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的教学设计

2024-11-02

加法的教学设计(精选8篇)

1.加法的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并会应用解答实际问题.

2.进一步认识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以及明确0在加法中的特殊性.

3.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并能运用这一定律进行验算.

教学重点

使学生对加法的意义的建立,加法交换律的概括及对它们的理解、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对加法意义、加法交换律运用.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44+56 37+23 180+20 42+8+10

12+0 0+17 386+124 124+235

2、导入:以前我们学过了加法的计算方法,这节课我们还要进一步学习、掌握加法的一些规律性知识,这将对我们以后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加法的意义.

1、加法的意义.

(1)例1 一列火车从北京经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教师提问:这题怎样解答?

(因为已知北京到天津铁路长是137千米,又知道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是357千米,要求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就是把137与357合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

教师提示:把137与357合并起来用加法计算,加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呢?

(板书: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就叫加法)

教师明确:这就叫加法的意义.

(板书:加法的意义)

(2)练习:小强有125枚邮票,小明有75枚邮票.小强和小明一共有多少枚邮票?

说明理由:已知小强与小明的邮票张数,要求小强与小明共有多少张邮票,就是把两人的邮票数合并起来.加法就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所以这道题要用加法计算.

2、加法等式中各部分名称.

教师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加法各部分的名称,在137+357=494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板书:加数 加数 和)

3、有关0的加法.

教师提问:一个自然数和0相加,得到的和与加数比较会怎样呢?有关0的加法可有

哪几种情况呢?

小结:任何数和0相加都得原数.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教师谈话: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加法的意义,加法各部分的名称以及有关0的加法的特殊性.除此之外,关于加法的运算还有一些基本性质,它对我们以后的计算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2、教师提问:137+357=494(千米),表示求的是什么?

如果要求济南到北京的铁路长又该怎样列式计算呢?

357+137=494(千米)

3、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解法的结果.

教师板书:137+357=357+13

4、出示例2,引导学生归纳规律.

18+17○17+18

124+235○235+124

0+25○25+0

规律:

①每个等式中,每组算式中有两个加数,而且两个加数相同,只是交换了位置.

②每个等式中,左右两边的加数的和相等.

教师说明: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教师强调:我们要看一些等式哪些符号不符合加法交换律就必须看两个加数的位置变不变,它们的和变不变.当然前提是等号两边的两个加数必须相同.

5、练习:判断:下面各等式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对吗?为什么?

9+7=7+9 10+1=10+1

20+8=2+26 2+0=0+2

6、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教师指出:以上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并运用它做了练习,这一定律若用字母该怎样表示呢?

教师强调:用字母表示这一运算定律更简单清楚.如果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注意:a、b是拉丁字母),在这我们读作“ei”和“bi”,(教师领读几遍,提醒学生不要按汉语拼音来读)

教师板书:a+b=b+a

提醒注意:a与b可以表示0、1、2、3、……中任意整数,如1+2=2+1,9+20=20+9等,所以a+b=b+a表示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效的位置,和不变.而像这些(指其中的等式)一个用数字表示的等式只能表示两个具体的数,交换位置,和不变.a+b=b+a这一公式表示的一类所有符合条件的式子,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

2.加法的教学设计 篇二

一、基本情况

1.教材分析

平面向量这章是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高考中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向量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2向量作为工具的应用.向量的加法是向量的第一运算,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运算,是学习向量其他 运算的基 础.它在本单 元的教学 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它在 实际生活、生 产中有着 广泛的应用.

2.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向量的概念,几何表示,理解了什么是共线向量,在物理课 本中,已经知道 了位移、速度和力这些物理量都是向量并可以进行合成,而且知道这些矢量的合成都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这些都为这节课的引入提供了较好的前提条件.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向量加法的含义,会用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作出两个向量的和;掌握向量加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并会用它们进行向量运算.

能力目标:经历向量加法概念、法则的建构过程,感受和体会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概念的过程和思想,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经历运用数学描述和刻画现实世界的过程,体验探索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个性品质.

4.重点难点

重点:向量加法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难点:向量加法法则的理解.

