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024-06-09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共17篇)(共17篇)

1.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篇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生产力发展十分迅猛,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1979年到2003年的25年间,我国经济连年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达9.4,GDP由1978年3624.1亿元增

长到2003年116694亿元。去年遭遇非典,仍保持9.1的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1万亿元,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形势越好,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越要看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存在的困难、问题和矛盾。应当看到,经济高速增长而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相对滞后,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迫切问题。在一些地区,经济增长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相比,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短腿”,农村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更是“短中之短”。联合国发展署2003年公布的数据表明,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相比,中国社会发展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在世界排名中位居第104。统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必要而紧迫。

科学发展观是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解决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我们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所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统筹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首先要解决好领导干部的发展观念问题。一定要从只注重经济增长,单纯追求GDP指标增长的片面发展观念转到在保持经济增长基础上的注重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追求经济社会综合指标的科学发展观念上来。经济增长无疑是发展的重要内涵之一,但经济增长并不是发展的全部内涵,经济增长是人民利益之所在,但不是全部人民利益之所在。那种认为经济增长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经济增长自然而然带来其它社会目标实现的发展观念,是片面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不意味着经济就可以代表社会的一切。经济增长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社会全面进步的物质前提条件,保持GDP的适度增长是促进发展的重要内容,但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部,发展应当是经济增长基础上的社会全面综合指标的增长。

一定要从只注重经济增长,以物为本的片面发展观念转到既注重经济增长又注重以人为本的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念上来。发展是在经济发展基础上的人的全面发展,追求物质指标不是最终目的,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才是目的。发展不仅仅是物的发展,而是人的全面发展。在经济的起步阶段,人们更关心收入的增加、物质财富的充足,经济增长被放在优先位置考虑,而教育、人文、卫生医疗、环境状况和社会公正等关系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还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们的需求就会发生变化,要考虑人的生活质量的整体改善,在继续追求更高收入和更加丰富的物质产品的同时,人们会要求更好的人文氛围、医疗卫生条件和生态环境,追求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丰富,这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定要从追求短期化发展目标、过分突出发展的短期物质成果的片面发展观念转到更为注重全面降低发展成本,减少发展代价的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念上来。发展是要付出成本的,促进发展必须从成本与收益两个方面着眼,用较小的发展成本实现较大的发展收益。片面的发展观只注重发展的短期成果而忽视发展的成本代价,特别忽视发展中的社会成本代价。全面降低发展成本,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降低生态环境的成本。坚决摒弃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谋求增长的做法。二是降低资源成本。坚决摒弃不顾质量和效益,以大量消耗自然、人文和经济资源为代价来支撑增长的做法;三是降低社会成本。贫困、失业、严重的分配差别等会带来社会危机和动荡,会大大提高发展的社会成本。政治、道德、教育、科教、文化、卫生等落后,也会加大发展的社会成本。因此要坚决摒弃不顾公正、公平和和谐等社会目标,以轻视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事业建设为代价换取增长的做法。

统筹兼顾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科学方法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还要解决一个方法问题。毛泽东同志在1956年总结前苏联社会主义畸形发展的教训,论述我国建设和发展的道路,发表了《论十大关系》,把统筹兼顾作为处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法。他说:“我们的方针就是统筹兼顾,各得其所。”一定要深刻理解毛泽东同志统筹兼顾的思想内涵:

统筹兼顾就要遵循从全国人民的利益出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总方针。毛泽东同志说:“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出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并且尽可能地将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为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伟大事业服务。”首先,从全国人民的利益大局出发,就要根据实际可能条件,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各得其所,兼顾到人民的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兼顾到人民方方面面的利益。其次,从

2.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篇二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终极目标,人的全面发展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终极目标, 是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思想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马克思在批判扬弃德国思想界关于人的本质学说的基础上, 明确提出了关于人的科学思想。其内容包括人的自然本质、类本质、社会本质和个性特征四个层面。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1]总和”。马克思不仅充分识别了人所具有的属性, 而且把人的社会属性定义为人的本质属性。这意味着, 人不仅仅是创造财富的手段, 更重要的是创造财富的主体;人与人之间不是毫无关系, 而是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共同生活在一个社会当中, “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 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2]。可见, 人的全面发展的崇高理想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的基础之上, 是立足现实对全人类的终极关怀, 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终极目标, 它要求生产力的高度发达, 物质生活的殷实富足, 社会政治政治经济制度的科学民主。

从人的存在来看, 人既有自然属性, 又有社会属性。与其它动物物种仅仅依赖局部的自然界而生存不同, 人类必须在更大的程度上依赖整个自然界才能更好地生存。而要做到这一点, 就必须依赖人类群体的力量, 即社会的力量。人类本身的特点决定了人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立足于自然界。马克思说, 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 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3]。由此可见,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考察人的时候, 人的其他属性已在其研究之中, 并肯定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也即人的本质发展。

从现实的发展角度上来来, 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 是新时期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人的全面发展指的是人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人的社会关系日益丰富和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的多样性需求得到满足、人的自由个性以及人的心理和谐的充分发展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又强调“尊重农民意愿, 维护农民利益, 增进农民福祉, 扎扎实实规划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论述深刻地阐明了人的全面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关系。其深刻地指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 就是要求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4], 在实践中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简言之, 没有人的全面发展, 新农村建设也就如空中楼阁, 一纸空谈。反之, 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兴衰, 则事关农民的意愿能否得到尊重, 利益能够得到有效的维护, 农民的全面发展能否得以实现。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人的全面发展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相辅相成、互动共进的历史过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的互动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 未来新社会将使人更充分地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5]”;另一方面, 只有全面发展的人, 才能更好地发展生产力、提高人类驾奴和利用自然为人类谋福取利的能力, 才能推动科学技术及交往形式巨大进步。“因为现存的, 交往形式和生产力是全面的, 所以只有全面发展的个人才可能占有它们[6]”, 如这些正式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动力。因此, 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

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我们所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农村社会。它既涉及到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也涉及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调整既涉及经济基础, 又涉及上层建筑, 是一个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 (包括诸多目标:基层社会保障体系、农民素质教育体系、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完善等等) , 需要社会的多方合力。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实现, 有利于九亿多农民的全面发展, 有利于他 (她) 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并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活动, 有利于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必要的物质条件, 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 人的全面发展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不竭动力。

新农村的建设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而人的全面发展反过来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正如江泽民所说“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 是互为前提和基础。人越全面发展, 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 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 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 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7]”人是社会主体, 是人类活动和全部历史的本质和基础, 社会进步是建立在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整个社会全面进步。而生产力本质上就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强, 就越能推动社会进步。如今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正值全球兴起知识经济, 农民成为生产力中的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农民的知识、创新能力、智力成为主要生产要素, 人力资源、人力资本成为经济增长主导要素和主要动力。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实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竞争。因为, 人是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 在社会发展中最具决定性力量, 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性的因素。因此, 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我国抓住机遇, 迎接知识经济挑战, 进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总之, 没有人的全面发展, 就不可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农村的可持续的、稳定的、协调的发展。

