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感想心得体会

2024-07-10

随笔感想心得体会(共12篇)

1.随笔感想心得体会 篇一

随笔感想-用心去体会别人

人这一辈子,因为常能得到亲朋好友的理解和关爱,所以,再坎坷的人生,也是有趣和欣慰的。

爱一个人其实很简单,可是,要长久的爱,却很难维持。爱一个人其实不需要那么急忙表白,因为可以用心去让对方体会,让对方明白。所以,要爱,就用心去爱。

倾诉看起来很容易,可是,前提必须要有一个愿意听你倾诉的亲人或朋友,在你心烦的时候,在你困难的时候听你倾诉。倾诉完后,你的心情轻松舒畅了,那么一切的烦恼也都会烟消云散。

所以说,朋友不是用来利用的,而是需要心交心的沟通。试想一下,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被别人理解过?别人又有没有误解过你?当你被人理解的时候,你的心就会舒服;当你被人误会的时候,你的心就会难受。不过,这种难受也只是暂时的,过了一段时间,这种感觉就会慢慢淡化掉。真的!我已经习惯于被别人误解了,可是,我并没有过多的解释……因为只有这样,心境才会更好一些。

人生难免遇到挫折,要勇敢去面对。挫折能锻炼一个人,让这个人受到教育,受到新的启发。挫折是激发潜能的一种良药,虽然因为挫折让你跌倒了,可正因为它的存在,让你重新认识了自己,并且发现了过去的不足,挖掘出新的能量。挫折也是人生的每一个转折点,“自古豪杰出生低”,宗庆后、许家印等许多平民家庭环境长大的人士,在创业初期阶段也是屡遭挫折,历经磨难,但却始终没有放弃,越挫越勇,才取得了今天的辉煌。

所以,不要看不起任何人,要用心去体会别人。只有这样,才能把身边的是非曲直看得更透,才能体会到另一方的感受。因此要学会淡定谦让,就比如,当你正有急事要过马路时,十字路口的`红灯却亮了,那么,急!是你唯一发泄的心态。你看着另一边绿灯的行人道上,那边的行人是多么的惬意,因为,他们也曾经急过,可是现在却好了,因为绿灯使他们的情绪变好了。如果,你也是绿灯的那一方,那么,现在急的就不是你了,因为,你已经可以走了,可以通过一条绿色的人行道,去追求你的种种渴望和梦想。

所以,用心去体会别人,你会发现,你比过去睿智开朗了很多。

2.随笔感想心得体会 篇二

教育性, 除了其专业内容所决定以外, 更主要的是其思想意义和认识价值。它总是站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一边, 以弘扬科学和民主为己任。

知识性, 则不仅仅表现为传道授业, 教书育人为基调, 它更突出的是说文道理, 谈今论古, 天南地北, 海阔天空, 显得很“杂”。但其“杂”又并非杂乱无章, 而是杂而不乱, 总是为一个中心服务。这样, 在所谓“杂”的形式下就给人许多知识, 给人很多趣味, 教人俱多智慧。

形象性, 要求随笔不仅可以借助现成的形象, 而且必须尽力勾勒出自己的典型形象以阐述事理。优秀的随笔不是抽象的理论说教, 而是将真理寓于形象之中, 或讲一个故事, 或引用一段历史, 或描绘一些生动的社会现象, 或打一个发人深省的比喻, 用形象思维的方法来突出自己所说的对象, 使读者能从感情上唤起丰富的联想, 并潜移默化地从中获得明确的结论。

此外, 形象性还要求随笔作者直抒胸臆, 表现自己的个性和品质, 爱憎分明的感情, 从而让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 进而激发读者的情感。

随笔的表述方式是多样化的, 主要有随感、针砭、赞扬和论辩等。随感旨在对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给读者以强调、提醒、告诫、呼吁或提示, 以表达作者的一种观点、愿景、建议或预见, 从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学工作的健康开展。针砭, 作为一种批评或贬责, 要求切中时弊, 对某种带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缺点错误, 不良作风给以及时揭露和批判, 并对症下药, 指明方向。赞扬, 以正面表彰先进人物、新事新风、新鲜经验, 倡导处于萌芽状态的新思想新精神, 从而由小见大, 有力地推动教育学改革。论辩, 指的是拚正是非, 论述事理, 着重从理论上、思想上、认识上给人以新的启示。

进行随笔的创作, 关键在于把握好如下几个方面:

一要抓准问题。所谓“准”是指所提出问题, 确实是教育教学中带有普遍性的实际问题。

二要找准突破口。所谓突破口, 也就是角度。这种突破口最好是由小见大具有典型性的正反教育教学现象, 或具有萌芽性的新鲜事物, 或古今相承能生发出新意的历史典故, 或行业相通能转化成金的他山之石。

