克是挪威伟大的艺术家,西方表现主义先驱,现代艺术的奠基人,一个难得的艺术天才。”对蒙克的这个评价,你同意吗?

同意不同意有疑问

范例11——用回答问题的方式,考察学生个人的感受(不受他人影响)。1.《印象·日出》是哪个艺术家的作品?

2.《印象·日出》这幅画哪一点最吸引你?是跳动的光感还是耀眼的色彩,或其它? 3.这幅画使你想起了过去的什么经历? 4.是否使你联想到过去看过的其它艺术品? 5.你喜欢还是不喜欢这幅作品?

6.从以下作品中找出莫奈的作品,说出判断的依据。(霍贝玛)《密德哈尼斯林荫道》(柯罗)《枫丹白露森林》(希施金)《橡树》(列维坦)《村头》(卢梭)《饥饿的狮子》

(莫奈)《菖蒲花丛》、《伦敦雾中的国会大厦》

范例12——用比较的方式加深对作品的认识,(大家可以用这种方式评价学生的作品)

欣赏徐悲鸿的《奔马》,与马尔克的《蓝马》进步比较,体会马尔克的《蓝马》和徐悲鸿的《奔马》的艺术风格。艺术风格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个性,风格体现在作品各要素及形式中。教师通过提问,把这些要素分解开来,让学生一一体会。

用投影仪放映出思考题,供学生讨论。(1)两个画家为什么选用了不同的方法作画? A这和他们的性格有关。B是他们生活的时代决定的。C与他们接受的教育关系密切。D是本国传统。E是工具材料决定的

F是个人爱好 G其它

(2)能不能说这两幅画,哪一个更棒? A.可以,这要看我喜欢哪一种画法。

B.不能这样比,因为它们是两个不同的艺术体系。C、没有可比性,它们各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审美标准。

(3)他们的作品是临摹前人,还是自己的创造?或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了?(查找资料后回答)(4)以下哪些词汇与这两个作品有关?

饱满、清瘦、丰满、活力、力量、淡雅、生机、圆浑、厚重、坚硬、刺激、和谐、飞奔、洒脱、细腻、粗糙、艳丽、虚实、含蓄、气势、呆板、旺盛、生动、风驰电掣、雄俊、其它

(5)马尔克的作品较多使用了 直线、曲线、弧线、折线

(6)马尔克为什么选择使用这样的轮廓线?

(7)《奔马》没有鲜艳的颜色,只有墨色,仔细看,墨色有深浅变化吗?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变化?”(8)两位画家为什么都选择了画马?你认为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9)你喜欢哪一幅作品?你认为同学们的选择会和你一致吗?为什么?

(10)表现动物的作品,有的是用油画的形式表现,有的是用中国画的形式表现,除此之外,还有别的表现形式吗(查找到资料或作品后回答)?

范例13——欣赏《椅中圣母》前,学生针对性查找资料。选择题: 1.这是一幅 油画壁画

2.绘画的种类很多,油画只是其中一种。是不是

3.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大约是 十二、十三世纪十五、十六世纪十八、十九世纪 4.玛利亚的头巾和带穗披肩是

按照《圣经》里描述的样子画的。当时意大利民间妇女的装束。艺术家自己想象的。判断题:

1.油画是用油质颜色在布上、木板上或厚纸板上画的。2.《椅中圣母》是画在木板上的画。

3.玛利亚的上衣是红色,斗篷为蓝色,这是根据基督教义画的。4.其它宗教画,圣母衣服的颜色都有红、蓝两色。

在思考这些问题之前,学生只是凭借生活经验和一般知识对艺术品做出的反映,他们储备的知识极为有限,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查证,可以使知识面得到扩大,丰富,审美感受得到深化。

讨论题:

1.圣约翰拿的十字架有什么含义?