5.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

6.授课类型

新授课

二、教学过程

1.数学文化

师:伟大的数 学家傅里 叶曾说过:“数学的发 现来源于 生活,来源于自然界”.数学是美的,数学的运算更加优美,我们曾学习过数的运算,那么向量是否具有同样的运算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

2.创设情境 直观感知

师:请观察问题1:直航之前如何从台北到达上海?直航之后可以从台北直达上海,此时的位移与前面两次位移的结果如何呢?两次位移的结果可称为两次位移的和,那么,如何用等式来刻画这三个位移的关系呢?

生:

师:问题2:这是杭州湾大桥的A型独塔斜拉桥,其中两根拉索对塔柱的拉力分别为F1、F2,则它们对塔柱的共同作用效果如何?合力可称为力和的和,如何用等式来刻画这三个力的关系呢?

生:

师:力与位移都是物理中的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若去掉它们的物理属性,就是数学 中的向量.它们的和 也就可以 抽象成向量与向量之间的一种运算———向量的加法(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物理知识出发,让学生在位移合成和力合成的 基础上,感知向量 加法的概 念,进而让学生感知出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

3.抽象概括、形成定义

师:问题3:如何定义两个向量a与b的和?

定义(师生共同完成):已知向量a,b,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作,则向量叫做向量a,b的和.记作:a+b.即

向量的加法的定义:求两个向量和的运算叫做向量的加法.

向量加法的法则:和的定义给出了求向量和的方法,称为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

师:(1)从形观察:用三角形法则求向量和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平移两个向量使它们“首尾相连首尾连”.

(2)从数观察:三角形法则求向量和的特性“首尾相连首尾连”还实用吗?

(3)是不是所有的两向量通过平移均能和三角形的两条边对应呢:

学生讨论:两种特例 (两向量平 行)1方向相同;2方向相反.

师: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对共线向量的求和仍然适用,反应了三角形法则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图形的操作,精心设计问题情境,组织相关的数学成分,加强相关 内容的联 系,结合定义 帮组学生 理解概括出三角形法则的几何特征和本质.

师:问题4:加法其实我们并不陌生,从小就开始学习数、字母、式的加法,实数的加法有哪些运算性质?向量的加法是否也满足类似的性质?如果满足,具体形式是什么?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师:试一试:已知两个向量a,b,能否通过图形作出a+b、b+a?

生:(黑板板演作图4)

师:若平面上再给大家一个向量c,能否作出(a+b)+c与a+ (b+c)?

生:给出分析过程并作图.

师:研究结果表明:向量的加法也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这与数的加法是一致的.有了交换 律与结合 律,向量的加 法就可以按任意的组合与 任意的次 序进行,从而丰富 了向量加 法的内涵.

师:图4构成何图形(由此引导出:平行四边形法则)

学生小组讨论:(特征:共起点)

师:两种方法求和的结果是一样的,可见,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与平行四边形法则 在本质上 是一致的.在具体求 和时,应根据情况灵活地选择.

设计意图:向量加法运算律的教学,是引导学生通过与数的加法进行类比得到的,并让学生自主探索,构图进行验证.这样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还科学的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探究能力,归纳推理能力,渗透了数形结合、类比推理等思想.

4.数学应用

例1已知O为正六边 形ABCDEF的中心,作出下列向量:

生:分析并作图完成.

变式:化简下列各式

生:板演并分析.

学生小组讨论:(特征:首尾相连首尾连)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既要讲逻辑推理,更要讲道理,通过对典型例子的分析和学生自 主探索活 动,使学生理 解数学概 念、结论逐步形成的过程,这是新课 程理念背 景中特别 强调的,也是我在备课过程中一直追求的.

5.课时小结

师:同学们想一想:本节课你有些什么收获呢?

生:向量加法的 定义、二个运 算法则以 及向量加 法的运算律.

师: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作为课堂的延伸,你课后还想作些什么探究?

生:数与形的结合;我们还想探究向量的减法、乘法等.

本节课我们从物理原型抽象出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去研究数学模型,最后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再一次告诉我们,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6.教学反思

怎样设计问题系列,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搭建恰当的平台!对于一节课的教学走向,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是非常关键的.

