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发展的调研报告(12篇)
1.关于教育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一
关于我县特殊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了了解我县特殊教育发展情况,县政协主席会议协商决定,对我县特殊教育发展情况开展一次调研,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建议意见,促进我县特殊教育的不断向前发展。XX年8月上旬,县政协副主席**率领教卫文体委员会部分委员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一行12人,先后多次到县教育局、城关镇和县特殊学校进行实地调研,在县特教学校召开了有城关镇、县教育局、县特殊学校等单位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研讨我县特殊教育的发展问题,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概况
**县特殊教育学校创办于97年3月,是一所实行十二年一贯制教育的寄宿制学校,为我县残疾儿童开设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高中教育及语言康复训练。现学校设有聋哑、弱智两个教学部,有14个年级,在校学生数近100人,教职工在编16人,聘请5人,老师大专学历占100%、本科学历占55%,小学高级教师占40%。现有图书5000册,配置了电脑室、学生活动室、律动室、体育室及语言康复训练室,每班配备了多媒体。我县特殊教育办学规范、管理科学,赢得了省、市、县领导的赞誉,为一市三县起到了带头 作用。学生的手工制作、绘画、十字绣、服装设计与加工,填补了我县残疾人职业教育的空白。特殊教育走医教结合、校企结合的办学模式有了初步发展,科学有效地管理使部分残疾儿童少年通过教育、康复、培训能像正常人一样步入社会,去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主要作法:
⒈贯彻教育方针。严格按照特殊教育颁发的课程计划开设课程,开足、开齐、开好各类课程,无随意增减课时的现象,教师能按岗施职,爱心育残,完成各科教学任务及护理康复训练任务。
⒉规范办学行为。学校拟定了规范办学行为方案,并依据寄宿制学校管理,从残疾儿童特点出发,确保不给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加强动手能力和特长训练,保证体育锻炼活动时间,从不滥发资料,歧视残疾儿童,全体老师用爱去温暖每一个残疾儿童的心灵。
⒊坚持以人为本。深度开发学生的潜能,逐渐形成了“教育教学、康复训练、职业培训”一体化的办学模式。
⒋教学常规管理工作。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到位,学校实行一月一量化,一学期三检查。依据县规范化管理方案,认真组织实施“二查一批”。
⒌教育科研工作。进行了校本教研,坚持以人为本,以发展为主题,以关注特殊教育发展为根本,以促进师生发展 为宗旨,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教研活动;学校教研氛围浓厚,有力推动了特殊教育教学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积极组织参与区域教研活动,多次承担XX地区教育教学研究活动。
三、取得的成绩
学校积极探索特殊教育发展新路,通过开展“医教结合、综合康复”提高特殊教育的针对性,为残疾孩子提供适应个体需要的教育,着力培养一专多能。建校以来,先后被评为省、市、县先进集体,从XX年至今学生先后参加省、市、县文娱、美术、手工制作比赛,获一、二、三等奖次数近百次,老师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获一、二、三等奖次数达五十多次,为我县的特殊教育做出了应有贡献。
四、特教学校新校区建设工作情况:
1、校安工程:
**县特殊教育学校食堂、宿舍属校安工程,总投资130万元,于XX年12月10日由安徽东升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标承建,该工程于XX年2月18日签订合同,计划XX年8月18日竣工。合同签订后,由于学校前期拆迁工作未完成,致使工程到XX年9月10日破土开工,在施工过程中又遇到拆迁问题,使工程到现在才基本完工。
2、中央专项资金项目:
**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学楼、综合楼是中央专项资金项 目,总投资300万元,该项目于XX年10月25日由固镇县第二建筑安装工程公司通过公开招标中标承建,该工程于XX年11月5日签订施工合同,预计于XX年11月15日开工建设,XX年7月竣工,总施工时间为240天。合同签订后,同样因拆迁原因合工程受阻,直到XX年5月正式开工,XX年12月主体建设完成,主体完工后县二建公司就差额问题向学校提出异议,并提出停工报告。目前,教学楼外墙漆已完毕,现进行内部装修阶段。
五、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1、学校工程已基本完工,由于涉及到两户拆迁问题没有解决致使学校围墙无法施工,校园内的树木无法砍伐。学校内道路、管网无法正常施工。
2、学校所征土地没有补偿到位,无法办理土地使用证,直接影响校安工程的竣工验收。
3、学校内部设施建设及外部附属工程建设欠缺资金约50万元,急需解决。
六、对策及建议
1、针对两户拆迁户,通过这两户的主管部门作工作。以城关镇为主体,县教育局配合,根据拆迁方案,通过法律手段对其施压,尽快做好这两户的拆迁工作。
2、对特教学校新区建设所缺资金问题,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尽快研究办法,完善该校必要设施建设,让新校早日 投入使用。
3、县特殊学校与县职教中心联合办学,努力实施特教职业教育,走校企结合的路子,既为残疾学生毕业之后就业提供方便,为能为学校创收,把我县特教学校办得更好、办出特色。
4、新校区建成之后,要在规范管理上下功夫,完善各项制度并严格执行,坚决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5、大力宣传特教学校的教研成果,使更多的人重视、支持、关注、关心我县的特教事业。呼吁县有关部门积极为特教学校毕业学生牵线搭桥,寻找就业门路,使他们自食其力,减轻社会负担,成为社会有用之人。
我们相信,有县委政府的关心支持,有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学前康复、医教结合、校企结合”的办学之路,必将会使我县特殊教育的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2.关于教育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二
1 奶业发展形势
1.1 奶牛发展情况
随着乳制品消费市场的恢复和发展, 全省奶牛饲养业稳步发展。当前奶牛发展呈现四个特点:一是饲养总量增势放缓。随着饲养成本上升, 奶牛养殖比较效益降低, 奶牛饲养总量扩张速度变慢, 局部地区奶牛存栏萎缩。据调查, 全省奶牛存栏28.8万头, 牛奶总产量72万吨。为防止奶牛存栏下滑, 促进奶业发展, 前郭县提出了“10万头奶牛发展规划”、扶余县提出了“奶牛生产五年提升规划”, 敦化市出台了购买奶牛给予贴息贷款等多项扶持奶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二是奶牛质量逐步提升。随着国家奶牛良种补贴项目的实施, 国外优良奶牛的大量引进, 饲养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及主动淘汰数量增加, 全省奶牛总体质量提高幅度较大。在存栏300头以上的奶牛规模养殖场 (小区) 中, 单产达到6吨及以上的占31.35%, 生鲜乳中乳蛋白含量、菌落总数均符合《生乳》国家标准。三是规模饲养比重不断提高。2011年末, 全省备案存栏5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场达到319个, 饲养奶牛12万多头, 占全省奶牛饲养总量的40%以上。散养户随着饲养成本的上升和散奶市场的萎缩, 正在逐步退出。四是奶牛高产核心群初具规模。以乳品加工企业自有奶源基地为主的奶牛高产核心群已经形成, 奶牛存栏近2万头。新源牧业养殖场、镇赉飞鹤生态牧场的奶牛平均单产可达7~8吨, 广泽乳业的九台营城万头奶牛示范园区平均单产6.5吨左右, 最高单产达11吨。奶牛核心群的生产水平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正逐步接近国内先进水平, 但与畜牧业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很大差距。
1.2 生鲜乳价格及养殖效益情况
1.2.1 生鲜乳价格
虽然受美国等畜牧业发达国家牛奶产量上升, 国内乳制品消费信心不足、奶粉进口量增加、婴幼儿奶粉提价等多因素影响, 但由于奶牛存栏量增势放缓, 短期内生鲜乳价格不会出现较大波动。从乳品加工企业收购价格看, 蒙牛、伊利等加工企业收购价格较高, 省内的爱倍特、美丽健等企业收购价格与以上企业基本持平, 广泽、龙丹等省内企业收购价格偏低;从奶牛饲养方式看, 奶牛养殖场的生鲜乳销售价格高, 奶农合作社的价格低。一季度, 全省生鲜乳平均收购价格为2.91元/公斤。
1.2.2 奶牛养殖效益分析
从合作社来看:每头奶牛年均产奶4吨, 鲜奶售出均价2.8元/公斤, 产奶收入11 200元, 产犊收入500元, 生产总投入9 710元, 每头产奶奶牛年利润1 990元;从奶牛养殖场看:每头奶牛年均产奶6吨, 鲜奶售出均价3.2元/公斤, 产奶收入19 200元, 产犊收入500元, 生产总投入14 925元, 每头产奶奶牛年利润4 775元。与去年同期相比, 养殖效益下降约10%。
1.3 生产乳收购站建设情况
目前, 全省有生鲜乳收购站372个, 其中:乳品企业开办的10个, 养殖场开办的92个, 合作社开办的270个。全部持证经营, 实行集中机械化挤奶, 日收生鲜乳1 000吨左右。全省销售给蒙牛、伊利等域外加工企业的生鲜乳占生鲜乳收购总量的50%以上。主要原因是蒙牛、伊利等入驻我省早, 收购价高、信誉好, 与奶站形成了稳定的合作关系。我省现有规模以上乳品加工企业8家, 其中吉林艾倍特乳业实行了驻站监督员制度, 派驻专人指导奶站生产。敦化美丽健乳业对奶站实行公司经营模式, 由企业出资为奶站聘用管理和技术人员。以上两家企业已与奶农形成良好合作关系。
2 奶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资金和土地问题影响奶业发展
奶牛养殖业是一个生产周期长、高投入、高产出、见效慢的产业。从调查情况看, 随着养殖成本的增加, 资金投入不足是阻碍奶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多数中小型奶牛养殖场 (小区) , 因资金不足无法扩大规模, 优质牧草和青贮饲料投放不足, 先进的饲养技术和疫病防控等技术难以推广。奶牛健康受到影响, 生产水平受到制约。另外, 散养户“退户入区”饲养奶牛已成趋势, 但由于小区建设用地受限, 集中规模饲养问题一时难以解决。
2.2 奶牛生产水平相对较低
目前, 我省2~3头奶牛相当于畜牧业发达国家1头奶牛的产奶量, 而饲养成本成倍增加。相比较而言, 抗市场风险能力弱, 这是制约我省奶业向高效优质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我省奶牛生产水平低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饲养管理方式落后, 标准化饲养水平不高。由于饲养管理技术水平低, 就难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 使许多具有较高遗传品质的奶牛生产性能与普通奶牛没有明显差别。奶牛养殖方式落后制约了技术和成果应用。分群阶段饲养、规范化饲料供给、全混合日粮饲喂、兽医防疫、环境保护和原料奶质量控制技术等先进难以综合推广应用。二是缺少优质牧草和青贮饲料。我省奶牛饲料主要是精饲料、农副产品、作物秸秆及天然牧草, 不能满足奶业发展的需要。
2.3 公奶牛犊肉用价值尚未开发
据调查, 我省公奶牛犊多是以提供犊牛血清的形式被杀掉, 每只仅售价300元左右。公奶牛犊育肥肉用价值尚未被重视起来。从国际市场看, 公犊肥育增重也是奶牛育种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以色列的牛肉1/3来源于小公奶牛。英国的牛肉40%来自公奶牛犊育肥。与奶业发达的国家相比, 我省在利用奶牛生产高档牛肉方面差距甚远。公奶牛犊育肥产业在我国尚处于空白阶段。
2.4 乳品企业与奶农矛盾比较突出
目前普遍存在生鲜乳收购定等、定级由企业单方决定现象。有些企业擅自提高生鲜乳收购标准或压等压价, 缺乏第三方有效的公正监督。有的企业还拖欠奶资, 如龙丹、广泽时有拖欠奶资问题发生。有的生鲜乳收购站因此停止收购, 波及的部分奶牛养殖场户因资金周转困难, 濒于解体。奶农的利益不能得到保障, 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受挫。
2.5 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力量薄弱
当前, 乳品质量安全倍受社会关注, 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责任重大。市县级畜牧业部门, 大多数都没有专门监管机构, 人员编制、监管设施、设备配备严重不足。县级质检机构多数不能开展生鲜乳质量安全检测。生鲜乳日常监管、统计监测等工作人力、财力、物力严重不足, 监管手段滞后,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监管质量。
3 建议
为解决和化解制约我省奶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和不利因素, 突破现状, 促进奶业数质并重、持续稳定发展, 提出以下建议。
3.1 继续加大扶持奶业发展力度
加大对奶业发展的资金投入, 积极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 吸引社会资本投入, 加大对奶业发展的信贷支持, 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解决制约奶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继续加大标准化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建设的扶持力度, 在建设用地、基础设施建设、粪污无害化处理利用等方面予以政策和资金支持。积极推进集约化标准化养殖进程。继续实施奶牛“退户入区”工程, 加快奶牛饲养方式转变, 推进奶业产业化进程。
3.2 加快提高科学饲养水平
奶牛营养与饲喂技术是提高我省奶牛生产水平的一项关键技术。要大力推广奶牛全混日粮 (TMR) 饲喂技术, 从根本上解决饲料营养水平低, 调制、饲喂不科学导致的奶牛低产低效问题。加快奶牛饲料业产业化进程, 大力开发奶牛专用饲料, 积极推进天然牧草收储、青贮饲料种植和加工的专业化, 满足奶牛对优质饲料的需求。推广奶牛疫病防治技术, 减少奶牛被动淘汰。建立健全奶牛谱系档案, 建设奶牛生产性能 (DHI) 测试中心, 开展DHI测定。通过示范推广, 培育一批具有科技创新意识和较强科技应用水平的示范场户, 提高奶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加快提高奶牛现代化科学饲养管理水平。
3.3 加强奶业生产指导与服务
进一步加强服务体系建设, 提高基层技术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意识, 在饲养、防疫和管理等环节, 入户入场提供技术支持。一是加强奶牛标准化养殖关键技术的推广。加大奶牛人工授精、选种选配等技术服务。二是加强监测预警。对奶牛养殖、生鲜乳价格实施监测分析, 搞好市场预测, 指导奶农科学生产。三是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完善公奶牛犊直线育肥技术体系。四是实行生鲜乳收购价格政府指导机制。制定推行生鲜乳收购政府指导价, 使生鲜乳价格处于企、农利益分配合理区间, 促进生鲜乳生产、加工协调发展。五是建立生鲜乳质量安全第三方检测机制, 维护奶农正当利益。
3.4 强化奶牛高产核心群基地建设
着力抓好以奶牛主产区大型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为核心的高产奶牛良种基地建设, 引进优质奶牛胚胎, 加快奶牛品种改良进程, 使我省奶牛高产核心群产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通过示范引导, 辐射带动提高全省奶牛单产水平。
