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示范校建设100问

2024-06-26

国家示范校建设100问(12篇)

1.国家示范校建设100问 篇一

国家中职示范校内涵建设的思考

朱珠 潘有崇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的职业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05年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决定,国家在“十一五”期间,投入100亿,国家发改委每年投入10个亿,重点建设2000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000个县级职教中心,100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10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而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内涵建设不但是整个项目建设的核心,而且是关键点。

关键词:示范校;内涵建设;思考。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也在不断加大。国家预计“十二五”期间在全国建设100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而中等职业示范校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解决当前阻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进行新的探索,使得中等职业教育能够更加快速、健康的发展。而中职示范校建设的重点是内涵建设。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内涵建设不但是整个项目建设的核心,而且是关键点。内涵建设内容包括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学生评价机制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创新等方面。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时,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做好顶层建设。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成长规律出发研究人才成长的条件,改善教学条件与教学环境。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整体,需要做好顶层建设。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指导下,弄清楚理想的培养目标是什么。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不一样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包括与之配套的专业、课程、教材、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而且要使之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而不是这些要素的简单组合。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主体,所有要确立教师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主导地位。以往教师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中,往往没有机会参与,而只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执行者。所以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时应该征求一线

教师的意见,加以提升形成较为合适的模式。

二、教学模式创新

现有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在职业教育了。虽然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会使用挂图、模型、实物、录像、多媒体课件等来辅助教学,但由于工科类专业课程的知识大多来源于生产实践中,需要有现场的感性认识,但在常规的理论教学模式下虽然讲了,但是学生理论不能联系实际,学习效果不好。所以要加大实践教学力度,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而且在课程设置上要和市场接轨。只有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与工科职业教育特点不适应的局面,才能真正实现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教学模式改革要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通过数字仿真、虚拟现实等信息化方式,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三、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之本、是教育教学行为开展的必备要素,一支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则是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保证和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基础。在示范校内涵建设中,师资队伍建设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构建以满足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发展为出发点,以重点专业师资培养为核心,以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为重点,以校本培训、企业实践为基本方式的培养思路,加大教师培养力度,提高教师水平,使每位专业教师都能拿到高级工以上技能等级,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通过在职培养,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建立“校本+外出”相结合的培训机制,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教师校本培训,派专业教师赴企业、高等院校培训和锻炼。学校还要充分利用国家和省市对职业学校骨干专业教师培训的机会,争取让更多的教师参加,提高技能水平。加强专业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学校制定专业、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提出措施,重点培养,落实到人,专业学科带头人在本专业、学科中应有较高的造诣和声望,充分发展专业、学科带头人在专业建设和发展、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能力中的作用,专业办出特色,形成品牌。学校要制订政策和激励机制,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抓紧培育造就一大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尽快形成以高水平、专业带头人为领军人物,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中坚力量,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互补梯队,结构合理的专业发展团队。还要引进新的人才,通

过从行业聘请企业一线技艺精湛的技术专家、技术能手、能工巧匠担任学校的实训教师或担任兼职实训指导教师,一方面可以解决制约学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训教师“瓶颈”问题,另一方面,从企业引进的教师可以成为校企合作的桥梁,架起职业学校教学计划与企业的人才培养需求的桥梁。

四、学生评价机制创新

对学生成绩的评价不仅将平时成绩、期末成绩作为评价的内容,又要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和行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团队合作精神、综合实践能力纳入考核的范围,使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更突出对学生“情商”的培养,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建立多元化的、合理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的多元化,有利于从多个侧面了解学生,发掘学生潜能参与学习过程。而且学校要吸收行业企业、社会力量参加职业教育质量评估,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和用人单位满意度等作为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形成多方参与、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的考核和评价机制,促进职业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

五、校企合作机制

校企合作教育是学校与企业在资源、技术、师资培养、岗位培训、学生就业、科研活动等方面的合作,利用学校与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培养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适合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模式,利用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与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最终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学校解决实验、实训资源、场所不足,学生就业困难,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需要。校企合作可以采用多种方式:

1、定单式培养

学校招生时与企业签订联办协议,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结合。教学过程中由学校与企业共同组织课程教学,学校按选修课要求组织学生报名和排课,企业派专家负责课堂教学。毕业后,根据双向选择结果,企业将所需人员留下就业。

2、半工半读

一个学期安排两个月的时间让学生去工厂中实习。学生不仅能完成自己的学

业,也能作为“准员工”通过劳动获得报酬。

3、校企互动式

也就是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实习所需资料,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并指派专业人员指导学校的专业教学。

4、举办企业家报告会

聘请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老总来校为学生作专题报告,让学生了解企业的需要,了解各专业各学科的最新成果和信息,并激励他们学好理论、练好本领,尽早为就业做好心理和技能准备。

总之加强内涵建设,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有效途径。只有加强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才能使中等职业教育得到又好又快发展。

2.国家示范校建设100问 篇二

校企合作是国家示范校建设的中心工作, 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打造学校特色项目建设中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校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 使国家示范校建设有了强有力的支撑, 促进了各项建设任务的落实。

一、学校与行业合作办学, 创新职教办学模式

《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指出, 要“建立健全政府引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在国家示范校建设过程中, 在省政府和教育厅的指导帮助下, 我校通过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加强企业、行业与学校之间的全方位合作, 促进资源的集成和共享, 依托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2008年1月, 经省教育厅批准, 以我校为龙头组建了海南机电职业教育集团。集团由17所职业学校、34家企业、5个行业协会共同组成, 在招生、教学、管理、专业建设、课程开发, 师资培训、顶岗实习、就业安置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密切的合作, 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去年10月, 我校承担了省教育厅与省住建厅创办“建筑类专业实验班”的新任务, 招收了五个专业700多名学生。为了提高办学质量, 我校还与海南省建筑行业协会合作, 聘请了五位建筑行业的客座教授任教, 还举办了别具特色的开班仪式。这一合作项目得到了海南省建筑工程总公司的大力支持, 双方合作设立了建筑专业“海建班”, 省住建厅也表示将支持我校创办大型建筑实训基地。这一合作项目不仅填补我省中职建筑专业办学的空白, 还为我省中职办学创新模式作出良好示范。

二、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 加快精品课程建设

我校聘请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近100名, 先后成立汽修、机电、电子电器、计算机等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并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 每半年召开一次会议, 企业专家全程参与专业的设置、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的修订, 使专业人才培养更贴近企业。根据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我校还和上海景格科技公司合作, 共同开发建设汽车类精品课程, 建成有工学结合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

按照“三贴近”、“四为主”的原则, 即技术应用专业按照“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形成以基本素质、职业素质、基本能力、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模块化、组合型”课程体系;实现专业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学校考核与社会鉴定、校内实践与校外顶岗的融通;根据专业的不同特点, 以生产真实活动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 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基本点, 构建课程体系, 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

到2013年, 完成以工作过程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为导向的课程建设, 并带动全校课程建设。开发体现行业和地方特色的教材、校本教材及课件;由企业专家能手和学校一线教师, 根据实验实训内容, 结合学校实验实训设备条件编写针对性好, 操作性强的实验实训指导书;开发主干核心课程优质教学资源, 形成具有中职教育特色的教学资源体系。

三、学校与企业相互融合,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我校十分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提高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我校除了从企业引进人才加入教师队伍外, 还常年邀请企业专家、技术能手来校培训教师。邀请了海马集团、广东镇泰集团等企业技术能手来校讲座;中国汽车维修协会顶尖级汽车专家朱军也应邀来校给教师做汽车专业发展的前沿讲座。这样不仅拓展了教师的知识和眼界, 还使教师能够经常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 更好地培养适应用人单位需求的专业人才。

我校实行专业教师下企业跟班学习制度。制订了《专业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暂行办法》, 规定每个专业教师每年到企业实践锻炼不得少于一个月。今年还派出王春来、韦阳森等多名教师进入上海、杭州等多家大型企业挂职锻炼半年。企业实践经历, 不仅让老师开阔了视野, 提升了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科技创新能力;还能把企业的新工艺、新方法带到课堂上, 实现课堂教学与车间生产的“零距离”, 推动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四、学校与企业相互支持, 推进特色项目建设

“德育基地”、“百项发明创新工程”是我校国家示范校建设的两个特色项目, 在实施的过程中也体现出校企合作的优势。

“德育基地”下设企业文化主题馆, 一是开展企业文化进校园环境建设。通过完善学校企业文化走廊、企业文化广场, 建立企业文化雕塑群, 推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与对接, 形成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校园文化环境。二是各专业部试推行管理制度企业化。我校创办了多个“企业冠名班”。与北京嘉华集团创办“嘉华汽车班”、与海南威隆船舶有限公司合办“威隆造船班”、与丰田公司合办“丰田汽车班”、与海马集团合办“海马汽车班”、与中石化公司创办“扶贫石油班”等。“企业冠名班”由企业派出专家由企业人员担任副班主任, 和学校共同管理学生;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均按企业要求制定;班级充分引入企业文化。这些企业冠名班已成为校企合作的新亮点, 《光明日报》曾以《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心态顺利完成职业教育学业》为题对我校的“企业冠名班”进行了专题报道。创办“企业冠名班”的专业部也试推行管理制度企业化, 营造与企业工作环境相同的职业氛围。

