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风》语文教学设计

2024-12-06

《画风》语文教学设计(共11篇)

1.《画风》语文教学设计 篇一

《画风》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本文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爱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画风”这个题目引起了课文中的小朋友思考。风看不见也摸不着,怎么画?陈丹、赵小艺、宋涛三个好朋友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结果他们用不同的办法画出了风。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学习课文4-8自然段,理解李卫、小艺、丹丹画风的方法,引导学生新旧知识结合,感受大自然中风动的景物,从而养成仔细观察,学会积累的习惯。

三、教学对象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逻辑思维较差,对课文的感知主要是通过朗读理解,但学生对自然的感受已经有了许多积累,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朗读,加上孩子天生爱画、爱说,本课设计让学生通过查一查、画一画、议一议,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理念

倡导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以学生为主体,朗读为重要手段,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自由读、分组读,分角色朗读,表演示范读等)语言实践中,培养语言的感悟能力,尤其引导学生抓住人物个性化的句子,读懂课文,把握人物情感,切身体会到遇事善于质疑、思考、解疑带来的无穷乐趣,并树立起自信,同时培养交流合作的意识。

五、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课前活动,激发兴趣

1、谜语激趣:禾苗见它弯腰,小树见它招手,花儿见它点头,浪花见它欢笑。请学生自己到田野里、大海边、校园中寻找谜底。

2、引导探究:看看哪位最爱动脑筋的同学有办法把它带到教室里来。

(二)揭示谜底,引入新课

1、揭谜底,并让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把它带到教室中来的。

2、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位小朋友,看看他们又是怎么办的?

(三)、初步感知课文,学习生字。

1、想知道怎样画风吗?风画出来漂亮吗?咱们来听课文录音,好吗?[录音]有的小朋友都听入迷了!

2、下面的这段时间,老师想请你用你喜欢的学习方法来自学课文,不过,老师有一点小小的要求,你读书的时候要把生词画出来,读一读,把生词所在的句子多读几遍。等会儿咱们比比谁学的最好。(生自学)

3、你的表情告诉老师你非常自信,愿意接受大家的考查吗?(生答)

(1)[出示:句子]

你瞧!屏幕上的这几个句子里住着生字宝宝,谁敢站起来读一读。男同学和女同学比赛读。(生读)女同学声音真好听,小男子汉声音真响亮。

(2)细心的小朋友一定会发现,旗杆的杆的颜色与其他字的颜色不一样,你知道为什么?(杆是个多音字,)谁能用另一种读音组词?(3)[出示:课件]咱们把生字宝宝和他的伙伴请出来,开火车读好吗?你来当火车头,火车这样开,行吗?

(4)刚才大家读的真棒,可是,要想和生字宝宝成为好朋友,就得想个好办法把他们记住。请你们小组合作,来记住这些字。

(5)都记住了吗?你认为哪一个字最难记?你用什么好方法记住的。还能用别的方法记住他吗?(猜字谜、讲故事)

(6)这些生字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你能用它另外组个词说句话吗?

(四)、朗读感悟,体验情感

1、出示三个头像,说说他们的名字。

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找答案,以第一人称作自我介绍。如“我叫赵小艺,我在„„(干什么)。”

2、鼓励学生与“它”交朋友,同时引导读姓名,认识其中六个生字,可联系身边同学的名字来认识。

3、练习对话,开展争做文中小朋友的活动。

①自由诵读;让学生读他(她)喜欢的段落。

②自由组合练对读。

③小组推荐代表,分角色朗读,竞赛读。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示范、指导。

“谁能画风?”要读出宋涛疑问的语气,且心里有一丝得意的情绪;陈丹说“谁也画不出来”时,应带有为难的语气,赵小艺说“我能”时,应该是非常自信、高兴的语气,语调比较高、声音较大;“我也会画风了”“我还能画”等句子要带惊喜、兴奋的心情,用自信、肯定的语气读。

5、表演、示范朗读。

(五)留意生活、描绘美景

1、回忆刮风的景象。

2、动手画风,比比谁想得妙、画得好。展示学生画风的作品。

3、课外拓展。

还有哪些事物都是看不见,摸不清的,如果由你来画,你会画什么?请你把自己的奇思异想,用彩笔描绘出来。

(六)、作业:

课文我们学完了,谁愿意来为大家设计一个有趣的作业,(生答)你可以接受同学的建议,也可以自己想出一个别具一格的作业来。下节课,咱们比比谁的收获最大。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听,这是什么声音?(播放风的声音)今天,我们就来做个和风有关的游戏,好吗?谁能唱唱和风有关的歌?(抽生)谁能背背和风有关的诗句?(抽生)对了,孩子们,风可以听到,感受到,可以唱出来,可以说出来,可是,风能画出来吗?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继续学习---《画风》。

二.自主探究

1.在上节课中,我们认识了三个活泼可爱的小朋友,今天呀,他们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想认识一下他们吗?(出示课件)和他们打个招呼吧!(宋涛、陈丹、赵小艺)(注意相机引导孩子打招呼的语气和礼貌)

2.现在,聪明的孩子们,请你动脑筋回忆一下,这三位小朋友到底是怎么画风的呢?请你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他们画风的句子,用波浪线把它划出来。(生找)

请你起来读一读你到找的句子好吗?(生读)

课件随机出示

宋涛----“宋涛想了想,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

师相机指导:同学们,从他的话中,我们听出有风了吗?你觉得怎么读才可以让我们感觉到风呢?这样吧,老师就当宋涛,现在正准备画风呢,请你们大家一起用朗读告诉我,我应该怎么画风吧!(师出示一幅只画了太阳、大树和房子的画,然后按照学生的朗读擦去太阳,画上乌云,但是只画了直直落下的雨丝)

我画得怎么样?(生评:不对,应该是斜斜的)对呀,差不多,也可以呀。(生指出是风把雨丝吹斜了,所以要画斜的)老师明白了,你们真了不起,现在请你们再用朗读告诉我应该怎么画吧(学生再次读,老师改正)

想不想看看真正的宋涛画的风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放课件)风到底藏在画里的哪里呀?

小诗人,你们能用“风来了,风把____吹____了,风藏在______里”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生补充,风来了,风把雨丝吹斜了,风藏在斜斜的雨丝里。)看看你多了不起,这么快就作了一首诗,你能让老师朗读你一下你的大作吗?(师有感情朗读,指导学生)

陈丹----“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师相机指导:你能让我们听到风的声音吗?为什么要重读“弯弯”呢?那好,我们都是小树,如果你觉得自己读出风的感受了,请你把腰弯一弯。(出示陈丹的画)那我们也来看一看,风藏在哪里?可以用我们刚才那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引导学生用“风来了,风把小树吹弯了,风藏在弯弯的小树里”,并能有感情朗读,注意用词优美。

赵小艺---“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指导方法同上,用实物旗子和小风车让孩子感受到风,引导孩子说出“风来了,风把旗子吹飘起来了,风藏在飘扬的旗子里”“风来了,风把风车吹转了,风藏在呼呼直转的风车里”)

3..这三个聪明的孩子动脑筋,想办法,都用自己的方法画出了风,可真了不起,你愿意再来读读吗?看看风是不是也藏在你的朗读里。(生再读体会)

4.瞧瞧你们多了不起,一会儿就作了一首小诗,你愿意给这首小诗加个题目吗?(生加题目:《起风了》)那我们就一起来朗读一下你们共同的杰作吧!三.拓展体会

1、过渡:宋涛、陈丹、赵小艺会画风,你能画风吗?你想怎么画?(口答)

2、拿起你们五颜六色的画笔,画画风吧。我们来比一比,看看哪些小朋友想得和别人不一样,最有创意。老师的音乐声开始你们就开始动笔,音乐声停你们就停笔,准备好了吗?

(学生自由画,老师巡视)

3.(抽几位同学上台来展示)别忙,请你拿好你们的画,找一位朋友来说说你画的风藏在哪里,下面的同学也要看仔细了,并用“起风了„„”这样的句式说一说(抽生说)

师总结,表扬:你们想得多妙呀,看得多仔细呀,说得也真美,真像一首好听的小诗!

四、课后反思

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中风动的现象,引起学生对周围景物留心观察的兴趣。课中画风一环节,唤起已有经验,学生对生活的再现比较丰富,使教学有了很高的升华。用谜语激趣,提供给学生对风的感性表象。学生自主设计作业,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2.《画风》语文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语言的理解。听写“宋涛、陈丹、赵小艺”三个姓名, 巩固生字“涛、陈、丹、艺”, 通过讲解, 让学生初步感知我国姓氏文化, 体会语言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2.语言的积累。通过“ () 的 () ”的词组填空练习, 学习与运用词语, 积累规范的语言现象。

3.语言的转换。把课文句子改写为儿童诗, 初步感受语言表达形式的转换, 体会语言表达的多样和美妙。

(点评:目标中有语言。教学目标紧扣语言, 并从语言的理解、积累、转换三个方面作了具体明确地描述。这样, 教学目标因“语言”设置, 因“语言”而教, 为“语言”而学。在“语言”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上确立了目标。这样的目标定位准, 方向明, 易操作, 可检测。)

[教学过程]

一、荐诗导入

师:老师准备了一份小小的礼物。是什么呢? (掏出实物:毛毛虫书) , 是一本书, 里面藏着两首小诗。想不想打开念一念?咱们念其中的一首吧。题目是《谁见过风》, 这是英国的克里斯蒂娜阿姨特意写给小朋友们的。 (另一首是叶圣陶的《风》)

1. 指名逐句朗读, 要求读正确读流畅。

2. 教师领读一遍, 感受儿童诗的味道。

谁见过风

(英国) 克里斯蒂娜

谁也没见过风,

无论是你, 无论是我。

当树叶沙沙作响,

那是风在吹拂。

谁也没见过风,

无论是你, 无论是我。

当树向你频频点头,

那是风在吹过。

(点评:课始有语言。根据低段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 结合课文内容, 以“毛毛虫书”的形式推荐儿童诗的朗读与感知, 课始直接进入语言学习。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进行了语言熏陶, 同时为后面学生的句子改写进行了语言形式的铺垫, 埋下伏笔。)

二、词语听写

师:风, 谁也没见过, 可是咱们学过的课文里说有三个小朋友还画风呢。还记得画风的那三个小朋友吗?请拿起笔端端正正地写下他们的姓名。有两个字:赵、宋 (教师板书) 不会写的小朋友请看黑板, 顶多只看一眼哦。

(生写:赵小艺、陈丹、宋涛)

1. 反馈、评价。

2. 渗透姓氏知识。

师:小朋友们, 姓名由姓和名组成, 如赵小艺 (姓赵名小艺) , 你呢?

