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文学常识(8篇)
1.必修2文学常识 篇一
/newmobi 2011年2月历史必修三好题收集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一、四大发明
(浙江宁波市2011届考试)6.右图为讲史话本《新全相三国志平话》(元刊本)书影,对此解读不准确的是
A.书影中的字体是真书 B.采用铜活字印制而成 C.话本对后世小说影响很大 D.反映了当时城市经济的繁荣
【解析】根据所学,元代讲史话本在宋代基础上发展,还产生了章回形式的长篇白话小说,对后世小说影响很大。本题A项“真书”即楷书,判断图片说法正确;C项符合题意;D项正确,话本的产生重要原因是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本题B项不正确,铜活字在明中期才出现,元代使用木活字。
(北京市东城区2011届检测)9.培根在评述中国古代文明的三项成果时说:“这三种东西曾经改变了整个世界的事物面 和状态:第一种在文字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材料中的。三种东西”是指
A.甲骨文、造纸术、指南针 C.书法、火药、指南针
()
B.印刷术、青铜器、指南针 D.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解析:D。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四大发明外传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造纸术在唐朝中后期外传,而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是在宋元时期经阿拉伯商人传入欧洲,对封建主义社会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起到推动作用。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江西省南昌一中、南昌十中2011届联考)8.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中有不少技术工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成了中阿之间一次技术转移。这时中国传入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
A.造纸术 B.活字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与火器 解析:A。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外传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公元8世纪中国的造纸术外传,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与火器外传是在宋元时期。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东北师大附中2011届第三次摸底)4.将“神七”成功送入太空用的是“长征火箭”,/newmobi
/newmobi 中国早期的“火箭”与现在的火箭虽然相差甚远,但都是利用反冲运动的原理,如果你要查找火药武器的最早记录,应该查阅
A.《史记》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有关火药武器的历史,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最早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宋朝为了抵御辽、西夏和金的进攻,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由此可知火药武器的最早记录应该在唐朝。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浙江省新高考研究联盟2011届联考)
4、中国古代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三大发明成就都取得重大突破是在()A.战国时期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B.《汉书》
()C.《唐书》
D.《清史稿》
解析:C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是在北宋、火药应用战争是在唐末宋初,活字印刷术发明是在北宋。
(辽宁省铁岭六校2011届第二次联考)40. 西欧有一句名谚:“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西人的手。”结合对中外古代科技史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中国人的勤劳智慧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②古代欧洲的科技成就比中国的科技成就更高 ③欧洲吸收和借鉴中国科技成就,形成近代科学 ④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作用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A。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外古代科技史发展历史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古代中国的科技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四大发明传到欧洲促进了欧洲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封建社会的衰落,故应该排除②。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辽宁省丹东市2011届第二次联考)
5、四位学生在做研究性学习时,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影响为题,各命制了一个小题目,你觉得最适宜的是
①大汉的文明传承──纸改变了西欧的文化进程 ②西方海外殖民的助跑器──指南针 ③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致命锐利武器 ④印刷术与古希腊的智者运动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
/newmobi
/newmobi 解析:A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向外传播及其对世界的影响理解能力。西汉时期中国发明造纸技术,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一项重要发明,有利于人类文化知识的普及;指南针13世纪传入西欧,在地理大发现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火药在14世纪由阿拉伯人出入欧洲,对资产阶级打败封建骑士阶层有重大作用;印刷术在13世纪中期传入欧洲,而古希腊的智者运动出现于公元前5 世纪。
(辽宁沈阳市市重点联合体期考)5.下图中,北京奥运会的火炬“祥云”以“渊源共生,和谐共融”为创意,造型以中国传统的纸卷轴为创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A.法家思想与造纸术 B.墨家思想与活字印刷术 C.儒家思想与活字印刷术
D.儒家思想与造纸术
解析:D。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古代科技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和谐”体现的是儒家思想观点;“纸卷轴”反映的是造纸术。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二、《九章算术》和珠算
(宁夏银川一中2011届第五次月考)29.中国古代十分重视数学研究和应用,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有一部著作记载了十进位值制计数法,汇集了许多算术命题,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这一数学著作应该是
A.《周髀算经》 B.《九章算术》 C.《缀术》 D.《齐民要术》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周髀算经》约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原名《周髀》,它是我国最古老的天文学著作,主要阐明当时的盖天说和四分历法,可排除A项;《缀术》是南北朝时期祖冲之父子所作,最大成就是圆周率值,非十进位值制,可排除C;而《齐民要术》南北朝时期的农学著作,也可以排除D。《九章算术》是一部数学专著,里面有十进位值制计数法的记录,故只有B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辽宁沈阳市市重点联合体期考)4.楚汉之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韩信投靠刘邦后,被派去管理杂乱无章的粮仓。但很快韩信就把新谷、陈粮分开,而且新谷、陈粮的多少统计
()
/newmobi
/newmobi 的非常清楚。他的这些智慧最可能记载于
A.《石氏星表》 B.《九章算术》 C.《齐民要术》 D.《黄帝内经》
解析:B。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石氏星表》是天文学著作;《九章算术》是数学著作;《齐民要术》是农学著作;《黄帝内经》是医学著作。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三、《石氏星表》和浑仪
(辽宁沈阳市市重点联合体期考)3.汉代有人指出:“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这是
A.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 B.王充反对“天人感应”的论据 C.张仲景注重自然环境对疾病的影响 D.张衡对月食作出的科学解释
解析:D。此题考查的是对月食现象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和所学史实光指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部分时,在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地区会因为太阳光被地球所遮闭,就看到月球缺了一块。此时的太阳、地球、月球恰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月食可以分为月偏食、月全食和半影月食三种。月食只可能发生在农历十五前后。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四、《授时历》和四大农书
(广东江门市2011届调研)14.下列中国古代科学家中,对甘薯种植做过研究和介绍的是
A.张衡 B.徐光启 C.沈括 D.贾思勰 解析:B。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科学家突出成就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张衡世在天文学方面;沈括是在地理方面;贾思勰虽然是在农学方面但是其所写《齐民要术》藐视的公元6世纪黄河中下游的农牧业生产经验;明朝的徐光启所作《农政全书》介绍了从美洲传入的甘薯的种植技术。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五、《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福建省厦门三校2011届第二次联考)24.明清时期我国之所以没有产生与16~18世纪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主要原因是()①封建自然经济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不能为科学技术提供发展的推动力
②闭关锁国阻碍了中西方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失去了吸收外来先进科技的条件 ③明清统治者依然推行重农抑商及文化专制,压制了科技成果的产生、推广和应用 ④由于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中国科学家的科学精神也日趋淡薄,传统科技开始落后于西/newmobi
/newmobi 方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③④
解析:B本题考查明清时期中国科技发展停滞的原因。科技发展是由当时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政策决定的,①②③说法正确,④中前半句正确,后半句“传统科技开始落后于西方”是错误的。
(河南省郑州市2011届预测)10.下面是约处于同一时期的中西两位历史人物和他们的著作。他们的科技成就形成强烈反差,这种反差说明的本质是[]
徐光启和《农政全书》书影 哥白尼和《天体运行论》书稿[] A.中国古代农业技术一直领先于世界 B.实践经验和科学探索产生不同影响 C.天文学革命是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 D.中西文化的巨大差距在明朝已形成
【解析】根据所学,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和西方科技较大的差别是,中国科技比较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也即中国文化具有强调实用技术,忽视抽象科学的倾向。中国传统学术中的实用之学如农学、医学、地学、天文历算之学等就反映了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这一特点。徐光启和哥白尼的科技成就的强烈反差,本质是由于实践经验和科学探索产生不同影响,本题选B项。A项说法与本题无关;C项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是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D项说法错误,明朝中西文化的差距并未形成,应该始于明末清初。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一.从《诗经》到唐诗”
(浙江省五校2011届联考)2.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所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下列对这段评述理解正确的是
A.《风》用朴实的笔法刻画劳动人民的真实情感 B.《风》以现实主义笔法描述社会的黑暗 C.《雅》主要内容是描述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