3.国家示范校建设100问 篇三

入选理由 在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过程中总结出“五环四步”能力本位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深化了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理论的研究,其探索和实践对中职示范学校建设工作的深入推进具有启示意义。

主要观点 书中指出,示范学校建设必须依据教育部审定的建设方案及任务书进行推进,但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不能囿于依据,依据不排除修订和完善。这包括:建设方案设计得很科学,建设过程中出现了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修订;建设方案设计得不科学,必须修订和完善。第一批建设单位,多数建设方案不够科学,比如,尚未开展行业需求调研,未开展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先建构课程体系,确定要开发的具体课程及要编写的教材。按照通常的课程开发程序和要求,这显然是不科学的。

书中强调,及时推广示范学校建设成果,是体现示范性和发挥示范作用的重要形式与途径。一是重点专业建设成果要及时向校内其他专业推广;二是示范学校建设成果要及时向其他学校推广;三是示范学校建设成果要及时向行业企业推广。书中建议,各建设单位建立成果推广登记制度,设计成果推广活动。此外,建设工作一定要注重过程资料积累。所有工作的开展,一是要有工作方案或计划;二是要有工作总结或纪要;三是要有物化的成果;四是要有照片和视频;五是要有其他相关资料。资料积累要注意一个策略,就是“一事多文,一文多用”。

4.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方案 篇四

2013-12-13 14:15 来源:证券时报网字号:1214

发改委网站12月13日消息称,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制定了《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申报不超过2个地区,并排出顺序,超过2个的不予受理),做好建设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报经省级人民政府同意后,于2014年2月17日前,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将根据各地申报情况,确定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第一批名单。

以下为方案全文:

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国发〔2013〕30号)关于在全国范围内选择有代表性的100个地区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的要求,为做好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制定本方案。

一、充分认识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现有法律、制度、政策尚不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落实不够严格,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也亟待加强。选取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资源环境禀赋、不同主体功能要求的地区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总结有效做法,创新方式方法,探索实践经验,提炼推广模式,完善政策机制,以点带面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对于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按照“五位一体”总布局要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紧密结合、高度融合,以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基本途径,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内生动力,以培育弘扬生态文化提供有力支撑,结合自身定位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调整优化空间布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

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明显提升。

(二)主要目标。

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先行示范地区基本形成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格局,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节能减排和碳强度指标下降幅度超过上级政府下达的约束性指标,资源产出率、单位建设用地生产总值、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城镇(乡)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处于全国或本省(市)前列,城镇供水水源地全面达标,森林、草原、湖泊、湿地等面积逐步增加、质量逐步提高,水土流失和沙化、荒漠化、石漠化土地面积明显减少,耕地质量稳步提高,物种得到有效保护,覆盖全社会的生态文化体系基本建立,绿色生活方式普遍推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得到有效落实,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模式。

三、主要任务

(一)科学谋划空间开发格局。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合理控制开发强度,调整优化空间结构,进一步明确市县功能区布局,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科学划定生态红线,推进国土综合整治,加强国土空间开发管控和土地用途管制。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分类引导不同主体功能区的城镇化进程,走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产业,做好化解产能过剩工作,大力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非化石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严格落实项目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用地预审、水资源论证和水土保持方案审查等制度。

(三)着力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以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生态环保、应对气候变化等为抓手,设置科学合理的控制指标,大幅降低能耗、碳排放、地耗和水耗强度,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碳排放总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严守耕地、水资源,以及林草、湿地、河湖等生态红线,大力发展绿色低碳技术,优化改造存量,科学谋划增量,切实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加强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资源节约,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在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领域全面加强节能管理,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推动废弃土地复垦利用。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加快节水改造,大力推动农业高效节水,建设节水型社会。加快建设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生态优良的绿色矿

山。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园区循环化改造,开发利用“城市矿产”,发展再制造,做好大宗固体废弃物、餐厨废弃物、农村生产生活废弃物、秸秆和粪污等资源化利用,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五)加大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推进荒漠化、沙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等综合治理。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扩大森林、草原、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以解决大气、水、土壤等污染为重点,加强污染综合防治,实现污染物减排由总量控制向环境质量改善转变。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六)建立生态文化体系。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并培育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加强生态文明科普宣传、公共教育和专业培训,做好生态文化与地区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倡导绿色消费,推动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快向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

(七)创新体制机制。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纳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大幅增加考核权重,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问责制和终身追究制。率先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和资源环境离任审计。树立底线思维,实行最严格的资源开发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能源、水、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生态补偿、生态服务价值评价、分类差异化考核等制度建设,以及节能量、碳排放权、水权、排污权交易、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市场化机制建设方面积极探索,力争取得重要突破。

(八)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加强统计、监测、标准、执法等基础能力建设。申报地区可结合自身资源环境特点和生态文明建设基础,调整和增加体现地方特色的发展任务,作为建设先行示范区的努力方向。

四、组织实施

(一)申报条件。

1.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将其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突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深度融合,重在文明建设,建立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协调机制。

2.在体制机制建设、管理制度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具备一定先行示范的基础。鼓励与现行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生态环保等生态文明相关试点示范相结合。

3.“十一五”期间完成节能减排、耕地保有量、森林覆盖率等资源环境类约束性目标,“十二五”以来单位GDP能耗、碳排放强度、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完成和进度目标任务;近年来未发生重大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事件。

4.认真落实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在主体功能区建设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并具有示范作用。

5.申报地区不局限于辖区范围大小,工作要有特色、亮点,具有辐射带动作用和推广价值。

(二)审核批准。

省、市、区、县自愿申报,有关地区也可按流域、区域等联合申报,编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本行政区域申报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其下辖地区不再申报。

省级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国土、水利、农业、林业等部门对申报地区《实施方案》进行论证,根据申报条件、建设目标体系(见附表)等对申报地区进行初步审查,报经省级人民政府同意后,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同时抄报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

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部门,组织专家对申报地区《实施方案》进行评审,在对通过评审的地区进行公示基础上,批复《实施方案》并确定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三)方案实施。

先行示范地区要对批复的《实施方案》作进一步完善深化,认真抓好各项工作落实,确保完成目标任务。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要加强对建设地区工作的指导,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支持。对先行示范区建设,中央财政按照现有各项有关政策优先予以支持。

(四)考核评价。

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相关部门,定期组织专家对先行示范区开展监督检查和评估。建设期满后开展验收考核,验收考核不合格的,取消其建设资格。验收考核办法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部门另行制定。

(五)总结推广。

5.国家示范校建设100问 篇五

宣传报道方案

新闻综合广播

根据省委宣传部关于《武汉东湖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宣传报道方案》要求,新闻综合广播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国务院批复要求,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广泛宣传、凝聚共识,宣传东湖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意义,宣传全省上下抢抓机遇、勇担责任、共同关注、积极参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为湖北“两型”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报道内容及方式

(一)、消息发布。2009年12月25日,在新闻综合广播主打新闻栏目《湖北新闻》显著位置,播发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支持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消息;2010年1月初,在湖北省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动员大会暨全省推进自主创新大会召开当天晚上,《全省新闻联播》在第一时间、显著时段,由采访部、编播部负责,采写播发大会消息,并配发言论和背景链接。

(二)、开辟专栏。由编播部在《湖北新闻》中开办《中国创造看东湖》专栏。从全省动员大会第二天开始,推出首期,定期播发,持续三个月;由采访部负责宣传采写省委、省政府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认真领会国务院批复精神,优化基础设施、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投入、形成合力的系列部署和举措;省直各部门积极行动、做好服务的生动事迹;由记者部武汉记者站采写武汉市委、市政府和东湖高新区高度重视、扎实工 作的生动场景。

(三)、系列专题。在《湖北新闻》、《全省新闻联播》、《焦点时刻》、《时事大家谈》节目中,组织系列报道和系列评论,形成宣传的规模和阵势。

1、系列报道。由记者部组织采写东湖高新区的系列报道,在《中国创造看东湖》专栏播出。宣传东湖高新区现有的良好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突出高新区在品牌、产业、创新、环境上的优势和基础条件,宣传现有的科技实力、知名企业、经验和亮点;展望自主创新示范区作为未来全球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世界知名生物技术创新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环保产业基地和新能源技术研发中心等美好前景;宣传我省努力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初定的主要选题有:

①《为东湖高新区插上腾飞的翅膀——专访东湖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刘传铁。谈东湖高新区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政策优惠及深远意义。

②《中国创造看东湖,自主创新看光谷》——全面、综合介绍东湖高新区坚持21年开展自主创新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③《让科技成果转化、转化、再转化》——东湖开发区聚集了一大批高校及科研院所,是“智力密集区”,高新区大力推进高校、科研院所的强强联合,推进成果转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④《创新型企业在这里“孵化”》 ——我国第一家创新型企业“孵化器”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诞生在东湖高新区。为孵化、扶持初创期的创新型企业,高新区已建设了创业中心、光谷创业街、光谷软件园、留学生创业园、大学科技园、南湖农业园创业中心等一批科技孵化器,居全国领先地位。

⑤《让创新者成为“股东”》 ——东湖高新区出台了促进科技成果股权化的政策,鼓励科技成果股权化、资本化。对科技成果转化产生的经济效益,企业可以以期股、或技术分红等形式奖励科技人员,极大鼓励了科技人员开展自主创新。⑥《破解创新型企业“融资难”》 ——支持企业围绕市场需求开展集成创新,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线路图”计划,支持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实现快速发展。

