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经验总结

2024-11-17

历史教学经验总结(精选12篇)

1.历史教学经验总结 篇一

高中历史教学经验总结

光阴荏苒,时光飞逝,一转眼,我在中学任教已经整整三十多年了,回首这些年的酸甜苦辣,不禁感慨万千,随着岁月的流转、教龄的延长,我对高中历史教学的认识不断升华,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学经验不断积累。现在把自己的一些心得在这里和大家作个交流,在我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为了上好每一堂历史课,总是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广泛搜集材料,充实教学内容充实

历史课,尤其是高中历史课,理论较为抽象,往往给人以枯燥无味之感,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不是很浓,如何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认为应紧紧抓住历史课的学科特点,历史课是中学阶段最能反映历史发展的一门学科,学科内容与社会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我在上课时,结合教科书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增添许多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和事例,使书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生动形象的事例相结合。这样学生不仅接受所学知识,而且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兴趣,引发思考,提高教学效果。

第二以“讲”为主,“读”“议”结合

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所以因学科而异,因学生而异。我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以“讲“为主,”“读、议”结合。

运用讲解的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在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下启发学生思维,表达教师情感,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讲解是思想历史课教师必备的一项教学艺术,讲解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较简洁地向学生传授大量的知识,引导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感知、理解、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以“讲”为主,并非“满堂灌”,我在讲解之前,经常要求同学认真看书,积极做好准备,阅读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会怎样读书,通过阅读,使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抓住学习的要点,增强学习的能动性,提高听课的效率。

除了“讲、读”之外,在教学中,我还经常组织学生对某些问题展开讨论,讨论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个理论或实际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辩论,相互学习,共同研究,达到理解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第三,巧设练习,巩固教学成果,“练”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巩固知识的一个途径,教师讲得再好,如果不进行巩固,这些知识就会逐渐被忘记。“练”不是盲目的追求练习的数量和练习的次数,不能搞题海战术,加重学生负担,要练得当,讲求效率,即要巧练。巧设练习,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的认识结构的过

2.历史教学经验总结 篇二

一、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我国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经历了在探索中发展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60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以及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在探索中前进, 走过了跌宕起伏、曲折发展的不平凡历程。

“文化大革命”前17年是新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形成并在探索中前进的时期。我们在改造旧教育、创建人民教育体系的过程中,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加强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领导, 探索建立中央统一领导, 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领导体制;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 探索建立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合理结构;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探索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道路。经过17年的艰辛努力, 基本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和格局, 奠定了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其主要特征为:一是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高等院校管理体制从校 (院) 长负责制改为党委领导下的校 (院) 长负责制。二是探索建立中央统一领导、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领导体制。高等学校实行中央统一领导, 中央和省、市、自治区两级管理的制度。中央各部委协同教育部分别管理所属一部分高校, 各省、市、自治区具体领导和管理各自所属高校。这一管理体制, 长期以来成为我国高教管理体制的基本格局, 对加强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和指导, 调动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探索建立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合理结构。四是探索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总之, 我们经历建国后17年的艰辛探索, 基本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行政管理体系。

“文化大革命”10年是我国教育事业和教育行政管理体制遭到严重摧残和严重破坏的时期。在“踢开党委闹革命”的极左思潮影响下, 取消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 造成教育行政机构和高校领导机构的瘫痪;在改造“旧教育制度”的旗号下, 片面强调放权, 否定中央统一领导, 造成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各级各类教育管理体制的混乱;违背教育规律, 片面强调“突出政治”, 造成教育事业的停滞、混乱和倒退, 使我国高等教育丧失了10年宝贵的发展时期和重要的发展机遇。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开辟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和国家从社会主义战略全局和中华民族历史使命的高度, 重视教育在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 加强了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 初步理顺了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的关系, 高校恢复建立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使新时期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发展呈现出新的局面和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逐步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教育体制, 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正确处理各级各类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等方面的关系, 及时调整教育体系结构, 促使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快速地发展;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法规体系基本框架, 使高等教育管理走上了依法治教的轨道, 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出台, 为政府和教育部门依法治教提供了法律依据, 推动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综上所述, 建国6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发展, 经历了艰辛探索的历程。这充分说明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与启示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史, 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变革和发展的历史。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60年来经验教训的回顾与反思, 使我们获得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至今仍指导我们对深化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笔者认为, 值得重视和关注的经验和启示有以下几点:

1. 必须加强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领导, 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发展60年的实践证明, 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尽管有其特定的内涵和目标, 但在任何时候, 都应该坚持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领导,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这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2. 必须把握时代发展趋势, 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上个世纪50年代、80年代和世纪之交的三次重大高教管理体制改革, 都是在我国政治、经济体制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 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改革, 使高等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同时, 高教管理体制的改革也要适应教育面向未来的发展需要。

3. 必须尊重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 把握其特有的功能和价值。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要以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为原则, 注重研究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自身的功能和价值, 在推动改革实践中应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4. 必须以坚持政府为主导, 调动高校和各方面的积极性。

政府是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推动者, 但这并不意味政府包办一切。要在改革中着力转变政府管理教育的职能, 解决高校缺乏应有活力等问题, 逐步建立起与经济、政治体制相适应, 以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和高校自主办学为特征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5. 必须坚持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创造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

实践证明, 在高教管理体制改革中, 应根据高校的实际, 区别不同情况给予合理而系统的政策支持, 为改革的实施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同时, 必须坚持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注重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

6. 必须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 善于传承、借鉴和创新。

基于中国国情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根本出发点。继承和创新, 是推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发展的双轴。要准确理解和把握传承、借鉴和创新的关系, 坚持传承、借鉴与创新的统一。在不断传承中国高等教育管理智慧和优良传统的同时, 合理借鉴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和办学理念, 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与发展。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新时期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回顾新中国60年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经验和高教管理研究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我们高兴地看到, 在广大高教管理者和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发展从理论探索、政策支持和具体实践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面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高教管理中出现的新现象、新矛盾、新问题, 作为教育管理者, 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加大新时期高教管理工作研究的力度。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一是要加强对转变政府职能的研究。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事实表明, 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 应加强对政府与高校关系的研究, 明确政府和高校各自的功能与职责定位, 以逐步形成权责一致、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二是要加强对高校科学定位、分类指导的研究。科学定位是高校办出特色、实现多样化发展的基础。要研究高校的科学定位, 建立高校分类体系, 根据高校的主要功能、服务面向、学科专业设置、学制等制定分类标准。同时, 探索建立有利于高校特色发展的评估标准, 以实现我国高校的多样化发展。

三是要加强对高校办学自主权的研究。自主办学是高等学校的基本权利, 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积极鼓励支持高等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要改进政府管理高校的方式, 促使高校真正成为自主办学的实体, 并承担应有的责任。

四是要加强对依法治校的研究。高校要切实提高管理质量和水平, 必须牢固树立依法治校的理念。要研究高校依法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 建立并不断完善符合法律规定的学校章程和制度, 厘清高等学校内部和外部的法定关系, 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 使高等教育在新的体制和环境下健康发展。

五是要加强对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研究。高校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 关键在于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管理干部队伍。要加强高校管理干部提高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问题的研究。要加强高校组织人事制度建设及其运行机制的研究, 以建立严密、高效的学校管理组织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管理制度、培训机制和考核机制, 为高校建设一支素质好、结构好、作风好的管理干部队伍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六是要加强对社会资源参与高校办学的研究。充分利用和整合社会资源发展高等教育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要研究调动市场、社会不同办学主体的积极性, 鼓励和支持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合作办学。要研究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及其他中介机构在教育治理和运行中的作用, 形成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 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新中国教育行政管理50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2]唐铁汉, 等.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006.

