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公信力(共11篇)(共11篇)
1.政府公信力 篇一
以政府公信为基石 打造诚信社会
公信力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着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提高政府公信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政府公信力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人民群众对政府公信力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政府的诚信程度。对于政府来说,其信用程度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政府能不能正确行使权力,能不能遵守规则,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决定着政府公信力的状况。第二,政府的服务程度。如果政府能够全面履行公共责任,努力提高政府及其各部门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就高,政府的公信力就强。特别是在危机状态下,政府能不能负责任地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提供社会安全与秩序的公共产品,保障公民财产和生命安全,是政府公信力程度的突出体现。第三,政府依法行政的程度。政府是否依法执政,能否在法律框架内约束自身的行为,客观体现了政府公信力的履行情况。
如果说政府公信力下降是一种危险信号的话,那么这种信号应引起政府的高度警觉,并努力提高自身公信力。
第一,提高公信力有赖于政府管理机制的创新。建立政府信息公开机制,加强政府与公民的沟通,使公民更加充分地了解政府的运作和功能,从而在政府与公民之间形成良性 的沟通,公民与政府之间的互信必然得到加强;建立强有力的政府权责机制,加强政府对社会需求的回应性,政府应依法行使公共权力,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全面、恰当地履行与公共权力相对应的职责,不断满足社会合理需求;建立综合决策机制,提高决策的民主性与科学性,尽可能地把利益不同的各方力量纳入决策过程,提高政府决策的民主、科学程度,保证公共决策的质量。
第二,提高公信力有赖于政府强化责任意识。各级政府及领导干部应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是建设信用政府的思想基础。政府的一切工作,都要以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领导干部要脚踏实地,有诺必行,讲究信用,靠自己求真务实的作风,在群众面前树立良好的诚信形象。同时,还要完善政绩考核办法,建立健全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坚决反对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
第三,提高公信力有赖于政府落实依法执政。各级政府及部门必须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要围绕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健全行政责任体系,强化政府法律责任机制。要切实加强和改进行政执法,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加大行政综合执法改革力度,加快推进相对集中行
政处罚权的改革工作,切实解决层次过多、职能交叉、人员臃肿和多头执法的问题。要强化行政监察,及时处理和纠正行政不作为、滥用职权、执法不公、以权谋私等行为。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加强信用法规建设,加大失信惩罚力度,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提高政府公信力,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切实提高政府科学行政、民主行政和依法行政水平,不断的改进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方能做诚信政府。
2.政府公信力 篇二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政府流程再造
引言:2011年10月19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强调了诚信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要求政府及其部门在社会诚信和信用体系建设中要起示范带头作用, 坚持依法行政, 推进政务公开, 提高决策透明度, 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不断提升公信力。随着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 群众的公民意识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人们开始关注政府, 关注“公仆”。与此同时,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为人们的这一愿望提供了很好的实现途径。“在当代西方, 一系列的民意调查显示, 政府公信力的下降已经演变成为一种普遍的国际趋势”。我国也不例外。我国政府的公信力同样也只是维持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鉴于此, 我国学者对政府公信力弱化这个问题作了不懈的研究与探讨。本文将从政府流程再造这个角度入手, 探讨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
一、政府公信力及其弱化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 它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 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同时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 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在现当代, 政府的作用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政府公信力低的危害非常大。不仅严重降低了政府的价值, 损害了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声誉和政府的形象, 还严重削弱了政府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尽管政府公信力对于政府的意义重大, 但是, 我国政府公信力近年来仍呈现出连续走低的态势。学者张旭霞就政府公信力问题在网络上进行了跟踪调查, 得到的数据显示:对政府持“信任”态度的约占20%, 持“不信任”态度的约占80%。另由中国《小康》杂志组织的对我国“信用小康”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近几年的政府公信力水平不高。2008年、2009年政府公信力得分分别是61.5分, 62.2分。再者, 唐云峰副教授针对地方政府公信力问题专门作了调查, 他根据政府公信力的来源将问卷分为地方政府合法性、行政过程中的信用和行政绩效的信用三个部分, 调查得出的结论是地方政府公信力存在缺失的情况。各级地方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更加密切, 地方政府公信力的高低更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 提高政府公信力, 已是刻不容缓。
从政府公信力的概念可以看出, 影响政府公信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是政府的行政能力和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而最终归结起来, 还是政府的行政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为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是受政府行政能力影响的。一个公信力高的政府, 必然是一个行政能力强、高绩效的政府, 而传统的行政理念与行政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政府的要求, 因此政府流程再造是各级政府以及各部门的必然选择。
二、政府流程再造及其对政府公信力提升的意义
政府流程再造, 是指在引入现代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 以“公众需求”为核心, 对政府部门原有组织机构、服务流程进行全面彻底的重组, 形成政府组织内部决策、执行、监督的有机联动, 以适应政府部门外部环境的变化, 谋求组织绩效的提高, 使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获取更高的社会认可与满意。政府流程再造不是简单的操作程序改造问题, 它涉及行政理念的更新和行政管理方式的创新, 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政府流程再造的含义, 我们可以得出:政府流程再造以公众需求为核心, 体现了我国政府以人为本的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这样必将带来人民群众对政府的好评, 政府公信力会随之提升;政府流程再造的目的是谋求组织的高绩效, 以使公共产品和服务更能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与满意, 以高绩效组织、高社会认可度与满意度为导向的政府流程再造必然会带动政府公信力的大幅提高。
以成都市工商部门的流程再造为例。它改变了原来的串联式的登记注册程序, 变为并联式的。先由工商部门受理, 再由工商部门抄告给其他部门办理相关的前置行政审批, 最后再到工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实践证明, 这样一个简单的流程再造, 为群众节省了很多时间, 避免了群众多次往返于各政府部门, 同时, 也提高了各部门的办事效率, 因此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据调查显示, 成都市实现政府流程再造的部门公众满意度显著提高, 其中82.5%的公众认为部门工作作风和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有很大的转变, 71.5%的公众认为政府部门的公平服务较好, 87.3%的公众认为政府信息公开和透明程度较高。
党的十七大指出, “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 “坚持深化改革和创新体制”。政府流程再造不单单是操作流程的重新组合, 更是行政理念的创新。用一种更符合时代要求的行政理念指导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 这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 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 必然会获得人民群众的热爱与拥戴。
三、做好政府流程再造的建议
政府流程再造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环节的疏漏都有可能导致再造的失败。在笔者看来, 在进行政府流程再造的过程中, 需要注意一下几点:
第一, 组建一支理论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流程再造团队。这支队伍的成员必须对本级政府或本部门有着很深刻的了解, 并且需要很强的责任心, 同时需要引进学术界的流程再造的新理论, 不断创新流程再造的新方法, 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优秀的团队领导者, 做好指导与协调工作。
第二, 不管是一级政府的流程再造还是某一部门内的流程再造, 都需要有一个详细周密的计划。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一份详细周密的计划就是对未来再造过程的一个预计, 有了这样一个计划, 即便再造过程中出现什么问题, 都能够及时发现并采取补救措施。另外, 政府流程再造计划的具体执行, 最好由制定计划的人也就是流程再造团队来操作, 因为他们最清楚他们的计划, 这样能够最大程度的保证流程再造的成功。