三要追求精炼。“文以意为主”, 精练的文章, 首先是主题精练。主题精练, 即指主题有独到新意, 旨远意深, 又指主题的单纯集中。意在笔先, 作者应先对所要论述的问题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 坚持舍弃“不必命之题, 不屑言之理”,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炼意”。当主题确定后, 还必须对论据进行梳理、剪裁。刘勰说:“裁则芜秽不生”, 强调了剪裁的重要。此外, 还要锤炼词语, 推敲字句, 讲求语言的精练和文采。精练和文采并不矛盾, 精练不是苟简, 而是精彩和练达。人们把随笔视成说理性散文, 就足以说明追求语言的艺术性在随笔写作中的重要意义。例如笔者在清华大学学习之时撰写的另一篇随笔性散文, 当属此类文章中的精品之作。

四要巧构波澜。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 有了千回百折, 峰回路转, 才能藏奇储险, 引人入胜。因此, 写随笔必须注意章法, 力求尺水兴波, 连绵起伏, 千万不可搞直筒子结构, 一引典故, 二发议论, 三提号召;或者一树靶子, 二加批判, 三定调子。教育随笔要力求全文一波三叠, 一唱三叹, 让你一时“好向源头通曲水”, 一时又“再向天外看奇峰”。

笔者曾有感于初等数学研究者的不被人理解, 甚至遭人非难的社会现象, 写下了一篇《为孤独高傲的“初等数学研究”者高歌》的随笔文章, 作为例文附上。

为孤独高傲的“初等数学研究”者高歌

时下, 泡酒吧, 坐音乐厅, 打高尔夫成为了一种时尚。然而,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那些活动虽然高雅, 但都是贵族的享受。当然也有大众化的娱乐, 比如玩麻将, 打扑克, 下围棋……, 人们也可以乐在其中。多人玩味的几人游戏难免会经常发生“三缺一”的尴尬, 于是有一个小小的群体, 玩起了清贫者可以负载、孤傲者可以独享的游戏———玩数学。

对数学教师和数学爱好者而言, 它既是游戏, 也是生活, 生活与游戏融为一体, “游戏人生”不再是人生的亵渎, 而是升华, 这也是数学爱好者独有的“艳福”。

初等数学研究者理当属于拥有享用“艳福”的使者。他们灵感的突发, 拓展了教学中的数学问题;他们高超的技艺挖掘了许多形形色色的不等式;他们宽阔的视野延伸了多面体的凹凸性。他们乐于探究的精神, 创新了初等数学研究的新成果, 创建了折线理论。他们的成果虽然不能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提并论, 但他们也从来没有想到居庙堂之高, 与大师平分秋色、附庸风雅。

他们沉浸在数学的王国里, 做喜欢做的事。他们不像一个乐于玩扑克的人一样, 津津乐道于某一盘牌赢得痛快, 或耿耿于怀某一局牌输得惨烈, 从来也没有想去申报牌类运动的几级桂冠。他们企盼的是得代数之趣, 铸几何之魂。然而, 正是这一批得“闲云野鹤之趣, 魏晋雅士之情”的初等数学研究者们重提古老题材, 重探千年课题, 使一些古老的遗产得以保留使几千年来的数学文化得以继承。

初等数学的研究者们就像艺术的玩家一样, 钟情于一幅画, 一方印, 却在不经意中保住了一份历史, 弘扬了一种文化。正是他们对数学的痴情, 才使得被时代所覆盖的数学文化遗产得以继承和发展, 是他们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经典数学问题, 淡出教材, 精心研究, 换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他们不愧是数学文化遗产的保护神, 他们是传播数学文明的使者。

纵观高考数学命题的发展, 如2002年全国高考文科数学试题“用三角形纸片剪拼三棱锥和三棱柱模型”;而后又有2003年全国高考理科数学试题“以计算机二进制为背景的组合数学”压轴题, 这些形式新颖的试题都超越课本, 超凡脱俗, 其背景来源无疑都是来自初等数学研究, 只有深谙其中奥秘的人们才有希望获得成功。怪不得经常有老师发出这样的感概:“要想在指导高考中有所成就和建树, 不仅要懂得从课本中找联系, 从竞赛试题中找借鉴, 从高等数学中找启示, 同时还应该从初等数学的研究中寻找智慧, 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更是如此”。

初等数学研究, 本应是一个数学教师的基本素养, 却被一些人怠慢了。有人认为它是无用之物, 是故纸堆里的东西。甚至还有人在非难于它。对此, 一个真正的初等数学研究者, 大概是不会与之争辩的。他们信奉的是“走自已的路, 让别人去说吧”。他们之所以如此执着, 是因为他们还是教学研究的奠基者, 没有哪一项中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成果不是建立在初等数学研究之上的。上个世纪80年代涌现的两位初等数学研究大师杨之、劳格先生, 他们博古通今, 综观现状, 揭示了初等数学的五大特征:初等、基础、综合、有较高的普通教育价值、与高等数学融通。