()
/newmobi
/newmobi D.《雅》主要内容是记叙人民反抗贵族的斗争
【解析】本题考查了《诗经》有关知识点,《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诗经》的精粹,反映社会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其中也揭露了阶级压迫和剥削。《雅》是周王朝王城所在地的诗歌,反映贵族阶级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也表现出对社会不公及黑暗腐败现象的忧虑与不满情绪。《颂》是国王和诸侯用于祭祀和重大典礼的乐歌,主要是歌颂祖先和当权者功德。题中“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大意是:《风》虽然有许多描写男女恋情之作,但却不是淫乱;《雅》虽然表露了百姓对朝政的诽谤愤怨之情,但却不主张公开反叛。据此说法正确的是A项。
二.宋词和元曲[](深圳市高中2011届第三次测试)23.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郎按执红牙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与“学士词”词风一致的代表人物是
A.李煜 B.李清照 C.陆游 D.辛弃疾
解析:D 本题考查宋词的流派。“学士词”是指苏轼的词,其风格为豪放派,与其一致的是辛弃疾。AB都是婉约派的代表。陆游的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他的词风格多样并有自己的特色。答案为D。
(湖南省雅礼中学2011届第四次月考)6.“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该材料出自的文学作品的体裁是
A.楚辞 B.诗 C.词 D.散曲
解析:D 本题考查元曲。材料是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属于元曲中的散曲。答案为D。
(福建省六校2011届联考)6.这是1958年6月20日,邮电部发行的编号为纪50的纪念邮票——《关汉卿戏剧创作七百年》。这位世界艺术大师的代表作是
/newmobi
/newmobi
A.《桃花扇》 B.《金瓶梅》 C.《窦娥冤》 D.《西厢记》 解析:C。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程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桃花扇》孔尚任作品;《金瓶梅》作者兰陵笑笑生;《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西厢记》是王实甫代表作。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广东省六校2011届第三次联考)13.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了下列图片,据此判断,他的研究课题应是
杂剧俑 京剧脸谱
A.古代舞蹈艺术的演变 B.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 C.古代市民生活的演变 D.古代戏曲艺术的发展
解析:D。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发展历程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元朝杂剧俑和京剧脸谱反映的是戏剧的发展。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浙江省杭州外国语学校2011届月考)8.元代杂剧兴盛,作家众多,名剧迭出。下列关于元杂剧的描述,错误的是
A.杂剧是用北方流行的散曲曲调演唱,故又被称为北曲 B.关汉卿的《感天动地窦娥冤》是杂剧的代表作品 C.杂剧的固定演出场所被称为“勾栏”
D.杂剧的发展受到了市民阶层的欢迎,但却遭到了统治阶级的排斥
【解析】根据所学,元杂剧是融合宋金以来各种表演艺术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它是用中国北方流行的散曲曲调演唱的,因此又被称为北曲或北杂剧。随着元代城市经济的/newmobi
/newmobi 复苏和繁荣,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强烈,同时也为适应统治阶级燕乐的需要,元杂剧的创作和演出逐渐兴盛起来。当时,在城市里有了杂剧及其他各种技艺固定的演出场所,时人称之为“瓦肆”或“勾栏”。元杂剧作家众多,名剧迭出。著名的杂剧作家关汉卿创作出多部揭露黑暗现实、讴歌反抗精神的高水平剧目。其中,《感天动地窦娥冤》一剧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本题中D项“遭到了统治阶级的排斥”说法错误。
(浙江宁波市2011届考试)5.右图为一只四系瓷瓶,盛酒器,上饰“„„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旧)好;人,不见了。”关于其制作的可能时代说法,较为正确的是
A.饰有隶书作品,秦朝隶书盛行,这应当是秦朝作品 B.饰有行书作品,晋代行书盛行,这应当是晋代作品
C.所饰作品为诗歌,诗文饰于瓷器始于唐朝,这应当是唐朝作品 D.所饰作品为小令,元代开始盛行,这应当是元代作品
【解析】本题判断较简单,重点是作品内容而不是书法,AB两项起到了迷惑作用,A项秦代和B项晋代不可能出现这样作品内容,C项“作品为诗歌”说法也错误。酒器上所饰正确的应是元曲中的散曲(包含小令等),音节和用韵上都比较自由,句子长短更为参差,而且可以加衬字,多用方言俗语和当时的新词,增加了语言的灵活性和通俗性,对后来的诗歌与戏曲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散曲的兴起,是诗体的一次解放。散曲题材广阔,语言幽默通俗、明快泼辣,形式活泼,描绘生动,手法多样,使时人耳目一新,逐步占据文坛的重要位置。
三.明清小说
(辽宁沈阳市市重点联合体期考)6.有人认为:明清文学观念的演进,使世俗现实生活日渐成为小说关注的焦点。通过家庭、爱情、婚姻的纠葛变化、盛衰兴亡,反映社会人际关系,展现时代风尚面貌,提供生动完整细腻的社会生活画卷。明清小说呈现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是
A.专制主义强化 B.商品经济发展 C.拜金主义盛行 D.轻商思想淡化
解析:B。此题考查的是对明清小说产生的根本原因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民阶层迅速崛起,小说这种文学形式正是适应了市民文化的需求。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江西省南昌一中、南昌十中2011届联考)25.中国古代文学主流表达形式经历了赋/newmobi
/newmobi ——诗——词——曲——小说的变化趋势。这种变化反映了()
①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③城市经济的繁荣
②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 ④通俗文学的蓬勃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解析:D。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文学流派发展原因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元曲及小说并不是科举考试的内容,是市民文学的主流,专制皇权的加强是八股取士制度。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江西省南昌一中、南昌十中2011届联考)18.下列属于明清时期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是:
①《西游记》 ⑤《聊斋志异》
②《红楼梦》 ⑥《三国演义》
D.②③⑤
()③《儒林外史》
④《水浒传》
A.①②③⑥ B.①②④⑤⑥ C.③④⑤
解析:D。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形式小说发展历史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宋代随之兴起的是话本,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许多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等,大都是文人采用民间创作而进行再创作的。话本是民间“说话”艺术的底本,它是经过说书艺术的千锤百炼才产生、流传的。它以描绘精彩动人的情节场面和塑造生动活泼的人物性格见长;这就与专供人阅读的小说有了明显不同的风格,因为它们是植根于讲给人听的说书艺术的。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学科](江西省南昌一中、南昌十中2011届联考)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东京梦华录》载:“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南宋《梦粱录》载:“遇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陆游在《杂赋》中提到:“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材料二 2007年12月,宋代古沉船“南海一号”被打捞出水。考古专家认为,“南海一号”沉船本身就是一个见证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物。据考证,我国近海有2 000~3 000艘沉船,以宋、元朝时代居多。”[ks5K](1)国内外许多史学家指出,诞生于宋代的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改变了整个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的发明。(3分)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宋代“改变了整个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的发明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主要指除唐朝时期就已经外传的造纸术之外的三大发明的外传:指/newmobi
/newmobi 南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和外传。
答案: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和外传。(3分)
(2)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请用宋代的史实加以说明。(3分)(提示:可结合宋词、文人山水画等加以说明。)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这个时期政治、经济的集中反映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以从结合儒学发展为理学,体现了中央集权加强;宋词、风俗画的出现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文人山水画兴起反映了文人阶层壮大,理学兴起概括。
答案:儒学发展为理学,体现了中央集权加强;宋词、风俗画的出现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文人山水画兴起反映了文人阶层壮大,理学兴起。(3分)
(3)为什么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而近代则逐渐落后了?(6分)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而近代则逐渐落后了原因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以先从长期领先::政治制度:最早确立封建制度,是当时社会制度最先进的国家,统一是历史主流,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中国农业、手工业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推动了科技发展;文化交流、民族融合:国内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各民族相互学习,共同创造了古代文化,也在不断吸取外来文化来提高自己;教育事业发达;民众推动: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加以概括。另一方面近代落后原因:可以从专制制度:落后的社会生产关系和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束缚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落后:封建经济占主导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统治者历来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科学技术成果的产生和推广;文化专制:明清统治者加强文化专制统治;对外封闭:明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等加以归纳。
答案:长期领先世界原因:最早确立封建制度,是当时社会制度最先进的国家,统一是历史主流,社会相对稳定;中国农业、手工业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推动了科技发展;国内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各民族相互学习,共同创造了古代文化,也在不断吸取外来文化来提高自己;教育事业发达;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等。(3分)
近代落后原因:落后的社会生产关系和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束缚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封建经济占主导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统治者历来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科学技术成果的产生和推广;明清统治者加强文化专制统治;明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等等。(3分)
/newmobi
/newmobi
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河南省焦作市2011届测试)18.苏轼认为:“(在唐代)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书至颜鲁公,画至吴道子,古今之变,天下之事毕矣。”对材料中相关历史人物成就的叙述,正确的是()
