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认识与思考(11篇)
1.新时期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认识与思考 篇一
新时期信访工作的认识和思考
做好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途径,是考验党和政府工作水平、干部执政能力的突出表现。当前,全国经济社会已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进入到全面、健康、快速、持续发展的全新时期,但随着改革的深化、新旧体制的转换、社会格局的调整、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并纷繁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人民群众面临的困惑和要求比较多,上访量比较大,信访工作面临着繁重而艰巨的任务。能否妥善地处理好信访问题,合理化解矛盾,理顺群众情绪,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到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也直接关系到社
会稳定、经济建设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因此,如何站在维护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深入研究新时期信访工作,妥善解决信访工作中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是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新时期的信访特点及其成因
从我市的信访情况看,近年来,由于我市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民主法制进程和执政能力迅速提高,逐步健全了信访体系,初步形成了新的信访格局,信访秩序得到规范,大批案件得到解决,党群干部关系更加紧密。这主要是因为我市不断强化对信访工作的组织领导,促进了信访工作责任制的落实;时刻关注热点、难点问题,加大了信访矛盾的调处力度;有效规范信访工作秩序,积极推进了依法治访;不断提升信访工作质量,全面加强了信访工作的基础建设。去年我市呈现了各业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这为做好信访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体
制性、结构性等深层次矛盾将日益显现,信访工作总体形势不容乐观。分析我市近两年信访情况,表现以下特点:
一是信访总量攀升,信访活动呈上升趋势。某年市信访办接待群众来访,人次,同比上年增长;去年前三季度,市信访办接待群众来信来访,次,同比增长,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二是集体访、越级访现象严重,并呈现组织化倾向。某年带有组织性的集体访批,人次,占信访总量;越级到齐齐哈尔、省和京分别为⒌和人次,同比上年增长、和。
三是上访人员结构多样化,城镇来访比例偏大。参与上访的人员职业结构从过去的以普通群众和干部为主扩大到了现在的各行各业人员。某年城镇上访量占总量的,乡村占;某年城镇上访量占总量的,乡村占。
四是上访内容日趋复杂,企业改革与土地问题突出。上访内容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如企业改制问题、社会统
筹保险问题、土地问题、房屋回迁问题、资产纠纷问题等等。多数问题是因政策执行不严造成的,而且多为处理相当棘手的企业改制、土地债务问题。某年上访总量中,企业改革访占,涉及土地的移民安置、婚出女土地占。上半年,土地移民、企业改革访比例较大,分别占总量的和。
五是非正常上访问题突出,上访行为过激现象存在。部分上访群众不到指定接待场所反映问题,有的上访群众在上访中采取围堵党政机关大门、拦截领导同志车辆、冲击接待场所、殴打接待人员以及打横幅、举标语、呼口号等过激做法。
六是重复访比例较大,存在无理访现象。某年重复访占信访总量,在重复访中无理访占。部分群众存在着有事就上访、有事找政府的思想,并提出与讷河实际不符的问题,甚至以此为借口,提出各种非分要求,有的上访群众因处理结果与自身要求存在差异,就越级访
或串联,甚至无理取闹。
以上特点与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变革密切相关,但也从侧面显露出人民群众法制意识、民主意识的不断提高,这对我们做好新时期的信访工作是有益的。查找我市信访特点的成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改革的深化触动了部分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特别是企业改革中,因我市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在改革成本没有完全支付到位的情况下,导致群体性上访发生。另外,因“一免两补”政策实施,致使土地日益增值,应得而未得土地问题十分突出,而且今冬至明春将是这类问题的高发期。二是法制和政策规则不健全放大了上访的无序性。在新旧体制转型期必然存在制度建设滞后的问题,致使解决新矛盾和问题找不到法律依据。而且,在执法过程中存在执法不公、执行难问题,使一些上访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执法的低效使一部分群众对诉诸法律解决问题信心不足,本应
通过法律渠道加以解决的问题,还是习惯于找党委和政府,导致有些人经常来往于党政机关,甚至串联越级上访。三是工作上的官僚主义加剧了群众不满。有些基层干部违法乱纪、欺压百姓,引起群众越级访,一些基层干部遇到问题和群众的困难不愿管,发生矛盾和纠纷不敢管,甚至有的认为群众上访是给自己找麻烦,对群众的正常上访存在抵触心理,甚至打击、压制,导致群众情绪激化;有的对初访重视不够,致使问题久拖不决,造成群众重复访和越级访。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改革攻坚、体制转轨的特殊时期,群众上访量大且集中是有一定必然性的。这是我们分析信访问题时必须建立的一个总的认识和判断。
二、妥善解决好新时期信访工作中的新矛盾、新问题
解决新时期信访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努力实践。新时期的
信访工作应具备联系群众、民主监督、调节矛盾、反馈民意、决策参谋、综合协调的作用。从其功能看,信访工作是党委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最密切、最直接、最具体的一项工作,而信访部门在处理信访问题时,起到的是综合、协调、督办作用,不是有权处理上访矛盾的决策部门,因此,必须构建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的“大信访”格局。
党中央高度重视信访工作,胡锦涛总书记指示信访工作要做到五个必须:必须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必须带着深厚的感情做工作;必须坚持贯彻党的政治路线;必须努力把问题处理在当地;必须加强协调配合。“五个必须”的要求,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本质的体现,是做好新时期信访工作的总体方向。为此,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开拓创新,从健全体系入手,建立起新时期信访工作的长效机制。
要建立分工协作体系。搞好分工协作是信访工作的前提保证。要做到信访
工作层层有人抓、处处有人管。一要落实党政领导“一岗双责”责任制。全市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既要抓好分管范围的业务工作,又要抓好分管范围的信访工作。按照“一岗双责”要求,做到亲自部署信访工作、亲自阅批群众来信、亲自接待群众来访、亲自包案解决老大难案件、亲自调查研究、亲自督促检查。并严格执行在全市实行党政领导公开集中接访制度,做到接访领导、范围、时间、地点、形式、程序和结案“七公开”,有效利用政务信息平台,将领导接访电话、电子信箱一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二要层层落实责任制。坚持按照“分级负责、归口办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全市老信访户、缠访户和重要信访件坚持实行“五定”(即定包案领导、定责任单位、定责任人、定办理要求、定办结期限),及时做好息访工作,从而消除信访积案,有效减少越级集体上访批次和人数。三要建立三级联动机制。建立“三级”信访工作体系,讷河市为一
级,各乡镇、社区为一级,村、街道为一级。根据三级信访工作特点,制定完善信访工作的制度和措施。要随时沟通、定期汇报、定期分析研究、解决本系统、本单位、本地区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从而形成了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信访工作新局面。在具体工作中,即要注意发挥三级的块块作用,强化属地化管理,使大的信访问题解决不出本辖区。同时,也注意条块结合,发挥好部门系统的条条作用,使一般信访问题解决不出部门和系统。
要完善排查调处体系。信访案件排查调处是信访工作的治本之策。在工作中,要实施关口前移、超前防范。本着抓早、抓小、抓苗头的原则,抓实、抓细、抓到底,使大量信访问题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一要建立健全信访案件排查调处工作制度。规范信访案件的排查、报送、提报、交办、督办、调处、纪要等制度,为信访案件排查调
处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基础。要建立起高效灵敏的全方位排查网络。在全市村(街道)以上落实信访隐患排查人员,形成一支庞大的信访排查队伍,实现信访隐患的无缝排查。二要建立起滚动排查工作机制。坚持村(街道)每周、乡镇半月、市直单位每月一次排查制度,做到信访隐患底数清,责任明。三要建立潜在不安定因素的台帐管理制度。运用台帐对不安定因素进行动态管理,注重登记、化解、消号三个环节,使更多信访案件得到超前化解和处理。
要建立诚信公开的处理体系。保证信访处理的公开诚信,是信访工作的关键环节。要在认真贯彻《信访条例》的基础上,针对出现的新情况,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出台信访工作规章制度。一要建立信访公开承诺机制。要明确信访人和受理单位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起到既约束上访人的行为,也约束行政机关和执法部门的行为,既提高了处理信访案件的质量和效率,也提高了案件的结
服率的效果。信访部门可采取签订信访公开协议书、出具答复意见书等方式向上访人做出承诺。二要积极推行群众逐级上访和逐级审议工作机制。为改变群众无序越级上访的被动局面,可出台逐级上访工作的规定和实施细则,制定群众上访逐级审议制度,规范案件办理程序和群众逐级上访程序,明确信访案件逐级审议制度,对上访问题由基层单位进行一审,如不服一审意见,再进入二审程序,由市级信访部门协调解决,从而有效化解重复访的老大难问题。三要推行信访与行政复议机构协作制度。把群众反映行政行为的信访问题,通过行政复议方式得到解决。可探索建立与“”联合处访运作机制、律师值班接待群众来访制,推动依法治访工作的开展。四要建立信访工作督查、回访、调研制度。实行对群众来访有访必督,有督必果,一督到底,确保办案质量。严格坚持回访制度,在组织经常性的回访基础上,利用节日走访等形式,组织对全市生活
困难的信访群众进行回访,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之中,赢得信访群众信赖。
要建立监督约束体系。建立有效的监督约束是做好信访工作的重要措施。一要建立完善的信访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加强对各级党委、政府,信访部门工作人员的目标管理考核,并将考核情况与评比先进、提拔使用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机结合起来,实行量化动态管理。同时,对信访问题突出的实行单位重点调度管理,限期整改。二要建立信访工作领导责任追究制度。对因工作原因引发的重大信访问题,要视情节轻重对领导班子给予通报批评,责任单位主要领导要向上级党委、政府做出检查,实行诫免,对负有主要和重要责任的领导给予党纪、政纪处分,以起到教育警示作用。为约束信访人和办理机关及工作人员的行为,可制定实行信访案件“一案四究”制度,对接案不办、处理不当要查究;党员干部和国家公务人员参与上
访要查究;煽动闹事的不法分子要查究;引发群体性事件、造成恶劣影响的要查究。三要建立社会听证会制度。对于上访问题涉及多个部门的,可根据工作需要,建立社会听证会制度,这样既可突出以当事人为主体,以面对面的形式,为信访群众和责任部门双方搭建一个平等对话的平台,变被动接访为主动解决问题,又可变信访部门唱独角戏为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形成大信访的格局。
解决信访问题的根本是理顺政治、经济体制。既要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形成一种有利于长期稳定的民主政治机制,又要加快经济发展步伐,通过发展经济来解决上访问题,这才是解决新时期信访工作的治本之策。
2.新时期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认识与思考 篇二
学校教务档案是衡量学校综合教研管理水平的重要材料,是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真实写照,凝聚了学校教职员工的智慧,可以真实、客观反映出学校的教学质量。作为新时期的档案管理人员,要不断加强档案管理的能力,及时解决在教务档案管理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本文就新时期如何加强学校教务档案管理工作提出自己的几点认识,以供借鉴。
一、学校档案管理的作用和意义简述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教育教育事业迎来了快速的发展,与此同时,对教育系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一方面,新的发展时期,学校更加重视硬件建设、师资力量、学生综合素质等客观因素;另一方面,学校更加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这种情况下,学校教务档案是历史的一面镜子,记录着学校的历史和现在,更是承载着学校未来的发展,是学校建设发展过程中的依据和证明,作为学校宝贵的资料,有着科学文化的历史属性。学校档案的特点决定了其功能呈现出面向教育教学中心工作,服务全体师生的特征。跟学校图书资料相比,学校档案具有更大的利用价值。学校的教务档案作为教学实践中形成的重要内容,反映了学校教育管理、工作方式、组织机构及校园文化等等方面的内容。随着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发展,学校档案作为第一手资料,综合说明了学校的全部活动和精神面貌,是一所学校教学成果的缩影。或者说,一所学校的优良学风的形成,学校档案起到了重要的意义,是全校师生智慧的结晶。
总之,学校教务档案管理工作和学校文化建设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学校应把档案室建成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使学校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地。
二、新时期关于加强学校教务档案管理工作的措施及建议
(一)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形成规范管理的体系
一套完善的档案管理工作制度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新时期的档案管理是建立在信息技术、良好分工基础之上的。学校教务档案管理工作作为一个复杂的管理系统,单单依靠技术是不行的,需要制订和贯彻各项标准来实现科学规范的管理,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以保障档案管理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因此,在我校档案管理工作中,我们会制定相关档案管理的各项制度。档案管理制度会使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能够有效地保障档案管理工作质量,有效促进档案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如在档案管理中,我们要严格做到归档要有标准和范围,各个部门都要积极参与和配合,将相关有价值的资料能够及时收集,做到档案资料的准确性的完整性,在档案管理过程中涉及到的人员做到奖罚分明,能够充分体现教务档案管理制度的权威性,从细节上来把控档案的各项工作目标。
(二)强化了档案管理职能职责
忠于职守、热爱管理档案工作、创新钻研是作为一名学校档案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职能和责任。一方面,在日常档案管理工作中,要按时、有效地做好学校各项材料的整理、收集和统计工作,以高度责任感来维护学校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做好档案材料的保护和防护工作。另一方面,在汇编档案材料时,要严格遵守保密制度,确保档案机密资料不泄露,未经分管领导批准的文件,必须经领导批准,才可以公开查阅。各种不同载体的材料必须有原则地进行归档,保证资料质量,装订美观,确保档案的整洁性和耐久性。
(三)提高和加强档案管理意识
教务档案管理工作是学校教学水平好坏的重要前提和条件,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
调查发现,一些学校档案管理工作存在很多漏洞和问题,当需要查找某些档案资料时,往往一头雾水。剖其原因,一是学校管理层对档案管理工作没有足够的认识,片面地认为学校做好科研和育人两项工作就可以,从而忽视了教务档案管理工作,不能够从档案管理工作中总结有效的教育经验。鉴于此,我校在档案管理工作过程中,将教务档案管理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构,并不断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学校全员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意识。首先,加强《档案法》的宣传力度,通过举办档案相关的知识竞赛、讲座等来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档案管理工作的意识,形成人人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的良好氛围,并且能够自觉维护教务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
(四)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素养
档案管理工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素养。作为新时期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更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能够及时掌握档案管理知识与技能,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开拓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意识。
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不断加强档案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与工作能力,通过组织一些自学、培训等活动,使档案工作人员能够熟悉和了解档案管理工作环节和要求,从而有效提高档案管理质量,掌握科学有效的档案管理方法,从而提高档案管理的有效价值。同时,我们不断探索新的档案管理新模式,以更科学的工作方法为档案管理工作服务,从而为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提供更好的资源。
