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文学书目

2024-09-20

女性文学书目(精选11篇)

1.女性文学书目 篇一

文学经典书目

世界文豪

荷马《荷马史诗》、但丁《神曲》、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歌德《浮士德》、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雨果《悲惨世界》、拜伦《唐璜》、泰戈尔《泰戈尔散文诗集》、高尔基《母亲》、鲁迅《呐喊》。

文学经典书目

欧洲四大名著:荷马《伊利亚特》《奥德赛》(古希腊)、但丁《神曲》(意)、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英)、歌德《浮士德》(德)。四大散文诗:波德莱尔《恶之花》(法)、鲁迅《野草》、泰戈尔《吉檀迦利》(印度)、屠格涅夫《爱之路》(俄)。世界经典名著: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俄)、福楼拜《包法利夫人》(法)、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俄)、纳博科夫《洛丽塔》(美)、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美)、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英)、菲茨杰拉德 《了不起的盖茨比》(美)、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法)、契诃夫《短篇小说集》(俄)、艾略特《米德尔马契》(英)。

文学体裁作品

史诗:《荷马史诗》(希腊),《神曲》(意大利)。

人文主义文学:塞万提斯《堂吉诃德》(西班牙),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英国)。

古典主义文学:高乃依《熙德》(法国),让•拉辛《安德洛玛刻》(法国),莫里哀《伪君子》(法国)。

启蒙文学:笛福《鲁滨逊飘流记》,卢梭《新爱洛伊丝》,歌德《浮士德》。

浪漫主义文学:雪莱《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拜伦《唐璜》,雨果《悲惨世界》,济慈《夜莺颂》,普希金《致大海》(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司汤达《红与黑》,巴尔扎克《高老头》,小仲马《茶花女》,狄更斯《双城记》,哈代《德伯家的苔丝》,夏洛蒂•勃朗特《简•爱》,果戈理《死魂灵》,福楼拜《包法利夫人》,莫伯桑《羊脂球》,易卜生《玩偶之家》,托尔斯泰《复活》,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纪德《伪币制造者》,雷马克《西线无战事》,萧伯纳《鳏夫的房产》,劳伦斯《彩虹》,米切尔《飘》,高尔基《母亲》,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象征主义文学:波德莱尔《恶之花》(法国),马拉美《牧神的午后》(法国),魏尔伦《泪流在我心里》(法国)。

自然主义文学:左拉《萌芽》(法国),龚古尔兄弟《热曼妮•拉瑟顿》(法国)。

意识流小说: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乔伊斯《尤利西斯》,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阿斯图里亚斯《总统先生》,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罗琳《哈利•波特与火焰杯》。

西方经典书目

{神权时代}

古希腊:荷马《伊利亚特》《奥德赛》,柏拉图《对话集》,“伊索”《伊索寓言》。

古罗马:贺拉斯《诗集》。

阿拉伯:古兰经《一千零一夜》。

{贵族时代}

意大利:但丁《神曲》《新生》,彼特拉克《歌集》,薄伽丘《十日谈》,达•芬奇《笔记》,哥尔多尼《一仆二主》。

葡萄牙:卡蒙斯《卢济塔尼亚之歌》

西班牙:塞万提斯 《堂吉诃德》《训诫小说》,维加《迷失在镜中》《奥尔梅多骑士》。

英格兰与苏格兰: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斯宾塞《短诗集》,莎士比亚《戏剧集》《诗集》,培根《随笔》,班扬《天路历程》,弥尔顿《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散文集》《诗集》,笛福《鲁滨逊飘流记》,菲尔丁《弃儿汤姆•琼斯的故事》。

法国:傅华萨《罗兰之歌》,蒙田《随笔集》,拉伯雷《巨人传》,高乃依《熙德》《贺拉斯》《西拿》,拉•封丹《寓言诗》,莫里哀《伪君子》《唐璜》《吝啬鬼》,帕斯卡尔《思想录》,拉辛《菲德拉》

卢梭《忏悔录》《爱弥尔》《新爱洛伊丝》,伏尔泰《老实人》《里斯本地震》。

德国:歌德《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意大利游记》,席勒《强盗》《玛丽•斯图亚特》,莱辛《智者纳旦》。

文学经典书目

{民主时代}

意大利:曼佐尼《约婚夫妇》,卡尔杜齐《撒旦颂》《野蛮颂歌》,维尔加《楂树旁的屋子》《母狼和其他故事》。

西班牙和葡萄牙:克拉林《庭长夫人》,德•克罗兹《马伊亚一家》。

法国: 雨果 《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九三年》《笑面人》,巴尔扎克《金目少女》《驴皮记》《高老头》《贝姨》《欧也妮•葛朗台》,司汤达《红与黑》《巴马修道院》,福楼拜《包法利夫人》《情感教育》,波德莱尔《恶之花》《巴黎的忧郁》,莫泊桑《羊脂球》《漂亮朋友》,左拉《萌芽》《小酒店》《娜娜》。

英国: 华兹华斯《诗集》,司各特《艾凡赫》《清教徒》,简•奥斯汀《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爱玛》《曼斯菲尔德庄园》拜伦《唐璜》《诗集》,盖斯凯尔《玛丽•巴顿》,雪莱《西风颂》《致云雀》,济慈《诗歌与书信》,罗伯特•布朗宁《诗集》狄更斯《荒凉山庄》《远大前程》《大卫•科波菲尔》《孤星血泪》《双城记》《艰难时事》,夏洛蒂•勃朗特《简•爱》爱米莉•勃朗特《诗集》《呼啸山庄》,萨克雷《名利场》,科林斯《月亮宝石》《白衣女人》,王尔德《戏剧集》乔治•艾略特《亚当•比德》《织工马南》《米德尔马奇》,斯蒂文森《绑架》《化身博士》《金银岛》。

德国: 雅可布与威廉•格林《格林童话》,施托姆《茵梦湖》,凯勒《绿衣亨利》,霍夫曼《魔鬼的长生不老药》,海涅《诗歌全集》。俄罗斯:普希金《故事全集》《诗集》《叶甫盖尼•奥涅金》,果戈理《死魂灵》《钦差大臣》《外套》,冈察洛夫《战舰巴拉达号》屠格涅夫《贵族之家》《猎人笔记》《父与子》《前夜》,陀斯妥耶夫斯基《罪与罚》《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托尔斯泰《哥萨克》《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办》,契诃夫《故事集》《主要戏剧》。美国: 狄金森《诗歌全集》,惠特曼《草叶集》《典型的日子》,霍桑《红字》《玉石雕像》,麦尔维尔《白鲸》《诗集》《克拉勒尔》。爱伦•坡《诗歌与故事集》《我发现了》,梭罗《瓦尔登湖》《诗集》,奥尔科特《小妇人》,肖邦《觉醒》,亨利•詹姆斯《贵妇人的画像》《波士顿人》《金碗》,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芬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百万英镑》《王子与贫儿》,诺里斯《章鱼》。

{混乱时代}

意大利:皮兰德娄《赤裸的面具》,邓南遮《迈亚:生命赞》,翁加雷蒂《诗选》,蒙塔莱《境遇》《乌贼骨》,维托里尼《墨西拿的妇女》,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寒冬夜行人》《零时间》。

西班牙:加西亚•洛尔卡《诗选》《三部悲剧:血的婚姻、叶尔玛、贝尔纳达•阿尔巴的家》。

葡萄牙:萨拉马戈《修道院纪事》。

英国与爱尔兰:叶芝《诗集》《神话》,萧伯纳《伤心之家》《皮格马利翁》《华伦夫人的职业》《圣女贞德》《鳏夫的房产》,辛格《戏剧集》,布朗《有绿色百叶窗的屋子》,哈代《德伯家的苔丝》《远离尘嚣》《无名的裘德》《诗集》,康拉德《吉姆老爷》《间谍》《胜利》,毛姆《短篇小说集》《刀锋》《月亮和六便士》,高尔斯华绥《福尔赛世家》,D•H•劳伦斯《诗歌全集》《虹》《儿子与情人》《恋爱中的女人》,弗吉尼•伍尔芙《奥兰多》《海浪》《幕间》,乔伊斯《都柏林人》《尤利西斯》《为芬内根守灵》,贝克特《墨菲》《小说三部曲:莫洛伊、马龙之死、无名者》《终局》,格雷厄姆•格林《布赖顿硬糖》《问题的核心》《权力与荣誉》,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奈特《火轮》《燃烧的甲骨》。法国:法朗士《企鹅岛》《泰伊丝》,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纪德《背德者》《伪币制造者》,塞利纳《长夜漫漫的旅程》,热内《阳台》,齐奥诺《屋顶上的轻骑兵》,萨特《密室》《恶心》,西蒙•德•波伏瓦《第二性》,加缪《局外人》《鼠疫》,莫里亚克《苔蕾丝》《爱的荒漠》《伪善的女人》,西蒙《草》《风》《佛兰德公路》,杜拉斯《情人》。

德国:里尔克《诗选》,卡夫卡《变形记》《审判》《城堡》,托马斯•曼《魔山》,黑塞《玻璃珠游戏》,伯尔《九点半钟的台球》,巴赫曼《玫瑰风暴》,沃尔夫《卡桑德拉》,格拉斯《铁皮鼓》《比目鱼》,迪伦马特《老妇还乡》。

俄罗斯:高尔基《母亲》《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诗选》。

美国:沃顿《纯真时代》《乡村习俗》,德莱塞《嘉莉妹妹》《珍妮姑娘》《美国悲剧》,菲茨杰拉尔德《了不起的盖茨比》福克纳《八月之光》《喧哗与骚动》《野棕榈》,海明威《永别了,武器》《太阳照样升起》《战地钟声》《伊甸园》,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纳博科夫《洛丽塔》《微暗的火》,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田纳西•威廉斯《欲望号街车》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品钦《万有引力之虹》,冯尼古特《猫的摇篮》,梅里尔《开始九个》《桑多弗变幻着的光》,霍华德《发现》,斯特兰德《持续的生命》《黑暗港口》。

捷克:哈维尔《凄凉的广板》,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波兰:莱姆《调查》《太阳》

匈牙利:内迈特《有罪》

希腊:卡赞札基斯 《奥德赛:现代续篇》。

拉丁美洲:博尔赫斯《梦虎》《迷宫》,卡彭铁尔《教堂大爆炸》《消逝的脚步》《国家理由》《死亡与罗盘》,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非洲:阿契贝《瓦解》《神箭》《动荡》,索因卡《森林之舞》。