双手合掌的约翰,把一根具有象征意义的拐杖挟在左手肘里,预示着耶酥将以牧师的身份走向人间,这根拐杖的柄端是一个简陋的十字架,它暗示约翰将在荒野中多次呼叫耶酥,也暗示着耶酥受难于十字架的未来。

2.玛利亚紧紧地搂着耶酥,有什么寓意?

对玛利亚紧紧地抱着耶酥的理解,仅凭日常经验是肤浅的,它有着宗教文化中包含的特殊寓意,如果学生对耶酥成年后的受难有所理解,对妈妈的抱、对妈妈的目光、对爱的体会也会深刻。

在讨论问题时,可以借鉴资料,这些资料有学生个人的,也有教师课前预备的,还有录象带等,各组学生可根据需要查找。

范例14——多用选择题的方式降低难度

1.《椅中圣母》是哪位艺术家的作品?是油画还是壁画? 这是对学生学的评估,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估。2.拉菲尔通过《椅中圣母》,刻意表现的是什么? A《圣经》的内容。B现实生活的美好。C一种美好的理想世界。

考察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对作品的理解情况,是完全理解、还是含混不清、或根本没有领悟。

以上两个问题都是停留在认知认识范围的评估,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作为学习的结果加以考察。这种认知认识是以智力为核心的,知识的记忆过程虽然也有学生的活动,但对问题的回答只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学生只能排除自己的主观性、能动性,做出客观的选择和决定。

3.你认为拉菲尔是很随和的人?还是很古怪的人?请说出评判的理由。从对艺术家性格的探讨,考察学生对艺术品审美感受的程度。

这是与学生的主体性密切相关的评估方式。学生要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对作品的理解和平时文化的积累,做出主观的判断。这是把评估与认知综合起来加以考察的评估方法,更趋向于学生的主观因素,突出了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性。这种评估方式与认知认识的评估方式是相互补充的。

4.欣赏了《椅中圣母》后,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这是针对每个学生个人情况的评估,也是鼓励学生自己对自己进行评估。学生可以从盲目被动的从众心态中解脱出来,找到自己,认识自己,感到自己的独特存在。

评价——:

不能停留在对学生认知认识的研究,注重研究教师怎样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怎样使学生对外界做出客观的描述。忽视对学生主体性的研究,忽视对与学生学习活动关系密切的评价认识的研究。即使有的课堂有了评价的环节,也只停留在对作品或认知结果做出好或坏、对或错的判断上,没有把评价看成是与认知认识同样重要的另一种认识形式。

具体方法步骤

中外学者对此问题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综合起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 师生对艺术品的讨论是从学生的审美感受开始的。这是欣赏、评述教学的第一步。第一步:最初的印象(直接的、表面的,转瞬即逝的)

有狭窄性、概略性,学生对美术作品一般是到此为止了。过去我们的欣赏课只注重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学习相关的文学故事性内容,学生只能做出脱离个人情感和思想观点的理性判断,教师只起帮助学生了解美术史常识,了解美学家观点的作用。这种传统教育的课堂忽视了学生美感的存在,忽视了学生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审美心理因素的存在。学生成了与艺术品互动关系中被动的一方,次要的方面。如果欣赏课上学生没有了对生命情趣的感悟,不能用全部的感觉去拥抱艺术的形式和色彩,不及时捕捉转瞬即逝的飘动的心绪,艺术教育就等同于了认知科学的教育,就失去了提高审美能力,提升精神境界的价值。不要忘记我们面对的是十岁左右的孩子,他们需要分析,更需要潜入其中去体验。只有与形象有了必要的交流,引起了情感的激荡,才能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才能形成特定的审美感受。

最初的审美感受是混杂的,有意识、情感与作品融为一体的情绪体验,也有这种情绪过后的理智分析和判断。教师要从学生的言谈中分辨出,他们是沉浸在审美的情感中?还是在作出判断?指导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品味内心的感受,检视这种感受是深刻的、激越的?还是舒缓的、平和的?是紧张、喜悦?还是轻松、压抑?学生到底有了什么样的感受呢?

