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实训大纲(共10篇)(共10篇)
1.管理学原理实训大纲 篇一
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主任:范广垠执笔人:李保珍开课单位: 法学院公共管理系 编写日期:2005.7 课程编码:6410211课程中文名称:管理学原理课程英文名称:Management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开课对象: 行政管理本科 开课学期: 第1学期 学分: 3 总学时: 54;理论课学时:54
基本教材:张康之主编,《一般管理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参 考 书:【1】H.孔茨、H.韦里克[美]著,《管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年;
【2】许庆瑞主编,《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3】芮明杰主编:《管理学:现代的观点》,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4】赵国华、赵平著:《管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年;
【5】[美]斯蒂芬P罗宾斯著:《管理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1997年出版;
【6】刘云柏著:《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
【7】李长武著:《近代西方管理思想史》,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年;
【8】孙耀均主编:《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
【9】Stephen P·Robbins and Mary Coulter, Management(7th ed.),清华大学
出版社、Prentice Hall, 2001。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课程性质:行政管理专业的基础课。
目的任务:学习中外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历史,理解管理的基本职能包括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指挥、控制、协调、沟通、创新等,了解管理的对象包括人事、财务、物资、信息等,熟悉管理的原则、制度、手段、方法等。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和基本知识,了解它们在政府的公共行政、公共管以及企业管理中的运用,培养从事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或企业工作的管理能力。主要有:
1.了解管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掌握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了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熟悉各种管理学派产生的背景和应用特点;
3.掌握决策的基本概念,了解决策制定过程的工作内容;
4.了解组织职能的一般概念以及相关组织理论;
5.了解领导职能的一般概念以及相关的领导理论和激励理论;
6.掌握控制职能的基本概念,了解预算控制和预算外控制的基本内容;
7.了解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发展的新趋势。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讲管理与管理者(两学时)
一、引言:为什么要学习管理学
二、谁是管理者?
三、什么是管理?
四、管理者做什么?
五、管理层次与管理技能
六、成功的管理者与有效的管理者 第二讲管理思想的演变(四学时)
一、引言
二、管理的史前时期
三、管理思想的先驱者
四、人力资源管理
五、定量方法
六、对管理学理论一体化的尝试
七、管理学理论的新发展
第四讲科学理论的特征、结构及其价值(两学时)
一、科学理论概念
二、科学理论的特征
三、科学理论的结构
四、科学理论的价值
五、如何学习理论
第五讲计划的基础(四学时)
一、计划的性质和作用
二、计划的分类
三、计划方法
四、目标管理
第六讲决策(四学时)
一、问题与决策
二、决策制定模型
三、决策制定过程
四、决策参与
五、决策方法举例
第七讲战略管理(四学时)
一、战略思维与战略管理
二、战略层次
三、战略管理过程
四、高层战略框架:总战略
五、中层战略框架:波特竞争战略理论
六、基层战略
七、战略实施
第八讲组织理论概述(两学时)
一、组织概念及有关组织的若干基本概念
二、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
第九讲组织结构(两学时)
一、组织结构设计的程序
二、组织结构体系
三、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
四、组织结构的影响因素
第十讲人力资源管理(四学时)
一、人员配备的概念
二、人员配备过程
三、人员配备的重要性
四、人员配备的原理
五、主管人员的选聘
六、主管人员的考评
七、主管人员培训
第十一讲激励理论(四学时)
一、激励的概念
二、激励的特征
三、激励理论中对人的认识
四、激励过程
五、激励相容
六、早期激励理论
七、当代管理理论
第十二讲领导理论(两学时)
一、领导的本质
二、权力的来源
三、领导特质理论
四、领导行为理论
五、权变理论
第十三讲控制(两学时)
一、控制的含义及步骤
二、控制工作的类型
三、控制工作的原理
四、预算及其它传统控制方法
五、时间网络分析法
五、习题及课外教学要求
重点掌握: 名词概念
管理 行为科学 计划工作 滚动计划法 网络计划技术 目标 目标管理 预测 决策 决策目标 组织 集权 分权 授权 管理层次 管理幅度 知识结构 能力结构 领导者素质 领导 领导班子 激励 控制 前馈控制 现场控制 直接控制 间接控制 集中控制 分层控制 分散控制 控制系统 工作质量控制 全面质量管理 预算 成本控制 协调 冲突 信息沟通 正式沟通 非正式沟通 部门 思考题
1、管理的性质
10、组织工作的原则
2、管理的基本职能
11、组织结构的主要形式
3、现代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12、人员配备的原则
4、计划工作的基本特征
13、管理人员选聘的标准
5、目标管理的实施过程
14、管理人员考评的内容
6、目标管理理论的应用与评
15、管理人员需要量的确定 价
16、领导的实质
7、预测的方法
17、领导理论
8、决策的特征、18、领导者个人素质的要求
19、主要的激励理论
20、控制的基本过程
21、实现有效控制的基本要求
22、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
23、预算控制的一般程序
24、成本控制法的基本程序
25、协调的原则
26、协调组织冲突的对策
27、信息沟通的影响因素
9、决策方法
计算题
会运用盈亏平衡点法、决策树法、冒险法、保守法、折中法进行决策 一般掌握: 思考题
1、组织外部环境的特征
2、组织外部环境的构成
3、梅奥及霍桑实验
4、人际关系学说
5、行为科学理论(个体行为理论、团体行为理论、组织行为理论)
6、计划工作的程序
7、编制计划的方法(滚动计划法、网络计划技法、网络图法)
8、目标的性质
9、目标管理的特点
10、确定目标的原则
11、预测的作用
12、预测的基本步骤
13、决策的作用
14、决策的原则
15、组织的类型和作用
16、组织结构设计的内容 一般了解: 思考题
1、管理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管理的作用
3、管理理论发展的新趋势
4、计划的种类
5、目标管理的产生和发展
6、预测的类型
7、决策的基本程序
8、决策的类型
9、组织结构设计的程序
10、影响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确定的因素
11、影响集权与分权的因素
12、管理人员的选聘程序与方法
13、管理人员考评的目的和作用
14、预算的种类
15、零基预算法的基本程序
16、协调的内容
17、冲突的分类
18、非正式沟通的特点
19、信息沟通的障碍 20、信息沟通的过程
17、衡量集权与分权的标志
18、部门的含义及划分部门的方法
19、授权的原则
20、管理人员考评的程序与方法
21、管理人员培训的程序和方法
22、领导的特征
23、领导班子的构成
24、领导艺术
25、激励的作用
26、激励的方法
27、控制系统的特点
28、控制的作用
29、控制的基本内容
30、零基预算法及采用零基预算法应注意的问题
31、质量控制方法
32、正式沟通的方式
33、促进有效沟通的措施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1、闭卷考试。
2、期末成绩评定:结合期末考试成绩、课程论文、练习、读书报告和课堂讨论,综合评定
2.管理学原理实训大纲 篇二
关键词:单片机原理与实训: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1-0086-03
教学模式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结合学校创建国家示范性中职学校,我校对《单片机原理与实训》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本文主要讨论《单片机原理与实训》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按照章节编排,具体为:单片机内部结构、89S51单片机指令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定时器/计数器等。逻辑性、系统性很强,不适合现在的中职学生使用。
2.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是课前复习、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练习小结、布置作业五环节教学模式。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教为中心”,忽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种教学模式不适合中职学生的特点,课堂教学效果差。
单片机是一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两难”课程,学生难学的原因在于大篇幅的指令程序和枯燥艰深的书面语言。课程改革的目的在于降低单片机学习的门槛,让中职学生轻松入门。
二、改革课程教学内容
为坚持“做中学、做中教”,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通过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结合企业的工作岗位和职业标准,确定学生的岗位能力,调整《单片机原理与实训》课程教学内容为六个项目,具体安排见表1。
课程内容采用模块化设计,通过不同模块搭积木的方式实现不同的功能,实现硬件连接。教学内容包含硬件制作、软件调试全过程,不单独讲述指令、程序以及中断、定时器等内容。项目均配有详细的电路、流程图、程序,将理论穿插在项目实践过程中。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的角色是学习情景的创设者、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以教定学的教学模式,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新型学习方式。
根据任务设计合理组织课堂教学,是完成任务的关键。实施课堂教学,分五个步骤:
1.提出任务,明确任务目标。
2.教师引导。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实施任务,学做练结合。教师提供理论知识学习的素材,让学生自己阅读;指导学生实训步骤,学生能动手实践;知识拓展,让学生自主练习,探索知识规律,掌握方法。
4.检查与评价。针对学做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讲解示范、纠正错误,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自主学习,检查与评价以鼓励为主。
5.任务扩展。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差异,对技能强的学生提出任务拓展要求,提高更高的要求,加大任务难度,实行弹性教学任务。
四、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
下面以项目二中任务一流水灯控制为例说明任务驱动教学的实施过程。
1.提出任务,明确任务目标
(1)情景导入:我们生活中处处看到LED的影子,例如绚丽的节日彩灯、户外大屏幕显示器、LED电视机等。LED是怎样发光的,又是怎样变换出各种效果的呢?我们通过制作一块LED灯光模块来学习。
(2)任务目标:通过本次任务,认识LED,知道单片机I/O口的作用,编写单片机控制程序控制LED完成不同的灯光效果。
2.教师引导
教师分析任务实施的思路、步骤,引导学生怎样学习知识点、技能点。
3.任务实施,学做练结合
活动一:学一学
(1)认识MCS-51单片机I/O口。单片机要控制设备,要通过I/O口即输入输出接口,MCS-51单片机有4个并行I/O口,每个I/O口有8根接线,通过单片机实物讲解I/O口接线。
(2)认识LED。用实物教学,发光二极管常用的红、绿、黄三种,由镓、砷、磷化合物制成,具有单向导电性。
活动二:做一做
(1)搭建LED硬件平台。准备材料,根据原理图在万能板上搭建LED模块。
(2)搭积木。将单片机主机模块和LED灯光模块按照接线图(见图1)连接起来,搭建单片机控制的流水灯实物电路。
图1单片机主机模块和LED灯光模块接线图
(3)编写程序。先编写程序让8只LED全亮全灭闪烁,提供参考程序,并解读程序。通过运行Keil建立程序文件,将程序下载到单片机主机模块,调试运行程序。当程序运行时,同学们的眼睛看不见灯的闪烁,原因在于单片机执行程序的速度很快,灯闪烁太快,肉眼无法识别,要看到灯的闪烁要加上时间延时程序。
活动三:练一练
(1)照着做。街上的广告彩灯并不是全亮全灭闪烁,LED移动闪烁。教师提供参考程序,体会RL A指令的作用,让学生在“做中学”记住指令。
(2)改一改。将程序中RL A换成RR A观察结果和变化,理解RL和RR指令。
4.检查与评价
(1)学生自查。学生根据老师的步骤和示范,检查自己的学习成果,看看自己的学习作品能不能实现任务要求,如不能实现,请教老师和同学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填写课堂记录表。
(2)学生互查。学生之间检查,能不能实现任务要求,并相互指导,相互之间评价自己的作品,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3)教师检查。教师巡查学生的操作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讲解,纠正学生的错误。对成绩好的学生分层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帮助学生完成,同时及时鼓励每一位学生,让优秀作品的学生推介自己作品。填写学习评价表。
5.任务拓展
(1)将LED模块与主机模块的P2口进行连接,实现8只LED向左或向右移动。
(2)变换LED模块的外形与主机模块的P3口进行连接,控制LED灯点亮。
五、教学模式改革的成效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情景导入,任务目标分析,教师示范和指导,学生分组操作训练,师生互动,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工作任务中掌握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针对《单片机原理与实训》课程专业性、实践性强的特点,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提高了教学质量,由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制作的《F22战斗机》作品,获得第八届河源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但课程改革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学生不能很好地运用专业知识进行作品展示和评价,教师要加强引导;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要引导好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J].北京:中国高教研究,2009(4):86.