加拿大:戴维斯《反叛的天使》,阿特伍德《浮现》。

澳大利亚与新西兰:怀特《沃斯》,基尼利《辛德勒名单》。

2.女性文学书目 篇二

不能否认英美女性文学对中国女性文学的深远影响, 同样, 也不能忽视中国女性文学独具的文化特色。

一、外来影响与趋近特征

在英国工业革命之后, 英国文坛上便出现一大批女性作家, 到19世纪上半叶, 英国女性文学已经迎来了第一个高峰期。简·奥斯丁、勃朗特姐妹、乔治·艾略特等出色的女性作家, 使英国女性文学赢得了世界级的声誉。19世纪中叶, 美国有苏珊·沃纳、范妮·弗恩等杰出女性作家, 后者更是塑造了一些具有平等意识、反抗男权社会的典型女性形象。步入20世纪后, 玛格丽特·米切尔只凭一部不朽佳作《飘》便永久性地奠定了她在世界文学史中的地位。美国男性作家中亦出现了对女性的杰出书写者———D.H.劳伦斯, 男性的视角和男性的女性主义意识独辟蹊径, 揭示了男权社会中女性追求的目标, 以及在此过程中女性的复杂心态。可以说, 在现代文学范畴内, 英美女性文学的成熟要远早于中国。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理论依据同样来自于西方。“传统女性主义”、“身体写作”、“社会身份疆界说”等具有对女性文学写作有指导性意义的理论, 都是由欧美学者或作家提出并引进中国的。英国和美国是西方女权运动的中心之一, 中国当代文学由于受到政治性因素影响, 长期处于封闭状态, 直到上世纪80年代之后, 才再一次大规模接受源自欧美的先进理论。长期处于禁锢状态的中国女性文学面对外来学说, 呈现出强烈的饥渴性, 对这些理论开始了理解、模仿、创新的过程。张洁、铁凝、王安忆等女作家的创作, 呈现出鲜明的“传统女性主义”的特点;陈白和林染等人的“身体写作”尝试, 到了卫慧等新生作家那里, 则演变成对欧美的单纯模仿, 兜售身体隐私用以吸引眼球, 使得单纯的模仿走向失败。“因此, 如何表现当代女性之间的差异, 强调自我与她人的区别, 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界限成为新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创作的一道新的风景”[1]。进入21世纪的中国女作家在吸取英美女性文学养料时, 更多地添加中国式文化元素。美国女性主义学者苏珊·福里德曼提出的“社会身份无疆界”学说, 帮助中国女性作家超越了性别疆界, 增添了别样的文学景观。

二、形式模仿与精神内核

无论是冰心、庐隐、冯沅君、石评梅、凌淑华等中国第一代女作家, 还是至今仍活跃在文坛的铁凝、王安忆、迟子建、林白、陈染、翟永明等当代作家, 在女性文学主题和思想上, 最初走的都是借鉴英美文学的道路。在这些女作家的早期创作中, 可以看到鲜明的外来影响的痕迹。然而, 英美与中国国情的巨大差异, 相异文化传统的巨大惯性, 亦给英美女性文学和中国女性文学留下了深深的不同烙印。在同样呼吁寻求女性的独立和自尊的文学文本中, 体现出不同的精神文化内核。

英美女性文学的个人化色彩更为浓厚。简和郝思嘉们也追求美满的爱情与婚姻, 但前者拒绝与有妇之夫结合, 也不需要形式性的使命婚姻;后者的瑰丽爱情则是在美国南北战争的壮阔时代背景中展开, 体现了极具个体诉求和强盛生命力的美学特征。与植根于现代文化土壤中的英美女性文学相比, 中国女性文学的诞生则是由男性作家们唤起的。新文化的主将们在呼吁中国妇女解放问题的同时, 尴尬地发觉中国文坛上女性作家的稀缺, 于是, 在男性先觉者们的号召下, 一些如陈衡哲、冰心、凌淑华等拥有良好教育背景的女性开始了写作的尝试。这些女作家都刚刚走出家庭, 成为中国第一批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 在她们笔下, 女性具有社会意识与家庭意识。社会问题的书写与男性作家的创作并无二致, 而家庭问题的书写则有异于欧美女性文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润的第一代女作家, 渴望女子与男子拥有一样的独立人格, 而实现女性个人价值的地方往往不是社会, 而是在家庭。

英美女性文学仇视异性, 两性冲突是重要主题。在美国作家夏绿蒂·伯金斯·吉尔曼笔下, 男性全部死亡时女性方才得到救赎, 女性渴望成为女巫任意摆布惩罚男人。而在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中, 女作家仍期望理想男人和幸福家庭, 这不能不说是传统文化中家国观念的当代延伸。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中的老干部便是典型, 张洁曾说:“你将格外地不幸, 因为你是女人。”[2]但这句话的产生背景是在宗法一体化社会结构的中国。

三、性别解构与人格建构

在中国女性文学对英美女性文学的借鉴、模仿和反思的过程中, 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的英美女性文学提供了宝贵的文学养料。从一开始的一味批判两性关系, 到如今以严肃的态度关注社会人生, 女性文学走出单纯性别结构的藩篱, 转向关注人性、张扬人性的建构性尝试。

当代中国女性文学的创作实绩并不逊色于同时期的英美女性文学。英美文坛不乏超越狭隘的性别视角, 关注社会、张扬人性的女性作家。英国作家艾丽丝·默多克的文本颇具哲理性, 可以拿来作为净化灵魂的伟大诗篇, 代表作小说《大海啊, 大海》期望为现代人找到精神道德新的支撑, 体现了默多克对人性中善和美的哲思。同为英国女性作家的穆里尔·斯帕克则借助宗教的力量, 试图让世俗人生变得有价值、有生命力, 宗教思考和道德关怀的深处是悲天悯人的情怀, 这样的女作家赢得了批评界的尊重。反观上世纪80年代后的美国女性文学, 不少女作家也并不满足于书写女人对男性的简单控诉, 女性文学开始超越了性别差异与对立, 在文本中呈现了一个大写的“人”, 单纯的性别解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时。

中国当代女作家既不缺少创新意识, 又不匮乏责任感和道德关怀。在经过了新时期文学时的简单控诉之后, 中国女性文学开始了自我审思。对中国文化语境下两性的人格建构, 成为女性文学新的主题。中国女作家由此获得了新的、更高的视角, 在王安忆的小说《遍地枭雄》中, 主人公不再是女性, 讨论的问题也不再局限于男女对立, 人性、善恶的哲理性思辨令人耳目一新。池莉、铁凝、迟子建的创作中亦出现了以往不曾有的男性关怀迹象。从中能看出中国当代女作家对男女关系建构的有益尝试, 这些文本中, 正视中国传统两性文化的影响, 不规避中国文化语境下的两性现实。正是因为不寻求绝对男性化, 反而真正地实现了女性心理上的自立。

“女性意识的最高指向也与人的最高指向一致, 即人的价值的全面实现”。[3]英美女性文学对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曾起到启迪作用, 这种影响力也许还会持续。两者文化背景差异巨大, 这一点并不影响两者间存在着共通的文学真谛———文学即人学。

摘要:中国女性文学兴起的内因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 外因源于西方女权思想。长久以来批评界认为中国女性文学建立在西方语境之上。中国女性文学深受英美文学中女权文化影响, 但在两者的对话间, 仍凸显出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中的中国女性文学与英美女性文学的巨大差别, 两者各具文化特色。

关键词:中国女性文学,英美女性文学,影响,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1]西慧玲.西方女性主义与中国女作家批评[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53) .

[2]张洁.方舟[M].北京出版社, 1983.

3.领略英美女性文学之美 篇三

关键词:简·奥斯汀 佐拉·尼尔·赫斯顿 英美女性文学

女性文学,通俗意义上被称为女性解放文学或女性主义文学,广义上的女性文学指的是由女性执笔写作或者是具有女性特质的文学作品。英美女性文学一般以英国女性作家维尼吉亚·沃尔夫在1929年创作的《自己的房间》作为诞生标志,之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女性的地位不断受到重视,女性文学作品的繁荣期也随之而来,如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佐拉·尼尔·赫斯顿的《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等。这些女性文学作品所获得的成就完全不逊色于同时代的男性文学。通过分析这些文学作品,我们能够深入领会英美女性文学所特有的魅力。

一、简·奥斯汀和佐拉·尼尔·赫斯顿简介

简·奥斯汀是英国19世纪具有代表意义的女性文学作家之一,其作品突破了传统的方式,采取新颖多变的形式进行情感表达,她通过多年的创作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叙事方式。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品有《理性与感性》《曼斯菲尔德庄园》《傲慢与偏见》以及《艾玛》,其作品在内容上侧重于讲述英国乡村生活,这也与简·奥斯汀的生活经历相关,她小说的字里行间都反映了自己生活的时代以及当时女性的命运。简·奥斯汀的文学作品所获得的评价褒贬不一,部分评论家认为其小说内容限于家庭以及婚姻,不具备时代评判的深层次意义,但更多的评论家给予了简·奥斯汀高度的赞赏,认为简·奥斯汀使“平凡普通的人物变得更加有趣”,甚至评价她为“女性的莎士比亚式作家”。在下文中笔者将从女性作家的角度对简·奥斯汀的作品进行赏析。

佐拉·尼尔·赫斯顿被称为“黑人妇女文学之母”,是著名的民俗研究学者,其儿童时代生活在位于佛罗里达州的伊顿维尔小镇中,该小镇属于独特式黑人小镇。小镇中的童年时光对于佐拉·尼尔·赫斯顿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小镇居民以及佐拉·尼尔·赫斯顿家庭中关于黑人民族的传统习俗根深蒂固,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都渗透着黑人民俗文化,这些传统民俗给佐拉·尼尔·赫斯顿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使她在以后的创作生涯中一直致力于黑人民俗文化的挖掘。佐拉·尼尔·赫斯顿的代表作有《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苏旺尼的六翼天使》以及《约拿的葫芦藤》等,其中《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充分展示了黑人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改变了黑人文学中的男性主体模式,使女性重新成为社会中的关注点,塑造了肯定自我、表现自我的黑人女性形象,蕴含着不畏艰险、追求真理和自由的精神。

二、从简·奥斯汀作品的赏析中发现英美女性文学之美

简·奥斯汀是英美女性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仅次于莎士比亚的作家。她的小说不仅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同时充满了女性主义的思想。