三、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 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我国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 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要求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 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既需要全社会的共同艰苦奋斗, 还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1. 提高农民收入, 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只有经济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 才能够使农民有条件接受较好的教育, 使其能力和潜能得到很好培育和发挥;只有经济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 才能够使劳动时间大大缩短, 使人们有条件从事其它的创造性活动;也只有经济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才能够使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 物质文化条件得到改善。因此, 我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抓住机遇, 加快发展, 改善人民生活条件, 建立健全农村各项社会保障体系, 使农民更加殷实富足, 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最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与社会的整体和谐, 推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 健全农村村民自治制度, 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政治保障。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使人民的生活日益改善, 不断地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不仅要创造出比资本主义高的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 还要创造出比资本主义高的民主政治制度和政治文明。邓小平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立为农村政治文明中作为能动主体的人, 不仅是经济人, 而且是社会人, 不仅对经济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有需求, 而且对民主、平等、和谐的政治生活的需要同样迫切。只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农民才能充分行使各项民主权利, 发挥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才能享有正常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只有健全基层社会主义法制, 才能为农民享有平等权利、过着正常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提供保证;只有维护社会稳定, 营造良好社会秩序, 农民才能过上安居乐业、美满幸福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因此, 我们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 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基层政治体制改革, 建设有中国特色农村政治, 巩固安定团结、民主、平等和谐的农村政治局面, 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起来, 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政治保证。

3. 丰富和发展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农民的生存和发展, 不仅要有经济生活, 而且还要有相应的文化生活。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 文化的实质是塑造人、培育人、改造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因此, 文化建设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 发展文化就要落实到提高农民的全面素质和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上来, 就是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基层的、科学的、通俗的农村社会主义文化, 以促进农民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不断丰富丰富农民的思想和精神生活, 进而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和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 我们要以“八荣八耻”为行为准则,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 立足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践, 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前沿, 不断发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村文化, 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要。

4.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为人的全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马克思说“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没有一个和谐稳定、健康良性的生态环境, 就不会有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20世纪人们为了追求经济增长, 在生产过程中, 不顾自然规律, 过渡开发自然资源, 结果造成了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等问题, 最终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社会发展的生态基础, 恩格斯也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 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 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9]”因此, 我们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要重视和保护生态环境建设, 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文明价值观, 增强重视和保护生态以促进人与生态和谐协调。培养有利于人的发展的责任意识和自觉意识, 在人的价值和生态价值良性互动机制中, 促使自然、社会和人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 在实践中, 坚持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 既满足当代人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 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使农民在持续利用环境中不断得到全面发展。

总之, 人的发展问题事关新农村建设的兴衰成败, 事关和谐社会能否实现、国家能否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的关键性问题。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 维护农民的权益, 保护农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 更好地把握人的全面发展, 进而更好地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进程。

参考文献

[1]马列著作选读[C].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7.8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 (上册) [M].北京:人民出版, 1979.220.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24.

[4]刘世奎.科学发展观内涵的十个论点[J].学术交流, , 2006.6.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649.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516.

[7]江泽民文选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264-299.

[8]邓小平文选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168.

3.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篇三

关键词:法治建设;公平正义;社会健康;幸福指数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大力推进和全面强化法治建设,是当前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亟需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当前法治乏力是影响社会健康发展的最大障碍

目前法律法规在有效保障和服务经济发展、全面公正保护人民群众和各方面合法权益、妥善处理各种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一些细节方面明显存在不足,尤其在法治执行力方面更显薄弱。信访的居高不下,各类违法违规事件层出不穷包括刑事犯罪的高发,社会充斥暴戾之气,就是人们的正当要求和利益得不到及时有效维护,违法犯罪行为得不到有震慑力的打击,社会价值取向扭曲而反映出来的一种典型的社会不健康现象。

二、当前法治乏力的成因

法治建设由于受时代背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体制因素、执政主体认识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限制,无论是在立法还是执法方面都远远滞后于社会的变革,因而在规范社会各方面行为和调节平衡及保护各方面合法权益上明显显得力不从心,权威性和威慑力不足。

从主观上来看,现行政府在社会管理上从理念到机制都不同程度存在着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问题。在管理理念上,相当部分党政领导对现代政治权力的运行要求在社会管理中坚持人人平等的权利保护取向认识不足,表现在社会管理中出现两个偏差:一是传统的管制型管理理念仍占相当地位,缺乏公仆意识,管理中“权”大于法和“人情”高于制度的现象较普遍。二是受西方国家“民主”、“人权”和所谓保护弱势群体的思想影响,脱离中国国情,在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方面,明显表现出只片面强调保护少数违法违规人包括各类犯罪嫌疑人的所谓“人权”与“权益”、而实际损害绝大多数民众权益乃至罔顾社会正义正气培养的倾向。在管理机制上,现行政府有关管理部门条块分割、管理职能重叠或交叉、政策法规相互矛盾、权责利不统一、有利的事争相插手而对责任则相互推诿的现象较为突出,造成管理形不成合力,法规政策运行不畅,出现问题或难以处理或久拖不决,既使得矛盾冲突加剧或复杂化,也使得社会公众对政府和法律的信心下降。

三、新形势下全面强化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全面强化法治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客观需要

当前发展黄金期和矛盾多发期交织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引领社会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必须全面强化法治,依靠法治转变执政方式,同时增强全民法制意识,提高公民在社会活动中依法行事的自觉自律性,推进国家民主政治建设健康发展,才能保障社会的有序运行,公正合理地解决新时期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二)全面强化法治是不断提高人民幸福指数的现实迫切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在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使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和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有了更多地要求和期待。因此,解决好各种社会利益矛盾和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为全社会成员创造一个公平正义的发展和生活环境,必须全面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运行机制,才能使社会公平正义真正得到实现,才能使社会各方权益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才能使社会真正有序运行和实现稳定和谐,才能使人民大众真正生活的更有尊严、更加舒心,对未来更有信心,从而真正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四、全面强化法治建设的途径和对策