向量的加法是学生在认 识向量概 念之后首 先要掌握 的运算,其重要内容是运用向量的定义和向量相等的定义得出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并对向量的交换律、结合律进行证明,同时运用他们 进行相关 运算,这可以让 学生进一步增强对向量加法几何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为接下来学习向量的减法奠定基础,起到承上 启下的重 要作用.学生在学 习物理学的过程中,已经知道位移、速度和力这些物理量都是向量,可以合成,而且知道这些矢量的合成都遵守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形法则,这为本课题的引入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在本节课通过对实际生活中的事例、物理模型作为情景创设,目的是使学生对本节课 的学习有 一个感性 认识,最终是为本节学习向量的加法运算及其几何意义做知识铺垫,而后为了更好地掌握三角形则及平行四边形法则.

培育数学的利用意识是当今数学教育的主题,本节课的内容与实际问题接洽紧密,更应强化数学来源于实际又利用于实际的意识.向量的加法运 算是通过 类比数的 加法,这样做使本节课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最近发展区).

通过例题的讲解及对解题过程的归纳,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运用向量加法的运算律的一般思路.本节课的练习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课堂上涉及的例题、练习的要求和难度相当,应能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

本节课的课件 设计充分 考虑到了 本节课的 需要,图文并茂,能够辅助学生理解本节 课的重点 知识,并能在必 定程度上突破教学的难点,从而能够较好地服务于本节课教学.

通过此次活动,感受如下:

3.加法的教学设计 篇三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56至58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教学加法交换律

1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28个男生在跳绳

17个女生在跳绳23个女生在踢毽子

观察这幅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

(1)

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2)

跳绳的有多少人?

(3)

跳绳的男生比跳绳的女生多多少人?

(4)参加活动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教师选择学生提出的一个问题:跳绳的有多少人?你是怎样列式计算的?

学生列式:28+17和17+28

2师:比较这两道算式,像发现有什么不同呢?

生:前一个是男生人数加上女生人数,后一个是女生人数加上男生人数。

师:得数相同的算式我们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成等式。

3师:你能再说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

教师巡视,相机展示学生中出现的两种举例情况:

(1)先写出12+23和23+12,计算后,再在两个算式之间添上“=”。

(2)不计算,直接从左往右依次写下“12+23=23+12”。

师:比较这两种举例的情况,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不去计算就不能真正验证这两个算式是否真的相等。

设计意图:在巡视中找到学生普遍存在的细节问题,通过辨析使学生认识到这样做是很草率的,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数学学习作风。

教师在巡视中找到下面类似的例子,如果没有,则教师自行出示:

(1)7+8=8+7,2+9=9+2,4+7=7+4

(2)5+4=4+5,30+15=15+30,200+500=500+200

师:比较这两位学生的举例,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学生可能回答:前一个同学只举了一位数相加,交换加数和不变,只能说明一位数相加,和不变。后一个举例比较全面。

设计意图:这是培养学生严密推理,科学举例的重要手段。

学生举例,老师相机板书等式,并追问: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写的,得数是否相等呢?

4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呢?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5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这个规律吗?教师适当提示:用符号、文字、字母等表示。

学生可能有的表达方式:

(1)○+□=□+○

(2)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3)a+b=b+a

设计意图:能够使用符号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给学生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的机会,培养学生运用符号来表示变化规律的符号意识。

6小结: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叫做加法的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通常用字母表示:a+b=b+a。

7加法交换律虽然我们今天才认识它,其实在很早的时候我们就在使用它,你知道它在哪些地方用到吗?

生:加法计算的验算。

出示课本想想做做第3题:

3计算下列各题,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357+218409+29677+845

690+174583+68195+367

组织学生分组任选一组算式进行计算并验算。

设计意图:联系过去所学过的加法验算进行教学,沟通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联系,透彻了解加法交换律,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二、教学加法结合律

1结合情境初步感知加法结合律。

教师再选择一个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师:你打算先求什么?怎样列综合算式呢?

学生列算式:(28+17)+2328+(17+23)

师:这两道算式都能求出参加活动的总人数,你会计算吗?学生分组计算。

学生汇报:两道算式都等于68人,因此可以用等号连接。

师: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得数相同呢?