3.总结两次国共合作的历史经验 篇三

关键词:国民党;共产党;统一战线

近93年的国共史告诉我们:国共两党和则两利,分则两害。为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早日实现国家主权的独立和领土完整,第三次国共合作已成为党、政、军及其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国共合作的历史进程为中心,在总结前两次国共合作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展望第三次国共合作。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国共两党的关系呈现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趋势。第一次合作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第二次合作打败了日本的侵略;但两次合作又都以失败而告终。第一次合作的分裂导致大革命失败,致使日本乘虚而入;第二次合作的分裂导致内战的爆发,致使国民党败退台湾,台湾与大陆统一的机会再次失去。两次合作失败的教训是深刻的,国共两党要站在民族大义和国家的立场上,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总结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民族、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核心,这是国共合作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国共合作的宝贵经验

国共合作首先要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在这个前提下,我们什么都可以谈。国共两党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之下,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共同抗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第二次国共合作之前,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国共两党捐弃前嫌,克服种种困难联手抗日,实现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为中国近代的两大政党,虽然各自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但是随着两党执政地位的变化和几十年的发展,两党之间合作的立足点也越来越多。两党只有以民族国家的利益为重,以两岸人民的共同福祉为重,才能实现两党真正的合作。

二、求同存异,真诚相待,互相信赖,这是国共合作的另一条宝贵经验

国共两党的合作不仅需要彼此的努力还需要双方的诚意。我们要寻找到两党利益的共同点,再加上努力才能取得成功。前两次都是共产党提出的,而第三次中共也在1957年就提了出来,两党必须要用诚心善待彼此,只有这样两党之间才能消除隔阂化解恩怨。

三、在合作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建立互信长效的合作机制

当今世界政党制度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一种潮流,而封建专制的个人独裁统治已经被人民所唾弃,任何政党谋求一党专制的愿望最终都会破灭。第一次合作时犯了以陈独秀为首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致使国共合作破裂。第二次时,我们吸取了前一次的经验教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上建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形成了两条路线和两个战场。在合作中不能仅凭意气来维持两党的合作,我们要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用制度束缚两党党员的行为,用正确长效的合作机制调节两党之间的矛盾,只有坚持这些国共合作才不会走向破裂。

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回顾国共合作的历史并展望未来,我们相信祖国统一大业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实现。“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两岸双方应当共同努力,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切实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两岸人民也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刘慧.国共两次合作的历史经验及对第三次合作的展望.党史文苑,2006(10).

4.历史教学经验总结 篇四

太和一职高

李丽

当前在中学教学中,依然存在不顾学生水平、能力的差异,沿用过去同一教材下采用统一要求、同一方法来授课,这种做法必然不能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充分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利于学生的充分发展,甚至会加重学生的两极分化。其结果是不仅导致部分学生课业负担及心理负担沉重,最终还导致不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鉴于此,我对学生进行了分组,以便进行分层教学

一、分层教学的目的

分层教学的目的在于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情况来设置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不同的学习目标,从而有针对性的教给学生不同水平层次的知识,以便学生吸收知识。对高层学生来说,在掌握了课本的基础知识后不应该让他们的学习活动停止,应巧妙设计,在课本基础知识之上更大地发挥他们的特长及个性,进一步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对中层学生,给他们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下还开发他们的学习能力;对低层学生,促使他们打好基础,耐心辅导,多加训练。教师和学生是作为教学这个整体中具有同等地位的两个部分,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地互相交流,民主地、和谐地、理智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相激励,促使学生的学习动机由弱到强,从无所谓到感兴趣,直到内化为一种内在的需要甚至渴望,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为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巨大的内在动力。我们认为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情感激励、“四基”导学、方法指导和智能培养,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塑造出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完整人格。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考虑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实施分层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得到提高。

二、分层教学的计划和措施

(一)学生分层:

学生在认知方面的差异,主要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即智力、原有知识水平和认知风格。建议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来分,一般分为A、B、C三层或B、C两层。必须指出,对学生的分层不是给学生贴标签,主要是便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他们进行干预和影响,做到心中有数。

(二)目标分层:

这是分层教学的一个重要操作过程,是区别于传统教学的关键之处。所谓目标分层,就是将原来过于刻板的划一性目标,改为学生能自主选择的弹性目标。大致可分为三层:基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发展性目标。目标分层不是学生分层的简单对号入座。弹性目标对全体学生都适用,但完成什么样的学习目标,由学生层次决定。

(三)施教分层:

复习铺垫──尝试练习──分类自学──分层点拨──巩固检测──小结收获。

开展弹性分组教学----这是分层教学的核心,制订层递式任务----弹性分组教学的组成部分,管理使不同层次学生同时获得相同的学习乐趣,为特殊学生,包括天才学生和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设计分层教学,既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又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在分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学生学习行为来说,因为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是自主选择的,所以全体学生广泛参与,没有一个被冷落。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个别化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从教师的教学行为来看,他们的任务不再是讲解与讲授,而是了解学情,给予个别化指导。这里包括学生选择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是否适当?学生采用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是否有待改进?学生在学习中碰到了什么困难?应当给予什么样的支持和帮助?全班学生在学习进程中有哪些共同问题需要组织辩论或研讨等等。

(四)提问、设问要有层次性、针对性

课堂提问不仅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更能启迪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乐趣。一堂课成功与否关键是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否使用权不同层面学生学有所得。对于基础题总是先让C、B层学生回答:对于逻辑性强、难度系数较高的问题则由A层学生回答,这样既能使用权提问有普遍性、针对性;同时采用四人小组集体讨论并由C层学生回答的方式激励各组相互竞争,增强他们的信心;特别是C层学生有了优先回答的机会同时得到了同组学生的帮助,以及教师的肯定与表扬,大大激发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由于A层学生负责本组的讨论、学习并对C层学生的指导与帮助他们感到有压力也决不敢放松,从面能达到较高的教学目标。

(五)作业练习分层

(1)作业分必做和选做,否则会加重学生装课业负担、加重抄袭现象,作业

本必做、同步选做、练习卷选做,并注明A、B、C。保证练习题效益;同时每周也可增加一些智力题、创造性作业供有余力的学生去做。

(2)布置难易程度不同的两类或三类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其中一或两类。两类题一般分基本题和提高题。

(六)测试、评估分层

测试是对教学方面进行评估的重要手段,它具有达标、检测功能、矫正强化的功能、层次反馈功能等。严格按ABC提早命题,A组全做、BC组折算后仍为满分、同时改革成绩册。这种分层命题多能化测试既不会使差生考得“灰溜溜”,也不会把优生考得“轻飘飘”。有利于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某些C层按传统的评价方式永远是不及格的,采用A、B、C分层试卷后可能会考到及格乃至80分以上,达到了自己的学习目标。这就大大激发了C组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鼓励B层学生向高一级努力,A层学生采用相互竞争与目标达成与否,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良好气氛。