作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应该意识到,档案整理的目的在于有效利用档案资料,是为了更好地为教育和教学服务,不合理的收集和整理,将会把一些有用的教务资源变成“死档案”,失去其应有的价值。为此,档案管理人员在档案收集过程中要加强档案的开发利用,体现档案工作的实效性和价值性。档案工作人员一方面要做好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等方面的工作,另一方面做好编研、检索、编目等工作,此外加强档案保管的工作,随时为利用者提供有价值的档案资料。
(五)与时俱进,运用信息化管理方法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给我们学校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学校档案管理工作中,我们要恰当地运用科技手段创新工作方法,从而有效提高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和效率,以实现学校教务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档案管理信息化指的是利用计算机软件系统,将学校教学资源与社会资源信息实现有效的整合,建立一个科研一体、开放丰富的信息资源平台,将文字、图片、录音、影像资料能够统一收集和存储,实现数字化管理。信息化档案管理模式一方面可以更方便、快捷地实现交流,大大促进学校的科学有效管理,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管理水平,还能使各部门在交流的同时,提高学校整体教研水平,不仅大大降低档案管理成本,还可以加快信息的资源共享,使部分档案资料成为师生员工可以共享的知识财富,从而营造一个智能化的教学环境。
除此之外,在不断加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同时,也要注意原始档案的保存,注重防火、防尘、防虫、为档案室增加必要的配备,以便于教务档案工作顺利地开展。
(六)优化档案管理的服务水平
档案管理工作具有服务性、管理性、保密性等特点,负责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要始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做好基础工作,把握好源头,推动档案管理服务水平迈上新的台阶。另一方面要狠抓细节,要在收集、整理、保存等各个环节做到细致认真,建立完善的档案调用和保存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提升档案资料“查、借、用、阅”的工作效率,促进档案工作向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的发展,以实现更好更便捷地为学校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
此外,作为学校档案管理人员要具备爱岗敬业的态度和决心,明确档案接待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根本目的。在日常工作接待中,注意文明用语,要耐心细致地解答前来查找资料师生的提问,高度重视档案管理中的服务接待工作细节,充分发挥档案管理工作的职能和价值,提供专业的档案管理服务,在沟通过程中,使师生感受到便捷和温暖。
三、结论
实践证明,学校档案管理工作对于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规范管理、开展教学研究、展示学校的风采,展现文化和历程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提高档案工作服务能力建设既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内容,又是推动我国档案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学校的教务档案管理工作应当与时俱进,积极地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需要,强化专业服务水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服务功能,端正服务的态度,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为学校教务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优质服务,自觉、主动地提高档案服务工作意识和能力,以认真负责的精神整理和收集各种资料,严格规范整理方法,提高档案利用率,转变观念,牢牢紧紧抓住创新,在工作中激发活力,更好地为学校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何强.论职业院校教务档案对教学工作的转化与提升作用[J].黑龙江档案,2013.
[2]周虹.教务档案管理在高校教学评估工作中的重要性[J].陕西档案,2011.
[3]曾静.关于高校教务档案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J].东方教育,2014.
[4]李瑞卿.提高学校教务档案管理的具体措施分析[J].金田,2015.
[5]石大泱,傅伟军.档案工作概论[J].中国档案出版社,2010.3.
3.新时期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认识与思考 篇三
【摘要】新时期经济飞速发展,如何让幼师生们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时形成良好的价值观,成为教师应该进行深刻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特征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其对幼师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影响,提出师范学校要充分认识到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措施,以期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幼师生成长。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幼师生 价值观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13-02
社会历史的发展体现了人类需要的发展,中国由计划经济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中深刻反映了人类的变化。计划经济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的发展需要市场的干预,我国及时的选择了适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必然影响着幼师生们价值观的形成,师范学校教师需要对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科学思考,引导幼师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幼师生们踏入社会后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环境,获取优异成绩。根据本人在塔城地区师范学校的政治教学经验,文章主要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关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探讨和反思,希望能促进幼师生更好地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关理论概述
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怎么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的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什么样的区别呢?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定义及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将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有机结合,依靠劳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全体公民生活水平,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解放发展生产力,对投资、出口、内需进行合理的配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所有制结构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在宏观调控上 ,将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相结合。在经济运行上,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
2.我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的原因
新时代是资本主义的时代,生产力将决定整个社会的政治形态和经济制度,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上,只有一定的社会制度与之相适应。在中国亟需发展现代化工业,提高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情况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当代中国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后,人们物质文化需要日益增长,亟需提高工农业的生产力水平,但我国资源相对匮乏,技术、管理和资金都明显不足。资本具有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动力,要实现现代化,只有激活国内市场的潜力,并利用国际市场平台引进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术、资源、资金、管理等。市场经济满足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选择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即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则,也符合我国基本国情。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易使政府丧失对资本的驾驭与控制,从而容易使社会失去社会公益,无法发挥公益性的力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家可以运用强大的宏观调控能力对资源进行调配,对市场进行有效干预,能够及时有效应对突发事件。而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无法防范资本的破坏功能,容易使经济体陷入经济危机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劳动者居于主体地位,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本通过控制劳动条件(劳动资料)支配劳动者,劳动者仅居于次要地位。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新疆地区师范生价值取向的影响
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使新疆地区师范生的价值取向受到深刻影响。幼师生价值取向多样性与差异性共存,市场经济为幼师生们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但同时也使幼师生们面临着物质和精神关系失调的弊端。
1.经济发展使幼师生价值取向多样性与差异性并存
青年时期是人生需求最多的时期,生理、心理、物质、生存、发展等需求推动着青年人不断的去获取对需求的满足,使青年人的价值观出现多样性与差异性的特点。而青年幼师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知识,知识价值成为青年人追求的主要目标。对文理的偏向,对实践科学与理论研究的偏向,使青年人形成了不同的认识观与价值观。同时,青年人对物质、精神、文化的认识也各不相同,这些因素的交互形成了当代青年人的主导价值观,其丰富性和差异性超出一般。
2.市场经济为幼师生们实现自己人生价值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市场经济要求市场要素走向市场,并在供求关系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因此要求人们不断提高自身的本领来提高自己的价值,从而提高自身的需求价值。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使我国经济百花齐放,出现了多种产业结构及产品需求,大大强化了人们的自主意识。幼师生们面临着如此广阔的市场背景,将会有更多的机会实现自身价值。市场需求多种多样,使每一个幼师生都能在人才市场供求关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兴趣与工作的良好结合,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发展模式,极大的开阔了幼师生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从而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创造价值。
3.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失调使幼师生价值观易发生扭曲
恩格斯曾指出:“金钱确定个人的价值”。现代社会,功利主义盛行,人们看重的更多是实际利益,往往忽略了精神层面的追求。教育也更为功利化,做学问成了人们升官发财的手段,没有了教育的神圣感与使命感。更有人片面认识知识技术,过渡追求教育的附加价值。若没有良好的精神世界以及道德约束,幼师生的价值观很容易发生扭曲,过分追求物质、急功近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等现象将会对严重影响着幼师生的价值观。青年人的发展决定着祖国未来的发展,必须对青年人价值观的形成给予高度重视,帮助青年幼师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处理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关系。
三、促进幼师生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措施
幼师生价值观健康与否切实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发展,要充分认识到幼师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幼师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正确价值观。
1.深化幼师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对幼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给予高度重视,加强对幼师生道德水平的提高及整体素质的培养。培养幼师生的爱国主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勇于改革创新,对社会现象及自身行为有正确的认识及判断。学校要将幼师生思想道德教育及价值观的形成放在教育的首要地位,将大学德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当中,避免出现道德缺失,急功近利的现象,促使幼师生正确的利用所学知识,为社会创造价值。
2.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设置科学合理的内容,对课程进行统筹规划安排,避免出现各个课程各自为政,从而失去了原本之间的逻辑。对教学内容进行明确的定位,并注意内容之间的逻辑性与衔接性,避免出现内容前后不一或内容重复阐述的现象,对理论深度进行合理安排。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幼师生们的参与度,建立与幼师生为主的德育教学方式,消除老师与幼师生以及幼师生与幼师生之间的距离感,促进幼师生主动学习思想道德理论知识。
3.发挥师范学校教师的示范作用,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平,充分发挥师范学校教师的示范作用。青年人正处在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教师自身良好的道德素养对引导幼师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起着举足轻重的模范作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们要坚定做马克思主义者,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坚守高尚的道德情操,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做幼师生们的榜样,成为真正的道德楷模。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举办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思想道德建设为主题的校园活动,经常开展师生对话、教师讲座等活动。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提高幼师生们对思想道德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并建立“师德工程”、“师表工程”等相关活动,以教师们高尚的道德素养及风范来引导和教学幼师生。
四、结束语
总之,只有正确的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更好的适应。只有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只有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够在社会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青年幼师生是祖国的未来,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发展态势便是祖国的发展方向及发展态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使青年幼师生形成多样化、差异化价值观,充分提供实现自身价值的舞台的同时,也使他们出现了物质与精神关系失调的现象。师范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幼师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师范学校教师要以身作则,提高对自身的要求,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改进思想道德理论课的教学模式,以期促进幼师生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曾莎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当代幼师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13:12-17.
