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2024-06-14

新课标下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精选13篇)

1.新课标下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一

新课程改革不仅仅是简单的教材上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教育者教育理念的改变。而在教学实践中,由于部分教师原有的教学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原有的教学法已经轻车熟路,在实施新课程时难免“穿新鞋走老路”。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反思时,应该准确把握小学语文新课程理念,对照新课程的理念来审视自身的教学实践,思考自己的教学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要求,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做些什么。这样的反思,才能不断总结成绩,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并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措施,才能实践好新理念、教好新教材,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新课改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一、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反思

学习方式变革的理念是新课程的一大特色。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性学习,不仅仅是因为学习方式的单一,造成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厌倦情绪;更重要的是不能完全体现语文课程的特殊规律,单纯的接受性学习难以发挥语文课程多重的育人功能。因此新课程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我们在进行教学反思时,可以反思这节课是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发挥学生主体的自觉能动性,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多样化地、富有个性化地通过相对独立的多种探究活动和语言实践活动,发现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品悟新语言,提高语文整体素质。我校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是这样做的:在讲完课文后,他突然提出了一个问题:“邱少云和战友们都潜伏在浓密的草丛中,当大火蔓延时,为什么别的战士身上没有着火?”这一问,如同一颗炸弹,把同学们问得目

瞪口呆,一时不知如何回答。课堂上教师反复启发,学生还是无法回答。最后老师只好把答案告诉学生。课后,这位老师对这节课进行反思,并在科组集体备课会上和同事交流,认为学生无法回答的主要原因是不了解当时的实际情况,而老师没有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第二年,还是这位老师,还是教《我的战友邱少云》。当老师讲完课文后,还是提出那个问题,学生还是没办法当堂回答。这时,老师趁机布置课下作业,让大家课下找资料解决这个问题。下课后,学生们分成小组,策划解决方案,纷纷行动,到处查询有关资料,工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个小组找到了相关资料。下一节语文课上,发言的同学汇报说:“一本介绍志愿军战斗英雄的书上说,当时战士们早就想到敌人会打燃烧弹,所以出发前都把衣服浇湿了,战士们是穿着湿衣服趴在草丛中的,所以身上没烧着。”老师问:“那么,邱少云为什么烧着了呢?”学生回答说:“邱少云是通讯兵,为了保护身上携带的文件资料,他没有把衣服浇湿,所以着火了。这反映了邱少云为了革命需要勇于献身的高贵品质。”这一席话赢得了一阵阵掌声。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与研究,不仅找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了合作,学会了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认识。这样的探究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发挥了学生主体的自觉能动性,学生通过相对独立的探究活动和语言实践活动,发现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语文整体素质。

二、对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反思

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的学科。新课标倡导语文课程要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进一步密切

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把语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学生整个的生活世界。在上完一节课后,我们可以反思这节课有没有把学生的生活方式、生活情景、生活经验带进语文课堂。一位教师在教学《军神》时,为了让学生切实地体验刘伯承的坚强意志,教师引导学生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大家一般都有过身体被檫破或被打针的经历,当医生在手指上扎针化验的时候,我们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而刘伯承呢?他进行的是一次什么样的手术?用书上的话说就是:“需要摘除坏死的眼球,把烂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刀刀割掉。”这样的手术又是在什么样情况下进行的呢?没有使用麻醉剂。结合我们的经验,想象他在承受着一种什么样的痛苦?让学生体会。“崭新的白垫单居然被抓破了。”在生活中,我们用力撕崭新的垫单,能那么容易就撕破吗?而这里却是被“抓破”了,可以想象,刘伯承在手术台上承受了多么大的痛苦!他坚强的意志决不是常人所能够做到的。让孩子充分的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去感悟、去领会。由于能把学生的生活方式、生活情景、生活经验带进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甚好,学生感触颇深,对刘伯承佩服得五体投地,久久不能释怀。

三、对生成性课堂的反思

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即预设,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发生即生成。传统的教学重预设,轻生成。新课程理念在重视预设的同时,也重视生成。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课堂情境是千变万化的,学生在变,课堂气氛在变,时间在变,教师自身也在变,常会出现一些我们无法预见、节

外生枝的教学情境。基于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课堂中节外生枝的教学情境、突如其来的“惊人之语”,教师首先要判断这些语言可否为我所用,是否有利教学,然后再选择是及时转移、回归主题,还是顺学而导、升华主题。如果是对课堂教学有积极作用的生成,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放大它,让个别的创造成为全体的创造,让整个课堂充满“生成”的智慧火花。如果课堂上的生成的问题,教师一时无法解决,也不必惊慌,不必回避,可以存疑,不妨把问题留给学生,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讲《蜘蛛》一课时,一个学生突然问她:蜘蛛结网捕食蚊虫,为什么它自己却不会被蛛网粘住?备课时并没有备到这个问题,怎么办?于漪老师没有置之不理,而是坦然承认自己暂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她鼓励学生课后去查找资料,走访专家。在课堂向课外延伸的研究性学习中,问题竟然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学生获得多方面、多层次的发展。

一次教学活动结束,总有那么多生成性的资源,或是收获、或是遗憾、或是感悟、或是困惑,是正面的促进,也可能是负面的迁移。如果我们把课堂生成的资源经过思考和处理,经过分析和选择并在第一时间作为教学反思记录下来,肯定会给自己以后的教学活动,以及教学研究活动带来丰富的素材,会使我们以后的课堂更精彩。

四、在教与学的错误或败笔中汲取教训

作为教师,每上完一堂课都应反问自己:今天的这节课上得如何?哪些较为成功,哪些方面处理得不好?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不成功又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成功的原因应及时总结、记录下来,作为以后从事教学的宝贵素材或案例,不断加以充实和改进,就可使以后的教学更轻松,更趋于完善。不成功的原因应及时反思,想想为何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由于当时自己紧张所致,语言表达失误还是操作失误?是自己这方面知识欠缺或技能不过关?是由于自己在教学设计中本身出了问题,而自己当初并未曾意识到?是自己的教学理念滞后,未能很好地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是只注重教师如何教,而忽略了学生怎样学?是备课只注重备教材,而忽略了备学习的主体——学生?还是教学方法、手段落后?对自己教学行为及时反思并写课后记,进行课后备课,通过对自己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为自己进一步重新设计教学活动提供了重要线索,从而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实现自我提高与自我超越。

总之,重视反思,及时反思,深入反思,有效反思,并持之以恒,坚持反思,提高反思能力,是教师成长的不竭动力,是教师不断超越自我、提升品味的必由之路。只有准确把握小语新课程理念,对照新课程的理念来审视自身的课堂教学,才能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成长。

2.新课标下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二

“打好基础”与“力求创新”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在打好基础的同时, 自始至终体现创新精神, 二者不可偏废.数学课程的设计应当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为学生提供“提出问题、探索思考”的空间.

1. 要改善教与学的方法, 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 还应倡导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对不同的内容可采用不同的教学和学习方式.使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创新过程.教师的讲授要注意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 包括思维的参与和行为的参与.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 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

2. 要注重创新思维、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内容、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给学生留有适当的拓展、延伸的空间和时间, 对有关问题做进一步探索研究.例如, 在每章开头都可提出一个有很强现实生活背景的实际问题, 并且只提出问题不给答案, 制造悬念以激发求知欲.

3. 大力开展数学探究活动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教师要经常提出有研究或探究价值的问题, 通过对数学问题的探究, 把接受式的学数学的过程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索过程, 这就使得知识的形成过程得到了重视, 使模仿、记忆为主的学习变为活泼的、有个性的问题求解经历, 变为发现和创造的经历, 并且数学的工具作用和思维训练功能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能获得统一.

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是一门应用非常广泛的学科, 注意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提高创新能力, 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为了培养具有数学文化素养的跨世纪人才, 现今的数学教学正在从以传授知识、技能和培养“三大能力”为主要目的, 转变到以培养数学观念、培养运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创造精神和培养广泛的数学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可见, 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20世纪下半叶以来, 数学应用的巨大发展是数学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数学和计算机技术的结合, 使得数学能够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同时, 也为数学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例如, 数列中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储蓄, 函数中联系增长率的变化, 直线和圆的方程中增加线性规划初步知识, 圆题联系非常密切的内容.

在各章的章头图或阅读材料中, 也注意提供有实际背景的问题.新编教材还注意使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 进行交流, 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例如, 理解直线与平面关系时, 注意用数学语言、直观图形来表达问题等.教材增加了四个实习作业, 目的是应用所学数学知识,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过程中受到训练和提高.此外, 还增设了“探究性课题”, 要求每学期至少安排一个课题进行研究, 平均每个课题给3课时教学时间.

课堂教学要多给学生留出时间, 会学习的学生, 总是期望有较多的时间属于自己支配.多让学生“板演”.教学中, 对例题、练习题的处理, 可多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板演”, 要求学生尽量独立完成.而对学生不能把握的问题, 可与同学展开讨论, 相互交流, 集体攻关, 然后教师点评、自我小结.