第二, 做好流程再造的沟通与宣传工作。美国日裔学者威廉.达内在1981年出版的《Z理论》指出, 坦诚布公地沟通是获得管理绩效的最佳方式。任何组织的改革都会遇到阻力, 这就需要做好对内对外的沟通与宣传工作。对内需要不断地与工作人员沟通流程再造的计划与愿景, 争取更多的人加入到流程再造的队伍中来, 减少内部阻力。对外需要持续的做好宣传, 努力塑造好流程再造的外部舆论环境, 提高公众对政府流程再造的认可度。
政府公信力的高低关系到政府执政的合法性, 关系到公共政策的执行情况, 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 提高政府公信力是我国各级政府无法回避的责任。政府流程再造对政府公信力的提高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是新时期我国建设高公信力政府的一个有益选择。
参考文献
[1]唐铁汉.提高政府公信力, 建设信用政府[J].中国行政管理, 2005 (3) [1]唐铁汉.提高政府公信力, 建设信用政府[J].中国行政管理, 2005 (3)
[2]张旭霞.试论政府公信力的提升途径[J].行政学研究, 2006 (7) [2]张旭霞.试论政府公信力的提升途径[J].行政学研究, 2006 (7)
[3]信用最差和最好的时代[R].小康, 2009 (8) [3]信用最差和最好的时代[R].小康, 2009 (8)
[4]唐云峰, 宋国庆.基于社会调查的地方政府公信力现状分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1 (12) [4]唐云峰, 宋国庆.基于社会调查的地方政府公信力现状分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1 (12)
[5]姜晓萍.政府流程再造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J].中国行政管理, 2006 (5) [5]姜晓萍.政府流程再造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J].中国行政管理, 2006 (5)
3.论提升政府公信力 篇三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制度;利益;上访
引言(前言):中共中央于2013年11月份召开了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指出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所谓政府公信力是是指政府因对法定权力和职责的履行而获得社会民众的信任,它是政府在自身能力限度内的实际践约状态而取得公众的信任。
一、评判政府公信力的基本标准
1政府对公众负责任的程度
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对于公众的要求,政府应该想民之所想,做民之想做。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政府时刻不忘履行其职责,言出必果,兑现承诺。当出现公共危机的时候,政府更应该当机立断,妥善解决。
2政府公共服务的程度。
政府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行为宗旨,因此政府在其公共行为过程中必须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并且兼顾服务的水平、服务的质量以及服务的效率,自觉地为公众提供提供最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3政府依法行政的法制程度
我国是一个文明的法治国家,因此政府的各种行为必须要有法律依据和法律前提,切忌说大话、说空话和拍脑袋决策。只有依据相应的法律法规才能使公众信服,赢取对政府的信任。
4政府行为的透明程度。
政府行为只有透明,置于阳光下让公众监督,公众才有机会知晓并且参与进来,人民才会对政府予以高度的信任并且支持。所以,政府权力应当在阳光下形式,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二、提高政府公信力必要性分析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以执政为民同样是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共同履行的职责。公信力是直接反映政府行为的影响力的程度,是政府行政能力最直接、客观的反映,体现了政府活动负责任的程度、公共服务的程度、依法行政的程度以及活动的透明程度;除此之外,公信力也是公众对政府总体的评价,反映了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因而,我们才说政府公信力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所以研究如何提升政府公信力无疑有着重大意义。
三、當前我国政府公信力下降的原因
1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受到损害是直接原因
在我国现实社会生活中,公众利益受损时有发生,例如强拆现象、违法征地、司法不公等等。然而,相关政府部门和行政官员对待这些利益受损的情况却视若无睹,任由发展,甚至还暗地打压。一些政府部门把人们的利益诉求看成是故意找麻烦、添乱,不是从源头上解决利益争端,而是敷衍了事、不了了之。
2部分执政人员自身道德素质低严重损害政府公信力
在我国,由于官本位思想严重,权力制约监督问责机制不完善,民主意识相对淡薄,腐败现象比较严重,信用体系缺失等原因值得政府公信力日渐下降。近年来贪污腐败案不少,在国新闻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典型的政府腐败案件中,每个案件涉案金额高达500多万,涉及地厅官员30多人,使政府公信力在公众心目中大打折扣。
3法律、法规和制度刚性不足
在我国,法律法规不健全,已出台的法律法规不能得到彻底贯彻,是法律法规刚性不足的具体体现。殊不知,法律和制度刚性程度直接关系着政府公信力的高低。然而,由于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我国官员官本位的思想还根深蒂固,从而忽略了法律的重要地位,以致权大于法,漠视法律的现象还普遍存在,这也导致了我国政府公信力的下降。
4政府活动的透明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如今,一些网络流行词汇,如“被小康”、“被就业”等就恰到好处的反映了我国民意不被尊重,民意被强加的现象,从而导致了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再加上政府活动信息不公开、不透明,又加剧了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致使政府公信力下降。
四、增强政府公信力的出路
1劳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随着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不断觉悟,政治意识不断增强,公众越来越要求政府的决策紧紧围绕着其切身利益展开。
2树立良好官德,提升官员素质
政府官员的形象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形象和影响力,所以要严格把关,树立良好官德,打造一支真正本领过硬、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的行政人员队伍,这无疑是提升政府公信力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3完善规章制度,做到依法行政
从上面分析可知,法律、法规和制度刚性不足是政府公信力缺失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所以,要提高政府公信力,必须要解决制度环节出现的问题。首先应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实现有法可依。因为,法治在现代社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是人民群众维护自身利益的保护伞,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工具。实现有法可依,其次就要有法必依,实现依法行政。因为法律的重要角色,依法行政成为了政府公信力的生命线。所以,政府要以实际行动维护法律的权威,使法治意识深入人心,并通过法律和制度来提高政府公信力。
4进一步促进政府决策公共、透明
政府权力运行的不透明是政府公信力下降的重要影响因素。因为权力运行不透明不公开,就很容易导致权力滥用,出现官员腐败现象,进而影响政府的形象。因而,政府要提高公信力,就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行使,做到政府活动公开透明。其次,让广大群众监督权力的运行,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人民群众放宽心。
五、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形象以及政府信任度的重要体现,政府公信力在公共行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应当劳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严格把关政府官员招聘,树立良好的官德,完善规整制度,依法行政,让权力在公开透明状态下运行,真正建立一个科学、高效、勤政、廉洁、诚信的政府。
参考文献
[1]张旭霞:《构建政府与公众信任关系的途径》,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博士论文,2004。
[2]王和平:《政府信用的危机与重振》,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段志会(1992-)女 籍贯:河北省保定市 民族:汉族 学历:本科 单位: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行政管理方向。
4.论如何提升政府公信力 篇四
郭毅芳孙栋。
(1.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1;2.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政府公信力的高低反映了人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从而影响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和影响力,同时对于政府自身行政效率产生直接的影响。政府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诚信度才能具备一定的信用能力,公众依据政府的信用能力对政府表现持相应程度的信任。立足于如何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实际问题,对政府官员的责任意识,作风轻浮、政策随意及腐败现象进行了原因分析,并从公众参与监督、政策制定体制化、官员诚信教育及监督问责机制等对策方面提出了可供参考的意见。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政府责任;公众监督;诚信体系
所谓政府公信力就是政府在其公共行政活动中与社会公众建立起的一种信任关系。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为人民服务是各级政府的神圣职责和全体公务员的基本准则;增强政府公信力,不仅是我们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提出的新的要求,而且是实现政府职能、创新社会管理、增进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和谐和提高全球竞争力的客观需要政府公信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从而影响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地位、影响力、号召力、凝聚力,公民在何种程度上对政府的行为持信任态度,政府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征得公众的信任,这主要取决于政府的公信力。目前,政府在实际工作中,滥用权力,失信于民的现象不断发生,严重地损害了政府的整体形象,造成了政府公信力的流失,政府正面临着严重的“信任赤字”,提升政府公信力迫在眉睫。