范例15:欣赏艺术作品——

教室里贴很多表现大自然的作品,作品的风格各不相同,请同学们把对作品的感受用一句话或几个简单的词汇概括出来,写在纸条上,贴在那个作品的旁边。

第二步:识别作品的绘画要素和性质、观看作品的多种特征,感受作品的多种信息,对各部分特性作出整体反映,对作品形成综合的整体性知觉。对作品的客观描述和主观描述。

尝试带领学生进入作品,触及作品的形式和色彩的表现特征,提高学生对作品的要素和性质的知觉。

透过情节、故事和熟悉的形象等要素,进入作品的形式和内在情感表现层次。寻找绘画要素对小学生来说并不难,难的是识别出各要素的性质。比如,圣母玛利亚抱着圣子耶酥,眼睛看向画外,与观众对视着。圣母的看是怎样一种看呢?是定睛注视?是随意扫视?是目光暗淡?是炯炯有神?从眼神中透射出的是轻蔑?是妩媚?是坚定?是得意?是骄傲?是欣慰?是幸福?是圣洁?是气愤?是恐惧?小学生的知识储备有限,不了解耶酥降生后的时代背景,他们如何做出判断呢?

学生说出了一个关键词“硬”,教师及时抓住,板书或用屏幕放映“硬”,让学生体会。这也是审美知觉与最初的感觉相区别的地方。审美知觉即是感觉的发展、延伸,又依赖感觉经验的积累和感觉信息的储存,以便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学生常常需要一些词汇、概念的帮助,把知觉到的东西固定下来。

讨论作品的形式,那些不同要素是如何组织在一起的,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哪些是最突出和最重要的部分,怎样使那些次要的和隐蔽的部分各司其职。

第三步,把学生带到各要素的性质及相互关系组合成的“场”中,把相关的感觉到的材料组织起来,从表层的、局部的感知进入到深层的领悟,对作品有综合性、整体性的把握。

如:人物与人物、线条、色彩、光线、阴影等要素之间的是怎样的关系? 各要素之间相互结合、相互衬托、相互拼接、相互遮挡„„像一曲大合唱。

凡是优秀的作品,各种不同的要素之间总是不断地相互联系和作用,使其具有表现性,凡是一种富有运动性、变化性、表现性的形式,其各种要素之间总是发生推和拉、进和退、分离和聚合,模糊和清晰,紧张和放松等相互作用,如果孤立地看它们,就失去了对这些复杂相互作用的知觉。

学生看到了妈妈紧紧地抱着孩子的姿势以及三个人物的眼神、衣着、特征,还看到了讲究的椅柱。到此为止,欣赏并没有结束。辨识要素及性质,使有内在联系的画面被分解成了众多的部分,学生对各部分进行了孤立地观察、分析和判断,这种审美认识是片面的,还没有从整体上把握作品。作品的各要素也许在孩子眼里成了静止的、孤立的存在。识别要素及性质,只是对画面的多种特征,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形成整体性的知觉的过渡环节。教师需要明确一个问题,即《椅中圣母》为什么能激发出学生的审美情感?只是具象绘画的题材内容、故事情节的原因吗?艺术品中必定存在着什么特质,使它与普通的物品有明显的区别?

英国理论家克莱夫·贝尔的观点值得学习。贝尔认为,艺术品中存在着这样一种性质,没有它,一件艺术作品就无法存在,有了它,没有一件艺术作品是毫无价值的。这性质是什么呢?这就是“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是所有视觉艺术中普遍存在的性质。

贝尔的观点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艺术作品中的线条和色彩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结合着,这些形式以及形式之间的联系,是激发出学生审美情感的重要原因。艺术品与普通物品的不同之处在于艺术品有艺术家强烈的意图,即点、线、面、形、色等形式因素的特殊组合。

