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反思

2024-12-06

观课反思(精选16篇)

1.观课反思 篇一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通过音乐教学,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审美感知、审美体验、审美想象和审美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可是要教好一门音乐课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那初中音乐观课反思要如何写?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初中音乐观课反思,欢迎参考。

初中音乐观课反思篇一

音乐教育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也能培养学生的优良的品德和情操,还能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发展,非智力因素得到提高。同时,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音乐反思性教学则是指运用教育教学的有关理论,对课堂教学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思考,从中归纳出成败得失,为不断优化后续教学提供重要的条件。实践与研究证明,音乐实施反思性教学是教师自觉探索解决音乐教学中的有关问题,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效能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教师自我学习,提高业务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音乐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大方面,结合我校音乐课教学设备和学生的音乐基础,实际上现阶段我们主要以歌唱课为主。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指导学生熟读歌词。

在进行完歌曲范唱以后,可指导学生用比较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进行朗诵歌词,要注意咬字、吐字的准确度和清晰度,要求字正腔圆。同时根据歌词的内容向学生进行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

二、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情绪。

在一首歌曲的左上角往往出现如“亲切地”、“欢快地”、“深情地”、“热烈地”、“庄严地”等等歌曲情绪,可让学生结合歌词含义,在歌唱时力求处理的恰到好处。

三、读谱训练。

在识谱时先给学生标准音,即歌曲的调号。当学生按标准音唱有一定的困难时可进行音阶训练。由于学生音域窄,确实难以达到标准音时可以适当降调,并鼓励学生要经常练习音阶,达到拓宽自己音域的目的。

四、教唱歌词。

这一步是前四步的综合训练。首先教师应泛唱二至三遍让学生视听,对于较长或难度较大的乐句可以先分小节教唱在连接起来唱,以至圆满完成全部教唱。在学生对本歌曲没有完全学会之前不能让学生练唱,因为学生自己识谱能力有限,一旦个别乐句唱错,则难以纠正。

以上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点滴体会,真切的希望能有更多的学生来喜爱音乐,热爱艺术。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小学音乐的反思性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生活实际和认知心理出发,通过对音乐课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集体协作等多角度、多形式进行科学反思。从成功的课例中我们应该反思:“为什么成功?”“成功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教学的设计与过程有什么特色?”“如何锦上添花富有创意?”等等,从中总结规律,提炼经验、指导实践。从失败的课例中我们应该反思:“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是教育思想还是教育理念的问题,是目标的设定还是内容的失当、是教学设计还是方法手段的应用等等,从中吸取教训,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学内容的选择、组合、调整;教学目标的设计、达成;教学策略的合理、优化,才能使课后的反思性”教学随笔真正起到反思、调整、改进后续教学的积极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音乐审美能力。

初中音乐观课反思篇二

音乐对学生的美育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其中蕴涵着道德哲理和丰富的情感体验。因而在欣赏教学中,通过让学生仔细地聆听乐曲,张开想象的翅膀,在广泛的时间、空间里遨游,用心去感受、体验音乐的美。一般来说,音乐有打动自己,感动别人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音乐的内涵上。在这节课上,我没有过分的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而是给学生提供参与和表现的机会,这样就会激起学生创作音乐和享受音乐的兴趣。我认为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知识以外,还要以情感感人,尽量把教学内容演绎的淋漓尽致,恰到好处的使学生陶醉于音乐之中,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随着音乐节奏动起来,激发学生积极发言的兴趣和欲望。

一、重开放式,轻关闭式。

在这里的“开放”,本人诠释为问题的答案范围宽;而“关闭”则是局限在某个具体的小范围问题去思考。在音乐欣赏课堂中,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偏重开放式地提问题,让学生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思考与感受发表自己个性化见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反之,则要尽可能地避开关闭式地提问题。学生是教学最有用而广泛的资源,我们应从多方面去开发他、塑造他,如果把学生引入一种思维或关在一个“峡谷”,以我个人的实践来看,会出现三种结果:

1、不适应或这种思维较弱的学生对课堂产生厌感,甚至恐惧感;

2、就算是适合某位同学的强项思维,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也会成为定向思维,出现智力偏向;

3、整个课堂会很冷清,因为它不是面向全体学生,不注重四面鲜花齐放的创设。据此,我做了以下的教学尝试:

在欣赏课《瑶族舞曲》中,进行到欣赏第二部分主题时,我第一次是这样设计问题:请同学们认真感受第二部分的主题,完成以下三个问题:拍子(3/4);速度(中速);力度(较弱)。学生听后,老师按顺序逐个引导回答。实践后,教学任务基本完成,但由于受到关闭式问题的局限,学生的表现为两种:一是根据提问都不会的学生干脆不说;二是知道个别答案但顺序不对的也静止不动。由于没有空间让学生去畅谈,所以整个课堂陷入了冻结阶段。轻松、愉快的情绪一时被紧张、恐惧取而代之,结果以失败告终。之后,本人经过请教别人与查阅相关资料,进行了第二次试教,把这个问题设计为:请同学们认真感受第二部分的主题,并说说你的感受。欣赏音乐后,课堂真是像炸开了花,精彩不断,想说的同学非常多,既分别答出了以上的答案,又增添了很多个性化的见解。如:“这一部分主题速度较慢,力度较弱,旋律悠扬,让人听后的感觉是悠闲自如,心情舒畅,所以我很喜欢。”我给予肯定鼓励说:“谈得真好!掌声谢谢他的精彩回答!”又如另一位同学说:“这一部分是以木管乐器独奏为主,音调统一,音色清晰、悦耳,让人陶醉其中。”我也及时给予表扬说:“听得真仔细,说得也很完整,掌声表扬!”……虽然这些说法有时会出现大同小异,但是它是学生自己独立感受的结果,是开放课堂产生的效果。学生高兴、自由,老师轻松、自如,何乐而不为呢?

通过这节课前前后后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过程,我受益非浅,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会使我逐渐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通过不断地反思和努力学习的态度,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因此,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自由的课堂,对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是最有效的途径,对提高学生音乐感受能力是最容易的环节。

初中音乐观课反思篇三

一个学期即将过去,回顾前一时期的音乐课教学,下面两个方面体会较深。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虽然音乐课并不涉及到升学考试,但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课的质量,也是极为重要的。随着学业的加重,音乐在初中生的眼中是副科,是学与不学都无关紧要的课程。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乐理知识都不能被很好地运用起来。这就对我们音乐老师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去设计一堂音乐课,才能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吸引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达到课堂所追求的展示音乐魅力,愉悦学生身心,健康快乐为本的教标。

一、学习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的。

作为音乐教师,首先应该明确音乐教育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各种要素,各种手段作出整体性的反应,要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还要坚决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的美,从而使学生不仅做到现在受益,而且做到终身受益。因此在音乐课起始课上,我就从下列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强调:

1、通过音乐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2、通过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活跃空气,在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之余可调节情绪,有利于其他课的学习;

3、在音乐课堂上培养学生参与和实践能力。欣赏我国优秀的民间音乐(如民歌,民间乐器,民间歌舞音乐,戏曲曲艺音乐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传统情感。

二、采用多种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本校学生音乐基础差的特点,在使用音乐新教材的同时,想方设法,找资料,给学生补基础,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具体为:

1、教材程度深,在课堂上安排一定时间观看光碟,对各单元内容作介绍,学生以欣赏为主,达到开拓视野,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

2、对乐理知识的教学,从基础抓起,每堂课选几节乐谱视唱。让学生学会划拍,打节奏,哼曲调,逐步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虽然大部分同学有困难,但从一个学期教下来,学生的进步还是较快的。

3、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设备,向学生介绍一些民歌,名曲,作为补充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边听音乐,边哼歌谱,反复练习,学生识谱能力有明显提高。由于强调了“响”(声音响亮),“准”(唱准音调),“美”(优美动听)三个字,学生积极响应,从实践看,收效较大。

4、课内让学生上台演唱,培养他们的参与,实践能力,学生情绪高涨,使音乐课上得更加生动活跃。

当然,如何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今后还须努力。孩子们需要美,追求美,那么我希望音乐课能给他们提供一个空间,让他们踏上寻找美,感受美的道路。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孩子们是开心的!快乐的!只要我们多花些心思,我相信孩子们就会从中得到快乐的体验!从而感悟他们纯真的心灵。