[2]邓泽民.现代四大职教模式[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3]李彩林.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2008(13):161.
3.管理学原理专升本课程考试大纲 篇三
考试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
管理与组织导论
(一)考试内容
第一节
管理与管理者的概念
1.管理的概念
(1)管理的含义
(2)管理的效率与效果
2.管理者的概念
(1)管理者的定义
(2)管理者的角色
(3)管理技能
第二节
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1.管理职能
2.管理性质
第三节
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1.管理学含义
2.管理学的学科性质与特点
(二)考试要求
1.了解管理学的学科性质等知识。
2.理解管理的概念、管理者的概念等知识。
3.掌握管理的职能与性质等知识。
第二章
管理的昨天与今天
(一)考试内容
第一节
管理的历史背景及与其他研究领域的联系
1.管理的历史背景
2.管理与其他研究领域的联系
第二节
科学理论
1.科学管理的重要贡献
2.今天的管理者如何应用科学管理
第三节
一般行政管理理论
1.一般行政管理理论及其重要贡献
2.今天的管理者如何应用一般行政管理
第四节
管理的数量方法
1.管理的数量方法的重要贡献
2.今天的管理者如何应用数量方法
第五节
行为科学理论
1.早期贡献
2.霍桑试验
3.今天的管理者如何应用行为方法
第六节
未来管理学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1.全球化
2.劳动力多元化
3.创业精神
4.电子商务
5.管理创新与弹性
6.质量管理
6.学习型组织和知识管理
(二)考试要求
1.了解管理的历史背景等知识。
2.理解传统管理理论等知识。
3.掌握未来管理学要研究的主要问题等知识。
第三章
组织文化与环境:约束力量
(一)考试内容
第一节
管理万能论与管理象征论
1.管理万能论
2.管理象征论
第二节
组织文化
1.组织文化的定义及维度
2.组织文化的内容与特征
3.强文化与弱文化
4.文化的来源及文化对管理者的影响
第三节
管理环境
1.外部环境的定义
2.外部环境的分类
3.环境对管理者的影响
4.利益相关者关系的管理
第四节
全球环境中的管理
1.区域贸易联盟和全球性组织
2.国际文化环境(跨文化研究)
(二)考试要求
1.了解管理的管理万能论与管理象征论、全球环境中的管理等知识。
2.理解管理环境等知识。
3.掌握组织文化等知识。
第四章
全球环境中的管理
(一)考试内容
第一节
理解管理中的全球观
1.民族中心论
2.多国中心论
3.全球中心论
第二节
理解全球环境
1.区域性贸易联盟
2.不同类型的全球组织
第三节
组织如何走向全球化
1.被动反应
2.明显地主动性
3.建立国际性公司
第四节
在全境环境中进行管理
1.法律—政治环境
2.经济环境
3.文化环境
(二)考试要求
1.了解管理中的全球观等知识。
2.理解全球环境对管理的影响等知识。
3.掌握文化环境对管理的影响等知识。
第五章社会责任与道理道德
(一)考试内容
第一节
社会责任
1.社会责任的古典观与社会经济观
(1)社会责任的古典观
(2)社会责任的社会经济观
2.社会责任、社会义务和社会响应
(1)社会责任
(2)社会义务
(3)社会响应
3.社会责任与经济绩效
(1)社会责任
(2)经济绩效
第二节
以价值为基础的管理
1.共享价值观的作用
2.建立共享价值观的途径
第三节
管理的“绿色化”
1.全球环境问题
2.组织如何走向绿色
3.社会责任综述
第四节
管理道德
1.四种道德观
(1)道德功利观
(2)道德的权利观
(3)道德公正理论观
(4)社会契约整合理论
2.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
3.国际环境中的道德
4.道德行为的改善
(二)考试要求
1.了解管理的绿色化等知识。
2.理解管理中的社会责任等知识。
3.掌握管理道德等知识。
第六章
管理决策:管理者工作的本质
(一)考试内容
第一节
决策的含义及程序
1.决策的定义
2.决策特征
3.决策程序
4.决策的普遍性
第二节
作为决策者的管理者
1.决策的理性假设、有限理性与直觉
(1)理性假设
(2)有限理性
(3)直觉的作用
2.问题和决策的类型
(1)结构良好的问题和程序化决策
(2)结构不良好以及非程序化决策
3.决策制定条件
(1)确定性
(2)风险性
(3)不确定性
4.决策风格
(1)命令型风格
(2)分析型风格
(3)概念型风格
(4)行为型风格
(二)考试要求
1.了解决策的含义及程序、决策的普遍性等知识。
2.理解决策类型等知识。
3.握决策风格等知识。
第七章
计划的基础
(一)考试内容
第一节
计划工作的概念
1.计划工作的含义
2.管理者为什么要制定计划
(1)计划的目的(2)计划与绩效的关系
第二节
管理者如何制定计划
1.目标和计划在计划工作中的作用
2.设立目标
3.开发计划
第三节
计划工作当前面临的问题
1.对计划工作的批评
2.动态环境下有效的计划工作
(二)考试要求
1.了解计划的种类及权变因素等知识。
2.理解计划工作含义、计划的目的等知识。
3.掌握计划与绩效的关系等知识。
第八章
战略管理
(一)考试内容
第一节
战略管理的重要性
1.战略管理的概念
2.战略管理的目的第二节
战略管理过程
1.确定组织当前的使命、目标和战略
2.分析环境
3.识别机会和威胁
4.分析组织的资源和能力
5.识别优势和劣势
6.构造战略
7.实施战略
8.评估结果
第三节
组织战略的类型
1.公司层战略
2.事业层战略
3.职能层战略
(二)考试要求
1.了解战略管理的重要性等知识。
2.理解战略管理过程等知识。
3.掌握组织战略的类型等知识。
第九章
计划工作的工具和技术
(一)考试内容
第一节
环境评估技术
1.环境扫描
2.预测
3.标杆比较
第二节
资源分配技术
1.预算;
2.排程(①甘特图,②负荷图,③网络计划技术PERT)
3.盈亏平衡分析
4.线性规划
第三节
现代计划技术
1.项目管理
2.脚本计划
(二)考试要求
1.了解环境评估技术等知识。
2.理解资源分配技术等知识。
3.掌握现代计划技术等知识。
第十章
组织结构与设计
(一)考试内容
第一节
组织结构的概念
1.组织结构的定义
2.工作专门化
3.部门化
4.指挥链
5.管理跨度
6.集权与分权
7.正规化
第二节
组织设计决策
1.机械式与有机式组织
2.权变因素
第三节
常见的组织设计
1.传统组织设计
2.现代组织设计
(二)考试要求
1.了解组织设计的要素
2.理解组织的定义及其类型、常见的组织设计等知识
3.掌握影响组织设计的因素
第十一章
管理沟通与信息技术
(一)考试内容
第一节
沟通的概念
1.沟通的定义
2.人际沟通与组织沟通
(1)人际沟通
(2)组织沟通
第二节
人际沟通过程
1.人际沟通方法
2.人际间有效沟通的障碍
3.克服人际间有效沟通的障碍
第三节
组织沟通
1.正式与非正式沟通
2.沟通信息的流向
(1)下行沟通
(2)上行沟通
(3)横向沟通
(4)斜向沟通
3.组织沟通的网络
第四节
理解信息技术
1.技术如何影响管理沟通
2.信息技术影响组织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沟通的定义及过程、组织沟通
教学难点:人际沟通、组织沟通
(二)考试要求
1.了解人际沟通方法、人际沟通障碍等知识。
2.理解沟通的定义及过程等知识。
3.掌握组织沟通等知识。
第十二章
人力资源管理
(一)考试内容
第一节
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1.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
2.人力资源管理过程
3.人力资源规划
第二节
员工培训
1.技能分类
2.培训方法
第三节
员工绩效管理
1.绩效评估方法
(1)书面描述法
(2)关键事件法
(3)评分表法
(4)行为定位评分法
(5)多人比较法
(6)目标管理法
(7)三百六十度反馈法
第四节
薪酬、福利及职业发展
1.薪酬
2.福利
3.职业发展
第五节
人力资源管理当前面临的问题
1.员工队伍多样性的管理
2.性骚扰
3.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二)考试要求
1.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意义、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等知识。
2.理解人力资源规划、员工绩效管理、薪酬与福利等知识。
3.掌握职业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当前面临的问题等知识。
第十三章
变革与创新管理
(一)考试内容
第一节
变革的概念
1.变革的定义
2.变革的力量
(1)外部力量
(2)内部力量
(3)管理者作为变革推动者
3.变革过程的两种不同观点
(1)风平浪静观
(2)急流险滩观
(3)对上述两种观点的认识
第二节
变革管理
1.变革的类型
(1)结构变革
(2)技术变革
(3)人的变革
2.应对变革的阻力
(1)抵制变革的原因
(2)减少阻力的技术
第三节
变革管理中的新问题
1.组织文化变革
2.持续的质量改进与流程再造