师:姓的起源很渊远, 姓有单姓和复姓, 复姓如:我们的申屠校长;姓很丰富, 古时候杭州有一位书生曾编写了一本《百家姓》, 书里搜集了五百多个姓呢。名呢?有两个字、三个字、还有四个字的。你的姓名不但能叫得响亮、好听, 还寄予了爸爸妈妈对你的期望呢。

3. 第三人称:他、她与他们。

师: (点击课件, 出示图) 再看这三个姓名, 我们猜猜他可能就是宋涛了, 为什么呢?

生:因为他是男同学。

师: (板书:他) 那么, 她就是陈丹或赵小艺了。

生:女同学就用“她”。 (板书:她)

师:他们在一起画风。男同学和女同学在一起用“他们”。 (板书:他们)

(点评:在“姓名”理解中有语言和文化。听写是掌握字、词、句的有效训练手段, 是常用的课堂练习环节。听写词语环节不能单一进行, 而应整合姓名的理解、姓氏文化的渗透、第三人称有关知识的了解于一体, 这样, 使语言与文化联系在一起, 增加了语言的厚度。)

三、词语填空

师:他们在一起画了…… (出示:弯弯的小树斜斜的雨丝)

1. 认读:弯弯的小树, 斜斜的雨丝, 还可以把什么放在前面, 怎么样放在后面, 什么怎么样, 比如:小树……

2. 师:他们又画了……

出示填写: () 的旗子 () 的风车

3. 师:他们还可能画了……

出示填写: () 的 ()

4. 反馈、交流。指名读词组、同桌互读评议。

师:小朋友真会动脑筋, 想出这么多不同的风来;积累的词语也很丰富, 使风变得这么生动, 这么美妙啊。

(点评:在填空练习中积累规范性语言。结合课文内容, 抓住文中“ () 的 () ”这一语言现象, 由课内到课外, 有层次地进行填空练习, 使学生在练习中学会积累词语, 并尝试着运用, 体会语言的规范性。)

四、句子改写

师:小朋友们, 咱们知道, 风, 看不见也摸不着, 赵小艺他们却动脑筋把风给画出来了。那么他们是怎样画出风来的?

1. 自由朗读课文第4~9自然段。

2. 出示句子:赵小艺眨眨眼睛, 想了想, 说:“我能!”只见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 旗子在空中飘着。

(指名朗读)

3. 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赵小艺是怎样画风的。

出示:赵小艺想了想, 画了

。 (指名说)

师:宋涛可高兴了, 说……

出示句子:宋涛说:“是风, 风把旗子吹得飘起来了。” (指名读)

4. 师:

谁来这样说一说宋涛说的话?

出示:是风, 是风。

师:谁把刚才说的话连起来说一说? (提示:赵小艺想了想, 画了

, 是风, 是风。)

5. 出示改后的句子, 读读比比。

赵小艺想了想, 画了在空中飘动的旗子, 是风, 风把旗子吹得飘起来了。 (“飘起来”还可以怎么说, 说得更有味道?)

引导说:是风, 是风把旗子吹得飘呀飘。 (是风把旗子吹得好像在向我们招手)

师:课文中的句子和改后的句子有什么变化?

6. 照着样子把文中写陈丹画风的句子改一改。

出示:陈丹想了想, ____。 (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师:你也来像宋涛小朋友一样夸夸陈丹画的风吧。是风, 是风把___。 (小树吹得弯弯的) (是风把小树吹得笑弯了腰)

7. 独立改写:

宋涛是怎样画风的句子。

师:自己再读读句子, 独自把宋涛画风的句子改一改。

出示:宋涛想了想, ___, (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

是风, 是风把_____。 (雨丝吹斜了、雨丝吹得斜斜的)

8. 交流、评改。

(点评:在改写交流中转换语言。语言形式的转换, 既能反映语文学习的灵活性, 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真可谓“一箭双雕”。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性进行语言形式的转换训练, 具有重要教学意义。这是本课的一大亮点, 设计精到, 过程精密, 结果精彩。)

五、诗句诵读

师:现在, 我们把改写完的句子排列在一起读一读, 比一比谁读得好听, 读得有味道。

1. 引读:师读———赵小艺想了想

生读———画了……是风, ……

2. 对比体会。

师:这样的句子排列起来像什么? (儿歌、诗)

师:课文中的语言像讲故事一样, 改写后的语言像诗歌一样, 排列整齐, 读起来朗朗上口, 有味道。啊, 我们都成了小诗人了, 多棒呀!

3. 配乐诵读《画风》。

师:咱们一起朗诵自己改写的诗句吧。

师:三个小朋友, 一起来画风。

生:三个小朋友, 一起来画风。

赵小艺想了想,

画了在空中飘动的旗子,

是风, 是风把旗子吹得飘呀飘。

陈丹想了想,

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是风, 是风把小树吹得弯弯的。

宋涛想了想,

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

是风, 是风把雨丝吹得斜斜的。

(点评:在朗读中感悟语言。二年级的学生语言积累还不多, 进行句子改写显然存在一定的难度。不妨可以根据课文的语言表达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朗读。多读多感悟, 少讲少分析。)

[总评]

本课较好体现了“语言型”课堂教学的三个基本轨迹:

1.“语言线”。字、词、句教学是低段语文学习的重点。课前荐诗朗读, 感知儿童诗的特点;课始直接听写词语, 借助词语渗透姓氏文化的拓展;接着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词语填空练习, 以巩固积累运用语言;课中, 将课文中的对话改写成诗句。这一过程, 既是语言训练又是思维训练, 促进学生思维和语言同步发展的过程, 同时又是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懂得学习和生活中动脑筋敢创新的愉悦过程, 真可谓一举多得。

2.“学生体”。在学生练习时, 老师及时给予批改、肯定、纠错。当学生的朗读出现错读、不流畅时, 老师耐心地予以鼓励:“没关系, 再试一次。”当怕有学生漏被指名发言时, 老师时时亲切地提醒:“没有发言过的小朋友, 请高高地举起你的小手。”当发现表现比较弱的学生, 老师总是欣喜地赞赏:“你很能干, 能用拼音写出这么美的话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课堂上老师在关注全体的同时更关注个别。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帮助与鼓励下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学习, 学得各有所得, 各有所获。

3.《画风》(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三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2.在读、议、画中理解课文,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3.明白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到事情要善于思考。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体会文中小朋友“画风”的情景,让学生从中感悟,学会“画风”。

2.让学生通过读、画,发挥自己的想象去“画风”,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2.在教学中生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2.明白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到事情要善于思考。

三、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图片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出个谜语让你们猜一猜。

(看不见,摸不着,花儿见它点头,小草见它弯腰,水儿见它皱眉,云儿见它让路。)

(学生猜谜语。)

你知道哪些有关风的词语或句子呢,有哪位同学能说一说?

(春风拂面、和风细雨、暴风骤雨、寒风刺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你们知道的真多!风姑娘都迫不及待地跑来和我们打招呼呢!大家听一听!(播放风的声音)是呀,风可以听到,感受到,可以唱出来,说出来,可是,风可以画出来吗?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第15课——《画风》

【设计意图:以谜语导入新课,并针对课题进行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继续进行探究学习的欲望。】

(二)复习生字,巩固旧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生字的时候,认识了三位新朋友,你们还记得吗?让我们一起把他们请出来吧!(出示图片:宋涛、陈丹、赵小艺)今天这三位小朋友还给我们带来了一些词语朋友呢,看看有哪位同学可以来读一读?

(指名读词语)出示:乌云、旗杆、雨丝、斜斜的、忽然、眨眼、转动、呼呼的

学生开火车练读词语。(注意易读错的字)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以文中的小朋友带来的生字词语朋友的形式,进行开火车练读,使枯燥无味的读生字变得更加有趣,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巩固生字词。】

(三)学习课文,理解感悟

1.听老师范读课文,思考:这三位小朋友是怎样把风给画出来的呢?

2.小组讨论,用波浪线标出三个人画风的句子。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3.学习赵小艺画风的句子。

有谁来告诉大家,你找到了谁画风的句子?(点名回答)

板书:赵小艺——旗子飘动(画)

你找的真准确,大家看,(开窗)流动红旗随风轻轻地飘着,好像也在夸奖我们呢!赵小艺第一个画出了风,她的心情怎么样呢?(高兴、自豪)那谁愿意来当聪明的小艺,用高兴自豪的语气来读读这段呢?(点名读)刚才小艺读得多自信呐!