2.观课反思 篇二

一、第一次反思——根据学生掌握情况优化更改目标

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人类活动。因而, 首先就要确定教学目标, 即上到哪部分作为第一课时。本来课程就包括12个月份和31个序数词的单词量, 还有问答生日的对话, 如果内容再增加, 恐怕学生难以接受。最后我决定先上到Section A 2b部分。重点的内容有: (1) 单词:12 months——January-Decembe r, oridinal numbers——first-thirty-first, birthday, date。 (2) 句子:When is your birthday?My birthday is...的正确日期表达方法。可是经过考虑, 我认为从first到thirty-first共31个序数词的拼写也需要学生掌握的话, 对我校的学生来说比较困难, 便将序数词简化为掌握读音和数字缩写方法, 例如:1st, 2nd, 3rd, 等等。确定了课程的内容后, 我就开始了第一次的课的环节和课件的设计。先确定以12个序数词将一年中的12个月份呈现出来, 并通过读和拼写强化单词的记忆。然后将thirteenth到thirty-first呈现出来。

经过第一次的试课, 我发现了这堂课的一些问题。学生由于在小学里学习过, 有一定的基础, 在读音方面的掌握还可以。但学生对first, second, third等序数词的掌握情况较差。教师所承担的任务是从具体班级的特点和全班学生学习可能性水平出发, 选择教学的结构。根据试课中产生的新的问题, 在组内其他老师的帮助下, 我重新安排了这堂课。由于学生学习的难点在序数词的掌握和表述上, 因而, 我把拼写重新放回了这一课时, 通过拼写来认识读音, 再由读音尽可能掌握拼写, 并且以前三个序数词为导入。再让他们通过以前学习的颜色和价格的对话来练习这些序数词。经过这样一番练习之后, 强化序数词, 并且引出birthday这一词。再由生日展开让学生先猜测我的生日月份, 继而学习month, 从January到December12个月份, 并按照first, second, third等依次排序。最后结合月份和序数词完整表达日期, 以及通过对话、调查等将本课内容落实。

二、第二次反思——确定优点, 兼顾课堂气氛

在上完第二次课后, 我发现单词的拼写呈现的确是有好处的, first, second, third三个单词的读音学生基本上可以掌握, 我决定另外把fourth, fifith, ninth, twelfth, twentieth, twenty-first, thirtieth这些重点的单词也呈现出来, 以方便学生在运用时能看到黑板上的单词, 从而回忆得更迅速。但是同时也有一个较大的问题, 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 整堂课输入量太大, 学生处于一种疲于奔命的状态。要展开有效教学, 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有了这样的一个认识, 我又展开思索:如何能够让学生“想学”?大多数学生已经养成了课前预习的习惯, 况且小学里也学过这些知识, 内容不新奇, 所以我搜索了一首很契合教学内容的歌曲, 歌词内容相当简洁, 可是曲调轻快, 容易学习。我想这肯定会引起学生的兴趣。既然把月份作为激发学生的切入点, 那就先开始教月份的单词, 并且强调单词的拼读法, 让学生在拼读的时候尽可能记住拼写。在31个序数词教完后我设置了一个小游戏, 用糖果作为奖品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游戏是这样的, 在纸上写出31以内的数字。

Step 1:Listen to the months song.

Step 2:Learn about the month.

Step 3:Order the months.

Step 4:Learn other ordinal numbers.

Step 5:Listen and circle the ordinal numbers you hear.

Step 6:Translate the date into English.

Step 7:Guess which my birthday is.

Step 8:Guess famous people's birthdays.

Step 9:Listen and match the names with the months and dates.

Step 10:Listen and note down the dates.

Step 11:Make the dialogues about birthday.

Step 12:Survey your friends birthdays.

Step 13:Report the birthdays you get.

Step 14:Homework.

三、总体反思

虽然结果并不十全十美, 但是整个过程还是让我感受到了备课和课堂的魅力。在这一个星期中, 我和我的同事每天都在做的事情就是备课—上课—听课—修改, 再重复这一过程。这是一个优化教学的过程。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 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 该教学系统的特征, 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 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 (即最优的) 作用而组织的控制。在这过去的短暂的一个多星期中, 我考虑到了方方面面的特点, 把这节课尽我的能力做到了最优化。

在这整个研课、备课的过程中, 结合对教学理论的认识和对教材的理解, 我对课程的内容设置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一节英语课除确定的目标, 还需要在这个目标的基础上设计好课堂的各个环节。首先, 从环节的角度, 先从简单的, 学生有兴趣的入手, 即浅入。层层递进, 以阶梯螺旋的方式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得到充分锻炼, 又不至于过难而让他们望而却步。其次, 内容呈现由单词到词组到句子, 从第一、二人称到第三人称逐步递进。再次, 从单词、词组阅读到段对话再到短文的输出, 一步一步加深。最后, 充分考虑学生的习性, 让他们引起共鸣, 较快速地掌握内容和方法, 以期达到最优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大伟.怎样观课议课, 2008:40.

[2][前苏]尤克.巴班斯基著.张定璋等译.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 2007:69.

[3]陈大伟.怎样观课议课, 2008:45.

3.谈谈课堂“观课” 篇三

一、关于观课

与听课对“听”的强调不同,观课的“观”强调用多种感官(包括一定的观察工具)收集课堂信息。可见听不包含观,而观包含听。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也就是说,要认识人和事物,既要看他的作为,了解他的思路,更要考察他的动机、价值追求,这样才能够更真切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观察对象。因此,观课是用心灵感悟的。从这个角度讲“观课”比“听课”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二、观课位置

观课位置不同,观察到的内容也不同;观课位置不同,观课的目的也不同;观课位置不同,观课背后的教学观也不同。观课位置可以分为:教室后面、教室两侧和教室前方侧面。

如果认为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主要形态的话,那么观课者关注的就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解釋方法,教师对教具和材料的运用,教师设定的教学步骤,教师运用语言、肢体和表情驾驭学生的技术。由于学生在课堂中多处于静听和回答教师提问的状态,少有自主活动的机会,也不会提出疑问或者反驳,所以,在这样的课堂里,观课者几乎没有必要去观察学生的动作、行为和表情,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对学生的关注最多表现在学生举手发言的人数,课堂气氛是否活跃上,而这些只要站在教室后面就能感受到。

如果我们把学生当作学习主体的话,那么我们就要关注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他们带着什么样的经验,教师是否应对了学生的需要,是否为学生创造了主动学习的环境,是否每个人都投入到学习中,学生在课堂里是否成为一个主体,等等。而这些都要从学生的发言、动作行为和表情来判断。

此外,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里,学生的语言、动作和活动多了,生生之间的互动也多了,且学生的兴趣往往偏离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和进程。那么,学生在课堂中的种种表现究竟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是这样的?他们的行为意味着什么?他们之间在如何交互作用?如何应对才能改变他目前的状态……这些不仅是执教教师在课后要反思的,而且也是所有观课教师必须关注并思考的。观课的教师一方面要把自己在课堂中把握的信息反馈给上课的教师,另一方面要通过其他教师的课来提升对学生的认识,积累教学的机智。

观课位置决定观课的内容、目的、教学价值观以及观课效果。

三、观课目的

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观课是为了学习取经,学习别的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吸取别人的教学经验,然后带回到自己的课堂中运用。

但是,教师观课不能停留于这一点。今天教师已经被看作是与律师、医生一样具有很高专业性的职业,教师是需要专门培养、不断学 习的专家。日本教学专家佐藤学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指出教师的专业知识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默会性、情境性等特点。这种专业知识不是通过学习教育学理论和学科知识就能获得的,而是需要像医生那样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对实践的反思,需要像律师那样对大量判例的研究(即案例研究)才能逐步获得的。教师在实践中发挥实际作用的不是从大学课堂或书本中学来的知识,而更多的是在实践和研究中积累的“实践性知识”,这种知识是理论和实践高度结合的产物。为了获得这种“实践性知识”,一种方法是教师集体要经常性地开展基于案例研究的教学研究。

从提高教师专业素养这个角度说,观课就是为了进行教学研究,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获得专业发展。更确切地说,观课是教学研究的一部分,观课应该是一种研究性的、反思性的活动。观课时教师要带着研究的目光、带着问题意识去观察和捕捉课堂中发生的大小事件和事件与事件的关系。

在确定观课议课主题时,专家们建议:首先,主题是针对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这样,献课就不是为了展示,而是以此为平台研究和解决教学实践的问题。其次,主题是参与者共同协商的,是大家共同感兴趣并可以参与的。第三,对主题要进行分解,使主题可观可议。第四,在任务分解以后,参与者要做预先准备,比如在研究教材时,就应该想一想我会怎么处理。