3.5 进一步完善生鲜乳质量安全体系
3.关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调研报告 篇三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调研报告
一、调查背景
创业教育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方国家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以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开拓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开创型个性人才为培养目标。在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实施创业教育,有其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实行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攀枝花市是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确定的全国82个创业型城市之一,市委市政府多次强调,要以全市各大中专院校为依托,加强创业创新教育力度,切实开展创业培训、实训等工作。为了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对创业及创业教育的看法,以便有的放矢地开展创业教育工作,我们在攀枝花学院在校学生中进行了大学生创业调查问卷,对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二、调查内容及方法
为了解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知水平及想法,帮助学校开展相应的创业教育提供有力支持,笔者于2014年4月,以攀枝花学院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专业、年级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对创业的认识、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和看法、对创业准备及创业选择、对创业的障碍和需要等几个方面。共计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300份,回收率100%。通过对本次调查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从而找出其中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1、调查问卷总体情况
300份调查问卷来自攀枝花学院在校大学生,其中男生54%,女生46%,本科占75.9%,专科占24.1%。包含文、理、工、农、医等专业,专业覆盖面较广,学生各年级均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对创业的认识
通过调查问卷,我们统计到有62.8%的学生表示对创业很有或者比较有兴趣,仅有8.2%的学生对创业不太感兴趣;对于是否有过创业的打算,有9.0%的学生正在创业,72.8%的学生认真考虑过创业,17.9%的学生完全没有创业的打算;对于创业需要的素质,87.6%的学生认为需要强烈的挑战精神、出色的沟通及交际能力、较好的专业知识、管理及领导艺术、良好的社会关系及对市场的认识水平;对于是否清楚国家和学校出台的扶持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仅有5.5%的学生经常关注很清楚,83.1%的学生表示偶尔关注但不太主动去了解,10.7%的学生表示一点也不知道。对于大学生创业相对于其他阶层的优势,87.6%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年轻有活力,勇于拼搏,专业素质较高,学习能力强,有创新精神,具有更多的信息渠道。
3、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和看法
调查发现,有25.5%的学生参加过3次以上的创业方面的讲座或培训,45.3%的学生参加过1-2次创业方面的讲座或培训,28.2%的学生从来没有参加过此类讲座或培训;对于参加过创业讲座或培训的学生,仅有2.7%的学生认为自身得到很大帮助,46.2%的学生认为对自身帮助不大或基本没有帮助。觉得本校创业教育的开展情况,31.0%的学生认为还可以或者很好,62.8%的学生认为本校的创业教育几乎没有或者很一般;对于现有的创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是否能满足创业的要求,有29.3%的学生认为基本满足或者满足,70.7%的学生认为不满足或者说不清楚;对于学校通过何种方式开展创业教育,大部分学生都倾向于由专家或创业者讲授创业必修课或选修课、由创业者或企业家提供定期讲座、以创业实践和创业模拟分析作为创业指导课程的主体;对于如果学校开设创业指导课程,大部分的学生都希望课程要更注重市场营销和财务税收方面、创业案例分析、创业机会和环境分析、人际交流与沟通技巧以及政府出台创业优惠政策解读。
4、对创业准备及创业选择
调查发现,74.5%的学生从事过除家教以外的其他兼职经历;对于创业前的准备,32.0%的学生认为应该参加创业计划大赛,65.2%的学生认为应看创业类的书籍,55.5%的学生认为应到企业实习或求教创业型企业家;对于创业的形式,55.1%的学生选择合伙创业,18.9%的学生选择家庭创业,25.9%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对于创业的地点,56.2% 的学生都选择了自己的家乡或者是读大学的城市;对于创业合伙人,大部分学生都希望同有经验和资金基础的人合作。
5、对创业的障碍和需要
通过调查,大部分学生都反应创业过程中会有资金短缺、缺乏经验、发展前景不确定、承受风险心理不足等障碍;对于大学生创业最需要的,51.1%的学生希望学校能够提供各类创业培育和服务,剩下的学生认为创业最需要个人强烈的价值观指向、创业基金支持和社会职能部门的指导、服务。对于政府在大学生创业方面的扶持,大部分学生都希望政府能够提供创业基金、政策支持以及由社会化专业化的管理服务机构提供服务,但是也有14.1%的学生认为政府出台过多的这类政策会导致大量学生盲目创业;对于学校应采用何种措施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学生们都希望学校能够提供配套资金或者提供场地、设备等环境和服务,并将创业课程纳入必修课。
四、结论和建议
1、大学生对创业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对创业的认知较少,缺乏必要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创业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2、高校急需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高等院校开展创业教育,重点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为他们的长远发展提供一种潜质。学生对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愿望是迫切的,对创业的认识又是比较肤浅的,需要学校在创业意识教育环节对他们进行积极的引导,培育他们的创业意识,提高其创业能力。
3、高校的创业教育需要加大实践的力度。本次调查中可以看到,大学生对于当前学校开展的创业讲座或单纯培训的并不满足,他们希望有创业经验的专家和企业家亲自为他们授课,同时渴望参加学校组织的创业大赛,希望能够参加企业的实践活动,这突显出实践对于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4.关于教育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四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20**年工作安排,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将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报告。为配合常委会审议报告,市人大常委会组成由分管副主任那音太为组长,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市人大代表为成员的调研组,对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听取了市政府相关工作汇报,实地查看了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市卫生学校、市八职高、市城建技校的发展情况;分别召开了由市教育局、市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市财经学校、市轻工业学校、市育才职业中专、市四职高、土右旗职业技术教育中心负责人和市技工学校、北重技校、矿山技校、包钢技校、电力技校、机械技校负责人参加的两次座谈会。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高等职业教育开始兴起,中等职业教育得到加强,初等职业教育得到普及,成人职业教育培训全面深化,全市职业教育规模正在逐步扩大。截止20**年底,全市拥有高等职业技术学院6所,有专任教师1621人,在校生23767人;中等职业学校38所,有教职工3372人,在校生4.6万人(包括普通中专、技工学校、职业高中)。全市职业教育共开设35个专业大类209个专业,其中精品专业和重点专业 38个,已建成国家级重点专业实训基地7个。按照相关法律规定,普遍实行了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了对职业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逐步形成了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高、中、初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从调研情况分析,我市职业教育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各级政府把扩大招生规模作为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加强组织和领导,克服普通高等教育扩招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列入政府考核目标、加大宏观调控力度、跨地区招生等措施,指导职业院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由20**年的9777人扩大到20**年的18125 人,职普比例由20**年的1:1.97变化为20**年的1:1.03,基本达到了国务院提出的职普比例大体相当的要求。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为我市工业化城市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奠定了基础,促进了职业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二)重点院校建设进一步加强。根据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各级政府采取多种方式,从资金和政策上逐步加大对重点院校的扶持力度。从调研组对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市卫生学校、市八职高等重点院校的实地调研情况看,这些院校在各级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紧紧抓住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良好机遇,进一步转变办学观念,明确做优、做强、做大的发展方向,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在专业设置上,根据市场需求和就业导向,结合自身特点和资源优势,合理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打造具有特色的精品专业和重点专业。同时,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对基础设施、实训基地和教学设备的投入。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已建成的5所国家级重点院校和6所自治区级重点院校,办学质量和办学能力显著提高,基础设施和教学装备水平不断提升,专业结构和布局与地区产业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更加适应,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在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中的示范作用更加突出,带动了我市职业院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
(三)办学形式灵活多样。我市职业院校坚持以服务为宗
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不断调整办学思路,创新办学模式。职业教育由过去单一的全日制学历教育、封闭式办学及依靠政府的办学模式,逐步转变为全日制学历教育和社会职业培训并重、开放办学及依靠市场的办学模式,基本实现了校校联合、校企联合,形成了多证书、订单培养、半工半读工学结合、委托代培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打破多年的地区限制,建立多元化办学机制,逐步形成了上靠高职院校、中联用人单位、下辐射周边地区的公办、民办及企业办的多元化、开放式办学格局。
(四)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联系更加紧密。各类职业院校把毕业生就业安置作为促进自身良性发展的重要环节,加强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积极采取措施,广泛与区内外各类用人单位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根据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年一次性就业率达80%以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5.8%,其中一些重点专业就业率达100%。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五)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成绩显著。市政府根据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制定了包头市职业培训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积极引导和支持职业院校发挥现有资源优势,不断拓展办学功能,扩大为经济建设的服务领域。依托重点职业院校、技工学校和初中成人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建立多种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和创业培训基地,积极开展面向全体劳动者的技能培训,年培训4万人次,促进了就业再就业,为我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的来看,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良好,为全市经济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均衡发展、资金投入、管理体制、资源共享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一)管理体制不顺。目前,我市职业院校的隶属关系较为复杂。高职院校中有的直属市政府管理,有的隶属企业管理;中职学校中有的隶属教育主管部门管理,有的隶属行业主管部门管理,有的隶属企业管理,其中技工学校又隶属劳动部门管理,职业高中隶属各旗县区管理。这种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体制,影响职业教育的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