(一)反讽式的语言风格

简·奥斯汀通过反讽式的语言创作出了具有幽默风格和深刻内涵的文学作品。利用反讽式的语言能够有效提高小说中的戏剧性叙事,如在《艾玛》中,主角艾玛惯常运用反讽式的语言进行情感的表达和内心的表露。通过简·奥斯汀的作品可以看出,运用反讽式的语言有助于塑造和提升作品中主人公的性格。

反讽式语言和戏剧性情节是简·奥斯汀作品的特点之一,其作品通过对女性话语权的戏剧性反讽语言的运用,展现出了女主人公的语言风格与当时社会的冲突,而女性意识的萌芽也由此产生。如《傲慢与偏见》,小说的社会背景是19世纪的英国社会,该时期女性选择结婚对象首先考虑的是男性的财富和社会地位,只有选择具有较高社会地位和殷实经济基础的另一半,才能够使自己在未来生活优渥,不受困苦的折磨。因此在当时,婚姻选择的基础是物质条件,而不是两个人之间的感情。而伊丽莎白对于选择财富的婚姻形式非常不赞同,对于好友所展现的婚姻观念亦嗤之以鼻,对于妹妹通过物质条件选择婚姻的方式感到非常无奈,因为在伊丽莎白的婚姻观念中,爱情是两个人步入婚姻殿堂的基础条件,只有爱情才能够保障两个人在以后的生活中幸福相处,伊丽莎白拒绝以物质为婚姻前提的原因也在于此。在小说第十一章中,伊丽莎白说:“当我对他人进行嘲笑时,能够帮助自己进行理智的判断。”她通过这段话讽刺了对方的愚蠢,对于当时女性主义的觉醒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女性主义思想

简·奥斯汀的作品以阐述女性思想为主线,在19世纪的英国社会,家庭教育中将女性的淑女要求和娴静品德作为教养内容,教导女性自我克制、逆来顺受。但在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用蔑视的眼光看待世俗,其很多行为违背了传统的淑女品质,如不擅长淑女才艺中的音乐和绘画,不顾体面冒雨穿越泥泞看望生病的姐姐等行为,这些细节都表现了伊丽莎白对于当时社会世俗的不屑一顾,显示出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在《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汀描写了女性的思想和内心世界,传递了当时女性的愿望,其实这也是简·奥斯汀对于自我思想的展现,坚持自我个性的发展。

三、从佐拉·尼尔·赫斯顿作品看黑人民俗文化

佐拉·尼尔·赫斯顿被称为“黑人妇女文学之母”,是著名的民俗研究学者。在黑人民俗文化的引导下,佐拉·尼尔·赫斯顿创作出了一部部颠覆性的文学作品,塑造了一个个极具魅力的人物,如《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中的珍妮以及《约拿的葫芦藤》中的露西等,这些文学人物具有坚毅的品质,代表着不畏压迫、追求自我的黑人女性形象。如在《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中,珍妮在大沼泽中完成了对于自我的找寻,珍妮在经历过多次婚变之后认识了精神世界的重要性,通过自我努力,最终找到了自身价值,摆脱了男权以及种族主义的羁绊。作品还深入描述了沼泽地中黑人的传统歌舞表演,珍妮正是因为感受到了这种民族传统魅力才冲破了种族的羁绊。在《约拿的葫芦藤》中,露西具有叛逆的精神和忠贞的爱情观,其不断督促着约翰的成长,当约翰遭遇事业危机时,露西毅然决然挑起男人的担子并且帮助约翰跨过了事业难关,充分展示了女性所特有的魅力和勇气。

正是由于佐拉·尼尔·赫斯顿,后来的研究者才能够了解到黑人民俗文化的内涵和魅力,为黑人民俗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素材。此外,其作品也为黑人女性的思想觉醒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作品中佐拉·尼尔·赫斯顿为女性同胞呼吁,希望她们能够努力争取自己应得的权利和地位。另外,佐拉·尼尔·赫斯顿的作品充满了对于人生的剖解,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于现代社会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本文中,笔者首先分析了简·奥斯汀以及佐拉·尼尔·赫斯顿两位女性作家,论述了其生平经历以及主要作品。其次通过对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的赏析发现了英美女性文学之美,主要表现在反讽式的语言风格以及女性主义思想两个方面。最后对佐拉·尼尔·赫斯顿的《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以及《约拿的葫芦藤》进行分析,论述了其中的女性主义思想和作品所具有的跨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晓红,宋阳明,杜磊等.平凡的乡村生活 深刻的婚姻剖析——赏析《傲慢与偏见》的婚姻观[J].时代文学,2008(7).

[2] 戴婷婷.Analysis of Characters in Pride and Prejud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zzy Language[D].安徽大学,2012.

[3] 陈诚.“AT”“ON”和“IN”的概念隐喻义的研究——基于简·奥斯汀的三部小说[D].扬州大学,2012.

[4] 孙晓蓉.文化时空对译者的影响——兼评《傲慢与偏见》的中译本[D].安徽大学,2008.

[5] 文培红.“作为有色人种的我有什么感觉”——评佐拉·尼尔·赫斯顿的种族哲学及其命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5(1).

[6] 游爱学.认知视角下佐拉·尼尔·赫斯顿作品中的隐喻翻译——以How it feels to be colored me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1).

作 者:孙玉蓉,青海民族大学本科在读,主要从事英美文学作品研究。

4.古代文学推荐书目 篇四

1、《诗经注析》程俊英 中华书局1996

2、《屈原集校注》金开诚 中华书局1996

3、《论语译注》杨伯峻 中华书局1958

4、《孟子译注》杨伯峻 中华书局1960

5、《老子注译及评价》 陈鼓应 中华书局

6、《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 中华书局1983

7、《四书章句集注:新编诸子集成》(繁体竖排版)中华书局(2012-02出版

8、《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

9、《全汉赋》费振刚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0、《乐府诗集》郭茂倩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11、《史记》司马迁 中华书局1959

12、《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罗宗强 中华书局1996

13、《八代诗史》葛晓音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14、《文心雕龙今译》周振甫 中华书局(1986-12出版)

15、《世说新语笺疏》 刘义庆、刘孝标、余嘉锡 中华书局(2011-03出版)

16、《唐宋诗举要》、《唐宋文举要》高步瀛 上海古籍出版社

17、《唐诗选》余冠英等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18、《李太白全集》(繁体竖排版)李白、王琦 中华书局(1977-09出版)

19、《杜诗镜铨》(上下)[唐]杜 甫 著 [清]杨 伦 笺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03出版)20、《宋词选》胡云翼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21、《唐宋词格律》龙榆生 上海古籍1978

22、《宋词三百首笺注》唐圭璋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

23、《宋诗选注》钱钟书 三联2002

24、《唐宋词十七讲》叶嘉莹 河北教育2000

25、《宋元戏曲史疏证》王国维著,马美信疏,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6《中国戏剧史长编》周贻白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27、《元人杂剧选》顾学颉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28、《西厢记》王实甫著,王季思校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29、《牡丹亭》 徐朔方校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30、《长生殿》

徐朔方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31、《桃花扇》孔尚任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32《 红楼梦》 曹雪芹、无名氏、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07出版)

33、《三国演义》(上下)罗贯中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1出版)

34、《西游记》(上下册)吴承恩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04出版)

35《儒林外史》 吴敬梓、张慧剑 人民文学(2007-04出版)

36、《聊斋志异》 蒲松龄 中华书局(2009-01出版)

37、《王国维人间词话》 王国维、徐调孚 中华书局(2009-05出版)

38、《中国小说史略》,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9、《国史大纲》(套装全2册)钱穆 商务印书馆(1996-06出版)

现当代文学:

40、《鲁迅全集》2005(套装共18卷)鲁迅 人民文学(2005-11出版)

41、《家》 巴金 人民文学(2006-10出版)

42、《子夜》 茅盾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04出版)

43、《骆驼祥子》 老舍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11出版)

44、《雷雨 日出》 曹禺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01出版)

45、《呼兰河传》 萧红 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09出版)

46、《围城》钱钟书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02出版)

47、《我们仨》 杨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09出版)

48、《倾城之恋》 张爱玲 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06出版)

49、《边城》(增订版)沈从文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07出版)50、《长恨歌》王安忆 南海出版公司(2003-08出版)

51、《红高粱家族:文学类》 莫言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09出版)

52、《蛙》 莫言 作家出版社(2012-10出版)

53、《白鹿原》 陈忠实 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05出版)

54、《活着》 余华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01出版)

55、《穆斯林的葬礼》 霍达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01出版)

56、《徐志摩集》 徐志摩 花城(2006-06出版)

57、《望舒草》 戴望舒 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10.1)

58、《穆旦诗集》 穆旦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01出版)

59、《北岛作品精选》 北岛 湖北长江出版集团,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01出版)60、《海子诗全集》 海子、西川 作家出版社(2009-03出版)61、《沧浪之水》 阎真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10出版)61、《因为女人》 阎真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12出版)62、《香草山》(修订版)余杰 珠海出版社(2006-08出版)63、《平凡的世界》路遥 人民文学出版社 外国文学史

64、《荷马史诗•伊利亚特》 荷马、罗念生、王焕生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11出版)65、《荷马史诗•奥德赛(精华版)》 荷马、王焕生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06出版)66、《希腊神话》 尼·库恩、朱志顺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08出版)67、《莎士比亚戏剧集》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付雅丽、诸葛英良、张艳霞 中国出版集团,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0-04出版)68、《欧也妮•葛朗台》 巴尔扎克、张冠尧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01出版)69、《悲惨世界》雨果、郑克鲁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08出版)70、《巴黎圣母院》 雨果、李玉民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01出版)71、《老人与海》 海明威 上海译文(2006-08出版)72、《红与黑》司汤达(Stendhal)、郝运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08出版)73、《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范晔 南海出版公司(2011-06出版)74、《变形记》 卡夫卡(Kafka F.)、熊亮 作家出版社(2004-08出版)75、《安娜•卡列尼娜》(上下册)列夫·托尔斯泰、草婴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08出版)

哲学、美学和其他 76、《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涂又光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08出版)77、《中国哲学史》 张岱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01出版)78、《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79、《中国哲学的特质》牟宗三 上海古籍出版社 80、《中国思想史》(新校本)钱穆 九州出版社(2011-05出版)81、《中国通史》(全12册)范文澜、蔡美彪 人民出版社(2008-05出版)82、《中华文化史》冯天瑜、何晓明等 上海人民出版社