研究思考的主题既可以来源于实践活动中的困惑和困难,也可以来源于教学实践和创新;可以来源于个体,也可以来源于群体。问题不同,分解的观察要点也就必然不同。

一方面,课堂教学的发展变化具有不确定性和流动性,另一方面,观课者对教学的理解、认识和自己的发展需求又各有差异。因此,观课议课过程中,生成新的议课主题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观课议课鼓励参与者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课堂、研究课堂,并把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理解通过对话交流的方式让大家分享。在有了生成的主题以后,在议课时可以先讨论预定的主题,再讨论生成的问题。从而补充、更新自己以及整个教师集体的“实践性知识”。只有这样,教师的专业性才能真正提高。

四、观课境界

许多老师在观课时多多少少总会有这样的经历:坐在教室的后排,有点腰酸背疼,有时一阵疲累袭过,不免是呵欠连连。其实,假如无法做到胸有成竹,以长善救失、兼收并取的态度来对待,我们呆在教室的一隅也会渐感茫然,以至于觉得索然乏味。怎样才能使观课活动变枯燥无味为让人乐此不疲呢?我们在观课时要用心灵感悟,观课过程要做到:以情激情、以智启智的境界。

1.以情激情

教学就是即席创作。观课就是艺术批评与鉴赏,是一种充满情感的活动。然而反思我们平时观课的状况,更多是机械的感观录入,而不是思维与精神的主动参与;更多是对师生交流活动的监视与裁决,而不是心灵、情感融通的见证与欣赏;更多的是把观课当成与己无关的任务,而不是提高专业素养的良机。

叶澜教授提出,“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并认为,“上课是师生生命共享、精神相遇的弥足珍贵的一段人生经历。同样,观课也要作如是观。只有将自己的情感诚心投诸课堂,你才会为自己培植更丰厚、更美好的情感;只有把心浸入课堂,你才会为教材中的内容感动不已,对教师的教学智慧羡慕不已,对学生的感悟赞叹不已。不断吸取来自课堂深处的营养,观课和反躬自问。”从这个意义上讲,所有伟大的教育家及优秀的教师都是在观课中诞生的!都是在情感的酝酿中“采日月之精华,吸众人之元气”功到自然成。

2.以智启智

在许多老师的眼中,观课似乎无须以更多的智能与灵感参与,只要耳聪目明、全神贯注、走笔如飞,你就是一个观课好手。然而,这些都是体能操作与外部感官的运动,其结果,观察所得到的不过是一些零乱芜杂的课堂表象,那些深蕴着教育意味的细节与环节很可能会与观课者失之交臂。如果不讲求观课的方法与智慧,那么,收效甚微。就像徐志摩的诗中所写的“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没有经过智慧之光照耀的课堂,无论是上课还是观课都无以在生命深处留下印痕。多年的课堂观察的实践中,笔者得出这样的结论:观课是一种智慧的探求!

许多观课者力求将课堂中所有的枝枝叶叶、藤藤蔓蔓都纤毫不失地实录下来。其实,这样面面俱到的结果往往是全盘皆输。笔者的做法之一是取其一点不及其余。进入课堂之前,谁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白板”(洛克),而是带有自己鲜明的个人印记:受教育的经历、生活的阅历及对教育的看法。首先要学会询问自我,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带着问题来考察课堂。惟有聚焦某个方面的问题,才能有所思考并有所收获。如,现今某些课堂上充斥着欢呼雀跃、热热闹闹的景象。这时,我们可能要反思老师们对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这一观点是否有简单化理解的倾向。曾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笔者一直观察、计算着每一个课堂中学生安静读书、沉静思考的时间的长短。结果发现,课堂中师生沉思默想的时间太少了,表面上的活蹦欢跳无法掩饰骨子里的思维贫乏与教学创造力的疲软。这就是观课中“智”的参与结果。

4.观课评课的感受与反思 篇四

观看了了六位教师的科学优质课视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新的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学手段,灵活的教学方法都深深的吸引着我。纵观每个教师的教学过程,每一个问题,每一个步骤,都设计的恰到好处,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

特别是张香玲老师执教的《玩镜子》一课,让学生亲历探究的全过程,在整个探究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基本的组织形式贯穿始终。学生的自主学习一直与合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老师给学生了较多探究空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地、自主地展开讨论和交流,这样的学习方法,不仅使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而且也使学生得到了良好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在学生不断改进观察方法的进程中,教师适时指导,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及归类能力。

一、收获

1.本课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观察研究各种镜子及进行有关镜子的游戏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并在活动中让学生了解镜子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以及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为达到上述目标,在领会教材意图的前提下,教学中以活动为主线,由浅入深,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本课时,在源于教材的基础上,注重了对教材文本内容的解读和重组。

2.以学生探究为主体,引导学生在亲历过程中有效学习。科学课堂教学学生的探究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立足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把眼光放在学生的探究学习上,要努力体现出以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努力体现课程标准对该课程的要求。课堂教学要多围绕学生做文章,要最大努力的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把教学关注的中心放在了学生身上。3.活动设计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通过让学生做游戏的方式开始本课的学习。游戏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情,学生都愿意去做,这样能有效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使学生首先带着兴趣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为接下来的探究学习打下了好的基础。

4.精心锤炼每一个环节,耐心应对每一个细节。《玩镜子》一课是以镜子为道具,引导孩子们经历研究镜子的过程。本课的教材编排始终以孩子们的探究活动主宰课堂,而且游戏中引导孩子们去发现规律,并在创造新的玩法。很明显,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不仅仅是玩,而是玩中发现和体验科学。

二、建议

1.在课堂中应该仔细倾听学生的发言。不管是好学生还是差学生,无论学生说错了还是说对了,教师都应当专注倾听,学生的发言。并且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发言给予及时地评价,哪怕是一个真诚的微笑,或竖起大拇指表示赞赏,都能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2.课前教师准备要充分,特殊的镜子学生不常见到的镜子要多准备一些,为学生的自主体验探究提供条件。

总之,通过听课使我对科学课有了新的认识: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内容,鼓励学生多搜集与课本相关的资料,多激励少批评,给学生以充分的思维空间,发挥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学习积极性。要利用好先进的教学设备,教学手段,发挥最佳效果。

5.观课反思 篇五

一、观课维度说明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讲授、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师生之间间的情感交流等,都通过良好的数学语言来反馈。正是在此观念指导下,我通过教师的语言这一维度进行了观课。

二、观课分析

1.总体评价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教学主要让学生动手操作,想像猜测,使学生知道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总体来说,教师首先通过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任选两个地点来选择合适路线来猜测哪一条路线最近;然后教师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画一画、摆一摆、的方法进行了探究活动,从而得出结论: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最后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进行了巩固拓展提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许老师通过顺畅的过渡语、富有表现力的体态语、真实自然的评价语,在知识的传递、学生学习效果等方面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预定的教学目标。

2.主要优点

(1)教学语言自然、简洁,富有指向性。在课始,教师直奔主题,“大家知道,许多数学问题都来源于生活,今天我们就到生活中寻找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这样朴实、真实、自然的过渡语直接为下面的问题做好了铺垫。接着教师通过一个指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比如“小明要从家到学校,可以怎么走?” 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三条路线就是数学中的三角形的三条边,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的好奇心和欲望。

(2)教学语言富有启发性,引领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通过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巧妙进行设疑。比如“为什么同样是三段小棒,有的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瞬间活跃起来。学生通过经历围的过程直观的发现:当两根小棒长度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根小棒时,不能摆成一个三角形;只有大于第三根小棒时,才能摆成一个三角形。从而得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此时,教师看似一句平淡的.提问“这样的归纳全面吗?”使学生敏锐地意识到结论的不严谨性。接着教师借助体态语言,在黑板上写出实验过程中的一种情形让学生用不等式表示,学生立即顿悟问题出在了“任意三角形”上面,从而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特征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结论探究出来后,教师并没有止于这一步,而是又抛出一个更具挑战性的问题,提问学生“我们实验的结果严密吗?”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动手实践有时会存在疑点偏差,必须通过理性作图这一过程来验证实验的正确性,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3.教学建议

(1)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发言,给予适时的评价。

(2)教师的肢体性语言还需进一步提升,更好的辅助知识的学习。

(3)教师语言需要在趣味性、科学性、艺术性和准确性上继续进行磨练。

三、观课收获

6.观课有感 篇六

罗老师讲授的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的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罗老师的数学课由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入手,从生活中取材,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起点,关注了数学知识内在的魅力。

罗老师创意裁剪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的活用教材,大胆摒弃了教材中同学们搜集矿泉水瓶的数学情境。罗老师是在用教材教,而不是机械的教教材。我想这样是需要勇气的!