3.处理员工压力
第四节
创新的激发与培育
1.创造与创新
2.创新的激发与培育
(二)考试要求
1.了解变革的定义及其原因、变革的方式等知识。
2.理解变革的类型、变革阻力及其克服等知识。
3.掌握变革管理中的新问题、创新的激发与培育等知识。
第十四章
行为的基础
(一)考试内容
第一节
组织行为学关注的焦点和目标
1.组织行为学关注的焦点
2.组织行为学的目的第二节
态度
1.态度的含义
2.态度与一致性
3.认知失调理论
4.态度调查
5.有关满意度—生产率之间关系的争论
第三节
人格
1.人格的含义
2.人格特质
3.情绪智力
4.从人格特质预测行为
5.不同文化下的人格类型
第四节
知觉
1.知觉的含义
2.影响知觉的因素
3.归因理论
4.判断他人时常走的捷径
第五节
学习
1.学习的含义
2.操作性条件反射
3.社会学习
4.行为塑造:一项管理工具
(二)考试要求
1.了解个体行为的意义、态度等知识
2.理解人格等知识。
3.掌握知觉、学习等知识。
第十五章
理解群体与团队
(一)考试内容
第一节
群体行为的概念
1.群体行为的含义
2.群体的发展阶段
3.基本的群体概念
4.群体决策
5.理解工作群体的行为
第二节
使群体转变为高效的团队
1.工作团队的含义
2.工作团队的类型
第三节
开发和管理高效的团队
1.高效工作团队的特点
2.管理工作团队
(二)考试要求
1.了解使群体转变为高效团队等知识。
2.理解群体行为等知识。
3.掌握开发和管理高效的团队等知识。
第十六章
激励员工
(一)考试内容
第一节
激励(动机)过程
1.动机的含义
2.需要的含义
3.动机过程
第二节
早期的激励理论
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2.麦格雷戈
X理论与Y理论
3.赫茨伯格的激励—保健理论(双因素理论)
第三节
当代激励理论
1.麦克利兰的三种需要理论
2.目标设置理论
3.强化理论
4.具有激励作用的工作设计
5.公平理论
6.期望理论
7.当代动机理论的整合第四节
当代动机问题
1.激励多元化的员工队伍
2.绩效工资方案
3.账目公开管理
4.激励新型劳动力
(二)考试要求
1.了解激励(动机)过程等知识。
2.理解早期的激励理论、当代激励理论等知识。
3.掌握综合激励理论、激励对策等知识。
第十七章
领导
(一)考试内容
第一节
领导与领导者的概念
1.领导者的含义
2.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异同
3.领导的含义
4.领导的功能与作用
第二节
早期的领导理论
1.领导特质理论
2.领导行为理论
(1)勒温提出的专制式、民主式与放任式风格
(2)利克特的四种领导方式
(3)管理方格论
第三节
领导权变理论
1.费德勒的模型
2.情境领导理论
3.领导参与者模型
4.路径—目标模型
第四节
有关领导的最新观点
1.事务型领导与变革型领导
2.领导魅力的领导与愿景规划的领导
3.团队领导
第五节
有关领导的当前问题
1.领导者与权力
2.创建信任的文化
3.通过授权而领导
4.领导风格与文化
(二)考试要求
1.了解领导者的概念及领导的功能与作用等知识。
2.理解早期的领导理论、领导权变理论等知识。
3.掌握有关领导的最新观点、领导者与权力等知识。
第十八章
控制的基础
(一)考试内容
第一节
控制的的概念
1.控制的含义
2.控制的重要性
第二节
控制过程
1.衡量
2.比较
3.采取管理行为
第三节
控制类型
1.前馈控制
2.同期控制
3.反馈控制
第四节
控制对管理者的意义
1.有效的控制系统的特性
2.控制的权变因素
3.针对文化差异调整控制
(二)考试要求
1.了解控制过程等知识。
2.理解控制的定义和重要性等知识。
3.掌握控制类型等知识。
第十九章
作业及价值链管理
(一)考试内容
第一节
作业管理及其为何重要
1.作业管理的含义
2.管理生产率
3.作业管理的战略作用
第二节
价值链管理
1.价值链管理的含义
2.价值链管理的目标
3.价值链管理的要求
4.实施价值链管理的好处
5.实施价值链管理的障碍
第三节
当前作业管理的问题
1.电子制作中技术的作用
2.质量领先
3.质量目标
(二)考试要求
1.了解作业管理及其为何重要等知识。
2.理解价值链管理等知识。
3.掌握当前作业管理的问题等知识。
第二十章
控制组织绩效
(一)考试内容
第一节
组织绩效的概念
1.组织绩效的含义
2.衡量组织绩效的重要意义
3.组织绩效的衡量
第二节
监控和衡量组织绩效工具
1,财务控制
2.信息控制
3.平衡计分卡方法
4.最佳实践的标杆比较
(二)考试要求
1.了解在帮助组织获取高绩效水平中经理的角色等知识。
2.理解组织绩效等知识。
4.物业管理理论与实务课程实训大纲 篇四
2010-2011年第一学期
(物业本091.092)
一、实习目的(一)为培养具有一定职业素质的管理型的项目经理人才打下基础;
(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促进学生了解物业管理企业的经营现状和物业管理行业现状;
(四)促进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接触社会,学会与业主和物业使用人进行沟通。
二、实习内容与要求
集中性实践教学实习是物业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性环节。在教学计划中,本学期物业管理理论与实务课程有1周校外实习时间,而且在校外实习基地完成(约24学时)。
本次实习是学生学完了物业管理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学习之后进行的。通过实习,使学生们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巩固、深化已学的理论知识,掌握物业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独立解决物业管理服务问题的能力,了解当前物业管理过程中所采用的一些新结构、新材料、新设备以及物业维修、保养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通过物业管理的实际服务活动如房屋维修、清洁、保安、客户管理、社区特需服务等,增强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实习的内容与要求是:
(1)到物业管理企业实习,熟悉物业管理企业现行的组织机构、企业经营管理办法以及各种规章制度、员工手册与信息管理系统;
(2)参加现场管理服务,参与解决管理服务中遇到的各种技术和组织管理问题,了解有关设备、设施损毁的原因,参与讨论验收等工作;
(3)参加物业公司的清洁、保安、绿化、消防与特需服务与管理,学习管理人员与操作工人的工作经验、先进事迹和优秀品质,倾听业 1
主和物业使用者的意见,学会与业主和物业使用者进行交流与沟通。
(4)了解与客户沟通的渠道、技巧和程序。
三、实习方式与场所
(一)实习方式
采用集中实习的方式。
(二)实习场所
校外实习基地和校内实验室。
四、实习时间
一周实践(从201012.13--201012.17,共24学时)。
五、实习报告要求
根据任课教师的内容安排和要求,在实习周结束后,每名学生各自完成一份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应全面反映实习概况、个人实习的主要内容与心得体会。实习报告应简明扼要、科学系统、字数不少于2000字。
六、实习的考核
5.《速写》实训大纲 篇五
课程名称:速写
英文名称:
课程编号:
学时数及学分:本科64学时(第二学年上期)4学分
教材名称及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速写》 林钰源岭南美术出版社 2005年
大纲主笔人:杜国赞
编写日期: 2005年12月
一、课程目的、要求与任务
速写这门课程,也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它以在实验手绘中训练我们敏锐的观察能力、扎实的造型能力、极强的概括能力为目的,同时也是我们收集素材的重要手段,我们要随时随地注意观察生活中一切,寻求美的东西,通过速写积累,成为你创作或设计的灵感。
设计艺术各专业必须注重速写能力的训练,各专业所要求虽不完全一样,但除了对线条本身的追求以外,都要能表现强烈的空间意识、平面意识、大局观意识。
二、大纲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实验部分主要通过临摹和写生等方式,掌握不同的表现方法、技巧、语言等,通过大量速写训练解决专业造型与专业表现能力。
第一部分:人物速写(20学时)
本阶段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通过手绘临摹人体各部位解剖知识
2、训练人物速写不同表现方法
3、人物组合、场景写生训练。
重点掌握:头像、衣纹写生,注重培养学生画速写的兴趣,养成经常画速写的习惯,多讲解有关人体解剖方面的知识。
主要教学手段:
1、每天应该布置固定的速写作业量(应不少于10张),从严要
求,2、学生开初应多临摹
3、老师应多示范、多讲解
4、注意不同工具和材料运用。
第二部分:建筑室内速写(12学时)
本阶段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注重构图训练、追求画面强烈的形式感
2、体会线条在室内建筑、家具、装饰中的变化,做到直而不硬,柔而不软
3、注意每张速写的训练目的性:构图?线条?黑白?