首先在立法层面上,要在法规层面上明确界定政府的权力范围和责任,确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尤其是要强化政府执行公务方面的法规制度,行政机构出台的政令必须符合宪法和法律,既要使政府真正成为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切实做到依法行政、依法执行公务、依法协调社会关系、依法規范社会秩序、依法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和刑事犯罪、依法维护各方面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依法推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依法公平合理分配并使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缩小社会贫富差距。第二要大力完善法律法规执行方面的法规制度包括监督制度。严格规范政府行政行为和各类执法主体的执法行为及相关程序,通过切实严格有效的执法实际行动,在全社会确立起法律的权威,使一切社会行为主体对自己行为的法律后果都有明确的预期,才能阻止公权力的异变和堕落,才能增强公民自觉自律自己的行为,才能有效减少违法违规和犯罪现象,才能切实改变社会经济运行秩序紊乱状况,才能遏制各类假冒伪劣产品、商品和食品的泛滥,才能切实纠正少部分人反复上访、越级上访、代理上访、无理取闹、不达目的纠缠不休的信访乱象和以各种形式威胁、要挟领导解决问题的现象,才能真正提高政府公信力和引导社会诚信意识的不断发展和提高。第三要大力完善法院公开审判制度、独立审判制度,特别要着重完善法院审案中的人民监督制度。真正建立法院公开审判制度、独立审判制度和人民监督制度,是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必要措施;是提升法律在群众心目中地位的有力保障。要通过完善法院公开审判制度、独立审判制度和人民监督制度,切实消除各类事件和案件处理中司法人员腐败和行政干预现象,真正体现出法律的严肃性、公平性和公正性。对法律仲裁的结果,一定要有切实的措施来保证落实,以真正在公众心目中确立起法律的权威和对法律的畏惧。第四要大力加强全民法治意识的培养。要通过各种载体和各种形式的普法学习、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公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和公务员队伍中培养树立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要通过严格的执法,切实在全社会明确一切组织和个人、包括执政党和所有社会领导成员,都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自觉依法行事,而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这是现代社会先进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社会核心价值的重要内容和现代社会公民精神的重要体现,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培养。(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

参考文献:

[1]党的十八大报告

[2]《在不断创新中推进社会管理》(经济日报 2012年8月26日)

4.休闲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篇四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提出的.未来理想社会人的存在状态.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自由选择的休闲活动和合理的消费促使人自由全面发展,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努力构建有利于休闲的社会.

作 者:谢秀华 崔晓辉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年,卷(期): “”(34) 分类号:B82 关键词:休闲   创造力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休闲社会  

5.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篇五

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这种发展是不断提高、不断完善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保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

作 者:张玉霞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人文政法学院,浙江,温州,325035刊 名:学术交流 PKU CSSCI英文刊名:ACADEMIC EXCHANGE年,卷(期):“”(9)分类号:B038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本质

6.现代社会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思考 篇六

现代社会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思考

通过对现代社会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分析,着重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互为前提、协同共进的关系.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保障;另一方面只有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作 者:刘增芝 作者单位:保定师范专科学校,马列与思想品德课教学部,河北,保定,071051刊 名: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BAODING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16(3)分类号:B038关键词:现代社会 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的持续发展

7.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篇七

一、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内涵

1、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人的全面发展最本质上来说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包括人的智力和体力得到充分统一的发展以及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得到多方面的发展。也就是说能够充分发展人的各种潜能, 完整丰富人的个性, 充分发挥出人的本质力量。

2、人的全面发展的表现形式

本文所考察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形式主要从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来说明。

劳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本质特征, 所以人的全面发展最首要的就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情况按照不同的形式进行划分有不同方面的发展, 比如按照主体来划分, 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分为个体劳动能力发展、群体劳动能力发展以及全人来劳动能力的发展;按照所反映的形式有潜能的发展和现实能力的发展;从生理上来看, 可以分为人的智力的发展和人的体力的发展等等, 而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求人的劳动能力在各个层面上都得到发展, 而且不断促使潜能向现实能力的转换。

3、社会进步的含义

社会进步是指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合乎规律的前进运动, 其表现形式是生产方式的更新和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的进步包括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以及社会政治文明的进步, 这也是实现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途径。社会进步的衡量标准具有综合性, 生产关系的性质、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等等都是衡量标准, 而衡量社会进步最根本的标准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1、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前提

人的需求和欲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潜在力量, 正是人们有没有满足的需求和欲望, 才激发出人们不断改变现状, 进而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为了实现人们物质方面的需求, 人们不断更新生产方式和手段, 从而经济建设不断发展;人们为了满足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 探索各方面的文化活动, 从而精神文明不断提升, 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人们为了满足政治方面的欲望, 不断探索, 从而促进了政治文明的不断进步。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 人的需求可以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和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宿的需要、尊重和自尊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可见人的需求是不断向上发展的, 只有满足了人不断变化发展的需求,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也会不断进步。

2、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人的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这样形成的人力资源在现代经济社会中能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拥有一定数量的人力资源是进行社会生产所必需的先决条件, 人力资源是指一定时期内组织中的人所拥有的能够被企业所用, 且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的教育、能力、技能、经验、体力等的总称。在现代经济社会中要促进经济的发展, 就必须要提高劳动力的各方面的素质、能力和创造性, 而这些素质、能力和创造性的提高正好符合了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社会发展中经济的发展、精神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政治文明的进步, 都是人的全面发展所带来的能动性发挥的动力作用。

三、社会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

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表现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发展生产力, 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只有实现了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求才能够满足, 人民素质才能得到提高, 才能够为社会中的人提供物质基础, 保障社会成员拥有充裕的物质生活。只有当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基本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的时候, 才真正谈的上人的全面发展。所以加快社会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进步, 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经济基础。

四、小结

通过上述分析得知, 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存在相互促进、不断发展的辨证关系, 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而社会的进步又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社会氛围和政治保证。在我国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 要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加快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 要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更好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同时将人的全面发展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中来。

摘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8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提出来的, 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存在辨证统一的关系, 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 而社会的发展进步本质上就是为了人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进步。本文就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两者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述。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社会进步,辩证关系

参考文献

[1]王钰、唐召云:《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

[2]金鑫:《“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必须相辅相成——江泽民关于现代化理论的新贡献》, 《宁夏党校学报》, 2002年5月。

8.以人为本 促进医院人的全面发展 篇八

关键字:科学发展 以人为本 医院科学

践行以人为本理念,是医院在科学发展中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党根据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思想所确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必然体现,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以人为本顺应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强调了无论的经济增长还是社会事业的发展,都不是发展的目的,而是手段,人的全面发展才是最终的目的。我们在医院建设和管理中,医院的发展是重要的,医院的形象和信誉是重要的,医院的医疗质量是重要的,而最重要的就是要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也就是说发展是为了人,而且发展必须依靠人,要通过发展不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工作技能等,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同志曾说过:“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我们进行中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因此,在医院科学发展实践中,就必须在每项工作中,都关注人的存在,都能发挥广大医务工作者的主观能动作用,都能在医疗活动的实践中,在医院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在医院建设的每项工作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促进全体医院职工的全面的发展。

践行以人为本理念,是促进医院人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医院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应该有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医院本身的工作性质和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所决定的,就是要以病人为中心,发挥救死扶伤的职能,全心全意地为病人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和健康保障。第二是以医院的员工为本,努力提高全员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医疗技术水平和文化知识,培养社会主义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这较之第一个内容更为重要。这两方面的内容都离不开人,都离不开人的全面发展这一主题,作为人民的医院,其工作的重心是病人,医院的一切服务设施、服务技术、服务程序等都围绕以病人为中心,挽救病人的生命,病人解除病人的病痛,康复病人的身心,恢复病人的劳动和工作能力,这也是践行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为了这一社会群体的发展,使他们能够身体健康、心情愉悦、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工作和活动中去,也同样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而作为为病人服务的主体,医院的员工则更是医院践行以人为理念的重点和关键,没有医院员工自身的发展和进步,病人的医疗保健服务工作做不好,医院的社会职能也会发挥不好,没有医院员工自身的发展和进步,医院的管理和经营也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医院的建设和发展也会举步维艰、进步缓慢。由此可见,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医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