三、对学习困难学生的辅导要求

课后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搞好分层教学重要的一环,也是发展学生个性和特长的有效措施。尤其要 加强C层辅导,促差转优。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或者说实验的关键是提高后进生的学习水平。为此在辅导中首先要尊重他们人格、采用作业过关法、作业面批,成立课外补课小组等形式,及时做好矫正和补救来消除他们学习上的障碍,同时利用四人合作小组学习增强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做好分层教学是实现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的重要保证。分层教学发展的方向教师要优化,要真正做到教书为育人,教育目的不是“选好”人来教,而是应该想方设法去“教好”人。分层教学要求教师的说理、动员的能力更强,要真心关爱学生的成长,当然实行分层教学是一项整体教学改革,需要在教学中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和探索实践,让分层教学更趋科学化、合理化。

高中历史分层教学分类研究经验总结

太和一职高

5.2013历史高考备考经验总结 篇五

历史学科组

张锋

2013年文科综合(新课标全国卷II)历史部分试题分析

一、2013年文科综合历史试题结构和题型基本保持去年风格

题量、分值不变:今年的历史试题仍为18道。其中,选择题12道,每题4分;非选择题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必做题两道共37分,第40题25分,第41题为开放性试题总分12分;选做题共四道,分值均为15分,考生选择任意一题作答即可。

选择题方面,针对材料的选项设置迷惑性大,有一定的难度。由于非选择题侧重世界史,所以选择题有8道属于中国史,有4道属于世界史。选做题的命制延续了传统风格,但仍然没有摆脱难易度差异明显的困局。四道试题中,第47题继续保持了选修三一贯的难度,难在要大量结合所学知识、难在知识取舍的角度。

二、2013年历史试题体现的特点:

1、选材凸显主干知识,重点内容反复考,尤其注重考查历史概念。

考查内容皆为历史主干知识,部分为往年常考知识点,如中央集权制度、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雅典民主政治进程、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等。

也加强了对历史概念的考查,历史概念它源于史实,具有确定不移的时间、空间和历史特征,即它的具体性;另一方面,它又高于史实,揭示了史实的内在联系和本质,构成了体现历史发展线索和规律的基本因素。如25题对土地兼并、33题对联邦制和邦联制及共和制的考查等。

2、注重对历史方法和历史理论的考查、注重新史观的理解、史论结合的原则的考查。

今年历史试题体现了重视多角度多视角对历史问题认识的考查,如第24题对历史文献和口传史料的认识;其次体现了遵循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得考查,如第29,30、33题的考查;

历史学科考查也是为了“更好地帮助我们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当前的社会,知道世界发展的潮流,从而感悟人生的意义、明确个体的责任”。也会涉及学术界研究的前沿问题,反映主流史学理论、史学观点和现代意识的。如第40题通过爱因斯坦热在东西方的兴起 ,以现代化史观的角度和古今贯通的方式,考

查考生对历史基本知识的把握和运用能力;第41题以中国古代皇帝和英国国王和首相的官邸为主题,通过文明史观的角度和中外关联的方式,考查了考生论证和探讨历史的能力。

3、注重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

2013年历史试题以知识的迁移和灵活运用为核心,考查思维的灵活性如第25、26题;以试题的综合性,突出对历史思维深刻性的考查,如第30、31题;以答案的非唯一性,考查思维的创新性和开创性,如第41题。

4、2013年历史材料解析题出现新变化是一大亮点

首先,总体看阅读难度降低,学科素养、学科思维能力、理论方法要求提升;侧重中外关联、古今贯通考。

其次,关注人类在历程中的科技与文化成就成为新的命题热点。今年的试题延续了2012年试题第40题的风格,通过爱因斯坦热考查中西科技成就与差别;第41题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变化,一是材料形式完全是图片,二是设问由评论改为比较分析。12分评论题改变的原因可能是,评论题已经失去了考查的意义。今年的12分题,无需评析,只需比较分析,相对难度会下降。但对学生而言,由于考场时间紧、学生紧张,有个别同学考场应变能力差,影响了审题能力的发挥,对成绩会有一定的影响。

二、备考经验总结

为了做好2013年的高三复习备考工作,提出了本届高三复习备考总的指导思想是:团结协作,开拓创新,求实高效,打造亮点。复习备考的操作原则是:落实基础方法,构建知识框架,准确把握考点,训练思维品质,不断总结反思,确保有效复习。

一、备考复习的具体方法及要求

(一)、特别注重了教学研究

1、研究考纲及近三年的新课标高考试题和全国高考试题:

①、认真学习考纲,认真分析研究近三年的新课标试题以及2011年2012年的有关省市试题,把握各考点在高考中的考查方式、能力要求、出现几率、命题

走向,然后针对各单元情况分类归纳,从中精选出一些题目用于课堂教学,以确保教学针对性。

②、重视对教材中重点知识的研究,深入理解知识的来路去脉,从教材中挖掘考题,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落实考点要求。

比如中国古代史已进入第一轮复习阶段时,老师在授课中需要指导学生采用知识点比较联系、阅读古文材料、反复记忆等多种方式,为高三的历史专项复习打下基础。

首先,知识点比较联系。较之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来说,中国古代史由于年代久远,朝代多变,人物繁多,因而呈现出知识纷繁复杂的特点,这也就对学生的记忆力提出了挑战。但这并不代表对其束手无策,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可谓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古代史中西北地区的民族关系问题,汉、唐、元三大朝代均在西北地区休养生息,那么当我们复习到唐朝的民族关系时就要与汉代进行比较,依次类推,进行元与唐的比较,元与汉的比较;各个朝代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等知识点也可以采用此种方法,从而最终达到记忆的目的。其次,古文材料的阅读。古代史的复习,自然少不了古文的阅读,而且通过对历年高考历史真题的研究,不难发现古代文献材料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老师在此方面要给予一定的重视。充分理解课本中所有的古文材料是第一步,再者就是对所做过的历史试卷中一些材料进行分析。那么如何加强古文基础呢?这就要与语文的复习相结合,语文考试中因为有文言文阅读这类题型,所以对文言文的复习也就成为语文整体复习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因此要求学生应该好好把握这个机会,攻破历史古文阅读难关。

第三,重复记忆与回忆。由于古代史知识点比较散乱,所以需要大量记忆,一劳永逸是绝对不可能的,想要将知识点记忆牢固,重复记忆才是解决此问题的最好办法,千万不要怕麻烦。比如在复习第二专题时,再对第一专题的内容进行一次重复记忆,正所谓“温故而知新”。再有就是回忆,与前者不同的地方就是,这次要同学们在空闲的时间内合住书去思考去想老师讲过的内容或者需要背诵的内容,这种方法是老师尤其需要提倡的,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可以采用此方法。

2、加强对学生的学情研究

分阶段调查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学习历史的障碍所在,以及对本学科教学的合理化建议,以促使自己及时调整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现分层教学和有效教学,实施个别化教育方案;要注意和学生建立起教学相长的和谐师生关系;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复习备考中的教学辅助资料研究

对资料的使用要做到,服务于教学但不冲淡教学,对其中的题目,备课时要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精选其中能够训练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史料能力且适合学生实际情况,对高考有很强针对性的适量题目安排给学生。在选题的过程中要注意题型、方法和覆盖面。总之,在拥有众多资料的情况下,必须要清醒头脑,有的放矢做好复习备考工作。

4、关于复习中对学生历史答题习惯培养的研究

在认真分析研究2011年和2012年各省历史考题的基础上,今后复习中要注重培养学生:①如何审题?②如何形成解题思路?③如何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④如何防范错误?⑤如何规范表达过程?⑥如何合理分配考试时间?等等。通过合理引导、准确示范、严格要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科习惯。对这一问题的解决,要始终体现在每一节的教学中,每一份试题中。在认真研读教材、考纲和考题变化的基础上,对复习的内容要进行“二度消化”,要重在落实基础,准在落实考点,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