重点掌握:在手绘中强化空间意识,体会线条在室内建筑、家具、装饰中的变化,注重装饰性,使线条富有节奏和美感。
主要教学手段:
1、以不同的室内环境进行写生如:寝室、教室、家居、图书
馆和商场等公众场所
2、强调优秀作品的临摹
3、不同风格的训练
4、注意在俯视、仰视中对象的透视变化训练
5、教师多讲解、多演示
6、教师应加强写生训练,但要严加管理,有组织、有纪律。
第三部分:自然风景写生(15学时)
本阶段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先注重自然风景中,植物、山石、村舍的不同训练
2、加强景物取舍、组织画面的能力、层次空间处理能力训练
3、自然风景写生中俯视、平视、仰视处理
4、注意线条、黑白的组织变化、加强节奏感、虚实等处理。
重点掌握:在动手绘画中注意线条在自然风景写生中的富有韵律的变化,特别是不同物象的符号化和形象化,加强主观取舍和虚实处理。
主要教学手段:
1、在速写训练的同时加强对中外古典与现代不同风格的园林、小区的体验、收集,2、以生动的优秀的范画让学生学会多角度,不同技法的表现对象。
第四部分:建筑景观写生(13学时)
本阶段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以建筑、景观、园林为对象加强在速写中线条、调子、黑白的训练,让学生熟练掌握建筑画表现技法,在传统与现代中通过线条得以表现
2、以不同软、硬笔和各种材料,通过线条粗细变化或线面结合甚至各种肌理等方式,充分表现建筑在空间中的结构、透视变化及色彩变化
3、室内和建筑写生是整个教学中的重点,可以运用色彩进行快速表现,完成速写阶段性教学。
重点掌握:在写生中加强对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的结合处理,注意画面均衡和对比,加大空间感,训练学生主观处理画面的能力,培养作品意识。
主要教学手段:
1、在速写训练的同时加强对中外古典与现代不同风格的园林、小区的体验、收集,2、特别是园林方向的同学在速写过程中学习那些优秀园林、小区的设计方案,多角度、不同技法的表现对象,在速写中老师应注入专业知识讲解,在整个速写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慢写和快写的不同能力。
三、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门课程主要为后续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打基础。
四、考核方式
按实训考试部分占期末总成绩60%进行成绩评估。
五、参考书目
1、《素描风景》郭涌上海书店出版社
2、《速写要素》张丽华 人民美术出版社
3、《速写》孙嘉英清华大学出版社
6.通信原理大纲 篇六
一、概述
调制:使调制信号f(t)控制载波信号的某一个(或几个)参数,使这些参数随f(t)的规律变化。
载波可以是正弦波或脉冲。前者称为连续波调制。已调信号表示为
(t)= A(t)cos(0(t)+(t)) 对A(t)、0和(t)的调制称为调幅、调频和调相。调频和调相统称角度调制。 当上述的f(t)为数字信号时,称为数字信号的模拟调制。 信号调制的目的:
提高频率,易于辐射:辐射天线通常需要大于信号波长的1/10(如1/4波长)。如果频率太低,将无法提供合适的天线; 改变信号带宽,与信道特性匹配; 实现信道复用; 实现频率分配;
改善系统性能:如宽带调制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
二、幅度调制(AM)1.定义及模型
调幅指用调制信号f(t)控制载波C(t)的振幅,使已调波的包络按照f(t)的规律先行变化的过程。
设载波为 C(t)= A0 cos(0t+0)则已调信号为 AM(t)= [A0 + f(t)]cos(0t+0) AM的数学模型:
设 f(t) F(),由傅里叶变换(过程略)得
ej0ej0AM()[2A0(0)F(0)][2A0(0)F(0)]22 是冲激函数:(x)dx1,(x)0当x0
当初始相位 =0时,AM()A0[(0)(0)][F(0)F(0)]
图例:f(t)的波形及波谱;A0+f(t)的波形及波谱;载波cos(0t)的波形及波谱;
12已调波形 AM(t)的波形及波谱。2. 若干要点:
(1)调幅过程使原始信号f(t)的频谱F()搬移了0,且调制频谱中包含了载频分量
A0[(0)(0)]
和边带分量1[F(0)F(0)] 两部分。2(2)AM波的幅度谱|()|是对称的。>0和<-0部分称为上边带,-0<<0部分称为下边带。
(3)AM波占用的带宽是消息带宽Wm的2倍,即2Wm。(4)为使AM不失真,还必须:
(a)| f(t)|MAXA0以确保A0+ f(t)0,否则上下包络线交叉部分相位反转,出现过调制。(b)0>>Wm,Wm为f(t)的消息带宽。否则AM()的两个下边带交叉,包络失真。
3.例:正弦调制。
设f(t)为正弦信号f(t)= Am cos(mt+m),则已调信号
AM(t)= [A0 + f(t)]cos(0t+0)
= [A0 + Am cos(mt+m)]cos(0t+0)= A0 [1+ AM cos(mt+m)]cos(0t+0)其中 AM = Am /A0 称为调制度或调制指数。为避免过调制,必须AM 1。f(t)的等价频谱为(由傅里叶变换得到,过程略)
F()Am[(m)ejm(m)ejm
代入
ej0ej0AM()[2A0(0)F(0)][2A0(0)F(0)]22 得
AM()A0[(0)ej(0)ej]Am[(0m)ej(0m)ej]ej
00mm02Am[(0m)ejm(0m)ejm]ej02简化起见,设 0 = m = 0,AM(t)和AM()如图所示。载频0,上边频 (0+m),下边频 (0-m)。总平均功率
2PAMAM(t){[A0f(t)]cos(0t0)}2Acos(0t0)f(t)cos(0t0)2A0f(t)cos(0t0)第1项:为
12A0 220222
1第2项:考虑到 cos2(0t0)[1cos2(0t0)]
21而 cos2(0t0)0故第2项为f(t)2
2第3项:若中没有直流分量,f(t)0 故 PAM记 PA01f(t)2。22A01(载波功率),Pff(t)2(边带功率),则 22PAMPcPf
4.AM的调制效率
定义:已调波的效率 AMPfPAMf2(t)Af(t)202
对正弦调制f(t)= Am cos(mt+m),11212f(t)2Amcos2(mtm)Am 22412Am2AM4故 AM 212122AMA0Am24Pf1当调制度 =100%时,最大可能效率 AM(33.3%)
3三、抑制载波双边带调幅(DSB)
AM调制效率低下是其主要缺点,其中不带有用信息的载波消耗了大半功率。
考察 AM(t)= [A0 + f(t)]cos(0t+0)若能让 A0 = 0,载波功率将被完全抑制,AM1。
ej0ej0F(0)]此时:DSB(t)= f(t)cos(0t+0),DSB()F(0)] 221若令 0 = 0,得 DSB(t)= f(t)cos0t,DSB()[F(0)F(0)]
2图例:f(t)的波形及频谱;载波cos0t的波形及频谱;抑制后的已调波DSB(t)的波形及频谱。
四、角度调制
使载波相位角受调制信号的控制产生变化的过程称为角度调制。角度调制过程中,载波的振幅始终保持不变。
角度调制分为相位调制(PM)和频率调制(FM)。调频用于广播、遥感等领域,PM主要用于PSK等间接应用。
与AM相比,FM抗干扰性强,电声指标高,发射机效率高,但设备成本较为昂贵。
角调波可定义为具有恒定振幅A和瞬时相角的正弦波 (t)= Acos[(t)]。
其中(t)为时间函数,(t)和 (t)有下列关系:(t)1.调相波
若角调波的瞬时相位角(t)与调制信号f(t)呈线性关系,则称之为调相波(PM波)。此时:
PM(t)= 0t+ 0 +Kp f(t)其中,0载频固定频率;
0载频起始相位角;
Kp比例常数(调制常数),描述调制器的灵敏度,单位弧度/伏特; Kp f(t)瞬时相位偏移,最大值记为PM(t)= Kp| f(t)|MAX
调相波的瞬时角频率 PM(t)dPM(t)df(t)0Kp dtdtd(t)dt故调相波的表达式为 PM(t)= Acos(0t+0 +Kp f(t)) 若f(t)为单频信号(单音调制)f(t)= Am cosmt,则
PM(t)= Acos(0t+0 +Kp Am cosmt)= Acos(0t+0 +PM cosmt)称PM=Kp Am为调相指数。对单音调制,显然有PM(t)= PM。 注意到PM只取决于调制信号f(t)的幅度,与载波频率无关。2.调频波
若角调波的瞬时频率(t)与调制信号f(t)呈线性关系,则称之为调频波(FM波)。此时:
(t)= 0+ Kf f(t)其中,0载频固定频率;
0载频起始相位角;
Kf比例常数(调制常数),描述调频器的灵敏度,单位弧度/伏特秒; Kf f(t)瞬时频率偏移,最大值记为: = Kf| f(t)|MAX
由于 (t)(t)dt0t0Kff(t)dt
FM波的表达式 FM(t)Acos(0t0Kff(t)dt) 若f(t)为单频信号(单音调制)f(t)= Am cosmt,则
FM(t)Acos(0t0KfAmmsinmt)
Acos(0t0FMsinmt)称FMKfAmm为调频指数。
对单音调制, = AmKf,故 FM3.PM和FM的转换关系
m
考察 PM(t)= Acos(0t+0 +Kp f(t))
(I)
和 FM(t)Acos(0t0Kff(t)dt)
(II)将 g1(t)f(t)dt)作为调制信号代入(II)式得
(t)Acos(0t0Kfg1(t))
是关于信号g1(t)的调相波。将g2(t)df(t)作为调制信号代入(I)式得 dt(t)Acos(0t0Kpg2(t)dt)
是关于信号g2(t)的调频波。
因此,将经过积分器的结果进行调相,可以获得对的调频信号; 4.窄带调频(NBFM) 由FM(t)Acos(0t0Kff(t)dt)知,调频波的最大相位偏移
FMKf|f(t)dt|MAX
当 FM<<1时,有cos1,sin 展开(II)式:
FM(t)Acos(0t0Kff(t)dt)Acos(0t0)cosKff(t)dtAsin(0t0)sinKff(t)dt Acos(0t0)AKff(t)dtsin(0t0)称为窄带调频NBFM。FM 的取值可以是0.2、0.5、/6 等。 当的频谱范围为Wm时,NBFM的频宽为2Wm,类似于AM。5.宽带调频(WBFM)
在单音调制情况下,设f(t)= Am cosmt,则
FM(t)Acos(0tFMsinmt)A[cos0tcos(FMsinmt)sin0tsin(FMsinmt)]...(傅里叶展开)AJn()cos[(0nmt)]n
(1)m(/2)2mnJn()(第二类n阶贝塞尔函数)m!(mn)!m0作傅里叶变换得FM()AJn()[(0nm)(0nm)]
