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文《荷花》优秀教学设计(20篇)
1.语文课文《荷花》优秀教学设计 篇一
我爱花开富贵的牡丹,我爱清新淡雅的菊花,我爱浪漫温馨的玫瑰,我爱“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腊梅,但我更喜欢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
每当荷花开放的时节,我喜欢去西湖公园游玩,更喜欢观赏那美丽的荷花。
你瞧,荷花仰着或粉红或洁白的笑脸,在几片浑圆墨绿的荷叶映衬下,多美啊!它挺着纤细的茎秆,像亭亭玉立的少女在眺望远方。它那娇艳的花瓣洁白如玉,粉红似霞,花瓣里深绿色的小莲蓬多像在妈妈怀抱中的娃娃。仔细观察后你还会发现莲蓬上面有许多小孔,里面躺着可爱的莲子。远远看去,荷花的花瓣组成了一个精巧的摇篮,莲蓬就像乖巧的婴儿躺在里面。一阵微风吹过,荷花左右摆动,就像慈爱的母亲在轻轻摇动摇篮,哄自己的宝贝快快入睡。
荷花的外表美,它的品格更美。它那长长的,一直插入水底的茎,身处污泥之中而不染,总是保持着自己洁净的本色。这种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不是比那婀娜多姿的外表更美、更令人钦佩吗?
我爱美丽的荷花,我愿做具有荷花品格的人!
2.语文课文《荷花》优秀教学设计 篇二
一、略读的定义及应用意义
略读, 又称为快速浏览与快速阅读。略读, 是一种基本的阅读能力, 是指在阅读文章时, 通过对文章的快速阅读来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 并通过略读文章细节来快速理解文章大意, 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技能。通过对文章的略读可较快的掌握文章的基本意思。
在生活中, 人们通过快速阅读报纸来获取想要知道的信息, 以此来节约时间。另外, 在工作时, 通过对工作文档的快速阅读与记忆可提高工作效率。在考试时, 可通过对卷子的略读, 了解卷子的考试内容以及考试重点, 从而提高解题能力。因此, 在阅读文章时, 培养一定的略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二、小学语文略读课堂教学的现状
在当今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往往出现两种教学误区:第一, 在对学生进行语文课文讲解时, 对文章的精读与略读不加区分, 按照统一的方式进行教学。第二, 将略读课文与选读课文进行等同定义。这就造成学生对于略读这一阅读能力的错误理解。这两种情况是教学中的极端, 一种是对于学生的过度看管, 另一种是对学生的过度放松。这两种情况的教学都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 我们一定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较为准确的理解略读的真正含义, 不断进行观摩与思考。有效的将略读这一阅读能力运用到小学语文课堂中去。
三、小学语文略读课文存在的问题
在如今的小学语文教学中, 小学语文略读方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运用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下面, 就针对小学语文略读课文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
1.教师对略读课文教学的认识有所偏差。虽然在现阶段老师对于新课改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 但是, 对于略读课文这一教学方法还缺乏较为深刻的认识。老师往往以为略读课文等同于选读课文, 让学生自由的进行阅读, 这样就使学生失去了辨别是非的能力, 养成无论什么文章都略读的坏习惯。而略读课文是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 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 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教师缺乏正确的教学理论与教学指导。由于教师对略读课文的片面认识, 就造成了在语文课堂上对于学生的错误指导。在语文的授课课堂上, 当遇到略读课文时, 不知如何去教。虽然在教学之前, 老师有一定的心理、教学、教法课程的培训, 但是还缺乏一定的深入与研究。老师对于现代的教学理念缺乏认识与探索,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老师的教学方法过于陈旧与枯燥, 与现代的教学理念不相符。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大大降低。
3.教师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存在惰性。新课标是否能够成功改革这与老师是分不开的。新课标的改革要求老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研究新课标改革的内容。要不断探索改革理念与改革要求。不断创新与实践, 才能找到真正适合语文课堂的略读课文教学办法。
四、略读课文的改进措施
现代的略读课文教学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 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因此, 要对略读课文这一教学方法不断改进与创新, 才能真正的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下面, 就针对略读课文的改进措施进行分析与研究。
1.更新教师教学理念。在语文的教学中, 一定要理解略读课文的真正含义, 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对于语文课文的精读与略读加以区分。通过老师之间的集体备课与集体研讨的方法, 让老师不断的创新与实践略读课文的教学方法。
2.要以学生为主体, 进行全面教学。老师要掌握“以生为本”的这一教学关键点。要以学生为主体, 结合学生的自身发展特点, 有效的将略读课文这一教学方法运用到小学语文课堂。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关注度, 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自主阅读能力。观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 针对不同的学生, 采取不同的略读课文办法。使每个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得到有效提高。
3.丰富教学内容。略读课文的教学办法要求课堂要积极、活跃, 每个人都参与到课堂中去。因此, 老师要组织和调控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在课堂活动中, 让学生感受略读课文的魅力, 从而提高阅读水平。
五、总结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改革, 我们应加大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对略读课文这一教学方法的使用力度, 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倪媛娴.浅谈小学语文略读课文的教学[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4, 11 (3) :178, 186.
[2]鲍宗武, 黄华瑛.小学语文略读课文导学案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 (新教师教学) , 2015, (19) :9-9.
3.语文课文《荷花》优秀教学设计 篇三
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主体。新课程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同样提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能力是最为重要的学习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已成为教学要完成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现有教材和课堂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方法。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从新课导入和指导学生阅读两个方面来比较,借鉴语文课文教学的可取之处,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指的是以教师为指导,对学生的阅读实践给予巧妙的导入。课文的导入,实质上就是课文的最初呈现,也是课文教学的“序曲” 。巧妙而恰当的导入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在心理上和知识上做好学习上的必要准备,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激发兴趣和求知欲,从而自然地过渡到新内容的教学。导入部分力求做到新颖别致、简练到位。语文课文教学中导入方法有很多种。比如情境创设法、悬念设置法、知识迁移法、歌曲导入法、图片导入法、时尚话题导入法等。
这些导入方法,我都尝试过。其中我最喜欢使用的方法是图片导入法结合问题导入法。科学研究表明,图片是大脑接收信息的最直观的方式。在我所教的大多数课文中,我都使用了这样的方法。例如,在教Star signs这一课时,我会播放西方国家12星座的图片,不是简单的图片,而是真正的星座图。我想学生会对这个更感兴趣的,在学生兴致勃勃讨论时,可以提出类似问题What is your star sign?然后自然过渡到课文。这样就使得课文内容成为学生们迫切想了解的信息,效果自然不错。
课文导入后,为了进一步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还可以趁热打铁,在学生兴趣得到激发时,进行读前活动,为正式阅读做准备。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作统一考虑。万能的方法是没有的,只依赖于一两种方法进行教学无疑是有缺陷的。教师应当恰当地选择和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针对中学英语教材课文类型较多的特点,我采用灵活多样的导入方法,设计恰当精炼的导入语进行课文的导入。新课导入的方式是多样化的,我运用启发手段,如问答、讨论、听有关材料,看有关插图或片段并提问等引入本课话题。
2. 指导学生阅读。
“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手段”,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因此阅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而获得信息的多少,又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阅读训练不仅仅是让学生看懂文章,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如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训练他们的阅读技巧等。在语文课文教学中,常常有些课文片段需要精读。对于这些片段,他们往往从以下几步进行教学。首先,精心设计教学导语。精彩的教学导语能让学生很快地进入自己的角色,使教学过程严谨而不紊乱。学生能更好地集中自己的精力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中去。然后重视学生对教学内容读的训练。对课文精读段落的教学,应该放手让学生充分地去阅读课文,反复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要让学生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设身处地的去读去想,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也是我们英语教学中所欠缺的。早读课,学生只是背诵单词、词组,根本就不读课文。这些学生缺乏必要的朗读训练。学生即使读了课文也像小和尚念经,读好了课文,但却不知道读的是什么内容。所以在英语的课文教学中,我也有意识地让学生去读课文,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要读懂课文。
3.适当地选择教学方法。
在语文课文教学中,所选用的教学方法有很多。比如,说一说(说说自己的感受)、演一演(演演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个我们主要在对话里经常会用到)、辩一辩(阐述自己对文章的不同看法,有些课文联系实际,学生往往有很多话要说)、读一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等等。比如,在 Trailwalker 这一课,我就把这一课当作一篇精读课文来讲。我会要求学生找出能够表现毅行者们“毅”的词汇,并且要求他们说一说他们的感受,辩一辩他们的不同看法等等。总之,学生们都有很多话要说,教学效果也很好。
通过比较我知道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更新教学观念,灵活处理教材,仔细寻求文章内容与学生思维相关的切合点,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开展各种思维活动,如预测、想象、推论、判断、归纳、总结等,激活学生思维,有效延伸知识。阅读课的教学过程应该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即按“整体、局部、整体”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整体阅读和训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三年级课文《荷花》教学设计 篇四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荷花”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部分,积累优美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荷花美丽的姿态,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培养对大自然的美的体验。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语句。
教学准备
1、学生查找有关荷花的资料。
2、师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
师出示课题:荷花。
师:你见过荷花吗?它是什么样的呢?