6.历史教学经验总结 篇六

2009年,距离改革开放1978年已有31周年。30年前,濒临经济崩溃边缘的中国现实迫使当时的中国领导人同民众“杀出一条血路来”,由农村开始,在全国掀起一场自上而下的体制性革命。30年后,中国已改变过去一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上迸发出令世界瞠目的活力。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经济政治实力高速发展的三十年。我们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跃升。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GDP平均增长9.7%,而世界经济同期只有3%左右的增长。经济是和政治、军事联系在一起的。普京就曾说过,没有实力的愤怒毫无意义。30年的改革发展,西方发达国家也越来越重视中国,我们在世界政治舞台的话语权也更强了。如由西方发达国家召集的研究世界经济形势和问题的西方八国首脑会议要求吸收中国参加,就证明了我国的发展对于世界经济已经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全体国民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素质极大地提高的三十年。30年改革开放的一个最大变化就是打破了过去那种单调、统一的带有个人崇拜和违背人性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精神和文化生活日趋多样化,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化。竞争、效率、民主、法治等等意识是30年前所不可想象的,特别是,人们可以自由地思想,自由地选择,自主地决定自己的命运,自由、自主、独立,这是改革开放带给人们精神领域的一个最大变化。原来走在大街上,大家穿得都差不多,灰色的,现在花花绿绿了、五光十色了,人们的思想也变得活跃了,创新力强了。

改革开放的 30年,是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30年!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高考制度恢复之初,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却仅录取27万名;而到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达到1010万,录取新生达567万名!伴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更有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30年!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中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2008年,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

30年发展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了改革开放之路的无比正确性。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对外开放在带来国外先进管理理念和经验的同时,也会带进一些糟粕,正如小平同志所说,开放了,新鲜空气进来,但有的时候,苍蝇蚊子也进来了。再加上我们自身的原因我们也走了一段弯路。

1、改革开放初期的一定盲目性、冲动性,在改革开放初期,没有制订严谨的改革开放策略,从而是一哄而上、摸石过河,定是会受到一些挫折的。正确的做法应是循序渐进的改革开放,培养人才、摸索经验教训,然后逐步推而广之,不断深入改革,才能避免一哄而上造成的整个国家的弯路和巨大损失。

2、自主创新能力不够突出,从事核心技术研究的人力、物力不足;于是在某些行业长期依赖国外技术的状况没能改观,这样极可能形成虚假繁荣受人制约,发展后劲不足,一旦国际形势变化,将无力应付而陷入困境。我们过度陶醉于“为人打工”,以“世界工厂”自豪,但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使我们创造的大部分财富流向国外,八亿件衬衫换一架波音飞机就是最好的例子

3、地方改革建设规划不够科学.其一是形成重复引进,以新企业搞垮老企业,造成国有资产的严重浪费和人才的流失,其二是造成国家资源的严重破坏与浪费,其三是由于追求发展而破坏自然环境,一些地区的环境污染与破坏已十分严重,资源能源因过度开采而日渐枯竭,环境恶化程度惊人。

4、国外腐朽的资本主义享乐思想渗入我国,影响力了一些意志力不强的官员,干部和国民经不住考验,出现了官僚主义;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我们有意无意间培植了一种轻内重外甚至崇洋媚外的,中国的传统优良精神被淡忘。所以,我们要保持头脑清醒,国门要打开,好的东西放进来,不好的要拒绝,苍蝇蚊子要赶掉。

尽管问题有些存在,但我们还要深化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走中国特色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行改革开放、解决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现在,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又面临新的形式和挑战,有些层面甚至还出现了否定改革开放的思维。因此,我们需要再次解放思想,在继续寻找改革真谛的同时,用新的思维去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胡锦涛同志强调:“中国过去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必须靠改革开放。虽然我们现在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很多都是由于我们的思想保守所致,思想决定观念的形成;三十多年前,老一辈用他们智慧的大脑为我们创造了一片新的天地,今天,轮到我们主宰这个国家命运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不能被自己的思想所禁锢,要不断的解放思想,不断创新,要担起我们造福人类的责任。”

应当看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在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中,难免会出现前进中的曲折、发展中的挑战,但我们走过的路程,我们取得的成就已经表明,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社会的发展还将证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才能巩固成果、再创辉煌。

改革开放到了需要二次革命的时候,要进行第二次思想大解放,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把解决人民群众的突出问题放在思想斗争的最前沿,在深化改革中解决各种矛盾,不断调节各种利益分配问题,要在改革中去粕存精,去伪存真,要坚定信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7.历史教学经验总结 篇七

所谓护理职业风险, 顾名思义就是指在医疗事业中, 使护理人员或者患者可能存在一定的损失以及伤害等, 并且这些因素是不确定的。简单的说, 护理职业自身较为特殊, 且涉及的风险也是较为广泛, 例如:医疗事故、护理出现意外甚至是医疗纠纷等[1]。与此同时, 护理职业中的护理人员, 在一定程度上职业损伤风险也是必须面临的。

由于护理职业自身较特殊, 并且伴随着疾病的复杂性, 在一定程度上, 护理风险的发生具有突然性以及个体差异性。虽然有些风险是可以预测的, 但是相对来说, 有些护理职业存在的风险无法预测。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 医疗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 护理模式也在日新月异的更新。医疗技术的不断更新, 以及新业务的不断推广, 让护理职业的风险更是难以预测[2]。因此, 护理人员在护理患者时, 不管是护理前还是护理之后出现的风险, 护理人员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1.护理人员自身水平欠佳

近几年来, 由于护理人员自身水平欠佳, 技术水平也是存在一定的差异, 再加上缺乏临床经验, 甚至是没有配备足够的人力资源, 在一定程度上, 对患者的安全隐患有着不利的影响。在多数护理人员中, 有些护理人员并没有较强的责任心, 甚至是服务态度较差, 最终使患者的病情加重或者是产生医疗纠纷, 然而, 这些种种现象, 在现阶段医疗行业中最为常见, 也是普遍发生的。因此, 这些因素的存在, 会使护理职业的风险大大增加。此外, 在当前医疗行业中, 多数护士都是实习阶段, 然而, 对疾病的预见性严重缺乏, 甚至病人的病情不能做出正确的评估, 再加上缺乏熟练的护理技术, 例如:在经脉输液临床中, 如果护理人员的技术不熟练, 在一定程度上, 使患者承受的痛苦大大增加[3]。

2.护理职业风险教育不够完善

就当前现阶段护理教育中, 护理职业风险教育不完善主要体现为以及几个方面:第一, 教学主管部门缺乏重视。就当我国教育现状来说, 往往侧重于传授知识, 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个人能力严重被忽视, 最终使实际工作与所学的知识存在一定的差异, 严重脱节。因此, 学生对职业风险意识的认知度较薄弱, 也不能进行充分的思考。第二, 严重缺乏护理职业风险意识教育。护理教师在毕业后, 多数都是从教工作, 在医院的实践时间少之又少, 尤其是专业基础课程, 多数教师对护理职业风险的意识不够深刻, 再加上对相关法律知识的了解较少, 护理职业风险意识教育不能很好的渗透给学生, 最终使学生无法真正的理解[4]。

