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财经大类专业(共11篇)
1.事业单位财经大类专业 篇一
对电子信息大类专业的认识
来到上海师范大学已经快一个月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生活逐渐的步入了大学生活的正规。通过辅导员老师还有学长,还有每周五的专业导论课不同老师的讲解,我对我我所学的专业——电子信息类也有了逐渐清晰的认识。我知道了这是一个大类的专业,在大二的时候分为通信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四个细的专业。而且通过专业导论课的不同的专业课老师的介绍和讲解我对不同专业的学科技能要求还有就业方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从我最感兴趣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说起吧,这也是我在这四门学科中最感兴趣的也是大二时想要进一步学习的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电气信息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触角伸向各行各业,小到一个开关的设计,大到宇航飞机的研究,都有它的身影。由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业生产密切相关,发展非常迅速,现在也相对比较成熟,在国民经济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个专业主要特点是强弱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元件与系统结合等,我们在大学四年中将受到电工电子、信息控制与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需要具有解决电气工程技术分析与控制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主干课程有电路、电子技术基础、电机学、计算机组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电力电子技术、检测及信号处理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工业控制网络、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等。通过这些主干学科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专业队数学和物理的要求极强。除此之外,还要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较宽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工理论、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控制理论、计算机软硬件基本原理与应用等; 还要较好地掌握电气工程基础、电力电子、自动控制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就业面宽、适应性强。该专业的毕业生主要面向电力行业就业,可从事电力设计、建设、调试、生产、运行、市场运营、科技开发和技术培训等工作,也可从事其他行业中的电气技术工作。主要就业单位有电力公司、电力设计院、电力规划院、电力建设部门、电力生产单位、电气工程研究开发公司和研究院以及具有电气相关专业的院校。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的工作。
通信工程也是近几年我们学院很热门的专业。通过专业导论老师的介绍还有各种渠道了解到,通信工程专业是信息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并极具活力的一个领域,尤其是数字移动通信、光纤通信、网络通信使人们在传递信息和获得信息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便捷程度。通信工程具有极广阔的发展前景,也是人才严重短缺的专业之一。通信工程专业跨电子、计算机专业,所修课程兼有两者的特点,需要较好的数学、物理基础以及较强的动手应用能力。一些课程,如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属于计算机类,另一些,如信号处理、高频电路、电路原理等属于电子类,还有本专业基础的通信原理等课程,所学范围比较宽。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特别适合那些理解力强、善于分析的同学。专业划分比较细的时候,本专业可“软”可“硬”,分别倾向于计算机与电子两个方向。
本专业学习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通信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工业中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毕业后可从事无线通信、电视、大规模集成电路、智能仪器及应用电子技术领域的研究,设计和通信工程的研究、设计、技术引进和技术开发工作。近年来的毕业生集中在通信系统、高科技开发公司、科研院所、设计单位、金融系统、民航、铁路及政府和大专院校等。本专业本着加强基础、拓宽专业、跟踪前沿、注重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开拓创新精神,能够在电子信息技术、通信与通信技术、通信与系统和通信网络等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运营、开发的高级专门人才。
除此之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也是最近几年来很热门的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系统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的基本理论与应用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行政管理部门从事计算机技术研究和应用,硬件、软件和网络技术的开发,计算机管理和维护的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从事研究与应用计算机的基本训练,具有研究和开发计算机系统的基本能力。这个专业要求我们在毕业时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具有研究开发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能力,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动态,对学生有着很高的兴趣。
总之,专业导论课真的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收获,在大一上学期给我们以后所学的知识做讲解做铺垫,让我们更早的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学到更适合自己的专业做出更好的职业规划。我也希望在接下来的大学生活中能够更好的充实自己,在大二分专业的时候能努力学到自己喜欢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到真本领学以致用,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
2.事业单位财经大类专业 篇二
1 我国高等教育电子信息大类专业
我国高等教育电子信息大类专业主要包括本科相关专业和高职(专)相关专业。根据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电子信息本科相关专业属于工学学科,主要包括电子信息类17个专业,分别是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信息工程、数字媒体技术、广播电视工程、水声工程、电子封装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医学信息工程、电磁场与无线技术、电波传播与天线、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信工程及管理和应用电子技术教育;自动化类2个专业,分别是自动化和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计算机类8个专业,分别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和电子与计算机工程。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电子信息大类高职(专)相关专业,包括电子信息类19个专业,分别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智能产品开发、智能终端技术与应用、智能监控技术应用、汽车智能技术、电子产品质量检测、电子产品营销与服务、电子电路设计与工艺、电子制造技术与设备、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电子工艺与管理、声像工程技术、移动互联应用技术、光电技术应用、光伏工程技术、光电显示技术和物联网应用技术;计算机类14个专业,分别是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系统与维护、软件技术、软件与信息服务、动漫制作技术、嵌入式技术与应用、数字展示技术、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信息安全与管理、移动应用开发、云计算技术与应用和电子商务技术;通讯类7个专业,分别是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通信系统运行管理、通信工程设计与监理、电信服务与管理、光通信技术和物联网工程技术。
2 电子信息大类专业招生人数分析
以2015年招生数据分析,通过网络爬虫搜集招生数据,全国共有31个省市1972所学校招收相关专业,总共招生计划是680488人,其中本科学校984所,招生计划428834人,占63%,高职(专)学校988所,招生计划251654,占37%。招生计划学校数量前10的省市依次是江苏、广东、山东、湖北、河南、河北、安徽、湖南、江西和浙江。招生计划人数前10的省市依次是广东、江苏、山东、湖北、河南、四川、河北、安徽、湖南和陕西。招生计划本科人数前10的省市依次是山东、江苏、广东、河南、湖北、四川、陕西、河北、辽宁和江西。招生计划高职(专)招收人数前10的省市依次是广东、江苏、湖北、山东、河南、河北、安徽、湖南、四川和浙江。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中分布在沿海、沿江和中西部一些产业基础比较好的地区,区域化特征十分明显。把全国划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珠江三角洲(广东),长江三角洲(上海、浙江、江苏),渤海地区(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中西部地区(重庆、陕西、四川、湖北、湖南)和其它区域。其招生人数比例如下,珠江三角洲占8%,长江三角洲占23%,环渤海地区占21%,中西部地区23%,其它35%。
3 结语
十三五”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社会信息化将深入发展,这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大发展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可以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十三五”时期将迈向更大的舞台,既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也面临新一轮产业升级及市场竞争的严峻挑战。而电子信息大类人才成为了促进该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及时掌握人才分布和结构分布将推进产业合理化发展,同时也为广大高考学生提供该专业大类报考的依据。
参考文献
[1]http://www.moe.gov.cn/.