这一点正是我们在欣赏教学中长期忽略了的内容、也是学生作品评价的重点。

我们对学生作品除了说漂亮、好看,还可以说点什么?学生面对艺术家的作品除了说好看、漂亮,还可以看见什么?我们说不出来,是因为没有看到,是水平不够吗?不准确,是没有人告诉我们方法。是缺少方法。

有了美学的指导,我们就可清楚地知道学生的审美感受不仅来自《椅中圣母》的情节内容,也同时来自其形式结构。

第四步,把握作品的意义

这个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领悟作品的形式意味,符号含义和总体意义。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理解能力有限,所以教师即要把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选择和组织,又要找到适合学生水平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5.对作品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后,就进入了—— 第五步,评价作品,对作品的价值进行判断。

在对作品进行了感受、领悟、理解后,要用各种手段传达自己的体验,评价,对作品进行自己的判断,以同他人进行交流。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力的提高,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对艺术品的了解,学生的趣味和判断会不断发生改变和扩展。

.6.创作练习

评价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有着很强的延展性。

有了体验和评价,学生便会将艺术品提供的信息,从个人的角度再一次进行理解、加工、整理、改造,使之纳入到自己拥有的认知图式和结构中,变成自己的作品。

欣赏艺术品,评价个人作品,再创作,这样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对前一个阶段的修正和改进,每一个阶段都是在前一个阶段基础上的发展。

从范例可看出,在欣赏·评述课上,教师重视了对第一印象的捕捉,重视了学生体验的环节,重视了感受绘画要素的性质,并细致地分析各部分的形式关系,重视了与日常生活的结合,重视了评价与反思。

从对学生美术作品的评价到欣赏某件艺术品,甚至对生活中事物的感性的表达等都存在着评价。如何让学生成为懂得欣赏,积极思考,善于表达,勇于创新的人,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

·比较法、描述法、解释法、揭示法、判断法

比较可以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有比较才能深入; 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欣赏,获得深刻丰富的审美体验; 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与批评是相辅相成的;

艺术创作不伴随着观察、欣赏和反思,会逐渐失去支撑; 艺术欣赏和批评如果没有创作的提议,也不可能深刻全面和丰富; 不同的艺术活动是相互交融和支持的。

新课程评价的功能重在强调“发展”,即从“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转到“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美术教师的任务是什么?

应该为所有学生都获得良好的发展而创造平等、公正的机会与条件。应立足于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确保所有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了均获得发展。这种发展不是指某方面知识的获得,而是指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总之——

·在评价教学中,要采用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多次、多点、多方位进行评价。·评价主体方面,不仅有教师的评价,还要有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在评价功能上,只重视评价的甄别功能,还要重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服务的功能;

·在评价内容上,只重视知识与技能的评价;还要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在评价方式上,即重视书面考试,还要重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评价。对学生美术作品评价方式的研究,涉及以下问题,我们给了老师以下建议: ·教师怎样评价?(发现闪光点、保护原生态)·学生之间怎样评价?(比较、选择、判断)·怎样观看艺术作品、包括学生的作品。(步骤)

·怎样进入作品(从外观“好看”到其形式特征、进入作品)·评价学生作品的原则(激励、发展、多元)·师生评价能力的提高(多看、多练)·评价的方法——范例启迪

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作品的闪光点,要把学生的任何绘画痕迹都看作其情感运动的轨迹。因为,儿童绘画,它充满着孩子们的稚拙、天真、浪漫、想象、创造和纯朴的个性情感。他们以其欢乐、自由、独特的方式和无规则的线条、图形及色彩所构成的画面,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美好世界。诉说着自己的情怀。所以,我们要尊重孩子们的个性,无论他们画什么都要视为其情感的流露,甚至乱糟糟的线条或图像等,都视为学生内心活动的真实表现,并加以渲染。尊重学生的审美感受、自身的生活经验、以及他们对周围环境的兴趣、爱好和理解等等,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个性,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我们要支持孩子们的原形态创作。以此保留儿童绘画的原生状态。