83、《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第7版修订版)(中文版)(上下册)斯塔夫里阿诺斯(Leften Stavros Stavrianos)、吴象婴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01出版)84、《世界文明史》(第4版•精装本)丹尼斯•舍曼、A•汤姆•格伦费尔德、杰拉尔德•马科维茨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01出版)85、《理想国》 柏拉图(Plato)、郭斌和、张竹明 商务印书馆(1986-01出版)86、《诗学》 亚里士多德 陈中梅 商务印书馆(1996-07出版)87、《伦理学》 斯宾诺莎 贺麟 商务印书馆(1983-03出版)88、《悲剧的诞生》 弗里德里希•尼采(Nietzsche.F.)周国平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11-08出版)89、《普通语言学教程》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岑麒祥、叶蜚声、高名凯 商务印书馆(1980-11出版)90、《文学理论》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Austin Warren)、刘象愚、邢培明 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09出版)91、《美学》(第1卷)黑格尔、朱光潜 商务印书馆(1996-11出版)92、《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著 陈嘉映译 三联书店;

93、《西方美学史》 朱光潜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01出版)94、《美学散步》 宗白华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06出版)95、《中国美学史大纲》 叶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1出版)96、《读书的启示》 杨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12出版)97、《追忆逝水年华》(精华本)普鲁斯特、沈志明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05出版)98、《国富论》 亚当斯密 中华书局有译本

99、《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米兰·昆德拉(Kundera.M.)、许钧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07出版)

100、《傲慢与偏见》(英文版)简·奥斯汀(Jane Austen)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09出版)

新闻传播学推荐书目

1、罗杰斯《传播学史》之第五章“芝加哥学派”,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

2、切特罗姆著《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曹静生、黄艾禾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3、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或[法]库隆著《芝加哥学派》,郑文彬译,商务印书馆(2000)

4、米德著《心灵、自我与社会》,赵月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5、库利著《社会过程》,洪小良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

6、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

7、《媒介研究的进路:经典文献读本》新华出版社,2004年。

8、《文化与公共性》,汪晖、陈燕谷主编,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

9、张锦华《传播批判理论》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3年。

10、[德]哈贝马斯(1999),《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

11、《话语与社会变迁》,费尔克拉夫著,殷晓蓉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批判方法)

12、《作为话语的新闻》,梵迪克,曾庆香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非批判方法)

5.古代文学(二)(三)书目 篇五

陈洪《诗化人生——魏晋风度的魅力》, 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孙若风《高蹈人间——六朝文人的心态》,河北敎育出版社,2001.章培恒《世说新语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6

王运熙, 王国安《乐府诗集导读》,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袁行霈《陶渊明集校注》,中华书局,2005.刘跃进《三曹》,中华书局,2010.殷义祥译注《三曹诗文选译》,巴蜀书社,1990.宁稼雨《魏晋名士风流》,中华书局,2007.冯友兰、李泽厚《魏晋风度二十讲》华夏出版社,2008.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2001.徐公持《魏晋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王瑶《中国中古文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李泽厚《美的历程》、《中国美学史纲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中、下)》,人民出版社,2004.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霍松龄《古代文论名篇详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叶嘉莹《嘉陵论诗丛稿》,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叶嘉莹《嘉陵论词丛稿》,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卫绍生《魏晋文学与中原文化》,学苑出版社

隋唐五代文学阅读书目:

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9.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闻一多《唐诗杂论》,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余恕诚《唐诗风貌》中华书局,2010.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邓小军《唐诗说唐史》,中华书局,2008.冯至《杜甫传》,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安琪《李白》,三秦出版社。

陈贻焮《杜甫评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陈友琴等《白居易》,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吴文治等《韩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葛兆光《晚唐风韵》,中华书局,2004.金性尧《夜阑话韩柳》,中华书局,2004.傅庚生《中国文学鉴赏举隅》,北京出版社,2003.沈祖棻《唐诗鉴赏》,北京出版社,2003.夏承焘《唐宋词赏析》,北京出版社,2002.李浩《唐诗的美学阐释》,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王昆吾《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中华书局,1996.林庚《唐诗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李渔《闲情偶寄》,中华书局,2007.邓时洁 校注《浮生六记》,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周先慎《明清小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程蔷、董乃斌《唐帝国的精神文明——民俗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李浩《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李浩《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2.李浩《唐诗美学精读》,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

李斌城《唐代文化》(上、中、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傅道彬, 陈永宏《歌者的悲欢:唐代诗人的心路历程》,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施瑛《唐代传奇选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6

戴伟华《唐代幕府与文学》,北京:现代出版社,1990.聶石樵《唐代文学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李少林《唐代文化大观》,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

徐有富《唐代妇女生活与诗》,北京:中华书局,2005

6.少年儿童文学书目 篇六

1、《儿童文学教程》方卫平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

2、《儿童文学》 于虹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儿童文学教程》黄云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新编儿童文学教程》陈子典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儿童文学原理》蒋风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儿童文学》小学教育专业教材编写委员会开明出版社1998年版

7、《儿童文学引论》王晓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儿童文学简论》陈伯吹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9、《儿童文学名著选读》王泉根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当代儿童文学的精神指向》赵郁秀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年版

11、《儿童文学词典》儿童文学词典编委会四川少年出版社1991年版

12、《世界儿童文学事典》蒋风希望出版社1992年版

13、《世界儿童文学名著大典》张美妮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

14、《逃逸与守望》方卫平作家出版社1999年版

15、《儿童精神哲学》刘晓东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6、《现代儿童文学文体论》汤锐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年版

17、《儿童文学美学》 杨实诚 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8、《儿童文学的审美指令》 王泉根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9年版

19、《儿童文学的本质》朱自强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版

20、《儿童文学创作艺术论》陈模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年版

21、《童话的诗学》吴其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

22、《少年文学论稿》吴继路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3、《儿童小说创作论》任大霖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年版

24、《儿歌浅谈》蒋风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5、《浅语的艺术》林良国语日报社1976年版

26、《童话的魅力》麦克斯.吕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27、《我的图画书论》松居直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版

28、《故事基本理论及其写作技巧》 何承伟 大众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29、《世界寓言通论》 杨蒲清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30、《寓言学概论》薛贤荣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1年版

31、《寓言文学概论》吴秋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1年版

32、《儿童戏剧研究文集》中国儿童戏剧研究会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年版

33、《中国儿童文学5人谈》梅子涵等新蕾出版社2001年版

34、《中国儿童阅读文库》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35、《中国儿童文学史》蒋风韩进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6、《世界儿童文学史概述》韦苇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88年版

37、《世界童话史》马力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年版

38、《外国童话史》韦苇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年版

39、《中国童话史》吴其南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年版

40、《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 王泉根重庆出版社2000年版

41、《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 朱自强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版

42、《世界寓言史》吴秋林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年版

43、《中国民间寓言研究》谭达先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0年版

44、《法国儿童文学导论》方卫平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版

45、《英国儿童文学概略》张美妮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版

46、《美国儿童文学初探》金玉燕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6年版

47、《俄罗斯儿童文学论坛》韦苇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年版

48、《日本儿童文学面面观》 张锡昌、朱自强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版

49、《西游记》吴承恩岳麓书社1990年版

50、《寄小读者》 冰心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51、《稻草人和其他童话》叶圣陶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79年版

52、《大林和小林》 张天翼湖南少儿出版社1984年版

53、《阿丽思中国游记》沈从文南海出版公司2000年版

54、《小坡的生日》老舍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年版

55、《阿丽思小姐》陈伯吹西安出版社1998年版

56、《秃秃大王》张天翼新蕾出版社2001年版

57、《长生塔》巴金文化生活出版社1937年版

58、《凯旋门》贺宜少年出版社1940年版

59、《三毛流浪记》张乐平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60、《高士其科普创作选集》高士其科学普及出版社1980年版

61、《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精品文丛儿童诗卷》 张美妮 金玉燕 新世纪出版社2002年版

62、《中国当代最佳儿歌选》金波作家出版社2005年版

63、《中国名家经典童话叶圣陶专集》李树芬 同心出版社出版2004年版

64、《中国名家经典童话陈伯吹专集》李树芬 同心出版社出版2004年版

65、《中国名家经典童话严文井专集》李树芬 同心出版社出版2004年版

66、《中国名家经典童话张秋生专集》李树芬 同心出版社出版2004年版

67、《中国名家经典童话洪汛涛专集》李树芬 同心出版社出版2004年版

68、《中国名家经典童话孙幼军专集》李树芬 同心出版社出版2004年版

69、《中国名家经典童话陈秋影专集》李树芬 同心出版社出版2004年版

70、《中国名家经典童话冰波专集》李树芬 同心出版社出版2004年版

71、《中国名家经典童话嵇鸿专集》李树芬 同心出版社出版2004年版

72、《中国名家经典童话林颂英专集》李树芬 同心出版社出版2004年版

73、《小兵张嘎》 徐光耀接力出版社2003年版

74、《第七条猎狗》沈石溪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5年版

75、《皮皮鲁传》郑渊洁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

76、《鲁西西传》郑渊洁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

77、《男生贾里全传》秦文君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2年版

78、《女生贾梅全传》秦文君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2年版

79、《草房子》曹文轩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版

80、《五·三班的坏小子》 杨红樱作家出版社2001年版

81、《新版小灵通漫游未来》 叶永烈 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年版

82、《鲁宾逊漂流记》 笛福外文出版社2000年版

83、《格列佛游记》 斯威夫特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84、《金河王》 罗斯金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7年版

85、《水孩子》查尔斯·金斯利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86、《爱丽思漫游奇境记》 卡洛尔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

87、《宝岛》 史蒂文生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88、《快乐王子集》王尔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8年版

89、《柳林风声》 格雷厄姆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7年出版

90、《格林童话全集(三册)》格林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2年版

91、《豪夫童话》 威廉豪夫接力出版社1999年版

92、《狐狸列娜的故事》 阿希季诺夫人接力出版社2000年版

93、《小熊温尼.普》米尔恩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版

94、《彼得.潘》巴里接力出版社2000年版

95、《鹅妈妈的故事》 贝洛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

96、《洋葱头历险记》贾尼·罗大里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1年版

97、《安徒生童话故事集》安徒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98、《长袜子皮皮的故事》林格伦福建少儿出版社 1998年版

99、《小飞人卡尔松》林格伦中国少年出版社 1999年版

100、《淘气包埃米尔》林格伦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2年版

101、《假话国历险记》 罗大里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0年版

102、《玛丽·波平斯阿姨回来了》特拉弗斯大众文艺出版社 2002年版

103、《小鹿班比》察尔滕 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7年版

104、《夏洛的网》怀特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105、《狗来了》 涅斯特林格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0年版