三、评价转向多元化

数学课程的重大改变必将引起评价体系的深刻变化, 评价改革应当与数学课程改革同步进行, 包括评价理念、评价体制、评价内容、评价形式的改革.评价应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 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 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 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四、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数学传统.数学课程应适当介绍数学发展的历史、应用和趋势, 数学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 数学的社会需求, 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 数学的美学价值, 数学家的创新精神, 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

例如数学史.数学史是研究数学概念、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及其与社会政治、经济和一般文化的联系的一门学科.著名数学家莱布尼茨指出:“知道重大发明特别是那些绝非偶然的、经过深思熟虑而得到的重大发明的真正起源是很有益的.这不仅在于历史可以给每一个发明者以应有的评价, 从而鼓舞他人去争取同样的荣誉, 而且在于提供一些光辉的范例可以促进发现的艺术, 揭示发现的方法.”可见如果了解一些与学习相关的数学史的知识, 会帮助学生更全面了解数学.

总之, 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既要抓基础又要抓创新, 重视数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 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潜能, 在掌握数学结构基础上提高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学习新教材, 认清新特点.数学教育学报, 2002 (11) .

3.新课标下如何进行数学概念教学 篇三

数学概念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简明概括及反映。它是数学的精髓、灵魂,是学生进行计算、解题、证明的依据。概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忽视概念学习的倾向,学生只是听老师对概念的分析与概括,而不是主动地参与对概念的探究讨论。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进行数学概念教学呢?

一、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需要”是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的前提。而传统的数学教学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兴趣需要”的作用。在进行概念教学时,以学生为本,就是围绕着学生的“兴趣需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造成积极思维的环境气氛,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专注于课堂教学内容,为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打好心理基础。

数学概念往往是由一些实际事例和具体的数学材料抽象概括而成的,学生对此往往会感到枯燥无味。因此,在数学概念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应根据教材和学生实情选择素材,设疑置境,导人恰当,以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许多数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往往伴随着各种有趣的故事,如圆周率和祖冲之,二项式系数的规律和“杨辉三角形”,乘方和古印度国王社拉姆奖赏国际象棋发明者塞萨的故事,还有菲波那契数列(兔子数列)、费尔玛猜想、歌德巴赫猜想、数域的扩大、非欧几何……适当地给学生讲一些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以及数学趣闻,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使学生看到数学也是一门有趣的学科。

数学概念都有其产生的实际背景。在教学中若能从学生的生活经验、身边的现象人手,挖掘出更切合学生认知规律,更能反映概念本质的内容,让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概括,甚至去创造,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例如,初中代数第一章《有理数》的教学可以这样引入:一辆汽车从东方大厦出发,沿公路向南行驶3千米,接着掉转车头向北行驶3千米,问现在这辆汽车在什么位置?对于这个简单的问题,学生当然不难作出回答。但问及如何用数学式表达这辆汽车的位置变化,学生就感到茫然了。这时就可以趁学生已形成急于求知的心理状态切入新课课题:“为了满足实际需要,我们必须把已经学习过的算术数扩充到有理数。”

二、重视对教材的正确使用

中学数学教材十分重视知识叙述的严谨性,强调逻辑顺序,后面的陈述多以前面的陈述为基础,环环紧扣,层层递进,特别是数学概念中的文字使用都十分严谨。在概念学习中我们提倡“咬文嚼字”,但并不鼓励钻牛角尖。学生对教材内容应当以宏观把握为主,即注重掌握概念的核心意义,只有这样才不至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许多毛病和错误常常与“概念不清”有关。为了把概念讲清、讲活,使学生能理解,能表达,能应用,可采取“欲进则退”的策略,先把概念讲授的起点退到学生的生活经验或已有知识上去,由此引导学生逐步抽象概括,使学生看到活生生的概念形成过程,从而掌握概念。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强调概念的本质属性,注意概念间的区分,加强概念的直接运用,使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更加牢固。否则,生搬教材,就概念讲概念,那就只能使教学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得到的概念也只能是些“死”的概念,在运用概念时“概念不清”的毛病必将随时暴露。

人们的认识总是逐步深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中学数学教材对一些概念的阐述也不是一次性展开而是螺旋式上升的。对这些概念,需要深入钻研教材,总揽全局,才能把握对其认识的层次性。例如数的发展,从小学的正整数和正分数发展到有理数,学了初中的无理数后,又发展到实数,再到高中的复数。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孤立地去介绍概念,不分层次地罗列一大堆概念,把从属关系的概念看成并列关系的概念,这样学生建立的认知结构不便于知识的存储和提取,从而也阻碍了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按照概念的层次性组织教学,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概念体系,使其认知结构网络化。

三、重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概念的理解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在引入概念后,应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激发学生的思维,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概念。

1揭示概念本质。课改对于概念教学的要求是淡化概念表述的“形式”,而注重其“实质”。具体地说,教学时对一些概念的定义形式不必花大力气,对一些文字叙述较繁的概念不必要求学生背诵,对涉及的一些较深的理论不必去深究,但对概念的实质要理解,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方法,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掌握概念。例如分式概念的教学,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分析、综合,找出分式的特点:一是具有形式“A/B”;二是形式中的A、B表示整式;三是形式中的B必须含有字母;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这样一来,概念的特征一目了然,学生易于接受,便于掌握。

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概念,在呈现概念的定义之后,还需要向学生呈现概念的正反例证。呈现的例证要在本质属性上有变化,以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概念。如呈现了方程的定义后,接着给学生呈现一些有变化的例证:x=5,a+5=c。另外,还要呈现一些反例来从反面说明,如3+2=5,y>7等。

2加强概念类比。“有比较才有鉴别”。数学的一些概念和规律,理论性较强,而且比较抽象,如果将它与学生熟悉的(已知的)相关实体(事物)进行比较,就能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掌握规律。例如,在教分式这个概念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其与学生已经学过的分数进行类比。由分数的分子分母是整数,类比得出分式的分子分母应该是整式。这样做,将新的内容放到学生熟悉的环境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3重视运用变式。所谓变式,就是变换提供给学生的各种感性材料的表现形式,使其非本质属性时有时无,而本质属性保持恒在。如“方程”的变式中,“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一本质不变,但未知数的个数、位置、表示的方式等有变化。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对比,运用概念的特征对正反例证作出正确分类,把握事物隐藏的本质属性,克服思维定势的负效应。

4建立新旧联系。呈现定义后,要让学生将定义纳入到他们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与原有知识建立联系,获得意义。这种联系的建立,一方面要找出新旧概念相同的地方,如方程与等式二者相同之处在于都表示相等的数量关系;另一方面要发现新旧概念不同的地方,如是否含有未知数是方程与其他等式的区分。找出共同之处,可以将新旧概念联系起来;找出相异之处,可以使新旧概念不致混淆。

四、重视通过实践掌握概念

“做数学”就是结合数学概念的特征,让学生通过做一些简单的数学模型,做一些数学实验,在教师引导下观察、分析“做”的过程中暴露的问题+激发学习概念的兴趣,在“做”中自然形成数学概念。教学中,应强调“做”了再“说”,先“做”后“说”,而不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说”了之后,学生才有机会“做”。而且不光是教师说,要重视学生说。例如,“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这一节,让学生进行一些相关的实际操作,然后提出问题:“对折后两边的图形完全重合吗?完全重合意味着什么?它有什么特点?”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到问题的探究之中,最后自然地引入“轴对称”的概念。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学生学习数学概念,要边学边用,在学的基础上用,在用的过程中学,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有的教师讲课时就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例如才讲了因式分解的概念,学生还没做练习。就对学生讲:“因式分解要分到底,不能半途而废,比如……因式分解要分成质因式的连乘积,不能再有和差形式,比如……因式分解要看在什么数的范围内进行,比如……”期望一下子就把因式分解各方面的问题都交代清楚,这是违反认识规律的。学生没有实践。你讲得太多,他根本没有体会。吃一堑,长一智,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引导,才能深化学生的认识。

4.新课标下如何教好小学六年级数学 篇四

分数应用题,是六年级上册数学的教学难点,也是重点之一。解决分数用用题的方法有两种,即方程法和算术法。为了搞好小学与初中在数学方面的衔接,教学中应以方程法为主,以算书法为辅。但两者相互渗透,不能截然分开,因为算术思想是方程思想的基础。那么,新课改下,如何针对不同的学生正确处理好方程思想与算术思想的关系,从而教好小学六年级数学呢?我的做法是:

一、学好新课标,加强算术法教学,为方程法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好新课标,实施分层教学,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加强算术法教学,促进向方程法过渡的前提。

1、学好新课标,是搞好算术法教学的基础。

用算术法解决分数应用题的难点是分清“单位1”,即分清标准量。知道哪是标准量哪是比较量,哪是分率。这也是解决分数应用题教学的难点和关键。那么,我在教学中,是如何解决这个难点和关键的呢?

新课标指出:让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进度、以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方法,去学习不同的数学。为此,新教材是这样贯彻这条“人性化原则”的:练习题进行了分层设计:

第一层:数量大,难度小,面向全体学生,由易到难,突出了以学生为主题的思想;

第二层:数量只有二、三个,但是题目的单独并不是太大,这是照顾中等学生的,照顾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

第三层:有一定的难度,解决起来需要有坚实的数学基础、运用一定的技巧、经过独立的思考,优等生完全可以独立地做出来,满足了优等生研究性学习的需要。

我认为:贯彻新课标的这个“人性化原则”,不仅仅是在学生方面,在习题的数量上以及在练习题的难易程度上作相应区分,进行分层教学;更重要的是在教师方面,在教法上以及在学法指导上给予应有的重视,即在教法上、在学法上进行分层次教学。

2、运用新课标,以人为本,是搞好算术法教学的根本方法。对于如何确定单位“1”,优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悟性,使用自己的方法来确定,哪怕在别人看来是“笨拙”的,我也认为这是他的“好方法”,这就是新课标所说的“不同的方法”。

而对于中等学生以及以下的学生,他们找不出自己的方法,不能感悟,怎么办呢?