践行以人为本理念,努力促进医院人的全面发展。

9.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篇九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文明的进步,社会分工日益细致。同时,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也会促进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二者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生产力的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与否的根本标准。“生产力标准”则是“物”的不断丰富和人的不断发展的统一。人是否全面发展,也是衡量社会是否进步的重要标准。而社会分工与人的全面发展是存在冲突的。我们要努力解决这个矛盾,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

首先社会分工与人的全面发展存在着冲突。这是客观存在,我们不能忽视这个矛盾.不可否认,社会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促进“物”的不断丰富。社会分工,要求每一个人只需完成一个特定的工序,并且重复不断的操作,甚至有些工作人员,到退休为止都只从事一道工序。长时间的操作同样的一道工序,必然可以提高该工作人员在做这道工序的时的熟悉度,从而节省工作时间,在相同的时间内生产更多的合格产品,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特别是经济全球化之后,全世界范围内的生产社会化以及世界范围内的生产原料,人员以及资金等的流动,使得社会分工朝着广度和深度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大部分在岗人员的工作也越来越细致,操作流程普遍减少,可是说,是更加的机械化。甚至是有些工作人员只需将产品从一边放到另一边可。可以说,社会分工朝着广度和深度发展,已经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人类总体历史来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的本质在不断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发展生产力也就是发展人的本质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人能更好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全方位的发展,是人的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的全面提高.。

当今世界,竞争越来越激烈,每一个人为了使自己更加有竞争力,都想尽办法将自己的工作做的更好,更多的将时间放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提高专业技能上。想过增加专业知识和提高专业技能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使得自己在日益激烈的社会保持优势。由于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每个人从事的工作也日益细化,相应的,每个人要补充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也更加细化,学习的范围更加狭小。比如,以前分配一个工人的工作是给帽子套上帽檐并且打扣,那么这个工人必须掌握套帽檐和打扣的知识和技术。由于社会分工的细化,分配给一个工人的工作是给帽子套上帽檐,那么这个工人只需掌握套帽檐的知识和技术即可胜任他的工作,不需要再掌握打扣的技术。那么他为了提高自己的劳动效率,必然会不断增强打扣的技术,不再钻研如何套帽檐至少是不会想办法如何提高套帽檐的效率,因为套帽檐不是自己的工作,就需要掌握这方面的知识。依次类推,越来越细致的社会分工,使得对工作人员的综合性要求减少。也就是说,社会分工会导致工作人员掌握片面的技术和知识。这是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也是因为社会分工的细化,每个人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大家都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上。于是,学习其他方面知识的时间相对就少了,锻炼身体,培养艺术细胞等等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这样,人怎么能全面发展呢,怎么可能全面发展呢,怎么会全面发展呢?!

从这几个角度来讲,社会分工与人的全面发展是存在冲突的。社会分工从一定意义上会导致人的片面发展,阻碍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分工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虽然存在着不可消灭的矛盾冲突,但是并不是不可以解决的。

首先,每一个具体的人来讲,当我们在真正步入社会开始工作时,社会分工才开始大规模的影响我们的工作。在我们毕业前,我们没有至少是很少出去从事固定性的工作,也就没有具体的社会分工分配给我们每个人,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利用在校园的足够多的时间,阅读大量书籍,进行体育锻炼,进行艺术方面的熏陶等等,尽可能的提高自己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在校园的这段时间,是我们充分汲取知识,发展自己的最好时间。在这个阶段,我们面临较少的工作与学习的矛盾,可以积累我们的综合性知识。抓紧在社会分工与自己的全面发展发生较大冲突之前,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使自己尽可能的全面发展。这是解决社会分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其次,当我们开始工作后,也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社会分工后,当然,我们为了使自己生存下去,必须加强职业技能,增强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充实专业技术。但是,我们可以在学习巩固完专业知识后,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多学习,多锻炼········利用一切途径努力发展自己,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同时,在别人在他们的岗位上工作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学习,增加自己的见识和能力。在工作中学习,在工作中发展自己。

最后,当我们退休之后,我们更是有了更多的时间。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退休之后,不必再为生计烦恼。更是可以安心学习。只要想发展,任何时候都不晚。就算是老了,退休了,一样可以通过学习,发展自己。

10.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篇十

党的十七大做出了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决策。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中,必须按照党中央的要求,首先明确认识在教育系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意义。

明确认识在教育系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意义,我们必须首先要认识科学发展观本身的重大意义。胡锦涛同志在2008年9月19日的讲话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胡锦涛同志的这段话是对科学发展观重大意义最准确的概括和阐述,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胡锦涛同志“进一步深刻理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的指示精神。

明确认识在在教育系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意义,我们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认识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必要性: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破解发展难题的现实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加强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

明确认识在教育系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意义,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搞好全国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工作的巨大动力,更是搞好教育工作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因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成果,因此它是推进全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正确方向和根本指导方针,当然也是指导我们教育工作的正确方向和根本指导方针。离开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我们教育战线的改革发展就必然会偏离正确的方向。明确认识在教育系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意义,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光是教育系统每一名共产党员的政治任务,更是我们每一名教师及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因为在全社会带头学习宣传完善科学发展观、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是我们每一名教师及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党的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既指导宏观,也指导微观,它既能指导我们每一名教师及教育工作者为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好本职工作,更能指导我们每一名教师及教育工作者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素质。因为,科学发展观在其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等方面都包含着人本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容,每一名党员干部、每一名教职员工受教育也是教育系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

11.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篇十一

关键词: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统一

一、继承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揭示了人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辩证统一。继承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就必须坚持把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

在马克思的理论域,人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人的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即人的依赖性阶段、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和自由个性阶段,或者说要经历从人的群体本位阶段过渡到人的个体本位阶段最终过渡到人的类本位阶段。在人的群体本位阶段,人依赖于人,个人淹没在群体之中。个体本位阶段的个人并不是原子式的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赖的存在,不过,这种依赖关系通过物间接地表现出来;人的类本位阶段克服了物的依赖而归于人的依赖。这不是对第一阶段的重复,而是全面保留了第二阶段的积极的全面的依赖关系。到了类本位阶段,人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经济社会的发展最终要归结到人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表现为生产力的发展,而人是生产力的主体。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是判断一个社会发展水平高低的历史尺度,人的发展状况是判断一个社会是否健全和完善的价值尺度。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同一历史过程的两个方面。人的全面发展说到底是人的本质的全面占有。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作为类存在物,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作为社会存在物,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个体,人的本质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体。与人的本质相联系,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第一,人的活动特别是人的劳动及其能力的全面发展。第二,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社会交往的普遍性和人对社会关系的全面占有。第三,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自由发展。全面发展的个人,不是抽象的、孤立的个人,而是现实的、具体的、社会中的个人,不是某一个人,而是每一个人。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在对人与社会的基本关系以及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基础上形成的,是基于对人类发展前景的科学预测而得出的重要理论成果。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说过:共产主义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这样的社会里,所有人能够获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个人发展条件,同时,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又促进了全社会一切人的发展,个人发展是他人发展的条件,他人发展为个人发展创造了机会,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以及整个社会的利益达到了和谐完美的统一。资本主义“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必然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必然是以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以上说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一直把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当作同一历史过程的两个方面。因此,把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是继承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