⑦《让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在自主创新中,光谷坚持“因企制宜”,支持研发实力雄厚的企业开展原始创新。

⑧《打造“服务型政府”,构建创新者的乐园》——高新区不断推进政府服务体制改革,为企业自主创新服务。

⑨《“人才特区”支撑自主创新 》——东湖高新区大力引进海内外人才,并对创新型人才的创业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优惠政策支持。

2、系列评论。由编播部、采访部在早晚强档新闻节目和时事评论性节目《焦点时刻》、《时事大家谈》中采制播发系列评论。聚焦热点、组织时评、邀请专家、组织访谈和解读。

①由编播部在《湖北新闻》、《全省新闻联播》中撰写播发以下新闻评论:

《抢抓机遇正扬帆》——阐释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大意义和历史机遇。

《解放思想 勇于创新》——阐述我省解放思想,勇于探索,积极创新体制机制,搭建自主创新平台的重大举措。

《莫叫孔雀东南飞》——阐述我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营造良好人才科研环境的思路举措,突出人才的引进使用在示范区建设中的基础作用。

②由采访部《焦点时刻》节目选取关注度较高的问题和典型事件采制节目,制作成新闻和节目两个版本,长篇幅的发《焦点》,浓缩版发《中国创造看东湖》专栏。

③由采访部《时事大家谈》节目邀请省有关领导和专家重点访谈、系统解读东湖高新区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意义(五个有利于),和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广阔发展前景。选题如下:

——有利于发挥科教优势,探索完善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有利于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

——有利于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事实,促进中部地区发展。——有利于创新型湖北战略的实施。

——有利于增强光电子等特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实施国家自主创新战略。

——东湖高新区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同时《时事大家谈》节目要根据省里部署,参加对科技部等国家部、办、委负责同志采访与访谈。

(三)、组织参与“自主创新双子座”互动采访。由记者部负责承担频道赴北京中关村的异地调研深度报道活动,可尝试与中央台交叉发稿,形成中关村与东湖双子座经验报道的精品系列。

三、报道统筹。

为扎实推进建设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报道,新闻综合广播按照省委宣传部和总台的统一部署,一是精心策划、集中优势兵力采制精品。频道将根据报道方案,统一调配人力,组织精干采编力量,打好攻坚战;二是结合频道实际和广播特点,调动广播的声音优势、评论和典型报道的优势,采取丰富多彩的报道形式,把报道做深、做精、做好听;三是认真研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政策,严守宣传纪律,做到及时报道、准确解读、客观评价。

6.国家示范校建设100问 篇六

彭 元

[摘要]:推行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是中国高职教育发展历史上一个新鲜的事物,是新时期加快中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举措。国家示范建设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在这看似与党委无关的情况下,如何摆正高职院校党委在示范建设中的领导位置问题是每一个建设单位都应该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实际上,强化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与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并不矛盾,而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国家示范建设的顺利推进,必须在党委正确领导下,遵循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从思想到行为、从理念到实践、从党委到行政、从上层到下层等各个方面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党委在示范建设中的核心领导作用,合力推进国家示范建设。

[关键词]: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项目责任制

国家示范建设

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为了贯彻落实《决定》,“十一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工程(简称“国家示范建设”),计划从2006年-2010年间,按、分地区分批推进,稳步发展,通过重点建设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从而大力提升这些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促进它们在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中起到示范作用,以带动全国高职院校深化改革与发展,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

推行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是中国高职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新事物,是新时期加快中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举措。面对这样的全新事务,面对建设中所出现的许多新问题,每一所高职院校都应积极应对,探索研究解决新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路径。尤其需要引起重视的是,示范建设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在这看似与党委无关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好党委在国家示范建设中的领导,是每一所高职院校尤其是示范建设单位都应该认真思考和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

一、国家示范建设为什么离不开党委的正确领导

国家示范建设作为加快中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措施,与加强学校党委的领导密切相关,示范建设的顺利推进离不开高职院校党委的正确领导,党委在国家示范建设中天然的处于一种核心领导地位。

(一)政治法律生态奠定了党委领导国家示范建设的合法性基础

1、政治生态维度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领导核心。“党领导行政”的原则反映到高等教育领域,就构成了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主要特点:党委对高等教育事业的领导,党委是高校的领导核心。具体而言之,党对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领导主要是政治路线、组织建设及政策决策的领导。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是我国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产物,是学院(校)现阶段改革发展中的重大事项,党委同样也发挥着核心领导作用。只有充分发挥了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才能保证国家示范建设的正确政治方向,保证党的重要路线、方针和教育政策在高校得到全面贯彻落实,保证学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大问题都能得到科学决策与执行。

2、法律生态维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指出,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一规定充分表明了在我国现有权力运作体系和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各项事业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居于领导地位,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正是贯彻实施这一规定的具体体现;《高等教育法》也明确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和有关规定,统一领导学校工作,支持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①]因此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一项基本法律制度,在国家示范建设中坚持党委领导下的项目法人负责制是符合宪法规定的、也是遵守和实践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项法律制度的体现。一句话,《宪法》与《高等教育法》为学院(校)党委领导国家示范建设奠定了合法性基础。

(二)加强和改善党委领导国家示范建设的重大意义

高校党委的作用,是通过党委的政治核心、组织领导核心和决策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监督保证、战斗堡垒作用、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正确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共产党员在各自岗位上的先锋模范作用来实现的。[②]在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不断拓展深化、各高职院校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开展国家示范建设,这就要求各高职院校的党组织要具有高屋建瓴、统揽全局、组织协调及正确决策的水平和能力。而在各高职院校的内部,围绕国家示范建设所推进的各项改革发展措施涉及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政策的决策、体制的交替、机制的创新、资源的重新配置及利益格局的广泛调整,党委必须加强领导,做好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化解冲突、调节矛盾、理顺情绪、振奋精神、凝聚力量、合力推进国家示范建设工作。概言之,搞好国家示范建设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学院(校)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

(三)强化党委领导与项目法人的院(校)长负责制并不矛盾

国家示范建设实行项目责任制,高职院校的院校长是理所当然的项目责任法人,但这与强化党委的领导作用并不矛盾。在学院(校)的国家示范建设工作中,强化党委领导主要是指思想政治层面的领导、组织层面的领导,坚持重大决策由党委集体讨论决定的思想,除此以外的大部分具体统筹与执行等建设工作一概由项目负责法人的院校长负责,由院(校)长统一组织实施。当然,由于示范建设是学院(校)前所未有的大事,涉及到学院(校)各方面的工作、其难度和深度也极富挑战性,除了思想政治和组织上的领导外,党委此时的决策与协调对国家示范建设将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党委委员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基础上,全力配合和服务行政、党政团结协同合作,营造和谐共事的良好氛围,就实现领导班子整体效能的最大化。因此,分工与合作是学院党委领导示范建设所奉行的两条原则。学院(校)党政领导必须做到既分工又合作,不分彼此、齐心协力,才能使学院(校)的示范建设取得圆满成功。

二、党委在国家示范建设中应如何发挥核心领导作用

(一)把握正确方向,驾驭宏观大局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发挥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要求学院(校)党委必须把好方向、统揽全局,对学院正确的办学方向和示范建设的全局以及可持续发展有明确的思路与方法,确保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在学院(校)得到全面的贯彻落实,确保国家示范建设工作始终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具体而言,由于国家示范建设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举措,也是现阶段各建设单位的重要工作,要充分发挥党在把握方向、驾驭宏观大局上的领导作用,就要求学院(校)党委充分发挥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优势,做好思想动员与示范宣传,从而为示范建设指明正确的方向,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既是示范建设,则必须首先是党员干部的示范,这要求学院(校)党委首先要转变观念、统一思想、深化认识,让每个党员干部都认真学习并熟知示范建设的重大意义、基本理念和行为规范,从思想意识上、工作实践中重视并全力支持学院的示范建设;再者,在全院(校)师生员工层面,党委也必须统一思想、加大示范宣传,增强全体师生员工在示范建设中的主人翁意识,调动全院(校)各方面参与示范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凝聚人心,群策群力,为学院(校)的示范建设做贡献。

(二)突出决策核心,强化组织协调

党委是高校全局工作的领导核心,对高校的整体工作负有领导和决策责任。国家示范建设是当前学院(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深化学院(校)的教研教改水平、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在示范建设进程中,应发挥党委集体领导决策的核心作用,科学判断示范建设的新形势、准确把握示范建设的现状,围绕学院(校)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集思广益、凝聚共识,对重大问题的决策方案评判优劣、理性抉择,为学院各项改革与发展措施的科学决策创造条件。

国家示范建设是一个长时段的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客观上讲,在示范建设进程中,矛盾问题多、工作头绪杂、建设任务重,建设过程中还会不断涌现这样或那样的新问题,甚至有些突出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会直接影响和制约示范建设的顺利推进。对于这些工作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关键性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学院(校)党委应贯彻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问题意识,重点要做好两项工作:一是要科学制定规划,制定出确保实现的具体措施;二是要统筹协调推进,仔细的分析查找示范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重点与难点问题,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冲突,妥善处理并协调各相关部门的利益关系,使得突出问题得以及时解决,为示范建设的顺利推进扫清障碍。