1政府信任流失的原因分析
1.1政府责任感淡薄
从广义上来解释,凡是涉及到资源和权力分配的领域都属于政治领域。然而在政治领域,政府在公平、合理分配社会资源过程中占据着主体地位政府的责任意识则关乎社会的公平和稳定。一旦政府权力实施不当,忽视社会公众的整体利益,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将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的权力既来源于人民,也服务于人民。具备强有力的“权为民所系,利
为民所谋”责任意识既体现出现代文明政府的特色,同时也是新时代对政府的要求。那么如何认真执行政府职责,实现服务型政府的职能,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可和支持就是我们需要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政府行为体现了一个国家政治面貌。不当的政府行为造成的后果将是失去民心。目前,我国的一些政府部门玩忽职守,不认真履行自身职责,不作为事件屡见不鲜;某些基层行政单位对于公众的诉求不闻不问,甚至暴力行政,在其位不谋其政,同级别单位之间责任不明,相互推诿扯皮,出了问题无人管,使人民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及时的保护。今年三月,农民彭公林因购买假水稻种子损失惨重,尽管拿到了政府的鉴定结果,却迟迟得不到应有的培训而最终上吊自杀,审视这起因假种子酿成的悲剧,更多的是对推诿扯皮机关作风的无声指控,以上行为造成民众对官员的素质不信任,严重影响政府整体的公信力。
1.2工作作风轻浮
伴随着人们的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相互交往日益频繁,政府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民众的维权意识逐渐增强,对政府的要求也逐渐提高。认真贯彻“八荣八耻”,以人民利益为首,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政府才会赢得民心,并得到政权的巩固。政绩不是数字,不是高楼和形象工程,只有让人民得到真正的实惠和民主才是政府的政绩。“人无信不立,政无信不固”。《中国青年报》曾经报道,山东省临沭县政府因涉及一宗租赁合同纠纷,该县公安局、国资局、财政局、经委等部门竟然集体为县政府出具伪证。这将严重威胁到政府的公信力。也有某些政府单位片面追求“政绩”和经济绩效,虚报浮夸,弄虚作假;不顾民力和财力大搞“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绩效,将政府的注意力和资源全部投注于对经济绩效的追求,而弃民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于不顾;“被就业”、“被增长”、“被自愿”、“被代表”等“被”话语的日渐流行正是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质疑,全国政协委员、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明华说:“每一个被“故事的发生,无不与利益紧密挂钩”,“经济利益,江苏发生的“被小康”事件,则是当地领导干部为获得晋升的机会而赋予公众“富裕”。如此等等,得了一己私利却损了公众心目中政府的形象,长此以往,政府公信力将无从谈起。
1.3行政政策随意
行政政策制定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依然存在,一些行政单位满足于自身“居庙堂之高”的权威感,随意制定修改变更行政政策,致使政策缺乏稳定性、统一性、连贯性,尤其表现在后任政府不对前任政府制定的政策、决策负责。为了争取到更好的投资环境,某些政府凭空许下“妙语连珠”的承诺,比如承诺给土地使用权补偿、给三年免税待遇等等,把投资环境描绘得天花乱坠,但是投资商来了以后政府就自圆其说,根本无法兑现诺言。引资中介人状告政府的案例在司法实践中已经早有发生。在政策制定方面,以“人制”代替“法制”,行政依据、决策程度、行政结果透明化、公开化不够,对于政策的制定缺少统一的制度规定,导致一些政策“人走茶凉”,在执行上出现间断,政策执行的后果无人评估,使公众无法对政府的政策作出正确稳定的预期,使政府的公信力严重削弱。
1.4行政人员腐败现象存在行政人员作为政府行政政策的执行主体,其一言一行在公众眼里即代表着政府的意愿,直接影响政府的外在形象,影响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市场的开放性、制度体系的不完善、“官本位”思想导致的一些政府行政人员利用权力在制定政策和决策中“设租”的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让行政命令更容易代替行政政策。“行政裁量权”的不恰当设定,使得“寻求政府官员干预来解决问题”仍是某些社会主体(企业或个人)取得竞争优势和满足利益的主要手段,从而也为“设租”提供了可能性,为“寻租”提供了市场空间。“权力设租”的结果是“权力寻租”,这将直接破坏政府公信力。一些行政人员以政府工作人员自居,自认为身份高人一等,不把公众放在眼里,“老子天下第一”的“土皇帝”心理严重,近日在国新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央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工作领导小组公布了2O件典型案件,平均每个案件涉及金额550多万,涉及地(厅)级官员57人。如此数据,政府公信力在公众心目中已大打折扣。
在我国,由于“官本位”思想严重,权利制约监督问责机制不完善,民主意识相对淡薄,腐败现象犹存,信用体系缺失等原因使得政府公信力日渐下降,提升政府公信力,对于强化政府的合法性,提升政府的凝聚力,促进市场经济的高效运转,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维护社会体系,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升政府公信力我们应提出新对策,拓展新思路。
2对于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途径的几点思考
2.1优化决策信息沟通渠道。增强民众的参与
政府的公信力来源于民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和满意程度。如果要提高民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那么,政府应当依法履行职责,言而有信,政策要相对稳定并切实落实到位,树立人民公仆的形象,满足社会成员的需求,并使政府行政行为过程公开透明。增加民众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参与比率,不仅体现民主思想,更能体现出民众对政府的监督作用,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需要自下而上的民众监督才能确保政策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从而避免了政策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优化政府和民众的沟通渠道,扩大民众参与力度和监督治已经不再适合当今社会的需要了,只有得到民众的支持和力度是完善政府职能的有效途径。单方面的自上而下的政信任,这样的政治才稳定巩固。让民众充分参与到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满足民众最迫切的社会需要,增加政府政策的优势,才能扩大民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只有民众对政府政策、行为结果的高度满意和认可,才是政府最大的政绩。
2.2加强政策制定的制度化建设。保持政策的科学性和稳定性
科学性是政策的生命,也是能够维持其稳定性的前提条件。只有决策科学化,才能保持这些政策的公正性和可行性,才能减少阻力,为其顺利实行提供必要的基础,为其保持稳定性提供必要的条件。政策多变必然失信于民,而政策之所以多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本身不科学。各级政府应不断完善和加强科学决策的制度化建设,如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决策责任制度等,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政府在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时,还应充分考虑到增加公共政策的稳定性,降低公共政策变更的随意性,特别是要加强不同方面政策的相互照应与新旧政策之问的合理衔接,使得整个政策系统保持较好的协同性完整性,这样公众才能形成合理的预期,从而提高对政府的信任度。
2.3加强行政人员诚信教育。构建政府诚信体系
行政人员是政府的构成个体,每一个个体信用缺失的行为都将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因此,政府应对行政工作人员进行专门的诚信教育,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德”才能更好的发挥其“才”,从而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构建政府诚信体系,对公务人员进行系统的诚信教育和诚信宣传。强化教育政府官员的信用与责任意识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有效途径。政府公信力缺失的根源就是政府官员缺乏
责任和诚信意识,政策执行过程中缺乏以人为本理念,因而,提升政府公信力首要的是加强政府官员的诚信教育,提高政府整体人员的诚信理念,从思想上纠正问题。积极倡导和加强政府官员的信用教育与宣传,培养政府官员的信用观念、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这不仅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和法治环境,而且也有利于增强政府官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实现民众和政府的和谐发展。完善政府失信的惩戒机制,由于对政府信用缺失者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和相应的惩罚措施及手段,造成了政府官员信用
意识的普遍淡薄。因此,建立刚性的政府失信惩戒机制,如把政府官员的失信行为作为其政绩评价、官职升迁的重要依据。
2.4完善政策监督问责体制。依法行政
5.短文-十大因素影响政府公信力 篇五
十大因素影响政府公信力
薄贵利在11月5日《人民日报》撰文指出,在现代社会,政府公信力受到以下要素的直接影响:(1)人道: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始终爱惜人的生命,关心人的幸福,尊重人格和人的权利;(2)民主:政府按照民主原则和程序组成,始终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并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3)法治:政府严格依法办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4)科学:政府管理符合实际,符合规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5)廉洁:政府清廉,坚决打击和有效遏制各种腐败现象;(6)文明:政府行为符合现代文明精神和现代文明规范;(7)服务:政府及时周到、优质高效地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8)效能:政府有效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9)改革:政府勇于推进改革,切实克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体制障碍;(10)创新:政府积极推进自身管理的创新,同时为整个社会的思想创新、理论创新、文化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等创造宽松的环境和有利的条件。
6.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篇六