A.杜甫是唐朝全盛时期的著名诗人,被称为“诗仙” B.颜真卿的楷书雄健、宽博,树立唐代楷书典范 C.韩退之(愈)是宋明理学的开拓者 D.吴道子集风俗画创作的大成
解析:B。此题考查的是对唐朝文艺发展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杜甫是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诗人,被称为“诗圣”故A项错误;宋明理学的开拓者周敦颐故C项错误;吴道子医生主要从事的是宫廷画、宗教画的创作故D项错误;而颜筋柳骨正是唐朝书法艺术发展到楷书阶段的杰出代表故B项错误。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安徽合肥市2011届质检)2.我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千姿百态,形式多样。下列书法的种类依次是
A.隶书 楷书 小篆 行书 B.行书 隶书 草书 楷书[来源m] C.行书 篆书 草书 楷书 D.草书 篆书 行书 楷书 2.D.本题较简单,第一幅和第四幅较易辨认。
(北京市东城区2011届检测)8.如果开设中国古代文艺展,下列文艺形式中最能体现文人审美价值、独特个性的是()
A.隋唐的草书
B.宋代的风俗画 C.元代的杂剧 D.明清的小说
解析:A。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文艺发展特点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已经发展为自觉艺术是文人意境的反映;而宋风俗画元杂剧明清小说反映的是商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崛起大众的需求。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newmobi
/newmobi(江西省南昌一中、南昌十中2011届联考)23.史家认为,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长期传承而不中断,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汉字的推广无疑也发挥了积极作用。据你推测,西汉文书上的字体最有可能是
A.甲骨文
B.行书
()
C.隶书 D.楷书
解析:C。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文字发展历史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秦朝是小篆,后来逐步开始使用隶书,汉朝广泛流行隶书。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浙江省新高考研究联盟2011届联考)
3、关于中国古代书法和绘画艺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①中国书法五种主要字体是金文、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②唐代杰出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和文征明;③文人画是中国画的主要形式之一;④山水画是中国画的精粹,气势是山水画的灵魂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A 中国画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文人画是一种艺术形式或文化现象,故③不正确。
(河南省郑州市2011届预测)3.“含毫势若斩蛟龙,挫(握)管还同断犀象。兴来索笔纵横扫,满座词人皆道好。一点三峰巨石悬,长画万岁枯松倒。叫瞰(喊)忙忙礼不拘,万字千行意转殊。”诗句描述的书法形式与下列人物的作品风格相似的是 A.钟繇的《宣示表》 B.王羲之的《兰亭序》 C.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 D.王献之的《中秋帖》
【解析】本题稍难,从诗句中可以判断出描述的是草书的特点,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魏晋以来,草书盛行不衰,名家辈出。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张旭、怀素等,都是草书大家。据相关资料本诗选自马云奇《怀素师草书歌》,对唐代著名书法家怀素进行赞颂,开头几句为“怀素才年三十余,不出湖南学草书。大夸羲献将齐德,切比锺繇也不如。”各选项中A项是楷书;B项是行书,人称“天下第一行书”;C项是楷书,本题选D项,《中秋帖》草书,是著名的古代书法作品,曾被清乾隆皇帝誉为“三希”之一,意即希世珍宝。
(福建省厦门三校2011届第二次联考)21.余秋雨说:“汉字是第一项中华文明长寿的秘密,它是活着的
图腾,永恒的星辰”。右图汉字字体的正确排列顺序是()
/newmobi
/newmobi A.楷书——草书——行书——隶书
B.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C.隶书——行书——草书——楷书 D.楷书——行书——草书——隶书
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书法艺术的鉴赏能力。隶书笔画横平竖直;楷书笔画详备,结构严整;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由此判断B正确。
(山东省高密市2011届质检)21.《贞观长歌》是我国当代著名电视剧,塑造了唐太宗李世民及其开国功臣魏征、房玄龄等杰出人物形像。下列有关虚拟景象,有可能出现在该电视剧中的是
A.唐太宗聚精会神阅读《西游记》 B.御书房里悬挂着《清明上河图》
C.宰相房玄龄用楷书撰写政事奏折 D.魏征高声吟诵“大江东去浪淘尽” 解析:C。本题考察中国文学流派出现的时间。《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明代小说家。《清明上河图》北宋风俗画作品。“大江东去浪淘尽” 出自北宋词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楷书从三国时候出现,在唐朝盛行。
(浙江省杭州外国语学校2011届月考)7.汉字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下图所示“车”字形体演进的基本趋势是
A.逐渐形象化 B.逐渐多样化 C.逐渐简约化 D.逐渐国际化 【解析】根据所学,汉字的演变趋势是由繁到简,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结合材料的字形,分别是“车”的甲骨文写法、小篆第一种写法、小篆第二种写法、隶书写法、草书写法,发展趋势可以看到是逐渐简约化,本题选C项。
二.笔墨丹青中国画
(山东省潍坊市2011届质检)23.图5是2010年广州亚运会吉祥物——形象时尚、动感可爱的五只羊,分别取名为“阿祥”“阿和”“阿如”“阿意”“乐羊羊”,组成“祥和如意乐洋洋”。这幅图画应属于
A.油画 B.彩陶画
/newmobi
/newmobi C.文人画 D.风俗画 图5
【解析】油画是西洋画的主要画种之一,快干性的植物油调和颜料,在画布亚麻布,纸板或木板上进行制作的一个画种。彩陶画指画在彩陶上的绘画。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一般融文学、书法、篆刻、绘画等为一体。是以社会生活风习为题材的人物画。始于汉代,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为一代名作。南宋时在临安(今浙江杭州)流行一种“堂画”,亦称“风俗画”。清末吴友如《点石斋画报》中有很多作品,均属风俗画。建国后的风俗画,反映了新的题材、新的人物。本题中吉祥物属于风俗画(可能卡通画更加合适)。
(河南省焦作市2011届测试)19.有人说“《清明上河图》(如下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原因是
()
A.可以了解唐朝的城市面貌 B.可以了解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情况 C.可以了解元朝市民的生活状况 D.可以了解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状况 解析:B。此题考查的是对宋朝文化艺术发展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清明上河图》是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作品,反映了北宋东京汴河两岸商业发展和城市的繁荣。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浙江宁波市2011届考试)4.下列关于文人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文人画的鼻祖是苏轼,创作时强调个性表现 B.文人画是中国画的精粹,以花鸟为主要创作题材 C.文人画集中体现画家全方位的文化素养 D.文人画是科举取士的重要内容之一
【解析】根据所学,文人画又称做“士大夫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或文化现象,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文人画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追求抒情写意,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唐代诗人王维以诗人画,被后世奉为文人画的鼻祖。本题A项“鼻祖是苏轼”说法错误;B项中国画的精粹是山水画,通常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绘内容;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历史上没有出现过;本题C项说法/newmobi
/newmobi 正确。
(辽宁省沈阳市四校协作体2011届测试)29.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展示了中国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隋唐时期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产生巨大影响 B.东汉时期蔡伦发明的造纸术,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 C.北宋时期山水画《千里江河图》,气势宏伟,画风阳刚 D.明清时期青花瓷,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新象征
解析:C。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历程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活字印刷术是在北宋时期出现故应排除A;西汉时期中国发明的造纸术,东汉时期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故应该排除B;元朝出现青花瓷故应该排除D。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辽宁省丹东市2011届第二次联考)
6、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在《题画》中说:“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强调“意在笔先”“趣在法外”。这说明
A、绘画创作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B、并非所有的意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C、艺术创作只凭主观虚构 D、艺术创作有其特有的规律
解析: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能力。郑板桥强调在创作之前做到“意在笔先”,有的放矢;在创作过程中将“胸中之竹”通过手中的笔墨、转化为“手中之竹”,说明艺术创作有其特有的规律。
三.京剧的出现
(山东省高密市2011届质检)22.有人曾对与右图反映的戏剧表演形式进行如下描述:“饮酒仰脸要翻手,喝茶平饮微低头,且角总要多出相,其他人物要遮口。”这一著名戏剧
A.由南方剧种传入北京后融合而成 B.是士人群体逐步形成的直接产物 C.与理学使文人注重内心修养有关
D.被称为“百戏之祖”且享誉世界
解析:A。本题考察中国戏曲艺术形式。根据图中分析,属于京剧的表演形式,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个,/newmobi
/newmobi 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百戏之祖”是昆曲。诞生于明朝嘉靖年间的昆曲至今已有六百年多历史,被誉为世界戏剧的三大源头之一。
(湖南省雅礼中学2011届第四次月考)7.京剧脸谱艺术是广大戏曲爱好者非常喜爱的一门艺术,国内外都很流行,已经被大家公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志。“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你认为“白脸”表示
A.忠勇正义 B.奸诈狡猾 C.勇猛粗率 D.刚强骁勇 解析:B 本题考查京剧的相关内容。在京剧脸谱中,蓝色表示刚强、骁勇;红色表示忠贞、英勇;黄色表示枭勇、凶猛;白色表示阴险、狡诈;黑色表示刚直、果敢、勇猛。答案为B。
(辽宁沈阳市市重点联合体期考)8.2009年4月26日晚,第16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梅兰芳》获得最佳电影奖。梅兰芳在京剧唱腔、念白、舞 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以下关于京剧产生 发展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有
①北京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各种地方剧在此融会贯通 ②艺术家的不断努力
③乾隆帝八十寿辰,“徽班进京”为京剧的产生提供了政治契机 ④徽戏作为“百戏之祖”不断融合吸收,兼容并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②③
解析:D。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戏曲发展沿革历史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百戏之祖”指的是昆曲故应排除④。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newmobi
2.必修2文学常识 篇二
在新课程人教版必修1、2中, 对“探究求合力的方法”“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这三个典型实验作了较大幅度的修改, 但在实际教学中, 仍然感到有待完善, 现将笔者对其重构的方式呈现出来, 期望能抛砖引玉.