4.新时期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认识与思考 篇四
部门副职既是部门领导成员之一,又是正职的助理;既是领导者,又是被领导者;既是决策者,又是执行者;既要管局部,又要看全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及作风建设提出了系列要求,为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参照。本文结合日常工作实际,对如何做好市级职能部门副职作出认识和思考。
一、找准坐标,强化角色意识
单位或部门的正职把握方向与全局,副职是正职的左膀右臂,是助手和配角。在实际工作中,副职首先要有清醒的角色意识,找准坐标定好位。
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在实际工作中,副职的主要职责是协助正职处理各类事务,一些人认为“副职有职无权”,对副职另眼相看,使副职受到轻视。面对这种情况,有的副职便产生了“自己不是当家人,何苦受累挨骂不讨好”的想法,甚至错误地认为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其实,副职首先是个领导者,其次才是被领导者。这就要求副职在工作中要牢固树立全局意识,当好配角,为正职分忧解难,化解矛盾,铺路搭桥,当一个称职的助手,使单位的一盘棋走得活。
切实坚定服从意识。美国西点军校认为,只有具有服从品质的人,才会在接受命令之后,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想方设法完成任务,即使完成不了也能勇于承担责任,而不是找各种借口来推脱责任。一个团队,要步调一致,就必须要有所服从,作为副职就是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尊重正职的核心地位。要本着诚意来服从正职的领导,支持正职的工作,同时更要以身作则引导、教育好分管下属增强服从意识。
主动增强参谋意识。部门副职对工作要积极主动,主动参谋,敢于直言,善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对正职的工作思路和意图,要开诚布公的发表自己的看法,积极主动地协助正职决策,不能明知正职决策有问题却闭口不言,只待事后当诸葛,看笑话,甚至另搞一套,阳奉阴违;不能一味地迎合奉承,好坏没有自己的责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任何人的工作都难免出现疏漏,当正职考虑问题不周或出现失误时,要及时以合适的场所、以合适的方式提出,不能袖手旁观。
二、分工不分家,共同推进工作
要当好副职,必须对自己分管的工作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整体荣誉感,做到分工不分家。在班子内部,班子成员每人都分管着一摊工作,不能“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不能只考虑自己分管的工作,还要考虑所分管的工作对全局的影响,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处理好分工与合作的关系。把自己融于整体之中,把所分管的工作融于全局之中。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分工不分家,从而增强凝聚力,更好地发挥副职作用。
要善于团结协作。一个单位也好,一个部门也好,班子成员都要在工作中以诚相待,鼎力相助、互相配合。由于班子成员的分工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往往会产生认识上的差别,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会大相径庭。因此,作为副职领导就要与班子其他成员及时通气,彼此经常交流信息,交换看法,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协商共事。对班子其他成员的工作要积极配合和支持,对部门之间、上下之间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要相互通气,主动解决。做到支持而不拆台、通气而不封闭,沟通信息、交流情况、交换看法,找出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与途径,以增强班子合力,提高整体战斗力。
要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副职不是虚职,更不是闲职,对自己分管的工作和正职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要积极主动执行。职权范围内的工作,做到不推诿、不扯皮,果断决策,敢于实施,使自己的工作对全局工作起到推动作用。其次,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既要对正职负责,又要对下属负责,遇到麻烦要敢于面对,出了问题要敢于承担。总之,按照岗位职责要求,忠于职守、大胆工作,勇于开拓,积极进取,真抓实干、抓好落实,时刻牢记“在其位,谋其政,行其权,尽其责”,这时副职既是配角也是主角。
三、加强修养,提高履职能力
总书记提出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20字新时期好干部的时代标准,为广大党员干部提供了参照。作为部门副职,应切实按照总书记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及能力,以满足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的履职需要。
加强政治修养。加强政治修养,必须做到对党忠诚、政治坚定、时刻清醒。要做到对党忠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我们的行动,坚决拥护党的纲领和方针;要能够经得住风浪和诱惑的考验,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政治立场坚定;要提高政治鉴别力和敏锐性,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在大是大非面前,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
加强业务修养。部门副职往往有相对固定的分管领域,这就要求我们自己首先要成为分管领域的专业人才。同时,要眼观全局,努力将自己塑造成“多面手”,提高综合业务素质,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要坚持终生学习、用心思考,学用相长,把读书学习当作一种修养、一种责任、一种毕生的追求。既要学专业理论知识,也要学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和其它知识,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工作本领,做到用心思考,培养良好思维习惯。要做到学用相长,自觉把党的科学理论与发展实践结合起来,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创新发展理念,更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模式,把学习成果转化成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推动发展的科学方法。
加强品行修养。加强品行修养,必须勇于负责、主动作为,奋力争先。要做到勇于负责,就要有担当精神。在难题面前,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敢于碰硬;在风险面前,敢作敢为、敢担责任。要做到奋力争先,从具体的事情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钻一行,成为本职岗位的行家里手,在本职岗位上发挥模范作用。
5.做好新时期物价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篇五
新时期物价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具有新的内容和要求,需要新的思路和方法。
新时期物价工作的形势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过程中,商品与服务价格以市场形成为主,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逐渐减少。这种新形势下要保持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就需要各级物价部门强化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的商品和服务的管理,抓实抓细。同时加强对市场形成价格的商品和服务的监测和必要的干预,防止价格的大起大落,这就是新时期价格工作的任务。
新时期物价工作的内容就是严格按程序搞好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加强市场价格的监测和重要商品的成本调查,同时全面开展市场价格监督检查。以监测取得的市场价格信息作为第一手资料为管理和决策服务,以强有力的监督检查保证管理措施在市场主体和被管理者中得以贯彻执行。那么新时期物价工作的总体要求就是监测、管理、检查三位一体,互相促进。新时期物价工作形势、内容、任务、要求决定了各级物价部门必须树立创新的意识,以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开展工作,从而保证物价工作不断推进,完成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的总目标。结合顺义区物价局的实际,笔者认为要做好新时期物价工作,探索新思路、新方法,要在发现规律、与时俱进、结合实际、统一协调等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发现内在规律才能有条不紊
物价工作内在规律性包括诸多方面,就工作程序而言,其内在的规律就是监测、管理、检查三位一体,缺一不可。监测为管理提供第一手的市场价格信息资料和成本数据,这是管理和决策的前提。管理决策即定价必须依据这些资料才能做到有针对性和准确性。要保证管理措施的实施就必须加强监督检查,以进一步规范管理对象的价格行为,保证管理措施的贯彻实施。第三就是严格检查规范,检查人员按区物价局下发的管理性规范文件,逐一对全区开发商进行了检查规范,对继续违反规定的进行了认真的查处,共退还购房者100多万元违规收取的房价款。在规范辖区内商品房价格构成过程中,监测、管理和检查密切配合,信息及时反馈,遇到新情况及时研究,很好地解决了大规模群众举报上访的问题,辖区内某小区近300户的价格举报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受到了购房户的一致好评。同时,在处理举报过程中也震慑了开发商,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不规范价格行为是要受到制裁的,经济上不但不能非法获利,还将蒙受更大的损失。通过“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在辖区内商品房价格管理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群众举报明显减少。在2003年4月份开展的由物价管理人员、检查人员及区建委管理人员组成检查组的联合检查中,绝大多数开发企业都能严格按区物价局的文件执行,有效遏制了商品房价格的混乱状况,为全区商品房开发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与时俱进才能卓有成效
与时俱进是时代的要求,是各级物价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同时,与时俱进也是物价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的内在要求,物价工作面临着法律、法规的逐步规范和广大人民群众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的新情况,这就要求物价工作要依法办事,严格执法,强化服务。
依法办事就是一切物价工作都应在法定的范围权限内,依法定程序,按法定标准办事,克服随意性。顺义区物价局无论在市场价格监测、农产品成本调查、审定价还是价格监督检查工作中都严格依法办事,受到了管理对象及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也连续多年被顺义区政府授予执法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在审定价方面,顺义区物价局坚持依法定价。辖区内樱花园小区住户对小区供应的管道液化气价格有异议,不断举报上访,矛盾冲突激烈,为了客观公正地解决这一问题,区物价局在北京市物价局授权的情况下,在2002年11月份召开了该小区管道液化气价格听证会。这是顺义区物价局首次召开价格听证会。在听证会上,小区业主代表、小区供液化气企业及各方专家对定价方案进行了充分的论证,物价部门充分听取各方意见,最后确定了合理客观的价格,报区政府批准后执行。很好地解决了困扰当地镇政府多年的老大难问题,既保护了小区住户的利益,又照顾了供气企业正常合理的经营利润,收到了“三赢”效果。
在价格监督检查方面,顺义区物价局更是严格依法办事。多年来在所有办理的检查案件中无一例行政复议。特别是能够顶住各方的压力依法办案。例如2002年11月份,商品房价格方面的群众举报和上访非常突出,有时多达300多户联合上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区物价局在严格审查开发企业的商品房价格构成和与购房者签订购房合同的基础上,果断做出了正确的处理。但处理的结果与举报人的要求相差甚远,举报人不满,情绪激动,还要继续大规模上访。在这种情况下,区物价局顶住了压力,耐心细致地向举报人解释价格政策法规,做举报人的工作,并详细说明了处理这一举报的依据,最后举报人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这一处理结果。通过这件事,区物价局更加坚定了依法办案的决心,物价局领导班子认为:“就连这样涉及300多户的大规模群众举报上访的压力都能顶得住,我们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依法办案是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在法律法规逐步规范,物价工作必须依法办事的前提下,由于群众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还必须强调搞好服务,这是与时俱进的要求。
顺义区物价局非常重视服务工作,各个部门都有侧重点。价格监测和成本调查工作强调的是为公众服务,区物价局把监测和调查数据除按要求上报外,还发放到全区各有关部门和调查点,让相关部门了解市场价格信息,特别是粮,油、肉、蛋、菜、农业生产资料、工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信息,为农民服务,为企业服务,为政府决策服务。
价格管理部门在审定价过程中都深人管理相对人单位进行现场指导、提出要求,既保证了审定价的准确,又避免了管理对象走弯路。在全区各类学校住宿费的定价过程中,价格管理人员到学校学生宿舍现场调查,指出不足,告知应达到的标准,在此基础上进行定价。在全区物业管理批价工作中,更是深人住宅小区和物业公司,逐一提出工作要求和工作标准,然后批价。这种服务在前、管理随后的工作模式赢得了管理对象的一致好评。在全区开展的“人人都是环境”主题教育中,征求管理对象意见时都给予区物价局以极高的评价,真正做到了“定规则、当裁判、搞服务”。