当今世界, 鱼龙混杂, 学术界亦是如此。有的人或嫖窃他人成果, 或伪造试验数据, 媒体常常会冒出这样不端的新闻。然而, 却很少有人在初等数学研究上造假, 这是因为用初等数学研究的成果很难交换到一些人所需要的荣誉和光环。这是初等数学研究的悲哀, 同时它也是初等数学研究之大幸。正因为如此, 才使初等数学研究始终保持着一份宁静, 坚守着一方净土。从而营造了“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奇文同品读, 疑义共诠释”的研究氛围。

2003年底, 我有幸在南京荣获了全国第六届苏步青数学教育奖, 更有幸的是我聆听了著名的美籍华人数学家项武义先生和中科院院士谷超豪先生的学术讲座, 这两位令我高山仰止的大师, 一位以圆锥截线的来龙去脉为中心课题, 简明扼要地叙述一段由古希腊几何学到牛顿天体力学引人入胜、发人深思的传奇故事。而另一位则从数学的特点谈基础教育中的数学教学。他们的演讲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从初等数学问题引入, 博古通今, 贯通中西, 通俗易懂。时儿将一个几何题、一个代数变换, 把听众带入了中学时代“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的美好记忆中, 并将初等数学研究的情结溢于言表。于是我当时就在想, 初等数学中如果没有值得我们珍视的东西, 没有未被发现的规律, 那么, 怎么会激发大师用初等数学研究的方式来惠及后生呢?

一提起数学, 有的人犹如“谈虎色变”。然而, 在大师的眼中, 初等数学可以归结为“数”“形”两条主线。“数”即函数, “形”即几何。他们认为数列是函数的特例, 方程是函数值为零的特款, 不等式是函数值大小的比较……。而对于三角函数, 大师们更是技高一筹, 他们认为“三角函数就是单位圆上点的坐标, 三角函数所有性质的根源, 都来自圆的对称性”。如此精辟的论断, 引领后学在数学的领域里不断的探索。这一切都证明了希尔伯特关于“任何一门学科, 只要它能提供丰富的问题, 它就有生命力”的见解。由此可见, 初等数学不但有生命力, 而且是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只要我们不断的探索, 就可以摘取初等数学皇冠上的一颗颗明珠。

二十世纪80年代起, 初等数学研究方兴未艾, 硕果累累。杨世明先生发现全息现象, 汪江松教授与黄家礼老师联手甄别几何明珠, 特级教师杨学枝将不等式的若干方向不断推进, 熊曾润教授和王方汉老师洞析星形折线, 沈文选教授和冷岗松教授则把初等数学作为一门课程引进了大学课堂。他们都是我国初等数学研究的领军人物, 是我所熟悉的雅士哲人, 正是因为他们那雅士般的闲趣和哲人般的智慧换来了今天初等数学研究的繁荣。

回眸上下几千年, 谁知数苑多少事。有谁会知道, 哥尼斯堡七桥问题会成为组合数学的经典, “1+1”会成为科学皇冠上的明珠;又有谁会知道, 幻方会由《易》演绎至今, 变得如此精妙绝伦, 博大精深。使她们流传下来的不是她们实用性, 而是她们的艺术性。如果我们的先贤都以“是否有用”作为标准来取舍的话, 那么, 这些美好的东西早就被历史所湮没。

初等数学自她们诞生的那一天起, 就与衣食住行无缘, 与功名利禄无涉。而吸引研究者的并不是这些身外之物, 而是数学问题的本身, 问题本身的魅力, 问题所指向的理性精神, 以及思考问题所产生的愉悦心情和探究问题所激发的生命活力。

“代数瑰宝, 几何明珠, 数苑奇芭”都是初等数学美好的别称。我们珍视初等数学, 即使在评价数学进展的《数学译林》中也开辟了一个属于初等数学研究的栏目“数学小品”, 将她称作“小品”, 大概表达了人们对她的一份珍爱。

3.随笔感想心得体会 篇三

前两天讲《祝福》,由于这篇小说篇幅较长,我首先给学生一节课的时间自读,自己查词典,作标注。学生读完后,开始写初读感受,接着让学生在组内进行了交流,交流完后,每组推出一个代表进行班内交流,这样每个同学都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从各组代表的发言来看,同学们读课文读得很认真,而且确实用心地写了自己的感受。所写的初读感受也有一定的质量,无论是语言还是内容,都有值得称道的地方。交流完了,我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我设计了一个主问题:谁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但我并没有急着让大家讨论,我要求大家把自己要表达的思想落实到字面上,于是教室里一下静下来了,大家开始凝神思索,开始奋笔疾书。十分钟后,我同样先让学生在组内交流。然后,由小组代表在班内进行了展示。这一环节是思想和思想的碰撞,学生的思维也打开了,所谈的角度也多起来:鲁镇环境的“冷”;鲁四老爷的“厌”,柳妈的“吓”,周围人的“笑”,祥林嫂的“愚”,封建思想的“深”等都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我觉得这一环节好就好在它真正让学生“动”了起来。这一环节以后,我又鼓励学生进一步质疑,使很多问题又得到了更深层次的交流。学生的能力要求得到了充分的落实,这是单纯的讲授教学模式所无法企及的。几次考试反馈下来,学生的成绩呈现一种稳步上升的趋势。很多篇目我都尝试着使用这种模式,效果还是不错,虽然我对这一模式运用的还不够好,理解得也不够透彻。在尝试中也经常会有一些问题,但对这一模式所具有的优势却是深信不疑的。下面简单谈一些感受:

一、“少教多学”契合了新课改的实质

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产生的背景和合理性,但要说哪种最先进,就看这种模式有没有抓住新课改最核心的东西。“少教多学”的文字表述很少,字面上浅显易懂,既不扣大帽子,也不包装。但却最直观地说出了新课改应该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减少教师的“教”,盘活了学生的“学”,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唯有“少教”,学生才有更多的时间“多学”,也才能变“讲堂”为“学堂”,才能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少教多学”解放了学生

学生由过去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人,变成了一个个有独立个性的个体。通过个体的阅读、学习体验,他们所收获的就绝不是整齐划一的“标准答案”了,原来被“压抑”着的灵魂苏醒了。语文课也不再是枯燥乏味,而是活色生香的。孩子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去书中探胜访幽,同经典对话,与大师同行;孩子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奋笔疾书,书写心灵,感悟人生;孩子们有了更多的机会唇枪舌剑,交流意见,碰撞思想;也有了更大的胆量敢于展示自我,挑战权威。尽管孩子们的回答有时还流于浅显,练笔有时还很稚嫩,有时表达也不够流畅,但孩子们从被动接受到开始思考表达了。对他们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的事呢?而且时间愈长,效果就愈明显。拿我所教的两个班级来说,原来不少同学害怕写作文,常常为“挤字”“凑字”而备受折磨,如今,由于他们读的多了,练笔的机会多了,话题多了,思路开阔了,很多同学对作文的恐惧感也消失了,写作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此外学生的演讲能力,思辨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很多学生开始在学校组织的各种演讲大赛中崭露头角,我觉得这与“少教多学”这种课堂模式是密不可分的。

三、“少教多学”让教师不断成长

这种模式,表面上看是把教师解放了,实际上,它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在实践中不断出现的问题,它促使我们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学习。它让我们反思如何进一步强化“教学内容”意识,根据教材内容合理确定教学内容;让我们反思如何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优势,如何进一步把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落实到实处,如何改变学生习惯于被动地解决别人的提问而自己不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局面;如何扫除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让学生敢于“真表达”。如何改变“浅层次讨论多,有思考价值的讨论少”的状况,如何转变“口问口答的随意交流多,聚集笔端的严谨表达少”的不利局面。诸如此类的问题,让我不断进行思考,促使我不断地进行理论学习,不断地向别人请教,不断地写反思笔记。虽然忙碌,但每有收获,那种豁然开朗的愉悦感也是别人所无法体会的。

四、“少教多学”更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

作为一名教师,要想跟上新课改的脚步,除了从业务能力上不断提高外,必须从观念上改变自己,这一点毋庸置疑。告别“一言堂”,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改变“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培养学生创新质疑的能力。先把学生当“人”,再把学生当学生。同样是学,如果学生能主动地学,岂不比被动地学好;同样是教,如果我们能用一种更科学的方法来教,既“教会”了别人,又幸福了自己,何乐而不为呢?同样,这种模式的开放性,也督促施教者不断前行,让他们无法再以自己的“一桶水”来滋润所有的花蕾,只有不断地前进、前进!