一.政府自身因素是公信力缺失的主要根源 1.行政管理理念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受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影响,浓厚的官本位的传统思想一直贯穿历朝历代。“官是管理者,民是被管理者”的官民对立的二元社会结构根深蒂固。这一思想的影响是造成人治社会思想根深蒂固的主要原因之一。许多地方出现非常严重的人治现象,长官意志作风在许多官员身上非常突出,在为政决策过程中,没有经过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过多的依靠自己的主观判断从而造成了地方建设的失误,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损失。民主意识淡薄,民主政治水平与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愿望差距很大。更为严重的是,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官员自身并没有从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完全向民主化转变,民主行政观念的缺失直接导致了政府公信力的下降。相当多的群体性事件爆发的原因,就是受传统官本位思想影响的政府官员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对人民的利益漠不关心、唯上是从、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的官僚主义作风。一些领导干部正是受传统“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传统思想影响,在处理群体性事件、面对大众媒体时,带有明显的压制民众倾向,最终才导致群体性事件的恶化。其次公众评论政府领导干部的标准过高。领导干部的道德很重要,但并不是每个领导干部都能达到圣贤的标准,有的或多或少会在人性上存在一点暇疵,但公众以仁人圣贤的道德标准来评测领导者的执政能力,显得过于苛刻,使个人道德参杂到与政府公信力的判断上更是有失偏颇。
2.政策失衡导致公信力缺失。
一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地域性差异。上级政策在政策出台过程中,虽经过大量的调研和征求意见,也考虑了各地情况,但由于各地社情、民情千差万别,在执行过程中,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使政策执行产生一定的偏差,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导致群众对地方政策丧失信心。
二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时期性差异。上级政策没能充分考虑不同时期发生的社会变化,制定的政策缺少连贯性,政策执行的尺度不一,导致群众认为是地方政府执行政策不力,耍了花样,地方政府从而成为矛盾的焦点,失去了群众的信任。
三是地方政府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不够。一些地方政府形成“一个班子一套思路,一届政府一个政策”的局面,公共政策变更的随意性很大,朝令夕改,导致公众无法对政府的行为做出合理的预期。
四是部分政府开出“空头政策”。有的地方政府为了推动工作开展,在没有经常深思熟虑的情况下,草率出台政策,之后又久久不能兑现给群众的承诺,使政府失信于民。
3.政府信息未能公开或未能及时公开,制约政府公信力提升
社会公众对政府认知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政府信息公开,政府是否能够及时对信息公开是制约政府公信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政府信息公开不仅使公众能够了解和认识政府执政理念、行为,而且能够对政府权力运行的整个过程进行监督,提升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缺乏信息,信任关系就无法建立,政府公信力就无从谈起。信息不对称是造成政府失信行为不断发生的主要原因,在政府与公众的委托代理关系中,公众处于信息劣势,无法获得政府的完全信息,只能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出发,对政府提出质疑和给出差评;而政府作为代理人在行使权力时,由于公众无法直接监控政府行为,政府出于自利考虑可能会做出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
4.调控能力有限导致公信力缺失。
一是地方政府对调控宏观经济的能力有限,地方政策措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甚微,群众对地方政府的能力产生质疑,甚至认为政府在发展经济上没有进行作为。
二是地方政府过于追求政绩,盲目追求 GDP,出现“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现象,向社会公布的经济社会发展数据脱离实际,而这与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的幅度存在一定差距,导致群众对政府失去基本的信任。
三是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低,公共服务主要是为了满足与社会上每个人都有利益关系的公共需求。政府有责任为提供各项公共服务满足社会上每个人的这种公共需求,其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直接影响政府公信力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一系列改革我国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公共服务的范围不断扩大、公共服务的投入和产品的供给不断增加、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但是与我国政府公共产品供给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达到中等国家水平的要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如果说在改革最初阶段,政府的职能主要建立在抓经济建设以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方面,那么改革到现在也应该在为社会提供政府服务方面下一番功夫了,就是说我们的政府应该逐步向服务型政府转型。
四是地方政府甚至存在与民争利的现象,很多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充当了引导者和裁判员的角色,有的也作为运动员参与了市场竞争,追求经济利益,将企业与公众摆在了不平等的竞争位置上,导致民怨沸腾。
5.腐败现象导致公信力缺失。
一是各级政府查处的大案要案触目惊心,使群众对政府缺乏信心。在我国近几年查处的腐败案件中,腐败官员的级别较高,人数众多,涉案金额动辄几百万,上千万,有的甚至上亿,这是普通群众无法想像的数目,极大的降低了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
二是腐败现象依然禁而不止,查而不绝,腐败官员“前腐后继”,进一步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特别是在交通领域,多个省市出现了厅局长一个接着一个腐败,一个接着一个查处的现象,使群众认为腐败难以根治,对反腐失去了信心。
三是腐败现象的存在范围之广,也严重损害了政府公信力。从党和国家领导人,到基层公务员都出现了一些腐败份子,其跨度之大,范围之广,涉及到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群众不由地认为腐败已渗透到政府的各个角落,难以对政府产生信任感。
6.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
由于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政府职能未能及时转变在实际工作中存在政府越位、错位的现象,管了一些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对政府的公信力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其实政府的职能就是为人民提供公共服务所以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社会的发展,否则会导致整体的发展不协调。
二.社会时代因素是加剧公信力缺失的根源
一是社会转型时期利益分配问题降低了政府公信力。原有利益阶层,对利益的丧失心有不甘,存在不满。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在社会转型时期,各利益阶层也进行了调整,原有的一部分既得利益阶层有可能在改革过程中失去了一部分利益,而这部分人是不愿意改革的,是对改革持否定态度的。特殊利益阶层在利益配过程中,随着势力的增强,存在与政府博奕,对话的阶段。在改革过程中,形成了一部分特殊利益阶层,这一阶层还在极力的想要扩大利益,并具备了一定的发展、控制经济的能力,开始与政府进行角力,而这一阶层在利益没有得到最大化时,也可能对政府产生一些抵触情绪。弱势群体处于社会的最低层,是最容易丧失对政府公信力的阶层,一旦其最基本的生存生活条件失去之后,便会出现反社会、反政府的情绪,而在这一群体的生存状况没有得到大的改观之前,其对政府信任感也会较低。
二是贫富差距拉大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我国经济社会取得巨大发展,但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社会上“仇富”、“仇官”情绪较为严重。公众认为贫富差距拉大的原因是政府管理经济能力欠缺,贫困群体不再相信政府会考虑其利益,将其排出在社会发展成果共享的范围之外,由此也不听从政府号令。贫富差距的拉大,产生了较为明显的阶层,阶层与阶层之间的矛盾转嫁于政府。富裕阶层与贫穷阶层之间,由于不平等的社会地位,不能公平享受社会成果,彼此之间也不可避免的产生矛盾,若这些矛盾不能得到很好的调和,双方利益得不到兼顾,其矛盾的升级最终会转化为与政府之间的矛盾。行业之间的差距,也反映政府在社会管理职能上的失衡。
三.公众自身方面
1.公众对政府的期望过高
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公民在满足了自己的物质需求的基础上越来越注重自己的精神需求,也产生了对政治参与、生活环境质量、自我价值实现等多方面的更高层次的追求,多方面的追求使得人民对政府产生了多方面的期望。当政府作为不能满足这些期望时,便会使政府和人民之间产生隔阂,从而导致人民对政府的评价下降,进而影响到政府公信力。评价政府公信力可以用“政府满意度”来考察,而政府满意度=政府绩效/公众期望。从逻辑上 讲,对政府的满意度,既受到政府绩效方面的影响,也受到公众期望负面的影响,更可能是两者的综合因素造成的。2.公众的政治素质不高
一方面部分群众有“唯恐天下不乱”的从众心理,容易造谣、信谣、传谣。在群体性事件发生后,部分群众不顾是否掌握了事实真相,传播与事实不相符的言论,有的甚至捏造事实到处传播,意在损坏政府形象。另一方面部分群众在一些不合理诉求无法实现时,对社会现状不满,就存在仇视政府心理。当前部分群众向政府提出了一些不合理诉求,在没能得到政府支持,或是诉求没有达到其期望值时,就对政府不满,借各种机会贬低政府,若有突发事件发生,更是求之不得,推波助澜,希望事件越大越好,政府威信越低越好。随着网络的大力发展,公众可以从各个渠道获得政府的信息,现在政府行为好的方面往往没人注意,不好的方面往往是公众关注的对象,由于公众自身素质不高的原因,认知能力偏差,当政府行为过错在网上遭到披露时,就会引起很多人的非议与起哄,很多人通过博客、论坛等形式将这种情绪传播开来从而引起更大范围的认同与参与。这些评议一方面会对政府行为形成巨大的舆论监督,另一方面也会存在一定的偏见和误解,形成错误的舆论导向,使公众对政府行为进行错误的认识和评价,致使政府公信力非理性降低。
方法汇总