(如果有时间,再分析学生作品)

八、对学生作品的漫谈。观看部分学生作品,举例分析。

7.评价学生的方式 篇七

这种窘况, 不能不说是我们的评价方式出了问题。虽然班级学生数量较多, 评价的任务量大, 但一种一成不变、简简单单的评价方式无疑会使学生心存疑惑而不能解, 长此以往, 必然会使学生丧失写作兴趣, 对作文简单应付。

看着学生充满疑惑和无奈的眼神, 看着学生随手将作文扔进抽屉的动作, 听着学生的叹息与抱怨, 语文老师怎能不感慨万千?

学生的心理反应告诉我们, 作文评价方式很重要!在新课程开展得如火如荼的背景下, 作文评价不能再那样简单化、盲目化, 应该有适应新课程、针对学生心理的作文评价方式了。

一、新课程作文评价方式的阶段化、具体化

写作成绩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是一个日积月累、厚积薄发的过程, 从小学到高中, 每个阶段的作文评价标准是不同的。要研究学生, 洞察学生写作心理, 随时掌握学生心理、学情, 按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 调整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不可对学生拔苗助长, 不可急功近利地按照高考满分作文标准评价学生作文。否则会使学生觉得作文高不可攀, 可望而不可及, 进而扼杀学生的写作欲望。

事实上, 好多教师受高考应试的影响, 往往过早地引进高考作文的评价机制。由于教师缺乏对学生写作心理的关注, 学生多为应付作业而写作, 作文内容往往空洞。加之评价方式的简单化, 使学生作文往往流于形式, 缺乏真情实感, 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反而会让学生的思维被动化、枯燥化, 写作兴趣日渐衰减, 写作水平难以提高。

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在指导高一高二年级学生写作的时候, 应该有针对性地提出阶段目标, 既让学生有跳一跳能摘到果实的收获感, 又步步为营, 稳扎稳打, 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 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学生写作心理的不同, 势必导致其构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不同。如何引导学生克服写作心理障碍, 提高写作技巧, 需要量体裁衣, 因材施教。

对不同的学生, 教师应了解、熟悉他们的思维模式、写作习惯和写作心理个性, 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阶段性目标。制定每学期每个月的写作训练计划, 确定每次写作要达到的写作目标。写作目标要具体, 让学生有的放矢。

每次作文训练的目标应该突出某一方面, 教师也应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去评价作文, 切忌宽泛或无目标训练。学生的随笔往往是学生心理情感流露、个性展示的平台, 不能用高考的硬性标准来衡量。对于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 教师应努力挖掘, 小到个别精妙的词汇、新颖的题目, 大到文章的布局谋篇, 在评价中适时地鼓励和表扬, 给学生心理以激励, 让学生看到希望, 这能帮助学生克服写作心理障碍。

对高一高二的学生尽量采用大小作文相结合的方式, 循序渐进地加以引导。平时的小作文写作最好使用课外随笔或课堂片段写作的方式, 重点培养学生的作文立意能力、运用素材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教师的评价可有大小评价、课内外评价、分层评价等方式。

二、新课程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新课标指出, 作文教学应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着眼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因而评价机制应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 多元开放。

以往作文评价多以教师为主体, 教师在学生的作文后边写上评语。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客体, 这显然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因而难以达到应有的写作教学效果。

新课程改革强调师生平等, 强调合作探究的理念, 基于此, 我们认为写作评价不是教师单方面的工作, 而是学生和教师共同的工作。

(一) 教师的评价

作文评语是学生写作训练中的评价环节。以往, 很多老师的评语无外乎“语句通顺, 结构合理, 立意明确”一类。在评语中, 仅从语言﹑结构、立意等方面给予客观评价, 不是句子欠通顺﹑就是结构欠完整。久而久之, 学生的写作兴趣便泯灭了。

真正的好评语应该因类施“评”。学生都有渴望被理解﹑被关注的心理,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 通过评语传达对学生良好的期待和真诚的关注, 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 激发学生创作的动机和写作的欲望。