数学知识是一环扣一环的,课上罗老师注重了旧知与新知的联系,巧妙利用旧知架起一座通向新知识的桥梁。课堂上罗老师在让学生复习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独立解决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的减法问题。通过知识的迁移、类推来学习,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能力。

罗老师的这节计算课的教学丝毫没有机械、枯燥、重复的训练,而是不断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不是为了计算而计算,把计算教学完全融入学生的生活。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掌握了计算方法。

另外通过这堂课我们可以看到罗老师平日的教学功底,她一定非常重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在数学课上反应敏捷、思维活跃,口算思路能够达到一口清:思路清、算理清、方法多。这样不仅让学生知其然,更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这节数学课的练习设计可以说也是别具匠心的,有重点、有层次、有针对性,有深度和广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得到提高。判断题、选择题、改错题、填未知数等,都很有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罗老师在课上注重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例如:

1、要求学生表达时语言做到简洁,学生算理明、思路清、方法多、速度快。

2、注意让学生养成验算的好习惯。笔算完毕,罗老师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验算,这样有效避免了错误,提高了计算的准确率。

3、要求学生书写美观、工整,挺胸抬头。

4、重视反思。“吾日三省吾身”,下课前问学生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了一次梳理,同时对自己的课堂表现给予客观的评价。罗老师不仅仅是在传授数学知识,教学生学习数学学习的方法,更是在教学生如何做人。在这里我还有一个问题要和大家探讨:

7.《中国建筑的特征》观课四思 篇七

一.主体———心中有学生

课堂是课改理念得以实现的主渠道,其意义是把课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引导对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研读时,学生归纳与标准答案难免出现“南辕北辙”的情况。通常的处理是:直接用预设的课件来纠正错误。先入为主的答案代替了学生的思考,教学活动的生成性欠佳。老师亲手“教”会学生不必多想、不必多问、不必多学,造成灌输式教学呆板僵化的弊病。

引导式研读则有可观之处:先引导整体把握,理清课文思路。然后重点研读3至13段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学生相互补充,教师适度引导,在生成中进行归纳。教学活动既紧扣文本,又突出方法指导;既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解决难点,又点拨筛选信息的阅读方法,训练了学生的归纳能力,生成性与操作性均很强。教学在师生对话中双向互动,形成一个开放、丰富的学习环境,使得多种观点聚集碰撞,得到转化提升,进而形成共识。

二.目标———课堂有方向

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确定教学目标,把握教学切入点,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体现教学的针对和实效。明确的目标不仅能使教师规范教学行为,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也能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要求,唤醒其主体意识。当学生对学习目标及任务有了清晰的了解,才能自觉地以目标指导学习。当师生共同围绕目标完成教与学的活动时,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有的示教者在导入新课后就提出明确的目标与方法:训练“如何抓关键词”。结合教材文本对“中国建筑的特征”这一偏正短语进行解析,明确了文题的中心词与修饰语,对文章内容有了宏观的认识。切入点选得好,方法点拨到位。有的示教者在析题之后即明确了学习的两项任务:筛选信息、品味语言。分别侧重于科普类文章阅读技能的提升与言语审美的品读。把课型定为“阅读方法指导课”,学习任务展示很及时且合理,抓住了语文教学的实质性问题,课堂有语文味,体现了示教者的教学思想。当然,仅有目标的设计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围绕目标有效地组织教学,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达成目标。

三.课程———阅读有本色

创设情境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能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几位示教者都注意到了这一点,除以多媒体展示与课文有关的实物影像、模型图片外,还列述本地经典建筑进行佐证,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融视、听、说于一体的语言环境,训练学生的迁移、类比思维,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当把一篇富含文化内涵的科普文章上升到语文课程与教学本体高度的时候,有必要进一步理解课文在“言语文化”层面的价值。“把语文当语文来教,要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就是要“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目的”。诵读,品味,讨论,概括,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语文的活动,都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精选部分段落让学生进行品读,在传统朗读法中融入学法指导,做到初读有印象,再读没障碍,三读有感觉。齐读加听读,每读有要求。以词句为抓手,抓住语言进行推敲,做到对文本的勤研细读,把一篇科普文读出了味。使学生获得多元的阅读体验,并在实践中内化为阅读素质。

四.有效———解读有思想

作为一篇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及现实针对性的科普文,如果当“说明文”来处理,未免失之肤浅。文本解读需要一点张力,示教者要有教育思想,要有处理教材、拓展教学空间的能力和艺术。最好的教学应该是朴素、简约的,这样才能适应普通教师的常态教学。这几节示教课,从教学内容看,把工夫用在文本上,用在文体上,用在品读上;从教学流程看,都按部就班,不故弄玄虚,不节外生枝,没有噱头,不卖关子;从教学手段方式看,没有繁忙的分组、花哨的讨论、动人的音乐、缤纷的画面,课件的使用恰到好处。看来,本色语文,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支持和践行。

8.学校如何开展“观课议课”活动 篇八

如何实现教师的发展?宏观上讲教师要实现“教:学、研”合一,而最有效、最直接的发展途径就是学校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科学开展“观课议课”活动,为所有教师提供展示交流、快速成长的平台。

陈大伟老师在《怎样观课议课》一书中,提出并详细阐述了“观课议课”的概念,丰富了传统的“听课评课”内涵,并在《中国教师报》上发表文章《“观课议课”的一些实践问题与思考》。进一步从实践操作层面对中小学教师的“观课议课”活动进行了指导,为中小学开展校本研修开辟了一条改革创新之路。

学校层面如何有效开展“观课议课”活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很多学校开展的“观课议课”活动,往往是“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涵”。缺乏发展意识,缺乏科学规划。我认为作为学校首先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制定教师培养与发展规划,成立学校课堂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师培训培养导师团,在不同的阶段,针对不同的对象,开展专题活动。可以按照以下四个层面进行。

一、基于青年教师培养指导的“观课议课”活动

主要以1~3年教龄的青年教师为培养对象。建立青年教师成长档案,实行目标追踪管理。以教学素质的提高、课程标准的理解、教材的把握、教法的运用等为重点,由教师培训培养导师团对每个青年教师开展“观课议课”活动。先对培养对象进行全面观课,摸清整体基本情况,然后选择重点培训培养对象,根据其学科特点和教学行为特征,对其进行追踪“观课”,再通过议课活动,促进其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基子薄弱学科指导的“观课议课”活动

以历次统考中成绩落后的学科组为指导对象。首先,开展学科教情、学情调查,将统计结果反馈至学科组每位教师,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制定整改计划。其次,由学校指导委员会组织相关人员,对每位教师开展“观课议课”,进行集体“会诊”,作出综合评价,找出制约学科组成绩差的根源和因素,形成整改建议和计划。

三、基于薄弱班级指导的“观课议课”活动

以历次统考中成绩落后的班级为指导对象。首先,对班级从班风、学风、基础等方面进行全面调查,组织班级协作组教师召开分析会,先自查落后原因。其次,由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相关人员,对班级协作组每位教师开展“观课议课”,把课堂教学中教师授课、师生关系、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精神状态、学习风气等作为“观课”重点,每周组织一次班级协作会,除了全体任课教师、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外,选取有代表性的部分学生代表参加,共同分析查找班级成绩落后的原因,制定出提高班级成绩的计划、目标和措施。

四、基干特色推广的“观课议课”活动

学校涌现出的“名师”、“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以及优秀学科组,是学校的一笔巨大财富,如何使他们的教学艺术、教学特色成为学校的共享资源?“观课议课”活动是一条捷径。学校课堂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师培训培养导师团,应有计划地选择确定出推广对象,然后分阶段开展活动。先由推广对象将自己认为的教学特色用书面形式总结出来,然后学校课堂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师培训培养导师团组织部分人员开展“观课议课”活动,在此基础上大家形成共识,总结出推广对象的教学特色,最后在全校范围内予以学习推广。通过这种方式,既有效地实现了名师带动和辐射作用,又避免了优质资源的浪费。

9.《压强》观课报告 篇九

本节课马老师在教学中加强了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一方面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体验、交流合作,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在活动中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设计实验、观察现象、收集证据,合理进行解释的科学探究能力。回顾整堂课,教学思路比较清晰,活动开展顺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压力的概念,压力的方向与接触面垂直,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两个因素有关,理解了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能够用压强公式进行运算。科学探究活动提供了和谐的情境,学生在交流和总结的过程中获取知识的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简单问题,培养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一、教学设计的成功之处:

教师直接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例子来描述压力,利用压力的示意图,让学生自己体会压力,并对压力的概念下定义,接着让学生画出已知的重力的示意图,通过对示意图的观察,说出重力和压力的区别,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压力不等同于重力。