生说后师大屏幕展示荷花图。
二、初读课文,正音
1、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读,正音。
3、分小组读。
三、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生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交流,文章条理。
第一节:“我”去公园看荷花。
第二、三节:荷花生长的各种优美的姿态。
第四、五节:自己观赏荷花时的想象和感受。
四、学习课文第一节
1、指名读。
2、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明确:第一节告诉我们赏荷花的时间,人物,地点。
3、提问:这一节看出荷花的什么特点:(花香)
从“赶紧”看出“我”想看荷花的急切心情。
4、朗读。
五、学习第二、三节
1、生自读二三节。
勾画你难以理解的句子。
2、师出示“如果──了不起”。
请生谈自己的看法。
3、引导读第三节。
师让生看图,看看作者是怎样写出这一池荷花的。
你喜欢哪句?为什么?
交流:
荷叶:像大圆盘(比喻)
冒:形象写出了荷花突现出来,格外引人注目。
(理解后读。)
师引读:“有的──有的──有的──”
想象荷花的姿势。
你还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荷花吗?
(生各抒已见。)
朗读第二节。
4、再读第三节。
谈自己的理解。
(荷叶、荷花有各种美妙的姿态,而且,它们在微风的吹拂下,更有一番别样的风韵。)
生想象动态荷花图。
5、朗读二三节。
六、自学生字
师作个别易错字的指导。
七、作业
1、朗读全文,背诵1、2、3节。
2、听写词语。
3、观察自己喜欢的花。
第二课时
一、朗读1、2、3节
二、学习4、5节
1、师大屏幕出示荷花图。
师:多美的荷花呀!看着看着,我们就仿佛变成了那一朵朵美丽的荷花,进入了这精彩的画卷之中。
2、齐读第四节。
3、你就是池中的一朵荷花,你会看到、听到、想到些什么呢?
生带问题再读第四节。(生各抒已见。)
4、美读第四节,
5、读第五节。
思考:“我”怎么会忘记自己是在看荷花呢?(被美景所吸引,忘了自己在做什么)
从这儿你看出什么:(作者对荷花的赞美,对大自然的赞美。)
三、学习写作特点
1、生讨论本文在写法上的特点。
2、交流。
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请生在文中找出。)
抓住荷花的特点进行描写。
用词准确。
写实与想象结合,使文章更加生动。
四、小练笔
1、生再读全文。
2、师;作者把荷花写得如此之美,你们一样能把自己喜欢的花写下来。
3、交流课前所观察的花。
4、师引导分成几个部分写,写出特点。写生动。
5、生动笔写,师巡视指导。
6、交流个别习作,评讲。
5.语文课文《荷花》优秀教学设计 篇五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淮阴实验小学 干亦平
【教材简析】
《荷花》是苏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材下册第12课的一篇课文。是叶圣陶先生的作品。课文描述了公园里一池美丽的荷花,和我看荷花时的感受。全文文字简短,却把一池荷花写活了。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课文按照看荷花的顺序进行叙述,语言朴实优美,想象丰富。对荷花的描写形象逼真,富于感染力。让我们读后产生一种美感,情操得到陶冶。课文一开始就写清早一进公园门“我”就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是因为有一阵荷花的清香吸引了“我”,直截了当,引人入胜。接着讲那一池美丽的荷花——色彩鲜艳,形状各异,就像一大幅活的画。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叙述上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真的把一池荷花绘成了一幅美丽的荷花图。最后,作者把自己比着一朵荷花,将自己看荷花时的全部感情都融入到文字当中去,感染读者。让我们读后不仅欣赏到一池美丽的荷花,而且也获得了一种情感体验。课文的作者因情入景,以情见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紧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因此,阅读教学的整体构架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句的训练为“纬”;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必须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重创新”。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充分地借助文本而又超越了文本。运用多元理解,有效的进行了词句训练,诵读训练,想象训练和口头表达训练。尊重了学生的独特理解和体会,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又加深理解和丰富了课文内容,培养了创造能力,为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了空间。如诗的画面,优美的文字,让学生在读中品,读中悟。用声音之美展现文字之美,景物之美。由读到诵,由诵到背,顺利的达成了能力目标。【教学目标:】
1、结合重点词句理解课文,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教学重难点】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机整合语文教学,将课文重点部分的文字形象化、音效化,促进学生借助多媒体自主、个性化的阅读。从而达到感受荷花之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这样的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荷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1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荷花》。板书课题,带领学生美美地读课题。2欣赏图片:播放动态荷花荷叶的视频。老师有个要求:仔细观察,用心想象。3 写话。用两三句话写出你看到的荷花荷叶。【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说:“入境始于亲。” 新课开始,教师要让孩子情感的河水荡漾起来,使他们对新课的学习,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关注的心理。为此,我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把孩子们引到那生机盎然的荷塘边。如此激情导
入新课,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想象,“多频道”运作,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的课堂基调。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美读感悟姿态美,学习课文二三段。
过渡:这是同学们眼中、笔下的荷叶。那叶圣陶爷爷笔下的荷花荷叶又是什么样的呢?学习课文二三段。1自由读课文二、三段。2指名读。美读品味“冒”
过渡:第二个自然段中有一个词用的特别好,很生动,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请你再读第二段,揣摩一下是谁呢? 【设计意图】:精彩的生成离不开之前的精心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这个问题,老师要做好预设的准备,更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学生的答案可能是:挨挨挤挤、碧绿、嫩黄色、饱胀、冒)引导学生体会“冒”字,说出自己的感受。
“冒出来”就是长出来,那怎样地长才叫“冒”呢?就是急切地往外透往上升。指名读出急切。白荷花从哪里冒出来?理解“挨挨挤挤”。看字理解“冒”从字形分析:“冒”字上面就像一把荷叶伞,下面的目就像是荷花,她急切地想从伞下“冒”出来。这个“冒”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荷花急切,用力往上长的样子。写出了荷花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如果这篇文章让你来写,你准备在这里用上什么字呢? 钻 跳 蹦 飞„„ 替换“冒”大胆尝试。带进去读一读。体会妙处。
过渡:好一个“钻出来,蹦出来,跳出来。叶圣陶爷爷的一个“冒”字就给我们带来了那么多的想象。出示句子:(齐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设计意图】:这样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解读“冒”,是对“冒”字内涵的领悟。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练习说话。出示白荷花图:(过渡)荷花呀荷花,你冒出来想干什么呢 ?引导说话。【设计意图】:让孩子们想象,展开讨论、交流,这不仅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实践,更是情感的流淌、灵性的涌动。
体会姿态美:说到了美丽,那么荷花开放的样子都一样吗?有哪些不同的样子。出示句子:有的。。。有的。。。有的。。。
指名说,指名读,板书:初开 盛开 含苞欲放 指导朗读这句话。【设计意图】: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在学生说、读的基础上体会荷花千姿百态的美。
过渡:就这几种不同的身姿吗?你见过的荷花还有什么姿态呢? 预设:有的荷花像害羞的孩子一样躲在荷叶伞下,一株株的荷花像一个个爱美的小姑娘一样争奇斗艳 学习感悟第三段:
播放一池白荷花的视频,配乐引读: 是啊!这么多的白荷花„„那画家的本领
可真了不起。出示句子:如果把眼前这一池的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2)体会“活”的妙用。画一般都是静止不动的,而这幅画却是“活”的呢?预设:风儿出来,荷花都舞蹈起来是活动的画面;一池的荷花蓬蓬勃勃的生长,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3)体会了不起的画家是谁? 预设:风,水,夏天,大自然。
预设点评:风吹绿了荷叶,吹开了荷花。水滋养了荷叶,滋润了荷花。夏天点绿了荷叶,点开了荷花。大自然它不用纸,不用笔,就给我们创造出这么美丽的画卷,让我们感受到荷花那勃勃的生机,让我们用朗读来夸夸我们这位了不起的画家。齐读。(4)指导背诵。
三、美读感悟幻化美。学习课文第四、五自然段。过渡:这一池纯洁无瑕的白荷花让作者如痴如醉,他看着看着就忽然觉得自己就是一朵。。。(找一位同学直接读!)边读边做出动作。还有谁来做荷花呢。这一朵,这一朵,齐读这一段。
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呢?是作者的想象。那我们能把这一段背上来吗。只要定下目标,努力去做就能完成。当我静静地站在那儿,谁来了呀?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还有谁会来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语汇的积累和内化。然后抓住第四自然段的省略号让学生想象:还有哪些动物会来和“我”交谈,可能告诉“我”一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的思维将又一次被激活。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还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总结升华体验美。
今天我们读了叶圣陶笔下的荷叶荷花,感受到了经典的魅力。关于荷的文字还有很多。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让人们回味无穷。让我们欣赏一下。(欣赏<荷塘月色>的视频配乐朗诵)月下的荷叶荷花叶也别有一番风味。欣赏古诗《红白莲》《池上》等。还有很多关于荷的美文佳句,请同学们课后去收集一下。五 作业超市。(可以独立或者合作完成2-3题。)
1、我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要把喜欢的地方多背诵几遍。、我要把喜欢的地方摘抄下来,并配上图画。、我要继续收集并整理关于荷花的图片、诗句和美文,更多地了解荷花。、我要读叶圣陶的童话集《稻草人》。、我要模仿《荷花》的写法,写写我喜欢的花。