1.以激励为主的评价。激励性评价要着眼于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信心, 对于学生的长处和优点尤其是进步, 要给以充分的肯定。历来作文满分不多, 这未必合理, 因为不能只强调分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而忽略了它的导向性和激励性。好和差是比较而言的。这个比较不仅是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 更重要的是个体自身发展中的纵向比较。在新的教育观念指引下, 我们的评价用语不断向人性化、平等化、科学化发展, 只有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性被激发出来, 学生的习作才会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基于此, 我们在给学生的习作评价中应该多些鼓励, 少些批评;多些欣赏的眼光, 少些挑剔的态度。

2.以个体为主的评价。以往笼统、抽象地评价学生的作文, 一方面给学生造成一知半解、模糊、似是而非的认识;另一方面因为评价内容含混, 操作性不强, 往往对学生的具体帮助不大。所以, 教师的评价必须具体而有针对性, 要体现个体性。教师评价学生要适当、合理、明确, 而不要过于笼统、抽象和含混不清, 更不要千篇一律。

个体评价能给学生心理以被关注感。这需要教师多下些工夫, 认真阅读学生的习作, 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问题, 给出具体而又有针对性的评价。比如针对作文立意、作文结构、作文语言、情感态度等的评价。

3.富有弹性的评价。同样是完成一篇作文, 如果基础较好的学生持应付态度, 而基础较差的学生认真努力地去写, 哪怕前者的质量高于后者, 评价结果也可以是后者好于前者。对于前者不妨有较多的批评, 而对于后者不妨多一些表扬, 后者的分数也可以高于前者。对于习惯性失误, 应及时做出否定的评价, 评语措辞应有警醒性, 评分也可以低一些, 以达到引起学生心理上的注意并能及时纠正的目的。

我所教的班级就有一位这样的学生, 他的成绩可以说较差, 但是他学习语文的兴趣却很浓, 尤其是爱写些东西。他每个星期都会写一篇大作文让我给他批改, 我先是大加赞赏他的写作优点, 哪怕是一点小小的进步, 然后委婉地指出他的写作缺点。

这富有弹性的评价可能不是很客观, 但对于稳定学生的写作心理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很有效的。

4.面对面式评价。教师先把学生作品浏览一遍, 根据阶段性作文目标的要求, 发现学生习作过程中存在的典型性问题。选择一部分代表性习作, 以张贴、朗读或者打印下发的形式让同学们熟悉这些作品, 并且通过讨论即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认识到问题所在, 并当场以口头作文形式进行修改。

这种作文评价方式的交流直接, 学生心里有自豪感、认同感, 有兴趣并乐于接受,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口头评价。口头评价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个别交流, 是心灵的沟通, 是对其作文亮点的肯定, 是对作文中存在的问题的直接评价, 能让学生准确、直接地得到教师的意见和建议, 能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与激励功能, 是对作文最具体有效的指导。

这种评价方式能满足学生想知道自己的作文水平是否提升的急切心理。

(二) 学生的自我评价

1.在阅读中欣赏体验, 在体验中评价。要想别人对你好, 你先得对别人好。同样, 要想知道别人对你的习作评价是否合理、客观, 那么, 首先你得先学会去评价别人的习作。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书籍不仅对于那些不会读书的人是毫无用处的, 就是对于那些机械地读完了书, 还不会从死的文字中引出活的思想的人, 也是无用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阅读中, 要使学生欣赏、体验文章的思想立意并有自己独特的看法, 只能依靠想象和联想的培养。

在阅读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谈谈自己阅读后的感受, 还可以把这些感受写成读后感, 鼓励有个性的见解, 在评价别人的基础上提升自己。

比如, 我们在训练学生写《祝福》读后感时, 由点到面, 鼓励学生对于其中的主要人物如祥林嫂、鲁四老爷、婆婆、柳妈等人进行评价, 学生可以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假如你是祥林嫂或柳妈或文中的“我”时, 你会怎么样呢?这样, 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 思维变得异常活跃。