(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转变政府职能就必须明确界定政府职能范围,作为核心内容其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职能定位正确是政府发挥应有作用的前提。应当将政府职能范围化、具体化和细致化。变以往的“无限政府”为“有限政府”,这样才能让政府将该管的事务管好,不是分内的事分化出更好的利用社会化的和谐管理,增强公信力。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主要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经济领域,在市场全球化的条件下要积极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在认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的前提下,加快推进政资分开、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和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将政府管理事项做进一步调整与规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要逐步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使得配置市场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在社会领域,以建立公共财政体系为基础,将搭建公共财政平台和健全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手段,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将社会的科学化和人文化管理作为理论创新的重点,引导各类社会组织个尽其责达到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目的,发动公众积极参与社会管理,提高公民的政治文化素养,努力提高社会的自我组织能力;要坚持利用行政公正来促进社会公平,维护公民在经济社会生活活动中的的机会公平与过程公平。
(二)提升政务公开水平1.建设亲民务实型政府
为人民服务作为我国政府工作的宗旨,就要求政府不要让政绩工程冒头,要为人民办实事。建立亲民政府应以执政为民、以人为本作为思想基础,尤其是地方政府必须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观念,要把实现群众的化利益最大化作为政府己任,为群众积极做实事做好事,要反对说白话说大话,坚决反对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与“形象工程”。不要让人民的需求无处诉求,要建立维护民意反馈渠道。要深入群众之中,做到听民情、查民意,解民困。要将下基层制度经常化、常态化,将群众上访变为领导下访,这让才能将群众反映的问题在基层中解决,解决于萌芽状态下。要重视群众信访的问题,不仅仅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更要求解决的好解决的漂亮。要建立好新型政府网络论坛,能让公众畅所欲言,充分表达民意。要完善听证制度,在规范化和法定化上进一步加强,扩大行政听证的适用范围并积极听取公众意见,维护群众的合法利益。要让民意代替官意,要让公众积极参与到政府的决策之中。决策作为政府制定公共政策中的重要一环,实现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才会使得公共决策更合理,坚决杜绝一个人的主张和意见作重大决策的决策方式。要进一步拓宽公众决策渠道,是群众有积极参与的前提,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必须要依照科学的决策对一些重大事项做出决策。
要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决策是行政管理行为的起点,要做到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稳定性必须在决策阶段做到公开、公正、透明。要扩大行政决策的公开领域与公开范围,实现行政决策过程与结果的公开。要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的程序规则有序有理,把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公众参与、合法性审查与集体讨论决定作为决策必要程序加以规范,提高公共政策制定中的透明度与公众的参与度。特别是在涉及到群众自身利益的重点改革方案、重要政策措施与重点工程项目中,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并用适当的方式达到反馈或者公布大众意见采纳情况的前提下,做出重要的决策。
2.建设科学管理政府
1.组织管理强调结构完整、功能完善和运转高效
政府的组织系统是交织的经纬线,经线是垂直指挥,纬线是横向联络,每个公务员都在这样一个经纬线上,政府组织高度结构化。横向联络是政府的流水线,要求公务员按流程和规章制度办事。这种管理突出结构完整、功能完善和运转高效。政府的目标系统和流程设置、公共产品的调研、评估和提供、公务员绩效评定与报酬等极其标准化,管理上显得规范甚至较为固执。这种管理模式是科学的,因为它应用了科学的思想,在西方政府管理中有力地推动了西方的文明。同时它也是动态的,因为它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而变化。2.制度管理—强调以法律法规为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行政组织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是我们建立地方政府科学人本管理制度规范的准绳。我们提倡依法建制,只有《立法法》上说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才是我们建立制度的依据。在此基础上我们强调要建立完备的制度体系,形成管理回路。在机关具体应建立以下主要制度:民主科学的决策制度、公正客观的用人制度、严肃规范的财务制度、明确具体的日常工作制度、严格审核的会议制度、公平合理的考核制度、及时准确的奖惩制度、全面有效的监督制度、明确具体的责任制度和公开透明的工作程序制度等。
3.建设诚信法制政府
一是要揭示出真相从而打破谣言,正确的管理媒体并加强对舆论的引导和对媒体的监管。要坚持信息的平等公开,建全完善的信息公开机制,为了保证公民的合法知情权,增加政府工作中的透明度要及时用电视电台、新闻发布会以及政府网站等渠道向社会发布与公众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完整、客观、公正的信息,让公众即时了解国内外时事及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变动,正确引导公众根据所了解的客观事实做出相关事务的正确的判断。
二是要让“空头政策”远离政府决策避免影响政府的形象,要加强兑现对人名的承诺。要依据科学制定相关政策,量力而行,切不可急功近利,对于政策的制定之前要搞好调研,征求广大群众意见,要让政策满足大多数群众的基本利益需求。在政策出台之后,要坚决贯彻政策来兑现承诺,不欺骗群众,做到言出必行,行至必果,切实树立政府的诚信形象。
三是要建立法治的管理政府,要坚持做到依法行政。政府有没有诚信,公信力是否权威,一条非常重要的标准就是政府能否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要以建设法制政府为目标,全面进行依法行政,加强行政立法机制,健全行政责任制体系,增强行政法律责任的机制。要依据《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对行政审批制度进行改革,缩短行政审批的周期,减少行政审批的环节,提高行政审批的效率。要切实做到行政执法,并在过程中加强和改进,要做到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和公正执法。
四是要做好政府的信息公开。各级政府都应该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依据严格执法,按照根据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要求,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时间及方式等规定,及时且准确的公开政府信息,并要做到认真落实政府信息公开的违责监督和追究制度。要进一步推行网络电子政务,全面构建无缝隙政府,努力提高政府服务信息化水平,逐步扩大网络服务范围,及时通过政府的门户网站发布政府最新信息。
4.建设服务高效政府
一是不要为“万能政府”所累,要明确定位政府职能。市场经济下的政府就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建设“有限政府”。要增强对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坚持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不参与具体经济活动,不干扰具体经济行为,维护公平、公正、优良的市场竞争秩序。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在水电路的改造上多想办法,多解决实际问题,重点解决一些靠群众自身力量无法解决的问题。要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产品,更加重视社会公平,完善义务教育、卫生医疗、城乡社保、贫困救助等体系,将政策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增强弱势群体对政府的信任。
二是不要让政策难以执行,要加强政策可行性研究。首先,政府制定公共政策要以人民利益和意愿为出发点,公共政策的价值和利益取向要与人民的意愿一致,要做到民心所向,取信于民。其次,要努力实现政策制定和政策本身的制度化、法制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政策的制定要有可预见性,尽量做到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不过时,做到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只有增强政策的稳定性才能提高可信度。
三是不要对突发事件束手无策,要增强应急处变能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防患于未然,要制定应急管理预案,建立健全各项应急管理机制,不断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 能力。要从维护群众利益出发,坚持紧紧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在处理突发事件中把维护和落实群众利益作为第一出发点,争取群众支持与配合。要坚持公正原则,对于依法应该保护的权利要全力保护,对于依法应该打击惩处的违法犯罪行为要全力打击惩处,保证突发事件处理的过程和结果是公正、公平的,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建设勤政廉洁政府
一是不要让腐败腐蚀了政府,要加大反腐工作力度。要将反腐败工作作为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大事来抓,大力加强勤政廉政建设,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惩治腐败。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战略方针,积极构建进行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从制度上抑制腐败,不给腐败发生的环境。要加强行政审计监察,敢于揭露问题,处理问题,树立廉洁政府形象。
二是不要让不正之风泛滥,要加强政风建设。要推行公共服务承诺制,建立政府信用评价机制,实施连续性的政府信用民意调查,将诚信记录作为公务员考核、任免的依据。要建立行政问责制度,根据不同单位所承担的职责,将具体内容细化到每一个岗位,并建立政府公职人员的诚信档案,将其纳入公职人员绩效考核和晋职评先的重要依据。要把诚信建设纳入单位的廉政建设范围之内,将办事拖拉、作风粗暴、效率低下等行政行为一并纳入整治的范围,并视之为“不装口袋的腐败”,不断加大教育整顿的力度,以此促进工作作风的转变和工作效率的提高,以具体行为人的良好作风提高政府整体公信力。
7.提高乡镇政府公信力的对策 篇七
一、着力提升诚信指数
“人无信不立, 业无信难兴, 政无信必颓。”这一古训昭示出“得民心者得天下, 公信力是政府立身之本”的道理, 而诚信是产生公信力的基础, 公信力则关系到乡镇政府的执政力。因此, 乡镇政府必须高度重视诚信体系建设, 塑造亲民诚信, 热情服务的良好形象, 切实为人民群众服好务。
首先, 乡镇党委、政府要强化诚信宣传教育, 细化各类岗位工作职责, 使工作人员牢记责任, 认真履职尽责;第二, 要教育引导政府公务人员树立服务意识。公务人员的服务对象是人民, 为人民服务时态度和蔼是最基本的职业要求。因此, 政府工作人员要做到和蔼可亲, 热情服务;第三, 要树立依法行政理念, 深入规范和完善乡镇政府行政工作流程, 工作人员应该“循规蹈矩”, 严格按照规则和程序办事, 真正做到依法履职, 热情服务。
二、健全完善乡镇政府诚信监督和制约机制
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进程中, 要保障农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同时, 防止权力滥用错用。