我引导他们进行总结归纳,用“生硬”的方法进行教学。例如:“单位1”如何确定呢?先看分率在哪一句话中,这句话中的“比”字的后边是标准量,“是”字的后边是标准量,“占”字的后边是标准量,“的”字的前边是标准量,„„

有的题目这些“显眼”的字隐藏了,我们要把它们找出来。通过这样的训练,让学生去感悟,并在课前引导学生反复练习,通过学生的口说出来。

3、让学生感悟用算术法解题的方法。学生学会找标准量之后,要引导学生感悟用算术法解题的方法。教师通过“求标准量”和“求比较量”的适量的例题和适量的练习题,进行学情观察:优等生掌握了分数应用题的算术解法,思路各不相同。但中等生及以下学生,有的有时混淆,有的总是混沌,怎么办呢?教师引导他们对比以上两类题的解决方案,引导他们总结出来:

求比较量用乘法 求标准量用除法

但是应注意“数量”与“分率”的对应性。这样一来,绝大部分学生能用算术法解决分数应用题。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新课标中的“允许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进度、不同的方法,去学习不同的数学”这一“人性化原则”。

二、强化方程法教学,为中小学数学的衔接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中,始终强调方程法是首选,学有余力的学生,尽可能使用两种方法。使用方程法重点是分清数量关系,这个关系要尽可能让差生说出来,并且用文字表述出来。根据这个数量关系,来分析是直接设未知数还是间接设未知数。

对于学困生,则要求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在分层教学中,要求他们尽可能的完成中等生的任务。

5.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 篇五

通过在线我学习了《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教学讲座,受益匪浅。通过学习,使我懂得了以下几点:教学设计的意义、什么是教学设计、怎样进行教学设计等知识。同时也对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理念有了全面的认识和感悟,还对如何运用在小学数学创新教学设计上也有了很深的体会。

一、要把握好教材

课堂教学设计应该以把握教材为前提,把握教材主要是把握教材内容、编者意图,把握知识生长点和教学重点。教学设计时,教师要防止只关注课堂形式的热热闹闹和课件画面的漂漂亮亮;要通过钻研教材,抓准教学的重点,并且在设计中突出重点。

二、要深入了解学生

要想学生通过 40分钟的学习有所提高,首先就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验基础,如何才能了解学生的情况呢?教师不妨先回答下列问题:(1)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2)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3)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播和引导?

三、要联系生活实际

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四、要精心设计练习

练习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巩固新知,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设计练习时除了由浅入深、难易适当、逐步提高、突出重点关键、注意题型搭配外,还应强化习题的趣味性和开放性。因为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克服厌倦心理,保持强烈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有效思维。而开放性的练习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成功的机会,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发展。

五、要注重实践活动的设计

教学设计要注重实践活动是数学课程的一个趋势。教师要“源于教材、宽于教材、高于教材”,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精心设计动态的、有趣的、有意义的、可让学生“做”的数学实践活动,学生才能“学以致用”,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形成初步的数学实践能力。

通过这次培训,听了两位老师讲的《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我感到对我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使我认识到教学设计重要意义,以及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策略。我清晰地了解到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提高学生素质的最基本途径,有效地设计教学是教学成功的基础条件,系统地知道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包括:教学内容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评价设计,其中,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而教学内容分析、学生情况分析则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我认为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把握好教材

课堂教学设计应该以把握教材为前提,把握教材主要是把握教材内容、编者意图,把握知识生长点和教学重点。教学设计时,教师要防止只关注课堂形式的热热闹闹和课件画面的漂漂亮亮;要通过钻研教材,抓准教学的重点,并且在设计中突出重点。

二、要以学生为本

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理念,以学生为本,以预设为基础,努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在经历精心的预设和引领生成的过程中,教师了解学生、研读教材、合理组织学生探究知识,才能使自己的教学专业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

三、要做到心中有人。

教学设计是为学生服务的,必须以学生为核心。教学设计时,要对学生事先进行分析、了解,知道学生有什么特点、爱好、兴趣、经验等,同时还要找准新知的切入点。教学过程中,哪些问题需要学习好的学生回答;哪些问题需要学习差的学生回答;哪些题需要由谁来板演;哪些题需要由哪些学生到台前展示;哪些题需要学生动手实践;哪些题需要学生小组合作等等,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且有针对性。

四、要与生活相结合

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要加强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练习

学生在基本上掌握了这节课的知识以后,还要通过练习来加以巩固。设计练习同样要联系生活情境,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强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练习,通过这些练习,可以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六、要注重实践活动的设计

6.浅谈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篇六

摘 要

随着各项教育的深入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有了崭新的变化。新《课标》的确立,使我国的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各位教师也投入到研究新《课标》,使用新型教学方法授课的新阶段。本文以一个师范生的视角,浅谈如何结合新《课标》有效地使用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授课。本文将紧密联系新《课标》,分析传统教学方法的特点,吸取其中的精华来谈谈如何更好、更有效的使用新型教学方法。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

引 言

一、新《课标》的提出及其特点 目前,我国教育事业正以崭新的速度加快改革。为了使现今的数学教育教学更加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使学生更加适应时代的进步要求,使学生形成真正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我国教育部制定了新《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并于2006年通过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验修订稿)》。此次新《课标》中所确定的课程目标,与以往教学大纲中规定的目标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新的数学课程目标总体上体现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把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使每个学生都能将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数学教育放在首位,为了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育部提出了崭新的数学课程目标。新《课标》中将原先的“双基”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升到“四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同时,新《课标》根据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强调了要从学生学的角度进行组织教学。因此,自主、探究、合作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笔者认为只有这样,学习的主动权才能真正的交给学生,将学生的角色变化为主体,摆脱传统的制约。

二、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概念的界定,我选取了以下几个作为研究:

(一)、是指为了达到小学数学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遵循教学规律、运用教学手段而制定的师生相互作用的一整套活动方式和手段[1]。

(二)、|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2]。

(三)、是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它包含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育学的方法等[3]。从中不难看出,教学方法都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制定的,而且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的协调,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有机结合体,如果处理好其中的关系,有效的课堂教学才能得以实现。正如马云鹏在《小学数学教学论》中写道:“教学方法对教学工作的成败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同一个班级,讲授同样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得到大不相同的教学效果。研究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与方法的基本规律,并将其自觉地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去,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为小学生众生 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手段[3]。”因此,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迈向成功教育教学的关键点。

三、在新《课标》下产生的教学方法

在日常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解法、练习法、演示法、启发式谈话法、发现法等等。在新《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现在的课堂中,不能再按照从前的“老一套”来教学,要摆脱单一的以讲课和练习为主的课堂,要让学生有充分的学习数学的时间,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做学习数学的主导者。通过新《课标》的产生和新型教学方法的逐步形成,教师也在努力解决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创新精神和内心情感的体验;在学习内容上,逻辑过于严谨,题型偏难;学习的方式是被动的接受学习;对学习成绩的过于苛求。

四 常用教学方法的特点及局限性

(一)、常用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最普遍、最基本的方法应该是讲解法了。在马云鹏主编的《小学数学教学论》一书中写道:“讲解法是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口头语言,辅以表情姿态,向学生传授知识、输送信息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主要特点是,学生在课堂上采用一种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将教师讲授的知识内容经过加工整理贮存于头脑之中。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讲解法比较节省时间和精力,通过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合乎逻辑的推导,入情入理的分析,帮助学生系统地获得知识,形成观点,发展能力[3]。”的确讲解法可以平稳的推动一节课的走向,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学生明确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但是,不是所有课程都适合用讲解法来进行。因为这种单一的传递信息的方式,不能够及时反馈学生的接受情况,同时,学生只是接受了知识,没有自己参与其中,记忆的时间也会很短暂。像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二册第六单元购物之买文具一节,用讲解法教学的效果显然没有让学生参与其中联系生活经验授课的效果好。

在课堂教学中,以机械重复训练为主导的练习法教学对于学生来说,仍然是“难啃下的一块骨头”。练习法虽然是学生牢固记忆知识并解题的根本途径,但是如何安排好使用好练习法却成为了大家思考的一个问题。“题海战术”的时代已经过去,有效地利用有目的的阶梯式的练习,从生活中的数学出发,与讲授、数学游戏相结合的练习法才能使学生得到启发,也才是主导课堂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电子设施进入学校,使教师更生动的、形象的进行教学,演示法就是如今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具有直观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丰富精彩的课件,展示给学生更多的生活与数学知识紧密结合的情感体验。但演示法通常在低段和中段的教学中使用的较多,又由于课前准备需要很长时间,所以需要教师课前精心组织。

马云鹏主编的《小学数学教学论》一书中写道:“启发式谈话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认知结构设疑启发提问学生,并通过对话方式探讨新知识,得出新结论,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一个好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能够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启发式谈话法不仅是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沟通与交流,更是引出新旧知识联系的重要方法。这样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知识的反馈也很及时。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必须要结合学生的自身学习情况,分析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要因材施教,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更高的提升。例如教师在讲小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小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时,可以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先带领学生复习之前学过的整数的运算定律,再引出新知,引导学生思考小数的运算定律和整数运算定律是否有一定的联系。以这样的形式展开教学,对于学生来说,会比一般讲解法要更为有效。