我们从宋涛的话中可以知道,赵小艺画出了风,是风把旗子吹飘起来了,我们再来说说,还有谁把风给画出来了?

4.学习宋丹画风的句子。

原来是宋丹不甘示弱,有谁找到了宋丹画风的句子吗?(指名朗读)

板书:宋丹——小树弯腰 (画)

瞧!小树正在风中点头弯腰呢!多可爱啊!老师都忍不住想要读一读了呢!现在请大家站起来,想象自己是一棵小树,听老师读,你们来做动作。

(师范读,合作表演)

5.学习宋涛画风的句子。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小男生宋涛是怎么画风的呢?(指名朗读)

我找一位同学来当宋涛,到黑板上来画一画!(请生上台)我们轻轻地读,他来画。

(生齐读,指名画)

你画的真不错!同学们你们看,太阳公公悄悄地躲起来了,天边飘来了几朵乌云,不一会儿,小雨点们就一个接一个地跳了下来,形成了细细的雨丝,可是为什么雨丝会是斜的呢?(有风)

板书:宋涛——雨丝斜下

斜斜的雨丝好像一幅帘子挂在空中,多美啊!请漂亮的小女生们一起来读读这段吧!(女生读)

读的真好听,现在三位小朋友都把风给画出来了,画完了吗?有谁又画出了风吗?

6.学习赵小艺第二次画风的句子。

赵小艺真爱动脑筋,她又画出了风,有哪位同学来读读赵小艺第二次画风的句子?

(指名读)原来啊,赵小艺又画了个风车,我们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有风呢?(转字)

板书:赵小艺——风车转动

风一吹,风车立刻就转起来了,多神奇啊!课文中风车转动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大家能模仿一下吗?(呼呼!)

听!转得多快啊!那我们在读课文的时候,也要注意“呼呼”要读的重一点,用力一点!在座的小男子汉们,我知道你们最会表现这种神奇有力的样子了,请你们读一读吧!(男生读),读的真给力!

7.读完了课文,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一位小朋友呢?为什么?

8.这三位小朋友都非常聪明可爱,现在我们来分角色朗读。(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读旁白),注意,“我能”“我也会画风了”“我还能画”这几个地方要读得一次比一次更自信,更自豪!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以读带讲,在读中感悟,明白了三个小朋友通过不同的方式“画风”,更懂得了事物之间的联系,遇到事情要积极动脑筋,想办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四)发挥想象,拓展延伸

宋涛、陈丹、赵小艺会画风,我们班的小朋友会画吗?假如你是一位小画家,你要怎么来画风呢?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播放音乐,师朗读启发灵感)

一阵阵的风向我们吹来了,它在小朋友的身上,它在家中的阳台上,它在我们的教室里,它在高高的天空中,它在清澈的小河里,在碧绿的田野里……

【设计意图:借助文本,充分挖掘课程资源,让学生发挥想象,动笔画一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

(五)课堂总结

学习了《画风》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呢?大家一起来交流交流吧!

(学生谈收获。)

师总结: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三位小朋友通过平时的观察和积累,展开丰富的想象,终于把画风的问题解决了,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也要向这三位小朋友一样,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畅谈收获,既巩固了新知,完成了知识的构建,让学生在总结中提升。】

(六)作业超市

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项去完成吧!

小画家:用你的画笔,画风或声音、气味。

播音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小演员:和好朋友一起表演课本剧。

小诗人:编一首关于风的儿歌。

小巧手:做架纸飞机或风车,到风中去放飞你的欢乐。

【设计意图:设计作业超市,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业去完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学习在课后得到延伸。】

4.画风教学设计 篇四

《画风》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宋涛、丹丹、小艺一起画画儿时遇到了“谁能画风”的问题。他们动脑筋想办法,三人合作,用不同景物的变化描绘出了风的样子,课文内容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对话较多,适合分角色朗读。本课生字、新词不多,学生易于掌握。但是,如何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我们在自然界中,时时会遇到“风”,但让低年级的小学生来描绘“风”是很难的,理解风与其它事物变化的关联,就更难了。为了帮助孩子们理解这些问题,可以与此同时,引导学生学习宋涛勇于思考,善于提问;学习陈丹敢于修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学习赵小艺挑战“自我”认真求索的精神。要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与培养,可以在朗读中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使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向往美好的情景”,获取“阅读的乐趣”。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能读准字音,并能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在读、议、画中理解课文,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4、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5、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出发,利用他们好奇、好动、好模仿等特点,让他们亲手做做,通过自己的想象或联想去“画风”,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团结合作的精神、不断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会认7个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能力,所以在课上可根据老师提供的自学提示,通过组成学习小组提出问题利用学习论坛互相帮助解决。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品尝到思考的乐趣,收获的快乐。

学具准备:

绘画纸,水彩笔。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解释课题。

1、猜谜语:看不到,摸不着;花儿见它点头,草儿见它弯腰。(板书:风)

2、会唱歌词里有风的歌曲吗?

3、听听风声。问:这是怎样的风?平时你还感受过什么样的风?

4、风听得见,也能感受的到,可以唱一唱,还能写一写,那么它能画出来吗?(板书课题:画风)

生:猜谜语、畅所欲言、聆听风、自由回答、齐读。

二、学习生字。

1、老师给咱们班请来了三位可爱的新朋友,想认识一下吗?(出示:三位小朋友的头像)是谁呢,赶快去认识一下吧。

2、师去掉拼音,问:画面上发生了什么变化,还会读吗?

3、出示卡片,开火车认读生字。

4、相机给“涛、艺”找朋友。(你们真棒呀,瞧,三位小朋友送给了大家一个可爱的笑脸,你们高兴吗?)

5、让我们在轻轻地喊喊他们的名字吧。

生:

1、自由读,“小老师”领读他们的名字。

2、男女生个别读。

3、个别读。

4、学生组词。

5、学生轻声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跟这三个孩子有关,想去读读课文吗?打算怎么读呢?

2、请大家打开书,把课文多读几遍,碰到不认识的生字就用笔画一画,再请教旁边的“小老师”,教师巡视。

3、有不认识的字吗?老师有几个字不认识,谁能帮帮我?(出示。)

4、我这儿有一些我们刚刚认识的字,还有一些以前就认识的字,(出示两行字)问:你们还认识吗?现在我们一起来找找说说。(找朋友,组成词。)

5、现在,如果你们把这些字送回课文,老师相信你们读的会更好,有没有信心?那就在自由的读读课文吧。

生:

1、说说读课文的方法。

2、学生自由的读课文,画生字,词,并向同桌请教。

3、学生反馈。

4、组词。

5、再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大家读的真认真呀,看来你们都是爱学习的孩子。那么谁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抽学生朗读课文。

2、你们想对这三位读课文的同学说些什么呢?

3、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生:

1、学生分段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评价。

3、学生交流。(课文讲了陈丹、赵小艺、宋涛画风的事情。

五、熟读课文。

1、这三位小朋友是怎么画风的呢?请同学们再一次的去默读课文,拿起笔画出你想要的答案。

2、教师问:谁来告诉大家他们是怎么画风的呢?

教师板书:

小艺:红旗飘风车转

陈丹:小树弯

宋涛:雨丝斜

3、让我们闭上眼晴想一想赵小艺他们的画究竟是什么样子。(教师深情的说:在美丽的郊外,小树被风吹弯了腰,红旗迎风招展,连空中的雨丝都被风吹的斜斜的。)

4、老师还把他们的画带来了,想看看吗?出示图:猜猜这是谁画的?(出示三副画)

谁能给它配上课文中的句子?个别读,齐读。

5、咱们读了课文,欣赏了这三位同学的画,还给这些美丽的画配上了课文中的句子,现在你们想不想换种方式读读课文呢?接下来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课文。

6、同学们读的真好,看来咱们的同学都是优秀的播音员。你们喜欢这里的三个孩子吗?为什么?

7、是呀,三位小朋友爱动脑筋,善于观察,把看不见,摸不着的风都画出来了,真能干!那你们准备怎么画风?

8、四人一小组合作画一张画。(时间3分钟)

9、小组派一位代表把咱们富有创意的画展示给大家看。师: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自己的成果吧。

10、小结:同学们,你们画风的方法真是又多又好,可见你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只要你们在生活中善于观察,不断实践,勤于思考,做生活的小主人,你们会有更多新奇的发现!

板书设计:

画风

小艺:红旗飘风车转

陈丹:小树

宋涛:雨丝斜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字词卡片,复习。

2、让学生读课文。

3、这里有一个问题,是送给爱动脑筋的同学的: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体会感悟。

1、组织默读第2~8自然段。

2、教学第2~8段。

(1)喜欢小艺的:你从哪里知道她画出风来了?

(2)喜欢宋涛的:他提了什么问题?读出问的语气。他画出风来了,高兴吗?

(3)喜欢丹丹的:丹丹也很聪明,她也学会了画风。谁能说说她是怎样画风的?

3、小结:宋涛、丹丹、小艺他们那么聪明,你从他们身上还学会了什么?