价格监督检查部门特别注重为群众和检查对象的服务。在为群众服务方面,特别重视群众举报工作。区物价局下大力气落实12358举报热线所接到的群众举报和其它举报。无论案情大小都本着对举报人负责的态度积极查处落实。2002年受理各类举报548件,都进行了逐一落实,结案率100%,退还消费者款额17.32万元。在这一过程中接到群众表扬信多封,锦旗多面,树立了良好的物价部门的形象。在为企业服务方面,强调不光以处罚为手段,而是强调规范经营者的价格行为,使企业自觉遵守价格政策法规,从而形成了辖区内良好的价格秩序,通过服务检查对象,很好地解决了检查与被检查这一对矛盾,从而使物价监督检查工作走上了的良性循环的轨道。
三、结合实际才能扎实推进
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都强调结合实际,新时期物价工作也不例外。顺义区物价局开展各项工作特别强调结合实际,正是由于结合了实际才使各项工作得以扎实推进。
6.新时期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认识与思考 篇六
太仓市市长助理、公安局局长 陈皆一
近年来,随着太仓经济的迅猛发展,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去年底已达43.6万(与本地人口基本持平)。流动人口在为全市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给社会管理尤其是治安管理带来了严峻挑战。面对日趋复杂的治安形势,我局坚持以信息化手段破解流动人口管理难题,以人性化服务推进外来人员融合进程,探索出了一条既规范管理、保持社会稳定,又加快融合、促进社会和谐的新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之路。
一、当前人口流动存在的特点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人口流动性明显加快,特别是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员来此务工就业。以太仓为例,近年来外来流动人口平均以28%的增长比例涌入本地。2000年,全市流动人口总数为5.2万人,2003年达到15.4万人,2007年跃升至43.6万人,预计到2008年底将达到50万人,这一数字将超出本地常住人口总数。在总量大幅上升的同时,流动人口的流动方式、生存形式及其社会需求日趋复杂,对流入地的社会治安影响更为突出,人口流动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一)流动人口的稳定性逐步增加。流动是流动人口的基本特征,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的稳定性也在不断增加。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滞留时间延长。由于受城乡发展、中西部发展差距影响,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对外来流动人口的吸引力越来越大。较高的经济收入、不断提高的公共服务,对流动人口的“拉力”作用进一步增强。这使得不少流动人口从原先的在原籍务农为主、农闲时外出打工的 短期式季节性流动,渐渐转变为外出务工为主、以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全年性流动,有的甚至在流入地长期居住。据统计,2007年,在太仓的流动人员中,暂住半年以上的占50%,暂住1年以上的占38%,暂住三年以上的占23%。近三年,有7636名原先在太务工经商人员将户籍迁入本地。二是就业相对稳定。由于流动人口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因而从事职业多为中低层次的第二、第三产业,主要在工厂企业务工以及从事建筑、服务等行业,另有部分从事经商和承包农业务农。近年来,苏南地区外向型、劳动密集型经济发展较快,客观上需要吸纳简单劳动力,造成外地剩余简单劳动力流入。目前,流入本地的流动人口多为外省农村青壮年,文化程度较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有39.5万人,占90%。这些人员多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工作,如工厂一般的操作工、服务业的员工,其尽管就业相对稳定,但收入一般较低。除去维持生计还要寄钱返乡养家糊口,生活水平较低。以太仓2007年登记在册的流动人口为例,在企业务工的有30.67万人,占70.3%,从事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有3.85万人,占8.8%,从事个体经商的有近1万人,占2.2%,承包农业务农的有4555人,占1%。三是居住相对稳定。一般而言,流动人口多选择租赁房或工厂企业的集体宿舍作为居住房,近年来各地建造的外来人员集中住宿区也成为一些外来人员的选择。随着外来流动人员日益注重家庭成员的团聚、子女的教育以及生活条件的改善,流动人口结构呈现家庭化趋势,携妻带子的家庭式居住逐渐增多,已占总数的24%。而且因为传统的地缘感情和聚居习惯,流动人员多爱选择老乡、同业人员一起居住,形成地缘性人口聚居的特点,地缘性聚居的特点使 得流动人口的居住稳定性更加明显。
(二)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现象日益突出。由于流动人口整体文化素质较低,法制观念淡薄,又缺乏专业劳动技能,加之其所处社会地位相对低下,一方面易对贫富差距、文化不同等产生抵触、趋利、抗争和反社会心理,成为实施违法犯罪的主体。另一方面,因其所处弱势地位,防范意识和技能缺乏,易遭受不法侵害而成为违法犯罪的被侵害主体。正反两个方面的原因使得流动人口其违法犯罪已经越来越成为影响社会治安稳定和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对社会形势带来很大压力。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特征:一是违法犯罪比例不断上升。随着本地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改善,素质提高和管理的日趋严格,常住人口违法犯罪的动机和实际数量不断下降。与此相反,流动人口的违法犯罪总量却呈逐年上升之势,每年抓获的外来作案人员比例逐年上升。近三年来,太仓市每年抓获的外来刑事作案人员均占抓获总数的90%以上。外来人员违法犯罪已经成为影响全市社会治安稳定的主要问题。二是结伙作案的特点明显。流动人员由于工作、居住时多以同乡、同族等关系聚居在一起,血缘关系、乡情关系、利益关系以及排外心理等因素,使得其很容易纠合在一起。实施违法犯罪时,也相互壮胆、分工合作、相互传授犯罪技能,一方面使犯罪行为更易得逞,另一方面也使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加大。根据对太仓近年来抓获违法犯罪人员分析,外来流动人员结伙作案的占比达50%以上,其中盗窃、抢劫、抢夺犯罪的更是高达85%。三是流动人员“第二代”犯罪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外来流动人员子女在流入地生活成长,接受流入地学校、社会的教育和风俗、文化的熏陶,对流入地有较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但由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管理制度,使其无法融入流入地,因而产生较强的不平等感、被剥夺感。加之缺乏良好的教育和固定职业,家庭管教能力有限,“第二代”违法犯罪问题日显突出。太仓市局07年抓获了45名外来流动人员子女作案人员,占未成年作案人员总数的55.6%。四是“外侵外”类犯罪突出。由于流动人员相对处于弱势,一些流动人员作案时将袭击目标对准同为弱势群体的流动人员,案发类型多为盗窃同事或同住人员财物类案件、诈骗案件以及强奸案件等。分析发现,在流动人员实施的违法犯罪案件中,有41%的案件侵害客体同是外来人员。
(三)流动人口要求享受平等的利益诉求不断增强。近年来,外来流动人员的生存状况较之前几年尽管已有较大改善,但是相比较本地常住人口仍有较大差距。流动人口生存过程中遭遇社会歧视、贫富悬殊、拖欠工资、难以维权的现象屡见不鲜。特别是超强度的劳动、恶劣的工作环境、不尽公平的劳动保护条件、克扣或拖欠工资、随意侵犯人身自由等现象在一些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流动人员在城市生活中没有话语权,难以融入流入地的主流社会,处于边缘化和贫困境地,其合法权益保障现状和其自身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在缺乏通过正常渠道争取自身权益、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情况下,一些流动人口就会采取以不合法对付不合法、以对抗方式讨回公道的非正常方式,成为社会的不和谐因素。有的从事盗窃、“两抢”、诈骗等违法犯罪,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此外,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一部分具有较高素质、较稳定经济收入的流动人口,寻求获得尊重、要求享受平等权益以及实现自我价值的诉求日 益增强,公民意识、法律意识、公平意识不断增强,要求融入本地社会的期望值也在不断提高。由此可见,流动人员的合法利益诉求能否得到满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人口流入地的社会治安稳定与否。
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实践
近年来,面对流动人口不断增长、刑事发案不断攀升、社会治安压力不断加大的严峻态势,面对流动人口日益增长的权益保障需求,我们审时度势,调整思路,从2006年起,逐步摸索建立起以信息化管理为支撑,精细化管理为基础,市民化服务为手段,新老太仓人和谐共处的新时期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机制,打造了“以房管人”、“融合工程”两大品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06年以来,太仓在流动人口年增长28%的情况下,治安情况逐年好转。06、07年,违法犯罪类警情分别下降29.8%、8.7%,刑事案件分别下降4.6%、12.8%,八类案件分别下降11.7%、22.6%。主要做法有两点:
(一)立足掌控到位,实施“以房管人”,依托信息化手段实现对流动人口的精细化管理
一是加强对流动人员登记管理工作,强化源头信息采集,通过提高登记率增强外来人员的自我约束能力。我们除在企业、社区及集宿区开展人员信息社会化采集外,将流动人口易落脚的出租屋、旅馆、网吧、留宿浴室等作为管理重点,开展实名、实时、实数登记,确立了“以房管人、定位到间、动态更新、关联掌控”的思路,切实提高流动人员信息登记率、准确率和鲜活性、丰富性。⑴理清出租房底数,以房管人。06年下半年,我们集中4个月时间,对全市房屋出租户进行了一次“兜底 翻”式的排查、整治,摸清了底数,并将这项工作作为经常性工作常抓不懈。到07年底,全市共登记房屋出租户3.5万户,比06年净增了近1万户,比05年净增了2万多户,现场随机抽查私房出租户登记率达98.5%、准确率达到100%、出租户治安责任保证书签订率达100%。⑵理清出租房间底数,人室一致。对登记的15万间房屋出租房间,采用镇、村、组、户、间层级代码编号法,统一喷漆上墙,暂住人员登记精确到间,改变了以往出租屋无门牌号及“到户不到间、人户难关联”的问题。⑶随时掌握变动,及时更新。建立了社区民警定期上门核查制度,基本保证人头信息的更新维护周期不超过10天。派出所信息采集室24小时运转,及时把人员信息录入信息系统。建立了暂住证满一年核查制度,人留登记、人走注销,确保登记情况与实际情况一致。⑷注重关联信息采集,服务实战。将流动人员通讯号码、房东通讯号码、流动人员配偶、同住人员及车辆等重要信息与身份证、户籍地、暂住地、工作单位等基本信息设定为必采必录信息,确保实战应用最基本、最重要的信息采集到位。目前,全市流动人员“人室一致”率达95%,刑事作案人员案前暂住登记率达88.4%。07年以来,全市通过“以房管人”,查获违法犯罪人员820多人,其中刑事作案人员421人、治安处罚399人。在侦破去年“4.19”杀死2人恶性案件中,由于实名登记、网吧监控到位,两天就破获了案件,这起案件被省厅评为十大网络破案精品案件。二是加强对流动作案人员的锁定控制,围绕发现预警犯罪,实行信息化管理,大力提高发现违法犯罪嫌疑人的能力。我们改革传统管理手段,加强信息化实战应用,实现民警查询与系统自动预警相结合,实现网上 报警和快速反应的结合,精确打击混迹其中的违法犯罪人员。⑴加强日常登记的比对,及时发现违法犯罪嫌疑人。06年以来,通过出租房流动人员登记抓获网上三逃人员83人,通过狠抓旅馆业实名登记和信息比对抓获网上逃犯15名、查获吸毒人员31名;通过健全网吧实名登记制度、全面安装电视监控措施抓获犯罪嫌疑人186名,其中网上逃犯109名;通过卡口嫌疑车辆识别比对系统查获被盗抢车辆86辆,堵截嫌疑车辆281辆,查获刑事作案人员147名。⑵加强社会面巡逻盘查、查询比对,及时判定违法犯罪嫌疑人。我们规定一线民警必须依托移动警务通系统每天开展疑人、疑车、疑物的查询工作,工作量由后台统计系统,列入实战部门的考核。去年以来,利用网上信息破案550多起,抓获网上逃犯及现行作案人员500多名,通过查询卡口监控图像破获5起重大凶杀案件。⑶加强快速反应能力,及时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我们组建了跟着警情布防的市、镇、村三级巡防力量共1485人,建成了监控、车辆识别、测速等三道功能齐全、联网运行的卡口岗亭61个,形成了市、镇两级中心500多个点的公安监控系统和社会监控系统互补的格局,大大提高了动态环境下的社会面防控水平。去年以来,根据110指令现场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4960多名。
三是加强对流动高危人群的研判跟踪,改革管理方式,实行动态掌控,有效提高挤压犯罪、压降犯罪的实效性。我们依托信息化手段,着力解决了伺机作案流动高危人群发现难、掌控难的问题,增强了打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实现了流动人口管理“抓小放大”。⑴准确界定违法犯罪高危人群。为避免因高危人群界定面、检查面过宽而牵制精力过大、负面影响较大的情况,我们通过研判分析,根据近年来查获的外来刑事作案人员中有“案底”的人占60%的情况,将有“案底”的流动人员界定为违法高危人群,突出重点开展工作。⑵全面实行信息化管理。自行研发了高危人群预警系统,对流动人员登记系统、旅馆业系统、交通违法系统录入的所有信息进行碰撞比对,凡是有“案底”的人员就会自动预警,大大提高了发现违法犯罪高危人员的能力。06年10月份以来,共预警出有案底的违法犯罪高危人员7018名。⑶全面实行“两查一管”工作机制。对预警出的高危人群,开展“查人、查物、列入日常管控”工作。“查人”主要核查其真实身份、核对落脚地、采集指纹、核查同住人员;“查物”主要对其驾驶的交通工具通过与被盗抢车辆系统比对甄别嫌疑,对其他物品通过与协查通报被盗物品比对甄别赃物,凡有证据证明其携带物品系赃物的,能打击处理的及时打击处理。不能打击处理的,由社区民警定期见面,随时掌握动态,及时教育引导。06年以来预警出的7018名外来高危人员,通过“两查一管”,从中打击234名,有4245名高危人员在民警3次、4次见面后纷纷离开了我市,这是我市06年以来刑事发案持续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立足和谐共处,实施“融合工程”,实现对流动人口的市民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