一、对“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实验的重构
1. 教材分析
相比于以前人教版教材, 新教材作了如下改进.
(1) 变演示实验、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且由原来的独立设置变为有机嵌入教学内容, 使实验探究与理论教学融为一体, 有利于学生全面体验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建构过程.
(2) 渗透原型启发的思想.在新教材中, 多处运用原型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用图1所示的现象原型, 引入了合力、分力的概念, 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但是教材没有就此引导学生进行方案设计, 而是直接呈现探究方案, 这显然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又如, 在建构平行四边形定则之前, 作了如下提示:“建议用虚线的箭头端分别与两个合力的箭头端连接, ”试图以此原型来促进探究过程的顺利进行, 但是这种呈现方式, 仍然是停留在找出结论的层面上, 学生缺乏类比、猜想等理性思维过程, 没有真正体验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建构过程.
2. 重构方案
基于前面的分析, 建议对此实验的方案设计、数据处理按如下方式进行重构.
(1) 对探究方案呈现方式的重构
(1) 原型构建
原型1:图1所示的原型.
原型2:两学生用力拉悬挂于天花板上的健身器材拉力器, 使之伸长到某一位置;再由一位同学用力拉它, 使之仍伸长到同一位置.
以上两实验, 为学生呈现了两个现象原型, 它在丰富学生的原型储备的同时, 也创设了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情境和气氛, 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和积极的思维活动, 但要由此转化为探究方案的设计, 还需构建起原型与方案设计之间联系的桥梁.
(2) 方案设计
以上两个原型与方案设计之间的联系纽带是实验设计中的模拟思想, 为此, 通过下面的问题来构建原型与方案设计之间的联系.
“根据模拟思想, 设计一个实验, 探究F1、F2、F间的关系.”
实践表明, 按此重构, 学生能依运动状态及形变的等效性, 设计出了图2、图3所示的探究方案.
(2) 对实验数据处理方式的重构
基于数据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并考虑到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还比较薄弱, 建议在教学中, 把探究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构建原型, 第二阶段是构建联系的纽带.
(1) 原型构建
先对F1、F2与F的大小关系进行定性研究, 要求学生按表格中的两力夹角进行实验, 将测出数据填入表格中, 归纳几种情况下F1、F2与F的大小关系.
学生通过交流、讨论, 构建起|F1、F2|<F<F1+F2这一原型.
(2) 数据处理方案
要使原型发挥启发作用, 可用如下递进性的问题链来构建其与所探究问题之间的相关联系, 从而实现问题原型与数据处理之间的“无缝对接”.
“F1、F2、F之间的关系与我们学习过的什么知识相似?对此你能提出什么猜想?如何验证你的猜想?”
实践表明, 按此方式重构后, 能有效引导学生进行类比思维, 进而发现所构建的原型与三角形边长关系、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与边长间关系具有数学形式上的相似性, 最终提出如下假说:“以F1、F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 其所夹的对角线即表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至此, 学生在构建了原型后, 又运用物理科学方法, 全面参与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建构.
二、对“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的重构
1. 教材分析
相比于以前人教版教材, 新教材在呈现方式上作了以下两个方面的改进.
(1) 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2) 重视实验思想及方法的渗透.在新教材中, 首先详细介绍了实验的基本思想及数据处理方法, 然后是讨论获得恒力的方法, 最后是呈现图4所示的参考案例, 这样的处理方式, 突出了实验思想、方法的渗透, 并在为学生进行方案设计示范的同时, 又留有思考的空间.但问题是这一方案中的恒力大小确定依据是牛顿第二定律, 因此它更适合于作为验证性实验.
2. 重构方案
基于前面的分析, 可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重构, 一是对获得恒力的方式;二是变真实实验为理想实验.
(1) 方案一
关于恒力的获得方式, 除了图4所示的方案外, 还可以借助于斜面来获得恒力.对此, 运用以下几个原型来引导学生进行方案设计.
(1) 原型构建
原型:物体沿倾角为α的光滑斜面下滑, 物体所受合力等于多少?加速度如何测量?
(2) 方案设计
此原型与实验方案设计之间存在较大距离, 可通过以下递进性的问题链来构建原型与方案设计之间的联系.
A.如何在实验中获得近似于光滑的斜面?
B.如何改变物体所受到的合外力?
C.如何在改变质量的同时保持合外力不变?
实践表明, 按此方式重构后, 学生能运用气垫导轨等器材进行方案设计, 具体的实验装置如图5所示.
在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时, 可通过改变垫高物块的数目来改变滑块所受的合力, 由 (h为垫高物块的高度, L表示斜面的长度) 可知, 在保持L不变时, 滑块受到的合力F正比于h, 如果垫高一块物块时, 合力为F, 垫高了两块物块时, 其合力等于2F, 从而运用倍增法把力的大小关系直观地体现出来, 这样可更方便地探究物体的加速度与力之间的关系.
在探究“加速度与质量关系”时, 由可知, 在保持L不变的同时, 改变滑块质量及所垫高物块的数目, 以保证mh的数值不变, 则其所受合力也不变.
这一方案的优点是:实验操作简单、方便, 实验的误差较小, 有利于学生充分体验实验的探究过程.缺点是:所需的实验器材限制性较强, 条件较差的学校难以开展分组实验.
(2) 方案二
针对实际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运用理想实验进行探究, 从而把真实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理想化, 这样, 在探究过程中, 就不再考虑实验条件的限制.
(1) 原型构建
原型:伽利略关于惯性的理想实验.
(2) 理想实验的构建
如何从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出发, 构建新的理想实验来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是重构中面临的困难, 建议采用以下问题链来构建起联系.
问题1:如图6所示, 物体从光滑斜面上的A点无初速滑下, 它能运动至右侧光滑斜面的等高处C, 则物体在两斜面上运动的加速度之比是多少?合力之比是多少?
问题2:如何在B点右侧构建一光滑斜面, 使得质量不同的两物体在其上运动时, 所受合外力保持不变?
根据问题1的启发, 把伽利略关于惯性的理想实验中的曲面改为平面, 并在底部用一很小的曲面把它们连接起来, 则可构建新的理想实验来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小球从倾角为α的左侧斜面上A点无初速下滑, 则它能滑到右侧倾角为β的斜面上的等高处C点, 设小球在左侧斜面上运动的加速度为a1, 合力为F1=mgsinα, 在右侧斜面上运动的加速度为a2, 合力为F2=mgsinβ, 滑到底端的速度为v, 则有
由此得出:在质量一定时, 物体的加速度与外力成正比.
根据问题2的启发, 为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可以构建如下的理想实验.
如图7所示, 质量为m1小球由左侧倾角为α斜面上的A点无初速滑下, 则其能滑到右侧倾角为β1斜面上的等高处C1点;质量为m2小球由左侧倾角为α斜面上的A点无初速滑下, 则其能滑到右侧倾角为β2斜面上的等高处C2点.为保证小球在斜面BC1和BC2上滑动时合外力不变, 只需满足即可.
小球在斜面AB上的加速度为a, 在BC1上的加速度为a1, 在斜面BC2上的加速度为a2, 则有
由此得出:在外力一定时, 物体的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
在运用理想实验方法“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时, 需要对牛顿第二定律这一单元的教学体系进行重构, 具体安排是:
第一节: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第二节:牛顿第二定律
第三节:实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重构后的教学体系, 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即先由理想实验提出假说, 再对假说进行演绎, 最后对演绎的结果进行验证.从而引导学生象科学家那样, 运用物理科学方法进行探究.
三、对“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的思考
1. 教材分析
相比于以前人教版教材, 新教材所作的最显著的改进是:没有列出具体的实验步骤, 而是呈现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 并设置了问题讨论, 以突出科学探究的思想, 引导学生体会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器材的选择原则.但在教学中发现, 这一实验对于学生体会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效果并不理想, 原因是学生没有主动参与机械能守恒条件的建构.
2. 重构方案
针对学生在理解、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中存在的问题, 其有效策略是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 探究的重点是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1) 原型构建
原型1:如图8所示, 用一根细线悬挂一小球, 将摆线拉开一定角度后释放, 观察小球的运动情况.
原型2:将上一个实验中的金属小球换为塑料泡沫小球, 重新观察其运动情况.
(2) 方案设计
原型1、2的对比实验, 在为机械能守恒建立了感性认识的同时, 又意识到其守恒量是有条件的, 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激情.但要转化为探究方案的设计, 需通过下面的递进性问题链来构建原型与其之间的联系.
(1) 如何设计实验方案, 使之便于测量重力势能、动能的变化量.
(2) 如何运用比较思想, 探究阻力对机械能转化的影响.