3.事业单位财经大类专业 篇三
摘要:国民经济发展和工程教育认证对高校工科大类专业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实践表明:高校大类专业建设不但要实施专业招生、专业分流措施,而且更要注重统筹各专业协同发展,以培养宽口径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土木类专业;大类培养;工程教育认证
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改革以及“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国家对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9年教育部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把面向工业界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作为其首要目标。2012年,教育部正式颁布新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按照“以宽为主、宽窄并存”原则,通过调整专业口径等措施,使专业设置更加满足高等教育“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人才培养的需要,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专业人才的要求。2013年6月19日,国际工程联盟大会在韩国首尔召开,全体成员一致同意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协议签约成员国,这对我国工程教育办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依托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以及工程教育认证要求,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展了大类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土木类专业为例,目前国内开设土木类专业(本科)院校共有430多所,且大部分为地方院校。地方院校培养本科生面临问题和尴尬处境表现为:(1)综合素质方面,与重点院校学生相比,地方院校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有所欠缺;与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相比,又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和现场操作经验。(2)就业方面,地方院校学生就业存在困难,而一线工程单位却招不到技术水平高、综合素质强人才。虽然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等“985工程”大学进行过大类培养模式探索并取得了一些经验,但基于地方院校办学定位、学校资源条件、专业设置等因素,“985工程”大学的大类专业办学模式不能简单照搬。
整体而言,地方院校工科专业开展大类培养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以北京工业大学土木类专业为例,根据其在大类专业平台建设、与行业联合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探索地方院校工科专业如何根据行业需求开展大类专业建设的办学思路。
一、土木类专业的特点以及地方院校大类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对原有的土建行业相关专业(包括原来设置的目录外专业、引导性专业、目录外试点专业)进行了调整、合并。调整后的土木类专业具有学科方向多、内涵广泛、综合性强等特点,体现了土建行业工程单位人才需求的特点。(1)土木类各专业基本上对口了工程单位各专业部门人才需求。目前,建筑设计单位分别设置建筑、水暖、电气等专业部门,施工单位普遍设置结构、机电设备等部门。(2)土木类各专业满足建筑全寿命周期过程的建筑结构、功能设计、施工、设备安装、运营维护等环节人才要求。(3)土木类所有专业满足用户对建筑功能的需求,在实施对象和最终应用目标上相统一。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离不开各类建筑对象,而建筑必须要有各类设备(水、暖、电)来改善其内部人工环境。因此,土木类工程师必须具有“宽口径”的专业知识才能使工程设计合理、经济和可靠。
国内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开展土木类专业建设遇到的主要问题包括:
(1)土木类专业虽然同属于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但是各专业内容尤其是专业基础课程内容差异较大。土木工程专业基础课程是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和理论力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基础课程是流体力学、传热学和工程热力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课程是化学、微生物学、水力学;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基础课程是电工技术、控制理论、建筑电气、计算机网络等。因此,很难实现本科阶段前三年完全打通培养。
(2)土木类专业在各高校二级学院设置情况不同。以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为例,各学校设置该专业二级学院有土木工程学院、建筑技术学院、市政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或者能源动力学院。高校行政管理因素导致难以形成普遍适用的土木类专业建设模式。
(3)个别院校存在片面推行“宽口径”的专业建设思路,只是在大类招生、简单合并教学计划方面做工作,但专业建设规划仍是“各自为政”。造成专业课程体系趋同,教学体系、环节和内容设置不合理,人才培养缺少专业特色,难以适应行业技术发展。
(4)实践环节培养相对弱化。地方院校由于受到师生比、设备、实习场地、经费、实习企业条件等因素限制,造成校内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与发展存在困难,而且师生比因素容易导致管理不到位。实践环节效果不好,导致毕业生走上岗位后适应工作能力不强。
总之,从近年来的实施效果来看,国内土木大类专业培养人才效果并不明显,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建筑行业发展(技术含量高、工程难度大、专业知识综合性强)对人才的需求。
二、土木类专业办学改革探索
北京工业大学作为一所地方“211工程”大学,明确提出了“立足北京、服务北京、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办学指导思想。因此,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设置了土木工程专业(081001)、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081002)、给排水科学与工程(081003)。学院确定土木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面向北京经济建设和“世界城市”的发展目标,着眼于培养既能满足当前建筑行业需要又能适应和引领未来工程技术发展方向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1.结合工程教育认证要求制定土木类专业培养方案
我校在制定土木类专业培养计划过程中,综合考虑土木类工程教育认证和专业教育评估的要求,明确了“厚基础,宽口径,重综合”的培养方向,并在培养方案中实施“大类筑基、专业分流、相互协作”培养模式。
根据修订的土木类专业方案,前期按学科类的宽口径打基础,后期实施专业特色教育。基础教育阶段按专业类设置公共基础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教育阶段根据学科知识需求、人才培养能力要求等设置专业课程。在培养计划160学分中,有66学分(大一阶段48.5学分,其他17.5学分)在各专业全部相通。通过设置“新生研讨课”和“专业概论课”,让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步入到土木类专业领域。在培养方案中,为处理好专业内涵扩展与专业教学理论学时减少的矛盾,基础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精简过专、过深、过细的内容;专业理论知识以“突出重点、兼顾其他”为原则,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选修课部分,有选择地拓宽专业知识覆盖范围。
土木类人才培养方案对实践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专业坚持本科学生在校四年期间“工程训练不断线”的办学思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设计课程体系,在每个学习阶段有不同的侧重,力求做到设计教学贯穿本科教学全过程。此外,各专业增设了综合设计类课程,克服了以往设计类课程只侧重解决和分析单一课程内容的局限,更强调培养学生对工程设计的整体把握能力。
在实施培养方案过程中,明确各专业要树立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的思想,强化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和个性教育的观念,实现从“重专业、轻素质”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转变;从单纯传授专业知识向培养学生具备发现问题能力、获取知识能力转变;从单一看重考试成绩向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与综合提高转变。
2.进行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同时更强调后期培养阶段各专业之间的协同培养
目前,越来越多的院校采取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培养模式。该项措施的优点包括:(1)能使学生拥有自主选择专业的权力,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和对各专业的实力与前景的考量来确定专业;(2)通过竞争来增强专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动力,促进专业办学水平的提高。但是,仅仅做到“大类招生、专业分流”远不能实现建筑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建筑行业的一个特点是,工程项目需要通过各专业协同来完成。因此,在学生专业分流同时,应注重加强分流后各专业在教学环节的协同合作,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和培养复合型人才。应强调有效地发挥学院层面在各系教学组织过程中的统筹作用。我们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1)根据土木类专业特点,面向所有的土木类专业开设选修课,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例如建筑设备、土建工程基础、城市绿色建筑等。(2)在实践环节(如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采取措施,加强各专业的协同合作。通过引入集成设计理念来加强土木类专业之间联系。以绿色建筑为例,绿色建筑设计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其设计团队应包括建筑学、结构、工程管理、暖通设备、给排水、环境工程、能源应用等多专业的人士。(3)在学生科技活动以及第二课堂等环节中,注重利用土木类专业之间学生协同合作模式来完成竞赛题目。
3.注重土木类专业实践教学公共平台的建设
北京工业大学土木类专业以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建设为依托,注重实践教学与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工程和社会实践结合。综合考虑土木类专业整体发展规划以及整体解决实践教学环节遇到的技术困难,我们提出“优化体系,更新内容,改革方法”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建设思路,避免了专业平台之间“重复建设、各自为政、效率低下”的问题。
北京工业大学土木类专业从2004年起建设了“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土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土建类校内创新实践基地”等校内公共实践教学平台,构成了土建类大学生实践教学(实体实验平台和虚拟仿真平台并实现“虚实结合”)、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支撑体系,实现了土木类专业实践活动由基础到专业、由硬件到软件、由结构到整体的全方位支持。