和谐社会关键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40多万外来人员与40多万太仓人能否和谐相处,直接影响平安太仓、和谐太仓建设,影响经济发展。为此,我们认真调研,出台了新太仓人融合工程的意见,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以“两办”名义转发全市。一是大力开展“党建工程”,通过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融合。外来人员中的流动党员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也是一股强大的正义力量。我们积极会同市委组织部,对流入我市数量多、居住集中的地区,采用“走上门、请进来”的办法,与输出地党组织联系,商请他们派出专职党务工作者在我市设立驻太流动党支部,按照“支部找党员、党员找积极分子、积极分子找老乡”的思路,加强对外来人员的教育引导。去年以来,陕西渭南市、安徽定远县、湖北麻城先后在我市设立了驻太流动党委、党支部。在此基础上,由派出所党支部与驻太流动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协助派出所开展教育管理、矛盾排查、扶贫帮困、治安管理等工作,减少外来人员的抵触情绪,其影响甚至扩大到毗邻地区。为动员流动党员亮明身份,我们以市外管办的名义,向全市流动党员发出公开信,承诺对亮明身份的流动党员享受免费挂号诊疗、免费体检、免费就业培训、优先就业等12项服务。目前,600多名新太仓人主动亮明了党员身份。
二是大力推进集宿工程,把流动人口集宿区建成“准社区”,通过增强其市民意识来推进融合。针对长期以来流动人口大部分居住在出租房内,居住条件简陋、环境较差的情况,积极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准社区”标准加强外动人口集宿区建设。集宿区内警务室、流动人口登记站、治安调解室、社区卫生服务室、计生党团组织、法制宣传、技能培训“八个必进”;食堂、浴室、电视室、图书室、电子阅读室、社区卫生所、小超市、电话吧“八个必有”,以完善的基础服务设施吸引新太仓人入住。同时,从规范集宿区治安、物业管理入手,按照本地化管理模式,积极 推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减少了公安日常管理对务工人员的“扰民”,增强了新太仓人的市民意识,较好地推动了新太仓人融入太仓。
三是大力开展“法制工程”,通过提高流动人口的法制素质来推进融合。编印了《新太仓人读本》,为新太仓人提供法律知识、计划生育、劳动保护、创业咨询等方面的服务。针对当前流动人口违法犯罪低龄化问题突出的情况,由派出所分管社区副所长担任民工子弟学校的法制副校长,社区民警担任校法制辅导员,定期到民工子弟学校上法制课,通过典型案例剖析、常用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提高民工子弟的法制意识。对外来人员违法子弟,采用“结对子”的方法,加强帮教,对家庭生活贫困的流动人员违法子弟伸出援助之手,尽可能帮助解决子女就学、看病就医等实际困难,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去年以来,我们先后与8个外来人员困难家庭开展了结对帮困,捐款捐物2万多元。
四是大力开展“文化激励工程”,通过寓教于乐,激发流动人口奋发向上、创业立业的热情来推进融合。会同有关部门联合举办“新太仓人文体艺术节”,开展趣味体育比赛、新太仓女性技能展示、优秀文艺节目选拔评选、外来民工子弟学校文体活动等系列活动,通过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在精神文明领域加快新太仓人的融合。通过举办“十佳创业者”、“百名优秀流动人口”评选表彰活动,为流动人员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奋发进取、争先创优的氛围。此外,还组织警官艺术团到新太仓人较多的企业和乡镇进行巡回表演,让他们感受到公安机关服务的氛围。在新太仓人中聘请警风警纪监督员,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三、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认识和体会 人口的流动和迁移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主要特征,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因城乡差距、地区差异导致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流向城市、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的状况不会根本改变。特别是苏南地区,由于外向型经济发展态势强劲,对劳动力需求旺盛,决定了流动人员规模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将保持在较高水平。对此,我们应该有一个清醒认识:一方面要看到,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既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国家发展战略要求,也是加快促进城乡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大量富余的劳动力和各类人才,对流入地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成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流动人口对流入地城市管理、社会治安、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带来了持续压力,给流入地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带来严峻挑战和考验。并且由于城乡差别、生活差距和文化差异等影响,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的交往、融合等也存在诸多矛盾。如果忽视了对外来人口的服务管理,当涉及外来人口亟需解决的问题积重难返时,其后果必然会对社会的稳定和谐产生巨大影响和冲击。近年来全国部分地区发生的多起外来人口群体性事件的经验、教训也已佐证了此问题的严峻。基于上述认识,在近年来的实践中,我们太仓市局一方面根据法律的规定,积极履行职能,对流动人口实行规范管理,促进其有序流动;另一方面积极联合政府其他职能部门,在保障外来人口合法权益的基础上,从加强教育引导、强化文化吸引、增进理解包容等多层面入手,促进其与本地人的融合,努力实现社会和谐的目标。我们的体会是: 必须统一认识,树立正确的服务管理理念,切实加大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力度。面对日益庞大的流动人口大军,如果单纯地将他们视为社会不安定的制造者,视为社会不和谐因素,就会采取戒备型、防范式管理的方法,造成社会对立,影响社会和谐。因此,我们从统一思想认识着手,形成“三点共识”,定下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基调。首先,加强流动人员服务管理工作是事关安定和谐和现代化建设大局的一项重要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离不开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正视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对治安带来的压力,必须先抓住流动人口管理这个“牛鼻子”,下大力气解决流动人员违法犯罪高发影响社会治安稳定这一问题。其次,加强流动人员服务管理工作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包括绝大多数外来流动人员的愿望。加强流动人员管理,预防各类治安刑事案件和各种安全事故,不仅能够增强本地居民的安全感,同时也能增强流动人员的安全感,是绝大多数外来人员所拥护和支持的。加强流动人员管理不是“扰民”,更不是“歧视外来人口”,而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包括外来人员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第三,加强流动人员服务管理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性化服务。要实现平安和谐,必须通过不断改进管理形式,从更高层次上推动流动人口融入本地,通过拓宽服务渠道,扩大服务范围,尊重和维护流动人员的合法权益,增强他们的市民意识和第二故乡意识,使他们较好地融入本地,与本地人和谐共处。在近年的实践中,我们立足工作实际,摸索并实施了“以房管人”、“抓小放大”的管理方式,同时坚持主动融合、促进和谐的服务理念,通过精细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最大限度地管控住了必须管住的人,实现了 “管住一小批、安全一大批,打击极少数、服务绝大数”的目标,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取得刑事发案持续下降的喜人成效,而且也避免了以往“大呼隆”、“扰民”式检查对绝大多数安分守己外来人员的影响,赢得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必须齐抓共管,多部门积极参与,建立起全社会综合参与的流动人员服务管理体系。流动人员服务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工程,如果仅仅靠公安机关唱“独角戏”、剃头担子一头热,是不能取得综合效益的,必须建立起实行党政领导、政府各职能部门积极参与的规范完备的流动人员服务管理体系。我市成立了外来流动人员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市综治委将外来流动人员管理和服务工作列入各镇(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在流动人员多的乡镇、街道设立流动人员服务管理中心或服务站,配备人员负责落实具体管理措施和开展相关服务。同时,加强了管理力量的配备和经费的保障。全市按照1000:1的标准配备了318名外来人员协管员,作为外来人员管理的基本力量。健全了外来人员经费保障机制,用于外来人员协管员队伍的经费由06年的500万元增加到了07年的630万元,其中市财政负担70%,镇级财政负担30%,人均经费已达2.5万元,在经费上确保了外口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劳动保障、教育、计生、民政、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也按照各自的职能分工,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共同开展流动人员服务管理融合工作。特别是在开展融合工程的过程中,宣传、体育、文广等部门,协调配合,积极组织参与开展了新太仓人文明礼仪教育系 列实践活动、新太仓人文体艺术节、提供免费就业技能培训等一系列活动,也吸引了大量本地居民的关注和参与,形成了政府部门牵头组织、全社会关心支持、外来人员积极参与的良好融合氛围。
7.新时期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认识与思考 篇七
一、当前幼儿师范声乐教学中存在的不利因素
(一) 艺术基础薄弱
伴随着高校扩招步伐的不断加大, 很多优秀的学生初中毕业后选择进入高中深造, 相对而言, 到中等师范学校学习的学生不但文化基础差而且艺术底子也很薄弱, 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学生多数没有音乐基础。
(二) 教学指向偏离
很多幼师学校的声乐教师来自各大音乐院校, 学的是专业的声乐技能, 没有或很少接触与幼儿歌曲相关的系统知识, 又缺乏与幼儿园的交流, 因此把声乐教学作为单纯的歌唱技能的学习, 教学指向性和针对性严重偏离。事实上, 幼儿歌曲与成人歌曲相比, 具备独有的特点、艺术风格和演唱方法, 仅凭通常的歌唱技能来从事幼儿歌唱教学是不够的。
(三) 深入幼儿园机会少
很多幼师学校给学生提供的实习和见习平台较少, 使得大多数学生缺乏到幼儿园实践的机会。由于不能实地观摩、研究幼儿园声乐教学环节, 许多毕业生真正走上幼儿园工作岗位后, 往往会发现所学声乐知识在幼儿园教学实际中没有用武之地。
(四) 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
当前, 幼师学校主要采用的教学评价机制仍是单一的考试手段, 仅用期中和期末的声乐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 而没有对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努力程度和自学能力等素质的综合考量, 因此不能科学全面地对声乐教学的实际效果进行分析, 也不能及时找出症结并加以改进。
二、新时期幼儿师范学校声乐教学的创新发展方向
(一) 树立为幼教服务的原则
幼儿师范的职业教育培养方向应明确定位于幼儿园教师。因此, 幼师学校必须明确为幼儿教育服务的原则, 在课程设计和安排上应突出幼儿歌曲的唱法和教法, 为学生深入系统地钻研幼儿声乐教育创作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使学生能够多接触、多实践幼儿声乐教学的专业知识。
(二) 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1. 编写特色声乐教材。
以往出版的《幼儿师范学校 (唱歌) 教材》等教程, 从内容看仅能适用于专科教学需要, 不能适应幼儿教师高学历化的培养需求, 必须丰富内容、提升层次, 编制出系统性和科学实用性的本科层次甚至更高水准的幼师教材。
2. 调整现行课程结构。
应根据幼教实际, 以加强学生声乐修养和能力为目的, 在课程中增加幼儿歌曲表演、幼儿歌曲创编、幼儿歌曲弹唱、幼儿歌曲欣赏等内容, 并加大辅导课在整个声乐课程结构中的比例, 让学生得到教师的及时指导。
3. 以儿歌教法为重点。
根据儿歌教学的特点, 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内容。第一学年, 应着眼于夯实学生的基本声乐基础, 通过简单直观的练习和讲解, 让学生明确正确的呼吸和歌唱方法;第二学年, 应以幼儿歌曲为主进行实验性教学, 选择不同支点和唱法的发声练习, 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儿歌演唱技巧;第三学年, 应开设幼儿歌曲表演课程, 以歌舞结合的形式, 加强学生的音乐驾驭能力、肢体表现能力和艺术综合能力。同时, 还应开设模拟情境教学实践课, 拓展学生儿歌教学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 提高教师声乐教学水平
幼师学校应重视教师的职后教育, 为教师创造深入幼儿园接触幼教实际、到先进地区进行交流学习等平台, 使教师不断开阔视野, 吸收声乐教学的新思维、新方法, 提高教学实践效果。