(二)资金投入不足。按照国家规定,城市教育费附加的20-30%用于职业教育。由于我市基础教育历史欠帐较多,目前教育费附加主要用于基础教育建设,对于教育成本较高的职业教育相对投入不足。各级政府的投入主要用于支付教职工工资和办公经费。隶属于企业管理的职业院校的经费投入,只能视企业的经营状况和重视程度而定。职业院校基础设施建设和专业教学设施装备水平的提升,基本依靠院校自筹资金解决。这种经费投入现状,使部分院校实习实训场地短缺、设施设备落后的局面在短期内无法得到改变,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专业教师短缺,结构不尽合理。目前,我市职业教育尚未形成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教师的调入和聘任没有充分考虑职业教育对教师专业结构的要求。多数院校在编制空缺的情况下,专业教师的调入和聘任仍然受到很大限制,专业教师不能满足学校发展需要的情况普遍存在,造成专任教师中基础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比例倒挂(国家规定二者比例为4:6,目前我市的现状为6:4)。由于结构不合理,一专多能或“双师型”教师较少,无法满足职业院校教学的需求。
(四)职业教育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部分发展较快、急需扩大规模的职业院校,受教育设施用地、实训基地、教学设施设备及师资等资源因素的制约,发展空间有限;而有的职业院校由于管理、投入、生源和基础薄弱等多种原因,发展后劲不足,只能维持现状,造成资源闲置。原有的18所技工学校中,因主办企业破产、改制和学校合并、撤销等原因,停止办学的有9所,无生源改为企业培训机构的有2所,现在仍在办学的7所技校也同样由于体制、机制、经费、生源及师资等原因,发展受到限制,急需进行资源整合。
三、几点建议
(一)切实加强对职业教育事业的统筹规划和宏观指导。各级政府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再就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将职业教育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继续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制定和完善鼓励、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促进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要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为职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多渠道筹集资金,逐步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按照相关法律规定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和国家资助项目的配套资金,研究制定支持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投资职业教育事业的政策,督促企业落实相关法律规定的职工培训教育经费,促进职业院校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
(三)积极探索和推进职业教育资源整合。要根据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坚持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相结合,充分发挥有效资源效能的原则,打破地区、部门、学校界限,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探索和推动各类职业教育资源联合重组。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提高优质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实现职业教育的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5.关于教育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五
关键字:基础教育农村师资力量教学管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业是历朝历代兴国安邦的大业,它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大计,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而基层教育是教育的核心部分,是塑造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及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综合素质的关键。显而易见的是,在基层教育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教育机构处于重要地位。
在社会主义事业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的地位更是无可替代。解读我国基层教育现状,不可否认,它有着不可磨灭的辉煌业绩,然而,在当今社会,教育在不断改革发展的同时,也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下文就本人的一些所见所闻所想和调研的方法,对中国目前的基层教育所作的一些思考和分析。从基层入手,从生活在最底层的农民工人入手,对他们及他们的子女在受教育方面的调研、思考和分析,希望通过此次调研,能呼吁更多的人来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带动起中国的基层教育。
一,家庭教育
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教育孩子之前,更应该教育好家长。青少年个性发展与父母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关系很大,有些家长极力全方面保护孩子,一味地满足子女任何需求,久而久之,养成孩子骄横、惟我独尊等不良习性,便会任性而为。有些家长忙于自己的事业和社会性活动,对子女疏于教导,放任自流,父母和子女间冷漠,互不关心,使孩子在不良环境的诱惑下走上歪路。有的家庭对子女的期望过高,但又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当子女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值时,便用“不打不成才”的歪理教育子女,使子女身心健康受到创伤,对家庭产生恐惧感,极易到社会上寻找同情和温暖不良家庭环境会导致子女的人格向变态方向发展。
家庭教育是社会主义国家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合抱之木,生于毫木;九层之台,始于垒土”,在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工程,家庭教育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民族的兴旺,祖国的富强,有关教育人士分析,人的教育,尤其是在心理、性格、品德、求知欲、上进心等内在素质形成上,很大部分都来自家庭教育。因此,做好家庭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学校教育
学校是另一个重要的教育基地,一个人最初的十几年差不多大部分都在学校中度过,因此学校教育也是我国基层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回顾一下我国教育制度的变迁,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到现在口号响亮的素质教育,都在不断的更新和完善。详细说来,我市的教育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有了很大的发展,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基础教育落后的状况。几十年来,党和政府努力改变旧中国学校分布极不合理的状况,逐年加大对文教事业的投资力度,采取措施,大力发展乡村教育从而使学校的布局和城乡人口分布相适应。但是,由于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升学制度的不完善,致使基础教育的目标发生了严重的偏差。“升学第一”取代了“人才第一”,“应试教育”代替了“素质教育”,流弊所及,基础教育越来越背离教育方针,许多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教学活
动已发生变化。学校等级分化严重,教师劳动价值不平等。这些都制约着现代化人才的培养和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较长一段时期来,教育部门及社会考察学校和教师业绩的标准偏重于升学的多寡、分数的高低,加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和“升学为第一目标”的思想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于是,为了达到升学目的而采取的(或存在的)一切活动不管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都无形中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同,教育部门、学生以及学生家长也几乎都卷入了“升学唯一”的怪圈中。因而就现状而言依旧存在不少的问题。
三,师资力量
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整个学校教育环节中至关重要。师资力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调查发现,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尽如人意。这一点在一些农村表现得尤为明显。由于农村教师待遇低,福利少,生活条件差,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严重基层教师队伍的积极性降低,很多人不愿到农村任教。另外,造成农村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的单向流动,即优秀教师只具有向上的流动性。如果村里的老师教得好,则入编进入镇里的学校,镇里的老师如果教得好,则进入县城里的学校。依此类推。这种带有刚性的评选机制导致了我国基层教育地方性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
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是我国教育系统历来存在的一个问题,然而,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对教育投入的加大,这种分配不均色沟壑在不断扩大并且愈演愈烈。
首先,城乡教育资源分配比例严重失调。城市学校和乡镇学校相比,无论是校园设施建设,还是师资力量的配备等等各个方面的差距是不能忽视的。
此外,广大农村学校生源流失、分配不均。在一个地区内,把学校分为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等不同等级。生源的分配也是按这等级来的,国家的教育投入也以此为据而递减,于是从一开始,普通中学就处在最底层的地位。并且,普通中学里学习好的学生全被城镇中学揽去。除此,有“路子”或有钱的家长,把子女送往各重点学校,造成这些学校的班级严重超编,每班60多人已司空见惯,70~80人一班的也为数不少。而且,有些学生家庭及本人的名校情结,使得本地生源流失及一些学校有偿扩招,使得学校生源流失严重。
学生家庭及本人的名校情结,使得本地生源流失及一些学校有偿扩招。名校情节在几乎所有家庭及学生本人心中是存在的。学生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想尽办法把自己的孩子送往“名校”,孩子也希望读一个好学校,对自己的发展有利。
首先,我们思考的是高考制度的问题。当今社会,每年一次的高考被视为决定人一生命运的“独木桥”,如何度过这座桥,甚至已成为学生十二年寒窗苦读的首要目的。而这座桥并不好过,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总数约为933万,而招生计划只有675万。尽管录取率每年都在增加,但截至今年,依然只有72.3%。落榜的学生抑或永远地和大学校园失之交臂,抑或选择长达一年的复读。因而在某
些教师的班级管理中,学生被分为两类:能升学的和不能升学的。于是管理中出现了保护与淘汰这一简单的思维模式。比如,有的教师在桌位安排中,把“尖子生”排在最佳位置,把差生放在偏角,或者把差生集中在一块。有的学校,为了保持固有的名次和地位,实行近乎军营式的管理,教学上加班加点,尤其是几门主课,布置大量作业,进行频繁的补课、考试。
6.关于酒店健康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六
1.绿色酒店:
崇尚自然,保护环境,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随着我国对环保工作的重视,绿色饭店"就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创绿活动对饭店自身来说,在以成本控制为核心的基础上,能使管理水准有了一个新的提高,经营理念有了质的飞跃,同时提高酒店的公众形象和知名度,标志着饭店的档次和品位。
虽然有部分饭店是以接待商务、会议等客人为主,对旅游业的依赖并不十分明显,但总的来说,饭店业的发展是离不开旅游业的发展的,而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环境的保护,同时饭店业也为旅游业提供支撑。饭店对旅游业的支撑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饭店为旅游业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设施,满足旅游者住宿、餐饮等的基本需要;二是为旅游业的发展而维持和改进环境质量,满足旅游者观赏、休闲、娱乐的需要。从目前的发展看,饭店业对旅游业的支撑在第一个层面上表现得比较明显,而在第二个层面的支撑上则不够有力,有许多饭店不但没有起支撑作用,反而由于建设和经营造成景区环境污染,使景区风景质量骤降。而环境的破坏,最终也是对破坏饭店业自身的破坏!所以,我们呼唤保护环境,不仅是呼唤意识的觉醒,更是呼唤坚实的行动。
2.服务质量
对于酒店等服务行业来讲,服务质量无疑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企业的生命线.高水平的服务质量不仅能够为顾客留下深刻的印象,为其再次光临打下基础.而且能够使顾客倍感尊荣,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和形象.在开元我们看到,酒店领导十分重视服务质量的提高,即使对于我们短期实习生,也必须经过严格的礼仪培训后才能上岗.对老员工进行跟踪培训和指导,不断提高和改善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水平.部门经理和主管经常对我们说:”你的一举一动都代表了我们开元,你的形象就是我们开元的形象”.”客人永远不会错,错的只会是我们.”.”只有真诚的服务,才会换来客人的微笑.”