6.课文荷花的句子分析 篇六
1、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析:这句话是写清澈的湖面上漂浮着碧玉似的荷叶,“挨挨挤挤”一词,用拟人手法写出荷叶的多、密,一片挨着一片,一片靠着一片,几乎遮住了水面。满地的荷叶碧绿、鲜亮,十分美丽。
2、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析: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眼前这一池荷花就像一大幅活的画,不仅美丽,而且是活的。二是创作这一大幅活的画的画家了不起。画家是谁?是大自然。“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表现了作者对神奇的大自然的由衷赞叹,是美妙的大自然使作者产生了“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3、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
析:面对着一池的荷花,“我”看得入了神,看着看着,和荷花融为一体,好像自己也成了荷花了。
4、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这句话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眼前这一池荷花天更美丽,更显得春意盎然。
5、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这里是写“我”进入荷花世界后的丰富想象:自从“我”进入了荷花世界,蜻蜓、小鱼也把“我”看作荷花了,它们都向“我”表示亲热和欢迎。突出了“我”对荷花和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6、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段话描写出了荷花的`各种优美姿态,及荷花长势的不同特点:“两三片”体现开花大小程度的对比。“有的……有的……有的……”体现出各种花姿态多,整段话还体现出了荷花的动态美。
7、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7.初中语文略读课文教学浅探 篇七
一、宏观指导, 微观放开
“宏观”即从大处着眼, 一个“课标”、一本教材, 甚至一个单元, 语文教师的教学着眼点应放在这些方面。只有站得高, 才能看得远, 领会不了“课标”的精神实质, 吃不透教材, 那么对略读课文的处理就无从下手, 就会陷入盲目性、随意性的境地。如此, 不但不能按时执行教学计划, 完成教学任务, 反而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束缚学生的手脚, 阻塞学生的思路, 不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鉴于上述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 我们在开学之初就要组织教师和学生学习领会“课标”对本册教材的具体要求, 了解学生应理解、懂得、掌握哪些知识和应提高哪些能力。不但任课教师要通览教材, 掌握教材的编排体系, 而且让学生也效法之, 做到师生人人“心中有数”。
“微观”即小处落实, 具体实施。在学生学习每一篇略读课文时, 在教师指导下放手让学生自读, 但教师要起到检查督促的作用, 即对学生自读的方法、步骤、效果进行适当检测, 包括读、诵、背、写、说、问、答和必要的书面测验等。例如, 七年级上册的《羚羊木雕》至少得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友谊”、“如何处理同学之间的友谊”, 从而树立正确的友谊观。教材编排的宗旨就在于此, 教学的侧重点宜放在思想教育的渗透上。又如略读课文《蝉》《贝壳》《行道树》《第一次真好》《散文诗两首》等除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外, 重点宜放在背诵、朗读、体会意境美和培养丰富的想象能力上。总之, 教师应“宏观把握, 微观放开”。
二、以纲带目, 授之以“渔”
如果说“课标”和整套教材是“纲”的话, 那么每个单元、每篇课文 (包括精读课文) 、每道课后练习题、每个教学环节就是它的“目”。我们在学好“课标”、吃透教材的前提下, 应在精读课文上下功夫。七年级上册精读课文为15篇, 要按照教学要求指导学生精读, 在指导精读的过程中教师应起到示范作用, 有意地、潜心地、间接地传送学法信息, 要让学生明白在学略读课文时也应按照学习精读课文的步骤、方法, 灵活地学习, 既不能面面俱到, 又不能马马虎虎。宜于朗读的要朗读, 宜于辨析词语的要辨析词语, 宜于抄录警句的要抄录警句, 宜于谈心得的要谈心得等等, 旨在重点指导学生自己学习。教师要授之以法, 在学法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
例如, 第六单元选编的目的主要是激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继续练习朗读和默读。其中《女娲造人》《盲孩子和他的影子》都有插图, 教师要引导学生赏析这些插图;《皇帝的新装》《寓言四则》分别是童话和寓言, 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这两种文体, 并理解这两种文体的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教学的侧重点宜放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对文学作品 (小说、诗歌、童话、寓言) 的欣赏能力上。这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 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解社会生活的能力和读写听说的能力, 教师宜“以纲带目, 授之以‘渔’”。
三、探究为主, 独辟蹊径
按照“课标”要求, 略读课文后面的练习题, 仅供参考, 不要求题题俱做。在学习略读课文的过程中, 每一篇课文, 一般用一课时略加指点就可以了。但我们认为, 为进一步选拔人才, 培养高智商的语文优秀尖子生, 宜独辟蹊径, 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纳入课堂教学之中, 学生可以就某一类高难问题进行探究。不难发现, 在同样一个问题上, 阐发问题具有独到之处、思维敏捷的学生不乏其人。例如, 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略读课文《散步》, 课后第三题要求学生阅读《三代》这篇短文, 然后与课文比较, 哪个故事更感人, 并要说明理由。学生经过认真探究, 积极思维, 作了踊跃的发言, 其中有几名同学都能大体答出:“《散步》是写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 流露出对生活的使命感, 强调的是一种理解和体谅精神;《三代》……”应该说, 学生是有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的。再如第六单元中的《天上的街市》课后设计了这样一种类型的题目:任何两个词语经过四五个递进的联想, 可以建立起联系。如:天空———大地, 大地———水, 水———喝, 喝———茶。 (“天空———茶”) 通过这类题把探究纳入略读课文的课堂学习, 旨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他们别具一格、独辟蹊径的良好学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 这确实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做法。
在人教版教材中, 略读课文占有一定的比例, 编排者有良好的意图, 我们只有认真钻研“课标”, 吃透教材, 领会其精神实质, 才能更好地、全面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从而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摘要:略读课是精读课的拓展和深化, 教学略读课文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准确地把在精读课文中所获取的基础知识、阅读方法、经验等迁移到略读课文的学习中, 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教学中要重视略读课教学, 以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
8.浅谈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 篇八
略读课文选材相当广泛,叙事、抒情、游记、散文到科普小品、说明文、古诗无所不包,涵盖了大部分文章体裁,而且选文具有时代性和人文性,大部分选择当代、现代的国内外优秀作家的美文,与精读课文在主题思想一般也保持连续一贯。我认为略读教学与精读教学同样重要,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以略教!
二、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应体现的基本理念
(一)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特点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的两大属性。“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核心。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机械割裂。脱离了人文精神,只在语言形式上兜圈子,语言文学就会因为失去灵魂,失去生命而暗淡无光,沦为简单的排列组合文字的游戏;没有语言文字的运用,人文性就犹如海市蜃楼,空中楼阁,只是“看上去很美”罢了。因此,两者应该有机结合,使之相得益彰相渗透。比如教学《陶罐和铁罐》一文,经过反复研读课文。找到了“奚落”这个关键性的词语:陶罐和铁罐所有的对话,不就是“怎样奚落”和“怎样对待奚落”吗?于是,整节课以认读词语、理解“奚落”的意思开始后,就用“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抓住描写陶罐、铁罐语言、神态的词句进行朗读、感悟,体会陶罐的谦虚、铁罐的骄傲,从而懂得如何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效统一。凭借的对象要是课文中关键的部分,如重点的词语、句子,关键的段落作为突破口。
(二)提倡个性化阅读,承认差异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心理过程。我们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提倡学生个性化理解。教学中应避免要求过高过全,要多给学生提供选择不同学习内容和方法的机会,多给学生提供展示不同潜能的机会。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培养学生的个性。例如,在教学第七册《巨人的花园》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巨人在你心中是个怎样的人?”学生顿时议论纷纷,有的学生说:“巨人是个自私的人。”有的说:“我觉得巨人生活在世上很孤独、荒凉、凄凉。”还有的说:“这位巨人是个富有的人,因为他拥有一个巨大的花园。”于是我就指导学生用自己的理解去阅读这篇课文,或冷酷、或清高、或凄凉,抑扬顿挫,学生都把自己的个性读了出来。真是有了个性化的解读,才具有浓厚的个性色彩。体现学生个性,张扬个性,创造性的解读文本,不仅能培养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注意教给方法,注重培养能力
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整体入手,整体把握,整体感知;引导学生重点精读、品位赏读;指导学生采用“读、找、画、思、议、写”等方法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涵,感悟课文中心。如在教学《梦想的力量》一课时,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读、找、说、讨论、想象、体会等方式让学生围绕课文中心,从课文的字里行间体会,想象瑞恩的梦想产生到梦想的实现是要付出艰苦的奋斗。从中感受梦想的力量是具大的,使学生明白要想梦想成真,必须要执着、坚持不懈。
三、如何上好略读课文?