(三)加强队伍建设,优化校园环境

国家示范建设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学院(校)的国家示范建设主要由院(校)长统一组织并筹划项目建设的各项具体内容。此时,党的领导主要是组织上的领导,具体则表现为抓好组织队伍建设与服务保障工作。党委应全力支持院(校)长行使权力指挥建设,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与充分保障,当遇到必需的机构调整、干部任命、人员调配等工作时,党委都要给予行政大力支持,及时调整到位;此外,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③]党委的领导作用还应表现为要特别强化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干部队伍素质与服务能力,着力打造一支服从和服务于示范建设需要的新型党员干部队伍,为国家示范建设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确保示范建设的顺利推进。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坚持党委对示范建设的领导时,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反映到教育领域便是“教育以人为本”。国家示范建设作为深化加快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举措,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要求必须坚持“教育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这不仅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而且是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断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要求,同时,也是学院(校)教育教学管理、教师的教育实践和行为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应该看到,无论怎么深化改革,都必须以人为主体,靠人去贯彻落实;无论采用多么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都不能忽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沟通与情感交流;无论法制建设多么完善,都无法代替人文关怀的巨大作用。因此,发挥党委的领导作用,应该坚持教育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发展,体现人文关怀,营造和谐的人文氛围。

总之,示范建设的顺利推进,固然离不开项目法人亦即高职院校的院校长们的全面负责、具体实施,然而这并不否定党委在示范建设中的领导地位。恰恰相反,推行示范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只有摆正党委在示范建设中的位置,正确处理党委与行政的关系,在工作中坚持“分”中有“合”,“合”中有“分”的原则,用民主集中制把大家的思想和意志统一起来,才能形成党政合力,凝聚建设力量,促进学院(校)的国家示范建设。

参考文献

[1]

龙宗智.依法治校与高校领导体制的改革完善.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01)

[2]

高万能.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党在高校的执政能力建设.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01)

[3]

张力.高职院校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思考.中国林业教育,2005(06)

[4]

杜吉泽、于京波.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创新与特色.教育与职业,2007(27)

[5]

赵泽虎.正确处理党委领导与校长负责.光明日报,2008年7月16日

[6]

7.国家示范校建设100问 篇七

一、建设过程

(一) 总体情况

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国家示范校”项目建设简称为“5+2”工程:具体包括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物流服务与管理5个重点建设专业和数字化校园建设、个性化校园职业文化建设的2个特色项目。项目建设计划投入资金185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支持1040万元,地方财政支持350万元,企业投入200万元,学校自筹260万元。经过一年多的项目建设实施,到位资金1967万元,已使用1357万元,资金使用率达到69%。基本完成了中期建设目标在2013年6月中期的验收节点,应完成验收要点427个,已经完成406个,完成率为95%,其中五大重点建设专业应完成验收要点为389个,已经完成371个,完成率为95%。两个特色项目应完成验收要点38个,已完成33个, 完成率为87%。

(二) 推进机制

1.组织领导机制

学校组成“国家示范校”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议定“国家示范校”项目建设中的重大事项,统筹督导各项目建设工作的开展;同时还成立了“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配置有7名专职工作人员,负责具体落实和协调各项目的工作开展,确保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2.落实分工机制

学校将5个重点建设专业和2个特色项目细化后,分解成100个三级项目,因此,整个项目又叫做“52318100”工程,有100位教师具体参与项目建设。根据建设方案及任务书将建设任务按内容及时间层层分解,编制出项目建设任务分解书,校长与各三级项目负责人签订责任状,从而明确各三级项目的任务目标、重点工作和完成时限。

3.管理制度机制

学校根据“国家示范校”项目建设的要求,专门制定并逐步完善了《“国家示范校”项目建设组织领导制度》、《“国家示范校”项目建设经费管理制度》、《“国家 示范校”项目建设例会制度》、《“国家示范校”项目建设工作质量考评与奖惩办法》等相关的管 理规章制度10多项,为规范建设管理、提高建设效率提供制度保障。

4.宣传动员机制

学校专门印制了《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建设国家示范校学习读本》 黄皮本,人手一册供教职工学习;对全体教职工进行专项培训10次;开展了“国家示范校”的知识竞赛活动;举行“国家示范校”建设启动仪式和项目建设责任书的签订仪式;在校园网开设“国家示范校”项目建设专栏,及时发布建设的进程和相关信息。

5.督查考核机制

(1) 定期和不定期召开领导小组、核心成员和二三级项目负责人会议,听取汇报和检查项目建设开展及进度,讨论研究有关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提出建设工作要求。

(2) 制订了《“国家示范校”建设工作质量考评与奖惩办法》, 为“国家示范校”项目建设提供了工作质量考评和激励措施。

6.学习借鉴机制

学校先后聘请了邓泽民、彭朝晖、蒋文沛、韦传亮等区内外“国家示范校”项目专家来校作6场专家报告会,为学校三级项目负责人进行项目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国家示范校”核心成员和三级项目负责人多次赴区内外第一和第二批项目建设学校 进行交流学习,学习他们的先进办学理念和建设经验。

二、建设成效

(一) 学校层面

1.办学实力明显增强

近两年,结合“国家示范校”建设需要,在主管部门及领导的支持下,加大了建设资金的筹措和基础建设的力度,投资3500多万元完成新建15000m2 教学实训综合楼;投资400多万元购置教学实训设备;投资200多万元改造教学实训场所;投资200多万元改造美化绿化校园环境。学校的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办学实力和竞争能力明显增强。

2.超额完成招生任务

通过“国家示范校”项目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招生工作,2012年招收全日制 新生2800多人,比2011年增长10%; 2013年招收全日制新生3200人,增长15%,在校生规模达到7000多人。凸显了在实施“国家示范校”项目建设后该校在整体办学实力上的提升,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3.参加“两赛”成绩稳中有升

(1) 参加职业技能比赛:在全区获得了5个一等奖、11个二等奖、17个三等奖的好成绩。最终电子部的单片机项目、汽车部的二级维护、个人技能两个项目、信息部的计算机辅助设计项 目,共计4个项目5名选手代表代表广西参加全国比赛,获得3个三等奖的 好成绩 , 总体比2012年有所提高。

(2) 参加“文明风采”比赛: 参加全区赛作品共2336件,获得一等奖117件,二等奖306件, 三等奖364件。有24个作品获得参加全国比赛并获奖,其中1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和17个优秀奖,学校连续四年获全国全区、“优秀组织奖”。

4.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 贡献

通过“国家示范校”项目建设,提高了师生的综合能力与水平,大幅提升学校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进一步为区域内行业和企业提供有力的人才与技术支撑。例如: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为“玉林恒科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汽车油泵项目,为中韩合作公司加工体育比赛器材项目。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与南宁五菱桂花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为企业培训员工200人次,开展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与培训。同时,该校的毕业生在相关企业员工中的比例占据明显技术优势,深受企业的认可。

4.示范、带动成效显著

通过“国家示范校”建设项目的实施,该校重点专业特色发展在中职学校中发挥引领作用, 为区内3所县级职校 (灵山县职业技术学校、平果县职业技术学校、都安县职业技术学校) 提供教育教学的帮扶,从2012年6月至今,到该校参观交流的兄弟学校达10个,显示了该校在中职学校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 项目层面

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 改革建设开展了基础性工作

开展了5个重点建设专业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工作,走访企业50多家, 发放调研问卷200多份,进行到5个重点建设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论证阶段;修订了5个重点建设专业的教学方案,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完成了5门核心课程的建设工作; 完成了12门特色教材工作的编写工作,部分教材已经出版。

2.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加大

重点加强了对“名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先后组织100多人次赴国内外培训考察学习,其中,有4人参加广西中职名师培养工程,选派教师参加区内外培训70多人次,选派11名骨干教师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进修学习,6名专业带头人赴台湾学习, 选派27名三级项目负责教师赴澳大利亚博士生学院进修学习。

3.校企合作机制初步构建

与近30多家区内外企业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双方共同开展学生的教学、顶岗实习和就业安置;建立了“校企合作协作会”机制,并连续召开了两届年会;与4家企业建立“订单班”合作办学;有3家企业在学校投资建立教学实训场室。

4.数字化校园项目大部分完成

完成了数字化校园一期建设工作,完成了中心机房的建设; 配备1个无线AC、14个无线AP,实现科学高效的无线局域网管理;无线网络覆盖汽车实训楼和图书馆;完成了影视制作中心一期招标和基础装修。

5.校园文化项目基本完成

8.国家示范校建设100问 篇八

【关键词】中职 示范校 课程建设 若干问题 思考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的职业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在全国建设100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示范校建设重点是内涵建设,课程建设既是内涵建设的切入点,也是内涵建设的落脚点。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随着社会进一步发展,职业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职教课程也必须动态跟进,才能体现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本质特征。中等职业示范学校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解决当前阻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然而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尤其是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课程建设如何体现终身教育的理念

早在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了第三届促进成人教育国际会议,法国人保罗·朗格朗先生做了题为Education Permanente的学术报告,这标志着终身教育作为一种国际教育思想正式确立。