3.酒店文化
饭店里无所不在的是服务文化、礼仪文化、地域文化、饮食文化、解困文化等等,在饭店里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是主人,所有的宾客来到饭店都会对饭店和饭店人产生或多或少的依赖,除了在接受服务的过程中接收文化或知识,他们还在遇到困难时向饭店人寻求帮助。因此,我们可以说,饭店是一个到处充斥着文化和知识的场所。于是,在这里工作的人们必须更有知识、文化和涵养。宾客在品尝一道菜式,而耳边是服务员小姐用甜美的声音介绍有关菜式的知识,包括起源、流传、特色、新意等等,不仅更增添了品菜的乐趣,也让客人接收到一些新的知识和信息,让他们从另一个层面上觉得不虚此行。
在饭店的任何一个角落都是彬彬有礼的服务人员,规范的操作、职业的微笑、谦恭的神态,让客人无时无刻不受着礼仪文化的熏陶。处于社会中的个人永远都在受着周边人的影响,所谓人以群分,礼仪文化不仅使饭店人素质提高,也在有益地影响着客人,提升着整个社会的素质与涵养。新到一处,客人落脚饭店,总是迫不及待地想要多了解当地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景观特色。饭店人对此都应非常熟悉,饭店只是一个单体的建筑,只有在地域的大背景下,他才有了厚重的底蕴,有了文化的背景。对于外地客人而言,他们来到这里或者为了这个地方的景观特色,或者为了商务办公,基本上不会冲着一个单独的住宿环境而来。因此饭店需要有一种功能,能够凭借地主的身份为客人提供尽可能多的方便。比如介绍当地的旅游资源,比如在当地进行商务办公的路径指点。这样,饭店才真正成为地方与外界沟通的一扇窗。还有一种称之为“解困文化”,也就是帮助客人解决难题的知识提供能力,金钥匙文化就是典型,满意加惊喜,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4.网络营销
互联网给酒店营销带来了什么?它是一个很好的信息平台。在信息量丰富、实时沟通、市场呈加速度变化的资讯时代,酒店再也不能以昨天的方式来思考或解决今天的问题,不能以过去传统的手法来操作今天的事业。互联网加快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了解,信息变得空前重要,谁先一步掌握信息,谁就领先于市场。酒店通过互联网宣传企业形象,比以往的宣传方式更快捷、更清晰、更全面、更互动,使无形服务有形化。酒店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把酒店整体的设施设备、内部环境装饰、各种特色服务等在互联网上动态地表现出来。客人可以更快、更便捷地了解酒店,他们足不出户便可以在自己的家里或办公室里得到视觉上的形象化的享受,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酒店可以更细致、更周到地在第一时间反馈客人所需要的信息,双方达成互动。但酒店在宣传的同时,要做到“诚实”。酒店在网上的图片、宣传资料也要与客人在酒店亲眼看到的一致,甚至超出他们的期望。酒店在互联网上公布的价格要与在其它各个途径的报价保持一致,让客人对酒店产生信任感。
它为酒店增加了一种富有竞争力的营销手段。酒店的网站,是酒店在互联网上的一个窗口,类似于传统名片的作用,但又是一个比传统的杂志、电视、报纸和其它广告形式更有成本效益的广告方式。酒店集团的网站,可以让客人在网站上看到集团不同地区各个酒店的情况,了解 每个酒店的客房及价格信息,进行网上预订,为集团提供的“一站式服务”而感到满意,集团各酒店更是可以达到网上资源共享。互联网营销对单体酒店的帮助更大。在没有互联网之前,连锁酒店有分布在全球各地的销售网络,有其独立的订房系统,在客源上有一定范围的垄断优势。此时,单体酒店缺乏竞争力,但有了互联网,单体酒店可以通过跟各订房网合作,同样实现资源共享,利益共享。另外,单体酒店能在面对市场变化时表现得更灵活,能根据市场的变化快速调整应对策略。相对连锁酒店虽然有整体的营销模式和策略,能形成轰动效应,但它不可能适合所有的市场,往往容易患“水土不服综合症”。
它让酒店看到很多新的机会。互联网的到来,给酒店带来了很多便利。它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信息更准确、沟通变得更互动。互联网有利于酒店拓展潜在客户市场,使全球营销成为可能。互联网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覆盖了整个世界。酒店通过互联网可以将自己的信息迅速传送到世界各地。世界各地的客户也可以通过网上浏览,马上获得酒店的所有信息,甚至立即完成网上购买。互联网营销扩大了酒店的市场范围,大大提高了酒店的营销能力。
5.前厅
a.有与接待能力相适应的前厅。内装修美观别致。
b.总服务台有中英文标志,分区段设置接待、问讯、结账。
c.有饭店和客人同时开启的贵重物品保险箱。保险箱位置安全、隐蔽,能够保护客人的隐私;
d.在非经营区设客人休息场所;
e.门厅及主要公共区域有残疾人出入坡道,配备轮椅。有残疾人专用卫生间或厕位,能为残疾人提供特殊服务.2.客房
a.至少有40间(套)可供出租的客房;有单人间,套房;有残疾人客房,该房间内设备能满足残疾人生活起居的一般要求;有遮光窗帘;具备有效的防噪音及隔音措施;
b.装修良好、美观,有软垫床、梳妆台或写字台、衣橱及衣架、座椅或简易沙发、床头柜、床头灯及行李架等配套家具。室内满铺地毯,或为木地板。室内采用区域照明且目的物照明度良好;
c.有卫生间,装有抽水马桶、梳妆台(配备面盆、梳妆镜)、浴缸并带淋浴喷头(有单独淋浴间的可不带淋浴喷头),配有浴帘、晾衣绳。采取有效的防滑措施。卫生间采用较高级建筑材料装修地面、墙面,色调柔和,目的物照明度良好。有良好的排风系统或排风器、110/220V电源插座。
d.有彩色电视机、音响设备,并有闭路电视演播系统。
e.客房内一般要有微型酒吧(包括小冰箱),提供适量饮料,并在适当位置放置烈性酒,备有饮酒器具和酒单;
3.餐厅及酒吧
a.有中餐厅;有独立封闭的酒吧;有咖啡厅(简单西餐厅)。
b.有适量的宴会单间或小宴会厅。能提供中西式宴会服务;
4.公共区域
a.提供回车线或停车场;
b.3层(含)以上的楼房有足够的客用电梯;
d.有男女分设的公共卫生间;
e.有小商场,出售旅行日常用品、旅游纪念品、工艺品等商品;频繁调遣和上京述职。
四.小结
7.关于教育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七
一、全市城镇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十一五”以来, 我市城镇集体经济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紧紧围绕全市“发展八大产业, 建设四大基地”的总体目标, 大力提升传统产业, 致力发展新型产业, 努力拓展第三产业, 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1) 经济指标实现翻番。截止2010年底, 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完成23亿元, 是“十五”期末的3.2倍, 年均增长26.5%;实现利税13亿元, 是“十五”期末的2.72倍, 年均增长22.2%;实现利润8.4亿元, 是“十五”期末的2.7倍, 年均增长22%。 (2) 项目建设初见成效。“十一五”期间, 以牛山煤矿年产120万吨扩能改造、坤达磁材有限公司1万吨四氧化三锰、城区植保厂工贸大厦为代表的矿井扩能改造、转型和三产项目共实施61项, 累计完成投资额17.8亿元, 对“十一五”实现翻番的贡献率达40%, 大大增强了我市城镇集体经济的发展后劲。 (3) 规模企业不断壮大。“十一五”末, 我系统共有城镇集体企业95户, 其中规模企业24户, 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10户, 较“十五”末增加6户, 基本形成了以煤炭产业为支撑, 机械加工制造、新型建材、玻璃制品、啤酒饮料、电线电缆等行业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 (4) 资源企业优势突出。“十一五”期间借助政策与市场机遇, 资源性企业的安全、技术、装备等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观, 资源利用率大幅提高, 产业集中度明显提升, 虽然只占企业总数的1 7.6%, 但贡献率却占到90%以上, 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5) 营造环境应对挑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镇集体经济改革发展, 于2005年9月和2009年5月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集体企业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快城镇集体经济发展的意见》, 为改善城镇集体经济发展环境, 推动改革, 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十一五”期间, 全市城镇集体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 经济发展总体上仍然属于粗放型增长, 各种体制性、结构性、素质性矛盾和问题还相当突出。主要表现在:
1、转型发展投资主体缺位。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 理当成为转型发展的主体。各级城联社承担着系统协调管理职能, 无法承担转型主体责任;多数有投资实力的煤炭企业出于生产、建设、安全压力以及项目选择、人才储备等因素, 没有“精力”实现转型;地面企业大多处境艰难, 没有“能力”完成转型, 从而形成事实上的转型投资主体缺位。
2、资金项目对接困难。
调查发现, 有些企业有项目无资金支持, 有些企业有资金找不到项目转型, 有些企业有土地却苦于无资金和落地项目, 资金、资产与项目在对接中存在很大障碍, 直接影响了城镇集体经济的转型发展。
3、转型发展步履艰难。
近年来, 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引导下, 一些煤炭企业发挥资金优势, 积极进行地下转地上、一矿办一厂的尝试, 但遇到管理、技术、人才和营销等诸多困难问题, 转型效果不够明显。
4、体制机制运转不畅。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城镇集体企业在管理体制、产权关系、经营机制等方面存在的种种弊端日益突显, 各级联社集中财力上项目、统筹协调谋发展的传统优势受到严重制约, 亟待创新体制机制, 推动转型发展。
二、“十二五”时期发展环境及发展思路分析
从国际国内和全省全市发展趋势看, 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大环境总体十分有利。从外部条件看, 世界经济历经危机之后逐渐回暖复苏, 进入了新的增长阶段, 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 为加快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我省最近又成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标志着实现转型发展拥有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我市提出“十二五”期间“突出一个主题, 加快两大转型, 明确三个定位, 实现五个跨越”的总体思路, 将进一步加大转型发展扶持力度。良好的环境和机遇, 为我们发挥资源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实现转型发展提供了可能。从自身条件看, 经过多年发展, 特别是“十一五”时期的奋发努力, 全系统具备了实现转型跨越的实力、活力和动力。从实力上讲, 全系统“十一五”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增长了一倍多, 发展水平多年位居全省各地市前茅, 许多煤炭企业积累了相当的资金实力和企业管理经验;从活力上讲, 城镇集体企业通过深化改革, 积极理顺产权关系, 转换经营机制, 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从动力上讲, 全系统认真贯彻省市争先转型跨越发展精神, 人心思进, 人心向上, 形成了一心一意谋转型, 奋力拼搏求跨越的强大合力和浓厚氛围。
充分认识系统情况, 深入研究比较优势, 我们提出全市城镇集体经济“十二五”发展的基本思路和目标: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突出一个主题—争先、转型、跨越发展;加快三个转型—体制机制转型、产业结构转型、联社职能转型;实现五个跨越—从传统的集体经济向新型集体经济的跨越, 从以煤为主的产业结构向多元产业结构并举的跨越, 从小项目为主向大项目带动的跨越, 从招商引资向自主创新的跨越, 从管理型联社向服务型联社的跨越。努力实现“一个领先”、“两个翻番”的总体目标—继续领跑全省各地市城镇集体经济, 经济总量和规模以上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 五年再造一个“新城联”的新格局。
三、对策措施及建议
l、确立实现转型发展的投资主体
面对全市城联系统的实际情况, 兼顾转型与发展是单个企业很难完成的, 要解决煤炭企业“没精力”, 地面企业“没能力”的问题, 必须依靠体制、机制创新, 确立转型发展投资主体。建议各级城联社设立联社—资产经营公司—企业三层架构的转型发展投资体制, 城联社将联社经营性集体资产授权资产经营公司经营, 并对其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考核及重大投资项目进行核准;资产经营公司对城联社承担保值增值责任, 自主开展资产营运和对外投资, 重点对转型发展起带动作用的大项目和好项目进行投资, 同时整合系统内企业土地、区位、资源等生产要素, 按市场规则实现资本运作, 对系统内企业转型发展项目以相互平等的独立民事主体身份进行股权投资, 借款等;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 以好项目吸引资产经营公司投资, 力求双赢。建立这样的新体制, 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制约我市城镇集体经济实现转型发展存在的转型发展投资主体缺位的突出问题, 从而推进我市集体经济实现转型跨越发展。