(一)朗读贯穿教学始终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
(二)读写结合,提高表达能力
一节好课教师重视听、说、读、写、和字、词、句、段、篇的训练,抓住精彩语言重点训练,品词析句,朗读感悟。“读写结合”部分允许学生有个性表达,也提供中心句,既降低难度,也给了启发,既有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又有大胆奇特的想象……例如,在教学《半截蜡烛》一文,课文生动地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无时无刻不给我们以紧张激烈的感觉,让我们触摸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了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蜡烛在继续燃烧、逐渐变短,秘密将会暴露,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厄运也会随之而来……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话,但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的描写,以及对蜡烛的特写,有力地渲染出了当时的紧张、恐怖的气氛,细腻地写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相当有感染力。鼓励学生练习仿写,读写结合,提高表达能力。
(三)加强课内外联系,适度拓展与延伸
9.《荷花》课文教案练习题 篇九
一、看拼音,写句子。
qīng zǎo, wó dào gōng yuán qù wán, yí jìn mén jiǜ wén dào yí zhèn qīng xiā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词填空。
就要 正在 已经
1.荷花( )开了不少了。
2.荷叶( )风中舞蹈。
3.( )开学了,我们要提前做好开学前的准备工作。
三、仔细看图,再读课文,回答问题。
1.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荷叶多、绿、圆的句子,抄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看到的荷花是什么样儿的?
刚开的白荷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开的白荷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要开的花骨朵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B 组
一、看拼音,写句子。
qīng zǎo, wó dào gōng yuán qù wán, yí jìn mén jiǜ wén dào yí zhèn qīng xiāng。
清晨, 我到公园去玩, 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二、选词填空。
就要 正在 已经
1.荷花( 已经 )开了不少了。
2.荷叶( 正在 )风中舞蹈。
3.( 就要 )开学了,我们要提前做好开学前的准备工作。
三、仔细看图,再读课文,回答问题。
1.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荷叶多、绿、圆的句子,抄在下面的横线上。
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_
2.我看到的`荷花是什么样儿的?
刚开的白荷花_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全开的白荷花_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10.课文《荷花淀》的全文理解 篇十
主旨:小说以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抗日生活为背景,描述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青年妇女逐步由普通劳动者成长为机智勇敢的抗日游击战士的过程,表现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写作特点:情节淡化、环境诗化、意境实化; 景物描写:如诗如画,起到了烘托人物形象、为情节的发展作铺垫的.作用。 对话的作用:1、表现人物性格 2、推动情节发展
不直接描写外貌衣着:给读者想象空间,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诗体小说:将小说的故事性、艺术形象、文学性融合。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
11.怎样取舍语文课文教学的内容 篇十一
一、认真琢磨教材编写者的意图
借助课前的“单元主题?导语”和课后的“探究?练习”来确定“教学内容”,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捷径。以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云南的歌会》为例,从单元提示不难看出:编者编排本单元的意图就是要引导学生去关注底层民众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再从课文阅读提示看,提示主要抓住了该课的内容和主旨——主要描述了云南歌会的形式,展现了云南少数民族独特的民间文化,表现了作者陶醉其中的浓厚兴趣和发自肺腑的由衷赞赏。作为教材助读系统的单元提示和阅读提示,可以从中确定“教什么”的大致方向。而要具体精准地确定这一篇的教学内容,还必须仔细研读教材的练习系统。因为,练习系统才是教材的灵魂所在。教材中,真正能够反映编者处置课文内容,并具体指引教师从课文中选择相关信息来生成教学内容的是练习系统。《云南的歌会》一课,总共设计了以下四道“研讨与练习”题,练习一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练习二和三引导学生重点揣摩课文的文笔精华——对人物和景物的描写;练习四由这一篇的阅读引向课外,让学生走向生活,关注身边的民歌、民谣,用文中所学知识进行简单分析,并体会其中的乐趣。由此可见,编者意图是取决我们该教什么的首要因素。
二、合理辨清文体的要求
我农村片区教研活动中听了四节观摩课,上课的四位语文老师都是片区学校推荐的骨干教师,为了体现比赛的公正性,主办方均让他们上了七年级上册的同一篇课文——《看云识天气》。第一节是方慧老师的课,他的课自有他的妙处:由诠释“招牌”人手,引领学生找到课文关键句——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然后紧抓本句,让学生整理并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怎样看云识天气的问题,然后感受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方老师的课,明显是有教学说明文的文体意识的,《看云识天气》是介绍科学知识的科普文,应属于实用型文章,应该确定理解型的教学内容。因而“让学生整理并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怎样看云识天气的问题”自然应该成为本课教学内容的首选。
第二节是张雯时老师的课,第三节是王少文老师的课,她们两人的课较之方老师只探讨了第一个教学内容,而第四节罗昭虎老师的课,就几乎把本文作為典范的说明文,从说明文教学的方方面面进行全面教学了。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四位语文名师的课都有一共同特点:教学有文体意识,文体要求是决定教学内容取舍的又一重要文本因素。
三、重视学生写作引导
语文的实质是对语言文字的使用技巧和应用艺术。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十分密切,专家们主要是要让我们通过引领学生对一些课文范文的学习,学会写作的方法技巧。然而选人教材的课文并非每一篇都是适合学生模仿写作的范文,因为语文教学是由教学时间的连续性、内容的人文性与科学性、方法的有效性和教学结果评价的多元性等特点所组成的系统,是这些特点的有机统一。如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课文《我的老师》,鉴于文本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在过去也写过这样的文章,所以本文就应把“学习本文选材及材料详略处理的技巧”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四、加强口头表达训练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语文作为语言学科,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应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途径固然很多,但着眼于文本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语文课堂教学最重要的途径。课堂上多提出文本问题让学生作答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对于那些情节性很强的文章,如小说《杨修之死》,将复述文本故事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也应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又一重要途径。
此外,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都没有成型,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语文教学三维目标中一重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对于教材中那些有很好、很明显价值观取向的课文,就一定要将培养学生的“情商”作为教学的内容。
五、根据学情状况确定难易度
语文课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从理论上看主要取决于上述四大因素,然而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学情状况,我们千万不可忽视,这是备课要备学生的基本原则所决定的。如:《背影》教什么呢?老师只教不懂的,不教已懂的。设计了三个问题:(1)“文章有一条分界线,分为回忆与现在两个部分,你能把它找出来吗?”这是关于文章结构的,也与理解文章的主旨有直接的关系。(2)“为什么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而不是说‘我与父亲没有见面已二年余了?”试图通过“不相见”和“没有见面”这两个短语的不同,探讨朱自清父子的关系,体会朱自清所感受到的父爱。(3)“为什么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只是背影,而不是其他外貌、体态或品德之类呢?”教《背影》,这三个问题是不是最关键的问题?教学生不懂的,从学生学情出发,选择适合学生学情的教学内容。一名优秀的教师总是能依据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基础,估计学生学习潜力,创生出适宜的教学内容促进有意义学习,而不仅仅根据教学任务硬性规定学生学习内容。
12.语文课文《荷花》优秀教学设计 篇十二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核心词汇是“整体”, 其次是“语文”。从“整体”的角度而言, 单元教学应该关注各个教学模块之间的联系, 应该有比较明确的整体教学目标。把小学六年的语文教学看作一个整体, 注意到整体目标和每学期目标之间的关系。从“语文”的角度而言, 单元教学应该突出“语文能力系统”, 把语文能力分成不同的层级, 在适当的阶段培养适当的能力。从“教学”的角度而言, 单元整体教学应该是一种教学形式, 其突出特点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核心。随着学习的推进, 学生逐渐达到能够自学的能力, 学生自学后和教师探讨、交流, 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最后, 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导师”。从“单元”的角度而言, 单元整体教学应该整合教材, 把“教科书”“整本书”“语文实践活动”整合在一起。从“小学”的角度而言, 单元整体教学应该把握小学生的学习特点, 认识到培养学生是教学的目标和归宿, 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 尊重学生学习母语的规律。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是在编织一张网, 这张网不一定“经纬分明”, 但是大约有这样几条线:教材的体裁、教材的主题、教材的结构、语文能力、语言特点、年段特点、教学方式, 这些线编织成一张语文网, 一张蹦蹦床一样的弹力网, 语文教师和他的学生舞在网中央。
二、“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操作流程及实施策略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包括“教科书教学”“整本书阅读”“语文实践活动”三部分, 各部分既有横向联系, 又有一个纵向的序列。单元整体教学分为7个模块:预习模块、理解内容模块、领悟表达模块、口语与习作模块、整本书阅读讨论模块、语文实践活动模块、检测模块。每个模块大概用2课时教学。
(一) 预习模块。
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整体感知单元的学习内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 能够读通、读懂课文, 能够划出不懂的地方。在不同的年段要求不同:一、二年级让学生自己读课文, 划生字词;三、四年级还要能够提出问题;五、六年级提问题时要注意从多个角度考虑, 比如主题的角度、体裁的角度、表达的角度、个人的观点等。