生:一个是先把跳绳的人数合起来,再加上踢毽子的人数。另一个算式是先把女生的人数合起来,再加上男生的人数。

2教师出示: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学生计算并判断。

3师:你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相机引导学生举出一位数相加、两位数相加、三位数相加的等式。

4师: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呢?

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后汇报。

师:你能用字母a、b、c代表这三个加数,然后把上面的规律表示出来吗?

学生独立写后回答,师板书:(a+b)q-c=a+(b+c)

5小结:三个数连加,改变运算顺序,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板书:加法结合律)

设计意图:加法结合律的教学流程与教学加法的交换律整体差不多,但更侧重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三、巩固练习

1口答58页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口答,教师组织验证。

2组织学生解决课本58页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口答。

3师出示:(8+6)+3=8+(4+6)

师:这里运用了什么规律?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生:里面的加数出现了变化,左右并不相等。

设计意图:不仅让学生注意到不能马虎,也渗透了加法结合律只是改变了运算的顺序,不能改变数字的大小。

4渗透简算意识。

组织男女学生计算比赛,直接写得数,半分钟,看谁的速度快!女生做左边一组,男生做右边一组。

45+(88+12)(45+88)+12

(75+25)+4875+(48+25)

师:你们有什么要说的吗?

男生:不公平,我们做的这两题不能凑成整数,而她们算式中的括号内的数字可以直接凑成整数。

师:能不能把你们的算式变得好算一点呢?

生:能!

师:这是我们明天要学习的内容。下课后自己去试一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原来结合律有如此妙用,从而使学生对于这种规律的学习产生新奇感和好奇心。

四、引申拓展

1加法交换律的拓展。

师:从个别特例中形成猜想,并举例验证,是一种获取结论的方法。有时,从已有的结论中通过适当变换、联想,同样可以形成新的猜想,进而形成新的结论。根据“在加法中,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个结论,你还能提出哪些猜想?

学生在提示下可能会提出以下猜想:

(1)减法中,交换被减数与减数的位置,差不变。

(2)乘法中,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3)除法中,交换被除数与除数的位置,商不变。

(4)在加法交换律中,两个加数换成“三个加数”、“四个加数”或更多个加数,和不变。

在学生出现上述猜想后,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举例来验证。

2加法结合律的拓展。

师:仿照加法结合律,你又会做出怎样的猜想呢?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猜想:

(I)三个数连乘,改变运算顺序,积不变。

(2)三个数连减,改变运算顺序,差不变。

(3)三个数连除,改变运算顺序,商不变。

师:你能举例验证哪一个成立,哪一个不成立吗?

学生分组尝试组织验证。

4.万以内的加法 教学设计 篇四

港口小学 敖子睿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利用旧知,学会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2.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3.结合所学知识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难点: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理

课时:第1课时

教学用具:数位筒,PPT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视频

播放介绍湿地的视频 2.出示主题图

师:看完了湿地的美景,接下来就进入我们今天的新课《万以内的加法》(板书课题)吧!

通过视频,我们知道了湿地被人们称为动植物的天堂,除了视频中的鸟类,湿地还有很多的动物物种呢!人们把湿地的部分动物种类进行了统计,制成了这个表格(出示表格)1)你从表格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你能提出与加法有关的数学问题么?

预设: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我国湿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师:大家提出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接下来就让我们一一解决吧!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课

1.教学例题1: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1)你能列出算式么? 2)自主思考,怎样计算 先估一估结果是多少 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3)数形结合,理解算理

师:请大家再用竖式计算一遍。师:结合数位筒和竖式,谁能给我们详细的说一说计算过程呢? 师:计算中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么?