2、做好项目和人才储备
前些年我系统提出煤炭企业地下转地上, 一矿办一厂的思路, 一些煤矿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如城区七岭煤矿投资创办诺克制药有限公司, 泽州县天户煤矿投资坤达磁材有限公司, 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 但转型的效果不够明显。究其原因, 缺少好项目和科技人才是突出的因素。建议市县两级联社筹建项目和人才库, 并与市项目库和人才库实现对接, 一方面为企业解决现有转型项目存在的人才不足问题, 另一方面积极寻找、储备项目和人才资源, 为新上项目做好前期准备。
3、实现资本与项目对接创新
总体来看, 我系统科技生产力水平不高, 实现转型跨越发展, 必须引进吸收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建议: (1) 构建项目信息平台即网络信息平台, 沟通信息渠道, 优化吸纳环境, 减少资金项目信息传递障碍, 通过信息平台对科技成果转让、招商引资、技术推广、项目招标、企业及产品介绍等信息发布宣传, 努力实现项目对接。 (2) 协调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协调好项目供给主体与需求主体二者的关系, 主动与科研单位、高校、创投机构、大型国企等项目单位建立协调联络机制, 分类指导需方企业项目对接工作。二是处理好引进、消化、吸收与创新的关系。在大力引进、消化、吸收科技成果的同时, 积极建立研发机构, 实现从招商引智向自主创新的跨越。
4、发挥比较优势, 促进煤炭产业转型
作为支柱的煤炭产业, 产业基础较好, 在实现转型发展中, 仍然要在煤上做文章, 继续发挥和依托煤炭资源优势, 以煤为基, 以煤兴产, 以煤兴业, 以煤促稳, 多元发展, 把煤炭资源优势变成创新发展优势。一是提升煤炭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生态化水平, 力争“十二五”时期煤炭产能再翻一番, 做大做强煤炭产业, 发挥核心增长极的辐射作用, 为加快转型发展提供资金支撑;二是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龙顶山、屯城等煤炭企业投资建设洗煤厂, 迈出了拉长煤炭产业链的第一步, 以此为基础, 全力推进煤化工产业向纵深发展, 大力发展新型煤化工, 精细煤化工;三是以防爆电机壳、煤炭掘进机、硬质合金刀具等加工制造为突破口, 推动装备制造业升级, 积极寻找适宜的新兴产业项目, 为推动跨越发展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 实现从以煤为主的产业结构向多元产业结构并举的跨越。
5、优势互补, 非煤企业“退二进三”
全系统非煤企业点多面广、规模小、结构松散, 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愈发显得势单力薄。有的企业有资金找不上好项目, 有的企业有项目没有发展空间 (土地) , 很多地面企业有大量闲置土地, 但缺乏项目和资金支持。少数企业利用区位优势, 盘活资产, 发展第三产业,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这些新的探索, 为寻找形式多样化的转型途径提供了实践经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土地越来越成为最重要、最活跃的基本要素, 很多企业位于区域黄金地带, 区位优势明显, 要大力实施“退二进三”战略, 通过系统内外招商引资、兼并重组、联合、参股等方式。实现向服务业的转型, 重点发展以楼宇经济、文化创意、现代商贸、现代物流、旅游、以及休闲娱乐等现代服务业, 还可利用废弃矿井或停产企业厂房设施等, 开发工业景观旅游, 工业遗产博物馆等。这样既能发挥各自的优势, 又能盘活资产, 保证原有职工分流后再就业, 使企业走上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持续发展的道路。
6、实现联社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型
8.关于教育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八
一、河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达15.85万个。我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范围,已由早期的单一从事种植、养殖业生产,逐步向种植、养殖、加工一体化生产经营发展,并向统一供应生产资料、统一耕种、统一开展病虫害防治、测土、施肥等田间管理,统一收获、统一烘干、统一储存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延伸,正在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化服务、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合作社+社员、合作社+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合作组织模式,出现土地股份合作、联合社、资金互助合作、加工合作等多种合作形式,涉农服务更为专业,利益链接更为紧密,加速了土地流转,促进了土地集约利用,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尽管我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由于受相关法律政策体系尚不完备、农业市场化机制尚不健全等因素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发展理念亟待提升。一是农民认知程度不够。二是部分乡镇干部观念因循守旧。三是一些基层政府急躁冒进。
(二)融资瓶颈亟待突破。农业生产经营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需要前期资金持续注入。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经济实力有限,由于信贷融资困难,面对巨大的资金投入需要,普遍感到束手无策。信贷资金来源受限和持续巨额资金需求之间的矛盾制约了经营规模的扩大,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资金链断裂,难以为继,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三)农业比较效益亟待提高。一是农业比较效益低下。由于我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普遍存在着农民参与者少、规模小、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低、经营模式单一、收入少、经济实力不强等问题。许多农民合作组织、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仅开展了农业生产的耕、种、植保、收获、养殖、防疫等农产品生产及服务,还很少有能力扩展到收购、仓储、加工、运销等农产品增值环节。规模生产经营主体,除了进行农业生产需要支付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费用,耕、种、浇、管、收费用,雇佣劳动力支付工资外,还要支付土地租金,致使其利益空间狭小,增值收益空间不大,使他们处于保本微利经营状态,严重制约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二是流转土地“非粮”比例日益加重。由于种粮经济效益低,部分土地流入方基于经济利益诱惑,驱使他们在流转到手的耕地上从事“非粮”活动,有的基层改变耕地的用途,从事非农生产活动,完全背离了国家鼓励土地流转的宗旨。
(四)内部管理有待加强。目前,我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管理机制和制度建设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机制不完善。许多农民合作组织、家庭农场没有在主管部门正式注册登记,组织者、经营者对本组织的运行宗旨、机构设置、职责划分等没有清晰的认识和考虑,导致其发展、运行不够规范,制约了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发展和完善;二是管理不规范;三是组织化程度不高;四是辐射带动能力有限。虽然我省的土地流转已取得一定成效,但目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多处于起步阶段,成员数量少,业务范围窄,多数只停留在信息、技术服务及初级产品包装、销售的层面上,进行深加工、精加工等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很少,由于缺乏专业市场分析和经营管理人才,许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市场开拓能力、市场竞争力不强,辐射带动能力有限,达不到规模化、组织化的要求,阻碍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健康发展。
三、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建议
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就是要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建设,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以提高农业发展质量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培养一批经营规模大、运作机制新、产业基础牢、带动能力强、产品质量优、经营管理好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一)强化服务引导,推进新型经营主体规范发展。一是加大投入。要充分整合各部门涉及到农业、林业、交通、国土、能源等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资金,改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包土地的基础设施条件;同时按照“谁享受、谁负担”和自愿的原则,引导民间投资主体自主投入;二是积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明晰产权,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管理符合金融机构的信贷准入要求。明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法律地位、认定标准、注册登记等,推动其成为独立的、稳定的承贷主体;三是建立县、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加快农村土地确权颁证步伐,支持流转整合土地、山林、设施等资源。
(二)破解融资瓶颈,加大金融对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力度。一是创新信贷支持方式。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制定支持新型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配套政策和具体措施,创新金融产品,降低贷款门槛,扩大信贷额度和发放专项信贷,全面推行林权抵押贷款,积极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尽快形成适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点的多种形式的抵押、质押办法。二是综合运用支农再贷款、再贴现、存款准备金等货币政策工具,支持涉农金融机构加大对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投入。探索开发直接融资工具,支持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鼓励地方政府和民间出资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贷款担保服务。鼓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服务“三农”的县域中小型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不断丰富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类型,切实破解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的问题。三是积极鼓励农户联保贷款。采取由个人申请、多户联保、周转使用、责任连带、分期还款的管理办法,简化贷款手续,放宽贷款期限,实行优惠利率进行小额信用贷款。