4.教师工作感想随笔 篇四

我爱一中 光阴荏苒,快三十年了,一中情结在心里愈加深厚。学生时代没在一中上过学,但从知道一中开始,心中充满了对一中的仰慕。后来幸运降临了,我成为了一中的一员,虽是普通的实验教师岗位,但我接触到的人,接触到的深厚的学校文化,却无时不在感染着我,在影响着我的成长。一路走来,自己的点滴进步都得益于自己遇到太多的良师益友和身在一中这片文化圣地中。在一中工作已是第二十七年,工作经历可以一分为二。前十三半主要在教务系统工作,担任过实验教师,劳动技术教师和微机教师。见证了学校实验和微机等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见证和参与了校舍改造和首批省级规范化学校的创建,见证了学校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过程和成果。学校在关键时刻,总能抓住遇到,自力更生,发展自己,壮大自己,这是我感受最深的地方之一。都说当老师不当班主任,体会不到做老师的幸福。1997年初,因为五老师调高三,学校安排我担任高96级8班班主任。当我在教室宣布学校这个决定时,很多学生哭了,看到学生对闫老师的感情,也这让我感受到了当班主任的幸福。由于自己没有当班主任的经验,只是尽力地去了解学生,与学生沟通,从生活、学习上提供些许帮助。半年的班主任工作,和学生朝夕相处,建立了很深的情谊。班主任是辛苦的,但又是充实的。两年后学生毕业了,又升入大学。开学后不久我就收到了学生的来信。这个学生叫**,在高一的时候数理化非常棒,但英语比较差。他说老师,上英语课的时候我只能听懂老师叫我的名字。由于我也不懂英语,只能给他一些鼓励和建议,与英语老师沟通,做些工作,后来他的英语高考考得很好。他在信中说,老师,我的英语能考得这么好,你有40%的功劳,英语老师有60%的功劳。看了信后的那种幸福真是无以言表。这个学生上大学不久就入了党,后来又考取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研究生。最近这十三年半,自己从事的是后勤服务工作。回头看这十三年,由于人手少,工作量大,工作要求高,有时感觉很累,但充满幸福感。上任第一件事就是种树,当时对种什么树,怎么种一无所知。经过请教前任领导和专家,在春晖楼前、文园9号楼南、本部博爱路上栽上第一批树,这些树现已长成参天大树。每次走到树下,总要驻足观看一番,心中充满了自豪与幸福,就象看自己的孩子一样亲切。后来在领导、专家和校友的规划、指导、资助下,学校又先后建设了石榴园、樱花园、听诵园、士子园、桃李园、近圣园、溯园、涌泉、杜梨广场、博爱广场等景观,栽种了雪松、黄山栾、白皮松、银杏、紫叶李、高杆女贞、白蜡、广玉兰、白玉兰、楸树、皂角等多种树木,使学校植物品种越来越丰富,校园景点越来越来美丽,学校被评为山东省花园式单位。这一切都融入了自己的汗水,校园的一草一木,时常牵动着自己的心,看到校园环境的不断改善也是自己最有成就感的地方。二十七年,弹指一挥间。自己做的工作很少,但一中的精神,一中的文化,一中的同事,一中的学生,一中的一草一木,对我一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5.感想随笔:三月 篇五

清晨,空气中弥漫的水汽,扑倒脸上,润润的。不由得认为,今天或许会像昨天一样:午前,阳光照耀似盛夏;午后,雨水忽至如春寒。

回溯时光,湘潭的三月似乎一直在下雨,“一场春雨一场暖”的谚语放在这里有些不合适。春雨一场又一场地下,但温度却像个别扭的孩子,执拗的不愿登上台阶。漂亮的春装也只能不情不愿地被压在厚厚的冬装下,撅着嘴,默默地吐槽这湿冷的空气。而我,看着河南的天气预报,想着家乡温暖干燥的三月:温和的阳光,晒着万物复苏的大地,为生命增添了一丝生机。

思绪回归湘潭,莫名地想吐槽:“不是说‘春雨贵如油嘛’怎么湘潭的春雨就这么不值钱呢!”甚至还有了做个晴天娃娃挂在走廊里的冲动。

但作为凡人的我,即使再怎么吐槽,做晴天娃娃也是无法撼动大自然的意志。所以只能在心底祈祷:太阳给力些,早日把晴天从雨神手里夺过来,让阳光照亮大地。

6.高一感想随笔 篇六

生活如一颗小小的杨梅,酸酸甜甜的。生活就是这个样子,当你被别人误会,却的不到谅解时,你会感觉到那颗杨梅酸酸的;可是当一切都真相大白时,别人对你说对不起的时候,突然之间会感觉到那颗杨梅好甜好甜。输入女冠活就是这个样子需要你慢慢的去品味,品出它的最好与最美。

生活又如一杯苦咖啡,加上一些涩涩的盐,成为苦涩的味道,就象人生的.旅程,很多很多的艰难险阻,静静的坐在一个角落里,端起一杯苦咖啡,回忆着美好的往事,渐渐的体验出咖啡的美味。你会明白,苦过后的味道,更甜了。所以要想体验出咖啡的美味,需要有足够地勇气和意志,来克服一切的艰难险阻,才能真正的拥有咖啡的美味。

7.个人感想随笔 篇七

屋外的空气,真的是很久都没有这样的冷了,干生生的冷,滴水成冰。昨个去婆婆家,儿子要养小蜗牛,便随他来到屋前的小河边,捞一些水草。在院子里的时候,就可以看到河面上烟雾缭绕,河水泛起的寒气,将整个河面都笼罩着,如不是这周围都是冰霜衰草,真的就觉得像极了仙境。匆匆的捞起水草,回到屋里。婆婆说:“这河里的水,很多年都没有这样从早到晚的冒着寒气,原先的冬天只有在傍晚的太阳西下的时候,才会如此。”想来,今年的冬天真的是格外的冷。原想,带着孩子们找一个地方滑冰玩的,趁机也让自己找回一点儿时的乐趣,怎奈,天气太冷,怕冻坏了孩子,还是老老实实的,收起了念头,打道回府。记忆里,最冷的那个冬天,一夜醒来,厚厚的雪堵住了屋门,屋外,除了屋顶上的天空是瓦蓝瓦蓝的以外,地面上整个世界都是白色的,白的晃眼。那时候不知道有“银装素裹”这个词,但屋外的景色,就是银装素裹的。