106、《精灵鼠小弟 吹小号的天鹅》 怀特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0年版

107、《青鸟》莱勃伦克中国妇女出版社2005年版

108、《时代广场的蟋蟀》 塞尔登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年版

109、《椋鸠十动物小说全集》 椋鸠十21世纪出版社 2001年版

110、《爱的教育》亚米契斯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版

111、《普希金童话诗》普希金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

112、《伊索寓言全集》 伊索译林出版社,2002年

113、《拉封丹寓言诗》拉封丹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年版

114、《克雷洛夫寓言精选》克雷洛夫 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

115、《木偶奇遇记》科洛迪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116、《小王子》圣·埃克絮佩里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7、《汤姆·索亚历险记》马克·吐温著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8年版

118、《哈克贝利·芬历险记》马克·吐温著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8年版

119、《海底两万里》儒尔·凡尔纳著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120、《格兰特船长的女儿》儒尔·凡尔纳著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7.透视华裔美国女性文学 篇七

关键词:创作动因,时代,种族,环境

美国主流文学从殖民地时期已经走过近四个世纪, 华裔美国文学只有一个世纪的历史, 然而其中的华裔美国女性文学虽然起步较晚, 却以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多变的写作手法, 在美国主流文学的舞台上粉墨登场。

回溯华裔美国女性文学的发展轨迹,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亚裔作家伊迪丝. 伊顿独角书写到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作家多层面,多声道的撰写;首先,唐人街女作家黄玉雪作品在二战末期闪亮登场,随后七十年代唐亭亭作品,八十年代的谭恩美,九十年代的任璧莲、伍惠明。 使人情不自禁要回望历史,从十九世纪中期美国淘金时代华人移民大潮到二十世纪初期华裔美国女性文学之滥觞,这期间为何难寻华裔美国女性文学之踪影?华裔美国女性文学有着独特的女性特点,那么,什么因素是华裔美国女性文学发展的推动力?

一、华裔美国女性文学的创作动因

法国艺术理论家丹纳(H.A.Taine)在他《艺术哲学》 中提出关于文学艺术发展的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学说,[1]即文学创作决定于时代、种族和环境。丹纳的所谓环境,既指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也指社会文化观念、思潮制度, 包括国家政策、政治斗争、宗教信仰等等社会环境,。因此, 接下来考证华裔美国女性文学创作的时代背景、种族和环境要素。

1、华裔美国女性文学创作的社会时代背景-反华势力禁止女性入境

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最早到美国的第一代移民, 多是开发美国西部的男性劳工。因美国社会排华势力-美国资本家、政客、种族主义者和白人劳工,不仅排斥华人劳工, 也禁止中国妇女入境。按照学者乔治.佩弗尔在他的《假如他们不把妇女带来——排华之前的华人妇女移民史》书中所述,“假如他们不把他们的女人带来”,不繁衍后代,美国就永远有可利用的“廉价劳动力”来源。[2]从1875《佩奇法》 到1882的《排华法案》及1888年的《司各特法案》 可以看出当时美国排华势力的丑恶嘴脸,禁止所谓“妓女” 的华人女性进入美国。其实是以此为借口,阻碍中国妇女和劳工的妻女的移民。

中国妇女不仅在移民政策上受到的极大歧视和排斥,而且在入境前的“天使岛”滞留审问期间,更受到非人的待遇, 她们与一起来的丈夫或父亲隔离或被遣返。

2、华裔美国女性文学创作的种族要素-种族主义、性别歧视

丹纳的种族指的是种族特性,它来源于天生的遗传性, 是一个种族区别于其他种族的独有特性,这是一种不会随着时代环境的发展变化而改变的原始印记。[3]美国自称 “大熔炉”, 指的是单向的“异族同化”。而自称 “Chinaman” 的华裔具有中华民族异乎寻常的勤奋、勇敢、吃苦耐劳和温和、善良、恭敬、忍让的优秀品质。正是内在的这些优秀品质, 使得中国劳工在美挖矿井和修铁路中任劳任怨,却被白人工人认为威胁到他们的生存而遭受仇恨和排斥。

排华媒体或甚是美国作家,对华人的形象已经完全的程式化。如反华的旧金山报界,把男子定性为“苦力”,把华裔妇女诬蔑为“妓女”。[4]

3、华裔美国女性文学创作的环境—边缘化、夹缝生存

对于在美的中国移民女性,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时期,她们多是劳工、农夫、厨师的妻子和经营洗衣店、中餐馆的妻子。洗衣、做饭、照顾孩子、管理家务。[6]由于当地白人排华和种族歧视,她们的活动范围被局限于唐人街或华人居住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主流社会反华势力情绪高涨,种族歧视大行其道。在美华裔妇女处于美国社会的边缘;不仅如此,而且在美国的华人社区或居住区,仍是“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氛围”—以男权为中心的男耕女织的家庭观念,女性生存的意义限制为妻子、母亲的角色。并且在美帝国主义霸权势力下,美国当局不仅在政治、经济上压迫弱势的华裔族群,在文化上,也是以西方为中心的,偏见的“东方主义”、种族霸权主义。

因此此时,在美国主流文化里,华裔美国女性文学还不存在发展的任何要素, 无论时代、环境还是种族,此时的失声状态,也正是法国哲学家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 1984)的“话语”与“权力”理论的佐证。

虽然被后来研究者称为北美亚裔女性作家第一人的埃迪斯. 伊顿(Edith Maude Eaton), 在1989到1913年,以“水仙花”(Sui Sin Fa)的中国人身份发表大量短篇小说,其中, 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一个欧亚裔人的回忆拾零》 (1909) 和《春香夫人》(1912) 。但是,作品没有引起社会的强烈共鸣,也不可能在霸权主义,种族主义横行和排华的思潮的主流美国文化下引起注目。 在1914年伊顿英年早逝后, 作品便无人问津,61年后,直到1975年才在《哎呀!美国亚裔作家作品集》确定了伊顿在华裔文学史上的先驱地位。

二、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华裔美国女性文学

在种族、环境、时代三个因素中,种族因素是内部根源, 环境是外部压力,时代则是后天的推动力量。[7]因此,种族、 环境、时代三者是一个整体,制约着文学创作的发展,影响着文学创作的走向。所以,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二战末期, 美国对华移民政策改善,美国大众对华裔的态度开始好转, 美国学者“大熔炉”论,提倡美国文化应吸收各种异质文化因子,着意打造一种新的文化价值观。于是,华裔美国女性走出了家庭,冲破中国传统对女性的束缚和种族偏见,女性主体意识不断提高, 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学习,她们得到了更高的教育机会,也获得了更多的参与社会的权利, 其中不乏优秀的文学作家, 通过文学创作表达源自民族内在根源的内心独白。

作为第二代华裔女性及作家的代表黄玉雪, 创作了自己的自传体小说《华女阿五》,体现了中国的女性的勤劳正直、 吃苦耐劳、积极乐观的民族精神;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书写华裔女性在美国种族歧视下,摆脱了来自于父辈中国封建思想对女性的束缚,取得社会成就的故事。正是种族要素的内部根源,社会环境的外部影响力和时代思潮的推动,使得华裔美国女性文学在主流文化中华丽转身,获得社会的认可。

三、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华裔美国女性文学

种族,是指天生的和遗传的那些倾向,人带着它们来到这个世界上,这种种族特性是一个民族的原始模型的巨大标志,是一个民族特有的生命力量或原始冲动,是第一性的不变的印痕,它隐藏在这个种族的变化着的语言、宗教、文学和哲学之中,隐藏在种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8]在这种历史进程的大潮中,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爆发了反越战争运动、黑人民权运动、泛亚运动、女权主义运动,争取各种平等权利的社会活动非常活跃,在伴随而兴起各种文化思潮下,华裔美国女性文学创作,也如决堤之大坝,呼之欲出。一批才华横溢的女性作家,如,唐亭亭,谭恩美、任碧莲,伍慧明等,他们对华裔先辈在美受压迫受歧视的历史刻骨铭心, 对现实生活中的种族歧视了若指掌。 日本文艺理论家厨川白村有着和丹纳类似的关于文学创作要素的描述,厨川白村认为,正是“主的欲望”与 “社会压迫”这两种力的冲突,才产生了苦闷压抑的情绪,[9]正是华裔美国女性作家在种族和性别双重压抑下的内心苦闷的呐喊,与 “社会压迫”成了文学艺术创造的“原动力”。

在新的时代文化思潮影响下,特别是,作家汤亭亭和谭恩美以及伍惠明在表现华裔女性美国文学创作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不同于初期的华裔美国女性文学,多是自传体的写实作品,有更多虚实结合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特点;反传统、反中心,反霸权、倡导多元文化的特点;如作家任碧莲的反本质主义和意识流的表现手法。并且,在写作手法上, 运用不同的“原型”,如“英雄”、“母亲”、“魔鬼”、“智者”、 “死而复生”、 “骨” 、 “阿尼玛和阿尼姆斯”,使得作品显得阴冷、多面、怪异、超凡,是古老幽灵在作家身上的还魂, 是中国 “魂”追寻中国“根”的“ 原型意象”, 是女性主义意识的“集体无意思”[10]表现。

四、总结:

8.论女性文学的身体写作 篇八

【关键词】身体写作 女性主义批评 “ 70年代后”

1 女性主义批评关于“身体写作”的呈现

法国著名的女作家开始讲到了女性“身体写作”,用激情的语言了表达了“身体写作”的思想,这位女作家讲到,女人一定要进行创作,女性写作时“身体写作”,一直以来女性的身体不被过多的讲述,这位作家的写作就意味着打开了聊天的话匣子,这样的写作被称为女性写作最重要的力量,女性写作用来设置一个“飞翔”的女性语言。当前关于女性创作的批评,都将会引起西苏的精彩论述,西苏的中国版文学《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1992年初的时候出版了,在出版的几年中,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这本书在当时只是作为一本普通的读物被引入我国,对于批评也都局限在理论的视角中,和创意具有一定的隔阂。当前,人们最为关注的两位女性写作家是陈染和林白,90年代中期的一些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学术界中,用私人写作的方式来命名,对宏大叙事进行区分。这两位作家写了很多这方面的文章,但都是在自我的意识中进行分析的,采用了欲望叙事的方式来讲述的,因此,身体的意识也被淹没着。到90年代后期,南帆和谢有顺开始关注女性“身体”创作现象,提出了“身体写作”,但是没有成为研究的主要内容。例如:在2000年4月份举行了一场关于写作的研讨会,这场研讨会在首都师范大学举办的,其中,只有一位学者提到了“身体写作”,但并没有强调它,也没有在其他十几个参与者中引起关注,可见,虽然已经有陈冉和林白这样一个强大的本地色彩的“身体写作”的创作文本,这种批评在女性的眼光中,“身体意识”和这样创作现象并没有联系在一起,也没有赋予女性诗学的意义。

2西方理论资源本土化的反思

和“身体写作”连在一起的是与一群年轻的女作家,被媒体称为“美女作家”,他们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它具有“70年代生”之称。他们登上文坛的时间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高调的女性文学的行列,最引争议,他们是魏徽、棉棉、竹影、周洁茹、、赵波和更年轻的春树、张悦然等。为了澄清“身体写作”作为女性的性经验,性被简单化的理解,我们只能从文章开始,特别是要检查他们的写作“身体写作”是怎样呈现的呢?