生:

1、默读,想想自己喜欢谁。

2、交流自己喜欢谁。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一句,想想她还画了什么,为什么要画飘着的旗子、呼呼转的风车。

(2)说感受,齐读这一段,想想他是怎样画出风的。

(3)读一读丹丹画风的句子,说说为什么。

3、自由问答,分角色朗读。

三、学字指导。

1、小黑板出示生字(艺、丝、杆、眨、涛),引导读字,互评。

2、表扬学生中好的记字方法。

3、个别指导。

4、范写。

5、引导自评、互评、及时表扬。

生:

1、集体读田字格中的字,同桌互读、互评。

识字、记字,交流方法。

2、读帖,想笔顺规律,观察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写得好的学生示范写。

4、描红、临写,互评、互学,总结经验。

培养学生读帖的好习惯,在评价中提高写字质量。

四、拓展延伸。

教学反思:

一、加强读书实践“以读为本”,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教学。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阅读,在读中理解、体验,感悟、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美。例如:在教学4-8自然段时,设计问题“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呢?”学生带着问题多样式的读,争当文中小朋友。接着我通过飘动的旗子、弯弯的小树、斜斜的雨丝。利用学生的肢体语言去感悟风的存在,找到风的影子。随后相机指导朗读,带着兴奋的心情,自信的口气读。在多次阅读中。让学生理解宋涛、陈丹、赵小艺动脑筋学画风的过程。认识到风与其它事物之间的联系,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学会合作、勇于创新。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空间。

二、学科整合、读写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在拓展延伸、启发联想环节,我把绘画引入语文教学之中,以此激情、领悟、延伸、拓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想风、说风、画风、写风,通过句式张洁问:“你想怎样画风?”我说:“-----------------”把文章的理解想象与写作融为一体,培养了学生对事物的独立见解,从而达到学用结合、课内课外结合。同时在愉快的气氛中,他们求新求异的思维得以发展。

5.《画风》教学设计 篇五

1、猜谜激趣:

看不到,摸不着;花儿见它点头;小草见它弯腰。(板书:风)

2、你知道哪些风?学生畅所欲言。

你们会背有风的诗吗?生背。

3、今天我们就来画画风。(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看了这个课文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吗?

(激励:知道吗,会提问题的孩子才是会学习的孩子。)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真会提问题,让我们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老师很把这个有趣的课文读一

读,你们想听吗?(老师告诉小秘密:专心倾听也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有的小朋友都听入迷了!

2、刘老师读得怎么样啊!(……)你们想挑战老师吗?下面的这段时间,老师想请你用你喜欢的学习方法来读课文,不过,老师有一点小小的要求:你读书的时候要把生词画出来,读一读,把生词所在的句子多读几遍。等会儿咱们比比谁学的最好。(生读师视)

3、你的表情告诉老师:你非常自信,愿意接受大家的考查吗?(生答)

(1)[出示:句子]

你瞧!屏幕上的这几个句子里住着生字宝宝,谁敢站起来读一读。男同学和女同学比赛读。(生读)女同学声音真好听,小男子汉声音真响亮。

(2)细心的小朋友一定会发现,旗杆的杆的颜色与其他字的颜色不一样,你知道为什么?(杆是个多音字,)谁能用另一种读音组词?

(3)[出示:课件]咱们把生字宝宝和他的伙伴请出来,开火车读好吗?你来当火车头,火车这样开,行吗?

(4)刚才大家读的真棒,可是,要想和生字宝宝成为好朋友,就得想个好办法把他们记住。请你们小组合作,来记住这些字。

(5)都记住了吗?你认为哪一个字最难记?你用什么好方法记住的。还能用别的方法记住他吗?(猜字谜、讲故事)

(6)这些生字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你能用它另外组个词说句话吗?

三、学文。

这么一会儿功夫我们就学会了生字,真了不起!大拇指送给你们!现在你再来读读课文,看看是不是读的更熟练了。(生开火车读课文)

老师这里有一个问题,是送给爱动脑筋的孩子的,你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指课题、说的很完整。)

你们知道吗,课文哪些自然段具体写三个小朋友画风的?2―8自然段具体写他们是怎样画风的。请你默读这几个自然段,想想你喜欢谁?

老师谁来说说你喜欢谁?

(1)喜欢赵小艺。

A、因为她第一个画出风。B、因为她爱动脑筋。她画出风来了吗?C、因为她画出了飘动的旗子和转动的风车。她为什么要画?)

你从哪里知道她画出风来了?她还画了什么?为什么要画飘着的旗子,呼呼转的风车?你能读读写小艺画风的句子吗?

小艺第一个画出了风,她心里会怎样?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老师也来读一读行吗?

谁想向老师挑战!谁来评评谁最棒!他还加上了动作!

[板画:飘着的旗子][呼呼转的风车]

(2)喜欢李卫。

因为李卫爱提问题。他提了什么问题?读出问的语气。他画出风来了吗?画的是什么?[板:斜斜的雨丝]他画出风来了,高兴吗?你能边想象他那高兴劲,边读读李卫画风的句子吗?[点李卫画风的句子]

为什么画斜斜的雨丝?如果能把“斜斜的”读的重点儿会更好!谁愿意再试试?(齐读。)

(3)喜欢陈丹。

陈丹也很聪明是吗?她也学会了画风,谁能说说她是怎样画风的?[板:弯弯的小树。]谁再来读一读丹丹画风的句子。[点丹丹画风的句子]

通过刚才的讨论,大家知道了李卫、小艺、丹丹画的风在哪里了吗?老师找还没回答问题的同学来回答。[指板]在飘着的旗子里,呼呼转的风车里,斜斜的雨丝里,弯弯的小树里。有了风,画面美吗?我们来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下面我们来分角色读课文,好吗?你可以自由组合,扮演你最喜欢的角色。

哪个小组愿意读?他们读得棒不棒?

四、小结

李卫、丹丹、小艺他们那么聪明,你从他们身上还学会了什么?老师看你们更聪明!

五、扩展画画。

下面我们来换换小脑瓜,想想还能用哪些景物来表现风?想好了就拿起笔来把风画在纸上。指两个台前画。(真像一群小画家。)

愿意把自己的画展示给大家看,[举起展示]告诉大家你画的风在哪里?不但画的好,表达的(用词)也很棒!

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风,大自然里还有许许多多,希望你能留心观察。[板――――――]

六、作业:

课文我们学完了,大家还有不懂的吗?谁愿意来为大家设计一个有趣的作业,(生答)你可以接受同学的建议,也可以自己想出一个别具一格的作业来。下节课,咱们比比谁的收获最大。

七、版书设计:

画风

宋陈丹赵小艺

6.《画风》教学设计反思 篇六

杨枣小学 陈小华

《画风》一课,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是围绕“用心思考,勇于创造”这一主题进行安排的,内容贴近儿童生活,语言朴实易懂。选文的目的不是要学生都立志做发明家,或者整天想着发明创造,而是培养学生爱动脑筋,勤于动手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画风》是一篇具有童趣的课文,叙述了几个小朋友画画,突然想起要在在纸上表现平时看不见摸不着的风来,于是他们开动脑筋想出了一些从另一个角度表现风的方法:比如把雨画成斜的;把小树画成是被风吹弯了腰;把旗子画成飘扬的,等等。这篇课文体现了“用心思考,勇于创造”的思维创新的价值,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懂得要勤于观察生活,遇到问题要动脑筋,善于合作,敢于创新。因此,我将这一课三维目标之一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确定为“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懂得要勤于观察生活,遇到问题要动脑筋,善于合作,敢于创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2.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这个目标的确定符合本单元的编排意图,也适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

风摸不着看不见,怎么画呢?这个问题引起文中小朋友的思考,也引起我们的思考。这是这篇课文内容的关键,因此,我把这一课教学涉及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确定为:“1.通过自由阅读大致了解课文内容。2.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关于语言文字的训练这一块,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量少任务轻,所以我将知识与技能目标锁定为:“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其中“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培养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为教学的重难点。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我用上“大致了解课文内容”的说法,是因为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的阅读能力还受到阅读量、识字量以及这个年龄段的思维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我用“大致了解”的提法降低阅读难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在这里将目标定为“领会”而不是“学习”是尊重学生的理解能力的差异,“领会”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非把人人培养成发明家。这个目标尊重学生的发展过程和可能存在的个体差异,是大部分学生都能实现的。

在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如下分析:“通过以往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能利用拼音把课文读通读顺,具有初步的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指导学生阅读这篇课文,可让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中,去体会课文中三个孩子的思想,去学习他们敢想敢做、相互协作的精神,想出别的、更多的画风的办法。”我是在充分考虑学生的语言基础和阅读基础上进行的,《画风》一课,虽然人物多,对话多,但教学中如果引导孩子分角色朗读课文,动手画一画,学生一定能体会文中三个孩子的想法,并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发挥丰富的想象,想出更多画风的好办法。

关于教学过程,有几点我觉得做得很好,教学效果也很好,比如活动一板块,用孩子们喜欢的谜语导入,使学生一开始就对风的特点有所分析和了解,孩子们喜欢谜语,猜谜语的过程会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对课文产生极大的兴趣,对画风产生很强的求知欲,从而为下面的学习做好了良好的铺垫。再就是引导学生领会文中小朋友的画画内容,即“从她的画里你看到风了吗?从哪里看到风了?”我设计了写诗的环节:“风来了,它把()吹()了,风藏在()里。” 引导学生根据这种句式进行说话练习。既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思维,做到语文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综合运用。一举几得。