n 可见,WBFM的频谱包含了载频分量以及无穷多个边频分量。边频对称分布在载频两侧,频率间隔m。 图例。
若将FM信号的有效频谱取到+1次边频,考虑到频率分布间隔为m以及上下边频,总带宽为
WFM2(+1)m = 2(m + m) 又 m
1 故 WFM2(m)2(1)称为卡森准则。 当 <<1时,WFM2m,为NBFM;当 >>1时,WFM2,为WBFM。 讨论:在实际系统中采用更为宽松的公式 WFM2(+2m)。例如FM广播允许的最大频偏 f =75kHz,最高调制频率fm = 15kHz。则带宽
B=2(f +2 f m)= 210(kHz)实际采用了200kHz(0.2MHz)。
第三章 信源编码
一、概述
模拟信号的数字化:通过A/D转换,将原始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时间离散和值离散的数字信号。
数字信号的压缩编码:降低信息冗余,提高传输效率。1.信源编码的数学模型
信源可以用随机过程建模,随机过程的特性依赖于信源特性。2.信源编码的主要方法
目的:减少信源输出符号序列中的信息冗余度,提高符号的平均信息量(信源熵)。
过程:寻求对信源输出符号序列的压缩方法,同时确保能够无失真地恢复原来的符号序列。(1)匹配编码
根据编码对象出现的概率分配不同长度的代码以保证总的译码长度最短。典型的算法是Huffman算法。
概率分布可以有两种方法构造:采用先验的数学模型如正态分布、指数分布、拉普拉斯分布等;或根据实际情况统计得到。 匹配编码是信源编码中最重要的方法。(2)预测编码
利用信号之间的相关性,预测未来信号的可能状态,对预测误差进行编码(如语音、图像等的传输)。(3)变换编码
利用信号在不同函数空间分布规律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变换函数将信号从一种信号空间转换到另外一种更有利于压缩编码的信号空间中表示。常用的变换函数如离散傅里叶变换、Walsh变换、离散余弦变换等,在图像编码中得到应用。(4)识别编码
分解文字、语言、图像的基本特征,与样本集作对照识别,选择失真最少的样本编码传送。3.编码定理
定理(编码定理,Shannon 1948):一个熵为H的信源,当信源速率为R时,只要R>H,就能以任意小的错误概率进行编码。反之,如果R 定理并未给出编码算法以及如何达到预期的方法。 可以证明,二进制Huffman编码的平均码长R=P(x)L(x)有 H(x)RH(x)+1 对长度为n的信源字符,有H(x)RH(x)+1/n 故当n足够大时,R可以任意接近信源熵。 4.信源编码与失真量 模/数转换失真:是一类不可避免的失真。由于抽样值为模拟量,需要无穷多个比特来进行无失真描述,在实际系统中不可能实现。 编码失真:建立信号x与其恢复信号x’之间的距离 d(x,x’)作为编码失真的度量。如海明距离、平方失真等等。 二、抽样定理 1.低通信号的抽样定理 低通信号:信号频带在 0 ~ m之间,称为截止频率为m的低通信号。 定理:在m(角频率rad/s)以上没有频谱分量的低通带限信号,可由其在时间上间隔 Ts/m(s)的等间隔点上的取值唯一确定。(证略) 设 m = 2fm,fm为信号的最高频率,则 Ts12fm,或 s2m。Ts2 称为Nyquist速率。对应的最大抽样间隔TsTs1。抽样速率 m2fmfs 抽样的最小速率s2m称为Nyauist间隔。 定理的意义:一个连续信号具有的无限个点的信号值,可由可数个点的信号值描述,从而可以实现数字化表示。 多路复用:将多个信号的抽样值在时间上相互穿插形成。 实际系统中,采取fs(2.5~5.0)fm以避免失真。例如:语音信号带宽fm=3300Hz,通常采取的抽样频率为8kHz。 抽样和信号恢复的基本过程: 假设:信号是严格带限的;抽样使用理想冲激序列;用理想低通滤波器复原信号。 过程模型。fs(t)f(t)T(t)f(t)(tnTs) n 误差分析:折叠误差;孔径效应。2.带通信号的抽样定理 带通信号:信号频带在 L ~ m之间时称为带通信号,W=L ~ m为信号的通频带。 可以将带通信号视为 0 ~ m的低通信号处理,但造成频谱浪费。 定理:上述带通信号的最低抽样速率为 s(min)2m,m1LL其中 m(证略) mLW 通常有 2m2sL m1m 例:求载波群信号 312 ~ 552(kHz)的抽样速率。 解:B = 552-312 = 240(kHz)f312mL1.31 B240fs下限2fm552k(Hz)m1 2fL624k(Hz)m故 fs上限 三、脉幅调制(PAM) PAM以时间离散的脉冲序列作载波信号对f(t)进行调制。f(t)对载波(脉冲)的振幅产生影响。 理想的脉冲序列是冲激序列,实际中难以实现。 四、脉冲编码调制(脉码调制PCM) PCM是一个A/D过程,用于将连续的模拟信号变换为数字信号。PCM过程先将连续的输入信号转换为在时间域和振幅域上都离散的量,再转换成数字编码进行传输。1.基本原理 量化电平:将消息样本在振幅域上的变化范围划分为若干量化电平(分层)。每个样本的振幅值用“四舍五入”法近似为一个附近的量化电平值。分层越细,近似程度越高。 抽样:按固定时间间隔测取信号样本的振幅值,并近似为一个在其附近的量化电平值。抽样越密,则可能的失真程度越低。 编码:为量化电平设计一个编码方案。按照抽样时间序列获得的信号量化电平序列根据编码方案被转化为编码序列。获得的二进制编码序列称为信号的PCM波形(基带信号)。2.量化误差 量化误差是PCM抽样量化的近似过程中产生的本原误差,在传输过程中无法消除。 排除传输噪声和失真后,设 f’(t)= f(t)+ e(t)。e(t)是每次抽样量化产生的误差,称为量化误差或量化噪声。 如将e(t)视为系统噪声,功率记为Nq,则输出信噪比 Sf2(t) 2NqPCMe(t)设量化为均匀量化,阶距=,则e(t)分布在 以认为量化噪声振幅在[之间。当<<|f(t)|MAX时,可2,]等概率分布,其分布密度 221(|e|)P(e)2 0 其他故e(t)的平均功率 Nq22212 ep(e)de2ede2122 直接的结论是:量化噪声功率与量化阶距的平方成正比。 例:单音调制f(t)= Am cosmt 设量化分层=N,则 故 AmN 222Am2Am N1N2AmN22信号平均功率 f(t) 28SN22/83222N 又 Nq,故输出信噪比 N/12212qPCM采用编码长度为n的二进制编码时,N=2n,代入上式得 S32n2 NqPCM2S310lg[22n]1.766n6n2 换算为dB值:2NqPCM/dB解释为:每增加一位编码长度,输出信噪比可以增加6dB。3.压扩技术 2 由Nq知,均匀量化时,量化噪声功率与量化电平无关。因此输出信噪12比在信号电平较低的情况下有可能达不到传输要求。 改进:实现非均匀量化,建立量化阶距与信号电平的相关性,在信号低电平区间减小,反之,在信号高电平区间增大。(1)压扩器方法 在发送端,信号经压缩器处理后再进行均匀量化;在接收端,译码后的信号经反向的扩张器扩张。 图例:压扩器特性曲线。 图例:压扩过程复原图解。(2)数字压扩技术 4.量化电平的编码方案(1)自然码 译码过程简单,但相邻数的海明距离有大于1的情形。出现比特差错时将造成较大的电平误差。(2)格雷码 也称单位距离码,任何相邻数的海明距离都是1。 格雷码与自然码的转换关系:设格雷码为(bi),自然码为(ai),则 bn1an1biai1ai(0in2)(3)折叠码 5.逐次比较编译码法 ,an1bn1aibi1bi2...bi(0in2) 例:用天平和7个砝码称重,砝码重量分别为64g,32g,16g,8g,4g,2g,1g。被测物放一边,砝码放另外一边。按重量从大到小的顺序开始添加砝码,根据天平的倾斜情况决定当前的砝码是否保留在托盘上。比如被测物重81g时,将获得如下的试验结果: 81=641+320+161+80+40+20+11 从而获得7位二进制编码 1010001 若放弃1g的砝码,则可获得6位二进制编码,但误差加大了。 五、增量调制(M或DM或调制)1.预测编码 根据过去的信号样值预测下一个样值,并且仅仅将预测值与现实样值(实测值)之差(预测误差)加以量化、编码后传输。 若预测适当,可期望预测误差的幅度变化范围比信号自身的振幅变化范围下得多。故与一般PCM方法相比,传输预测误差所需比特数大大小于传输信号瞬时值的比特数。 DM方法简单地将刚刚过去的信号样值作为预测值。2.调制 调制是预测编码中最简单的一种。它将当前信号瞬时值f(t)与上一个抽样时刻的量化值fq(t-Ts)作比较,对差值的符号(正、负)编码,因此使用1bit的传输编码。差值为正时,fq(t)= fq(t-Ts)+ ,否则,fq(t)= fq(t-Ts)-。构造的fq(t)是一个阶梯函数。 图例。 接受端收到一个1码时,将上一时刻的值升高一个量阶作为当前的译码输出;接收到一个0码时,动作相反。3.调制的量化误差 调制的量化误差包括一般量化误差和斜率过载。 一般量化误差(颗粒噪声):由于电平量化的近似引起的误差。 斜率过载噪声:由于输入信号的斜率过大,调制过程跟踪不及产生。 图例。 fq(t)的最大斜率 = df(t),为避免过载,必须。TSdtMAXTS 例:单音信号 f(t)= Asint,则 df(t)A。代入上式得: dtMAXAfS 或 A ,其中f S为抽样频率,f为信号频率。TS2f结论:不发生斜率过载的临界过载电压与量阶和抽样频率fs成正比,与信号频率f成反比。 当fs和一定时,随着f增大,允许的A将减小,不适合传输均匀频谱信号。 语音信号和单色电视信号的功率谱随频率平方增加下降,适用于调制。 将A2AfSff。由于A>>,为不致发生斜率过载,抽样 写成 S2f频率fs要比信号频率f高很多。4.调制的量化信噪比 在没有过载时,设量化误差e(t)在- ~ + 之间均匀分布,则其概率密度为 1(|e|)P(e)2 0 其他 其平均功率即方差为 2Nqep(e)de 32 2功率在全频域均匀分布,功率谱近似为。 3fs接收端经过截止频率fm的低通滤波器后,噪声功率为 2fm Nq3fsA2 对单音信号,信号功率S。 22fs在临界过载条件下,A,代入上式得:S282ffs f2S此时,Nqfs3fs33220.042 ffmMAX8ffm可见,提高fs可明显提高信噪比。 S 讨论:若采用fs = 2f,且令f = fm,可求得:Nq32是很小的信噪比,MAX在大多数系统中不获支持。5.调制与PCM的比较 抽样频率:PCM的fs根据抽样定理确定,一般情况下fs 2 fm;调制传送的是增量而非信号样值,抽样定理不成立,通常其fs要比PCM的大得多。 带宽:调制需要更大的带宽传送编码。 量化信噪比:码元n=4~5时,PCM和调制的量化信噪比接近。n<4时,调制的量化信噪比较高;n>5时,PCM的量化信噪比较高。 信道误码的影响:调制的一个码元代表一个量阶,一个误码只损失一个增量,故允许较高的信道误码率(10-3 ~ 10-4);PCM要求较低的信道误码率(10-5 ~ 10-6)。 设备:单路调制比PCM简单。 