在建设校内实践环节公共平台同时,我校还积极统筹面向工程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为避免专业各自为政与单位联系,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利用董事会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搭建了服务于各专业校外实践环节的公共资源平台。2003年以来,学院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城建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20余家单位开展合作,建设了有固定关系的校外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平台,有效地解决了土木类各专业学生的工作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遇到的问题。同时,校外产学研平台也为土木类各专业教师的工程能力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持。
4.积极引入建筑行业新技术,与时俱进推进土木类专业内涵改革
建筑行业推进绿色、信息化、智能化、工业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确,而且行业新技术的实施更需要专业的协同合作。因此,土木类专业建筑必须抓住行业发展机遇和社会需求,不断调整专业结构来提高专业的内涵和发展水平。
北京工业大学土木类专业采取的主要措施有:(1)在专业教育中引入建筑信息模型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知识。BIM技术是建筑与土木工程信息化应用必然趋势,采用BIM理念可以为建筑行业引入更多高科技元素,提升建筑行业技术向更高层次发展。土木类各专业通过开设BIM创新实践课程以及利用国家级虚拟中心平台,方便学生学习土建工程的虚拟生产、虚拟施工、虚拟管理运营的初步知识;(2)引入绿色建筑技术知识。绿色节能型建筑是未来建筑行业的发展目标。土木类专业要积极探索优化绿色建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途径,从全寿命周期角度设置土木类各专业相应的教学环节,在建材、结构、施工、设备、运行管理等课程方面引入绿色建筑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全面了解绿色建筑的设计、施工与运营管理的全过程;(3)引入建筑智能化技术知识。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建筑、智能构件、智能家居等概念正逐步融入建筑行业发展之中。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更加注重暖通和电控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专业结构调整中,我校以学科交叉为抓手,整合电类、测控类、暖通设备类等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建立了建筑设备智能化控制课程体系,通过开设建筑设备自动化、建筑电气智能建筑技术等课程和实践创新环节,实现了复合型工程应用人才培养。
三、土木类专业建设效果及总结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校土木类专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土木类专业本科生毕业质量在同类高校中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得到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北京市首都公路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住总集团、北京建工集团等多家用人单位的好评。用人单位评价我校土建类专业学生“工作适应快、动手能力强、工程素质高”。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对北京工业大学2010-2014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进行调查表明,历届毕业生的非失业率、月收入、职业期待吻合度高于全国“211工程”院校平均水平。其中,土建类专业就业与专业相关度平均超过93%,土建类专业毕业生的非失业率超过98%,土建类专业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超过95%,这些指标在全校各专业中位列前茅。
总之,地方院校土木类专业教学改革要面向国家、行业发展的战略需求,紧密结合学校以及专业自身发展定位,必须摒弃片面追求“大类、宽口径”的做法,认真探索专业之间的分流与协作的对立统一培养模式,注重站在“大类统一、深度协同”角度建设校内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公共平台,通过深化专业之间协作来培养高素质、创新性和有特色的宽口径、复合型人才。
[项目资助:2015北京工业大学教学研究立项(ER20158010801)]
4.事业单位财经大类专业 篇四
■学校简介
北京理工大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历批次重点投资建设的.前十所高校;是全国首批颁布的16所重点大学之一;是全国首批建立研究生院的22所高校之一;是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的15所大学之一。
■招生计划
在京总招生计划数与去年持平。今年部分专业合并,按学科大类招生。如交通工程专业和交通运输专业按交通运输类招生;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和制药工程专业按化工制药类招生;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按数学类招生;应用化学专业和化学专业按化学类招生;工商管理专业和市场营销专业按工商管理类招生等。
在部分重点强项学科中实行“本硕博贯通培养”、“实验班”、“国际化教育”等“高层次”招生。
双学位项目招生方法:在高考志愿填报北理工普通本科专业后,考生可于7月10日前登录招生网页,进行网上报名。
■录取规则
对符合国家政策,享受加分、降分政策的考生,可按市招办的规定加分、降分提档,照顾分不能累积,取最高一项,不超过20分。录取专业时以实际考分为准。如果北京理工大学提档分数线上第一志愿报考人数少于招生计划时,学校接收非第一志愿考生。
■联系方式
204月23日上午8:00~14:00举办“北京理工大学招生咨询、校园开放日”,地点:北京理工大学中关村校区内,教学南路。
学校网址:www.bit.edu.cn
招生咨询电话:010-68913345
68949926 68911460 68911461
5.事业单位财经大类专业 篇五
摘 要:大类招生和培养是近些年来国内外高校采取的一种新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当前国内实行大类招生的高校多为公办学校,因招生方式相对自由加上大类招生需要较为雄厚的师资基础民办高校很少采用大类招生模式。民办高校多数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而实行大类招生模式也是民办高校实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环节。该文通过对民办高校大类分流现状的分析,研究民办高校工商管理大类分流运行的实践情况,分析民办高校大类招生模式下专业分流存在的问题,并探索解决措施。
关键词:工商管理 专业分流 民办高校
中图分类号:G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2(a)-0241-02 民办高校大类招生模式下专业分流的现状
大类招生是指高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通常是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招生。学生入校后,经过1~2年的基础培养,再根据兴趣和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其指导思想是坚持“打通基础、拓宽专业、注重实践、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与全面成长”的人才培养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选择专业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让更多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专业,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考生专业志愿的盲目性,学生在进入高校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生活,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后再选择专业方向,目标会更加明确;再次,为学生根据近年的人才市场需求情况合理地进行专业选择,有利于增加学生专业出口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和契合度,为方便学生就业创造了一定的便利条件。同时,大类招生还有利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竞争意?R,促进学风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当前国内实行大类招生的高校多为公办学校,因招生方式相对自由加上大类招生需要较为雄厚的师资基础民办高校很少采用大类招生模式。然而大类招生和培养又是近些年来各国高校采取的一种新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打通基础、拓宽专业,是高校改革的一个大趋势,民办高校多数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而实行大类招生模式也是民办高校实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环节。工商管理大类专业分流运行的实践情况
作为民办高校,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致力为学生构建一个特色鲜明、适宜学生个性发展的专业培养平台,自2012年开始在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行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实施“通识教育+专业培养”两阶段培养模式。经过3年的运行,在专业分流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工商管理大类包含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3个专业,主要方法是在学生进入大学学习的3个学期后,进行分流培养,分流的过程在第4个学期开学前结束。前3个学期每个学期上3个专业其中的一个专业的基础课,便于学生对3个专业有基本的认知和了解。学生经过前3个学期的专业基础学习,对分流专业有了一定的认知,然后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专业,以避免强制分流影响学生后期的学习。2012级和2013级学生进行分流时采取的方式是:首先进行专业动员会,由3个专业带头人进行专业介绍为学生讲解专业的培养特色、学科建设、教学条件、师资队伍、社会需求和发展前景等,之后由学生根据志愿选择进行预报名,预报名结果出来后预报名人数大于名额数的专业的学生的学分绩点从高到低进行筛选,如果学分绩点相同的情况下按照英语成绩1~2大一两个学期的精读、视听说和口语的平均分)高低进行排列。对于不能满足第一选择的学生,由学院负责调剂到还有剩余名额的专业研读。
2014级进行专业分流时学院总结了前2年的经验教训,规范了专业分流流程:公布分流方案→专业分流动员会→填报志愿→组织分流→公布分流结果。专业分流前对学生的专业选择方向做了初步调查统计,然后根据工商管理大类各专业的招生计划数,预先设定该专业容量,原则上最低不少于招生计划中一个专业的最低招生人数,最高不超过一个专业最低招生计划人数的1倍。方案的制定坚持加强基础、拓展专业口径、注重实践、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理念,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改革,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分流方式为意愿+成绩,采用兴趣+双向选择的原则,分流前由本人填写志愿申请书,学生根据专业通识教育阶段对专业的了解,结合自身兴趣爱好与职业规划,填报专业志愿,学院再根据专业成绩对学生分流选择做出调整。分流过程中坚持原则,增加工作透明度,教师在专业分流中积极发挥引导和讲解作用,科学引导学生选择专业。大类招生涉及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这就需要针对大类招生模式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效果,促进专业分流合理化。针对大类专业分流中产生问题的对策探索