笔者认为, 维护农村群众的合法权益, 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行政管理体制, 探索施行一套行之有效的民主制衡机制, 畅通诉求上达渠道, 让农村群众充分表达诉求, 真正解决村民在乡村组织决策中的缺位问题。当前, 通化地区一些县市施行的村民代表大会制度、村民监督委员会制度就是有益的探索。一个行政村建立了议决机构, 村委会就成为执行机构。村里的重大事项由议决机构决定后, 交由村委会执行, 如此行事, 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背离民意, 遏制腐败问题的出现, 使村级组织科学执政、民主理政, 保障民生, 推进发展。
三、大力实施村务公开制度
按照党的十八大要求, 大力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制度。因此, 乡镇政府要完善权力公开机制, 明确权力的幅度和依据, 明确公开的内容、范围、形式、载体和时间, 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
笔者调查了解到, 农村群众最希望政府能取信于民, 而取信于民最直接的途径就是公开政府施政信息, 真正实施政务公开。近两年, 梅河口市在推进政务公开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全省首创了“农村电子政务公开信息网”, 农村群众只要家中接入了互联网, 足不出户就能在网站上了解到村里的党务、村务、财务情况以及强农惠农政策等信息。全市19个乡镇政府都建成了便民政务大厅, 明确公示办事程序, 设立了开放式、一站式办事窗口, 安装了立式触摸屏, 群众可以随时查阅各类信息。303个村通过落实“三项制度”“四个会议”, 实现了党务、村务、财务公开。结合村级公共事务, 制定完善了《村干部述职述廉制度》《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农村三资管理制度》《农村低保户的申请程序》等配套制度17项, 303个行政村统一制作了流程图16个, 村干部按图行使权力, 村民按图进行监督。这个市实施政务信息公开, 推行一站式服务的做法得到了上级的肯定, 也赢得群众的好评, 值得各地借鉴。
四、提高人员整体素质
“廉政不做贪官, 勤政不当懒官, 仕政不为庸官。”这是乡镇政府工作人员的从政基准, 也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生命线。工作人员的素质, 是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效果的晴雨表。提升乡镇政府诚信度, 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提高思想认识, 强化职业道德, 使他们转变权力观念, 在为民服务中获得荣誉感。要打造一支能力强、业务精、作风硬的队伍, 如果工作能力不足, 公信力就无从谈起。当前, 乡镇一级政府干部队伍出现“断层”, 人才储备不足, 因此要大力引进人才, 在公务员选拔、录用、考核、晋升上, 把机会“授予”那些真正有能力、品质好的人。
五、以发展经济提升公信力
乡镇政府具有经济管理职能, 只有以发展为中心, 把发展经济作为富民强乡的第一要务, 才能提高公信力。因此, 要发挥区域优势, 突出发展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要根据市场需求, 引导企业及时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 提升产品质量。要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增强市场竞争力。
在群众眼里, 乡镇政府的公信力就是能够让农民增加收入, 能逐步提高生活水平。因此, 乡镇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 提高服务能力。要尊重并强化农民的主体地位, 进一步完善家庭联产承包制度, 稳妥推进土地流转改革, 帮助农民实现增产增收。
综上所述, 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协调好各种社会关系,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乡镇政府和农民之间的关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农民与乡镇政府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摩擦和对抗加大, 乡镇政府要确立前卫管理思路, 构建和谐官民关系, 建立服务型政府, 促进乡镇政府公信力的提高。
摘要:乡镇政府是国家法律和政策在农村的执行者, 是直接跟农民打交道的机关, 只有具备良好的公信力, 其权威才能得到农民认可, 行政行为才能得到农民配合, 政策措施才能得到真正贯彻落实, 才能在最广大的农村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文章结合调研成果, 提出了提高乡镇政府公信力的对策。
8.提升政府统计公信力的不二法宝 篇八
一、政府统计公信力频遭质疑 ,统计体制改革事在必行
经济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促生了人们对经济数据的强烈需求,统计数据走进百姓生活的速度前所未有,与此同时,公众和媒体对统计数据的质疑之声也是前所未有。政府统计的权威性和公信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统计体制改革事在必行。
1、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9年我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5%,其与公众真实感觉相差甚远,许多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公众对此提出质疑,认为该结果“严重失实”,认为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不太可信。
2、各省国内生产总值(GDP)之和大大高于全国GDP,公众和媒体多次质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统计数据?哪些数据更靠谱?政府又是如何判断经济形势?”
3、2009年7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速都在10%以上,引发了网民“收入被增长”的议论。
二、我国政府统计体制现状分析
管理模式不科学,影响统计数据质量。从纵向上看,政府各级统计部门之间既非垂直,又非独立;上级对下级只安排任务,不给配套经费;下级只有向上级报表的义务,而得不到上级给创造的良好环境。这种状况不但制约了地方统计、基层统计部门的发展空间,影响了工作积极性,而且为层层汇总式的全面报表统计方法的大量存在提供了土壤,同时还容易导致地方政府干扰统计数据。从横向上看,政府综合统计和部门统计是平行运行的双轨制,彼此之间的联系不太密切。这种条块分割的分级管理体制,在业务主管部门直接管理日益弱化的情况下,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倾斜。统计工作质量受地方和部门利益的影响较大,抗干扰能力弱,不能很好地保障统计机构、统计人员依法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监督的职权;不能很好地协调统计信息采集的客观性、统计信息运行高效率与满足多层次信息需求的多样性之间的关系,且运转不灵活;信息流通速度慢,加上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协调不力等,导致数出多门、信息失实、重统、漏统现象时有发生。
三、政府统计体制改革的方向
统计体制改革是一项具有根本意义的基础性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统计服务的方向、统计资源利用的效率以及统计整体功能的发挥。
首先,要坚持集中统一。中央集权制的政治体制客观上要求统计工作必须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以保持全国统计制度的高度一致,为中央制定统一的法规政策提供依据。统计指标、统计标准、统计口径只有统一,才能用于地区之间的比较。统计工作只有集中统一,才能做到资源共享,避免数出多门和重复遗漏。
其次,对省级统计局实行双重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省级以下的地方政府统计机构实行集中统一、垂直领导的管理模式,乡镇以下的统计机构,作为上级统计局的派出单位。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有利于调动中央与省两级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统计在宏观调控和分层次决策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增强比较容易发生行政干扰的地市以下各级统计机构的独立性,提高统计监督力度。统计体制的改革要明确职责,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要对统计的职能进行科学分解,分级分类管理,在政府综合统计、部门统计、企业统计和民间统计之间进行明确而平衡的分工,各负其责,有针对性地在自身的业务范围内开展统计工作。
第三,必须加强对全社会统计工作的管理和协调, 形成上下通畅、左右贯通的统计网络。统计工作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客观上要求必须对各部门、各地区实施强有力的横向和纵向的管理和协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矛盾和重复。
第四,必须按统计工作的流程对各级各类统计机构的内部进行系统优化。应建立符合未来发展要求的,灵敏、快速、精干的调查机构,提高效率,使之适应网络时代的特点,有利于更广泛地采用抽样调查方法,从体制上切断统计数据与不法利益的联系,彻底排除干扰。
四、统计体制改革的具体操作
统计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包括:一是撤销乡镇级统计机构或统计人员;二是实行省级统计部门对县级统计机构的垂直管理,包括县级统计经费、人员编制等均划归省级统计部门管理;三是地级市所辖区(不包括所辖县)的统计机构划归省级统计部门垂直管理;四是县级统计部门设立精干的内部统计调查专门机构,甚至实行统计专员制,由统计专员划片负责对所辖乡镇和企业的经常性统计调查。另一方面是改革政府统计数据的审核评价制度,变政府统计数据由各级政府行政官员审核为专家审核评价。
它的优点在于:一是削减了统计数据的汇总层级,由目前的国家、省、市、县、乡镇五级汇总变为国家、省、县(地级市的区)三级汇总,我们可以把这种模式成为“三垂一统”;二是直接避开了对统计数据干预程度比较严重的乡镇政府和地级市政府对统计数据的干预;三是间接避开了县级政府对统计数据的干预。因为县级统计机构实行由省级统计机构垂直管理的体制,使得县级政府对统计数据的干预变为不可能;同时,省级政府对同级和下级统计数据的干预还是极其个别的现象,在完善我国统计法律法规和相关法规的前提下,省级政府对统计数据的干预程度是微乎其微和能够完全避免的;四是不再由各级政府的行政官员对统计数据进行审核评价,而是由专家进行评价,这为保证各级政府统计数据的真实可靠无疑又加了一道保险。
9.行政管理与政府公信力关系浅析 篇九
哈工大经济管理学院 鲁保才
摘要
政府是行使公共权力、从事公共管理的专业部门,它的一切行为都要以公众信任为基础和前提。提升政府公信力,既是加快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步伐的客观需要,也是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目前毒奶粉事件、三氯氰胺事件、动车事故等事件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论文首先讨论政府行政管理效率与政府公信力关系,分析了近年来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公信力流失的原因,探讨重塑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思路,期望助于当前政府公信力日益下降局面有所改观,同时对于我国当前行政改革有所借鉴意义。关键词:行政管理;政府公信力;行政改革;公信力缺失
目录
一 行政管理与政府公信力关系浅析„„„„„„„„„„„„„„„„„„1
(一)政府公信力是行政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与前提 „„„„„„„„1
(二)有效实施行政管理有利于提高政府公信力 „„„„„„„„„„„„2 二 当前影响我国政府公信力的主要因素„„„„„„„„„„„„„„„„2