在分析讲解压强的概念、公式时,做到由浅入深,一步步的深入,让学生很自然地接受并理解压强的概念。在讲解例题时,通过让学生计算大象和芭蕾舞演员对地面的压强,让学生深入理解压力是指力的大小,而压强是指压力的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增加学生的生活常识,激发他们学习物理学的兴趣,落实物理——社会。在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的讲解中,从公式P=F/S、生活现象出发,并结合实例分析、运用来巩固。在总结时注意启发学生在生活中要用学过的物理学知识进行解决问题,进一步落实“生活——物理——社会”

二、存在问题:

对学生了解不够好,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回答问题不够勇跃,进度比较缓慢。学生看书回答问题,不能很好地跟随教师的教学步伐,致使学生利用书本上的将要讲的知识进行回答,常常使教师陷入窘境。

三、今后改进措施:

要认真备好学生,改进时间安排,争取在25分钟内结束课程,留下充足的时间进行训练。备课时要灵活,以便能应对时刻出现的突发事件,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

课堂上要学会关注学生的需要,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帮助学生,把学习的过程真正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并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加强学法指导

1、在教材分析中,对于压力大小的讲解花的时间过少,可以增加物体不同放置情况下的压力大小比较,适当的知识拓展有利于一些优秀学生的有效学习。

2、教学流程中有些细节设计需要完善改进,比如展示图钉按进墙壁的图片,墙壁变形不明显,如果教师亲自实物演示效果会更好。教师提供实验器材时,应该对器材进行具体介绍和展示,对探究开展有帮助。在实验演示时,没有考虑到后排学生的可视情况,应该将实验器材位置放高,这样展示就清晰明了了。

10.观课感悟 篇十

十一月十六号我和于老师一起前往参加集团青年教师展示课活动担任语文学科评委,通过两天的听课学习,使我收获颇多,有以下几点思考感悟和下一步的方向,在此分享。

首先,对于课堂而言,是教师的主阵地,是学生的展示舞台,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孩子的年龄特点使他们活泼好动,所以,放手课堂,以学生为主导是一节优质公开课的亮点所在,参评的每一位老师在这一点做得都非常好,效果也非常棒。但是,放手也要有度,只有充分了解学生,了解教材,内化课程课标要求,整节课堂设计流程全在自己掌握之中,才可以做到真正的放手,这种放手是在教师的掌控之中,但是又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由和学习空间的放手。在听《万物皆有灵性》这节课中,雷老师就全面放手,课堂的一开始先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自主预习,然后教师提前在后黑板写出本节课所要掌握的知识点,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解答、点评、补充,整节课堂基本都是学生在学,学生在讲,井然有序,这充分体现出了两点,一是教师对本节课的了解,明确重难点和学习目标,并以目标为基准,进行课堂设计;二是对学生的了解,了解学生的特点,了解学生在这节课会生成什么问题,了解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所以教师在常态课对学生的引领培训和了解充分发挥了作用,这节课之所以成功,一大部分源于学生的表现,他们在平时已经对这种课堂模式非常熟悉了,所以才不紧张,落落大方,侃侃而谈。所以教师要利用好每一节常态课,把每一节常态课当公开课准备,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养。这次听课学习,给我另外一个感受就是跨学科整合的力度非常大,课程整合现在已经成为国家教育的一个大方向,一个学校要想崛起,课程必须要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如何重新定义课程高度?那就是跨年级、跨学科整合,形成独有的、有特色的课程体系。针对小学生,学科与学科之间、年级与年级之间的界限相对并不是很严明,这就是课程整合的一个对接点,抓住这个点,以一堂课为主,融入其他学科的各种元素,既丰富了课程知识,又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但是,所谓的课程整合并不是信手拈来,只有在老师充分了解各个版本的一到六年级所有教材的情况下,才能把握住学生在每个学段需要掌握哪些内容,进行提炼,再与其他学科教师进行交流相互了解,再进行添加,这样整合出来的课堂才是真正适合学生需求的课堂。

在听课结束之后的评课答辩过程中,研究院贾老来语文组进行指导,明确指出关于教师专业性的下一步发展方向,毕竟小学一到六年级跨度比较大,无论是学科知识还是学生年龄,都充分考验着老师的专业性和对学生的把握程度,所以,下一步的教师发展方向就是三年一个学段,专段教学,只有充分把握住所教学生的年龄特点、需要掌握的知识程度,才能更好的育人,并让育人体现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最后,所有评委老师和参评老师还有贾老一起探讨了一个问题,如何协调课堂环节的多样性与课堂生成性知识内涵之间的平衡,各位老师各抒己见,发表了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最后讨论的结果还是回归到专段教学的想法上,一到三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课堂生成性知识相对较少,所以以自由、活泼的课堂为主。四到六年级的学生相对比较沉稳,需要学习的知识也随之增加,所以课堂以合作引领、自主探究为主,但是,学科素养一定是要充分体现在课堂环节中的,比如语文学科中的听、说、读、写,从小就要培养学生形成独特的学科素养。通过这次学习,我们明确了现在的教学状态和下一步我们要努力的方向:

1、落实好常态课,规范每一节常态课的课堂流程,利用每一节常态课对学生进行引领培训,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听课习惯。

2、着手分批培养学生,培养良好的课堂习惯、语言表达能力、展示点评能力。

3、吃透教材,明确学生的学习重难点和目标以及一学年的教学计划和所要达成的目标,并进行详细会商做出计划和实施方案。

4、利用备课组会商,同备课组之间相互学习、听课、评课,共同成长。

11.观课反思 篇十一

关键词:课堂评价;偏见;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3-030-1

听评课是教师专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专业学习的重要途径。当前的课堂研究现状中,听课者进行对比分析或思考设计时,往往带着“约定俗成”的习惯、想法来评课,缺乏明确的指向,也没有什么事先准备,与授课者更缺乏有针对性的沟通与对话,至于具体的印证,更说不清道不明,甚至基于证据缺失和主观经验,对课堂信息、事实进行错误概括,形成课堂评价“偏见”。

从课堂观察的专业视域看,时下的观课范式和主导思维存在的误区是导致产生上述倾向的重要原因。如何积极利用“偏见”观念,正确、公正地研课,从而发挥其积极作用,值得探讨。

一、基于课堂观察研究,消除“偏见”心理

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指出,在听评课时起码需要考虑以下几点:“一须基于现场,就课论课,不要作过多的类推和假设;二要充分考虑教师本人的独特性,挖掘上课老师好的东西和优势所在;三是谈及存在的问题时,最好‘体谅优先,上课老师花了那么多时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专业话题和学习机会,首先应表示感谢。当然,崇尚理解的听评课并不是说不能提问题,而是希望提有证据、针对性强的问题。”

课堂观察是一项专业活动,旨在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课堂观察者当“资源互利、资源共享”,从“听课个体”走向“观察合作体”。在听评课过程中,我们完全可以创建合作的课堂观察氛围,确立相应的观察视角,选择和设计适用性的观察工具,通过辅助性工具记录或描述课堂,重点记录反映课堂现象内部运动变化的脉络,进而透过课堂现象发现其背后隐藏的意义。也就是说,听评课应该更多地回归常态,拥有一颗“宁静的心”,用研究的眼光看待每一节课:考虑个体、时空、资源等多种要素,正视教学活动的连续性、复杂性,以系统、辩证的观点全盘审视,做出有理有据的分析(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在分析课堂——“现象背后的现象”时,整理由此获得的启发和产生的感悟,结合自身的课堂实践基础,将其与原有的认识进行比照、作出反观。进而有针对地加强学习,以逐步提高教育教学思想水平,不断提升和促进“个人成长”。

二、基于文本价值探究,发掘“偏见”价值

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师,由于个人专业素养所限,课程标准解读领会不够,再加上媒体、专家等各执一词,“乱花渐入迷人眼”……我们经常能听到“假如我来上这节课,会……”一类的话语,有时听评课活动的组织者也会问观课者——“假如这节课你来上,谈谈你的思路”、“假如你上这节课,对这一环节会怎么处理”。对于这一假设性的评议取向,应作出理性、辩证的审视。

从本质上看,每一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同样的主题不再有不同的设计,“同课”可以“异构”。“未成曲调先有情”,有备而来、着眼服务学生语言成长的“偏见”是可取的。“偏见”的形成和发展的原点是文本核心教学价值。发掘“偏见”,就应立足于把寻求“文本核心价值”定位于“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核心教学价值从哪儿来?除了关注文章语言文字在遣词造句方面的匠心独运之外,我们可以从表达技巧入手,分别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表达顺序、修辞手法、说明方法以及材料安排、文章结构等诸多方面去寻找、判定。这是在现有实践基础上重新提出的更具可行性、建设性、更为完善的思路与方法的基础。