应用:PCM用于语音还原性要求较高的场合;调制用在容量小,还原质量要求不高的场合。 本考试大纲根据武汉工程大学《机械原理》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是机械类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机械原理》课程考试命题的依据。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考试注重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掌握,同时重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较难的题目一般不超过20%。考生自备必要的计算和做图工具,如计算器、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 二、试题类型及百分比 试题的类型为:(1)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2)分析说明图解题;(3)设计计算题;其中第(1)类题目的份量约占30%,(2)类题占20%~40%,其余为设计计算题。 三、参考教材 郑文纬等主编(东南大学).机械原理.第七版.北京:高教出版社,2010年 孙桓等主编(西北工业大学).机械原理.第七版.北京:高教出版社,2010年 四、考试内容及考试要求 1.绪论 (1)掌握机器、机构、构件、零件等基本概念。2.机构的结构分析 (1)了解机构的组成,搞清运动副、运动链、约束和自由度等基本概念;(2)掌握常用机构的机构运动简图绘制及平面机构的自由度计算;(3)掌握平面机构组成的基本原理。3.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 (1)掌握用解析法对平面二级机构进行运动分析; (2)掌握速度瞬心(绝对瞬心和相对瞬心)的概念,并能运用“三心定理”确定一般平面机构各瞬心的位置,能用瞬心法对简单的机构进行速度分析。4.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 (1)了解平面连杆机构的组成及其主要优缺点;(2)了解平面连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及其演化和应用; (3)掌握曲柄存在条件、传动角、死点、急回运动、行程速比系数、运动连续性等概念;(4)掌握用作图法设计平面四杆机构的方法;了解解析法设计四杆机构的概念和数学模型的建立。 5.凸轮机构及其设计 (1)了解凸轮机构的分类及应用; (2)了解从动件常用的运动规律及从动件运动规律的选择原则; (3)掌握在确定凸轮机构的基本尺寸时应考虑的主要问题、凸轮机构的受力分析、凸轮机构的压力角的概念及确定(包括压力角对尺寸的影响、压力角对凸轮受力情况、效率和自锁的影响及失真等问题); (4)能根据选定的凸轮类型和从动件的运动规律,设计出凸轮的轮廓曲线。6.齿轮机构及其设计 (1)了解齿轮机构的类型和应用; (2)了解平面齿轮机构的齿廓啮合基本定律及有关共轭齿廓的基本知识; (3)掌握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特性及渐开线齿轮传动的正确啮合条件和连续传动条件; (4)掌握渐开线齿轮各部分的名称、基本参数及各部分几何尺寸的计算;(5)掌握渐开线齿廓的展成切齿原理及根切现象; (6)掌握渐开线标准齿轮的最少齿数及渐开线齿轮的变位修正和变位齿轮传动的概念;(7)了解斜齿圆柱齿轮齿廓曲面的形成、啮合特点,并能计算标准斜齿圆柱齿轮的几何尺寸; (8)了解标准直齿圆锥齿轮的传动特点及其基本尺寸的计算;(9)了解蜗轮蜗杆的传动特点。7.轮系及其设计 (1)了解轮系的分类方法、轮系的功用,能正确划分轮系;(2)掌握 定轴轮系、周转轮系、混合轮系传动比的计算。8.平面机构力分析 (1)了解机构中作用的各种力及机构力分析的方法; (2)掌握确定各运动副中的反力及需加于机械上的平衡力或平衡力矩的方法;(3)掌握对一般平面机构进行动态静力分析的过程。9.平面机构的平衡 (1)掌握刚性转子静、动平衡的原理和方法。10.机器的机械效率(1)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 (2)掌握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和自锁条件的求解方法; (3)掌握移动副、转动副和螺旋副等运动副中摩擦力的分析计算。11.机器速度波动的调节 (1)掌握等效力(力矩)、等效质量(转动惯量)、等效构件和等效动力学模型等基本概念和方法; 课程名称:机械基础课程编码:适用专业: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机械自动化专业、模具专业等的中职学生 开课单位:南溪职中 一、实习时间(第3学期,共14课时,每个实习课题2课时。课题时间一般安排随该科的教学 进度一致。 二、实习地点 南溪职中实训大楼机械基础实验室 三、实习的目的机械基础实训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实训主要为学生传授基本的机 械工作原理,了解机械工程材料性能,准确表达机械技术要求,正确操作和维护机械设备,通过实践操作加强学生对专业课程理论的理解,增强对所学专业课的感性认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技能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机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懂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习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实习内容分为7个实验项目,具体目的、内容和教学时数安排如下: (一)实验一: 机构运动简图测绘 实验目的和要求:牢记各种运动副、构件及机构的代表符号;掌握依照现有机 械模型绘制机构运动简图的技能;最后结合理论知识计算并验证这些模型的自由度。 实验内容: 1.观察机构的运动,弄清楚构件数目和运动副的类型、运动副的数目; 2.合理选择机构运动简图的投影面; 3.画出机构运动简图的草图; 4.计算机构的自由度; 5.确定比例尺,作正式的机构运动简图,注明构件的运动学尺寸。 (二)实验二:机械原理演示实验 实验目的和要求:了解诸如铰链四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周转轮系,间歇和停歇运动机构,组合机构,空间机构等部分的运动规律及工作原理,提高学生学习机械基础这门课程的兴趣。 实验内容: 1、介绍家用缝纫机等典型机器及各种运动副; 2、平面连杆机构; 3、机构运动简图及平面连杆机构的应用; 4、凸轮机构。包括盘形凸轮、移动凸轮及空间凸轮; 5、齿轮机构。平行轴齿轮传动、相交轴齿轮传动及相错轴齿轮传动; 6、渐开线齿轮的基本参数及渐开线、摆线的形成; 7、周转轮系; 8、间歇运动机构。棘轮机构、槽轮机构、齿轮式间歇机构及连杆停歇机构; 9、组合机构。串联组合、并联组合及叠合组合; 10、空间机构。空间四杆机构、空间连杆机构、空间五杆机构及空间六杆机构。 (三)实验三:机械零件演示 实验目的和要求:掌握常用机械传动的类型、工作原理、组成结构及失效形式,熟悉常用紧固联结件的类型,了解通用零件、部件的类型、结构特点及用处以及常用的润滑剂及密封装置。 实验内容: 1、介绍齿轮传动、带传动、链传动及螺栓联结综合实验台及其操作过程; 2、观摩齿轮传动、带传动、链传动及螺栓联结综合实验; 3、参观机械零件陈列柜。 (四)实验四:皮带传动实验 实验要求和目的:掌握测定皮带滑动曲线以及效率曲线的方法,此外,通过观察皮带的打滑,加深对皮带传动设计标准的理解。 实验内容: 1、观察带传动的弹性滑动和打滑想象; 2、验证带的传动能力与初拉力和带速有关; (五)实验五:动平衡实验 实验要求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加深了对转子动平衡概念的理解,掌握了刚性转子动平衡试验的原理及基本方法。 实验内容:对刚性回转工件进行动平衡。 (六)实验六:轴系结构设计实验 实验要求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应熟悉常用轴系零部件的结构,掌握轴的结构设计基本要求,掌握轴承组合结构设计的基本方法。 实验内容: 绘制简单的轴系结构草图,测定和标注各部分尺寸,分析轴头、轴颈等各部分结构特点,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评价。 (七)实验七:减速器拆装实验 实验要求和目的:让学生了解轴上零件的定位方式、轴系与箱体的定位方式、轴承及其间隙调整方法、密封装置等。 实验内容: 1、介绍减速器的基本结构; 2、拆装减速器并测绘零件的尺寸及位置关系。 五、实习指导教师的职责 课程主要是实验教学,每次实验由教师讲解实验基础理论、实验仪器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随后演示整个实验过程,最后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实验操作,老师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指导,并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实验指导教师为该科目的任课教师。 六、实习成绩评定标准 1、实习表现:占50%; 2、实习报告内容:占40%; 4、提出合理化建议:占10%。 编写人: 审核人: 批准人: 一、教学大纲说明 1、课程性质及其在专业中的地位 《审计学原理》是湖南广播电视大学财务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本课程的开设时间在《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之后。 2、课程的总体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审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考虑高职教育的特点,对审计实务的教学安排比重较大,包括案例教学和实训教学比重40%.3、课程的学时和学分 本课程计划课内学时72,4学分。 