这样的评价方式可以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 激发学生用文字表达自己思想的心理欲望。

叶圣陶曾说:“作文能自己改, 不请别人改, 改的优先权理应属于作文的本人。”教师要把学生的作品统一浏览, 发现学生作品中存在的典型性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点评, 然后提出修改要求,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作品和教师的点评去发现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并及时进行修改。修改完后把原作与修改后的作品一并上交, 并在修改的作品上写出自己的修改心得和体会。

2.在社会生活中学会评价。生活是学习语文的一个大课堂。在这个大课堂中, 人、事、物每天都在不断地变化。那么, 作为学生也应去面对这个大课堂, 在课堂中去学会评价一个人、一件事、一个物, 学会评价他们的优点和缺点, 学会认识他们的内在本质。一方面可以积累写作的素材, 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思想感情, 形成健康的写作心理。

鲜活而生动的素材就在互相欣赏中积累丰富了。当然,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 社会丑恶现象也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躲在象牙塔中不问窗外事显然是不可能的, 教师必须努力让学生在认识丑恶现象的同时, 着力于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 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事、物, 使学生心中坚信正义终将战胜邪恶, 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我们在课上经常给学生讲一些表现人间真善美的事情, 不是为了拔高, 而是为了让学生不单纯学好课本知识, 更要学会如何做人。

3.在交流中学会评价。讨论是一个合作与交流的过程, 是发挥集体智慧, 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过程。把学生分成小组并委派作文水平较高的同学担任组长, 教师把学生作品按每组三到五份的形式下发到各组, 组长组织组员对作文进行讨论, 归纳出每篇作文的优点和缺点, 写好评语, 并签上每组的代码, 以便有问题即时进行沟通和商榷。教师把每组评价后的作文收上来之后要统一浏览, 看评价是否恰当, 如有不恰当之处应及时与小组沟通交流意见。在讨论过程中各组员之间有一个取长补短的交流过程, 再经过教师的指导这种二次交流, 收效事半功倍。

要学会评价同学及自己的作品, 在评价同学习作中借鉴他山之石, 在评价自己习作中推销自我。

学生习作能力有高有低, 修改水平也参差不齐, 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集体评改。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以指导, 如何评判, 如何修改。再由小组讨论交流, 帮助学生修改一些不足的和错误的地方, 最后作出评价。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部分写作较好的同学的发言, 帮助那些写作水平较低的学生, 使他们掌握修改方法, 提高写作能力。而且学生之间的思维方式与表达方式比较接近, 比教师的批改更容易接受。这样, 就可以做到借他山之石, 攻自己之玉。

在具体措施上, 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课前, 用多媒体播放音乐。选择一些节奏明快、旋律优美的音乐, 例如肖邦的《华丽大圆舞曲》, 莫扎特的《弦乐小夜曲》快板, 以舒缓气氛, 帮助同学们克服各种影响写作健康发展的心理障碍。

老师提前把高考作文评分细则以及常用作文批阅评语印发给学生。

老师提前从全班作文中抽取样卷若干, 按出现情况分析, 预测学生批阅时会出现的问题, 点明给分的大致方向。

分小组, 每组批阅其他组的作文。

仿照高考阅卷形式, 由两个本组作文成绩最好的同学担任评委, 本组其他成员负责写出分派给本组的每份作文的缺点, 在自己的本上记录别人的优点。遇到有分歧的不好给分的小组讨论。