2.教学例题2:我国湿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1)列式并计算,并和同桌说一说是如何计算的? 师:谁能用数位筒解释一下竖式计算的过程 2)思考:271+903= 先自己独立计算,在以四人为一小组,说一说你是如何计算的? 并思考:百位上相加满十,怎么办? 3.讨论: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并指导 总结:①竖式数位要对齐

②万以内的加法要从个位算起

③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三、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1.啄木鸟治病

2.我国湿地哺乳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四、回顾总结,梳理归纳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巩固知识

回家跟爸爸妈妈说一说计算万以内的加法需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5.《加法的验算》教学反思 篇五

一、教学的成功之处:

《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有机结合。上课前我先让学生复习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出示算式135+48=( ),48+135=( ),183-135=( ),183-48=( )让学生独立填写,然后小组内交流填写结果,意图让学生感知加减法之间的关系,为本节课学习加法的验算做好知识铺垫。接着出示教材中两幅有联系的买东西付款情景图,让学生看图提出问题并自己计算。指名计算后,“你觉得××同学算的对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怎样检验呢?”激发学生探索加法验算方法的激情。在讲完例题1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1)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2)和-其中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板书)。验算虽然是第一次接触,但由于有了“复习准备”的铺垫,所以我就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动手算一算,动脑想一想,目的是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独立创新的能力。然后再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己的验算方法,取长补短,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想法。这样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适合自己发展的思维方式和解题策略,学生的方法对他自己来说就是最好的方法,然后再进行优化,让学生在计算中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最优化方法,并找出理由和根据。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是知识的创造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他们主动地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和对事物的理解。不仅仅摘到了自己想要的“苹果”,同时也发展了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最后通过小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感想?以及课外拓展练习:回家帮爸爸、妈妈验算买东西付的钱对不对?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存在的不足:

1. 准备不够充分。练习环节,觉得给予学生的练习不够灵活,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改成比赛的形式更好。

2.老师的言传身教,细节很重要。我要求学生笔算格式要标准,用直尺画竖式的横线,计算要正确,书写要漂亮,自己在黑板上写反而没做到。

3.激励性语言不够丰富,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计算类的数学课会使学生或多或少地觉得枯燥无味,这需要老师不停地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在激励性语言方面我还需要多积累,向有经验的老师们多学习。

4.时间的掌握不够准确。因为没有准确地计算好各个环节的时间,本节课最后的比赛练习我没能好好讲解,全课总结也显得有些仓促。

以上这些都是对我的一个经验教训,上好一节课并不容易,需要花很多心思认真准备,课前要想到可能发生的所有状况。一堂课下来,我的心情是沉重的,也是高兴的,沉重于对自己认识不够,自视过高,高兴的是我发现了这么多不足,以后的教学里我会有意识地去改正这些不足,多向其他老师学习。

6.和是6、7的加法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信息窗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了解交换相加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不变。学习有关“0”的加法,并能正确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3.情感与态度目标: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计算得数是6、7的加法以及关于0的加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教学准备】学具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谈话:同学们,花果山太美了!今天又有一群小朋友到花果山去游览,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图片并板书课题《走进花果山》。

2.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

谈话:请同学们找一找都有哪些信息?愿意讲给大家听一听吗?(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图上左边树上有4只小猴,右边的树上有2只小猴;左边树上有6个桃子,右边树上没有桃子„„(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

提问:根据我们找到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预设:一共有几个桃子? 一共有几个同学? 一共有几朵花? 一共有几个小猴?„„(学生提问,老师板书有价值的问题)

【设计意图】用简单语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算法交流,分析比较

(一)共同解决问题一: 一共有几只小猴?

1.提问:谁来说说有关小猴的信息?然后再列式。(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教师板书)预设:左边树上有4只小猴,右边树上有2只小猴 4+2= 2+4=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4和2合起来是6;从4接着数,5、6„„(借助学具摆一摆,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结果。)

2.进一步提问:你们发现4+2和2+4的结果是什么呢?(学生观察)预设:4+2和2+4 的结果一样(对学生的正确回答及时给以肯定)小结:4+2=2+4

(二)独立解决问题二:一共有多少个同学?

1.谈话:请同学们说一说有关小朋友的信息,再用刚才讨论的方法自己列算式解决问题,并说一说自己用了哪种方法?

预设:5+2=7 2+5=7(学生回答,老师即时评价,给学生以鼓励和赞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2.算一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5+1= 1+5= 3.小结:交换相加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不变。

【设计意图】及时强化、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

三、沟通优化,促进发展

1.提问:请同学们先找一找,再数一数左边树上有几个桃子?右边的树上没有桃子用哪个数字表示?怎样列式?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然后再回答问题)

预设:6+0=6 0+6=6 2.算一算:3+0= 4+0= 0+5= 提问:你发现什么?