在马云鹏主编的《小学数学教学论》一书中写道:“发现法是指教师不直接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根据教师和教科书提供的课题与材料,积极主动地思考,独立地发现相应的问题和法则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要求教师课前精心准备、设疑,同时要求学生能够主动建构知识和有较高的观察力和发散思维。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理论中强调,学习者是认知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因此,在课堂中适当运用发现法教学,学生可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也会产生浓厚的学习数学的热情。

例如,两位教师上《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A在教学“半径和直径的关系”时,组织学生动手测量、制表,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在同一圆中,圆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而教师B在教学这一知识点时是这样设计的,师:通过自学,你知道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吗? 生1:在同一圆里,所有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生2:在同一圆里,所有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生3:如果用字母表示,则是d=2r,r=d/2。

师:这是我们同学通过自学获得的,你们能用什么方法证明这一结论是正确的吗? 生1:我可以用尺测量一下直径和半径的长度,然后考察它们之间的关系。师:那我们一起用这一方法检测一下。

从设计教学环节上看,两位教师都注重了学生的实践操作,但后者,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更加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但是发现法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方法需要的时间长,要学生自己去发现感知知识,需要一定的时间,低年级的学生不适于用这种方法[4]。

(二)、汲取常用教学方法的营养,不全盘摈弃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深入,教师把眼光更多的关注于新型教学方式方法上,并将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放在教学的首位,忽视了我们之前常用的教学方法,使“学困生”更加困难的学习。更有教师认为,新型的教学方法完全可以替代传统的教学方法。很多教师在此迷茫了,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方法才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我认为,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够舍弃,我们应该汲取常用教学方法中的营养,将自主、探究、合作充分的融合到传统的教学方法中,使它们并存。在关注如何更好的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同时,应该注意基本功不能忽视,可以使用新型的教学方法,但更要注重“四基”的培养。在孙颖编写的《课程教学设计——案例+评析+设计与再设计》中写道:“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应该体现在教师所运用的教学基本模式与选择的教学基本策略能否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能否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否促成学生的和谐发展。”因此,我们更要保持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全盘否定,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发展新型的教学方法题情境等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表扬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掌握好探究学习的时间。

但是,探究性学习并不适用于任何知识的学习,比如乘法除法的运算,没有一定知识作为基础的探究也是浪费时间。教师要以“四基”为基础,善于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在学生难以解答的问题上,在知识衔接上,合理使用探究学习的方法。

例如,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可能性》一课中,教师就应该巧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授课。比如可以这样来创设情境: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做一个“抛硬币”的游戏,教师抛,学生猜正反面,重复多次。此时,教师提出问题:“每次都是正面或者反面朝上吗?”由此学生得出硬币落地可能出现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然后,教师带领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摸球游戏。教师准备一个不透明的盒子,里面放入两个白球和两个红球,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融入这个游戏,可以让学生来摸球,教师猜颜色。之后,再分小组,让学生轮换角色来猜颜色。游戏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每次都猜对了吗?为什么没有每次都猜对呢?”“可能从盒子里摸出黑色的小球吗?”学生在自己实践后,得到了更加肯定的答案。“可能摸到白球,也可能摸到红球。不可能摸到黑球。”教师在摸球游戏的基础上,将两个颜色相同的球放入盒子内,教师摸,学生猜。从而引出“一定”的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注意在摸球游戏中,教师不能看着盒子摸球,同时,要注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五、小组合作,经历数学化过程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现代课堂更多的采用合作学习取代原来的个人学习。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在课堂中,教师经常采用三人到六人之间的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让每位学生都发挥作用,多说,多听,多动手,多动脑,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且在班级中进行各小组的良性竞争。

同时,教师也应注意学生个体差异的问题,每位学生的家庭背景、所处环境、学习程度、性格特点各不相同,所以在数学学习方面、思考问题方面都会表现出不同。教师需要认识到差异,接受差异,并且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鼓励和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师不能只把目光关注在“优等生”身上,小组的学习成果如果都叫学习好的学生来回答,那就没有起到合作学习的效果了。“后进生”需要教师更多的温暖和帮助,教师应该认真研读教材,精心准备课程,让“后进生”动起来,给他们一些鼓励,把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后进生”也能够自信起来。宋代诗人陆游曾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刘影、程晓亮编写的《数学教学论》中这样定义数学化,“数学化是指学习者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经过自己的思考,得出有关数学结论的过程。”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不仅是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更是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思考,解决数学问题并应用于生活的过程。同时,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也是培养“四基”的一个重要条件。

教师应创设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去找出问题,思考问题,自主探究,大胆创新,发现知识并总结归纳知识,最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再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例如,教学“人民币的简单计算”一课,新教材(人教版)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现实情境:一个小男孩手持10元钱站在一家商店的货柜旁准备买东西,货柜上摆放着分别标有8元、15元、6元、40元、45元和20元的各种玩具和体育用品。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如果你是这个小朋友,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想到些什么?只见学生立刻以主人翁的身份和满腔的热情参与其中,纷纷表达着各自的意见。这个说:“看来我只能买乒乓球拍(8元)或者买皮球(6元)了,我更喜欢皮球”;那个接着说:“那你还剩4元”;还有的说:“机器人最贵(45元),差不多50元了”;不少学生还提出了谁比谁的价钱贵(便宜)等问题。有个学生甚至这样说:“我最喜欢踢足球,要15元,钱还差一点,如果这个商店可以降价就好了,不行的话,就只好回家再要钱了”。教师对学生的这些有思考、有个性、有创意的想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后,进一步提出:你们刚才的这些想法和问题与数学有联系吗?为什么?在教室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发现所有这些其实就是数学中的“比大小”“估计”和“加减法”知识。接下来教师说:希望同学们能从数学的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并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对于教材中10-6=4(元)等人民币的计算问题也就随之解决了[6]。结合实习经验,浅谈教学方法

4.1 展示实习课程《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教学方法

在昌吉市第七小学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实习过程中,实习结束时,在指导教师的辅导下,我展示了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其中,我主要运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从生活中的三角形入手,利用播放幻灯片,复习三角形的定义和分类。设计小游戏“你猜我答”。学生说出三角形任意两个角的度数,教师来猜第三个角的度数。(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也充分参与到其中,开动脑筋,想要难住老师。学生的答案花样百出,“60°和60°”、“34°和71°”“90°和40°”这就充分说明学生在想度数的同时,也在复习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知识。更有学生说出“120°和85°”这时候,教师就会告诉他,这两个角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来学习今天的内容,三角形的内角和。)学生大胆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利用手中的各式三角形来验证。(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充分给学生学习时间,让学生在团队合作的氛围下,自主探究,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在10到12分钟后,各小组分享学习成果。有很多小组不止使用了一种方法来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有的用拼接法、有的用计算法、还有学生把一个长方形沿对角线撕成两个三角形。教师最后在讲台上演示了各种验证的方法,并表扬学生充分动用了自己的智慧,使班级的学习气氛非常浓厚。)在学生验证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后,教师引导学生做有阶段性的练习,有判断、选择、填空,也有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的问题。(通过多样式的练习,使学生对新知进行巩固,并且集中注意力,对学习保持兴趣。)最后,教师引导着学生来猜猜看四边形的内角和、五边形的内角和,甚至是多边形的内角和。(在最后的教学环节中,教师设计这样一道思考题,让学生开动脑筋,在旧知和新知之间建立了联系。)

通过这一堂课的教学后,我发现从现实生活中出发,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充分体现了新型课堂的教学氛围,把学生的自主、探索放在首位,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自己去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再是以前“填鸭式教学“了 结 语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新型教学方法是每位教师都在课堂教学中尝试的重要内容。但是我们更不能忽视传统的教学方法,要汲取其中的精华,结合到新型的教学方法中。教师要严格把握“四基”的内容,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特点,使素质教学落在实处,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注 释 ① 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 [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②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 [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2.③ 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 [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7.④ 孙颖,《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评析+设计与再设计》 [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⑤ 刘影、程晓亮,《数学教学论》 [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⑥ 刘庆华,《要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3.第13期(供小学用·第5期)参 考 文 献

7.新课标下如何进行分层教学 篇七

一、对全体学生综合水平进行分层

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教师首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 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主动性、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平时表现、考试成绩等, 将全体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次学生基础扎实, 接受能力强, 思维活跃, 学习方法正确;B层次学生基础知识中等, 思维水平较高, 学习比较自觉, 有一定的上进心;C层次学生基础知识薄弱, 思维水平一般, 接受能力不强, 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习上有困难.对学生进行分层时,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思想负担和家长的疑虑, 尤其是对C层次的学生和家长一定要做好思想工作, 耐心为学生和家长讲清分层教学的优势和益处, 让学生和家长消除顾虑, 同时还需提醒学生及家长做好一定的思想准备.

二、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知识结构以及学生的认识能力, 教师可以将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分层, 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 并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于教学目标可分五个层次: (1) 识记 (2) 理解 (3) 简单应用 (4) 简单综合应用 (5) 较复杂综合应用.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 教学目标要求是不一样的:A层次学生达到 (1) - (5) ;B层次学生达到 (1) - (4) ;C层次学生达到 (1) - (3) .例如, 在讲“勾股定理”第一节课时, 应要求A层次学生会推导公式, 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较复杂的计算和应用问题, 要求B层次学生理解公式的推导, 能熟练运用公式解决较复杂的计算和应用问题, 要求C层次学生牢记公式, 能直接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计算问题.