卫慧、棉棉的批评是两个最集中的,因为他们最直接、最暴露地对性进行了描述,本质的描述以及酗酒、吸毒、性暴力和身体的狂欢精神往往被视为腐朽和堕落的表征。影片《上海宝贝》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女性写作家,她在影片中讲到了这样一个场景,一对情侣在大楼中游玩,正在这时,发生了一场大火,这对恋人发现了情况后,这时,大火已经封堵了道路。所以,这对恋人只能做一件事情,就是在大火中疯狂做爱。但大火被扑灭后,人们看到了一对互相嵌入的身体都被烧焦了,不能够进行分开。倪可说:我已经闻到了焦味,并且空气显得有些绝望。这样的小说场景,正是卫辉的写作特点。这位作家的描述具有表演特性。卫慧的影视作品对性 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不能障碍直接穿透。

在人物和情节充满戏剧性的设置,“上海宝贝”呈现过度描述强大的性爱场面,所有阻碍卫辉欲望和性会表现出更多的实力,更深入。虽然卫辉给女主角一个很有主见的姿势,例如,倪可说:“性的感情是如此热烈,我喜欢在阳光下和所有的男人做爱”,其实在身体上的把握远远没有达到自由的境界,虽然她对女性身体和灵魂分离状态有深刻的表达。

棉棉对身体的表达祛除了被动性的屏蔽。绵绵小说的主人公被抛出轨道之外的人群,他们的自我放逐态度。“我们非常黑暗的童年,我们读的书太糟糕了......我们长大了,我们不希望父母安排好我们的生活,我们没有理想......我相信直觉,赛宁也相信直觉,相信感伤......我们要走进社会,不知道怎么走进。棉棉写道:酗酒、吸毒和疯狂性爱,以及暴力和性暴力,因为它们是通过这样的行为反叛现有的道德和社会秩序,身体是他们唯一的武器。因为对身体自主性的掌握,棉棉身体的描述在很大程度上去除了慧笔下的表演色彩。春树的《北京娃娃》和棉棉的写作是比较接近的,也属于叛逆的方式,但她的身体仍是未成年女童,这种理想的热情女孩放弃了家庭和学校,流浪在北京的那些“艺术家”身边,每一个停留都是身体和心灵承受伤害的过程。当幼稚的女孩把自己比作是“尚未成熟但已经糜烂的柠檬”,这时说着:“我17岁,所以老了,没有激情,”这一次,她的张扬叛逆精神提不到任何的思想基础,几乎孩子般的任性,女孩的身体作为一个毫无意义的牺牲品在现实中。

3 总结

在女性主义批评中最基本的词汇是“女性写作”,这个词汇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这个词汇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不同的人们对于“女性写作”具有不同的看法,西苏的“身体写作”与当代的女性写作就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同,用“身体写作”的形式来表现文学,并且对文学进行批评,进而引起人们的思考。“身体写作”在本文中具有多样性,不要简单化去认识。本文在渲染过程中回顾了女性主义批评“身体写作”,提出了西方理论本地化的反思,对女性作家“身体写作”现象进行了调查,以澄清误解。但如何从创作实践中建设和完善当地的女权主义批判理论,的应继续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徐坤.双调夜行船 [ M]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9.

[2]卫慧.蝴蝶的尖叫 [ M] .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9.

[3]私人经验与公共话语 [ J] .上海文学. 1997, ( 5).

[4]九十年代的女性— — —个人写作 ( 笔谈)[ J] .文学评论. 1999,( 5).

9.文学需读书目 篇九

 《茅盾全集》*《子夜》*《农村三部曲》*《林家铺子》  《老舍文集》*《骆驼祥子》《月牙儿》《四世同堂》  《巴金全集》*《家》《寒夜》

 《沈从文文集》*《沈从文小说选集》《沈从文散文选》  《赵树理文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 曹禺:《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 《艾青诗选》《戴望舒诗选》《冯至诗选》《穆旦诗选》

 贾平凹:《腊月·正月》《鸡窝洼人家》《浮躁》《商周初录》《废都》  莫言:《红高粱》《透明的红萝卜》  汪曾祺:《受戒》《大淖记事》  阿城:《棋王》《树王》《孩子王》  刘震云:《一地鸡毛》  阿来:《尘埃落定》  史铁生:《我与地坛》《务虚笔记》  方方:《风景》  池莉:《烦恼人生》  王朔:《顽主》《 动物凶猛》  马原:《虚构》《冈底斯的诱惑》  余华:《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 格非:《褐色鸟群》  刘恒:《伏羲伏羲》《狗日的粮食》  林白:《一个人的战争》  陈染:《与往事干杯》  《鱼化石或悬崖边的树·归来者诗卷》 《朦胧诗选》 《后朦胧诗全集》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中国现代作家传记丛书”:其中重点阅读《鲁迅传》《沈从文传》《徐志摩传》《周作人传》《丁玲传》《萧红传》《张爱玲传》

 百年中国文学总系(共12册):其中重点阅读:谢冕《1898:百年忧患》,旷新年《1928:革命文学》,钱理群《1948:天地玄黄》,洪子诚《1956:百花时代》,孟繁华《1978:激情岁月》等。

10.当代文学阅读书目 篇十

一、“五七”历劫归来作家群:

1、王蒙:《春之声》《蝴蝶》《杂色》《活动变人形》《恋爱的季节》

2、丛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风泪眼》《远去的白帆》

3、张贤亮:《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男人的风格》

4、陆文夫:《美食家》《小贩世家》《围墙》

5、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危楼纪事》《花园街五号》

6、邓友梅:《那五》《索七的后代》《烟壶》

7、高晓声:《李顺大造屋》《陈奂生系列》《青天在上》

8、汪曾祺:《受戒》《大淖纪事》

二、“乡土”作家群

1、李凖:《黄河东流去》

2、刘绍棠:《蒲柳人家》《烟村四五家》

3、古华:《爬满青藤的木屋》《芙蓉镇》

4、莫应丰:《将军吟》《桃源梦》

5、叶蔚林:《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兰兰的木兰溪》

6、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张铁匠的罗曼史》

7、路遥:《人生》《平凡的世界》 8|、陈忠实:《白鹿原》

9、亦夫:《土街》

10、张炜:《古船》《九月寓言》

11、张宇:《疼痛与抚摸》

三、“知青”作家群

1、叶辛:《孽债》《蹉跎岁月》

2、张抗抗:《隐形伴侣》

3、竹林:《呜咽的澜沧江》

4、张承志:《北方的河》《金牧场》《心灵史》

5、梁晓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一个红卫兵的自白》

6、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小鲍庄》《三恋》《长恨歌》

7、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散文)

8、老鬼:《血色黄昏》

四、文化寻根小说家群

1、钟阿城:《棋王》2:韩少功《爸爸爸《马桥词典》

3、李杭育:“葛川江系列”《流浪的土地》

4、郑万隆:“异乡异闻系列”《红叶,在山那边》

5、贾平凹:“商州风情录系列”《高老庄》《土门》《废都》《秦腔》

五、先锋作家群

1、莫言:《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檀香刑》

2、余华:《在细雨中呼唤》《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

3、残雪:《苍老的浮云》《山上的小屋》

4、苏童:《一九三四年的逃亡》《妻妾成群》《我的帝王生涯》《红粉》

5、格非:《迷舟》《敌人》《雨季的感觉》《欲望的旗帜》

6、孙甘露:《信使之函》《请女人猜谜》《呼吸》

7、马原:《拉萨河的女神》《冈底斯的诱惑》

8、洪峰:《奔丧》

9:扎西达娃:《系在皮绳扣上的绳》

六、新写实作家群

1、池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预谋杀人》《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

2、方方:《风景》《一唱三叹》《行云流水》

3、刘恒:《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黑的雪》

4、刘震云:《一地鸡毛》

5、叶兆言:《枣树的故事》《死水》《艳歌》《夜泊秦淮》《采红菱》

6、范小青:《毕业歌》《裤裆巷风流记》

7、赵本夫:《刀客与女人》《混沌世界》《卖驴》

七、新军旅小说

1、刘白羽:《第二个太阳》

2、巍魏:《东方》

3、徐怀中《西线轶事》《阮氏丁香》

4、黎汝清《皖南事变》

5、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

6、刘亚洲《两代风流》

7、石言:《秋雪湖之恋》《魂归何处》

八、新历史小说:

1、姚雪垠:《李自成》

2、徐兴业:《金瓯缺》

3、凌力:《星星草》《百年辉煌》《倾国倾城》《少年天子》《暮鼓晨钟》

4、吴因易:《梨园谱》《明皇系列》《宫闱惊变》《开元盛世》《魂消骊宫》《则天皇帝系列》

5、二月河:《康熙大帝》系列《乾隆皇帝》系列《雍正皇帝》系列《夕照空山》

6、杨书案:《孔子》《庄子》《炎黄》《孙子》

7、唐浩明:《曾国藩》

8、任光椿《戊戌喋血记》《辛亥风云录》

九、女性作家群

1、宗璞:《我是谁》《蜗居》《泥淖中的头颅》《心祭》

2、谌容:《人到中年》《懒得离婚》《减去十岁》

3、张洁:《沉重的翅膀》《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

4、戴厚英:《人啊人》

5、柯岩:《他乡明月》

6、叶文玲:《心香》《青灯》《小溪九道湾》《无梦谷》

7、温小钰:《土壤》《苦夏》

8、铁凝:《哦,香雪》《没有纽扣的红衬衫》

9、陈染:《孤独旅程》《与往事干杯》《无处告别《私人生活》《破开》

10、马瑞芬:《蓝眼睛,黑眼睛》《天眼》

11、张辛欣:《我在哪儿错过了你》《在同一地平线上》《浮土》

十、都市风情及改革文学

1、刘心武:《钟鼓楼》

2、冯骥才:《津门》文化系列小说《三寸金莲》

3、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4、柯云路:《京都纪事》

5、俞天白:《大上海沉没》系列

6、航鹰:《东方女性》》《倾斜的阁楼》

11.新时期女性文学意识的论争 篇十一

关键词:女性意识;女性文学;论争;固守;超越

新时期是中国女性文学的第二次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女性文学创作硕果累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之并驾齐驱,形成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女性文学的理论界与批评界围绕女性文学的相关问题产生了三次较大规模的论争,包括“女性文学”概念的论争、“女性意识”的论争和在中国是否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女性主义文学的论争。女性文学领域内的这三次论争推动了中国新时期女性文学的进一步繁荣,同时丰富了中国本土女性文学的理论研究和批评。女性意识作为女性文学讨论的重要命题,在激烈的争论中取得了重大进展,女性意识在争论中形成了自己的本土话语。