实践表明, 按此方式重构后, 学生能设计出如下对比实验, 其实验装置如图9所示, 在纸带下所挂的重物分别是同体积金属重锤和塑料泡沫 (近似认为两种情况下物体所受阻力相等) , 以便比较阻力对机械能转化带来的影响, 比较的内容是:
“比较同体积金属重锤和塑料泡沫动能变化量与对应重力势能减少的比值的大小.”
在设计了上面的实验方案后, 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来建构机械能守恒的条件.通过对实验数据分析、比较, 学生能够得出:阻力相对于重力越大, 其损失的机械能所占的比例就越高.为了引导学生建构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再以如下的问题为原型, 引导学生构建假说, 具体内容是: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如果物体不受阻力作用, 你能作出什么猜想?”
实践表明, 按此方式重构后, 学生运用外推法提出如下猜想:
“如果小球运动过程中所受阻力为0, 则其机械能守恒.”
当然, 按此方式重构后, 需要对“机械能守恒定律”这一单元教学体系进行重构, 具体的方案是:
第一节:“探究阻力对动能与重力势能的转化的影响”
第二节:“机械能守恒定律”
3.“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对策 篇三
“着眼基础,立足课本”是最基本的复习方法。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回顾知识”这种最传统的模式来实现。例如,教材第三章第一节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课本P4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一些耕地经历了“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针对这段材料可以提出许多问题。
【问题1】这段材料显示了什么信息?(农业区位,农业区位的变化等)
【问题2】材料中显示了哪些区位因素?除了这些因素,还有哪些主要农业区位因素?
【问题3】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能种水稻、甘蔗等这些农作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些地方挖鱼塘养鱼有什么样的优势?
【问题4】从材料可以看出,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种水稻、甘蔗、养鱼、种花都适合,为什么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选择?
【问题5】从“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说明了农业区位因素的什么特点?相比之下,哪类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问题6】“水稻田”是我国南方常见的农业景观,类似我国南方的水稻种植区,一定的地域形成比较稳定、成型的、区域性的农业生产区称为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问题7】利用其自然条件,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发展了“桑基鱼塘”、“蔗基鱼塘”、“花基鱼塘”等模式,你能说说是怎么回事吗?
【问题8】“桑基鱼塘”属于哪种农业地域类型?掌握农业地域类型应该从哪几方面入手?
【问题9】混合农业典型的案例是什么?其形成条件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问题10】我国广大农耕区的农民既种植庄稼,又养鸡、猪等是否属于混合农业?为什么?
【问题11】南方的水稻种植属于哪种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哪里?其区位条件有哪些?有些什么样的特点?
【问题12】“季风水田农业”是一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以种植业为主的还有哪种农业地域类型?
【问题13】“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农作物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些国家?其区位条件有哪些?又有什么样的特点?
【问题14】我们也学习了两种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他们分别是什么?
【问题15】大牧场放牧业是一种什么样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的国家有哪些?大牧场放牧业的典型案例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有哪些?有哪些特点?
【问题16】乳畜业的分布、形成因素、特点是什么?
通过解决问题,对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相关知识进行了回顾与巩固。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首先所提出的问题一定要紧扣课标,突出重点;其次,问题的提出要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再次,方式上为了激发学习兴趣,可以采用分组抢答的方式完成。
二、建构系统为手段,提升知识为目标
1.第三章知识网络系统的建构
本章教材一共三节内容,涉及到的重点内容较多,综合性较强,在必修2各内容中,是与必修1以及初中地理联系最大的章节之一。第三章主要围绕“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区位选择—农业地域—主要农业地域类型”这条主线展开。
2.第三章、第四章的比较
课程标准中对这两章的要求如下: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很明显,这两条“标准”的要求是基本相同的。不过工业生产无论从部门,还是从布局而言,都更复杂些,且工业的“非天然性”较突出。这两章知识结构比较如图1所示。
三、整合部分为手段,升华知识为目标
4.必修五语文文学常识 篇四
金圣叹将《水浒传》与《离骚》《庄子》《史记》《杜诗》《西厢记》合称为“六才子书”。
冯梦龙将《水浒传》与 《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定为“四大奇书”。
与《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共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水浒传》围绕“”这一线索展开情节,表现了一群不堪暴政欺压的 “好汉”揭杆而起,聚义水泊梁山,直至接受招安致使起义失败的全过程。并深 刻揭示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即上至皇帝和高俅这样的大臣,下至大小官吏的 横行霸道、昏庸无能,致使民不聊生,尖锐的阶级矛盾逐渐加深。
《林教头风雪 山神庙》是写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走向反抗道路的重要情节。
施耐庵(1296~1371) ,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元末明初的文学家。
2、契诃夫,19 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情趣隽永、文笔犀利 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代表作:《变色龙》《装 在套子里的人》 ,与欧·亨利、莫泊桑并称为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 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
3、沈从文,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代表作品中篇小说《边城》《长河》。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 80 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在中国文坛中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边城》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
4、陶渊明(约 365 年—427 年) ,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因此后来文学史上称“田园诗人”。作品中也有表现出的那种怀念过去,满足现状,乐天知命的思想。
5、王勃,唐代诗人,字子安。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已成为千古名句。 代表作《 》《 》
6、庄子(约前 369 年—前 286 年) ,名周,字子休,战国时代宋国蒙(今河南商 丘东北)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 “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 “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 们所写, 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 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 “杂篇”十一篇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
《逍遥游》是悠然自得的样子,作 者根据神话传说,写出了鲲鹏的任意变化遨游,给人展示一个十分开阔的意境。 作者认为,要想达到逍遥的境界,就得做到无己,无功,无名。
7、李密,一名虔,字令伯,晋初散文家。曾仕蜀汉,蜀亡后,晋武帝征他 为太子洗马时,他写了《陈情表》,辞语恳切,委婉动人,人称“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友”,此三文遂被并称为抒情佳篇而传诵于世。
8、朱光潜(1897~1986 年),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笔名孟实、盟石。安徽桐城人。
安徽桐城人杰地灵,清代桐城派主要代表 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均系安徽省桐城人。
9、钱钟书,现代文学家、作家,先生学贯中西,被文界誉为“文化昆仑” , 代表作《写在人生边上》(散文集) , 《人.兽.鬼》(短篇小说集) , 《谈艺录》(诗 话), 《管锥篇》(文论) 。
10、梁思成,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 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 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以严谨、勤奋的学风著 称。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还提 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在建筑学方面贡献突出。
11、刘易斯·托马斯,美国科普作家,医学家,生物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他优美文笔,信服他透彻的说理,为他的机智幽默而发出心有灵犀的笑。他对于人心灵的影响力,决不亚于马克·吐温。
5.人教版语文必修一文学常识 篇五
第一单元
一、1、词,又叫曲子词、长短句等,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词有词牌,是词乐曲调的名称,规定词的字数、句数和格律。词牌之下是词的题目,可用可不用。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2、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又叫词调。一种词牌有一定的格律,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作者按照这种规格去填做,叫做“填词”。词分小令、中调、长调。《沁园春》属于长调,分上下两阕,也叫双调。词牌起初一般是题目,后来仅仅表示一定的格式,与内容无关,于是作者另标题目“长沙”。
3、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4、采桑子:词牌名,本于古乐采桑曲。重阳:阴历九月初九,传统上文人登高赋诗之日。一九二九年的重阳是十月十一日。天难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5、新月派:中国诗坛在郭沫若《女神》出版后形成了自由体风行一时的局面。闻一多在1926年发表的《诗的格律》一文中,主张诗的音乐美、绘图美和建筑美,并得到徐志摩、朱湘等人的应和,迅速形成了以讲求格律为标志的诗派。代表作品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红烛》《死水。》
6、九叶诗派:现代诗歌流派,代表人有辛迪、袁可嘉、穆旦等九人,因他们的诗选《九叶集》而得名。
7、朦胧诗:又称新潮诗歌,多用象征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样性,代表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二、1、徐志摩(1896—1931)现代诗人,“新月派”代表诗人,著有《志摩的诗》《猛虎集》《云游集》等。有名作《再别康桥》等。徐志摩的诗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1931年因飞机失事遇难。十年创作,成就很大。今有《徐志摩诗全集》等行世。
2、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人。我国优秀的诗人、学者、革命民主主义战士。1913年考入清华学校读书。1922年赴美留学。1923年出版第一本诗集《红烛》,1925年回国。1928年第二本诗集《死水》出版,同年3月加入“新月派”,后转入古典文学研究。抗战后期,投身民主革命斗争。1946年7月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于昆明。
3、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浙江宁海人,九叶诗派代表之一。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49年赴美留学,1953年获芝加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中学时代开始写诗,有诗集和译著多部。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成功的诗歌翻译家之一。
4、郑愁予:原名郑文韬,河北人。杨牧称他为“中国的中国诗人”“最能把握题材的诗人”。著作有《梦地上》、《郑愁予诗选集》等。