三、对教师备课内容进行分层

在对学生分层的基础上,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方案.对于A层次学生, 应有针对性地提出较高水平的要求, 除了完成课本上规定的习题外, 适量选择一些难度较大的题, 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并要求学生对习题类型进行总结.对B层次学生, 在巩固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 应着重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努力使一部分B层次学生有可能向A层次学生转化.对于C层次学生, 主要在于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好数学的信心.通过教师精心细致的辅导, 结合大量基础题的训练, 提高他们的数学基础, 使一部分C层次学生逐渐向B层次学生转化.

四、对教学过程进行分层

进行分层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便是对学生实行分层授课, 在实际操作中, 既要顾及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学习能力, 又要顾及到各层次学生掌握的程度, 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课堂教学要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逐步上升的规律, 要求不宜过高, 层次落差不宜太大.要保证A层次学生在听课时不等待, B层次学生完全掌握, C层次学生基本听懂, 即A层“吃得饱”, B层“吃得好”, C层“吃得了”.此外还要安排好教学节奏, 做到精讲多练, 消除“满堂灌”, 把节省下来的时间让学生多练.

五、对课堂练习进行分层

课堂练习分层就是在新授后的巩固练习时, 把练习分成不同的层次, 让学生有选择地去做, 以达到各自目标.在教学实施中, 我把练习题分成三个层次, 学生每做对一层加一百分, 多做多得分,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巩固所学知识.例如:在讲“勾股定理”第一节课时, 我给出:

第一层次练习题:

1. 已知:Rt△ABC中, ∠C=90°, a=2, c=5, 求b=__ .

4. 如果梯子的底端离建筑物5米, 13米长的梯子可以达到建筑物的高度是__ .

5. 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连续偶数, 则这三个数分别为__ .

第二层次练习题:

7. 已知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60°, 斜边长为1, 那么此直角三角形的周长是 () .

8. 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5和12, 则斜边上的高为 ()

A.13 B.14 C.15 D.16

第三层次练习题:

9.

如图, 已知S1、S2和S3分别是Rt△ABC的斜边AB及直角边BC和AC为直径的半圆的面积, 则S1、S2和S3满足关系式为 ()

1 0. 如图, 在高为5m, 坡面长为13m的楼梯表面铺地毯, 地毯的长度至少需要 () .

A.17m B.18m C.25m D.26m

六、对学生作业进行分层

作业分层就是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难易不同、数量不等的课后作业, 让各层次的学生大都能通过回忆课堂学习、独立思考后, 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作业,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深化, 教师的教学也能做到心中有数, 有的放矢.教师在布置作业时, 不明确规定哪个学生必须完成哪一层习题, 鼓励学有余力的低层次学生向高一层的习题挑战.教师在批改作业时, 要更关注B、C层次学生的作业, 认真仔细地批改, 及时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 给予肯定和表扬, 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逐渐走向成功.

七、对学生评价进行分层

分层评价具有小结、提高、反馈的功能, 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对不同层次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 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对于C层次的学生, 评价应该以对他们的鼓励为主, 帮助他们树立自信, 正确看待自己取得的学习成绩;对于A、B层次的学生, 首先肯定他们的成绩, 但要掌握尺度, 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存在的不足, 避免学生骄傲自满.

实践证明, 分层教学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一条重要途径, 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弥补了班级授课制的不足,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只要教师认真研究、学习分层教学精髓, 针对分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找到相应的解决对策, 就可以发挥班级授课制与分层教学的优势, 从而更好地为新时期的初中教育服务.

摘要:每个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都存在着个体差异, 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 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也存在着差异.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强调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分层教学是一种符合因材施教原则的教学方法, 它能面向全体学生,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有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普遍提高.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 .梁彩云.初中数学中分层教学方法的探讨[J].时代教育, 2010 (3) , 42-43

[2] .姚红菊.浅谈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理化解题研究, 2010 (4) , 9-10

8.新课标下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八

一、从基础入手,训练辨音,提高听力

在中低年级教学新词句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听到的语言知识完整地复述出来,训练小学生听词句的精确性和培养孩子们正确的语音语调。

例如:英语口语第二册Unit One 的Let’s Chant部分,新词有:short, tall, big, small.用这些新词来描述mother, father, brother, sister.可以通过图片对比,让学生反复听几次,再让学生模仿复述出来。

具体操作:把爸爸和妈妈的图片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指着妈妈:mother short,指着爸爸:father tall,同时老师用手势比划,tall,把手举过自己的头顶,short把手放于胸前,让学生一边听一边看,这样学生就能很直观地理解这些词句的意思,接着就让学生模仿复述mother short, father tall。big和small,也通过对比进行教学,先听后复述。

紧扣新课程标准的听力教学目标,训练学生借助一定的图片、实物,听懂简单对话的能力,并针对小学生活泼爱动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活起来,全面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可以大大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从而达到听力教学的目标。

例如:英语口语第二册Unit 3 This is my room 里的介词的学习 on, in, under, behind,就可以利用学生本身的文具进行操练,Put your book on /in/under/behind your bag/desk. 用这种方式练习巩固介词,同时也让学生加深对介词的理解,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在中低年级训练听力的方法还有很多:听音选相应的信息、听音给图编号、听音判断句子是否与图一致、悄悄话(传单词或句子比赛)、Bingo、Freeze游戏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锻炼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听力水平。

二、在听力过程中注重听力微技能的训练

随着教材的加深,学生不能停留在只听单词或句子的阶段,必须上升到对话或短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听力理解微技能的培养。

获取主要信息的能力是一种重要的听力技能。吴祯福(1991)认为,学生在获得基本的辨音能力的同时就应开始对听到的意思进行选择、分析,从而抓住主要内容。听懂一个对话或短文并不意味着要听懂每个单词或句子。

例如:

(1)

A:Hello, what’s your name?

B:I’m Zhang Ming. I’m Chinese.

A:Nice to meet you!

B:Nice to meet you , too.

填空:Zhang Ming is from .

整个对话里提到的名字只有一个Zhang Ming,一个国籍Chinese,但题目要求写出Zhang Ming 来自哪个国家,也就是要求写出国名,因此要提醒学生要对所听到的信息进行分析,注意区别国籍与国名的用法,注意句子的结构from后面跟的是国名,要把Chinese转换成 China。

(2)

It was Sunday morning.At eight o’clock,I went to the park with my classmates. At about eight thirty, we began to plant trees. First we dug holes.Then we put the young trees into the holes and filled the holes with earth. Zhang Xiaoling and Ben carried water for the new trees. Jane and Sally helped them water the trees.We were tired,but we were happy. All of us hope the trees will grow well.

以上的听力材料,要求学生听的时候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名等分别预测出问题可能会是以what,which,when,where,who等疑问词开头的问句。学生在听录音时还要养成记录的习惯,对于材料中出现的日期、钟点、年龄、价格可采用阿拉伯数字代替,对于人名和地名等采用缩略语或头字语来代替,甚至可以画简图和简表来记录。

三、视听配合进行听力训练

虽然听力理解主要依靠听觉信息,但与听觉信息相关的图片、动画等视觉信息对听力理解也有很大的帮助。例如,三年级教授动物单词时,可以利用电脑制作各类动物的动画效果图, 配上声音,让学生听老师描述动物,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动物,然后让学生观看动物出来的动画情境。

平时老师也可充分发挥校园广播的作用,多播放英文歌曲、每天一句英语等,营造英语学习的氛围,为学生提供更多听英语的机会,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民主的课堂环境,让孩子们在轻松自如、和谐的环境中,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听。如果学生在每次听力训练中都能获取新的知识和新的感受,他们便会对听力产生兴趣。只有在学生主动参与时,听力训练才可能产生最好的教学效果。

9.新课标下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九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几点看法

福建省宁德蕉城漳湾中心小学孙玉莺

【摘要】

要让数学课堂达到有效,首先应重视“兴趣”教学。兴趣能激起千层浪,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学好数学的保证。本文从角色、动力、教学法等方面来谈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

有效 角色 动力 教学法

现代教育学家斯宾塞说: “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要让课堂达到有效的结果,那么应重视“兴趣”教学。兴趣能激起千层浪,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学好数学的保证。如何让数学课堂更有效,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数学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注意教师角色的扮演

有一次,一位对教材很有研究的教师听了我的一节课,评课时他提了一些建议,并补充了一句: “你还是太像老师了”.我当时一愣,哑然失笑。我的教龄不长,但也有几年了,我不像老师才奇怪。这句“太像老师”,分明不是在表扬我。这句话我琢磨了好几天,它的潜台词仿佛是:你上课的样子太严肃,说话的方式太庄重,言语中缺乏商量,学生思维受到抑制,课堂氛围不活跃,学生太拘束了。

那么,老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究竟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新教材已明确地告诉了我们: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数学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热爱数学、在学习中获得快乐,让学生在探究中变得越来越聪明,而不应成为学生思维的保姆。那位前辈分明是在呼吁:老师们,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吧!上课时对学生亲善些,再亲善些;做孩子们的玩伴、学伴,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成长。否则,我们辛勤培养的不过是一代缺乏探索精神、创新意识的“知识乞丐”.