发掘“偏见”的价值更在于在研课中“碰撞”,从追求一节理想的、最优课的过程中感悟一节好课要从哪些方面去思考、设计,去努力塑造“优质的常态,常态的优质”,使常态课的运作状态实现由自主的粗放向自觉的精益求精的转型,同时,使“争鸣”的双方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思想。

三、基于课堂实践探讨,衍生“偏见”意义

“教无定法”,同一课题在不同情态下从不同侧面加以发挥,往往会使课堂事件、过程发生变化,甚至产生明显的差异,这取决于教学主体及其教学选择达成的水平和状态。听评课中产生的这种“偏见”的对立思维,亦始于课堂的动态。

透过课堂现象发现其背后隐藏的意义是课堂诠释的首要任务。把执教者的问题当做自己的问题,作为大家一同面临的困惑共同探讨。听课者置身其中、面对与执教者同样的情境,可以或可能做出的不同选择,寻求更具可行性、建设性、更为完善的思路与方法。当然,其选择同时也是大家讨论和质询的对象,而未必是唯一至上的选择。换言之,就是在这一现场、此时此地进行思考,其思维轨迹是由人及己而不是推己及人。陶行知先生曾说,“解决二人以上问题之根本方法有三:一是自明,自己要晓得自己;二是明他,自己要晓得别人;三是他明,别人要晓得自己”。这对听评课,特别是听名师的课、学习名师的先进经验,也颇具启示。

发现文本价值,清楚教学环节,明确设计意图,观察教学手段,思考教学的有效,慎思(选取观察点、研究点)、紧扣特定境态的教学现场,立足平等对话,使用客观实践工具的“观察”,慎言(精当陈述),展开听课之前、之中、之后的持续思考,使评价范式从“经验式评价”向“证据式评价”转变,置身其中,在现有实践基础上,寻求更具可行性、建设性、更为完善的思路与方法,这样才可能衍生“偏见”的有效意义。

12.关于课堂提问的观课感受 篇十二

课堂提问于课堂教学功莫大焉,对于多数老师来说,提问设计,是备课的主要工作;课堂提问,是推动课堂深入的主要动力。就课堂进展的作用而言,我以为可以分为主干性提问和辅助性提问两类,主干性提问是教案设计的重头戏,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都是由主干性提问撑起的。辅助性提问是主干性提问的分解、细化和补充,辅助性提问虽然也可以在设计教案时考虑到,但更多的应该是在教学现场生成的。主干性问题应该有一定的综合难度和内容蕴含,一般来说,一个主干性问题就是一个教学环节,辅助性提问应该根据学生表现随机产生,通过选择问、递进问、反问、追问等形式实现补充、分解、铺垫、点拨、启发等。从教学现场看,主干性提问没有主干立骨的作用,辅助性提问沦为喋喋不休的闲言碎语。尤其是辅助性提问,有的概括不当,如“这么好的地方,柳宗元是‘乐’还是‘清’呢”?有的发问句式单调重复,如“还有哪几句是侧面描写”连用4次。有的一连抛出几个问题,学生不知道回答哪一个。有的提问既不给学生时间思考,也不组织讨论。有的只是自问自答,自说自话。有的老师居然在几分钟内提几十个问题。余映潮老师在代表初中组评委总结时说“用细碎的提问推动教学,不用扎实的活动推动教学”,可谓一针见血。

13.《草原》观课报告 篇十三

在本次“山东教师远程研修”时,我有幸观看了济南市阳光100小学谷翔老师执教的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的课堂教学实录,作为新老师的我受益良多。谷老师的这节课教学设计巧妙,思路严谨,预设知识点落实位,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时时、处处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在教学中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诠释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对教材的重新组合。

《草原》是老舍先生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课文一开始由回忆四年级学过的文章《猫》引出本文作者老舍,接着引出本文《草原》,简洁清晰,让学生更快跟随作者融入到草原中来。接着讲解重点词语,例如:“迂回”、“襟飘带舞”、“蒙古包”、“鄂温克”、“陈包尔虎旗”等词,尤其着重讲解“蒙古包”中的“蒙”字,在作民族讲时读第三声;“鄂温克”是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陈包尔虎旗”中的“旗”是一种行政区划,相当于县、区。方法新颖,引起学生的注意,加深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在进入正文时,分段解说,小组讨论,用小标题的形式总结出文章以写景、叙事为主,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回答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让学生用一首诗来赞美草原的美景这一环节,很好的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他们的想象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谷老师这节课教学前精心准备,搜集资料充足,能反映教学的重难点,解决学生的困难。抓重点词、重点句理解,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课文所要呈现的思想,但是在学生的知识拓展方面还可以加一些重点词语的说话训练就好了。语言准确,声音亲和,教态自然大方,课件运用娴熟,较好的完成了既定目标。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参与度高,在学习活动中获得良好体验,课堂气氛活跃有序。

在我看来,本次课的亮点就是运用多媒体辅助讲解,例如“渲染”的视频播放,或草原美景图片的欣赏,音乐的辅助等,都能加强学生对于文意的理解,以及自主学习的兴趣,方法新颖独特。但在内容的讲解上着重讲解了草原景之美,但后面“人之美”内容的讲解过于简单了。其次就是让学生作诗环节,时间过长,应让学生在课下提前准备好。

14.观课记录 篇十四

莱芜市莱城区花园学校 李雪云

【教研组长沈蓓】:

这是一堂精彩的课,听后受益匪浅。李老师艺术化的语言,深厚的教学功底有目共睹。教学设计符合八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多形式诵读,想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去思考感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课堂亮点纷呈,特别是以下几方面给我感受最深。

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从李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我能感到教师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不仅“吃透”教材,还充分地了解学生。李老师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处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学生的发展观。

二、教学过程精彩

整个教学过程从导入到拓展延伸,每一句话都很精炼、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恰到好处,层层推进,节节都有匠心的引领。在诵读中品味,在品味中升华。

三、教师语言具有艺术的魅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李老师具有驾驭教学语言的高超技能,语言生动鲜活,要言不烦,就仿佛是词人进行心灵的直接对话,学生的注意力被紧紧地吸引过来,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张连香老师】:

李老师的课堂轻松、自然。她那富有亲和力的声音,那亲切而温柔的姿态,就连每个听课的老师都觉得心情舒畅。新课程要求教师改变以往那种以师为尊的角色,首要的一点是让课堂成为平等的课堂。李老师善于鼓励孩子,激发了孩子学习思考的热情。同时李老师的评价是建设性的,她的评价本身就是很好的点拨引导,启发了孩子们的思维。总之,整堂课的氛围轻松愉快,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是一堂颇为成功的课。

【尹冬梅老师】:

首先,李老师的教师角色定位准。整堂课,李老师始终以一个合作者、伙伴、朋友引领学生们深入文本进行学习,把学习的主角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译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

而且,李老师还能做到面向全体,尊重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学习活动中找到自信,有所收获。

【张荣云老师】:

李老师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点是,能适时捕捉学生语言的“讲”点,随机点拨,纵深引导,例如,当李老师问到:除了“愁”以外,还有哪个字也能描述她此刻的心境?学生有的回答“悲”,有的回答“孤”等,李老师随机引导:“悲”是伤心难过;“愁”是遇到问题不好解决时的一种心理状态;“孤”就是孤单寂寞,三个字比较,哪个字更能全面而准确地描述词人的心境?经过一番讨论,学生终于明白:“悲”太过伤感消极悲观,“孤”不全面,只有“愁”字最准确又全面的反映词人在夫死家破国亡时的无助难过的心情。这些方面反映出的是李老师熟练驾驭课堂的技能。

15.观课反思 篇十五

那么, 在体育课堂上, 如何实施观课议课, 如何提高课堂效益, 如何打造团队优质高效课堂呢?下面根据自己的实践活动谈几点认识。

观课前“心中有数”