民办高校实施大类培养的目的是拓宽基础、发展个性、综合培养、提高素质。专业分流方式是大类招生模式的关键点,因实行学生自主选择分流模式,所以,在分流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只有采取相应措施来弥补,才能更好地发挥“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模式的作用。
3.1 做好引导,避免专业选择不平衡
专业选择不平衡的问题是学生自主选择的必然结果。根据对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类2012级、2013级以及2014级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学生在进行专业分流时选择依据,其中专业课程门数少、专业课教师受欢迎等短视考虑因素占了80%,考虑到专业的就业前景的占10%,另有10%的学生的选择标准是听取了家长的建议或是因迷茫而从众。
如果不及时疏导,可能导致专业分流工作的难度加大,还会导致后续的培养和就业过程中出现以下问题:一是专业课程学习方面问题。由于选择弱势专业的学生成绩相对较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整体氛围会比较差,这必然会影响到该专业的学风和课堂教学效果。二是在强势专业中,由于整体素质较好的学生比较集中,专业师资力量又有限,可能会出现部分优秀学生得不到重点培养和指导,从而影响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发展。三是可能会在学生就业时出现弱势专业冷,强势专业也不热的情况。因此,要做好分流前的引导工作,在学生入校的第一学期开展专业导论课,使学生对于以后要选择的专业的学习方向、学习难度、就业前景等方面有一定了解,帮助学生在分流中消除盲目性。
3.2 促进专业建设,减少专业间差距
学生选择专业分流方向的重要依据是各专业所显示出的竞争实力。学生通过自主选择确定专业,导致各专业学生数不均衡,增强了专业的忧患意识。处理好学生自主选择与专业建设的平衡。学院需要搭建各种渠道配合学生全方位了解其感兴趣的专业。在学完所有大类专业的通识基础专业课程后,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对各专业建设情况及其专业培养容量等信息,自愿选择专业。专业分流的学生数会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量以及专业的发展与建设,这就要求弱势专业为了专业发展前景和专业建设,需要注重内涵建设,提升专业竞争力。实行大类招生培养过程也是对于专业面窄和市场需求长期不足的专业进行调整和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建立能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结构的过程。
3.3 重视分流后管理,降低教学和学生管理难度
(1)教学管理方面。针对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特点,科学构建专业框架、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结构体系,建立专业课程设置质量保证制度、教材、日常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管理、毕业环节等质量评价制度。
(2)学生管理方面。学生按照大类招生班级进入高校,专业分流后会重新组建班级,涉及到班级凝聚力不强,不利于良好学风建设。另外分流后有部分学生因学业成绩而未满足专业志愿,可能会出现思想波动,对于这部分学生,需要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在思想上加以引导疏通,树立信心,让学生真心热爱所学专业。构建与大类招生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民办高校专业分流正处在发展阶段,还没有一套非常成熟的分流方案,没有建立相对完善的分流体系。在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中,需要积极创造条件试行按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模式,在摸索中不断完善,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之处。
参考文献
6.事业单位财经大类专业 篇六
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工商管理学院在人才培养、选拔中的“专业+心智”模式的一贯精神,根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生综合测评办法》、《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推荐应届优秀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实施办法(试行)》、《工商管理学院学生综合考核评价标准》,结合学院内外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一、工作原则
1.坚持对全体大类招生学生一视同仁,按照学院统一标准进 行公平、公开、公正的考评。
2.在基本素质达标的情况下,充分肯定有益的个性、特长、习惯 和对集体建设的贡献。
3.综合素质评价分值占学生总体评价分值的20%。
4.综合素质学分的考评均须附带相关纸质证明。对违背诚信原则,在评价过程中提供虚假信息或证明材料的学生,经查实,一律实行“一票否决”。
5.本办法允许工商管理学院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补充说明,具体变 更根据最新规定,工商管理学院拥有最终解释权。
二、工作程序
1.在规定的时间内,由班主任和各班班导生组织学生准备学分考 评所需材料,将材料整理后统一上报分团委。考评所需材料包括学生个人需提供的获奖证书、参赛证明、实践鉴定等纸质材料的复印版,以及相关学生组织需提供的活动考勤记录。考勤记录统计整理后报送分团委,由分团委统一公示。
2.由工商管理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对全部材料进行情况复合与 审查,并最终确定所有大类招生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分及评价排序。
3.工商管理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向工商管理学院专项工作组报 送排序结果,并负责对各方有关排序方面的疑问进行解释。
三、测评项目及评分标准
综合素质测评共分为思想政治、学术创新与社会工作三大类,合计总分100分。具体公布如下:
1、思想政治(满分35分)
2、学术创新(满分30分)
3、社会工作(满分35分)
4、减分项
7.事业单位财经大类专业 篇七
关键词:管理学科,专业大类,实践教学体系
引言
在当今社会发展形势之下, 管理学科专业大类的学生不仅需要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及经济管理基础, 同时还应当具有比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 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在毕业参加实习工作时, 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及最短的时间内迅速适应工作岗位需求。而正是这点却直接成为了大多数普通高校管理学科专业大类学生们的软肋。主要由于这些高校过于重视课堂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从而对实践教学的质量和研究仍显不足。因此要想培养出实践能力强的专业大类学生, 就必须要构建一套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针对管理学科专业大类实践性环节进行系统化设计, 并将其用于实践[1]。
1. 目前管理学科专业大类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往传统的管理学科教学体系都是严格的依照知识系统结构来进行教学设计, 主要是将其中一个有机的整体结合企业活动来进行职能性质的划分, 以此来促使其真正形成专业教学模式的学科。通常这种教学模式的而有时也是在于其有利于形成期各个学科本专业知识体系, 促使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的进行研究和学习。但是这种专业、职能的教学形式, 很难促使学生们形成其自身对于企业方面得出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 特别表现在学生在运用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在企业的运作当中发挥出真正作用方面所起到的认识仍然不够充分, 促使多数学生自身学科专业知识技能处在一个孤立的状态, 其理论和实际严重脱节。如下图所示:
多数学生其在课程当中学习到的知识及技能直接处于一种隔离的状态, 其面对企业的实际经营过程当中, 感到非常的困惑及茫然, 根本不知道怎样去通过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其在实际工作岗位上遇到的问题。简单来说, 学生们分别学习了多种管理课程, 比如生产、营销、财务以及人力资源等多种类型的管理课程[2]。
由于企业本身是一个发展的整体, 其内部的运营上下级的管理层次非常分明, 同时在多种横向分工的职能部门间也起到了相互协调的作用, 促使其真正实现了统一化经营的有效过程。因此对各个职能部门当中的专业知识及技能的掌控本身是全面深化认识企业系统化运作的重要条件。但是这些条件还不充分, 大多数学生们仍然需要更进一步的从企业整体的角度来掌握好多个部门间的关系。这样才能真正消除各个职能化专业知识和技能之间的隔阂, 并最终在其中找到自身定位, 对其岗位及责任进行了有效的明确, 最终培养了学生的管理能力。
2. 管理学科专业大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思路
企业方面开展模拟及仿真实践教学活动主要也是希望能够为学生们提供一种全面、深入, 具有实际体验的实践教学体系、环境以及平台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当中, 和学生们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实现一种密切合作, 才能极尽发挥出的交互作用, 促使师生之间共同的模拟出企业发展和经营的方式, 以此来促使学生们真正感受到企业方面的各项经营活动及决策会对企业往后的发展带来怎样的结果, 同时也可将学生们置于非常激烈的模拟竞争当中, 促使学生非常深刻的感受到市场发展间互相博弈的真正涵义, 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通过这种模拟市场的形式, 将促使学生们不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 而是主动积极的参与其中, 而学生们也能据此制定其自身的发展目标, 并为此积极努力的找到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这样就能促使学生们在经历了复杂的经营环境过程当中, 真正学会了认识并适应环境, 从而在经过公平公正的竞争之后获取到良好的经营效果[3]。
一般这种模拟仿真实践教学体系可划分为以下几种专业大类 (1) 大型综合体验式实践教学, 主要也是结合模拟及仿真企业方面的经营活动来进行, 以此来实现学生综合运用能力极其专业技能和知识能力的培养。实际的教学环节要求具备创新性。 (2) 专业课程全程模拟实践教学, 一般是各个专业课程方面的全程模拟教学, 主要是由专业课程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所提供的模拟现实环境来直接完成课程方面的实践及理论知识的教学活动。而且这类教学活动主要也是指针对学生们的专业课程来进行, 所设计的课程涵盖了基本实验和应用实验。 (3) 电子商务和虚拟化课堂, 以此来体现出时代性的商务管理教育活动, 能够促使学生们充分的适应更加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 并以此为学生们拓展出了一个有效的交流学习平台, 为学生们的交流提供极大的便利。
3. 结语
综上所述, 构建管理学科专业大类实践教学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所以就必须要在具体的建设实践过程当中不断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以此来对其实践教学体系加以完善, 最终提升管理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实现高端管理人才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丽慧.关于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剖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 03:130-131.