二、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

在我国,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及其创造的社会物质文化条件,构成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在经济落后、物质资源匮乏的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是难以实现的。

在我国,社会发展本质上是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总的说来,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在我国价值取向上高度一致。我们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发展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最终目的。

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在我国历史进程上是高度契合的。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教育普及率,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到新阶段。在推动“温饱型”社会向“小康型”社会的转变过程中,我国成功完成了扫除青壮年文盲和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任务,使得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及经济社会较快发展基本相适应;而在推动“部分小康型”社会向“全面小康型”社会转变的今天,党中央又及时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把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职业教育的较快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向“普及化”阶段的过渡,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任务。

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把发展教育作为战略任务,确保教育优先发展落到实处。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教育发展上的重要体现,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其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是教育工作的主题。我们应该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应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增强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统筹教育发展,抓紧抓实抓好教育事业发展的三项主要任务。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十一五”规划纲要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的三项主要任务。要完成好这些任务,必须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区域教育,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必须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更加主动地促进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更加积极地推进教育与科技创新的紧密结合、与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与文化繁荣的紧密结合、与社会进步的紧密结合;必须在全社会进一步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进一步培养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高尚精神,切实帮助教师特别是农村基层教师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民教师队伍,把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

四、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每一阶段都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条件,增添了新的内涵。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精神条件。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促进社会朝着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向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

改革开放30年多来,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我们走上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走上了一条解放人民、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极大地释放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为人的全面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机制,日益激发起人们的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明显地拓展了人们的政治参与空间,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政治条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体制和机制,使我国的国民教育和文化艺术生产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显著地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质,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为人的全面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2.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篇十二

要在全面人格培养的基础上发展人的创造性

我们不能把创造性作为一种与人其他素质不相关的、没有联系的孤立的、单独的品性来培养。现今有所谓创造力开发等等的培训,他们把创造力的培养当做纯技能技巧的训练,也可能这类训练会取得某方面的`成效,可能使人们增加一些特定的“创造的技能”,但是他决不能等同于创造性人的培养。“那种有创造力的人才是问题的本质,那么你面临的问题就成为人性转变、性格转变、整个人的充分发展问题。”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人的创造性的发展程度与

他的整个人格发展是高度相关的。这里包括他所持的世界观、人生哲学、生活方式、伦理准则、思维模式等等,如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把世界上一切事物看作是一种流动、一种运动、一种过程,而不是静止不变的;这种人不会是执守过去,而总是展望未来,不是用过去来规定今天,而是善于用未来规划当今;他们不只是着眼于目前的现实,而是刻意发现各种可能;他们总是不满足于先辈们已经做过的,而是努力开拓未知、未开发的领域;他们一定是满怀信心地面对明天,相信自己能使明天变得更好;并且把创造美好的未来作为自己人生的职责……也只有在这样的创造性人格培养的基础上,人的创造能力才得以全面充分地萌发,并在一种健康、正确的指向下,以创造性的方式去从事各种工作和活动,并享受创造人生之幸福。只有持这样的有机的整体的创造性培养的观点,人创造性的发展才成为真正的人性的完善、人的本质属性的展现,才赋予创造性教育以本体论的意义。

13.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篇十三

[日期:2006-03-31]

来源: 作者:周玉明

[字体:大 中 小]

各位班主任、同志们:

刚才七位同志从不同角度就如何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做好班主任工作作了很好的发言。他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又把行动付诸笔端。思想的流淌和实践的尝试使我深受感动。政教处在班主任报告会之后又组织班主任工作研讨交流会,我认为很有必要。因为班主任有了展示班级管理风采的窗口,交流的平台,合作共享的机会。研讨的主题是“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非常契合学校发展的特点和校长室的要求。随着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入发展,班主任在学校中所处的地位愈来愈重要。《中学班主任工作的暂行规定》是这样阐述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的: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集体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学校领导者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班主任在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中,起着导师的作用;并负有协调本班各科的教育工作和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之间联系的作用。可以说,学校的兴旺与发展,与班主任队伍建设及班主任素质有着密切关系。在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中,班主任工作应注意好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坚持文化立校方略,促进学校事业可持续发展。

一中的校园文化是由一代又一代优秀一中人的理想、智慧、精神、作风等积淀、提炼、升华而成的复合体,是凝聚一中群体的粘合剂,是发展一中事业的助推器。

近几年来,我校更是坚持以人为本、以文化人的文化立校方略,以建设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彰显个性的班级文化为重点,大力构筑独特的校园文化,使我校真正成了师生的“精神家园”和“发展乐土”,为学校新一轮的发展注入了持久的、旺盛的生命力。

我校已有80余年历史,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校园文化的本质是以人为本,核心是和谐。学校正大力开展“团结拼搏、敬业奉献、勇争第一”的主题教育,努力弘扬一中人“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负重前行的开拓精神和凝心聚力的团队精神”,帮助和引领全体教职工树立勇争“第一”的质量意识,教书育人,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幸福负责的责任意识,为一中的发展尽心尽力的大局意识。全体班主任要成为实践“五种精神”、“三种意识”的模范,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以班级文化建设为抓手,塑造班级精神,构建“严、细、实、活”的班级文化建设模式。

班级文化建设是文化立校方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班级文化建设首先要营造班风。班风就是班级的良好风气。一个班集体的班风既有丰富的内涵,又有明显的外在表现。从内涵角度来说,班风应体现班级奋发向上的班级精神和班级奋斗目标的主要内容。但班风不是班主任随意确定的,班风确定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过程。良好的班风和班级精神有利于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有利于班级目标的实现。一个有良好班风的班级,学生能严于律己,十分注重仪表,文明卫生。反之,班级就会出现“脏、乱、差”。良好的班风形成以后,班主任就会从班级琐事中解脱出来,致力于班集体建设的其它工作,班集体就会蒸蒸日上向前发展。

班级文化建设其次要创造学风。学风建设主要是培养、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自觉性、积极性;指导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管理,如制订学习计划,作息时间,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等;进行学习方法指导。班主任要教育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全班学业成绩,要协调各学科的发展水平,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班级文化建设还有创设直观的班级文化。本学期,各班充分发挥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创造能力,通过确定主题、设置栏目、创新形式、宣染氛围等系列措施,使班级文化建设成为张扬学生个性的舞台。