终身教育不仅是教育内部一切因素的整合,而且是教育与其他外部诸因素的整合,不仅为经济的增长而设计,还要为人的持续协调发展加以设计。终身教育在人们的生活中不再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应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和容易进入等优点。

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课程建设,就是要把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设计,在终身教育的框架下设计高等、中等、初等职业教育课程。在职业教育的框架下设计学历教育和培训的课程,在学历教育和培训的框架下设计各个专业和项目的课程,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终身教育理念。

三、课程建设如何适应市场的变化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产品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新的岗位不断产生,对人才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并在不断变化。要对人才市场的变化进行预测,却有一定的困难,但这并不是说职业教育对此就无所作为,职业教育适应市场变化的最佳选择是构建富有弹性的可组合的课程。

可组合的课程及其相对应的教材是由基本的标准单元模块构成,每一标准单元模块又可分为必修单元模块和选修单元模块两部分;每一标准单元模块是相对独立的,但和其他标准单元模块之间又是可以衔接和转换的;可随时根据生产力发展状况增加新的标准单元模块或淘汰过时的标准单元模块;也可根据客户的需求随时对标准单元模块进行组合和调整,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可组合的课程能够较好地处理教育的相对稳定性和人才市场动态变化这一对矛盾,可以用它的必修单元模块组合来保证教育的相对稳定,来保证某一专业的基本要求的实现;可以用它的选修单元模块组合来保证人才市场的动态变化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满足企业和学生的不同需求。

四、专业课程如何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法是顺应目前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它是职业学校专业教学中探索创新的一种教学方法,由一位专业课教师同时担任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教学,使有关专业设备和教学设备同置一室,将专业理论课与生产实习、实践性教学环节重新分解、整合,安排在专业教室中进行教学。师生双方共同在专业教室里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一教学任务。

这种融理论与实践教学为一体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理论和实践相分离的教学形式,解决了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重复的教学问题,将应知的专业理论和应会的操作技能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技能训练为主线,强化专业理论的指导作用,突出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了基础。同时还丰富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了教学质量。

五、如何进行课程整合

所谓课程整合,就是按照特定的课程目标要求,有选择地将原来分属于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有机地组合成一门新的课程,将原来按学科体系分设的课程转换为按特定的教学目标要求而设置的课程。职业教育的课程整合主要体现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上。专业基础课程的整合,主要围绕着能够“支持相近的多个专业的专业课程”这个特定的教学目标要求展开的,通常整合后的专业基础课程所涉的面比较宽;专业课程的整合,围绕着能够“承担该职业的主要的工作任务”这个特定的教学目标要求展开的,通常整合后的专业基础课程所涉的点比较深。课程整合并不是原有内容的简单堆砌或混合,而是按照一定的体系有机组合。课程整合围绕着特定的教学目标要求展开,必须时时刻刻把握,凡是与教学目标要求相关的内容,应保留,不能轻易丢掉;凡是与教学目标要求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坚决舍去。围绕教学目标,去掉重复的部分,合并类似的部分,删减烦琐的部分,扬弃过时的部分,保留个性的部分,增加先进的部分。

总之,示范校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少,这只是我个人的一些观点或想法,如有不妥之处望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陈伟珍.做学教一体化教学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2009(2):47-48.

[2]廖哲智.高职课程建设的反思与探求[J].中国高等教育,2007(13):64-65.

[3]高林.基于工作过程和课程设计方法及实施条件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8(13):50-53.

9.国家示范校建设100问 篇九

为贯彻落实《***创建国家慢性病统合防控示范区工作实施方案》,有效防控慢性病,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维护区域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做好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工作,**政府经研究决定,现成立***创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领导小组,如下:

组 长:***(***)副组长:***(***)成 员:***(***)

***(***)***(***)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由***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负责审核创建工作的总体规划、实施计划和全面组织、实施、督导、评价和申报等工作。

10.国家示范校建设100问 篇十

2、党的十八大指出,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文明

3、农村生活污水在没有很好治理的情况下,会出现污水横溢、(),影响农作物的灌溉及生长,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河道黑臭、鱼虾死绝、污染地下水

4、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指标体系共有()项内容。38

5.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要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大于全年天数的()。85% 6.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要求村镇饮用水合格率达到()。100% 7.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要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5%

8.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要求近()年内城市辖区内未发生重大、特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3年

9.新环保法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划定保护红线,首次将()纳入立法。生态保护红线

10.在垃圾分类时把废纸放入()颜色的垃圾桶中。绿色 11.解决好环境保护问题要坚持污染防治与()并重。生态保护

12.以下不属于常规能源的是()风能

13.()气体是导致地球问世效应最主要的原因 二氧化碳

14.《节约能源法》明确规定:节约资源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15.我过能源发展的战略()节约与开发并举,将节约放在首位

16.国家开展节能宣传和教育,增强全民的节能意识、提倡()的消费方式。节约型

17.“低碳”是指()B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18.我国使用的能源以()为主 煤

19.地球表面虽然约70%被水覆盖,但能够直接用于生产的生活的淡水不到()1%

20.在猪舍中,对猪的生产性能影响最大的气候因子是()温度

21.房屋的外墙色彩越深越容易吸热,夏天光照强烈,室内温度容易升高,增加冷气电耗,所以,相对更节能的住宅应该是()颜色与节能没有关系

22.依照我国《森林法》规定,依法转让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的使用权的限制条件是()

补得将林地改为非林地

23.下列不属于“乱污”行为的是()工业废水达标排放

24.下列利用秸秆的方式,对大气环境危害较大的是()露天焚烧

25.下列水资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地球上的水总储量很大,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很少 26.人类赖以生存的淡水资源()

主要分布在冰川、永久积雪、河流、湖泊和地下水中

27.我过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上即为不均衡,预计集中旱涝并存:在地域上的分配规律是()

南方多,北方少:山区多,平原少 28.天然水体最大的污染源是什么?()工业污水生活污水

29.那种污染被成为“世界头号杀手”?()A水污染

30.()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十七大

31.从()层面看,生态文明要求转变传统工业化生产方式,提倡清洁生产。生产方式

32.从“真”的角度来看,就是从实际存在的真相出发,坚持物质第一性,以物质文明建设为基础,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第一要务,加强经济管理,推进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富强、发达的目标。又好又快

33.党的()提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目标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十八大

34.低碳经济的本质是()。可持续发展经济

35.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提高了农产品形象、价格及竞争力,实现了优质优价,体现()。优质性

36.固体废弃物的()是指在管理和工艺上采取措施,从固体废弃物中回收物质和能量,加速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资源化

37.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是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的总原则。()是将不能回收利用资源化的固体废弃物,通过物理、化学等手段进行处置,使之达到不损害人体健康、不污染周围的自然环境的目的。无害化

38.()建设的核心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文明

39.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40.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借鉴国际先进发展理念,着力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这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实现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生态承载力 41.健全的生态法律制度体系,既是()的标志,也是生态保护的屏障。生态文明

42.节能、省料、节水属于生态工业的()。目标

43.科学的生态和谐社会发展机制系的构建涉及打造()GDP增长机制。生态经济

44.科学发展观的(),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有序运行,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的协调和共同发展。协调发展

45.科学发展观的(),就是要着眼于社会发展的全局,着眼于各个组成部分的有机联系,将不同领域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总体上规划和布局,形成社会整体性发展的格局。全面发展

46.人口的增长,会使城市的人口密度(),生活污水、垃圾等造成的污染也更为严重。加大

47.人口问题的本质是()问题。发展

48.人与自然共同生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共赢,关键在于什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49.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的任务。保护水土资源

50.仍然是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之一。()人口数量问题 51.生态产业的目标是()。

“自然—社会—经济”复杂巨系统的动态平衡

52.生态活动必须符合科学的生态观和生态规律,对生态资源的开发必须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相平衡,追求最好的()。生态效益

53.生态旅游业的根本性质是()。经济性

54.生态文化价值取向具有推进绿色评价、唤起生态觉醒、伸张公平正义、调节行为等()功能。定向

55.生态文明是自然、人、社会价值的生态定位和选择”是从下面哪个视角在对生态文明进行界定?()价值论视角

56.生态文明提倡适度消费,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属于下面哪个层面?()生活方式层面

57.生态文明示范市要求转变传统工业化生产方式,提倡清洁生产”属于哪个层次? 生产方式层面

58.生态系统保持(),具有一定的自主性、适应性,能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自动调节、自动控制。动态平衡状态

59.()是一种以能源的清洁开发与高效利用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排放为基本经济特征,顺应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求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 60.()是指充分利用光、温、水、土、气、热等环境要素,根据污染物的理性性质,通过机械分离、蒸发、点解、磁化、冰冻、加热、凝固等物理和化学反应,使环境中污染物被清除或转化为无害物质。物理与化学修复

61.()是指列入国家废弃物名录或是根据国家规定危险废弃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具有危害性的废弃物。矿业废弃物

62.()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过程中为人们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

63.()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理念,标志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态文明法制建设正在积极地开展中。十七大

64.通过畜禽粪便的有机肥生产,将猪粪等养殖废弃物加工成有机肥和沼液,可向农田、果园、茶园等地种植作物提供清洁高效的有机肥料”属于()产业链。养殖——废弃物——种植

65.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在()要立产业协调发展理念,坚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产业层面