3.缺乏对护理课堂的教学经验总结

在进行护理教学过程中, 多数教师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方式, 总是拘泥于形式, “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最为常见, 也是众多护校普遍存在的现象。例如:在教学内容中讲到“脉搏的评估以及护理”这一课程, 该课程的内容较抽象, 知识点也相对较多, 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 总是现按照课本进行讲解, 侧重于理论知识, 然后在进行简单的实践过程。甚至有些年轻的教师在授课时, 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上讲, 学生在下面听, 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以及控制能力有限, 缺乏课堂经验, 最终导致教师缺乏课堂的教学经验总结。

众所周知, 护理事业的接班人就是由护士来担任, 因此, 卫生类院校培养护士应该实行护理教育的改革, 其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护理职业风险意识教育课程的设立。在人才培养方案里, 要把风险意识教育纳入, 这样一来, 可以使护生职业风险意识大大加强, 并为护生树立正确的护理职业风险意识。此外, 在教授的专业基础课程基础上, 要讲授一些风险意识内容, 同时教师在教授护理技术时, 要让护生了解怎样把职业防护做好, 进而使护生在未来工作中减少风险事故的发生。第二, 使教师自身的护理职业风险防护大大提高。在教师的在职培训计划中应该把护理职业风险意识教育纳入其课程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对学生传授护理职业风险意识, 列入到绩效考核中, 并且是衡量教师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第三, 加强教师的课程经验总结。培养学生主要以学生为主要核心, 因此, 教师在进行授课过程中, 要有责任心, 知道学生的实际需求, 让并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外,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 要让学生参与其中,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最后, 教师完成授课后, 要对整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 让护生能够对本节课程内容更深的理解。

总的来说, 护理职业风险防护的形成是循序渐进的。因此, 在护理职业风险防护中, 离不开教师以及护生的共同努力, 只有教师和护生共同努力, 才能使护理职业风险防护目标得以实现。此外, 教师在教授过程中, 必须把护理职业风险意识更好的渗透给学生, 并且使护理质量不断的提高, 促进护理事业的蓬勃发展。

摘要:目的:本文通过护理职业风险中发现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并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方法:对于护理职业风险存在的主要因素, 并针对存在的因素以及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结果:通过对护理职业风险的研究, 发现其存在的问题, 主要包括:教学主管部门不够重视以及教材内容相对滞后, 甚至教师在教学中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工作出现分歧等情况。结论:通过对护理职业风险存在的问题, 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 并加强护理职业的风险防护。

关键词:护理职业,风险防护

参考文献

[1]邓琴, 王传南, 江群等.护生对职业风险防护知识需求的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 2013, 31 (16) :93-94.

[2]朱玉娟.ICU护士职业风险与防护[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09 (15) :82-84.

[3]宋乐娥.医院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的职业风险与防护[J].中国卫生产业, 2014 (21) :80-81.

8.历史教学经验总结 篇八

一、对话情景要有趣味性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话设置一定要有趣味性,需要教師通过精心设置,创建丰富的课堂教学,营造愉悦的氛围,从而来激发学生对话的热情、丰富对话内涵。为此,教师可以借助一些现代教学工具,将真实的历史现场转换为模拟的历史场景,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增强学生的体验,从而达到良好的对话教学效果。

因此,在历史对话教学中,设置有趣的对话情景,加强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激发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的兴趣,并且,在这样有趣的对话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学习历史的方法和特点,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二、对话教学要有启发性

对话教学要加强对学生思考方向和思维的深刻影响。为此,不仅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创设对话情境,更需要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一般情况下,主要通过师生对话的方式来完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时提出问题,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同时,以问题为导向,启发学生思维,从而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拓展和延伸。

如,在学习“国共的十年对峙”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讲解一下湘赣边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并且指导学生结合《秋收起义军向井冈山进军路线图》,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和补充材料,这时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毛泽东文家市决策,弃攻长沙,改向山区进军,意义何在?向井冈山进军,取得了什么成果?通过这些问题的展开,与学生一一进行对话交流,进而有效地导入教学的重点,整节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逐一指导,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深入分析和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掌握从不同角度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不畏艰难险阻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增强直面困难、

挫折的信心和勇气。

三、对话设计要有价值和意义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还要通过精心设计和提炼,确立最有价值的讨论话题,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提升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如,在学习“辛亥革命”时,教师就要对教材、史料分析,结合课标要求,从学生的兴趣入手,确保对话的科学性和价值性。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电脑网络资源,查找有关资料,汇集、展示、交流,互相观摩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而言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提升对话教学的科学性、趣味性、价值性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正确思维,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进而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果。

9.历史教学经验交流 篇九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长期以来处于一种“自动边缘化”的地位,所谓的“自动边缘化”通俗的含义就是主动靠边站。因为在所有领导、老师,甚至学生的心目中历史是 “小科”、是“副科”,甚至是“小副科”。再加上中考历史是开卷,所有外行人都认为,开卷考试抄抄书就得了。因此长期以来,我们课下从不留作业,轻易不去辅导,以免冲击主科教学。

其实,历史貌似所有人都能教,但想教好尤其是想在中考中考出好成绩绝对不容易。特别是面对开卷考试,绝对不是抄书那么简单的问题,它考查的是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归纳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既然是开卷,那么书上绝对没有现成的答案。所以教好历史不容易。最近这几年,咱们学校的历史无论是期末统考还是中考,成绩都是比较不错的,这些成绩的取得一方面得益于学校领导的正确指导,另一方面也是我们历史组全体教师踏实肯干、对学生辛勤付出的结果。下面我将我们平时的一些做法、工作心得和大家分享。

一、精诚合作,和谐竞争

我们历史组可以说能人很多,朱建军老师和马向英老师能力超强,身兼数职。张海军老师业务精湛,理论水平高。李扬老师,虽然年轻,但善于学习,上进心强,和学生关系融洽。新加入的袁长海老师,专业扎实,学识渊博。与这样的老师一起工作,无形当中给了我压力,也提高了我的能力。因为要想与他们齐头并进,我就必须要百分之百的努力。

同时,我们深知:教学成绩的优异不能靠单打独斗。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只有加强集体备课,把个人的智慧融入到集体之中,打群体战才能取得胜利。我们历史组统一进度,统一要求,集思广益,取长补短。通过集体备课,明确了近期和远期的任务,也减轻了备课的压力,发挥了集体的智慧。我们不分时间与地点,有问题随时随地讨论解决,有时是一个信息的传递,有时是一个知识点的落实,有时是一个考点的分析。看似不起眼的一次交流,却能帮助自己或他人解决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

因此我们历史组、以至我们文综组是一个非常和谐的团队,不管是完成组内任何一项工作,还是出学案、评卷,无论是哪两个人一起搭档,从来没有发生过任何矛盾,即便是朱老师或马老师有时因为当领导事太多,判卷可能一般都要少一些,或者说少很多。但是无论我们谁与他们搭档,我们都是大公无私的帮助他们,从来没有任何埋怨。我想正是由于我们团队的和谐我们才有了一点点成绩。

二、认真备课。历史老师经常说:教历史无论你教了多少年都要备课,因为历史的知识点特别多、特别细,而且它是随着时事的变化而变化的,特别是对于初三来说,政治上发生了什么大事,历史与他相联系的内容就成了我们教学的热点和重点。比如说出现了钓鱼岛问题,我们就会讲钓鱼岛问题何时出现的?近现代史上的中日关系如何?所以即便教了十几年,我们还是精心备课,不敢懈怠。马向英老师工作量那么大,而且对教材特别熟,以前我们都认为他肯定没时间写教案,可后来我们才发现,他的备课本写得特别工整,特别详细。