5、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名之作。抗战期间,写了长诗《向太阳》《火把》。解放后,又写了《在浪尖上》《光的赞歌》。
6、舒婷 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她的创作有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
7、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富有人民性,被称为“俄罗斯生活百科全书”。著有抒情诗《自由颂》《致恰达耶夫》《致大海》《致诗人》等,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代表作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也译作《欧根·奥涅金》)。他被誉为“俄罗斯文学的始祖”。
8、华兹华斯(1770—1850)
9、爱密丽·狄金森(1830—1886)十九世纪美国女诗人。世界抒情短诗的大师之一。诗写得都很短,富有奇想,常寓有深邃的哲理。但也常有玄秘主义和晦涩的毛病。《篱笆那边》就是其代表作之一
10、裴多菲(1823—1849)十九世纪匈牙利最伟大的爱国诗人。被誉为匈牙利“抒情之王”。他的《自由·爱情》一诗被白莽意泽为《爱情和自由》:“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在我国流传甚广。
第二单元
1、朱自清 字佩弦,现代散文家、诗人。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他的优秀的散文有〈背影〉〈春〉〈荷塘月色〉〈绿〉〈匆匆〉。在大学时代,朱自清就开始创作新诗,1923 年发表的长诗《毁灭》,在当时的诗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29 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 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了古典文学的研究。1928 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坛上著名的散文作家。1948 年 8 月 12 日,朱自清病逝于北京。他的一生既是作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逝世后整理出版有《朱自清文集》(四卷)、《朱自清诗文选集》。
2、李乐薇:台湾作家,早期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来一直从事文化教育工作。
3、史铁生,北京市人,“文化大革命”初期响应号召由北京赴陕西务农,因积劳致残下肢瘫痪,后返回北京潜心于文学创作,现为专业作家。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等。
4、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说家、散文家。幼年时父母、祖母相继去世,分别由外祖父和舅父抚养,在孤独中长大。他的童年没有感受到人间的温暖,相反地渗入了深刻的无法克服的忧郁和悲哀,内心不断涌现对人生的虚幻感和对死亡的恐惧感。畸形的家境,寂寞的生活,形成川端康成比较孤僻、内向的性格和气质。
1924年从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开始他的作家生涯。小说《伊豆舞女》(1925)奠定了他在日本文坛的地位。代表作有《雪国》(1937)《千只鹤》(1951)《古都》(1957)等。这些作品以“丰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川端康成因此获得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川端康成虽然一度成为新感觉派的中坚,但他继承了大和民族的古典美,并使其升华到美学境地。在文学领域中,他既是美的追求者,更是美的获得者和传播者。第三单元
1.悼词与一般讲演词 悼词作为讲演词的一种,又具有讲演词的特点,由于讲演是面向听众的,首先必须有针对性,中心要十分突出。其次,感情要真挚,语言要形象化且要通俗易懂。再次因为是讲给人家听,所以其主体部分结构通常要开门见山提出全篇讲话的主题,抓住要点,围绕主题,或逐层深入,或分成几个方面来谈,并且无论用何种方式,在每一层次或每一方面的开头处要说明要点,结尾再加以重申,以使听众始终不偏离讲话主题,能对全篇讲话获得清晰的感受。
与一般讲演词不同的是:悼词的内容、结构较为固定(即有一定套路)。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原因、时间、地点及其享年,还有死者生前的身份职务;然后追述死者的经历和一生中做出的成就贡献,并简要地作出评价;最后对死者表示哀悼之情,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等等。
2.马丁·路德·金(1929—1968),美国黑人律师,著名黑人民权运动领袖。一生曾三次被捕,三次被行刺,196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1968年3月他在领导黑人清洁工人罢工斗争时,被种族主义分子枪杀。他被誉为近百年来八大最具有说服力的演说家之一。1963年8月他在华盛顿特区组织了一次有25万人参加的集会,为黑人争取自由平等和就业。就是在这次集会上,他发表了《我有一个梦想》这篇著名的演说。
3.史怀哲(1987—1965),法国医学家、神学家、哲学家,人道主义者。他早年刻苦学习,掌握数国语言,集哲学、神湛这、医学、音乐四个博士于一身。他放弃在欧洲的优越生活,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非洲国家的医疗服务事业,最后病逝于非洲。他一生以为正义和尊重生命而奋斗作生活目标。他195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其主要著作有《耶稣生平的研究》、《文明的哲学》、《原始森林的边缘》等。
第四单元
1.关于序言。序言,简称序,是写在著作正文前的文章。作者写的序叫自序,一般说明自己写书的宗旨和经过;也有他人写的,多介绍作者或评论书的内容;还有把与本书相关的文章放在书前来代替序言的,叫代序。序言内容比较广泛,形式也很自由,感情色彩比较浓厚。
2.汪曾祺,1922 年出生,当代作家。作品有小说《受戒》《大淖纪事》等。写的内容大多是他对已经逝去的岁月的回忆。作品中展示的是苏北水乡优美的自然风光,诱人的地方风俗,以及真正普通人民的美好的情愫与品性。作者注重挖掘生活在旧时代的下层人民身上的善与美,把人引入历史文化境界,讨取往昔生活中的美趣。他的小说具有一种散文美,并不着意于小说的结构,而是以朴实自然的文笔,抒写生活的内在诗意。
3.威廉·亨德里克·房龙(1882—1946),系荷裔美国作家和历史学家,1882年1月14日生于荷兰鹿特丹,1903年赴美,在康奈尔大学完成本科学业。1911年获德国慕尼黑大学博士学位后,曾在美国几所大学任教,后任记者、编辑和播音员等。1913年,出版第一部专著《荷兰共和国衰亡史》。1921年,《人类的故事》的出版使他一举成名。其著作主要是历史和传记,包括《人的解放》(即《宽容》)、《文明的开端》、《奇迹与人》、《圣经的故事》、《发明的故事》、《人类的家园》及《伦勃朗的人生苦旅》等。早在20世纪20—30年代,房龙的部分著作即被译成中文出版,影响了当时整整一代年轻人。房龙的著作,其选题基本上围绕人类生存发展的最本质的问题,其目的是向人类的无知与偏执挑战,普及知识与真理,使之成为人所皆知的常识,因而具有历久不衰的魅力,在久违近半个世纪的今天,又被国人重新发现,引起读者的热烈反响。《宽容》初版于1925年。在这部著作中,房龙缕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倡言思想的解放,主张对异见的宽容,谴责反动势力镇压新思想的罪恶。
4.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罗曼·罗兰出生于律师家庭,上大学期间曾与托尔斯泰通信,托尔斯泰“不以暴力抗恶”“道德上的自我修养”“博爱”等思想对他产生深刻影响;他的民主主义思想、对资本主义世界及其文化的批判,又形成了罗曼·罗兰世界观和创作中最突出的特点。正是这种思想,使得罗曼·罗兰对名人、对英雄有了他独特的评判标准。
第五单元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依据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订,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烛之武退秦师》就节选自此作品。
2、《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21卷,相传为左丘明所著,记载了周穆公十二年到周贞王十六年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史实。《国语》有“春秋外传”之称,现存最早的《国语》注本是三国时吴国的韦昭写的《国语解》。课文《勾践灭吴》选自《国语•越语》。
3、《战国策》: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共33篇,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 辞说。它标志着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给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以重大影响。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触龙说赵太后》选自《战国策•赵策》。
第六单元
(一)1、《论语》:是记录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孔门弟子(包括再传弟子)根据自己的记忆或耳闻的传说写下来的。它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全书共20篇,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我国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批评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的核心是“仁”,包含“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为仁”两层含义。
2、《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有孟子及其弟子编成,共七篇,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中的文章以雄辩著称,善用排比句式,笔试咄咄逼人。《寡人之于国也》即出自此作品。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他将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的政治主张,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向背;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本来是善良的。
3、《荀子》:是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著,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现存32篇。荀子:名况,尊号赵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是先秦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他提出“性恶”论,“天行有常”“人定胜天”的思想。
4、《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又名《南华经》,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合称“老庄”。
6.苏教版必修二文学常识 篇六
15、鲁迅:《祝福》作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且介亭杂文》等。
16、《祝福》: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对封建的必要性。
17、沈从文:《边城》作者,中国著名作家,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等,代表作品有《边城》、《长河》、《湘行散记》等。
18.五花:金菊花-卖花女 木棉花-街上为人治病的郎中 水仙花-酒楼上的歌女 火辣花-玩杂耍的 土牛花-某些挑夫
19.八门:巾-算命占卦的 皮-卖草药的 彩-变戏法的 挂-江湖卖艺的平-说书评弹的 团-街头卖唱的 洞-搭蓬扎纸的 聊-高台唱戏的
20.竹林七贤:嵇康 阮籍 山涛 向秀 阮咸 王戎 刘伶
21.建安七子:孔融 陈琳 王粲 徐千 阮瑀 应瑒 刘桢
22.七政(七纬):日 月 金 木 水 火 土
23.战国七雄:赵 魏 韩 齐 秦 楚 燕
24.七情:喜 怒 哀 惧 爱 恶 欲
25.七大古都:北京 西安 洛阳 开封 南京 杭州 安阳
26.神话八仙:铁拐李 汉钟离 张果老 何仙姑 蓝采和 吕洞宾 韩湘子 曹国舅
27.唐宋散文八大家: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28.文起八代之衰中的八代:东汉 魏 宋 晋 齐 梁 陈 隋
7.必修2文学常识 篇七
一、注重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知识整合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历史与其他学科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历史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它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宗教、哲学、艺术、地理、文学、英语等。而每一个历史时期流传下来的文学、艺术作品,也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加强对这些信息的解读,有助于我们还原历史面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因此,教师在传授历史学科时,不能只是讲述过去所发生的事,从而把它与其他学科割裂开来,而应该如新历史新课标中强调的那样: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淡化学科界限。也就是说,要注重学科知识的整合。譬如在上《西风颂》这课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先请班上某一位女生单独朗诵:剽悍的西风啊,你是暮秋的呼吸……哦,听吧,你既在毁坏,又在保藏!接着全体同学集体朗诵:拿我当琴吧,就像那一片树林……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西风颂》节选)
1. 设计问题。
(1)雪莱《西风颂》中,你认为其中的名句是哪一句呀?(学生答: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谁能用英语翻译这句名言?