66.()主要针对区域性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防治领域,是一项具有经济激励作用、与“污染者付费”原则并存、基于“受益者付费和破坏者付费”原则的环境经济政策。生态补偿机制

67.第27届联合国大会决定把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68.一般认为,我国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等酸性气体进入大所后,逐步形成PH<5.6的酸性降水.二氧化硫

69.臭氧是一种天蓝色、有臭味的气体,在大气圈平流层中的臭氧层可以吸收和滤掉太阳光中大量的(),有效保护地球生物的生存。紫外线

70.如果大气中没有”温室气体”,地球表面温度将降低至-23`C,但是,如果温室气体量增加过多过快,就会造成(). 全球性气候变暖

71.1956年,发生在日本熊本县的水俣病是由于人们食用被()污染的鱼类后,在体内积累,逐渐引起的神经性疾病。甲基汞

72.大量氮、磷等植物性营养元素进入水体后,藻类大量繁殖,水质恶化,水生生物死亡,一般称为()。富营养化

73.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有(),还有氯氟烃、甲烷、氮氧化合物、臭氧等气体。二氧化碳

74.一氧化碳是一种可以使人致死的有毒气体。汽车在()状态下排放的一氧化碳量较多。

开着发动机停车等候

75.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周报,目前主要有污染指数、首要污染物、空气质量级别三项内容。当污染指数在()之间时,空气质量为3 级,属轻度污染。50以下

76.ISO14000系列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有关()的系列标准。环境管理

77.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平衡,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夏多冬少,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居世界第88位。1/4 78.生态系统中的“()”包括绿色植物、光能细菌和化能细菌,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基础。生产者

79.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示建设示范市创建的重要举措,是优化发展环境、改善人居环境的()。惠民工程

80.下列利用秸杆的方式,对大气环境危害较大的是:()。露天焚烧

81.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内允许()。雨水排入河道

82.“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指标中生态空间的约束性指标有()生态保护红线、耕地红线、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 83.“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指标中生态环境的任务有()环境质量改善、生态系统保护、环境风险防范

84.“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指标中要求公众绿色出行率()大于50% 85.“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指标中对于环境信息公开率要求()大于80% 86.“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指标中对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中的西部地区要求()用水总量不超过控制目标值小于80立方米/万元

87.“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指标中对于单位工业用地工业增加值中的西部地区要求()大于50万元/亩

88.“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指标对于中秸秆综合利用率要求()大于95% 89.“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指标中对于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的比重要求()大于50% 90.“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指标中对于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的要求()大于90% 91.“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指标中对于劣V类水体要求()基本消除

92.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指标中对于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的要求(达到考核要求

93.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指标中对于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的要求()100% 94.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指标中对于村镇饮用水合格率的要求()100% 95.“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指标中对于城镇污水处理率的要求()大于95% 96.“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指标中对于政府绿色采购比例的要求()大于80% 97.“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指标中对于空气优良天数比例的要求()大于85% 98.“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指标中严重污染天数是指空气质量指数达到或超过()的天数。300 99.“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指标中对于固定源排污许可证覆盖率的要求()100% 100.“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指标中对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占比的要求()大于80%

二、简答题: 难易程度:简单

1、“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指标的领域包括哪些?

答: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生活、生态制度、生态文化

2、什么是城市环境“四害”? 答:污水、烟尘、废渣和噪音污染

3、环境标准有哪几类?

答:(1)环境质量标准(2)污染物排放标准(3)环保基础标准(4)环保方法标准

4、请答出5种我国濒临灭绝的动物?

答:丹顶鹤、白鹤、大熊猫、东北虎、华南虎、野象、坡鹿、长臂猿、野骆驼、白亟豚、扬子鳄

5、水污染的类别是什么?

答:(1)生理性污染(2)物理性污染(3)化学性污染(4)生物性污染 难易程度:中等

1、“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哪些? 答:优化空间格局、资源节约与污染减排、环境质量改善、生态系统保护、环境风险防范、人居环境改善、生活方式绿色化、制度与保障机制完善、观念意识普及

2、当今世界面临哪些主要的环境问题?

答:(1)全球气候正在变暖,海平面上升,“温室效应”(2)土壤过分损失,人均耕地不断下降(3)人均资源日益减少(4)供水不足(5)臭氧层损失(6)生物物种加速灭绝(7)人口迅速增长

3、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九种)?

答:(1)粉尘(2)二氧化硫(3)氮氧化物(4)氟化氢(5)氯气、氯化氢(6)硫化氢(7)氨气(8)乙烯(9)醛类

4、绿色植物有哪些净化空气的作用(五种)?

答:(1)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2)降低空气中有害气体浓度(3)减少空气中放射物(4)减少空气中的灰尘(5)减少含菌量

5、绿色生活方式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指以通过倡导居民使用绿色产品,倡导民众参与绿色志愿服务,引导民众树立绿色增长、共建共享的理念,使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让人们在充分享受绿色发展所带来的便利和舒适的同时,履行好应尽的可持续发展责任的方法,实现广大人民按自然、环保、节俭、健康的方式生活。

难易程度:难

1、环境保护法的五大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1)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3)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4)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的原则;(5)依靠群众保护环境的原则。

2、绿色经济的价值意义有哪些? 答:

(1)绿色经济模式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一体化发展。(2)绿色经济能够体现出自然环境的价值。(3)绿色经济的自然资源利用具有公平性。(4)绿色经济可以引导产业结构的优胜劣汰。

3、有关环境保护的节日有哪些(八个以上)? 答:2月 2日 国际湿地日 3月12日:中国植树节 3月22日:世界水日 3月23日:世界气象日

4月的某一周:全国各地的爱鸟周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 5月31日:世界无烟日 6月5日:世界环境日

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6月25日:中国土地日 7月11日:世界人口日 9月16日:保护臭氧层的国际日 9月27日:世界旅游日 10月4日:国际动物日 10月14日:国际减灾日 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 10月17日:根除贫困国际日 11月11-18日:国际科学与和平周 12月29日:生物多样化国际日 4、2015年,中央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会同有关部门,推出了“1+6”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组合拳”具体是指什么?

答:“1”就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6”包括《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方案》《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点方案》《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方案》。

5、环境公益诉讼的发展构想有哪些? 答:(1)扩大原告的适格范围。(2)被诉对象范围的扩大。(3)合理分配举证责任。(4)诉讼费用预付方式的改进。(5)给原告设定合理的奖励。

11.国家示范校建设100问 篇十一

[摘要]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代表了国内同类学科的最高水平,是实现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重要力量。文章分析了我国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国家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历史使命,并对如何发挥国家重点学科的示范、引领作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重点学科 示范 引领

[作者简介]罗勤(1972- ),女,湖北荆门人,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法学;梁传杰(1970- ),男,湖北天门人,武汉理工大学高教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湖北武汉430070)

[课题项目]本文系“十一五”全国教育规划课题“高校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培养研究”(课题编号:DIA090250)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08年教育学重点课题“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发展战略研究·质量与水平”(课题编号:AGA08034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5-0046-02

我国国家重点学科建设自1987年启动以来,从满足国家需求出发,以世界同类学科一流水平为建设目标,经过20年的建设与发展,教学、科研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学术水平、培养高层次人才和承担国家重大任务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已成为我国高等学校重要的具有骨干和示范作用的科研和教学基地。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学科示范、引领作用,是新时期赋予国家重点学科的重要使命。

一、我国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认识上的问题。国家重点学科除强化自身建设外,发挥其示范和引领作用是今后国家重点学科应承担的重要职责与义务。在认识层面上,一是我国在以往的建设要求中,没有明确此责任,使得各有关高校在建设与管理的实践中,其建设目标主要是学科自身发展,没有认识到作为学科建设中的领头羊,其示范与引领作用对于促进高校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重要作用。二是国家重点学科在建设过程中,缺乏学科建设整体创新意识。国家重点学科设置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国家需求,而国家需求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国家重点学科无论在学科内涵还是在学科建设思路和管理方式上,都要不断创新,以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从我国当前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的现状来看,创新意识不够,尤其缺乏建设与管理两方面的整体创新。

2.建设中的问题。我国国家重点学科在建设过程中,主要应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国家重点学科如何与“211工程”和“985工程”实现有效捆绑,如何建立与社会良性共赢的建设机制,构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多元资金投入机制。二是如何加强宏观政策的引导,从科技政策、教育政策、人才政策等多方面鼓励并支持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激发研究人员的科研热情,尤其通过政策引导,积极吸引海外优秀研究人员回国,形成多部委协作并支持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政策体系。三是各国家重点学科在建设中,对自身建设比较重视,缺乏与其他学科交叉和交流,仍是我国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科间交叉与融合,既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也是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必然要求。受我国历史文化与学术传统的影响,各学科间的研究人员形成了相对封闭、各自为政、缺乏交流与协作的学术习惯。