走出家门,大路上横七竖八的躺着昨夜被大风吹落在地的树枝树杈,厚厚的积雪,也被风吹得东一堆,西一堆。每一辆车驶过,都会呼啸着着带起一阵白雾路面不多一会就被压的溜光水滑的。

就是这样,也挡不住我们贪玩的念头,带上自做的爬犁,呼啦啦的跑着,叫着、闹着。你拉我一会,我拉你一圈。忘记了寒冷,忘记了回家吃饭,一个个小脸冻得像晒足了太阳的红苹果。却也是笑着,那笑声都震落了树上的雪花,惊飞了停留的鸟儿。也会调皮的伸出舌头,舔舔铁杆上的雪,仿佛只有这样才会知道雪的味道是怎样的。结果就是舌头吻上了铁杆,分不开了。还不能硬生生的拉开,会扯得的疼,呵呵!只有慢慢的等舌头融化了铁杆,才分离开来。

最有趣的是,在院子里的地上撒上麦子或玉米粒,用根木棍支撑着一个圆筛子,而我们则悄悄的`躲到屋里的窗户下面,紧张又兴奋的盯着筛子下面飞来的麻雀,好准备随之的拉动绳子,扣住麻雀。往往是飞来的麻雀不少,不知道是雀儿没有耐心吃完谷粒,还是我们没有耐心,总之是到最后,一个没扣着。

在给孩子讲起的时候,他们是不屑一顾的,甚至还会笑我们傻的很。他们可知我们儿时的快乐,那时候,我们是不会像他们现在这样不停的抱怨,做什么都没有意思的。我们的快乐就是来自大自然,来自我们纯净的心灵,和没有任何污染的世界。看过一篇文字说:“很多人都喜欢江南,不喜欢塞北。认为江南鸟语花香、莺歌燕舞,塞北塑封凛冽,寒气逼人。塞北的春春天因为有冬的映衬,而越发显得暖意融融;塞北的夏天也是亲爽宜人的,特别是晚上微风习习,月光朗朗,是令江南人羡慕的。秋天的塞北,天高云淡,秋高气爽;塞北的冬天,脆通透,硬硬朗朗。”

读这篇文字的时候,倒真的不再向往烟雨重楼的江南了。没有四季的分明,没有四季应该有的性格。就像我们这里,屋外虽是冰天雪地,寒风刺骨,但一走进屋里就会很温暖,火炉里跳动的火苗,炉上吱吱冒着热气的壶,还有窗台开着的花儿,显然温暖如春春春春春天。不像江南屋外和屋里一样的温度,即使用空调,也缺少一种生活的味道。“一方气候造就一方水土,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成就一方人。”江南的水土,养育的江南人,温柔,恬静,细腻的性格,而塞北的人就像这季候是一样的,性格鲜明,豪爽干脆,心胸开阔。

8.生活感想随笔作文 篇八

当今社会,人们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多。生活,学习,各种问题接踵而至。但为什么有些人处理同样多的`事情。,有人忙得焦头烂额,有人却能忙里偷闲。这可能是我们没有安排好事情解决的顺序。

比如当一大堆问题来袭的时候,我们总要分个轻重缓急。把最着急的事情先做了,剩下不那么着急,上交的事情可以慢慢做。这时,可以列一份计划表。把要做的事都写在纸上。然后再把它们排好序。这样最先开始,该做什么就一目了然。而且可以在事情的后面写上需要花费的时间,这样就能把你一天的生活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同样,当我们在处理一个问题时,总想着急着把它处理好。解决问题就像吃蛋糕一样,要一口一口的来。吃太快了,或太大口了,总会被噎着。这时我们就需要一种,图难于易,为大于细的智慧。从问题的小处着眼。从最小的缺口开始解决,遇到的阻力也就越小。从而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这样问题往往就能迎刃而解。

9.爱情的随笔感想 篇九

其实我一直想爱你,有人问我你的容颜,我说不知道,我爱着的到底是个怎样的你呢?我感觉的到,但我却形容不出也不想说出来。

我要的是彼此的心动,我享受那种不用说什么就会懂彼此的感觉,我期待着能牵着你的手在安静的校园里漫步,不为羡慕的眼光,只为屏息间的心灵相通。

可惜了我完美的追寻,我遇到了那个懂我的人,可是我们永远都不能牵手,我也遇到了那个能牵手的人,可是我们没能懂得彼此。

如若你还在,也值得我爱,我愿意对你说出,我有多爱你。可是你却没有出现。

曾经和某人探讨过,对于爱情的认识,我当时说在我的脑子里有一种叫着爱情的感觉,一旦有人给了我这种感觉,我想那便是我的爱情吧。而她则不这么认为,她说,这对那个不公平,我只是在一个人的身上去找另一个人的感觉。当时我们坚持着各自的原则,后来我的观点发生了变化,因为有人让我有了不同于我脑中关于爱情的感觉,而且我确定我是爱那个人的.,可惜的是没又听到她说“我爱你”。

我很想爱你,我希望能牵着你的手去看一次夕阳,让两只拉长的身影产生交集。我想带着你和我的朋友门一起远行。我想在无聊的时候有你在身边。我想.........