安排预习, 是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让学生凭借自己的能力去学习。预习以后, 师生可以站在更高的平台上进行交流。
(二) 理解内容模块。
理解内容模块有两个任务:一是理解内容, 二是体会感情。理解内容就是在教师的带领下, 通过解决提出的问题, 能够复述、解释、重整文本, 获得自己的体会。在理解了文章内容以后, 还要能够体会到文字背后传递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不同年段对理解的要求不同。一、二年级能够知道文章讲了什么就可以了;三、四年级还要求对某些细节能够联系上下文进行解释;五、六年级还要求能够对文字中的信息进行整合, 通过推理论证得到问题的答案。
(三) 领悟表达模块。
领悟表达模块也有两个任务:一是领悟表达, 二是欣赏评价。领悟表达, 就是在教师的带领下对文章的表达方式进行研究, 从体裁、表述方式等方面对文章进行探讨。欣赏评价, 就是在领悟和接受的基础上, 从读者的角度, 对文章好的地方进行欣赏, 并对文章某些地方提出自己的看法, 或者能够进行修改。本模块重点培养学生伸展、评鉴和创意阅读的能力。让学生在接受的基础上又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低年级重在领悟重点词语和句子, 理解重点句子的表达作用和表达效果, 可以通过替换词语等方式进行体会。中年级重在领悟句子和段落的表达效果, 能够对一些表达方法进行辨析, 能够通过具体的语言, 感受到作者表达的独特性。高年级除了领悟词、句段的表达效果外, 重在对文章篇章结构的领悟。
低年级的欣赏评价, 只要能够用朗读的形式把自己觉得好的地方读出来即可。中年级能够对具体的词句说出自己的看法, 还要能够用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高年级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对文章的看法, 还要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 口语交际与习作模块。
教学中对人教版“积累运用”中的“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等进行整合。先从教材的设计来看, 结合“口语交际”的要求和“交流平台”的内容, 设计口语交际的话题。从口语交际向习作进行自然过渡。口语交际的内容往往与习作的内容紧密相连。口语交际的过程往往也是习作指导的过程。
在口语交际模块中, 让学生结合话题准备, 并且充分表达。表达的过程就是调整思路并不断修改的过程。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 让学生互相评价, 在此基础上动笔写作。
(五) 整本书阅读讨论模块。
整本书的选择要和教科书中的单元有密切的联系。如主题的相似、体裁的相似、内容的相似, 从这些相似点入手寻求结合点, 然后确定应该读哪本书。选好书以后,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由阅读。
一、二年级阅读整本书, 可以由教师讲给学生听。三、四年级教师可以先进行导读, 激起读书兴趣, 学生在期待中阅读。五、六年级可以让学生自由阅读, 提出自己的问题, 进行读书交流。读书交流大概分为两部分:一是理解内容、体会感情;二是领悟表达, 欣赏评价。
整本书阅读讨论, 重要的是提出讨论的话题。话题可以由教师提出来, 也可以由学生提出来。学生提出的多是内容方面的问题, 重在理解和解释文本。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指向性, 指向于阅读的方向和规律。
(六) 语文实践活动模块。
“语文实践活动”与“语文实践”有区别。“语文实践”是指学生听、说、读、写等一切与语文能力有关的实践, 在前面任何一个模块中, 学生都是在进行“语文实践”, 并且是在语文实践的过程中学习、发展、提高。“语文实践活动”, 是以某种语文实践为主所组织的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的组织大体可以分为两种方式:课内的语文实践活动和课外的语文实践活动。课内语文实践活动, 可以和单元联系。比如, 在上完人教版四年级童话单元后, 整本书阅读讨论了《木偶奇遇记》, 安排了“编写剧本”的语文实践活动, 让学生把自己写的童话或者《木偶奇遇记》中的某个段落编写成剧本。编写剧本, 一是让学生简单认识剧本与文章的不同, 二是让学生通过实践, 把自己的文章进行精细化描写, 让人物形象更丰满, 目的是锻炼学生文字的表现力。编写以后, 让学生分小组设计表演, 加深对剧本的理解, 边排练边修改, 最后在全班表演。“编写剧本”, 每个年级都可以进行, 只是要求不同。四年级能够按照剧本的基本样式对人物语言、动作进行细化就可以了。五、六年级可以在语言刻画和表演上再提高要求。
课外语文实践活动, 就是需要学生在课外进行实践、课内进行展示的活动。比如, 低年级识字的实践活动。一年级的教师让学生结合课本上的字, 搜集各种食品包装袋上自己认识的汉字。语文实践活动时间, 让学生把食品包装袋带到班级, 小组内互相交流, 然后, 全班交流, 共同识字。二年级的教师让学生制作自己的识字课本或者识字卡片, 搜集各种材料 (广告、包装袋等) 上的字, 剪下来贴在一张白纸上, 并给字注上拼音。学生在剪剪贴贴的过程中, 不仅认识了字, 还锻炼了搜集、整理、构图等方面的能力。更主要的是学生的识字意识增强了, 见到有字的纸就要看看。这样的识字, 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跳出课本, 同时和他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七) 检测模块。
检测模块, 一、二年级由教师带领检测, 三至六年级先由学生自己复习检测。通过复习让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梳理, 同时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学生自我检测完毕, 教师再用适当的题目对学生进行检测。这个检测是对学习效果的检查, 更重要的是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和总结。不同的年级使用的方法不同:三年级开始的时候, 在教师的带领之下, 让学生知道要从哪些方面去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慢慢地教师的作用就要淡化;到六年级的时候, 就以学生自我检测为主, 教师的作用在于和学生进行讨论, 回答学生的问题。
不同的年段在7个模块中的操作重点不同。有的在于教给方法, 有的在于启发引导, 有的在于给予时间和空间。无论这7个模块怎样设置都服从于单元的总体要求。其要求大体分为三个方面:主题、体裁、语文能力。整个过程都试图把学生放在学习者的位置上, 让他们经历学习的过程,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学生与学习、学科总是融合在一起的, 当对“语文学习”这个过程和“学习语文”这个目的分不清的时候, 就出现了偏差。“语文学习”这个过程本身是要有人文关怀的, 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 尊重学生的需要。这就需要教师付出数倍的努力, 既要有学科知识, 又要有学生观念。语文应该是工具性的学科, 教师应该以“人文性”的态度去教学, 对学生充满人性的关怀与期待, 看到学生语言发展的巨大潜力和无限可能。
语文是工具, 但教师不是从一只手交到另一只手的派发工具的“工头”。语文教师应该带着理性的关怀、感性的期待, 帮助学生找到顺手的工具, 并在工具出了问题时帮助他们修理好。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在表面上是功利的或者说是工具的, 因为它的最终指向是学生积累语文学习的经验, 形成语文学习的能力。但是, 在骨子里是人文的, 因为教师不会把所有的点都考虑到, 不会把所有的点都设置得那么精确深刻, 不会把所有矿藏都挖尽。教师只是找到典型, 找到学生不易发现的地方进行设计, 给学生留下足够的开采空间。教师的作用只是像运载火箭一样, 以适当的力把学生推上预定轨道。然后, 学生就要以自己的方式进行生命的运转。
13.语文荷花教学反思 篇十三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学习第二自然段,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形式,来仿写其他的花。在这个任务上,我首先是让学生先去熟读课文是怎样用有的……有的……有的……来描写荷花姿态的,分成了几种,学生很快就归纳出有三种,一中是没开的,一种是开了两三片的,一种的全开的。接着我又让学生想象下,荷花池中除了这三种姿态的荷花,还有没有其他的荷花了?如果你是荷花,你想怎么样地站在荷花池中呢?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有的说:有的荷花低着头,好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有的说,有的荷花仰着头,挺着胸,向大家展示自己美丽的身姿。有的说,有的荷花在风中翩翩起舞……到这里为止,我先用有的……的句式让学生学会了说荷花。
接着我让学生想象下,让你说说其他的花你会吗?也说说其他花的三种姿态,好的学生马上就能够举一反三,但是还是有部分学生不知道怎么说,这时候我告诉他们,也可以用用替代法,把荷花替代成其他的花,这样一些思维不开阔的孩子也能够试着说一说了。在布置作业的时候,根据学生情况的不同,对于任务我也有着不同的目标。
针对优秀学生的要求:能够自己选择一种花,自己独立完成,最好有自己的语言。
针对中等学生的要求:在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时候,曾经用有的有的,说过集中荷花,可以把其中的荷花替换成其他的花。
针对学差生的要求:参照课文第二自然段,直接用其他花替换荷花,其中要注意点是,只有荷花有莲蓬,如果需要写桃花则不能写叶子,桃花先开花后长叶子。
这样就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了锻炼的机会。创设情境,让学生尽快进入课文角色,可以优化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思维的活力。
不足之处
本课对荷花的描写有绝妙笔墨,在课堂上应该给学生留出小练笔的时间,但是由于给学生留的朗读的时间较多,小练笔就舍弃了,在下一步的教学中,还应该做到有所取舍,要抓住课文这个例子,做到有针对性地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更要切实以教材为例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展示荷花图片,导入新课。然后理解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话?应该怎样去读?指导朗读。接着让学生把三种姿态的荷花用一句话连起来说一说。板书:香、多、美。想象:荷花还有其他的姿态吗?假如你就是碧绿的荷叶,洁白的荷花,生长在池塘中,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14.《荷花》语文教学反思 篇十四
首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组成中的重要一环,也就是说,组织教学是一种艺术,要搞好教学,教师就必须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要有驾驭整个课堂教学的能力。教师必须把握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把学生带进教学佳境之中。在齐读课题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看过荷花吗?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看过的荷花。”(亭亭玉立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千姿百态的荷花……)学生答后,趁势用课件播放出生机勃勃的一池白荷花。动听的音乐,美丽的画面,很快把学生的心给牵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在此基础上,我说:“同学们,你们想去欣赏那美丽的荷花开满池塘时的情景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荷花》一文,共同去公园感受那荷花的美丽吧!”然后,我让学生聆听课文的配乐朗读,初步感受美的意境。接着,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
为让学生品味美的意境,读出文章的韵味,我借助多媒体演示“微风吹来,荷花随风舞蹈,蜻蜓飞来,小鱼游过去的情景。”让学生一边看画面,一边想象自己融入荷花池中,会和蜻蜓,小鱼说些什么,还会有哪些小动物来和“我”作伴?这样教学,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
其次,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美。
叶圣陶先生一向重视语文课中的美读。他指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得收获。荷花这篇课文运用美读法教学,非常适合。在学生充分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入:我是这样看荷花的,作者又是怎样看荷花的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二自然段的课文。边读边想,你觉得这段话中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再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体会。学生自读课文,潜心品读美的语言。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学生基本都能熟读成诵,感悟优美的语言。
最后,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乐于想象是儿童的天性,学生的学习也总是伴随着想象。在本文中有三处想象的训练点:
(一)、想象白荷花冒出来干什么?