4、教学媒体的应用 本课程的教学媒体包括:基本教材、审计实训多媒体软件。其中,基本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媒体和课程考核的基本依据,系统、全面地反映了本门课程的全部内容;审计实训多媒体软件主要是通过审计实例的情景模拟,对审计实务全程操作.二、大纲本文 第一章 概论 【学习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审计的产生与发展过程;理解审计的概念、特征、对象与职能;掌握审计的分类与作用。 第一节 审计的概念 第一节审计的概念 一、审计的涵义 审计的定义 审计关系人 审计的基本特征 现代审计 二、审计与会计的关系。 审计与会计的联系 审计与会计的区别 第二节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一、审计产生与发展的社会基础 审计产生的原因 不同组织形态审计的产生 社会主义时期的审计 二、我国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国家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民间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内部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三、西方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西方国家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 西方民间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 西方内部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四、现代审计的发展 20世纪以来审计的重要发展 现代审计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审计准则 一、审计准则的概念和作用 二、审计准则的组成 三、我国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的框架与内容 第四节 审计的分类 一、审计的基本分类 二、审计的其他分类 第二章 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 【学习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政府审计机构、内部审计机构和民间审计组织的主要职责和权限;理解我国注册会计师的任职资格、素质要求、职业道德及法律责任;掌握我国国家审计准则和独立审计准则的基本内容.第一节 审计组织 一、政府审计机构 二、内部审计组织 三、民间审计组织 四、我国审计组织体系 第二节 审计人员 一、审计人员资格 二、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三、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 第三章 审计目标与审计程序 〔学习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审计的程序;理解审计的目标;掌握审计计划阶段的主要工作,审计实施阶段的主要工作,审计完成阶段的主要工作。 第一节 审计目标 一、审计总目标 第二节 审计程序 一、审计计划阶段 二、审计实施阶段 三、审计完成阶段 第四章 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法 学习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要求了解审计计划的涵义及作用,制定审计计划的步骤,分析性复核程序的的涵义及用途,审计方法的意义及选用要求;理解在审计各阶段运用分析性复核的过程;掌握审计计划的内容,审计的技术方法特别是抽样调查技术方法在审计中的运用。 第一节 审计计划的涵义、作用和内容 一、审计计划的涵义 二、制定审计计划的步骤 三、审计计划的内容及编制 第二节 分析性复核 一、分析性复核的涵义 二、分析性复核的内容和常用方法 三、计划阶段的分析性复核 四、实施阶段和报告阶段的分析性复核 第三节 审计方法 一、审计的基本方法—账户入手审计方法 二、审查书面资料的方法 三、审查客观事物的方法 四、统计抽样技术的应用 五、审计方法的选用原则 第五章 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 【学习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了解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的含义;理解和掌握如何收集、鉴定和综合审计证据;理解和掌握如何编制审计工作底稿。 第一节 审计证据 一、审计证据的涵义 二、审计证据的分类 三、审计证据的特征 四、审计证据的获取 五、审计证据的整理与分析 第二节 审计工作底稿 一、审计工作底稿的定义、作用及分类 二、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 三、审计工作底稿的归档和管理 第六章 重要性和审计风险 学习指 导 【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审计重要性的涵义以及审计风险的涵义和特征;熟悉审计风险的分析以及评价审计结果对重要性的考虑;掌握影响审计重要性的因素和重要性水平的确定,掌握审计三要素的关系以及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重要性 一、重要性的涵义及运用范围 二、重要性的影响因素及层次 三、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四、评价审计结果对审计重要性的考虑 第二节 审计风险 一、审计风险的涵义和特征 二、审计风险的要素 三、审计风险分析 四、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的关系 第七章 内部控制及控制风险评估 【学习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内部控制制度的涵义;熟悉内部控制的目标和局限性;掌握内部控制制度的构成要素及各要素的主要内容,掌握内部控制制度的记录方法及其优、缺点,掌握如何评估控制风险,掌握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的内容以及符合性测试的内容和方法。 第一节 内部控制的涵义与目标 一、内部控制的涵义 二、内部控制的目标 三、内部控制的局限性 四、内部控制构成要素 第二节 内部控制的研究与评价 一、业务循环及其分类 二、了解内部控制 三、记录对内部控制的了解 四、控制风险的评估 五、内部控制评价 第八章 货币资金审计 【学习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货币资金与业务循环之间的密切关系,了解审计目标,明确内部控制测试的内容及符合性测试的程序,重点掌握现金及银行存款的审计。 第一节 货币资金与业务循环 一、货币资金审计的目标 二、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及其测试 第二节 货币资金的实质性测试 一、现金审计 二、银行存款审计 三、其他货币资金审计 第九章 销货与收款循环审计 [学习要求]了解销货与收款循环的主要经济业务,理解本循环主要审计项目的审计目标,掌握主营业务收入,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及主营业务税金附加,营业费用等项目的实质性测试程序。 第一节 销售与收款循环及审计目标 一、业务循环与审计 二、销售与收款循环 三、销售与收款循环的审计目标 第二节 销售与收款循环的实质性测试 一、主营业务收入审计 二、应收账款审计 三、坏账准备审计 第三节 其他相关账户审计 一、应收票据审计 二、预收账款审计 三、应交税金审计 四、其他应交款审计 五、主管业务税金及附加审计 六、营业费用审计 七、其他业务利润审计 第十章 购货与付款循环审计 [学习要求]了解购货与付款循环的主要业务,理解购货与付款循环的审计目标,掌握应付账款,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在建工程等项目的审计要点。 第一节 购货与付款循环及审计目标 一、购货与付款循环 二、购货与付款循环审计目标 第二节 购货与付款循环如实质性测试 一、应付账款的审计: 二、固定资产审计 三、累计折旧审计 第三节 其他相关账户审计 一、预付账款审计 二、在建工程审计 三、固定资产清理审计 四、应付票据审计 第十一章 生产与存货循环审计 【学习要求】本章学习内容主要是存货审计和主营业务成本的审计。理解生产与存货循环审计中各审计项目的审计目标;存货的审计,重点掌握存货的分析性复核程序、监盘程序、截止程序;生产成本的审计,理解直接材料审计、直接人工审计、制造费用审计程序;了解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预提费用、待摊费用等具体项目的审计目标及审计程序。 第一节 生产与存货循环及审计目标 一、生产与存货循环 二、生产与存货循环审计目标 第二节 生产与存货循环的实质性测试 一、存货审计 (一)存货审计的意义 (二)存货的审计目标 (三)存货的实质性测试 二、主营业务成本的审计 (一)审计目标 (二)实质性测试 第三节 其他相关账户审计 一、应付工资的审计 二、应付福利费的审计 三、待摊费用的审计 四、预提费用的审计 第十二章 筹资与投资循环审计 [学习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筹资与投资循环的主要业务活动,理解筹资与投资循环审计中各审计项目的审计目标,掌握负债类筹资账户、权益类筹资账户的实质性测试.