我很想爱你,在你生病的时候为你买药。在你难过的时候听你倾诉。我想给你不一样的生活。我不想知道你的过去有多伤。我只想你的现在和未来与过去无关。我想以命令的口吻叫你不许吃泡面。我想.......

若果你不爱我,那我们就分开好了,真的,我不会难过。因为你并不属于我,你只属于你自己。

经过这么多的失去与得到,谁还指望谁百分百的爱上谁?除非有一天我们同时向对方表白心迹。现在的自己處在愛與被愛之間的錯過空間里,內心無比的寧靜,該失去的早已不在,未到來的總會到來,我不急於說愛你。

10.小吃的随笔感想 篇十

由于本人的懒惰,每日在家昏昏欲睡,有时真恨不得在脖子上挂个大饼,那么就可以更“无所事事”了,倒也是一种颓废的悠闲。

既然说到吃,那么首先想到的是南北各地的小吃,年轻时到过不少地方,只是所吃食品大都是街边小食,难登大雅。记得第一次出远门时到山东济南,典型的北方城市,印象最深的是那里的糖葫芦,因为那时,家乡是没有这种食品的,北方居多,当时正值寒冬,街边的糖葫芦上的透明冰糖就象屋檐上的冰凌,晶莹剔透,都不忍下口,咬下去,酸酸甜甜的感觉刺激着味蕾,就好比初恋,百转千回,总在记忆深处泛着酸甜的余味,那时,和老公刚刚认识,每天,他走过那些卖糖葫芦的摊位,总是不等我开口,买下两串,看着我像个孩子似得满足,他的眼里总是盛满了怜爱,现在,在我们南方的城市,也有卖各式的糖葫芦,晶莹依旧,偶尔买了来尝,却只是酸涩无比,已经没有记忆中的甜美,或者是心情的变化吧,一样的味道,不同的时候品尝,就有不一样的滋味。

还有北方的面食文化也是值得一提的.,初去北方,很少看到他们吃米饭,饭桌上的主食是大饼和馒头,开始时,,稍稍地不习惯,但久了,却也觉得味道不错,有一次吃到一种锅盖大小的厚厚的烙饼,就着酸辣土豆丝,倒也过瘾,不过那种饼非常有韧性,牙口好的人吃起来才比较容易。

近年去广州的次数颇多,他们卷着舌头说起北方的面食,往往面带鄙夷:哇,北方银(人)不懂吃的啦,每顿都四(是)面疙瘩,没营养的啦。。。确实,吃,在南方是精致而繁琐的,南方人喜欢煲汤,一锅好汤往往要褒上十几个小时,而且每锅汤里面都或多或少放上滋补的中草药,喝起来有一股怪怪的味道。我最喜欢的是一种叫做双皮奶的甜点,其实和我们家里做的蒸鸡蛋在外形上差不多,只是那个是用蛋清和着水牛奶蒸煮而成,甜而不腻,入口绵软清香,非常具有营养价值。每天早上我都跑去喝一碗,百吃不厌。

饮食文化,在广州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扬,钵仔糕,牛腩粉,各式各样,林林总总,记忆犹深的是各类的粥,米粒煮得完全融化,是有若无,放入薄薄的牛肉或猪肉片,生姜,起锅时撒上一把翠绿的葱花,于是,微红的肉,绿绿的葱,白色的几近透明的粥汤,喝一口,鲜美无比,清香四溢,至于闻名各地的皮蛋瘦肉粥,更是随处可见。

粥类中最有名的,是仔艇粥,也叫及第粥,用料非常讲究,虾仁,瘦肉,鱼片,青菜。等等十几种,关于及第粥还有个有趣的典故:有个海边穷苦人家的孩子学习用功,一朝状元及第,邻人都来祝贺,但家中贫困,一时拿不出什么招待大家,那位状元的母亲就把家中仅有的鱼虾,还有米饭放到一起,煮成一大锅粥,共大家分食,并且流传至今。

11.仁义礼智信感想随笔 篇十一

善待下属,就可以得到下属的拥护,有了下属的拥护,就可以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为共同的目标齐头奋进,在危难之时就可以得到下属的支持,甚至得到朋友,同伴,家人的支持,同时可以使仁爱的名声传达到任何环境,得到控制和交际范围内以外的拥护和支持,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落井下石,四面楚歌,众叛亲离,以至于到人人得而诛之的危险。