(学生答: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2)《西风颂》是英国哪一文学流派的杰作?你认为雪莱在《西风颂》中要揭示的主题是什么?结合《西风颂》和老师补充的资料及所学知识,哪一位能谈谈浪漫主义的产生时代背景和主要的特征。
2. 学生回答(略)。
3. 老师补充资料。
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 (1792—1822),十九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他少年多才,短短的三十春秋历程,却留给了世人不少经典的诗句。雪莱是抒情诗的巨匠,创作了大量出色的诗章。他虽以浪漫主义手法来抒发感情,但强烈关注现实。他的一生都在同情弱小,反对旧事物,对社会新况充满了无限憧憬。
在这众多的诗篇中,《西风颂》是他对生命发出礼赞的最强音。这是一首脍炙人口、含蕴深刻的写景名篇。诗人以饱含激情的笔触抒写了“秋的呼吸———奔放的西风”,创造出既是破坏者又是保护者的西风形象。感情真挚磅礴,格调高昂激越。传统的看法认为雪莱的这首诗更多地强调了它的社会革命性和胜利预言性的一面,这里我将从讴歌永恒的生命这个角度,探寻该诗主题的另一侧面 (1) 。
在以上案例的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从历史、文学、政治、英语等多角度探究学科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习惯和能力。这种跨学科整合的教学尝试,既使学生在一节课中获得多元化知识,较好地完成历史教学任务,又使学生感受到各种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拓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注重中外历史相关知识的有机整合
中国是世界的组成部分,将中国史知识纳入世界史体系考察有助于我们把握世界的整体意识,更好地梳理中国史的发展轨迹和趋势。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学生能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如我在这课中,设计了三个探究问题:
1. 从中西文化视角看浪漫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探究文化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多样性。
中国古代文学包括:浪漫主义文学:屈原、李白等作品;现实主义文学:《诗经》中的《国风》,杜甫“诗史”,明清四大小说等。
2. 从中西文化的繁荣及存在的共性和个性,你从中得到什么有益的启示?
认识人类文明发展的统一性、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3.《红楼梦》与《人间喜剧》都被称为“社会百科全书”。
世界上有很多的史学家去研究它们。你认为能把它们当作研究历史的史料吗?为什么?用文学当作史料你觉得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三、注重三个必修模块知识的有机整合
高中新课程结构上的最大变化,就是采取了“模块”的架构方式,根据课标编写的各种版本的教材,也基本上都是以专题模块的体例呈现教学内容、“模块”课程的特点和历史新教材的专题化编写方式,大大拓展了原有的历史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为学生历史认识的提高和历史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打开了新的视角。“基于考纲,重整教材”,在高一基础上,进一步打通必修模块之间的联系,将散见于必修教材各专题、各课中的同一朝代或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相关内容给予纵横联系,形成前后贯通、全面系统的知识专题。如我引导学生结合必修Ⅰ、必修Ⅱ所学的相关内容来理解19世纪以来各文学流派产生的政治、经济背景、主要思想及地位,设计了这样一个表格。
四、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加以整合
新课程强调课程内容与社会和科技发展,以及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文化的关系作为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的基本尺度和主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全面的课程资源观,注重从学生的生活背景、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等方面对教材加以拓展、延伸和补充,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书本知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发展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增长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和体验。由于历史与现实及未来的密切联系,历史教学应特别注重课程内容与社会现实及热点问题的联系与整合,使课程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如我在这课中,把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就语言而论,网络文学更注重语言本身、语言外在的质感;而传统文学更注重语言的内涵,看起来朴素的毫无出彩之处的语言却蕴含了无穷的力量。
就结构而论,网络文学的随意性更强,但真正的具有文学意义的随意性却很少,它的随意有时显得松散、哗众、不合情理。而传统文学则要紧密得多,虽然它也在不断地寻找自身的突破,但当这种突破显得不合情理时,突破就被扼杀在摇篮里。
另外,我不得不提一下语速的问题。顾名思义,语速就是一篇文章的速度———一篇网络小说和一篇纯文学小说,假若它们的字数是一样的,有一点可以肯定:读网络小说所用的时间要比读纯文学小说所用的时间短得多 (2) 。
2. 依据上述材料请你概括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区别。
(1)网络文学注重语言外在的质感;传统文学更注重语言的内涵。(2)网络文学的随意性强,结构松散;传统文学结构严谨。(3)阅读网络文学的语速快于传统文学。
有人认为网络文学的迅猛发展会使传统文学走向消亡,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你谈谈你对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发展趋势的看法。学生讨论陈述观点,我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大家资源共享:(1)传统文学代表世界文化的精华,理应发扬光大;(2)网络文学虽然有局限性但毕竟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历史的一大进步;(3)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必将走向互融、共进。
通过教学实践我体会到,只要教师具有关注时政和新闻热点的习惯和敏锐的历史意识,就可以从现实社会生活中捕捉到与每一课的历史教学内容相联系、相契合的生动鲜活的时政和热点材料。我还体会到,将现实生活中学生所熟知或感兴趣的材料内容整合到历史教学中去,不仅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将历史与现实相联系的习惯和意识,使学生通过历史认识现实、通过现实反思历史,从而提升历史学科的教育和应用价值。
五、教学反思
1. 把握知识整合的目的。
复习目标:整合教材、提升能力。依据国家《考试大纲》和省《考试说明》,以文明史为线索进行知识的归类、整合,对所学模块进行整合。
在复习教学中,重视和深化理解,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梳理科学的知识结构,其目的是更好地巩固基础知识,其核心在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和辩证性。
2. 知识整合的对象应该是学科主干的知识,能够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多元性、方法性,不要什么都拿来挖掘。
总之,我认为,进行知识整合的标尺应是“课标”,知识整合的着眼点应是学生的发展。“课标”是历史教学知识整合的“灵魂”。
摘要:历史教学资源是历史教学的载体, 在新课改背景下, 历史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是历史教师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 是提升历史教学效益的基础。
关键词:新课标,历史高考复习,知识整合
参考文献
[1]陈旭远.新课程新理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8.必修2 第二单元梳理与拓展 篇八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占卜(bǔ) 咥笑(xì) 奢靡(mí) 夙兴夜寐(xīng)
B.校释(jiào) 嫉妒(jì) 规矩(ju) 载渴载饥(zài)
C.供给(gòng) 伶俜(pīng)愚拙(zhuō) 纤纤细步(xiān)
D.樊笼(fán) 羁鸟(jī) 榆柳(yù) 绕树三匝(zhā)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垝垣 卜噬 咎由自取 言笑宴宴
B.杂揉 攘垢 日薄西山 挈阔谈讌
C.葳蕤 蒲苇 婀娜娉婷 方枘圆凿
D.瞥见 颠峰 青青子衿 老骥伏枥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据我所知,有关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方案还在探讨中,目前还没有推出明确的时间表。”一位接近管理层的税收专家______________。
②随着奥运会对组织运行水平和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移动通信技术在奥运会中的______________必将更加广泛,成为成功举办奥运会的重要技术保障。
③曾经的记忆都______________到无情的历史中,所有的悲痛和欢喜随着时间渐渐淡去,空留一份想念。
A.透露 运用 埋没
B.披露 应用 埋没
C.披露 运用 湮灭
D.透露 应用 湮灭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在繁华喧闹的街头、春花烂漫的窗外或是摇曳多姿的派对上,这样的女子都将注定令人侧目,升华为高贵而甜美的时尚经典。