[2]贾县民.经管类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3, 10:217-220.
8.事业单位财经大类专业 篇八
[关键词]机械类特色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张占国,男,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机械设计及理论、高等教育教学;孙丽霞,女,副院长,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机械设计及理论、高等教育教学。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质量工程”规划,“十一五”期间,将遴选3000个左右本科专业点进行重点建设。这一特色专业建设的目的是:通过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应把提高教育质量的落脚点放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
一、特色专业建设的内容
特色专业建设是全方位的教育教学改革活动,其内容包括: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加强新教材建设;改革实践教学,推进人才培养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北华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的机械类专业,是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立项建设的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包含原来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业设计三个专业,2008年开始按机械类专业实施大类招生。前两年不分专业,按照统一的教学计划进行培养;后两年根据社会需求、学生本人的潜质及就业意愿分力向进行分流培养。近年来,我校以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为契机,遵循“以特色促发展、以专业建设为突破口”的改革思路,集成近年来专业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实践成果,发挥机械类专业已有的办学优势,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机械类专业的改革与建设步伐,探索特色鲜明的大类招生与大类培养的专业办学模式。经过不断总结、优化、凝练,形成了机械类专业建设规范。
二、创新型人才层次定位及其培养模式
创新型人才可分为研究型、综合型和应用型三个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在不同类型的高校有着不同的要求和体现。作为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地方省属院校,应主要培养适应社会及经济发展一线需要、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我校根据机械行业的特点、发展以及社会对机械类人才的需求情况,确立了“培养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良好的综合素质,能在现代机械制造领域一线从事设计、制造、研发、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目标,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出了“厚专业基础,重实践能力、个性化培养”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制定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优化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我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坚持“基础性、实践性、个性化”的原则,合理确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实现了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平台、学科专业基础教育平台、专业方向教育平台组成,每个平台由理论课程模块、实践课程模块、创新与素质拓展课程模块组成。通识教育平台增设了实践课程模块,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践、英语网络自主听说训练、工程认识实习、人文、社会认识实习;学科专业基础教育平台加大了实践教学模块的比重,围绕基础课程实验、工程制图实践、机械基础综合课程设计、课程实习、学科基础技术(技能)实践、技能训练等项目展开,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专业方向教育平台的实践教学模块针对实践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来设计,主要安排专业方向课程设计、专业综合实践、专业方向强化、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项目。为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设立了创新与素质拓展课程模块。该模块由三个分别设于三个课程平台的子模块构成,由相关教学单位组织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完成。三个子模块设置的目的分别是:拓展科学素质与文化素质,引入创新理念;拓展学科基础素质,加强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拓展专业素质,培养技术技能、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四、加强理论教学改革与建设,以适应机械行业的新发展和新要求
1根据社会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改革要深入研究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以及行业、学科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展反映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的新课程。要将行业与产业发展形成的新知识、新成果、新技术引入教学内容,着力减少课程间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问题。
2大力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培养转变。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在保证实现培养目标的前提下,转变教学观念,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要正确认识学生是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内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要突破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探索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式,推广使用现代信息工具的教学手段,改革“灌输式”教学,实施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
五、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
增强工科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强化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
1建设多样化的实习实践基地。探索建设教学培训和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多功能校内、外实习基地,大力推行产学研相结合的实习基地建设。着力建设包括实验室、创新基地、工程训练中心、实习基地、合作基地在内的多样化的实习实践基地,为学生的课程实习、专业实习和生产实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2改革实习模式。对于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倡导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参观与实战相结合的实习模式。根据实习目的和实习条件,尽可能安排学生到专业实验室、创新基地、工程训练中心、校内外实习基地、合作基地进行实战式实习。条件不允许的,可根据不同企业的生产情况和要求,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分批、小规模实习,以提高实习效果。
3优化考核方式。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是一个动态过程,实习成绩的评定要综合考查学生的出勤、实习表现、实习报告和最后的考试成绩。实习成绩的考核应多方评价、综合评价,还要引入校外实习单位相关人员参与评价,体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培养一线创
新型人才的办学思想。
六、改革与创新教学管理及运行机制
实施大类招生和培养模式改革后,我校建立了与大类培养相适应的“一个学院、一个大类专业、多个教学团队”的教学组织及运行模式,相应地对团队建设、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机制进行了改革与创新。
1建立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的政策措施。从制度层面上吸引和保证高水平教师从事教学工作,鼓励和支持本专业骨干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合作、交流和学习。
2建立推动本科生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科研、教师指导学生科研的双向积极性。建立学生深入社会开展实践实习的有效机制,形成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3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评估机制。根据学科和行业发展要求,结合本专业特点,研究特色专业的教学管理质量保障体系,探索建立学校、行业部门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
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特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提供保障
师资队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保证。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围绕特色专业建设需要,建设一支以学术带头人为骨干,教学和科研综合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将优质教学与研究资源用于本科教学,鼓励教师根据教育目标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