(四)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 创造幼儿园实践平台。
应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将学生毕业前的总实习扩大到多层面的幼儿园见习和实习中, 使学生能够较早接触幼儿园的真实教学环境, 并通过实地观摩、综合比对, 切实了解和掌握幼儿园的声乐教学要领。
2. 提供多种艺术实践机会。
应为学生多创造艺术实践平台, 如鼓励学生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类比赛, 组织校内艺术节、才艺展示、声乐技能比赛、卡拉ok比赛等活动, 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舞台实践经验, 提高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幼儿教师教育委员会.中国幼儿教师教育转型[M].新时代出版社, 2008.
[2]陈跃辉.幼师生音乐素质培养的误区及对策[J].文科资料, 2008.
[3]王懿颖.学前音乐教育[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8.新时期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认识与思考 篇八
关键词:新时期;基层党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2
随着我国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加强党校教育已经成为加快社会改革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由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需要加强党的领导因而培养优秀的党员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基层要培养一大批有思想有信仰有纪律的人才以扎实的完成党在新时期基层工作中的各种任务。为此,加强基层党校教学改革与管理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新时期基层党校教学的现状
1.教学意识不强,教学方式陈旧。
基层党校教学工作是推进基层党组织发展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导能力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一些原因的影响基层党校教学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特别是教学意识不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方领导并没有将党校教育改革当成一件大事来抓,这就使得党校教育改革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也就不能推动改革的深化;二是基层党校的教育工作者没有看清当前社会发展的态势,没有顺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趋势来加强基层党校教学改革。除了教学意识不强外,教学方式陈旧也是基层党校教学难以取得重大突破的重要原因。
2.教学制度不健全,教学管理不合理。
对于基层党校教学来说完善健全的制度是促进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可是基层党校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制度上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难以形成一套合理的制度来推进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学制度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一是教学管理制度上没有制定严格的标准,有些教师没有按照规定进行备课、课程安排和教学工作,有些学员在考勤和课程学习上没有按照规定来;二是没有建立教员授课质量的定性和定量考核和适当的奖惩制度,这就非常的不利于教员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难以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三是科研奖励制度缺失,这就使得党校科研工作难以取得预期的成效。除了教学制度不健全外党校还存在着教学管理不合理的问题,一方面是相关部门的职能缺失,另一方面则是管理体制难以适应当前教学形势的变化。没有将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引入党校的教学管理,这就使得党校教学工作没有取得预想的结果。所以积极采取措施健全教学制度改善教学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二、如何改进基层党校教学工作
1.增强教学意识,改变教学方式。
为了改进基层党校教学工作首先应该要增强教学意识。为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采取措施:首先,地方相关领导要重视基层党校教学工作,坚持“党校姓党”,将党校教育改革当成一件大事来抓,要明确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意义,这才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也就能推动改革的深化;其次,基层党校的教育工作者坚持“党校教师姓党”,看清当前社会发展的态势要顺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趋势来加强基层党校教学改革,特别是在日趋发展的农村地区要加强党校教学改革,要使党员深入群众了解国情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服务于现代化建设。积极创新教学方式,采取灵活的措施:首先,教学内容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党校教学内容要在充分吸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充实内容,在当前不仅要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党校教学的主要理论基础还要深入挖掘新时期党的基本政策中所反映的主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重要内容,要进行更加系统的深入研究;其次,教学工作还应该要立足于实践,使党校学习者切实的在学习中体验和践行党在思想上的指导充分发挥先锋带头作用。
2.健全教学制度,加强教学管理。
制度建设向来是基层党校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只有抓好这一重点才能使党校教学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在健全教学制度方面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在教学管理制度上应该要制定严格的标准,只有这样教师才会按照规定进行备课合理的进行课程安排和开展教学工作,学员在考勤和课程学习上也才会遵守纪律提高自己的自律性;其次,要建立教员授课质量的定性和定量考核和适当的奖惩制度,这就可以全面的掌握学员的学习情况有利于学员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可以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最后,要完善科研奖励制度,这就能够鼓励广大党校学员积极为党校科研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通过激励制度可以带动一大批先进分子积极投身到科研工作中有利于发挥学员的创新精神和进取意识。当然,在健全教学制度的同时加强教学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为此应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基层党校要对教学对象进行仔细的审核,各组织机构在挑选优秀分子进行党校培训时也要按照实际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挑选,只有挑选出最具有潜力最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员才能确保教学目的的实现才能培养出符合当前需要的党员干部;其次,对教学人员的管理也要遵循科学民主的原则,教学人员要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武装自己,在进行教学工作时要合理的进行课程的设置,要以提高学员思想政治素养增强党性为前提,要着力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将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作为主要任务;最后,各基层党校要加强交流与合作,只有在交流中才能发现问题寻找差距才能选择一条符合基层党校教学改革的正确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借鉴一些相关的经验但必须要以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基本原则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创新。除此之外还应该要将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引入党校的教学管理,这样党校教学工作才能取得预想的结果才能真正面向基层面向经济建设。以习水党校为例,习水党校在推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的利用丰富的特色资源尤其是红色资源,开展以“党性教育”为主题、以体验式教学方法为主要教学方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党员干部,推动了当地各项事业的发展。
3.将理论和实践结合,促进教学改革。
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一直是我党领导各项事业的基本原则,在促进基层党校教学改革的过程中特别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为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解决:首先,在进行党校教学内容改革中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个人世界观改造以及增强党性结合起来,只有完成理论上的创建工作才能积极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促进实践工作的开展,当前开展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原则要结合当前的有利形势开展各种活动以推进基层党校教学改革,特别是要进行一系列的反腐倡廉工作还要积极推进各项法制建设为全面贯彻党的指导工作而努力;其次,基层党校要有计划有目标的安排学员深入群众了解当前各行各业的现状从而真实的了解社会了解群众的需求,特别是要了解到经济建设中的薄弱环节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学员要站在自己的岗位上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改变现状,要总结以前工作的经验和教学并在实践中检验各项政策的合理性并不断完善不断的创新进步;最后,学员要将党校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合理的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基层党校中的培训人员都是身处在现代化建设最前线的党员干部,通过党校学习学员们可以进一步了解今后工作的重点也可以及时总结前段工作的不足,对自己的工作任务进行必要的调整,这样才能积极发挥自己的先锋带头作用。所以学员要积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4.发挥特色资源优势,创新培训工作。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党校工作也应该结合地方特色资源优势,创新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一是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意见》精神,强化党性教育。每个主体班次都要设置专门的“党性教育单元”,党性教育课不低于总课时的20%。二是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宗旨教育,深入开展道德品行教育、法治思维教育、反腐倡廉教育,引导学员提升政治修养、道德修养、法纪修养、作风修养,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深入开展党史国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传承红色基因,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以习水党校为例,利用习水特有的革命历史资源,培养一批优秀师资,打造一条精品路线,备好一堂精品课,设计一个精准方案,采用“八个一”(上一堂革命传统专题课、参观一批革命旧居旧址、走一次红军路、唱一首红色歌曲、在烈士墓前宣一次誓、过一次组织生活、进行一次社会调查、写一篇党性分析小结)教学模式,坚持课堂讲授、现场体验、交流互动相结合,灵活运用启发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逐步培育形成具有习水特色的干部教育品牌。
三、总结
总而言之,新时期加强基层党校教学改革与管理是推动党组织建设实现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基层党组织中存在着一些不好现象,特别是腐败现象和不作为现象严重损害了党的现象和人民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基层党校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的。虽然推动基层党校教学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困难要面对,但是相信在有关部门的重视和积极努力下基层党校教学改革和管理一定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明瑞有;基层党校落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设想[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记者 周暹;认真贯彻全国党校工作会议精神 加大培养中青年领导干部的力度[N];北京日报;2000年.