(二)、看图想象白荷花有哪些动人的姿态?
(三)、第4自然段末尾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15.小学语文课文标题教学的现状分析 篇十五
关键词:小学语文,标题教学,现状分析
实践证明, 标题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 它不仅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阅读期待, 可以了解内容梗概, 能够感悟文本情感, 可以体察文本价值取向。[1]因此中小学的各科教学都非常重视标题的教学的环节, 并对此进行诸多的研究。
然而, 标题教学的现状如何, 学生的学习行为怎样, 效果如何, 这些问题很少研究。本文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标题教学的现状, 特别是其中的师生行为展开研究。
(一) 研究材料
全国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每两年举行一次, 该活动云集全国各个省市区的优秀青年教师参赛, 集中体现了各省的语文阅读教学水平与风格,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和整体发展趋势。
2012年全国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历时三天, 全国各地共有4000多名教师参加现场观摩活动, 来自全国31个省的32名选手经过两天半时间激烈角逐, 共评出特等奖10名, 一等奖22名。本研究从这32节录像视频中选取21节课进行分析。
(二) 研究方法
第一步, 将21节课堂录像视频转换成文字, 并详细的纪录课堂活动时间;标题教学的时间、标题引导用语、标题教学的问题设计、标题教学的活动方式、标题教学的呈现形式等角度进行分析。
(一) 标题教学所用的时间
21节课标题教学合计用时2818秒, 平均每节课用时134秒, 最少用时36秒, 最多288秒。用时60秒之内的有5节课, 占24%;用时在60到120秒之内的有7节课, 占33%;用时在120秒到180秒范围内的有6节课, 占28%;用时在180到240秒范围内的有2节课, 占10%;用时在240秒以上的有1节课, 占5%;以上数据表明, 标题教学用时较少, 有57%的标题教学用时是在两分钟以内, 87%的标题教学用时在3分钟以内。因此从数据中可以分析得到, 标题教学多数由教师主导, 教师控制为主, 师生互动时间较少。
(二) 标题教学的切入方法
分析教学视频及文字资料发现: (1) 从质疑标题角度切入, 引导学生对标题质疑, 引导学生学会抓住课题的重点, 提出自己的思考。既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又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从利用标题识字角度切入, 识字、写字是低段学习的重点, 它是学习课文的基础, 这样的切入法在低段年级出现最多。 (3) 忽视标题教学, 不关注标题, 直奔正文。有时就忽视了教学的一个有利的切入点。
(三) 标题教学的问题设计
依据问题指向, 21节标题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简单认记的问题、侧重学习内容的问题、关注提出问题并进行解决的问题等。
分析教学录像和文字资料发现, 教师利用标题提问的方式不同, 教学的方法以及学生的反应也不同。 (1) 教师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字的积极性, 教师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 利用拆字法, 联想法、编故事法让学生变被动的“要我识字”为主动的“我要识字”。 (2) 侧重学习内容的问题是课堂提问的核心, 问题富有启发性, 才能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首先, 教师要围绕教材的题眼, 重难点设问。 (3) 互动式提问, 新课标条件下教师可以转变传统提问方式, 传统提问方式一般是教师向学生提问, 而学生很少在课堂上有直接发问的机会, 新课改后可以多一些师生、生生互动式提问。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提问, 有问有答, 双向交流, 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四) 标题教学的活动方式
依据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参与的程度, 32节标题教学的活动方式可以分为教师主宰、教师主导、教师——学生互动、学生主导、学生主宰等倾向。
分析教学视频和文字资料发现, 标题教学的活动方式不同, 学生的参与程度就不同。教师主宰和主导时,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以及填充式的回答教师的问题, 有被教师牵着走的感觉。而师生互动的活动方式, 更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 师生共同提高, 教学氛围也更为融洽。学生主导的活动方式, 学生积极的参与讨论和交流。
(一) 结论
小学语文教师非常重视标题教学:或利用标题联系识字写字、或引导学生质疑标题激趣, 或解悟文章标题预测文本信息, 或引导学生谈谈对标题的感知等。
然而, 教师在“导入”形式上下足了工夫, 背离了正常的阅读流程。还有的“导入”本身就明确提示了作品的意义, 框定了学生阅读理解的意义范围, 掌控着学生的阅读意志。[2]
(二) 建议
1.小学语文教学应重视标题教学的问题设计和活动设计。设计的问题应层次分明, 避免空洞、流于形式。标题教学活动应突出探究性、综合性。
2.小学语文教学应重视标题教学的功能研究。从课文标题入手, 训练学生巧解文章标题, 给学生启发与指导, 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 促进语言与思维发展, 并为教材改革提供一定的建议。
参考文献
[1]高万同.充分发挥课文标题的导读功能[J].小学青年教师, 2005 (12) :11.
16.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策略例谈 篇十六
一、破文章题眼,提纲挈领,以点促面
众所周知,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是全文信息的高度浓缩,也是学生理解文章、把握文章深层内容的第一级台阶,它或者概述文章内容、统领全文,或者突出文章重点、贯穿全文,或者暗示写作方法,或者流露作者韵情感倾向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为起点,激发其认知兴趣,并结合单元整组教学目标,抓住题“眼”,提纲挈领,以文眼中的点促使学生以更多的精力、更简洁的思路感知、学习文本,开展语文实践,以达成略读课教学“精略得当”的目标。那么如何慝好文章题眼呢?
首先,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目标,在“题眼”处设疑。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原动力之一。利用题眼设疑解疑,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和欲望,在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向主动探索的境地,使其既明确一定的思考探索方向,又形成一定的学习期盼心理,从而在思疑解惑中更好地营造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最大程度地调动主体性学习意识,目标明确地展开学习实践,使学生学得趣味盎然,学得简单明了,而且收获颇丰。
其次,可以把握文章要旨为目标,在“题眼”处点题引篇。一些文题或暗示文章的写作重点,或是贯穿全文的线索。通过理解文题可以理清文章层次,明确文章重点。《蒙娜丽莎之约》是第8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此文语言生动,描写细腻,向我们逼真地展现了达?芬奇的精湛画技和他天才的想象力。此课教学可从破题——理解“约”字入手,“约”是约定、约会甚至幽会的意思,就是作者与名画“蒙娜丽莎”之间的一场约会或者说幽会。这之中包括约会的心情、所见所闻、所言所行等等。基于这样的思考,教师教学时要主抓“约会的心情”,选择作者与名画约会前、约会时、约会后的不同心境以及约会过程中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作为研读重点,同时要有意识地放弃一些内容,如蒙娜丽莎优雅的坐姿、交叠的双手,画作幽深茫茫的背景以及神秘的微笑等等,这些留给学生自己学习品味。这样点题引篇,引导学生抓住线索,把握重点,学生很快就会弄清“约”的内涵,从整体上理解了课文内容。像这一类的略读课文还有《大瀑布的葬礼》《索溪峪的“野”》《彩色的翅膀》《我的舞台》等,它们是不是也可以从题眼入手,“精其所精,略其所略”地展开教学?