不过我自己认为这次教学设计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应该把“分角色朗读”设置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这一点,没有做好。其次在教学活动二自主读文,整体感知的过程过于简单,“听听学习伙伴是怎么读的。”这里应有学生读的环节,而不能一带而过。“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的过程也过于简单,只是一带而过,这里应该设计先点名读,让学生知道什么叫分角色读,再在小组内练读,最后再次点名汇报读,举一反三,体会自然就会深刻,二年级的学生对此学习活动训练还不够纯熟,学习方法的指导是不可缺少的。另外,应该在课文教学结束时布置作业。比如“让学生在生活中留意风来时,生活中的哪些事物会有什么变化?并请你把它当时的情景画下来”等,这样可也把学生从课堂带进生活,这样才能把书本知识和生活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功能。

7.浅议马荃的花鸟画风 篇七

在明清两季, 卓有成就的女画家就有明代的文征明之玄孙女文俶、仇英之女仇珠, 清代的恽寿平后人恽冰, 马元驭之女马荃等, 她们大都为大家闺秀, 生活相对优裕, 家风严谨, 学画是作为一种家传修养, 在长辈们挥写唱酬之际耳濡目染, 并凭借自身的聪慧, 最终继承了家学。在这些女画家大多清闲且深锁闺阁, 学画仅仅是受到父兄的熏陶, 艺术上也单承家风, 在审美情趣上离不开文人范畴。她们喜欢的绘画题材, 多以写生花卉为主, 用笔细腻含蓄, 赋色秀丽明快, 表现出女性特有的情感。女性画家的绘画活动主要是一种消闲自娱, 而在这其中能以绘事作为安身立命的手段, 并在这条道路上取得较高成就的就要数常熟女画家马荃了。

一、马荃所处时代背景和生平

常熟历来就是绘事繁盛、画家辈出之地, 清初常熟画坛不仅以山水画闻名海内, 且花鸟画也盛极一时。善画花鸟的画家中以马元驭、蒋廷锡最为著名。到清代中期, 常熟花鸟画家仍有一定影响, 主要有余省、许永等, 另如许佑、孙原湘等也有画名。值得一提的是, 作为绘画艺术的外延, 清朝时期出现了一批论画著作, 如鱼翼的《海虞画苑略》、蒋宝龄的《墨林今话》、郏伦逵的《虞山画志》、邵松年的《古缘粹录》等, 洋洋洒洒, 备述常熟画家之众。在这样的历史积淀氛围中, 常熟以及周边地区诞生了不少女画家。比较有名的有马荃、蒋季锡、蒋淑、恽冰等等。其中除恽冰是常州人, 其他的都是常熟人。恽冰因擅于没骨法得名, 而马荃因擅于勾染法成名, 江南人遂将马荃与擅没骨法的恽冰合称为双绝。

马荃字江香, 雍乾年间常熟籍女画家。马荃是清代花鸟画家马元驭之女 (又一谓孙女。根据郭味渠《宋云明清书画家年表》中对有关马元驭和马荃作品年代的记载, 以及对鱼翼《海虞画苑略》的考证, 笔者认为马荃应为马元驭之女。) 马逸之妹, 龚克和之妻。生卒年不详。

马荃画宗家法, 她自幼就与父兄研习绘画理论, 展纸研墨作画不倦, 曾自刻有“家学”、“绿窗学画”诸闲章。马荃和其同是常熟人的丈夫龚克和皆为画家, 马荃以花鸟画取胜, 龚克和

五、意象化的描写体现诙谐幽默

意象化本身是诗歌中的一种惯用手法, 来增添诗歌的美感, 作家却借用小说创作中。《围城》的意象不仅变幻莫测, 而且还应用了大量新奇独创、幽默精辟的故事。如:“西洋赶驴的人, 每逢驴子不肯走时, 鞭子没有用, 就把一串胡萝卜挂在眼睛之前, 唇吻之上。这笨驴子以为走前一步, 萝卜就会到嘴, 于是一步再一步向前步, 嘴愈要咬, 脚愈往前赶, 不止不觉又走了一站。俯拾即是地散布在作品中的情节、肖像、人物心理、细节、性格以及自然景物等各类描写, 令人目不暇接。犹如平静的湖面荡起的漪涟, 一波接着一波, 既有美感, 又大大地提高了作品的讽喻性, 增强了读者的阅读趣味, 对于绘声绘色地刻画人情物态起到画龙点睛之效, 令作品中的人物具有立体感。

在旧时期, 有无数的文学家冒着生命的危险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巨作, 他们用自己的一支笔, 写下社会, 写下人性, 写下思以山水画得名, 夫妇俩形影不离, 同游京师, 以卖画为生, 后来丈夫去世, 马荃回到家乡仍从事书画。到了晚年, 马荃的画名更高, 有人评论她的画比明代名画家沈周、陆洽等还要超纵和老健。当时“四方以缣素兼金前往求画者益众, 好画者亦皆来求授指法。”传世作品有康熙五十年 (1711) 作《花卉图》轴, 图录于《神州国光集》;雍正十二年 (1734) 作《观音像》轴著录于《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乾隆元年 (1736) 作《春花争艳图》轴, 现藏南京博物院;乾隆九年 (1744) 作《桃花飞燕图》轴;乾隆二十年 (1755) 作《花鸟图》轴, 藏常熟市博物馆;《花鸟草虫图册》十页, 藏南京市博物馆。

二、马荃的花鸟画风评析

马荃曾自刻“花奴”闲章, 意为花鸟传神写照, 由此可见她对于花鸟题材的喜好。因为描绘的大都是现实生活中极为普通常见的花卉草虫和禽鸟, 所以马荃花鸟画中各种花鸟草虫的形象都似信手拈来, 没有半点刻意做作之态, 而且自然清新, 不象宫廷画家笔下的花鸟画是取材于宫廷中的珍禽异卉且风格富丽。正如清代的秦祖永在《桐阴论画》中记载:“马江香荃, 写意花卉, 设色妍雅, 姿态静逸, 绝无点尘……尺幅小品, 笔意香艳, 更饶幽雅之趣。”其画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笔墨生动, 气韵飘逸

马荃的花鸟画笔墨生动, 有其父马元驭笔墨的活泼洒脱、气韵超逸、赋性落拓、富于情趣的特点, 且在用笔上善于用勾染法, 更显精巧细致, 一丝不苟。在技法上还部分承继了恽南田的风格, 在有些画作上将勾染法和没骨法巧妙的融为一体, 使画面既有没骨花鸟的酣畅淋漓, 又有勾染花鸟的严谨准确。她的笔墨清丽秀润, 兼工带写, 把物象的形态与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如作品《花蝶图》中奇石以淡墨勾画晕染, 以浓墨点苔, 又以石青加点, 质感突出, 花卉与蛱蝶勾染为主, 气韵生动。在另一幅作品《草虫花卉图》 (扇面) 中, 蜂、蝶笔墨简括, 造型生动, 充分体现了马荃笔墨生动、意趣幽雅的绘画特色。作为一名卖画为生的职业女画家, 马荃不只是“偶尔闲写花草”, 而是能在把握自然界景物的机趣的同时, 以手中的笔墨对常见的花鸟鱼虫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对笔墨运用有着一定的掌控能力, 注重笔墨意趣的表达。

(二) 设色浓淡相宜, 典雅洁净

马荃花鸟画的设色非常雅致, 马荃的花鸟画在用色上继承了其父马元驭的清丽研雅的风格, 从其《草虫花鸟图册》中可以看

想, 写下启示, 写下反思。他们时而明指, 时而暗示, 时而寄托, 时而无奈, 每篇创作都是他们的潜心之作, 都值得后人学习。钱钟书先生的文学造诣是世人都可看到的, 他所写的作品其内涵是丰富的, 本人只是粗浅的谈一些浅薄的看法, 作品中还有太多的东西值得学习。

参考文献

1、郑淑慧;钱钟书论幽默喜剧笑的创造[J];延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94年03期

2、田建民;论钱钟书的幽默观[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01期;53-56

3、王卫平;钱钟书对中国讽刺幽默文学的贡献[J];贵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98年02期;29-37

4、黄鹤;从不同语体看钱钟书的语言风格[J];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年01期;123-129

出, 她画花卉, 虽较多设色, 但毫无艳丽、俗媚之感, 色彩不做太多的变化, 多以自然中的真实色彩为元素并进行艺术的提炼加工, 所以她的花鸟画不用让人璨目的浓烈色彩, 而是以洁静、简练的色彩面貌出现。

马荃的花鸟画常用粉、石绿及朱砂等少量的石色作点缀之用, 更多的则是以水色的运用来表现花卉, 有时甚至直接用墨色直接勾染叶片。画面色调生动、和谐, 不落俗路, 充分说明她对于花鸟画色彩的敏锐感觉与独到见解。如在《画眉牵牛图》中, 花卉着以粉红色, 叶片用石绿色晕染, 但冷暖色调搭配和谐, 画面艳冶却不媚俗。《花蝶图》中花及蝶均以工笔淡彩之法绘出, 设色浓淡相宜, 工整雅丽, 温润清逸。

(三) 造型生动, 刻画精细

从马荃的诸多画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她笔下的花鸟造型准确、生动, 刻画细致入微, 她善于观察花草的自然生长姿态, 并能将最动人的姿态入画, 如在《花蝶图》中, 画家工整细致地刻画了奇石之旁, 萱草和虞美人竞相开放的姿态, 婀娜多姿, 明艳动人的精神状态刻画得非常准确, 体现出其造型功力之深。在花鸟造型上, 马荃尤为注重对物象自然意趣的刻画, 她笔下的物象生动多姿, 神态自然天成, 在其12幅《草虫花鸟图册》中, 蚱蜢、天牛、蛱蝶、螳螂、蜗牛等昆虫无不形态各异、刻画细致, 如图册中对蝴蝶的描绘, 画家以细致的勾染表现了蝴蝶翩翩然的形象, 结合其触角扬起的动势, 显得姿态飘忽, 生动欲飞。有些花鸟画虽是看似不经意的屋前庭院中的小小场景, 却意境深远, 耐人寻味。就象她的《画眉牵牛图》, 是以常见的蔷薇、牵牛花和画眉鸟为题材, 描写一棵牵牛藤缠绕着一只带刺的蔷薇, 一只画眉憩于蔷薇枝上, 正侧颈仰望, 那神态似乎在等待伴侣的到来, 刻画得很是传神生动。