通过鼓励教师参加培训、深造和人才引进措施,建立起一支既具有过硬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同时又具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在加强课程组基层学术组织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教师的培养和使用机制,探索学校与社会联合培养教师的新途径。积极推动校内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领域开展产学研合作,同时聘请相关产业领域的优秀专家、资深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形成交流培训、合作讲学、兼职任教等形式多样的教师成长机制,建设一支熟悉社会需要、教学经验丰富、专兼职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黄永俊,张国忠等,工科专业生产实习教学的探讨[J]农机化研究,2005(4)。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启动“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遴选工作的通知[Z],教高司函(2007)164号。
9.事业单位财经大类专业 篇九
关键词:翻译本科;生涯规划;职前课堂;职业素养
2006年,教育部批准复旦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河北师范大学三所高校试办翻译本科专业(Bachelo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简称BTI,专业代码:050255S)。截至2015年,已有近百所院校开始招收翻译专业本科学生,在校人数万余人。根据《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的规定,高校翻译专业“旨在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宽阔国际视野的通用性翻译专业人才。毕业生应熟练掌握相关工作语言,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宽广的知识面、较高的跨文化交际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了解中外社会文化,熟悉翻译基础理论,较好地掌握口笔译专业技能,熟练运用翻译工具,了解翻译和相关行业的运作流程,并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工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毕业生能够胜任外事、贸易、教育、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中的一般难度的笔译、口译或其他跨文化交流工作”。因此,财经翻译本科专业是要培养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口笔译人才。
季羡林先生说,“我国是翻译大国,但不是翻译强国”。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以及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社会对财经类翻译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从“金字塔型”转变成“枣核型”,需求量激增,同时也在职业胜任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财经翻译专业如何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在培养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提升自我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是外语类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中央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职前课堂”项目就是针对这一需求,结合当前翻译本科专业学生特点而开展的实践研究项目。
项目概述
“职前课堂”项目是与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以及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相结合的生涯规划教育训练项目。在高等教育体系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内容。而翻译专业的特殊性要求该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但要早,更要规划得合理。这既需要理论作为指南,也需要实践的指导和经验的借鉴。
该项目是学院依托学校财经优势学科背景,结合学院人才培养特色开发的教育工作模式。它以第二课堂的“全球课堂”德育示范基地为主阵地,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创新平台等方式,分层次、分类别、分年级培养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专业综合素养和职业实践技能等,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翻译专业本科生能力培养体系,进一步挖掘学生的综合潜能、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努力打造有创新能力、有文化素养、有财经内涵的复合型、应用型的翻译人才。
内容方案
该项目根据翻译专业“重基础、宽口径”的特点,从大学本科阶段学生能力培养的需求出发,依托第二课堂,协同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对翻译专业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专业综合素养、职业实践技能等进行开发与训练。其中,生涯规划能力包括认识自我、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等;专业综合能力分为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两部分,专业能力包括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通用能力包括创新能力、研究能力等。职业实践技能包括求职材料设计技术、求职渠道选择、招聘面试策略与技巧等。
1.生涯规划能力分析
这部分训练的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职业价值观等内在条件以及区域经济发展、行业发展动向、岗位素质要求等外部条件进行分析,使学生逐渐形成客观的自我意识和职业认知;引导学生掌握生涯规划的基本思路与技能,具备制定适合自身实际情况且能切实指导自我职业发展生涯规划的能力。
2.专业综合素养分析
素质是对个人发展、企业未来成功以及获取持续竞争优势所要求的人的核心能力的描述。对于翻译专业学生而言,语言基础的学习关系到今后学习的深度。因此,包括听、说、读、写、译五方面在内的“基本功”是一切外语学习的基础。“翻译+财经”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则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商务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而大学素质教育的重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翻译专业高端人才而言,良好的调研能力、宏观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
3.职业实践技能分析
顺利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是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大学毕业生求职成功不仅取决于自身的实力和水平,还需要有好的求职策略与技巧。求职的应聘策略涉及到应聘材料设计、求职渠道选择以及面试策略与技巧等。
训练路径
该项目的训练要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成长特点按学期开展,从大学一年级贯穿至大学四年级。大学第一学期、第二学期、第三学期着重培养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第四学期、第五学期、第六学期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第七学期、第八学期注重提升学生的职业实践技能。通过调查,最受学生欢迎的生涯规划教育方法有情境角色模拟、特定主题工作坊、职业体验实践活动,如考察实习、行业现状调查、职业人物专访、素质拓展训练、个体和团队咨询等,这也是该项目所运用的主要方法。
1.学生生涯规划能力的训练
学生生涯规划能力的训练主要通过组织训练营的系列活动来完成,需要借助专业的测评工具及量表,如生涯兴趣量表、价值观问卷等。通过自我剖析法、成就事件分享会及测评工作坊来了解自我;通过邀请行业专家讲座、校友及人物访谈分享等途径来认识职业社会;通过SWOT分析表、撰写规划书等活动对学习生涯进行规划设计。
2.学生专业综合素养的训练
学生专业能力主要由语言学习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和国际商务知识运用能力等组成。主要通过组织开展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语言训练活动,如英语角、语言基础类竞赛等来加强;通过举办“请进来、走出去”的学术讲座、选拔赛及交流活动等途径来开发跨文化交际等能力;同时,学院还建有外语学习网络资源库来辅助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学院建有实验教学中心和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平台,并通过开展创新创业系列讲座、“挑战杯”系列比赛、学生科研立项等活动锻炼学生的通用能力。
3.学生职业实践技能的训练
学生职业实践技能主要通过模拟训练的途径来开发,如组织模拟面试比赛、模拟商务礼仪比赛、简历及网申工作坊等,通过反复的模拟练习,强化学生对求职技能的掌握程度;通过组织毕业生经验分享会,总结求职招聘经验,加深学生对求职招聘的体验;通过组织参加校友论坛、企业和事业单位开放日等活动,了解职场从业经验,帮助学生完成从“校园人”到“职业人”的过渡。
除此之外,翻译人才的培养必须和翻译市场联系起来。该项目通过加强与社会上各翻译机构、行业协会的合作关系,并与中国日报社、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汤森路透公司等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打通教育渠道,共同培养符合经济发展需求、满足行业要求的翻译人才。
本文系中央财经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基金2016年度立项资助课题
参考文献:
[1]仲伟合.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J].中国翻译,2011(3):20-24.
[2]董春华.美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启示[J].就业指导,2012(16):45-48.
[3]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4]章晓雯,尹延安.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2013(12):40-41.
[5]丛明才.高校外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大学教育,2014(4):37-41.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
10.事业单位财经大类专业 篇十