一种方式由本组两名评委批阅同一份作文分别给分。另一种方式由两名评委分别批阅不同作文给分, 然后与其他组交换, 进行第二轮批阅。

每名评委按内容、表达、发展等级三项分别给分, 再计总分。

两名评委给分误差在3分内的视为合理。误差在3分之上的交给仲裁组批阅。仲裁组再有分歧的交给老师批阅。

在其他组批阅未完还没有提交仲裁组时, 仲裁组成员集体学习高考例文的给分情况。

内容、表达、发展三个等级可按20分的百分比按等级给分, 也可按A+, A-, B+, B-, C+, C-, D+, D-给分。

推荐高分作文朗读。可由本人也可由班内朗读水平好的同学朗读。然后由学生自主思考后, 小组内交流对这篇作文的评价。全班小组之间再交流, 总结之后形成分析材料, 互相借鉴。

找出典型病文, 诊断开药方。从语言、结构、立意、卷面等方面挑毛病, 分组交流后, 推荐代表写在黑板上, 一目了然。课下由学生中计算机水平不错的同学制成课件, 以方便保存, 共同借鉴。

总之, 作文的评价方式应“因地制宜”, 作文的评价方式可采取多种方法相结合。

摘要:高中语文新课程需要建立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作文评价体系, 改革评价内容、标准和方式。在不同的阶段、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要突出评价的阶段化、具体化和多元化。其中, 教师的评价要以激励为主, 以个体评价为主, 富有弹性, 采用面对面、口头等评价方式;学生的自我评价要在阅读体验中评价, 在社会生活中、在交流中学会评价。

8.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成长 篇八

教师要努力以真诚的语言、温和的表情、期待的目光、宽容的态度来激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求,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通过多元化的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前进的足迹,进而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力量;通过多元化的评价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形成对自己的鞭策;通过多元化的评价融切师生关系,加强师生的沟通和理解,进行心与心的撞击,使学生能“亲其师而近其道”。

一、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的整合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应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每期结束的考试是必要的,能够检查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情况,反应出学生这段时间的学习特点。但不能用一张试卷来给学生的一学期学习定性。学生在一学期甚至整个小学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成果,应通过比较完整的成长记录袋来记录。这样能够比较全面、真实地表现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学生的个性在记录袋中可以得到很好的展示。例如:给学生建一个成长记录袋,开学初,就开始收集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先对上学期的情况作个简单的分析,看看假期中有没有进步,然后将每个学生平时的表现,有突出的地方加以记录。到学期结束,让每个学生看看自己的记录袋中都有些什么内容,然后进行自我评价。

二、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结合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结合原则。教师在一学期的结束都会根据这学期的学习情况和最后的考试对学生进行一次客观的评价,而评价的结果应尽可能全面地、公正地反应学生这学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成长。依据这个要求就必须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对学生这学期的语文学习档案资料和考试结果加以分析,在素质报告书中客观地描述学生各方面的情况。例如:学期结束,给学生这学期的学习情况打等级(优、良、一般),我不只看最后的语文分数,而是将这学期的课堂作业、作文、综合实践和成长记录袋中记录的情况综合起来,加以分析,最后根据细则得去学生的等级。

三、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的融合

新课程标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多元评价方式将代替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并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发生着积极而有效的作用。教学中要从多个角度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对待学生的学习不应只看他有没有掌握,更要看他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学习的态度,所用的方法,持之以恒的耐心,甚至是永不言败的勇气。教师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的融合能使学生从多方面来把握自己的现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全和潜能的激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在教学《螳螂捕蝉》时,组织学生用表演的形式来理解课文内容。学生表演时背好了台词,顺利地完成了表演,但由于学生初次上台表演,神态不太自然,不能完全进入角色。表演完后,我先要求表演的同学进行自评,说一说表演时的感受,对所演人物的理解接着又引导学生进行互评,较全面地指出了表演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在自评的基础上,应该鼓励学生进行相互评价,可以开展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及全班范围内对学生进行评价。“你觉得自己做的怎么样?”“你认为他做的怎样?”“好在那里?”“如果是你,应该怎么做?”“还有那些要改的,怎么改?”从而鼓励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在评价中提高评价能力,全面发展素质。

上一篇:游南浔周记下一篇:我迷上围棋了一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