一、女性意识的诸说法

“五四”运动的爆发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作为一次社会革命,它对文学界的波及也蔚为可观。“五四”运动倡导的“自由、和平、解放”与文学的革命遥相呼应。特别是在“五四”运动的感召下,被压迫了数千年的女性重新觉醒要求人生解放,沉睡已久的女性意识被唤醒。这种要求在文学中表现出来,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第一批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和感受为素材,以追求女性解放为目的而写作的女作家。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被认为具有明显女性意识的作家是秋瑾,她被称为“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上的第一位女作家”[1],“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女性写作与新文学史中女性文学的一道分水岭,是后者的一个源泉”[2]。秋瑾的批判意识与女性意识成为第一代女作家思想的滥觞。性别特征成为女性文学的标志性特征。女性意识作为女作家们的主体意识之一,在她们的手中随意挥洒。至此,女性意识便作为女性文学的重要标志,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表现方式展现于女性作家的创作中。中国女性创作迅速崛起,而女性文学批评却行走得相对缓慢,大量的女作家并没有被当作一个有别于男性作家的群体而受到重视,女性作品的独特性没有被发现。中国真正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要回溯到新时期。随着西方女权主义研究成果的引进,新时期的文学批评者吸收其成果,逐渐认识到女性创作的独特价值,形成了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女性意识从女性文学中抽象出来,成为女性文学研究中成就卓著的一方阵地。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女性意识由简单的对政治、经济权力和婚姻自由的争取演变得更为丰富与深刻。女性文学批评也经历了从依葫芦画瓢到形成本土批评话语的过程。

女性文学共同呈现出来的强烈的女性意识成为评论家关注的焦点,那么什么是女性意识?该如何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对于女性文学理解的纷繁复杂,女性意识的理解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中国,女性意识最初被称为“妇女意识”,这个术语最早是王绯在其文章《张辛欣小说的内心视境与外在视界——兼论当代女性文学的两个世界》中运用的,但并没有对其作出解释。这个术语提出后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女性意识”逐渐取代了“妇女意识”的提法。

女性文学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一门学科进入研究领域,从女性作家的作品中抽象出来的女性意识成为了女性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对女性意识下过定义的评论家很多,大家众说纷纭。下面列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评论家的说法。马婀如在《从张洁的“女性系列篇”看张洁的妇女观》中,通过对张洁一系列反映女性生活的作品进行分析,归纳了“女性意识”的概念——“我认为女性意识应该是女作家的主体意识之一,是女作家以其特有的目光观照社会,以其特有的体验过滤人生,从而对人生社会尤其是妇女生活有更多的发现,更深的理解”[3]。马婀如把男性作家创作的作品作为一个隐藏的可供比较的对象,对女性意识作了一个宏观的概括。她通过对比男性作家和女性作家的作品,发现女性作家作为一个群体,拥有有别于男性作家的认识世界、表现社会、展现人生的方式。女性作家的作品,无论是反映人生社会,还是表现妇女自己的生活,都沾染上了女性特有的色彩。然而,马婀如对女性意识的认识太过于概括,对女性意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这在同年陈志红发表于《文艺理论家》上的《走向广阔的人生——对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再思考》一文中得到了弥补。

陈志红通过对女性作家作品的考察,发现女性作家对女性世界的关注呈现下滑的趋势,女作家的作品在取材、主题、对生活的思考等方面逐渐与男性作家趋同,因此“女性意识”应该有更加广泛的内容。陈志红总结出“女性意识”包含了两方面的内涵,“我认为它一方面既源于女性特有的生理和心理机制,在体验与感受外部世界时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和角度,这实际上是一种性别意识,这时它更多地属于自然属性的范畴;另一方面,它又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决定着女性意识发展的不同层次和不同的历史内容。社会生产力水平越低下,女性的生活范围就越狭小,她们对自身解放的要求层次就越低;反之,社会越进步,为女性提供的生活范围就越大,女性与男性的要求就会越来越趋向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女性的解放更重要的取决于她们自己,取决于她们能否以充分的自信和自强不息的奋斗来实现自身存在的价值”[4]。陈志红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深入地剖析了女性意识。她首先解释女性意识的产生是有深层的内在原因的,女性与男性在生理和心理上面的先天差异赋予了女性发现社会与生活的慧眼和敏感聪慧的心灵,成全了女性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显现。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意识所表现出来的历史内容会有所不同,生产力水平和女性解放的程度都影响着女性意识的表现。陈志红将“女性意识”作为一个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概念来看待,启示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女性意识”的发展,仅仅用自然属性的一面来框定新时期女性文学创作中的“女性意识”已经捉襟见肘了。陈志红赋予了“女性意识”新的内涵,这无疑是用更为开阔的视野来审视“女性意识”的发展,她勇敢地预测,“女性意识”的自然属性将成为女性创作的边缘,表现人类共同的意识将成为女性文学创作的趋势。陈志红以发展的、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女性意识”,开辟了女性意识研究的新道路。

阎纯德认为:“所谓女性意识,就是女性作为社会的人,通过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对客观世界和对自己的全部认识的总和。”[5]女性意识是在社会中发展的,它始终要打上社会、时代、民族的烙印,“它既包括与男性共有,与社会、时代、民族共同的意识,也包括独属于女性自己的意识”[6]。阎纯德在“女性意识”的定义上由一般性走向了特殊性。女作家和男作家一样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因此他们在某些方面拥有共同的意识。但是女性毕竟是有别于男性的另一个群体,她们拥有自己的感知、体验、记忆、生活和了解世界的特殊方式。阎纯德对女性意识的理解或许过于宽泛了,女性意识应该是独立于男女共有意识之外的女性自己的意识,即使是对社会、时代和民族的认识,也会因为女性的独特存在而有别于男性意识。按照阎纯德的理解,男性作家也不是没有可能创作出拥有女性意识的作品来的。

从马婀如到阎纯德,我们看到“女性意识”的内涵由简单地强调女性特殊的体验经历的自然属性的概念,发展成了多层次、多方面理解的术语。刘钊的《女性意识与女性文学批评》可以说对“女性意识”的概念进行了多层次的解析。刘钊评述了20年来对女性意识认识的发展演变,认为女性意识概念的界定经历了一个由简单概括到多层面阐释与辨析、由全盘西化到加入中国元素的过程。中国的女性文学受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影响,中国女性文学研究大量借鉴了西方的批评方法与观念,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对女性意识的认识就有了“西化”和“本土化”的区别。“我之‘女性意识’,含文学和文化两个层面。就文学层面讲,应当是自觉的独有女性视角、女性经验、认识和体验的语言范式;就文化层面讲,应当是以‘非暴力’‘同情感’‘平等及和谐意识’等等为主要标志的女性特征,对抗和解构以父权制为主要标志的传统男性霸权文化,建构男女两性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和谐·进步’的社会文化模式之意义和追求。”[7]这种解释是比较全面的,但是落入了西方激进女性主义的圈套,没有结合中国的本土特点,归纳出中国女性意识的独特韵味,而且中国的女性文学并不是在反对夫权制性别压迫的妇女解放运动中成长起来的。刘钊通过对中西女性文学差异的比较,结合中国20世纪女性文学的发生、发展及20世纪女性文学的研究实际,构建起了本土化语境下的女性意识的内涵。他认为现阶段的女性意识包含了四种具体的形态,分别是生命意识、性别意识、自审意识和审美意识。所谓的生命意识即“对人的生存权利”的认识,在现代社会中思考女性的“生存方式、生存状态、生存目的”,它是女性意识的基础。性别意识是女性意识的核心,强调女性基于生理差异可能带来的有别于男性的认知与感受。它既包括女性对自我性别的理性认识,还应包括女性对男性及与男性关系的思考。自审意识是女性意识的条件,通过对自身的有碍于女性自由发展的因素的自审来完善自己。审美意识是女性意识的提升,“女性发挥自我的审美潜质又是张扬个性、确立女性自主地位的重要渠道之一”[8]。刘钊从“女性意识”的四个表现形态来解释,使女性意识的概念和内涵更加明晰。

值得注意的是,评论家对女性文学概念的不同认定,可能导致对女性意识理解的不同。现在比较流行的对女性文学的理解有三种:一种是所有作家创作的表现女性生活的作品;一种是女性作家创作的作品;还有一种是女性作家创作的表现妇女生活的作品。第一种解释太过宽泛,我们不作讨论。如若将女性意识理解为女性作家创作的作品,那么女性意识可以如陈志红与阎纯德所理解的那样,不单纯表现妇女的生活,它可以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有男性群体的生活书写,可以有革命生活的写真,甚至可以表现更加广阔的天空。如若将女性文学理解为女性作家创作的表现妇女的作品,那么关于“女性意识”的表现可能就会狭隘许多。例如,徐珊在《娜拉:何处是归程——论新时期女性文学创作中女性意识的发展流变》一文中的阐释。在引言中,作者就表达了自己持“女作家表现妇女自身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女性文学”这一观点的立场,因此徐珊说的“在中国女性文学的绝大部分作品中,都有比较鲜明突出的女性意识”[9]是不言而喻的,女性意识的体现逃脱不了女性的眼光与立场。徐珊将在此基础上归纳出的女性意识解释为“以女性的眼光看待女性自我即女人内部世界,从女性立场出发审视女性自我与外部世界即男权中心社会的关系”[10]。