班级文化建设,由于班情不一,加上各个班主任的个性迥异,风格不一,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班级管理,往往能收到殊途同归的成效。例如,有通过目标管理,引导学生逐步实现班级管理目标的;有从情感教育入手,培养学生爱同学、爱师长、爱班级、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等社会性情感,以爱促进班级管理的;有重在协调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造成团结上进、互帮互学的群体气氛,从而推进班级管理的;有重视环境建设,创设多种德育环境,从中汲取丰富营养,搞好班级管理的,等等。在实施班级管理的具体实践中,许多优秀班主任为了求得班级管理的最佳效果,常常是以一种模式为主,交叉使用或同步运用几种管理模式。如目标系统化模式、优化环境模式、民主参与管理模式等。它们的共性特点是管理严、要求细、措施实、形式活。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幸福负责。

著名班主任魏书生说,学生有6年是在初高中度过的。这是人生筋骨血肉成长最快的6年,是人生喜怒哀乐感情最丰富的6年,是人生意志品质形成的6年,是人生智力才能发展最快的6年,是人生变化万千的6年,是决定一个人今后命运的6年。班级、班集体,人们生于斯、长于斯、变化于斯。班级像一座桥,通过它,人们跨向理想的彼岸;班级像一条船,乘着它,人们越过江河湖泊;班级像一个大家庭,同学们如兄弟姐妹般互相关心着,帮助着,互相鼓舞着、照顾着,一起长大了,成熟了,便离开了这个家庭,走进了大学,走向了社会。因此班主任责任重大,使命神圣。

被评为北京市优秀班主任特等奖的北京东城高中的闫来凤老师,每接一个班,都要给学生一张精美的小卡片,上面写着:“一生忠诚的指导,一生忠诚的服务,一生忠诚的求索,一生忠诚的朋友——你们的班主任闫老师。被评为北京市优秀班主任一等奖的孙惠清老师提出创设新型师生关系的实践:尊重是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信任是新型师生关系的核心,理解是新型师生关系的内需,公平是新型师生关系的积极手段,激励是新型师生关系的润滑剂。同样获一等奖的丘悦老师指出:班主任工作五忌:一忌乱发脾气,二忌无计划性,三忌将学生分三六九等,四忌言而无信,五忌知错不改,死要面子。班主任要尽快由经验型向科研型、学者型转变等等,都是班主任从实践中得出的肺腑之言,对我们有很多的启发。

学校因时制宜,与时俱进,提出了“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幸福负责”的办学理念。这就要求班主任树立这样的观念。既要坚定不移地抓好素质教育,又要积极应付高考;既要关注学生的现实利益,又要关注学生的长远利益;让每一位学生成人,让众多的学生成才;让每一位学生合格,让更多的学生优秀,为学生终身的幸福安康奠定坚实的基础。衷心地希望各位同志在班主任园地里辛勤耕耘,不断收获新的果实,为学校教育教学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 

14.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篇十四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促进教育科学发展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并不单纯是剖析发展, 更重要的是马克思将自由作为人全面发展理论的前提, 认为自由才能使人全面发展, 而教育又是引导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纵观中国历史, 教育的发展历程久远, 从孔子的论语到大唐的开元, 教育随着封建王朝时期的巅峰迈入了明清时期的桎梏, 闭关锁国造成了教育的滞后, 也使封建社会油尽灯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 但是单纯的物质基础发展导致了教育发展的弱化, 形成了机械型模式教育, 使个体成为直接的生产力模块, 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然而人的片面发展不可能单单地表现在社会生产上, 以人的片面发展为方向的教育体制反作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 违背了人的自然发展, 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无视人的本性和权利, 也最终因个体失去劳动价值而被抛弃。良好的教育引导和激发人的创造性, 使人在得到全面发展的同时, 反作用于社会的健康发展。

我国在建国初期也曾弱化了人的全面发展, 由于两千年的封建思想尚存, 加上国家经历了战火的洗劫, 教育更是无从谈起。2006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教育质量, 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充分明确了我国已经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作为我国教育方针的核心, 这恰恰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体现。这意味着教育已经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四书五经、吟诗诵读, 它正在变成引导个体全方位发展的更具科学性的实践行为, 从根本上将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融入其中, 从人的本质出发, 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放在首位, 倡导自由的、科学的教育方式, 使人才从单一机械的技能表现变得系统化、多元化。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以“人”为基础, 尊重每个个体的发展, 并随着社会的发展, 不断引领教育向更科学、更系统、更深入的方向发现发展, 打破传统教育的桎梏性, 使教育不断地向适应受教育者的方向发展, 不断地向迎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方向发展, 这也是教育科学性的最好体现。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促进教育体系完善

我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时间相对较短, 教育体系不够完善, 而教育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直接途径, 落后的教育体系必将导致人的片面发展。教育通常被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个体的成长与这三类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所以人的全面发展光靠任何一种单一的教育形式是无法实现的, 所以只有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 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发现, 才能促进教育从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方面形成完善的体系, 使人得到自由的、全面的、和谐的发展。

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对特定群体有针对性的教育, 这也决定了学校教育的特性, 主要以理论知识和生活经验的传授为内容, 学习的目的大都是通过考试, 虽然提倡素质教育, 使受教育对象得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但由于学校教育的环境、教育模式等客观因素制约了由理论到实践的衔接, 无法有效地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这就需要家庭教育的增补。家庭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原动力, 原因在于个体在家庭教育中获得了将理论进行实践的更多机会, 这是家庭教育的主要特性, 以将理论进行实践为主。家庭教育中的实践对个体有更深的影响和教化作用, 而这些影响又是全方位的, 所以予以人自由的发展隐性地促进了家庭教育结构的完善。社会教育相对表现的比较多元化和复杂化, 其教育主要体现在社会意识形态引导等方面,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最大限度地促使了社会教育的发生, 社会教育多以社会适应性为表现形式, 片面发展的人是无法较好地发挥其社会适应性的。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一方面使意识形态引导机制、自由发展、文化传播体系不断完善起来, 予以人们多视角的教育和引导;另一方面,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着力点, 回归人的本质, 从根本上促进社会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

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促进教育适应社会

教育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 有什么样的社会建构就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 也就决定了教育的发展。同时教育又反作用于社会, 什么样的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 而人又主导着社会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涉及人的道德修养、智力发展、强健体魄、审美修养、劳动技能等主要方面, 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需要全能型人才来参与社会建设实践, 这也推动了教育由以培养单一型人才的格局向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为目标进行转化, 1999年6月13日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就是要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要求, 同时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的深层内涵是促进个人身心的全面发展, 这是由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来的, 马克思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指出, “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完全的本质”, 也就是说, 人的发展不应受到教育、社会或外界条件的强制束缚, 仅发展这一方面而抛弃其他方面, 这不仅扭曲了人的本质更加违背了人性, 更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所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从“人”的角度出发不断促进教育向适应社会发展的方向迈进。

人的全面发展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程度, 而生产力又以人的劳动为体现, 现代生产力不仅需要简单的体力劳动, 更需要以科技研发创新为主的劳动、以把握市场宏观形式为主的劳动等等, 这就促使教育不能简单地以培养单一技能型劳动人才、大批量地向社会输送体力劳动力为目标, 更要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 使个体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 各项能力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 使现代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既能从事技术性工作, 又能对科学研发和创新有独到的见解, 既能供职于管理层面, 又能从事产品研发……有效提高生产力发展, 推进社会提升步伐。反之, 以人的片面发展为主要形式的教育, 所培养的人只能满足短期内局部发展的需要, 无法适应社会变革。如同劳动技术型人才会随着科学的发展逐渐被机械工业所替代, 又由于片面发展禁锢了人的其他本质, 也最终导致了教育滞后性的突显。所以,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不仅从人的角度促进了教育适应社会, 更从教育自身架构的方面以及社会发展的方面, 显现出其对教育的促进作用, 这是任何理论和学说都无法做到也是无法取代的。

摘要: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将“人”放在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 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 必须依靠教育这种特殊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促使教育更加科学化、完善化的同时,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教育

参考文献

[1]袁贵仁, 韩庆祥.论人的全面发展[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3.