二、借读写训练,整合教材,统筹兼顾
略读课教学略的是教师的教,不略的是学生的学。无论是精读还是略读,文本都应既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又是训练学生语言能力的载体,学习略读课文也得讲究言意兼得,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略读课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地进行读写训练,做到切入点“巧”而“妙”,能与精读课、单元整组教学进行整合,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上的统筹兼顾,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首先,关于“读”的训练。读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大有裨益。略读课文教学中的读,虽不能像精读课文那样面面俱到、精雕细琢,但并不意味着就是马马虎虎、草草了事。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让学生有机会实践精读课文学习中所习得的方法及能力,并以此部分的学习为范例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可以读文中的其他文段,可以读与本文相关的课外文章,还可以读本文作者写的其他相关文章。这样去读,才能让学生在内容理解、情感感染与语言感悟方面提高语文能力;这样去教,才是真正地用教材来教。因此略读课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主导好学生的“读”,学生才能更好地、自主地“读”。
其次,关于“写”的训练。“写”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标杆,是学生观察、感悟、思维、表达等能力的综合体现。新课标把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作为重要内容,有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读写结合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时时考虑读与写的结合。精读课文是这样,略读课文也不例外。略读课文在“写”的设计上,要与本单元的其他课文、以及训练重点结合起来,设计精当的训练。《跑进家来的松鼠》是第7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写的是一只松鼠跑进“我们”家后,把糖、面包皮叼到大柜上“储存冬粮”,把“我们”采来的一篮子蘑菇全晾上,把手套、头巾叼到烟囱里做窝过冬等一些有趣的事。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了松鼠在家中的调皮之后,在收课处故意反问:人和动物真的能这样和谐相处、共处一室吗?从而引入话题,开展一次“我的地球村”讨论活动,与本单元的口语交际与习作“人与动物的和谐”的主题结合起来。这样的设计考虑为本单元的口语交际与习作做准备,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类似这样的操作,也可以在《山雨》(从山雨的声音入手,感受大自然之音)、《一面》等课文中进行。
三、抓阅读提示,取舍有度,干净利落
著名特级教师钱正权说过:略读课文教学应把握好方法上的“粗放“,略读课文只有一课时,因此决不能求全求深,抓住一点,一课一得就可以。至于抓哪一点,不妨看“阅读提示”。略读课作为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讨论为主的课程形态,每一篇课文前都有一段“提示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同时提示了学习的方法和要求。在略读课文教学时,教师应当发挥提示语的作用,培养学生根据教材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独立性阅读的意识,并据此实现教学环节上的“大板块、大框架”设计;同时还应把握好提示语运用的时机,紧扣重难点,实现教学程序上的“有舍有取,一脉相承”,以引导学生高效解读文本内涵,深刻体悟文本表达方式,从而提高略读课文教学的实效性。如,《青山不老》是第4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它的阅读提示语是这样的:
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根据提示语,本课教学可以呈现为两个板块第一板块弄清“奇迹”是什么,这是整体感知阶段需要解决的,提示语中的第一个问题可以作为初读感知的引导性问题来使用。第二板块弄清作者表达的意图,分两个方面:一方面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另一方面作者是怎么写“青山是不会老的”。这两方面一个关注内容“写什么”,另一个关注表达“怎么写”。第二板块是教与学的重点,提示语中的第二个问题贯穿了这个板块,可以将它作为教与学的主问题来使用。这样的课就呈现出略读课教学大板块、大框架的教学思路,而且因为适时地对提示语进行了层次化运用,将两个板块巧妙地串联了起来,避免了“大板块、大框架”带来的教学情境孤立、教学环节破碎的问题,保证了语文教学人文情感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所以,这样的略读课文教学是简略而不简单的,是干净利落又高效的。
四、重阅读拓展,内外兼修,有所迁移
叶圣陶先生说:“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那么,略读课文的教学,就应当以教材为例子,根据学情适时、适当地开展课前、课内、课后的相关拓展性阅读,有效提升学生的略读能力。
课前铺垫式阅读是指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文本,更深入地感悟文本,课前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或者提供相关的内容而展开的阅读,从而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举重若轻”“少教多学”。
比如教学《青山不老》一文,教师应事先让学生查阅我国土地沙漠化现状及其重大危害的相关资料。学生通过对这些内容的阅读,在心中初步建立起对文中老汉植树造林的重大意义以及老汉功在千秋的不朽形象的认知。教学过程中,这些认知很有效地帮助教师简化了教学环节,提高了教学效率,实现了“少教多学”。
课内突破式阅读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资料补充的呈现方式,对一些学生理解有难度的内容进行解决和突破,提离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知程度,从而简便、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在教学《有的人》时,学生对于“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这句话的理解较为抽象。这种情况下,教师应适时补充当下社会生活中“挟尸要价”等热点话题,拉近文字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这样不仅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也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后延伸式阅读是指在课文学完后,教师适当补充或引导学生阅读同一主题的内容,使学生的阅读视野更广阔,对主题的认知进一步丰满与升华。
总而言之,略读课教学可以略教师的教,不可略学生的学:可以略文本内容等的研读,不可略学生独立性阅读能力的培养。正所谓,略读教学“略其所略,重其所重”,这才是略读教学以“学”为中心的不变定律。
17.课文《搭石》优秀教学设计 篇十七
一篇文章要求结构完整,一堂课也该如此。首尾呼应使得文章气势贯通,线索清晰,课也该就是这样的。所以在本课设计中,我力图通过头尾相同的诗句诵读,首尾课文题目的感情朗读,凸显主题,实现感情的升华。学生从刚开始带着疑惑读课文到结尾的满怀赞美读课题,从刚开始接受性的理解诗歌到结尾处真诚的歌颂故乡,体现的就是认识的提升,感情的提升。
这是理想效果之一。
二、反复吟诵,促成“后浪推前浪”的“情势”
反复读这篇文章,我为作者对于乡亲们和故乡的热爱而唏嘘。作者寄情于普普通通的搭石,抒发他心中的诗情,又令我倾倒。全文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气息——对搭石的喜爱,对乡亲们的赞美,甚至还有对故乡的热爱。但我知道,我的感受不能替代学生的阅读,我要做的就是为学生点一把热情地火,并推波助澜,让孩子们感情的火越烧越旺——让孩子们的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受到浓浓的人文熏陶。
但怎样实现呢?这是个技术难题。我想起了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那主旋律的反复出现,想起王菘舟老师课堂中惯用的艺术重复。我想,我是不是也可以这么做,于是便有了“主旋律”——“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它们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的五次吟诵,我设计的初衷是想通过这样的回环反复,促成“后浪推前浪”的“情势”,不断地把学生的感情推向高潮。但没有经过课堂,也只能是我一厢情愿的想法,有待在课堂中得到印证。
当然,从小处看,课文中还有这样的设计,如在学习搭石作用时,教师有意让学生五次读“脱鞋绾裤”,也为学生理解搭石的作用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不过,这是他山之石,我是信手拈来,从她的课堂实录看,效果是相当好的。
这是我的理想效果之二。
三、创设情境,努力拉近文本与学生之间的鸿沟
这篇文章所描绘的画面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得很远,这是架在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一道鸿沟,阻碍着孩子们和文本的通畅对话。为此,我在设计时便创设了一个贯穿始终的情境——走上搭石,走进画面,寻觅美景。这样,学生能在情境中用自己的眼看美景,用自己的心感“人”心。
在板块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表演”、“情景对话”的环节,努力营造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表演中、对话中自然入情入境,拉近了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大部分学生跳一跳,能跨越鸿沟。
这是理想效果之三。
四、弹性设计,构建板块促使生成为了促进课堂生成,我简化教学设计,努力构建板块教学,有以下一个板块:
1、知作者,走进搭石,围绕“搭石”提问
2、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正确
3、初读反馈,教学第一自然段,理清文章脉络,初步感受作者对搭石的感情。
4、研读课文,走进画面,寻觅美景,感受搭石上“景美人更美”。
5、根据板书,感悟许多“理所当然”背后蕴含的美好传统。
6、回读课题和诗句,使对乡亲们和家乡的热爱与赞美的感情进一步升华。
每个板块都留有充足的弹性空间,大部分的内容都努力体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实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设计能很大程度上保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个性体验。
这是理想效果之四。
五、立足涵咏,摒弃非语文因素干扰课堂
语文课就是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让学生充分的阅读实践中有所感悟,有所体会,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我的设计中开出了很大的空间,让学生品味重点词句,由浅入深,体会作品蕴含的感情,并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中穿插的表演和情境对话,也是为了语文而教学服务,既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又内化了文本语言和文本内涵,可谓一箭双雕。
18.三年级课文荷花原文 篇十八
《荷花》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课文写“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被如诗如画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联翩,赞美了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丽。
《荷花》
清早,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了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过了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荷花》教材理解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课文记述了作者到公园里看荷花的情景及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课文是按看荷花的顺序来写的.。全文共五个自然段。
第一段讲清早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荷花的清香。这里的“一……就……”说明荷花的香味传得很远。
第二、三自然段讲看荷花。课文先介绍了荷叶的样子。“挨挨挤挤”说明荷叶数量多,长势旺盛。“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这一比喻句十分形象地说明了荷叶的颜色、样子。接着介绍白荷花的千姿百态,用“有的……有的……有的……”一组排比句分别描绘了荷花刚开时、全开时、未开时的样子。可以想象得出来:满池的荷花各有各的姿态,该有多么迷人啊!“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是作者看到荷花的感想。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作者对荷花的赞美。赞美了荷花千姿百态,并充满了生机;第二层是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因为只有大自然才能赋于各种植物以顽强的生命力,才能创造出如此美妙神奇的“一大幅活的画”。
第四自然段讲看荷花引起的想象。
想象是一种心理活动。作者为什么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因为面对这满池如诗如画的荷花,作者看得入了迷,如痴如醉,和眼前的景物融为了一体。因此,一阵风吹来,“我”仿佛与花共舞;风停了,“我”仿佛与虫共语。
这种想象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把学生带入到童话的意境之中,而且表现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第五自然段讲过了好一会儿,作者才想起是在看荷花。这说明作者被深深地陶醉了。
体会荷叶的旺盛生命力与荷花生机勃勃的样子,是学习本文的重点。
体会第四自然段的内容,弄清是什么引起了作者的想象,为什么会想到自己与花共舞、与虫共语,是学习本文的难点。
本文语言优美,词汇丰富,用词准确,应引导学生理解体会。
1.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这句话把荷叶比作碧绿的大圆盘,突出了荷叶又绿又大又圆的特点。挨挨挤挤,一个紧靠着一个,说明荷叶密密层层,数量很多。这句话写出了荷叶旺盛的生命力。
2.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这句话中的:“冒”字用得好,荷花不是偷偷地钻出,也不是自然地长出,而是“冒”出,这不但与上句话中“荷叶挨挨挤挤”相呼应,而且说明了荷花顽强的生命力。
3.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是一组排比句,写出荷花刚开、全开、未开时的三种状态。这句话中用“两三瓣儿”“嫩黄色”“展开”“饱胀”等词语,写出了荷花花瓣的数量,花芯的颜色,以及花的样子,十分生动形象。
4.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
这句话中的“仿佛”是好像的意思,作者并没有真的变成荷花。为什么会有这种“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的感觉呢?是什么引起了作者的这种想象呢?因为作者鼻子闻到的是荷花的清香,眼前出现的满池的荷花,作者被陶醉了,看得入迷了,到了入情物化的程度了,所以感到“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而眼前的荷花都是白色的,所以自己仿佛也“穿着雪白的衣裳”。
部分词语注释:
莲蓬:莲花开过后的花托,倒圆锥形,里面有莲的果实。
翩翩起舞:形容轻快地跳舞。
本课在写作方法上有两个特点:
第一,使用了比喻、排比的方法,如前分析,可引导学生体会、赏析。
19.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介绍课文作者 篇十九
基于此, 笔者做了一点探索, 就是:在介绍作者时立体一点、丰满一点、个性化一点, 力求把作者还原成当时当地独特的“那一个”。
兹举四例:
一.绝代风华王羲之
介绍王羲之可以讲他多样的身份和潇洒的风度:
能武———职居右军将军。
能文———著《<兰亭集>序》, 文属千古妙文, 堪当“文胆”;字是“天下第一行书”, 人称“书圣”。
能不羁———“袒腹东床”, 不但“袒”成了人家的女婿, 而且为人世间留下了一个典故。
如此介绍, 一则眉清目秀, 二则颇具妙趣, 何乐而不为?