自从1983年6月厦门大学正式开设广告本科专业以来, 本土广告学的发展已经历了30多年的时间。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 媒体数量和形式的极大丰富, 广告本科教育在中国大陆的呈迅猛发展的势头。从国家重点大学、到地方省属各大院校、再到今天广告本科专业设置逐渐在地市级职业院校开花结果, 广告学科因其学科新、市场人才需求量大、商业活动频繁等诸多因素, 被各级各类院校纷纷看好, 争先恐后上马该专业。这之中, 除了最早的被誉为新闻界“四驾马车”的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 依托其新闻传播学师资力量背景设置该专业以外, 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等其他很多国内重点大学也有同类专业的设置, 地方的重点院校和一般本科院校跟风设置则更为普遍。综观国内整个广告教育的设置和发展情况, 包括上面所提到的北大、厦大、中传、复旦等代表性高校, 基本都是在文科背景学院中下设该专业, 培养重点主要是以策划、创意和研究为主, 广告制作、媒体发布环节一般被认为是下游环节, 通常交给设计专业和相关广告公司和其他代理机构去做, 大多数学校广告办学的总体特征是属于文科办学为主的。这一点对于人们的通常认知来说往往是不一致的。很多人认为, 广告属于美术专业, 或者属于市场营销专业, 应该是放在美术学院或者工商管理类学院开设, 如果在新闻传播学院招生尚能理解, 但是如果放在文学或人文学院等文科学院来招生, 就会表现出很大困惑。其实这是一种对广告专业设置认知的不全面和误解造成的。从广告活动的整个运作过程来看, 无论是设计知识还是营销知识, 都只是广告全部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而且往往还不是最重要的那些, 广告作品就好比浮出海平面的冰山一角, 真正支撑它的是水面以下我们看不到的更多工作。所以, 广告设计和制作环节以及市场营销等相关学科知识技能, 只是广告活动全产业链中的一个个的环节, 是广告策划创意完成之后继续流水作业的下游业务。当然, 不可否认, 市场营销也好, 设计制作也好, 乃至接下来的媒体选择和发布以及再往前挂靠, 前期的市场调查、消费者分析, 这些都是广告系统基本的步骤和内容之一, 都属于广告活动整个大系统的有机组成步骤。作为文科类专业, 面临当下广告专业要内涵式发展, 求质量, 上层次, 讲品位, 广告专业的学科设置也要力求走向高水平发展层面, 总体思路应是在突出策划创意的重要性基础上尽可能涵盖和涉猎, 虽然不可能面面俱到, 但同时却又是需要兼顾学习的相关学科知识和技能, 如设计制作、摄录剪辑、媒体策略等。“术业有专攻”, 制作表现类工作与策划和创意相比, 后者更是首要的专业核心。
综上, 可以这么理解:“高级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高级”一词, 是指作为文科类广告专业, 强调策划创意为核心的方案培养侧重和重心的意思, 谋略性的工作关乎活动执行的基本走向、目标确定, 执行标准以及具体操作性路线, 具有指导全局的意义;所谓“复合型”, 意思是指最终培养的广告人才除了要具备核心的策划和创意能力之外, 还要具备相关的调查研究、竞争者分析、消费者分析、文案写作、作品设计制作和媒体发布等诸多前后环环相扣环节的知识和技能, 总体上来看, 广告运作有主有次, 主次分明并相互有效结合, 整体上既凸显专业设置特色, 高屋建瓴, 统筹全局, 各方面又能扎实具体、全面深入, 这样最终培养的人才才能够担当高水平广告代理工作。整合起来就是, 文科大类下广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以策划和创意为核心, 以相关学科知识的综合学习和增强训练为努力方向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二、“高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优势和不足
(一) 文科生源的谋划能力和笔杆子优势
1. 谋划能力。
谋定而后动, 谋略先行。任何一项事情的成功, 要想最大限度地追求效率、效益和成功, 事前的谋划、规划、计划非常重要。文学或新闻传播学院背景下设置的广告专业, 不同于美术学院、商学院从营销角度、设计角度出发的办学思路, 它主要是侧重于从传播学维度上运用媒体策略对传播效果的最大实现进行策略性构思和创造性执行, 通过事前周密的方案策划与设计对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提供保障, 而对可能产生的不良活动后果则进行及时的修复和消弭, 专业定位恰好符合发挥“文科”学生知识广博、学养深厚、发散性思维能力强的优势和特长。
2. 笔杆子能力。
笔杆子能力, 是指文字表达功夫,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策划和方案文通字顺、表情达意地付诸文字, 形成方案文体, 这是对文案策划能力的起码要求, 也是对文字功底的一个基本考验。创意再精彩, 方案再完美, 如果不能用文字跟广告主进行深入具体沟通, 是不具备专业最基本的能力的。其二, 文案写作, 标题拟定、内容表述, 文字表现的美感和吸引力, 也是直接影响商业信息传递效果的重要内容, 对于文科背景下的学生来说, 在四年的专业训练中更容易养成较之其他学院背景下的学生明显的文字能力和优势。
(二) 相关学科应用性知识技能的缺乏
广告发生在消费者接触商品之前, 属于一种“售前”服务。所以广告活动中必须有许多对产品特性的展示, 这对于“文科”类的学生来讲, 必然存在着广告制作过程中诸多“技术”上的困难。从作品角度讲, 广告的制作离不开艺术设计、软件操作、数据分析等知识, 这些对于一般文科生来说, 需要通过大学课程合理的设置和主动积极的学习以及多方的训练去补足。另外, 广告本身是一个对实践要求比较高的行业, 在实习或就业一开始, 用人单位就在提出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要求的同时, 直接交给学生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内容去上手操作, 常规的工作常会涉及电脑软件操作、摄录编辑、媒体编排等相关技能, 这些相关学科知识如果不能提前了解学习和应用, 就会在实战时很被动, 但是如果要提前全面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对于在校的文科生来说, 也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三、创新性对策和建议
(一) 找准专业定位、突出优势、强化特色,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不同类别的广告学专业必须侧重于不同的培养目标。新闻传播类的广告学科设置, 其招生来源多为普通高考文科类考生, 在广告专业人才培养结构定位的思路设计上一开始就要着眼于其全面和综合的发展, 培养目标主要为能从事广告活动全过程整体策划性工作的人才。此种类型的毕业生较之技术型和策划型的人才具有更为全面的发展潜力, 在广告人才竞争上更具优势。此外, 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 又是实施广告教育的主要载体。其中,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脊梁, 合理的培养目标定位, 需要有科学的课程体系结构来支撑, 结构设计要体现对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整体规划性”和“一体化建设”原则。广告学专业的课程设置, 应本着“统一”与“协调”相结合的原则, 在突出定位特色的前提下, 根据国内外广告界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新的综合性的广告教学课程体系。围绕“加强专业特色”“文学类广告专业的重点发展方向”“专业内涵深化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指导思想, 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出理论和实践“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 在原先课程设置的基础上, 调整和充实学科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建设, 增设实践性课程;在选修课程设置上注重学生兴趣和才能的充分发挥, 注意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 推行项目组文化, 强化实践训练
“项目组文化”有两层含义:其一是通过借助学院老师拥有的科研项目资源, 将项目研究“化整为零”, 吸引和招揽学生参加课题研究, 创建科学研究项目在实践运作过程中的“二级运行模式”;其二是通过团队合作的形式, 实现“以项目培养学生的”独特教学模式。具体来说, 就是以教师研究课题为核心, 以项目组为课题执行主体, 以各小组成员分别承担小组子课题任务为分工协作方式, 如果课题较大, 可以继续进行细分, 小组定期集中汇总、汇报与展示交流, 沿着“分工—报告—汇总”的三步走思路进行课题卫星式运作。此化整为零的二级或多级运作模式, 可以充分调动各层次各项目组成员的积极性, 包括教师, 也包括参与项目组的研究生、本科生, 每个人头上都有一堆事情, 整合起来主题统一、富有成绩和效率, 年终一汇总, 就是可以拿得出手的成果和成绩。这种课题二级运作的方式久了、成熟了, 就会打造和形成富有特色的实践性教学模式中的项目组文化。
在一些省域和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政策导向和实践背景下, 项目组文化也是一种新的教育实践培养模式。借用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院长黄升民的比喻说法:“边养猪边吃猪肉”, “边培养, 边实战”——高校培养要“去围墙化”, 通过大小的项目研究实战活动, 边学习边实践, 处理好“进”和“出”的关系问题, 进出距离缩短, 在日常教育中要变得频繁, 而不是等到最后“一盘子”端到市场上。
(三) 综合学习
现代科技与生产的发展, 是以综合化为基本特征的, 反映到高等教育中就是课程的综合化。所谓课程的综合化, 就是使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相互渗透、交叉进行,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具有解决复杂问题的技能。对于广告学专业学生的综合学习要求来说, 就是强调学生掌握广告专业的基本知识、专门知识以及相应的专业能力之外, 还要具备从事本专业领域相关工作所需要的相应理论知识以及一定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和水平。此外, 还要指导学生了解和学习有关广告、新闻和相关领域的政策、法律、法规知识, 有效的社会沟通与交流知识, 全方位推动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
四、结语
从目前广告学科研究的发展进程来看, 对于广告办学本身的研究缺少前人积累的学术性资料, 缺乏厚实的学科功底, 整体研究仍然处于摸索阶段, 远远滞后于随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极大发展而日新月异的广告实践活动。高速发展的广告业和广告学科研究进程的不同步, 要求学界加大研究力度, 开阔视野, 紧密结合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对广告人才质量提出的新需求, 遵循高等教育办学规律, 进一步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具有更加完善的知识和素养结构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摘要:文学大类下广告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以策划和创意为核心, 以相关学科知识的综合学习和增强训练为努力方向, 培养适应社会综合性人才需求的高级复合型人才。为了达成该培养目标, 首先要集中办学力量, 找准专业定位、突出优势、强化特色;其次是保持人才培养方案的适当开放, 与时俱进, 及时改革创新教育模式, 增进相应的实践性课程内容。
关键词:文学大类,广告人才培养,高级复合型
参考文献
[1]梁绪敏, 蔡梅娟.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建设[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2003 (12) .