三,积极引导,培养兴趣

其实,我们很多学生非常喜欢历史,但并不喜欢历史课。那是因为我们的课枯燥无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培养兴趣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做:(1)平时多看与历史有关的期刊杂志、影视作品,还有网络资料。在教学中注重引用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如《康熙王朝》、《贞观长歌》、《汉武大帝》等等,全方位,多角度,介绍历史背景,故事情节。这样讲课时就能让学生的视野开阔,更好地感受活生生的历史。如果有些学生正好也看过这部影视作品,就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在教学中避免“填鸭式”,使学生从学习这种苦差事中解脱出来,做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无涯的学海中“乐”作舟。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影视情节与真实历史的区别。

(2)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使每节课的导入别出心裁。比如故事导入,古诗导入,歌曲导入,新闻导入等等。(3)利用历史典故来引起学生的兴趣,给枯燥的知识加入些调味品。比如福熙车厢与两次大战;卧薪尝胆与吴越争霸;鸿门宴与楚汉之争等等。利用故事的形式灵活多样的去叙述,使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觉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浓了,教学效果也提高了。

四,多关注国内外发生的一些热点问题。运用课本知识结合社会热点来激发兴趣,突破考点。

历史课讲的是过去的问题,有些学生不一定感兴趣。但今天社会上发生的许多问题都是与历史事件相联系的,如当今印巴矛盾、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等等。如果我们教师了解了这些热点问题,再带入课堂结合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很容易引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水平。比如我们在讲《动荡的中东地区》时,电视上的“新闻联播”就是很好的素材。学生会探究“动荡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地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等等。讲冷战时,结合当今的“利比亚”局势,北约军队对利比亚的空中打击,这样,看得见的事实更能增加知识、激发兴趣、增强探究的欲望。

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这些热点知识作为现成材料,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更好的作为学习的切入点。

五,丰富教学手段。我们都明白:如果历史教学不精彩,学生就会更加排斥这门课。我们课下不能辅导、过关,那就只能提高课堂效果。而课堂上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在于采用多种方法。咱们每个教室都有多媒体,多媒体对于历史教学出示材料、重现历史场景是非常有帮助的。多媒体带给学生的是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的相得益彰,利用视频、音响、图片、知识趣闻加深学生对课本的认知。它有很强大的、动态的、持续的、丰富的视觉冲击。避免了单纯的说教。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参与性和互动性。最后,简单说一下初三总复习需注意的问题: 第一:转变观念,开卷更需要背诵。

第二:切忌丢掉教材,搞题海战术,舍本逐末。第三:增强课标和考纲意识。

第四:向课堂要质量,把课堂还给学生。

第五:注意复习的全面性。插图和地图考得比较多。第六:讲评课切忌主体不分,重点不分。

第七:加强审题能力训练。特别是材料题的文字、图表、表格等。

10.历史教学经验总结 篇十

――历史教学重在赢得课堂

薛村中学贺静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早上好!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家一起交流。今天的这个会是工作交流会,经验谈不上,我是做历史教学工作的,就历史方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历史要实现其学科价值,必先赢得学生。而有限的课时,超强的跨度,决定了要赢得学生必先赢得课堂。

1.目标设定,主题确立。

设定目标无需太多,毕竟一节课时间有限。目标多则注意力涣散,致使主题不集中。分清目标主从,确立课堂主线,使目标任务在动态过程中得以实现,是课堂有效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如七年级下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般教案目标如此设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郑和下西洋是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交流;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知识与能力:说出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概况,在地图上指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形成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初步学会多角度多方面客观分析问题;讲述戚继光抗倭的故事,正确评价戚继光。

◎过程与方法:通过在地图上指描或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像能力;写一篇游记,提高搜集资料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很显然,上面设定的目标是必要的,但目标繁琐,让人无所适从。真正操作起来,很难避免顾此失彼。其实,三维目标无法分割,犹如人之血肉。一切目标的达成与实现,源自史实本身,自然而然,绝非刻意为之。经过分析,我最终确立了本课的主题:国力。明朝前期,郑和下西洋;倭寇、明朝中后期,欧洲殖民者入侵。明朝的对外关系围绕国力强弱而变化:郑和下西洋,突出其强;倭寇、欧洲殖民者入侵,凸显其弱,一强一弱,三维目标动态生成。

2.切入与过渡

切入点即爆破点。一个好的切入,往往能凸显主线,易于突破重点。以《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为例,本课着重讲述了三件大事:郑和

下西洋、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如何让三个事件连贯成一个整体,上下贯通一气,而不是突兀地切入,这是个难题。很显然,“郑和下西洋”需要一个切入点;“戚继光抗倭”需要一个过渡。我试着从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方式演变上切入(即:丝绸之路~海路)结果发现耗时太多且对本文重点突破作用不大。于是,调整为视频切入,直击主题:郑和下西洋。用时一分左右,宏大的场面、神秘的船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继而,辅以视频中的语言设问:“‘郑和要率领他的船队穿越海洋而驶向彼岸,去完成一个神圣的使命’,郑和与他的船队要去哪?他要完成的这个使命又是什么?请同学们从课本中找到答案。”这样切入、点题,可以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去阅读、学习教材。

一个好的过渡不仅能使前后浑然一体,上下文气贯通,还能在情感上引起共鸣,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其间,情感的渗透与渲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欧洲殖民者入侵”间的过渡最能体现这点。一般教案在设计上往往从戚继光或澳门上寻求突破,但往往会割断前后联系,使事件显得突兀而孤立。“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欧洲殖民者入侵”是盛与衰的对比,水火不相容,必须有个必要的铺垫。我尝试着这样处理: 先铺陈渲染郑和下西洋之盛,并随之作一设想;然后,语气一转引出海禁,遗憾、慨叹,切入正题。过渡语如下——“我们可以这样设想: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与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换句话说,中国已打通了与亚洲和非洲的贸易通道。而且不久,欧洲的航海家们也开始了远航,亚非欧三大洲通过海洋已紧密地连成了一个整体,人类正在进入大航海时代。当时就有人断言:谁拥有了海洋,谁就拥有了世界。请问同学们:当时的世界,谁更有实力拥有海洋?当然是中国。中国的造船业在宋代就已经居世界首位。中国发达的造船业、发达的制瓷业、发达的丝织业以及繁荣的商业,再加上这么庞大的一个国际市场,想想看,中国会发展到什么程度?至少是一个超级大国。可惜的是,随着明成祖与郑和的先后去逝,明朝的后代皇帝终于被守旧的儒家大臣们说服,实行了海禁。就是不许中国人通过海路与世界来往,中国向世界关闭了国门。那支曾经纵横四海给大明朝带来无限荣耀的超级舰队,中国刚刚起步的航海事业,连同一个超级大国的美好梦想一同烟消云散。明成祖与郑和用时二十八年,耗费了巨大国力开创的二十多条海上航线连同一个庞大的海外市场,拱手让给了后起的欧洲国家。郑和下西洋,竟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事,郑和之后再无郑和。倘若郑和泉下有知,不知心情会

怎样?唐代诗人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写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涕下。或许是对郑和心情的最好描述吧。之后的明朝,陆续闯入了一些不速之客,有来自日本的„„”无可否认,情感的宣泄会占用一些时间,甚至会延缓整节课的进程,但隐匿于历史事件本身的情感倘若不能及时激活,历史又怎能实现其人文功能呢?历史教学的终极目的在于追问人之为人,而适宜适时的情感激发所引起的共鸣,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一种理想的课堂效应吗?