(四) 章法严谨, 布局巧妙

在构图上, 马荃表现出了作为一名女画家特有的敏感。马荃花鸟画的特点是善于用“虚”, 虽然多为工笔, 却往往能营造出类似于写意画的空灵幽静的境界来。充分体现了其布局的章法。

以其花鸟册页为例, 马荃的花鸟册页多折枝花卉, 简练但不失生动, 花枝多从画面一角伸入, 为数不多的枝叶疏密有致, 姿态各异, 花朵掩映其中或与枝头间的小鸟或昆虫顾盼呼应, 静动相生。画面布局多和谐自然, 富有层次, 画中的物象有呼应, 构图极为新颖。如在《红蓼野菊图》一画中可以充分看出来她的构图的特点:两枝红蓼从左向右伸展, 成对角布局, 红蓼的叶子硕大葱郁, 俯仰有致, 在整个画面布局上起到稳定的作用, 同时也不失韵律。花枝间另有两枝野菊穿插其中, 紫瓣黄蕊的菊花与红蓼互相映衬, 色彩调和、雅致。两只蜻蜓一只停落于花头, 另一只正飞向枝梢, 高低错落的位置及相向飞翔的动势, 加强了与花卉之间的呼应关系, 同时也弥补了构图上左重右轻的感觉。画面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 简练的植物和灵动的小虫生动共同构成了画面清雅和谐的意趣。作品《草虫花卉图》 (扇) 中也可以看出马荃在构图上的匠心独运, 这幅画以扇面中心线为界, 右绘花卉, 左绘蝶、蜂, 花卉占据画面一侧, 量感颇重, 但马荃巧妙的利用了所占画面甚少的蝶、蜂的动态与位置, 使它们形成了一高一低的错落状态, 加上向右飞翔的动势, 巧妙的加强了它们与花卉之间的呼应关系, 使画面得以均衡。

在册页中也不乏其他构图独到之作。如题材为牵牛螳螂的册页中, 我们可以看到, 牵牛的枝蔓从下方右侧向左上生长, 叶片俯仰角度自然有致, 淡紫的牵牛花或盛开或含苞, 掩映其中, 一只螳螂昂首于作品左侧中上部的叶片上, 整个画面安排大体呈对角状, 却因画家对牵牛花枝叶的巧妙安排, 非但不显呆板, 反倒平添几分大气与别致。

在《苍松寿带图》中, 我们也可以看到马荃构图布局的出色之处, 画中, 苍松主干从右侧中部向左中伸展, 又一枝干则由主干上方向左上逶迤生长, 主干处白色花卉斜插映现其中, 主干虬枝尽头, 一只寿带微微转头, 昂然而立, 似乎在聆听什么, 所绘内容占整个画面面积不多, 却另有一种空灵气派, 令人不能不念其构图之功。

三、马荃的花鸟画风成因

(一) 继承家学

马荃的父亲马元驭, 马眉之子。画得家传, 擅写生花卉, 据鱼翼《海虞画苑略》记载, 马元驭“画传家法而气韵超逸……与比邻恽南田为忘年交……, 于酒醉后逞笔益豪放, 醒后则自以为神。写意花枝点染翎毛无论大帧小幅, 淋漓尽致……”

其画气韵超逸, 别开生面。马元驭既能精勾细染, 亦能够逸笔草草, 可谓雅俗共赏。马元驭擅于写生花卉, 写生功底较厚, 所画物象惟妙惟肖。马荃自幼继承家学, 受家中的父兄的熏陶, 耳濡目染, 也擅于花鸟写生, 自然受影响很大。

(二) 师造化

从马荃的花鸟画我们可以看出她有着高超的写实技巧, 作品中的花鸟鱼虫无不造型严谨, 生动逼真。这一方面得益于自幼即随父亲、兄长学画的经历, 另一方面也与她和丈夫一起以卖画为生的职业生涯有着密切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和她崇尚“师造化”的创作态度是分不开的。而且马荃的花鸟画造型讲究准确生动, 却不失活泼之态。这说明她不仅能做到“物之华, 取其华, 物之实, 取其实。”还能“度物象而取其真”, 重视形似而又不拘泥于形似, 也正是“师造化, 得心源”的较高境界。

(三) 学传统

马荃一直致力于对宋人花鸟的学习与借鉴, 在她的花鸟作品中经常题“仿宋人笔意”、“拟宋人法写生”之类的话, 其立轴作品《花卉图》, 就题有“宋人笔意”的文字。这一方面说明马荃对宋人花鸟画的推崇, 另一方面也和当时主流画坛沿袭宋人院体的花鸟画风较为盛行有关。然而马荃对宋人花鸟的学习与借鉴并未停留在表面形似上, 而是在汲取宋画营养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艺术感悟, 所以在她的作品中我们很少见到她一笔一划都从宋画中来的简单临摹, 更多的则是对宋人花鸟画意境的追求。

马荃的花鸟画也受到了恽寿平花鸟画的影响。恽寿平在用没骨画法描绘物象时所蕴含的雅致的格调、以及深入体会物象时的用心都对马荃的花鸟画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从马荃的作品《花鸟立轴》中题字“拟瓯香馆笔意”可以证明, 马荃对恽寿平画风的学习, 其作品画风的笔调轻快, 设色柔和明丽, 格调清新雅致也符合恽寿平花鸟画的一贯风格。

四、马荃的花鸟画成就及对时人和后世的影响

马荃作为一位以卖画为生的女画家, 其画风自然不同与一般意义上的“名媛”在闺阁聊以自娱的随性所作, 她的作品更注重对画面意境的经营, 画面中无论是静态的花草树石、还是动态的鸟禽蜂蝶都以极为自然生动的姿态呈现, 尺幅之间, 无不透露出画家对宋院体花鸟画风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自然物象的细心俯察, 她的花鸟写生作品常常以浓重强烈的色与线营造出灵动而富有生气的意境, 在她的作品中我们很难发现技法的堆砌或是表现手法的不足, 而是能更多地体会到其作品中散发出的清新自然的生动与坦然, 也正因为如此, 马荃的花鸟画在以男性画家为主体画风多样的清代画坛占据了不容小视的一席之地。

马荃晚年的画名更高, 画风更为醇厚, 有人评论她的画比明代名画家沈周、陆洽等还要超纵和老健。对当时的绘画界有着很大影响。根据记载, 当时“四方以缣素兼金前往求画者益众, 好画者亦皆来求授指法。”私淑者更众。常熟不少大户人家的女子求她教授。同是常熟女画家的蒋季锡便是其中一位, 蒋季锡是监察御史、画家蒋伊之女, 大学士蒋廷锡 (字酉君) 妹。其花鸟画学马荃的勾染花卉法, 兼学恽寿平的没骨写生法, 同时巧妙地吸收了西洋的明暗技法。她意在追求工整细致、写实逼真的审美意趣。取得了不错的艺术成就。

从马荃的花鸟作品画风来看, 作为女画家, 她已经不满足于自己在男性审美标准下的角色和地位, 而是在创作实践中有意识的注入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给后来的女性画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即使单从艺术成就来看, 马荃的花鸟画画风对时人以及后世的影响也颇为深远。

参考文献

[1].鱼翼海虞画苑略[O].常熟图书馆古籍部藏书

8.国内外画风不一 篇八

比亚迪

国内燃油车,国外电动巴士

低价平民车,是人们对比亚迪的普遍印象。比亚迪的燃油轿车的确算不上流行,但纯电动巴士比亚迪K9已经走出国门,开上了伦敦、巴黎、马德里、阿姆斯特丹等大城市的街头。国内售价220万元,国外售价高达400万元——比亚迪K9,是不折不扣的国产豪车。

平平食品

国内平价零食,国外“奢侈品”

“卫龙”辣条,征服世界!其母公司为河南的平平食品。苹果风广告,人民公社风广告,Cosplay辣条娘……卫龙可以给中国的企业做社会化营销的老师。现在,继老干妈之后,卫龙辣条也打入了美国市场,而且是高价。亚马逊上五包装辣条卖13.99美元,折合人民币95元。

李锦记

国内屈居人后,国外遥遥领先

虽然在中国市场落后海天一截,但李锦记在国外鲜有对手。创立于1888年,李锦记总部从广东迁往澳门后又迁至香港,在20世纪初就迈开了国际化脚步。随着华人的流动,李锦记遍及世界各地的中餐馆。文化的融合让西餐越来越多地接受了李锦记的蚝油与酱料,李锦记也被誉为“亚洲食品第一品牌”。

OPPO

国内手机厂,国外蓝光大牛

OPPO在国内是智能手机巨头,在国外却是蓝光播放器头牌。2004年,OPPO在硅谷设立OPPO Digital公司,专门制作高清数码视听产品。迄今,全球音响器材测评机构和主流媒体,几乎都给了OPPO蓝光播放器最高奖项或评分。

玛氏食品

国内小清新,国外辣眼睛

玛氏食品的彩虹糖,在国内走小清新路线,找来小鲜肉井柏然代言,瞄准了少男少女。但在美国,彩虹糖是全年龄段的糖果。NFL的“野兽跑”卫林奇和绰号“魔兽”的NBA中锋霍华德都是彩虹糖的拥趸。彩虹糖在国外的广告更是奔放,甚至不乏性爱与毒品的暗喻。

9.《画风》优秀教学设计 篇九

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读多音字“杆、转”。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受文本中三个小朋友的聪明,懂得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明白遇事要多动脑筋想办法。

课前准备

田字格、课件、人物头像、三幅风画

教学预设

一、课前交流

1、谈话:哇,一个个都这么有精神,又和你们一起学习了,真高兴!上课之前,老师想先了解一下,《画风》这篇课文你读了几次呢?(指名说。)3―5个。

(预设评价:①是一个爱读书的孩子。 ②这个习惯真好。)

2、配乐朗诵:想知道俞老师读了几次吗?我读了整整20次,反反复复,一次又一次地读,一边读一边想,读着读着,我们心中就产生了一种情感,后来我就写了一首诗,想看吗?(点击cai)念给你们听听,好吗?