二、设计好“开场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许多学生认为数学是枯燥的、乏味的。一些非数学老师在听完一堂数学课后,往往这样评价:思路清晰、语言精练、解题严谨,就是太乏味、缺少趣味性,让人昏昏欲睡。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引发他们的好奇心?――设计好“开场白”,关键之一。

1.用与新课题有关的趣题引入

备课时充分挖掘知识的趣味性因素,找一道有关本节内容的、易于理解的趣题作为引例,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其积极思维,使学生对本节内容产生积极学习兴趣。例如:我在上《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时,选用了这样的引例:哆啦A梦动画场景,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 ),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 ),哪种情况下吃得蛋糕比较少?这样引例入手,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联系实际生活引入

要加强课程内容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课堂充满“生活味儿”.学生的生活

经验是宝贵的课程资源。学生在成长道路上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和数学信息,这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资源财富。教师要相信,学生对日常生活中一些数学知识的积累是有一定深度的,比起教师来,学生可能会更“见多识广”.而这样一笔财富,怎能让它们尘封在学生的脑海中呢?()这时,教师就成了挖“宝”人。

例如:在上“求平均数”这一课时,我利用班上学生的身高编成表格式解决问题,给学生提供了数学来自于生活实际的情景。当六位同学报出自己的身高,老师把数据填入表中是,不仅这六位同学欣喜溢于言表,而且其他同学也倍感亲切。在课的尾部,安排了实践性的活动,帮总务主任解决用电问题,就更具挑战性和现实意义。学生从“前半年各月用电度数”中,发现学校每月用电量很大,为节约用电,后半年每月用电量最多不能超过前半年月平均度数。问题由课内引申到课外,并渗透了节约资源的教育,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并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

3.悬念引题

向学生提出恰当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圆的认识》这一节的开头选用引例:同学们喜欢看赛车吗?今天动物园要举行一场赛车比赛(出示课件:有的动物的赛车车轮是方的、三角形的、椭圆形的、圆形的)大家看看这次比赛,谁能获得第一名?为什么?你发现了什么?从中引出本节的`学习内容――圆的认识。

4.布置陷阱法

在引入新课撕故意布置疑障和陷阱,使学生处于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或诱使学生上当的方法。

一节课的开头,一个问题的提出能否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对上好这节课,解决这节课的内容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课堂问题要有针对性

近几年来,很多教师都在探讨问题教学,但在实践中的效果都不甚理想。特别是那些流于形式的“启发式”和不分难易程度的问答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淡化了数学教学中的创新因素。采用问题讨论教学,必须解决三个问题:如何设计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如何评价学生的思维成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是无时不有、无时不在,关键在于我们发现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个匠心独运的问题,往往会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教学中提倡多问几个“为什么”固然好,但不能凡事都问“为什么”.教师设计“教学问题”,要有针对性,即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能引发学生思考的内容。

我们评价学生课堂活动的原则是:不怕学生的观点有误,就怕学生不去思考、不去动手、没有观点;对提出错误观点者也要表扬。这也算是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养成教育”的一种尝试吧,即培养学生从不会思维到敢于思维、乐于思维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坚信一切知识,除非是经自己确认的都是可以怀疑的――也就是在培养学生追求质疑、求实的科学的精神。

10.新课标下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十

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在以观察实验、操作实验为重要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实验学科教学中,如果一味地按照传统方法进行教学,不仅会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有碍于学生思维的训练和发展。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教材的全面普及使用后,教师一贯实施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新课程教材的内容结构设臵意图,在看似结构简单而实则知识可延伸性相当广这一新课程背景下,领会教材编写的意蕴很重要,而教师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转变更应该值得看好。“普实”效应得益于我们大多数师生的勤作研究与探讨,但也不乏存在有仍以固有的知识本位一直“穿新鞋走老路”的传统教育家在喋喋不休地“说教”,认为“实验是多此一举,没了实验学生照样能考试”,这种表象的思维不仅扭曲了新课程教材设臵的本义,甚至还淡化了实验教学为什么实验的目的意义所在。我兼任着学校小学科学教学并从事着学校实验管理工作,我认为这个问题很值得深思与研究。通过几 年的实验教学及管理尝试,现就“新课标下怎样有效实施科学课实验教学”这个问题谈几点看法,希望能给我们的实验教师教学提供一些思考。

一、实验教师备课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实验学科教师更应该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使其积极投入到亲自观察、亲自实验等学习活动中来,亲自感知实验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变化,提高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我的做法是,课前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实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启发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实验,达到自行探求和应用知识的目的。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动机大都取决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学习积极性正处于有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但对于实验学科来讲,有意识的学习动机应该占主体地位。而科学学科内容的新颖性正符合了他们这一年龄阶段的好奇心理,所以其求知欲旺,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总想弄个究竟,因此我认为在实验学科的教学过程 中,实验教师要根据学生这一特点,恰当地选择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实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潜在兴趣,在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的后,进而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自觉地投入本节课的学习中来。比如在教《热空气》时,我在导入新课部分,力求做到创设情境导课。课前我出示了一盏自制的走马灯,然后在走马灯下面点燃酒精灯,不久走马灯慢慢地转动起来,越转越快……此时此景,学生的情绪立即高涨,对走马灯为什么会不停地转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看得出学生不解的表情已跃然脸上。此时,我很好地抓住了学生的心理,随即提问:“看到这种现象你们最想问老师的问题是什么?”问题一提出,学生便情不自禁地提出了自己的困惑:“老师,静止的走马灯在点燃酒精灯后为什么能转动?”“如果酒精灯熄灭了走马灯还会转动吗?”“老师,是什么东西让走马灯转起来的?”“老师,……”可以肯定地说,通过观察、讨论,已经激起了学生渴求解决问题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个前奏已达到了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活动的目的,同时也为我后面的教学取得预见性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实验教学要求学生进行观察、积极参与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透过表面的现象看到本质的东西,达到了解事物由特殊到一般的目的,即实现认知飞跃的效果。当学生通过亲身观察、亲自实验获取足够的感性认识后,我再度引导学生并让他们自主交流讨论,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通过实验产生的结论是什么,针对意见相背离的问题再以辩论形式展开讨论,通过同学们这种趋于模糊境界的思维交融,从而碰撞出理性的火花。我在学生讨论乃至学生辩论的整个过程中,始终站在客体的位臵,适时还向思维活跃性强的部分学生“咨询求解”点什么?其目的就是通过这一序列的针锋相对,大胆发言,达到发现问题适时点拨,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开拓思维境界,找到正确的结论,实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

二、教师要重视实验准备与实验过程的设计,正确引导学生会实验,能正确操作,能透析现象明理。

课前认真设计、准备实验,课堂精心组织实验操作过程,让学生通过亲自参加实验获得知识是做好实验教学的关键。对实验教学的设计我坚持六个要点:第一,课 4 前的实验设计要“精备”“备精”。每一个实验都会产生一定的现象或结论;实验教师的课前的“备实验”程度是决定一堂实验课能否取得最后成功的关键。实验要做到“五备”:备实验目的,备实验器材,备实验步骤,备实验现象,备实验中偶然事件发生时的应对机制。实验教师对实验的目的不清楚,对实验器材不会使用或不熟练,对实验操作的过程不熟悉,甚至对实验会产生什么现象或结果(或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现象)都不甚明了,这样的实验教学不但会令学生学无所获,感觉乏味;更甚者,学生会对自己心目中所谓的自然科学“博学多问”的老师也产生了大大的怀疑,教师威信荡然无存。因此,课前精心设计实验这项准备工作是实验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专业素质,我们必须加以重视。第二,实验设计要符合学科的特点。一切自然科学原理都来源于实践,都是从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经验总结出来的。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认识自然现象,总结自然规律,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不仅为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创造了条件,而且增加了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爱好。第三,实验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实验教师在进 行实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实验得出结论,达到认识周围自然现象的目的。采取多种方式,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有意识地直接去观察事物。比如:“ 植物茎的作用”的实验设计,我们可以通过提供大量的可供学生观察的有代表性的实验材料——(室外的凤仙花、芹菜等的生长观察记录),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第四,实验设计要联系地方实际来准备。充分利用好地方资源进行实验设计很直观学生易理解接受。我们地区具有独厚的自然生物资源,素有深林资源酝酿而成的“天然氧吧”之称,得天独厚的自然生物资源为自制教具素材攫取乃至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了便利。例如,在进行《认识昆虫》的实验教学时,教师课堂上就可以展示学校教师自制教具柜(盒)中的昆虫给每一位学生逐一观察,并比较出其不同的昆虫之相同之处,从而对昆虫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为自己亲自到实际生活中去验证哪些属于昆虫类提供了课堂学习素材。第五,实验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情感性教育。实验 课同样可以对学生渗透情感教育,用名人伟人的事例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品质,也会使学生由于内容的情感性受到诚挚的美从而去主动感知实验并接受科学家的见解。第六,正确领会教材内容设臵的真正意图,认真设计实验教学。新课程理念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多地看重对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尤其是实验学科,此功能更显突出,所以实验教师教学时内心始终要构建一个传授知识的框架示意图,坚持做好实验教学不能背离的一个原则,那就是“发现问题,提出假想——设计实验,反复研究——归纳概括,得出结论——验证假想,联系实际”的教学渐进式结构来设计来组织教学。但在实际的实验教学工作中,很多实验教师却忽略了这其中的某重要环节,仍然是按照九义教材的内容结构模式组织教学。即教学开始就对学生夯实某种理念,揭示某个信息,进而再去验证理念、信息的来源的对与否,这样一来学生也就只是在老师的授意下机械性地去接受理念信息,被动参与验证。例如,在一期实验教师教学竞赛中,某老师在进行三年级的《物体的 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学组织时,其组织教学的过程是:先出示了一些大小相同重量不相等、大小不相同重量相等的泡沫、方形木块、玻璃瓶等,随后逐一从玻璃水槽(内装2/3的水)上空放到水平面,现象是大小相同重量不相等的物体数个(泡沫、方形木块、玻璃瓶),玻璃瓶落于水底,泡沫块、方形木块漂浮水面;大小不相同重量相等的物体数个(泡沫、方形木块、玻璃瓶),小的玻璃瓶先落水底,大的玻璃瓶继而落水底,小的方形木块、泡沫悬浮于水中,大的方形木块、泡沫漂浮于水面。面对这样的现象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起来,台下议论纷纷,看来教师的课堂导入已经达到预见的效果,没想到的是接下来该老师提出来的问题是:“同学们,大家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同的现象吗?”学生不语,“那你们能告诉老师物体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吗?”试问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能回答这个问题吗?当然没有学生回答这个问题,于是老师又补上一句:“其实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物体的重量有关”(并板书),然后我们的老师就开始辛辛苦苦地做实验去验证“为什么与……有关”,最后再小结“所以与……有关”!!…… 一锤定音出结论,然后才去用实验检验结论的真实性,这样的教学不就是“穿新鞋走老路”吗?试问教学的新颖性何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又怎能提高?多么可惜的一个开头,又是多么难熬的整个教学过程!问题出在哪?没有切实领会教材的内容设臵意图,说穿了就是新课程理念没有切实实践于教学实际。诸如此类的失败教学在教研中凸现了两例,教学再陷误区的教训确实发人深省。