二.亘古及今李太白
介绍李白可以讲他丰富的人生和多彩的诗句:
经历多趣味———观百家、习剑术、干诸侯、访仙道、当供奉、被放还、佐幕府、逝当涂。
进退堪其宜———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落笔兴酣摇五岳, 诗成笑傲凌沧洲;但用东山谢安石, 为君谈笑净胡沙;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草不谢荣于春风, 木不怨落于秋天;功名富贵若长在, 汉水亦应西北流。
评价尽其美———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何事文星与酒星, 一时钟在李先生;高吟大醉三千首, 留著人间伴月明。
这样讲, 既能清楚地了解作者一生脉络, 又能积累诗句、涵养性情。
三.花落星沉王子安
介绍王勃可以侧重于他短暂的人生和出众的才华:
一则故事多谐趣———《檄英王鸡》。
一联佳句传千载———“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一席雅集书锦绣———《滕王阁序》。
一次探亲痛万古———交趾渡海, 溺水而亡。
如此介绍, 亦可避免简单化, 多一些立体感。
四.文化大观苏子瞻
有人言:不懂苏轼, 就不懂中国文化。所以介绍苏轼, 可以侧重他几门抱的才艺和“儒道释”的人生:
看才艺: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八大家、苏黄、苏辛、苏黄米蔡。
看思想:西北望, 射天狼;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身浩然气, 千里快哉风;人未放归江北路, 天教看尽浙西山;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 此心安处是吾乡。
20.对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的思考 篇二十
关键词:小学语文略读;现状;作用;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290-01
尽管我们知道语文略读课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但因为是略读,略读一直在语文教学中处于被忽略的境地。如果今后都这样发展下去,其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阅读能力的锻炼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我应该在战略和战术都要重视小学语文略读课文的教学。
一、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的现状
教育工作者在编制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时,就将课文分为了三类,即精读课文、略读课文、选读课文。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略读课文一直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加上我们在这方面又缺少研究及可借鉴的经验,所以这不光使学生困惑,老师们也往往感到很恍惚。于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就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简单化,蜻蜓点水,轻描淡写,一带而过,认为略读就是懒散地阅读,想读就读,不想读就跳过。二是化简为繁,把略读课文当作精读课文来学习,老师逐字逐句逐段地讲解,学生则是认真做笔记。纵横观之,当今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误区
1、教法单调,缺乏个性。调查显示,在大部分学校中,很少要老师对略读课文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往往忽视略读课文的特点,一般是立足教材,很少有拓展和延伸。这就造成学生兴趣不浓,认为开阔自己的眼界,所以略读课也是混混而已,没有达到略读课应有的效果
2、难以割舍,金雕细磨。老师们没有明白略读的本的含义,他们认为教材中的略读都有其可圈可点的地方,于是他们在这块拿出一两句品析,在那块又是难以割舍,金雕细磨。完全是把略读课文当成了精读课文,忽视略读课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独立寻找获取信息的能力
3、过于放手,放纵自由。很多老师认为,略读顾名思义略读就是匆匆地阅读。很多老师往往选择把他们放在课堂上完成,但是,只是马马虎虎走一下而已,让学生随便看两遍,然后简单一过就结束了。还有一些则更为简单,他们干脆把略读课挤出课堂,让学生当作课外阅读材料处理。总之老师就是过多放手,很少认真辅导总结,出现“教而不教,读而未读”的无用功状况。
二、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的作用
略读课文教学是有具有明显的独立性质的。精读是准备,略读是应用,应用才是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要追求的教学效果。记得伟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是应用。如果只重视精度,而忽略略读,那效果就只能达到一半。由此可见略读是有很大的教育作用的,而且略读和精度是各自独立的。
1、锻炼学生理解能力。略读课文是小学学生利用其掌握的基本语文信息阅读知识,独立阅读、理解的良好示例。在进行阅读过程中,阅读课程是重要的连接点。从课程内容出发,略读课文排在精读课文后面,这是对精读课文的补充和扩张,为提高学生的思维理解做出重大贡献
2、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可以利用在略读课上掌握的良好的略读习惯和娴熟的略读技巧来阅读类型更丰富的材料。这样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从而达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3、学会多种阅读技巧。学生在血精读课文时,学生是在老师的行到下进行的,虽然老师在教学中都着重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但学生对其阅读技巧的理解是不够深刻的。在略读课文中,学生就有用武之地了,他们可以试着用多种方法 来获取信息,长期以来,他们的阅读能力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三、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解决方法
1、明确教学目标。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换句话说,我们对略读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粗知文章大意、感兴趣的地方读一读,背一背就行。然后就是锻炼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了,老师要教会学生使用基本的略读课文阅读技巧,比如扫读、快读、跳读、精读等。另外,加强课内外练习,适度拓展延伸,尝试引导学生运用精读课所掌握的阅读技巧来阅读略读课文
2、紧扣阅读目标,培养略读能力。现代这个社会对信息的获取能力的能力是很高的,因此我们在略读课教学中就应该重视略读方法的训练,根据阅读题材的不同特点,灵活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如浏览式阅读,它要求不阅读全文就能掌握材料内容,善于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再如整体性、扫描式阅读方法,它们都可以帮助我们获取所需的信息
3、引导学习,发掘潜力。略读课文他再也不是要求学生的思维和老师保持高度的一致了,它要求老师放开手脚。老师应该退回一个相对暗一点的“角落”,让学生回到一个亮堂的舞台,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同学之间探讨解决出问题。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充分调动思维,发扬个性,这样学生才能通过略读逐步提高学习能力。
现在小学略读课文教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随着教育体制的完善,特别是最近几年课改的不断深化,我们已经明显感觉到小学这种保守的略读课教学模式已经慢慢改变了。当然,改变的空间还很巨大,这句需要广大同仁一起努力,改变传统观念,及时更新思想,真正让略读课文教学服务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我们做马马虎虎的教学应付,真真切切只为学生,一切只为了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为了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的一切,这样小学略读课的效果才能完全地显现出来。
参考文献:
[1] 龚晓芳. 厦门市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及对策[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8(05)
[2] 王慧丽. 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分析[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7(06)
[3] 林莉,戴峥嵘. 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现状的原因分析[J]. 福建体育科技. 2007(06)
[4] 张新萍,杨茜. 中国学生体能素质持续下降的制度反思[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7(11)
[5] 陈玉忠. 关于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的若干社会学思考[J]. 中国体育科技. 2007(06)
【语文课文《荷花》优秀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荷花-小学课文教案设计08-06
语文课文亲人教学教案10-31
语文课文《短文》教学设计的07-10
语文课文风雨的教案设计10-16
对中学语文课文教学的思考06-19
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课文项链教学设计08-11
高中语文课文《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学反思08-11
语文课文《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10-30
语文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