11.事业单位财经大类专业 篇十一
1 福建省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设置的现状
根据福建省教育厅所提供资料及全国高校信息综合查询系统所发布的各高职院校招生专业统计, 在福建省五十几所高职院校所设置的1437个专业中, 开设电子信息大类有280个, 占专业总数的19.5%, 在本人调查的54所高职院校中, 开设电子信息大类的院校比例如下:开设计算机应用类专业 (包括多媒体、广告艺术设计等) 有40所, 开设电子技术专业 (含电子产品制作、电气自动化 (弱电类) ) 约20所, 占高职院校总数比例较高。
原因始于在1999年起始的高校扩招中, 电子信息类作为热门专业, 许多院校纷纷利用原有的作为专业基础教育的电子信息师资, 升级为专业系、院级部门。当然, 福建省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经过几年的扩展, 使更多的适龄青年享受教育, 为福建省经济发展, 提高国民素质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也存在一些重复开设, 低投入专业偏多, 高投入专业偏少等问题。
2 电子信息产业在福建省产业投资发展中的地位
福建省长期以来传统产业比重较高,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 福建省产业承接重点开始转向电子信息产业。1995年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产值96亿元, 至2007年增加值占全省GDP的9.4%[1], 在全省工业行业中, 连续多年居于首位, 但电子信息产业主要是以组装加工为主, 处于产业链条末端, 附加值偏低, 产品竞争力偏弱、附加值偏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近几年, 特别是国务院通过《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 (国发[2009]2 4号) 以来, 福建省对钢铁及有色金属、汽车、船舶、石油化工、纺织、轻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八大重点产业发布调整与振兴实施方案。八大重点产业中, 机械装备制造 (汽车和船舶) 、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是福建省三大主导产业。从20世纪末开始, 福建省产业承接重点转为重化工业, 在工业结构中重化工业比重稳步上升, 但基本上还是传统的装备制造、石油化工资源加工业。相比之下, 近几年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增加速度有所放慢。曾经要要大力培育LED和太阳能光伏新兴产业, 也受到全国性产能过剩、贸易壁垒的影响而停滞。而要重点发展的动漫游戏、软件设计、信息服务等领域, 尚未形成优势产业, 新兴产业的研发设计不足。
(单位:亿元)
(单位:亿元)
表1表2数据来源:根据福建省2012年统计年鉴。
根据福建省2012年统计年鉴, 福建省2010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比是:9.3%:51.1%:39.7%, 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2.3%;2011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生产总比是:9.2%:51.6%:39.2%,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2.1%, 仍有很大发展空间[2], 当然, 新兴产业的培育需要时间与投入。
由于福建省很多地方经济呈现“零资源经济”特点, 即原料和“资源”两头在外, 这种耗时费力的“物的运输”加之“人的运输”不具备地方根植性, 在遭遇成本压力的情况下, 福建省产业面临被转移危机, 即使不被转移, 也不具备发展的持续动力, 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 福建省经济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由于电子信息业所具有的劳动密集、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的特点, 信息类产品的转型升级, 电子信息类的消费, 包括宽带网络的建设、移动互联网的技术更新。将拉动整个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链的发展, 因此电子信息类产业的发展将有力地推动福建经济转型升级。
3 福建省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与区域产业发展的适应性分析
据相关调查, 经过多年的建设, 福建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具有以下特点:1) 形成了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专业结构;2) 形成了以财经、电子信息和文化教育大类为主体的专业结构。3) 专业设置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匹配。例如2009年福建省的第一、二、三产业结构之比是为9.7:49.1:41.7, 人口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为29.50:35.80:34.80, 高职院校计划招生人数与第一、二、三产业对应的比例是2.42:23.71:73.87, 专业设置与第一、二、三产业对应的比例是2.89:40.83:56.28[2]。第三产业专业招生比例偏高。
有些文章表明观点:认为福建省高职院校应压缩第三产业专业的招生规模。然而我们从许多数据进行对比与归纳分析, 可
以看出电子信息类专业并非已经处于饱和状态, 关键问题是:福建高职院校电子信息大类的专业设置必须进行结构上的调整, 以2012年、1013年福建省教育厅主办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电子信息大类参赛及获奖队数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相应的信息。
表3数据来源:福建省教育厅文件闽教职成[2012]18号、闽教职成 (2013) 33号等
从表3数据也可以观察出, 在福建省高职院校开设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中:高投人专业所占比例偏小, 而传统的、低投入专业有较多高职院校开设。还有一个现象是, 新型复合专业参赛队偏少, 说明开设该类专业开办的院校较少, 另外在一些复合专业比赛项目, 参赛队的学生分别来自不同高职院校的不同专业 (或电子技术专业或网络技术专业) 。
造成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开设这些新型复合型、高投入专业所需的设备比较昂贵, 大多高职院校在办学时顾及到投入与产出比;另外, 新型复合型专业师资力量欠缺;社会的认知度也较低, 也影响了新专业的开设。那些较低投入且普遍开设的专业由于毕业生数量较大, 学生的就业质量因此降低。
4 福建省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设置调整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1) 高职院校应及早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规划适时调整专业方向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 福建省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等新兴产业方面办学投入不足。政府要进行宏观调控指导, 在每年的适当时候, 发布产业发展规划, 就业人群分布数据。高职院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合理确定办学规模, 调整专业设置, 加快紧缺技能型人才培养, 这是各高职院校决策者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2) 财政部门有必要对紧缺的高职技术人才相关专业进行适当办学投入经费补助
高职院校是以职业技能的培养为主, 职业技能的培养就离不开配套的设备和实训基地。通过企业等各方面反馈信息, 政府加大稀缺专业教育投入, 鼓励创业, 有助于福建省加快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调整, 有助于区域经济的转型与发展。
3) 高职院校要加强与相关企业的联系, 获得企业的资助
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与企业发展休戚相关, 企业要从长远的角度采用提前签订劳动就业合同, 提供实训基地等形式, 协助高职院校培养高级技术人才, 同时也能为企业自身提供大量的高级技术人才。
4) 复合专业课程设置调整, 系统性不可或缺
新型复合专业有些是电子技术与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结合体。学科的交叉性, 决定着必须改变传统项目的课程设置, 课程的数量与分量, 要精心筛选, 决策要有企业技术力量参与。要帮助学生树立一种系统的概念,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5) 课程教学改革使学生就业适应性更广泛
将传统的课程进行整合, 将相互交叉的知识融合在一起, 教学改革不仅仅是教学内容更新和课程体系调整, 更应该是更多一体化教材、课程的诞生, 使学科知识不再边缘化, 使学生的就业面更广泛。重实践的教学改革, 不代表着高职教育是快餐式培训教育, 目前高职教学中弥漫着职业性、服务性、够用、实用等功利性的快餐教育思潮, 知识够用即可, 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坠落与中职教育同级, 强调技能, 往往突出“技”忽视“能”。没有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的知识理论, 就无法进行专业性思维。所谓培养应用型的高级技能人才就沦为空话, 对电子信息大类专业可持续发展同样存在隐忧。
6) 加强新兴专业群师资力量的培训
由于新兴复合专业要求每门课程教师必须熟知所任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联系, 对以往传统的纯电子技术或纯计算机专业出身教师, 其专业知识拓展能力是个考验, 因此师资力量的升级也是影响高职院校调整专业的一大重要因素。
此外, 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就业与家长的期望, 也是影响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调整因素之一, 引导社会关注电子信息行业发展及新技术的应用, 也是高职院校相关新型专业设置成功与否的一个因素。
5 结束语
高职教育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合理确定办学规模, 加快新兴产业紧缺技能型人才培养, 因此, 希望各区域政府部门每年发布相关的宏观调控数据, 各高职院校能够及早从数据中发现问题所在, 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就业人群分布入手, 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才能招生对路, 真正做到为区域社会发展服务。
摘要:文章本着教育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 用翔实的资料数据, 以影响福建省高职院校电子信息大类专业设置的要素为例进行评析, 其中观点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有提示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经济发展,结构调整
参考文献
[1]2007-2008年福建省信息产业年鉴.
[2]福建省2012年统计年鉴.
【事业单位财经大类专业】推荐阅读:
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职称晋级体系06-27
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辞退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暂行规...06-28
中国证监会2019年度考试录用参照公务员法管理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专业科目考试大纲 (会计类)专题10-25
事业单位辞职报告书与事业单位领导述职报告08-31
2016广西事业单位:事业单位编制与公务员编制的区别08-16
事业单位名单10-29
事业单位面试秘诀06-19
事业单位综合写作06-24
山西事业单位模拟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