3.方式与方法

首先说说设置情境,体验感受式。学习科举制时,为了让学生领会科举与推举的优劣,我创设了这样一种情境:我可以推荐一名学生不用参加中考就能直接到临沂一中就读。随即点了三名同学,其中一个是我的历史课代表。请同学们猜一猜:在同等条件下,我会推荐谁呢?很快,结论出来了:我的历史课代表。因为在同等条件下,历史课代表肯定与老师的关系要近一些。这个结果对于其他两名同学来说,公平吗?自然不公平。怎样才能公平呢?考试呗。历史离我们很远,因为时过境迁;历史又在我们身边,因为事在人为,人有共性,它不会因为时间的久远而有所改变,比如:人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历史与我们,唯一缺少的是情境。只要能创设一种情境,我们就能与历史人物息息相通。

在《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中,为了让学生感受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当郑和率领船队第一次远航到爪哇小国时,发生了一件事。当时这个国家的东王和西王正在打内战。西王打败了东王并占领了他的地盘。当郑和的船队上岸到集市上与当地人进行贸易时,被西王误以为是东王的援兵而杀害了一百七十名将士。西王得知是误杀后,非常害怕,要出五万两黄金赎罪。你若是郑和,会怎样处理这件事?讨论随即展开。让学生和历史人物换位,是感受历史的另一种重要方式。

再说说比赛竞赛式。学生都是有好胜心的。有些内容,比如文化类,学生通过自学完全可以掌握。倘若教师再讲,一是枯燥乏味,二是浪费时间,不划算。不如把机会让给学生,在其充分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对抗方式展示出来。既掌握了知识,又增强了信心,而组内合作组间对抗,还可以强化荣誉意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何乐而不为呢?如果嫌学生把握得太肤浅,你大可以提高对抗的难度,相信学生的表现会超出你想象的。比如在《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中,郑和下西洋的史实课本讲述的够具体了,可这样设计:首先给学生时间准备,然后展示:比比看谁说的信息多。在把握得差不多的时候,通过视频《郑和下西洋》重温历史,加深感受。还可以把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制成动态课件,和学生一起沿着郑和的足迹,重下西洋,去感受这段航海传奇。最后说一下“调侃”式。“调侃”式教学,往往能在历史学习中发挥意想不到作用。笑声中的历史更迷人,印象更深。为了提高课堂效果我在讲《戊戌变法》时是这样说的:光绪皇帝虽然亲政,但国家的实权仍然掌握在已经退休在颐和园的慈禧那个女人手里,这也注定变法会失败,何况新法要人家丢饭碗,不能享受低保。所以袁世凯会出卖维新派。同时光绪帝的一生都是一个悲剧:4岁做皇帝就失去了童年的快乐从此一辈子被人控制,变法失败又被囚禁失去自由,最后,还被慈禧拉去陪葬,先于慈禧一天死。光绪和慈禧他们是亲人、恩人、敌人的关系。调侃宋:无论输赢,都送岁币,送(宋)呗!哪里弄钱?发展海外贸易啊,赚外汇。瞧,宋代海外贸易发达,政府鼓励嘛。历史更需要幽默,会心一笑,拉近了距离。寓教于乐,其乐融融。

最后祝各位领导、老师

身体健康、合家欢乐!

11.中学语文教学经验总结 篇十一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中学 学生 教师 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28-01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极强的学科,它既是人们的思维工具,又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工具,其在中学课程中占据主要地位。中学语文教学量大面宽,如何才能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取得优异的教学效果?这是教育界同仁长期探讨的问题。本文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从四个方面具体解析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一、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文本解读能力既是语文必备的学科专业素养,也是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的基本教学技能。“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文本的教学解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要从“我就教这些、我就这样教”,转向“学生需要学什么”、“学生需要怎样学”。只教不懂的,不教已懂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必须选好突破口,找准角色定位,从“读者”、到“教师”、再到“学生”,多走几个来回;或是抓“题眼”,或是抓中心句,或是抓关键词,从内容文体、布局谋篇、表达手法等方面逐步逐层深入文本,解读的效果会更好。此外,还要充分发挥解读的独立性,不要过分依赖教参书。要科学地用好参考书,另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博采众长,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文本解读。

二、作出完善教学内容的设计

语文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活动的材料,主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什么”在语文教学设计(实施)中至关重要,它关系到语文教学目标能否达成,语文教学是否有效。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具有恰当的语文教学内容。否则,有可能导致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散乱、指向性差,甚至导致语文教学的“非语文化现象”。因此,怎样开发与创生语文教学内容,怎样根据课堂现场调整语文教学内容,成为语文教学设计(实施)的重要问题。预设语文教学内容,必须关注学生需要,依据语文教学目标,依托语文教材。在预设语文教学目标的时候,我们从认识宏观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出发,通过课程标准的解读,教材内容的研究,社会需要和学生需要的分析,一层一层接近微观层面的教学目标。根据目标达成的需要,选择和安排语文教学内容。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方式和教学工具的使用情况。语文本身复合了语言文字,集听、说、读、写等语言要素以及各种文化元素于一体,呈现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这就要求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的设计不能仅仅适用于讲讲课文、划分段落层次、朗读、背诵、写写作文这样既单调又落后的灌输形式了。语文教学更应该是声像兼备,使得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思考。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设计既要继承优良传统,又要与时俱进,锐意进取,不断创新;既要考虑内容本身的优化,也要考虑呈现方式的改变,使中学语文课程教学呈现既严肃又活泼的发展局面。

三、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只有形成民主开放的语文课堂,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激情,只有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激情,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得到愉悦和满足的同时吸收了知识,开启了智力,陶冶了性情。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巧妙组织教学。课堂教学不能只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而要多渠道的收集和积累“教育资源”,巧妙组织教学。课上根据具体情况,抓住教学时机,巧妙引导,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入,像吸铁石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起积极思维的层层浪花,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高涨的学习热情。此外,课上要巧问、拓展,曲折生姿,提供话题,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巩固的欲望。如:学《背影》一课,就作《背影》片断练习,抓住特定环境具有特征的地方,作剪影式的描述。

四、作好课后拓展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越来越重视课堂教学设计的目的性和延展性。“拓展延伸”成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适当的课外延伸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如《孔乙己》一文中,最后作者用句看似自相矛盾的语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来结尾。结合文中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店的情形,我们可以断定孔乙己必死无疑。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对孔乙己的悲惨结局进行合理的联想。这种续写活动是有机延伸了课文的思想内容,不仅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更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其次,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搜集题材相类似的作品,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课文的特色。例如,教师应让学生有意识地去感知科普说明文与美学小品语言的区别,进一步掌握说明文和小品文的相关知识。另外,教师在设计或指导学生设计课外拓展时,应该正确设置目标及其重难点,适当控制拓展的难度,并且要控制课外拓展的量。教师不能盲目地将课外拓展变成中考选择题与阅读题的训练,而至使对课外拓展产生抵触心理。另外,教师没耐心、因势利导而加以点拨深化,这种舍本求末、舍内求外的做法也是非常可怕的。教材是课外拓展的立足点,如果离开了教材,拓展活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材在向课外拓展的过程中提供了重要的切入口。在拓展活动中,教师应该耐心指导,不能以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就可以任由学生自由拓展。教师应该认真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确保指导的正确性。

以上是本人在教学岗位上总结的一些经验,希望能够对语文教师有所帮助。当然,每一名语文教师也应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有效开展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于漪.对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探讨[J].人民教育,1991(4).