(三)加大机制创新,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发展体制机制。一是创新保险支持方式。鼓励保险机构结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特点,开发具有针对性的保险产品,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积极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等环节提供各类保险服务。二是创新农业保险险种,加大农业保险理赔力度。在商业保险不愿介入的领域,引入政策性农业保险,形成以政策性保险为导向、多层次的农业保险体系。实行差异化的农业保险扶持政策,适当提高部分险种的保费补贴比例和理赔标准,通过各类保险制度稳定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建立和完善政府支持下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和保险政策。三是探索建立政府支持的农业巨灾风险补偿基金,健全完善相关权益机制,逐步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9.关于农村区域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九
目前,农村经济的发展很不平衡,很多边远、贫困地区的农民温饱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农村人文环境较差,思想受到束缚。很多农村生态环境恶劣,基础设施不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市场规模狭小,商品经济活跃不起来,很多农民还是很传统,很难接受新鲜事物,长期以封建思想来维持经济状态,丝毫没有任何改革创新的思想。较为普遍的心理是: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下蛋攒个油盐钱。从这种现状上看,绝不仅仅是收入水平、消费水准、生产效益等经济上的差距,而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在内,甚至整个社会进化过程中历史阶段的差距。很多农村,尤其是一些边远、贫困的农村,基础教育落后,农民文化素质差。在贫困落后的贵州省,还有将近三分之的孩子上不起学,或者对知识的了解并不深,认为知识并不重要,因此农村人口中的文盲、半文盲明显高于城市。由于农民文化素质低下,对本地区的优势和劣势缺乏不能正确的认识。以致一些农民产生了无可奈何、听天由命、任其自然的心理。劳动力素质低下,没有好的文化环境不仅束缚着人们的手脚,阻碍着人们的视听,还禁锢了人们的头脑。造成农业科技应用缓慢,推广艰难,农产品的产、供、销等生产经营活动缺乏有效的信息引导和明确的努力方向。
乡镇企业发展滞后。乡镇企业普遍面临着资金效益不高、市场占有率低、产业结构失衡、技术力量薄弱和人才缺乏等问题。乡镇企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是由于地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社会发育不成熟,投资环境差,资源出不去,人才、技术、资金进不来,乡镇企业未能走出耗能高、效率低、质量差、粗放生产的误区。二是企业生产形式和经营基本相同,产业结构、企业布局不合理,争速度、争规模、争原料、争能源,市场竞争力差。三是有的企业设备陈旧、工艺落后,熟练工人和技术人员缺乏,长期处于低层次运转状态。在商品经济观念淡薄的情况下,一味靠资金投入,并没有引发出乡镇企业的经营活力,反到铸成了一种依赖有余、自给不足的恶性循环链条。
针对目前城乡差异中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一)改变农村自然经济状况,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受自然、社会、历史诸多因素的限制,农村要彻底改变自然经济状况并非易事。需要国家从交通、邮电、电力、卫生、教育、广播、宣传多方面进行有机配置和有效的投入。在当前大多数农民基本解决温饱的前提下,改善农村经济的着力点:一是要提高农村组织者和领导者的素质,培养科技带头人。二是着力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素质。以回乡知识青年为重点,由县乡进行大规模的技术培训。从长远规划上讲,应抓好基础教育,办好农村职业技术中学,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内外输出。三是推行科技兴农、发展生产力。结合实际,引进、组织、动员一批科技工作者,深入农村多层次、多形式进行农业技术集团承包。四是兴办第三产业,搞好商品流通,鼓励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加快农村集镇建设,积极发育农村市场。五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实行远交外引,东进西出,南北合作,外向开放政策。六是狠抓交通,改善交通运输条件,为农村经济发展搞好基础建设创造良好的农村经济发展环境。
(二)加速乡镇企业的发展,完善企业经营机制。加速乡镇企业的发展,要解决好规模速度与巩固提高两方面的问题,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政策为依据,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发展与提高并重的路子。
1.依靠大城市、大企业的设备、技术、资金、人才优势,开展城乡联合,以城带乡,以大带小,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以骨干乡镇企业为龙头,组织行业性企业集团和联合群体,实行行业联合,以龙头带龙尾,以强带弱,形成规模生产和规模效益。
2.完善乡镇企业经营机制。通过承包制、股份制、厂长负责制等方式,确立企业独立经营的地位,建立高效灵敏、指挥自如的决策管理机制。
3、根据企业各自的规模、效益、明确企业与个人的利益关系,建立企业激励机制。确定适当的消费与积累比例,完善企业分配机制,制定提高人员整体素质的发展规划,抓紧人才引进和培养,建立企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引进机制。
3、立足优势发展骨干。立足资源丰富,农副产品各具特色,贫困地区劳力充足等优势,选准企业的生成点和发展源,按资源区、农牧区、城郊区、边贸区、民族区等不同类型经济区,优先发展材料工业,农牧产品加工业,大企业配套加工业,出口创汇产品加工业以及民贸商品生产等。
10.关于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十
杭锦后旗文体局
按照要求,我局对全旗文化事业发展进行了调研和思考,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我旗文化事业发展现状
1、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十一五“期间,围绕新农村建设,实行项目捆绑、集中投入,建成了6个镇综合文化站、97个“农家书屋”和一批高标准综合活动室及农民文化广场,争取到价值200多万元的图书、声像设备和体育器械;新建塞上星、园子渠文化健身广场两处;投资2000万元的文化会展中心,成为全旗标准性建筑,旗图书馆整体搬迁到楼内办公,新购置了桌椅、电脑、书架及图书3.8万册;2009年,建成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杭锦后旗支中心,并投入运行,为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提供了更加安全、健康、绿色的信息网络环境。“十一五”期间,是杭后历史上公共文体设施建设规模最大、投入最多、效果最为显著的时期。
2、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一是节日文化活动异彩纷呈,在每年元旦、春节、五一、七一和国庆等重大节日期间,都精心组织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灯谜竞猜、迎春灯展、大型广场晚会等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踊跃参与的文体活动,营造欢乐祥和、文明喜庆的氛围。二是组织举办全旗业余歌手大奖赛、书画作品展评、少儿才艺展示等群众性主题文化活动,连续三年与陕坝镇共同举办了社区文化艺术节,活动持续一个月。每年组织开展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满足了基层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三是农村文化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在“十个一工程”带动下,全旗组建了30多支农民文艺队,以二人台、秧歌高跷为活动形式,在宣传政策法律、促进乡风文明建设上发
挥了重要作用。四是文艺创作取得丰硕成果。“十一五”期间,创作了一批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小品、舞蹈、歌曲等优秀作品。其中,河套艺术团编创的大型歌舞晚会《水源·酒缘·情圆》获全旗第二届专业文艺汇演金奖、优秀组织奖,新创作的歌曲《河套新娘》、《河套话》及舞蹈《古泉恋》、《嫁》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李小平作品《庄户人家》获2009感动中国新歌新曲二等奖、《摘枸杞的姑娘》获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河套人家》获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发的“萨日纳”奖;文化馆长崔瑞军很多美术作品在各级各类书画展中获奖。
3、文化产业进程加快。随着经济的的快速发展,全旗文化市场出现了档次逐步提升,规模不断扩大,小乱差得到有效治理的局面。全旗有各类文化体育经营实体200多家,经营项目涉及音像租赁、网吧、歌舞厅、电子游戏、摄影摄像、书刊租售、印刷、文化艺术培训、体育彩票销售、健身美体和文化用品经营等行业。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制约着文化事业的发展。旗镇两级财政紧困,对发展文化事业“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资金投入有限,旗图书馆藏书不足,报纸、期刊等资料也不齐,读者日趋减少;文化馆业务工作难以开展,导致文化工作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全旗8个乡镇,有6个建起了高标准文化站,但是由于文化活动场所设备与书籍资料等严重缺乏,活动场所形同虚设,文化办公活动场所,“一块牌子、一张桌子”的现象很普遍。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之后,镇村两级没有可靠的文化建设资金来源。目前,除中山影剧院外,再没有一处大型场馆,且设施设备严重不足,文化活动难以开展。镇村两级虽有许多闲置房舍,可以作为文化活动场所,但普遍无力改造修缮,现有文化活动室大多陈设简陋,藏书量不足,且种类少、更新慢,设施、设备老化、陈旧,不能满足需求。
二是基层文化建设尚未适应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旗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群众收入逐年增加。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群众对高尚的、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越来越迫切。同时,随着人民群众知识结构的改变,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已从过去单纯的兴趣爱好变为现在广泛的“求富、求知、求美、求乐、求新”的多元化需求。广大群众想通过文化活动来提高生活水平、学习文化知识、掌握使用技术、提高自身素质、加快增收致富步伐。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了较大的提高,由原先被动的适应变为现在主动的选择,逐渐成为基层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主体。然而,目前我旗基层文化总体上与这种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还没有抓住群众的文化兴奋点、跳出小文化的圈子;部分地方的基层文化工作形式还比较单一,活动次数少,群众参与面窄、关心支持率低;大部分群众的闲暇时间被打牌、搓麻将、看电视占据,文化活动仅为单纯的娱乐活动,文化真正的教化功能弱化。
三是文化队伍薄弱,业务能力不强。目前,我旗仍尚未建立完善的用人机制,从一定程度上导致目前我旗基层文化人才流失严重,现存在的文化建设工作队伍人才缺乏、结构老化,知识层次不一,工作队伍也缺乏稳定性。加之受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导致很多优秀专业人才匮乏。特别是优秀专业人才缺乏,而且人员流动性大,群众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单调,难以创新。在全旗文化系统里有音乐、戏剧、绘画、艺术创作等文化特长不足50%,文化活动过于单调,缺少趣味性和欣赏性,一些群众
喜闻乐见、通俗易懂、实用有趣的地方特色相当缺乏。从乡镇来看,几乎没有专职人员,大部分文化工作有名无实,只装个门面,农村文化队伍专业骨干力量大量流失,农村文化队伍人才匮乏,素质较低,后备力量明显不足,文化工作质量下降,无法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三、基层文化建设的对策分析