三、正确对待失败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实践证明,科学是实验的科学,智慧是实验的女儿。任何一名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后的产物,没有亲身的经历与实验哪来充满智慧的科学家。实验教师在给学生做实验时,也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一旦出现这些情况时,我们应该都把它当作一次难得的特殊教材,加以正确的引导、分析、处理,使全体学生都接受一次失败实验的洗礼。尤其是在实验学科的学生分组实验中,由于实验教师在指导实验的过程中要兼顾数组的学生操作,因此对于学生实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 9 一些违规操作的现象,从而导致实验失败。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再次树立起学生信心对实验进行正确操作并转化为自身的一种能力呢?我认为失败后过多的指责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六年级教师小蓬在组织学生进行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时,某小组在加热到一定时间后突然出现了试管爆裂现象。此时蓬老师并没有对该组学生横加指责,其首先检查了导管中并没有异物堵塞后,详细了解了学生实验操作的基本过程,始发现事故发生的原因为该组同学并未按照实验步骤要求检查装臵的气密性。找到了问题根源,蓬老师便开始耐心细致地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学生在蓬老师的精心引导后,终于自个找到了试管爆裂的关键所在,并在吸取实验失败的沉痛教训之下,毅然树起信心并很好地完成了第二次实验操作并达到了实验的目的。随后的小结教学中,蓬老师就以这个事例让全班同学分析讨论。问题是“为什么试管会爆裂?学生分析讨论后,蓬老师进行一次“温故而知新”式的总结发言:因为加热高锰酸钾时要急速地放出大量的气体,而试管内气体体积急速膨胀就导致了试管破裂。进而引出结论,在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必须按照一连、二检、三装药、四装备、五备瓶、六加热、七收集、八撤导管、九灭酒精灯这样的顺序进行,否则就有可能导致实验失败,甚至会发生危险。蓬老师沉着稳定的教育机制,循循善诱的施教风格,不仅让学生牢牢记住了实验的操作步骤,而且还让学生知道了只要按照正确的顺序步骤来操作实验就没有危险,既消除了学生对失败实验产生的阴影,又鼓励了学生在以后的试验中敢于大胆去做的意识,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应该说,这堂课虽然经历了一次失败实验,但就最终的效果而言,学生既复习巩固了以前学过的知识,又缓解了实验时紧张的心情,吸取了教训,还避免了批评指责所带来的压抑、尴尬的课堂气氛,这为师生的教学双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是蓬老师课前始料未及的,但这也恰好检验了教师是否具备了课堂上突发问题事件发生时该有的应对能力——教育机制能力。一句话,实验失败对于实验教师来说是在所难免,关键是我们教师能不能做到不强调失败的实验,而是去更多地看好失败中折射出的闪光点。

11.新课标下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十一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1-0-01

1.教学准备策略

教学准备是实行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凡事必须要有准备,只有做了充分准备,才能够确保计划的顺利进行。教学准备就是要对教材、教学目标等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制定行之有效的策略,为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做铺垫。

1)把握教材,确保备课具有可行性

新课程的教材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对教材是使用,而不是教,即为了实现育人的功能,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作用。教师的备课必须要与教学的实际需求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手段,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教材,从而保证备课切实可行。因此,教师要备好课,确保备课具有可行性,就一定要学会与教材对话,让教材生动地参与到教学当中。有效的备课不可是教材内容直接转移到备课上,而应该是对教材进行深入理解。教师要理解教材,了解教材的布局特点,把握教学目的。同时,教师还要专研教材,找出教学的重点难点与观点。唯有如此,教师才能正确地对教学目标进行精确定位,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构思,设计出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教案。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把握好每节课的重点难点与生长点等,并能够与教材对话,使教材的重难点与关键点等都体现在备课中,确保在上课时合理有效地教学。教师深入备课与研读教材,搞清楚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准确对教学目标进行定位,达到在新课程背景下完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设计。

2)落实三维目标,确保备课具有方向性

“三维目标”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課程改革中提出的新名词,指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方面的要求。

三维目标的落实,是确保备课的方向的重要前提。只有教师深入理解好教学的三维目标,真正把它落实到课堂教学当中,才可确保备课的有效性与方向性。三维目标的实现,不是简单的依靠某一节课就能直接完成,但是,每一节课的备课内容必须体现和围绕本节课教学的三维目标开展。教师应该利用各种资源与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化与熏陶学生,让学生在每个阶段中实现三维目标,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魅力。同时,三维目标并不是简单分开的三个部分,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三维目标始终贯穿在其中,教师不能只是关注其中的某一方面,而应全面看待。

3)重视预设与生成,确保备课具有实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存在预设,才可以让教学活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也就是说,教师完成了预设的教学方案,学生获得了预设性的发展,预设体现在教学效果上。

例如:教师访谈记录:

问:你在日常教学中,采取了哪些具体的有效教学策略?

教师1答:我采用的有效教学策略是对每节课进行备课,但有时备课得到的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可能是我对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没有进行预设,所以也就没有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2答:我上新课之前一般都会事先备好课。在备课的过程中,我能够深入地了解整节课的教学的重、难点,并且发现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在备课的过程中,对教学中可能遇到的各个问题进行预设,尽可能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设计,只有预设好了,才可能会有好的生成,才能确保我的备课是有效的。

从教师1与教师2的访谈记录中,可以看出,教师1与教师2都重视备课,都把备课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但从教师3的访谈记录中可以看到,虽然他教师1进行了备课,但并没有重视预设与生成的问题,由此教学效果受到影响。而从教师2的访谈记录看出,教师2在备课时,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预测与设计,同时对教学生成也充满了期待,他重视预设与生成,重视备课的有效性,因此,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2.教学实施策略

教学实施策略是教学的最重要阶段,教学实施策略的选取,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也就是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优化策略的选择要遵循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同时要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要求相符合,更要考虑有效教学策略实施的可能性。

1)巧设情境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巧设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程要求,为实现教学目标,在课堂上采取一些生动形象的、具有情感色彩的教学手法,以营造出一个具有感染化的、生活化的、氛围活跃的教学场景,以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促进有效教学策略的实施。

运用多媒体教学是实现巧设情境的有效手段之一。多媒体在现代的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多媒体即传播信息的多种媒介的综合。多媒体的出现,给教育教学进行改革创造了机会,提供了科学先进的手段。多媒体具有直观性,能够把抽象的数学思想直观的表现出来;多媒体具有趣味性,其形象生动的表现方式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具有多变性,能引导学生进入不同的教学情境,因此,多媒体教学是创设情境、促进有效教学的一种良好手段。

2)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建良好的学习气氛

教学不只是师生间知识交流的过程,也是建立师生关系的过程。数学教学是一个以学生和教师平等存在,教师与学生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作用,以达到教学目标的认知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对教学效果的好坏有着重要影响,因而要注重培养良好的教师与学生的人际关系。为此,教师要有优化师生的沟通策略,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多换位思考,多为学生考虑,深入了解学生,防止走“教师为中心”与“学生为中心”的两个极端。师生关系既不是师尊生卑,也不是生主师辅,而是地位平等的两个主体,只有师生之间拥有平等地位,互相尊重,课堂教学活动才会顺利开展,才可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教师与学生只有在平等、自由、民主的前提下,教师才可以更好的开展教学。

3)关注学生学习心理,培养良好学习风气

学生的学习心理容易受到来自教学课堂环境、教师教学行为、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影响,它从不同的角度或发展、或制约地影响着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实施。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稳定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风气对小学数学在新课程背景下进行有效教学具有深刻意义。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培养良好的学习风气,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在欢乐愉快的学习气氛中,心理上获得自由与安全,就会十分乐意去接受新鲜的事物,探索新知识,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对课堂不再是抗拒,而是一种享受,翱翔在知识的海洋里。小学生的自身特点如心理特点等,决定了小学的学习特点。他们好奇、好动、喜欢新颖的事物,在良好的学习风气下,能最大限度发挥其求知欲望,探索新知识。关注学习的学习心理,要求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变化发展、热情回应学生的期待,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形成一种教师爱讲授、学生乐意学习的学习风气。良好的学风,犹如一颗大树,它需要经过精心呵护、精心培养,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积攒点点滴滴的好习惯,并不断发扬光大。