3.管理中的问题。在国家重点学科的管理中,主要存在如下几个问题:一是在管理体制上,实行国家和高校两级管理,忽视了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对本地区所属高校国家重点学科的管理,没有充分发挥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国家重点学科的统筹、监督与管理作用。二是制度化建设起步晚,制度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与完善。教育部于2006年10月才出台了《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各高校很少制定有关国家重点学科相应的管理办法,国家重点学科管理制度化建设方面在高校这一层面目前存在缺失,亟须开展国家重点学科制度化建设。三是各高校对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与管理机制需要完善,尚未形成对国家重点学科从规划制定、过程建设、中期检查、动态监控、建设末期验收与评估考核的全过程管理,同时国家在对现有国家重点学科的评估考核中需要建立淘汰机制,形成国家重点学科竞争机制。四是高校缺乏利用行政管理手段与激励措施,引导国家重点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协作,建立不同形式的学科群,通过学科群建设,促进学科群整体建设与发展。

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是国家重点学科的重要使命

1.赋予国家重点学科这一新的使命有其学科结构与布局的现实基础。国家重点学科从第一次的107家高校发展到第二批的182家,除4个教育发展水平较差的省、自治区(贵州、西藏、青海和宁夏)没有国家重点学科外,其他都有国家重点学科的布点;从第二次国家重点学科结构来看,国家重点学科覆盖了所有学科门类,覆盖了88个一级学科中的84个一级学科,覆盖了381个二级学科中的332个二级学科,覆盖面极广;国家重点学科的高校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129个,占全国现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总量的83%,有博士学位授权点1147个,占全国博士学位授权点总量的63%,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166个,占全国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总量的54%,有硕士学位授权点3502个,占全国硕士学位授权点总量的35%。国家重点学科在区域布局、高校布局、学科布局以及有国家重点学科高校学位授权点的总量上,形成了良好的学科结构与布局,为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学科的示范与引领作用,打下了良好基础。

2.国家重点学科建设通过加强自身建设,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学科结构和布局的优化与调整,形成以国家重点学科为骨干的学科体系,引领全国高等学校进行学科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带动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全面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多年来的发展,在学科布局上趋同,学科整体学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许多高校没有把握自身学科基础与条件,其建设思路与学科布局都朝着大而全的方向发展。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教育资源缺乏、经费不足的现实条件下,国家集中财力,加强部分高校的优势学科建设,以充分发挥优势学科的比较优势,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适应国家需求,不断提高我国科技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现实选择。加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有利于形成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布局中的国家重点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以及各高校重点学科的层次结构,形成突出重点、分层次建设的办学思路,有利于我国学科结构的优化与调整。现有国家重点学科良好的布局与结构,可以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学科的示范与引领作用,带动各学科及已有国家重点学科高校其他学科的发展。

3.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学科示范、引领作用是促进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手段。国家重点学科代表我国高等教育各学科的最高水平,无论发展历程,还是建设的实践与管理,都有丰富的经验。国家重点学科通过自身实践,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上已形成了自身系统而有效的建设思路与管理体系,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十分宝贵的财富,是有关高校其他学科学习与借鉴的榜样。各高校要总结国家重点学科的经验,加强宣传与学科间交流,使其他学科在认识上得到提高,明确自身学科的建设思路,形成有效的建设措施,促进其他学科的建设与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学科无论在理论创新还是技术创新上,出现了学科间的相互交融与相关支撑的发展新态势。各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与发展,需要与相关学科进行交叉,通过交叉拓展了自身的研究领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引领了相关学科的建设。各国家重点学科高校可以加强引导与协调,结合实际,通过建立不同的学科群组织形式,加强学科群建设,引领国家重点学科相关学科的建设,提升高校自身整体学科实力,促进学科整体发展。

三、高校在发挥国家重点学科示范、引领作用的措施

1.国家重点学科在研究方向的建设上,既要有继承,又要不断创新。一个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其原有的基础。要保持其原有的特色与优势,仅有继承远远不够。国家重点学科研究方向创新的原因在于,国家重点学科存在与发展的根基是服务于国家需求,要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对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需要。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这对国家重点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重点学科要瞄准该学科国际发展前沿,把握国家的重大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研究方向,这是国家对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与发展的要求,也是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使命所在。在创新研究方向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智慧与作用,尤其是资深学者的作用。通过这批资深学者对该学科发展方向的预测与把握,结合国家层面的需要,适时调整学科研究方向,同时要选择和组织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年轻学者开展新研究方向的研究,拓展研究领域,形成新的研究方向。创新学科研究领域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一是开拓全新的研究领域,这主要是资深学者对该学科前沿发展方向的把握,通过他的预测并结合国际学术发展前沿而形成的研究方向;二是充分发挥高校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学科覆盖面较广的优势,发挥多学科的优势,实行学科交叉,通过文理、理工、工科之间等有关学科的交叉结合,以优势学科为主体,通过优势学科带动相关学科的发展,同时也使这一研究方向慢慢发展成为该学科新的研究领域。

2.充分利用国家和高校的人才政策,强化学术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的关键是人才,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工作的重心是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的培养与引进工作。做好学术队伍建设工作,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一是积极引进国外优秀人才回国。要借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国内科研条件和待遇改善之势,利用好我国引进国外优秀人才的相关政策,加强与国外留学人员的联系,尤其是在国外高水平大学学习和研究的优秀人才建立起联系,通过让这些优秀人才了解我国现阶段国家发展的形势及各高校自身发展的情况,提供良好科研条件与待遇,做好国外优秀人才的引进工作。二是要利用好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这一储备人才库的作用,通过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发现人才,留住人才。我国实行博士后流动站制度已多年,是在由政府出资,为博士后人员提供有关费用和良好科研、生活保障的条件下,在相关学科高水平专家指导下开展研究的一种有效扶持年青学者的人事制度,有利于扩展博士毕业人员的学术视野,进一步培养其科研能力与水平。各国家重点学科基本都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要充分利用这一人才储备库,通过博士后人员入站时的挑选,博士后工作期间的考察,发现优秀人才,并能留住人才,扩充并发展自身的学术队伍。三是要建立起良好的相关制度。良好的人事制度和科研制度的出发点要有利于充分发挥科研人才的科研积极性,通过完善人事制度和科研制度,建立起引导所在单位的人员开展科研、勇于创新的管理制度,形成有利于引导本单位人员积极开展科研的激励机制。

3.完善建设与管理机制,加强国家重点学科系统建设。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科学研究、实验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和管理工作等多方面,国家重点学科建设能否取得建设成效,在于对这些工作的系统整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国家重点学科建设首先要建立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尤其是理工科类的学科,实验条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能否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国家重点学科所在单位要集中财力,保证国家重点学科高水平科研基地的建设,建成一批国家级和省部级的实验基地,为科研人员和学生提供良好的科研工作环境,这也有利于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其次,要有良好的科研管理制度。国家重点学科的重要使命是科研创新,国家重点学科要通过在本单位建立有利于发挥科研人员积极性的科研激励政策,激发科研人员的科研热情,引导科研人员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尤其是对承担有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和获得国家科研奖励的人员给予重奖,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最后,要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包括单位的人事制度、财务制度、后勤保障制度等,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提供良好的政策和制度条件。

4.加强对国家重点学科的管理,保证建设成效。国家重点学科建设能否取得明显建设成效,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因此,要加强对国家重点学科的全面管理和全过程管理。全面管理是指加强对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实验基地以及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管理,全面加强国家重点学科的整体建设。通过明确责、权、利,完善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做到职责明晰、机制良好、制度健全。全过程管理是指要加强对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规划制定、过程监控、中期检查和建设末期验收等工作。建设规划制定既要从国家需求的层面出发,又要结合自身实际,做到切实可行和有较高要求。建设规划的建设目标要高起点而且明确,建设内容要详尽而系统,建设措施要有力,建设经费要有保障。过程监控是各国家重点学科所在单位职能部门的责任,各有关职能部门要适时了解国家重点学科建设进展情况,尤其是,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保证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顺利开展。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周期为五年,时间较长,因此,要在建设期满二三年后,开展一次中期检查。要结合制定的建设规划与建设进度,全部了解建设进展与成效,明确今后建设的任务与建设重点,同时要总结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和成功的建设经验,以指导以后的建设工作。期末验收是指建设期满,由所在单位自行组织专家对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情况进行验收。这一验收以制定的建设规划为依据,在国家重点学科自我总结的基础上,全部验收其建设成果和建设绩效。要建立奖惩机制,保证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成效,以接受国家的评估与验收。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文件选编[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02年国家重点学科名单[DB/OL].http://www.moe.edu.