不打无准备之仗。观课前一定要“备好课”。一是研读《课程标准》。认真学习《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实验) 》, 熟悉国家对高中学生知识、身体、技能、健康等方面的要求, 进一步明确观课的目的性。同时, 还要自觉主动地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 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素养。二是了解教情与学情。向执教教师、学生了解教与学的基本情况, 知道教师的平时教学情况, 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熟悉学生的学习状况、所学教材、身体素质及基本技能。三是掌握观课要点。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提出了《对中小学体育课的基本要求》, 其中一条是“体育课堂教学是否正确地贯彻了《课程标准》的精神主要看4点”。一看体育课符不符合体育课程的性质。《课程标准》指出:“体育课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 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目前的课堂教学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 有些体育课不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教学手段, 不以运动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如有的把围棋、象棋、吹肥皂泡等引入教材;有的用硬纸板制成预构件, 让学生在体育课上去组装房子、汽车;有的把尿素袋开发成“时装”, 让学生在上课时学走时装步, 等等。这些做法既学不到什么体育的知识、技能, 也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背离了体育学科的性质。二看体育课是否遵循体育教学规律开展教学活动。主要是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身体锻炼的规律、学习心理的规律及教与学的规律, 体育课只有认真遵循上述规律开展教学活动, 学生才能真正学到应有的知识、技能, 身心才能得到有效的锻炼。体育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快速、高效地掌握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有效地进行身体锻炼, 而主要不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与构建体育知识、技能。这是体育教学区别于体育科研的一个重要标志。三看体育课是不是从实际出发开展教学活动。体育教学改革应结合学校自己的场地器材、师资特点、学生水平等实际情况来进行。对外来的经验, 必须从实际出发,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 加以借鉴, 不能生搬硬套, 警惕“追风”、做表面文章和搞形式主义的倾向。掌握了这些要点, 就为我们观课提供了理论基础。四是制作观察量表。在确立了观察重点后, 设计合适的观察量表, 是体育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观察量表设计所选择的观察指标必须比较全面地揭示我们所要观察的内容;所选择的观察指标要简洁, 便于速记、反思, 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要深入思考各观察点最需要思量的问题、要素, 力求特色, 突出创新。

观课中“摆正位置”

观课议课是一种课例研讨活动, 是教研组磨练课堂、打造课堂、实现优质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 其根本目的就是以一种开放的思维方式和积极的心态去应对课堂教学改革, 用先进的教育观念引导团队的教育行为方式,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文化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三点。一是抱着学习的心态去观课。无论是哪种课型的课, 执教教师必然都经过精心的准备, 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亮点或是自己平时没有想到、注意到的事。因此, 诚心、虚心、专心、细心, 客观真实地观察、记录课堂现象成为至关重要的细节行为。二是观课重点要突出。课堂上, 体育教师应聚焦课堂问题、课堂病态、课堂细节, 带着要解决的问题走进课堂, 研究教学。“以学定教”是观课议课的基本指导思想。教师要学会从学生“学”的角度去审视教师的“教”, 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 让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同时, 还要学会简单易行的记录课堂现象的技巧, 学会归纳、整理、分析课堂信息的方法, 学会专业推断的技能, 学会客观评价课堂教学的策略。三是切实做到看、听、记、思有机结合。在观课过程中, 观课者要时刻观察教师、学生的活动, 仔细听教师的语言引导, 记录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思考如果自己是执教教师会怎么处理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或突发事件。

议课时“直面问题”

观课议课最困难的地方就是直接面对问题, 提出自己的见解。执教教师要摆正心态, 敢于面对自己的不足, 也不能害怕别人对自己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

当前, 中职学校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个普遍的现象:教师教得很苦, 学生学得很累, 昏昏欲睡, 课堂气氛沉闷, 大多数学生未能进入学习状态, 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语文教学形式化、低效化现象严重。本文主要从注重导入艺术、讲求提问技巧、精心设计灵活恰当的教学方法等三个

方面来阐述如何构建有效的中职语文课堂。—

一、注重导入艺术是构建有效课堂的保证中

语文教学是一门极富艺术特色的创造性活职动, 如何化平淡的课堂为神奇的世界, 增加课堂语的艺术魅力, 营造宽松学习气氛, 把学生的注意◎文力牢固地吸引到课堂上来, 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许宏课探寻的目标。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相堂一半。”一个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激活学教生的思维, 引起他们的注意, 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学生身临其境, 让文中的景物、情感融入他们内的心世界, 受到情感熏陶。探

导入的设计有多种方法, 如讲故事、背诗词、究听音乐、欣赏图画、引名言警句、设置问题、营与造情境, 等等。在教学《再别康桥》一课时, 我实先设计了一个小小的知识竞赛——诗歌接龙。我践说上句, 要求学生接下句, 对接得好的同学给予

表扬。我说“桃花潭水深千尺”, 学生接“不及汪沦送我情”, 我说“海内存知己”, 学生接“天涯

往往就在大家的讨论过程中, 我们的教学水平、综合素质得到很快的提高。如今年5月我们学校举行了观课议课活动, 体育教研组全体教师参加。刘老师执教课, 教学内容是手球。刘老师不是学手球专业的, 但是他却敢于暴露自己的不足, 不断挑战自己, 课上得非常成功。课后会议上, 刘老师重点说出了本节课获得成功的地方, 目标的达成情况, 存在的问题或困惑。观察者分别从自己承担的观察视角, 依据搜集到的有价值课堂信息, 对课堂教学进行了评议, 结合记录的课堂现象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点评议论课堂亮点及存在的“课堂教学病态”, 一方面提炼教学经验, 另一方面针对“病态教学”开出“药方”, 提出课堂改进建议, 与执教教师及教研组成员进行平等对话;教研组各成员对每位观察者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广泛地交流, 探讨出了问题解决的办法, 达成了共识。同时, 通过对诸多课堂现象的定性定量分析, 归纳出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具有本质性、普遍性的问题, 并形成校本研究课题, 进行共同探讨, 合作攻关, 最终解决课堂问题。

活动后“自我反思”

观课议课改变着教师日常化的教研方式, 改变着对待若比邻”, 我说“劝君更进一杯酒”, 学生接“西

出阳关无故人”……然后, 我又问这些诗句是表改达什么感情的, 学生很容易就知道这些都是表达善离康桥情》别。意这的种, 恰水到到好渠处成的地导引入出既了加徐深志了摩学的生《对再古别诗教的印象了这首诗, , 课堂成效显著也激活了课堂, 。学生以极高的兴趣学习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课堂导入要努力创设适艺应情文境本进教行学教的学, 情就境会设激置。发如学果生教的师浓能厚选学择习适兴当趣, 的

术收到课堂教学的奇效。教梁衡的《壶口瀑布》时, 我是这样导入的, 我先展示多幅壶口瀑布的图片, 并播放雄壮的背景音乐《黄河颂》乐章, 让学生欣赏, 来激发学生胸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 以构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 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从建听觉生的心、扉视。紧接着水到渠成地引入导觉上给学生以深层的冲击, 语不:同学们断叩击学, 有说起“瀑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我们常”的飞瀑常会想, 想起“崖口悬瀑流起“飞流起直下三千, 效半空白皑皑”的奇景, 那么位于我们中华民族母课无数的心灵呢?今天我们就通过梁衡的文章来领亲河上的壶口瀑布有怎样的气势呢?又何以征服堂样的导入使全体学生的略这“天下黄河一壶收”的壶口瀑布的魅力情绪受到了极大的感。染这,

工作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待同事的态度以及种种教育教学的策略;教研组成员在不断地学习, 交流、合作与竞争中, 共同进步和发展, 形成教师个人与教研组团队协调和谐发展的共生机制。

观课议课活动之后, 每位体育教师都应该深入反思。执教教师反思自己的课堂, 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反思自己的得与失, 反思教研组各成员提出的问题, 反思团队提出的整改建议, 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水平。观察者要把自己当成局内人而不是局外人, 在探讨过程中, 多用“假如你来教”与“假如我来教”这种话语结构;在观察别人课堂的同时, 要不断反思自己课堂及行为, 真正实现“走进别人的课堂, 观议别人的课堂;观议别人的课堂, 反思自己的课堂;反思自己的课堂, 改进自己的课堂;改进自己的课堂, 提升大家的课堂。”

总之, 观课议课不仅仅是方法和技术的问题, 它需要教育理论的支持, 需要教学经验的积淀。在这个过程中, 只要用心去“观”了, 深入去“议”了, 认真去反思了, 就为打造高效课堂提供了坚实的平台。

16.寻找语文观课的最佳视角 篇十六

【关键词】观课 最佳视角 去随意 存规范 多角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050-02

寻梦?撑一支长篙,往青草更青处漫溯。如果说理想的语文课堂观察是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那么什么才是语文观课的长篙呢?寻寻觅觅,终于,看到陈大伟教授经过多年实践研究提出的“观课议课”,这是针对“如何在听课评课中尊重中小学教师,如何给他们有效的帮助”这个背景下提出的。学习了陈大伟教授的观课议课的理念,犹如雪中送炭,让我明白了什么是观课,成长中的语文教师该如何运用观课这支长篙,寻找教学那个斑斓的理想境界。

那么,陈大伟老师向我们提出了怎样的课前观课要求呢?我想借助一节我校王小平老师执教的作文《有一种记忆值得珍藏》的讲评课《拒绝平面摆脱平庸》,谈谈我所理解的观课要求。