2.优待俘虏

在政治战争中或者商业竞争中,优待俘虏和投降者,归顺者,因为俘虏,投降者,归顺者,甚至挖墙脚过来的人才最了解敌方内情,不仅可以为我方所用,增加我方兵员和人才储备,扩充我方实力,同时,更要对有才能的人加以运用,委以重任,以便其心甘情愿为我方服务,这样,不仅可以发展自我,更可以使我方仁爱之名播养四方,引四方人才来效,更可以动摇和削弱敌方军心,民心,人心。

3.抚恤百姓

对百姓抚恤,对客户,顾客优待,可以建立范围内以及范围外的信任,获得最好的联合效果,宣传效果,得到百姓和客户,顾客的支持,这样,根据延伸的规则,势必会把信任建立到越来越大的范围,产生对待甲,影响乙的效果。

义——即“正义”.1.以正导术

向目标对象灌输正确的人生理念,政治理论,商业法则,以此来指导具体的战术行动。

2.雪中送炭

在目标对象处于困境时,给予财力支持和精神鼓励,视为义气。

礼——既“礼貌”.1.知书达理

这是指对朋友,师长,合作伙伴等交际时,应该有礼貌地进行交谈,举手投足雅致谦虚而不浮躁盲动,给人以尊重的感觉,同时赋予了深不可测的人格内涵。

2.先礼后兵

既谦让为礼,谦让并不等于放弃,一是出于礼节,二是出于博取好感。谦让可以给予社会,部属,对手,同盟等以德服人的仁爱正义之举,同时,在必要时刻,谦让可以换来支持,唤起激愤,促成真正目标的达成。

智——既“才智”、1.才智相辅

丰富的人格魅力,需要才智结合,活学活用,遇到事情要能够有条理,有正确思路地去解决,而不是盲目从动,瞎搞一气。

2.是非分明

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并能够权衡利弊,明辨是非,而保证人格的完整程度和完美程度。

信——既“信用”

1,信而不疑

对于用人,给予其职权而不轻易干涉其行为,充分给予信任,以使对方施展才能而无所顾虑。

2.赏罚有信

12.工作随笔感想 篇十二

昨天英语口语考试,vivian问我的问题是:在什么情况下会停止自己的工作?我的回答很简单:结婚后,因为我想做个家庭主妇,不想出去工作。是的,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的梦想变了,以前总是想自己创业,自己闯荡。 高中的同学得知我学的是中文时都很诧异,因为在她们的眼中我不是那种喜欢稳定生活的人,我有着一颗四处奔波的心。而如果我将来有一天要成为老师,那就注定会过一段平平淡淡安安稳稳的生活,除非我也像某某老师那样经历人生的几起几落。但我历来是那种胆小怕事,不轻易冒犯别人,也不轻易给自己找麻烦的人,我想我总不会经历那样的大风大浪。可是有句话是:躺着也中枪。想到一年前我挺敬佩的一位语文老师无缘背黑锅时,我想假使有一天我做了语文教师,而我也是个爱生如子,中规中矩的老师,那么有一天如果领导自己惹事也有可能把责任推卸到我这种平时不在学校闹事的老师身上。 如果有一天我真的做了老师,也真的被冤枉。我想我可能会放弃那份工作,因为教师本来就不是我所想要做的。我害怕面对一群纯真的孩子然后自己还要伪装的告诉她们这个世界很美好,孩子们,你们努力读书,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人物。我不知道在我讲了那些后我自己的内心会多受煎熬。读小学时,老师告诉我们辛苦六年幸福一生。读初中时老师说:辛苦三年,幸福一生。高中时老师还是那样说。一个个对学生抱有殷切希望的老师都在用善意的.谎言欺骗亦或是鼓励我们。而那时的我们居然傻傻地相信了。虽然这些老师的初衷很好,可是如果老师在刚开始就告诉我们求学之路的艰辛,也许有很多人会最初选择放弃,还会有更多的人更加精心的规划自己的未来。

关于工作,似乎越扯越远。前段时间记得跟别人说过想做生意,这样的话如果受益就不只是我一个人,我想报答那些在上学路上给过我帮助的人,包括亲人,朋友,陌生人。一位同学总是对我说教,说现在的年轻人太看重物质,而她则每天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我的回答是如果你连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都满足不了,那你还谈什么精神,精神是驾驭于物质之上的。每个人身上都背负着太多东西,只是那些东西又给了每个人不一样的生活,有些人从一出生就注定要为钱财奔波,有些人一出生就衣食无忧。所以,对于洪战辉的大学生活我们无可厚非。他选择的是那样的生活,他所追求的也是那样的生活,对这个社会并没造成什么不良影响,又有什么错呢?至于对他自己的影响,那也是他当初就该想到的。

上一篇:烟草营销部市场经理在品牌座谈会表态发言稿下一篇:沈阳市房屋租赁合同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