1、充分认识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认识创建文化大旗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把文化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财政出支预算和干部实绩考核指标体系,改变那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花钱宁可不要的现象,使文化走出“无事干、无人管、无所为”的误区。
2、切实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必须跟上群众的需求和时代的节拍。针对我旗基层文化设施总量不足、设备落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当前必须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工作的决定》,把乡镇和社区作为文化建设的两个着力点,做好博物馆、图书馆、文化艺术培训中心、室内体育馆和室外田径场等设施建设,以建立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为核心,统筹和辐射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提升基层文化工作整体水平。坚持城乡一体,统筹规划,优化文化设施布局;加快构建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整合资源、盘活存量,加强管理,充分发挥文化阵地的功能和作用。要健全完善文化馆、镇文化站、村文化室三级公共文化活动网络,大力改善群众文化设施的内外部环境条件,为群众提供就近方便的文化活动场所,初步形成以标志性文化设施为龙头,群众性文化设施为基础,覆
盖全旗的文化设施网络。
3、努力培养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当前应建设组织好三支队伍:一是建设一支民间文化队伍,积极支持民间文艺团体、文化示范户、文化经营户等的发展,支持他们采取多种方式拓宽文化服务渠道,引导他们开展健康的文化活动,在经费、场地等方面尽可能地给予扶持;二是建设一支专业文艺工作者队伍。鼓励专业文艺工作者特别是文化馆、文联、剧团的创作者、演员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为基层多创作贴近群众、生活气息浓郁的节目,努力为基层文化组织管理人员提供一个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施展才华的空间和舞台,营造一个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关心人才的良好环境。
4、保证基层文化建设的长效性。基层文化建设是一个覆盖面广、牵涉领域多的系统工程,需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促进基层文化建设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保证基层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财政在基础建设、日常管理、设备器械更新维护、重大活动等方面给予经费保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基层文化建设的多元投入机制。可以采取城乡共建、文化帮扶、社会捐助、村民集资等方式吸收鼓励民间资本对社会公益性文化活动、项目和建设设施的投资或捐赠,形成一个以政府投入为主,各类民办、捐赠以及其他形式为补充的基层文化投入机制。
5、引导群众参与文化的自觉性。农村文化建设,除要研究如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问题外,还应研究如何才能使文化成为群众自觉需要。基层文化活动具有点面结合的特点,特别是在农村,文化活动开展好的一个或几个村,往往可以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带动一个区域文化活动的开展。要搞好示范,以点带面,集中人力、物力,选择一批基础较好的村庄建
立文化示范带,带动了全旗基层文化工作的开展。要积极发动广大农民参与文化建设,农民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农民,通过政府行为组织和发动群众参与,形成群众的文化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传播知识,提高群众自身对文化的认识,从而变成一种自觉的需求。
11.关于教育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十一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呈现出健康、快速发展的好势头。到2011年底,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2.1万个,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1774个(1000万元以上规模农机合作社达到558个)。社员发展到20.6万人,带动农户近100万户,约占全省农户总数的1/4。其中:种植业合作社11315个,占总数的53.9%;养殖业合作社4689个,占22.3%;农产品加工销售合作社2810个,占13.4%;从事技术、信息、农业生产资料经营等服务的合作社2186个,占10.4%。合作社服务内容由初期的生产技术服务为主,逐步向销售、运输、贮藏、加工等环节延伸,许多合作社经营活动已扩展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等生产经营全过程。广大农民在实践中探索建立了按交易量、按交易额、按股份分红、二次分配等多种分配形式,社员与合作社形成了利益共同体。
(一)领办类型多种多样。5个县(市、区)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办类型主要以村集体、企业、种植大户领办为主,村集体领办196个、企业领办55个、种植大户领办2081个。将广大农户有效地组织在一起,提高了组织化程度,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产业分布全面广泛。5个县(市、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范围已经由种养业不断向其他领域拓展,基本实现了农村各业全覆盖。其中:种植业合作社2181个,占总数的74.4 %;养殖业合作社384个,占总数的13.1%;农产品加工销售合作社190个,占总数的6.5%;从事技术、信息、农业生产资料经营等服务的合作社177个,占总数的6%。
(三)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合作社服务内容由初期的生产技术服务为主,逐步向销售、运输、贮藏、加工等环节延伸,许多合作社经营活动已扩展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等生产经营全过程,覆盖良种引进、农资采购、生产经营、产品加工、产品销售、品牌建设、资金互助等领域,并逐步向实体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四)分配形式灵活多样。广大农民在实践中探索建立了按交易量、按交易额、按股份分红、二次分配等多种分配形式,密切了社员与合作社的利益联系。2011年,肇州富美佳养鸡专业合作社实行三次利润分配。首先,合作社收购社员鸡蛋的价格高于市场价2角钱,通过这种方式向社员返利56.52万元,占盈余总额的11.81%;其次,依据社员股金返利150万元,占盈余总额的31.33%;再次,合作社按社员与合作社交易量返利81万元,占盈余总额的16.86%。经过三次分配,合作社向社员返还利润额287.52万元,占盈余总额的60%。其余部分作为公积金,并量化到每个社员,作为下年生产资金。几年来,已累计向社员返利600余万元,实现了养殖户利润年年都有新的增长。
(五)合作层次不断提升。一些合作社合作范围已跨村、跨乡、跨县,部分甚至跨省。讷河市同心乡无壳白瓜种植专业合作社成员已覆盖周边9县市和内蒙古自治区。一些同类型的合作社还组建了更大规模的联合社,讷河市18家种植专业合作社组建了优质高蛋白大豆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入社农户7560户,涉及9个乡镇、66个村,辐射耕地31.8万亩。
二、存在问题
(一)组建数量较多,带动力不强。从全省来看,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1万个,但具有一定规模、注册资金较大、入社农民超百户或千户的合作社较少,兴办加工企业和经营实体经济的更少。
(二)覆盖范围较广,区域之间不平衡。从地市之间看,有的地市合作社已经发展到5000多个,有的地市却不足100个;从县市之间看,有的县市发展到1600多个,有的县市仅有几个。
(三)新成立的合作社运行管理不规范。大部分新成立的合作社普遍存在内部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有的不能正常开展会计核算和财务决算;有的合作社管理不民主,重大决策仍然是少数人说了算;有的产权不明晰,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有的名为合作社,实为股份制或个人企业。
(四)筹资渠道较窄,资金严重短缺。金融机构因合作社缺少抵押物,合作社法人与公司企业法人资格存在差异,造成合作社贷款难、融资难,严重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壮大。有的合作社即使取得贷款支持,但贷款利息偏高,实现利润下降。
(五)农民入社意愿较强,领导人才匮乏。随着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入社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加,部分农民有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愿,但由于当地缺乏能够带领农民致富的“能人”,加之懂管理会经营的人才较少,因此很难组成合作社,即使初期成立了合作社,也会由于管理不善而解散。
(六)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扶持方式有待于创新。自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以来,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些支持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措施。但由于政策的含金量不高,特别是投入的力度不大,加之落实不到位,使合作社没有得到真正实惠。在扶持方式上,目前还存在着扶持重点不突出,眉毛胡子一把抓,资金投入过于分散。
三、政策建议
(一)突出支持重点。对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一次摸底调查,全面掌握合作社的基本情况,根据入社农民户数、入社土地面积、注册资金额度以及经营收入等指标,将合作社分类排队,对具有一定带动作用的大型合作社予以重点扶持,鼓励发展合作社联盟,形成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的梯次格局。一是对种植业和养殖业合作社,重点支持入社农户超过500户、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超过1万亩或经营收入超过2000万元的合作社。二是对加工、销售、运输和贮藏以及生产资料购销合作社,年营业额在2000万元以上的,按照我省产业化龙头和中小型企业政策给予重点扶持。三是对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业合作社,按照服务对象的覆盖面大小给予优先扶持。
nlc202309040350
(二)创新投入方式。一是直接投入。各级政府每年安排一定数额资金,重点用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产品质量认证和优势品牌培育、市场开拓和仓储设施建设以及人才培训等。二是放大投入。以担保公司为平台,由政府出资注入担保资金,选择承贷银行,按照放大5—10倍的额度为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发放担保贷款,解决合作社资金短缺问题。同时,根据合作社贷款规模和利率,给予适当的贷款贴息补助。三是整合投入。将国家和地方现有政策资金集中向合作社投入。在农机方面,优先支持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大型农机合作社;在水利方面将节水增粮项目优先给予合作社安排;在农业技术推广、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食品、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保险等方面优先向合作社倾斜。四是融资投入。探索建立融资租赁公司,将合作社需要的农机设备先由租赁公司出资购买,然后租赁给合作社使用,通过按年收取租赁费的形式收回投资,减轻合作社筹资难问题。
(三)加强政策扶持。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处在发展的初期,要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积极调整或制定新的法规和政策,建议以省政府名义,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支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工作意见》,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支持合作社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要尽快出台和细化具有操作性的支持合作社发展的税收、土地、金融、人才等优惠措施。