3.结语

新课程理念下主导的教学也必然是一个开放性的、探索性的动态存在,需要教育工作者发挥其专业智慧,将这种理念具体化为现实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形态。

参考文献:

[1]万伟,秦德森,吴永军.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12.新课标下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十二

无论新教材有多大的变化, 其目的就是想改变长期以来道德教育存在缺乏吸引力和实效性的状态。所以, 教师也应跟上, 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积极地探索该如何激发思想品德课学习的兴趣, 培养创新思维, 让学生想学、乐学、会学。那么, 教师怎样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真正喜欢上这门课程呢以下谈谈本人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 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不感兴趣,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枯燥的说教, 尽可能让政治课从枯燥的说教中解放出来, 应该成为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让学生学的更加生动、更加主动。因此, 寓教于乐, 是政治教改的明智选择。

1.注意导入,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 而“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讲好一节课的开头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注意的第一步。那么, 怎样才能讲好开头呢作为教师对教材应有准确把握, 设计出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新颖导语。一般来说, 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与这堂课相关的故事、名言、俗语等, 以此来导入新的教学内容;也可以用案例导入新课的方法, 使学生产生悬念, 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

2.在课堂中运用教学艺术, 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用生动风趣的语言、幽默的故事, 或贴近现实生活的事例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 使自己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愉快。在课堂教学中, 针对初中学生喜欢听故事的这一特点, 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堂适度开展“故事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学生对有关理论知识的理解、记忆, 从而达到了其他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效果。

3.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方法影响着学生听课的效果和学习的兴趣。教师采用哪种教学方法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 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调动学习兴趣, 诱发思维动机, 并不完全体现在导入新课上, 更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即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随时扣动学生的心弦, 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实际和讲授过程, 可运用多种形式如诗歌、谜语、故事、漫画等。既可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又能活跃课堂气氛, 扩大自由争鸣空间, 激发其学习兴趣。

4.联系实际, 灵活举例,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用现实生活的体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书本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去, 密切联系学生身边的事例进行分析。例如有关“享受学习”谈到学习的苦与乐时, 可让学生互相说自己的真实感受, 针对自己的实际对症下药——如何去克服苦难, 享受快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举例, 把抽象的理论融入学生实际、社会实际的具体事例之中, 使学生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 逐步掌握抽象的理论。

二、启发思维,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1.指导学生搜集、分析信息, 培养自学能力。

课前学生围绕一个主题搜集信息, 通过查看报刊、杂志、访问、调查、上网, 观看电视专题等手段进行。上课时将学生课前收集的案例信息, 在适当时间让他们展示出来, 对理解课本知识起到了深化的作用。

2.指导学生进行模拟、表演, 深化情感体验。

通过活动情景的创设和利用, 激发学生活动热情, 引导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发展完善的人格。此类活动的开展更加关注了学生内心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 个性完善。为了使学生更好把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加以联系, 可以采用表演小品, 角色阅读, 辩论等形式。

3.成果展示,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现行的新编教材贴近学生的思想、贴近社会生活。在开展一系列活动的基础上, 让学生展示、介绍自己的成果, 使学生在成就的感受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自信, 发现自己和他人的长处, 不断努力、不断学习。

三、师生真情交流, 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除了课堂上与学生进行知识、情感交流外, 还有课外的思想知识, 情感的交流, 无论哪一种方式的交流, 老师要想赢得学生的信任, 交流时的“情”一定要真。“情”真才感人, 情真才能打动人, 一句贴心的话语, 一个会意的眼神, 一个安抚的动作, 都是老师表达真情的方式。其关心要由内而外, 不能仅仅停留在嘘寒问暧方面, 我们要乐于帮助学生, 做他们的顾问, 给他们及时的指导, 包括心理健康方面的或生活中遇到的解不了的难题, 这些交流才会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心是诚的, 情是真的, 交流才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素质教育理论要求, 我们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让所有的学生都得以提高和发展。鉴于此, 我们教师在跟好学生交流时, 不能只看长处而不看其缺点, 在肯定之中指正, 有要求, 有希望, 让其在成功的喜悦中时时听到警钟响起。在跟后进生交流时, 不能只看缺点而不看其闪光点, 要戴上放大镜找其闪光点予以肯定, 让其在失落中也时有成功的体验和喜悦。作为教师应懂得理解、接受、同情和公平对待学生的重要性, 作为学生在教师的表情背后也更明白个性的重要性和对教师的信任, 因此他们会竭力做到品行端正。

在教学中, 教师只要转变教育观念, 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以学生为主体, 与学生密切合作, 就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13.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学法指导 篇十三

作者:wuzesh 文章来源:浙江省湖州市织里实验小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11-15

内容摘要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改革偏重于对教的研究,但是对于学生是如何学的,学的活动是如何安排的,往往较少问津。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正如前苏联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指出的那样:“教学方法是由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运用的协调一致的效果决定的。”即教学方法是受教与学相互依存的教学规律所制约的。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简称数学学法指导,是“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小学数学学法指导问题是数学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笔者想就此问题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做些探讨。

关键词

数学学法 更新观念 生成性课堂 多说 克服思维定势 比较法 线段图法 分析法 归类法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学法指导

吴增寿

从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潮流来看,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发展和更新日益加速,欲成为新时代的有用人才,必须善于学习、实践和创造。现代教育观念强调以学生为主,要求受教育者不仅是学到什么,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近几年来,旨在教会学生会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学法指导的研究和实践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门课题,让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学习成绩优秀学生之所以成绩优秀,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他们学习方法比较科学;学习困难学生之所以学习困难,也往往是由于学习方法不当。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快速发展,教师必须加强学法指导。

一、更新观念、改变教法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而教学的本质是教与学的对立统一关系。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所以要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首先必须从教师的“教”开始。

1、备课: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语言应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等),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如板书编写有序、图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2、上课: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如果我们的课堂还是师道尊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回答,不予理睬,或马上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大打折扣。因而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气,师生关系一定要开放,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同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也更能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课堂提问注意开放性。开放性的提问,没有统一的思维模式与现成答案,学生回答完全是根据自已的理解回答。答案一定会是丰富多彩,这可以作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资源。教师根据这些答案给予肯定、或给予引导,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教师的肯定或引导中得到提高。要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对教育过程的高超把握就是对这种动态生成的把握。

二、活跃思维、改变学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能提高学习效率,能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发挥,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而拙劣的学习方法(如死记硬背)学习效率低,学生的智慧得不到发挥。所以,如果我们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那我们的教学也就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了。下面就平时积累的几点方法罗列如下:

1、要有好的学习习惯

避免机械性学习,实现有意义的学习。有的同学在学习中重视对知识的机械性、生硬性记忆,其结果是一方面导致对知识掌握程度和效率的低下,另一方面也将严重影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挥。现代教学论强调要实现有意义学习,强调理解对知识保持和应用的作用,即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忆而学习,而是为了应用而学习,不是为了对单个知识点的掌握而学习,而是为了实现对知识点间的贯通性理解而学习,这些均需要我们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为“内化”式的学习,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实现有意义学习的关键。

2、要多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例如,口算,现在已经名不副实,多数用笔算代替,学生动手不动口。其实,过去不少教师创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其它教材也可以这样做。我们不能把数学课变成枯燥无味、让学生学而生厌的课。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3、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培养求异精神和发散思维能力

“定势”的作用有积极和消极性两种表现,我们应该利用“定势”的积极性作用,克服“定势”的消极性影响。在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过程中,既要培养解决类似问题的“定势”,形成知识迁移的一般性规律和方法,又要形成在遇到用习惯方法难以解决的有关问题时能够从其他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形成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意识与能力,这也是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的重要要求。知识的迁移要求对知识呈现的情境和知识转换要灵活处理,而不是生搬硬套。阿

4、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听课

不是上幼儿园就开始听课了吗?谁不会听课呢?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用正确的方法听课,这就导致学习效率差。

首先、做好课前准备,包括心理上的准备、知识上的准备、物质上的准备、身体上的准备等;

其次、要专心听讲,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参与课堂内的全部学习活动,不要只背结论,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来自于解决实际问题或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教材上的定义常隐去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这不仅可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三、学生还要及时做好各种标记、批语,有选择地记好笔记。

第四、要指导学生一定要养成先看书后做作业的良好习惯。现在学生的通病是仅仅把教材当做一个习题簿子,做作业用到它,而后就放置一边。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要指导学生在做作业之前一定要认真地阅读例题,结合教师课堂讲授,把知识梳理一遍,之后再去做作业,就会少走弯路,既保证了作业质量,又做到了充分的巩固、复习。

5、课外学习

课外学习能有效地使课内所学知识与社会生产实践、生活实际密切地联系起来,帮助同学们加深对课内所学知识的理解,扩大文化科学知识的眼界,拓宽思路,激发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与习惯,增长工作才干。这也就是常说的:“课内打基础,课外出人才”。但课外阅读要有教师的正确指导,才能避免滥读,费力不讨好。

另外,还要教会学生一些数学方法。如,比较法、线段图法、分析法、归类法等等。指导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除了上课的潜移默化外,还有如,讲授式、交流式、辅导式等等。

上一篇:《人生感悟》读后感下一篇:审核末次会议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