(一)我国政府公信力缺失的主要表现„„„„„„„„„„„„„„„„2
(二)我国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分析„„„„„„„„„„„„„„„„3 三 如何重塑政府公信力 „„„„„„„„„„„„„„„„„„„„„„3
(一)转变政府观念„„„„„„„„„„„„„„„„„„„„„„„„„3
(二)加强法制保障 „„„„„„„„„„„„„„„„„„„„„„„„4
(三)改善工作机制,完善工作流程 „„„„„„„„„„„„„„„„„4
(四)提高政府工作人员行政道德 „„„„„„„„„„„„„„„„„„4 参考文献 „„„„„„„„„„„„„„„„„„„„„„„„„„„„„4
提高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建设中的一个重大课题,不仅关系政府工作的权威性和有效性,而且涉及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党和政府长期以来高度重视政府公信力问题。“十二五”规划纲要再次强调要提高政府公信力,并将其作为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政府公信力如何影响政府行政管理工作的展开,政府公信力是如何流失并将如何得以重塑„„这些问题都亟待探讨。
一 行政管理与政府公信力关系浅析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在其公共行政活动中依据自身的道德状况所表现出来的与社会公众建立自愿的稳定的并能在紧急状态下外化为物质力量的信任关系的能力。政府具备了一定的诚信度也就具备了一定的信用能力,公众依据政府的信用能力对政府表现出相应程度的信任。在发生大地震后,日本民众仍能够井然有序地等待政府组织救援,其间体现出来的对政府的信任不得不令我们思索。
(一)政府公信力是行政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与前提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难兴,政无信必颓。之所以说政府公信力是行政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与前提,源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政府公信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政府的政治合法性问题。政治合法性主要指公民对政治行为的自愿接受性,即公众对于当前政权的认可程度。信任和认同是合法性的直接基础。而认同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又只能源自信任。因此,我们说,政府公信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政府政治合法性的强弱,而政治合法性的强弱又直接关系到政府的生死存亡。这也是我国政府以及我国共产党致力于提供公信力的主要原因。
二是良好的公信力有助于降低公共政策执行的成本。公共政策是政府进行行政管理的基本手段和工具,社会公众只有在对政府兑现承诺具有充分的信心,相信政府不会不讲信用的情况下,才会遵从规章制度。
三是良好的政府公信力是政府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的基础。政府的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离不开公众的信任,只有公众信任政府,认为政府是在为他们谋求利益,公众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政府的领导和指挥,在政府的动员和组织下投身到相应的实现公共目标的活动中。
(二)有效实施行政管理有利于提高政府公信力
政府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就如同水之无源、木之无本。跬步不积,则无以至千里,政府公信力的获取来源于政府日常与人民接触的管理服务工作中。作为实施政府管理的有效手段,通过文明、科学、人性的行政管理,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公正廉洁、透明公开、讲究实效的政府形象,才能获得公信力,才能更好地推进我国政治的文明、社会的文明。
二 当前影响我国政府公信力的主要因素
(一)我国政府公信力缺失的主要表现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尚不健全的经济体制给政府的失信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不少地方政府甚至出现了信用危机。些政府部门及其公务人员言而无信、道德失范、政策朝令夕改、责任制不健全、决策不科学等失信于民的行为大量存在,引发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严重地影响了各级政府在社会公众中应有的形象和威信,阻碍了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落后行政管理会对政府的公信力产生严重的破坏作用,当前政府公信力缺失主要有以下表现: 政府公信力缺乏法律约束
在中国现阶段,由于市场机制和政府权利监督机制的不完善,政府官员在行使行政权力过程中,无视法律约束的违法行政行为屡屡发生,致使社会当中存在十分浓重的不信任法律倾向,大大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如喧嚣一时的“我爸是李刚”,到最近的“反对我就是反对党”,从案件的分析情况来看,这些官员或官员子女往往都是把自己置身于法律之上,以权代法,以权乱法,为所欲为。政府政策失效
第一,政府政策缺乏威信。这是由于政策的稳定性不够,一些地方政府形成“一个班子一套思路,一届政府一个政策”的局面,政策被随意的更改,致使公众对于政府行为所做出合理的预期,也随着客观事物和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政府部门间互相“踢皮球”。令行禁止,是政府信用最现实的体现。在政策执行方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三令五申,屡纠屡犯;法律之间、政策之间、部门之间相互“打架”的现象,不仅反映政府信用存在问题,而且还影响到政府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政令不落实就是失信。从而导致政府政策的权威丧失。第三,政府人员行为不当。作为政府工作人员,人民公仆,在其位却不谋其职。自身定位的错误,也变导致了行动的错误。政务信息公开缺位
政务工作该让公众知道的,应让公众了解、知情,这是政府和公众沟通、合作的过程从而使政府所做的工作更能反映民情、体现民意。然而,一方面一些政府仍然把公众排斥在外,把政府过程神秘化不注重政务信息的公开化,而民众对民主化的机制,政策的制定、实施缺乏了解。如某县曾将本县29岁副县长个人履历成为政府机密,无疑此举大大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
(二)我国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1 行政的合法性、透明性、民主性缺乏
因政治权力缺乏足够监督导致贪污腐败;决策的随意性和不连续性,导致政策朝令夕改;地方保护主义,无视国家法规政策;为捞政绩,公然伪造上报数据等等现象,一次次挑衅着政府行政的合法性、透明性与民主性。民众的知情权和参政要求没有得到尊重甚至被践踏,政府的公正性和为人民服务的无私性也就无从体现,给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职能与责任不清
机构职能交叉,各有各的门槛,交叉执法、重复执法,导致公众无所适从;部门领导多,虚职多,造成“职务贬值”,既助长了官僚主义,又阻碍了政令的畅通;多头领导,几个部门分段管理,岗位的设置界限不清,导致管理混乱;一旦出现失误,即以集体名义承担,规避责任。效益观念不够
存在小部门利益主义,不作为、慢作为;办事程序冗长、效率低下,新建的“政务中心”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反而增加一道门槛;不在乎行政成本,浪费情况严重,如大力兴建严重超标的办公楼、招待费用居高不下、错误认为只要自己不拿吃点喝点不算腐败。这类“公家的钱,随便花”的奢侈浪费,也让“该花钱的地方,没钱花”,使公众怨声强烈。
三 如何重塑政府公信力
政府公信力一旦降低,恢复起来就很困难。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流失不利于建立和完善会信用体系,不利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不利于提高国家和社会的竞争力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能动性。因此,重塑地方政府公信力显得极为迫切和需要。
(一)转变政府观念
实现政府职能转型,建设服务型政府,树立行政管理的服务理念。传统政府的职能重心是统治和社会管理,而现代政府职能的重心则是社会服务。政府应当重视民众希望和合法期待,重视民众的满意度评估,从对特定“功能”、“结构”的服从转变为对特定“使命”、“顾客”、“成果”的认同,从独断专横的领导转变为民众参与的领导。取得公众信任的公共政策、政府行为等应该是政府与公众“双向互动”的结果,尤其是在制定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政策时必须提高公众参与度,听取公众意见。提高政府公信力,政府应该变“单边主义”为“双向互动”,建设服务型政府。政府只有先从观念上进行转型,树立服务理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政府的公信力问题。
(二)加强法制保障
一方面要放松管制,不符合法律、不符合法治精神的管制要坚决杜绝,为此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项目简化审批环节,真正做到还权于民。另一方面政府要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步骤办事,各级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严格办事程序,公开办事事项,通过健全公开听证、公示等制度,保障公民的知情权。
(三)改善工作机制,完善工作流程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不可能一步到位,但政府工作流程的改善则是每时每刻都可以做的。政府工作流程的改善也是影响公众对政府服务水平评价的一个关键因素,对于提高政府公信力具有重要作用。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的阶段,政府管理粗放的痼疾正日益暴露。我们应主动实践新的东西,在这方面尽快完善。这对提高政府公信力会大有帮助。
(四)提高政府工作人员行政道德
政府工作人员行政道德与政府公信力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行政道德建设是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基础性建设。提高政府工作人员道德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公共监督,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舆论压力促使行政机关工作人员遵循行政道德。二是增强自律意识,加强思想道德培训,增强荣誉感和使命感,为提高政府公信力创造良好的思想文化条件。三是实现行政道德法律化,将需要法律来维系的转化为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1]邓志辉,《实施精细化管理,提升政府行政管理效》,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九期。
[2]金太军、袁建军,《和谐社会视角下的政府能力考量》,社会科学战线,2006,(4)。
10.政府公信力 篇十
思路分析:
此题为一典型的社会现象谈看法类试题,且属于典型的负面现象。京佳教育范非凡老师提醒大家:首先需要把握这一负面的社会现象所带来的影响及危害;其次,要分析这一负面的社会现象是如何产生的;最后有针对性的根据原因制定相应对策破解这一社会问题。参考答案:
两个有着不同故事的人物,却同成为公众质疑的对象。牟阳也好,翁帆也罢,这多多少少是她们未曾料想的。但,对整个社会而言,出乎二人意料的舆论猜疑,却反映出当前民众对于部分政府部门信息的不信任感,揭示出当前我们部分政府部门信息公开工作需要提升。之所以出现民众质疑部分政府部门“公信力”的现象,京佳教育范非凡老师认为主要有三方面造成。一是长期以来我们一直缺少一个公开、透明的制度,给一些不法分子制造了可乘之机,造成了不良影响,也是导致民众对政府信息产生质疑的根本原因。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相关立法部分尽快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公开、透明的信息公开机制,从制度保障民众的知情权,塑造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11.政府公信力 篇十一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公众;信任制度;规范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5-0056-02
“塔西佗陷阱”,意思是政府部门一旦失去公信力,那么之后政府即使说真话做好事,也会被人们认为是在说假话和做坏事,无论做什么都得不到好的评价。目前这种状况就部分地存在于我们国家各级政府之中,个别政府部门的失信行为使整个政府领域的诚信水平受到影响。在发生突发事件的时候,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安全事故,或者是官员的丑闻,一旦被媒体曝光,相应的官方回复总会被人们质疑;水价、电价涨价的时候不安排听证会,相关部门任性地涨价,人们“被增长”;还有的时候善意的官方言论会被人们认为是政府在“作秀”。对政府而言,政府失信就会陷入塔西佗陷阱。
“现在影响我们整个社会进步的,最大的是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的诚信,一是政府的公信力。这两个方面解决好了,我们的社会就会大大向前迈进一步。”[1]这是温家宝同志在新华网与网友沟通时说过的一番话。政府诚信、个人诚信和企业诚信是构成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三个主要部分,在这三个部分中,政府的诚信对于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具有导向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尤其是在我国目前这种改革攻坚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方面的环境都发生了变化,民主和法治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人们自身的素质也在提高,互联网的普及使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和透明,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年2月份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 117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较2013年底提升了2.1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2]我们经常能够在网络上看到,一个刚刚曝光的热门话题或者事件,短时间内便可聚集来自全国范围内的关注和评论,可以把一个很个人化的事件演变成大家乐于讨论和关注的公共话题,有的时候舆论的走向甚至会影响现实中事件的发展趋势。这些变化带给各级政府很大的治理压力,一旦在处理的过程中出现消极或者不当的做法,便会影响政府的形象,严重的话就会失去公信力。
一、当前我国政府公信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工作缺乏透明度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经颁布实施了七年,但是各级政府在落实条例规定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比如在公开的内容方面,表面事项公开多,深层次的问题涉及得较少;对于应该公开资料的管理方面,没有形成规范,对政务公开的内容无据可查,这样会使政务公开失去它应有的监督制约功能;在信息公开的程序方面,存在信息公开之后就没有下文了,相应的来自人民群众的反馈和意见无法到达政策制定者手中,因此对于相应的疑问或者建议都不能再做具体的解释和利用。另外,在公开的程序方面,应该遵循事件发生之前的相关信息以及事件进展和事后的信息都要公开的原则,实际上存在有些地方政府对于事件发生的过程会有所隐瞒,在对条例实施的态度方面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多的是在应付检查或者规定。
(二)政府职能转变滞后
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主要是指一些地方政府还是管了一些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比如目前政府及其部门行政许可和审批事项仍然比较多,政企不分的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还在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社会管理的体系以及市场的监管制度仍有一些缺陷,对公众提供的公共服务仍然不够全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有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忽视了民生问题,也影响了政府形象。
(三)部分政府工作人员自身素质不高
有些政府工作人员,由于个人素质问题,或者应对复杂局面和危机管理的能力较差,致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因为个人的不当行为而影响政府的形象。还有些部门领导习惯根据个人意志做决策,而不是通过科学的程序和有效的法律依据以及听取足够的民意来做决策,所以会产生一些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问题,这些问题会进一步导致腐败,进而影响政府部门和官员的公信力。
(四)政府依法行政水平有待提高
在一些地方政府,存在着各种依法行政方面的问题,比如说执法不公、有法不依、执法扰民、多头执法,以及执法监督不力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最直接的就是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进而导致政府的公信力下降。在有些地方,由于监督处罚和问责制度不够明确和严格,导致在发生一些违法的行政行为之后,相关的责任人得不到应有的处理,使得人民群众对于政府部门的执法行为失去信任。比如,上海的“钓鱼执法”事件是一起轰动全国的违法行政行为。虽然这起事件最后得到了妥善的解决,但是暴露出的有些部门行政执法层面存在的问题还是不少。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也是在钓鱼执法事件之后讲道,在当前这样开放、透明、信息化的条件下,执法活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错误的执法方式很容易成为群体事件的导火线,引起民怨,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影响党和政府与群众的关系。
二、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制度安排
古人说兴家有如针挑土,败家好比水推沙,政府公信力建树的过程,实际上靠的就是政府部门在日常行政过程中方方面面的表现,这个建树的过程实际上是比较漫长的,但是政府公信力的流失,却更容易和迅速。因为只一个小的细节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导致公信力丢失。因此,加强和提升政府公信力无疑是当前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结合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的具体要求以及党的十八大的总体部署,总体来说,提升政府公信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实施。
(一)要在打造透明清廉政府上下功夫
政府部门提升公信力的关键就在于透明和清廉,无论从信息公开的角度还是从权力使用的角度。新一届中央政府上台之后的反腐力度可以说是历年来最大的,高层的反腐决心也是有目共睹的,像“八项规定”“反四风”,公开行政单位的三公经费等,都能让更多的民众感受到更大面积的廉政建设成效。透明和清廉的要求其实很广泛,不但政府部门自身要做好,还要為公众提供更多的参政议政的机会。尤其是在一些涉及民生问题的政策制定过程中,应该为群众提供方便可行的参与和监督机制,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因为政府对公众的信任也会影响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信任问题是互相的、双向的。
(二)要注重公共信息的“开诚布公”
目前人们对政府的态度是,因为政府说假话陷入塔西佗陷阱,导致即使说真话也不会得到人们的信任。整个社会信任缺失,质疑就成了人们的心态惯性。所以说政府必须确保公开发布的信息有百分之百的可信度。有网站就做过相关的调查,结果表明有百分之八十的人们认为,政府部门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第一时间发出的声音是不可信的,政府部门都会抱着隐瞒真相和包庇责任人的态度去公布相关的信息。尤其是现在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的迅速发展,有时候真相往往是通过非官方的渠道公布的,当然谣言也会随之而来。但是人们无法迅速辨别这些信息的真假,所以这对政府部门来说也是巨大的挑战,因为如果谣言占据了人们的视线,那么政府部门即使公布真相,也要另下一番功夫了。
(三)提高政府对公共政策和公共事务的解释力
政府在行政过程中需要对来自公众的各种疑问进行有效的解释和关注,尤其是涉及国计民生的一些问题,比如说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的法律依据是什么;地方政府在确立一些涉及教育、医疗、卫生、环境等等的项目时是如何考虑的;有一些人民群众多次反映的问题为什么长期得不到解决等等。另外,有些时候听证制度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人民群众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被落实了某些政策,这样会使人们对政府部门的形象产生不好的看法。新媒体时代,各种媒体给民众参政议政提供了很多机会,当然也增加了来自民众的对政府全方位的监督,所以说牵涉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政府部门一定要密切关注,并做好解释工作。
(四)要提高各级政府的责权意识和服务职能
这个要求也是和我们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相关的,政府作为公共权力机构,负有独特的公共责任,政府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群众给予的,因此权力的运用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各级政府部门以及领导干部,必须要认真和严肃对待手中的权力,权力既是信任也是责任,这样才能得到来自人民群众的拥护和信赖。在四川成都,当地政府在全市推行了这样一个“三视三问”的群众工作方法,为提高政府的权责意识和服务职能,重塑政府公信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视群众为亲人,问需于民;视群众为老师,问计于民;视群众为裁判,问效于民。这个“三视三问”可以说把重塑政府公信力的起点、途径、最终归宿都包括了。群众是执政之基,是力量之源,是固国之本,广大的领导干部把权责意识和服务意识长记于心,才能更好地践行群众路线,更好地维护和提升政府公信力。
参考文献:
[1]如何提升政府公信力[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03-16.
【政府公信力】推荐阅读:
政府公信力的作用08-09
提升政府公信力的研究07-08
检察执法公信力08-23
2022联考申论热点:司法公信力06-14
关于如何提高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09-07
基层人民法院加强司法公信力建设06-20
为了人民的安全感满意度公信力08-31
美国公信榜06-14
这个人失掉自信力06-17
对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思考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