9.新时期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认识与思考 篇九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中心。在倡导学生主体,尊重学生感受,语文教学要关注生命,要回归生活等理念指引下,语文阅读教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的课堂上学生潜心读书,书声琅琅;新的课堂上,有丰富的情境,有体验、感悟和想像;新的课堂充满了智慧的讨论、情感的交融;课堂上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和体验„„面对这些可喜的变化,笔者对阅读教学过程有了新的认识。
一、阅读教学过程应是学生潜心读书的过程。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实践有很多形式,其中读是最常用、很重要的实践形式。读应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读不仅是学生搜集和吸纳信息的过程,读还是阅读理解的过程,读也是信息处理后反馈表达的形式。阅读教学的过程,应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
因此,每篇课文都应让学生充分地读,让学生以读为手段在书中“走几个来回”,让学生在潜心读书中,进行认读、体悟、融情、碰撞和思索。
潜心读书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潜心认读。这一阶段的主要是让学生静下心来,在借助汉语拼音的条件下,用较为缓慢的速度,辨认课文中的生字,反复认读,并逐渐把一个个独立的汉字连缀成词语、段落、篇章,最终能将整篇课文正确、连贯地读出来。2.潜心悟读。指在通读的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或联系上下文对课文中关键句子,或暗含着深刻内涵的部分,进行反复揣摩体味地读。在潜心悟读中,使学生再现课文所描述事物或情境,领悟到潜藏在文字背后的哲理或情感。
3.潜心品读。一方面要求学生要把课文中的意境和情感通过抑扬顿挫的美读、赏读表达出来,达到潜读成诵的地步,最终实现课文语言的内化。另一方面,在品读中,生本和文本之间达到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在读的基础上,学生要品出自己的味,品出自己的情,还品出自己的疑„„这时的读已经不单纯是对课文语言的忠实再现了,而是能够表达自己情感与理解的“二度创作”了,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读书最高境界。
比如一位老师执教《望月》(苏教版第七册)第一自然段时,先让学生充分感知课文,反复练读达到“文通字顺”。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描写月光的句子,读一读,并引导学生交流喜欢的原因,从而帮助学生再现画面,体会意境。如月亮的安详、跳动的光斑、两岸山林的“剪影”以及剪影周围“银色的花边”„„最后,让学生配上柔柔的乐曲,图文结合美美地赏读,在赏读中进一步感悟语言,形成语感;在美读中那皎洁的月光也洒向了孩子那稚嫩的心灵。
如何让学生“潜心读书”,针对当前“读”的现状,笔者再谈几点思考。
(1)潜心读书中,要适当领读和范读。
不同年级学生,读的侧重点、读的形式是有区别的。低年级学生是最难“潜心”的,读的意识和能力薄弱,而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就是读好书(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感悟、理解大多是在读中进行的)。尽管低年级课文文字优美,但对于孩子来说,课文中那么多生字,不同的句式,读书还是显得有些困难的。“模仿是最好的老师”,因此领读就显得很有必要。即使在中高年级,课文中有些句子比较长,学生难以把握它们的逻辑停顿;或者是课文有些重点句,含意深刻,学生难以表达它们的情感。这也需要老师的帮助,在中高年级要加强范读。
领读和范读不仅能激发学生读的兴趣,降低学生读的难度,而且领读和范读时,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声情并茂地读,潜移默化中不仅声入学生之耳,而且情入学生之心。这样的读更是一种帮助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理解的过程。在教师领读和范读的基础再让学生反复朗读,学生就能渐渐形成语感,渐渐学会把握语句的逻辑停顿和情感,并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
(2)潜心读书时,要侧重于悟读。
我们应该让学生走进课文呈现的情感世界,引导他们用真切的感情品味课文,感受文中美丽的情境,进而用深切的情感朗读课文。不要在朗读的技巧上徘徊,要把重点放在情感感悟和情感投入上。
如一位老师在指导《鸟的天堂》中“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一段的朗读时,针对一些同学把“颤动”一词作重音重读强调的现象,教师作了引导:“同学们,刚才读得不错,不过请大家再读读这句话,想像一下,这是一幅怎样的情境?是什么在颤动?这样重读‘颤动’是否符合这样的情境?”在学生想像到这一句话所表现出来的情境,感受到“生命的轻微的颤动”后,教师又不失时机地说:“同学们,请你们带着这种感受边想边读。”结果,很多同学不由自主地读“颤动”前作了一个稍长的气息停顿,再轻读“颤动”,其效果不言而喻。
(3)潜心读书要有目的和层次。
读,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读的训练要有层次,即体现由生到熟、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
比如:一位老师在教《一夜的工作》时,自始至终贯穿读,每读一次都有不同的要求,引导学生去思考、分析,效果很好。解题时,老师提出:题目里哪个词是中心词?重点是什么?范围是什么?学生弄清题目的意思后,老师再叫他们带着两个问题默读全文:这篇文章是围绕总理的什么样的品质写的?总理一夜工作情况怎样?这是让学生注意文章写了哪些事,文章的中心是什么。接下来,引导学生读重点的以及深奥的句子,让学生在读中去思考、去一个一个解决的„„读的方式也有变化,或引读,或自读,或集体读、或分组读、或个别读、或默读、或朗读。这样两课时不到,课文读得很熟,感情也读出来了。学生的语言、思维都得到了良好的训练,对周总理的那种不畏劳苦和简朴的精神都有了认识,受到了深深的感染。
二、阅读教学过程应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交流的过程。
在新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师生应该关系平等、教学民主,互相尊重,互相信任。阅读教学的过程应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情感的沟通,都是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完成的。如何进行有效的对话、交流呢? 首先,要给每个学生充足读书的时间、自主思考的空间。
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在执教《西门豹》时,一开始,就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时让学生思考:1.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痛快不痛快?2.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佩服不佩服?3.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有没有愤恨?4.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有没有同情?5.课文中有没有什么使你觉得奇怪的?然后用半节课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读书。支老师的精妙之处在于,其一敢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读书,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书;其二激发了学生对话的欲望。他问的几个问题直接问在学生的内心感受上,把学习课文与学生的情感联系了起来,使学生不再是冷峻的“读者”,而是事件的参与者。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提问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索、感觉、体会的空间,一个情感、思维自主感受和发挥的余地。
“充分感知,自主思考”,这是落实自主的、独立的、创造性的阅读的基本条件,也是对话、交流的基础。
其次,开展有效的对话和讨论。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是对话、交流的主要形式。对话可以是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两两之间的对话,也可以是文本、学生、教师三者之间的对话。可以就阅读理解的,或者情感思想的,也可以是多数学生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以及大家提出的“疑”或“惑”,展开对话和讨论。在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实现积极的、有效的学习。
特级教师吉春亚在《詹天佑》教学中,引导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读书,与书本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师:课文主要通过哪几个典型事例突出詹天佑杰出才能和爱国之情?(学生充分读书后回答)
生:主要通过“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线路”三个典型事例。
师:细读“勘测线路”部分,文中哪一处你最感动,你想对詹天佑说些什么?(把自己的体会用点评形式写在书上。)
(学生再次投入到课文中,读读、画画、写写,同桌还进行了交流)
师:同学们,看了你们书中密密麻麻的阅读批注,我知道你们的批注是丰富的,老师愿意分享你们丰收的喜悦。下面自由交流一下批注成果,好吗?
生:詹天保你是总工程师,应该只在家搞搞设计,遥控指挥就行了,为什么要亲临场地呢?真是与民同苦,率先垂范呀!
生:詹天佑你真谦虚呀!自己是个总工程师,还不忘请教当地的老百姓,而我一有成绩就沾沾自喜,自认为自己是个优秀生,同学们的意见根本就听不进去。
师:相信你以后会很谦虚,会有更多的收获。
生:詹天佑你是多么认真呀!“大概、差不多”不能说,真是精益求精。而我呢,做事学习总抱有马马虎虎,差不多就行了的态度,看来,我今后无论做什么也该一丝不苟呀!
师:你已有了这样的认识,今后你的学习做事一定也会精益求精的。老师为你高兴。在吉老师的引领下,学生与文本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学生、文本、教师三者之间的情感得到了交流和沟通。整个课堂也在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交流中活力四射。
需要指出的是,在对话、交流过程中,可以进行讨论,甚至争论。但教师一定要加强调控、引导,避轻就重,不能只图形式上热热闹闹,不讲实质效果。一定要使学生学有所得,而且逐渐学会学习。
三、阅读教学过程应是学生自我建构的过程。
阅读教学应致力于学生的发展,致力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任何学习及学科素养的形成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新的信息和简单地传递、复制书本知识,而是主动地建构。阅读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的过程。如何积极有效地建构呢?