女性意识是从女性作家的作品中提炼出来的抽象概念,是这类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共性。女性意识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环境和生产力的变化拥有不同的历史内容。通过阅读“五四”以来的女作家的作品,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这一变化。女性意识由注重女性的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矛盾和女性处境的社会讲述转向了女性复杂内心的呈现。既然如此,女性意识便不能仅仅只用一个僵死的概念来进行概括。随着我们能够把握的学科知识的增多,对女性意识的理解也在不断地深化,正在由简单的宏观概括走向与社会学、哲学、心理学相结合的研究,越来越多的评论家已经把女性意识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对象来细致入微地分析。“女性意识”顾名思义就是女性作家在创作的作品中自然流露出来的作为女性创作才有的意识,这种意识有别于长期处于文学统治地位的男性作家在创作中的思维意识,是女作家凭借自己特有的生理结构和心理机制所引起的认识世界、感知生活的方式,她们运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思维,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这种意识是一种独立的意识,它不依附于女性群体以外的任何群体。纵观评论家们关于女性意识的言论,虽然大家对女性意识所包含的内容众说纷纭,但只不过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其实质都是为了证实“女性意识”这个概念存在的可能性、合理性以及特殊性。

二、固守女性意识的藩篱和超越女性意识的藩篱

女性意识被认为是判定女性文学的重要标准。随着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再次崛起,女性文学是否应该固守在女性意识框架内的讨论声音越来越大。有人认为应该秉持女性意识的旗帜,失去女性意识将无法凸显出女性作家与男性作家相比较的特殊性;而有人却认为女性意识已经禁锢了女性文学的发展,不能准确描述新时期女性文学创作所反映出来的特点,我们应该跳出女性意识建造起来的藩篱,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徐剑艺是“超越女性意识”这一主张的响应者。他认为新时期的女性文学如果仅仅反映中国妇女生活本身,仅仅表现“某种女性心理、女性意识”,那么这样的文学只能是“文学化的新中国妇女史料”。因此,除了反映女性独特的生活领域,反映女性意识之外,要从作品中体现出人类生活普遍共同的精神内涵。“女性文学必须超越女性自身,不仅是妇女题材的超越,而且是女性思想意识的超越和文学审美的超越。”[11]徐剑艺从“题材上超越自我个性”“判断上超越女性全体”“审美上超越具体时间”三个维度规划了新时期女性文学的超越方向。徐剑艺主张不要拘泥于“女性意识”,应在题材中选取“自我经历化的”、能够体现出“人类生活共同的一般意义”的题材,“从中升华出有关全人类(包括男性)的社会、历史种种”[12]。

陈志红也是“超越女性意识”的积极参与者。她认为女作家们的创作已经不再将目光集中于女性生活的范畴,而是投向更大的社会层面,她们正在走出狭小的自我世界,对人生进行更为扩大的开拓。女作家们独特的女性体验与社会人生交织在一起,在其作品中体现为强烈而鲜明的个性、风格,而且越来越多的女作家把“人的全面和自由的发展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作为描写和抒发的重点。这使女性意识在与人的共同意识交叉、重合的过程中实现了其发展的最高层次。过多强调“女性眼光”与“女性意识”,实质上会将许多表现深刻人生、社会意义的优秀作品排除在外,“女性意识”的帽子限制了许多具有特别意义、渗透对整个人类生存与自由意识思考的有意义的作品。

阎纯德指出:“时代呼唤文学,如果女作家都只描写自己和自己的小圈子,而无视时代与社会的呼唤,对文学来说,不是最大的悲哀吗?……在中国女性文学中,实实在在的女性主义意识究竟有多少呢?是否凡是女性之创作就必须表现女性主义才算是女性文学?创作是自由的,——你可以写社会历史,也可以写婚姻家庭,可以写大题材,也可以写小题材,可以写私人经验的小我,也可以写社会经验之大我,可以写战争,也可以写和平,可以写生,也可以写死,女性意识可以有,也可以无,人人都可以自由地施展创作手段、驰骋自己的思想。”[13]他肯定了女性关于自己的小世界的创作,更鼓励女作家开阔自己的视野,关注社会、关注时代,创造出包含人类共有意识的作品。创作是自由的,你可以在任意的领域随意驰骋,过多地囿于外在的框架,就如笼子里圈养太久的猛虎失掉广袤驰骋的原野。

批评界“超越女性意识”的声音沸沸扬扬,创作界的女作家们也纷纷站出来撰文发表自己的看法。张抗抗在《我们需要两个世界》中指出:“我们必须公正解释和描绘妇女所面对的外部和内部的两个世界。”[14]她所提到的“两个世界”一个是指以女性命运、女性生活、女性问题为视角的创作,另一个是指宏远而阔大的社会生活的表现。

1994年陈染在《超性别意识与我的创作》文中明确使用了“超性别意识”这一概念。此处提到的“超性别意识”是陈染对自己的作品所作的注解,但同时这种提法也得到了理论界的认可。“超性别意识”实质上是“超越女性意识”,即要超越女性意识的单一视角,“用一种既不同于女性又不同于男性的眼光来看待世界、理解生活”[15]。铁凝在谈到自己的长篇小说《玫瑰门》时也提到:“……我本人在面对女性题材时,一直力求摆脱纯粹女性的目光。我渴望获得一种双向视角或者叫做‘第三性’视角,这样的视角有助于我更准确地把握女性真实的生存境况。……当你落笔女性,只有跳出性别赋予的天然的自赏心态,女性的本性和光彩才会更加可靠。”[16]陈染和铁凝都明确提出了希望自己跳出性别设定的框架,用一种更好的观察视角进行创作。

理论界所提倡的“超越”多指对题材、思想领域的超越,例如,是否应该表现更为广阔的人生?她们是不是能够跳出狭小的个人世界,和男作家一样表现全社会、全人类的困顿与焦虑?而女性作家提出的“超性别意识”则更多地指向女性作家在创作时跳出女性的性别,用“第三性”的视角来观照女性的人生、社会,她们没有跳出女性生活的描述,而是由对女性生活的表层描述转入了对新时期女性深层次的内心精神的抒写。理论界所关注的是女性作家应该反映社会的广度,女性作家则更加关注于表现的深度,在这一点上理论家、评论家与女性作家在对女性意识的超越上是有区别的。无论哪种论述,都为女性文学的发展开辟了不同维度的道路。

在大家轰轰烈烈地讨论“超越女性意识”的时候,也有不少评论家发出不同的声音要求固守住女性意识这座城堡。既然女性已经“浮出历史的地表”,女性作家作为女性性别的代言人开始站出来倾诉言说,那么她们的创作必定要带上性别的痕迹。如果放弃女性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我们将不能在女性文学当中洞见女性的精神意识。陆文采在《沉思在女性文学研究的园地里》说:“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发展旅程,并不是哪个女性作家女性意识的单独体现,而是一个时期女性作家群的群体文学共同的反映,这种群体的强烈女性主体意识的火花,使我们看到了女性意识文明的历史进程的轨迹,也看到了女性文学在我国整个民族文化意识的文明进程中的历史地位。从而使我们认识到女性是在寻找男人的世界里,发现了她们从拥有一个世界,走向了拥有两个世界。我们在研究整个人类文明进程时,如果不去研究整个民族反映女性意识在文学中演变的历程,也就无法真正了解一个文明的民族前进的足迹。如果我们研究女性文学时,不从女性文学应该从发掘女性自身意识与独特价值中去发现女性的美学情愫,我们也无从看到女性前进的轨迹,也就无法真正评价人类社会前进的足迹。”[17]陆文采的论述将女性意识的作用提升到了反映人类发展、人类文明的高度。女性意识的发展变化是女性文学发展、女性解放,追求自由与人生价值的印证,失掉女性意识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后果,女性文学的发展前景会很不乐观。

降红燕在《关于“超性别意识”的思考》一文中,对以陈染为代表的号称用“超性别意识”进行创作的作家进行思考,认为这批作家之所以提出“超性别意识”的创作,实质上是对她们所处困境的一种突围。“女性意识在目前不是溢满得应该超越了,而是张扬得远远不够”[18],因此她认为在理论界所认为的“超性别意识”的女性写作的典型作品中,“从某种意义上说,女性作家这种超出规范的举动正是对女性意识的张扬”[19]。她们并没有超越女性意识的框架,女性意识仍然是衡量一部作品是否是女性文学的重要标志。

女性意识是否可以超越,是否已经有一些女性作家的作品如评论家所认为的超越了女性意识,这还有待商榷。笔者认为女性意识是女性的主体意识之一,它的表现形式和历史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女性意识拥有鲜活的生命力,它一直处于不断丰富和深刻的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的进步,女性意识也会产生新的形式适应它们的变化。女性意识的产生是由于女性自身生理和心理的原因,这个根源会潜移默化地在女性作家创作的作品中呈现。女性意识同时也是女性文学创作的生命所在,一旦超越了女性意识,女性文学将失去它的独特性而沦入大众的洪流之中。因此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是很难超越的,因为女性意识的历史内容可以无限丰富,女性意识也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而不会被迅速丢弃。女性意识作为识别女性文学的重要标志,还具有其积极的意义。

三、结语

女性文学批评中关于女性意识的论争,丰富了女性意识的内涵,也丰富了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的研究成果。对于是否该超越女性意识的论争,无论是主张固守还是主张超越都是为了女性文学的长久发展。阎纯德说得好:“在中国的女性文学中是没有禁区的,内容、形式、风格应该多姿多彩,……追求高尚、纯洁、美丽,不断发展繁荣我们富有个性的中国女性文学。”[20]

注释:

[1][2][5][6][13][20] 阎纯德:《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文学评论》1998年第4期。

[3] 马婀如:《从张洁的“女性系列篇”看张洁的妇女观》,《文艺评论》1987年第2期。

[4] 陈志红:《走向广阔的人生——对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再思考》,《文艺理论家》1987年第2期。

[7] 谭湘:《理性与激情——对近年中国女性文学的几点思考》,《作家报》1998年9月17日。

[8] 刘钊:《女性意识与女性文学批评》,《妇女研究论丛》2004年第6期。

[9][10] 徐珊:《娜拉:何处是归程——论新时期女性文学创作中女性意识的发展流变》,《文艺评论》1999年第1期。

[11][12] 徐剑艺:《论新时期“女性文学”的超越》,《文艺评论》1987年第1期。

[14] 张抗抗:《我们需要两个世界》,《文艺评论》1986年第1期。

[15][18][19] 降红燕:《关于“超性别意识”的思考》,《文艺争鸣》1997年第5期。

[16] 铁凝:《铁凝文集4·玫瑰门》,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1—2页。

[17] 陆文采:《沉思在女性文学研究的园地里》,《社会科学辑刊》1989年第2、3期。

上一篇:三个农民工回乡创业的财富故事下一篇:考研经验交流会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