第一节 筹资与投资循环及审计目标 一、筹资与投资循环 (一)筹资与投资循环的主要业务活动(二)筹资与投资循环涉及的账户、凭证 二、筹资与投资循环的审计目标(一)筹资业务的审计目标(二)投资业务的审计目标 第二节 筹资与投资循环的实质性测试 一、筹资循环的实质性测试(一)负债类筹资账户审计 (二)所有者权益内筹资账户审计 二、投资循环审计的实质性测试 (一)审计目标 (二)实质性测试 第三节 其他相关账户审计 (一)无形资产与长期待摊费用的审计 (二)长期待摊费用的审计 (三)应付股利等应付项目的审计 (四)管理费用等利润表项目的审计 第十三章 审计报告 学习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要求了解审计报告的概念;审计报告的作用;审计报告的种类; 理解编制审计报告的步骤;编制和使用审计报告的要求。掌握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条件及格式;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的条件及格式;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的条件及格式;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的条件和格式; 第一节 审计报告的涵义、种类、格式与编制 一、审计报告的涵义 二、审计报告的种类 三、审计报告的基本内容和格式 四、审计报告的编制要求 五、编制审计报告的一般步骤 第二节 审计意见的选择与表达 一、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二、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三、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 四、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第三节 政府审计报告 一、政府审计准则 (理论教学60学时) 教材: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现代电视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出版,姜秀华主编 参考书:北京市精品立项教材《数字电视广播原理与应用 》人民邮电出版社(高等学校教材)2007年出版,作者:姜秀华、张永辉 第0章 绪论(2学时) 电视技术的发展史、电视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数字电视的发展趋势及其应用。 第1章 电视传像基础(10学时)1.1人眼视觉特性 主要内容:人眼的视敏特性、亮度、对比度、亮度层次、视觉惰性、临界闪烁频率、人眼的分辨力。 重点:人眼视敏特性和对亮度感觉的适应性;视觉惰性在电视技术中的应用;人眼对黑白细节的分辨力。1.2 电视扫描原理 主要内容: 电视传像的基本原理,逐行扫描原理,隔行扫描原理 重点:图像顺序传送制,逐行扫描参数(帧频、每帧标称扫描行数)选择、图像信号带宽计算、隔行扫描的优点、我国黑白电视扫描标准的参数。1.3 黑白全电视信号 主要内容: 图像信号,复合消隐脉冲,复合同步脉冲,实际的黑白全电视信号波形。重点:黑白全电视信号的组成、复合消隐脉冲构成和作用、复合同步脉冲构成和作用、实际黑白全电视信号波形、行序、奇偶场序。1.4 图像信号的频带 主要内容:垂直分解力,水平分解力,图像信号的带宽。 重点:决定电视系统垂直分解力、水平分解力的因素、我国模拟电视系统的标称带宽、黑白图像信号的频谱。1.5 图像信号的频谱 主要内容:只在水平方向有亮度变化的静止图像,在垂直方向也有亮度变化的静止图像,运动图像的信号频谱。 重点: 垂直方向有亮度变化的静止图像的信号频谱。 第2章 三基色原理和计色系统(6学时)2.1 基准光源 主要内容:光谱功率分布,几种基准光源介绍。重点:色温,绝对黑体,D65光源 2.2 人眼的彩色视觉特性 主要内容:人眼的辨色能力,彩色感觉的空间混色和时间混色特性,彩色细节分辨力,立体视觉。重点:人眼的辨色能力,彩色感觉的空间混色和时间混色。2.3 三基色原理 主要内容:格拉兹曼法则,配色实验 重点:格拉兹曼法则,三基色,互补色。2.4 CIE物理三基色(RGB)计色系统 主要内容:基色单位(R)、(G)、(B)的确定,相对色系数及RGB色度图,分布色系数。重点:三个概念——基色单位,相对色系数,色度图。2.5 CIE:标准三基色(xYz)计色系统 主要内容:标准三基色X、Y、Z和基色单位(X)、(Y)、(Z)的确定,2 RGB坐标系和XYZ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关系,XYZ(X—Y)色度图,XYZ计色系统的分布色系数。重点:标准三基色X、Y、Z和基色单位(X)、(Y)、(Z)的确定。2.6 均匀色度标度(UCS)系统 主要内容: 刚辨差(JND),均匀色标制。2.7 彩色电视中的三基色 主要内容:显像三基色的选择,显像三基色的亮度公式,混色曲线,麦克斯韦计色三角形,高清晰度电视的色域。 重点:显像三基色的亮度公式。 第3章 彩色电视摄像原理(8学时)3.1 CCD固体摄像器件 主要内容:CCD固体摄像器件工作原理,CCD摄像器件的主要类型,电子快门。重点:CCD器件的光电转换原理。3.2 三基色信号的产生 主要内容:彩色电视摄像机的基本构成,彩色显像管显像基本原理 重点:彩色电视摄像机的基本构成。3.3 色度匹配和彩色校正 主要内容:色度匹配,彩色校正。重点:彩色校正。3.4 电视系统的γ校正 主要内容:电视系统的γ特性,γ≠1对黑白图像的影响,γ≠1对彩色电视系统的影响,三基色信号的γ校正。 重点:三基色信号的γ校正。 第4章 彩色电视信号(10学时)4.1 彩色电视制式概述 4.2 亮度信号和色度信号 主要内容:亮度信号及频谱,色度信号及频谱,编码矩阵,混合高频原理,恒定亮度原理。重点:亮度信号及频谱,色度信号及频谱。4.3 正交平衡调幅 主要内容:一般调幅,平衡调幅,正交平衡调幅,色度矢量幅度和相角所包含的信息,同步检波。 重点:正交平衡调幅。4.4 频谱间置 主要内容:色度副载波和亮度信号频谱间置,亮度和色度信号间的串扰。重点:色度副载波和亮度信号频谱间置。4.5 PAL制彩色电视制式 主要内容: V信号逐行倒相,PAL制色度副载频的选择,PAL制色同步信号,PAL制编码器。 重点:V信号逐行倒相。4.6 彩条信号 主要内容:色差信号幅度未压缩的100%饱和度、100%幅度的彩条,色差信号幅度压缩系数,色差信号幅度已压缩的100%饱和度、100%幅度的彩条,100%饱和度、75%幅度的彩条信号。 重点:色差信号幅度压缩系数,100%饱和度、75%幅度的彩条信号。4.7 PAL制解码器 主要内容:PAL解码器原理框图,色度副载波延时时间的选择,梳状滤波器工作原理,梳状滤波器的幅频特性,PAL梳状滤波器作用分析。重点:梳状滤波器工作原理。 第5章 模拟电视调制传输与接收(8学时)5.1 电波传输的基本知识 主要内容:电磁波谱,几种主要的电波传输方式。5.2 电视信号的传输覆盖方式 主要内容:无线开路广播,有线电视广播,卫星电视广播 5.3 图像信号的调制方式 主要内容:残留边带调幅原理,残留边带调幅产生的失真,调制极性,伴音信号的调制。重点:残留边带调幅原理。5.4 电视频道和电视制式 主要内容:调制过程和电视频道,我国无线开路和有线电视广播的频道划分,电视制式。重点:视频和音频信号的调制过程 5.5 模拟电视信号接收概述 主要内容:射频电视信号的特点和接收解调的要求,“超外差式”电视接收机原理。重点:“超外差式”电视接收机原理。5.6 全频道电调谐高频头 主要内容:高频头的作用及要求,高频头电调谐工作原理,电调谐高频头各部分作用及工作原理。 重点:高频头电调谐工作原理。5.7 中频放大与解调 主要内容:各部分作用及要求,中频通道工作原理,伴音通道,伴音通道的组成,伴音通道的工作原理。 重点:中频通道工作原理。 第六章 电视显示器原理(8学时)6.1 CRT显像管 主要内容:CRT显像管的基本构成及工作原理,自会聚彩色显像管的构成,色纯及静会聚调整,动会聚调整,彩色显像管的白平衡及调整,显像管的调制特性。重点:CRT显像管的基本构成及工作原理。6.2 彩色液晶显示器件 主要内容:液晶的基本概念,液晶显示器件的工作原理,液晶显示器件的分类,液晶显示的驱动方式,彩色液晶显示屏,液晶投影电视,液晶显示器件的特点。重点:液晶显示器件的工作原理。6.3 彩色等离子体显示器件 主要内容:等离子体显示器的基本工作原理,等离子体显示器的分类及特点,AC PDP 工作原理与驱动技术,AC PDP整机框图。重点:等离子体显示器的基本工作原理。6.4 其他新型显示器件 主要内容:数字光处理(DLP)显示技术,LCOS背投电视。重点:数字光处理(DLP)显示技术。 第七章 电视信号数字化基础(8学时)7.1 概述 主要内容:模拟电视广播制式的不足,数字电视的发展,数字电视给广播电视带来的变化 数字电视广播系统构成。 重点:数字电视广播系统构成。7.2 数字化基础 主要内容:连续时间信号的取样,离散时间信号的量化,编码。重点:连续时间信号的取样。7.3 电视信号取样原理 主要内容:视频分量编码方式,电视信号的取样结构,亮度信号取样频率的选择,色度取样格式,数据量计算。 重点:视频分量编码方式。 7.4 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演播室编码参数标准 主要内容: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演播室编码主要参数,视频信号量化电平分配。重点: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演播室编码主要参数。7.5 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演播室信号接口 主要内容:并行和串行接口通用的信号格式,并行接口,串行接口。重点:并行和串行接口通用的信号格式。7.6 数字高清晰度电视 主要内容:高清晰度电视技术发展,数字高清晰度电视参数要求,数字高清晰度电视演播室编码参数标准,数字高清晰度电视演播室信号接口。重点:数字高清晰度电视演播室编码参数标准。7.7 声音信号数字化基础 主要内容:演播室数字音频参数,数字声音信号接口,数字音频嵌入数字视频流。重点:演播室数字音频参数。 编制 梧州学院数理系 曾福军 【管理学原理实训大纲】推荐阅读: 《管理学原理》教学大纲08-29 管理学原理a教学大纲07-09 管理学原理选择08-27 简答管理学原理06-27 管理学原理实践总结07-23 吉大作业管理学原理07-31 自考管理学原理考点08-20 管理学原理推荐书目08-22 管理学原理07激励09-27 管理学原理试卷及答案07-027.《机械原理》考试大纲 篇七
8.机械基础实训大纲 篇八
9.审计学原理教学大纲 篇九
10.《现代电视原理》教学大纲 篇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