一、课前:去随意、存规范

传统的观课,往往是一群教师腋下夹着听课笔记,手里握着一支笔,鱼贯而入教室中,成排坐于教室后排。观其行,就会发现有以下几种不良听课随意现象:一心多用型的。执教教师在三尺讲台精心呈现一节课,听课教师有的在底下聊天,有的批改作业或写教案,更有甚者中途开溜。“搬运工”型的。有的教师只记听课流程时,没有观察学生的反应,当然更没有思考。完成任务型的。许多教师去听课只是为了完成学校的听课任务。听什么根本不是他的关注点,听完课,人云亦云地随意说几句套话。

那么我们该如何去随意、存规范呢?观课前,我们语文组老师分别从四方面做了观课准备:了解听课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学生的学习基础、习惯等):全班56个学生,作文在85分以上的有10个,70—85的有38个,60—70的5个,60分以下的有3个,可见本班学生,大多数写作基本能扣题,但在语言、选材、立意上趋于平庸;了解任课教师的有关情况(学识水平、教学特长、教学经历等):该教师有较强的文学素养,曾获过福建省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上课民主,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了解教材的内容,前后的衔接等:《有一种记忆值得珍藏》,很显然,要求写篇记叙文。根据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写作需要,确定表达的内容和中心,做到感情真实,内容具体,中心明确,语言通顺,注意简洁得体;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或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分工合作带上课堂观察量表(学生学习维度、教师教学维度、课程性质维度、课程文化维度)。分工选好观察角度,做好课堂表格记录。

带着这些准备,我们胸有成竹地走进了该老师的课堂,改变了原来那种旁观者的身份,尝试着以积极的参与者的角色深入课堂。

二、课中:去单方面观察、存多角度观察

观课与听课,虽一词之差,其内涵却丰富了许多,观语文课包括视和听,既要用耳,也要用眼,还要用脑用心。

(一)听什么

上课伊始王小平老师配上柔和背景音乐,缓缓导入:“许多事情,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淡忘,但有些记忆,却永远值得珍藏。它们早已被深深地刻进我们生命的年轮中,流淌在我们的血管里,直到若干年后的一天,忽然翻出这些记忆,触发了内心深处的深情,有一种记忆值得珍藏”。导课开始,该教师就用亲切而用动情的语句,配上背景音乐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往事的回忆中。

师:四人小组共赏一篇作文,分别从语言、选材、构思、立意这些角度找找你们作文中的闪光处。

生一:这篇作文的出彩之处就是用景物描写表达心情的变化,比如为了表达抑郁心情,作者这样写“天空不再像春夏那样透露着水的灵性,干燥的季节,无奈的风景。一只乌鸦在头顶的树枝上叫个不停,乱了节奏,扰了人心。”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有景有情引共鸣呀!

……

生六:我认为这次作文在结构上安排一些小标题,并且开头结尾都扣住珍藏记忆,形成首尾呼应,这应该是我此次作文得高分的一个原因,只是我觉得我写作用语还不够有文采。

师:“腹有诗书气自华,美文熟读诗文常背,自有美句浑然成!老师相信聪明的你,只要有心,一定会写出文采斐然的文章!”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过程,王小平老师不忘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多加诵读的方法引导,同时,鼓励学生,让学生更加自信和拥有学习的热情。这个环节所有学生都参与小组讨论中,各抒己见,全班交流过程有六个学习中等以上的学生积极回答,真正体现了为了一切学生和教育民主的教育理念。

透过听老师和学生的话语,加上所用的多媒体的配乐,不禁深深意识到,课堂的语言才是语文课的灵魂呀,因此,观语文课,必须结合语文科的特点,听听:1.教师的语言:语言特色、讲解是怎样讲解?讲解是否有效?教师的课堂用语是否指向教学目标?教师的回答方式和评价用语是否恰当?语言是否清晰、简洁?语速、音量如何?各个环节教师用语时长,录音或多媒体所用的声音内容是否有利于学生打开思路、想象空间等。2.学生的语言:发言声音是否响亮?有多少学生发言?有多长时间是互动发言的?有新意的发言吗?小组讨论时学生组内发言如何?学生的回答是否达到预设的目标?是否生成新的内容?

(二)看什么

请看课堂片段:

师:四人小组共赏一篇作文,分别从语言、选材、构思、立意这些角度找找你们作文中的闪光处。

学生组成四人小组,每组一生负责读,其余三个分别从语言选材、构思、立意方面分工负责动笔记录,之后再共同分析;王小平老师也在教室中巡视,有时也加入学生的讨论组中,一起探讨,或帮助讨论方向,或引导深入分析,讨论氛围热烈而有序。纵观课堂,你会看到某个同学会就文中的某句话深情朗诵,或者为某个同学的表述而频频颔首,某个不善言谈的同学在组长的鼓励引导下也会发表些看法。

请看黑板板书:

拒绝平面摆脱平庸

有一种记忆值得珍藏

命题分析:找关键词

①时间:现在的我→过去的我

②内容:美好、深刻、感触

③范围:校园、家庭、社会、旅途风景

气:底气 中气 文气 意气(立意)

王老师在教学过程,你看不到那种站在讲台上居高临下的感觉,我们总能感觉到她那双眼睛总是配合着教学内容,关注着学生,时而深情讲述,时而循循善诱,时而微笑,学生回答时认真倾听,学生讨论时参与其中。全班56个学生,每个学生都带来了老师改过的习作,小组讨论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干,班级交流时,每组派代表发言。整节课给我们听课老师带来的不仅是教师的教学魅力,还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或许这就是所谓的教学民主吧。再看看,黑板上的板书,不禁令人佩服教师缜密的思维,对写作教学的独到看法与深层次的思考。

一节课,特别是语文课,我们看到的不是表演,而是真实的内心,走进文本、走近学生的真诚,我们看到的不是花拳绣腿,而是深沉的积淀、扎实的基本功。所以走进语文课堂,请看:1.教师方面:教师在课堂中走动范围,是否关注不同层次学生?各个教学环节的呈现是以什么方式呈现?板书如何呈现?教师的肢体语言、表情如何?2.学生方面:学生上课时材料准备如何?学优生和学困生的准备是否有区别?课堂多少学生能倾听老师的讲课、同学的发言?倾听时有哪些辅助的行为?学生对听课内容是认可赞同,抑或持否定质疑?小组讨论时学生参与度如何?学生课堂练习完成情况如何?

(三)想什么

本节作文讲评课,王老师整个上课流程环环相扣,以考试作文为切角,依次从审题、中考作文评分标准、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范文示例、课堂小结这六个环节,整节课,老师始终按自己预设的方向走,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写作要摆脱平庸”这个教学目标,细思我们不难发现如何“拒绝平面”这个教学目标,没有很好地在教学中得以体现。从学生这一块,我们应该很清楚,学生不仅全员参与,积极性高,学到了写作要讲究立意、文章语言的生动性和结构的完整性等写作技法。应该说,学生收获较大。

我思故我在,一节语文课,懂得听,懂得看,还得懂得想:1.教师方面:教师是否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促进者?教师环节安排是否得当?教学板书设计是否合理?是否凸显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是否提升了孩子的语文能力和水平?通过本节课生成了哪些内容?能否激发学生课外的继续拓展学习?所讲授内容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吗?该教师有哪些特色的教学风格?2.学生方面:学生清楚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通过本课学习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提升了哪些语文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否有效?

三、课后:观其色、问个卷

伴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一节生动的作文课结束了,学生们还意犹未尽,神采飞扬,有的围着老师讨论作文;有的小组还在慷慨激昂地诵读精彩语句;有的学生还在紧皱双眉似有所思,有的紧握钢笔在本子上添添改改。趁此机会,我们语文组的听课老师迅速发下一份调查问卷,内容如下:1.这节课激发了你学习语文的兴趣没?2.你觉得老师有没有关注你?3.老师预设的问题有没有解决你学习语文的困惑?4.你明白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吗?5.本节语文课你获得了哪些语文知识,提升了你语文学习的哪方面能力?6.你最喜欢语文老师的哪方面知识的讲析,哪个知识点的讲析你觉得需要什么方式传授?

为了谁?学生才是我们授课的“上帝”!一节课效果究竟如何?该如何改进?我们得先问问学生,这样观好老师的课后,再把把学生的脉,议课才容易对症,“药方”才更有助于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更加促进授课与观课教师的健康成长。

希望,挥一挥衣袖,作别传统听课的随意模式,撑起观课的长篙,漫步语文课堂这个斑斓的星空,感受至真至善至美的语文世界,建立平等互助、互惠共赢的观课模式。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教学大纲》

[2]陈大伟.《走向有效观课议课》

上一篇:海南地产文案下一篇:美国高中留学趋势前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