B.江城市担保行业的现状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它们的业务并不大,有些公司甚至感到 难以为继,于是民间担保业便粉墨登场,应运而生了。
C.我可以肯定地说,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营造全民族的阅读风气,而首当其冲的,是营造阅读本民族文化经典的风气。
D.益阳 “农家乐”特色旅游推出了桃花江民俗风情游、“洞庭魂”湖乡民俗文化游等系列活动,让游客充分领略乡土魅力而乐不思蜀。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这份工作报告,不仅全面总结了去年我市教育事业不断改革发展,而且指明了构建我市教育文化保障体系的方向。
B.文学作品的好坏,不在于它用了一大堆华丽的词藻,用了某一领域的术语,而在于它的词语用的是不是地方。
C.不同的生活习俗、自然条件以及地理环境,使各地的居民在平面布局、结构方法、造型等方面呈现出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
D.这家工厂虽然规模不大,但曾两次荣获省科学大会奖,三次被授予省优质产品称号,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地区。
6. 用“/”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不超过6处。(3分)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毛诗序》)
7.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及尔偕老,老使我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 ,哀民生之多艰。
(4)但为君故,沉吟至今。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
(5)____________________ ,依依墟里烟。
(6)狗吠深巷中,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一)(共16分,共4题)
残荷,生命的表情
林国强
①在江南乡间行走,我被池塘中那一大片残荷所吸引。这里不见“小荷才露尖尖角”“映日荷花别样红”和“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美丽壮观,呈现在眼前的是被季节折卷了的枯叶和折曲了茎杆的残荷。细细欣赏,我发现残荷是那么的婀娜多姿,它带来了深秋初冬的自然之美和生命表情。
②荷,曾盛开过,开尽了生命里所有的光华,直至那花收冠,剩下一株纤细的身姿静静地摇曳。纤细的身姿是为莲篷准备的,那丰满的美,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如今,荷,已慢慢枯萎,暗灰色取代了生命的翠绿,那细细的身姿将义无返顾与那莲籽一起,走完生命的全部旅程。那凄凉的美,也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延续。因此,盛开是生命,结束也是为了生命。只是呈现的表情不同而已。
③看到残荷的今天,怎能忘记它曾经带给我们曾经的最美与心动。关于“枯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的残荷,过往曾有不少传唱。古人也有擅长画残荷的大家,多以冬日荷塘里败落枯叶为描摩对象,色彩上并不张扬,却给人强烈的震撼感和视觉冲击力。不上大雅之堂的一池残荷,也成了文人心里温暖的乡情。我想,能把拙扑的残荷当作一景,无疑是人文的造化。
④残荷,正按自己的方式活着。颓枝败叶、余晖残蓬,然能清风秀骨,不堕污泥的残荷,在生命尽头处呈现另一种美和精致,仿佛哀伤与己无关,用生命记录的如此之美,如诗如画:它把头高高昂起,它把脊梁挺得直直,它一定想望着远方。它们平衡地排列着,高高低低,老老小小,仿佛由父母,携着家眷一起演出,一起追逐梦想。它们共同构成的姿态美韵,直逼你的眼球,仿佛可以渗进你的内心,让你平添一种温暖,一种希望,一种感怀,一种敬意。那一刻,我仿佛闻到了荷花的余香。
⑤残荷,是生命的引子。看似生命的终结,实则为来春的勃发积蓄力量。因为没有了残荷的凄美,就没有来年那一塘映日荷花的风韵。残荷有英雄气,有忘我而旷达的味,最能够表现生命的热烈,生命的美好,凸显出堪破千难万险的骨格,点燃人心丰富多彩的渴望,引领万紫千红的季节,抒发鸟语花香的向往……
⑥残荷,把入世出世虚盈了一身。在我看来,那是一种生命的表情。一池的残荷,实在因了枯萎有了人气。然这些都是人的鼓噪和演绎,与残荷是不相干的。残荷注定是孤高的、落寞的,过时自会飘零去,“任他桃李争欢赏,不为繁华易素心”。站在荷池边,这一刻,你可以试着做深呼吸,像一只蝶儿把那荷花的芳香传送,与那荷花一起聆听阳光的每一声歌唱。这一刻,你不必担心那枯萎会迷了双眼,在这样的画面里,那些薄薄的忧伤,就成为背景。或者索性让自己成为一株残荷挺立,与那水土相厮守,喁喁细语,朝朝暮暮地一起看云霞落日,让生命中那些花开的章节,在岁月里无限延伸。
⑦残荷,生命虽已衰败,但美却还在延续。它残而美、残而优、残而雅,残中别有一番韵味在其中。呈现的是一种生命的轮回。而人们看到的仅仅是残荷吗? 这些挺立的残荷,各自纷呈出抗争的生命,映射出一个个无畏的人生。我欣赏残荷那种顽强的生命力,那种不屈不饶的精神,那一份展示生命的执着。犹如人的一生,辉煌后的残年也会有着独特的美,总会有让人惊鸿一瞥的姿态和生命表情!
8.下列有关作品内容的概括和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首段写残荷时,作者引用了古人写荷的诗句,反衬残荷的婀娜多姿,突出残荷深秋初冬时的自然之美和生命表情。
B.作者引用“枯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的诗句,突出残荷给人强烈的震撼感和视觉冲击力,带给人温暖的乡情。
C.作者设想自己像蝶儿传送荷香,伴荷花聆听阳光的歌唱,让自己挺立为一株残荷,使文章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D.作者借残荷赞赏生命的执着和辉煌的残年,重在表现在人生的暮年也要奋力抗争、不屈不挠的人生态度。
E.文章融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为一体,让个人情思和哲理意蕴相互映衬,突出了残荷的精神品质,内涵丰富,引人思考。
9. 文章第六段引用元代冯子振的诗句“任他桃李争欢赏,不为繁华易素心”,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作者突出了残荷哪些“生命的表情”?请结合全文,从韵味和品质上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以荷为对象,结合文本和所学过的诗文,对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进行探究。(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理解(二)(共15分,共4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河 伯
屈 原
与女游兮九河①,冲风起兮水扬波。乘水车兮荷盖,驾两龙兮骖螭②。登昆仑③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日将暮兮怅忘归,惟极浦兮寤怀④。
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珠宫,灵⑤何惟兮水中乘白鼋兮逐文鱼?与女游兮河之渚,流澌⑥纷兮将来下。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波滔滔兮来迎,鱼鳞鳞兮媵予⑦。
【注】 ①女,通“汝”。九河,指黄河。②骖螭,以螭龙为骖。③昆仑,黄河的发源地。④极浦,水边尽头。寤怀,寤寐怀想,形容思念之极。⑤灵,神灵,指河伯。⑥流澌,即流水。⑦鳞鳞,如鱼鳞般密集整齐排列的样子;媵,原指随嫁或陪嫁的人,此指护送陪伴。
12. (1)诗的上半部分写河伯的巡游,作者是如何展现巡游的气势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的诗歌想象丰富瑰丽,试从本诗下半部分中找出一处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行行重行行
《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倚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13. (1)“胡马倚北风,越鸟巢南枝。”运用了什么手法?在全诗有着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中塑造着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文字运用(共5分,共2题)
14. 请用《涉江采芙蓉》中“采芙蓉”抒情主人公的口吻,展开合理想象,运用拟人、排比手法,用散文化语言改写下面句子,不少于60字。(2分)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仿造下面的示例,从“南辕北辙”“精卫填海”“东施效颦”中任选一个成语,为它写一段新解。要求: ①解说合理,富有新意;。②语言准确,观点鲜明;③句式和字数不要求和示例相同。
示例:守株待兔——万事无绝对,一切皆有可能。历史都有惊人的相似,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重蹈覆辙者都屡见不鲜,更何况是兔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写作(共40分,共1题)
16.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高晓声在小说《摆渡》中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个作家、一个有钱人、一个大力士和一个有权人都要渡河,摆渡人要求四人将他们最宝贵的东西分一点给自己。有钱人给了钱,有权人承诺给摆渡者找轻松的工作,大力士晃起了拳头,这三人都上了船。作家没有什么给,被留在了河这边。他想起对岸家中妻儿,仰天长叹。摆渡人听见后,又回来接他,认为作家这一叹将最宝贵的东西——真情实意分给了自己。
后来,摆渡人跟有权人走了,作家从此改了行,去摆渡。“作家摆渡,不受惑于财富,不屈从于权力,他以真情实意待渡客,并愿渡客以真情实意报之。”
“过了一阵之后,作家又觉得自己并未改行,原来创作同摆渡一样,目的都是把人渡到前面的彼岸去。”
【必修2文学常识】推荐阅读:
必修二专题一“珍爱生命”有关文学常识08-16
必修2默写测试(答案)08-04
必修2情境式默写08-11
高一英语必修2 短语12-01
高中语文必修2说课稿07-16
高一语文必修2诗三首09-11
必修2知识点小结10-25
必修2立体几何证明11-28
政治必修2第一单元11-28
高中英语必修2词汇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