一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全面落实国家支持合作社发展的各项税收政策,对合作社自产自销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对合作社从事农、林、牧、渔服务业项目免征所得税;对从事机耕、排灌、 病虫害防治、植物保护以及相关技术培训,从事家禽、牲畜、水生动物疫病防治收入免征营业税。
二是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龙江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开展银社对接,扩大合作社贷款规模,缓解合作社融资难的问题。鼓励社员多、示范带动能力强,有条件的优秀合作社组建资金互助社,以吸收社员存款为主,发展内部资金合作互助,灵活运用资金,增强自身造血机能,缓解资金短缺问题。
三是给予土地优惠政策。在土地使用上,要优先支持合作社必要的需求,在乡村可以利用集体闲置房屋为其提供办公场所。合作社建立农业示范基地、养殖基地、产品储藏基地,在不改变农业用地用途的情况下,按照平等协商、有偿的原则,采取土地流转的方式解决。合作社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涉及农业用地转用的,在按规定报经批准后,优先安排农业用地转用指标。
四是强化人才支撑政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建和运营最缺乏的是人才支撑,特别是缺乏懂经营管理的人才。因此,要尽快制定合作社人才培训政策,加大培训力度,重点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和管理成员。要比照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践锻炼,或通过参与、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创业、就业,给予大学生良好发展前途的未来预期。要支持和鼓励农业高职院校开办合作社专业,专门为合作社发展提供人才。
五是建立激励奖励政策。鼓励合作社创建明星示范社,按照民主管理好、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优、分配机制好等要求,细化各项指标,对全省合作社进行考核,树立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可学可比的先进典型,在政策、资金、资源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并给予表彰奖励。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财政厅农业处)
责任编辑:洪峰
12.关于教育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十二
2015 年4 月, 调研队成员参加了2015 中国世界电商大会, 2015 年7 月初调研队四人一行对南昌市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淘宝大学江西商学院、淘宝中国特色江西馆进行了走访与参观, 还对南昌市进贤县、吉安市新干县、永丰县进行了走访调研, 访问了相关工作领导, 参观了地方农业电商建设成果, 分析了农业电商发展瓶颈。2015 年7 月中旬, 调研队成员参加了2015 第二届中国县域经济与电子商务峰会, 获得了对县域农业电商的最权威资讯。
1 江西农业电商发展现状暨调研小结
1.1江西电商培训业迅速发展
电商培训能够从侧面体现出地区的电商发展水平, 目前江西较为权威的电子商务培训机构即淘宝大学江西商学院, 是依托于阿里巴巴的电商教育培训机构。自2014 年2 月开班以来, 已培训高校学生、私营业主、潜在创业者等近千人。此外, 江西新华电脑学院、江西百吉鸟电商教育网等电商培训机构也正在发展。通过与浙江电商培训业的对比分析发现, 江西电子商务培训机构偏少, 各培训网校的培训课程设置同质化, 培训机制尚不完善。
1.2县域电子商务正全面铺开
淘宝与江西政府合作, 采取建立电商示范产业园区、农村淘宝县级运营中心和农村淘宝村级服务站的模式, 将农业电商的模式不断复制扩张。调研获悉, 淘宝特色中国已经建立了赣州、吉安、宜春、万年四个地方特色馆, 下一步将以万年县作为引导点, 全面布局江西各县、镇, 逐渐建立全面的“特色中国 · 江西馆”的地方网络体系, 进一步对接农村淘宝村级服务点, 从而真正打通省、市、县的农业电商网络。从江西省商务厅获悉, 2015 年1 至5 月江西省7 个电商进村试点县电子商务交易额达39.63亿元, 举办电子商务知识培训96 期, 培训各类人员达1.62万余人, 帮助和孵化企业及个人开设网店1.1 万余个, 共建设县域电子商务平台11 个, 建成电子商务产业孵化中心5 个、县级电子商务运营服务中心8 个、村级服务站216 个, 县域电子商务服务网络体系雏形基本形成。此外, 永丰县、丰城市等6 个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依托原有的制造业产业基础和特色农业产业优势, 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发展。
1.3特色农产品走上电商之路
江西在农业发展中注重发展“一村一品”, 各地农产品特色多、品质优, 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农产品发展势头强劲, 全省共认定118 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安远和南丰的水果基地、永丰和高安的蔬菜基地、修水和婺源的茶叶基地跻身全国首批100 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县行列。永丰早辣椒、永修鳜鱼等多个产品被认证为全国首批无公害农产品, 目前, 通过淘宝网、江西电商网和其他地方特产网站平台, 江西特色农产品顺利输送到全国各地。宜春的粽叶、鄱阳湖的黎蒿、进贤军山湖大闸蟹、赣南脐橙等都已乘上了农业电商的“高速路”。
2 江西农业电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2.1江西电商人才缺口大
江西电商人才缺乏是电商发展的重要瓶颈。一方面, 江西省电子商务培训机构较少, 培训体系不完善, 培训成员规模较小。同时, 江西对高层次电商人才的吸引力不够, 在调研电商示范区、县级运营中心及农村淘宝服务站过程中发现部分地方存在专业人士稀缺的“短板”, 导致县域大学生电商创业孵化基地规模小, 实效差, 县域电商难以全面铺开的局面。
2.2基础设施、交通物流、冷链技术薄弱
电子商务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和硬件、技术能够影响电子商务服务的效率。吉安市新干县对外交通便利, 县内道路宽广, 依托原有的箱包皮具产业链和成熟的物流系统, 为新干转型电商提供了便利。目前而言, 县际单纯的省道交通无法满足当前物流运输需要, 阻碍了江西部分地区的电商发展。尽管淘宝、顺丰、京东物流已经布局江西多个试点县, 但农特产品保鲜技术和冷链物流技术尚没有全面普及至县域运营, 农副产品仍然难以大批量“进城”。
2.3民众电商意识不强
尽管县域电子商务由政府牵头与搭台, 通过行政力逐级散播, 但许多企业和民众对电子商务的认识还远远不够, 存在着“看不懂、看不起”的认识问题。一些新设立的农村淘宝服务站由于宣传不到位, 无法引起村民的关注。
2.4政策执行力度影响电商发展
农村淘宝一线工作者对政策和计划的执行力度直接影响县域电商发展。调研发现, 农村淘宝服务站工作人员的人际关系和宣传普及工作好坏直接影响服务站的“生意”。此外, 县商务局对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执行力度对该县电商发展进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3 未来趋势与发展对策思考
农业电商发展, 政府作用举足轻重。政府应发挥大众的力量来寻找最适合本地的产业, 再结合电子商务尝试整合。同时政府需要转变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角色定位, 政府的真正作用应该是因势利导, 与电商平台等市场主体合作, 帮助克服一些公共瓶颈。
电商可能加剧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 传统经济格局发生变化。电子商务促使诸如义乌、新干这类传统加工制造业的产业转型。各地的产业结构各不相同, 许多产业是劳动密集型, 一旦集群形成, 会吸引很多外来人口, 伴随县域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发展, 地方原有的产业集群和人力资源集群将发生变化, 从而刺激地方基础设施建设, 甚至引发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关系大变革。
随着电商的发展, “一村一品”、“一镇一品”的块状经济形态会越来越明显。因为部分地方也许最终只能由一两种特色农产品作为发展电商的支撑, 农产品所带动的就业和带来的效益往往有限, 因此, 注重农产品生产和农产品品牌开发将是农业电商发展的重要内容。
3.1围绕农产品下功夫 (生产- 营销- 品牌)
调研发现, 地方馆往往会出现开馆之初交易量明显提升, 而后热度减退的情况。地方馆要实现从大平台上成功导引流量, 仅靠一时运作是难以持久的。因此需要各种互联网营销, 用以提高地方馆上的客户流量和交易转化率。再者, 更重要的是产业链培育。营销固然重要, 但用户体验是要通过实实在在的产品和服务体现。因此, 农产品生产应该标准化和集中化, 还要注重农产品和地域特色的互联网营销与品牌打造。
3.2深化电商服务体系布局
汪向东认为“互联网+ 农业难点不仅在平台, 还在服务体系。”今天的农业电商发展仅仅着力于淘宝中国特色地方馆的建设和县域村级淘宝服务站的设立, 在浙江, 赶街模式让遂昌实现“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进村”的良性交流, 在江西, 农资电商尚未实现。目前国内专业性农资平台和综合性电商平台进军农资市场才刚起步。农业电商是一个循环的经济系统, 由农产品、农用物资、物流、金融、农产品牌等共同构成, 缺一不可。此外政府还需高度重视区域内的服务体系建设, 在信息服务、资源对接和服务体系培育上发挥作用。
3.3加强各级工作人员工作效率
人才是江西电商发展的重要因素, 应当大力完善电商人才培训机制及引进机制, 狠抓电商从业者职业素养, 提高农村淘宝从业者工作效率, 推进农村淘宝从依托小卖部兼营模式向专人专营模式转变。专人专营模式是农村淘宝从业者兼职向事业的转变, 从业者获得更多利益, 且有利于农村淘宝更广泛普及, 并推动返乡创业热潮。
3.4优先发展农产品的本地需求
伴随着互联网向农村加速渗透, 在发展跨境电商的同时, 注重通过电子商务满足就近县镇市场的消费需求。要继续推动农业电商将家电、服装、家具等生活所需品和农用物资送进农村市场, 进一步推动手机充值、充电费网费等服务通过电商向农村普及。农产品的就近消费应该成为县域农业电商发展的新蓝海。调研获悉, 县内、县际之间的不同类型农产品需求量是非常惊人的。通过电商和物流优先满足县际的农产品消费, 避免因为运输地太远而增加仓储物流成本, 有利于节约物流资源, 提高电商效率, 减少农产品的耗损与浪费, 同样仍能增加农民收益。在优先实现了这部分需求的情况下, 剩余的大批农特产可以远销城市, 打造品牌, 提升附加值。
摘要:当前世界电子商务高速发展, 借力于“互联网+”大潮, 江西将迎来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时期。通过对江西农业电商示范县的商务局、电商产业园、电商示范基地、县域淘宝运营中心、淘宝村级服务点等地点的实地调研, 对江西农业电商发展现状作了全面且深入的了解, 并结合江西本土实际, 发掘可利用特色资源, 探索农业与电子商务结合的有效模式, 共促电商兴赣的“江西电商梦”实现。
关键词:农村淘宝,电子商务,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
参考文献
[1]高红冰.从“互联网+”看县域经济[OL].阿里商业评论, 2015, 03.
[2]盛振中.县域电子商务发展微报告[R].阿里商业评论, 2014, 09 (32) .
[3]遂昌县.县域电子商务中的遂昌现象[OL].阿里商业评论, 2014, 09 (103) .
[4]汪向东, “地方馆现象”与县域电子商务[OL].阿里商业评论, 2014, 09.
[5]张晓波, 电子商务与县域经济发展[OL].阿里商业评论, 2014, 09.
【关于教育发展的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关于发展榆林学前教育的调研报告06-14
关于农民工教育状况的调研报告07-25
关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调研报告10-17
关于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现状的调研报告07-27
关于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开题报告06-19
关于申请新教育实验班的报告07-26
关于创建市级教育强镇的自查报告10-08
关于武城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调研报告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