(配乐朗诵:风来了。)

3、营造氛围:喜欢吗?(喜欢)其实写诗并不难,俞老师写下这首诗,就是因为多读课文,且一边读一边想,大家多读课文,也一定能写诗,还能比俞老师写得精彩呢!因为有人说,你们是天生的诗人。这节课有你们这群小诗人,咱们一定会学得很快乐,是吗?

二、导入新课,趣味识字

1、大家都在上课前预习了课文,读了课文,你认识了哪三位新朋友?

(1)指名说。宋涛、陈丹、赵小艺(课件出示)

(2)指名读。谁愿意来和他们打声招呼?

预设评价:

a、翘舌音都读准了,赵小艺听了真开心。

b、“陈丹”有一点不满意,“陈”字得注音翘舌、前鼻呢,再来一次。

c、你瞧,老师一提醒,“宋”字的平舌音就读出来了。)

(3)齐读:来,我们大家一起来和他们打个招呼吧!

预设评价:

(a、听到你们亲切的叫声,他们听了真开心!b、真有礼貌,他们听了都笑眯眯了。)

(4)生活中识字:你在哪些地方看到过这些字?

(预设评价:①电视里,也能学知识。

②名字中,有些人的名字中也藏着这些字)

(5)书写生字:对,在这些地方我们都可以认字,学知识呢!他们的名字我们都会读了,藏在他们名字中的这几个字你能把它们写下来吗?(点击cai)

a、齐读:先来大声地读读吧!你觉得哪个字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努力把它写好呢?

b、师范写:写字最重要的是有观察的本领,才能把字写得漂漂亮亮的,这节课我们就先一起写好“涛”,其它的字小朋友自己去发现、去观察,自己努力把它们写漂亮,好吗?

观察一下“涛”,有什么特点,左小右大,“横画”很多,写的时候“三”,横往左斜,看老师写。

c、生临写:拿起你的笔,身子坐正,脚放平,照着老师的样子在书本68页写一个。写好的,请自己观察其它几个字,并也认真的写一写。

三、初读文本,体会“画风”难

把笔轻轻放下,现在他们是我们的好朋友了,再来叫叫他们吧!(板贴)赵小艺 陈丹 宋涛

你瞧,他们在一起画看不见摸不着的风呢!

1、设疑:小朋友们,学习从“提问”开始,看着赵小艺、陈丹、宋涛在一起画看不见摸不着的风,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他们吗?(板书:?)

2、体会“画风”难:对呀,陈丹和宋涛也觉得没办法画呢!谁来读读他们说的话:(cai出示)。

(1)指名读。

(2)男女分角色读:我们男同学当宋涛、女同学当陈丹也来读读他们没办法画风说的话吧!

四、读读悟悟,感悟“画风”趣

那他们有没有把风画下来呢?别急着告诉我,现在老师和你们一起读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流利,边读边思考,他们有没有把风画下来,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了?

(一)生自由读文,反馈:他们有没有把风画下来?(有)

你从哪儿看出来了?(点击cai,出示文本4―8段。)

(二)默读课文,体会“画风”:刚才小朋友通过读课文,知道三个小朋友把风画下来了,那他们又是怎样画风的呢?这一次请小朋友默读课文4―8段,想一想他们是怎样画风的,并用“――”划一划他们把风画下来的句子,听明白了,是他们画风的句子。

(三)反馈、交流:谁愿意来说说它们是怎样画风的?

贴画a、噢,你觉得这是赵小艺画的风(板贴),咦,他画的风藏在哪儿呢?(板书:旗子。)

b、噢,陈丹也会画风了,她画的风藏在哪儿呢?(板书:小树)

c、这是宋涛画的风呀!她画的风藏在哪儿呢?(板书:雨丝)

d、唉,赵小艺画风的办法真多,她还把风藏在哪儿了(板书:风车)

1、感悟“飘”

①指名说:咦,这旗子里真的有风吗?(没有)(出示实物)。

小朋友刚才不是说风藏在旗子里吗?

预设:图画中的旗子是飘着的,而老师手中的旗子是垂着的。

②指名读:对呀,旗子里不一定有风,只有飘着的旗子才有风藏着,你能把风读出来吗?(点击cai)

(预设评价:这是微风,旗子都迎风飘扬了呢!)

③师范读:老师也想来试一试,可以吗?边听边想,你眼前出现了什么?

④齐读:噢,风藏在飘着的旗子里,我们一起把赵小艺画的风读出来吧!(点击cai)(配乐读)

2、感悟“宋涛、陈丹、赵小艺”画的风

①赵小艺画的风藏在飘动的旗子里,那么宋涛他们画的风你又从哪些词中特别能感受到有风在呢?

a、自由读文:自己去找一找,圈一圈,并且去读一读他们画的风好吗?

b、反馈:谁愿意来说说?

“弯弯”:对呀,直直的小树笔直的站在那里,多神气呀,有风来了,小树被吹得弯弯的,这风可真有趣,它还藏在弯弯的小树里呢!(点击cai)

c、拓展说话:如果你也来画风,你觉得怎样的小树也可以藏着风?

d、齐读:来,让我们把陈丹画的风读出来吧!

②感悟“斜斜”、“呼呼转”

a、指名读。(1―2个)

b、男女同学读。

③分大组读“画风”,你最喜欢谁画的风?

五、画画写写,拓展“画风”

(师指板书)对呀,红旗飘动,小树弯腰,雨丝斜斜,风车转动,都是因为有风,不能把看不见、摸不着的风直接画下来,我们可以通过与风有关系的景物把风表现出来,让我们加入他们的行列,也来想想办法画风吧!你想怎样画?

1、指名读。

10.《画风》教学设计_10 篇十

学习目标

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认识生字“宋、涛、陈、丹、赵、艺、显”,会正确书写“艺、涛”。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文。

3、在读、议、画中理解文,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4、了解风是一种自然现象,学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观察和发现。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图画、教学过程 第一时

前活动:背诵有关“风“的诗句或。

一、情趣导入

1、猜谜语,引出题,板书题。

(1)引:我知道大家特别喜欢猜谜语,我这儿正好有一条,不知道你们能不能猜出来。

谜底:风

(2)谁来把谜底写到黑板上?

(3)谁能给“风”组个词?

引:你们知道的可真多!你们看,风,可以猜出来,可以写出来,可以说出来,那么,能不能画出来呢?那么,咱们就赶紧请出这几位小画家吧!

2、板书:画风,3、今天我们学的文就是:画风齐读题

二、质疑

读了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三、识字

1、在学习新之前,我们还请了3位新朋友,想认识一下吗?是谁呢?自己借助拼音读准他们的名字。(自读,当小老师领读。)

2、出示没有拼音的名字:没有拼音的帮助,还能叫准他们的名字吗?男女赛读。

3、出示单独的生字:这就是我们这一的生字。(1)读给你的同桌听,有困难的相互请教。(2)怎么住这些生字的?

让陈的学生说怎样记“陈”,想让其他小朋友牢住你的姓吗?这也是我们要会写的字。请一个姓陈的学生说:要写好这个字要注意什么?

4、还有哪些字和“陈”字一样是左右结构,书写后两排生字。同桌相互欣赏。、其他字怎么记?

6、出示图片和词语:你们到底记住没有,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

7、自读,齐读。文里还藏着一个生字“显”拼读三遍,怎么记?

8、再读一遍他们的名字。

四、学习文

1、三个孩子怎么画风的,文给我们做了生动的描写。(1)愿意把文读好吗?你准备怎么读好文,给自己提要求。(2)现在就按照自己要求自读文。

2、谁愿意把文读给大家听?你想读哪几个自然段?

3、指名分段接读文、评议。

4、文讲了3位小朋友干嘛?(三个小朋友怎样画风)、刚才有的同学提出他们是怎么画风的,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1)请小朋友默读文,用不同的符号勾出他们画风的方法。(2)指名说,顺序可乱。

6、老师还把他们的画带来了,想看看吗?出示图:猜猜这是谁画的?你是从哪个自然段知道的?(1)指名读

(2)你读的时候心情怎么样?(为什么高兴?或你从他的朗读中听出他是怎样的心情?)

(3)现在大家都来扮演××,把你们的高兴、自豪,通过你们的朗读读给在座的所有老师听,读的时候还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和表情。

7、喜欢3个小朋友吗?为什么?