3.小结:任何数和0相加仍得那个数。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借助学具动手操作,观察发现,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思维产生碰撞,并适时借助课件帮助学生突破认知难点,使学生真正掌握计算10 以内的加法的方法,并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为下一步计算和是8、9、10的学习做好铺垫。

四、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谈话:下面我们就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几个问题好吗?比比谁摘的星星多? 1.基础练习:(1)自主练习第二题

谈话:请同学们自己独立完成并说一说自己是用哪种方法计算的,比一比谁对的最多:。(巩固和是6、7的加法运算,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自主练习第三题

谈话:请同学们先说说图片的意思,再列算式进行计算

预设:左边有3朵花,右边有3朵,一共有几朵?(或者左边的和右边的合起来)左边2颗樱桃,右边5颗,一共几颗?(尽量让学生用完整的语言来表达,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2.提高练习: 自主练习第五题

谈话:请大家根据图片列算式(先独立完成再小组讨论,最后老师订正答案,巩固“交换相加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不变”以及“任何数和0相加仍得这个数”这两个知识点。)

3.拓展练习: 自主练习第四题

谈话:请同学们看图,说一说小青蛙在干什么? 预设:小青蛙在跳格子;在跳远„„

提问:小青蛙跳了几次?一共跳了几个格?

【设计意图】这个教学环节设计了基础练习、提高练习、拓展练习三个层次,不仅对知识进行巩固,而且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其次,带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价值。

五、全课总结,回顾整理。

谈话: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你能不能说一说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 学生从三方面谈本节课的收获。

7.关于度量和加法教学的几点做法 篇七

一、常识感悟,建立度量概念

1.常识激趣

在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的起源,然后介绍中国古代度量文化,让学生了解“尺”“厘米”与“米”的来源,认识国际范围内统一单位的重要性,让学生知道“公制”单位的作用是为了避免不同地域之间度量长度换算的麻烦,进而教师继续介绍各式各样的度量工具,激发学生兴趣。这样的数学教学源于生活,这些来自生活的知识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拉近了学生与数学学习的距离感。

2.感悟量度

教师介绍了厘米尺和1厘米的概念后,先让学生找一找身体的哪个部位或者手边的哪个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如学生的指甲盖长度大约为1厘米,这对学生建立厘米长度的量感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物。然后,教师通过不是整厘米长度的线段,引出毫米的概念。接着,在度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发现厘米尺不够时,引出比厘米更大的单位——米,也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参照物。在掌握基本概念后,可以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比如,我们已经会在尺上找5厘米长的线段了,下面有几条线段,哪一条长5厘米呢?你能一眼看出来吗?或者用指甲盖估一估?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估测的意识,而且教会学生善于运用自身作为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如学生可以借用身上的一庹去测量黑板的大约长度,让学生明白:在不需要精确度量时,我们可以运用一些比较方便的参照物来估量长度。

3.了解进率

学生在练习中发现只用厘米不能准确度量一条线段的长度,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出一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毫米。1厘米等于10毫米,这个学生很容易理解,因为尺上就有这样的刻度。1米等于100厘米,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它们之间的进率关系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让学生用10厘米长的尺子在黑板上摆一摆,让学生理解10个10厘米就是1米,从而得出1米等于100厘米。

二、理解加法含义,发展数学思维

1.从数数经验出发,理解加法

同样一盒彩球,甲说:“我看到了5个4。”乙说:“我看到了两个10。”他们两个人到底谁说得对?能把他的想法圈出来吗?学生们大都认为这两种看法都可以,而且能把它们各自观察的角度圈出来。教师问怎样用算式表示?学生给出答案“4+4+4+4+4”,并结合图形说出缘由。因为一次圈4个,所以加数都是4;因为圈了5次,所以是5个4,所以4+4+4+4+4=20可以读成5个4连加,等于20。10+10=20同理。这就是从学生已有的一组一组数数的经验出发,通过在图上圈一圈的计数活动理解相同加数连加的具体含义。