[2]方红,顾继鑫.简论体验式学习[J].高等教育研究,2000 (2).

[3]李寰英.语文教学怎样回答现实的挑战[J].语文教学通讯,2000 (6).

12.历史教学经验总结 篇十二

1《图像处理技术》课程设置

1.1 课程性质与作用

“平面图像处理”是针对计算机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可以充分提升学生处理和编辑图像的能力, 有利于完成后续课程的学习, 在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岗位需求, 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再学习能力, 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课程属平面设计类课程, 课程的开设是Photoshop已经成为电脑美术设计中不可缺少的图像设计软件, 并且广泛的应用于网页制作、商业展示、广告宣传、多媒体制作等行业, 为学生的就业拓宽了就业空间。同时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制作网站网页过程中, 能更好的对网页的主页进行版面、图形的设计与处理, 增强网页的感染力, 提升网站的设计水准。

1.2 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教学过程中大力推进应用工作项目任务教学法, 根据项目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进行课程教学改革, 对课程进行需求分析、工作任务分析、课程结构分析、课程内容分析、教材开发与建设、教学过程分析, 由此规范教学标准, 形成课程教学特色。在教学上以工作任务 (项目) 为中心, 选择、组织课程内容, 合理设计教学项目, 学生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课程建设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 任务引领。

以工作任务引领知识、技能和态度, 使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 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 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知识或能力体系。

(2) 结果驱动。

关注的焦点放在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所获得的成果, 以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通过完成典型产品或服务, 来获得本专业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

(3) 突出能力。

课程定位与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教学过程与评价落实职业能力的培养, 体现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特征。

(4) 内容实用。

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 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 而注重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发展性) 。

(5) 做学一体 (教、学、做合一) 。

打破长期以来的理论与实践二元分离的局面,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 以学为主、以教为辅、以做为目的的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做合一”的教学。

2 教学内容

Photoshop是众多图像处理软件中的佼佼者, 已被广泛的应用于网页制作、包装装潢、商业展示、建筑及环境艺术等领域。岗位普遍要求能熟练掌握Photoshop软件的使用操作, 有一定的美术基础或审美能力, 创造能力 (现代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 , 有对版面设计的创作经验。

故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把握两点: (1) 对软件的使用操作要求达到熟练程度; (2) 整个教学过程贯穿几个版本设计的真实案例、通过案例拓展培养学生的设计创作经验。

教学设计上, 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目的,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关的理论知识教学, 以一系列贴近实际应用的案例为主线, 体现通过模拟项目驱动的课件组织教学。本课程模拟了学生潜在就业岗位技能需求, 以一个普通的设计人员在工作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主线, 将客户的要求转化为实际的任务, 要求学生解决。整个教学过程共模拟了若干工作场景, 设计教学过程于工作 (生产) 过程中的职场环境, 将Photoshop的基本知识、操作方法都融入案例中。

本课程教学的主导思想是:打好基础, 面向应用, 项目化, 可操作性强。

3 几点创新

3.1 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上的创新

本课程在模拟真实公司环境的情景下, 以项目案例驱动学生动手操作, 进而对项目中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案例为例。

以课程“婚礼”DVD碟片封面设计为例, 为了让学生掌握DVD碟片的常用规格及设计参数, 并分组完成一次DVD碟片封面设计。全体学生在专业机房进行上机操作。实施步骤:

情景引出——明确任务———教师引导分析任务, 设计讨论具体的解决方案。30-40分钟左右 (前期以教师引导, 帮助设计解决方案为主。后期可减少策划时间, 将实施时间延长, 让学生自由发挥)

实施:事前要求学生分组搜集图书图片资源, 制定设计方案, 动手操作, 完成项目, 巩固知识点。

总结:小组互评设计的优劣, (1) 紧扣实训目标, 总结达标程度。 (2) 互动:你学会了这个实训项目, 对你的能力提高有什么帮助?

设计光碟的封面 (以作业的形式提交) 。

3.2 教学模式的设计上的创新

教学设计上, 本课程调查了IT行业的发展情况, 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项目课程体系, 运用项目导向, 加大案例教学力度并采取虚拟岗位教学法让学生从做中学。本课程创设了一个虚拟的工作环境, 以公司实际接手到的项目为前提, 以一个公司的普通员工为主线, 由情境引出, 以完成工作任务, 驱动教学过程, 彰显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再结合具体任务进行需求分析, 然后对任务进行设计讨论, 得到具体的解决方法, 熟悉操作步骤, 并最终返回到知识点的层面, 对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进行讲解, 总结。并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 给学生一个创作的空间, 拓展同类型的作品设计。力求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 能达到相关企 (行) 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 (群) 的任职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

本课程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将学习融入到设计的工作场景中, 以项目的完成来教学, 将教学做融为一体, 有利于学生技能的掌握和提高。

3.3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的创新

本课程是一门集理论和实践, 美学与信息技术于一身的课程, 具有内容多、操作性强的特点, 要求学生对授课内容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形象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因此, 强调本课程必须运用多种教学媒体, 在充分运用传统教学手段的基础上, 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共享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并尽可能利用远程网络平台进行教学与辅导, 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和生动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形式由原来的老师先讲学生后练习的方式转到边讲边练, 讲练结合形式, 这种教学形式学生在听讲时就可以当场根据老师的讲解展开软件操作练习, 比较直观, 教学效率有了提高。教师通过凌波多媒体教学软件锁定学生端后通过投影仪演示教学, 使学生直观的了解到操作的步骤。学生观看教师示范操作后, 立即通过机房局域网中的FTP服务器将素材文件下载到学生电脑上立即进行模仿操作。

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和硬件环境, 在实训机房中, 搭建专门的FTP服务器, 通过100M局域网接入, 供学生使用学习。

(1) 存放教师教案PPT等教学资源供学生访问学习使用。

(2) 在服务器上存放了来自网络的多个版本的视频教程, 可供学生课后复习或预习。

(3) 在服务器上存放专门的教学素材, 供学生下载练习使用。

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譬如案例教学法、阶段性教学法、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还启用了今年最流行的“工作室”教学模式, 利用现有设备模拟影楼、广告公司、印刷公司等的实际工作环境, 提高学生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另外还指导和带领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以提高学生专业理论水平、专业技术素质以及心理素质, 让他们在模拟和现实的激烈竞争中去提高综合素质。

通过比赛、专题作品展览, 配合学校各项学生活动, 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出宣传海报等形式, 提升实战能力, 紧贴实际。

4 教学效果

自担任《《图像处理技术》课程的教学以来, 由于教学效果优良, 深受学生欢迎和同行的好评, 每学期的学生考核测评成绩都优良, 学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学习本课程的学生对教学的满意率达到95%以上, 尤其是已毕业的从事图形图像处理、网站设计与开发工作的学生认为本课程的学习对他们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课程教学质量高, 在职业生涯发展中使他们具有了更大的竞争优势, 从而获得了较好的发展。

院内教学督导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评说本课程:

(1) 运用广泛, 与市场结合得非常紧密。

(2) 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

(3) 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资源、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非常好。

上一篇:工程部半年总结报告下一篇:内科护理呼吸系统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