8、小结:是呀,三位小朋友爱动脑筋,善于观察,把看不见,摸不着的风都画出来了,真能干。

五、拓展

1、我们班的小朋友也很聪明,除了文中三个小朋友的方法,你还能怎么把风画出来呢?下面就请同学们拿出你的笔画一画吧。

11.鲍少游画风探微 篇十一

20世纪前期的岭南,无疑是受外来美术影响最为激烈的地区。以高剑父(1879—1951)、陈树人(1884—1948)、高奇峰(1889—1933)、郑锦(1883-1959)为代表的广东画人,东渡扶桑,为近代岭南美术带回了画风与理念上的革新,并由此影响及于广州、香港、澳门,甚至在上海、北京的部分画家也受其熏染。鲍少游(1892-1985)的艺术经历与“二高陈”及郑锦极为相似,只不过作为地道的香山人,鲍少游却是出生在日本横滨。他在1911年与陈树人、郑锦等同时就读于东京美术专门学校,后来则毕业于日本西京艺术工艺专校、西京美术大学研究院。1 927年,鲍少游回到国内,任佛山市美专、广州市立美术学校中国画主任教授。次年去香港,创办丽精美术学院,致力提倡美育。鲍少游自任院长兼主任教授。该学院以“研习国画精华,锻炼六法技术,养成学员美术的基础以备为丹青创作的资材”为宗旨,开启了香港绘画艺术教育之先河。这种留洋归来开馆授徒的美术教育方式,与岭南画派的高剑父、高奇峰可谓如出一辙。因而从艺术经历来看,鲍少游和岭南早期融汇中西的美术先驱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郑锦等相比,未遑多让。

与二高一陈不同的是,鲍少游在画风上受日本影响的痕迹并不十分显眼。虽然在山水画中空气与光线、花乌和人物画中的衬景等不时能发现日本画的影子,但其主体风格已经完全脱胎于日本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写生,形成一种独特的绘画范式。传统而不失现代的山水画

山水画方面,鲍少游以其特有的视角,表现出烟云变灭、浮光掠影的景象,即便是些以写生实景为题材的山水,也是如此。如《香江烟雨——雨过层峦》(图见后页)便以香港太平山为背景,将缭绕的烟云与现代高楼融为体,若隐若现,在虚实交替的环境中刻画出现代大都市的山林景象。这是种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传统文人所折射出的古典情怀。作者在画上并有题诗日:“春雨寒犹在,红棉花正开。山城风景异,烟树拥楼台”,诗情与诗境、画意相融,构建了一幅艺术佳构。再如《庐九花园》《晋祠烟树》、《太湖晚眺》等(图见后页),则在实景中融汇胸中之山水,再加以个人的修为,达到种宁静、恬淡而自在的境界。

有论者认为鲍少游早年研习日本画,后来“因感日本画山水浅薄,故精研中国古代各派山水,取各家之长”,正是如此,我们在鲍少游的山水画中既看到早年受日本画影响的痕迹,也看到他在浸淫于古代名家之后表现出的内涵与沉厚。鲍少游的山水没有明显的皴法,传统意义上的高远、深远、平远之法也在其画中表现并不显著。他是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融合中,试图革新中国画。他的这种革新不仅仅表现在新材料的运用方面,更重要的是他将西方绘画(包括日本画)中表现空气质感、透视等技法与传统中国画的技法融合在一起。虽然他这种革新并不像岭南画派样轰轰烈烈,也没有像徐悲鸿(1895-1953)、林风眠(1900-1991)、吴冠中(1919—2010)等人样以西画打底创造出别样的现代中国画,但他在润物细无声的摸索中,为我们展示了

种特有的鲍氏山水画范式:传统而不失现代,中学而不失西学,写实而不失写意,这便是鲍少游山水画给予我们的最为直接的艺术体验。“成教化,助人伦”的人物画

人物画方面,鲍少游曾以画《长十艮歌诗意》和《水浒传人物》组画而享誉时。两套组画于20世纪80年代在台湾展出时,引起艺术界轰动,有论者将其与徐悲鸿的《五百状土》相提并论,甚至认为“如与徐悲鸿的历史人物画互相比较,可以看出鲍少游先生的人物画不但画面更复杂似乎也是更难完成的”,而蔡元培(1868--1940)在题其《长十艮歌诗意》时用“更将画史随诗文,三绝应看萃一编”赞之,并认为其画“工细清丽,得未曾有”,对其人物画给予很高的评价。

鲍少游早期的人物画,仍然受到日本画风的影响。在其《写生稿》中,人物不仅完全穿着日本和服,在笔法、人物面部表情的刻画方面,也明显有着受到日本浮世绘风格的烙印。这点,和那些曾经有过留日经历的美术家如高剑父、陈之佛(1896—1962)、方人定(1901-1975)、傅抱石(1904-1965)、郑锦等状况极为相似,也许是20世纪上半叶所有东渡扶桑的美术家曾经所走过的必由之路。

鲍少游后期的人物画,已经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技法方面,他以特有的材料与手法描绘烈火、电光、彩霞等介于“虚”与“实”之问的物象,乃是开启传统国画的先河,这种常见的衬景,成为其人物画的重要特征;画境方面,既有传统文人画所高扬的教化功能,也有作者受文人画系统影响所形成的笔情墨趣。不过有意思的是,其人物画大多具有程式化倾向。如两件《闲来读我书》(两图见右页)不仅题目样,连人物的布局、神态也如同照片式的复制,而《登九天兮抚彗星》和《灵皇御龙》等画则对环境过于渲染,于云雾、光影及衬景的描绘等方面都在日本画技法的基础上,侧重技巧的突出,而人物的表情、赋色、动态、服饰等造型大多雷同,尤其是形似的过分追求减弱了意境的营造。因而这类人物画,更多的是在表现画中的内容,如《红楼梦之宝玉梦游太虚境》、《大原女》及名噪时的《长十艮歌诗意》和《水浒传人物》组画等,往往淡化了对画面本身艺术'生的表现,因而与其山水画比较起来,可谓大相径庭,不可同日而语。

有论者认为,“在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画变革运动中,如何吸纳西方的写实经验,使人物画这种曾在传统语义系统中扮演‘成教化,助人伦’角色的绘画样式在新的历史情境中发挥开启民智、普及教育的社会教化功能,是包括高剑父在内的许多有志于中国画变革的先驱者关注的课题之”。同样地,鲍少游似乎也在关注这个课题的同时试图寻求种适合自己的人物画风格,并以上述人物画的形式传递了自己所作出的不懈努力。趋于传统的花鸟画

花乌画方面,鲍少游的绘画更趋于传统。

鲍少游曾著有《百乌新咏:美术参考鸟类研究》专门讲解画乌技法,集鸟类偃仰、飞鸣、食宿、伫立……等各种形态之大成。这种模式正是从黄筌、徐熙以来花乌画家所乐此不疲的习画形式。此书不仅示人以门径,引人入室,更重要的是反映了鲍少游花乌画的写实功底。鲍少游在《中国画之境界》一文中这样写道:“吾人研习国画,应写生大自然之美,以追求形似,所以要外师造化。但只追求形似,易为写实之所拘束,所以要中得心源,以求运用心灵,创造新颖的境界。”正是这样的艺术理念,使其花乌画在写生与写意中得到有机整合,成为近代岭南花乌画坛道亮丽的风景线。

鲍少游的花乌画中既有雄奇者,如画松月、棕榈、大鹏、飞雁、雄狮、凤凰、苍鹰、奔马、锦鸡……也有秀美者,如写梨花、游鱼、荔枝、烟雨、锦鲤、牡丹、荷塘、松鼠、水仙、夜月、垂柳、菊花、飞蝶、梅花、水马、蜀葵、石榴、画眉、耄耋……既有赋色淡雅,意境清幽者,也有色彩明艳、画境甜熟者;既有钩染者,也有没骨者。这种无论是题材上的多元化,还是技法上的多种探索,都使其花乌画生趣盎然,具有浓郁的岭南特色。

鲍少游同时也是个造诣深厚的诗人,因而在其画中往往传递出诗心文意,在其花乌画中表现尤为突出。如《水马青萍》将本来可以熟视无睹的幅水草的画面描绘得诗情画意,作者并缀以小诗:“杜若花开天气清,露珠点点缀青萍。微风吹皱池塘水,水马纷纷逐浪行。”更使画面若画龙点睛,境界幽深。

鲍少游是个专多能的画家。他以其独有的画风与画学建树在现代岭南画坛上独树帜。和很多近现代以来的岭南画家不同的是,鲍少游不仅创作了大量的艺术佳构,在岭南画坛留下浓墨重彩的

笔,而且还兼擅诗词、文赋,并有画学理论及相关论述行世。从现在所能搜集到的出版物显示,他撰述(或编著)有《丽精画苑题画诗集》、《鲍少游画论集》、《石涛与张大干》、《中国画六法论》、《中国画鉴赏法》、《鲍少游诗词集》、《三十年艺术苑经验谈》、《故宫名画三百种》、《故宫博物院名画欣赏》、《百乌诗集》、《丽精画苑随笔》、《百乌新咏:美术参考鸟类研究》等十数种个人专集。这些论著(或诗词)显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专业素养。正是因为有着这些渊深的学养作基础,并辅之以学贯中西的艺术经历,使其画一出笔便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境象。这是他区别于很多近现代岭南画家的根本所在。

上一篇:2018考研英语作文人生哲理类话题下一篇:终酒店客房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