2.了解加数处在不同位置的含义

8.《有理数的加法》课堂教学设计 篇八

1.通过实例,让学生来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

2.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3.还要使学生能运用有理数加法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二、教学重点

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之所在,会根据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三、教学难点

就是有理数加法中的异号两数如何进行加法运算。

四、教具准备

课件、小黑板等。

五、教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的数学课就是来学算数的。过去我们学的都是正数的运算,可是在实际生活问题当中,做加法运算的书有可能超出正数范围。比如说,在足球循环赛中,我们把踢进球数记为正数,失球数记为负数,而把它们的和则叫做净胜球数。下面请大家一下章前言中,有红队进4个球,失了2个球;蓝队进了1个球;失了1个球。

于是乎红队的净胜球数是:4+(-2)。

蓝队的净胜球数是:1+(-1)。我们看一下,这里就用到正数和负数的加法了。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有理数的加法》。(板书课题,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过程设计

师:(教师提出问题,请学生来进行思考)有理数如何进行加法运算,有理数加法有几种情况?

生:参与学习,可小组讨论研究,发表见解。最后归结为三种情况:(1)同号两数相加;(2)异号两数相加;(3)一个数和0相加。

(三)师生互动,拓展新知

教师请同学按照老师指令进行表演,并且结合数周来说明两正数的加法。

(教师设计意图):在一条直线上的两次运动的实例中,要说明以下几点:(1)原点是第一次运动的起点;(2)第二次运动的起点是第一次运动的终点;(3)由第二次运动的终点与原点的相对位置得出两次运动的结果;(4)如果用正数表示向右运动,用负数表示向左运动,就可以用算式描述相应的运动问题。具体活动内容:在黑板上挂上事先写好题的小黑板,请学生一起来看问题。

例题1:一个物体作左右方向的运动,我们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向右运动5m记作5m,向左运动5m记作-5m。

假如物体先向右运动5m,在向右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

让学生充分观察后,进行判断回答:学生争相发言。

归结统一答案: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右运动了8m。写成算是就是:5+3=8。

接着请学生继续参与表演,并类比两正数的加法说明两负数的加法。

例题二:如果物体先向左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其结果为: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左运动了8m。写成算是就是(-5)+(-3)=-8.

补充说明:这个运算也可以用数轴表示,这其中假设原点为运动起点(见教科书图1.3-1)。

教师继续让学生进行表演,还要结合数轴进行诠释说明。通过学生的表演、结合数轴,我们的用意是让学生了解用数轴表示加法运算的方法,从而为后面利用数轴探究其它情况做准备。

再次出示小黑板,展示例题三。

假如物体先向右运动5m,在向左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右运动了2m,写成算是就是5+(-3)=2.

补充说明:这个运算也可以用数轴表示,这其中假设原点为运动起点(见教科书图1.3-2).

拓展探究:利用数轴,求以下情况时物体两次运动的结果:

(1)先向右运动3m,在向左运动5m,物体从起点向___运动了___m;

(2)先向右运动5m,在向左运动5m,物体从起点向___运动了___m;

(3)先向左运动5m,在向右运动5m,物体从起点向___运动了___m;

让学生自己来完成填写计算。归结明确:这三种情况运动的算式如下:

3+(-5)=-2.

5+(-5)=___0.

(-5)+5___=___0.

发挥主体作用,练习、巩固所学有理数加法知识

利用小黑板展示练习题:在足球循环赛中,红队胜黄队4:1,黄队胜蓝队1:0,计算各队的净胜球数。且看:三场比赛中,红队共进4个球,失2个球,净胜球数为:

(+4)+(-2)=___+(___4___-___2___)=___;

黄队共进2个球,失4个球,净胜球数为:

(+2)+(-4)=___-(___4___-___2___)=___2;

蓝队共进____球,失___球,净胜球数为___=___.

课堂练习:教科书第22页练习第1、2题.

总结所学: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那些知识?你能说说嘛?生:回答(略)

布置作业:

教科书习题1.3第2、4、8题。

参考文献:

上一篇:邮政企业发展调研报告下一篇:装扮我们的教室二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