12.国家示范校建设100问 篇十二

一、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必要性

(一) 是培育国家中职示范校核心能力的首要任务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 (2010———2012) 》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建设1000所示范学校, 使这些示范校成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创新、提高质量和办出特色的示范。实际上, 国家中职示范校评选不是根本目的, 目的在于发挥中职校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那么, 作为那些被遴选为“示范校”的学校来说, 到底怎样才能发挥“示范”的作用呢?除了《通知》明文规定的评判标准之外, 到底这些学校具备了哪些方面的条件使其能够在13000多所学校中脱颖而出?究其根本, 是因为这些学校具备核心竞争力, 而要做好“示范校”建设就必须在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培育方面下大工夫, 花大力气。中职学校根本任务还是教学, 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具备较强动手能力的高技能工作人员。在这一过程中, 师资队伍作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实际引导者, 必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 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培育国家中职示范校核心能力的首要任务。

(二) 是提升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质量的重要抓手

当前, 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过程之中, 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中等职业学校整体上缺乏满足需要的能力。其具体表现即是校企合作教育的观念淡薄、教师缺乏工程实践锻炼和企业工作经历, 以及招生处于劣势地位, 被社会视为“二流教育”, 造成职业教育的“恶性循环”。要提升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质量, 重点在于实现办学模式的重大突破, 搞清楚“办什么样的职业学校”和“怎么办职业学校”的问题, 这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历经多年改革尚未完全理清理顺的问题。于是, 改革办学模式成为关键的突破口, 要从原来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转变, 要从原来单纯的课堂教学向课堂教育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转变, 要培养既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又具备强大的动手操作能力的技能型人才。这些理清楚了, 中职示范校建设才有目标。而为了实现这一转变, 师资队伍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因此, 从当前来看,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质量的重要抓手。

(三) 是挖掘国家中职示范校特色内涵的主要因素

凸显特色, 是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的原始动力。中职示范校的遴选, 国家提出了一些标准, 并要求中职示范校要办出特色。但是, 在实践中很可能存在的一个误区就是大家都按照国家的标准来, 尽管标准里边有一些“自选动作”, 但“千校一面”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如果最后都实现了完全的“标准化”, 所有的中职示范校看起来都是整齐划一, 分不出你我, 那将是中职示范校建设最大的失败, 也不是中职示范校遴选活动的初衷。因此, 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必须要突出特色, 在重视规模上不断发展的同时, 要能够实现学校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要能够实现区域内专业资源库共建共享以避免资源浪费、要能够在某些技术领域对企业的发展起引领作用。这实际上是对中职学校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将自身建设成为中职示范校, 真正发挥“示范”作用, 就要形成自己的特色, 这个特色既是相对于普通教育的, 但更多的是相对于其他中职示范校的, 是属于某一中职学校自身的, 是在综合考虑了区域经济、社会条件基础上的特色。那么, 要想实现这些特色, 就离不开“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没有这样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 中职示范校的功能将难以发挥。

二、兼职教师在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中的作用

(一) 兼职教师是“双师型”师资队伍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兼职教师在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职示范校为了加快学校的发展,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已是刻不容缓。但问题在于现有师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 而现有教师相当部分都没有在企业从业或锻炼的经历, 更谈不上掌握实践操作的技能, 引领实践领域的技术进步。那么, 如何才能更好、更快地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呢?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 结合我国中职示范校的实际情况, 在中职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关系, 从企业中引进专家人才将是一种理性的途径。当然, 中职示范校要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 尽可能地将自身的教师打造成“双师型”教师, 但这毕竟需要一个过程, 而且这些教师具备的技能与长期在企业生产建设一线工作人员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因此, 从企业等引进的兼职教师将是师资队伍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二) 兼职教师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实践技能保鲜的源动力

实践永远是最好的老师, 从实践中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最扎实、最可靠的。中职教育在课堂上、实验室、实训基地等都要向学生传递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方法, 以便将来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 中职示范校教师也要与时俱进, 根据发展变化了的实践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以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一过程中, 兼职教师起了重要的作用。兼职教师大多来自基层教学第一线, 或者是来自于企业等每天都要与实践打交道的领域。那些来自教学第一线的人员容易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最先发现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惑, 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那些来自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 则因为与实践接触紧密而更具有发言权。他们最接近发展变化的实际, 最早掌握先进的技术。将这部分人引入到教师队伍中来, 通过他们的讲解和指引可以将最先进的技能介绍给学生, 使学生所学知识与实践领域保持一致。因此, 兼职教师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实践技能保鲜的源动力。

(三) 兼职教师是职业教育“接地气”的领路人

兼职教师同时也是职业教育“接地气”的领路人, 对中职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引作用。这实质上还是回到了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或者目的这一最初的问题上。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不同的, 如果说普通教育在于为学生夯实完整的知识基础的话, 那么, 职业教育则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门手艺, 是一种专才教育。这些学生在踏入社会之后, 在某一岗位领域上就是一个人才, 他们掌握着这一领域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特别是动手操作能力。这一目标必然要求中职学校, 特别是国家中职示范校日常的教学工作要紧密结合人才需求单位的要求来开展, 不能闭门办学, 不能纸上谈兵, 更不能轻视实践, 轻视动手能力。也就是说, 中职教育必须“接地气”, 要能够在充分了解用人单位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安排, 有针对性地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 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聘请来自用人单位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这样, 才能确保学生所学到的都是最新的、最实用的技能。因此, 兼职教师对于中职示范校发展来说意义重大。

三、国家中职示范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中发挥兼职教师作用的策略

(一) 开门办学, 认识兼职教师的重要性

中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其不能闭门办学、闭门造车, 而必须充分认识校外资源的重要性, 以一种开放的理念来管理学校。我国遴选中职示范校的标准之一就是“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80%以上。设定比例本身并不是目的, 目的在于确保师资队伍结构的合理性, 使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够相得益彰, 共同提升中职示范校的教学效果。那么, 中职示范校在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中, 就必须充分地认识兼职教师的作用。兼职教师尽管从人事档案上看并不是中职示范校的正式成员, 但是, 兼职教师往往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实践操作能力, 又对实践领域的发展保持着高度的敏感。将这些人员引进到师资队伍中来, 由他们向学生讲解知识, 往往能够更精准地把握要点, 也能够更好地发现问题。开门办学是一种态度, 是一种愿意与人交流、愿意取他人之长的胸襟。打开了学校的大门, 打开了管理人员、教师心灵上的大门, 中职示范校才能够更好地与其生存的环境融为一体。

(二) 校企合作, 拓宽兼职教师来源渠道

师资队伍建设是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 校企合作则是获得兼职教师的基本途径。为了切实提升引进的兼职教师的质量, 中职示范校要开展稳定的校企合作。稳定的校企合作指中等职业学校与相关企业在共同制定、实施、评价人才培养方案, 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或接受职业技术培训, 聘用和培养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与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 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 实习实训基地资源共享与共同发展等方面开展的制度化的、持久的、深层次的合作行为。合作企业的选择是个双向的过程, 学校要选择企业, 企业也要看是否适合与学校进行合作。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 中职示范校要确定一批高质量的合作企业, 要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使双方尽快地互相了解, 然后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设计、教学方法改进、实验实训等方面更好地合作。稳定的校企合作为中职示范校招纳兼职教师提供了充分的渠道, 使学校更容易获得高质量的兼职教师, 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三) 制度管理, 充分发挥兼职教师作用

国家中职示范校在引入兼职教师之后, 还要通过健全完善的制度来充分地发挥兼职教师的作用。首先, 要制定兼职教师管理规定, 对兼职教师的职责范围、绩效考核等作出明确的规定, 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 有据可依。兼职教师发挥作用的空间更多的是在实践教学领域、在实验实训领域, 这与课堂上的理论教学遥相呼应, 互相配合。其次, 对兼职教师开展绩效管理, 客观地衡量其工作绩效, 按照绩效考核的结果来确定兼职教师的薪酬。当然, 本着人性化的原则, 学校对那些工作达标的兼职教师要提供优厚的待遇, 而对于那些表现优秀和突出的兼职教师要公开地进行表扬, 以便起到激励的作用, 既鼓励其他的兼职教师, 也鼓励了校内的专职教师。最后, 每年要建立评比表彰优秀兼职教师的制度, 尽管兼职教师不是中职示范校的专职工作人员, 但评比优秀兼职教师, 并从物质上和精神上给予一定奖励的做法, 能够激励兼职教师更好地开展工作。

(四) 专兼互动, 共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国家中职示范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中, 还要实行专兼互动, 共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方针。聘请兼职教师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 更是为了在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 最终达到提升现有专职教师队伍素质的目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中职示范校制胜的法宝, 但是, 要完全靠自己来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需要一个过程, 要达到中职示范校的建设要求难度较大。因此, 一个便捷的途径便是从企业聘请人才。那么, 把这些人才聘请进来之后, 要在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之间构建制度化的沟通平台。比如, 每两周一次的教学交流、每个月一次的课程观摩等, 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可以交流心得, 专职教师要多多学习兼职教师丰富的实践经验, 学习兼职教师处理实际问题的技巧等。专兼职教师之间的良性互动, 不仅有助于整体教学效果的提升, 还有助于现有专职教师素质的提升, 为中职示范校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师资队伍建设被称为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的七大重点任务之一, 由此可见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而中职教育的特点又决定了其所构建的师资队伍是“双师型”的, 教师既要掌握理论知识, 能够进行理论教学, 又要具备实践能力, 能够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这样的师资队伍才能确保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 在这一过程当中, 兼职教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做好兼职教师的引进工作, 中职示范校要从思想上树立开门办学的理念, 与相关企业开展稳定的合作, 并通过制度的完善来加强对引进的兼职教师的管理, 在专兼职教师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 最终实现中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目的。兼职教师作用的发挥需要一个过程, 中职示范校要不断地摸索, 不断地改进, 最终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真真.关于中职“示范校”的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 2011 (2) .

[2]陈静.浅谈高职院校如何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J].中国校外教育, 2011 (10) .

[3]崔发周.中职示范校建设的重点任务和工作原则[J].职业技术教育, 2012 (27) .

[4]段心词.我国中职示范校的重任及其建设策略[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 2011 (2) .

上一篇:学校火灾事故案例下一篇:描写秋天的古诗(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