[2]杨晓萌, 陈书评.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研究[J].青春岁月, 2014 (02) .

15.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篇十五

做好计量工作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计量是一项须臾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已渗透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我国对计量工作高度重视,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形成了以<计量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体系,从中央到地方的四级计量管理体系和保证全国计量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计量检测体系.

作 者:付双建 作者单位:河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刊 名:中国计量英文刊名:CHINA METROLOGY年,卷(期):“”(7)分类号:F2关键词:

16.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篇十六

摘要: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在同一历史过程中彼此促进又相互制约,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决定因素,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实现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本质;科学发展观

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推进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

一、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是辩证统一的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一生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对人的本质作过精辟的分析,他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人的本质就规定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那就是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和个体素质诸方面的自由而又充分的发展,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相结合的全面发展,是由片面到全面,由畸形到完善,由贫穷到丰富,由潜在到现实的,各方面的充分或最大限度的发展。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使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2] 中国共产党人一贯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人是第一可宝贵的”。他对人们提出了“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三好”要求,提出“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又提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人 才脱颖而出和大显身手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在1994年全面社会发展工作会议上,中国领导人指出:“经济和社会发展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最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建党八十周年“七一”讲话中,江泽民同志更加明确地:提出:“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第一要务”。[3]这些观点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境界。

(二)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

1、人的全面发展过程和社会发展阶段相一致

马克思说过:“每一个单独的个人解放程度是和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是一致的。”[4]人的全面发展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统一的历史过程,也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条件将社会划分为三种形态:第一,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为“最初的社会形态”。其共同特征为自然经济,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这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人的限制即个人受他人限制的那种规定性。”个人“只是作为某种[社会]规定性的个人而互相交往”[5];第二阶段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第二大社会形态,即资本主义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物的限制即个人受不以他为转移并独立存在的关系的制约。”人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看起来似乎独立地自由地互相接触并在这种自由中互相交换”[6];第三阶段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阶段。即共产主义阶段。人们将在丰富、全面的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成为具有自由个性的人。社会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社会的中心是人,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与社会发展阶段是一致的。

2、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最终目标

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始人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始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全部学说中,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人发展问题的关注是贯穿始终的主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全面论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对人的奴役,物对人的统治以及资本、货币对人的真实个性的代替。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私有制社会是不人道和贬低人的价值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少数人压迫和剥削多数人,少数人以牺牲多数人的利益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和利益。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倡导消灭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他们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使每一个人自由、平等发展的社会,是推动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在未来社会里将是“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使社会成员全体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7]1894年,在《新纪元》杂志负责人要求恩格斯找一段能够概括地表达未来社会主义新纪元的基本思想时,他回信说:“除了从《共产党宣言》摘出下列一段话外,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8]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以不断满足最广大人民的多方面和不断变化的需要,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过去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9]在1867年出版《资本论》第一篇第四节中,则更简明地用“自由人联合体”六个字来概括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恩格斯于1880年发表了与马克思完全一致的观点。他说,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取得权利之后,无产阶级使生产资料摆脱了资本属性,使它们的社会性有充分的自由的发展,从此社会主义生产就成为可能了。人终于成为自己与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完成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满足最光大人民的生活需要而不是满足少数资本家增殖资本的欲望,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出发点。社会主义运动可分为革命和建设两个大的阶级。革命的出发点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解放,建设的出发点是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与改善。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前者的目的或归宿。二者的本质是相同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社会制度的建立实现了社会关系根本变革,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1、社会主义本质内在包含着人的全面发展。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0]这实际上从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最终目标的层面,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消灭剥削、消除来年国际分化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这里的富裕,既包括物质生活的富裕,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富裕。从这个意义上讲,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既是关于社会主义的价值宣言,也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纲领。江泽民同志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明确地把人的全面发展提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来认识。他在建党八十周年“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11]这里,江泽民同志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出发,从人类历史进程和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本质要求的高度出发,把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党的历史任务,这就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认识更加深入:社会主义是追求社会主义物质生产力和精神文明、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历史进程,同时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动态、开放的历史过程。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我国以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计划经济体制,不仅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实际上也是人全面发展的必然和内在要求。市场经济要求平等竞争、追求利益最大化、等价交换、优胜劣汰。这样,人作为一切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承担者必须做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人的准备。这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市场经济对人的意识的要求。市场经济是市场主体平等进行交易的经济,它的条件之一是主体间地位和机会的平等,任何个人或组织既不享有任何行政宗教特权,也不依据权利地位形成某种等级差别。这就要求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主体,自主、平等、契约及竞争意识,争取平等自由的发展空间。二是市场经济对人的能力的要求。市场经济运行的自主性要求能力本位,只有具备了相应的能力,市场主体才能充分行使其自主权。三是市场经济对人的自主性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使得劳动者个人成为具有一定独立性的主体,不仅唤醒并增强个人主体的自我意识,而且,把人从对物,人对行政命令的人格依附中解放出来,使之在经济关系中具有独立的自主性。

3、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全面提升人的发展。当代中国社会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人的高层需求凸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前提和目的都与人有着直接的联系,民主政治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政治制度的安排。离开了民主的社会政治制度,不可能有人的全面发展,也不可能有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不可能在封闭的环境中和远离经济与政治发展的条件下实现,只能在溶入世界经济政治过程中发挥出来。江泽民同志把握了世界经济政治发展大趋势和脉搏,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和实现人民富裕幸福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的重要思想,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与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仅要保证人的基本经济权利和政治权利,更在于比较资本主义制度更能充分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就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以加速发展先进生产力,迅速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用先进文化教育人民,用先进文化武装人民的头脑为出发点和归宿,达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

三、在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全面进步过程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

党的十六大在全面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我国新世纪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特别是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样完整地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党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过程中形成的新的执政理念。科学的发展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观,贯彻了“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重要观点,要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深入人心,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深入人 心,使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深入人心,使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为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全社会始终保持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创造人的全面发展的经济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首先是要发展经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发展,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今年经济工作的基本着眼点,是把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大起大落。因此,必须更加注重搞好宏观调控。今年宏观调控的重点:一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适当控制投资总规模,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坚决遏制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同时,支持有市场有效益的产业和企业加快发展。三是加强经济运行调节,努力缓解煤、电、油、运和部分重要原材料的供求矛盾。四是重视防止通货膨胀,抑制物价总水平过快上涨。在宏观调控中,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从当前实际情况出发,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等综合措施,并注意把握时机和力度,做到适时适度,区别不同情况,松紧得当,不急刹车,不一刀切。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就不会有 人的自由、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因此,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二)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营造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氛围。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倘若不能转化为人的发展,那就失去了明确的目的和方向。而人的全面发展也只有在全面发展的社会中才能实现。