阅读教学过程的自我建构是建立在学生对文本阅读理解基础之上的。因此,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体验和理解,要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再有,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加深理解。语文再现生活是通过理解、想象、体会来实现的,是与读者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链接的结果。通过创设情境,丰富学生想象,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课文意境,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对引导学生语言表达,积累规范语言。
要实现有效地自我建构还要强化课内外结合,拓宽语文学习和建构的渠道。面向生活,建立开放的语文学习新体系是语文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因此,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发散,把内容相关的、结构相似的、内容相同而方法相异的面状或球状的阅读资料,通过有效的组织,扩展学生阅读,拓宽建构的渠道。
练习是巩固知识、积极建构的重要途径,有效练习不是机械重复,它是在科学方法指导下的充满智慧的练习。练习要把握重点、难点,要带有一定的方法指导,要具有显著的语文素质培养导向,要符合学生的练习水平和练习兴趣。
10.新时期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认识与思考 篇十
摘要:本文对新时期基层党校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做了深刻剖析,并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加强新时期基层党校教学工作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加强;基层党校;教学工作;问题;对策
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指出:“教学是党校的中心工作,党校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教学工作进行,为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服务。”这一新要求,为新时期加强党校教学工作确立了目标,指明了方向。
一、新时期基层党校教学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基层党校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针对性不强。基层党校的教师,都明白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教学针对性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员反映最普遍的问题仍然是针对性不强。主要表现在,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国际国内的热点、难点问题多,而联系本地区的热点、难点问题少;来自各方面的二手材料多,而来自调查研究的一手材料少。这种情况影响了学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的提高。
2.实效性不好。有的基层党校的教师,不清楚自己的教学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讲课时不分对象,不分班次,一律板着面孔传经布道,只顾自己讲授,不考虑学员感受。这种教学方式根本谈不上提高学员的素质和能力。
3.启发性不够。不少基层党校的教师把讲课看作是一种单纯的知识性传授,在教学中很少或根本不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不懂得也不能够从常见的现象中引出一些学员一般想不到的问题,从而给学员以启发和思考。
4.生动性不足。党校教学的效果如何,除了教师讲授的内容、艺术和方法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学员的接受和认可。当前,许多基层党校教师教学生动性不足,一是因为不善于搜集具有典型性的材料,二是对材料缺乏精挑细选和消化吸收,造成教学效果不佳。
二、基层党校教学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基层党校教学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
1.缺乏调研。理论联系实际是党校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方法,调查研究是党校教学的关键环节。目前不少基层党校教师缺乏社会实际工作的经验,既不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经验和问题,也不了解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讲起课来干干巴巴、枯燥无味,教学水平难有大的提高。
2.缺乏教研。目前有的基层党校很少或根本不开展教研活动,即使有教研活动,也水平不高或流于形式,没有形成制度化、经常化,不能发挥教师的整体功效,这也是基层党校教师讲课水平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3.缺乏科研。科研是党校教育的基础,科研工作是目前许多基层党校的薄弱环节。有的基层党校的领导对科研重视不够,教师对科研的积极性不高,有的教师几年没有发表过一篇文章,或者即使有发表文章,水平也不高,大多发表在地方刊物或级别较低的刊物上。这种情况导致有的基层党校在教学中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出现空洞无味的理论说教。
4.缺乏培训。基层党校处于基层,各项条件相对较差,特别是师资力量较为薄弱,而上级党校给予的业务指导、理论和师资培训又不多,这与新时期基层党校教师所担负的教学任务极不相称。
三、加强基层党校教学工作的对策
加强基层党校的教学工作,关键是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为此要做好以下四项工作。
1.加强教育培训。①基层党校教师的学习培训制度。上级党校要定期召开理论备课会、学术研讨会、经验交流会,举办各种培训班,加大对基层党校教师的培训力度。②基层党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制度。对教师定期进行继续教育,有条件的党校,可以派教师出国培训。或到高等院校接受培训。③不定期邀请知名专家学者、领导到党校讲课、作学术报告,不断拓宽教师的知识领域。
2.加强实践锻炼。一要坚持党校教师到基层挂职锻炼的制度。二要建立党校教师的调研基地。三要选派教师参与同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
3.创新教学方式。一要推进研究式教学,即以探讨问题为核心,以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以教与学双向互动交流为特征。实施时要抓好三个关键:案例教学、问题教学、互动教学。在这当中,案例要精心筛选、恰到好处,问题设计要科学、切合实际,以便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和“学”。“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一是要做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二是要开展专题研讨,即组织学员围绕某一主题集中进行研讨,按讨论题目分主题发言、补充发言、自由发言、辩论发言、教师点评等环节,把“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4.健全管理制度。一要健全教学研讨制度,健全教师讲课之前进行的教师集体备课和试讲制度。培训结束以后,要及时进行总结,建立和完善评教研讨制度,就教学的思路、内容、设计、针对性、实效性等问题进行研讨,总结经验、剖析问题、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使每个教师讲完课以后教学水平都有一个新的提高。二要健全科研制度,不断加大教师的社会调查和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做到定数量、定等级、定奖励,以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11.新时期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认识与思考 篇十一
一、准确把握“以人为本”的实质
以人为本,顾名思义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学校管理的动力和核心是人,学校管理的成功与失败也取决于人,所以学校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其核心是尊重人,激发人的热情,着眼点在于满足人的合理需要,进一步调动人的积极性。
“以人为本”要求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氛围,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主动性,激发人的创造性。教育的改革与创新要求学校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目标,把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以人为本在学校管理中有两个层面:一是以教师和教师的发展为本,二是以学生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教师和教师的发展为本”就是要求在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尊重教师的劳动,突出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发掘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充分调动教师的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潜能,使教师成为主动参与学校建设的主体。“以学生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就是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教育管理和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新形势下的学校管理呼唤以人为本
(一)确立教师主人翁地位需要以人为本
在学校管理中,只有确立教师的主人翁地位,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要让教师认识到自己从事的职业在建设现代和谐社会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体会到自己人生价值的可贵,以崇高的理想激发起持久的创造力。学校领导要时时处处为教师着想,为教师办实事,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要尊重每位教师的劳动,肯定他们取得的成绩,保护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同时还要让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让他们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学校的一切事情与自己息息相关,从而真正关心学校的发展,进而激发起他们强烈的责任感和工作主动性。
(二)创设和谐工作环境需要以人为本
传统的管理模式,较多地表现为管制、监控、指示、命令,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才能。现代管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尊重知识、尊重教师,营造民主和谐、人和政通的管理氛围,在领导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家庭之间搭建起民主、和谐的桥梁。要营造一个互相平等、团结和谐的工作环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与人之间感情融洽,心情舒畅,相互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学校领导要主动与教师交往,做教师的知心朋友。这样,教师就可以怀着一种快乐的心情工作,实现学校管理的主动化、高效化。
(三)完善教师评价需要以人为本
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从根本上讲取决于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和教师的生存状态,特别是人格发展状况。这就要求对教师的评价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给教师自我评价和自我发展的空间。传统的教师评价机制中的一些不合理做法,有可能对教师产生消极负面的影响。比如单凭学生考试成绩来衡量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就会导致教师自我评价权的缺失,进而导致焦虑、紧张、嫉妒等负面影响。因此,在现代教育管理中,必须构建有利于教师形成健康心理的评价机制,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调节和社会适应能力,倡导和谐、合作、民主的学校组织文化。目前很多学校在管理中强调“竞争”,但要促进教师自身的良性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学校也应该关注“合作与交流”。否则一味在教师之间营造所谓的“激励机制”,很可能滋生狭隘心理,从而导致人情冷漠、人心涣散。
(四)助推教师专业成长需要以人为本
发展人是全新的学校管理理念,是人本管理的终极目标。以往的教师队伍建设往往侧重于管理、监督和考核,带有浓重的功利色彩,教师培训也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忽视了教师个体的成长和专业水平的提高,导致学校的办学理念无法真正内化为每位教师的自觉行动。为此,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要坚持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根本,通过建立健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体系,形成学历教育和专业继续教育相结合,培训与教研相结合的教师学习系统。学校应充分发挥已有的学习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以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学习需求,充分体现尊重教师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使教师在学校生活中本体性知识不断拓宽,条件性知识不断提升,实践性知识不断丰富,全面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需要以人为本
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与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更新观念,不断创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规范办学,遵循教育规律,不搞应试教育,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二是树立课程理念,开全课程开足课时,不断丰富和开发学校的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和活动平台,让其充分发挥个性潜能,得到全面发展。三是改变教学方式和评价机制,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取消以考分为唯一条件评价学生的方式,建立全面全程全方位的考核评价机制,使评价成为诊断、校正、鼓励、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四是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努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使学生成为有个性的人。
(六)建立学校科学管理制度需要以人为本
人本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追求和谐,但并不意味着排斥制度管理。要构建和谐校园,营造良好校风,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必须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形成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这与人本管理不是“两张皮”,而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制度与人的素质是相辅相成的,高素质的人在完备的制度环境下会养成一种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如同交通规则一样,没有红灯的约束,就不会有道路的畅通。真正健全、完善合乎情理并得到有效贯彻落实的学校制度,有利于学校的持续发展。
三、走出学校人本管理的误区
随着学校管理改革、创新的不断深入,“以人为本”逐渐成为学校管理文化的主流,为推进课程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然而,在学校管理的实践中却出现了对“以人为本”内涵理解上的偏差,造成一些负面效应。
(一) 把“以人为本”异化为“以人情为本”
“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强调对人的尊重及人际的和谐,然而有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尊重”与“和谐”的理解却有失偏颇,不知不觉中落入了庸俗的人情圈子,“以人为本” 异化为“以人情为本”。 “以人情为本”是对“以人为本”内涵异化的理解, 把“以人为本”当成拉关系走后门的幌子,人人只当没有原则的“老好人”,最终使学校纲不举、目不张,风气不正,学校工作变成一盘散沙。可见,在学校管理中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本着肯定人、激励人、发展人的思想去管理学校的,学校管理者的“人情味”应该是对教师人格的尊重、关心,以及精神上的鼓励和事业上的支持;学校的“人际”应该是温馨向上、互相支持、团结协作、有强烈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命运共同体,而不是庸俗化的人情主义。
(二)把“以人为本”曲解为“以个人为本”
在少数教师的眼里,“以人为本”就是要求学校的管理让个人感受到绝对的尊重、自由和满足,学校的一切管理,必须满足“我”的需要而进行,以“我”是否认可、是否满意作为评判标准。在学校管理中提倡“以人为本”,应当坚持个人的需求必须符合或有利于学校整体利益。因此,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需要营造一个宽松、尊重的工作氛围,更需要树立扬善抑恶的舆论导向,建立积极向上的认同观念,不断提高群体的道德情操,形成主流价值观。有了群体的高尚,才能使那些狭隘的偏见、刻意的曲解没有生长的空间,才能使“以人为本”的管理有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把“以人为本”误解为弱化甚至放弃制度的管理
有人认为,教师职业是一种良心职业,主要靠教师的自觉自律,现在倡导“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就应当尊重、信任、理解教师,教学管理与考核更应该充分地人性化,而规章制度必然会制约、压抑人文气息,引起逆反心理,这与以人为本追求的境界是背道而驰的,因此人本管理应该淡化甚至取消制度的制约。其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并不意味着对人的自由放任,更不意味着对科学制度的否定,而是需要增强制度的人文色彩,使制度管理充满人本的温情,只有将制度管理与“以人为本”管理有机结合,使其相辅相成,才能达成理想的管理目标和教育目标。
(四)把“以人为本”的教育曲解为无条件满足学生的愿望
有学校或教师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简单地理解为顺从学生的天性,无条件满足学生的愿望,对学生不能说“不”,不能批评,就怕挫伤自尊,泯灭了兴趣,导致没有原则的“尊重”“赏识”泛滥成灾。有的学校在“尊重”的名义下,对学生不合情、理、法的要求一味迁就,实际上变成了“唯生独尊”。有的学校甚至淡化了纪律与管理,如提出课堂上学生可以睡觉、随意选择同桌、有权拒绝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这些做法表面上是对学生自由和权益的尊重,实际上违反了教育规律,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最终影响的是学生的健康成长。
【新时期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认识与思考】推荐阅读:
对新时期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07-11
新时期中职学校德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07-08
关于新时期乡镇统战工作的思考与探究09-21
新时期推进基层依法行政的实践与思考09-09
新时期中等职业学校的学校文化建设10-06
做好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的三点思考09-08
浅谈新时期罪犯教育改造工作的几点思考10-05
新时期高中班级管理艺术及思考论文10-24
关于新时期做好道路交通警卫工作的几点思考07-09
新时期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研究06-13