加快社会发展,就要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优化教育结构和教育资源配置,特别是发展义务教育、农村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推进科学技术事业发展。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尽快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注重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 会发展,就要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继续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逐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加快社会发展,还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江泽民同志指出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12]同时,要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更好地保障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

(三)要加强文化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激荡,我们既要抢占先进生产力的制高点,又要抢占先进文化的制高点,不断增强文化竞争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性,加快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条件。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为目的,创作生产出更多积极健康、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产品,提高群众的精神境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人们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迪。要按照十六大报告中关于“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大力开展以学理论、学经济、学电脑、学法律、学涉外知识,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使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和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使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要加强社区、企业、校园文化建设,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的重要阵地,不断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提升人们的文化品位。

(四)抓好社会可持续发展,努力创造人的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现代化不仅要建设一个适合当代人们生活的美好环境,而且也是为了创造一个适合于未来人们美好生活的世界。我过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这是基本国情。因此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为此,必须认真贯彻三项基本国策:一是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二是保护环境,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切实改善生态环境,使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三是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努力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经济建设与合理利用资源相结合。

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越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会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以,树 立科学的发展观,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新的实践,牢固地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才会走得更稳、更快、更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目标才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释:

[1] [7]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3] [11]江泽民在庆祝中共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01.7-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42 [5]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104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189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12]《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

参考文献:

蔡文鹏

李丽《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逻辑》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王雪梅,郭今萃 《试论社会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研究 2001年05期

王友洛《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州学刊 2001年06期

李爱莉《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目标》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1年06期 周宏军 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Z1期

林庭芳《江泽民同志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现实指导意义》毛泽东思想研究 2003年01期

张友谊《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冯良勤《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核心内容》毛泽东思想研究 2003年03期

李宏《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推动小康社会建设康社会建设》《西藏日报》2004年4月24日李忠杰《 树立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教育时论》 2004年4月3日

Carrying out the Principle of humanism is the requirement of the essence of the socialism

Xu Chunxia Class 0001, Chinese Department, Hu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ngshi, 435002

17.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篇十七

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 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到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突出位置, 号召全党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它的提出是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 是一个具有时代性, 战略性的重大决策, 在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显得尤其重要和迫切。和谐社会是一个内涵相当丰富的范畴, 涵盖了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 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其基本要素和评判标准是各不相同的。胡锦涛总书记在2005年2月19日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科学论断。他指出, 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一论断是对以往人类思想史上有关和谐社会思想的科学借鉴, 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和谐社会思想的合理吸收, 也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重大贡献。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再次强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要树立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务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有四点:一是人本, 即以人为中心、为根本着眼点;二是全面;三是协调;四是可持续。其中人本是核心,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由人本的派生。以“发展”为主题, 强调“科学”发展, 为和谐社会定了一个基调。解读上述六个基本特征和十七大报告可以看出, 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关键环节是以人为本, 这是科学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是科学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它还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的执政风貌和施政特色, 是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 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两个根本性转变情况下, 在执政理念上的新飞跃。它真正解决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体问题。从这一理念出发, 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顺理成章。如果没有全面发展的人, 就不会有社会的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 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共同进步和发展。和谐作为社会终极价值目标之一, 是平等、公平、正义等价值的统领;作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想状态, 则是平等、公平、正义等价值得以实现后所结出的果实;作为人与社会关系的完美体现, 是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相协调。

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与生存环境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的个性和能力的全面发展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和谐, 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和它创造的高度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 构成个人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而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则是社会和谐的主要条件和关键环节。人的全面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 是社会发展同一历史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深刻理解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及其在实践中的双向互动作用, 对于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人的全面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在价值目标上高度一致。人的全面发展是从人的发展角度提出的价值目标, 构建和谐社会则是从社会发展角度提出的价值目标, 二者具有内在统一性。马克思曾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主要内容。实现社会和谐, 建设美好社会,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设想, 根据社会关系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 把人的发展过程概括为由低到高的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 即前资本主义阶段。在这个阶段中, 个人没有独立性, 直接依附于一定的社会共同体。不论是原始社会还是后来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人的社会关系都是依赖关系, 谈不上什么自由, 更谈不上全面发展。第二阶段是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 即资本主义阶段。马克思一方面肯定了资本主义发展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认为资本主义创造出一种新的经济制度的因素, 它同时给社会劳动生产力和一切个体劳动生产者的全面发展以极大的推动, 只有资本主义所创造的生产的物质条件“才能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创造现实基础”;另一方面, 马克思又严肃批评了资本主义社会所造成的人的畸形、片面的发展, 认为那里的劳动不是自由的劳动, 而是异化的劳动, 那里的人不是全面发展的人, 而是片面发展的人。第三阶段是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阶段, 即共产主义社会。认为未来社会将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 进而在劳动上实现“各尽所能”, 在分配上实现“各取所需”, 最终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 从而使人的物质的、精神的、生命的个性与能力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早在1848年,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宣告:“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 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谐思想的基础上, 我们党提出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 其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 人的全面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这两个目标虽然提出的角度不同, 但在价值目标上是一致的。

人的全面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在进程上高度契合。马克思主义强调, 不能离开人的现实关系和过程去理解人的发展问题, 更不能用理想主义态度去对待人的发展而要用历史主义的原则和方法去思考和对待人的发展问题。这就要求把人的发展置于一定的社会历史关系中, 把它看作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因此, 人的全面发展就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和相对性, 是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分阶段逐步实现的, 是一个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自然生态的发展相互协调、相互推进的过程, 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这一过程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高度契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 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江泽民同志指出:“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 (《论“三个代表”》)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 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揭示了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的制度属性, 把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高度, 这是六中全会和十七大的重大理论贡献。十七大报还明确指出要“聚精会神搞建设, 一心一意谋发展”。 (《邓小平文选》) 因此可以说, 人的全面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人越是全面发展, 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创造的越多, 社会就越和谐;而社会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 社会越和谐, 就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离开了社会和谐, 人的全面发展就失去了基础, 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和谐就失去了意义。

综上所述, 人的全面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是相互结合, 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 和谐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 没有人自身的全面发展, 社会和谐是不可能的。只有人与社会的发展相统一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当代人类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如:贫富分化、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等都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相脱离的结果。人的全面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是高度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 我们只有紧紧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第四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周围, 高举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 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才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摘要:我们提倡的全面发展并不等于孤立于社会发展的畸形发展。我们必须认识到人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人的发展不可能脱离社会, 社会的发展以人的发展为先决条件。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和谐,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294页。

[2]江泽民:《论“三个代表”》, 第180页。

上一篇:法庭工作心得体会下一篇:中国周边国际战略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